网上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上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推荐14篇)

网上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篇1

弹指一挥间,从红军长征出发至今已经85周年,激扬澎湃的长征精神对有些人来说,已经渐行渐远,变得模糊不清。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因此,开展“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是为了唤醒长征精神,提振国人的精气神,意义重大非凡。毛泽东同志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织网。重温长征精神并发扬光大,最好的是途径就是重走长征路。

然而,近14亿国人都来重走长征路的话,就成为本末倒置、主次颠倒了,既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只能选择能挖掘并发扬长征精神的人完成重走长征路的神圣职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及彼,由点及面,长征精神就将再度焕发青春的活力。

谁能担此大任?当然是记者。因为,担任宣传思想工作的记者能够很好地起到鼓舞人的作用。1994年,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记者通过再走长征路,身临其境,生动再现当年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唤醒伟大的长征精神。再走长征路,挖掘长征精神再出发。

记者再走长征路,绝非只有记者在受益,近14亿国人都将受益匪浅。因此,记者再走长征路的使命是神圣的,责任是重大的。

网上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篇2

作为一所以红军长征命名的学校,“长征精神在长征”是上海市长征中学的德育理念。长征中学的“长征精神教育”课程重要的载体是依托长征镇人民武装部,共建“新长征军校”,联合开展“重走长征道路,弘扬长征精神”红色之旅活动。此课程集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为一体,通过5年一轮的长征行活动,让新时期的学生亲身体验长征精神,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英勇的伟大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从2007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开始,到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这十年间,长征中学师生代表们寻访了长征出发地、长征转折地、长征会师地直至长征胜利落脚点。他们从南昌到瑞金,从于都到遵义,从赤水到红原,穿过腊子口,登上六盘山,落脚吴起镇,抵达革命圣地延安。沿着红军先烈的足迹,长征中学的学生们跋涉在红色大地上,一路收获珍贵的记忆,受到心灵的震撼。

重走长征路 篇3

来到拓展基地,远处山峦起伏,近处草木葱茏,一群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培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换上了崭新的浅蓝色的军装,戴上有着鲜红五角星的八角帽,在红旗下像模像样的敬礼,真像一个个小红军。

第一项活动是过草地。

同学们背上重重的背包,个个精神抖擞,排着整齐的队伍,迈开轻快的脚步,在响亮的口号声中走在崎岖山路上。一开始我们的队伍还是整齐的,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背包变得越来越重了,汗水不停地往下流,把衣服打湿了,两条腿也像灌了铅一样沉重,队伍越来越散。

老师见我们叫苦连天,一边走一边给我们讲故事:“红军过草地时非常艰苦,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只能吃野菜、树皮充饥,甚至把皮带煮了吃。平整的草地上处处有危险,一不小心踩到泥潭,人就陷下去了……我们过的这片草地,和红军过的草地,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哇……”听了老师的一番话,我们齐齐地叹了起来,身上似乎注入新的力量,鼓足劲向前走去。 好不容易过完草地, 经过短暂的休息,继续第二项任务:飞夺泸定桥。

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的大渡河上。大渡河自北向南,河宽100多米,浪大水急,两岸谷壁陡峭,简直就是天险。沪定桥由13根铁索组成,敌人知道红军要从桥上过,提前把桥上的木板全部烧掉,只剩下摇摇欲坠的铁锁。红军22名勇士在枪炮弹火之下,成功横渡铁索桥占领了桥头。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敌人歼灭红军的企图。这个故事听起来真是惊心动魄!我们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英雄们飞夺泸定桥的画面,个个热血沸腾!

老师把我们带到第二个训练场地,远远地看到一根根铁链横穿在空中。我心想,这样的桥怎么过啊?老师告诉我们要领:两只手紧抓住一根铁链,双腿夹住另一根铁链,交替向前攀爬。“一定要坚持,只能向前,不能后退!”老师的话音一落,我们一个个冲上去,抓住铁链开始攀爬。

可是,吊在空中时我们才发现,简直是“寸步难行”啊!我大胆地尝试并按照老师教的动作要领艰难的攀爬几步,也许是因为前面的任务消耗我太多体力,腿一软,一下子从铁链上掉了下来,摔在下面的安全网上。我吓得魂飞魄散,忍不住哭了起来。老师赶紧把我解救下来,并鼓励我:“红军战士一定要坚强!我们的老红军前辈过草地时不幸陷进泥潭,为了不连累大部队宁愿牺牲自己。飞夺泸定桥时,也有战士掉进滔滔河水里,但红军没有退缩,战胜了天险,打败敌人。是他们的牺牲付出,让我们过上了幸福日子。你遇到的这种小事根本不算什么,勇敢起来吧!”老师的话重重地敲在我的心头,我抹了一把眼泪,重新爬了起来,走向铁链……

经过这次重走长征路拓展训练,我和同学们都震撼了,进一步体会到红军精神,一种不被困难打倒的精神,一种不怕牺牲为祖国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网上重走长征路答案心得 篇4

毛主席长征路居纪念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禄劝时,毛泽东主席曾在翠华办事处界牌村一汪姓农民家住宿办公。据当地乡镇府相关负责人介绍:1935年5月1日,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由寻甸柯渡出发,经鸡街进入禄劝到达翠华小仓。红军总部驻扎小仓村,朱德总司令曾在一户李姓家里住宿办公,毛主席在界牌小村汪家住宿。一张四方桌,一张门板床,毛主席也照样认真办公。嗒嗒嘟嘟的电报声,传出红军的坚定信念。

普渡河铁索桥

1935年4月底5月初,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及五军团由寻甸县柯渡镇经鸡街镇至禄劝县九龙乡三哨来到普渡河,跨过铁索桥,到达翠华界牌村宿营。1936年4月9日,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九龙乡三哨村委会至普渡河铁索桥。然而,铁索桥已被敌军占据封锁,给我军过桥造成极大困难。为避免伤亡,红军决定转至铁索桥下游的小河塘渡口渡河。在渡河中,被敌军发现情报,四师与之展开战斗。四师铁索桥战斗,虽歼敌一部,却也付出了较大代价。

九龙烈士红军洞

烈士红军洞,位于九龙金钟山,是一极深的落水洞。1935年5月红军长征路过九龙地区,留下了一部分伤员。5月3日,王其英等十七名伤员不幸被敌人抓捕,凶暴的敌人对他们进行了严刑拷打,但红军伤员无一屈服。最终卞邦友等五名战士被强迫带走当帮工,而其余十二位战士被带到落水洞进行“处决”。敌人“行刑”的时候,英勇的战士们不让敌人肮脏的树枝触碰自己,高喊“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先后纵身跳下落水洞。当地人民为纪念壮烈牺牲的红军战士,他们把这个落水洞命名为“红军洞”。

九龙木克壁画

1935年5月1日,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来到禄劝的宏德、木克一带宿营。红军在木克张有功家墙壁上留了许多革命宣传画,其中最著名的有《工农暴动起来,实行打土豪分田地》。九龙政府办公室的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更具体地介绍了木克壁画的由来:当红军在毛主席正确战略下成功从铁索桥撤离之后,敌人发现了这部分壁画并欲将其销毁,当地一个聪明的长工在壁画上糊上了仙人掌汁以保存壁画原状,再糊上了石灰将这些壁画掩盖了起来,直到改革开放后慢慢被当地村民发现。壁画深受群众的喜爱,并保护至今。

将军树和将军石

皎平渡,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北部皎西乡皎平村委会洪门产村,距县城140多公里。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峰峦叠嶂,是云南与四川之间的主要渡口之一。来到皎平渡,我们参观了将军树、将军石、金沙江,并且采访了船工后人。

据皎平渡乡政府工作人员姚鑫慧介绍,当时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来到皎平渡,曾将战马栓到一棵杉乐树上。后人为了纪念,将此树改名为将军树。其外,姚鑫慧女士还向我们介绍,金沙江边上有个大石头,当年刘伯承就是站在这个大石头上指挥红军,使红军有条不紊地顺利渡江。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过云南时,三万多人靠七条木船,在37位船工七天七夜的奋力摆渡下,不费一兵一卒,毫发无损地顺利渡过金沙江,打破了“自古金沙夜不渡船”的传说。

据当年的船工张朝满的女婿向我们描述,当时37位船工运送完红军后,为了保证船工们的生命安全,红军决定把属于地主的船只炸毁,属于船工的船只保留。另外,红军经过皎平渡,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尽管自己的粮食短缺,仍然赠送粮食等物资给船工们。

网上重走长征路活动心得体会 篇5

习总书记曾给广大青年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近些年来,网上不时就会出现了讨论“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王伟”等革命英雄事迹真伪的事件。很多网民纷纷发言力挺英雄,为英雄“点赞”,同时也有少数人怀疑英雄,以致网上各种评论沸沸扬扬。那些造谣者为什么能够有听众、有“市场”?归根结底是有部分人特别是部分年轻人对党史、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史实了解不够造成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党员,我认为更应该认真学习。下面是我在学史中的几点感想。

一、学习党史、国史,人民教师应走在前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主要引领者。学习党史国史,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本质和主流,不但是提升自身素质和党性修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寻根溯源、以理服人加强对学生党的理论教育,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补足精神之“钙”的必由之路,做时代的“逆行者”。二、学习党史、国史,学校教育须大力加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孩子党史、国史直接关系到做人立国的根本。学生的求学期,也是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党史、国史在德育教育中的课程量,加强相关课程打磨和安排部分专家型教师讲授这一课程,对加强学生三观培育,特别是理想信念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三、学习党史、国史,方法手段需与时俱进。应积极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形式,大力利用网络资源、游戏动漫、儿童读物、仪式庆典、讨论交流等教育载体或教育形式,促进相关教育更加生动、更有时代感,更具吸引力,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没兴趣、不想学等问题,使红色基因得到更好传承与弘扬

网上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800字 篇6

创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奇迹的中国红军,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和磐石般的信念,在敌人围剿、物资匮乏、路途险阻下克服重重困难走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顺利完成会师,最终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钢铁战士。在江西于都的长征集结出发地,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练就新时代长征路上的钢铁战士,同样需要真的理想、铁的信念、钢铁般的意志。

在不忘初心的使命情怀里淬炼“真的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新长征路上,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清楚坚持什么理想、怎样坚定理想、高举理想旗帜是为了什么,只有将理想与初心使命、与时代主题相结合,才能在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砥砺前行中淬炼出真正的革命理想。

在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里磨练“铁的信念”。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长征中红军战士靠的是什么?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最重要的信念就一条,就是相信共产党,相信红军,相信共产党做的事情就是为穷苦老百姓好,相信共产党说的就是真理。新时代的今天,焦裕禄、孔繁森等人的夙夜在公、舍己为公;黄大年、廖俊波等人的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王继才几十年如一日的守岛;张富清的深藏功与名……在这些人执着坚守的背后靠的是对党的忠诚、为人民服务的强大信念。新时代长征路上,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在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里磨练铁一般的信念,才能在纷繁杂乱、个性张扬、千变万化的时代里凝聚铁一般的力量。

“重走长征路,激发正能量” 篇7

启动仪式上,全体同志向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中组部老干部局领导和江西省委老干部局、赣州老干部局领导分别致辞;中组部老干部局办公室副主任徐运喜向联合采访团进行了授旗;大家集体观看了于都县老年大学合唱团演唱的歌曲《红军渡 长征源》。

中组部老干部局三处调研员、副处长李忠平在致辞中指出,全国22家老年期刊联合发起的“重走长征路 激发正能量”主题活动,旨在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追寻红军足迹、寻找长征精神、记述长征故事等。希望大家不辱光荣使命,不负老同志和广大干部党员的期望,切实把这个主题活动组织好、开展好、宣傳好,传递更多、更好的正能量。希望老领导、老同志牢记党的光荣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继续弘扬长征精神,传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在职党员干部更好地传帮带,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更多正能量。

仪式结束后,参加活动的领导、全国老年期刊分会联合采访团记者前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毛泽东旧居——何屋等地参观采访。全国老年期刊联合采访团将从于都出发,沿着长征路线,追寻红军足迹,发掘长征故事,寻找长征精神。

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篇8

2015年4月3日县委党校组织的从县委党校到**的红色之旅,此次重走长征路虽然只有短短几小时,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公里的路程,在以前坐车都感觉很远,但是这次是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走完的,如果不是自己亲自走完还真不敢相信。虽然走完之后在身体上会承受着一定的痛苦,却让我接受了一趟生动的党课教育,让我体会颇多。这些体会将会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不论是思想精神上,还是人生道路上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在行程中,我在想,红军前辈们当时哪有那么好的路可走,况且他们还要身负重物行走,现在我们轻装上路都觉得不好受,他们的那种艰苦我能想象得到吗?我们应该象红军前辈们学习,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坚定自己的信念、超越自我。一路上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一起朝向我们的目标前进着,绝不言退。在人生路上前行,免不了有痛苦、迷惘、彷徨,但也会有希望,如果不能超越自我,就会迷失方向,如果不能战胜自我,就写不出人生辉煌的篇章。因此,我们相信,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不管是遇到多大的困难和痛苦,我都会坚定不移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走下去。

在**,参观了 “**结盟纪念碑”,聆听了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相约**边,杀鸡饮血,以水当酒,结为兄弟。随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

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为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实现了北上抗日军事大转移”的传奇故事。看到碑座背面是用中、英、彝三种文字刻写的碑文,结束语是:“**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重温这段历史,让我在感动、震撼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我们都要倍加珍惜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进一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让民族之花开得更加姹紫嫣红、绚丽多彩。

通过这次红色之旅,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死难先烈,让我更加了解当时红军是多么的辛苦,更重要的是我深刻领悟了一种精神——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但是革命胜利的根源,同样也是实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发扬这种革命精神,把自己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为建设“红色**、工业**、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走长征路活动心得体会 篇9

在2013年10月27日,作为一名党员的我,有幸参加了单位组织的重温长征路活动。我们一行人从于都开始,怀着满腔激情地参加了每一项活动,认真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仔细品味着每一次心灵交流的感动,切身体会着团队协作的力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紧扣着时代脉搏一起律动,将永远奏响出时代的最强音。

当代人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来自于影像和文字。这是一种缺憾,亦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淡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长征景象。然而诗歌毕竟是诗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点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长征到底是怎样的?长征途中的人们的心灵感受如何?历史是无法回溯的,记忆并不能复原历史,但“重温长征路”为我带来了希望,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长征中的艰辛。

76岁,我为什么重走长征路 篇10

国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纽约时报副总编辑索尔兹伯里多年来一直对长征心向往之。1984年,几番周折之后,他终于实现心愿,以76岁的高龄重走长征路,遍访在世的老红军,将长征的故事再现于世。

除了中国本土党史专家和经历长征的在世老人采访所言之外,作者还从大量中外当事人的回忆录中抽丝剥茧,以还原人物和事件的全貌。这里面就包括了长征初期的决策者、后来出言诋毁中共的李德,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国焘,在台湾被捕叛变的中共高级干部、长征亲历者蔡孝乾等。对历史存疑的问题,如进行长征的决定,一、四方面军的冲突等作者也抱持开放的态度,多方采信,以期客观发掘史实。

全书甫一开始便突出了红军高层的内部斗争,借此揭示红军内外交困的情境和长征的前因……因此本书的重点决不在于简单地重述长征的艰辛,为红军树碑立传,而是希望将长征和中国革命的风云人物可信、全面地展现于读者眼前。

凡革命达成,均须借助传奇的引领。美国革命有福奇谷,爱国者为独立而战时人人心中铭记的传奇。经历这场考验之后,华盛顿和他的战士淬炼成一支铁军,一路走向胜利。

法国革命是攻克巴士底狱,十月革命是攻占冬宫。尽管巴士底狱当时只关押了七个囚犯,而布尔什维克步入冬宫时里面仅有几个十来岁的少年和一些妇女把守,但这不要紧,它们已经成了革命的象征。

中国1934年的长征不仅仅是象征。中国红军的男女战士用毅力、勇气和实力书写了一部伟大的人间史诗。

长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征程”,不是一场简单的战役,也不是简单的胜利。红军置之死地而后生,履险如夷地从蒋介石的手掌心里走了出来。在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撤退之中,红军一次又一次在千钧一发之际避免了失败与覆亡。长征没有计划,在筹备时毛泽东受排挤身处局外,出发前不久还对行动一无所知。而最终长征却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天下。在我们这个世纪中还没有什么其他事件能像长征一样让人如此神往,也没有什么事件像它一样如此深远地改变了世界的未来。1934年10月16日红军渡过中国南部的浅河于都,跨出了长征第一步,之后便一路径直走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共产主义在地球上四分之一人口所生活的土地上取得胜利。

1934年10月16日到1949年10月1日之间,中国的舞台上上演着英雄主义的悲剧和勾心斗角的政治迷局,有小丑跳梁也有军事天才闪光,有道德追求也有精神指向,还有阴谋诡计、血雨腥风和人与人之间彻骨的仇恨。莎士比亚也写不出这样的故事。而这一切尚未落幕,也许它永远不会终结。

这场大戏最早是由埃德加·斯诺报予世人所知。1936年他前往毛泽东和共产党人韬光养晦的陕北黄土高原探访。一年之前红军历经6000多英里行军,一路忍饥挨冻、转战四方,穿过世界上最崎岖坎坷的崇山峻岭,走过中国偏远荒凉的穷乡僻壤,跨过了二十四条河川,翻越了毛泽东所说的千座雄山方才到达这个地方。

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之时据说有八万六千名男女战士,而一年之后的1935年10月19日,随毛泽东到达陕北的可能只有区区四千之众。

我首次了解长征也是通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很多中国人最初听说长征也是通过这本书的中文译本。长征让我为之神往,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和我一样。斯诺那时写道:“终有一天会有人把这一精彩绝伦的远征写成完整的史诗。”他曾一度希望自己来完成此事,但出于很多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经多年努力,在1972年,我首次来到中国。之后不久我向现在已故的周恩来提出重走毛泽东当年率领红军长征走过的道路并将这一故事记述下来。老中国通杰克·谢伟思也对此附议。十二年间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个请求。

1983年8月,北京终于传来了消息:长征之门已经敞开,我可以支配有关资源、档案和历史资料。我可以重走长征之路,重新探寻二万五千里征途中的每一里。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决策主要是两个人推动的: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将军和前外交部长黄华。

1984年3月1日,我和妻子夏洛特飞往北京,旋即对在世的高级将领、中共领导人的遗孀,档案保管员和历史学家开展了一系列采访。不久以后杰克·谢伟思加入了我们的行列。在北京待了一个月后,我们出发前往探寻长征的路线,一行人中还有长征专家、时任北京中国人民军事革命博物馆副馆长的秦兴汉将军和外交部资深译员张援远。

我们飞至江西省府南昌。这个省份就是长征开始的地方。我们前往共产党最早扎根的偏远山区探寻,采访了十来个长征的男女幸存者,在脑海中深深印下了当时促成这次险些成为致命逃亡的矛盾和危机。

而这才仅只是开始。我们一路追寻红军当年走过的路线,却并非每一里都走的原路。我们跳过了一些路程,特别是红军当年在贵州走过的一些穿插迂回的地方。我们选取了非主力部队行进的路线,爬上了距西藏不远、从金沙江渡口一路经火焰山和狮子山前行的崎岖山道,亲身体会了红军征途中的浑身疲累是何滋味。我们坐马骡从山中走出,又翻上了大雪山,路边的田野在5月底还是积雪累累。接着到了草地,这里同一战中的帕斯尚尔一样,曾将不计其数的战士拖入了无底的泥淖,连同那些伸出援手的人一起吞没,裹入永恒的黑暗。

我们在各种道路上总共行走了7400英里(约12000公里),主要乘坐吉普、面包车和军用汽车,全程历时两个半月。之后是越来越多的采访。1984年秋天又来了一次中国。

只有在当年红军行进的路上走过才能体会到毛泽东和红军战士曾经承受过的苦难。这里依旧是穷乡僻壤,没有城市,没有外国人。路过的一个个镇子都没人记得曾经有过外国人来访。

还没有外国人或中国人走过这条路线。一时之间也不会再有人重复我们的行程。

本书呈上的,就是五十年前长征的历史。这是从数以百计的采访和不尽其数的文件档案中提炼拼接而成。我向中国人提出了自己能想到的最难的问题。他们则尽力给出回答,有时要来回在已有的记录中检寻,直到最后找到缺失的事实。

长征可能有一点类似犹太人出埃及,有一点类似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有一点类似拿破仑进军莫斯科,我也惊讶地发现它身上还有美国马车大队穿越群山和草原征服西部的影子。

但没有比拟能恰如其分地形容长征。长征举世无双,迸发其中的英雄主义火花燃起了拥有十一亿人口的民族的梦想,使中国沿着无人能够臆测的命运一路向前。

关于重走长征路活动心得体会 篇11

6月1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于都启动。

团结一致,发挥民之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困难面前,一人之力可能微不足道,但依靠众人之力,将力量拧成一股绳,一股团结之绳,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比铁还硬比钢还强。1934年10月,红军在在于都河北岸集结着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余人。被敌军重兵正围追堵截,步步紧逼。红军长征,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甚至寿材,几乎家中所有可用的木料都用来搭设了浮桥。通过8个主要渡口、5座浮桥,红军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征途。一名百姓的木板没用,可是众多百姓们把木板纷纷送来,搭建了浮桥,帮助红军过了河。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也要注意发挥群众之力,基层干部直接和群众打交道,在工作中有可能会遇到通情达理的也有一根筋的,借用群众的力量来开展群众工作,有些困难就迎刃而解。同时也要团结一致,为群众谋福祉,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做起。

问需于民,关心民之“小事”。群众关心的小至村民住房、百姓喝水、孩子上学等。这些小事,国家视为重中之重,民之大事,在脱贫攻坚的政策下逐步的完善,不断推进危房改造、异地搬迁、建档立卡等政策,解决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随着政策的深入落实现今很多贫困家庭住上了安全住房、饮用上了安全用水、孩子上学也有了保障,医疗也在逐步的完善。还记得80多年前,“沙洲坝,沙洲坝,无水洗手帕。”毛泽东为解决当地老百姓喝水问题,就带领红军战士挖了一口井,沙洲坝人从此吃上了干净的井水。老百姓给这口井起了个名字叫“红井”。有了这口井,人民解决了当时无水洗手帕的难题,解决了人民难题,同时也深得民心,就挖一口井,这样的“小事”而获得了民心,有了根基。重走长征路,给予我们宝贵的经验财富,民之小事乃国之根本,在基层工作中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网上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篇12

(古南街道 杨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次重走长征路虽然只有短短几小时,却胜似平时千百堂政治课。使我深受一次丰富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使我真切感受到共和国江山的来之不易,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的来之不易!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始终坚持两个“务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而不懈地奋斗!

通过“重走长征路”,让我重温了革命历史。我深切地感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必须永远铭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党的建设十分紧要,必须始终加强;人民是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必须紧紧依靠。我深切的感受到党艰苦卓绝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使我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保持革命本色,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业,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开拓创新。

我将把此次“红色之旅”所汲取到的精神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工作,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一名大学生村官和预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地鞭策自己要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于工作,要以更高昂的工作热情、更认真的工作态度,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长足的进步。我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振奋革命精神,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学院软硬件基础建设,与时俱进,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论形势怎么变、地位怎么变,我们都要坚持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真正的主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同德、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把我们自身建设得更好。

重走长征路作文欣赏 篇13

星期二,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同学坐着大巴车来到东阳横店的红军长征博览城,我们亲身体验了一次当年红军艰难曲折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历程。

刚刚走进大门,伟大领袖的石像便映入了我的眼帘。再往前走,红军烈士纪念塔矗立在中间。在太阳光下,纪念塔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我们在这里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同学们各个表情严肃地注视国旗冉冉升起。随后,我们就跟着导游踏上了我们的“长征”之路。

在路上,我们见到了“天网”,听导游说,当时红军就爬过,头顶上还是枪林弹雨,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会牺牲!接着,我们就有次序地爬过“天网”。过来好一会儿才轮到我。我刚把手放上去,手就感到有点痛,很快地向前爬几步,我的手就感到火辣辣地疼,我只好慢慢地爬了。我一边爬一边想:红军叔叔真不容易,上面是枪林弹雨,还要忍着手掌上的痛飞快地爬过去,不小心就要命丧“天网”。接着,一道道防线被我们越过,却毫发无伤。可是当年,却有许多红军战士在这里倒下,为祖国捐出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

爬过一座山,就来到了泸定桥。看着长而抖的泸定桥,我都有些后悔了,心想:如果早知道泸定桥那么危险,我就不上来了。如果有后悔药的话,我一定会吃的!可是现在后悔也不行了。唉。还是咬咬牙过去吧!于是,我紧紧地抓住前面一个同学的背包,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我心想:当年的红军战士在飞夺泸定桥的情景是多么的危险,只要稍不小心,就会掉下汹涌澎湃的巨浪中,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克服了重重险阻……

重走长征路 缅怀革命先烈 篇14

缅怀革命先烈

心 得 体 会

喜头中学:胡传菊

喜头中学党支部开展“重走长征路,缅怀革命先烈”活动,18余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从学校出发,到赤水市丙安镇红军渡口,参观1935年1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四渡的地方,缅怀先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图为喜头中学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弘扬长征精神,2015年6月21日,喜头中学党支部以“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发挥党团

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主题,带领18名共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来到赤水市丙安镇红军渡口,参观1935年1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四渡的地方,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

在红军长征纪念地,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参观了红军军部旧址,深切缅怀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生命和鲜血的烈士们,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党员代表做了发言。

上一篇:最新感悟大自然精品下一篇:激励自己前进的励志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