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监管要求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信用社监管要求(共6篇)

农村信用社监管要求 篇1

2006-7-5 9:57 金融理论与实践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农村信用社具有与商业银行不同的风险特征,因此适用于商业银行的审慎性监管工具未必适用于农村信用社。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既要考虑降低监管成本的问题,还要注意监管对象的选择。

一、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特征与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风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和治理风险上。

从信用风险来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要高于银行。首先,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时通常不使用常规的抵押方式,因为其借款客户一般是低收入者,无力提供常规抵押品。所以农村信用社不得不采用替代性方式来刺激借款者的还款动机,如借款者一旦违约就对其以后的贷款要求全部予以拒绝,或者采取农户联保的方式。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对超过小额信贷的贷款就采用农户联保的方式。这一方式有效的前提是农村信用社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惩罚机制,以保证借款者对联保的无力或不愿还款的成员承担还款责任。如果惩罚机制过弱,一旦一个借款者不能还款,那么联保的其他借款者出于逆向选择都会停止还款,因为每一成员都担心还款责任会落在他一个人头上。其次,由于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地域限制和特殊的目标客户群限制,其贷款一般都发放给相对同质的客户,而同质借款者的违约风险具有高度相关性。特别是农户联保贷款,同质的小客户群限制了农村信用社风险分散化的能力。

从治理风险来看,对完全由社员出资构成的农村信用社而言,在农村信用社净资产中,社员股金所占比例很少,在很多地方只占5%左右,而且在农村信用社赖以运转的资本中,股金无足轻重,绝大多数处于所有者虚置状态。因为占绝大多数的积累,作为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同各个社员之间没有现实的财产所有权关系。对于社员来说,无论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如何,同社员有明确权益关系的股金都起不了多大作用,而且,也不会给其切身利益带来重大影响(隆宗佐,2001)。所有者缺位的状况造成农村信用社没有追求盈利和发展的动机,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一般较为薄弱,同时成员多把入股看作是获取贷款的途径,而不是投资方式。由此引致的风险很难靠外部监管来补救。

二、审慎性监管工具及其有效性

(一)对现行管制工具的评价和建议

对农村信用社的审慎性管制工具都借用于对商业银行的管制工具,只是针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特点作了相应的调整。

1.注册资本金数额和股权结构限制

合适的注册资本金数额限制取决于人民银行对两方面监管目标的权衡。一方面人民银行要通过监管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那么就应降低最低注册资本要求,使更多的农村信用社获得准入资格;另一方面由于人民银行的资源和能力有限,其又不得不考虑如果准入的门槛过低,导致其监管的范围过大,那么监管的效率能否保证。股权结构的限制是出于防止少数人控制农村信用社导致风险的考虑,现行规定最大股东持股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股本结构的过度分散,导致农村信用社利益对任何单个股东利益的弹性很低,其结果必然是所有社员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好坏漠不关心,带来了治理风险(汤武,简瑞林,2001)。两种风险孰轻孰重是决定股权结构限制的关键。这主要取决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对于发达地区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农村信用社,治理风险的危害更大,因此应放宽其股权结构的限制;对于落后地区以“支农”为主要目标的农村信用社,大股东控制的风险危害更大,涉及社会安定问题,应仍保留股权结构的限制,保持其集体所有甚至国有的性质,依靠行政压力解决内部激励问题。

2.资本充足性管制

对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性现行要求为8%,与商业银行相同。笔者认为对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性要求应严于商业银行。首先,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资产通常没有抵押品作担保,即使有抵押品担保,考虑到变现成本,也往往不足以补偿贷款的损失。借款者归还贷款的主要动机是预期将来仍能获得贷款。如果一个借款者看到其他借款者不偿付贷款,那么他的还款动机也会降低。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支付危机具有强于商业银行的传染性。其次,由于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多是小额贷款,其成本要高于商业银行批发性质的贷款业务,所以农村信用社若想生存必须以较高的利率发放贷款。如果借款人不偿还贷款,那么农村信用社就同一般银行一样无法获得用于弥补此笔贷款成本的现金流,然而其单位贷款成本要大大高于商业银行。所以一定程度的流动性危机耗尽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的速度要远远快于耗尽银行资本金的速度。再次,在我国,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类金融机构存在的历史要远远短于银行,因此其管理层和一般员工都欠缺经验的积累,同时人民银行对如何判断和控制信用社的风险也缺乏经验。最后,下文将要论及,许多用于银行审慎性监督的工具对农村信用社都失去了效用。

然而较高的资本充足性要求也有其负面影响。这会降低小额信贷的资本回报率,将农村信用社置于竞争的劣势地位,从而降低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利于其发展。如果对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施以相同的资本充足性要求,那么由于小额借款对利率的需求弹性要低于普通的银行借款,农村信用社就有更大的利率调整空间来保证其收益。

综合考虑上述方面,在农村信用社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时人民银行能够迅速地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做出反应之前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性要求还是应该高于商业银行。

3.信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限制

按照2001年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贷款的可收回性,并对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应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押品的市价、担保人的支持力度和金融企业内部信贷管理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计提。人民银行并未对农村信用社的信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做出特别规定。考虑到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较弱,其信用贷款期限短(多为一年以内)、风险大的特性,统一在期末计提的规定并不适用,因为贷款损失很可能在年内就发生了。因此应规定农村信用社在借款人未按期归还之初就计提信用贷款损失,同时计提的比例应大大高于抵押贷款,因为不按期归还的短期小额信用贷款损失的可能性要远大于长期抵押贷款。

4.贷款合同必要条款的限制

各国银行监管当局都会规定银行借款合约的必要性条款,如抵押物登记状况、借款企业的财务报告、借款企业的工商注册情况等等。由于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规模较小,其客户的收入水平较低,同时是否发放小额贷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借款者还款能力的评估。因此人民银行应规定小额信用贷款合约必须包含对借款者现金流状况的简单评估,当对同一借款者重复贷款时,对每一笔贷款都应重新评估借款者的现金流状况。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依据农户信用等级核定贷款额度,这里贷款与否主要根据农户的历史现金流状况决定,而实际上对借款人未来现金流的分析更为重要。

5.监管报告内容的限制

目前人民银行的非现场监管由农村信用社根据人民银行县级支行的要求上报非现场监管报表资料,包括会计月计表、业务状况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对最大10户贷款情况表、支付缺口测算表等。县支行通过《农村信用社非现场监管系统》采集数据,然后进行风险监测指标分析,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包括资产质量指标、收益合理性指标、资本充足性指标和资产流动性指标。

现行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虽然《贷款分类指导原则》已颁布,按照规定,农村信用社也可参照该指导原则建立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贷款分类制度,但目前的资产质量指标仍沿用“一逾两呆”分类方法,即把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这种方法的弊病显而易见。一是对未到期但已出现问题的贷款缺乏监控,不利于及早发现和防范信用风险。二是标准宽严不一,逾期一天就计入不良贷款,比国际惯例还严,同时“两呆”的定义又过宽。按照审慎的会计准则,本金和利息拖欠一定时间要挂账停息,即不再作为银行当期收入,并且截至挂账停息日以前还计入收入的利息,也要全部从当期收入中扣回。国际上公认的最佳做法是90天。2001年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停息挂账的时间界限都是90天,由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多为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且考虑到上文所述其信用风险的特殊性,其停息挂账的时间界限应该更短,如30天。第二,收益合理性指标除了现行的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利息回收率、非利息收入比率和资产费用率之外,考虑到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其收益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贷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所以要通过信贷人员平均贷款笔数和信贷人员平均贷款额度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率。另外贷款成本的高低对农村信用社至关重要,所以还应考察贷款余额费用率。第三,如前文所述,对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性要求应严于商业银行,所以资本充足率标准应高于8%.针对这些问题,农村信用社上报的非现场监管报表资料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二)监督工具的局限性

1.贷款监督工具

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监督可以使用以下工具,如审查贷款合约的文本内容,查阅借款人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向银行发函询证借款人的银行存款等等。对农村信用社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而言,这些方法都是不适用的。贷款合约的文本内容很难反映出贷款的风险程度,监管当局必须了解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操作方法,分析其贷款流程和历史风险状况,要得出中肯的结论必须依赖监管人员的主观判断,所以监督结论的客观性就难以保证。对于收入水平低的农户,其不可能提供财务报告甚至银行存款的信息。现行现场检查的方法包括查阅以前人民银行及其他有权检查机构对被检查农村信用社的检查资料及处理意见、内部审计报告和外部审计报告,并检查该农村信用社的整改情况。根据检查方案,对被检查农村信用社的有关业务资料和文字记录(包括被检查农村信用社的会议记录、备忘录等)进行审查。这些方法如上文分析,很难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达到令人满意的监督效果。

2.支付危机时的追加资本指令

当农村信用社陷入支付危机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追加资本的指令防止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通常都缺乏足够的流动性资金,所以很难对这一指令做出反应。为此当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初现时,人民银行无法依靠追加资本指令解决问题。

3.停止贷款指令

监管当局对处于危机中的银行通常使用停止贷款指令这一工具,来防止银行信用风险的进一步恶化。商业银行的贷款通常是附抵押的,而且大部分银行的借款者不一定在偿还当期贷款后仍续借下期贷款,所以停止银行发放贷款不会导致现有贷款的收回产生问题。然而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其借款者归还当期贷款的动机往往是为了获得下期贷款。如果农村信用社在一段时期内被禁止发放新贷款,那么借款者对当期贷款的还款动机就会下降,这会造成支付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4.资产出售或购并

农村信用社市场退出的方式之一是法人机构合并。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特点是其与其客户之间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贷款资产易主之后原借款人获得后续贷款的可能性会降低,因为并购方农村信用社对这些客户的现金流状况不了解,发放贷款会更加谨慎,故而原借款人还贷的动机相应降低。所以这部分贷款资产对并购方而言价值不大,人民银行找到合适的并购方并非易事,除非以行政指令行事。

三、降低监管成本的考虑

国际学术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发展中国家各种微型金融活动(microfinance)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信用合作社属于微观金融的范畴。考虑我国的情况,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除了存在上述成本高的问题之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因体制问题蕴含着严重的风险,如何在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之间分配有限的监管资源也值得斟酌。为了达到降低监管成本的目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尝试了对微观金融机构的不同的监管形式。

(一)自律监管(self-supervision)

在自律监管体制下,监管的责任由被监管微观金融机构所控制的组织(通常是行业协会)承担,监管当局不再承担任何责任。在自律监管形式下,监管机构(如行业协会)制定管制条例,通过定期公布微观金融机构的信息来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进行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是为了消除微观金融机构和其储户、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利用市场纪律来监督微观金融机构的行为。然而这一理论自身也存在矛盾之处,因为金融中介机构生存的原因就在于其具有信息优势(Diamond,1984),定期详细披露金融机构的经营信息包括其资产负债表、风险管理状况等实际上降低了其掌握信息的优势地位,从而也减弱了其存在的意义。

纯粹的自律监管实际上无异于对微观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体系,如果由这一制度承担起保护微观金融机构储户利益的责任,那么必须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来支撑它,同时政府须对自律监管机构加以干预,如政府授权行业协会来关闭严重违规的微观金融机构或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或限制微观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方式对行业协会施加直接影响。这样自律监管能否达到降低监管成本的目的不好评价,但实践证明其监管效率的确低下。在危地马拉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小型信贷储蓄机构都通过其行业协会实施自律监管。两国的行业协会在实施监管之初都拥有很多优势条件,如其监管的信贷储蓄机构的财务状况相当好,其会计制度和报告制度都是完善且一致的,监管条例定义清晰且得到了被监管机构的认同,行业协会拥有专业的监管人员等等。然而自律监管最终仍被证明是无效的,因为由被监管机构任命的行业协会监管人员无法在危急时刻保持权威和忠于职守。

(二)委托监管(delegated supervision)

在委托监管形式下,监管当局承担着对被监管机构的最终责任,而将监督和现场检查的职权委托给第三方,被委托方可以是微观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或独立的咨询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在此制度安排下监管当局的作用体现在:第一,定期考察被委托方监督、检查和报告的可靠性;第二,当被监管机构出现问题时出面干预。

这一制度安排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由谁支付被委托方监管的巨额成本和监管当局监督被委托方的成本,两项成本相加是否会小于直接监管的成本;其二,权力如何划分,一旦微观金融机构倒闭,那么究竟是被委托方还是监管当局拥有最终处置权。

秘鲁银行监管当局将每日监督储蓄贷款机构的权力委托给了储蓄贷款协会,但监管当局仍对被委托方监管的质量和独立性施加控制,其每年仍对每家储贷机构进行一次现场检查。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制度安排出现了问题,由于储贷协会内部控制薄弱导致其舞弊严重,由此大部分监督权又被监管当局收回。就目前的经验来看,还很难对这种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做出评价。但已有经验表明将监督权力委托给外部审计人员是不可靠的,即使是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也难以保证微观金融机构贷款资产的安全。如果监管的责任由外部审计机构承担,那么就必须要求针对微观金融机构的审计工具和程序更为有效,从而监管成本也更高。同时为了防止外部审计机构舞弊,监管当局对其的定期检查也不可避免,这无疑也会增加监管成本,从而就与降低监管成本的初衷相悖了。

(三)我国的选择以上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监管微观金融机构的实践,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表明可以采取自律监管或委托监管的形式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监管微观金融机构的目的。那么我国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也不能贸然采取上述两种方式,仍须采用人民银行直接监管的模式。但是监管成本问题又不能不考虑,按照2000年末的数据,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有法人机构40141个,假设每名人民银行监管人员负责监管3个农村信用社的监管,也需要 13380名监管人员,而人民银行2000年末的职工人数为169302人,所以人民银行要将8%的人力资源配置于农村信用社的监管,人力资源成本相当高。

考虑到农村信用社借款者的特征,农村信用社在发放小额贷款时面临两个主要问题,即难以得到借款者经营状况的常规信息(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经营执照、书面业务记录等)和缺乏保护贷款的抵押品。所以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所使用的程序与典型的银行贷款程序不同,信贷员通常通过询问借款人和侧面调查来建立起借款人简单的现金流量表(或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询问和调查的内容不仅涵盖借款人所有的经营活动,还包括其家庭生活支出情况。经验丰富的信贷员能够独立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而无须得到高层管理人员的批准。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户的小额短期贷款都有很强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则因为信贷员的决策来源于其在农户家庭和经营场所的现场观察以及他对其他众多农产了解情况的积累,基于此他才能做出贷款与否的判断。而这些信息很难有效地传达给高层管理人员,因此高层管理人员难以有效地参与到贷款决策程序中来。

小额信用贷款发放流程的高度分权特性意味着监管当局一方面要保证信贷人员必须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同时必须通过奖惩机制保证其具有高度责任感;另一方面必须建立起信息传递和监控系统,人民银行通过这一系统了解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是否充分。

由于小额信用贷款发放流程具有高度分权特性,应用于一般商业银行监管的现场检查手段不适用于农村信用社。一方面,现场检查需要花费人民银行大量人力、物力来审查贷款的风险状况,囿于人员、时间的限制,人民银行仅能进行小样本抽查,抽查结果的可信度值得怀疑。另一方面,小额贷款通常没有抵押品和正式完备的贷款合约,所以监管人员现场检查仅能得到贷款文件的基本信息和信贷员基于借款人历史和未来现金流状况所做出的判断,监管人员仅针对这些信息难以得出客观的结论。

因此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重心应从对各笔贷款的具体分析转向考察农村信用社是否拥有合格的信贷人员,是否建立了对信贷人员的有效的奖惩机制以及监督、评估和控制信贷人员业绩表现的完善机制,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即由现场监管转向非现场监管。这样才能够在降低监管成本的同时提高监管效率。

四、监管对象的选择

目前人民银行的监管对象是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别划分的,人民银行下属的银行监管司、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分别对银行、城乡信用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在这种对象划分安排下,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所适用的监管标准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商业银行也发放小额信贷,国有银行仍是发放小额信贷的主体。无论是商业银行发放还是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信贷的业务特点都是相同的,所以适用的监管标准也应相同。对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施以与批发性贷款相同的监管标准和监管手段是不适合的。同样,国务院已经基本肯定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三种模式:农村商业性银行模式、县级联社为一级法人的模式以及县乡两级法人的联社模式。如果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那么其也不再适用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标准,这对其业务范围内的小额信贷显然是不合适的。

农村信用社监管要求 篇2

1.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概况

农村信用合作社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于社会主义改造之前就已经得到了一定发展, 逐步成为国家设在农村的基层金融机构。在2003年由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中, 农信社获得了中央银行专项资金支持, 财政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其改革工作已经初步取得成果。中国不同地区农信社开始依据各地区不同发展状况展开了多样化的产权制度的改革。鼓励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向省联社和农村商业银行方向进行改革。这一系列的产权改革一方面解决了中国农信社长久以来积攒的巨额亏损问题, 另一方面引发了针对该改革的一系列争论。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和监督管理阻碍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

2.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目前从上而下的对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监管上来看, 依据《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 银监会作为国家银行监管机构承担对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但是从银监会的职责上来看, 缺乏对于农信社营运情况的直接监管。随着改革的进行和权力的逐步下放, 省级联社的特别地位必然要求有更高层次的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监管机构为各地银监局.而目前地方银监局多授权基层监管机构。由于县级监管机构人员较少, 又要兼顾农信社和储蓄银行的监管, 很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进行有效的监管。目前银监会和省级联社间不但缺乏必要的沟通, 甚至在监管问题上也流于表面, 无法达到预期的监管目标。另一方面, 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内部运营和财务管理上看, 由于农民合作社是农民自发性组织, 大多数管理人员从农户中产生, 其自身的文化程度限制了管理能力。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操作不规范, 对于违约农户缺乏适当的处理办法, 使得资金互助收到严重影响。在监事会方面, 成员素质相对较低, 面对风险也很难做出正确的识别和判断, 使得很多监事会形同虚设。虽然进行了产权的改革, 但是现代金融制度依然没有形成。

二、建立独立第三方监管的必要性

1. 建立第三方监管机构将有助于农信社未来发展

第三方的监管组织应该由高素质的管理者, 金融师和会计审计师组成。独立的第三方监管的建立,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于农信社的监督管理, 降低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第三方监管应独立于中国银监会和中国农村信用社的第三方独立机构, 专业负责审核监督农信社资金的来源, 运用和分配。

2. 独立第三方监管在农信社的资金管理方面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

随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发布, 各地农信社大量吸收有一定资本的股东。对于通过发行法人股而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募集的大量资金, 该方案并没有规定明确的投资方向。由于中国农村信用社数量众多, 难以保证财务人员高素质, 错误地估计贷款风险会为农信社资金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 根据银监会2010年要求在未来五年内完全取消资格股的规定, 农信社将由“一人一票”制转型为“一股一票”制。大股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使得农信社为“三农”服务的初衷难以实现。第三方监管的介入, 可以改善这些问题。首先, 第三方对各地区具体情况进行调研, 将不同地区依据风险进行分类。其次, 监管方应该为不同的风险类别分别设立分支机构便于分析管理和监督。再次, 在监管过程中, 第三方应帮助其监管单位制定合适的资金管理方案。最后, 第三方应在财年末独立出具该地区财务报告, 指出该地区存在问题和风险, 上报高层组织。通过这样的方式, 独立第三方能够通过高素质金融和财会人员来对农信社资金安全进行有效控制。同时防止了股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伤害农民利益。

3. 独立第三方监管在农信社营运管理方面也会起到相当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目前存在着权力分配混乱的缺陷。首先, 农村信用社“三会”制度形同虚设。社员代表大会没有成为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 自身受到信用社的控制和操纵。理事会和监事会的规范制度还没有建立, 理事会受到上级的控制, 监事会流于形式, 无法发挥有效的内部监管, 信用社的经营活动更多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开展。其次, 省级联社控制制度与法人产权治理机制相互矛盾。改革中将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 使各省建立了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 这使得地方政府拥有了控制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地方金融的权力。独立第三方通过介入农信社的营运管理, 可以有效避免经管班子集决策, 执行, 监督于一身。通过召集社员代表大会, 监管方可以更加贴切了解到社员的意见和需求。同时, 监管方的介入可以有效地降低用人风险, 避免农信社可能存在的任人唯亲现象, 进一步提高信用合作社的营运效率, 降低营运成本。

三、总结

总体来说, 中国农信社的改革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巨额资金支持下效果显著。然而改革中突显出的资金管理问题和营运管理问题亟待解决。独立第三方不依附于当地政府, 也不和当地农信社发生利益关系, 独立进行资金和营运的管理监督, 能够有效帮助农信社切实地实现为“三农”服务的目标。

摘要:中国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近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 然而在合作金融的监管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首先就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然后阐述了建立独立第三方监管对于解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了建立独立第三方监管从而改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独立第三方监管

参考文献

[1]黎和贵.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经济论坛) , 2004, 01

[2]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 2001, 01

[3]蓝益江著.论信用合作[M].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4]喻科.农村金融改革初探[J].经济师, 2005, 01

农村信用社监管要求 篇3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监管工作意见(试行)》的通知

各银监局(西藏除外):

现将《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监管工作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监管工作意见(试行)

为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的监管,促进省联社稳健发展并依法合规履行职责,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监管原则

对省联社监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监管原则。银行业监管机构要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及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对省联社进行监管。

(二)法人监管原则。主要做好对省联社法人治理、理事和高级管理层尽职的监管以及自身业务经营和履职行为的监管。

(三)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的原则。重点做好省联社履职行为的合法合规性监管和省联社资金自营业务的风险监管。

(四)银监会监管和银监局属地监管相结合的原则。银监会负责对省联社监管的组织指导,负责对机构、业务、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等准入事项的核准及行政处罚等重大事项的认定和处理,银监局主要负责对省联社日常监管工作和有关准入工作的初审。

(五)总结评价和持续监管相结合的原则。银行业监管机构根据国务院委托在做好对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北京、上海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除外,下同)工作情况总结评价的同时,要履行好对省联社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

二、对省联社法人机构监管

(一)机构准入监管。银行业监管机构要严格按照《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3〕14号)和《关于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联合社设立办事处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04〕210号)明确的组建标准、程序和要求,把好省联社及其办事处的市场准入关,按照严格条件、程序合规和材料规范的原则做好省联社和办事处变更事项的审批工作。省联社的筹建、开业、变更和终止申请由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局负责颁发省联社的金融许可证;省联社办事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由银监局受理并审查决定。

(二)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资格和行为监管。银行业监管机构对省联社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办事处主任和副主任的任职资格实行核准制。要逐步实行理事长、副理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办事处主任和副主任的任职资格考试制度,考试不合格的不能取得任职资格。省联社及其办事处员工不得兼任地(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县(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和县(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省联社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由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省联社办事处主任和副主任的任职资格由银监局受理并审查决定,对需要个案审核的办事处主任和副主任,其任职资格核准后须报银监会备案。

银行业监管机构要重点加强对省联社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监管。要逐步建立对理事长、副理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评价和问责制度。履职评价不称职的,要责成理事会(社员大会)及时予以罢免或解聘其职务。对有违法、违规及违纪行为或因失职造成资金损失、影响工作的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要实行问责制,并依据有关规定取消其任职资格或责成理事会(社员大会)及时予以罢免或解聘其职务。银监会和银监局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可以约见省联社的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其对省联社履行行业自律管理职责和业务活动的有关情况作出说明,以加强对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勤勉尽责情况的监督,增强警示和约束作用。银监会负责对省联社理事长、副理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履职行为进行监管。银监局协助银监会对省联社理事长、副理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行为进行监管,负责对省联社理事、办事处主任和副主任的履职行为进行监管。

(三)业务准入监管。银行业监管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新业务准入监管机制,支持和鼓励省联社创新业务品种,增强为农村信用社服务的功能。在风险可控、严格资金来源和用途、严格控制资金规模的前提下,银行业监管机构可以核准省联社开展资金自营业务,但不得对公众办理存贷款金融业务。省联社在同业拆借市场从事相关业务应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并报银监局和银监会备案。省联社开办新业务由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

(四)法人治理监管。银行业监管机构要督促省联社在建立法人治理架构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监督、执行和激励约束机制,规范社员大会、理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议事规则。对省联社理事会、高级管理层出现的人员空缺,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督促省联社尽快补选或聘用。要督促省联社明确界定社员大会、理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在投资、财务和人事等方面权限,建立理事会向社员大会、高级管理层向理事会的定期报告制度。理事会要建立风险管理、审计、提名与薪酬等委员会和日常办事机构,并建立对理事、高级管理层绩效考核制度和评估机制。省联社召开社员大会、理事会,应至少提前5个工作日通知银监局并提供会议相关文件,银监局有权派人列席省联社的社员大会、理事会会议。省联社社员大会和理事会的决议应于会后10日内报银监局和银监会备案。

(五)内部控制监管。银行业监管机构要采取窗口指导、督促检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省联社内控制度建设的指导,提高省联社理事会、高级管理层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的意识。要督促省联社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合理设定组织架构以及部门、机构职责。省联社要设立独立的合规部门和审计部门,建立合规检查和审计制度,并制定向理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直接报告制度。资金自营和结算等部门要建立内部自行检查制度,以维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作。合规部门要对省联社内部制度办法和行业自律管理办法的合法合规性及遵守情况进行监测及评估,并就合规风险情况向理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出建议。审计部门应定期对资金自营和结算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和评估,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改进意见,不断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省联社应实行外部审计制度,具体实施时间由各银监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省联社聘用外部审计部门应事前报经银监局确认。外部审计部门不能履行职责的,银监局应督促省联社及时予以更换。省联社的内外部审计报告和评估报告应及时报银监局和银监会备案。

(六)风险监管。银行业监管机构要督促省联社着重防范资金自营和结算业务等方面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建立风险管理架构和组织结构,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能力,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要督促省联社参照《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10号),明确市场风险管理的责任部门,建立审慎的授权管理制度,强化交易头寸管理,控制投资业务风险。要督促省联社制定防范资金交易和结算的操作风险政策和程序,并建立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灾害备份系统,为主要系统准备充分的、经过调试的业务恢复计划。银监局要强化对省联社资金和结算的监督管理,做好专项检查,并强化后续落实。

(七)财务监管。银行业监管机构要督促省联社按照《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国税发〔2000〕101号)和其他财务制度办法,执行对农村信用社计提管理费、购置固定资产和费用开支的规定。对从事资金自营业务的省联社,要督促其参照《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财金〔2005〕49号)足额提取一般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坏账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并参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1〕49号)提取其他各项减值准备。银监局要加强对省联社执行财务制度情况的监督,特别是对管理费计提、呆账准备提取和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合法合规性等方面的检查。对省联社未按照审慎原则计提呆账准备和减值准备的,要督促其限期予以纠正;对逾期不进行纠正的,银监局应禁止省联社进行利润分配。对省联社违反财务规定或平调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购置固定资产,或无偿占用农村信用社固定资产的,银监局应责令省联社限期改正,并依据监管权限提出监管措施报银监会。

(八)办事处监管。银监局要按照《关于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联合社设立办事处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04〕210号)等有关文件要求实施对省联社办事处的监管。银监局可授权银监分局负责对省联社办事处的日常监管工作。银监局要督促省联社按法定程序设立办事处,规范办事处的职责与行为,按精简、高效的原则和金融从业条件配备主任、副主任及其他工作人员。办事处作为省联社的派出机构,须在省联社授权范围内依法履行职责。对办事处超越省联社授权以及干预农村信用社正常经营的行为,银监局要及时监督其改正,按照监管权限依法采取相应措施,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做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建议并将办事处的违规行为通报省联社。

(九)信息披露监管。银监局要督促省联社参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2〕第6号)等文件研究制定省联社信息披露的要素、程序和方法以及信息披露的规划,规范信息披露工作。从2006年起,省联社应于每年4月底前向全辖农村信用社披露上一的财务会计报告、资金自营业务风险状况、公司治理、重大事项、银行业监管机构对省联社的监管意见、省级人民政府对省联社的管理意见以及辖内农村信用社的整体状况和行业自律管理信息。行业自律管理信息主要内容包括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办法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行业审计情况、行业信息交流及培训情况、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业务指导、依法维护社员社权益情况等。省联社应提前5个工作日将对外披露的信息报银监会和银监局备案。

三、对省联社履职行为监管

(一)履职制度监管。银行业监管机构要对省联社制定的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办法的内容、审议程序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管。省联社应将拟定的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办法在召开社员大会审议前20日报银监局备案,银监局要按照《关于明确对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48号)、《关于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履行职能的指导意见》和《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管理规定》(银监发〔2003〕14号)要求,对省联社事前备案的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办法的内容进行审核,对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国家有关文件和省联社章程要求以及侵犯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和经营自主权的内容,要督促省联社进行修改。银监局应对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办法是否经过社员社充分讨论和审议程序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对未经社员大会审议通过或审议程序不符合要求的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办法,银监局应责令省联社停止执行并限期予以纠正;省联社不执行或逾期未改正的,银监局应区别情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对相关人员提出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建议报银监会批准后实施。

(二)管理行为监管。银监局要督促省联社按照《关于明确对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履行职能的指导意见》和《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管理规定》以及省联社社员大会或理事会审议通过的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办法的要求依法实施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随着辖内农村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能力的逐步提高,银监局应督促省联社适时适度调整行业管理职能的内容和方式,确保省联社管理到位,不越位。对省联社将农村信用社视同分支机构进行管理或干预农村信用社的人事、财务和信贷等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的不当管理行为,银监局应责令省联社予以纠正,并提出监管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进行处理。对省联社不及时落实农村信用社风险预警和处置、重大案件以及突发事件处置职责,未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和行业审计制度等管理缺位的问题,银监局应及时报告银监会和省级人民政府,按照监管权限依法督促省联社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区别情形提出监管措施报银监会批准后实施。

(三)服务行为监管。银监局要督促省联社按照自愿、平等和互利的原则向农村信用社提供相关服务,并尊重农村信用社对相关服务的自主选择权。省联社在资金、结算、计算机等方面为农村信用社提供服务,均应遵循市场原则,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签订服务合同。对省联社强迫农村信用社参加资金结算、资金调剂,以及除处置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外,调用农村信用社资金或财产等侵害农村信用社利益的行为,银监局应责令省联社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限期予以纠正;省联社不执行或逾期未改正的,银监局应区别情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对相关人员提出监管措施报银监会批准后实施。银监局要加强对省联社受托资金来源、资金用途、资金规模和利率合法合规性的监管,防止省联社突破资金用途和规模,确保其风险在可控制和承受范围之内。

(四)尽职情况监管。银监局要对省联社管理、指导行为和协调、服务行为的尽职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对未尽职的省联社,要及时约见有关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谈话,督促省联社勤勉履行职责;对逾期不改善履职行为或仍不尽职的省联社,应提出进一步整改建议措施报银监会批准后执行。

四、持续监管措施

(一)制订监管目标规划。银监局要根据银监会确定的监管工作重点,结合所在地省联社的实际情况,提出省联社监管的工作目标和要求,督促省联社制定完善法人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履行行业自律管理、防范业务风险和信息披露等发展目标规划及落实措施,发展目标规划报银监局和银监会备案。银监局应加强对省联社落实发展目标规划有关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督促省联社理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期限内逐步落实达到监管要求。

(二)非现场监管。银监局要按照银监会要求落实非现场监管报表资料专收制度,每季将省联社的各类报表和银监会要求报送的其他报表资料上报银监会。银监局要加强对省联社的非现场监管信息分析、资金自营业务的监测和风险防范,及时提出包括现场检查在内的相应对策和措施,每半年撰写省联社履职情况和自身风险监测分析报告。银监局应根据有关省联社的规定和意见对省联社管理、指导行为和协调、服务行为的尽职情况、贯彻执行社员大会、理事会决议情况以及全辖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经营机制转换和经营管理状况改善程度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同时采取对农村信用社问卷调查、记分卡和民主测评等方式了解省联社的尽职情况和农村信用社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撰写省联社履职总结评价报告并报银监会。银监会在综合分析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其他监管信息的基础上撰写各省联社的监管意见向省联社反馈、向省级人民政府进行通报。

(三)现场检查。银监会规划和指导对省联社的现场检查工作,并依据非现场监管建议和综合评价结果确定省联社现场检查覆盖面、频率和深度,组织、会同或授权银监局对省联社进行序时性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做出处罚决定。银监局主要负责序时性检查的跟踪落实整改工作。序时性检查一般每两年开展一次。银监局可以根据省联社实际情况,向银监会建议调整对省联社的序时性检查频率。

银监局根据阶段性工作的任务,组织实施对省联社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内部控制制度充足性和有效性、资金自营业务和结算业务风险情况等内容进行专项检查,针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处罚建议,报银监会批准后实施。银监局可以根据检查情况增加专项检查的频率。银监局负责组织实施对省联社办事处的现场检查工作,针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并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做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四)建立磋商制度。银行业监管机构要通过磋商制度及时对省联社及其理事长、副理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窗口指导,督促其依法合规勤勉履行职责。银监会应于每年年初会同银监局与省联社的理事会举行磋商会议,讨论省联社履行职责和总体评价情况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尤其是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和需要关注的事项。对已实施外部审计的省联社,银监会或银监局认为必要时,可以组织由外部审计部门参加的三方会议,并对审计期间发现的任何事项,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充分性、合规性及有效性、专项准备计提和遵守法律法规等情况进行讨论。银监局应不定期与省联社的高级管理层和部门负责人举行审慎监管会议,以全面了解省联社履行职责、资金自营管理和重大业务问题,交流看法,讨论审慎关注的事项。

食品展销如何监管及要求 篇4

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应当依法履行下列管理义务:

1、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2、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3、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4、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

5、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

6、设置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者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

7、其他应当履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义务。

农村信用社监管要求 篇5

深 圳 市 地 方 标 准

DB4403 XXX—2021

集中监管仓 通用要求 Centralized supervision warehouse General requirements

(征求意见稿)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2021—XX—XX 发布 2021—XX—XX 实施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03/T XXX—2021 I

次 前言...............................................................................II 1 范围................................................................................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3 术语和定义..........................................................................3 4 建设要求............................................................................4 5 卫生要求............................................................................5 6 人员与管理要求......................................................................6 7 作业流程与关键控制点要求............................................................6 8 追溯要求............................................................................6 9 检验检测要求........................................................................7 10 应急处置要求.......................................................................7 参考文献..............................................................................8

DB4403/T XXX-2021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DB4403/T XXX—2021 3

集中监管仓 通用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集中监管仓的建设、管理和运行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的选址、布局、设施设备配置、卫生、人员管理、检验检测、追溯与应急等。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19489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19781 医学实验室 安全要求 GB 28009 冷库安全规程 GB 3160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 GB 50072 冷库设计规范 GB/T 22278 良好实验室规范原则 GB/T 22576.1 医学实验室 质量和能力的要求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 GB/T 27476.1 检测实验室安全 第一部分:总则 GB/T 30134 冷库管理规范 GB/T 32146.1 检验检测实验室设计与建设技术要求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 GB/T 37228 公共安全 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响应要求 DB 32/T 3762(所有部分)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 DB 4403/T 131 市场监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指南 ASTM E 1873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核酸次序的检测指南(Standard Guide for Detection of Nucleic Acid Sequences 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echnique)

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DB4403/T XXX 集中监管仓 进口冻品冷链作业流程和关键控制点要求 DB4403/T XXX 集中监管仓 应急处置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集中监管仓 centralized supervision warehouse

DB4403/T XXX-2021冻品集中监管仓的简称。指按照抽检全检测、冻品外包装全消杀、进口冻品全追溯“三全”管理要求,对从深圳各港口码头提柜离港并在深圳存储、销售、加工的进口冻品,在其储存、销售、加工前必须进入的冻品集中监督管理仓库。

3.2 冷库 cold store 采用人工制冷降温并具有保冷功能的仓储建筑群,包括制冷机房、变配电间等,本文件中为监管仓中进口冻品的储存场所。

[来源:GB 50072-2010,2.0.1,有修改] 3.3 吞吐能力 throughput capacity 在一定技术装备和劳动组织条件下,按照合理的操作过程和先进的装卸工艺,监管仓在一定时期(年、月、日)内为车辆装卸货物所能达到的最大重量,即最大吞吐量。建设要求 4.1 选址要求 4.1.1 仓址不应选择对食品有显著污染的区域。

[来源:GB 14881-2013,3.1.1,有修改] 4.1.2 仓址不应选择有害废弃物以及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不能有效清除的地址。

[来源:GB 14881-2013,3.1.2,有修改] 4.1.3 仓址周围不应有虫害大量孳生的潜在场所,难以避开时应设计必要的防范措施。

[来源:GB 14881-2013,3.1.3,有修改] 4.1.4 仓址不应选择易发生洪涝、台风侵蚀、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地区,难以避开时应设计必要的防范措施。

4.1.5 仓址周边应交通设施完善,不易发生交通堵塞,便于应急救援等。

4.2 布局要求 4.2.1 结合实际设立监管仓临时停车场,发挥入场缓冲作用。

4.2.2 园区布局应满足物流流程的要求,运输线路应避免交叉和迂回。

4.2.3 监管仓工作区与生活区应分开,二者互不影响。集中检测、消毒的场地采取完全隔离管理,不应与其他物品装卸货区域、仓库相通。应设置独立装卸货作业空间、独立样品抽样空间、独立作业消毒空间、淋浴区和洗手消毒区等功能空间;冷库入口和出口应有效分离,标志明确,设置货物出、入库专门通道和上、下独立电梯。

4.2.4 结合实际设立检测实验室,布局设计应符合 GB 19489、GB 19781、GB/T 27476.1 和 GB/T 32146.1等的相关规定。

4.2.5 应设有信息化基础场地即计算机机房。

4.2.6 应设有能够满足工器具和设备清洗、消毒的区域,其操作不会对储运冻品造成污染。

4.2.7 应有与监管仓吞吐能力相适应的装货平台和卸货平台。

DB4403/T XXX—2021 5

4.2.8 冷库的设计应符合 GB 28009、GB 31605、GB 50072 和 GB/T 30134 等的相关规定。

4.2.9 应有足够的特定区域存放消杀所用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等。

4.3 设施设备要求 建筑、设施设备、制冷系统等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食品卫生、环保、消防和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

4.3.1 冷库 冷库的设施设备应符合 GB 28009 和 GB 31605 的相关规定。

冷库接触外界空气的门,应在其外侧设置冷风幕或在内侧设置耐低温的透明塑料门帘。

冷库应配备温湿度自动显示装置和具有异常报警功能的温湿度检测装置。温湿度检测装置应位于不易受冷凝、异常气流、辐射、振动和可能冲击的地方,并定期校检。

冷库库门、电梯门、柱子、墙壁和制冷系统管道等易受碰撞之处,应设有防护装置。

冷库蒸发排管、排风机等不应存在内部和外部锈蚀;水循环和污水排放系统设计合理,对不同用途管道进行编号并标记清晰,易于辨认和抽查。

4.3.2 卫生防疫设施设备要求 4.3.2.1 消杀 应有防霉、防鼠、防蚊蝇设施。

应有专用消杀工器具及清洗、消毒用工具。

应配备消杀专用防护具。

4.3.2.2 检测 检测实验室设施设备配置应符合 GB/T 22278、GB/T 22576.1 和 GB/T 27476.1 的相关规定。

检测实验室各工作间应具有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场地、仪器和设备等。

应配备检验和计量器具,并定期校检。

应配备检测人员专用防护用具。

应有专用存储器具分类存放实验废弃物。

4.3.3 信息化设施设备要求 应配备信息化基础设备包括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终端设备等。

应搭建监管仓所需的各种信息化软件系统。

应配备通信线路、空调系统等。卫生要求 5.1 卫生条件要求 5.1.1 排水系统应完善通畅,道路应有防积水措施。

5.1.2 仓内地面应耐腐蚀、耐磨、防滑并易于排水、易于清洗消毒并保持清洁;仓内墙面应耐腐蚀、易于清洗消毒并保持清洁。

5.1.3 监管仓运行产生的废水、废物的处理与排放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冷库周边不应采用明沟排放污水。

5.1.4 仓区不应有卫生死角和蚊蝇孳生地。

5.1.5 废弃物和垃圾应使用加盖、不漏水且防腐蚀的容器盛放和运输,放置废弃物和垃圾的场所应密闭且远离冷库,废弃物和垃圾应及时清理出仓。核酸检测相关物品应按照医疗废弃物集中转运处理,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封口严密,避免运输过程中溢洒或泄露。

5.1.6 实验室卫生条件要求应符合 GB/T 22576.1 中的相关规定。

5.2 日常清洁及预防性消毒要求

DB4403/T XXX-2021货物转运存放区域、运输工具、货物外包装、冷库、其他区域及相关用品用具等的日常清洁及预防性消毒应符合 DB4403/T XXX《集中监管仓 进口冻品冷链作业流程和关键控制点要求》中的相关规定。

5.3 涉疫场所的消毒要求 涉疫场所的消毒应符合 DB4403/T XXX《集中监管仓 应急处置指南》中的相关规定。人员与管理要求 6.1 工作人员资质要求 工作人员应经过常规操作及疫情防控培训并通过考核后上岗。

6.2 工作人员防护要求 6.2.1 工作人员不应在未穿戴或未正确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的情况下进入监管仓作业区。

6.2.2 身体任何部位不应直接裸露接触货物,一旦接触应立即停止工作并消毒。

6.2.3 工作人员进仓前应测量体温。

6.2.4 出仓后应先消毒再脱防护服,脱防护服每个步骤前应做手部消毒。

6.2.5 每次进出监管仓应更换个人防护装备。

6.3 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6.3.1 不应直接踩踏冻品外箱及使用暴力抛扔物品。

6.3.2 不应在集中监管仓内脱口罩、抽烟、进食、随地吐痰等。

6.4 工作人员管理要求 6.4.1 工作人员应按照工作性质,在规定工作区域活动,避免无关人员与冻品的接触。

6.4.2 加强健康监测。设立健康管理员,建立健康管理台账。实行每日体温监测制度。对员工健康状况、接触史进行核查,进行从业人员动态监测管理。

杜绝带病上班。

6.4.3 应减少外来人员进入作业区域,确需进入,应询问所在单位、健康状况、接触疫情发生地区人员等情况,通过登记、测温等措施并按照要求做好个人防护。车辆进出时,门卫值班员、工作人员和司机三者间应避免不必要的接触。

6.4.4 加强离岗管理。作业流程与关键控制点要求 应严格遵守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关于进口冻品冷链作业过程中卫生防疫管理的规定。

应根据进口冻品冷链作业流程,制定各作业环节的关键控制点要求。

应对作业流程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评价,持续改进作业流程。

应对作业流程各环节做好相关工作记录,做好全过程管理。

应建立现场作业管理制度和巡查检查制度,及时纠正不达标行为。

应通过信息化系统对冷链作业运行状态进行分析,提升作业效率。追溯要求 应符合 GB 31605 的相关规定。

DB4403/T XXX—2021 7

进口冻品各追溯参与方应确保追溯范围内上、下游组织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沟通,确保组织可从上游获得信息并向下游提供信息。

各追溯参与方应识别并确认本组织在进口冻品供应链各环节中的作用和位置,确定追溯单元。

进口冻品供应链各环节应如实记录本环节相应的追溯信息,并归集到市统一追溯公共服务平台。

应确保进口冻品追溯单元来源信息、去向信息、产品信息、检验消杀信息(包括入境货物检验检疫信息、集中监管仓出库证明信息、核酸检测结果信息、消毒证明信息)等信息被完整真实记录并与追溯单元关联,可通过追溯参与方编码和追溯码保障上下游信息间的有效衔接。

进口冻品追溯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应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应少于二年。

进口冻品追溯信息应可在公开渠道按需求、按权限进行查询和提取。检验检测要求 检验检测应符合 GB 19489、GB 19781、GB/T 22278 和 GB/T 22576.1 等的相关规定。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应符合 DB 32/T 3762、ASTM E 1873 和《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等的相关规定。应急处置要求 应符合 GB 19489、GB/T 27476.1、GB/T 37228 和 DB4403/T 131 等的相关规定。

DB4403/T XXX-2021参考文献 [1] GB/T 24400 食品冷库 HACCP 应用规范 [2] GB/T 2730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水产品加工企业要求 [3] GB/T 2730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速冻方便食品生产企业要求 [4] GB/T 27307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速冻果蔬生产企业要求 [5] 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 [6] 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 [7]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中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管理的通知 [8] 深圳市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防控工作指引 [9] 深圳市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集中监管仓工作方案 [10] 深圳市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工作手册 第二版 [11] 深圳冻品集中监管仓“八不准四必须”承诺书 [12] 友信冷冻食品城进口冷冻食品消毒检测及出入库流程

农村信用社监管要求 篇6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作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从黑龙江省情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以信用管理体制、信用信息归集标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联合惩戒机制“五个统一”建设为具体抓手,建设“互联网+信用监管”平台。“互联网+信用监管”平台建设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联合惩戒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和双告知系统建设。

1 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严重违法失信企业,是指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行政法规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是指对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企业实施信用约束、部门联合惩戒,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息管理功能模块包括以下几部分,如图1所示。

1.1 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

(1)严重违法失信列入和移出管理。包括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列入和移出的业务规则管理、系统辅助筛选、业务审核确定、文书生成打印等功能。

(2)严重违反失信异议处理。实现对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异议处理,包括受理、核实、更正等功能。

(3)严重违反失信复议诉讼。实现对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复议诉讼办理以后的结果记录功能。

(4)严重违反失信查询统计。提供对严重违反失信企业名单的查询与统计功能。

1.2 严重违法失信信息公示

(1)记于企业名下统一公示。企业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应记于企业名下,随企业信息一同公示。

(2)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公示。通过信息公告的形式,对“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公示”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集中公示。

2 联合惩戒信息应用系统功能实现

失信企业联合惩戒的目标是“一处违法、处处受限;一时违法、时时受限”。失信企业联合惩戒以市场主体准入和监管数据为基础,加强数据的共享交换和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通过部门间的互联共享,提高市场主体信用数据的使用效率,在企业任职限制、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颁发荣誉等方面发挥作用。

联合惩戒信息应用系统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2.1 联合惩戒目录管理

(1)惩戒事项措施维护:将提供惩戒措施维护界面,实现联合惩戒措施的增加、修改。

(2)惩戒事项措施发布:实现惩戒措施的发布功能。发布功能包括:发布、撤销发布功能。惩戒措施发布后,该惩戒措施即为有效。

(3)惩戒措施离线同步:针对缺少成熟信息化支撑的部门,提供惩戒措施文件导出、文件下载等功能。

(4)惩戒措施在线同步:针对具备成熟信息化支撑的部门,联合惩戒系统将提供惩戒措施调用接口,实现惩戒措施下发到各部门。

(5)惩戒事项措施查询:将提供联合惩戒措施的在线查询功能。有关查询方式将根据信息产生机构、限制惩戒机构等指标,实现条件查询。

2.2 联合惩戒清单管理

(1)联合惩戒在线录入

联合惩戒信息批量导入:针对缺少成熟信息化支撑的部门,提供联合惩戒信息文件导入等功能。

联合惩戒信息采集接口:针对具备成熟信息化支撑的部门,联合惩戒系统将提供联合惩戒信息调用接口,实现联合惩戒信息上传至联合惩戒系统。

联合惩戒信息在线录入与维护:将实现在线录入和对已导入联合惩戒系统的信息的在线修改调整的功能。

指标包括:统一社会信用码、企业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惩戒措施、处罚机关、处罚部门、监管处罚详情。

(2)联合惩戒在线解除

在线解除惩戒措施:将根据社会信用代码、企业名称等方式定位失信企业,录入解除惩戒措施原因。在线解除惩戒措施操作一旦实施,立即生效。

解除惩戒措施接口:提供接口方式和在线文件上传方式实现批量导入解除惩戒措施清单的方式,实现批量失信企业解除惩戒措施的功能。批量离线解除惩戒措施操作一旦实施,立即生效。

(3)联合惩戒清单发布

联合惩戒清单导出下载:针对缺少成熟信息化支撑的部门,提供联合惩戒清单文件导出、文件下载等功能。

联合惩戒清单下载接口:针对具备成熟信息化支撑的部门,联合惩戒系统将提供联合惩戒清单调用接口,实现联合惩戒清单下发到各部门。

2.3 联合惩戒查询验证

(1)联合惩戒分类查询。提供按照企业名称、自然人姓名、身份证号、失信性质、惩戒措施、录入部门、实施部门等为条件的联合惩戒分类查询功能。

(2)联合惩戒单体验证。提供按照企业(或自然人)信息验证该企业(或自然人)是否涉及联合惩戒的验证功能,系统应列出对应主体涉及的具体惩戒原因与措施。

(3)联合惩戒批量验证。提供按照规定文件格式导入的企业(或自然人)信息验证该企业(或自然人)是否涉及联合惩戒的验证功能。

(4)联合惩戒实施反馈。提供各部门可通过在线填报或数据对接的方式,将联合惩戒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反馈。

(5)联合惩戒信息统计。实现按各部门排列的发出惩戒与收到反馈的信息比对统计分析。

2.4 系统安全

(1)系统日志

将建立系统日志功能,实现对联合惩戒目录管理、联合惩戒企业清单管理、联合惩戒企业验证等操作中的日志操作记录,以及日志回溯查询统计功能。

(2)系统访问安全

系统访问安全将建立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整体安全支撑基础之上,以确保核心业务数据的访问安全。

3 双告知系统功能实现

“双告知”是指在办理登记注册时,工商、市场监管部门(以下统称工商部门)要根据省级人民政府公布的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告知申请人需要申请审批的经营项目和相应的审批部门,并由申请人书面承诺在取得审批前不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在办理登记注册后,工商部门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经营项目的审批部门明确的,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及时告知同级相关审批部门;对经营项目的审批部门不明确或不涉及审批的,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及时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上发布,相关审批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应及时查询,根据职责做好后续监管工作。双告知系统建设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3.1 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建设

初始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库以中央部委确定的后置审批事项对应关系为基础作为初始模型。原则上依照中央部委标准,然后由各省各自维护。

3.2 登记系统(含农专、个体)“双告知”改造

在申请人进行名称预先核准时,系统自动公示后置审批事项目录。

申请人通过网上办理申请设立登记时,系统自动公示后置审批事项目录。若经营项目涉及前置审批事项,申请人必须在设立登记提交材料时出具已办理的相关前置审批证件或批文,系统对在相应模块未录入前置审批证件或批文相关信息的,自动中止该设立申请流程。

登记受理员/审核员的受理/审核操作页面争取实现对审批事项的智能化提示。

3.3“双告知”信息推送

为实现政府各部门间高效、有序的业务衔接,除向申请人公示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外,系统还将相关信息自动进行梳理分类,以各种形式定时将相关信息推送给相关审批部门,以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增强综合监管力度,确保监管到位,保证服务质量。“双告知”信息推送包括后置审批部门信息维护、双告知业务信息分类、定时推送等。

3.4“双告知”公示认领

对于涉及后置审批事项的审批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不明确的,还应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以供相关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查询认领。

3.5“双告知”业务统计

建立“双告知”业务统计模块,增加适用于前置审批事项、后置审批事项的统计报表。可提供按照登记机关和按照审批部门两种方式进行统计。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融合于政府管理和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刻改变着人民的生产生活。“互联网+信用监管”将通过对信用信息的记录、揭露、传播和预警,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从而构建以信用信息归集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协同共治市场监管新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信用监管,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小兵.农业信息化与大数据[J].大数据,2016(1):21-27.

[2]李钰.大数据时代的“放、管、服”[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5(12):49-52.

[3]余巨川.构建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强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5(12):52-55.

上一篇:教育扶贫教师包保下一篇:汉语拼音13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