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2025-0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精选8篇)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篇1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文化也自然成为第二语言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要掌握和运用一种第二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负载的民族的文化。理想的第二语言教学是使学生既习得目的语,同时也掌握目的语的文化。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但不能以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理文化因素应体现: 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语言教学就是教语言,但是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所学的语言,必须结合言语要素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

在针对在跨文化交际中易出现的交际困难和障碍进行文化教学,要有针对性。

教学内容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牢记文化是在发展的,风俗习惯也是会改变的。

在教学方法上,文化知识背景的教学应当从属于语言要素的教学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

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把文化内容直接以课文内容的方式介绍,也可以通过注释说明等。

文化教学,是指开展系统专门的课堂教学、讨论等实体教学形式,使学习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知识教学同语言教学是两种相互并列的教学形式,文化知识教学强调对文化知识的传授,语言教学注重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语言教学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文化因素教学。吕必松提出:“影响语言理解和使用的文化因素隐含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即文化因素需要通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文化因素教学应在语言教学中进行,实质上是借助语言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的课堂教学。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篇2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 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 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而语言作为在文化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 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在其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应, 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首先也是通过词语显示出来的。 (朱其智。2006)

1.1英语文化中有一句话“词本无义, 义随人意” (Wordsdonothavemeanings;peoplehavemeaningforwords) , 因此英语中往往一词多义。而汉字的产生和汉文化的发展决定汉语词义严谨、具体, “固形忘义”是汉语的特点, 也就是“形”对“义”的制约很大。正因为如此, 中国的语言学习者在用英语表达时被汉语思维影响滥用类比, 常常犯错误, 他们认为, “兄弟院校”对应的英语就应该是“brotherschools”, 因为兄弟一词在汉语中只有一种意义, 但实际上应该是“sister schools”, 还有他们把“红眼病”对应到“red-eyed”上。

1.2西方人之间, 如没有血缘关系, 对男子统称呼“Mr”, 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 对已婚女士统称“Mrs”。但我们“uncle wang”也频频出现在英语表达中, 但实际上这是汉语思维中的又一类比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 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 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 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 这里就不多类举。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 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 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 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 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 英语为wolfin 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thesame boat;“打破冰封”, 英语为breakice;“三思而后行”, 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 act, 等等, 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 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者在目的语 (target language) 学习中的“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

2.1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 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 (code) , 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 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 传说轶事。如:文字内涵意义、所指差异。汉语中的“松、竹、梅”能让中国人想起“岁寒三友”, 它们包含着“斗霜傲雪”、“高风亮节”、“坚忍不拔”的含义。而和这三者“所指”对等的翻译“pine, bamboo, pulm”在英语文化当中并不具备汉语的文化蕴涵 (沐莘.1994) 。英语中的“rose”在汉语中对应的是“玫瑰”, 但在英语中, 它的引申意义很多, 如rose除了玫瑰花之外还有“欢乐”的意思, a bed of rose愉快的处境, to gather life’s roses追求欢乐, a path strewn with roses快乐, 一帆风顺的一生。blue room也不仅仅是和汉语中的“蓝房子”对应。它的文化内涵是指美国总统会见至亲好友时的接待室。词的所指范围不同, story在汉语中就是“故事“的意思, 但在英语中它还有“事件、消息、内情、传说、热门、遭遇、事情”等不同含义。汉语的“打”要远比英语中“beat, hit”词义广泛, 比如“打油诗、打退堂鼓、打落水狗”。在这些词中英汉意义完全对等的比较少, 即使是理性意义一样, 但其社会意义、情感意义、搭配意义、联想意义、引申意义上也有较大差异 (沐莘.1994) 。汉语中的“龙”, “生死轮回”, “八卦”, “阴阳”, “气功”等, 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 不知何物。同样, 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 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 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2.2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 国人习惯从别人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 喜欢即时即景问候和提建议, 如“您想借什么书?”“打水啊?”“你该带孩子去看医生了”这在国人聊天时是最常用的, 但在跨文化交流时这样便限定了别人的思维或涉及到别人不愿回答的隐私。这恰和英语的语言习惯相反, 英语国家的人士一般以自我为主, 问问题和提建议相对给对方留的可选余地较大, 如“What can I do for you?”、“How about going to see a film?”。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 (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 ;运用体态语的差异 (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 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 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 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

三、树立文化意识, 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 应树立文化意识, 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 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3.1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 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 (“站住”“不许动”) 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 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 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 人们的生活方式, 宗教信仰, 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3.2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 是尊敬的表示, 可在西方, “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 去日无多, 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 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 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 便上前去搀扶她, 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 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 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 (elderly people) , 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 (senior citizens) 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四、结语

美国语言学家萨比尔 (E.Sapir) 曾指出,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背景而存在。因此, 英语教学必须注意文化背景的引入。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音、语法、词汇, 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还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在我们遵守他们文化特点的前提下, 准确使用英语。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工作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5]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6] (美) Dwight Bollinger原著方立、李谷城.语言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

[7]邵永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说明)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

[8]刘宓庆, (1991) “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M],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篇3

关键词:语言 文化 高职英语教学

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在英語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开展相应的英语交际活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英语,而正确地导入文化因素是确保学生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高职教学主要侧重于知识和技能双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现在的学生依赖性较强,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进入高职后,没有繁重的学业压力,学生就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网吧、游戏和体育活动中,没有合理安排和分配学习时间,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能满足不同类型的高职人才对英语的不同需求,它应着重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英语教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解决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交际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1.文化教学有利于高职生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通用语言,是众多官方、商务交际中主要使用的语言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司进入我国,英语作为通用性语言,在商务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英语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环境,适宜地使用英语这一交流工具,提高他们今后就业的竞争力。

2.文化教学有利于培养高职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学生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尤其是新潮的外国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等。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开展相应的特色节日文化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文化教学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学习的目的不只是掌握文字的书写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工具。导入文化背景的教学,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英美国家的民俗、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1.讲授基础文化常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就应充分引导学生比较和鉴别已经掌握的母语文化知识和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领会两种语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化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

较好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体现课堂的生动性和灵活性,而且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中西方文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冲突和关联,在渗透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动力。

3.开展两课活动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地开展与西方文化相关的两课活动,为学生创设有趣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寓学于乐。如在感恩节时,笔者让学生动手布置教室,用英文写感恩卡,讲述感恩节的典故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英语知识和文化常识。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脑、课外书籍等多种渠道学习英语文体知识,或者鼓励学生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体验英语文化知识的运用。

四、结语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去反思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新挑战。在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英美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使课程建设更具文化魅力,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盈溪.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商业文化,2012,(2).

[2]陈华.论高职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J].现代教育管理,2013,(12).

[3]刘婷.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法分析[J].读与写杂志,2013,(9).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篇4

近十年来,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交际性教学原则的研究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此密切相关的则是对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探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于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在整体精神与许多具体部分的表述与教学要求上也体现了交际性原则。比较前大纲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是我国外语教学界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教学大纲的形式强调语用能力培养、明确提出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教学中,人们对交际教学法,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一些模糊认识与不大理解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认为中学阶段(初、高中)外语教学主要目的应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语音的准确性、词汇的扩充、语法与句型知识等);另一点是认为目前中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文化教学无从进行。本文将结合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探讨交际性语言教学中,处理好文化与语言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相应提出一些建议。

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语言的本质不断加深认识,提出语言是交际性工具这一功能性观点,语言教学目的、目标也随之不断修正。《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高中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大纲》第二大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中,不论是一级教学目标,还是二级教学目标,都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细化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指标。那么交际能力包括哪些因素,它与语言知识是什么关系,它与文化教学又是什么关系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分、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这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

只强调语言形式和内部结构的结构主义教学,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用这种教法教出的学生可能很会做专测语法形式、结构的试题,但必然缺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读、写的能力),出现交际失误,最终也就达不到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

通过对交际中错误现象的分析也可以证明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交际错误可以分为两种:语法错误与语用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后一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就越容易引起误解。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高中新大纲对语言知识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以上议论了语言教学中交际性原则的运用及文化教学的必要性。现在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广义上讲,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语言教学既然最终以语用为目的,就必然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如Helo/Hi/Sory/Pardon/Thankyou等形式上极简单的表达。真正使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发准音或拼写正确,而是在实际交际中如何恰当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这样讲,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讲每一个语言项目时都把与之相关的语用功能介绍全、练习够,这是不现实的,也违反认知规律。目前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讲者不厌其烦,力求一次讲全、讲透。在介绍一个新语言项目时,往往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字典搬家。学生则忙于记笔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更起了负面推动作用。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功能训练。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使用中相关社会因素较多,只有逐步介绍、训练,循环往复,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差异并逐步掌握,进而形成语言能力。目前,在教材编写中,教学内容循环出现的方式与原则也应体现在英语教学中。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着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语言水平不够,文化知识较少,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这种想法虽可以理解,但应帮助克服。我们提倡教师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进而可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向别人问候时,即使只介绍了一种形式的实际用法,只要从语用角度讲是正确的,他就传授了语用原则与文化知识;学生如果通过训练掌握了这一形式的运用,教师也就是在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文化语用能力。尽管这种学习可能是零散、不系统的,学生却是在沿着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前进。教师自己不应该也不应要求学生学习好了语言形式再去实践,或者掌握了语用知识再去实践,而应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语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只能在交际中实现。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如何进行交际能力训练?方法可以多样。交际教学并不否认语言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并把它看成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交际法与结构主义教学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学习目标的不同。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

“假设交际”,指在课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各种操练,包括机械操练和教师讲解等;“教学交际”,指课堂内进行的再表达练习,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后,根据教师提供的语境开展模仿性对话或书面练习;“针对性交际”,指学生根据情景和语用考虑,作出反应;“谈论性真实交际”,指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语言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言语符合语用及文化规范。

克鲁姆强调交际活动存在于外语教学的每个步骤,其基本观点是:语言应作为技能培养。大量的交际活动有助于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的转化,这种从操练到真实交际的过渡与现在流行的“五步教学”的某些环节有明显的共同点。

综上简述,教师只要确立语用学观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材料进行各种旨在提高语用能力的训练和交际,语言教学中的语用与文化要求是可以体现的。

最后谈一下思想教育问题。一般认为,语言教学中强调文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以进行交流,那么交流和学习什么呢?这就提出了思想教育的问题。《大纲》指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时,必然要与本民族语言与文化进行比较。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采取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在语言与文化上搞民族中心主义,也不自我贬低,认为英语国家的文化比我们的优越,甚至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搞“自我殖民”(self-colonization)。《大纲》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全面的要求。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时时注意贯彻。

21世纪即将来临,新世纪中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的交往愈发重要和频繁,外语教学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我们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指示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使他们能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贡献。新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已经为下世纪初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目标与任务,要达到《大纲》所规定的目标,还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奋斗。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篇5

【内容摘要】提起李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他的生死及其不平凡的经历,都给人留下了疑问和话题。故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很多,如对李白出生地、家世及卒年等的研究。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副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可见中西关于诗画的关系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种意境。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也同样取得了叫大的成就。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关键词】李白 山水诗 诗人 艺术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一、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 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二、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唐开元盛世的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的,他是属于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酒仙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

三、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3]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4]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5]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 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又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昔人曾誉为“太白佳境”。再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展新特点。就此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诗人着意描述的是清溪水清如碧,清澈见底,然而却寄予了他对社会污浊混沌的愤慨,勾画出的是一个情调凄凉哀婉的清寂境界。又如《夜宿山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同样,《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蓄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天成,秀雅的画面,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再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计年。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满是云雾的山林,是那样的幽静,在云雾中行走,是那样的闲逸。诗人成功地捕捉了他对自然景物、山光水色的独特感受,以刻练之笔出以平易面目,在继承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了更深层次的开拓。《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 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它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大自然。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汪洋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简言之,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掉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参考文献】

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关系 篇6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对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有深刻的影响。古希腊人吸收、借鉴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希腊文化。古罗马人继承希腊和东方文化成果,逐渐建立罗马文化。

纵观这两个在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化,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同属于地中海文明。在同一片海洋孕育下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从生活习性到社会变迁甚至是思想发展自然会有其相同之处。罗马人自称是特洛伊人埃涅阿斯的后代,当然这个可能只是罗马人抬高身价的做法。罗马人属于亚平宁半岛上的拉丁人的一支(当然是说“纯种”的罗马人)。之后融合了萨宾人。埃特鲁底亚人等意大利古民族,之后肯定还有希腊人,因为希腊人一直住在意大利南部,称大希腊地区。在罗马公民权普遍授于外省人后成分就更复杂了。

希腊是罗马的老师,罗马的法律来自希腊雅典;罗马神话基本都是来自希腊神话;罗马的政体吸收了希腊成分;整个罗马时期,罗马人虽然不愿意接受希腊对戏剧,竞技的爱好,但是很多艺术,文学,还有哲学却仍然来自希腊。

一、政治方面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雅典民主政治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同时也要理解其无法逾越的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罗马法为罗马文明的内核,有力的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后世的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启示。

1. 就政治文明拓展的方式而言,古希腊是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的;而古罗马却是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来拓展罗马文明。

2. 就国家的形式而言,古希腊是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古罗马实行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度,实行总督统治。

3. 就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而言,古希腊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而古罗马在摆脱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全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 就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言,古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古罗马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权》为总结的罗马法,是罗马政治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

二、思想方面

民族精神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形态,它表现的是文化共同体,也就是民族群体的心态。因为古希腊语古罗马的社会现状不一,所以导致其心态上和品格上有所差异。前者活泼、奔放、善辩、崇尚智慧、爱好自由和理想纸媒,但又有点多情、散漫和不切实际;而后者严肃、质朴、贱人、勇敢、虔敬、爱国。手机,但又有些固执、粗暴、缺乏想象力。前者崇尚的是乐感文化,长于创造性的理论思考,而后者则忙于文治武功的实践。所谓上层建筑决定其社会的思想潮流果真如此。

三、艺术方面

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是原创与模仿,基石和发扬的关系。古罗马艺术可以说是在古希腊艺术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古希腊是民主社会,在追求艺术方面会更富人文气息,相对古罗马而言是真正的对自然和人体美的追求。而古罗马是君主制,还带有暴政和专制色彩,自身在艺术上没有太大成就,实际上是一个希腊化而不是拉丁化的帝国在那个社会下的艺术更多的就是装饰艺术和摆阔。但因为古罗马的统一和富有,为艺术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思想文化也更为先进,因此古罗马艺术才有了很大的发展。

1.雕刻艺术,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刻特别是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雕刻,其共同特点是追求一种和谐的理想美。它的突出成就集中体现在人像(包括神像)雕刻,特别是人体雕刻上。古罗马的雕刻,其成就集中体现在肖像雕刻上,其特点是既写实而又个性化。但是,古希腊在雕刻创作时,追求理想、简朴,强调共性、典雅精致与和谐;而古罗马因为其社会现实的羁绊所以在雕刻艺术上崇尚的确实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并且强调个性和宏伟豪华。

2.建筑艺术,古希腊以神庙建筑最为发达。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它的非常完美的建筑形式。即用石制的梁柱围绕长方形的建筑主体,形成一圈连续的围廊,柱子、梁枋和两坡顶的山墙共同构成建筑的主要立面。经过几百年不断演进,这种建筑形式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境地,基座、柱子和屋檐等各部分之间的组合都具有一定的格式,称作“柱式”。柱式的出现对欧洲后来的建筑有很大影响。而古罗马人由于发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凝土,在券拱结构的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建筑艺术方面,罗马继承了希腊的柱式艺术,并把它和券拱结构结合创造了券柱式。使罗马的建筑物在艺术风格上显得更为华丽。同时,为了适应庞大的罗马帝国的多方面的需要,古罗马人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建筑类型。罗马的建筑师维特鲁威,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写出了系统的建筑学理论著作:《建筑十书》,首先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建筑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篇7

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日本男性通过中介于1898年大量涌入美国, 主要集中在西海岸和夏威夷。最早的这批日本人被称作“Issei” (一世) , 他们勤劳勇敢, 为了改变命运来到遥远的西方挣钱, 相信总有一天会回到日本与家人重聚。幸运的是, 因为君子协议的签订, 美国允许他们的妻子进入美国组建家庭, 避免的华裔畸形的单身汉社会的悲剧;不幸的是, 巨大的债务 (中介费及一些小本经营的费用) 使他们离回家的梦想越来越远, 从而结婚生子, 抱着一颗不安定的心留在了美国。在夏威夷, 他们主要从事种植园的劳动, 一世的孩子“nisei” (二世) 从小生活在种植园, 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在家受着日本价值观和日本文法学校的教育, 在学校却感受着另外一份白人价值观的洗礼, 二世迷惘过, 挣扎过, 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成长。

2 从语篇的意图性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我所求的是我的身体》是日裔美国文学经典中一部重要的作品, 在1988年由夏威夷大学二次出版后获得了美国图书奖, 其作者弥尔顿·山村是一位从小居住于夏威夷的二世作家, 这个年代的日裔美国人饱受了欧裔美国人的歧视,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迷惘, 遭受了美国战时政策对他们的拘役, 被双重身份折磨着。这篇小说描述了日裔美国人在夏威夷生活的点点滴滴, 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及其语言刻画表现了一个生动的日裔美国人社会。

语言是这篇小说最大的特色, 作者采用了多种语言形式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日本特有文化。一种语言特有的结构, 例如它的词法, 句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是人类想象力最伟大的创造。[1]日语中混有汉字, 汉字象征着方正, 即做人要诚实, 刚正不阿, 日语中有大量的敬语词汇, 代表着严谨的等级制度和谦虚谨慎;英语直接简单, 从不拐弯抹角, 表现了美国人的豪放与自由。弥尔顿·山村在整体故事的叙述中使用的是标准英语 (standard English) , 一世的语言使用的是日语, 文中用日语罗马音的音译或英语直译进行表述, 二世使用的是洋泾浜英语……不同的语言体现着不同人的性格, 语篇中贯穿的大量不同模式的语言体现了作者的特殊意图。

“语篇语言学家Beaugrande and Dressler认为, 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应具有以下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2]意图性是作者隐含在语篇中的目的, 力求使他的话具有连贯性。这部小说作者的意图在于使目标语读者——英语读者了解日裔美国人的历史, 打破日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 重塑日本精神, 在自我否定中重新认识日裔美国人的身份。为了实现这一写作意图, 作者采取了语言策略剖析人物形象, 根据不同的意图决定语言描述方法, 在小说中, 主人公Kiyoshi (清志) 说到“我们说四种语言:在学校使用标准英语, 朋友间使用洋泾浜英语 (pidgin English) , 与父母或其他年长的族裔对话时使用标准日语或洋泾浜日语。”[3]这里, 该文把小说中的语言分为了四大类:

1) 日语罗马音在小说词汇及语句中的使用:

称谓词:sensei—老师, ani-san—哥哥

日语专有名词:kimono—衣服, sake—日本清酒, shito kamidana—供奉神灵祖先的架子

其中一些词语或句子, 在使用罗马音后, 作者还用英语直译给出了释义方便读者理解, 例如:

“Obaban, do you believe in bachi?” (retribution) Bachi was a punishment you got when you did something bad and got away with it.The scary part was it didn’t have to happen to the wrongdoer himself, it could fall on his children or any substitute.[3]

在对bachi惩罚一词的解释中, 作者先是在句中给予了英文的对应词, 但这还不够, 如果意思一样, 那为何不直接使用英语词进行代替呢?随后作者更深一步的揭示了bachi的与众不同之处, 即就是日本的报应或惩罚不单单会发生在做错事的人身上, 也有可能发生在他的孩子或别人身上来代替他受罚。

特意的解释一般出现在作者预测读者无法从上下文准确推测出词义的时候, 用直译法给予说明。再如,

“Jiji ga shine, oya ga shine, ko ga shine.” (The grandfather should die, then the father, and then the son.) [3]这是作者在描述一件日本故事时提到的一个日本诗人写作的诗, 由于日语也是表音文字, 英语读者可以通过对罗马音的拼读感受日语诗歌的韵律, 而后作者再给出解释, 使故事连贯。

“Katta, katta, tsu taimsu katta!” (I won, I won, two times I won!) [3]这是Toshio (清志的哥哥俊夫) 在获得拳击比赛胜利时说的话, 激动的心情使得他不由得用日语表现自己的心情可以被视为作者特意的安排, 虽然俊夫一再的表示“我所求的是我的身体”, 急切地渴望摆脱债务, 摆脱家庭的控制, 道德的束缚, 去开创自己的生活, 获得自由, 而这一句不自觉说出的日语却映射出不管他怎么痛恨日本, 痛恨这些习俗, 从骨子里他也不可避免的是一个日本人。

2) 洋泾浜英语 (Pidgin English)

日语属于黏着语, 英语属于屈折语, 二者在发音, 构词和语法上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日裔美国人不由得会受到本族语, 即日语的影响, 慢慢变成了所谓的洋泾浜英语, 也就是带有日语特色的英语。

例如, 由于日语中没有/r/, /v/等辅音的发音, never mind被念成“Nemmind”, 又因为元音中没有/ou/的发音, “No”衍生成“Naw”, “Come on”变成“Caw-mon!”。

句法方面, 日语中没有谓语动词单复数的变化, 且谓语总是置于一个句子的末尾, 即“主+宾+谓”结构, 有别于英语的“主+谓+宾”结构, 导致了谓语动词的丢失和单复数的混淆。

She (is) the backbone of the family.[3]

3) 夏威夷语

“He too wahine.”...“Wahine”was the Hawaiian word for woman.[3]

小说的情境设置在夏威夷, 而夏威夷语也是当地的土著语, 在未被占领前也是当地主要通行的语言, 而随着美国对其的占领和英语的霸权殖民统治, 使得使用这一语言的人逐渐减少, 最终可能会导致消失。一方面, 作者用这些夏威夷词汇向读者表现了浓浓的夏威夷风情, 另一方面, 作者也旨在提醒读者, 失去了一种语言即意味着失去了一种文化, 也更好的从反面解释了他大量使用日语罗马音的意图所在。

4) 标准英语

小说除了在叙述中使用的是标准英语外, 日裔美国人在美国课堂上和其他急需要证明自己是美国人的场合, 也会使用标准英语证明自己的身份, 表现了他们对作为美国人的崇尚和向往。

3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学习一种语言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作为父母的一世, 他们来自日本, 使用日语, 毫无疑问他们是日本人, 而他们的孩子, 二世, 拥有美国国籍, 生长在美国, 受西式教育, 说英语, 受到美国价值观的影响。在这里, 崇尚个人主义的西式教育和重视集体主义的日式教育引起了冲突, 西方的一切显得先进, 高级, 令人向往, 而坐落在东方的日本他们不甚了解, 只知道他们的父母干着低人一等的工作, 生活条件差, 不受白人尊重。二世渴望摆脱这些负面形象, 渴望融入看起来美好的白人社会, 所以他们试图讲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 反抗所有和日本有关的事物和文化,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自己的黄皮肤, 黑头发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是亚洲人的标志, 直到被欧裔美国人问起你从哪里来, 或是你的英语说得不错, 他们才恍然大悟, 原来自己是一个不被接受的群体, 不是真正的日本人, 也不是纯粹的美国人, 他们开始变的自我憎恨。弥尔顿·山村在《我所求的是我的身体》中用这三种语言形式化解了日裔美国人身份的尴尬, 他们是拥有双重身份的混合体, 说着一口流利英语却流淌着东方血液的人。作者意识到如果不学习日语, 一味地同化, 他们并不会被白人所接受, 同时也会丧失自己优秀的文化, 学习日语让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了解自己的血缘, 找到自己丢失的身份, 他们不应该为身为亚洲人感到可耻, 而应为自己可以受到两种不同文化的洗礼并融合于一身而感到兴奋和荣幸。

在这部小说中, 作者通过对日本价值观的渗透向英语读者呈现了一个与刻板印象相反的日本社会。

1) 恩

“恩”贯穿于整个日本社会, 然而却没有一个英语词可以等同于它, 它是责任, 是爱, 是忠诚, 又超越这些层面, 更准确地说, 它是这些意义的复合体。父母养育了子女, 子女需要报父母之恩, 上司提拔了下属, 下属需要报赏识之恩, 只要一个人接受了帮助, 接受了恩情, 那么他就一定要报恩。施恩不是美德, 报恩才是美德, 为报恩而做的积极行动本身就是一种美德。[4]所以恩这个情感, 有时候对日本人来说又过于沉重, 他们有时并不愿意接受某些恩情。在小说中, 孩子们被父母含辛茹苦的带大, 孩子们就有义务去帮助父母还债, 还他们的恩情, 母亲多次向清志和俊夫讲起他们的父亲是如何做一个“filial son”的故事, 教育他们要学会孝顺, 学会报恩。

2) 武士精神 (samurai)

在清志上日本语法学校的时候, 竹本老师说到诚实是一个社会的粘合剂, 而商人总是在金钱方面不诚实, 所以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在武士, 农民, 工匠之下。因此武士地位最高, 他拥有所有高贵的品质并被视为日本人的楷模, 一世经常教育孩子们要活得像的武士。

3) 大和魂 (Yamato damashi)

在不同的时代, 大和魂代表着不同的精神, 但它也是一种激励日本人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样是竹本老师把这种精神归结为日本人比其他种族“耐心, 坚持不懈, 谦虚, 负有责任感, 勤俭, 孝顺和勤劳”的根本原因, 认为大和魂是深藏在每一个日本人身上的精神。

4 结论

没有一种语言是劣等语言, 也没有一种文化是劣等文化, 了解了弥尔顿·山村的意图, 才可以明白他对小说中的语言做这样一种安排的原因, 对日本文化的音译或是直译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他对自己另一半日本文化和血液的认可, 他通过一个日裔美国人的自我书写, 向英语读者展现了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他们为美国所做的贡献, 他们的苦恼, 以及重塑日本人形象, 借以此抨击亚洲人的刻板印象。

摘要:日裔美国作家弥尔顿·山村在其小说《我所求的是我的身体》中使用多种语言形式改写标准英语, 描述了日裔美国人在夏威夷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 堪称经典。通过对作者意图性的分析, 该论文试图阐明语言在反映文化和重塑日裔美国人形象方面对亚裔美国作家的启示。

关键词:意图性,文化,语言,重塑形象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张美芳.意图决定语篇制作的策略[J].外国语, 2001 (2) :37.

[3]Murayama M.All I Asking for Is My Body[M].Hawaii:Universi ty of Hawaii Press, 1975.

浅谈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篇8

那么,英语应怎样才能搞好语言和文化的教学呢?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并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着众多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實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 ,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得意趣横生。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

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 ,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例如:要学生们知道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是不礼貌的。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再如:学生看见认识的老外,出于礼貌,想打个招呼,便说:"Hi! Mr.Smith,where are you going?(史密斯先生你好!你上哪去呀?)"这样一句在中国人看来很是正常的话,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也是不礼貌的,甚至被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

三、随机讲授

因为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例如:在讲到"floor"一词时,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The building has 6 floors."可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把二楼叫作一楼"first floor",四楼叫做三楼"third floor",一楼叫作"ground floor"。 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宗教原因),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等等。

四、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 ,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 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 、告别等。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例如: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 哪里,哪里,说得不好。"或者说"不敢当,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会用"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来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来回答,对方就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是虚伪的奉承。而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 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还有"dear"这个词,在美国无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都可使用,而且常用。可是在中国,"亲爱的"这个词就不能随便使用,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那些只知其语言而不解其文化的教学也是不可思议的,其实,文化了解也是语言学习的兴趣之所在。因此,充分重视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加深对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但同时也要注意文化知识的教学不可喧宾夺主,将文化一味地加入语言教学中,影响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应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并且应始于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使文化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上一篇:学习高铁成事迹下一篇:总经理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