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延安 重温党的光辉历程(精选2篇)
中国有一个地方,在人们的心中能与首都媲美;中国有一种精神,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这个地方就是延安;这种精神,就是延安精神。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快迎来九十华诞,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感慨之际,我做了一个决定,去延安!作为送给党的生日贺礼,也为完成自己多年来的心愿,我将追随伟人的足迹,重温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与洗礼。
2011年的5月,风和日丽,我来到了心目中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这是我的第一次延安之旅,也是一次真正的红色之旅,在这里我接受了延安精神的洗礼,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决心与信心。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就从历史课本中知道延安,对照着课本中的图片,才明白了家里墙上挂的装饰画其实就是著名的宝塔山和延河大桥,记得作为人民教师同时也是中共党员妈妈对我说: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当时懵懂的我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也在心中悄悄的埋藏了一个心愿。
如今,当自己终于决定了要亲自前往这片革命的圣土的时候,心情无比激动。坐上开往延安的长途汽车,沿途见识了传说中的黄土高坡,壮观的壶口瀑布,还有远处高高耸起的发电塔,我的心渐渐的澎湃起来,在欣赏大西北的辽阔的土地的同时,也感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革命先驱们是怎样在这片自然条件极为严峻的土地生存的,他们是如何把南泥湾变成处处是江南的!
带着复杂的心情,我来到了延安之旅的第一站--杨家岭。1938年到1947年,中共中央机关曾设在这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里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我站在杨家岭毛主席旧居前,久久肃立,心情无法平静,时间仿佛停止,历史仿佛重现,窑洞里光线昏暗、阴凉潮湿,简陋的木桌木椅陈列在窗前。正是在那张木桌上,毛主席撰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是在延安的窑洞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在窑洞前的小方桌上,毛主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1960年,郭沫若诗赞“窑洞三间光欲燃,明辉一片照河山”。如今,见证了中国革命艰苦历程的排排窑洞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它们静静的矗立在那里,犹如一条无声的长河,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所流经的是怎样一段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给后来人以警醒与力量。
在随后的“枣园”“王家坪”“宝塔山”等地参观的过程中,导游给我们讲了好多有趣的事情:1939年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为邓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许明两队新人举行婚礼,孔原被战友们灌得酩酊大醉,而邓小平则酒量惊人,一点也没醉!大家在惊叹邓小平的酒量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原来,是李富春和战友们巧设机关,以水充酒,才让邓小平同志喝酒如喝水。导游还讲了很多毛泽东主席和邓小平、周恩来等日常生活相互调侃,相互捉弄的轶事,听了导游的介绍后大家都会心一笑,使原本严肃神情放松了不少,是啊,革命者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日常消遣,正是有这些生动的真实或是杜撰的生活轶事丰满了革命伟人的形象,显示出时代的真实性。对宝塔山的宝塔也有很多动人的传说,据说当年,敌军想轰炸延安的宝塔,从气势上打击延安的军事力量,但如此显著的标志的高高的宝塔却在多次的轰炸中保持完好,当地的人们都说,这座宝塔上有神灵的庇佑,轰炸机上看不到宝塔的位置,这当然只是传说,但如此的传说正是反映了人们心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
延安,是个美丽的地方,更是一片神奇而神圣的土地,如今的延安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阔步走在科学发展的阳光大道上。苍松翠柏环抱着的宝塔山,依然是那么
雄伟庄严,清清延河水流向东方,依然是今天青年人心中的甘泉。富有战略眼光和革命精神的延安人,在一场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浪潮中逐步把这片金色的土地建设成为西部经济重地。走在延安的大路上,我时刻被扑面而来的开放气息所感染,时刻被延安人加快发展的全新思路、豪迈步伐所激动着。短短的行程就快结束了,我依依不舍,伫立在先烈纪念碑前,我心里默默的诵读着入党誓词,我进一步思考着自己的入党动机,我想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了名,不是为了利,更加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就必须经过思想到行动的全面升华: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在行动上要认真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是的,我决定了,我一定跟着党走,跟着党的精神前进,坚定理想信念,做一名不仅是合格而且是更加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作为民航事业中的一份子,更加要珍惜现在优越的环境,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祖国民航事业中去,时时刻刻起到带头作用,时刻心系飞机安全,为中国航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为工作需要,我现在挂了西南分公司文学协会会长职务,经常要和文艺爱好者交流一下,交流是多了,由于事务性工作比较多,动笔却也不多。这两天想到文艺界比较有影响的大事,莫过于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七十周年纪念了,提出想写点纪念的文章,部门袁主任非常支持,然而这个文章着实不好下笔,原因是文章太大了,下不了笔,相当踌躇。主任提醒不如大家一起重温经典,因为我们的青年员工,很多还不了解,或者说曾经了解过,但现在模糊了。于是把自己由衷的敬意都列在“重温”二字中。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第三次会议上做出《结论》,他把问题归结为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即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1953年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1942年5月召开的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应时而为”的产物。来由要从“关门提高”开始,因为从1940年开始,鲁艺(鲁迅艺术文学院)有将近两年左右的正规化与专门化的“关门提高”。具体表现在:美术系向西洋学习技术,画构图复杂、大场面的画;戏剧系热衷于演大戏和外国戏,演出《日出》、《铁甲列车》、《带枪的人》等大戏;文学系欣赏古典和外国文学作品,言必契诃夫,谈必果戈理。鲁艺师生在桥儿沟礼堂里排戏,自己观摩演技,老百姓在外面拍窗子,讽刺说:“戏剧系的装疯卖傻,音乐系的哭爹喊娘,美术系的不知画啥,文学系写得一满解不下(全部听不懂)!”从艺术培养的角度来讲,“关门提高”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不合抗战时宜。针对这些情况,毛泽东同志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在回答如何为群众时,提出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的原则。他阐述了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理,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针对当时延安文艺界存在的一些理
论、思想问题,毛泽东作了剖析,并且提出文艺界开展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思想斗争的任务。
无疑,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座谈会制定的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的贯彻,推动了根据地文艺事业的发展。群众的文艺活动更为蓬勃兴旺。专业文艺工作者重视并积极参加、指导群众的文艺活动。
现在想来,虽然延安文艺座谈会过去了70年了,但毛泽东同志当时提出的“为什么人”的问题,其实是一直以来都在指导着我们文艺工作的方向。从大的来说,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了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是在着力解决文化建设服务大局,服务人民大众的问题,从具体的来说,国家推进文化下基层进行了这么多年,也是在践行文艺为群众这个主题。
一直以来,我总是深深迷恋着历史事件的宏伟大气,同时我也为自己时时身处同样有革命和历史文化色彩特性的石油亚文化的熏陶中感到庆幸,有“根”有“源”,不是无根之木,不用作无病呻吟。我最爱看的还是集团公司的《地火》,CPE的《CPE文学》、CPE报,分公司网页上的文学专栏,有阳春白雪,亦有下里巴人,这些都是表像,共同的精神实质还是唱响着石油人自己的歌,叙述着石油人自己的事,抒发着石油人自己的情。
今年3月22日向书记“四讲”动员大会讲话后,党群部请热爱石油文艺工作的老专家来给各部门党支部书记,通讯员上一堂文学创作的课,老专家在讲到自己采访优秀石油人事迹时,情为之不得不激荡,心为之不得不痛心时,掉下了眼泪。我在台下,静静聆听胡姓老先生的讲课,凝视那双饱含泪花的眼,为他这样的文艺工作者的激情而感动,恐怕只有真正理解石油文化,想真心讴歌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根”,自己的“源”的人呀,才能这样,才能这样啊!
【红色延安 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推荐阅读:
延安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心得体会10-27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个人心得感悟11-05
红色延安的故事【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11-23
重温红色经典读后感06-09
延安延安07-22
弘扬延安精神、学习延安精神心得体会07-18
延安感悟06-18
弘扬延安精神10-13
延安旅游攻略11-07
延安整风运动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