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就业形势(共9篇)
高职生就业何以难?
成高职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社会上普遍存在对高职生的误解,很多人以为“高职”就是“职高”,其实高职生是实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既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不少单位普遍反映“高职生好用,而且比较踏实”。
二、是学生和家长对就业期望值太高、不切实际。
三、是现在的各种人才招聘会几乎没有高职生的专门“领地”和信息。
四、是高职教育的改革本身还不到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某些专业设置、基础理论还达不到高职教育的要求,作为学校要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五、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误区。“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研究研究,专科生(高职生)不要不要”,认为招聘高学历人才的相对收益高,更划算。用人单位应避免“人才高消费”,做到“人尽其才”。
高职生就业率为何高?
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85.3%,而高职生的就业率还不到60%,但有五六所好的高职校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
面对人才市场上,高职“旺需”与高校高职人才“滞销”之间的矛盾,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认为,从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上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十分需要的。高职毕业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他们在相应的岗位上,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强,他们比较安心于基层工作,有吃苦精神。经过努力,会得到社会的理解、认同,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以下是这些高就业率的高职院校共同的成功之路:
第一:办高职始终瞄准市场“缺口”。专业设置不赶时髦,不搞“本科压缩版”,为老专业更新、新专业设置出谋划策。此外,专业设置要跟着“未来的市场”转。
关键词:高职,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各大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 但社会的用人需求却并没有同步增长。相对来讲,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显露的劣势显得更为突出。据统计, 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 其中高职生为51%;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 其中高职生为62%。数据显示,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大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 可以说高职毕业生是一个就业困难的群体, 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课题。面对市场和经济发展, 学校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 也应该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了解专业, 了解社会, 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就业观念, 找准正确的就业取向, 掌握就业的技能和方法, 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当前造成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社会环境因素
因为高职毕业生在学历, 社会认可度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劣势, 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一方面, 一些行业和地区对高职毕业生在政策上还有限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生的就业。另一方面, 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偏见, 人们对高职学生不够了解, 常常认为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都不及本科生, 有些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 这些因素都大大的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根据调查, 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从学历层次上理解认识高职教育, 认为高职专科是本科的压缩饼干。另外, 国家统计局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知识和收入成正比, 在2004年的城镇居民的平均年收入中, 小学文化程度为8744元, 初中为10269元, 高中为12204元, 大专为17290元, 本科和研究生分别为22995元、37880元。有关方面在2006年和2007年的相关调查数据分析中, 也都不约而同的提出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的看法。
2 学生自身条件因素
在就业观念上, 大多数毕业生都存在一些误区, 高职学生也是如此。一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择业标准过于功利化, 一味追求大城市、大企业, 只考虑工作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 而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对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做考虑, 没有对自己进行合适的定位, 导致就业困难。
在就业心理上, 高职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表现。盲目跟风、轻弃优势、缺乏主见、见异思迁、错失良机等等, 不良心理使得许多高职毕业生在求职也过程中产生了消极情绪, 另外自卑心理是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表现。由于以上诸多社会因素, 使得他们不敢正视现实, 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
3 学校教育因素
不少专科高职院校盲目追求综合大学的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着重于传授“高深学问”, 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学校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不足, 不符合大专层次的培养目标, 实际上办成了压缩型的低质量的高等教育。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只能算是“就业前指导”, 通常都是在毕业前, 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和几次就业指导讲座来完成的。总的来说, 就业指导工作都是作为毕业实习的强化指导来展开的, 大多集中在实习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 教育指导的内容也仅限于面试、职业礼仪等。
如何解决好以上因素对高职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是及其重要的。我们要指导学生认清高职职业教育的的优势, 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 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这都是众多企业单位青睐高职毕业生的原因。教育部2007年11月份公布消息, 从2004年开始,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连续4年保持稳定增长, 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 这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是广阔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搞好就业指导, 促进学生就业, 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主要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指导学生了解社会, 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 加强对学生就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指导。辅导员、班主任或专业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个别面谈式、专题报告式、座谈交流式、情景模拟式等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就业指导活动, 有针对性的加强就业政策的指导, 使他们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 以及与就业政策相关的人事制度和就业形势, 使他们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求职择业活动, 减少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不必要的纠纷与违约现象, 保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 规范自已的行为, 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 帮助学生树立并强化诚信意识, 促进诚信就业。
3.2 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 让学生认识自我, 尽快调整就业期望值。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的变革, 大学毕业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 认识自我, 客观地进行职业定位, 才能顺利就业。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仍残留着计划经济的烙印, 就业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在选择职业时, 考虑最多的是单位所属的地域是否在大、中城市, 经济效益如何, 而对国家的需要、个人未来的发展考虑较少, 择业的期望值较高。通过就业观念指导, 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评价体系, 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的意识, 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勇于到社会上自主创业, 找准坐标, 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
3.3 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心理素质。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提高高职生就业率的根本。高职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挫折要比本科生多, 这时, 应该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正确对待, 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应把就业过程看作是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的机会, 通过求职活动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促进自我成熟。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 学会安慰自己, 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3.4 创新就业指导方法, 进一步拓展就业指导途径和方法, 使就业工作与教学体系创新结合起来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既可以独立进行, 也可借助有关活动, 采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方式进行。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即邀请社会专家举行专题讲座、让创业成功者现身说法。同时要加强职业实践, 它包括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方式, 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就业体验, 切身感受就业工作环境及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真实地了解就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的主动性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同时锻炼自己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宾建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新探[J].特区经济, 2005, (9) .
[2]刘宝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6)
【关键词】高职生诚信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16-02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体现,是高职院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加强高职生诚信教育是塑造高职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目前,高职生中出现了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不仅关系到高职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对高职生开展诚信教育迫在眉睫。
一、高职生诚信缺失现状分析
高职生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学习、经济、就业等方面。
(一)学习方面。学习是高职生的主要任务,但据笔者调查,高职生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比较严重,主要体现为:高职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严厉处分,有29%的学生曾有作弊行为,男生比例要高过女生,越到低年级作弊的可能性越低;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论文,不是仔细钻研,写出高质量的论文,而是采取拼凑论文的方法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在网上直接复制别人的论文,改头换面后交给老师。
(二)经济方面。一些高职生在经济活动中为了个人利益,不顾他人或社会、集体的利益,弄虚作假,骗取贫困生困难补助。党和政府高度关心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但一些学生利用学校操作的漏洞,弄虚作假,出具家庭经济困难的虚假证明;一些学生恶意拖欠学费,有意不交,将学费挪作他用;有些学生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给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银行的正常工作和学校的声誉。
(三)就业方面。求职就业是高职生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一环。但当前高职生的求职履历“掺水”现象较多,临近毕业的高职生为了丰富自己的简历内容,虚构在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经历,欺骗用人单位,填写虚假的社会工作和实践经历,拔高学习成绩,甚至伪造各类等级证书,虚构荣誉和专长,违背基本的道德底线,特别是高职生签订就业协议后毁约现象让用人单位十分尴尬。
二、高职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当代高职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体现者,他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代高职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外在的客观因素如社会、学校、家庭等,也有主观因素如高职生自身。
(一)社会教育因素。由于市场经济功利性影响,加上价值多样化和各种思潮的冲击激荡,我国某些领域出现信用危机,这对高职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诱发了一些高职生的行为模式与诚信意识的背离。经济上急功近利,造成了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观念淡漠,致使诚信规范被物质化、庸俗化、功利化,社会非诚信之风吹到高职院校,高职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滞后性,使得政府出现一些失信现象,而经济领域中的坑蒙拐骗、偷税漏税、制假贩假等,文化领域中的文凭造假、学术造假、广告虚假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高职生,成为高职生诚信缺失的重要诱发因素。
(二)学校教育因素。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高职院校德育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手段规范学生行为。一些高职院校没有跳出传统说教模式,甚至某些高职院校还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张嘴”水平,落后的德育手段和形式已不能适应诚信教育的现代要求。在评价机制上,存在重知轻德的弊端,内容上存在脱离实际的缺陷,不能达到实际教育效果。
(三)家庭教育因素。家庭品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根本性作用,而诚信教育是品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内容。但是,当代高职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某些家庭教育往往忽视子女的道德教育,而且家庭教育仅限于学前和中小学时期,大学时期得不到重视。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子女上高职后的教育问题是老师的事。有的家长没有做到言传身教,有时为了自身利益,当着子女的面做言而无信或不孝之事,这些行为既破坏了公民道德建设,也对子女诚信品质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某些家长很少过问自己子女在高职院校的表现,甚至孩子多门课补考或受到了处分,家长也不闻不问。
(四)高职生本身因素。当代高职生具有较强的开放思想,但涉世不深,道德心理不够成熟,容易受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对诚信危害性认识模糊,对诚信道德缺乏判断能力,容易放弃诚信原则,产生失信行为。特别是生活中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事例,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诚信观,有时为自身利益,违心失信。当代高职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裕,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心理脆弱,行为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人为自己做什么,很少考虑自己应为家庭、为他人做什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个人自私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双向选择时,往往为利而舍弃诚信。
(五)制度缺失因素。我国现行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制度制约少。诚信教育主要靠传统、习惯和舆论去规范,缺乏严肃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毕竟有限,由于社会没有建立信用约束机制,容易造成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局面。我国高校普遍没有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度,有些学生因为不诚信,反而得到收益,而有些诚实的人反而没有得到应有好处,即使不诚信的行为被发现,为此付出的成本也比较低,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老实人吃亏”的思想,信用意识淡化。
三、加强高职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学习期间是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将在其一生中产生深远影响。如果高职生诚信缺失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矫正,势必造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不信任关系,不利于高职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利于高职生人格的完善。而且高职生诚信缺失势必引发“不良示范”效应和负面影响,从教育层面来看,高职生这个特殊群体,其诚信缺失远比其他人群的影响更明显,其引发的消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和隐蔽性,由于在校期间,学生尚未直接步入社会参与经济活动,诚信缺失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不会立竿见影,但一旦高职生互相影响,诚信缺失的人员就会出现倍增负面效应,有损高校的形象。当这些学生融入社会后,在祖国各行各业工作,诚信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就会凸显出来。再者,高职生诚信的缺失,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行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我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实施。因此,加强高职生诚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四、加强高职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高职生的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高职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一)打造诚信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把诚信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诚信宣传,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应规范政府诚信行为,以带动各行各业的诚信活动,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所造就的社会中间组织,如商会、工会、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等民间组织,是促进诚信道德因素生长和强化人们彼此信任的重要环节,这些组织的健全能够为高职生诚信教育提供深厚的底蕴。大力进行普法教育,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和威慑力。
(二)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环境。高职院校应积极营造诚信氛围,高度重视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改变重智轻德现象,从德育课到基础课和专业课,从教学到管理,从日常行为规范到各项校园活动,让诚信意识渗透到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个角落;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等舆论平台进行诚信宣传教育,树立诚信典型、歌颂诚信者,抨击失信者,把诚信教育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覆盖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加大教师队伍管理的力度,学校方面应坚持诚信办学的理念,排除权钱交易的干扰;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坚决杜绝不诚信行为,做学生的诚信榜样。对学生的管理上,要利用校纪校规,规范高职生诚信行为,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实践诚信行为,将诚信教育的要求由他律向自律转化,依靠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拓诚信教育渠道,综合利用榜样示范法、视频教育法、社会实践法、心理暗示法、情感熏陶法等,整合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诚信教育取得真正的实效。
(三)维护诚信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高职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家庭要做好对子女的诚信教育,养成诚信的家风,遵守“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基本规范。家长要多与学校联系,关注子女在学校情况,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书信联系、定期看望、假期家庭教育等方式,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家庭教育要结合学生成长及个性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科学合理地引导,避免封建家长式教育方式,在尊重子女人格的前提下,保持相对的平等关系,开展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同时避开家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教育方式关键要做到言传身教。家庭教育不能停留在某些具体事件的细节上,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担当和责任心,教育孩子做一个善良诚实无私的人。
(四)加强高职院校诚信体系和奖惩制度的完善。高职院校应为高职生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基本情况、品行、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及奖罚状况,信用档案随学生人事档案交给用人单位,督促学生把诚实守信落实到学习生活之中。要完善诚信评估机制,对高职生的诚信状况进行适时评估,并结合评估情况开展各种诚信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诚信奖惩机制,把学生诚信状况作为评奖评优、贷款、入党的参考标准,对失信者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让失信者受到必要的处罚。高职院校应引进诚信制度,保障高职院校诚信机制与社会诚信机制接轨,以利于整个社会的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许瑞芳.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2(12)
[2]郑晓燕.从诚信认知及诚信行为的角度审视高校诚信体系建设[J].东岳论丛,2013(5)
[3]王起友.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问题实证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
【提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毕业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自主创业;学校应当合理设置专业、转变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用人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是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人生旅途的新起点,但是大学却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所以大学生一定要实现三个转变,尽快完成由中学学习到大学学习的过渡,即转变理想目标、转变心理状态、转变学习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作者、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大学期间必做的20件事:走进图书馆;走出大学校门;广交朋友;做志愿者和兼职工作,获得工作经验;学会管理财务,争取日常生活方面经济独立;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积极入党,不管对党有什么看法,至少党员身份能让你在找工作上占一个优势;干自己内心喜欢的事,不活在他人的期望之中;尝试新组织经验,不要做之前先打退堂鼓;不要盲目决定教研;学会赞美别人;被拒后应该坦然相对;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不要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学会时间管理,少玩网络游戏,伤身体,还堕落自己的意志;学会情绪调节;至少先进选修一门哲学或心理学课程;至少有一个异性朋友;追求内心的成就感,而不是外在定义的成功;善于求助,使用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机会要自己去找,不要等着天上掉馅饼。大学中大部分知识和能力仍需在工作实践中学习、积累和锻炼。一切有经验的领导、师傅、技术人员和同事都是很好的教师,他们在岗位上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大学生只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就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就能逐渐完善自我,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要进入职业角色,还要开动脑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问题,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努力解决问题,真正探索职业对象的内部结构,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只有勤于思考,在工作中才会有自己的见解,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角色责任。反之,放不下架子,自以为是,是很难学到真本领的,角色转换也是很难完成的。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广大毕业生要冷静地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客观地分析性格、兴趣和优势能力等个人特质,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在兼顾短期形势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增强主动性,积极
把握机会,争取早日就业。
一、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应从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查找。
(一)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综合素质不高,个人修养偏低是面试成功的绊脚石。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三大产业的布局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有不同侧重。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比较重视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进入就业市场后显得茫然和无所适从。在双向选择和接受面试时,或缺乏自信,发挥失常;或过于傲慢,言过其实;或不修边幅着装随便,缺乏职业形象气质,与企业氛围不协调等。因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把已经用简历打开的企业大门,却因为个人修养偏低难以通过面试而关闭。
2.择业观念陈旧,与当前就业机制的转变不相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初步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人数猛增,大学生已不再是稀有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已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逐步下移。同时,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目前,市场机制已逐步在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初步实现了由“政府调控导向、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就业机制的转变必然要求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
3.团队合作适应性差,不适应当前企业的要求。如今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几个长辈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十分普遍。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部分都以自我为中心,考虑事情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想。好与坏、是与非也往往以自己为标准。有的人表现得自私、自我,甚至是自我封闭,在集体中也不能很好的与大家合作。而绝大部分企业都特别注重团队精神,并作为是否录用员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不能适应团队生活的人也不会受到企业的青睐。
4.独立能力不够,难以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家长带着子女参加招聘会,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出目前有许多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和独立决策能力。二十多岁仍然离不开父母,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离开父母寸步难行。尤其是让家长陪着参加招聘会的大学生,这样的表现,这样的能力,一个需要人才的招聘单位怎么会录用他(她)呢?
(二)学校的原因
1.专业设置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部分高校一味地增开新专业并不考虑自身开设此专业的条件是否已具备,某些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从而造成了新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供需失衡,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2.培养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
3.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形式单一,就业指导的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就业指导时间过短。
(三)用人单位的原因
1.盲目要求高文凭。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得高学历的持有者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也相应水涨船高,大学毕业生的学历优势正逐渐减弱。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可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的。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重男轻女” 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4.还有就生源地域歧视问题。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还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的,一般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则会优先考虑本地人才,所以对异域的大学生造成有一定的影响。
二、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1、树立自信是关键,不要盲目攀比学历,注意实际能力的提升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应该把树立自信作为面向社会的关键,不要认为是高职高专学生就比本科学生低一等、矮一截。因为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目标是
不一样的,我们应该看到高职高专专科的优势在于最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学历固然重要,但学历高未必见得都是好事,社会需要应用型、技能型、适用型的人才,一些高学历的毕业生的学历优势还有可能转变成劣势,而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应树立信心,增强自信,不去盲目与人攀比学历,应更看重能力的培养、培训与提升,在就业的选择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2、遵循成才规律,要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
成才立业是所有大学生的美好追求,但成才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在面对就业竞争时,更应该务实求真、遵循成才规律,立志先从小事、平凡事做起,这不仅能较顺利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更能对你的人生之路起好导向作用。
3、先就业,再择业,要寄予未来谋长远
目前,不同学历层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的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上,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和不平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最佳选择。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兴趣、心理、能力、价值观念等进行调整,把自己从“我想干什么”的一厢情愿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定位中。在择业中,勇敢的“推销”自己,以自信、冷静的态度,扬长避短的比较,主动出击,突出介绍自己的“闪光点”和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以赢得择业的最后胜利。
4、转变就业观念,要适应市场需求
近年来,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必须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现在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大学生们的期望值都在适时地做调整,比如对收入、工作单位性质和环境等的预期,也越来越现实,不再奢望高薪、高福利了,也不计较单位是何种性质了。很多大学生每逢招聘会都去参加,每次参加招聘会,都会切合实际的调整就业目标和心理预期。他们都应该适应形势,改变就业观念,以后的路还很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抱定“可以到任何地方工作”的信念,求职道路就会越来越通畅,自己也就会主动去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思路带来出路,“先就业、再择业”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后出现的一个新趋势。在人才流动加快的今天,个人再就业选择的余地也很大,对于急需就业的毕业生来说,把这个选择的时机留给将来是比较现实的。
5、看重经济待遇,更要看重发展前途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目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加强。过去只是把工资薪水等经济待遇作为首选,现在已经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企业的发展前途,把企业发展与自我提升结合考虑,这是有较强事业心的表现,是可喜的。在选择职业时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无须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而应该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干事业的职业,或最能使你的兴趣、爱好、品格和长处与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职业。这样一来,你的未来发展前途将会迎来成功的鲜花。
6、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要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
曹丽萍
(中山市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中山528436)
【摘要】本文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者的素质和工作方法、校园文化和齐抓共管等方面就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要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个性各不相同,需要日常开展大量细致的工作。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构建全新的德育网络,建立家庭、社会、学校、学生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营造起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家庭、社会、学校、学生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营造起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
1、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好“两课”的主渠道作用,认真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高职院校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往往成为各个岗位的管理者或负责人,他们的政治素质如何,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所在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更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的教育,尤其是政治思想素质的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3、重视社会实践的道德功能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当代的主旋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倡导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把维护民族利益与拥护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形势。要利用所在地的革命史迹、场馆、人物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旋律教育活动,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作用,这
也是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因此,我们要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科技、学术、社会实践、开展各种人文科学知识讲座,、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等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净化学生的心灵,增强他们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
5、学校各部门要齐抓共管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光靠某个部门或某几个人是不行的。我们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全校统一认识,各个部门齐抓共管,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相结合,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学生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1、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是最直接的。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以自身良好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工作者要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2、重视知识的不断更新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不管来自何专业,要把本职工作做好,除了要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高职院校大学生爱好非常广泛,如果你与学生有相近的语言,学生就愿意“亲其师,信其道”。再则,知识是无限的,要给学生一杯水,仅有一桶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时俱进,理应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知识的不断更新,像一条流动的长河,常用常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3、注重工作能力的提高
学生工作比较繁琐,如果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没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就很容易沉没于日常事务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要注意培养较强的工作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要善于从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工作要有前瞻性,对一些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或问题,要想方设法将其消灭于无形,防范于未然,这样,工作才能做到主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意的方法
1、深入实际,踏实工作
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工作理念,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及思想动态,还要经常与有关部门和任
课老师联系沟通,多渠道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少说空话,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2、工作要有“五心”真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
一是要有“真心”——要真心实意、设身处地地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二是要有“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要以诚相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三是要有“细心”。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发现、分析、排查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分类整理,制定工作预案,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做到“细微之处见真情;四是要有“耐心”——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遇到问题时,必须沉着冷静,认真细致地做工作,耐心听取学生的心声; 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暖人,最终达到“真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五是“虚心”——学生教育的工作要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借鉴他人的工作经验,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还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本通书读到老。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工作才能有成效。
3、与学生谈话要注意谈话技巧
谈话是一门艺术,与学生谈话时要注意谈话技巧。要因人施“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不同大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思想问题,如,对有的学生语言可直截了当,对有的学生,则要点到为止;在个别说理教育时,常常要用暗示的方法。对刚进校的大学生,对其教育宜采取正面宣传和引导的方式,以较朴素、通俗的语言阐明道理,鼓励他们追求进步;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其思想趋于成熟,知识面较广,对其施“理”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平易近人的语言,通过有力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使他们口服心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 [1999]10号.1999-08-1[2]董永棉.漫谈高校政治辅导员的素质[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1,13
新形势下对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针对目前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现状,提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等观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 者:闫颖 作者单位: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201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 “”(9) 分类号:H193.6 关键词:高职 应用写作 教学改革
1. 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不高
在校学习阶段, 部分学生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面对专业课程, 很多学生都选择临时抱佛脚, 平时不认真扎实地打好知识基础, 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学习, 应付考试。在综合素质上, 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 团队合作意识、独立工作的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不注重团队精神,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不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
2. 学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培养模式单一, 对就业指导工作不重视, 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差, 达不到培养人才目标需要。在人才培养上, 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 忽视了高职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实践型人才为主的目标, 不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使得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 导致就业困难。
二、网络时代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1. 学生应当树立信心, 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 1) 高职毕业生应当树立信心, 增强自信, 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培训、提升, 在就业面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校学习期间端正学习态度, 转变学习方法,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积极参加志愿者、兼职工作、社会实习等, 获取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
( 2) 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适应市场需求。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应当实事求是, 做好人生职业规划, 树立 “先就业, 再择业”的就业观念, 先解决 “我能干什么”, 再进一步思考“我想干什么”, 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 要勇于推销自己, 以冷静、自信的态度, 赢得最后就业的胜利。同时, 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 要看重经济待遇, 更看重发展前途, 就业中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把企业的发展和自我提升融为一体, 选择一个能够让自己全力以赴地干事业的工作, 为未来职业、事业的发展做准备。
( 3) 高职毕业生应当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以面对以后遇到的种种困难。
2. 学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 积极提高教学质量
( 1)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学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 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指导思想, 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在保持原有优质专业的基础上, 对落后的专业要及时进行淘汰, 对新兴的专业要大力培养,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校企合作, 采用 “订单式” 的教学模式, 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训、社会实践基地,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 2)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严把人才招聘关, 招聘学历高、综合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 保持教师队伍整体的高质量。对在职教师, 要制订完善的人才选拔、培训计划, 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定期选拔一些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实践学习或到基层去锻炼, 保障课程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 3) 重视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应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建立相应的就业信息网, 加强企业与毕业生的双向交流, 积极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 帮助毕业生寻找创业项目, 引导毕业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定位, 端正就业的态度, 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 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网络时代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 有利于高职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激发学生内心的斗志, 为争取早日就业而努力奋斗; 有利于学校进行反思, 认识到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努力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 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宏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6.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率;就业形势
近年来,受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和经济形势下滑的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改变,就业率持续下滑。一方面,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无业可就”;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心仪的人才,造成“有业难就”。面对这样的供求矛盾,如何破解是摆在广大高职毕业生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学历层次存在差距。随着高校研究生和本科学生的扩招,计算机专业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很多企业将学历作为招聘的第一道门槛,只要招聘人才就提出要本科以上学历,使得一些本来适合高职生就业的岗位被高层次的人员挤占了。同时,一些企业将员工的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作为企业的门面,并简单地将学历高等同于综合素质就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2.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在能力素质、专业素质等方面确有一定差距。同时,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过窄、陈旧等情况,实习基地建设也不够完善,导致大多数高职生毕业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需要较长时间培训才能胜任工作。一些高职生只注重技能,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3.企业要求逐年增高。受到经济因素和计算机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影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择余地增加,其招聘标准也是逐年呈现“水涨船高”的趋势,不仅要求高职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但是,高职院校和学生往往过多侧重于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综合能力的提升,导致自身素质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4.就业观念不科学。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工作期望值普遍较高,找工作时,对自身特点和未来社会需求不明确,对工作薪金、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是否稳定等诸多实际利益的考虑多于对事业发展的考虑。部分高职生闯劲不足、竞争意识不强,还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一厢情愿地认为学校会为自己安排好毕业后的工作。缺乏对于市场现状的分析和预见,使得他们丧失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应对当下的就业形势
1.做好知识储备。就是要拿好“双证书”。首先,要拿好学历证书,就要较好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各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同时,还要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拿好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展示自身能力的一种手段,是提高企业认可度的重要方法,是打开企业大门的敲门砖。只有把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更多选择机会。
2.做好意识储备。就是要有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服务意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首先看重高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水平,其次才考虑专业技术水平,这就给高职生的培养提出了新课题。一个人能力水平再强,如果工作态度不端正,缺少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频繁跳槽,没有原则,也得不到认可。同时,计算机项目很多是团队的项目,个人只是整体一部分,团结协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善于配合、善于协作、善于服务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3.做好能力储备。随着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对信息化投入比例不断增加,这就要求高职生在工作中要有较强的再学习、再提高、再创新的能力,不断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还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及时调整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周旋在复杂的人事关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4.做好信息储备。大学生就业,最关心最重要的是把握信息。一个是自身信息,就是要对自身有科学、全面的评价,充分认清自己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而后才能科学合理地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还要适时对个人目标与现状存在的差距进行评估,找出提升自身价值的方法和路子。另一个是把握市场信息,就是要动态、持续性地分析市场和企业的需要,了解就业形势,掌握政策动向,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就业。
三、结语
虽然,计算机专业的高职生在就业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总体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供求矛盾并不突出。高职学生只要掌握好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尽可能学习相关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人才,是能够有效改善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共同作用。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当积极地为毕业生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形成良好的就业形势。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可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当前校园招聘形势京汉沪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
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高职学生就业形势】推荐阅读:
高职学生手册学习07-08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评价10-12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困境10-16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研究06-2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07-18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09-2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7-08
高职院校学生诚信问题调查问卷10-12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语用失误分析10-24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