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十三五教育规划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浙江十三五教育规划(共8篇)

浙江十三五教育规划 篇1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实际,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开创浙江发展新局面

1.“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部署,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二五”规划目标即将胜利实现。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打好以治水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全省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2000美元,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欠发达县成功“摘帽”。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创业就业形势良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地表水和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建设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一步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实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员干部精气神明显提升。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确立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引领和统揽各方面工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2.“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改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转型升级已经找到跑道、见到曙光,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转型升级尚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力下降;人口老龄化压力加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任务还比较重;金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网络等领域潜在风险隐患较多,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面临新的挑战。

综合判断,“十三五”是我省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是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期,是加强制度供给、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是协同推进“两富”“两美”建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关键期,是防范化解风险矛盾、夯实长治久安基础的关键期,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3.“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以“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为总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紧扣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必须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统筹协调发展力度,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推动发展迈上新台阶。

“八八战略”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实践的根本遵循,是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总路径,是引领我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金钥匙。必须始终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工作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工作系统性和创新性,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4.“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今后五年,要确保实现已经确定的“四翻番”目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制造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投资效率明显上升,消费贡献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率先进入全国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行列。

——城乡区域更协调。全省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差距进一步缩小。县县全面建成小康,确保一个也不掉队。

——生态环境更优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黑臭河和地表水劣Ⅴ类水质全面消除、八大水系水质基本达到或优于III类水,PM2.5浓度明显下降,浙江的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山更绿。

——人民生活更幸福。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就业质量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低保水平逐步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治理体系更完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治理更高效。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5.“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要求。

——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在打好浙商回归、“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边三化”“一打三整治”、市场主体升级、小微企业成长、七大万亿产业培育和特色小镇建设等组合拳基础上,把握发展环境新变化,积极谋划新的实招硬招,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

——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者作用,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对外开放新优势,切实打开释放经济发展潜力的通道。

——遵循市场规律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空间。善于运用市场思维,把握市场规律,顺应市场需求、市场结构和市场动力的趋势性变化,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国际国内联动、网上网下融合,构建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市场体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增强浙江经济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集中力量办好既该干又能干成的大事。尽一切努力全面落实国家战略举措,办好G20峰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区、都市区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全力打造支撑发展动力转换的战略大平台,大力培育支撑未来发展的大产业,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大事,全面提升浙江发展水平。

——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加快建设美丽浙江。

——推进具有浙江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深化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建设,充分发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进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努力打造社会活力最强、社会秩序最优、社会风气最正的省份。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狠抓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大力培育好班长好班子好梯队,打造一支过得硬打胜仗的“狮子型”团队,带领全省人民更广泛地参与改革发展全过程,让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智慧竞相迸发,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列为首位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布局。高水平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大平台,努力建成综合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信息经济全球领先的杭州“硅谷”。支持宁波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其他都市区和设区市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科技、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全面提升全省创新能力。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活动全覆盖,推进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继续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和国外创新资源共建创新载体,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领域国家实验室在我省落户。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提高软性投资比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加强对创新产品市场拓展、首台(套)高端装备应用的扶持,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推进科技计划体系、科研人员评价制度、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快建设网上网下结合、省市县一体的科技大市场,搭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和交易平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对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联动推进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和品牌强省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2.大力推进产业创新。着力培育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大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产业,做强做精丝绸、黄酒、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着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为万亿产业。组织实施万亿产业发展规划,创新产业引导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高标准建设好聚焦万亿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的特色小镇,突出产业高端要素集聚特色,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切实推动产业创新落地。加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创新提升力度,突出核心区块建设,加快打造大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坚守耕地红线,实施千万亩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增强主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信息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创新中心,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以国内和国际市场引领制造业提升,提高浙江制造产品品质,打响浙江制造品牌。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谋划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转型。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统筹发展,发挥互联网拓市场促发展的平台和渠道作用,推动制造方式和营销方式变革。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推进传统块状经济整治提升,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切实消除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和治安隐患,加快发展成为具有稳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提升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养老、家政、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以流通业变革带动生产方式变革。深化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积极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浙江“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特色明显、全国领先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智慧物流、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注重发挥其综合效应。

3.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创新。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建立健全“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提升政务服务网功能,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改革。全面推进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健全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等体制机制。落实中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各项举措,完善公开透明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健全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建立全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产能过剩,加大依法推进企业破产重整重组力度。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大省市县国有资本、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聚。以资产证券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一批引领转型升级、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有企业集团。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国有资本投融资和运营平台。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经营性资产统一监管,有效整合监督资源,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再造民营经济新优势。继续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发挥浙商总会力量和作用,拓展浙商回归领域,提升浙商回归规模和质量。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继续推进市场主体升级,深入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促进小微企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推动全省中小微企业总量持续扩大、效益持续提升、贡献持续增强。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隐性壁垒,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大力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引导民营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实质性减轻企业负担。

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着眼于打开资本对接创新创业通道,整合各类金融资源要素,在创新创业活跃、金融资本密集的区域打造若干资本集聚转化大平台。加快民营银行设立步伐,加大地方金融法人机构改革重组力度。深化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各类金融改革专项试点,构建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体系、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科技金融体系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大力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推动更多企业上市和挂牌,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做强做大。大力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加快巨灾保险等政保合作项目实施。构建地方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环境。

4.充分释放有效需求新潜能。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扩大服务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和结构升级。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重点规划实施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五大领域重点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改造整合提升,积极构建政府资产证券化、政府投资基金、政府投资公司等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机制。全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激发民间投资新活力。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培育外贸新业态,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出口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多元新兴市场,不断提升我省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

5.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谋划实施万亿综合交通工程,高标准构建支撑都市经济、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发展的四大交通走廊,形成水陆空多元立体、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省域城际高速铁路建设,努力打造省会到设区市1小时交通圈,拓展出省铁路通道,加快形成覆盖全省、衔接紧密的铁路网。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协调发展,加快实现陆域县县通高速,不断完善公路网络结构。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港区开发,加快建设疏港物流大通道,深入实施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构建水陆、江海、海河、海铁等多式联运体系。制定实施地方航空发展规划,统筹推进航空枢纽、干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的机场网络,努力建设全省1小时空中交通圈。深化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运用,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供应优化的现代能源体系,探索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试点。加强沿海平原骨干排涝工程、主要江河治理、水库枢纽、引调水、滩涂生态围垦、流域系统治理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全省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海洋河湖生态健康体系。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无线网络服务开放共享。切实加强农村交通、环保、信息、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后劲。

1.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全省一张图一盘棋要求,编制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推进“多规合一”,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塑造以海洋经济区、四大都市区、生态功能区为基本架构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大力推进海港、海湾、海岛“三海联动”,打造覆盖长三角、辐射长江经济带、服务“一带一路”的港口经济圈,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上新台阶。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大力整合全省海港资源,促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一体发展,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枢纽港和国际港航物流中心。大力发展湾区经济,统筹推进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瓯江口等湾区保护和开发,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协同推进湾区基础设施互联、沿湾产业提升、湾区新城建设,打造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港产城融合的战略基地和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加强重要海岛开发和无居民海岛保护利用,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港口物流、绿色石化、船舶制造、海洋旅游等产业。着力构建浙江渔业海外平台,不断做强远洋渔业。

编制实施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规划纲要,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都市区对全省转型升级、创业创新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强都市区内部轨道交通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各类公共交通“零距离换乘”,加快实现都市区通勤一体化。建立健全都市区协调发展机制,引导都市区内部产业转移和园区合作共建,努力在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探索推进电信服务同城化、金融服务同城化。

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布局。突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适时扩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以钱塘江、瓯江等主要水系为轴带,加强上下游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和联合监管,协同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生态经济,沿江布局以山水田园城镇为支撑的生态城镇体系,打造连接海洋经济区、都市区的生态廊道和开放合作通道。坚持陆海统筹,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计划,加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力度,打造滨海生态走廊,构筑坚实的海洋蓝色生态屏障。

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丰富协作内涵,完善协作平台,创新协作机制,实施产业平台建设、绿色经济发展、群众增收共享、人才智力合作和浙商助推发展等行动计划,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

2.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启动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修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功能等级。全面提升四大都市区核心区综合能级,发展壮大省域中心城市,推进设区市城区与周边县市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因地制宜实施“一城数镇”“小县大城”建设,积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积极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特色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布局,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全面推进城乡建设转型,积极建设美丽、智慧、人文城乡。继续强势推进“三改一拆”,注重拆改结合,强化依法治违的长效机制,县县实现基本无违建,建成基本无违建省。持续深化“四边三化”,沿边沿线脏乱差问题彻底消除,建成覆盖全省、环境优美的绿道网、景观带、致富线。深入实施交通拥堵治理工程,实现全省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明显改观。推进城市设计、村庄设计全覆盖,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乡形态,全面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复兴老城功能,挖掘众创空间资源,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大力改造城中村,加强农房设计,建设“浙派民居”,全面提升城乡品质环境。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将智慧服务向有条件的村庄延伸。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街区、村落保护利用,突出自然风貌、文化特色和旅游元素,打造具有浙江记忆、彰显江南特色的城乡风貌。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提高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赋予抵押、担保、流转、转让等权能,支持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有偿退出或转让“三权”。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创新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城乡公用事业长效化运营、维护、管理机制,理顺市政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推进城市优质资源下沉,提高农村教育、卫生、养老、助残等公共服务水平。

3.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努力建成文化强省。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工作,持续深化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推进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强化新媒体建设管理,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大力传播网上正能量,加强网上内容建设,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深化“八八战略”研究,启动实施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大力实施核心价值普及、优秀文化传承、文化礼堂建设、最美风尚培育、网络空间清朗、诚信建设“六大行动”,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实践活动和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艺院校和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浙江文化标志平台。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全省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市县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重点建设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建设覆盖全省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

推动文艺繁荣兴旺。深入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当代文学提升、美术书法创作、影视精品打造、网络文艺发展、基层文艺繁荣、文艺浙军培育“七大工程”,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深入实施文化名家暨“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加大青年文艺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提升文化对外传播力。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创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方式和监管模式。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推进省属重点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小镇等发展平台建设,建设好一批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办好一批国家级文化节展。巩固提升影视动漫、新闻出版、文体用品制造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文化会展等新兴产业,扩大文化产品出口。

4.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按照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要求,加强规划引领和资源整合,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积极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深度贯彻军事需求,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力量建设等重点领域,以军地两用、操作性强的具体项目为抓手,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交流,整体提升军民融合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浙江民用产业优势,引进军工产业优质资源项目,推进重点产业“民参军”“军转民”。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强化全社会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和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扩大社会力量拥军优属成果。

四、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浙江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谋划实施新一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实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1.持续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大力实施“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完善河长制等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机制,基本实现县城和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工业废气、车船尾气、餐饮油烟、秸秆焚烧和扬尘治理,全面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面加强噪音、光污染治理,强化核与辐射监管。加大垃圾治理力度,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推进农林废弃物、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深入推进畜禽养殖业转型提升、化肥和农药减量使用,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全省生态格局安全。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保护力度,确保主要流域源头地区维持原生态。推进平原绿化、林相改造和森林扩面提质,加强森林、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实施海上“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大力整治近岸海域和重点海湾污染,加快东海渔场修复振兴,建设“海上粮仓”,实现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地质灾害防控、治理和搬迁避让。建设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公园。

2.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行动。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乡公交覆盖率和城市公交分担率,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雨洪资源利用,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坚持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比例结构,大力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低丘缓坡荒滩未利用地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大滩涂围填海造地力度,有效补充新增耕地,统筹落实重大项目耕地占补平衡。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持续强化结构、工程、管理减排,继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探索建立全省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机制,主动控制碳排放。

3.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经济生态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技术装备的清洁更新,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环保设备制造和综合环境服务产业,促进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及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富民的重要作用,建设旅游大平台,全面提升景区品质,健全旅游产业链,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管理,打响“诗画浙江”品牌。发挥山水资源和环境优势,促进自然与人文融合、生态与产业对接,培育生态经济新业态。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反映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区域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探索生态环境资产证券化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财政收费和奖惩制度,探索建立以水环境质量为基础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对江河源头地区和重要水源涵养区的补偿力度。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完善“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制度。落实中央关于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的各项部署,推进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制度创新。

健全生态环境共同参与监督机制。强化政府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规范排污单位信息公开和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社会监督体系。积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强化全社会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意识。

五、全面推进开放发展,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大趋势,不断丰富开放内涵,继续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全力打造重大开放平台。顺应国际经贸投资规则的新变化,全方位提升宁波舟山口岸开发开放水平,争取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充分发挥省海港集团大平台作用,统筹建设大宗商品储备加工交易基地,加快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绿色石化基地,打造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海上开放门户。深化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加快建成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推进义新欧国际班列线路扩展延伸,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化陆港城市。加快建设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杭州空港开放步伐,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企业对企业跨境电商,打造“网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加快体制、政策、模式的复制推广,推进跨境电商海外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全省传统外贸和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加快建设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在温台沿海区域建设若干民外合作产业发展大平台,争当民企民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开路先锋。

加快推进各综合保税区全面封关运作和功能提升,推动现有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申报和创建综合保税区。统筹推进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高新园区等各级各类开发区空间整合和体制融合,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外合作产业园,开展国际化招商,引进国际化人才,培育国际化企业,打造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2.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形成以渠道、品牌、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以发展服务外包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扩量提质。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创新进口模式,大力培育进口平台,引导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能源产品、节能降耗环保产品进口。瞄准国内市场热销的国际产品,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努力实现进口替代并开拓国际市场。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引导外资在浙中、浙西南地区适度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参与省内企业改组改造,探索民营企业以海外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与外商合资合作,支持省内企业与海外跨国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加强国际友城工作。

积极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扩大国际优势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充分发挥沿线国家浙籍侨商的作用,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全球布局,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推动优势产能在境外集群发展。大力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鼓励支持上市公司开展跨国并购重组,积极推动大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设计机构、展销中心,加大对境外产业的投资整合力度,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全球布局。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带动成套设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3.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健全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型商业模式,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完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创新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和风险防控监管机制。加强领事保护工作,切实维护我省公民、企业海外权益和安全。

4.全面推进区域合作与发展。积极落实我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方案,率先建成对接长江经济带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率先建好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主动接轨上海,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点推动交通、环保、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打造“美丽长三角”。推动浙闽赣皖四省九市协同发展,加强与海西区对接融合,合力打造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加强与能源资源富集省份的合作交流,重点抓好与新疆和宁夏的能源合作、与黑龙江的农产品合作,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加大“东引台资”力度,加强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浙江与港澳台地区合作空间。

六、全面推进共享发展,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1.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提高民办幼儿园办学质量。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加大重点高校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力度,鼓励支持高校创办创业学院,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提升高校引领创新、服务地方的能力。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多元录取机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贯通式发展。积极发展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2.着力提升就业质量。支持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孵化器,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支持各类科技人才在省内创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的服务和援助,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平等就业制度和均等化服务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增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3.促进城乡居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行业平均工资信息发布制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深化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津贴补贴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民宿经济、林下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推进低收入群体加快增收。以低收入困难农户为重点,创新扶持政策,加大产业开发、就业帮扶、转移支付、政策兜底等工作力度,做到帮扶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增强低收入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高于居民收入平均增长。

4.推进社会保障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加强海洋捕捞渔民等重点人群的养老保障,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健全社会保险待遇正常增长机制。依法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缴,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加快推进各类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基本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拓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提高资本收益率。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探索推行长期照护保险。

加快推进各类医疗保险制度统筹整合,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大病保险统筹层次和最高补偿限额、支付比例,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努力推动医疗救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积极推进城乡危旧房改造,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5.加快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健康浙江建设。加快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和结构布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社会办医,鼓励创办特色化、规模化医疗机构。深化“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全面推进城市医院与县级医院合作办医,大力推进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形成合作办医共同体。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完善转诊服务工作机制。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切实加强医疗卫生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

联动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机制,降低药品价格,创新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充分发挥医保在管控医疗费用、监督医疗服务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

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筹办2022年杭州亚运会为契机,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利用,建设高水平、全覆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体育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足球发展新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加大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

6.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中央关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适当提高生育水平。多途径加强出生缺陷干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以发展居家养老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推进医养护结合,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更加重视妇女、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扶助政策,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

7.加强公共安全保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坚持依法治安,强化预防治本,创新监管机制,推进社会共治,深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深化人员密集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环保搬迁工程,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加快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普及应急救护和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民公共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能力,强化执行能力,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1.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进一步形成党委领导下的人大、政府、政协各司其职、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增强班子整体功能,优化班子知识和专业结构,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提升班子专业化能力。加大干部跨条块跨部门跨领域交流力度,深入治理“为官不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提高干部队伍活力和战斗力。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二十条”,提升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基层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能力素质。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章意识,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扎实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巩固深化正风反腐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2.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支撑发展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

实施“千人计划”、特级专家、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等重大人才工程,优化人才发展平台布局,构建立体化人才培育体系,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以市场规律引进人才、市场导向评价人才、市场价值激励人才。加强人才创业创新要素供给和政策集成,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充分释放人才作为发展第一资源的活力。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开发模式。大力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其长。

3.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坚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增强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加强人大对地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围绕中心工作及时出台相关法规,提高立法质量。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和改进规章制度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改革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和制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切实推进公正司法。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业,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4.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全省“一张网”的基层社会治理网络体系,以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和县级有关工作平台为基础,扎实推进县乡两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建设,深化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模式,联动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动员和鼓励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完善风险排查化解管控工作体系,实行社会风险隐患清单式管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风险排查化解管控工作,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防范、化解、管控风险的良好局面。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禁毒工作,扎实推进公共交通安保、重点场所安全防范、邮件快件寄递安全管理、特殊人群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网络舆情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建设,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和联网应用。完善社会治理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快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情报主导、准确预警、主动防控、精确打击能力。完善社会治理责任体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完善民意调查和群众评价机制。

5.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基本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市、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十三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省委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创新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充分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把“十三五”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

浙江十三五教育规划 篇2

《规划》在国内率先提出:通过重点推进“六大工作”、开展“三大示范”, 实现“三个率先”的发展目标, 即:在国内实现全面淘汰烧结墙材轮窑生产工艺、新型墙材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全面推进农村建筑市场新型墙材使用“三个率先”。

“十三五”时期, 浙江省确立《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围绕加快“两富”、“两美”浙江建设为发展目标, 以“两禁止、一淘汰、三提升”为工作主线, 通过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产业融合, 充分发挥新型墙材作为循环经济发展节点产业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 积极推进墙材行业供给侧改革,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通过巩固城市“禁粘”、深化农村“推新”, 统筹城乡建设新型墙材推广使用, 全面实现新型墙材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规划》明确, 至“十三五”末:浙江省新型墙材生产比例达到90%以上, 城镇应用比例达到92%以上;农村应用新型墙材自建房占农村自建房总量比例达到30%;淘汰烧结墙材轮窑生产工艺;按照“淘汰产能50%以上”减量置换原则, 实施烧结墙材改造提升;培育省级新型墙材龙头企业20家以上;取得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的新型墙材企业100家以上;新型墙材生产能耗下降10%。通过重点推进“六大工作”、开展“三大示范”, 实现“三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即:推进绿色发展、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发展质量、培育龙头企业、强化规划布局和拓展农村应用“六大工作”, 开展绿色墙材企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自建房新型墙材应用“三大示范”, 在国内实现淘汰烧结墙材轮窑生产工艺、新型墙材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全面推进农村建筑市场新型墙材使用“三个率先”。

业界人士指出, 此次浙江省经信委发布的《规划》, 是迄今为止挑战意识最强、创新力度最大、设定目标最高的墙改《规划》, 对全国墙改工作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浙江十三五教育规划 篇3

《规划纲要》指出,要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深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扩大重点高校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招生规模。全面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办好开放大学,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整合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

《规划纲要》要求,要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实行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分类管理、差异化扶持的政策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完善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新邵八中“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篇4

——新邵八中“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2016~2020)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立足本校发展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探索、积极开拓,力争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把新邵八中建成师生幸福感强,人文素养高,社会满意度好,全市一流、闻名三湘,特色鲜明的省级特色示范高级中学。

二、规划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湖南省普通高中特色教育实验学校建设基本条件》

三、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

新邵八中自1945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70年的风雨历程。在这70年的峥嵘岁月里,一代又一代的八中人,筚路蓝缕,励精图治,使学校一步一步走向辉煌。而今,她已由革创时的4个班约100名学生的初级中学发展成为占地210余亩,校舍面积45000多m2,拥有51个教学班级3000余名学生,236名教职工的环境幽雅、设备齐全的现代化的普通高级中学,2002年被定为邵阳市示范性学校。2011被评为邵阳市第一所普通高中特色教育实验学校。2013年被评为邵阳市惟一一所湖南省普通高中特色教育实验学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特色教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湖南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青少年教育研究基地”、“湖南省诗教先进单位”、“湖南省厂务公开先进单位”“湖南省A级卫生食堂”、“邵阳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等100多项县级以上荣誉称

号。《湖南日报》《湘声报》《邵阳日报》等众多新闻媒体对新邵八中的办学思想、办学成果进行了宣传和推介。2014年以来,先后有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湘潭市十一中学、长沙市湘府中学等10多所兄弟学校领导来新邵八中交流特色教育经验。

(二)学校发展的优势

1、深厚的历史底蕴。“国以史为鉴,校以史明志”,学校有70年的办学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励志博学修身笃行)、教风(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与学风(求真、求实、求精、求新)以及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以德立教,以质立校,强化素质,彰显特色)。成效显著,特色鲜明,誉满三湘。同时学校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和校长负责下的部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和谐的教师团队。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且具有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特别是我校拥有求真务实、和谐上进的领导班子和一批德艺双馨、乐教奉献、吃苦耐劳、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八中发展的内在动力。

3、坚实的人脉基础。学校内有团结奋进、和谐创新的教师团队,外有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历届校友的高度关注、热心与支持,是八中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

4、优越的办学环境。学校有较为齐全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有布局合理各类教育教学标准用房,有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发展的外在动力。

5、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连续几年学考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跻身邵阳市高级中学前列,并超越了一些省示范学校;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由2009年的100人迅速攀升到2014年、2015年的300人左右,还培养了曾丹、钟慕尧、岳玉梅、何哲、钟志等一批县高考文理科状元。

6、学校特色教育成效明显、内涵丰富。八中自2013年,成功创建为——以跆拳道为主的省级特色教育示范学校以来,坚持两条腿走路,特色强校,把体育、艺术教育和德育、智育有机统一,相互渗透,全面

发展,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了一个更大更高的平台。近几年,先后在跆拳道、足球、篮球等竞技项目、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艺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礼仪校园文化的渗透、以“五步三环”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课改特色的建立、诗教工作拓展特色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如今,新邵八中正向着教育现代化的高峰奋勇攀登。

(三)学校面临的问题

基于新邵县高中教育的实际现状和新邵八中的发展状况,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今欲求突破和超越,保证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目前背负的巨大债务,如何化解巨大的债务,关系到学校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债务已经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还可能会成为学校、社会稳定的隐患。

2、为因应学校的发展的需要,寄宿学生增多,我们还亟需建设一栋高标准的学生公寓,可由于资金短缺,规划已久却无力建设。

3、内外部竞争激烈,优质生源难以确保。这些不仅严重影响学校的优质生源质量,更制约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高考上线人数的大幅度的提高。

4、如何进一步拓展特色教育发展的新领域,做大做强新邵八中特色教育这篇锦绣文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5、如何紧紧围绕建设“质量强校”“特色强校”战略目标,进一步拓展学校特色教育内涵,凸显办学特色,努力将新邵八中打造成湖南省的体艺特色教育强校。

6、如何充分利用我县为国家武夷山集中连片特殊扶贫县的优势,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努力摆脱经费紧张的局面。

7、如何进一步完善我校“五步三环”这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与内涵,并切实提高它的社会知名度。

8、如何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打造一支学习、研究、改革的师资队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型、高效型,管理水平高、执行能力强的一流的干部队伍。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开拓创新,改善办学的软条件,增强办学硬实力,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注重教育科研;合理规划校园,提升服务质量,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把学校发展成为全市领先、全省有名的省级特色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进而打造一个师生幸福和谐、人文素养高、社会满意度好、教育质量优良、管理富有特色、文化氛围浓厚的可持续发展,颇具影响的特色教育集团。

(二)具体目标

1、学校管理目标: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形成符合人性化管理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并逐步完善人人有权、人人有责、人人做主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2、队伍建设目标:

具有较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能体现引导和促进教师发展的要求;搭建起有效的教师发展的平台,教师群体的综合素养明显得以提升,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得到增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管理干部和教师,培养出一部分在本地区内有着较高知名度的“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

3、德育工作目标:

形成较完善的德育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良好的德育工作激励机制;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班主任培训方式和方法,基本上建设起了一支教育理念新,工作责任心强,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德育骨干队伍;形成完善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完善,德育工作形成系列化并有本校特色。

4、教学工作目标:

教学改革稳步持续推进,完善“五步三环”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搭建适宜的教师发展平台,形成特色化的校本培训机制;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高考和学业考成绩接近或达到兄弟学校水平。

5、招生工作目标:

进一步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适时调整县中考招生政策,四

明确招生职责,统筹推进,建立起符合八中长远发展的面向全县范围内招生的新政策。

6、特色建设目标:

巩固已有的特色项目(有效课堂模式),开拓新的特色项目(校本课程开设),形成特色建设和发展的长期机制,努力打造诗意校园、书香校园。

7、后勤工作目标:

具有完善的学校后勤管理制度,学校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各项指标达,能为教师、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条件;创设出整洁、优美、安全的校园环境。

五、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一)学校管理工作措施:

1、完善管理人员述职、测评制度。坚持民主评议校级领导制度。建立中层管理人员年度目标考核评价方案和民主测评制度。进一步完善考核和奖惩办法,完善学科教师、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干部等考核奖惩办法。继续实施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人员评价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的评议机制。

2、民主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和教代会的民主管理作用。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

3、充实完善绩效奖励方案,完善以责定岗、以岗定酬、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并适当向教学倾斜,向骨干倾斜。

4、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学校预算制度、大型支出集体审批制度、经常性开支申报制度和年度决算报告制度,管好用好各项资金。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坚持民主理财,健全财务制度、采购制度,全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要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发挥职代会的监督作用,设立校长信箱和举报箱,自觉接受监督。

5、完善层级管理制度,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以“工作目标”为核心,以制度为准则,建立层层负责制。处室主任对主管副校长负责,副校长对校长负责,落实责任目标。处室人员由主任考核,主任由副校

长考核,校长、副校长由校委会考核。以推动全体人员服务绥中“稳定,优质,发展”的大局。

6、以建设和谐校园为目标,着重提升文化校园、健康校园、平安校园、数字校园、绿色校园、快乐校园的内涵,营造“公平、公正、协作、宽容”的人际环境。

7、建立校友定期交流制度,争取校友对学校更多的支持。

8、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完善学校网站,进一步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内外传递信息方面的作用,提高管理效能。同时,力争每年有多篇报道见诸县、市级主流媒体,5年内有16篇以上报道见诸省级以上主流媒体。

(二)队伍建设工作措施:

1、开展师德教育,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弘扬优秀师德品质。加大师德考核力度,开展新型学生观和质量观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开展师德修养培训,学习优秀教师的高尚品质,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2、加强党政管理队伍建设。领导班子要自我加压,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服务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选拔具有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群众口碑好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管理人员,充实各级管理队伍。

3、完善和落实相关考核制度。引导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完善相关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快速发展,将学校师资队伍的潜在能力转化为显性优势。

4、加强名优教师队伍建设。搞好最美教师、名优教师的申报评审工作。五年内,力争推出10~15名市级骨干教师,10名左右县级以上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

5、着力年级组建设。强化以年级分管领导为核心的团队力量,加强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备课组建设,加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力量,使年级组成为学校最具活力的基本单元。

6、开展课题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

效率,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

7、创设教师发展平台。继续开展教育、教学技能评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对象的辐射作用,促进教师现代化发展。

8、强化校本培训,引领教师发展。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校本研修,开展微课、翻转课堂、flash动画制作、网络平台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和研究,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的提升。

9、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推行教师试教竞聘录用制度。制定并实施职称聘任、评先评优等量化细则。

10、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加强教工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努力提高教职工校园生活的幸福感,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

(三)德育工作措施:

1、根据学校发展的要求,调整、修改和完善各项德育制度并形成文本。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形成以班主任、年级分管人员为核心的全员育人氛围。此外,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各年级成立家长委员会,每期开展活动两次以上。

3、以校本班主任案例培训为重点,结合专家讲座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加强德育骨干队伍的校本培训,提高德育骨干队伍的教育能力。

4、完善德育工作激励机制。班主任津贴分基本津贴、过程奖励津贴和结果奖励津贴三类,通过奖励制度,提高班主任的待遇,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

5、加快校本德育特色活动的开展,形成我校特有的德育校本教材,扎实开展各项德育活动且有明显实效。

6、形成具有我校特点和传统的德育活动系列化方案,持续开展教育主题系列活动。

7、学校团委及特色办要按照阶段性的中心教育内容,按照学生的七

特长和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并结合新课程,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大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生存、研究能力。

8、开展德育课题研究,特别是对现实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价值的小课题的研究。

9、在充分利用现有专职德育人员队伍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德育工作条件,建设高标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

10、做好学校文化提炼和归纳(包括校园文化,学校标识,规章制度,师生精神面貌等)。

(四)教学和教研工作措施:

1、切实办好精品八中本部,并严格控制在每年级16个班的招生规模。

2、加强新邵八中教育集团的规划与建设工作,积极组建面向全县招生的“新邵八中艺术学校”,初期规模为初中4个班,高中阶段6个班。

3、切实办好现有的文汇中学,进一步扩大至每年级5个班的招生规模,并加大力度协助做好该文汇中学的管理工作,提高该校的办学质量,将新邵八中教育集团做大做强。

4、坚持实施高效课堂建设,进一步完善我校“五步三环”这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与内涵,并切实提高它的社会知名度。

5、建立和完善与新课程及新高考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必修课、选修课学生管理制度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

6、充分发挥现有的骨干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开展教学技能评比活动,提升教研活动质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装备认真组织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等,持续打造“最美课堂”,促进广大教师教学方法的全面出新。把每学期的教学开放日活动打造成教师展示教研成果的平台。

7、全力打造优质教育,倾力培育优质人才,实现“中进优出,低进高出”。确保学生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卫生素质100%过关;确保省级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率、优秀率居全市前列;确保高考质量逐年提高。

8、规范并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发挥好备课组的作用,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逐步解决“弱师”的问题。

9、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提高教研组长在教研组管理和促进学科质量提升方面的能力,促进各学科都能协调均衡发展。加强教研组和学科建设。继续保持强势学科在全省的领先地位,扶持薄弱学科建设,力争各学科均衡发展,全面进步。

10、尝试实施课题研究带动策略。加强高考和省学考的研究,提高备考质量。计划5年内申报2~3项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市级课题。力争每位教师都会课题研究,都有成功的研究案例。

11、加强与外校在教学教研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五)加强招生工作措施:

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增强学校发展后劲,学校应通过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提升质量,扩大影响,吸引优质生源。

1、应尽最大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加大对八中招生工作的支持力度,适时调整县中考招生政策,从维护新邵八中乃至包括艺术学校和文汇中学等在内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允许新邵八中面向全县招生。

2、成立学校招生办。负责招生的筹划、宣传、沟通、管理等工作。

3、完善奖励、助学制度。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特优生、贫困生。

4、加强与各乡镇初级中学的联系,加大配合、宣传、奖励力度,使之均成为八中的优质生源基地。

(六)后勤保障工作措施:

1、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制定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分步实施,着力提升校园硬件设施水准。于2016年率先完成学生公寓建设工程,并改造好旧的学生公寓项目;于2017年起陆续完成一栋能容纳1500人同时开餐的学生食堂;一栋能容纳1000人入住的学生公寓; 一栋能

容纳36个班级的新的现代化教学楼、高规格的现代化风雨田径棚以及综合性室内体艺馆的兴建工作。并完成现代化教学设施。

2、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后勤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

3、管理好教工及学生食堂,加强学生营养餐原材料的采购降低成本,保证质量,让师生满意。

4、加强校产管理,做到账目清楚有序,进一步完善购物、保管、维护、使用等财产保管制度,做到制度健全,职责分明,并加强日常的保养和维护。

5、创建节约型学校。加强师生节约意识的培养。开源节流,加强水电管理,增强责任感,加大检查力度,确保水电安全运转,杜绝长明灯、长流水。

6、规范图书管理。搞好图书的利用和回收工作。五年内藏书量达到20万册以上。

7、关心师生健康。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与监督的力度。定期对师生进行体检。

8、按照学校总体规划,优化校园环境的整体布局,营造文化氛围,使学生、教师的工作和学习条件有较明显的改善。

(七)特色教育及文化建设的措施:

1、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原有基础之上,增强师资力量,加大对校园足球的支持力度,力争于2016年内完成“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2、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经验与优势,注重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学校教育特色,力争在两年内将足球、跆拳道双双打造成为我校的特色教育品牌。

3、激活校园文化元素。继续开展每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秋季田径运动会、元旦联欢会等活动。

4、发挥环境育人,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筹建“校园文化广场”,营造儒雅的读书氛围,力争触动学生心灵,激起学生文化兴趣,让我们的十

校园书香四溢。

5、继续校史文化建设,增强广大师生的归属感。

6、做好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工作,让校园内外洒满绿意,充满勃勃生机。

7、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经常开展文体比赛。利用节日开展专项文化活动。

8、争创省级文明单位。构建和谐校园,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激情和创新活力,使学校成为每位师生的精神家园。

新邵八中 2016年3月

江苏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篇5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研究》课题组

由海安县大公镇北凌小学崔玉琴、王剑主持的《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研究》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16/02/339。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在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之前,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现提交开题论证报告,请各位专家审议。

一、课题名称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研究。

二、研究的现状及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1)国外健康素养的研究

国外对健康素养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时间,其概念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发展,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研究方向和视角:即临床视角和公共卫生视角。

临床视角的健康素养研究起源于美国,研究内容集中在病人的态度素养、知识素养和初级卫生保健素养、疾病预防与控制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等方面,研究显示,较低的健康素养通常与不良健康结局相关,包括治疗依从性差、不能早期发现疾病、较高的住院率、较高的住院花费等,这一视角的研究以美国为主要代表。

公共卫生视角的健康素养研究强调的是针对公众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知识、行为和技能的综合反映,因此其不仅是个体的认知能力,而且还包括采取有益健康的社会行动能力;另外,公共卫生视角健康素养倾向于把健康素养放在社会的大体系环境中,是个人、社会、环境的互动和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以公共卫生为导向的健康素养研究也就扩展到互动性和评判性层次,这一视角的研究以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为主要代表。

健康素养研究视角的转变,为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特别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在这其中,学校健康素养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2)国内健康素养的研究

我国健康素养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2005年以前,几乎没有直接的相关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是综述文献,以介绍、分析和评论为主。自2005年,由国家科技部设立的《中国公众健康素养调查与评价体系建立》课题以来,我国的健康素养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我国的健康素养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素养的评估,且其评估体系侧重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基本健康知识与理念的认知、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培养以及基本健康技能掌握情况,很少涉及健康信息的交流沟通素养和批判性素养。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的健康素养研究缺乏对其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特别是从公共卫生视角中的个人和社会的结合,这一领域的青少年健康素养研究几乎是空白。

2.研究的价值

健康生活素养是保证个体获取健康和保持健康的基础,是小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在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校为其确定怎样的发展目标,提供怎样的“营养”和帮助,与学生的当下乃至今后的发展关系极大。

开展这项研究,利用本地区丰厚的体育文化资源,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个性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促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成就健全人格、实现自我管理,从而养成健康生活素养。

三、核心概念与界定

地方文化资源:指的是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这些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这种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北凌是全国闻名的体育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十大体育名镇,为国家、省、市、县输送以仲满、储春霞、崔树林、周建富为代表的体育人才200多名。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校所在的社区最鲜明的特征。

健康生活素养: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必须“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生活素养是近年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在对人群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健康技能的掌握。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研究:本课题根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08年提出的《健康素养66条》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健康生活的相关条款,充发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传播、实践活动和行为干预,促使小学生自愿地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养成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而开展的一项研究活动。

四、研究目标、内容、重点、主要观点及创新构想 1.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掌握本地区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现状,根据《健康素养66条》和《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筛选出适用我校学生需要达成的素养养成目标。

(2)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取有利于小学生健康素养形成的元素。(3)通过知识传授、活动开展等行动研究,有效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提炼、完善,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体系。

(4)开发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出健康生活素养调查的要点和框架,形成无记名的调查问卷,调查校内的全体学生和友邻学校部分抽样学生,多维度分析学生健康生活的现状,提出合理的健康素养培养的建议。

(2)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调查、了解、分析家乡的体育特色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景观、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民俗风情、名人轶事等,研究、提炼其中能够促进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培养的元素,编辑地方文化读本——《走过家乡》。

(3)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策略的研究。坚持边实践边总结,及时提炼出在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方面的成功做法,逐步形成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策略体系。

(4)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以一个个围绕读本展开的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进行课程开发,形成一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健康北小》。

(5)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评价机制的研究。通过研究实践,确定学生健康素养评价内容,制定评定等级标准,将各项指标分解细化,使之便于操作,又显客观公正。

3.研究重点

(1)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策略的研究。(2)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4.主要观点

(1)良好的健康生活素养是保证人体获取健康和保持健康的基础。(2)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有利因素有助于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养成。在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调查分析学生健康素养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研究成果,展开多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策略体系。

5.创新构想

在吸收国内外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地方文化资源,分析其对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有利因素,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结合,探索适合本地区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方式方法,增强农村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养成策略一定富有鲜明的校本特色,且具有借鉴意义。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从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入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研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有效策略,开发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建立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评价制度,在研究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和学校健康发展。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理解和把握本课题的内涵,在扬弃中开阔研究思路,形成新的认识。

(2)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适合小学生需要达成的素养培养目标。

(3)行动研究法 在各级教科研专家指导下,实践、观察、反思,及时调整方案,强调研究过程的动态性与广泛参与性。

(4)经验总结法 坚持边实践边总结,及时提炼出在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方面的成功做法,逐步形成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策略体系。

六、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1.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4月—2016年12月)

(1)搜集有关的经验资料和理论成果,形成文献研究综述,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和研究方案,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题研究论证,约请有关专家指导。

(3)举办课题研讨交流会,整合学校部分运作课题,设立子课题。(4)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学习有关理论,讨论修改研究方案。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9年6月)(1)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具体实施研究。

①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2016年4月—2016年12月)②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2016年11月—2017年6月)③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策略的研究。(2017年6月—2019年12月)

④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2017年7月—2019年12月)

⑤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评价机制的研究。(2017年5月—2019年12月)(2)及时记录,收集数据,积累资料,不断小结。

(3)定期举行课题研究沙龙,汇报交流研究进展,及时调整研究步骤和方法。(4)不断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5)每一学年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6月—2019年12月)(1)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整理有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撰写研究报告,汇编案例论文集、成果集等。(3)举行结题汇报活动,通过课题研究成果鉴定。2.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崔玉琴、王 剑:课题主持人,具体负责课题的运行。丁广群:信息技术支持。

王 云: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韩兆芬: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丁小兰: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储小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策略的研究。陈 刚: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策略的研究。储卫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王尚稳: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赵海燕: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评价机制的研究。

何万祥: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评价机制的研究、资料收集。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地方文化读本——《走过家乡》

3.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研究案例、论文 4.颇具特色的小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机制

5.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健康北小》 6.课题研究报告

八、保障措施

1.一支富有课题研究经验的队伍

整个课题研究团队年龄层次多样,是教师群体各个年龄段的骨干,他们对于承担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积极性很高,大家认真细致地推敲课题研究方向,具体落实实施步骤,积极准备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主持人具有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职称,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市、县级课题的研究。研究经验丰富,研究成果显著,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都具有本科学历,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

课题组其他成员从职务上分有负责学校教育装备的主任、分管学校体育特色工作的主任、负责学生健康与卫生工作的主任、工会主席、大队辅导员、体育教研组长;从任教学科分,有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体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等;从所获荣誉上分,有市优秀团员、市优秀辅导员、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县科研成果奖获得者、县优秀教师、教科研先进个人等,这些为本课题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课题组成员也分别主持或参与过市、县多项课题的研究,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2.充分的课题研究前期准备

对于这一课题我们搜集了大量资料,开展了充分的讨论,目前研究方向与思路已基本明晰。

3.完善的课题研究保障机制

(1)地区特色鲜明。北凌是全国闻名的体育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十大体育名镇,为国家、省、市、县输送以仲满、储春霞、崔树林、周建富为代表的体育人才200多名。社区的人们热爱体育,体育锻炼的形式极富个性和乡土特色,50多年不间断地举办全镇农民运动会,体育文化滋养的人们生活态度积极健康。

(2)学校研究条件:2002年、2004年,学校先后被县局评估确认为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致力于体育特色的继承和发扬,成效显著。“成就每一个健康的人格”是学校一直以来完善并坚持的办学思想。学校曾承担《农村小学肥胖儿童身心健康调适的个案研究》课题的研究,并顺利结题。

(3)技术装备保障:课题组成员都有电脑,并具备上网条件,其它办公设备基本齐全,能够保障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课题组成员中有网站建设的能手,拟搭建课题研究的专题网站,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在网上呈现。

(4)经费筹措与保障:每年学校财务计划中都有详尽的课题研究经费使用计划和保障措施。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保障,保证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调查实验、资料采集、会议讨论、论文结集、个案实例结集等各项费用的如期支出。对其它所需的研究条件,一并给予信誉保证。

浙江十三五教育规划 篇6

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五年规划

根据我校制定的六枝特区特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三年提升计划(2016—2018年)的相关内容以及“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专业化新时代教师队伍。结合学校当前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立健全“十三五”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组织机构

成立六枝特区特殊学校“十三五”(2016-2020)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敖猛(校长)副组长:陈莉(副校长)成 员:赵强(办公室主任)

王安芬(教研组长)蒋礼娇(教务主任)柴梅(总务主任)学时登记员:蒋礼娇 学时登记审核员:蔡云

二、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

等部门联合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加快推进我校发展,提升我校教育水平,切实保障我区及周边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我校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教师队伍。

三、目标要求

“十三五”期间,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以提高教师培智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教育信息化能力为核心目标,以“十三五”教育规划为指导思想,以教育信息互为理念,加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和工具的能力,以渗透培智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微课制作与应用、“班班通”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教育信息化的能力培训为主要内容,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和市级、县级培训为途径,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全面推进此项工作。

四、培训对象

全校在职教师。

五、任务及内容

培训分全员培训、专项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一)全员培训

在五年的时间内对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 总学时的培训,其中,在总学时中,县级(含县级)以上集中培训不得少于240 学时。(二)专项培训

专项培训以打造骨干为重点,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骨干教师队伍,推动学校校本研修有效开展。

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骨干教师“百千万”培训计划,完成各级骨干教师的选拔推荐工作。到2020年,市、县、校级骨干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教师总数的5%。2.培智生教育教学培训计划通过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位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3.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并取得合格的比例应达到80%以上。

4.通过专项培训等方式积极提升教师的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与案例的能力。

(三)继续加强教师的学历提高培训

按照专业对口、学用一致、按需培训、对口提升的要求,推进教师学历提升培训。

六、继续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教师绩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骨干教师选拔、评优评模等的依据。实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登记管理制度,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登记。完善培训档案制度,加强培训档案建设。学校设立专人管理继教档案,及时记录、收集、整理培训资料并分类归档,做到各类文件、培训资料、图片音像资料齐全。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制定本校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实施方案,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者、组织者和第一责任人,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培训任务顺利完成。教师要更新培训观念,要把完成培训任务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创新培训模式

除组织教师参加县级以上的集中培训外,注重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还要组织校本培训,在校内采用相互探讨与研究以及老带新的方法帮助教师共同提高。

(二)加大投入,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学校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的“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和财政部、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规定,确保经费足额专项用于教师培训。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个人出资相结合等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机制,完善教师培训经费管理制度。

八、推进日程(一)启动阶段: 2016年10月初启动阶段。在启动阶段,学校要认真做好有关文件精神的学习与宣传,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实施方案。(二)全面实施阶段:

2016年10 月--2020年12 月为全面实施阶段。培训活动中要注重过程,讲求实效,保证质量。

(三)评估验收阶段:2020年1 月--12 月为验收阶段。

六枝特区特殊教育寄宿制学校

浙江十三五教育规划 篇7

一、总体思路

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依然要定位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重在研究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适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要力图前瞻和梳理未来五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融合需求, 研究提出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体现“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的规划。

未来五年的重点, 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的全面深度融合, 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 支撑教育创新发展。

二、规划设计

规划, 意为制定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 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 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规划需要对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人员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整体性、全局性问题的问题进行分析;需从宏观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规划, 区分各项任务的重点和难点, 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基本标准, 并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笔者认为, 甘肃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依然要密切关注以下核心问题。

一是将学生视为能力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强调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 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大力度建设能够促进并完善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平台和工具, 丰富“班班通”“人人通”的内涵, 建设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网络空间、课件工具、融合平台。

二是强调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达标, 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要通过各种培训形式, 使所有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 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要建设集资源平台、研修平台和管理平台于一体的平台体系, 形成完全具有真实学校功能的网上教师专业发展社区, 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管理和过程性评价, 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三是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体系、战略研究机制、产业发展机制和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依托高校、研究所、企业等社会机构, 建立产、学、研相互衔接创新与扩散体系, 为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服务。

四是加大行政推动力, 要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教育督导内容, 纳入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将信息化配备水平、“三通两平台”建设配备情况等列为政府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是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明确信息化发展任务与管理职责;要改革调整现行管理体制, 对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落后政策观念进行调整。要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 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的编制管理与职称 (职务) 评聘办法。

六是推进机构整合, 强调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 明确职责, 理顺关系。完善技术支持机构, 推进相关机构的分工与整合。

三、内涵创新

“十三五”规划要继续在推动创新上做文章, 教育信息化需要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现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实践之间还需要从产业、科研、行政、教学等多个渠道去推进, 要有开放的心态, 向社会开放, 发展教育信息化产业是最有效的推动力量 (市场的无形之手) , 教育本身不能市场化, 但教育信息化服务应该充分市场化, 只有市场化, 才能整体推动信息化服务效能提升。要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 吸引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和参与, 形成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制订教育信息化消费管理办法,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靠政策, 个性特色服务靠市场”的机制, 促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持续协调发展。

发展最终要靠人才的推动, 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教育等机构联合培养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紧缺人才, 充分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加快培育复合型、实用性信息技术人才, 为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服务。

浙江十三五教育规划 篇8

关键词:“十三五”;核心素养;学前师范教育;美育发展

2015年8月,国务院政府办公厅发文,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在2010-2020年,中小学及高校应当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全面进行美育的发展和改革,基于如上我国现阶段政策背景,结合我国教育部2016年3月1日起施行新的工作规程。依照国内外学前教育以及学前师范教育的发展规律,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在我校师范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与理念上,美术教育乃至艺术教育依然应该保持丰富以及较强专业性的课程教学发展理念,在美术专业角度的发展与规划中,依照国内外各个学前教育体系,及国内东部發达地区学前教育院校发展的现状,提出以下我校发展艺术教育的几点依据:

1 国外学前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共同规律

纵观世界各国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直至21世纪的今天,一个共同的发展规律就是注重儿童保育以及儿童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等开发智力发展的各类艺术教育课程是全世界公认的学前教育最合理的教学形势。

首先以“幼儿园之父”的福禄贝尔的影响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大力提倡幼儿园教育,他的幼儿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幼儿园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福禄贝尔指出,幼儿园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使他们认识自然与人类,发展他们的智与体力以及做事或生产的技能和技巧。

第二,幼儿园教育方法。一是福禄贝尔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使其学会从自己的经验,从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从人类社会的真正生活中去认识。二是高度评价游戏的教育价值。他把游戏看作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是人在这一阶段上最纯洁的精神产物。三是福禄贝尔也深切感受到儿童之间社交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个性自我实现必须经由社会化的历程才能达到,并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的复演。

第三,幼儿园课程。建立起一个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游戏、手工作业、运动游戏、自然研究,以及唱歌、表演和讲故事等。

综合以上资料内容,可以看到世界对于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的理念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定位于发展,其主体是将游戏、艺术的课程理念融入其他的社会、科学等知识课程内容去,用艺术及感性感官的方式去教育儿童理解科学知识,由此可见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承载形式。

2 我国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国家政策以及国内学前教育院校教学定位

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是指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学前师范教育。二是幼儿园教育。三是学前教育培训。学前教育的这三个部分的连接非常紧密。其中依附于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培养目标和主体思想是一致的,就是德智体美综合全方面发展。

首先,高校的学前师范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其专业的核心培养内容包括教育学、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社会学、学前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游戏学原理、教师口语等。基本侧重于教育学和艺术课程两大内容。

其次,幼儿园教学中在课堂的各科目学科中,其他依照3~6岁儿童心理特点,对于社科教育的认知,只是起到基础认识的阶段,最重要的是开拓和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最突出的就是基于手工教具制作等方面的美术专业课程

在这一阶段中,更多地突出艺术课教法、科学教法等能够实际能够运用到具体幼儿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3 “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背景下我校对于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按照以上国内外的学前教育的培养思想和培养方式,我校在前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教育系与艺术系的共同发展,在幼儿教师培养上逐渐已经形成了特色专业教育的初期形式。这主要依据以下举个重要方面:

第一,在国内其他院校中,幼儿师范高专院校的艺术系发展,从最初的技能课程,发展为艺术系,乃至艺术学院的规模。而其他综合类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其艺术科目的教学是由独立的音乐美术学院进行专业的教学,而非单一的技能课科目的教学。所以在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国内各院校艺术教育不但没有为文化课提供更多课时量的让步,而是向着更加专业更加高层次的方向上发展。

第二,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方式,本质是注重技能的培养,以及各类资格证的考核与申领,但是依照学前教育的高职高专教育,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校形式的教学目的。幼儿教师个人的素质与修养是与自身技能水品共同发展的两项个人素质,这是依照幼儿教育全面发展的大目标而产生的师范类教育。

第三,美术教育直接联系到幼儿园教学中教具制作的具体工作内容。色彩、图形、动手制作的课程内容,是直接开发3~6岁儿童思维与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内容,是其他科学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对幼儿园工作、教具、装饰等等主要方面。幼儿教师能够从一节简单的手工课上联系到幼儿园各方面的工作上。

第四,特色专业班的教学,在校时间短,主要以增加课时量为主要的方式来提高专业素养,而在学生进入社会面对各个幼儿园工作岗位应聘时,其独特的专业技能往往是竞聘岗位最有说服力的一项突出技能。能够突出“一专多能”才是面对未来学前教育高层次发展水平的发展目标。

故我校的艺术专业在2014级的初期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成绩,应当乘着这个时机将艺术特色教育更加全面更加力度的去发展,其目标是培养出更加专业更加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而非是一种以应试为主的单一人才培养。

4 “美育”在我国未来教育教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课题。美育这一概念和对它进行独立进行研究的理论,则是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在美育理论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来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美育是一个近代的概念,是近代教育的特有范畴,是为了解决近代工业化社会给人类提出的诸多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深刻理解美育的现代意义并建立美育的学科理论,就必须从美育的情感教育本质和它作为近代教育范畴的事实出发。

上一篇:一棵苹果树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小班数学教案《有趣的圆形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