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 五年制教学大纲(2014.1)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科学 五年制教学大纲(2014.1)

内科学 五年制教学大纲(2014.1) 篇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1005E 课程名称:内科学

英文名称:Internal Medicine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 学 时:198学时(理论学时:108学时),(实验、实践、讨论学时:90学时)

分:11学分

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定向培养)预修课程(编号):人体解剖学(0101029)、组织学与胚胎学(0101070)、生理学(010201Y)、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10601P)、病理生理学(0102030)、病理学(0103010)、医学免疫学(0105019)、药理学(0701010)、诊断学(1010010)、医学影像学(1010031)。

建议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第八版,葛均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内科学》是重要的临床医学骨干课程之一,近年来医学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发展,这些新进展为《内科学》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素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内科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在突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反映医学研究的新成果,并能更好地切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福建医科大学内科学教研室主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单位组织我校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省立医学院等附属医院内科学教研室的临床骨干教师编写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大纲,本教学大纲有以下特点:(1)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及我校的教学特点,对每个系统疾病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使理论教学内容更加精炼,更加切合当前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兼顾到执业医师考试的基本要求。(2)明确了每一章节“了解”、“熟悉”和“掌握”的内容,每个章节都增加了部分“课后训练内容”,更有利于与前期基础课程的衔接,使《内科学》的理论教学安排更具有层次感,重点更加突出,有利于引导学生自学和课后复习。(3)对《内科学》临床见习课教学大纲作了比较大的修订,如:明确了教学查房和临床医疗查房的内容和作用;明确了各系统必须见习的病种等。

制定本教学大纲,将使我校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的教学进一步规范,也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对《内科学》教学进行动态管理。尽管参与编写的各位老师做了很大的努力,力争使教学大纲更加完善,但是由于编写时间紧迫、科学技术发展快速,教学大纲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在使用中发现问题,为下今后的修订工作作好准备。感谢参与《内科学教学大纲》编写的各位老师。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篇 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内科学》定义、地位、研究范围。2.熟悉医学模式的发展规律,熟悉循证医学的概念。3.了解学好《内科学》的基本方法。

二、计划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

2、内科学的进展

3、如何学好内科学 a 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 b正确认识疾病与患者 c 正确对待辅助检查

四、课后训练内容:

1、内科学的特点与发展

2、学习内科学的方法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2.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反复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病情持续性进展可导致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心病。着重指出其危害性大,必须积极防治的重要意义。

2.病因和发病机理 慢性支气管炎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

3.病理 慢性支气管炎病理变化特征。

4.临床表现(1)症状:重点阐述“咳”“痰”“喘”症状。

(2)体征:急性发作期可闻及干湿啰音,5.辅助检查(1)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紊乱及(或)肺气肿的X线征象。

(2)肺功能检查:早期常无异常,后期可出现气道阻塞表现。

(3)实验室检查:急性发作期细菌学及血液的检查对确定发

作原因和选择抗菌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6.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注意排除其它慢性气道疾病后,才能建立诊断。

(2)鉴别诊断:着重慢性支气管炎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剂支气管肺癌等的鉴别。

7.治疗 不同病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急性发作期的治疗:a.以控制感染为主,一般常用抗菌药物或视感染

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选用药物。b.祛痰、止咳 c.解痉、平喘 d.中医中药

(2)缓解期的治疗: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为主 a.戒烟

b.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c.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可试用免疫调节剂。8.预后:指慢性支气管炎如能及早接触发病因素如戒烟、防尘等,并积极治疗,预后是好的。如不坚持治疗,发病因素持续存在,迁延不愈,或反复呼吸道感染,使病变不断发展,则预后较差。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选择1~2个带典型病例进行示教,以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

2.熟悉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因,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病因和发病机理:指出COPD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着重说明机体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对发病的关系,包括吸烟,职业粉尘,空气污染,感染,蛋白酶-抗蛋白酶平衡因素。

2.病理:指出COPD病理变化特征,慢性支气管炎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的过程及其病理变化特征。

4.病理生理:阐述COPD的肺功能改变,包括通气障碍、残气增多、肺泡膨大,内压升高,毛细血管受压以及毛细血管床减少。从而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引起低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最终出现呼吸衰竭。

5.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6.辅助检查:(1)X线检查。

(2)肺功能检查对诊断COPD有重要意义。

(3)实验室检查:指出痰细菌学,血液检查及血气分析的临床价值。7.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根据国家制定的诊断标准,并注意排除其他心肺慢性

疾病后。

8.鉴别诊断:着重COPD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剂支气管肺癌等的鉴别。

9.并发症:肺部急性感染,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0.治疗:

(1)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A.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治疗地点。B.支气管舒张药 C.控制性氧疗 D.抗生素 E.糖皮质激素

(2)稳定期的治:疗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为主 A.戒烟,脱离污染环境 B.支气管舒张药 C.祛痰药

D.糖皮质激素:对重度极重度,反复加重的患者,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

E.家庭氧疗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肺功能等。

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X线检查和心电图)。掌握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措施。2.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并发症。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定义、流行病学。

2.病因 支气管、肺病变;胸部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其他 3.发病机制(1)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原因(着重于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

能性因素)

(2)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的原因

(3)其它重要脏器损害

4.临床表现(1)肺、心功能代偿期主要是慢阻肺的表现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主要为呼吸衰竭,可有右心衰竭、心律失常

5.实验室检查 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血液检

查的价值。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以及X线、EKG、超声心动图

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与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原发性心肌病鉴别要点。7.治疗(1)急性加重期 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等。

(2)缓解期的治疗 略述

8.并发症 肺性脑病、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9.预后 肺心病常反复急性发作致肺功能损害渐加重,多数预后不良。积极治疗可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典型病例临床示教与讨论。2.缓解期的处理,本病的预防。

第四章 支气管哮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2.熟悉本病急性发作期和非急性发作期病情分度的标准。

3.掌握本病急性发作期和非急性发作期不同程度病情的处理措施。4.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等。

二、计划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哮喘的定义、临床特点: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熟悉全球性哮喘防治倡议(GINA)。2.病因及发病机制

哮喘与变态反应、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神经机制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3.症状 常见临床表现以及咳嗽变异性哮喘、运动性哮喘等。4.体征 包括轻度与危重度哮喘发作时的体征。5.实验室检查 血液与痰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或CT检查、特异性变应原的检测。6.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作诊断,必要时做肺功能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和支气管扩张试验。根据症状、体征、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等进行非急性发作期与急性发作期病情分度,同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1)心源性哮喘(2)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3)支气管肺癌(4)变态反应性肺浸润 7.并发症 发作时注意并发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长期反复发病可致慢支并感染、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8.防治 认识治疗哮喘的最终目的是长期使用最小剂量药物使患者症状得到良好控制,并降低未来疾病风险。

(1)脱离变应原

(2)药物治疗

a.支气管舒张药物的品种及其作用机制 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抗胆碱药

b.抗炎药的作用机制: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 c.其它药物:如白三烯调节剂等

(3)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根据病情分度处理(包括重度哮喘的处理)(4)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根据病情分度处理(5)哮喘缓解期的教育与管理

锻炼身体、去除诱因、规则吸入糖皮质激素、脱敏治疗、引用色甘酸钠、酮替芬等。

9.预后

坚持缓解期处理可减轻发作或达到长期缓解甚至痊愈。病情重、气道高反应性易复发、伴发COPD、肺源性心脏病等提示预后不良。长期抗炎治疗对哮喘的积极意义。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熟练掌握哮喘的定义,熟悉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原则等。2.熟悉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3.强调危重哮喘的处理措施

第六章 呼吸衰竭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

2.掌握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3.掌握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改变。4.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5.了解机械通气的目的、应用指征和并发症。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呼吸衰竭是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按血气分析分为Ⅰ型呼吸衰竭:PaO2<8 Kpa(60mmHg),PaCO2正常或降低;Ⅱ型呼吸衰竭:PaO2<8 Kpa(60mmHg),而PaCO2>6.67Kpa(50mmHg)。

(二)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病因:

2.发病机制:是全身炎症反应的肺部表现,也是机体正常炎症反应过度表达的结果。

3.病理生理:肺泡Ⅰ型上皮细胞的广泛坏死和基底膜的脱落→肺泡管和肺泡腔玻璃膜形成→中性粒细胞炎症。

4.临床表现:潜伏期、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5.诊断:高危因素、诊断标准

6.治疗:(1)原发病治疗,预防ALI/ARDS发生;(2)改善通气和组织供氧;(3)控制输入液体量;(4)减轻肺和全身损伤

(三)慢性呼吸衰竭

1.病因

2.发病机制(1)肺泡通气不足(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3)弥散功能减损(4)氧耗量增加

3.病理生理(1)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肝肾

血液系统、细胞代谢和电解质等的影响;

(2)二氧化碳潴留对这些生命器官以及酸碱平衡等的影

响。

4.临床表现(1)以缺氧为主的临床表现;

(2)缺氧并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5.诊断

6.治疗(1)氧疗:指征、方法和有关事项;

(2)建立通畅的气道和改善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切开以及机械呼吸;

(3)控制感染:正确使用抗生素;

(4)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5)脱水剂、利尿剂和强心剂;

(6)肾上腺皮质激素;

(7)全身支持治疗;

(8)休克和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处理。

7.预防 积极防治原发病,避免不适当给氧和使用镇静剂,利尿不当等。(四)呼吸支持技术 1.目的 2.应用指征 3.常用通气模式 4.并发症 5.无创正压通气 6.有创正压通气

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示教

第七章 肺 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包括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2.熟悉葡萄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3.了解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军团菌、厌氧菌、念珠菌和曲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X线征象和治疗特点。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肺炎的临床分类,指出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及按患病环境分类指导经验治疗的重要性。以细菌性肺炎多见,而以肺炎球菌肺炎为代表重点讨论。介绍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其他病原菌所致的肺炎以支原体肺炎为代表。

2.肺炎球菌肺炎

(1)病因和发病机理:说明肺炎球菌的生物特性,分型和致病性,机体的抵抗力和诱发因素。

(2)病理和病理生理:肺炎球菌不损害肺泡结构,引起肺泡内的浆液和细胞浸润的实变,消散后肺泡结构完全恢复正常。病变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

(3)临床表现 a.典型临床表现。注意:典型临床表现已不多见。b.严重中毒症状,包括消化道症状以及末梢循环衰竭的症状。

c.典型实变体征不多见。

(4)辅助检查 重点介绍胸部X线片表现。提及不典型表现。

(5)并发症 早期诊断,及时有效地治疗,并发症已不多见。主要有急

性浆液、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和消散延缓,机化性肺炎。感染性休克为严重并发症。

(6)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粒细胞增多、痰(和血)细菌培养和X线检查等作出诊断。

(7)鉴别诊断 a.与其它细菌性肺炎相鉴别。

b.与胸膜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相鉴别。

(8)治疗 一经诊断即应给予抗生素治疗,不必等待细菌学培养结果。以后根据痰和/或血培养结果调整治疗。肺炎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近年有明显上升,使用时剂量加大。青霉素治疗应用时强调药敏试验。青霉素过敏或无效时可用喹诺酮类、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或万古霉素。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3.葡萄球菌肺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发病机理、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4.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

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肺炎中最常见的。病原菌的生物特性、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5.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示教,包括典型X线胸片。

第八节 肺部真菌感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引起真菌感染的因素、地理区域特点以及易引起真菌感染的部位。2.熟悉近年来引起肺真菌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

3.掌握肺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真菌感染的发生是机体与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

真菌的结构及致病特点 地理区域致病特点 真菌感染的易发部位 2.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使肺真菌感染增加。X线特征及诊断有赖于培养结果。

3.肺念珠菌病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念珠菌支气管炎和念珠菌肺炎。

两者的临床表现、X线特征、诊断肺念珠菌病需连续三次以上痰培养有白色念珠菌生长、涂片查见菌丝等。

留痰标本方法,确诊仍需组织病理学的依据;病情严重者应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两性霉素B及脂质复合体,用药注意点及药物副反应。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床边示教典型病例,重点讨论临床表现与诊断等。2.自学 肺曲菌病——该病临床上分为四种类型;

临床诊断本病的要点,尤其认识确诊此病有赖于培养及组织学检查。治疗本病首选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等。

第九章 肺结核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肺结核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与变态反应和免疫力的关系,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抗结核药物的正确使用,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大咯血的处理。

2.熟悉肺结核X线特点及与病理变化的关系,痰结核菌的检查方法,防痨原则和方法,结核菌素试验,卡介苗接种。

二、计划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建国以来结核病防治成就,各地发展不平衡,尚待进一步努力以控制和消灭结核病。

2.病因和发病机制

(1)结核杆菌:类型、生物特性(抗酸性、生长速度,原始耐药和继发耐药),兼及非典型分枝杆菌。

(2)感染途径:呼吸道为主。飞沫传播是肺结核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3)人体反应性:免疫力及变态反应,初感染和再感染。

3.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渗出、增生、干酪样坏死)及其转归,肺结核播散途径。

4.肺结核演变过程及常见临床类型

结核杆菌感染、发病、Koch现象、原发结核与继发结核。

分述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和其他肺外结核的临床特点。

5.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全身、呼吸道)和体征,应注意部分病例无症状或不典型临床表现。6.辅助检查(1)结核菌素试验:检查方法,结核菌素剂量,阳性和阴性

反应的意义。

(2)痰结核菌检查:确诊肺结核病的主要方法。

(3)X线胸部透视、平片、体层摄影、CT检查的价值。活动

性和非活动性结核病灶在X线胸片上的征象特点。

7.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程序,临床分型按临床表现、病灶性质、是否排菌

等确定其活动性。鉴别诊断应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肺癌、淋巴瘤等相鉴别。

8.并发症 可并发肺气肿,自发性气胸,继发性感染,肺源性心脏病,结核性脓胸,支气管扩张等。

9.治疗 抗结核药适应证;各型活动性肺结核。

(1)化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

(2)抗结核药物介绍:主要介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

胺丁醇。

(3)初治和复治的方案

(4)手术治疗:适应证、禁忌症。

(5)对症治疗:毒性症状及大咯血等的处理。

10.预防 强调预防肺结核的重要意义。本病病因明确,防有措施,治有办法,关键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健全防治机构,种好卡介苗,早期发现并彻底治疗病人。

(1)流行病学调查指标:感染率,患病率,耐药率、递降率 等等。

(2)防痨措施 a.防治系统和卫生宣教

b.早期发现 c.登记管理

d.彻底治疗,门诊或住院强调DOTS(Directive Observe Treatmeat-Short)的重要性。

e.接种卡介苗,接种对象和方法,反应,效果,复种及注意事项。f.药物预防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典型病例示教 2.自学防痨措施

第十二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本病的早期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2.熟悉本病的病理特点。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病因尚未明确。吸烟、职业致癌因子、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饮食和营养均与肺癌的发生有关。

2.病理及分类(1)中央型和周围型

(2)细胞分型:鳞状上皮细胞癌、未分化小细胞癌、未分

化大细胞癌、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3.临床表现(1)由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

(2)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

(3)由癌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

(4)肺外表现:如指端肥大、关节疼痛、内分泌失调等。4.辅助检查(1)X线检查(包括CT)

a.肿瘤本身的征象 周围型肺癌的圆形肿块 癌性空洞 肺门肿块 b.支气管阻塞引起的征象 局限性肺气肿,段或叶的肺不张,阻塞性肺炎。c.肺泡细胞癌(单个结节性、弥漫性)

d.其它 骨质破坏,癌性胸腔积液和癌性淋巴管炎。

(2)痰脱落细胞检查(包括胸水脱落细胞检查)

(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4)浅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5)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组织检查和胸膜活组织检查

(6)放射性核素扫描(7)开胸肺活检

(8)其它 癌相关抗原,如癌胚抗原,神经肽类和神经元类等。5.诊断 强调早期诊断 6.鉴别诊断

主要与肺结核、肺炎、肺脓肿、肺部良性肿瘤和结核性胸膜炎相鉴别。

7.治疗 强调综合性治疗的重要性。

(1)手术治疗(2)化学药物治疗(3)放射治疗(4)免疫治疗(5)中医治疗

(6)靶向治疗(7)介入治疗

8.预后 建立防癌网,普及防癌知识,戒烟,改善环境卫生,消除大气污染。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示教,包括X光片,CT等

第十三章 胸腔积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和鉴别诊断。2.掌握结核性胸膜炎的防治方法。3.熟悉脓胸的治疗原则。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正常人胸膜腔微量液体产生和吸收的动态平衡。

2.病因和发病机理 胸水发生的机制。熟悉胸腔积液的病因,以结核性胸膜 炎最常见。

3.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与原发病及胸腔积液量的多少有关。

4.辅助检查 X线及肺部CT检查,超声波检查,胸腔穿刺液检查,胸膜活检,结核菌素试验等。

5.诊断和鉴别诊断 从病史,临床表现,X线或肺部CT检查,超声波探查、胸腔穿刺液检查等可作出诊断。

6.胸腔积液性质的鉴别诊断 漏出液,渗出液,血性胸液,乳糜性胸液。7.结核性胸膜炎与下述疾病的鉴别 类肺炎旁积液,癌性胸腔积液,肺栓塞、结缔组织病以及心、肝、肾 等疾病所致胸腔积液,胸膜增厚。

8.治疗

(1)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

a.一般治疗 b.抗结核治疗 c.胸腔穿刺抽液

d.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 e.对症治疗

(2)脓胸的治疗 控制感染,胸腔穿刺排脓,胸腔冲洗给药。必要时胸腔闭式引流;慢性脓胸的外科适应证。

(3)癌性胸水的治疗 病因治疗、局部化疗,免疫治疗和胸膜粘连等。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和肺部CT,观察胸腔穿刺抽液和分析胸腔 积液检查报告;熟悉胸腔积液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二章 心力衰竭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衰的基本病因、诱因及病理生理特征。2.掌握心衰的临床表现和诊断、鉴别诊断。3.掌握心衰的治疗原则,了解治疗进展。

二、计划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心衰的定义;基本病因;诱因;病理生理;心衰的类型及分级。重点是诱因、病理生理、心衰的类型和分级。

2.慢性心衰(1)临床表现:左右心衰的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强调检查的客观性。

(3)诊断及鉴别诊断。3.心衰的治疗

(1)治疗原则,病因和诱因治疗。(2)利尿剂的应用: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3)扩血管药物的应用:重症心衰中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原则、注意事项。

(4)强心剂的应用:重点是应用方法、适应证及禁忌症。

(5)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强调ACEI的重要性、适应证、用药方法。

(6)醛固酮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衰治疗中的进展及用药方法。

(7)舒张功能不全。

(8)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表现、抢救原则及措施。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典型病例示教

2.复习常用药物的药理学特征

第三章 心律失常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2.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和诊断。

二、计划学时数 4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1.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

2.心律失常的分类(冲动传导异常、冲动形成异常)、发生机制(冲动传导异常、冲动形成异常)。

3.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重点是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冲动形成异常及冲动传导异常;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二)窦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律失常:窦速,窦缓及病窦。重点是窦性心律失常的生理性,病窦的临床意义。

2.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房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重点是房颤、房扑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三)与房室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和房室折返

性心动过速。重点是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处理原则。

(四)室性心律失常

1.室早:强调室早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2.室速:重点是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及与室上速的区别、处理方法。3.尖端扭转型室速:重点是其病因和处理的特殊性。

4.室扑和室颤:(简单提及,重点在心肺复苏一节中讲述)。

(五)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重点是心电图表现、如何分度。

(六)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强调药物分类。

(七)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及电复律。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及自学内容 1.自学窦停,窦房传导阻滞

. 自学室内传导阻滞:重点是左、右束支阻滞的表现。

. 自学心脏电生理

4.复习有关药物的药理学知识

第四章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心脏骤停的病因与病理生理。2.熟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3.掌握心肺脑复苏的程序和处理。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定义。指某种情况下心脏突然停止搏动,即心室完全停止收缩处于静止状态或心室颤动或由于心电机械分离所发生的临床表现。猝死的概念,流行病学和防治的重要性。

2.病因 心脏本身的原因和非心脏原因;引起心脏骤停的直接原因。

3.病理生理 心、脑、肾等生命器官对缺氧的耐受力;对器官和全身的损害;复苏的病理生理。4.临床表现和诊断 心脏骤停的临床征象和迅速诊断要点。

5.心肺复苏 基础生命维护的ABCD法,强调于此同时尽早实行脑保护措施。

(1)建立静脉路和心电监护;心肺复苏(特别是胸外心脏按压的具体做法)

(2)复苏第一线药的应用及用药途径;

(3)尽早应用冰帽等脑部降温措施;

(4)电除颤或复律,起搏器的应用;

(5)辅助通气和辅助循环,气管插管和自动胸部按压;

(6)开胸按压的指征和具体实施。

6.心肺脑复苏的有效指标和失败的原因。

7.复苏后处理。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及自学内容

自学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学,见习实习中掌握心肺复苏、电复律的操作。

第七章 原发性高血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高血压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基本治疗方法。

2.熟悉高血压病类型、危险分层、并发症和高血压急症的诊疗特点。3.了解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与发展规律。

二、计划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高血压的定义,诊断标准(WHO/ISH关于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的区别。

2.病因和流行病学 高血压在国内的发病情况。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多种

后天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3.发病机制 血压调节的影响因素(心排的量及体循环周围血管阻力),高血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枢神经与交感神经系统;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等之间的关系。

4.病理 全身小动脉病变和中、大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发生继发性改变。5.临床表现和危险分层

(1)一般表现

(2)并发症:心、脑、肾、眼底及血管病。

(3)危险度的分层:根据血压轻、中、重度,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

存的临床情况作出危险分层的评估。

6.临床类型(1)高血压急症: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

(2)老年人高血压

7.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尿常规,血生化(空腹血糖、血脂、尿酸、肌酐、钾),ECG,胸片,超声心动图,必要时做尿微量蛋白,同位素肾图,糖耐量,胰岛素测定或动态血压。

8.诊断和鉴别诊断

首先确定有无高血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包括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妊娠高血压及主动脉缩窄、大动脉炎、睡眠呼吸暂停等临床特征。

9.治疗

(1)治疗目标与策略

(2)非药物治疗:限钠、减轻体重,适当体育锻炼,合理膳食,戒烟酒和

减轻精神压力,心理平衡等。

(3)降压药物:简要介绍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α-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六种。

(4)药物治疗原则和合理联合应用。

(5)高血压急诊的治疗。10.预防和社区防治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典型病例示教

2.复习降压药物的药理学知识

第八章 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2.掌握各种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方法。

二、计划学时数 4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动脉粥样硬化(1学时)1.概述

2.病因及发病情况 强调四大独立危险因素及发病趋势 3.发病机制 概述三大学说 4.分期及分类 5.临床表现

6.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7.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强调独立危险因素的处理和调脂治疗

(二)冠心病概述 强调分型

(三)心绞痛(1学时)重点是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和处理原则 1.定义

2.发病机制 阐明供氧与耗氧不平衡的机理 3.病理解剖和临床表现 重点是心绞痛的特征

4.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 强调冠脉造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心绞痛分型 强调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分型

6.治疗 重点是治疗原则(硝酸类药物,B阻滞剂、钙拮抗剂、抗血小板、抗凝剂、调脂治疗)

7.血运重建方法 搭桥及PCI

(四)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心肌梗死(1.5学时)重点是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 1.定义及流行病学情况

2.病因及发病机理 特别应强调管腔内不稳定动脉斑块的破裂或糜烂导致血栓形成的机制

3.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 重点是心梗的症状 5.ECG ECG的特征性表现、动态变化

6.实验室检查及其它辅助检查 主要是酶学及肌钙蛋白的动态变化 7.鉴别诊断 8.并发症

9.治疗 强调溶栓治疗、抗凝抗血小板、调脂及介入治疗

(六)无症状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

(七)WHO缺血性冠心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

第九章 心脏瓣膜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见心脏瓣膜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2.熟悉常见的心脏瓣膜病的鉴别诊断、并发症、手术适应证。3.了解心脏瓣膜病检查和治疗方法的进展。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仍是我国主要的瓣膜病,急性风湿性心脏病遗留的慢性瓣膜病变,其好发部位以及病理改变的共同特点。

(二)二尖瓣狭窄

1.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几乎都是风湿性的。了解正常瓣口面积,二尖瓣

狭窄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左房、肺动脉压和右室的影响。

2.临床表现:症状、体征、X线、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的特征。3.诊断:确诊有赖于超声心动图。

4.鉴别诊断:应与引起心尖部舒张期杂音的病变相鉴别,主要是相对二尖瓣狭窄、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引起的Austin flint杂音、左房粘液瘤鉴别。

5.并发症:心房颤动,急性肺水肿,血栓栓塞,右心衰和感染。

6.治疗:药物治疗,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外科手术治疗。预防:略述。

(三)二尖瓣关闭不全 1.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急性和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和病理,血流

动力学改变对左房、肺循环压力及右室的影响。

2.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ECG、超声心动图的改变。3.诊断:确诊有赖于超声心动图。

4.鉴别诊断:应于三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引起胸骨左缘收缩期喷射性杂音的病变相鉴别。

5.并发症:心房颤动,体循环栓塞,心衰,感染性心内膜炎。6.治疗: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预防:略述。

(四)主动脉瓣狭窄

1.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

病因:风湿性,先天性,退行性老年钙化性病变。

病理和病理生理:主动脉瓣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左室的影响。2.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和心导管检查对本病的价值。

3.诊断:根据症状、体征辅以X线检查作出诊断,确诊有赖于超声心动图。4.鉴别诊断:杂音向胸骨左下缘或心尖部传导时应与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和室间隔缺损的收缩期杂音相区别,应与其他左室流出道梗阻疾病相鉴别。

5.并发症:心律失常,猝死,感染性心内膜炎,体循环栓塞,心力衰竭。6.治疗: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预后:略述。

(五)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急性和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和病理。叙

述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左室的影响。

2.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室造影,磁共振显像,主动脉造影对本病的价值。

3.诊断:超声心动图有助于确诊。

4.鉴别诊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与Graham-Steell杂音相鉴别,Austin Flint杂音与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杂音相鉴别。

5.并发症和预后略述。6.治疗:急性和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自学心脏解剖学

2.典型病例示教(包括X光片,心脏彩超等)

第十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2.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和病理。3.了解发病机制。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定义和分类。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病理:常见致病菌。多发生于有器质性心

脏病的病人。赘生物的结构特点,血管变化和栓塞现象。

3.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心脏杂音、周围体征、脾大和贫血)。4.并发症 心脏并发症,动脉栓塞,细菌性动脉瘤,转移性脓肿,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肾损害。

5.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血象尿液。免疫学检查。血培养为最重要的方法,应提出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X线、ECG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重要性。

6.诊断和鉴别诊断

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发热一周以上,血培养阳性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应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其他发热性疾病相鉴别。

7.治疗和预防

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用药原则。外科治疗,手术指征。口腔、上呼吸道手术或操作及泌尿、生殖和消化道手术或操作的抗菌素预防。纠正和治疗心脏病,注意卫生,清除感染病灶等。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及自学内容 1.典型病例示教

2.自学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

第十二章 心肌及心包疾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包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2.了解心包炎的类型、病因和病理。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急性心包炎

1.急性心包炎病因:急性非特异性、感染性(我国结核仍多见),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肿瘤,代谢病,物理因素,邻近器官病变和其他。

2.病理和病理生理:纤维蛋白性和渗出性心包炎。

3.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纤维性心包炎所致的胸痛、呼吸困难、心包摩擦音和心包积液的症状和体征;渗出性心包炎的症状和体征;心包压塞所致的颈静脉怒张、血压下降、奇脉、大量心包积液体征。

4.实验室检查:化验,X线检查,ECG,超声心动图,心包穿刺和心包活检。5.主要病因分类:简述非特异性心包炎,结核性心包炎,肿瘤性心包炎,化脓性心包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6.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合各急性心包炎病因类型的特征以及心包穿刺与心包活检。

7.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心包穿刺与切开引流、心包切除术。

(二)缩窄性心包炎

1.病因:主要是结核,多由急性演变而来。

2.病理和病理生理:心包钙化、粘连、增厚,心房和心室充盈受阻。3.临床表现:左右心(主要是右心)舒张受限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4.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5.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肝硬化、心力衰竭及限制性心肌病鉴别。

6.治疗:对症治疗,手术治疗,尽早实行心包切除术的重要性。

(三)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病因、诊断标准和治疗

(四)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及自学内容 1.典型病例示教

2.自学心包炎的类型、病因;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药物性心肌病等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2.熟悉:消化系统疾病的的诊断和防治原则。二.计划学时数 0.5学时。三.教学内容

1.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2.消化系统疾病的的诊断(1)病史和症状诊;(2)体格检查;(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a.化验检查; b.内镜检查;

c.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X线检查,CT和MRI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PET检查等;

(4)活组织检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查;(5)脏器功能试验; 3.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四.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

第二章 胃食管反流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概况,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变化。

2.熟悉: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掌握: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念、Barett食管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诊疗措施。

二、计划学时数 1.5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1.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念、内镜分型。2.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概况。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

(1)食管抗反流屏障:LES(长度、压力、一过性松弛)、膈肌脚、膈食管韧带、His角等。

(2)食管清除作用:容量清除、唾液中和作用。(2)食管粘膜屏障。粘液层-上皮层-粘膜下层屏障。

2.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攻击作用:胃酸、胃蛋白酶、十二指肠液内容物,等。食管的内脏感知功能变化。

(三)病理变化

1.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变化。2.Barrett食管的定义和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1.反流和反流物引起的食管症状:反酸、反食、反胃;烧心、胸痛、吞咽困难,等。

2.反流物引起的食管外症状: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吸入性肺炎,等。3.其他症状 4.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其中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

(五)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吞钡X线检查,等。

2.是否存在食管粘膜损伤的检查:内镜检查、食管吞钡X线检查,等。3.食管功能检查:食管滴酸试验、食管测压、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PPI Test),等。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重点与食管癌、心原性胸痛鉴别。

(七)治疗

1.治疗目的:控制症状、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达到治愈的目的。2.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包括改变生活习惯、饮食,等。

(2)药物治疗:促胃肠动力药物、抑酸药物(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抗酸和粘膜保护剂,等。

(3)特殊治疗:抗反流手术。

(4)并发症治疗:狭窄和Barrett食管的治疗,等。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反流性食管炎病例讨论。

2.自学内容(1)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学改变;(2)食管的运动生理学。五.教学方法

1.结合全程投影及图表讲授本病的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2.结合病例讲述胃食管返流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3.结合幻灯讲授本病主要的确诊手段、X线钡餐检查及胃镜所见。

第四章 胃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分类及其病理特点。

2.熟悉: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3.掌握: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急性胃炎

1.概述 定义、分类。2.病因和发病机制

(1)急性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2)理化因素:药物、胆汁、物理因素。

(3)应激:严重感染、休克、烧伤、大手术、颅脑病变等。(4)血管因素:动脉硬化,栓塞。(5)其它

3.临床表现和诊断

(1)症状: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呕血、黑便。(2)体征:上腹部轻压痛,肠鸣音亢进。

(3)诊断:病史(确定病因),胃镜(确定诊断),强调紧急胃镜检查。4.防治

(1)针对原发病和病因。(2)制酸药。(3)保护胃粘膜药。(4)对症治疗。(二)慢性胃炎

1.概述 慢性胃炎的基本概念,介绍悉尼分类和Strickland分类。2.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未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3.病理 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介绍肠腺化生、幽门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的临床意义。

4.临床表现 无特异性。慢性长期不规则上腹部闷痛。阐明胃体胃炎及胃窦胃炎不同临床表现及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5.辅助检查 细菌学检查、胃液分析、免疫学检查。重点介绍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检的重要性及诊断价值。

6.诊断和鉴别诊断 胃镜及粘膜活检是确诊本病的唯一可靠方法。主要鉴别的疾病有消化性溃疡、胃癌、胆囊炎、胆石症等。

7.治疗 无特异性治疗。主要根除幽门螺杆菌,调整胃内酸度,保护胃粘膜及对症治疗。

8.预后 浅表性胃炎预后良好。萎缩性胃炎特别是重度肠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有癌变可能,应定期随访。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示教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录相或幻灯)。

2.自学内容 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关系;腹痛的鉴别诊断。五.教学方法

1.在讲解本病前,首先应结合图表复习基础课中关于胃的生理解剖内容。2.结合全程投影及图表讲述病因及发病机制。3.结合具体病例介绍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六.思考题

1.急性胃炎常见病因有哪些? 2.如何确诊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3.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4.如何确诊慢性胃炎? 5.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第五章 消化性溃疡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流行病学特点,病理学特点。2.熟悉:病因和发病机制。

3.掌握:概念、临床表现和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二、计划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定义,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发病机制是胃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御和侵袭因素之间的平衡受到破坏。重点介绍胃酸和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的作用,简单介绍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在发病机制方面的异同点。1.防御性因素:粘液-粘膜屏障。

2.侵袭性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和蛋白酶;非甾体抗炎药;其他。

(三)病理:好发部位,病理特点。

(四)临床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慢性、周期性、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之比较。2.不典型表现:无明显症状或者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3.特殊类型溃疡。

4.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主要介绍出血和癌变时的特点。

(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胃镜和粘膜活检病理学检查、X线钡餐检查(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幽门螺杆菌检测(侵入检查方法、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其他(胃泌素测定、粪便隐血检验)。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病史、体征和相关检查。

2.鉴别诊断:胃癌、胃液素瘤、其他(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

(七)治疗:

1.治疗目的:消除病因、缓解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防治并发症。2.治疗措施(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根除概念、根除方案);抑制胃酸分泌(H2受体拮抗剂和PPI);保护胃粘膜,等。

(3)并发症的治疗。

(4)其他:NSAID溃疡的治疗和预防;溃疡复发的预防。(5)手术治疗:手术指征。

(八)预后。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示教:典型病史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例。合并大出血和幽门不全梗阻的病例。2.自学内容 课前预习书本内容,自学其它致病因素及发病机理(除上课提到的外),合并出血与其它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五.教学方法

1.结合全程投影及图表讲授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

2.结合病例讲述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3.结合幻灯讲授本病主要的确诊手段、X线钡餐检查及胃镜所见。六.思考题

(1)简述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发病机制?(2)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3)如何诊断消化性溃疡?其常见并发症有哪些?(4)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原则是什么?简述其常用治疗药物?

第八章 溃疡性结肠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知识。2.熟悉:病理学特征、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3.掌握: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炎症性肠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概念、流行病学知识。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肠道感染、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

(三)病理:好发部位,病理改变。

(四)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表现:腹泻、腹痛,等。2.全身症状:一般见见于中、重型病人。3.肠外表现。

4.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癌变、其他。

(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大便检查,自身抗体检测。2.器械检查:X线钡灌肠检查、结肠镜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征及相关检查。完整的诊断应该包括:病变范围、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情分期和并发症。

2.鉴别诊断:慢性菌痢、阿米巴肠炎、血吸虫病、克罗恩病(Crohn病)、结肠癌、肠易激综合征等进行鉴别。

(七)治疗:

1.治疗目的: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2.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休息、饮食和营养。

(2)药物治疗:氨基水扬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应用适应症及方法、免疫抑制剂应用,等。

(3)手术治疗:指征。

(八)预后。

四、自学内容

氨基水扬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药理学知识(作用机制、主要副作用,等)。

第十章 功能性胃肠病 第一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熟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3.掌握: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内脏感觉异常、幽门

螺杆菌感染、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

(三)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断标准:介绍罗马标准 2.报警症状和体征。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没有特效药,包括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根除幽门螺杆菌、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等。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病例。五.自学内容

胃的运动生理学。六.教学方法

1.结合全程投影及图表讲授理论课。2.结合病例讲授本病的临床表现。

3.结合幻灯讲述本病的主要确诊手段。

第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2.熟悉:临床表现、治疗。3.掌握:概念和诊断标准。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内脏感觉异常、感染、精神神经因素等有关。

(三)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或不适,以及与之有关的排便异常。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介绍罗马标准 2.报警症状和体征。

(五)治疗 1.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没有特效药,包括改变胃肠动力药物、调节内脏感觉药物、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等。

四、自学内容

1.结肠运动生理学知识。2.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五.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见习、讨论。六.教学方法

1.结合全程投影及图表讲授理论课。2.结合病例讲授临床表现。3.结合幻灯讲述主要确诊手段。

第十四章 肝硬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表现。

2.熟悉: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鉴别诊断。

3.掌握: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重点是一般治疗和腹水、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

二、计划学时数 1.5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定义、分类。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1.病因:有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胆汁瘀积、循环障碍、工业毒物或药物、代谢障碍、营养障碍、其他。目前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肝炎病毒感染。

2.发病机制:肝星状细胞活化,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再生节结和假小叶形成。

(三)病理:表现、分型。

(四)临床表现 1.代偿期:症状轻,没有特异性。

2.失代偿期:主要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2组表现。

3.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症、肝肺综合征、原发性肝癌、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

(五)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血常规、尿胆原及胆红质、转氨酶、血清蛋白及蛋白电泳、凝血酶原时间、血清免疫学检查、MAO及PⅢP、血浆胆固醇、血清胆酸测定、腹水常规、X线及胃镜检查、肝动脉及门静脉和脾静脉B超、同位素肝扫描或闪烁照相,在严格掌握适应证下,可慎作腹腔镜及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先确立肝硬化的诊断,然后查找肝硬化的病因和并发症的诊断。2.鉴别诊断 重点讲解肝大、腹水、出血及昏迷病例的鉴别。

(1)肝大病例应与各种原因肝肿大、慢性肝炎、肝癌、脂肪肝、先天性多囊肝、肝血管瘤、肝华支睾吸虫病、肝包病等鉴别。

(2)腹水者应与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缩窄性心包炎,慢性肾炎以及巨大卵巢囊肿等鉴别。

(3)上消化道出血则应与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胃癌、食管癌以及胆道出血等鉴

(4)肝性脑病引起昏迷应与低血糖昏迷、尿毒症及其他中毒性昏迷等鉴别。

(七)治疗:

(1)一般治疗 劳逸结合,休息,饮食,药物治疗包括中医辩证论治、维生素及护肝药物等,必要时输液、输血及无盐人体血蛋白以及支链氨基酸等。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2)腹水治疗 包括一般治疗,限制钠和水的入量,提高胶体渗透压,合理应用利尿剂,腹腔穿刺放液,腹水浓缩以及外科采用Leyee分流术等。

(3)并发症治疗 原发性腹膜炎主要正确选用抗生素(早期足量)。上消化道出血重点介绍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和预防再出血措施。肝肾综合征的治疗。

(4)外科治疗 针对门脉高压。

(八)预后:介绍影响预后的因素:Child-pugh分级评分标准及死亡的原因。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见习、讨论。

五.自学内容

肝脏应用解剖学、肝功能指标。肝功能的Child-pugh分级 六.教学方法

1.结合全程投影,进行课堂讲授。

2.使用挂图,讲述肝硬化病理改变,侧技循环的形成,介绍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外观表现。

3.幻灯放映肝硬化腹腔镜下多种形态所见,肝超声显像、肝CT及X线食管静脉曲张等影像学所见。

4.结合具体病例,讲述临床表现及诊断。七.思考题

(1)试述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

(2)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简述肝硬化的诊断要点?(3)试述肝硬化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原则。(4)简述肝硬化并腹水形成机制及治疗要点?

第十五章 原发性肝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流行病学、病因、预后和预防。

2.熟悉:病理类型和转移途径、鉴别诊断、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意义。3.掌握:临床表现、并发症、肿瘤标志物的意义、诊断标准和治疗措施。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原发性肝癌的定义。

2.原发性肝癌的分布情况及发病率。

3.病因和发病机理 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饮用水污染。4.病理

(1)大体形态分型。(2)组织学分型。(3)肝癌转移途径。5.临床表现 需详细讲解。

(1)主要临床表现:肝区痛、进行性肝大、消瘦、黄疸。(2)转移癌的表现:注意少数病人是以转移癌为最初表现。

(3)特殊表现:对少数不明原因出现低血糖、红细胞增多、高血钙、高血脂等应考虑本病。

6.并发症 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感染。7.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

a.甲胎蛋白:AFP阳性率与检测方法的关系及肝癌普查的意义,原发性肝癌疾病AFP阴性的意义,AFP低、中浓度的动态观察对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意义,AFP异质体对鉴别原发性肝癌和AFP阳性的非肝癌疾病的临床意义。

b.血清酶测定:AKP、GGT2,5-NPD及LDH的同工酶及酸性铁蛋白测定。(2)其它检查 a.超声波检查。b.放射性核素显像。

c.X线检查:X线血管照影、CT扫描和MRI。d.肝穿刺活检、腹腔镜检查。

8.诊断 高危人群普查早期诊断,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争取早期诊断。

9.鉴别诊断 活动性肝病,肝脓疡,肝硬化,继发性肝癌,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

10.治疗 早期诊断,手术切除是当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最好方法,尚可局部放射、区域化疗、肝动脉或门静脉堵塞疗法,争取二步切除,要强调综合治疗。

11.预后 早期治疗效果好,晚期差。

12.预防 防治乙型肝炎的发生,注意饮食卫生,做好阻断母婴传播工作。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见习、讨论。五.教学方法 1.使用挂图,结合全程投影及图表讲授理论课。

2.幻灯放映腹腔镜下原发性肝癌多种形态所见,肝超声显像、肝CT等影像学所见。

3.结合具体病例,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六.思考题

(1)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有哪些?。(2)肝癌有哪些重要的实验室检查?(3)简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要点?

(4)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原则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第十六章、肝性脑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病理、预后和预防。

2.熟悉:发病机制的其他学说、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的临床意义、鉴别诊断。

3.掌握:概念、氨中毒学说、临床表现、治疗。

二、计划学时数 1.5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定义。

2.病因和发病机理(1)病因;(2)常见诱因;

(3)发病原理 着重介绍氨中毒,假神经递质,氨基酸不平衡和y一氨基丁酸学说。

3.临床表现 按发病情况不同,分急性型和慢性型。按神志状态,有无扑翼样震颤及脑电图改变可分为四期。简单介绍各期的表现。

4.辅助检查 血氨,脑电图,诱发电位,简易智力测验,肝功能,血浆氨基酸浓度测定以及电解质检查的意义。5.诊断根据

(1)急慢性严重肝病和广泛门脉侧支循环的存在。(2)精神错乱、昏睡或昏迷。(3)明显肝功能损害的诱因存在。(4)有肝性脑病的诱因存在。(5)扑翼样震颤和脑电图典型改变。

(6)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简易智力测验可发现亚临床肝性脑病。6.鉴别诊断 凡有精神症状的病例,应与精神病鉴别。昏迷者应与糖尿病、低血糖、尿毒症、脑血管意外、脑部感染以及镇静剂过量等引起的昏迷鉴别。7.治疗(1)去除诱因。

(2)减少肠道有毒物质的产生和吸收。(3)减少肾脏产氮。(4)减少肌肉的蛋白质分解。(5)提高大脑对氨的阈值。(6)降血氨药物的应用。(7)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的注射。(8)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9)改变神经递质药物的应用。(10)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11)血液透析、人工肝。(12)并发症治疗。(13)肝移植。8.预后

(1)诱因明确或门一体分流所致者预后较好。(2)暴发性肝炎所致者预后较差。9.预防

(1)积极预防原有肝脏疾病。(2)积极防治肝性脑病的诱因。(3)早期发现肝性脑病,及时治疗。四.实验(见习、实习、自学)内容 1.自学肝脏的代谢功能。2.临床见习并讨论肝性脑病病例。五.教学方法

1.结合全程授影及图表讲授理论课。

2.使用挂图,讲述肝性脑病各期的临床表现、体征、脑电波及神经系统改变。3.结合病例讲述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六.思考题

(1)简述肝性脑病的病因及常见诱因?(2)肝性脑病主要发病机制有哪些?

(3)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是什么?(4)试述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及常用治疗药物。

第十七章、急性胰腺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常见病因、病理变化、预后和预防。2.熟悉:发病机制、鉴别诊断、3.掌握:概念、临床表现、血尿淀粉酶和CT检查的临床意义、诊断、治疗。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定义。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常见病因:胆道疾病(包括微结石)、胰管梗阻、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手术与创伤、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包括高甘油三酯血症)、感染、药物,等。

2.发病机制:胰酶被激活而发生胰腺的自身消化、“二次打击”理论。

(三)病理:间质水肿、出血坏死。

(四)临床表现:重点介绍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表现。1.症状: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休克。2.体征: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肠麻痹、腹壁瘀斑。

3.并发症:局部并发症、全身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休克的发病机制。

(五)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重点介绍血尿淀粉酶的临床意义、B超和CT检查的临床意义。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血、尿、腹水淀粉酶测定的临床意义。血钙、淀粉酶与肌酐的清降率,血糖、血脂肪酶等检查。

2.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诊断。重点介绍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

2.鉴别诊断:急腹痛的鉴别诊断,如: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急性胆囊炎、肠梗阻、心肌梗塞。

(七)治疗:重点讲解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1.疾病监护:生命征、肾功能等重要脏器功能监护。

2.支持治疗: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稳定、疼痛控制。3.药物治疗:(1)减少胰液外分泌(2)抑制胰酶活性(3)抗菌治疗(4)中医中药

4.介入治疗: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鼻胆管引流术、腹膜透析。5.外科治疗:适应症

(八)预后和预防:水肿型好,休克型严重,影响预后因素。预防和治疗蛔虫,胆石,合理饮食,戒酒。四.实验(见习、实习、自学)内容

以典型病例示教。五.教学方法

1.全程投影及图表讲授理论课。

2.应用胰胆管解剖挂图及图表阐明病因及发病机制。3.结合病例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4.结合B超、CT片讲述对本病及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5.课间实习示教典型病例,结合具体病例讨论本病的诊断、急性腹痛的鉴别诊断及抢救措施。六.思考题

(1)试述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

(2)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及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3)如何诊断急性胰腺炎?

(4)简述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及常用治疗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概述

2.熟悉:常见病因、预后估计。

3.掌握: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思路和治疗。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念: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概念。

(二)病因:最常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癌,等。

(三)临床表现:呕血与黑粪、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与血象变化、发热、氮质血症。

(四)诊断思路

1.上消化道出血的确立。

2.出血量的估计,是否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周围循环状态。3.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

4.病因诊断: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胃镜、X线钡餐、腹腔动脉造影,等。

(五)治疗

1.一般急救措施。2.积极补充血容量。3.止血措施: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典型病例示教。

2.讨论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思路。五.教学方法

1.通过全程投影进行理论授课。

2.结合具体病例、讲授临床特点、诊断及抢救措施。3.课堂示教三腔两囊管。4.放映内镜治疗的幻灯。

5.课间实习通过具体病例讨论分析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抢救措施并示教三腔两囊管。六.思考题

(1)简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

(2)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3)如何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如何估计出血量及判断出血停止?(4)试述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及常用治疗药物?

第五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2.掌握肾脏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3.熟悉肾脏疾病的主要症状。4.了解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二、计划学时数 1.5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肾脏生理功能 1.肾脏的排泄及调节功能。2.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二)肾脏疾病的症状 1.急性肾炎综合征。2.肾病综合。3.高血压。

4.无症状性尿异常。5.慢性肾功能衰竭。6.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

(三)肾脏疾病的检查 1.尿常规检查。2.肾脏功能测定。

(四)肾脏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五)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四、见习内容

结合各论具体病例,进一步加深对肾脏疾病症状的认识。

五、自习内容

1.肾脏的生理功能。

2.蛋白尿和血尿的成因和分类。3.肾脏病学的进展。

第二章 肾小球病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2.熟悉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3.熟悉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4.熟悉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

二、计划学时数

0.5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分类。

(二)原发肾小球病的分类 1.原发肾小球病的临床分型。2.原发肾小球病的病理分型。

(三)发病机制 1.免疫反应。2.炎症反应。

3.非免疫机制的作用。

(四)临床表现 1.蛋白尿。2.血尿。3.水肿。4.高血压。5.肾功能损害。

四、见习内容

选择若干个原发肾小球疾病和继发性肾小球(如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肾小球疾病分类的认识。

五、自习内容

1.原发肾小球病的病理分型。2.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章 肾小球肾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急性、慢性和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和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

2.掌握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3.悉急进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五种主要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

二、计划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为例,介绍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原则和预后。

(二)急进性肾炎 1.定义。

2.病因和发病机制。3.病理。4.临床表现。5.诊断和鉴别诊断。6.治疗和预后。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1.定义。

2.病因和发病机制。3.病理。4.临床表现。5.诊断和鉴别诊断。6.治疗和预后。

(四)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1.定义。

2.无症状性蛋白尿。3.单纯性血尿。4.IgA肾病。

(五)肾病综合征 1.定义。

2.病因、原发性和继发性分类。3.病理生理。

4.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5.并发症。

6.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诊断步骤、肾活检价值,应注

意与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鉴别。

7.治疗原则、饮食管理、利尿、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

细胞毒药物的应用原则。

四、见习内容 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同时可与继发性肾病综合征进行比较学习。

五、自习内容

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应用原则。

第七章 尿路感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尿路感染的病因、感染途径、易感因素。2.掌握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3.熟悉各种不同类型尿路感染的治疗方法。4.熟悉尿路感染的预防。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1.定义。

2.上、下尿路感染的区分。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包括致病菌、感染途径、机体抗病能力、易感因素等。

(三)流行病学

(四)临床表现 1.膀胱炎。2.急性肾盂肾炎。3.无症状细菌尿。

(五)实验室检查

包括尿常规改变特点、尿细菌学检查、尿白细胞计数、尿化学检查、血常规、肾功能、免疫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六)诊断、定位诊断及鉴别诊断

(七)治疗 1.治疗用药及疗效评定。2.急性膀胱炎:初诊及复诊处理。

3.急性肾盂肾炎:轻型、较重型、重型肾盂肾炎的处理。4.再发性尿路感染的处理。5.妊娠期尿路感染的处理。6.男性尿路感染的处理。7.留置导尿管的尿路感染的防治。8.无症状性细菌尿的处理。

(八)并发症

(九)预防

四、见习内容

1.各种类型的尿路感染病例的学习。

2.可结合典型病例,拟定病人的诊疗方案,并提出防止复发或再感染的措施。

五、自习内容

1.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及治疗原则。2.尿道综合征的诊治。

第十章 急性肾衰竭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2.掌握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的临床特征。3.熟悉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4.熟悉急性肾衰竭诊断、诊断程序和鉴别诊断。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简述急性肾衰竭有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大类及其共同的临床特点。重点讲述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概念。

内科学 五年制教学大纲(2014.1)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于2008-2014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 内科学教 学的临床 医学五年 制学生,其中2006级和2007级共计61名学生为对照组,2008级、 2009级、2010级和2011级共计225名学生为实验组。

1.2研究方法

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的综合教学管理模式。所有学生均采用的统一内科学教材 (陆再英主 编,第七版,人民卫生 出版社出 版),按照人体器官系统将内科学分为呼吸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肾脏与泌尿系统疾病、血液与肿瘤系统疾病及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等6个学习区段。

L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法,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即理论课上教师讲解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知识,并运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的方法进行授课;实习课上学生对相应病患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完成病历书写并接受理论及查体考核。

PBL教学法: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即在内科学各区段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获得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的讲授由同等资历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及教学时数进行授课;实习课的讲授由高年资住院和主治医师选择典型临床案例和相关问题组织小组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作为倾听者和指导者,适当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PBL教学以小组病例讨论为实施过程,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5-10人/组为宜,轮流选取学生代表为小组组长,负责本组学生考勤及“角色”分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及主动思考的能力。具体安排如下:1教师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所学知识水平的状况设计授课提纲,并为学生提供相关教材及信息资源,使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线索和方向;2学生根据临床所学的知识,查阅相关教材、专著、文献、学术期刊及网上资源,获取并收集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3各小组值班组长汇报初步的自学方法和结果,教师组织讨论并进行评价,提出新的问题假设,拟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学生再次获取和收集资料;4各小组再次分享自学方法和成果并进行讨论,教师给出该病例的最后部分(包括最终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等),并结合该部分学习目标进行总结凝练,分析问题及提出整改方案。

1.3效果评价

考试采用理论考试和学生反馈相结合 的评价模式。

理论考试:内科学PBL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随机抽取命题难度相当的试卷,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均需接受内科学理论考核。

学生反馈:值班组长随堂进行考勤,并计算学生的出勤率;随机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 在是否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学习兴趣激发、团队合作精神、对今后临床是否有帮助、以往教学方式比较、自学能力提高以及增进对理论学习的理解等7个方面进行调研。发放问卷全部收回,问卷有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正态分布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数据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两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P< 0.05表示差异 有统计学 意义。 全部统计 分析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完成。

2结果

2.1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内科学成绩分布情况汇总

该研究共纳入2006级(n=30人)、2007级(n=31人)临床医学五年制接受LBL教学学生61人,成绩< 60分3人,60分-70分15人,70分-80分20人,80分-90分20人,≥90分3人,经过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见图1);2008级(n=53人)、2009级(n=49人)、2010级(n=67人)及2011级(n=56人)临床医学五年制接受PBL教学学生225人,成绩 <60分2人,60分-70分12人,70分-80分51人,80分-90分114人,≥90分46人,经过正态性检验符合非正态分布即偏态分布(见图2)。

2.2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内科学成绩比较

接受LBL教学法临床医学五年制2006级、2007级学生共61人,内科学平均成绩为(75.50±10.37) 分;接受PBL教学法临床医 学五年制2008级、2009级、2010级及2011级学生共225人,内科学平均成绩为(83.07±7.53)分。接受两种教学法学生内科学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注:LBL: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2.3学生反馈

课堂考勤:根据每位学生课堂出勤情况进行考勤评分(满分10分),出勤率 (%)=Σ 每位学生考勤评分/总评分×100%。随机抽取临床医学五年制2006级3班及2008级1班学生的理论课考勤成绩,计算其课堂出勤率。接受LBL教学的2006级五(3)班共计17名学生,其中1名学生考勤成绩9分,另1名学生考勤成绩9.5分,余学生均 为满分10分,出勤率为99.1%;接受PBL教学的2008级五(1)班共计20名学生,每位学生的课堂出勤成绩均为满分10分,出勤率为100%。

问卷调查:随机对临床医学五年制2007级11名及2011级20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在是否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学习兴趣激发、团队合作精神、对今后临床是否有帮助、以往教学方式比较、自学能力提高以及增进对理论学习的理解等7个方面进行调研,反馈意见2011级明显好于2007级。

3讨论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提高临床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发展潜能。在校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外,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及今后职业发展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也应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

PBL是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特色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与传统的LBL相比, PBL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5]。其主旨是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1PBL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PBL教学法学生是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取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 “主动探索”。学生在课前会积极查阅资料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在课堂上会热烈讨论、踊跃发言,甚至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遇到的困难主动提出的新问题;在课后会帮助解决他人的问题,阐明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交流意见。2PBL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创新和思考能力:PBL教学学生真正掌握了如何利用书籍、期刊、 文献、互联网等电子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能够将这些资料与讨论病例相结合进行归纳总结。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打破惯性思维,进行科学思维,完成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特别是一些临床不典型病例,学生创新性、发散性、逻辑性思维的培养为其今后在临床实践中对患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3PBL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传统的LBL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更不利于其解决问题,甚至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不利的。PBL教学是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内科基本技能的水平,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临床综合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独立写作能力,为其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6]。

对于教师而言,PBL教学模式也使其角色发生着改变,从“台前”转至“幕后”,从“主动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及热情;在呈现问题时,带教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工具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避免学生漫无目的查找;在总结问题时,教师应将知识系统化,讲解重点、难点,对学生发言和讨论的知识进行评价,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PBL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相互学习交流, 给他们以启发,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同时也便于了解有特殊见解和想法的学生的意见、看法和认识,使教学更具有个体化、多样性和针对性。

西安交通大学有关教师于2009年到台湾阳明大学医学院进行PBL教学的参观、学习和访问,经专家组仔细酝酿、反复论证、周密筹划,提出了将学科整合式PBL教学模式引入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的教学思路;西安交通 大学第二 附属医院 从2010年开始将PBL教学模式引入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内科学教学过程中,目前教学成果已初见成效。本研究结果证实接受PBL教学的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内科学平均成绩明显高于接受LBL教学组(83.07±7.53v.s.75.50± 10.37,P<0.001),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反馈结果也明显好于对照组。但在教学反馈的过程中,学生也指出病案质量是影响他们对PBL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关键因素之一。病案编写是PBL教学准备工作时期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写好PBL教学病案我们认为应符合以下几项原则:1要对教学对象的一般情况进行摸底调研;2病例要体现学科知识的整合,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临床思路;3问题设计要具有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4方便和促使学生通过适合的途径收集及整合信息资源;5病案要贴近实际临床,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和价值。最后,病案的编写和审定还应不断更新和完善,使之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PBL教学模式在全国医学教育的开展各具特色、 要求也不尽相同,但迄今为止对PBL实施效果的评估还未有客观、一致、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过程与结果评估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估相结合、主观与客观评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评估相结合均是目前常见的教学评价方法。因此,建立一个科学量化的PBL教学评价体系对于科学客观地评价PBL教学效果至关重要[7,8]。 本研究采用理论考核与学生反馈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得到了相对科学、客观、合理的研究结果,为今后PBL教学更好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

当然,PBL医学教育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事前没有评估调研,各学习小组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学院教学资源配置不足,学生收集资料遇到瓶颈;一些病例过于简单或深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或有畏难情绪;病例讨论过程中学生轮流发言,内容重复过多,重点问题没有讨论; 部分学生只准备自己的问题,对其他问题搁置不理;前面的学生发言超时,后面的学生时间不够;考核评价模式需进一步改进等等。

总之,PBL医学教育教学法虽然较LBL法有优势[6,9,10],但目前并不能完全摒弃LBL教学法。LBL教学法具有传授信息量大、系统性强等特点。在今后的教学中,作者所在单位的教师采用PBL教学法的内容会逐步增加,并不断总结经验,同时也会根据内科学临床病例的特点,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方法,或者将PBL与LBL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集两种方法之所长,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和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BL)在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内科学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LBL教学的2006级和2007级临床医学五年制61名学生为对照组,接受PBL教学的2008级、2009级、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五年制225名学生为实验组,教学效果采用理论考试和学生反馈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模式,应用SPSS软件进行两种教学效果和教学模式的评价。结果 共纳入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286人,接受LBL教学的学生61人内科学成绩符合正态分布,接受PBL教学学生225人内科学成绩符合偏态分布。接受PBL教学的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内科学平均成绩明显高于接受LBL教学组(83.07±7.53 v.s.75.50±10.37,P<0.001),接受PBL教学组学生反馈(课堂考勤联合问卷调查)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相较LBL教学法,PBL教学法能显著提高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内科学理论考试成绩,且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和思考能力并增进了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

内科学 五年制教学大纲(2014.1) 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研究;临床内科

一、研究的意义

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根本任务就是要以医疗卫生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和造就一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卫生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卫生人力资源、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及卫生体制的改革的深化,高等医学教育的职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指出:“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为农村培养、培训卫生人才是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因此,在新的卫生政策体系中,卫生工作发展的重心向农村及社区倾斜,导致社区及乡镇卫生单位人才需求快速增长,出现专业人才缺乏的局面。快速培养出适应基层卫生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医药卫生类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高专教育)的工作目标。为此,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要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学生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坚持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要求,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密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探索在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机制;加强考试和教学评价方法改革,逐步建立科学的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价制度。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就业为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结合医学教育特点,遵从应用型医药卫生类人才培养的规律,探索基于临床“医、护、技、药”工作过程,将学习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紧密结合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必将成为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本研究旨在探索三年制普通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内科领域“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找寻为基层、农村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方法。

二、三年制普通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内科领域“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有机地促进学校、学生与专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更加自觉主动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素养[1]。是一个在高职教育理论指导下,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的结构框架和程序,以校企(医院)结合为载体,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将课堂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以提高学习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臨床医学专业内科领域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主要进行以下探索:

(一)改革课程的设置

三年制普通专科学制短,如果仅仅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则学生在短时间内被要求掌握大量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违背了学习知识的自然规律,使学生疲于奔命,无所适从,学习效果如走马观花,难以有效记忆和掌握必需的学习内容。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根据临床医学专业面向农村、基层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需求,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简化和重构基础和临床课程设置,使学生通过学习,为未来的医学专业实践和完成岗位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内科领域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大胆压缩课程的理论讲授学时,在保证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大量增加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各系统疾病授课完成后,立即安排临床见习和病案分析,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担任授课老师,在临床案例分析过程中大量穿插复习医学基础知识,汇总、归纳临床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要点,使学生在反复进行的案例分析中掌握临床上诊治疾病的正确思维方法。临床诊断思维方式的建立正是临床医学生接触病人的首要步骤。亲自制作、编写多媒体课件和教材,力求做到形象、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新教材更方便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格式的基本框架仍然是“基础课-临床课-生产实习”三段式,它已难以适应当前面向农村基层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着诸多不足,过分重视学科内容的自身逻辑系统,而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所学知识单一,适应面狭窄。偏重理论学习而轻视临床实践,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的培训,使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目前新的医疗环境。一旦进入社会,独立工作能力差,难以完成基层的医疗保健工作,缺乏职业竞争力。

在内科教学体系中,我们首先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重点讲授基层卫生工作急需的医学相关知识,同时增加医学心理学、公共卫生法规、执业医师法规等内容,不仅传授临床诊断知识,还传授临床操作技能,如骨穿、腰穿、心电图检查等基本操作方法,传授医患沟通技能、医患纠纷防范措施等,培养学生提高医疗职业道德素养,并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授课方法上,引进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此外在教学的组织方面,有计划地进行大班、小班和分组讨论,每周末举办临床课专题讲座,由附属医院的名医名师主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内容的取舍方面,采用分段、合并和交叉穿插,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逐渐培养临床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如医学想象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综合判断能力、书本知识与临床工作过程的结合能力等。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习提前置身于真实的临床工作环境中,把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前平移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学习医学知识,在多个的重复案例教学过程中,掌握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

(三)实习阶段的教学

根据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单位工作这一就业导向,重新设计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实习方案,把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作为实习重点,要求各系统带教老师按“学习过程与实际临床工作过程紧密结合”的原则安排学生实习,并且狠抓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因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一两年内必须要通过国家的执业医师考试,其考试的重点内容,就是要求基层医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在临床实习中把它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实践证明,明显提高了毕业生执业考试的通过率,相应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增加了实验室检查和部分影像诊断学知识的传授。因为专科医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多数学生这方面相关知识匮乏,而实验室和诊断仪器的检查在现代医疗的诊断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要求医学生掌握其基本的知识,如心电图、X线、B超、内窥镜、CT、磁共振等的基本诊断要点,适应症、禁忌症等,这一部分内容也正是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要涉及的内容,也是不少刚毕业进入基层工作的临床医生感到困惑的。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衡量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指标在于就业,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已经从规模发展阶段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因此,对于就业的衡量也应从简单的就业率指标转向就业质量指标,应该包括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初次薪水水平、3至5年内岗位稳定率及职位与薪水变动情况等。因此,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建立在全面、科学、发展的质量评价观的基础之上[2]。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现行的考试、考核方案,实行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参照国家执业医师考核标准,理论考核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综合思考能力的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实行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实习中每科目完成后出科考核,实习结束再进行综合技能考核等多种考核方案,确保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

(五)组织实施

为指导管理教学,由第一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担任临床医学系主任,另一副院长、内科主任医师担任内科教研室主任,负责组织、协调内科教学研究及学生的实习工作。按照基层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组建临床内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部授课老师必须达到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实习带教老师必须是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另外聘请附属医院及本地区农村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及基层医院院长参与审订教材、教学计划和制订考试方案。实力雄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能保证在不同教学环境中使学生始终处于临床实境。

参考文献:

[1]高凤兰,宋国华,王福青.临床医学专业工学结合“1+2”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3):112.

[2]姚奇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题及其破解[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51.

内科学 五年制教学大纲(2014.1) 篇4

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达到硕士水平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七年制内科学专业课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不同于五年制的教学方法,七年制学生有基础理论扎实、吸收快、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别于本科生的教学方案,在有限的时间内向他们传授更多的知识,更有力的加强他们的能力培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两个积极性,即发挥教师在“教”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中的主体作用,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以自学为主,实践为主,对学生自学主动性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是使学生由被动开始转向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在消化系疾病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例如:教师讲解某些常见消化系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该病的治疗原则。教师讲解疾病的病理特征引导学生总结出该病的`临床表现。然后由教师综合、总结。这样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推理、归纳,将所学的知识纵向联系,加深了理解和记忆。由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付出了一定的脑力劳动,对匆识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深度,印象深刻。七年制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自学能力较强,启发式教学效果较好。

2.学导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是近年倡导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它是自学、辅导、讨论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在讲授急性胃炎(包括单纯性、糜烂性、腐蚀性)一章时,我们采用了此种方法。课前要求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自己阅读课本及有关书藉,归纳、总结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诊断。课堂上学生亲自上讲台讲述,学生讨论。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讲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并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认为学导式教学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方式。但是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应结合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理解能力,如果与学生知识水平不符(如少见、复杂疾病等),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使学生事倍功半,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仍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分析归纳、总结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学生的知识是凌乱的,理论与实际不能较好的结合。

3.问题式教学方法。我们以临床病例或临床实际问题开始,将要学的内容以病例讨论、提出问题的形式开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回答问题。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在大纲基础上向深度和广度扩充,将学生所学过的知识与将要讲述的内容联系起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知识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讲述上消化道大出血时,给了学生一个病例,并给予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要求学生回答出:①诊断为何病?②应与哪些病鉴别?③如何治疗?这样一开始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前面已分别讲述了常见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疾病及各自治疗原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最后由教师进行本课总结,强调重点,这祥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灵活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4.1考查通知 篇5

音体美学科期末考查的通知

音体美教研组:

根据我校教学工作计划的安排,定于2014年1月7日—8日对音体美学科进行期末教学质量考查。请音体美教师做好考试准备。

一、考查内容:

1.体育学科

考试内容:1—6年级体育学科考试内容根据《兰山区小学体育核心计划内容考核方法及标准说明》中上学期规定的考核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查,现场打分。

2.音乐学科

考试内容:1—6年级音乐上册教材中的乐理知识与唱歌考查。其中唱歌考查包括:(1)齐唱。抽一首背唱歌曲,全体齐唱;(2)抽唱。学生抽一首要求背唱的歌曲进行背唱;

(3)选唱。学生自由选择一首必学歌曲进行演唱。现场打分。

3.美术学科

考试内容:1—6年级美术上册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绘画命题考试。时间为40分钟。要求学生考试期间带好与绘画相关的画笔等。试卷统一收装,统一阅卷。

二、考查方法:

1.专职教师考查任教的两个班级。抽取一个班级,另推荐一个班级(推荐班级学生自定10名)。若只担任一个年级的教师,推荐本年级其他班级学生参加测试。

2.抽取班级和推荐班级各抽20%的学生参加考查。

3.各学科专职教师提前一天通知到教研室抽取考试顺序和考查的班级。抽取考试班级的学生以学籍为准参加测试。

4.各学科考试过程由考查小组负责。考查小组根据任课教师抽取的班级,再抽取学生,抽取学生数采用四舍五入,清点学生人数。将学生带至考试场地,以年级为单位同时开始测试。

5.为保证公平公正,严格按照考试标准、要求,与考试无关人员不可在考试现场滞留,所有任教教师回避考试现场。否则视情节扣除该教师考试总成绩5—10分,严重者取消当年教学成绩奖评选资格。

临沂北城小学教研室

内科学 五年制教学大纲(2014.1)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腐殖质和无机盐组成的。

2、使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干土块、水、玻璃棒、放大镜。

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三角架、蒸发皿、石棉网、滴管、干土块、火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同学们都把自己取来的土壤带来了,老师想问一下,你是从哪里采集的土壤?

(生回答:我从河边取来的,我从大树底下取来的,我从花坛里取来的„„)同学们课前都亲自挖了土,挖土时你有什么感想和发现?(学生回答)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土壤妈妈养育了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那它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师板书课题:

7、土壤里有什么,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结合你们搜集来的资料和采集来的土壤,想一想我们先观察土壤里有什么?观察前老师给大家提几点要求:要细心观察,可借助放大镜;最好把从土壤里发现的东西分类放好。(2)学生观察土壤。

(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水分

小结:土壤潮湿说明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潮湿程度不同,同一地区的土壤干湿程度也不相同。雨后土壤比较湿,长期干旱土壤就比较干。

2、分组实验:

(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初步了解了土壤里有些什么,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土壤里到底含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实验器材:盛冷水的烧杯、玻璃棒、土块。分组设计实验。(2)学生分组设计实验(3)学生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

(4)通过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我们做两个实验。第一:把土壤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第二:观察完现象后,我们用玻璃棒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拌,再用劲搅一搅,然后把烧杯放在桌上,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当大部分土沉下来之后,仔细观察沉下来的土是不是分层?分几层?不同层的土粒大小是不是相同?做实验时要注意两点:不要碰碎烧杯,以免划伤;用玻璃棒搅拌时,要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着烧杯。(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空气、砂、粘土

小结:在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土粒,颗粒比较大的是砂,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不同的土壤,含有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

3、演示实验:

(1)刚才同学们通过探究,知道了土壤里含有水、空气、砂、粘土。老师再做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实验,我要给土壤加热,看有什么现象?第二个实验,给烧杯中的水加热,看有什么现象?(2)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3)学生汇报看到的实验现象:第一个实验:看到土壤加热后冒烟,并闻有烧糊的气味。第二个实验:蒸发皿里的水蒸发后,蒸发皿变脏了。

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了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

蒸发皿里的水蒸发后,蒸发皿变脏了,这说明有一些溶于水的物质,例如无机盐。教师板书:无机盐

通过以上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空气、砂、粘土、水、腐殖质、无机盐等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都与植物的生长有关系,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腐殖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砂和粘土是植物生长、固定的地方,水、空气、腐殖质都要贮存在砂和粘土中。土壤的这些成分搭配得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得好。

4、学生填写书上的结论。

三、评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互相评一评。学生评价,交流。

四、小结

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认识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含有水、空气、砂、粘土、腐殖质和无机盐等物质。

五、拓展

课下搜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摘记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做成资料卡。

第11课《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原有认知去了解土壤质地的三种类型,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然后,做鉴别土壤类型的实验,通过观察、比较进行归类。

2、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并掌握三种类型土壤的特点。

3、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4、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掌握三种土壤的特点。教学准备:

每组一份:三种土壤的样品。三瓶沉淀后的土壤 课前采集本地土壤,有田地土、山坡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不同质地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为了更好的发挥土壤的作用,我们就要更多的去研究土壤。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土壤的成分,都有什么?其中,砂和黏土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同学想知道的还真不少,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在课后通过读书,上网来研究,我会支持你们的。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土壤的种类》。(板书课题:土壤的种类)

二、给土壤分类并了解三种土壤的特点

1、土壤的分类

土壤的分类方法很多,其中根据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较多的土壤叫“砂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壤土”。(板书:砂质土、黏质土、壤土)

顾名思义,看三种土壤的名称,你认为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认为:砂质土含砂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

是这样吗,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三种土壤的特点,为后面更好的鉴别本地土壤的类型做准备。

2、通过各种科学方法探究三种土壤的特点(1)预设(探究土壤的科学方法)

同学们都想用什么科学方法来探究土壤的种类?(学生可能想到: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等)

回忆旧知:上节课,我们曾做过分离土壤实验,用什么方法?(沉淀法)可以用沉淀法先将砂和黏土分离出来,然后比较砂和黏土的厚度,以此确定砂和黏土在土壤中的含量。

提示:此外书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能简单快速鉴别这三种土壤的方法,在22页,请你们认真阅读之后,动手试一试。

(2)探究

要求:我们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探究土壤的特点,希望同学们团结协作,互相谦让,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组内形成共识。还有要注意卫生,及时处理。

学生利用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特点(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

提问:同学们分别用什么方法,探究到三种土壤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1:用眼睛看,颜色不同。

学生可能2:用手摸,感觉砂土颗粒大,粗糙,疏散;黏土颗粒小,细滑,黏重;壤土居中。

学生可能3:砂质土含砂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

教师指导:有的同学用沉淀法,沉淀需要时间,为了大家更准确的观察,所以老师在课前做好了准备。每个小组桌子旁边都有三瓶已经沉淀好的土壤,请拿上来认真观察,是不是砂质土含砂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学生观察)

教师补充:我们知道土壤除了砂、黏土这些固体颗粒外,还有存在它们空隙间的空气和水分,土壤的通气状况、渗水和保水能力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保肥能力。想要研究土壤的渗水和保水能力,怎么做,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讲解:你们看这种办法行不行,我准备了三个无底瓶子,用布将瓶口包好,把三种土壤放进去,要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看渗水和保水能力有什么不同,这种方法可以吗?我们来试试。

要求:需要同学的帮忙,请来三名同学,我喊开始你们一起把三杯水到下去。(师生演示,观察现象)

交流:同学们看到了,那种土壤渗水快、保水能力差,那种土壤渗水慢、保水能力强?

(4)概括三类土壤的特点。

小结:现在谁能来简单概括一下,我们运用了那些科学的方法探究这三种土壤的特点,这三种土壤的特点是什么?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交流)

(砂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黏质土:含黏粒较多,土质黏重,易板结,渗水慢,吸水,保水能力强。易积水,形成内涝,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不会散开。

壤土:土壤质地均匀,砂粒、黏粒所占比例大体相等,通气透水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好,用手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你还知道哪些给土壤分类的方法?(1)小组交流(2)汇报

三、拓展作业:

课下调查花园、菜地和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第12课《土壤与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教学准备:

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赞美土壤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3、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卡。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4、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二、探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1、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三、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

2、评价活动

自评与互评来进行评价,主要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四、拓展活动:

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第13课《认识岩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岩石的特点和用途。

2、能利用实验的方法自主探究岩石的特性;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3、知道材料的使用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处,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原料,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喜欢大胆想象。活动准备:

1、学生自己搜集的各种石头。

2、分组材料:刀子、锤头、滴管、盐酸岩石矿物标本。

3、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回家搜集一些大自然中的各式各样的石头,带来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石头,认识岩石。(板书:认识岩石)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生活感知

1、谈话:观察一下我们搜集的石头,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好吗?

2、学生分组观察搜集的石头,进行交流。活动二:探究石头的特点

(一)引入课题

通过刚才的交流与观察,我们知道石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你们想过没有,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处的呢?这是本节课我们将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猜想石头的特点

1、猜想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观察先来猜一猜,石头会有哪些特点呢?

2、交流结果(根据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特点)

(三)验证猜想

刚才同学们猜出了岩石的这么多特点,是不是真的这样?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验证一下?那么先来制订实验方案,确定你们小组的研究方法和需要的器材吧。

1、制定并交流实验方案。(1)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我们组准备用„„(3)提出注意问题。

2、学生操作验证。

下面各小组根据自己设定的实验方案,利用桌上的材料动手实验吧,不要忘记填写实验记录单。

(1)小组同学合作探究石头的特点。教师参与其中,与同学们一起合作、探究。(2)整理器材及探究的结果,准备交流各组的发现。

3、交流实验成果。

哪个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验证结果交流一下,供大家分享,其他组成员要认真倾听。

4、小结:刚才大家交流的太棒了,老师很高兴。你们通过对比实验、合作探究,发现了石头有这么多的特点。

(四)根据特点进行分类。

1、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岩石,颜色、质地等特征不同,现在我们刚才研究的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结合板书全班交流)

2、学生分组进行分类。

3、交流分类的结果。

4、通过过程的实验和交流,我发现大家人人都是小科学家,其实,大自然中的岩石种类太多,远远不止我们搜集到的这些,他们的种类繁多,形态、结构、颜色各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资料卡,完整的了解一下岩石。

5、出示资料卡,学生阅读。

板书(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6、那常见的岩石有哪些呢?我们来看大屏幕。(五种常见的岩石)

7、看看我们手中的岩石属于哪一类。

三、自由活动——岩石的作用。

现在,我们对岩石有了更深的了解,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我们想想生活中岩石都有哪些用途的呢?(1)学生进行讨论。(2)集体交流。

(3)小结: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岩石的这么多用途,岩石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材料。

四、课堂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调查:

不同的地域岩石结构和种类往往不同,以后我们外出旅游时一定要注意考察一下当地的岩石主要属于哪一类。

第14课《做个岩石百宝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3、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本地奇石展图片和各种矿石图片。

2、观察常见岩石标本箱。(教师提供实验室配备的标本箱)

二、欣赏交流信息

1、我们对岩石并不陌生,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田野里到处都有岩石。欣赏岩石百宝箱。

2、今天同学们搜集了很多的岩石,你能向别人介绍一下你所带的岩石吗?(指导学生从岩石的名称、岩石的特点、采集地点等方面说。)

3、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归纳。

4、学生分组观察桌上的各种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类。

5、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说一下你们组岩石的分类、数量等。

6、学生交流,指导其他学生注意倾听。

7、各个小组采集的岩石种类和数量都不很均衡,我们应该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

8、各小组间“借”岩石、交换岩石。

三、制作岩石百宝箱

1、小组讨论研究做岩石百宝箱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讨论研究各自小组成员怎样分工?

4、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组合作制作岩石百宝箱,参加岩石博览会,全班展示介绍。

6、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岩石百宝箱。(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要注意贴上标签。)

四、开岩石博览会,展示岩石百宝箱

1、把各自小组的百宝箱展示出来,我们来开岩石博览会。

2、学生进行展示,由一名学生担任解说员,进行简单介绍。

3、学生交流评价:我们小组百宝箱的制作,优缺点是什么?改进计划是什么?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的表现如何?你的小组合作顺利吗?请在“我的表现”评价表中做自我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互评,选出本节课岩石百宝箱制作优秀的小组,发一颗“科学之星”以示奖励。

内科学 五年制教学大纲(2014.1) 篇7

1 神经内科见习的特点

与其他临床学科比较,神经内科教学有一些比较突出的特点。首先是专业性强。《神经病学》历来是大学生反映最难以学懂的学科,其理论复杂、抽象,临床思维讲求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与其他内科或外科疾病的临床思维和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且其理论的讲解涉及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等许多基础课程,学习记忆起来枯燥难懂,临床病例复杂多变。学生对所学内容常感难懂、难记、难掌握,从而对神经病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不同程度挫伤了学生学习神经病学的积极性。其次,神经内科理论授课多,而实践机会少,学生对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和疾病缺乏亲身的感性认识,这也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传统的“以教员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被动和枯燥无味,不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针对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的特点,近几年,作者从多方面探索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方法。通过教学实践,“病案导入式教学法”在克服以上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2 七年制医学生培养的特点

七年制医学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宽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基础、较强临床能力、较大发展潜力、较高综合素质的临床医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对于七年制培养,国内各高等医学院校都处在不断摸索和完善中。七年制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双语教学等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优势,但也存在目标高、要求高而时间相对紧张等局限性[2]。具体到见习方面的教学,本校安排了较五年制学员更多的见习时间,使得相对有时间给予学员更多的感性认识,但如何有效地利用相对较充裕的时间,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激发学员的兴趣,为学员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每一个教员值得深思的问题,所以作者尝试将“病案导入式教学法”应用到七年制临床见习教学实践中。

3 “病案导入式教学法”的特点和实施

病案导入式教学法是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以教员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作用,提高学生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以选择整理和加工后的典型病案为单位,通过预习、精讲、讨论来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病案导入式教学法始于191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1958年我国首都医科大学首先开设了“病案分析课”。“病案导入式教学法”与一般示教病例的主要区别是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教程设计;此外,该教学方法中的典型病例可补充和完善病房病例的不足和病例的不典型性,以保障教学内容的高质量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员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员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进行整理和加工,使其突出典型性,又要以最恰当的方式予以展示,并设计出高质量的临床问题,组织同学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采用多元的教学模式(如:实例、多媒体等)以提高教学的参与度及趣味性。所以,教师不但要认识到“病案导入式教学法”的特点和意义,课前要认真备课,熟知典型病例内容以及与病例内容相关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等基础知识,还要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但理论和临床能力要过硬,同时还要有组织讨论,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临床思维和分析的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考性,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4]。

在具体的病案导入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其教学程序包括病案准备-展示病案-提出问题-自学思考-讨论质疑-评价精讲等环节。①病案准备阶段。选择本科典型病例是本教学法实施的关键,主要遵循以下标准: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常见且典型的病例;病案内容与教学大纲难易适中;病案内容完整,形式多样,可以是多媒体、书面或是电子文档等;按教学目标要求制定问题,以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为主,适当涉及病理生理、解剖及病理等基础知识,但不超越教学目标、范围;问题形式多样,注意问题的生动性,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提出问题、自学思考。在学员进入本科见习前,教员将病案及问题有计划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学、思考的能力。首先让学生看导学材料,然后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学教材,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导学材料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认为的难点、重点和问题。鼓励学生预先接触患者,增加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并将具体病例与病案及教科书等比较,发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③评价精讲。在上述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每次示教及查房前,由教员围绕病例进行讲解,讲述要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上可能出现的疑点和难点。教员精讲评价是本教学法的重点,力求将知识系统化,要点纲目化,技能操作形象化及实践化,不仅要把根据典型病例提出的问题全部解决,充分体现对病例的诊断治疗思路,而且为深入学习更深层的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评价精讲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精讲多练的导向性,但不可过多占用时间,应多留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动眼、动手操作等。然后具体查看典型病例,可先让学生讲解预习及早前接触患者的体会,并阐述相关问题,带着问题,接触患者,询问病史及查体,针对学生的问题及具体操作中的重点、难点,教员有针对性地补充查体,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病例进行认真思考,列出分析要点和讨论提纲,准备随后进行的课堂讨论。④讨论质疑。讨论是该教学法的主要形式,也是核心所在。通过讨论、质疑,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讨论可分几个阶段,在教员引导下进行,首先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难点、重点问题,尽可能做到人人有见解,人人有发言,然后教员启发、点拨和质疑,并就提出的难点、重点问题,鼓励同学间有不同意见时进行辩论,最后由学生试着组织、归纳众多观点和解释,提出初步结论;教员则根据学员的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最后教员总结,重点在于对病例如何分析,如何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对讨论中有代表性问题做出合理解答。教员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判断讨论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值得着重强调的是,在本教学法中,始终要贯彻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达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实践体会

与传统的填鸭式及单纯病例示教教学法相比,“病案导入式教学法”在多方面提高了教学效果。对教员来说,本教学法要求教员具有深厚和坚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要求具有较强的组织讨论,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临床思维和分析的能力。这对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员也发现,学生对教学满意度明显提高,学习效果好。在学生方面,首先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显著增强。本教学法要求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使用国际互联网、学习论坛、图书馆、文献检索等多种途径。其次,通过寻找答案及小组的讨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此外,该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互动学习,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在此教学法的实施中,学生的参与度高,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也得到极大提高。由于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间和师生间彼此了解与互动情形比传统教学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病案导入式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七年制见习教学中实现培养综合能力的目标的效果更显著。通过病案导入式教学法,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临床典型病例分析、课堂讨论、学生自学和教师引导,教会学生临床诊断的推理步骤,提高学生独立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消化掌握复杂难懂的神经病学理论知识。

摘要:临床见习是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七年制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较强临床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临床医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如何在临床见习这一关键阶段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达到七年制医学生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在不断探索新的见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发现,采用“病案导入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病例导入式,七年制,神经内科,见习

参考文献

[1]徐戈,李醒三,王庆高.提高内科见习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3):141.

[2]高建,张霞,杨朝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探索[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2):176.

[3]Eshach H,Bitterman H.From case-based reasoning to problem-based learning[J].Acad Med,2003,78(5):4916.

上一篇:包保服务合同书下一篇:济宁市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