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神奇的眼睛》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4.6《神奇的眼睛》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精选4篇)

4.6《神奇的眼睛》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 篇1

核心素养

通过人眼视物演示仪,使学生掌握人眼视物原理以及视力矫正,使学生形成人眼视物原理以及视力矫正的物理观念,通过制作照相机、投影仪,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了解凸透镜在生产、生活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照相机、投影仪,学以致用,了解凸透镜在生产、生活的应用,加强物理走向生活的意识。

2.通过观察人眼模型成像情况,了解人眼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焦距使得像呈在视网膜上。

3.通过人眼视物演示仪,掌握人眼视物原理以及视力矫正,进一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但是人眼的视物原理与凸透镜成像原理存在一定的差异。光靠对比联系,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本节课的要点。

重点难点

重点:人眼的视物原理 难点:视力的矫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透镜的应用

/ 10

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让学生先阅读书本78-79页,透镜透镜的应用。再让学生代表上台演示自己团队制作的作品,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观察照相机和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1)照相机

图1.照相机模型(2)投影仪

/ 10

图2.投影仪模型(二)人眼的构造

教师提问学生:人身体中的某个器官工作原理和照相机类似,大家知道是哪个器官吗? 学生立马联想到是人的眼睛。

教师向学生展示生物的人眼模型,并引导学生观察晶状体的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形状和凸透镜类似,并且通过睫状肌的收缩和放松可以控制晶状体的形状,改变其厚薄。

教师利用改造后的另一个人眼模型,让学生动手实验,使得光源“F”的像呈在视网膜上。

/ 10

图3.人眼模型

学生观察到视网膜上有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教师再让学生把“F”光源拿远,学生观察到视网膜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教师提问,此时看不清楚像该怎么办? 学生进行猜想:将视网膜往前移。

教师指出人眼中的视网膜是不会前后移动的。那到底人是如何既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又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近处和远处的物体,物距不同,而视网膜的位置不变,这样像距也固定了,这该怎么办呢? 学生不难想到,应该从晶状体的焦距上做文章,调节晶状体的厚薄。(三)人眼的视物原理(1)理论分析

师生通过理论分析得出,要看清楚远处的物体,晶状体比较调薄,使得焦距变大,会聚能力变弱。

/ 10

图4.人眼视物原理图

教师提醒学生:这就是人眼视物和凸透镜成像最大的不同。人眼视物是靠调节晶状体的焦距,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是靠调节像距。

(2)实验验证

教师简单介绍实验仪器:激光笔发射出的两条光束刻画的是某个物体表面反射过来的任意两条光线。水透镜模拟人眼中的晶状体。

图5.实验仪器

师生一起研究人眼既能看清楚近处和远处物体的奥秘。

/ 10

图6.物体由近到远时人眼的自我调节情况(四)视力的矫正(1)近视眼

教师提问学生:当物体移远时,晶状体应该变薄,但是对于近视眼的人来说,晶状体自身调到最薄的状态还是比所需要的来得厚,成像在视网膜前该怎么办?

/ 10

图7..近视眼

学生讨论:此时晶状体会聚能力太强,应该加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

教师让学生上台验证猜想。

图8.近视眼的矫正(2)远视眼

教师提问学生:远视眼是看不清楚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应该变薄,但是对于远视眼的人来说,晶状体自身调到最厚的状态还是比所需要的来得薄,成像在视网膜前该怎么办? 学生不难推理得出应该加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

图9.远视眼

/ 10

图10.远视眼的矫正(五)保护视力

教师提醒学生,若不科学用眼,晶状体失去弹性,可调焦的范围就变窄,便会形成近视眼或者远视眼。不仅如此,眼球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向学生展示两张眼睛图片,让学生通过分析那张是近视眼的眼球,从而深刻的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图11.近视眼和正常眼

学生针对如何保护眼睛进行讨论发言。科学用眼,保护视力小常识: 1.不要连续的用眼,我们要适当的做一些远眺,眨眼保持眼部湿润,缓解眼睛的疲劳。

2.房间里面的光线很重要,光线适中是最好的,看电视的时候最好开着灯不

/ 10

要关灯。

3.做作业要保证正确的坐姿,不要把头低的抬下去,这样很容易造成近视眼。(六)照相机与眼睛成像原理的异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照相机和眼睛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教师提问学生:人眼的晶状体有弹性,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焦距,既能看清楚近处物体又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而照相机的镜头是坚固的凸透镜,不能调节焦距。那它是如何既能拍清楚近处物体,又能拍清楚远处的物体呢? 学生通过生活拍照经验以及讨论得出:眼睛视物通过调节晶状体的焦距,而照相机照相通过调节像距。

(七)课堂训练 实验设计的创新之处

1.将书本上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化为可探究的实验

《神奇的眼睛》这节课有三块内容:人眼的视物原理、视力的矫正、透镜的应用。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透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因此利用周末布置学生完成小制作。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教师把透镜的应用提前到人眼视物原理之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

对于学生来说这三个知识点较为抽象,书本又缺乏针对性的实验。因此从引入到这三个知识点的学习,我设计了多个实验,层层递进推进课堂实验教学。

2.自制教具的制作

自制教具分别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完成,让学生甚至是家长参与研究,提高了学生的交流合作以及创造能力。

再者,自制教具取材简单方便,主要由水管、凸透镜、废弃塑料罐、塑料薄膜、9 / 10

木头、注射器、笔管等改装设计。而且实验现象明显,引人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往教师利用讲授法的方式进行讲解,学生不易理解,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借助教具,既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2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做功的快慢》

宽阔中学:田仁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教学重、难点:

1、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2、功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1、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 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 3m,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

如果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 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

通过总结归纳得出: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

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 义?

物理学中把一段内做的功与做功所用这段时间的比叫做功率。功率用符号P表示,功用符号W表示,时间用符号t表示。功率的公式:P=W/t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由功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为J/s,后人为了纪念物理学家瓦特所作出的贡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1W=1J/s,在工程技术上常用kW作为功率的单位。换算关系:1kW=103 W。

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中的图片,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信息窗:了解机器铭牌中的一些数据,功率是其中的一项。知道机器中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例题:起重机用钢绳吊起一个重10000N的货物,在10s内沿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10m,求:钢绳拉起重物的功率有多大?

解略。

三、归纳小结

1、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

2、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3、功率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四、作业设计

1、课本201页作业1、2、3、4。

2、补充:实验探究:如何测出人上楼的功率?需要哪些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及表达式。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做功的快慢

1、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的方法: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2、功率

(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3)公式:P=W/t

(4)功率国际单位为瓦特,简称瓦,符号W。在工程技术上常用单位是:kW,换算关系:1kW=103W

六、课后反思

课 后 反 思

宽阔中学:田仁山

首先通过课本10-29和图10-30中所示的两位同学做功快慢的比较出发,自然的引出功率的概念,以及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给出人、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功率概念和对功率单位“瓦特”具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还通过信息窗关于机器名牌中标出“功率”这一参考数据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功率”这个概念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本节内容有: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功率的概念;测算功率。功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功率的单位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学方法有讨论、实验、讲解等,但以讨论为主。在本节教学中,首先要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课本图10-29和图10-30所提供的实例,总结出判断做功快慢的方法: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若做功的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好的方面是整节课有条有理,很有逻辑,不管是概念、公式的得出,还是习题的讲解,都是井井有条。对于这一点,我倒不否认,我觉得物理概念的教学既要强调严密性,更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注意学生的发展性,构建概念的重要性,特别是注重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基础入手,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建立合理物理情

景的习惯和能力。缺点是:新课的引入不用那么复杂——通过例子计算来引出,其实可以举简单点的,不用计算的,只要能够说明时间的差异即可。我原来在备课时是认为:既然这节课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得出,我就要把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要有理有据,没计算太抽象。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调控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较单调,除了专业语言,这些听课的老师虽然没有讲,但我自己知道,这也是我今后争取的目标。

4.6《神奇的眼睛》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 篇3

一、基本要求

1.通过一些事例展现自然界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神奇。

3.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就是自然、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解释的。

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的一切经验和感觉,以神秘感最为奇妙。”因此,借助这些神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第一段标“在自然中---”。按照从天空到大地,从山峰到江河的思路设置自然中的神奇。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自然界的神奇无处不在。这些现象涉及力、热、声、光、电、能量等物理分支学科,并且与天文学、地质学等其他学科有一定交融。

在讲解彗星时,可讲哈雷的故事。他的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对“哈雷”慧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而且是在其死后的17年才准确应验:分别于1759年、1835年、1910年、1986年如期出现,周期约75年。因为他的贡献,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颗彗星。还可以向学生说明,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物理量的单位是用物理学家的名字命名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宇宙和人》的片断。

“夕阳西下”时有了壮美的血色黄昏,可向学生补充问: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蓝蓝的天,这又是为什么呢?老师不必详细回答,可只说这与光有关。

“咆哮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因此在奔腾时会冲跨堤岸,摧毁房屋。而声音也具有能量,因此甚至是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厚厚的常年积雪由于自身的重力,已经是危如累卵了!

“龙卷风”又叫旋风,是极具破坏力的天然风暴。由于高速流动的旋转气流造成某一区域空气压力的变化,这个压力会很大,甚至卷起一千米的水柱!可以向学生们讲下雨会“下鱼”的事情,就是龙卷风作怪。

第二段标“在生活中---”。按照衣、食、住、行的思路设置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活中的神奇。

这些现象似乎很平常,人们已司空见惯,然而仔细探究,却能发现这些神奇中蕴藏了人类非凡的智慧。它们与物理学、技术发明关系密切。

“倒饮料的诀窍”是与大气压强有关。看起来被水“折断”的筷子,其实并没有断。建议不必向学生详细讲,通过日后的学习到时自会明白。

“拉链”是方便好用的东西,现在拉链的品种层出不穷,材料不仅是金属,还发展到了塑料。人们不仅将其应用于衣服、提包,其他行业也使用。可以说整个世界都离不开它。因此,被美国《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是1893年,美国人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发明的。

“圆珠笔”是美国人首先发明的。后经过近50年的改进,才有了今天我们使用的圆珠笔。圆珠笔的油是由重力的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

“冲浪运动”的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降低了重心,稳定性提高,才能在惊涛骇浪中穿行。

“撑竿跳高”所用的撑竿要有很好的弹性,运动员就是利用撑竿恢复原来形状时弹力将自己“弹”向高处。

根据新课标精神,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建议老师们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当然材料不要多,让学生大致了解,相同原理的不同现象,显示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如此精彩。

三、教学建议

1.将有关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用多媒体讲授。条件允许,可以配上音乐、电视片《宇宙与人》《神秘的自然》等。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示讲解。

2.在讲解自然和生活中的神奇时,可以演示或探究的方式进行,以便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如探究拉链的开启、闭合原因等。

3.在讲解本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全讲,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重点讲一些内容。讲解中可以简单的解答一些问题,留一些问题给学生思考,但不要把所有问题都留给学生。

用心

爱心

4.6《神奇的眼睛》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 篇4

科学探究能力要求:

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压强

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全 章 概 述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液体压强是本章的难点。“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训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为了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关于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只需知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即可,重在用来解释实际问题。

本章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液体压强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如液体的压强是探究型课题,而其他如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也都要在实验中观察、分析与总结,从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还包括压强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实验基本上贯穿本章各节。每一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历用分析论证的方法探究出液体的压强与密度和深度有关,然后再用实验教学验证。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节 压强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感受、演示实验、观看课件、图片和日常生活的讨论获取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感受、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重点

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

压强公式的应用。教具

海绵、砖、图钉、锥子、细线、肥皂、砝码、教法

导读法 实验法 演示实验法 讨论法 训练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想一想:

1.人在松软的雪地上滑行时,脚会陷下去,而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二、进行新课 做一做:

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按图8-2的方法做一做。感受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上面的例子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

⒈压力 画一画:

① 请同学们画出下列各图(板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②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_________,指向_________ 物体。

③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_________。

④大家按过图钉吧?从你们的实践中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那么在相同的压力的情况下,不同的接触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 ?

照图8-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从而得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_________ 有关系,还跟_________ 有关系。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⒉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_________。

②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③单位:牛顿/米2 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1MPa=1000 KPa=1×106 Pa=106N/m2。

3.课堂练习:单位换算

(⒈)1.56MPa =_________ = Pa;⒉ 78000 Pa =_________ = KPa。听一听:

教师讲解

(2.)例题:课本P145例题

解题时注意面积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平方米,得出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课堂练习2:

某同学的质量为40千克,他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20cm2,求:他走路时和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分别是多少?

⒋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会被压坏。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_________ 帕,混凝土是_________ 帕等等。

课本P146图中减小压强图是___,增大压强图是___。从这些图中,你能说出怎样才能增大压强吗?又怎样才能减小压强吗?讨论。

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压力方向总与重力方向一致 B.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C.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D.压强是物体表面上受到的压力

三、小结本节主要内容和方法

四、作业布置

1、课本P147中的作业1、2、3、4题。【教学反思】

1、压力的定义、大小、方向理解很容易,压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注意压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压 强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过程与方法:

1、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8—

12、8—15,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3、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尖嘴变钝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4、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老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1~2例。(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1、想想议议P147中的第5题及“请提问”

2、同步练习上的相关题。【教学反思】

1、压强的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

2、压强的计算题较难,特别是步骤的书写

第二节科学探究: 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知道连通器和它的原理;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知道帕斯卡原理及其教学目标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复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师生合作,同学讨论,并在实验中经历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重点 1.液体压强的研究方法及探究过程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连通器的特点 4.帕斯卡原理

难点 1.理解液体压强公式

2.理解在连通器里各液面相平的原理

教具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200mL 的量筒、玻璃板,连通器、酒水壶、船闸挂图。教法

讨论法、探究实验法、归纳法、阅读自学法、讲授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问题的提出: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

二、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介绍压强计:

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2.归纳小结实验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3.液体压强的应用:

学生观察连通器,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连通器的特点、在生产中应用。并用探究出的压强知识,推导其原理。(教师引导)

4.液体压强的传递:自学阅读,师提问:帕斯卡原理内容是什么?液体压强的传递的应用有那些?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解释液压机,液压千斤鼎的工作原理。

三、课内小结,形成知识网络。

师生根据板书内容共同小结,结合本节的重难点,回忆所学,加深记忆和理解,形成知识网络。

四、作业布置:

1、课本P154中的作业1、2、3、4题。

【教学反思】

1、液体压强规律的结论需要同学熟记,而且会应用

2、液体压强公式还可以适用于固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空气的力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硬气压强产生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硬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硬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过程与方法: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重点

认识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大气压强的实验测定方法、大气压高度变化的规律,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难点

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及大气压变化的不均匀的理解 教学用具

两个铁皮圆形容器、水、酒精灯、皮吸盘、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管、水银、刻度尺、空盒气压计 教学方法

讨论法、分析法、讲授法、练习法、读书自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有关压强的问题并引入主要议题

二、进行新课

1、大气压强:

(1)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本158页的“马 德堡半球实验”与同学讨论,从中能得到的哪些信息?(学生回答:证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大气压强很大)。

(2)讲授地的周围让厚的空气层包围着,包围着的地的空气层又叫大气层,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层。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跳高地表现几的范围内

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够流动,同样,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也都有压强。大气对当在它里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3)能够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有很多,如覆杯实验:

A、先让硬纸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了硬纸片并倒置过来,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现象是硬纸片没有掉下来)B、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杯内的空气,盖上硬纸片,把杯子倒置过来,你会发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硬纸片没有掉下来杯中有水不会洒出)。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硬纸片没有掉下是因为 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抵得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2、大气压强的测量:

马德堡半球实验人们对大气压的大小获得了深刻印象,但是大气压到底有多大 呢?这个问题在奥托.格里克做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 的11年,早已经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他用课本158页的图8-40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出了大气压的值,由于条件所限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此实验,然后总结所学知识。(学生阅读并认真思考(二)化

(1)讲解大气压强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有什么关系呢?(2)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本158页的8-41并讨论一下得到的信息。(学生阅读并认真思考)。

3、课堂练习:

1.让学生完成探究同步训练23页“探究训练”1-9。

2.让学生完成课本162页1、2、3题,重点讲解,注重学科结合。

大气压强的变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分析讨论本节所学,并要学生学会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写出本节所学内容。复习知识点,完成探究其它内容;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1、课本P162中的作业1、2、3题。【教学反思】

1、托里拆利实验较难理解,学生理解的不好,不容易掌握

2、大气压在生活中应用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知、领悟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到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与价值观。重点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用具

乒乓球,吸管、小纸船、大饮料瓶(装水、带管)、两张纸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解、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满载乘客的飞机,是怎样飞上天空的?水翼船为什么会在水面飞速前进?点出要知道就必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流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流体。它们的压强与流体的流动有关吗?

做8-50,8-51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是由哪个因素决定的,能得出什么结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让学生做8-52的“迷你实验”,并进行解释,同学互相补充,引发学生兴趣。问:飞机的机翼形状有什么特点?这个形状对飞机起飞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

(图示讲解)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上方的凸起空气流动的路程大,流速大,压强小,而下面平直,空气流动的路程小,流速小,压强大。这样,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当飞机的滑行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机翼所受的升力超过飞机的自重时,飞机就起飞了。

看8-53,讨论鸟儿滑翔时和升力与飞机的升力有什么相似之处? 让学生看8-54,讨论为什么水翼船会在水面飞速前进?找学生代表解释。小结

三、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感到有什么不足?让学生列出知识点和知识结构。

四、作业布置1、2、【教学反思】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生掌握的都很好,运用的也很好

上一篇:创建学习型组织计划下一篇:我是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