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总结报告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新农村总结报告(精选8篇)

建设新农村总结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仙塘村位于洪湖水库与320国道之间,毗邻洪湖乡,全村142户,607人,耕地面积248亩,山林1500亩。

经济发展状况:二00九全村农业产值 251.9万元,粮食总产量195吨,人均占有粮食325公斤,生猪出栏1050头,畜牧业产值116万元,果林产值 36.6万元,外出经商务工人员167人,收入395万元,年人均收入5660元。该村是1965年兴建洪湖水库时从库区中迁移出来的移民村,隶属余江县白塔渠管理局。仙塘村小组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小组领导班子战斗力较强,群众积极性高,意识较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实施新农村建设有着较好的组织、思想、民情等基础。

二、工作开展情况

按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关于认真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和《余江县卫生清洁工程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加大宣传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全体工作组成员扎实工作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仙塘村新农村建设和卫生清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健全组织订规划。县委从县直相关工作部门选派5名工作队员组成工作组,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项目实施、督促、指导等工作,4月17日通过全体村民大会推选,产生了仙塘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具体组织实施该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组

成人员分别为:理事长官高兴,副理事长官高生,成员:官根义、官广青、官小球。

该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并结合仙塘村的实际,制订了《仙塘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做到科学合理,重点明确,方案规范,布局得当。

2、宣传发动造氛围。

我们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先导工程来抓,组织村干部深入一线,以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充分利用会议、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在全村内营造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进程。

3、有序推进工作。①、庭院住宅建设。

在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村住宅及外部空间进行有序改造。拆除改造村中15栋破烂空心房1890 m,猪牛栏、路旁低矮厨房、厕所等零星杂房24座约1300m。拆除原集体碾米房。对沿320国道所有庭院外墙进行刷白处理。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冲突不大的,维持现状。

②、道路交通建设。

南北走向的为东、中、西3条主干道已完成水泥路面硬化。宽为4米,长1800米,采用水泥路面,厚度为18cm。

支路5 条,宽2.5米,长2800米,厚10厘米。路沿石1300米。

排水系统呈网状,与道路建设相配套。南北走向排水沟,宽

230cm,高40cm,石混结构;东西西走向排水沟,宽30cm,高40cm,石混结构,入户端加箅筛,防止堵塞;环村排水渠为倒梯形,底宽70cm,高1米。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沟,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往洪湖连通干渠。③、环卫设施建设。

a、改水、改厕。改水138户,改建新型卫生厕所124座,兴建沼气池15个。

b、垃圾箱(桶)设置。每户发放两个垃圾桶,在规划范围内适宜位置设置垃圾收集点 6个,垃圾焚烧炉一座。

c、环卫队伍建设。村中选出2位保洁员,每月补助200元。资金来源:每户20元/年,不足部分由小组补贴。负责路面清扫、绿化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和行动。

④、绿化建设。

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各类树种合理搭配,绿化、美化有机结合。村内三条南北大道两侧栽植桂花树、柚子树、樟树等350余株。村头以古樟树为圆心,衬砌花坛,建立一个农家休闲地。村民活动中心建设绿地,建花圃,铺草坪280余平米。320国道沿线,建设一条宽6m的绿化带。⑤、公共设施建设。

将现戏台右侧建设成村民活动中心,并进行全面绿化,内置石凳石桌、健身器械3组及代表本村文化的标志性景观,以供村民健身、休闲、娱乐。与乡卫生院合作,建立一个农村合作医疗点。在东大道进口处建立一处《村规民约》宣传牌,中、西大道建两个读报栏;三条大道两侧墙壁统一刷写标语和宣传画。在村民活动中心设立路灯3座。

⑥、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为了使环境整治落到实处,各村相应成立了卫生、绿化、养护组织,同时建立了管理制度,做到有人管事、按章理事,建立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公共厕所管理制度、家庭卫生制度、绿化公约等。⑦、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在整治的过程中,注重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为更好地美化家园牢固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村干部积极充当护绿使者,花木的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他们全包了。

三、工作成效

1、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2、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3、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4、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四、经费投入情况

建设规划总投资100.6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75.899万元,其中财政专项资金13.119万元,部门投资38.5万元,群众自筹和以劳折资24.28万元,目前资金缺口24.751万元。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1、基础设施薄弱,基本条件较差。村庄规划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环境卫生条件差。

2、村级经济实体(组织)近乎空白,产业发展层次很低。产业链条不够配套完善,无论是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组织化程度和带动能力都十分有限,不能有效带领农民闯市场。

3、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因此我们建议:

1、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抓好落实;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责任机制;

3、加大政府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级经济发展;

建设新农村总结报告 篇2

1 新农村建设概况

1.1 经济建设大步推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兴立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可以用‘回应期待, 喜出望外, 活力大增, 股市飙升’十六字概括。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它要求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民的富裕, 农村的发展,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近年来, 祝家庄在党和政策的指导下, 经济建设获得了大踏步发展。

1.1.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切实保障农民增收。

祝家庄以农业种植为主, 2000年开始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逐步形成了苗木种植、梅花鹿养殖、农贸市场等支柱产业, 尤其是2000年在胶南市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了以种植凯特杏、蓝莓为主的精品园, 共建设温室大棚155个, 占地16hm2左右。近些年来, 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 精品园由单一的果树种植转向果树种植、水貂养殖和蔬菜种植三者相结合的经营模式。通过调查得知, 水貂养殖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实惠, 一般养殖户每年盈利可达20~30万元, 而且国家对于养殖大户有经济补贴,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 村里的水貂养殖大户每年获利可高达200万元。

1.1.2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解放农村劳动力。

祝家庄普通农田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过去种植庄稼耗时耗力, 生产效益低下。近些年来, 村里开展了喷灌设施建设, 切实解决农田浇灌问题。而且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祝家庄打通了通往农田的道路, 引进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 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集约化。农作物种植占用的人力和时间大大缩短, 极大的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如今祝家庄村民利用靠近胶南市市中心的优势, 大量进城务工, 仅利用业余时间种植农田, 拓宽了经济来源渠道, 经济收益十分可观, 祝家庄村民人均纯收入早已突破万元, 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1.3 招商引资, 多元发展。

在国家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祝家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 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大力招商引资, 近些年来大型企业开始进驻祝家庄。例如港资企业国乐国际葡萄酒有限公司2012年开始立项建设, 该公司以生产葡萄酒为主, 同时将利用村西铁镢山打造生态旅游。国乐国际葡萄酒有限公司一期占用祝家庄耕地百亩, 所占用耕地每667㎡每年补贴给村650㎏小麦。如果当前小麦每1㎏按2.28元计算, 每667㎡地可获补贴约为1500元。招商引资不仅给村里带来了经济效益, 而且能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拉动就业, 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1.2 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 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自2006年以来, 祝家庄基础设置建设明显加快,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交通状况与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2008年祝家庄对村里道路实现了全面硬化, 大街小巷实现了水泥路面全覆盖, 从此村民告别了泥泞小道。此外, 公交线路207路从村边穿过, 连接胶南市人民路公交枢纽, 枢纽处公交贯穿整个青岛市, 出行方便。通过调研得知, 祝家庄北距泰薛路4.5km, 东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仅6km, 南距204国道仅8km, 交通十分便利, 方便村民出行、货物流转。

1.2.2 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完备。

基础服务设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综合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对祝家庄调研得知, 2012年具有综合服务作用的祝家庄中心社区落成, 中心社区设有村委会组织机构、便民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篮球场以及健身器材场地等, 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标志性产物。村里设有卫生室, 基础医疗服务十分完善, 村民不出村便可求医问药。除此之外, 村里超市、五金店、饭店、维修店、理发店等一应俱全, 大大方便、优化了村民生活。

1.2.3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城乡贫富差距大、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 发展和完善农村文化教育便成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政府投资83万元, 在村西南部建成了一所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学, 并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等, 被评为胶南市规范化学校和胶南市精品学校。祝家庄村里还设有幼儿园, 村里重视幼儿教育, 不定期对幼儿园进行整修, 园内条件优越, 祝家庄幼儿园因此被评为胶南市农村一类幼儿园。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特别是在夏季, 在村委会的组织倡导下, 村民聚到一块跳舞娱乐, 农村生活丰富多彩。

1.3 基层党建切实推进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反腐制度建设要持之以恒、创新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的福祉, 也关系着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胡锦涛同志也曾强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归根结底要靠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落实。多年的实践证明,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 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 是关键, 是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祝家庄现有一个党支部, 书记、副书记各设一名, 共有党员75人。近年来, 祝家庄重视基层党建工作, 通过调研得知, 村里的党建工作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展开:

第一, 定期召开党支部委员会会议。2013年下半年以来村里先后召开过三次党支部委员会会议, 分别针对招商引资、村民土地征用等内容展开。第二, 村支部书记带头走访村民, 切实发挥党员作用。刘全森书记说, 祝家庄比较大, 为了更好地了解村民生活状况, 村支部书记、副书记会不定期组织党员走访村民, 了解相关情况。第三, 做到党务公开, 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入党。据了解, 珠海街道办事处每年都会按照村里的具体情况下达发展党员指标, 村里按照相关要求, 严格选拔党员, 程序公开公正。从刘书记那里得知, 村民入党热情高涨, 其中青年人最为积极, 2013年经过层层选拔, 初步决定将9人列入考察范围, 最后通过党支部召开支部会议举手表决, 最终将其中2人列为了发展对象。由于党建工作扎实、出色, 先后多次获得“先进党支部”、“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2 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分重视农村改革, 对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 对农村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通过调研发现, 当前我国城郊新农村发展状况明显得到了改善, 但是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

2.1 集体与个人利益增长不协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许多问题。通过调研得知, 当前祝家庄农户可以一边种地一边工作, 经济收入可观, 尤其是随着招商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企业不断从村里征用土地, 农户直接可以获得众多补偿。但是, 作为以租赁土地为重要经济来源的祝家庄, 由于企业征地补偿基本都到农户个人, 村集体所得极少, 加之祝家庄村大、开支大, 近几年村集体一直入不敷出。因此, 当前祝家庄表现出明显的集体与个人利益增长不协调。

2.2 农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通过走访祝家庄发现, 村里街道两旁杂物堆积众多, 随意堆放农副产品、肥料、垃圾、农药等, 大部分农户对生活垃圾处置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 不能做到集中堆放。虽然街道上设有垃圾箱, 但是农户并未切实利用, 于是出现“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不协调现象。

2.3 村干部待遇低, 工作积极性不高

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是加强村干部管理、激发村干部活力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农村各项工作稳定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祝家庄现有村干部6人, 其中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由政府统一发放工资, 其余干部主要由村里负责支付工资。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 村里干部的工资水平很低, 而且不能保证按时发放, 从而造成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2.4 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混乱、缺少科学规划, 直接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珠海街道办事处祝家中心社区由祝家庄、杨家崮、杏家庄、石人泊4个农业村组成, 辖区总户数1032户, 总人口3561人。该中心社区位于祝家庄北边, 距离四个村庄的人口聚集区相对较远, 因此社区内的图书阅览室、篮球场等利用率很低, 很少有村民到中心社区查阅图书。

2.5“大学生村官”形同虚设

“大学生村官”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一员, 长期工作在基层党组织第一线, 是一支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力量。但是通过调研得知, 祝家庄设置“大学生村官”岗位已有五、六年, 但是“村官”通常在珠海街道办事处工作, 只是在村“挂职”, 很少到村开展实质性工作, “大学生村官”形同虚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并未起到建设性作用。

3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3.1 重视管理,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强调, 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 及时总结经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发展科技农业离不开人才, 农村致富同样离不开有一技之长的致富领路人。通过调研得知, 祝家庄村委会三年一换届, 但是一直沿用老领导班子, 领导队伍中缺乏新人, 而且政府设置的“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对此, 国家下一步应加强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选聘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到村, 切实为农业产业项目提供人才支撑。与此同时, 进一步落实“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 让大学生“村官”到村支两委任职, 充实村支两委力量, 组建村级组织高素质“智囊团”, 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 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3.2 挖掘当地资源, 开展生态旅游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因此, 创新农村经营方式, 拓宽经济收入来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祝家庄村西有铁镢山, 自然风光优美, 村南有清澈的小河, 可以以此为支撑发展旅游观光业。建议国土、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该村改造和利用山水自然条件, 打造一个以“赏山水、享清闲”为主题的旅游观光产业。同时尝试开设“农家乐”, 设置果蔬采摘、户外烧烤、捕鱼垂钓等休闲项目, 吸引城乡居民观光旅游, 形成多元化新型农村产业。

3.3 优化环境, 建设美丽农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环境好了, 人人受益”, 因此今后新农村建设尤其要注重营造良好环境。当前, 农村环境不仅面临着村民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而且随着招商引资政策的不断深入, 农村将面临更大的开发和污染。因此, 今后祝家庄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定期集中销毁垃圾, 及时清除杂物、脏物, 绿化、美化、亮化村庄环境, 努力建设美丽新农村。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相关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运行, 同时出台与法律配套的法规、条例等规范性文件, 确保已颁布的法律有效实施和农村环保工作有法可依。此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充分调动起村民建设村庄的积极性, 携手搞好新农村建设。

3.4 规模经营, 拓宽增收渠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将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性权利, 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当前祝家庄附近缺少大型的综合农贸市场, 农作物批发销售很不方便, 而且小规模种植农作物收益低、收益慢, 造成村民的种植热情不高, 纷纷进城务工。今后祝家庄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适当整合土地资源, 实现规模化经营。村委会可以将村民的土地承包、整合到一起, 结合市场需求种植紧缺作物, 如本村现有的美国凯特杏、蓝莓等, 努力树立农业特色, 与此同时尝试兴建辐射周围村庄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 吸引各地商贩前来贸易。此外, 随着驻村企业的增多以及贸易往来的增多, 村委会可以采取村里出资、村民入股的形式开办酒店、物流等, 适当发展第三产业, 努力增加村集体、个人的财产性收入。

4 结论

农村建设与改革是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 对一些农村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健全机制体制,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理论和政策上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即将迎来新一轮飞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2]佚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J].今日海南, 2006, (01) .

建设新农村总结报告 篇3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建设新农村总结报告 篇4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达了关于开展农村经济重大问题调研的指令,按照国家发改委下达的调研课题,笔者有针对性的深入湘潭县农村开展调研,并运用湘潭县县委基层办、县委政研室和湘潭县政府经研室的相关调研成果,形成了综合性调研报告。调查结果表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成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四大难题。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原因是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相悖的政策失衡、体制障碍、城乡隔阂。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笔者以为要做好做活五个方面的文章:

一、生产发展 用工业化的理念 实现经济重建--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

二、生活富裕 用产业化的布局 实现社会重建--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三、乡风文明 用市场化的思维 实现制度重建--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四、村容整洁用城镇化战略 实现生态重建--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研究;

五、管理民主 用科技化的手段 实现文化重建--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发展,和谐发展

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难题之一: 乡村债务问题

据调查,一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需15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但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都不乐观。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了收入;二是经济发展空间小,受制于有限土地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无钱办事,这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

一、乡村债务结构分析

~~县乡村两级负债总额为55161.99万元,其中乡一级负债42586.33万元,村一级负债12575.66万元,其债务结构如下:

按成因划分:A、地方上项目、办企业,造成决策失误或因管理、市场原因亏损形成的债务14992.45万元(其中乡级13814.10万元、村级1178.35万元)占27.18%。B、办福利事业、“普九”、乡镇医院和村办福利事业建设形成的债务5853.77万元(其中乡级4819.21万元。村级

1034.56万元),占10.61%。C、民间高息借贷、完成各种上交任务,因本金、利息形成的村级债务3599.48万元(其中乡级2484.72万元、村级1114.76万元),占6.53%。D、如通乡镇油路、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4922.01万元(其中乡级3070.66万元、村级1851.35万元),占8.92%。E、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干部因素形成的历史性债务1335.54万元(其中乡级968.14万元、村级367.4万元),占2.42%。F、农户欠交税费,逐年欠款而增加形成的集体债务10640.2万元(其中乡级4659.72万元、村级5980.48万元),占19.29%。H、其它原因形成的债务13818.54万元(其中乡级12769.78万元、村级1048.76万元),占25.05%。

按债权人划分:A、欠银行、农村信用社、基金会及其他金融机构20131.79万元(其中乡级17614.46万元、村级2517.33万元),占36.49%。B、欠乡村工程业主3418.82万元(其中乡级2755.70万元、村级663.12万元),占6.2%。C、欠乡村干部7682.6万元(其中乡干部5769.09万元、村干部1913.51万元),占13.93%。D、欠乡村教师2518.4万元(其中乡级2452.30万元、村级66.1万元),占4.57%。E、欠民间个人2568.06万元(其中乡级l537.07万元、村级1030.99万元),占4.66%。F、欠其他经济组织10881.74万元(其中乡级6049.24万元、村级4832.50万元),占19.7%。H、欠其他债权人7960.58万元(其中乡级6408.47万元、村级1552.11万元),占14.42%。

二、乡村债务成因分析

1、财源有限。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区并乡、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等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村集体不再有剩余产品的分配权和经济收入的支配权,“五统三提”、农业税附加等乡村集体收入也随之消失,乡缜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大多数被取消,预算外收入锐减,乡村集体收入来源被逐渐抽空;由于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缺乏、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曾经红火一时的乡镇企业,在90年代纷纷破产倒闭或改制重组,每个乡镇每年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企业管理费收入顿时化为乌有;1988-1993年,国家实行:划分税种、核实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地方财政的留成比例较高,理财自主权较大,财政状况相对宽裕,而94年以后实行的分税制,地方的独享税种只有营业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小额税种,而增值税、所得税地方只分享25%、40%,地方财源严重“缩水”。

2、刚性支出居高不下。由于机构雍肿,队伍膨胀,乡村二级的工资、误工补贴,办公费、交通费等基本支出使乡村不堪重负,政策性增资只能“挂空档”。旱涝灾害、山林火灾、矿山事故等突发事件而导致的不可预算费用,使原本拮据的乡村财力更加捉襟见肘。,3、财源流失严重。分田到户后,村级集体财产被一分而尽;撤区并乡、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人情税、关系税、税收征管力度不够,导致税收不能按国家政策足额征收;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税费收缴缺口大,尾欠收缴难度大,征收成本高;实行分税制以来,一定四年的乡镇税收任务必须无条件完成,不能完成的乡镇只能高价买税(20~30%的手续费)或高息借贷垫交;成立于1994年的农村基金会、互储会,一开始就以高息和分红疯狂吸收存款,违规大额放贷,直接威胁金融秩序,99年国家下令强行关闭时,乡镇财政向国家举债1.181亿元兑付农民存款,农村“两会”清收不仅使县、乡、村支付了巨额的清收成本,还承担了1368万元的利息债务,至今还有9000多万元的不良贷款没有收回,4、盲目性建设投资强力扩张。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政企不分,政府办企业、政府为企业担保贷款,使乡镇不得不花巨资为企业亏损买单,为企业偿还不良贷款本息;各种达标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使乡村债务陡增;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组织农民发展新的生产经营项目,并和农民签订保产保利合同,项目失败后,政府不得不替农民交纳巨额学费。

5、预算约束力不强,挥霍浪费严重。乡镇人大会议上通过的财政预算报告往往是一个形式,乡镇的财政支出一是拆东墙,补西墙,毫无预算可言。二是乡镇财政支出往往是书记、乡镇长说了算,管他预算不预算,支出决策不仅脱离预算而且基本上没有民主可言、更不要说财务制度了。三是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乡级财务账性违规违纪支出现象较为普遍,有限的乡村财力“跑、冒、滴、漏”严重,乡村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四是乡镇主要领导异动频繁(平均任期2年左右),在领导的潜意识中,根本就没有长远打算,大多是过日子、守摊子、找路子,希望早日脱离“苦海”,支出的随意性也就被无限放大。五是村一级的支出就更没有计划了,“到手就是财、今朝有钱今朝用,管他明天怎么过”,是大多数村干部的理财之道。

在现行的乡村绩效考核机制中,数字化强制性硬指标不少,唯独没有行政成本的考核指标,乡村干部在行政过程中,没有成本意识,从客观上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个别乡村干部为了自己的仕途和声誉,不惜花公款制造虚假政绩为自己脸上贴金。在乡村财力日益拮据的状况下,办公费、交通费、通信费、公务接待费却节节攀升,大吃大喝俨然成风,公费请客送礼愈演愈烈。在公款消费上讲排场、讲档次、互相攀比,债务包袱越背越重,群众怨声载道。

三、乡村债务影响分析

巨额的乡村债务对基层组织运转、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1,是违法行政的重要诱因。乡村出现收支失衡后,乡村干部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行政资源,巧立名目向行政相对人收取各种费用,因而,农村“三乱”久治不止;为了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乡村两级均热衷于违规征用土地搞建设,通过炒地皮,从中获取20-30%的收益;由于经费紧张,驱使政府机关和干部采取各种隐蔽手段经商办企业;为确保正常运转,乡村干部千方百计找门路,以项目建设为幌子,通过非正常途径,采取非正常手段,争取上级支持,以弥补工作经费不足。

2、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沉重的债务包袱,使乡村主要领导整天处于“借新债、还旧债、躲追债”的状态下,影响了他们谋划经济发展的精力;湘潭县的干部工资只有~~市的1/

2、长沙市的1/3,并且还不能按时发放。乡村干部为垫交税费、垫付工作经费,每人手里攥着几千元、上万元乃至10多万元的“白条”,兑付遥遥无期,乡村千部人心涣散、意志消沉;面对存量和增量均严重不足且强制带病超负荷运行的农村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的社会事业公益设施,乡村二级无力改造和建设,农村公共产品供需脱节的现象更加严峻;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有限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教育经费被乡村挪用已习以为常,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基础教育。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乡村二级运转困难,公共服务职能难以正常发挥,势必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同时,由于公共投入不足,也直接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增收致富。

3,有损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巨额的乡村债务使乡镇政府、村委会成为农村最大的债务人。对内,欠乡村干部的工资和公款私垫费用,对外,大到欠金融机构贷款、施工单位工程款,小到欠水电费、运费、餐费、办公用品费,而且在目前状况下,乡村根本不具备偿还能力,只能采取能拖就拖、能躲就躲的应对之策,社会公信度大打折扣。债主为了早日拿回欠款,无奈之下,只能无休止地纠缠乡村干部,围堵干部家门和乡村驻地、封堵学校大门、强行搬走农具和办公用品,搞得乡村干部声名狼藉,无法开展工作。

难题之二: 农民增收问题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

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有的地方将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作为普通企业对待,有的作为社会团体对待,还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适当的名分。这种混乱局面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纳税、保险等诸多方面困难重重,严重妨碍其发展。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四是政策性增收难。自2005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没有更多途径。

一、农业政策执行情况

税费改革前的2001年,~~县农民的税费负担情况为:农业税28404509元、农业特产税5160000元、生猪屠宰税1352700元、乡统筹47604645元、村提留18886556元,共101408410元。人平负担98元,亩平(按计税面积计算)负担108元。一些临时性摊派和搭车收费(约30元以上/人)尚未计算在内。

2002年税费改革时,湘潭县核减一批不合理计税面积,合理确定计税产量,取消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和“五统三提”,将农业税费门类规范为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2002年和2003年因税费改革使农民减负约30元/亩。

2004年农业税税率由7%下调至4%,全县农业税及附加总额3304万元,人平负担31.98元,亩平负担35.30元,较2001年下降67.42%。2005年,农业税全免,全县预计免征农业税6046.4万元,从此,农民完全从税费负担的梏桎中解放出来。

2003-2004年,~~县共减免农业税10116.4万元,得到了上级财政等额专项转移支付。2002-2004年,~~县共下援农业税灾社减免2163.7万元,重点照顾贫困村组的农户、五保户、烈军属、残疾人、受灾群众和水库库区内的困难群众。

2004年,~~县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发放直补资金970万元,粮补资金1544.4万元,使农民直接增收2514.4万元,人均增收24.51元。

二,2000~2004年~~县农民收入情况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及构成的变化情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644元增加到2004年的3681元,5年内增加1037元,增长39.2%,年均递增8.62%。

2000—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度增长具有极大的不均衡性(2000年较1999年增长3.97%,2001年较20001年增长5.3%,2002年较2001年增长5.7%,2003年较2002年增长7.5%,2004年较2003年增长16.3%)。5年中,农民收入虽稳步上升,但有四年的年间增速低于

8.62%的年均增速;其增长规律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明显的跳跃性,前四年为低速期,年均增速仅6.17,2004年为快速增长期,较2003年增加516元。增长16.3,首次超过城镇居民纯收入增返5.3个百分点。若没有2004年的高速增长支撑,就不可能实现8.62%的年均增速。5年间,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基本稳定。家庭经营收入占60.78%,5年间的增减幅度稳定在58—2.5%之间;工资性收入占36.19%,5年间的增减幅度稳定在34.3~38.9%之间;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仅占0.87%、2.16%。湘潭县2004年农业总产值44.3亿元,农业增加值25.21亿元,粮食种植面积187.4万亩,粮食总产量85.72万吨,出栏牲猪234.49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368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6%、8.5%、17.3%、14.7%、8.4%、16.3%。以上数据显示,随着一系列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核心的支农扶农政策的颁布实施,农业和农村取得了多年以来难得一见的好形势,粮食生产在短期内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农产品全面丰收,农业效益明显提高,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下,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大县县域经济的最大亮点之一。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收入来源渠道依然狭窄。

2、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2004年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政策效应。免征农业税不仅使农民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根治了农村乱收费的痼疾,使各种巧立名目的搭车收费失去其依附的载休,广大农民群众可谓欢呼雀跃,拍手称快。直补、良补给了农民一条稳定的政策性增收渠道,减负和增收使农民在长期的“高负低收”的恶性循环下解脱出来。

3、较长时期内农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位徘徊。以2000~2004年为例,年均增速仅8.62%,其中,2000年较1999年仅增长3.97%,2001年增长5.3%,2002年增长5.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2000~2003年的农民收入增长处于停滞和负增长状态。

4、农民收入的内部分化日趋加剧。2003年,我们调查了8个乡镇20个村50户农户的收入情况,户均收入8400元,其中年收入10000元以上的17户,占34%;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26户,占52%;年收入1000~5000元的5户,占10%;年收入1000元以下的2户,占4%。

三、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1、农民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的原因除政策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历了10多年的家庭经营后,农村生产力、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已经发挥到了极至,在新的经济体制、产业格局、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出现以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必然进入“休眠期”。2004年的增产、增收、增效缘于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政策的引扶效应和市场的刺激效应又一次发挥到了极至,要保持2004年的良好发展态势已属不易,要谋求新的发展和突破,难度可想而知。

2004年,农作物产量和价格也接近峰值,依靠提高单产和市场涨价增收显然“内存”严重不足。在世界农产品生产与贸易不断集中、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垄断性经营、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行巨额补内贴并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进口设置绿色壁垒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2004年,我国农产品的平均关税从45%下降到17%,许多农产品的关税普遍下调20—30%,国际农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价格也将下降20—30%,农产品价格回落的压力越来越大。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已经无法经受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冲击,国内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进入鸡年,农产品价格就遭遇“寒潮”,首先是稻谷价格比2004年下跌5~8元/50kg,接着是4月下旬~5月下旬的牲猪价格直线下跌,良杂猪由去年的10.2元/kg跌至8.4元/kg,良良猪由去年的11元/kg跌至8.4元/kg,在经历了一个月的低价运行后,牲猪价格才触底反弹,小幅上扬,但仍然没有恢复到2004年的价格水平。工资收入己成为农民收入的“创业板”。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和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的影响,尤其是城镇建筑业、制造业等对农民工需求大的产业增长强劲,民工外出务工寻找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估计在近几年,工资性收入会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因子。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劳务经济也面临诸多制约,一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全国共有农村劳动力42亿,农业自身的劳动力需求只有1.7亿,尚有3.1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上城镇下岗失业工人和新增就业人员,城市的承载能力相对有限。二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三是劳动力的供大于求,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力型务工人员的薪金待遇会越来越低。四是湘潭县的劳务经济至今是一种自发经济,管理松散,组织化程度低,若不引起高度重视,就有可能失去部分劳务输出市场。

2、农民增收的风险性系数大。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是“靠天讨吃”。目前,我国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众所周知,过度开发和盲目扩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水士流失、生态失衡、资源紧缺必然导致气候的反常,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民增收的风险系数也就不断放大。

3、农民增收的自主性非常有限。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受思想观念、认知水平的限制,农民死抱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不放,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土地浪转机制难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作田、养猪、打工不可能使农民收入出现量的飞跃和质的变化,增收动力明显不足。

农产品价格是农业的“晴雨表”,农资价格又是农业的“风向标”,农民对“二价”只能无条件的被动接受,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今天以来,农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跌,农资价格却一路飚升,尿素零售价(下同)1950元/吨,同比(下同)上涨14.9%;钾肥2200元/吨,上涨29.4%;碳胺540元/吨,上涨17.4%;复合肥1050元/吨,上涨32.9%;种子9元/kg,上涨28.6%;农地膜14元/kg,上涨4%;抛秧盘0.65元/块,上涨160%;农药的平均涨幅也在20%以上。因农资涨价,农民种田成本增加50元以上/亩。按2004年湘潭县“二补一免”55.72元/人计算,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被农资涨价全额抵消。

受煤、电、油、运紧张和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的影响,农资价格上涨有其客观原因。但透过涨价现象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不可忽视的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近年来,舆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宣传有失偏颇。农业和农村经济刚有转机和起色,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把农村形势说得天花乱坠,片面宣传和夸大成就,对仍在存在的各种问题或是忽略不计,或是轻描淡定,给人以“三农”问题已经解决,农民已经富裕的舆论误导,各行各业,特别是农资生产商和经销商也就争先恐后来分“蛋糕”,为农资涨价埋下伏笔。二是农民对农资生产成本、进零差率等生产经营信息全然不和,涨不涨价、为什么涨价、涨多少,全是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一面之词。三是国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前”补贴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但真正的“好处”往往落到了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手中,他们一方面享受国家的行业政策优惠,一方面叫苦不迭,大呼亏本经营,一次又一次提高农资市场价格,最终受“挤榨”的还是农民。难题之三:村镇规划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

二、98年以来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当前存在的问题

难题之四:投入机制问题

1,金融资源流失严重,经济发展受资金“瓶颈”制约

2、上学难、看病难、贷款难,打官司难。

主要原因:政策失衡、体制障碍、城乡隔阂

原因之一:生产经营模式落后,产业科技含量不高。

原因之二: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脆弱。

原因之三:乡镇机构雍肿,干部队伍庞大。

表现之四:乡村两级经费紧张,基层组织运转困难。

原因之五:党群关系疏离、干群关系紧张。

原因之六:社会保障体系严重缺失 劳务输出引发社会问题

生产发展 用工业化的理念 实现经济重建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篇5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近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欧阳颂东率领区委区政府考察团赴**市考察学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期间,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市郫县农科村、龙泉区的书房村、锦江区的红砂村,每到一地,都能明显感受到**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活力和显著成效。现在将考察收获汇报如下:

一、**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去年底提出城乡一体,加快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高、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

(一)郫县农村科。农科村以生态为重点。以民俗为特色,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在友爱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农科村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充分利用传统花卉、苗木栽培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从一般粮食生产向种植花卉、苗木、桩头盆景等高效农业转变的路子。并突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民俗观光旅游业。创造出了公司加农户、一三产业有效嫁接,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二)龙泉区书房村。书房村以万亩观光果园为基础,借助桃花节,推动农家乐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锦江区红砂村。锦江区政府把当地特色物产和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打造农民新居。打造“花乡农居”、“江家菜地”、“幸福梅林、“荷塘月色”、“东篱菊园” 这“五朵金花”,覆盖锦江区80%的农村地区,20多万农村人口将直接融入**市的现代文明。

二、**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面貌变化较大。所参观的村庄,都进行了村庄建设规划。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完成了村庄改水改厕,完成通村公路,绿化村庄,修建垃圾箱,配备卫生保洁员。

(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青山、碧水、整齐而有特色的村居、通村达户的水泥路、柏油路让人耳目一新。真可谓;旧貌换新颜墙白院宽空气清新、环境大变样整洁卫生身体健康。

(三)农村资源集约利用。**市把那些破旧不堪、杂乱无章的村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通过人口积聚,一方面促使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进入农村二三产业,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初显端倪,推动农村人力资源人集约利用,降低农业生产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把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复垦成良田,增加单位人口的耕地面积,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突出规划先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村镇规划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发展布局、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同时,按高中低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符合本地风俗习惯、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无章问题,彻底改变“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

启示二,要发展产业支撑。发展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力支撑。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按照各地资源禀赋,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农村块状经济,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启示三,要多渠道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资金是最在难题。政府加大投入固然必不可少,地方也要紧密结合当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加快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综合运用村镇土资本、地域空间和其它经济要素,建立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篇6

摘要:暑期期间走访锦州松山新区,调查当前农村的各个情况,了解新农村的新变化。

关键词:农村 变化 发展 明天 希望

据悉,之所以将新区取名“松山”,是因为松山是历史名城,内含了古战场的战争传闻。清康熙、乾隆等皇帝从北京到沈阳祭祖,曾多次往返过松山。松山还是古代交通驿站和军事卫所,明末清初松锦大战主战场就在松山,我国十几部史书都曾提到过松山。

锦州市松山新区,由锦州市的凌南新区和南站新区合并而成,原名辽宁省凌海市松山镇,原本只是个小型的乡镇,当地也只是些主要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农民,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锦州市政府向南发展战略——优先开发区域:重点是开发区、南站新区、凌南新区、太和区以及高速公路、102国道沿线的节点县(城镇)等区域。凌海市要结合锦州湾整体开发,构筑沿海工业经济带,松山这几年的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

从前的松山就是现如今的松山街道,很小,而现在的松山下辖凌南街道办事处、松山办事处、巧鸟办事处和锦州市果树农场,总面积220平方公里,较过去翻了四倍多。

过去的松山隶属于凌海市,而现如今经城市规划,被划归到锦州市,成为锦州市南部的一个哑铃型新城区,成为连接老城区和开发区的枢纽。“十一五”时期乃至未来10年,锦州在实施整体开发锦州湾战略中的总体思路是:资源整合、设施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按照“一港、一区、一带、一面”总体布局,重点以建设锦州大港为突破口,以打造国家级石油化工加工和储备基地为切入点,以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水平和建设凌海工业经济带为增长极,发展临港经济和海洋经济,提升港口城市首位度,率先突破,带动、辐射、服务辽西沿海经济区。而松山新区将是锦州市全新规划中重要的一环,这一切都预示着松山未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现在仅仅是个开始。

最明显的就是公路的修建,从前的102国道很窄,就好像是单行线一样,而且松山附近最主要的公路就是102国道。不过近几年新修了很多的路,102国道也重修扩建了,原来的老102国道有的地方没有完全拆,比较起来还真是天壤之别啊,双行线,路面宽,路中间还有花坛,到了花开的季节各种颜色的花比自家养的还好看,路边柳树成荫,绿化带很宽,到现在已经在路两边形成两带树林,附近的居民饭后会在林子里闲坐,聊天,微风袭来,凉爽宜人。其他公路如京沈高速公路也经过松山,渤海大道更是贯穿南山,成为连接锦州老城区与各南部新城区的主要干道。在不久的将来,轻轨也将开始动工开建,估计15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笔架山,这直接促使笔架山地区房价上涨,“要想富先修路”,的确如此。

公路修通后,公交车的便利也走进了松山寻常百姓的家里,过去想要进城买东西,都要转乘好几次车,又费时间又费金钱,特别不方便,农民每次进城都要买好多东西,因为去一次城不容易,太麻烦了,可现如今的农民进城不用过多考虑,非常方便,站点就在自家门口,20分钟一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时候去,票价才两元,成行进20分钟进抵达市中心,方便快捷的公交加速了松山人发展前进的脚步,208、209路公交车以及南环路车造福着这片热土上的人民。

苦谁不能苦孩子,穷什么不能穷教育,自打松山新区建成后,学校教育也和锦州市接轨,锦州市二十一中学原名凌海市松山乡初级中学,过去的初中生中考的时候知道报考凌海市的各个高中,凌海市第一高级中学、凌海市第二高级中学等,不过随着松山的发展,孩子的命运改变了,他们可以去锦州市最好的高中——锦州中学、渤大附中等他们学哥学姐当时想都不敢想的高等学府,松山因为孩子们的发展而变得更有希望了。

农民的思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农业不再是他们一成不变唯一重视的产业,养鸡、养牛、种植蔬菜、温室花卉、温室水果等农副产业成为他们的主业,同时面点、熟料制品等小型加工产业也正在农村兴起,据调查锦州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锦州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全市个体私营业户已有15万户,注册资金30.8亿元。个体私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初步形成了具有锦州地区特色的产业布局。农民赚钱的思路可谓是拓宽了,致富经越来越丰富了,好多城市居民都羡慕农民有那么多的土地,30年不变的承包政策造福着广大农民。

松山新区仍然保留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个机构,全区将继续打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及制造、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全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将有利于南站新区和凌南新区两区的资源整合,提高区域性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提升社会功能,有利于该市城市南扩战略的实施和加快建设滨海新锦州步伐,两区合并也是锦州市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建设新农村总结报告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积极性,调查

在党的十七大上, 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 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幅员广阔,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二元结构的特征极为突出,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据有关专家测算, 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前, 我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将难以根本扭转, 而且, 由于我国面临着国际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和在国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双重任务所造成的两难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是一项长期任务, 是一个历史过程, 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

农业丰, 则基础牢;农村稳, 则社会安;农民富, 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 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 实现全面协调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 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改变中国的二元结构, 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为此, 中央审时度势,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成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之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增加收入。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和规模式经营等产业化手段,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扩大生产范围, 更全面的发展农村经济。

2完善村镇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包括住房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3加大公益活动、促进和谐。办好义务教育, 使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和贫困户的基本生活保障;统筹城乡就业, 为农民进城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4加强农民基本文化教育, 提高农民文化素养, 和自身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农村文化设施,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 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 所谓“新农村”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既要因地制宜地的建设各个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舍, 而且房屋建设必须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的目的是让现代新农村共享信息文明。

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当今, 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 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义, 农村要发展就需要给农村补充大量的新鲜血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高校大学生接受了当今最前沿的教育, 对于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所以中国高校学生必须认清当前中国发展的总体形势,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国家的号召和良好政策的感召力下, 大学生志愿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呈现出了骄人的成绩, 支援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 因此, 农业的支持就显得格外重要。农业的支持无异于是除了科技之外的又一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但是, 在大学生是否愿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中, 79%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 大多数高校大学生把就业地点选择在大城市, 认为那里才是一个青年人不断开拓进取的就业天地。在加强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调查中, 很多在校大学生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持不了解的态度。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科学发展观落实工作的推进, 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不断增大。农村变化日新月异。作为处于时代前列的大学生, 应当对国家的各项重大政策都有所了解。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当前大学生对农村的建设还只是保留在以前农村的印象中, 认为中国农村还是一穷二白的, 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宁可待业也不原意深入农村进行现代化建设。这两项调查问卷说明了国家、高校、大学生之间存在比较大的沟通问题, 相互之间了解得比较少。

但在调查中, 当今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较强, 在对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知识的宣传讲解后, 大多数大学生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a.增加资金投入,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b.加强农业的多元化, 使农业逐渐走向产业化经营。c.增强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当被问到不愿意到基层支援建设的原因时, 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主要是对当今中国农村的现状不太了解, 对自己的信心不足。还有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过于苛求良好的物质基础设施, 有点贪图安逸的倾向。

从调查报告上看出, 要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首先, 须做好国家各项政策的宣传工作,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认识教育;其次, 高校要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择业观;另外, 同时也要加强国家, 高校, 大学生之间的沟通, 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 至少要当代在校大学生有一个思想层次上的改变, 要对新农村的建设持肯定的态度。从国家政策角度上讲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一项长远政策, 省市县等相关政策要全面, 基层政府及高校要重视, 保障大学生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的权益。基层政府是各级政府处于最能与农民群众相接触的行政机构, 高校是对大学生参与某项活动作出指引及安排的, 政府和高效的重视程度对大学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设新农村总结报告 篇8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42-1

1 当前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资金投入少或无资金保障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农村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一是依靠上级拨款,二是乡村自筹,但均没有保障;文化阵地作用发挥受限。由于缺乏必要规范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文化阵地萎缩现象比较严重,文化站很难发挥自身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上的作用。文化站工作人员由于乡镇中心工作繁多,文化專职干部常常不专职,经常去做乡镇领导分派的其他工作,致使农村文化工作被放在一边,应当开展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文化的繁荣,已经成为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缺失。一方面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全市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方式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村文化工作干部整体素质偏低,一些文化站没有正式编制,有的文化站有编无人,有的综合文化站编制被挪作他用。许多干部职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养成的“等、靠、要”思想尚未完全改变,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2 对策与建议

2.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以政府为先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落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列入乡镇、街道、村两委主要领导任期责任,作为工作实绩考核内容之一。每年召开1~2次专题会研究文化工作,并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工作中地位的认识。摈弃将文化工作置于附属地位的观念,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在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让广大农民不断提高物资生活的水平的同时,也应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2.2 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

一是县(市、区)、乡镇政府对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有经费保证并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加,二是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不断向薄弱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保证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用于薄弱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群众文化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要有独立设施,设备齐全,正常文化活动和重大文化活动有专项经费补助,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界力量对乡镇、街道文化建设的扶持和捐赠。三是积极争取更多中央补助和省级扶持资金对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

2.3 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群众文体活动

切实加大各种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力度,动员和组织志愿者开展骨干培训、技术推广、品种更新、市场开拓等服务活动,帮助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难题。动员和组织文艺志愿者经常下乡,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教育广大村民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提高农民素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支持和鼓励文化和体育工作者积极利用农闲、节庆和集市,组织举办农民运动会、地方戏曲表演、农产品评比等趣味性强、内容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强化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村民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科技、书法、美术、摄影、文学、舞蹈等培训,为农村培养各类科技文化人才,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把科技下乡和文化下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教育村民自觉抵制迷信和赌博等不良风气,积极参加一些健康的文化活动,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4 稳定发展农村文化队伍

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专职文化干部,2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还应配备兼职文化工作人员,并落实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有较为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业务活动正常有序;村建文化室应配有管理人员1人。村级文化协管员按照职责完成任务,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在促进乡村文体建设上有所贡献。

2.5 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新农村特色文化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农村的传统文化,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结合具有乡镇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林产品,以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并通过有效开发,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力争培育出一大批文化名镇、名村和名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参考文献

[1] 任炎尧.浅析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群众文化.群文天地,2011-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2002-03.

[3] 吕效球.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硕士论文.2008-05.

上一篇:关于国学的读书笔记下一篇:五彩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