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论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浅论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篇1

学校:东港市第一中学

姓名:刘晓波 联系电话:***

浅论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高中物理学科特点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特征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物理学科的实验性,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强烈的心理需求,同时,新奇、神秘而有趣的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心理定势积极。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定势较为积极,都愿意把物理学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对此,中学物理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定势。再次,学习活动中学生比较好动。好动是大多数中学生的天性,他们厌倦教师死板的教学,希望教师多进行实验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可以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多设计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通过实验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教学的发展。中学物理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依赖性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讲学生就听听、观察实验抱有看看热闹情绪、对待作业不认真等方面,这种消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应科学分析,合理解决。

物理不是工具学科而是一门科学学科,它以感知为基础,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物理学科从开始阶段就扎根于活生生的认识过程中。物理有概念系统、定性规律、定量规律,有完整的从表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有丰富的模型。因此,物理学习很讲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其他学科的要求,则没有物理学科这样层次丰富、形式多样。中学物理遵循了物理科学的一般规律,同样是观察、实验、思维的产物。

二、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意义重大,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总体来说,体现在对学生的意义和对教师的意义两个方面。对学生的意义表现为:第一,能有效激发全体学生求新的欲望。第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善学勤的习惯。第三,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自主要求学生人人参与,都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学习的效能和学习的深度,给以全体学生成功的机会;第四,能有效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物理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信息技术教学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第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教师的意义表现为:第一,自主质疑课堂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中学物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问、教师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主宰。实

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物理教育教学中是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二,信息技术在物理教育教学课堂中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要实行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就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大量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第三,信息技术物理课堂教学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促使教师熟练运用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走向成熟。

1、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满足学生们实验的要求

在农村高中的物理教学任务中,有很多的物理实验是难以实现的或者很难操作。比如说“牛顿第二定律”,若在课堂上进行此实验,一方面会浪费学生的时间,还会影响教学的进度,而且这些实验的数据处理起来也很麻烦,大多数的农村高中物理老师都不愿意做这个实验,只是课堂讲解一下。但这个实验在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又有重要意义,所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就可以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

2、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意义

2.1使物理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究其研究的物质结构、研究的守恒律或不变性,大多触及的都是微观世界,而且都很具有抽象性。由于农村高中的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尚处于开发阶段,缺乏感性的知识,抽象思维以及想象的能力还不是很高。因此,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成为了教学的必然要求。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些物理的概念、规律等。另外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夸张地表现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对理想化的物理状态进行模拟,实现动静的转化、时间的延迟与加快,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2.2有利于加大物理知识的传输量。物理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中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备用人才,这也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对其输入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加强物理学应用类知识与科技发展的介绍,开阔学生们的眼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技术一方面可以节省课堂上不必要浪费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进度,另外还可以丰富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传递给学生更多关于物理现象和科技成果的信息。

3、物理教学信息化技术技术的应用策略分析

3.1要坚持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信息化教学时传统教学与当代科学技术相互融合的家园。因此,必须要吸收两者的优点,摒弃各自的缺点,不能让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占据主要的地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才是最理想的教学效果。要知道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和勾画以及相伴的肢体语言,对调动学生的思维所起的引导作用,是其他媒体难以代替的。而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利于解决物理教学中的抽象问题,使其生活形象起来,倘若老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只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就很难讲清楚的物理知识。因此,必须要实现两者的结合。

3.2要把握物理学科特点,把握“适度”原则。物理教学是一门对物质及其规律探讨的学科,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节省了教师对复杂图像和表格的描绘,节省课堂时间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效果,加快教学的进度,老师也有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将重心放在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上,增加物理教学课堂的信息量。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也是如此,如果老师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把握好“度”,不能处理好大信息量和适度的教学节奏的矛盾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因为信息化技术可以直观地看到物理上一切的抽象事物,这些直观的图像、视频往往使学生对一些内容思考不到位,久而久之,影响他们的思考能力。因此,笔者在这里建议广大同行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突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重点难点的,适度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3.3信息化模拟实验不能完全代替物理实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这一门学科中,实验占据了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获取,创新与思考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能逐渐掌握实验、对比等方法,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因此,信息化的模拟实验不能完全代替物理实验,适当的对一些操作难度大的、很难实现的物理实验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模拟,比如上文说到的“牛顿第二定律”。但是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使个别教师产生依赖心理,降低了物理教学的效果。

浅论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篇2

一、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 准确理解课程整合的涵义。

现在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 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作出了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 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因此,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 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 考虑的是整个物理课程的整体效果, 是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全面的整合, 而不是孤立的物理知识点。它考虑的应是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 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物理课程与教学设计, 而不是只是考虑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同时就信息技术的作用上,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物理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 成为教师教的工具, 学生学的工具, 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 而不是单单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

所以,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 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 从物理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同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认为:知识是由学生观察外在事物后的探索、体会与反思等思考活动 (Thinking Activities) 建立的, 应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Learner-Centered) 的学习环境。据此, 教师应在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的实践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物理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物理学科的各教学过程中, 如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创设主动学习情景, 并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 等等;而学生则利用这些工具发展物理知识, 并将工具当作自我学习伙伴 (Learning Partner) , 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 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亲自探索的构建过程,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应用多媒体物理课件教学可以多方位地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应用课件创设物理情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例如:回旋加速器是实验室中大量产生高能粒子的实验设备, 高中物理课本以文字和插图形式描述了它的工作原理, 因为是静态的, 比较抽象、枯燥, 不易被学生接受。利用几何画板或Flash制作成课件, 创设情景, 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变化情况与粒子运动之间的时间对应关系, 教师只提出为什么要有这种对应关系, 就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从而真正建立起粒子旋转与义变电场“同步”的概念。这种观念的建议和理解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 而是通过对物理情景认真反复地观察、主动思考来实现的, 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是一种直觉。

2.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物理过程,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能力课件的制作, 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景, 可以把复杂的物理过程 (多种因素均在变化) 暴露无遗, 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物理过程, 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 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所学的知识, 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上的建构, 另一方面又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产生灵感和顿悟。

3. 应用多媒体课件分析图景,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交流电的产生”一节教学中, 交流电三要素 (最大值、频率、初相) 若用动画去设计, 可以事先提出问题:当线圈匝数、磁感应强度、矩形线圈的面积、转动频率发生变化时, 最大值会如何变化呢?学生可以想象, 得出自己的结论后, 教师开始演示、验证, 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正弦图像如何变化?这种形象的图形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及已有的图景进行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 并用数学公式和逻辑语言将其表现出来。

三、运用积件思想, 寻求高层次整合方法。

近年来, 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在全国教育战线上逐渐深入, 但大多以“观摩课”的形式开展, 只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点缀而已, 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究其主要原因是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 没有合适的应用软件和操作平台, 需要教师自己研制开发课件, 而开发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有时候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 甚至要做数十小时的准备。鉴于此, 很多教师都反映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项投入多 (时间, 人力, 经费) 、产出少的工作, 基本上适应不了日常教学。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 (简称CAI) 的条件上日趋成熟发展起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工具 (Learn from IT) , 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 就像教师在上课时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 使计算机演变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

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再是开发软件, 而是如何应用现有的软件把计算机的优势发挥出来, 进行学科教学。

在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这个领域里面, 市场上已有相当数量的物理教学软件可供购买, 但能够真正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却不多, 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高, 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在此阶段上, 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应运而生。其指导思想是:“课件”向“积件”发展, 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 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教师稍加培训就能够自如地运用它们来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课件, 紧密配合自己的教学过程, 为课堂教学所用,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浅论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案导学;学科特点;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所谓“导学”,即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改变了学生长久以来的被动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认清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做好引导作用,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应科学编写学案,充分结合教材,并融入新的教学理念,让学案成为教与学的纽带。

一、将物理学科特点融入导学案,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好奇是人的天性,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作为高中一线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其学科特点,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课外探究实验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实验导学,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以及实验观察与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例如,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前,必须让学生先了解该实验的目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并对实验中所要用到的仪器有所认识,让学生懂得在实验中应注意观察什么,进而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草率的进行演示实验是不少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容易犯的错误,在学生尚未做好思想准备时,演示实验已经结束,完全没有达到演示实验的目的。比如,在教学“摩擦力”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木块和火柴盒在不同倾角的斜面上滑动的演示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让学生归纳总结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实验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清楚在实验中应比较什么,如何比较?

又如,在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内容时,有这样一个演示实验:把小球系于绳上,并将其悬挂于铁架台上,分别采用铁球与塑料球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能否回到原来的高度,从而进一步反映空气阻力对它的影响。首先教师必须承认无论是钢球还是塑料球在实验中都未到达原来的高度,因为它们都要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只是钢球在实验中所受空气阻力的影响较小,因此可以将其忽略,这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近似手段。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实事求是。

由于新教材中的演示实验都只给出了做法,并未给出将会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这就更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并通过交流与互动的形式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有利于教师利用“导学案”来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

二、通过导学案指导学法,实现增效减负

增效减负是新时期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它的实施者是教师,受益的却是学生,其效果的好坏也只能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生生间的交流,以及师生间的沟通,自行总结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减负不应该让学生走进压缩学习时间的误区,更不能是等着老师给出具体的方法。所以,教师应有效的利用“导学案”对学生的学法给予一定的指导。

比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读教材,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隐含条件,并对其进行关键性设问。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来进行自学检测,让学生懂得对于概念、规律等的学习时,不能只看结论,更应懂得其推导的过程,这将为进一步的应用打下基础,同时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规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从设问为出发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如,在利用“导学案”进行习题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在自学例题这一部分给出详尽的解答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掌握规范化的书写格式。与此同时,在“导学案”中还应对解题的步骤做出相应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解题技巧。此外,可以让学生制作错题集,收集自己的错题,并对每一道错题进行修正,同时记录下错误的原因以及知识上的漏洞,供以后复习。

三、将课前预习与课堂探究结合起来,加快教学节奏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遗漏点。展示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都有着一定的表现欲,但是又担心自己讲得不好,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种思想上的压力,让其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听同学进行讲解时甚至比听老师讲解时还要认真,他们会特别留意讲的不对的地方,同时对讲的好、比自己考虑全面的地方也印象深刻。对于有争议的地方,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分析解释,通过激烈的讨论、思想的碰撞,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思维的盲区,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学生容易出错的思维盲区,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平衡力”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在斜面上静止的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斜面上匀速运动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又是怎样?其摩擦力该怎样计算?又如,对于数据的处理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公式法,将物理量带入公式判断是否满足其关系;二是图像法,通过横纵坐标的设定,通过描绘图像的形状判断横纵坐标间的关系。若图像是曲线,则可尝试变换坐标,化曲为直。

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做足了准备工作,对课堂内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有利于教师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因此,“导学案”是学生课前的学习手册,同时也是课后的复习资料。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努力让学生通过学案尽快地对知识有更深程度的认识,从而降低课堂学习难度。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导学案”的应用,为高中物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注入了生机,这也对师生角色做了更好的定位。“导学案”的灵活性、开放性与可操作性,真正意义上改变了传统的由教师自导自演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促进教师成长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利.“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浅论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篇4

四川省简阳市玉成乡回龙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毛琼

摘要: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论述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应用目的。

关键词: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初中物理教学

应用 引言:

我国学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教育将从中小学普遍开设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课程,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三个方面全面抓进。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促进了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怎样从微观角度参与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是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实情。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便于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外形、真实的画面,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不但能把学生吸引到具体的实践中来,而且完全能刺激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把课堂变成了真正的知识实践场所。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可从网上下载有关教学教材,采用自制或利用现成的国内外教学软件,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平台上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有听其声、见其形、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而且还能全方位、更完善、多角度地展现教学信息,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同时使他们的审美情绪也得到发展。这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烈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并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记忆的效果,使课堂教学形象化、兴趣化、交际化和生活化,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实践,体验和交流,这样不但扩展了学生运用物理的渠道,而且还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还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努力创设或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以学生为本,以趣味活动为手段,以学生身心发展为重点,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过程;成为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成为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扩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

例如:安全用电知识的教育教学和发电机的内部结构等教学,学生不能直接观察物体的内部结构,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不能直接从实验中感悟。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先利用现成的素材库和通过画图软件画图,在用Aouthoware软件进行脚本安排和利用交互图标的设置去装配仪器,让计算机去演示其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这样教学学生很容易认识、接受和理解。使教学自观、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效果好。

二、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作为一名乡村初中物理教师,平时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内容难以表述,并且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初中生思维的形象性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的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如浮力,电功率等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重难点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深刻的交互性,进行比较恰当的脚本控制,该停顿的停顿,该慢放的慢放,同时还得有很好的回放功能和选择功能。这样很多难点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分解展示,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启迪思维,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地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多器官的同时运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做好物理实验,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实验的原理,认识实验的过程,理解实验的结论十分重要。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难以接受存在而看不见的现象,而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媒体手段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知。

譬如,我们在教学光的传播这部分内容时,会涉及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用实验很难演示,但是我们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课件,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上就能轻松、准确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看就明白,印象深刻,对于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一些实验,都可以这样做,效果很好。有的实验产生的现象不够明显,实验过程比较快,可视性不强,学生难以观察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进行结论的判断,这使学生无法对实验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从而形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课件教学,它能轻松的控制实验的速度,让学生能够分步骤观察实验的物理过程和发生的物理现象,明确产生变化的条件,理解实验的结论。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用常规仪器和传统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我在互联网上下载下来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图形处理能力高超,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观场景作微缩处理,对瞬间变化搞定格分析,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的使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三、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更新教师的角色与教学方式。

在大力倡导课程整合的今天,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不仅是课堂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还决定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课堂整合的进程,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理性地看待课堂整合,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现代教师应具有全面的信息修养,能了解和熟悉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理解与把握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课程理念,从而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开创教育的新境界,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教学观。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人体意识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在课堂整合的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构建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明确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但并不是课堂教学模式化的“美丽借口”。教师必须在发展中创造,演绎出无穷的生命力。最为关键的是在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据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当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并且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现代教师要改变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观念,但现在也不是告别“黑板+粉笔”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讲课时间少了,绝对权威地位减弱了,而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指出,通过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培训既要使中小学教师建立科学的、基于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还要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教学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论,才能对教育的实践过程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评价,才能保证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不是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是信息时代教师的教育观念。

四、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特有功能,把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学科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采用教师主讲、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即所谓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大都凭老师“天马行空”的描述,被动的学习,主动性受到压抑,使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学生采用锲而不舍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然后到课后作业中加以应用,这种学习方式的学生只能够考试做题。学以致用是对学习的基本要求,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学科,应用性是物理学科非常重要的特性,也是物理学科得以发展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获得信息的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往往只能对着课本和教师“满堂灌”的讲授被动学习,而不能得到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情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就成为“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

2.把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学科特点结合起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最主要的学习模式。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紧跟和赶超时代步伐。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的裂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得课堂活跃了,师生活跃了。学生不再是单一的听课者,而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不再单

一、沉静,而变得活跃。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便可搭建协作交流平台。这种交流平台即包括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学习。学生站在同一角度相互交流,有利于学习经验和学习灵感的共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如:在传统的电学实验课时,教师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这些实验不允许学生亲手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环境下,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虚拟电学实验室软件,进行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实验仪器,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环境下,通过人机对话,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在网上畅游,获取新知识,或与其他同学交流。如果在虚拟实验室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讨论,让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从而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

3.把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学科特点结合起来,采用创设物理情境的情境教学的学习方式。

物理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拓展、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物理问题,选择物理问题就成为物理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如网络信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境资源。例如,我在《大气压》的教学中,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制作动态大气压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大气压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大气压在我们生活意义和作用。可见,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总之,正确、合理、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是新时代广大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虽然在物理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有许多优势,但并非使用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它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根据物理教学特点,适时、适度运用,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一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教学要适当,要考虑教学内容和特点,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破和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要灵活、恰当。在什么地方展示,结合什么问题展示,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有利于调动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用好、用活、用巧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教学辅助手段,还需要广大教师去不断学习和探讨。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广泛结合,逐步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的信息技术很快被引进课堂,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1.课堂教学形象化。高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特殊阶段,这个阶段的化学知识已经脱离了基础知识阶段,呈现出枯燥、抽象的特征。传统的化学教学受到课堂的限制,一些化学知识、实验和现象无法得以圆满的演示,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很快就改变了这种现状。那些复杂的实验现象、化学过程和化学知识,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得以展现,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形象化。

例如,计算机可以模拟微观物质的结构及运动,所以,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来观察碳元素的结构、粒子的运动、分子的溶解过程等。信息技术通过惟妙惟肖的画面和形象演示,形象地帮助学生构建起对微观世界和知识的认识,这样深刻的教学印象和效果,都是传统课堂无法给予的。

2.促使课堂高效化。演示实验一直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化学教师都明白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过程。但是,由于受时空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教师在讲台上做沉淀实验时,前面的学生也许能看见,后面的恐怕就很难看见了。实物投影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后,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将自己操作的实验或学生练习展示在大屏幕上,通过点评和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

3.让课堂直观化。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工业流程和实验过程普遍不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很少有去工厂和生产线上去观察体验的机会,根本没有进行实践的机会,光靠凭空想象和死记硬背,效果肯定不好。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出现后,可以形象逼真地展现各种物质的运动形式和工业生产过程,促进了课堂教学直观化。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像来演示硫酸的制作过程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他还可以通过倒放、慢放、重放等,强化突出重点知识,提升学生对重点难点的认知和理解。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不足

1.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教师利用课件来整合和展示知识,对学生知识灌输、展示过快,或者过于强调视觉冲击,会对学生产生误导,让他们只顾忙于观看多媒体呈现出来的画面,而忽略了知识本身。这样,学生由于缺少缓冲时间,就无法对知识进行理性的消化。这样的“电灌”教学,与教学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让学生由知识的参与者沦为了知识的旁观者。

2.教学模式僵化。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应随着学生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很多教师习惯多年沿用同一个教学模式,习惯了没有多媒体就无法上课,习惯了长时间沿用同一个信息课件,这样的多媒体运用反而让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僵硬。

3.弱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强调用事实说话,高中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滥用信息技术,让虚拟实验占据了化学试验的统治地位,这样,虽然化学实验得以完美展示,但是学生却失去了近距离接触科学的机会,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三、信息技术应用的反思和建议

1.端正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路。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课堂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方便,也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但是,一味追求多媒体效应,片面强调多媒体教学优势的方法同样是不可取的。对高中化学教师来说,端正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新型整合方式,自主学习,才是正确的、新的发展思路。

2.有序教学。有序教学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还要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不断来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要求他们必须做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的严密结合。也就是说,只有学生的知识水平、视听能力和教学目标严密结合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序教学。

3.重视教学手段的多样互补性。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填补了传统教学中技术方面的空白,为现代教学手段提供了优势互补。反过来,我们在倡导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时,也要注重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

综上所述,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的地位,化学教学也只有在两者相互协调、补充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完善、成长。

浅论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篇6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2 1.1 研究背景................................................2 1.1.1 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 1.1.2 微视频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2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3 1.2.1 研究目的...........................................3 1.2.2 研究意义...........................................3 1.3 研究方法................................................3 1.3.1 文献综述...........................................3 1.3.2 问卷调查法.........................................8 1.3.3 教学实验法.........................................8 1.4 研究内容................................................8 1.5 研究进度................................................8 第二章 研究综述.................................................8 2.1.研究的相关概念.........................................8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10 2.3 微视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信息技术课堂是各类学校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场所。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虽在全国各地大范围开展,但素质教育发展仍不成熟,传统教育模式弊端仍然普遍存在[1]。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仍然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关注的焦点,而信息技术课因其学科评价方式不当,学科地位较低,加上教学环境和学习方式的特殊性,信息技术课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材版本过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考试范围及题型过于单一;信息的碎片化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索精神,信息的迅速更新也给学生带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这些问题行为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2]。

另外,当前信息技术课教学对校园软硬件环境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很多学校网站不完善,很多学校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络资源,对于实验的开展多了一层顾虑;网络资源版本繁多,寻找下载整合比较繁琐,造成效率低下[3]。再加上,来自于各种新技术的威胁,使得我国信息技术课的面临着巨大挑战。

1.1.2 微视频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4]。然而,当前社会信息技术领域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走在教学领域信息技术革新的最前沿,将最新、最便捷、最有效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5]。

微视频的兴起为信息技术课教学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利用微视频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化,为教学设计中引入部分提供更多的情节展示;可以剪辑教师形象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可以将教学内容虚拟的部分具象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可以展示操作型软件的整个操作过程,并为多次回看提供教学资源[6]。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综述

为了分析对微视频的研究,本文在中国知网中查阅关于以“微视频”为主题的文献,在进行搜索的时候,和“微视频”有关的文献共有1342篇。时间跨度主要分布在2006年至2016年间。图1给出的是关于“微视频”文献的发表情况:

图1“微视频”文献的发表情况

从图中数据可知,关于微视频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06年,且2006年正好也是中国网络微视频发展的第一年,从时间节点来看,两者是一致的。2006年对于微视频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在不同的网站中开始出现微视频。从图中数据还可以看出,关于微视频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总体上来说数目并不大,真正发展起来是从2011年,即从2011年开始,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才逐步发展起来,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随之增加了。2011年,以“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视频作品展播平台”和“微视频网”的相继成立,标志着国内正式进入到了国内微视频时代。随后,微视频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趋势,特别是最近几年,微视频的发展突飞猛进[7]。据图2显示可知,时间截止到2016年年底,在中国庞大的网络视频用户中,网络视频用户超过了6亿,超过网民的半数以上。微视频用户占视频用户的绝大部分。自此,国内的微视频正式步入了发展的轨道。

图2 微视频占网络视频用户的比例图

通过对微视频文献的梳理发现,在文献中将微视频用到教学领域的研究是非常少的,约占文献综述的六分之一。从这个比例可以推测出当前教学中对微视频的引入还是非常少的。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发现这些文献所研究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微视频的发展历史,占微视频研究的15%;二是微视频的制作过程,占微视频研究的21%;三是微视频在实际中的应用,占微视频研究的60%;四是微视频其他先关研究,占微视频研究的4%。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微视频研究方向分布图

其中,以微视频的发展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有329篇;有1013篇文献是以微视频的制作为主要内容的;剩下的文献将的全是微视频的应用。从文献涉及主体的分布可以看出,对微视频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微视频的应用情况。具体如图3所示:

图4 图4 是微视频的应用情况图

从下图5可知,微视频在不同学科的应用情况主要有劳动技术,生物学实验、幼儿教学、党员学习、大学英语、计算机课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3%、16%、17%、15%、15%、14%。这些课程是最早涉及微视频应用的课程,比如说微视频在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借助摄像机将光学显微镜下实验的动态过程录制下来,然后再用相关的软件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处理,最终做成实验教学用的微视频。在用微视频进行教学的时候,一方面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这些教学微视频还可以方便学生带回家里自主学习。

图5微视频在不同学科的应用情况

据燕风(2016)的调查显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72%的学生经常使用微视频,25%的学生表示偶尔使用微视频。有些学生,他们觉得信息技术是非高考学科,学习信息技术只是为了应付会考,所以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来学习,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从未使用过微视频辅助学习,对学习效果持有怀疑态度。只有3%的学生表示肯定不会用,而这部分学生都是因为从未体验过视频教学。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微视频使用情况图

除了国内学者外,国外很多学者都对微视频有一定研究,并且第一个微视频网站就诞生于国外。YouTube是第一个微视频网站,该网站的建立和运营标志着微视频不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自2005年7月正式运用以来,YouTube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微视频一跃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在这个行业内,YouTube是做的最强最大的企业,素有“龙头老大”的美誉。Macromedia Flash是YouTube网站主要用到的技术,而且该网站在发展很短的时间内就有过亿的访问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视频行业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行业,同时微视频网站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微视频网站的诞生以及微视频表现出的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相继有不少的人加入到微视频应用程序的开发大军中。比较著名的微视频应用有Viddy, Socialcam.Klip。其中Viddy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拥有了百万以上的用户,一时间,微视频成为了吸引人们投资的领域。在国外关于微视频的应用主要涉及两大领域,一是教育教学领域,二是娱乐传播领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指国外的一些公开课资源;在娱乐传播方面的应用主要就是YouTube网站。1.3.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者为了了解某些情况或意见需要向被调查者了解相关信息而做的问卷的方法。本篇文章主要是想了解把微视频引入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对这一事情的态度而设计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把微视频引入高中课堂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自学能力有无变化。同时,就微视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经验进行了总结,也为微视频在其他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1.3.3 教学实验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用来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结合科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来揭示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规律,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研究办法。在本文中以红岭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例,搜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事情进行分析,为微视频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参考。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进度 第二章 研究综述 前言

在众多的学科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课程中涉及的内容以操作练习为主。微视频学习资源的特点表现为短、小、精,使得这类资源在传输的时候比较方便,也很容易查看。如果把具有这样特征的资源搬到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帮老师减轻不少的教学负担,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也可以方便学习。微视频课程因为比较短小,所以包含的内容、知识点单一,学生自学起来也比较方便。新课改以后,各种新型教学手段与方式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8]。另外,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也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高中学生正是学习各种技能的关键阶段,所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备受人们的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视频被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它的加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为此,本文将从微视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入手,重点研究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方式与方法。

2.1.研究的相关概念 2.1.1 微视频的定义 关于微视频的定义,在媒体界及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随着微视频的发展,大概有短片、电影短片、短视频、微电影等称呼,只是称呼不一样,其所指的内容都是一样的。通过这些不同的称呼,也可以折射出微视频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微视频主要体现在视频的“微”,在这里“微”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代表着传播速度,还代表着制作简单。微视频的这些特征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移动技术发展的焦点。

关于微视频的概念,当前引用最多的就是古永锵的说法,他说:微视频是指通过不同的录摄终端录制的视频,这些视频的时间很短,大约从30秒到20分钟之间不等,这些短小的视频上传至互联网进而被人们共享播放。这些视频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也多种多样,比如有广告片段,DV短片,视频剪辑等。上述这些短小的视频都称之为是微视频。之所以称之为是微视频主要是相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视频来说,微视频的特点表现在:视频的播放时间段,制作过程也比较简单,传输方便,最主要的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9]。

上述给的都是一般意义上的微视频,而在本文中讲到的微视频主要是引用到教学过程中微视频。在教学的过程中,微视频表现出了便捷性,不仅对于老师的教学来说,还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和过去来说都方便多了。

2.1.2 微课的定义

微课到底是什么呢?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但对微课的所有定义和阐述的共同观点是: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其中胡铁生、焦建利和魏亮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其他人没有对用什么载体来传播作限定。笔者认为微课的表现形式是以视频为主,多种类的载体,也可以实现的一种学习资源,可以在课堂内外帮助学生的学习,作为传统课程的一种补充方式。笔者赞同美国戴维·彭罗斯的观点,定义微课是以建构主义思想来设计的。从张静然地观点认识到,一线教师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可以自己开发微课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从魏亮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一节好的微课可以短到一分钟的时间,制作方式不一定很复杂,用PPT转换成教学视频的方式便能实现。结合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本文研究对象,把微课成功的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本文对微课的定义作了阐述如下: 微课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难题,针对一个知识点而设计的10分钟以内的微型课。这种短小灵活的课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可以应用于课堂内外,是传统课程的有效补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作支撑,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活力。这样的微型课是以微视频为主来呈现教学内容,还包括与该教学内容配套的微课的教学设计、导学案、微练习题、互动平台等教学资源。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微学习理论

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学校的正式学习来说的。微视频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非正式学习的一种。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为微视频学习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撑。微型学习第一被正式提出来是在2004年的时候,自此这种便捷的学习方式迅速发展起来,而且也深受人们的喜欢。

关于微型学习先后也有不少的人做过研究。林德纳就是在微型学习研究方面比较有造诣的一位学习专家。在他看来,微型学习是一种建立在新媒介基础上的学习方式,主要特征表现在内容含量比较小,媒体中介也比较小。具体的说,微型学习的内容都是一些比较一些松散的知识,学习单元比较小,把比较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模块化处理,比如说一条短信包含的学习内容。从微型学习的媒体中介来说,多指手机、iPad和掌上电脑等具有播放视频功能的小型设备,这些小型媒介给学习者提供了可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而且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微型学习的特点表现在学习的片段化,便利,个性等,是非正式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作者就是看到了微型学习的特点和优点,才试图将微视频学习引入到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的,目的就是一方面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学习效果。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媒介在学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抓住这样一个契机尝试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引入微视频教学方式,鉴于微型学习的优点,不仅可以实现课前的预习,还可以实现课后的巩固,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文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微型学习,是对微型学习爱的进一步探索,也丰富了微型学习理论。

2.2.2 认知负荷理论

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是认识负荷论的基础。顾名思义,资源有限论是人们对资源的认知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通俗的理解就是,人对工作内容的记忆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人的工作记忆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加工7个信息块,由于工作记忆还有对信息具有加工,处理的功能,所以在同一时间内人们不可能同时记住这7个信息,最终能记住的也就2—3个。该理论用到学生的学习来说,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消耗认识资源即工作记忆,当某种消耗超过了学生的负载量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降低了。而图式理论则认为如果知识是以图片的形式存在人的记忆中的时候,这种图式记忆可以快速而准确的将所面对的画面进行分析和归类,但是这个过程是不需要占用资源消耗而自动完成的过程。从前者启示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工作记忆负荷进行适当的控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微视频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可以控制学生认知负荷的办法。所以从认知负荷理论来讲,将微视频教学引入到教学课堂是一件科学的事情。

2.3 微视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微视频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教育视频的知名网站并非数量很多,可汗学院就是其中之一。可汗学院是由获得M IT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M BA学位的萨尔曼何汗创建的网络视频教学网站。之前他是为了帮助自己的亲人而把自己制作的教学视频放在YOUTUBE上。而随着教学视频的好评不断增多,观看量也剧增,他就辞职然后自己创办了此以教育视频为主的网站。可汗学院的视频特点是时间大概在10分钟左右,讲授者不露面,视频知识面覆盖广,难度从简到难。此网站的不足之处是例子单一,针对对象大多为成人。

另外一个影响力的的视频网站是TED。其中的视频主要以简短扼要的专业讲座为主,一般长度在18分钟之内。演讲者的来历大多为著名大学的教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等等。till视频的受众主要为大学生,且讲座的专业性较强,未成年人人一般听不懂[10]。

总之,在国外,微视频的传播大多以娱乐为主。就算有关教育类的视频也是针对成人教育的,以社科类的项目为主。而随着微视频教学的崛起,针对全年龄层的微视频教学资源一定会越来越多的与人类见面。2.3.2 微视频的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微视频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其研究也逐渐深入,在国内关于微视频的研究主要从网络传播、发展前景、网站稳定性着手进行探讨。

其一,从网络传播角度入手探究网络微视频背后个体所表达的内容以及网络现象所包涵的思想潮流。例如,在“馒头血案”中有学者杨梅从无标度网络理论和小世界网络背后的复杂系统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为网络视频、事件的解析提供了一种分析维度。相对于传统传播媒介,微视频的个体表达有着自身个性化特点,如沉默螺旋的弱化、对传统媒体把关的挑战、议程设置的多元化、个体的使用与满足[11]。

其二,从各方面入手寻求微视频前景的动态趋势。例如,有学者指出微视频己经成为当今互联网发展的创新点,也逐渐成为趋势,然而在短期来看,是否能找到符合我国当前情况的盈利模式还无法定夺。赖黎捷等学者从国内视频网站的盈亏状况入手,结合微视频产品特征及手机视频发展困局,探讨微视频盈利模式的可拓展路径。微视频满足了碎片化信息时代的需求,在其实际应用中契合了营销中一些关键环节,例如内容与资源、内容与关系的同时管理,微视频也能与企业各方资源融合。

有学者指出,建设满足丰富用户交流、适应用户校内间、校际间互动,突破传统校园是放映局限的稳定微视频网络平台。

关于微视频在国内的应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从微视频在教育教学资源中的应用来谈微视频的发展。比如以郑军为代表的一批研究学者对微视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视频在教学领域中的实践和操作问题。第二,从传播学的来谈微视频。比如以:邢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研究围绕着微视频的媒介对微视频的影响来做分析,分别从文化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和媒介的角度来阐释了微视频的意义。第三,从微视频的发展来看。以苏岩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紧紧围绕着微视频的发展历程,并预测了微视频将来会有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12]。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微视频在国内教学方面已经有所应用,但受微视频发展的限制,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对微视频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本文围绕的是微视频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做的研究和分析。

2.3.3 微视频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微视颇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我国广泛应用实践发展特别是在教学中,微视颇教学广泛应用于劳动技术、生物学实验、计算机教学、英语口语、语文实践学习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微视颇教学不仅可以降}氏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够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微视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延伸出了“微视频”教学相比于国外的微视颇教学,国内的微视颇教学还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状态国外的微视颇教学形式更加简单,时间也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教学视颇精练,配有相应的解题以及解说的过程,在教学中看不到教师的身影,但是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将微视频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时代发展对学校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也是适应当前时代经济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们的应用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引入微视频的教学办法,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采用新颖的教学办法特别符学生好奇的心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鉴于微视频的方便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从老师的角度来讲。将微视频教学引入课堂,可以缩短老师的教学时间,降低了老师的教学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的同时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上述层面来说,将微视频教学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参考文献

浅论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 篇7

一、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的效果, 弥补了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造成的知识理解有困难的缺陷。生活中缺少的感性材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把“远”的拉“近”,把“生”的变“熟”,把“世界”搬上屏幕,这就是现在的课堂,这就是学生多彩的学习内容。如:在《万有引力与航天》的教学中,观看视频资源《神舟六号的发射与回收》,让学生真实感受实景,体验物理走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让学生获得启发、受到熏陶,知识因此变得更美丽。

二、信息技术促使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的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取方式已不是单一的学校课堂这一渠道, 而信息技术提供给物理的恰好是物理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物理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无缝沟通”,对学生共性的问题,用实景及时切换到屏幕上,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如:学生难以理解的《弹力》,以往教师只能靠讲述,现在可以通过媒体展示真实的实验情景,化抽象为直观,降低学习难度。

在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环节,教师可以用知识的多种变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 更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有关变式题目,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转化为学生之间的互动。

三、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

信息技术为实现新的课程目标提供了认知工具, 它与课程的整合将是课程内容革新的一个有利促进因素, 能有效克服传统物理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的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践,因势利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从何处获取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这样,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纳米技术、磁悬浮列车、超导体等新科技随时可能进入学生的视野;同时,这要求教师不断拓展知识面,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例如:结合“神舟六号发射”,让学生进行“网上冲浪”,就能使学生获得神舟号的种类、返回舱、空间站、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大量信息。在这一全新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内容呈现开放性,不惟“纲”,不惟“本”,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能选择不同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个体独特的知识体系。

四、信息技术有助于物理情境的创设

物理课程的概念、规律都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但其反映在书本上仅仅是抽象的结论。这对于学生来说,学起来、理解起来很困难。现代物理教学倡导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获得难忘的体验。如:一教师在教学《密度的应用》时,通过课件投影一农民因贪便宜,把一块镀金的废铁花重金买回家中而上当受骗的新闻引入课题, 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物理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围绕情景展开讨论。这样既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新型物理课程, 能很好地创设物理过程情景,不仅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思维联想,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整合和改造, 帮助学习者在知识上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难忘的体验。

五、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集合文字、图形、音频、视频、投影等媒体技术,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具有吸引力。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的处理,使学生体会到事物的本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增。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更集中,教学信息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六、信息技术使师生视野得以开阔

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 多媒体教育资源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大量素材, 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实现个性化教学,已有了充分条件。网络时代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融入网络生活。在网络上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耕耘、涉猎,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掌握许多终身受益的方法。

总之,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广泛应用,超越了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 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必将会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对中学物理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有力提高新课改物理教学实效性。我相信,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将带来物理教学的飞跃。

摘要: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当前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环节,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声形兼备、表现形式多样化等优势,极大增强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从而化解教学难点,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浅论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信息技术作为当下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有效地加强课程教学的分析力度,全面展示分析内容以及科学整合教学资源,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同时,信息技术也为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和做好了技术准备,为高中物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从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来看,高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信息技术分析功能未得到有效应用,主要是指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未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或者是信息技术应用不当,例如,教师在讲解时间变化和车速的规律时,教师并未采用Excel 应用于物理知识的讲解,同时也未根据课程要求采用一一对应的信息技术。第二,信息技术展示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主要表现为教师在上课期间占用更多时间在擦黑板、列题目以及画图表等教学上,从而导致学生的教学时间受到一定限制,造成拖堂以及该次课教学知识点无法讲完等问题。第三,信息技术资源整体未得到科学配置,主要是指多数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过关,致使课堂知识点未能与信息素材库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应用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上述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不利于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探讨

1. 强化高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分析功能的应用。

将信息技术分析功能有效地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可快速推动教师讲课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与感兴趣程度。同时,高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功能分析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在繁杂的数学计算问题上更好更精准地得出结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高中物理难题难点的解决,并全方位地加快学生的物理解题速度,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高中物理有关“时间变化和小车速度的规律”时,应将相应位移和实践输入Excel 表中,在利用时间与位移的物理公式基础上快速求出相应速度,最后再利用Excel 表插入v-t 式图像。形象化地分析了时间变化与位移的规律,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分析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在物理解题和实验中的繁杂数据得到快速解决。又如,教师在讲解“自由落体的运动”对频闪照片处理时,则可用Excel 表来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有效地提升了物理教学的教学效率。

2. 加强高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展示功能的应用。

高中物理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可以使得高中物理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还可以免去许多的手写板书的时间。从而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与主观性。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展示的功能,提高了教学质量的生命力以及全面提升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综合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高中物理“电生磁和磁生电的相互转换”时,由于该章节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广以及教学内容量大,若是按照傳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板书教学,则很大课程上会影响教学大纲对该次课的教学安排,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教学。因此,教师则应采用Powerpoint、Photoshop7.0 以及Flash 等技术型操作软件对学生授课,减少教师的非授课时间,加强教学课堂教学紧凑性。

3. 完善高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资源整合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中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具体要求这是信息技术资源整合的应用到高中教学过程中。现阶段,虽然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许多高中物理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运用到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导致许多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资源的浪费,以及不能为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打下夯实的基础,进而加大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例如,教师将物理教学内容通过搜集、共享以及交流的方式进行优化,形成资源丰富且可随时下载的物理资源库、教师联盟以及学科联盟等。在实际整合中,有的教师对“力学”教学擅长,有的教师则对“电学”教学精通,为了将两组资源进行整合,教师可将对自己擅长知识点的讲解予以文件形式进行上传共享。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资源的整合应建立在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以此使得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从信息技术分析功能、展示功能以及资源整合作用三方面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实践中发现,有效地加强信息技术上述三方面的应用可很大程度地提升物理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对物理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加强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对全面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变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李敬丽.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J]. 华章.2012.9(15)

:262-263

[2]宋昌杰、王彦敏.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应用的模式与建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2):156-157

[3]田少萍.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2012.8(11)

上一篇:幼儿园家长的感谢信下一篇:船舶动力装置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