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中篇诗歌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余光中中篇诗歌(精选6篇)

余光中中篇诗歌 篇1

但独写乡愁, 千百年来古已有之, 游子之情, 众生皆备, 这不是余光中要做的事情, 于是当我们还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这份忧伤怅惘的牵挂中时, 诗人抽身而出, 大胆发问隔岸的相思深情, 情深几许?情感固然重要, 但在诗歌创作中, 如果一味以情感作为维系一切现实与虚构, 政治与利益的纽带, 或许在现代诗歌的语境里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开始将乡愁的内涵扩展到“人的存在”这样一个哲学高度, 开始对迁居台湾的人民的孤独无依的飘零感进行刻画。出生中国大陆的台湾诗人们从小接触的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 内心深处的情感取向是趋向于故乡大陆的。随着国内两个政党的矛盾的激化, 内战的爆发, 他们不得不随家人迁居台湾, 国外势力的深入与干涉, 台湾自身的优势和发展, 政治的复杂因素导致宝岛台湾经过漫长的几十年依然在世界上身处尴尬地位。当问起身份, 任何一个步出了这片孤立的小岛的人都不知道该怎样回答那善意抑或是挑衅意味的问题。中国人还是“台湾人”这样的一个问题一直纠缠着他们。“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终于到了80年代, 台湾政府开放人民赴大陆探亲旅游, 开启两岸的民间交流活动。不满于浮萍般生存状态的台湾诗人决定要寻回自己的根。此刻似乎已经注定了余光中的“乡愁”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解构。盼了四十多年的心愿、积蓄了四十多年的乡愁, 一夕时间“解放”, 余光中顿时不知所措。但是当他踏上故土, 才发现生活已经在无形中赋予了“乡愁”又一层含义, 他这时的诗歌创作更多的不是在抒发“愁”情, 而更多地在反思, 在质询。几十年的漂泊生活之后, 再一次返回故居, 猛地发现故乡成异乡, 惊讶错愕之时, 更加重了诗人的愁绪, 这样的悖论让人不停地叩问这多变而深刻的世界, 究竟哪一样才是现实, 试想故乡本该是聊以抚慰浪子之伤的心灵良方 (理性世界的现实) , 但如今煎熬数十载之后回到故乡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感性世界的现实) , 这二者的错位形成了强烈的落差, 造成了一种现实和梦境, 政治和人性, 利益和情感之间的巨大张力, 给人以无尽的反思, 心灵的震撼和久久的回味。夏志清在论及余光中时说:“余光中不单写往日事物, 还把回忆的片段, 加上书本上读到有关中国的事态, 加上新环境中所经历的那些徒使他倍增乡愁的赏心乐事, 一一组合起来, 交织成为一个复杂多样化的形象。”[3]

余光中的诗里总是透着远古中国的磅礴与典雅, “我的怒中有燧人氏, 泪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逐鹿的鼓声, 传说祖父射落了九只太阳, 有一位叔叔的名字能吓退单于。听见没有?来一瓶高粱!”[4]“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樽中月影, 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5]白话诗的行文间以古典诗歌的文言, 音律节奏时而如骈文般整齐押韵, 时而如散文般自由抒发内心情感, 挥毫落笔间, 华章已定。彰显着台湾诗人博大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的同时, 更以一种更为直接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归宿。当马车的时代去后, 三轮车的时代也去了, 工业的发展和近代商业的兴起, 中国, 这个古老的以耕作为主的农业国家, 开始在时代的召唤中迈开前进的步伐, 城市的崛起、科技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夜间的霓虹灯绚烂多彩似乎也迷乱了人的心绪, 狭隘的商业价值观在无数奋斗着的日日夜夜中渐渐萌生, 利益的冲突和欲望充斥了整座城市, 这里, 是诗人的故乡, 而失了原本美好淳朴的故乡, 又要去何处寻?“相片里的中国, 依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不再, 牧童遥指不再, 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日思夜想的那片土地, 究竟在哪里呢?”[6]此时台湾的乡愁诗人们, 在经历了骨肉分离、寻根无处的痛苦之后, 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中, 又感受到了生活赋予他们敏感心灵的新的压力, 他们不再苦于情感的孤立无助, 存在意义的哲学追问, 他们感叹自己精神领域的最后一片故土似乎也要在现代文明的车辙下被碾碎被剥夺。这是为文化人所不允的。著名评论家刘若愚也曾说过:“中国诗人似乎永远悲叹流浪及希望还乡。”故土的剥离, 漂浮的身世和价值的沦丧, 让远在台岛的诗人渐渐意识到了这深深的乡愁情结缠绵不断, 似乎注定了是这一代人不得不承受的锤炼。

参考文献

[1]余光中.白玉苦瓜乡愁[M].台北:大地出版社, 1978:56-57.

[2]余光中.五行无阻后记[M].台北:九歌出版社, 1998.

[3]夏志清.余光中:怀国与乡愁的延续[M]/黄维梁, 编.火浴的凤凰余光中作品评论集.台北:纯文学出版社, 1979:383-390.

[4]《五陵少年》, 刘登翰:《余光中诗选》, 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03月第1版.

[5]《寻李白》, 刘登翰:《余光中诗选》第149页, 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03月第1版.

余光中的诗歌集子 篇2

淡水河边弔屈原 伊人赠我一发歌

蓝色的羽毛 又回来了 海燕 灵感 北京人 祈祷

整理的辫子 十字路口 弔济慈 七夕

天国的夜市 鹅銮鼻 女高音 批评家 新月和孤星

给惠德曼 项圈

咪咪的眼睛 邮票

饮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灵魂的触须

钟乳石 空宅

火星大使的演说 星子葬 羿射九日

自三十七度出发 杞人的悲歌 西螺大桥 招魂的短笛

万圣节

尘埃 芝加哥 新大陆之晨 多之木刻 呼吸的需要 我之固体化 真空的感觉 我的年轮

五陵少年 放逐季 五陵少年 登圆通寺 春天,遂想起 香杉馆 森林之死 史前鱼 月光光

天狼星 大度山 多峰驼王 天狼星变奏曲

莲的联想 莲的联想 等你,在雨中 月光曲 下次的约会 茫 中元月 回旋曲

敲打乐 七层下 灰鸽子 当我死时 敲打乐

在冷战的时代 凡有翅的 双人床 如果远方有战争 火欲

或者所谓春天 安全感 越洋电话 在冷战的年代 一枚铜币 一武士之死 忘川

白玉苦瓜 鹤嘴锄 民歌 乡愁

慈云寺俯眺台北 长城谣

看手相的老人 贝多芬 白玉苦瓜 乡愁四韵

余光中诗歌白玉苦瓜赏析 篇3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

一只苦瓜,不是涩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

看茎须缭绕,叶掌抚抱

哪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

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

完美的圆腻啊酣然而饱

那触觉,不断向外膨胀

充实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

茫茫九州只缩成一张舆图

小时候不知道将它叠起

一任摊开那无穷无尽

硕大似记忆母亲,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还是大幸这婴孩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踏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辗过

一丝伤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这奇迹难信

犹带着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

熟着,一个自足的宇宙

饱满而不虞腐烂,一只仙果

不产生在仙山,产在人间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为你换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万睐巧将你引渡

笑对灵魂在

白玉里流转

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

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寻根诗篇。诗人在故宫博物馆看见一件古代文物,白玉雕琢成的.苦瓜,于是触发灵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一节极写苦瓜的饱满圆润,晶莹剔透,它千年的酣睡,它从从容容、自自在在地成熟,都显示出它不再涩苦,而这样美丽饱满的苦瓜,是由古中国的乳汁一口一口喂养、培植而成的。“那触觉,不断向外膨胀”之句,用得很妙,将无生命之死物,写成了有生命之活物。这样的诗句既是苦瓜饱满圆润,在观者眼睛里产生的一种幻境似的滑溜溜的光泽,也是拟人化手法将物体活化的手段。“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之句,把物体写得十分净洁鲜活,虽是千年古物,不但一尘不染,而且仍翘着当日的新鲜。一个“翘”字,将生命的活力贯注其中,使诗和物都有了鲜嫩和强劲的生命感。

诗的第二段进入了一个更新的境界。诗人用隐蔽的手段将苦瓜拟人化为一个婴儿,而祖国的沃土是母亲。母亲敞开胸脯,婴儿向母亲的胸脯上匍匐,他用蒂用根饱饱地吸吮着母亲的乳汁恩液。虽然经过许多苦难,经过战火的烧烤,经过铁蹄的践踏,经过履带的重压,但是,它奇迹般成长,而且没有留下伤痕,这里显然不是单单地写白玉苦瓜,而是在写由祖**亲的乳汁哺育长大的每一个炎黄子孙。诗人的功力在于写苦瓜意不在苦瓜,写象征物,但又不脱离物的本体,似真似假,似假似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于是艺术的强大魅力油然而生。

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 篇4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是心灵的诗,是心灵的歌。”①这句话,用来作为余光中诗歌的评价,是非常恰当的。余光中的诗,首先是心灵的诗。他的每首诗都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的是诗人真实而独特的内心世界。余光中的诗,也是心灵的歌。他的诗可吟可咏,富于强烈的音乐性。正是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形成了他诗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也成为他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之一。

诗歌的音乐性,首先鲜明而突出地表现在诗歌的语言组织形式。语言本身有声音高低、长短、轻重、清浊的不同,加上句式的变化,起伏的声调,经过诗人选择锤炼,精心组织安排,便会形成不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产生不同的音乐美。余光中的诗之所以具有强烈的音乐美,正是源于诗人对语言的选择与锤炼。他的诗,从选字用词,节奏韵律到句法段势,无不经过精心的选择安排。“丹青不是无完笔,写到纤腰已断魂”,是其对诗歌语言精心锤炼的真实写照。

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他并不固守某一特定的韵律节奏形式,而是根据诗歌本身内在情绪的表达需要,灵活多变地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与语言组织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音乐美效果。作为现代古典诗派的代表诗人,余光中很好地将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规则与西方现代自由诗灵动的节奏有机地融汇一体,形成他诗歌深情典雅、和谐自然、圆润流畅的语言风格特点。同时,他在诗歌创作中,又显然自觉地借鉴了一些音乐的表现手法,用无声的文字演绎一曲曲华美乐章。具体地说,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清雅典丽的规整美

余光中是一个深受中国古典诗词影响的诗人,他的很多诗都带有浓厚的古典诗词的风韵。从诗经、乐府,到唐诗宋词都可从他诗中见出深刻的印痕。精炼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均衡对称的结构,构成他诗歌别具一格的规整美。《乡愁》是余光中最为大家熟知且烩灸人口的佳作。“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全诗四段,感情的潮头一波高过一波,而在语言上却始终是平实质朴,徐缓如水。单一的节奏,单一的格调,相同的韵脚,结构齐整均衡,和谐对称;整齐中有变化,参差中现出规整之美。《踢踢踏》是他表现对江南童年生活的怀旧之作,那“踢踢踏/踏踏踢”“踢力踏拉 / 踏拉踢力”,犹如一曲天真浪漫的童谣,“从巷头 / 到巷尾”,“从日起 / 到日落。”逝水流年,悠悠往事,历历浮现眼前。全诗音调响亮,节奏整齐,音律和谐,可吟可唱。格调清新典雅,韵味悠长,看似平散随意,实则紧凑连贯。前呼后应,变化中仍给人整体的规整美。

二、荡气回肠的回旋美

回旋,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将表现音乐基本主题的旋律屡次反复,形成音乐的主旋律。余光中很多诗作中,很好地借鉴了音乐的回旋手法,将表现主基调的诗句反复吟唱,回环往复,形成一种气势磅礴的感情力量,又给人荡气回肠的音乐美。《招魂的短笛》是诗人在清明节时为祭祀逝去的母亲而谱写的招魂曲,诗歌一开始,就是一声深情的呼唤:“魂兮归来,母亲啊,东方不可久留。”紧接着,类似的呼唤在诗中反复出现:“魂兮归来,母亲啊,南方不可以久留”;“ 魂兮归来,母亲啊,北方不可以久留”。整首诗歌,在一声声的呼唤中,营造出一种强烈的.音乐效果,犹如一曲雄浑悲壮的交响乐,给人心为震撼的感情力量,也给人回味悠长的听觉享受。《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黑云母》同样是这类诗的杰作。

三、圆润飘逸的流畅美

余光中这类诗,大都随思绪的流动,信手写来,一气呵成,节奏和谐自然,声韵柔婉圆润,犹如行云流水一般。《小木屐》写看到长大的女儿奔男友而去的背影,心中几分欣喜,几分失落,几分嫉妒。“看着我女儿 / 高跟鞋一串清脆的音韵 / 向门外的男伴 / 敲叩而去的背景 / 就想起从前 / 两根小辫子翅着 / 一双小木屐 / 拖着不成腔调的节奏 / 向我张开的两臂 / 孤注一掷地 / 投奔而来。”全诗看似平淡,有点随意,有点散文化,但诗中鲜明的形象,精炼的语言,明晰的思绪线条,流畅的音乐节奏,都充分显示了诗人炉火纯青的艺术技艺和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这类诗,在余光中的诗作中占了较大份量,它们大都短小精悍,反映作者超然的人生态度,清澈淡泊的心境和天人合一的怡然情怀。《布谷》、《松下无人》、《山中暑意七品》都是上乘佳品。

四、沉郁顿挫的错落美

余光中显然也是一个受西方意象派影响很深的诗人。他的一些诗,强调意象的提炼,却不顾及诗作的自然节奏,甚至诗句的本来结构也被刻意阻断,前后诗句似连非连,节奏上一波三折,起伏跳宕,富于较大弹性,开成凝滞挫顿之音乐美。《你仍在中国》:“等冷了密西根的碧澄澄 / 情人 / 你仍在中国,亦无秋季 / 雨中,亦无松果落地 / 的中国,铜驼,铁塔 / 皆已倒塌,皆已倒塌 / 的中国,你仍在中国,等冷 / 匍匐在神经质空鱼网 / 等也等不到一片鳞,一片鳞 / 唇焦,眼涩,心痒 / 听潮起,潮落,疑其疑幻的音乐……”作者自谓为中国的情人,表现对故园的痴心,虽身在异邦,却仍情系中国,一如在国内,但毕竟不是,所以诗人的想思疑真疑幻,思绪是错杂纷乱的,表现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便自然是凝滞顿挫,似断似连。

以上对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作了粗略的分析,当然,这绝不是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的全部表现。事实上,余光中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音乐化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很难在一篇文章中穷其所有。如果把余光中的诗用音乐的形式来作一个简单的类比,则他的诗有的是气势恢宏,奔放豪迈的交响乐,有的是悠扬徐缓,飘逸柔婉的小夜曲;有的是明快流畅、和谐圆润的丝竹声,有的是起伏跳宕、沉郁顿挫的弹奏曲。古典与现代交易交汇,东方与西方融合,形成他诗歌绚丽多彩的音乐美特点。

最后,还要着重强调的是,诗歌的音乐美,虽然鲜明而突出地表现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但更是深蕴于诗歌中诗人内心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自然流动变化。语言形式上的音乐性,只有依存于诗歌的内在情绪,即诗人内心的节奏,才能真正具有艺术感染力。正如郑振铎所说:“有诗的本质——诗的情绪与诗的想象——而用散文来表现的是‘诗’,没有诗的本质,而用韵文来表现的决不是‘诗’。” ②余光中的诗歌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富有强烈的音乐感受,正是因为诗人心中有诗,无论用何种语言形式,都是诗人内在情绪的一种外在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附丽于特定的语言形式,才能形成特定的音乐美。余光中的诗的音乐美的不同表现,正是由诗人内在的不同思想感情所决定的。他的诗时而白浪滔天,时而涓涓细流;时而磅礴如雨,时而轻柔似风,都是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语言形式的完美统一。“一切的艺术都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③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外在表现。纵观余光中的所有诗歌,都完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原则。虽然他的诗歌的语言形式是多样的,但和谐自然是其本质特征。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的全部。

【参考文献】

[1]高尔基《给青年作者》[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

[2]郑振铎《论散文诗》[M],《中国现代文论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苏珊娜·朗格《情感与形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余光中诗歌中的乡愁情结 篇5

乡愁是余光中诗歌创作中的基本主题,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和坚守。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为深爱祖**亲的华夏子孙,余光中的灵魂深处有着与生俱来解不开的中国情结。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以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正如他在作品《黄河一掬》中说:“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不可磨灭。”

从余光中作品中乡愁母题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往日祖国生活的怀念,对祖国故土的深挚的眷恋。这种感情根植于他21岁以前在祖国生活的点点滴滴,那烙在他记忆的底片上的乡愁情结,给他乡愁母题创作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余光中21岁离开大陆去台湾,期间曾在美国、香港漂泊多年,然而对台湾本土的依恋,对中**体的萦怀乃至对五千年的文明的崇拜,始终笼罩着他的文学和人生之途。他虽身居台岛,但是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大陆。不平常的经历和阅历以及他的渊博学识和杰出的艺术才华,决定了他必然选择用自己的创作来抚慰离开祖国带来的精神上的伤痛。余光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母体文化的挚爱、坚守与呵护,是余光中乡愁题材作品的深层内涵。余光中认为“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长在”(《听听那冷雨》)。正是这磁石般的向心力,将余光中与祖国民族文化紧紧地吸附在一起。文化传统不像故乡那样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承载物,有一个清晰具体的意象,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渗透在民族的血液中,流淌在历史的长河里,无声无息却发挥着无比浓重的力量。所以余光中虽然身居孤岛,但是他的乡愁诗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渗透着浓浓的古典诗意。

首先,余光中的乡愁诗从内在情感上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感。正如诗人在《〈白玉苦瓜〉序》中所说:“写诗要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还要有纵横交错的现实感。”[4]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有忧患意识的传统。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唐宋诗词,其中充满悲情的怀乡诗歌不下千万。余光中的《乡愁》正是这种传统的乡愁诗在新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在诗中,诗人抒写了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四大悲情,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四大情感历程。第一届为母子别,第二是新婚别,第三是生死别,第四是故乡别。这种种的生离死别、聚散离合中投射出来的不能承受之悲正与中国传统的悲剧意识一脉相承。而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象层层迭化,使这种深沉的“乡愁”突破了个人的怀乡情结,被诗人赋予了深广的时代内容,使“乡愁”突破了个人的怀乡情绪,被诗人赋予了深广的时代内容,使“乡愁”演化成为民族的一大悲剧,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地域感。

其次,余光中的乡愁诗在意象的设置上化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各个民族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世代相传、共同相通的心理积淀物。它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内涵丰富。在《乡愁》中,余光中从广袤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鲜明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他们单纯而丰富,独立而集中,没有旁逸斜出的杂乱之感。其中船、海和坟墓的意象在中国诗词中反复出现,具有一种民族认同感,一种永恒的生命力。这四个意象由小到大,一个比一个难舍,一个比一个难离,道尽了乡愁的诸多情感,并与诗人由轻到重,由淡到浓,由个人到国家的感情变化相吻合,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构成余光中乡愁诗特有的艺术魅力。

再次,余光中的乡愁诗继承了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同时又吸收了民歌的特色,开创了一种更自由更精致的新歌谣体。[5]《乡愁》虽只有寥寥数语,但在形式上却是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地。《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是指对诗歌整体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比较和谐对称。[6]这种结构的严整颇像古典诗词的.格律诗。变化,是指诗歌在统一中又有一种民谣民歌的活泼、灵动、自由之美。此外,诗歌按时间的发展,逐渐递进,把四个意象纵向组合起来,用四个阶段概括了漫长的人生。此种手法与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极为相似。《乡愁》的音韵美体现在旋律上回环反复,一唱三叹,有如泣如诉的美的享受。其中,“头”字押韵,有规律地出现、重复,以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轻巧的叠词的运用,无不使得诗歌回味无穷。全诗在结构上合音韵上的美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与民歌联姻的律动之美。而正是这种美,深刻地透射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惊魂。也是这种美,传达出诗人对精致文化传统的回归、眷恋。

太阳的余光(组诗)诗歌 篇6

一、夕阳

轰轰烈烈的一天,就是一生。

一出大戏上演了,尾声却手拖着一串长长的遗憾。

塑造一个完美形象很难,塑造瞬间也属不易。

你以巨大的`毅力冲破云层,灿然一笑,完成了辉煌的雕像。

山顿然失色,只有溪水低咽,唱醉了黄昏。

二、月亮

这职业崇高而又卑微,没有笑也要强作欢颜。

几十个混蛋加一个白痴,令人瞠目。

你从太阳那里借得光明,

寒冬包围着你,暗夜包围着你,

一座土楼,独守你的一方天地。

而你却把光转给了黎明。

黎明不属于你,希望已为风烟弥漫。

三、星星

不再相信谎言编织的花环,

睡梦中醒来,

女妖的歌声远远逃遁,

红杏树依然站着,依然风姿绰约。

有一个故事依稀可见,山徒然守着坚贞。

花蝴蝶卖弄风情。

马莲花矜持,凛然无犯。

只有星星,留一点叛逆。

【余光中中篇诗歌】推荐阅读:

乡愁,余光中07-21

余光中的思乡诗10-11

余光中的《乡愁》·课文分析07-13

上一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同步训练题下一篇:难忘的一件事七年级作文5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