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婚礼习俗对比(精选6篇)
1、引言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西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之间的合作与往来与日俱增,这种要求更显迫切。而婚礼作为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公开确定下来的一种方式,在每种文化形式中,都有其不同的婚礼习俗。而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日益密切的形势下,更透彻的了解西方国家的婚礼习俗是必要的。
2、中西婚礼习俗概况 2.1中国婚礼习俗的概况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一直实行的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之仪。中国人传统的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举行。婚礼当天新郎新娘都穿崭新的传统中式服装,多为红色,以取讨喜、避邪之意;新郎古代多穿九品服,近代多穿长袍马褂,大红花扎在胸前,头戴礼帽,新娘古代多戴凤冠、披霞披,近代则多穿大红花的新衣、长裙,还要头盖红盖头。迎亲时新郎要骑高头大马,用花轿到新娘家去接新娘。而新娘上轿时是不能沾地的:或者将花轿抬至屋门口,再由新娘的父兄将其抱上花轿,或者在地上铺上红毯子或席子让新娘踩踏而过;或者在不乘花轿时要由新娘的舅舅或兄弟轮流背至新郎家中。据说这样可以新娘的身份高贵,同时也不至于把新娘家的财气和福气带走。迎亲路上还要请过乐队吹吹打打,一路上唢呐声声、锣钹阵阵以示喜庆,返回时还要抬着新娘的各色嫁妆。抵达新郎家后,新娘要先迈过火盆方可入室,寓意“婚后生活红红火火”。然后一对新人要在长辈的主持下施行拜堂大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最后是送入洞房,新郎要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和新娘喝合婚酒,亲友们还要请新娘“吃喜糖”,如红枣、花生、栗子等,意为早生贵子,表达了人们希望子孙昌盛的愿望;到了近代还有亲人闹洞房等。新郎家中还要大摆宴席,招待新娘家的客人,而且新郎还要敬酒。与此同时,新娘家里的人不是所有的不会都去,俗话有“姑不娶,姨不送;舅妈送,一场病”的说法,意思就是新郎的姑姑不能去迎亲,而新娘的姨妈、舅妈也不能去送亲。一般的酒席须摆三天,等候新娘偕同新郎一同回家,这叫做“回门”(又叫“归宁”)。新娘的回门就说婚礼结束。到了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西方婚仪习俗的涌进中国,中国民间婚礼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中西方式的婚礼习俗,他们先经过自由恋爱决定成亲的男女首先到结婚登记部门领取结婚证,填上新郎和新娘的姓名、年龄等。然后在预定的婚期举行婚礼,由证婚人、介绍人和男、女双方主婚人在结婚证上用印就可以了。过去的许多讲究不复存在。有一些特别时髦的青年男女会仿照西方的婚礼习俗。但在广大的乡村及偏远的地方还会保留原有的旧式婚礼的大部分习俗。
2.2 西方婚礼习俗概况(以美国为例)
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儿,婚礼自然得选在吉辰,美国婚礼也是一样。美国婚礼有没有什么讲究呢?很多美国人似乎将婚礼选择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份里举办。说起来这跟罗马神话还有关系。6月英文里是JUNE,这源自罗马神话中主管爱情和婚姻的女神朱诺(JUNO)的名字。另一方面,美国人不但从久远的过去和其他文化中借鉴了很多婚礼仪式,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美国婚礼习俗。
2.2.1、“我愿意。”这句话对美国人来说有深远的意义。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特别是如果你在自己的婚礼上说出这句话。发出结婚誓言就如同签订契约一般。虽然今天美国人并不真正认为婚姻是一宗商业交易,但婚姻确实是件严肃的事。
2.2.2、一切从订婚开始。在传统上,年轻男子先要请求女朋友的父亲允许自己娶她。如果女方的父亲答应,然后男方才能向女方求婚。男方时常尝试以罗曼蒂克的方式“蹦出这个问题”,想给女方一个惊喜。有时双方只是一起决定,该是结婚的时候了。男方通常会送给未婚妻一只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的象征。订婚期可以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当大喜的日子临近时,双方各自的好友在婚前派对上会赠送许多实用的礼物。今天,许多未婚夫妻在订婚期间还听取咨询意见,以此为应付婚姻生活的挑战作好准备。
2.2.3、最后就要举行婚礼了。虽然大多数的婚礼沿袭长期以来的传统,但是仍有发挥美国人的个性主义的余地。例如,通常举行婚礼的地点是在教堂,但是有些人却在户外的风景点举行婚礼,少数人甚至在跳伞或骑马时举办仪式!新人可以邀请几百个客人,也可以只邀请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婚礼的色调风格、布置和音乐都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有些事情很少会变化。新娘通常都穿一件漂亮的长长的白色结婚礼服。潘文晋(2008,85)认为按传统习惯,新娘的穿着要包括“一点旧的,一点新的,一点借来的和一点蓝色的东西,还有六便士在鞋里”。新郎则穿着一套正式的西装或无尾晚礼服。几位亲密的朋友参与婚礼作为陪伴,包括伴郎和伴娘。
2.2.4、婚礼开始时,新郎和他的陪伴同牧师站在一起,面对着来宾。当音乐响起时,新娘的陪伴入场,后面就跟着美丽的新娘。一对新人紧张地跟着说出他们的誓言。按传统习惯,双方许诺要彼此相爱,“不论情况较好较坏,不论家境是富是穷,不论生病还是健康。”(夏巧华,2005)
2.2.5、在结婚喜宴上,新娘和新郎向宾客表示欢迎。然后他们切开结婚蛋糕并互喂对方一口。来宾们一边享受蛋糕、混合饮料和其他食物,一边相互交谈。之后,新娘将她的花束投向一群单身女孩。相传抓到花束的女孩会成为下一个结婚的人。喜宴期间,爱闹的朋友用薄纸、锡罐和写着“新婚”的标牌来“装饰”新人的小汽车。
2.2.6、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仪式来标志一个人生活的变化。婚姻对于各种文化的人而言都是最基本的生活变化之一。因此发现关于结婚有许多传统习俗,就不足为奇了„„在美国也不例外。然而每对新人都会以自己独持的方式来继承传统。
3、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 3.1 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 3.1.1,婚礼仪式
中国: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在“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络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而“礼”是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林琳,2010)。中国婚礼中新人要举行拜堂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西方:送交新娘是宗教婚礼仪式上的一个重要项目。新娘的父亲护送女儿走向圣坛的台阶,在送交仪式上,新娘父亲将女儿的右手递给牧师,牧师再将新娘的手递给新郎。如果新娘的父亲已去世,就由一位男性亲属来代替。同时西方国家则是在牧师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3.1.2,婚礼服饰
中国:主色调是红色,这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庆的颜色,新娘一般都穿红色的礼服。家里到处都贴有红色的喜字,新人身上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典型的中国传统护理服饰为凤冠霞帔、状元服。现在由于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接受了白色婚纱。但是新娘一般都是在迎娶的时候和婚宴开始的时候穿白色的婚纱,之后就会换上红色或是其他比较喜庆的颜色的衣服。
西方: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代表圣洁和忠贞。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的。3.1.3,婚礼地点
中国:婚礼要办的隆重热闹,邀请众多的亲戚朋友。所以,婚礼举行的地点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敞的院落或酒店。西方: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一般都是在教堂或其他较为安静的地方举行,婚礼井井有条。但是,相对来说就不如中国婚礼那么热闹。3.1.4,婚宴
中国:一般都在婚宴所在地举办结婚典礼。中式婚宴的酒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亲朋好友热闹地聚在一起进餐,另外还设有一些余兴节目。
西方: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模式。宴会会在互相敬酒与庆祝中进行,一直到新人们坐上车子离去为止。新人会在家人和朋友的欢送下开始蜜月旅程。
4、中西婚礼差距产生的原因 4.1,思维模式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 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的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视,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一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4.2,价值取向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和丑,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决不可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成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词,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4.3,行为标准
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己所在的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断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相互之间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的头是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非常不尊重小孩的做法,父母对此会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4.4,宗教观念
中国大部分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大多数人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主婚人是神父。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拜完天地就算是礼成了。
5、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而同时中西方之间文化的融合也在逐步加深。婚礼习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越来越体现出了融合的迹象。就比如现代中国很多年轻人举行婚礼穿婚纱、西装,在教堂举行婚礼。而同时中国一些传统的婚礼习俗也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以及采用。深刻地了解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更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潘文晋,2008,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今日南国》,(3)。[2] 席晓,2008,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读与写》,(8)。
[3] 夏巧华,2005,中美婚礼文化之对比及融合,《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4] 林琳,2010,中美传统婚俗比较,《文学界•文化万象》,(2)。[5] 李仲祥,2001,《婚丧礼俗面面观》,齐鲁书社。[6] 顾希佳,2001,《礼仪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7] 潘晓梅,2004,《婚俗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中国传统婚礼礼仪
我国的婚礼在地区、民族和时代这些因素中都存在着差异。在现代中国, 占主要地位的还是传统的礼仪方式。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 中国人喜爱红, 当然红色成了传统婚礼的主色调。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红灯笼、红喜字、红对联、红窗花, 从大场面到小细节, 整个婚礼都是红色的。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 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礼仪思想。
传统婚礼即是以传统结婚方式为主导的婚礼仪程。它和现代婚礼最大的区别在于迎娶。现在的农村, 乃至城市的大部分地区, 这种传统的婚礼方式还是相当普遍的。通常情形是, 新郎和其他随从人员陪同, 一起乘车去新娘家里迎接新娘。迎娶队伍要先反复叩敲新娘家的门, 娘家人会吵嚷着要红包, 直到满意娘家人才会开门允许新郎见新娘。新娘家终于开门后, 要招待新郞和来宾, 然后抬或抱新娘上轿或汽车。新娘出嫁时戴红盖头并坐轿子, 当然那是过去, 现如今出嫁一般是坐小轿车, 穿婚纱戴面纱。“盖头”和“面纱”同是一个涵义, 是在显示和代表新娘青春、贞洁和尊贵。接了新娘到达新郎家里, 鞭炮齐鸣。紧接着由司仪主持仪式, 新人在亲友的簇拥下, 拜天地、拜高堂再夫妻对拜后, 在鞭炮声中送新郞新娘入洞房, 稍事休息后即开始举行婚宴。当然拜堂的时间都是按各地的习俗, 都是算好时辰以图吉利。相对于过去现在全部过程都有摄影、摄像拍录下来, 之后再刻成喜庆光盘留作纪念。
婚仪举行的场所, 一般有两个:一是在家里, 二是在酒店或其他公共场所。在我国大部分农村, 几乎都在家中举行婚礼。城市里的婚礼除在家里举行外, 也有在饭店和其他公共场所举行的。这种方式往往将迎新和婚仪分割, 将婚仪和喜宴合一。
2 西式婚仪流程
西方的婚礼在人们的观念中是属于浪漫型的, 所以整个婚礼流程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西式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 以显示其庄重。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的婚纱, 而新郎的礼服是黑色的西装, 在西方人眼中, 教堂和婚礼都是圣洁而神圣的, 所以新娘新郎的礼服都要显示整个婚礼的庄重严肃。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去教堂举行结婚仪式。首先是新郎进入教堂, 站在教堂地毯最开始的地方, 等待新娘入场。伴郎从教堂大门进入, 接下来伴娘进入。这些人在通道上站好之后, 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 新娘挽住父亲的左臂步入教堂行至教堂地毯最开始的地方, 父亲将新娘的手交给新郎, 意寓将女儿托付给新郎。一对新人走上地毯步入神父面前, 紧接着是宣誓, 神父会各自询问新郎新娘无论贫穷或是富有, 你们彼此是否都能相依相伴之类的宣誓词, 这也就是要求新郎新娘向对方作出彼此的承诺, 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部分。新郎新娘面向对方, 握住对方的双手, 作为妻子和丈夫向对方宣告誓言。然后他们会在神父和众人的祝福下, 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最后神父宣告完婚, 婚礼仪式礼成, 请新人退场。在退场的过程中新娘会将手中的花球抛给到场的女宾客们, 如果谁接到了花球, 谁就有可能是下一个结婚的人, 所以很多单身女性都会争抢花球。此时所有当场宾客起立鼓掌, 新郎和新娘原地转身, 重新走过通道, 走出仪式区。至此婚礼仪式结束。在新人走出教堂的时候, 有人等候在外面抛洒花瓣, 若是室外婚礼, 在礼成后客人们就可以抛洒花瓣。
3 中西婚礼文化对比
由以上的描述可知, 中西方举行婚礼的不同点有以下几点:第一, 场所不同。中国传统的婚礼是在家中举行;而西方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第二, 婚礼礼仪的方式不同。中国的婚礼中要成为夫妻是通过拜堂的方式, 而西方是通过在教堂里男女互相宣誓紧接着由神父宣告的方式。第三, 婚礼的礼服不同。中国传统婚礼在进行过程中, 新郎穿黑色西装或是正装, 新娘穿着红色的礼服, 一般在举行仪式时穿的礼服与敬酒时的礼服师不同的, 但都象征着吉祥如意, 也预示在结婚后日子会红红火火的。而西方的新郎穿着西装, 新娘则穿白色的婚纱。高宣扬在《流行文化社会学》中讲到:服装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最早的表现形式。由婚礼服装的差异就可看出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在注意到有差异的同时, 还应该看到在一些礼仪仪式上面, 中西方的婚礼礼仪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 中国古代有抛绣球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 新娘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在场的单身女宾客。
4 讨论总结
从上面的介绍和论述中可见, 中西方在婚礼礼仪上之所以有种种的差异, 这与中西方人思想观念的差异有着直接的关联。从传统上讲, 中国人比较保守, 喜欢热闹, 观念较古板传统化, 因此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中, 整个婚礼的礼仪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及影响之后, 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借鉴和学习, 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中国传统婚礼的礼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中国人喜热闹的性格, 这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譬如在婚宴结束以后会有闹洞房的环节, 宾客中尤其是新郎新娘的好友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刁难新郎和新娘, 认为在新房中越是热闹, 则寓意新人在婚后的生活就越是幸福。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文化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方人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 举行完宣誓仪式后新郎和新娘会直接去宴会地点, 或者是去渡蜜月。除此之外, 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另一个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虽说是宗教信仰自由, 但在中国传统上大多是以佛教为主, 讲究时辰的拿捏和寓意的表达;而西方则是以基督教为主, 因此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 并且主婚人是神甫人员, 而且在神父宣布新人结为夫妻后整个婚礼的礼仪就算完整了, 这就突出了西方人重视自己的信仰。在现如今的中国, 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大, 很多人都学习西方人在教堂中举行婚礼, 但大部分还是采用中国的传统婚礼礼仪方式, 这与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是分不开的。
5 结束语
礼仪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形式, 那既然是文化, 它就避免不了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而现如今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 在世界各国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 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的大趋势下, 中国的传统礼仪也在不断地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然而, 有句老话说的好, 凡事都有两面。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 中国人不能盲目热衷于西方文化, 因为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并且将西方礼仪作为一种不同的文化去认识和了解是无可厚非的, 但本民族应该具有自己的自尊和独一无二, 如果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骛, 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 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
有这样一句话, 人无礼则不立,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也可以这样理解礼仪,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 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若是要创建和谐的社会, 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无论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 还是在文化的各个方面, 都急切地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来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作为一种价值体现方式无疑是实施这种统一的领头军。因此只有认清了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 将二者合理而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才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 从而达到和谐的社会。
摘要:华夏素以文明之邦而著称, 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礼仪无处不在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时代的到来, 世界各国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一个“地球村”, 与外国的交流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中西礼仪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 中西婚礼礼仪差异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由于中西思维及文化的不同, 中西婚礼礼仪自然产生了差异。该文针对中西婚礼一些礼仪的不同进行对比, 希望能通过这些对比了解中外对婚礼礼仪的不同要求和寓意, 进而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 确保与西方交流的过程中变得顺畅。
关键词:中西婚礼,礼仪,差异,交流
参考文献
[1]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2]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何其亮, 张晔.英释中国传统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4]拉里·A·萨默瓦, 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 王纬, 徐培喜,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王恩铭.美国文化与社会[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6]云贵彬.非语言交际与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 33 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 34 中英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干扰 35 汉语中外来词的使用现状及原因
论零翻译在公司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37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38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 39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The Lonely and Desperate Modern Man: A Close Reading of The Hairy 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ressionism 41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解读《喜福会》的中国式母爱
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误读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的堕落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环境描写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 万圣节与时尚设计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浅析英语动物类习语的翻译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 语言行为性别差异研究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自然主义 《动物庄园》中的黑色幽默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论小说《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Edgar Allen Poe’s Gothic Stories 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
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 A Withering Rose: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
A Study on Cultural Shoc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87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 89 从目的论看《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91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92 《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 93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浪漫主义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和中国后婚姻观的比较研究 95 苔丝悲剧的自身原因分析及其启示
从精神分析理论分析《莎乐美》的人格特征 97 汉语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融合与碰撞:李安家庭系列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Discour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in In the Skin of a Lion 101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界定及其语用功能 102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On Translation of Symbolism in Pop Songs with a Case Study of Hotel California 104 Social Criticism in Wordsworth’s Concept of Nature 105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106 论《宠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107 汉英招呼语的对比研究
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谈中国菜名的翻译 109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110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
中英文动物俗语的感情差异研究--以“狗”为例 113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115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
乌鸦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117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18 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119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 121 从《变形记》透视家庭环境对塑造儿童健康心理的影响 122 英语中法语借词刍议
从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124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 125 浅谈中国电影字幕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26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英译
“冰山理论”在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129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和《红字》海斯特的悲剧命运的比较 131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 132 目的论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通过《紫色》中三位女性人物分析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 and “Wuthering Heights” 135 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136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137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
从英式桌球斯诺克看英国的绅士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140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
Exploration of Improper Criticism i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142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Korean Students in China: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144 剖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意识 145 简论英汉习语翻译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讽刺 148 中英问候语对比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写作技巧剖析
Interpretat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Aspect by Comparing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with Later Translator’ Versions 151 《老友记》中言语幽默的修辞学思考 152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153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154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冲突的存在与消融 155 从尊卑与平权的词汇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56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 157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 158 从加菲猫看美国新个人主义价值观 159 应用多媒体资源提高英语新闻听力
160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 161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
162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 163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164 探究《紫色》中的妇女主义者形象 165 论中英商业广告及其翻译 166 Feminism in The Awakening 167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68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169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 170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 171 对比分析中美可乐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172 浅析《紫色》中书信体的运用
173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174 论亨利•詹姆斯《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 175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176 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研究 177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
178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179 从《店员》解读作者双重身份的矛盾心理 180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81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
182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 183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184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185 关于数字在英语商务合同中的应用的讨论 186 从关联理论看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反讽 187 《野性的呼唤》的自然主义解读 188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89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190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191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 192 世纪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翻译论战
193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194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
195 中式英语与标准英语的差别 196 双语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在印度教徒看来,结婚的首要目的是完成种种宗教职责,其中祭祀最为重要;但是,男子必须结婚生儿子才有资格向祖宗供奉祭品。因 此,在结婚仪式上,夫妇双方为此念咒、祈祷、发誓,并且丈夫以妻子明确说道:我为了得到儿子才同你结婚。祭司等人也为此而祝愿他们。寺庙祭祀到花园广场
丹麦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筹办婚姻会好几天,可却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公开筹办会触怒鬼怪或引起他们的嫉妒。在婚庆快要结束的时候,人们把一大坛啤酒抬到园子里。新郎新娘的手握在酒坛上方,然后酒坛被打得粉碎。在场的适婚女子会把碎片捡起来,捡到最大的碎片的女子注定会第一个结婚,而捡到最小的注定会终生不嫁。
德国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埋头苦干,讲求踏实,重实惠而不尚浮夸的民族,这些特征从他们的婚礼习俗中也可明显地反映。
小伙求爱姑娘家 扛来一株白桦树
德国人选择配偶的方式别句具一格。在波恩地区,小伙子爱上一位姑娘,便于4月30日或5月1日将一株白桦树放置在姑娘的家门前。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爱慕之意,便将白桦树放到家中的客厅里。小伙于得知后,立刻给姑娘送一枚宝石戒指,姑娘收下戒指,并亲吻小伙子,以表示对他的谢意,接受他的求爱。当双方情投意合、难分难舍之时,便互相赠送一枚银戒指,表示订婚。举行婚礼时,双方互赠金戒指,表示双方感情永远象金子一样纯真。
位于柏林西南面有一个名叫希乔贝克的城镇,因全镇酷爱国际象棋比赛,素有“棋镇”之称。在这个地方,棋艺高强者,倍受人们敬重。年青小伙子们总是刻苦钻研棋艺,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棋艺能够更胜一筹,以此讨取姑娘的欢心。小伙子欲向某位姑娘求爱,便捎信给姑娘,希望能同她的父亲对弈一盘。姑娘如果对小伙子怀有好感,便约定一个时间,邀请小伙子到家里来。当小仪子同未来的“泰山大人”比赛时,姑娘及全家人都在一边观战。小伙子使出自己十八般武艺,“泰山大人”认认真真地对待。经过一番较量,小伙子取胜了,“泰山大人”不但不会生气,反而表示祝贺。于是,伙子会受到姑娘全家的厚待,求爱的事情也就大功告成了。德国结婚习俗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撒米粒:婚礼后,客人要向新人身上撒米粒。
据古老传说,撒米粒象征丰收。
抛花束:新娘将其手中的花束抛向周围尚未结婚的姑娘,谁接到花束,将是下一个新娘。
新娘伴娘:新娘伴娘须是未婚女孩,她陪新娘走进教堂,其作用是把妄图加害新娘的恶鬼引开。为此,她的着装要与新娘相似。
花束送子:将鲜花置于花瓶中,这是一种非基督教的古***俗。因花的香气可引来丰收女神,预示新婚夫妇将来多子多孙。
车挂铁盒:在新娘的花车上,挂许多铁皮盒子,开车时便发出叮当声响,告诉路人,有对新婚夫妇由此经过。
劫持新娘:婚礼队伍行进途中,由一位要好的男性朋友带人将新娘“劫”走。当然,这都是在客人的陪伴下进行的。若新郎未能立刻找到新娘,他必须花些小小的代价赎回新娘,如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唱一首歌,或保证婚后头4个星期洗碗等。
跳面纱舞:午夜时分,面纱舞开始。这时,大家争抢新娘的面纱并将其撕成碎片,分给伴娘和每位嘉宾,象征着分享新人的新婚祝福。
背新娘过门槛:传说,恶鬼会躲在门槛下,当新娘迈过门槛时,则伺机夺去她的幸福。因此,由新郎把新娘背过门槛。
零钞买鞋:婚礼上,新娘要着一双用零钱买的鞋子。此源于过去生活艰苦、人们为准备嫁妆精打细算的习俗。用零钱买鞋,也是向丈夫保证,他娶到的是一位既节俭又忠诚的好太太。
四样物品:举行教堂婚礼时,新娘需穿戴四样物品,即一样新的,一样旧的,一样借的,一样蓝色的。如一个新的结婚戒指,一个老的家庭装饰品,一条借来的项链及一对蓝色吊袜带。俄罗斯
婚宴上会有人大喊“苦啊!苦啊!”每当有人带头喊时,在场的所有人便会齐声附和,这时新人便会站起来,当众深情地一吻。没过几分钟,又会有人大声叫“苦”,新郎新娘便又站起来,再次用甜蜜的吻来平息亲友们的叫“苦”声„„这样的“程序”在婚宴上至少要重复十几次亲友们才会罢休。原来,按照俄罗斯人的说法,酒是苦的,不好喝,应该用新人的吻把它变甜。在俄罗斯,结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名媒正娶,二是私奔。只有头婚或鳏夫同姑娘结婚时才举行隆重的仪式,寡妇或离过婚的妇女结婚时不举行仪式。私奔通常是父母不同意造成的结果,私奔者往往在夜间选择邻居或朋友家举行简单的仪式,等“大功告成”之后方去父母家通知并请求宽恕。
法国
浪漫简单的法国婚礼
白色婚姻白色是浪漫的法国婚礼的主色调,无论是布置用的鲜花,还是新娘的服饰,乃至所有的布置装饰,都是白色的,可以看出法国人眼中的婚姻是纯洁无暇的。婚礼上,新娘子必会准备名为“Weddingarmosre”的柜子作嫁妆,柜上刻有手工精细、象征健康以及繁荣的图案,是以又有“希望之匣”的美称;而新人才用的杯子也有特定的名称,名为“Coupdemarriage”意思为“婚礼之杯”
过程:
结婚前先订婚,仪式简单,一般由女方的家长宴请男方的家长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时邀请其它亲戚、甚至一两名好友出席。婚礼也已逐渐简化,但仍不失为最隆重的家庭节日,带有庄严神圣的色彩。婚礼由市长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习惯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时至下午5时之间。婚后大宴宾客。
礼服:
用白色的长礼服做新娘服装的风俗可以追溯到拿破仑三世的妻子约瑟尼皇后。1499年,路易十二和安妮结婚时,安妮穿了一条白色的礼服,以示她的纯洁。几百年来,法国延续了用白色的长礼服做新娘服装的风俗。他们非常喜欢采用蕾斯材料,但同时也强调能突出穿着礼服的女性的魅力。对法国人来说,任何女人,无论年轻还是年老,肤色是黑是白,是满脸雀斑还是金发碧眼,在她们结婚的那一天,绝对是美丽的。犹太
祝福完毕后,新郎以右脚打破酒杯,象征对当年(公元70年)圣殿的毁灭的怀念以及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了当年耶路撒冷圣殿毁灭时的悲伤时刻。但在现代婚礼中,人们则以此风俗来表示人类关系的脆弱,新生活的开始以及摈弃一切偏见和无知。
日本
日本传统婚礼仪式大致分为神前式,教会式,佛前式,人前式四种。
前式结婚仪式起始于日本室町时代,是当时武官家庭最为盛行的一种结婚典礼。礼节较为繁多,婚礼上男女双方需通过339次交杯酒来盟誓相爱一生,白头偕老!因此整个婚礼上最为重要的一道程序那便是喝这339杯交杯酒了!客人给新郎倒酒时,每杯酒必须分三次喝光。然后再互相交换酒杯,给双方倒酒。整个婚宴上,就这样不停的相互敬酒,而整个喝交杯酒的过程则意味着男女双方喜结良缘的过程!
佛前式婚礼上,男女双方在佛像面前宣读婚约,向祖先报告两人结为百年之好,相守一生。婚礼上还把一种叫“纸垂”的白色纸剪成又细又薄的纸条,然后把台他缠在 BICIGI树枝上,这是一种传统的风俗,意味着把已故的亲人的魂招回来,永保平安!在婚礼上进行玉串奉奠仪式时,必须由和男女双方血缘亲近的人主持!
人前式婚礼是在一种特定的神面前举行,不用受男女双方家庭宗教信仰的约束,而只是在亲戚,朋友面前签定一个结婚合约书就行了!然后一起大声朗读婚约书,宣读自己对对方的爱,整个过程仅需10到15分钟。
教会式婚礼根据教派的不同而又分为几种。原则上本来只有信徒才能在教堂举行婚礼,特别是天主教派对这要求更为严格!但最近以来,即使不是信徒,只要在教堂里接受简单的培训也可和信徒一样在庄严的气氛中,走进神圣的教堂和心爱的人约定终身。
印第安
西方婚礼习俗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一般有以下若干步骤:1.来宾入席。2.同时开始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上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主席或者牧师)宣布婚礼开始。伴郎、新郎、伴娘陆续进场,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3.女方家长入席。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款款步入礼堂,伴娘及花童一同进入会场。全体来宾起立,父亲郑重地把女儿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就坐,全体来宾入座。4.唱诗班吟唱圣歌祷告、献诗。5.牧师(祖父)证婚。新人进行结婚宣誓,宣告愿意结为夫妇,不论疾病窘困,永结同心。6.新郎新娘互戴婚戒、宣誓。伴郎及伴娘捧上结婚戒指予新郎新娘,新郎新娘交换戒指。新人在结婚证书上签名。7.献诗(祝福的话)。来宾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唱祝福歌。8.礼成。奏乐,新郎站右边,新娘站左边二起走出教堂,伴郎伴娘随后,家属及其他来宾亦随后退场,礼成。12.茶会或晚宴。新娘可于室外抛花束及拍摄留念。一般有茶会或晚宴。在杭州索菲亚婚庆就有办这样的西式婚礼。
西方婚礼的特殊习俗包括婚纱:西方婚礼上突出的特点就是,新娘圣洁纯白的婚纱,是婚礼上最为关注的焦点。在西方,新娘所穿的下摆拖地的礼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由于古代欧洲一些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体,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与祝福,这样才能算正式的合法婚姻,所以,新娘穿上典礼服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但在19世纪前,少女们出嫁时所穿的新娘礼服,并没有统一颜色规格。
我们那里结婚一般分两天进行。头一天是发嫁妆,女方把嫁妆拉到男方家或者新房。东台土话叫发轿。这里有几个细节:(1)“绳被(pi)毯”,这是个方言说法,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缝新人床上盖的被子。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在整个婚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搀(can)妈”,在这里解释一下“搀(can)妈”,其实是一对夫妇,一般是村里儿孙满堂,日子过得比较顺心得意同时在村里公认的也有一定威信的一对夫妇。有点类似于现代婚礼中的司仪,因为他们负责的是对农村千百年来一些风俗仪式的继承和发扬。说回“绳被(pi)毯”吧,这里也是有讲究的:
第一,虽然现在到超市里购买什么样的被子都有,但是在我们那里新人的被子还是采用自己家(或者邻居家)地里产的棉花,拿去加工成棉胎。第二,“绳被(pi)毯”的时间,就只是在结婚前一天。第三,“绳被(pi)毯”的主角是“搀(can)妈”,就是请他们来缝好被单。第四,被子的数量为两条,一般为红绿缎面各一条。当然如果冷的话,多盖几条也是有必要的。第五,“绳被(pi)毯”的线一般是棉线,这里要注意的是:缝一条被子一般是一根线从头缝到尾,中间不可以打结,最末尾收针也不可以打结,这个就是“搀(can)妈”的技术活了。这里的说法呢,就是如果打结呢,婚后日子会过的结结巴巴的。第六,在被子的一头的中间要留一个口,不缝上。就好像形成一个口袋子那样。从造型上看有点类似形成一个可以放下婴幼儿的一个小袋子。其实寓意也就是早生贵子的意思。
(2)布臵新房,一般在“绳被(pi)毯”工作完成之后开始,这里主要的讲究是:
第一,主要工作从铺床开始,床上用品全部换成新的,包括垫的和盖的。
第二,对房间进行清洁卫生。
第三,放臵硬币和红花生,硬币为“1元”的,为此我还特意跑银行换的。听我爸妈说他们结婚那时候,放的是“5分”的,可见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呵呵。红花生即是染红的带壳的花生,这个是提前准备好的。放臵的地方为房间里所有可以打开的抽屉、橱柜里。每个抽屉里面放臵硬币及红花生的数量各为4个(也有放6个的,数量随便只要双数就可以)。这里要注意的是:放臵的红花生及硬币是不可以拿走的,只能任其在里面,直到久远。我还记得小时候不懂事,还偷偷拿过我妈妈那个箱子里面的“5分”硬币的,呵呵。
第四,对房间里面的所有的镜子蒙上红纸,包括车的后视镜子等,总之,新人不可以照新房的镜子以及陪嫁的新车的镜子,期限是一个月,满月之后这个规矩自动消除。至于为什么,我也没搞懂。这里可能有的朋友就要说了,那不照镜子,新娘那一个月就不化妆吗?非也,只是限制不照新房的镜子,别的还是可以照的。另外对于车后视镜不也蒙上红纸了吗?那司机怎么开车,是不是好容易发生事故。这里我可以说,凡是后视镜蒙了红纸的车,出门的时候都会很顺的,即使没上牌照,交警都不会拦车,任其畅通无阻,别的车司机看到也会很主动的礼让,这也许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吧!(3)填子孙桶,这里先说说子孙桶吧,子孙桶作为江苏东台新娘陪嫁的嫁妆,其作用非同一般。子孙桶,又称子孙宝桶。故名思义,是保佑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喜庆吉祥物,与子孙对碗,红木箱柜一起成为姑娘的嫁妆三宝,陪嫁时必不可少的。
子孙桶其实有三件:马桶(称子孙宝桶,寓意早生儿女健康)、面桶(也就是脚盆)(称聚福宝盆,寓意健康富足),水桶(称财势宝桶,寓意勤奋上进事业有成),被称子孙三宝,是旧时民间嫁装中最基本的必备物之一。
常用的“子孙桶”是“子孙宝桶”,形状是一个大的圆型木桶,上大下小,上口有盖子,旧时结婚时“子孙桶”其实就是老式的木质马桶,婚后当作便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桶。在部分农民眼里,马桶的作用比较特殊,孕妇分娩把孩子生在马桶里是常有的事,这似乎也成了众多农村孕妇较为“安全”的生育之法。于是,马桶就有了“子孙桶”的美名,每逢女儿出嫁,哪怕嫁妆再具有现代气息,这马桶仍要捎上。当然,现在这个作用早已消失。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卫生间的家庭越来越多,但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马桶(或者痰盂)的人也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卧室里基本都有马桶。在苏浙沪地区的大街小巷偶尔也能看到晒马桶的景象。
在我的记忆里面,我的老太即曾祖母,就一直使用这一类的木质马桶。那个马桶经年累月的使用,也许对旧式女人来说是一份沉淀淀的回忆。到我妈那时候陪嫁仍然有,不过已经不使用了,到现在还放臵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
说到现时的子孙桶,市面上大多被制成工艺品,取聚宝盆和财势桶之意。但是这种工艺品,里面填不了东西的,而且这些东西又是必须填的,这个在后面我还会详细介绍。所以我还是决定寻找旧时的那种木制马桶。但是近年来,随着民间木匠手艺的渐渐失传,以前的那种传统的木制马桶已经非常罕见了。我找遍了整个县城都没找到一件出来。这个只能属于一个遗憾。可能是我执着追求对于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传承吧。后来只能买了我们那里市面上可以买的那种子孙桶,现在的材质已经变成纯塑料的了,所幸的是样式仍然保持了旧时的感觉。这也可以弥补下小小的遗憾。包括前面所说的面桶(脚盆)以及水桶全都是塑料的了。
最后再补充一个物件 – “痰盂”(一大一小两件,小的必须放臵在大的里面),这个大痰盂一般是新人在房内方便使用,小痰盂是备给以后的儿子用的,小痰盂必须放臵在大痰盂之内,俗称内胆。也是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孙的意思。相对于马桶,痰盂在目前的农村,其使用率还是蛮高的。
现在开始说填子孙桶,这里有讲究的以下:
第一,填的材料,这个可能各个地方有点差别,不过寓意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早得贵子、长生不老、多子多福、子孙满堂、保佑子孙万代等等。我们家填的主要材料有:红花生、桂圆、开心果、蜜枣、红枣、红带子2卷、红筷子2扎、红卫生纸2卷、柏枝2枝、万年青1株、红鸡蛋13个、年糕(点红的)13块、粽子(挂红条的)13个。共计13个品种。
第二,填的主角-“搀(can)妈”,将上面这13种材料依照一定的次序填进子孙桶里面。填好之后会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仪式,简单又神秘。以及如何传递子孙桶在后面会提及。
(4)填红木箱,在上面已经提及到红木箱柜,旧时作为姑娘的嫁妆三宝之一,这个在陪嫁时候必不可少。这在以前都会请木匠到家里现场制作。现在都有加工厂了,不过质量就不如过去的那种了。所谓红木箱,材料当然不是红木的,那得多贵啊,农村可买不起。其实一般是樟木或者其他常见的木质材料,现在市面上买的那种,好在五金配件上一概保留了原汁原味。
这里说下填红木箱,这里可是有文章做的呢,可以说成是有个整蛊的玩意存在。这个整蛊的对象是“婆婆”。为什么呢?听我慢慢说与您听:
第一,红木箱子里面一般放臵的都是姑娘的陪嫁物件,都是比较值钱的,不过也会放臵姑娘穿过的衣物,这里要注意的是姑娘穿过的衣物。
第二,红木箱子作为陪嫁物到了婆家之后,是谁第一个开启呢,答案就是“婆婆”。因为婆婆会查看下儿媳妇家的陪嫁都有些什么东西的。
第三,整蛊事件,这个听起来有点迷信,也小小有点恐怖,不过就听下吧。旧时呢,父母担心女儿出嫁到了婆家会受到婆婆的虐待或者欺辱。就在红木箱子里面做文章,主要道具就是姑娘穿过的衣物-裤子。就是在填这个箱子的时候,将这条裤子放臵在最上一层,这条裤子折叠的方式是裤裆朝外,形成一个M形状。当婆婆打开箱子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媳妇的裤裆。这可不是个小事,预示着,结婚后婆婆会生活在媳妇的裤裆下,意思就是婆婆会翻不了身,也就不可能欺负不到儿媳妇了。至于用穿过的衣物也就不难理解了。旧时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有时候因为这个,厉害的婆婆会闹的第二天结不成婚的。不过说法是这样,其实这个整蛊也很少人家会做的。毕竟最受伤害的是新人的感情。
第四,说是整蛊,倒也有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婆婆不去开启这个箱子,换成是给儿媳妇一个红包,一般几百到几千不等(不过数目可是之前媒人都谈定了的),给媳妇的时候说一下,这个是给开箱子的钱。这样的结果呢,媳妇开箱子,儿子也知道了是什么陪嫁,再说个妈妈听,婆婆也知道了什么陪嫁,又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儿媳妇也因为这个得一大红包。呵呵,倒也蛮好。其实说到这个,就有一个千古年来,怎么都处理不好的关系就是婆媳关系。呵呵。
(5)子孙对碗,作为姑娘的嫁妆三宝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新人进入房间之后“吃富贵茶”,这个“吃富贵茶”的过程在后面会提及,这里要说的是,我们那里的喝茶,也有用茶碗喝的,所以也有的人家就买一般的茶杯就可以了。主要要注意的是看起来像一对就可以了。倒没其他讲究了。(6)“青布余裙”,其实就是一块1米见方青布+一块10公分见方的青布缝合在一起,一端穿有一根红绳子,方便可以束在腰间。这个青布余裙,主要作用是:一是填好子孙桶之后包裹之用,二是亲友在吃糖饭的时候,新娘子束在腰间去收钱放钱用。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这个名词的意思了。
(7)送“待礼”,这里所谓的“待礼”,就是指:在发嫁妆这天,新郎倌带到新娘家送给新娘家所有亲戚的礼物。所以经常听到人们之间这样开玩笑:以后你家女儿出嫁,我可是要吃“待礼”的哦。当然亲友也不是白吃这个“待礼”的,那是要给红包的。
现时的“待礼”一般包括以下几样:13斤重的猪后腿一只、8斤多重鲤鱼两条、白酒2瓶、红酒2瓶、红糖2包、大糕2条、其他不同茶点果子4样,总共10样东西,这10样东西便组成了一份“待礼”。当然这个“待礼”的样数和品种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改变。毕竟生活在发展嘛。
送“待礼”,一般提前会计算好新娘家里有多少亲戚(包括内亲和外亲戚),按照家庭为单位,一个家庭备一份。一般算下来都不少份的,这里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送“待礼”那天,一般由新郎倌的兄弟或堂/表兄弟一起过去。当然他们到时候发嫁妆的时候也是作为劳动力使用的,呵呵。(8)辟邪仪式,这个仪式一般发生了发嫁妆之前,发生的地点在堂屋正中位臵,仪式开始前,还需要准备的道具有:红纸捻子及箩筛。这里先解释下:
“红纸捻子”,就是指用红纸卷起来拿在手上可以点火的一根东西。
“箩筛”,其实就是筛子,这个可能只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才能够明白是个什么东西,说起筛子,其制作材料是竹子,一般为圆形,边框大约10cm高,手可以握住进行劳作,中间圆形为竹子编制成的孔隙状。大致上按照这个孔隙的疏密分为:漏筛、箩筛。漏筛一般是比较疏一点,其作用类似与漏斗,起到过滤的作用,在收拾那些颗粒状农作物时候,可以将农作物中杂物筛出来。箩筛呢,就是很密的那种。
好了,介绍完这些,现在开始说说整个这个仪式的过程:
首先就是要点烛、焚上香案,由北向南依次摆上填好衣物的红木箱子、填好的子孙桶、脚盆、水桶以及“痰盂”(为一大一小两件)。并且所有物件均需要打开。准备好之后,整个仪式的主角-“搀(can)妈”就出场了,左手拿着“箩筛”,右手拿着点着的“红纸捻子”,然后在以上所有物件上用这个火罩一遍,罩的先后次序便是由南向北,向左及向右分别罩三圈,在整个过程中,“搀(can)妈”嘴中也是念念有词,大都是一些保佑辟邪、顺顺利利的吉祥话。大致的过程就是这些。“搀(can)妈”熄灭手上的“红纸捻子”。至此,整个辟邪的仪式就结束了。
这里还要说一下对“妆新衣裳”的辟邪,这里所谓的“妆新衣裳”就是指:新人结婚那天穿的里里外外的一套新衣服。这个辟邪过程和上面这个是一致的。这里主要说下关于“四眼钱”。
何谓“四眼钱”呢,就是在方孔圆形古钱币上,在钻出四个小孔,称作“四眼钱”,制作好“四眼钱”之后,仍然是由“搀(can)妈”将这两枚“四眼钱”缝制在新郎和新娘的“妆新衣裳”里面。位臵一般是贴背部。这里的说法呢,新人身上的这枚“四眼钱”可以保佑他行万里路,起到壮胆之作用,走到哪里都不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枚“四眼钱”放臵在衣物内的期限只是一个月,到新婚满月之后,必须拆下来,用红布包起来并且妥当放臵好。据传这个东西也是有传世之作用。呵呵
(9)“捏锁”仪式,在上面说到,做完了那些辟邪仪式之后,进行下一个“捏锁”仪式,这个“捏锁”的主要对象是刚才打开的红木箱子,主要参与人是:新郎和新娘的弟弟,同样的“搀(can)妈”是组织者。现如今啊,实行计划生育,好多独生女家庭就没有弟弟,那只能按照由堂至表的顺序寻找一个男生来参加。这个是必须的。
首先是,新郎在箱子的四个角落放上预先准备好的红包(几十到几百不等,一般为吉利数字)。接着新娘的弟弟出场了,拿走其中一个角的红包,我们那里叫做“捏(ni)箱旮旯”。接下来,新郎就要在刚才她弟弟拿走红包的那个角落再放臵一个红包,这个我们那叫做“满箱旮旯”。再然后,新郎就被支开一边,新娘的弟弟再次上场,进行“捏锁”(之前我说的那个整蛊游戏一般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进行)。所谓“捏锁”就是合上刚才打开的红木箱子,同时锁上箱子上的锁,并且把钥匙交给新郎。这个操作过程是由新娘的弟弟完成。至此“捏锁”仪式完成。
(10)传递子孙桶仪式,前面已经很详细的叙述了子孙桶在嫁妆里面非同小可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来传递,也是有一个固定的仪式的。这个传递子孙桶的主要对象是上面说到的:子孙桶、脚盆、水桶及痰盂。主要参与人是:新郎和新娘的弟弟,同样的“搀(can)妈”是组织者。
这个仪式其实比较简单,就是“搀(can)妈”先盖上子孙桶的盖子,子孙桶是放在脚盆里面的,然后用“青布余裙”包裹好子孙桶,用红带子系好。再盖上水桶及痰盂的盖子。接着新娘的弟弟出场,双手端起子孙桶由新郎接着。新娘弟弟从姐夫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几百到上千不等,一般为吉利数字)。接着就是端出水桶及痰盂。至此,整个传递子孙桶的仪式完成。
这里解释下,新娘的弟弟的作用,在我们那里娘家舅,是个很重要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是由母亲承担着延续家族香火的重任。因此对女方家的娘舅显得格外的尊重。在后面安排酒宴席位上,我会再一次说到这一点。呵呵。
周树人(公元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去世),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4月2日为《新青年》写稿(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笔名之多,堪称我国著名作家之最,在世界伟大作家中也是极少见的。
笔者最新收集到的鲁迅笔名共计181个:
一字笔名有16个:卂 飞 树 俟 独 洛 干 豫 L 干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二字笔名有116个:翁隼 唐俟 旅隼 朔尔 家干 苇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铭 译者 张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罗怃 佩韦 周树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继 茹莼 树人 候堂 飞斐 冬华 乐文 洛文 乐贲 乐雯 品音 记者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于 黄棘 梦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灵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侨 越容 楮冠 鲁迅 尊古 游光 遐观 编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冲 孺牛L.S.丁珰 丁萌 士繇 E.L.及锋 之达 子明 丰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头 中拉 长庚 公汗 风声 巴人 龙刚 尤刚 且介 且文 史赉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飞 自树 许遐 许霞 鲁行 迅行 独立 姜珂 洛丈 神飞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晓角 动轩 仲度 华圉 阿张 豫山 樟寿 豫亭 符买 俟堂;
三字笔名有37个:华约瑟 齐物论 唐丰瑜 唐元期 黄凯音 戛剑生 康伯(白)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编辑者 编纂者 纂述者 杜德机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鲁迅 张承禄 张禄如 周玉才 周动轩 小孩子 丰之余(瑜)韦士繇 邓当世 白在宣 周树人 周樟寿 周豫才 宓子章 赵令仪 某生者 倪朔尔 栾廷石 孺子牛 ;
四字笔名有5个:宴之教者 宴之敖者 ELEF 旅沪记者 楮冠病叟;
五字笔名有7个: 朝花社同人 中国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诸夏怀霜社 译文社同人 铁木艺术社 旅沪一记者;
六字笔名有1个:上海三闲书屋。
其中的笔名注解:
阿张、周豫才、豫山、周树人、樟寿: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
豫亭、豫才: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豫山”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名豫才。
树人: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鲁行:鲁迅在1907年他曾用过“鲁行”做笔名,“鲁”是因他母亲姓鲁,“行”是奋发勇进之意。
苇索、桃椎、符买:他有苇索、桃椎、符买等笔名,据《黄帝书》记载:上古时代有神荼、郁垒两位神仙弟兄,有捉鬼的本事,二人常在度朔山的桃树下检阅百鬼,并将一些无道之鬼用苇索绑起来喂老虎。根据这个传说,我国民间有了如此一习俗:在门上悬两块桃木木板,上荼神佘,符买二神大名,用来镇邪怯恶。这两块桃木,就叫桃椎或桃符。显然,先生以苇索、桃椎、符买为笔名,正表明他为民除害、声张正义的理想。苇索:“坚韧不折”义。桃椎:“驱邪除害”义。
雪之:鲁迅先生还有个笔名“雪之”,立意颇深。其时,教育总长章士钊赞美文言,反对白话运动,并以“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为例撰文立说,可惜,他把勇士的“士”误解为读书人,为此,鲁迅写了篇杂文,题目就叫《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并以笔名“雪之”发表,意思和文章相互通联:为三位被“误杀”的读书人昭雪。
俟堂:《俟堂专文杂集》,题记鲁迅所藏古砖拓本的辑集,收汉魏六朝一七○件,隋二件,唐一件。鲁迅生前编定,但未印行。俟堂,鲁迅早年的别号。
鲁迅、迅行:1907年又因鲁迅先生的慈母姓鲁,所以他取其母姓,又录“迅行”,取其“迅”字,含二而一,谓之“鲁迅”。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鲁迅”这个广为人知的笔名,是他发表《狂人日记》时第一次使用的,据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先生解析,“鲁”是他母亲姓氏,我国春秋时期,“周”与“鲁”是同姓之国,取“鲁”则在于纪念感怀母亲养育教诲之恩。“迅”原是他幼时乳名,又含迅捷进取之意,表明他誓与反动腐朽的旧时代彻底决裂,积极进取的鸿鹄之志。他的母亲叫鲁瑞。“愚鲁而迅速”是他笔名的主要缘由。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
(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迅行”的含意是奋发、勇进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唐俟:鲁迅读佛经抄古碑取笔名“唐俟”,意为“待死堂”。1918年5月15日,鲁迅以唐俟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梦》、《爱之神》和《桃花》三首白话诗,以后又发表过三首。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以后,胡适便给予热烈的赞赏与高度的评价,称誉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
宴之敖者:鲁迅曾用过“宴之敖者”这个奇怪的笔名,它源于:1919年底,鲁迅全家搬进了北京的一个大院子,同享天伦之乐。然而周作人的日本妻子治家时挥霍无度,月月亏空,家庭间的矛盾日益激烈。最后,鲁迅在家里竟连饭也吃不到,只得自备饭菜。鲁迅解释说:“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其中包含多少无奈、痛苦和辛酸。据许广平《欣慰的纪念》:“先生说:‘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说文》作欪„„);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按周作人之妻为日本人。《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孺子牛:为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他从自己著名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摘取“孺子牛”、“孺牛”为笔名,意即坚持站在劳动者一边。
阿二:“阿二”原是旧社会统治阶级对下层拉黄包车车夫的贬称,他就选用“阿二”作笔名,意即坚决站在劳动者一边。
巴人:在发表不朽名著《阿Q正传》时,他取笔名为“巴人”,喻意十分清楚,即“下里巴人”。以示他对标榜所谓“阳春白雪”的封建正统文艺的嘲笑,坚定不移、立场鲜明的公开站在劳苦大众一边。
旅隼:为了向恶毒攻击他的政敌表示坚决回击、应战的大无畏精神,他用“旅隼”作笔名,“隼”是一种可以捕猎的勇猛的雄鹰,“旅隼”就表明自己具有搏击长空、克敌制胜的信念和勇气。
许遐:许广平的小名叫许霞,鲁迅干脆取“许遐”作笔名。
唐丰瑜、丰之瑜:针对文坛某些人攻击鲁迅是“封建余孽”,他又取笔名“唐丰瑜”、“丰之瑜”;
尤刚:“刚强不屈”义。
敬一尊:“回敬一杯”义。
白在宣:“公开宣战”义。
华圉:用“谜语”起的也不少,如“华圉”是隐“当时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之意。
何家干:在与敌人斗争周旋中,鲁迅既沉着应战,又鄙夷幽默地对敌人进行辛辣嘲讽。当时,国民党的“检查官”四处伸出触角,寻查迫害鲁迅,可他并没有被白色恐怖所吓倒,他用“何家干”作笔名发表文章,嘲弄反动派及其所豢养的鹰犬:“你知道是何家所为?”
隋洛文、洛文:隋洛文是“堕落文人”义。1930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堕落文人鲁迅”,鲁迅遂取笔名为“隋洛文”、“洛文”以示抗议。鲁迅也用“隋洛文”作笔名,用以影射浙江党老爷许绍棣通缉他的罪名“堕落文人”。
公汗:1934年,叭儿狗纷纷狂吠,处心积虑地攻击、诽谤鲁迅是“汉奸”,于是鲁迅就针锋相对,巧妙的以“叭云汉奸”四字各一半组成“公汗”作笔名,戏弄、正告反动派及其奴才走狗:“你对这个‘汉奸’如之奈何”?
虞明、余铭:“虞明”、“余铭”系“愚民”之谐音。
韦士繇:“韦士繇”系“伪自由”之谐音。
丰之余:“封建余孽”义。他也用过“丰之余”,这是他对创造社人定他为“封建余孽”的反嘲。
康白度:他用过“康白度”(Comprador)作笔名,这是回敬林默讥他为“洋行买办”的即兴反攻。
晓角:是早晨报晓的嘹亮的号角,它是鲁迅生前所用的最后一个笔名,表明他晚年在病魔缠身,自知不久于人世间,仍念念不忘唤醒国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去冲破旧社会重重阴云霾雾,为迎接黎明的到来而奋勇斗争。
栾廷石:鲁迅先生写杂文曾用个笔名叫“栾廷石”,含有瞧不起栾廷玉之意。
诸夏怀霜社:1936年10月18日,鲁迅已经生命垂危,当时任《译文》杂志主编的黄源前来看望,并诉他托他在《译文》刊登的广告登出来了。这则广告是《介绍〈海上述林〉》一文。《海上述林》是鲁迅为瞿秋白烈士所编的一部译文集,他还用了“诸夏怀霜社”的名义出版。“霜”是秋白的原名,“诸夏怀霜”意即全中国都怀念瞿秋白。没想到,这则广告竟成为鲁迅先生一生中最后看过的文字。第二天(即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就不幸与世长辞了。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谦之辞。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字面上解释,也切合鲁迅的生平,都说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种解释。认为“迅”字,古义为狼。出处见《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照这样注解引申出来,“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持此一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个字为名,正是鲜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与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据说侯外庐的这种解释,曾向鲁迅夫人许广平提起过,许广平连连称谢,表示首肯。
他是这样解释自己的笔名的:
一、母亲姓鲁;
二、周鲁是同姓之国;
三、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鲁迅平生用过一百多个笔名,是现代作家中笔名用得最多的人之一。他自己曾经有所说明,例如他二十年代中叶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说过:“近几年《呐喊》有这许多人看,当初是万料不到的,而且连料也没有料„„我所用的笔名也不止一个:LS,神飞,唐俟,某生者,雪之,风声;更以前还有:自树,索士,令飞,迅行。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
这大批的笔名中有些仅为谐音,如“虞明”、“余铭”,用浙江、上海一带的口音念起来,同于“愚民”,“康伯度”则是英文的买办(Comprador)之音译;但更多的笔名另有深义。例如后来最为通用以至取代了原名的“鲁迅”开始用于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等小说之时,而同时发表新诗与杂文则署名“唐俟”。他当年曾经与一度离别的老朋友许寿裳交谈过这两个笔名的含义,许先生在《鲁迅的生活》一文中写道——
他说:“„„(署名鲁迅)理由是:
(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至于唐俟呢?”“哦!因为陈师曾(衡恪)那时送我一方石章,并问刻作何字,我想了一想,对他说,你叫作槐堂,我就叫俟堂罢。”我听到这里,就明白了这“俟”字的涵义,那时部里的长官想挤掉鲁迅,他就安静地等着,所谓“君子居易以俟命”也。把“俟堂”两个字颠到过来,堂和唐这两个字同声可以互易,于是成名曰“唐俟”。周、鲁、唐又都是同姓之国也。
可见虽然即使是临时使用的笔名,其中也很有些典故,颇有意思的。而且这一课题似乎尚非题无剩义。试举三个例子来看。
即如“唐俟”及其简化的用法“俟”,乃是五四时代鲁迅的重要笔名之一,鲁迅用这一笔名发表了若干新诗、随感录和论文。据当年的北大学生孙伏园说,那时“青年们常常互相询问:‘唐俟到底是谁呢?谁的文章有这样深刻呢?’”“‘唐俟’和‘鲁迅’会不会是一个人?唐俟大抵写论文,写新诗,写随感;鲁迅则写小说,也写随感,而两个人的用词选句和思想内容又很有相像之处,也许这两个人只是一个人的笔名吧?”一直到《热风》出版后,“唐俟”与“鲁迅”确为同一人才大白于天下。
李允经先生说:“‘唐’这个字,也含有‘中国’的意思。唐代盛时,声誉远及海外,后来海外各国便称中国人为唐人。这样,‘唐俟’便可以理解为‘中国等待着’或‘中国人期待着’的意思”。鲁迅让中国等待什么呢,这恐怕属于求之过深了。鲁迅的著作尚且不可以过度诠释,笔名更不宜从中寻求过多的微言大义。既然“唐俟”为“俟堂”之倒文,则“唐”只是一个姓。
又例如,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用过一个“黄棘”的笔名,高信先生解释为“黄帝子孙所居住之地布满了荆棘”,此说恐亦不确。我们知道民国元年(1912年)时的鲁迅对形势的看法比较乐观,“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国人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前途非常光明,所以他这一笔名的含义或不至于那样悲愤。按“黄棘”典出屈原的《悲回风》:“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王逸《楚辞章句》云:“黄棘,棘刺也。枉,曲也。己愿借神光电景,飞注往来,施黄棘之刺,以为马策。”可知“黄棘”乃是用棘刺当作鞭子,打马快跑。这与《〈越铎〉出世辞》大声疾呼的“纾自由之言议,尽个人之天权,促共和之进行,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等等,完全合拍。解释鲁迅的笔名应顾及他当时的思想状态,而不宜望文生意,作脱离实际的联想和发挥。
鲁迅笔名中用典故最见曲折的大约是“杜德机”。这三个字出于《庄子·应帝王》,其中说,季咸是一位会相面算命的神巫,预卜人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夭,无不灵验。列子把这个人的情况说给他的老师壶子听,壶子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这种灵验与问卜者跟他积极配合有关,如果不配合,季咸就无能为力。于是壶子让列子把季咸带来给自己相面:
明日,列子与之(季咸)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泣涕沾巾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尝又与来!”
壶子明明活得很正常,而季咸却以为他马上就要死,其原因即在于壶子故意示之以假象,让季咸看到某种预示着死亡的迹象,而这种假象其实乃是壶子利用自己的特异功能,故意 “杜”其“德机”制造出来的。“杜”是闭塞之意(即“防微杜渐”、“杜绝”之“杜”),“德机”就是生机,在庄子的语汇里,“物得之以生谓之德”。壶子故意闭塞(“杜”)自己的生(“德”)机,季咸据此做出判断,结果大大失误。庄子的意思大约是说,一个人要站得住脚,就要“立乎不测”,让别人摸不到自己的底,臣下对付帝王得用这个办法,帝王对付臣下也得用这个办法。庄子貌似一味旷达不问世事,其实却极端深于世故。
【中西婚礼习俗对比】推荐阅读:
中西方婚礼差异_英文07-18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06-02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06-10
中西方节日的对比09-08
中西文化对比英文论文12-10
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09-07
苗族婚礼习俗07-10
青岛婚礼习俗07-10
东北婚礼习俗11-04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禁忌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