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正错别字的内容(精选5篇)
尊敬的市长先生:
您好!我是大溪镇中心小学的五(2)班同学吴琰励。这学期我们班开展了遨游汉字王国实地实践了“发现错别字”的探讨行动。
但我们在大街上发现了故意用汉字谐音的服饰专卖店,特地拍了几张照为证据:
我觉得这样当然有创意,但我们小学生就会以为这个字是这么写的,在考试的时候也会写错,让我们不以为然。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成绩。
当然也有不小心写错了的。我也希望这些店家在发现时及时改正。
同时,我也建议他们:
1.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提倡全民学习汉字,如何正确使用汉字。
2.要对全市的广告、招牌制作公司或商家加强管理,禁止有错别字的广告和招牌出现。
3.让每位商家对自家的广告、招牌进行自查,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商家,被他人发现并举报者,罚款1000元,同时奖励举报者100元。
希望市长能让店家能按时改正错误。让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此致
敬礼
大溪镇中心小学五(2)班吴琰励
2011.11.19
建议书
敬爱的各位大人、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时时刻刻都会接触到汉字。如果没有它,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会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发生错误。我发现了社会上的错别字情况,也发现了作业本中的错别字。因此,我想向大家建议:
1、商家不要随意篡改成语,要规范用字。
2、出版社的叔叔阿姨们认真检查,不要出现错别字的现象。
3、作为小学生更应该从小养成正确使用汉字的习惯,不会的字一定要查字典,不能想当然。
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并且正确运用它。
此致
敬礼
姓名
日期
关于“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倡议书
学校各部门、各班级、全校师生:
语言文字规范化,是“促进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为了营造一个更加和谐文明的校园气氛,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校团委、学生会特向全校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1、积极学习普通话、说好普通话。与老师、同学交流时,请时时处处使用普通话,形成良好的校园语言交际环境。
2、充分利用课堂朗读训练时间,提升文化修养,提高普通话朗读水平。
3、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使用文明用语,不说粗话和脏话,使文明用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校园内,与同学们互帮互助,相互督促,使写规范字、说普通话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4、使用规范汉字,正确书写汉字,做到字形、笔顺规范,养成认真、细心的书写习惯。不写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异体字。
5、把写规范字、说普通话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使写规范字、说普通话成为一种维护民族荣誉、崇尚祖国汉语言文化的行为。
写规范字,从你我做起;讲普通话,方便你我他。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在校园里营造“写规范字、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为创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而努力!
校团委 学生会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二日
关于“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语言文字规范化,是“促进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件大事。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认真落实省、市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示范校,校团委特向全校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1.积极学习普通话、说好普通话;
2.使用规范汉字,不写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异体字; 3.在校园生活中,与同学们互帮互助,相互督促,使写规范字、说普通话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4.在家庭生活中,积极带动家人写规范字、说普通话,使身边的亲友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字习惯;
5.在社会生活中,对不规范的语言文字行为及时予以纠正,为创建文明城市作贡献;
6.把写规范字、说普通话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使写规范字、说普通话成为一种维护民族荣誉、崇尚祖国汉语言文化的行为。
写规范字,从你我做起;讲普通话,方便你我他。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在校园里营造“写规范字、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为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恩施市小渡船中学团委会
关键词:大班化教学,不足,改正策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策略”,足以说明国家各级领导对教育事业的一贯重视。我们惊喜地看到,我国的教育事业并已初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各大学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及需要,不断扩招。正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成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脊梁,不可否认他们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但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声音。如:部分家长盲目对某一所学校的教学产生崇拜,削尖脑袋往里挤,导致该校学生数量严重超编,出现了班级人数过多,以致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并造成了局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起了反作用。大班化教学有哪些弊端,如何进行改正,我们斗胆在此作如下探讨:
一、大班化教学的历史背景及界定
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出台及实施,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学校容量及教育资源扩充缓慢,人均分配教育资源降低。为满足教育需要,有些学校不得不以扩大班级人数容量来解决此矛盾。
由于人数过多,部分地区经济处境相对困难,学校校舍局限,条件较差,导致很多学校出现了班级容量在45人以上的大型教学班级。其优势在于节省师资力量、节省场地、节约资金,但我们也看到大班化教学弊大于利,也充分意识到大班教学的弊端及带来的危害,并应采取改正策略最大限度将危害降到最低。
二、大班化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大班化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大班化教学中,不少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因学生人数众多无暇顾及,不能及时反馈及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缺乏有效交流、及时沟通。
(二)大班化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个体的良好发展
学生作为社会发展中的独立有机个体,他们的身心、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均不成熟。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成熟化的认知、想法、观念来对待学生。但在教学中,由于人数过多,教师难免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常常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指导学生学习,过分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无法映射学生的想法及认识,更无法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研究学生。
以上将大班化教学的主要弊端做了论证,当然其弊端还有很多,如造成课堂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等,不一一论述。
三、大班化教学弊端的改正策略
(一)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保证。
1. 教学中的授受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应积极发挥这一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应通过对课本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内涵的人文素养。
2.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平等关系”即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尽可能融入学生,试着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学生的思想思考问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用一种朋友式的友好方式与他们交往。
(二)积极实现教育与学校文化的转化
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皆不相同,要帮助学生掌握好课堂时间,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扩展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知识,锻炼能力。
1.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新课程改革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2. 班级文化。
学校教室的墙壁多是坚实冰冷的瓷砖墙壁,木质桌椅,没有人文色彩。教师应积极营造出一种愉快的教室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转变学习方法,实现“学习共同体”的双赢
新课改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构建了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局面。所以,教师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虽已提出多年,但纵观现行课堂教学,仍令人不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旧思想,顺应时代要求,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去了解学生需要学些什么,转变为考试而教书的目的,明白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与生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
在真正的师生对话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只是:训斥和被训斥、灌输和被灌输、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互相谈话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
(五)肯定学生的成功,及时评价反馈
儿子日记中常出现一些错别字。为了帮助孩子改正这个毛病,我准备给孩子
讲几个有关错别字的笑话。
“儿子,我给你讲几个笑话,你想听吗?”
“当然想听啦。”
“有一个人给他的朋友写了一张便条:‘傍晚,我们在公元前见面。’他的朋友看到留言条后也给他写了一个便条: ‘我没有办法和古人见面。’这个人接到便条目瞪口呆,不知道朋友的便条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一边讲,一边把两张便条的内容写给孩子看。
“我知道了。”儿子眉毛一扬,说,“这个人把‘公园前’写成了‘公元
前’,公元前是古时候的意思。”
“你真聪明。”我夸道。接着讲起了第二个笑话:
“老师批改学生作文,文中写道: ‘老师,您送走了一庙又一庙的学生,又即将送走我们这一庙„„’老师在文后留下批语:‘走了你们这一庙,我就该升为方丈了!’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说自己就该升为方丈了吗?”
孩子摇了摇头。
“老师把一个班的同学带毕业了,叫送走了一届学生。可这位同学写成了‘一庙’学生,老师当然说自己升为方丈了。”我解释道。
“太有意思了!再讲,再讲!”孩子大笑了起来,连声催促着我继续讲下去。
“有个同学写作文,他写‘我们每人吃了一盆凉皮’。老师正在惊叹他的饭量实在惊人,又发现另一个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一天吃三吨,一吨早饭,一吨午饭,还要吃一吨晚饭。’你知道他们写错了什么吗?”
孩子笑着说:“第一个同学把‘一盘’写成了‘一盆’,第二个同学把‘三
顿’写成了‘三吨’,对吗?”
“这三个笑话都和一种现象有关,你知道闹笑话的原因是什么吗?”我问。
“是错别字!写错别字会闹笑话的。我以后要小心,别写错别字。”儿子有
点儿不好意思地说。
“有一个人给他的朋友写了一张便条:‘傍晚,我们在公元前见面。’他的朋友看到留言条后也给他写了一个便条: ‘我没有办法和古人见面。’这个人接到便条目瞪口呆,不知道朋友的便条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吗?”
“老师批改学生作文,文中写道: ‘老师,您送走了一庙又一庙的学生,又即将送走我们这一庙„„’老师在文后留下批语:‘走了你们这一庙,我就该升为方丈了!’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说自己就该升为方丈了吗?”
别字先生的故事
错别字,害人不浅,人们对它们深恶痛绝。古人用诗来讥讽别字先生,警示人们。
明朝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巴结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送去,并且先叫人把帖子呈上。帖子上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了很是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又为什么要用筐装?当知县看到筐里装的东西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新鲜的枇杷。知县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
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有个浪荡公子,不学无术,花了几千两银子买了个县令来当。一次,他想买补品补身子,便对差人说:“你速去药店买三钱最好的鹿耳。”差人立即急匆匆来到一家大药店,对老板说:“我家老爷吩咐,要三钱鹿耳。”老板皱着眉头,寻思良久道:“本店只有鹿茸,无鹿耳。”差人急得哭起来:“小人买不到鹿耳,依老爷的脾气,定挨五十大板!”老板见状,提笔写了一首打油诗:
只因读书不用功,错把鹿耳当鹿茸。
倘若办案亦如此,多少无辜在狱中。
滩浒(虎)缘何读滩浒(许)
小时候读书,就有条经验,凡不认识的字,只要念其边旁,百分之六七十会念对。如泳、咏、△三字皆念“永”,这叫“瞎字认半边”。但另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字,如果按“认半边”的老经验去念,就要成为别字先生了。有个讽刺别字先生的故事:“某人(别字先生)在看一本书看得很入迷,友人问他:在看什么书?答曰:《水浒(许)》。友人不解,再问书中写些什么人物?答曰:有一李逵(达),搿二斧(爹),有万夫不当之勇(男);友人才知某人看的是《水浒》。”这个笑话是编出来讽刺那些“别字先生”的,未勉有点出格,因为把浒读成“许”,逵读人“达”,完全可能,把斧读成“爹”,勇读成“男”就不大可能了。
但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读某字的原音反而错了,“认半边”反而对了。例如滩浒岛这个地名,就应读作滩浒(许),而不能读成滩浒(虎)。
据说,把滩浒读作滩“许”,还是清康熙皇帝造成的。相传,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南巡时,对海岛开发十分关注,指名要时任定海镇总兵黄大来前去护驾,多次亲自向黄大来询问舟山的情况,黄向康熙奏呈普陀山寺庙失修的情况后,康熙赐金千两,命修复普陀山前后两大寺。
黄大来还携一部旧的志书,按照志书中的插图介绍海山的地理环境,康熙听得津津有味,要过图边看边念:“舟山、岱山、鱼山、洋山„„滩浒(许)”。黄大来和在场的大臣都知道康熙读别字——把滩浒读成滩“许”了。但因皇帝的口是金口,皇帝开了金口,错的也对了,所以,不但没人出来纠正,反而也跟着康熙把滩浒读成滩“许”,并传令滩浒岛附近居民,今后,滩浒只准念滩“许”。所以当地居民一直照念。直到本世纪60年代,笔者去滩浒岛参观发展渔业生产情况时,岛上居民还是叫自己的岛屿为滩“许”。
别字先生自辩
从前有个教书先生,常念别字,误人子弟,被人告到县官那里。县官传他到堂审问。
“你教书常念别字,是吗?”
“不,不,绝无此事,纯属子虚鸟有。”
“什么?鸟有?你把乌念成鸟字,当堂出错,你认打还是认罚?”
先生怕挨打,战战兢兢地说:“认罚!”
县官提笔批下:“罚鸡三只,兔两只。”
先生回家提了一只鸡来。
县官一看,责问道:“怎么就送一只鸡?”先生回答说:“大人你不是写‘鸡三只,免两只’吗?”
县官被弄得啼笑皆非,只好喝令退堂。
--《民间笑话大观》
买千口猪
从前,有个县官写字很潦草。这天他要请客,便写了一张字条叫差役买猪舌。谁知“舌”字写得太长,分得太开,差役误以为叫他买猪“千口”。这可忙坏了那位差役,跑遍了城里,又到四乡去购买,好容易买到五百口猪。他一想交不了差,便向老爷求情,希望少买五百口。
县官生气地说:“我叫你买猪舌,准叫你买猪千口呢?”
差役听了,应声道:“还好还好!不过以后请老爷注意,若要买肉,千万写得短些,不要写成买‘内人’。”
有关错别字的笑话分类
一、谐音式
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赶考,呆坐半天也做不出答卷。于是便想走后门中榜,就在试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戚)!”主考官看后又好气又好笑,提笔批道:“既是中堂亲妻,我定不敢娶(取)!”
二、对联式
清代一次科举考试,有个考生因不懂《书·秦誓》中“昧昧(想念深切)我思之妇”一句的意思,将其写成了“妹妹我思之”。主考官开始不明其意,继而哑然失笑,挥笔批道:“哥哥你错矣!”两者恰好构成工整的对仗。
三、曲解式
某店主在招牌上把“月饼”写成“曰饼”,有人说:“‘曰’字是个白字。”店主不屑一顾:“说得倒好,‘白’字还有一撇呢!” 某老板的商品介绍上把“零售”写成“另售”,有人纠正道:“‘另’字写成别字了。”老板反唇相讥:“你弄清楚,‘别’字还有一立刀呢!”
某商人做广告时,把“锡纸”写成“昔纸”。有人指出:“‘昔’字是个错字。”商人嗤之以鼻:“哼,‘错’字还有金字旁呢!”
四、打油诗式
说古时候有一个土财主,喜欢读书人,给自己的千金小姐找了一个读书郎并入赘。结婚后财主送女婿在外地继续求学。读书郎爱读书不假,只是写字潦草,还有错别字。有一天,在外寒窗苦读的书生非常思念家乡,此时正是杏子熟落的季节,他平时很爱吃杏,于是提笔给岳父写了一封家书,让岳父买一些杏寄来。
老汉看到信,琢磨了半天也没明白,因为女婿把杏写成了“否”。老汉猜字行动,买了一筐小黄杏给女婿寄去了。于是有诗云:
贤婿来信要买“否”
急得老汉满街走
买了一筐小黄杏
不知是“否”不是“否”
另有:
有一学生,学习不用功,给家里写信写不成,于是: 爸爸,奶奶(妈妈)你们老俩口好吧:
家里的粮食狗(够)吃了吧?家里还有线(钱)没有?我的线(钱)化完了,我这里下雨,我没有命(伞),你们急(寄)线(钱)给我买命。完了。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
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大吃一斤 有个人早上出门后,看见旁边有堆狗屎,于是他回家写道:我在家门口看见一堆狗屎,我 大吃一斤!!!!!
单位上有位同事,工农兵大学生,文化水平不高。有次为报材料到大市局里,就打电话去:“喂,是XX站长吗?我的复历表已经寄去了,你们收到了吗?”人家听不懂:“什么,什么复历表?”他急:“就是你们要我寄的那个个人复历表啊„„”我们在旁边早笑歪了。哈哈,“履历表”说成“复历表”,真是大姑娘坐轿子——还是头一回听说呐。从此“复历表”就成了他的代名词。这位仁兄还经常有这样那样的笑话。酒中有个“泸州老窖”的,他总说成是“泸州老窑”。人家问他,今天喝的是什么酒呀,他说:“还不是老样子,泸州老窑呗?”老窑老窑的喊多了,我们就喊他“老窑”起来了。当然他也笑笑:“取笑我干嘛?我还不比那书记强?哗众取旁”——我倒!
1935年5月初,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中原展开大战。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联合讨蒋,曾商定双方部队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以集中兵力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但是不幸的是,在拟定作战命令时,冯玉祥的一名作战参谋把“沁(qìn)阳”的“沁”多写了一笔,成了“泌(mì)阳”。碰巧河南南部就有个泌阳,不过这个地方与沁阳有千里之遥。冯玉祥的部队接到命令,匆匆赶往泌阳,结果贻误战机,错过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蒋军获得了主动权。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挨打。一字之差,最终导致冯、阎联军在中原战场的全面失败。
《四个错别字的厉害》。
故事发生在“文革”期间,那时知识青年下乡插队“接受再教育”。有个知青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爸爸妈妈,不要再寄粮票和钱来了。我的粮食狗(够)吃了。这些天常常下雨,烦闷得很,我的命(伞)也丢了。为了节约闹革命,我只要你们的老命(伞)。现在公社已经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过两天我就上吊(调)了。”
家里的人看信后,全吓坏了,差点闹出了人命。
二、调查地点:衡东城关一小和衡东南北正街
三、调查目的:寻找寒假作业中和街头的错别字,并记录或者拍下来,并分析原因。
四、调查过程:
早几天,我无意中拿起弟弟的寒假作业翻起来,发现弟弟把“一见钟情”写成了“衣见钟情”,我告诉他错了,叫他改正,他理直气壮地说他没错,说他是在一家服装店看到过这个成语。我简直气结了。却不由得感慨,现在各类广告、宣传画、招牌、店牌、标语牌因为不规范用字,故意使用错别字,或者用谐音乱改成语,误导了好多的小学生,特别是一些一、二年级的小孩子。确实,有的错别字如果不经过琢磨、推敲甚至考究一番,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呢!
因此,开学第一天,我约上赵龙、周世杰、周娣进行一次错别字大调查。首先,我们从同学们的寒假作业中找错别字,想调查同学们错得最多的字有哪些。于是找到老师,要她把刚刚交上来的寒假作业全部交给我们。我们几个一齐动手认真地查起来了。结果发现,错得最多的字有:
1.“地”都用“的”代替了。比如:他“认真地”写作业。都是“认真的”写作业。
2.“应该”写成“因该”。
3.“按部就班”写作“按步就班”。“三部曲”写作“三步曲”。
4.“坐落”写作“座落”。
5.“黯然”写作“暗然”。
6.现在多用“人才”,不用“人材”。
7.“爆发”与“暴发”。“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
8.“必须”与“必需”。“必须”的意思是一定要,通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学习”。“必需”的意思是一定得有,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单用,也可构成“必需品”等词。
9.“辨”与“辩”。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
10.“表率”写作“表帅”。在用作动词时,“统率”也可写作“统帅”,但提倡用“统率”。
11.“部署”写作“布署”。
12.“奔驰”的“驰”写作“松弛”的“弛”。
13.“倍受”与“备受”。“倍”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备”是表示完全,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14.“长年累月”写作“常年累月”。
15.“彩”与“采”分辨不清。一般来说,在表形的词中用“彩”,如“精彩”“剪彩”“彩排”;在表示抽象意义时用“采”,如“神采”“光采”“兴高采烈”。
16.“订”和“定”分不清。“订”大多指经过商讨而订下,商讨的成分很大,有的不是最后确定,如合同、条约、规章等用“制订”。如果是可以确定而且确定了的,用“定”。“制订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订后可以不是确定了的;“制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定后是确定了的。“协定”虽然如同“条约”,但是用“定”。
17.“度”与“渡”分不清。“度”是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渡”是后生的字。在使用中,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时,一般用“度”,如“度过这段时光”“欢度国庆”“虚度年华”“度过暑假”;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义时,用“渡”。如用于有人为因素的意义,用“渡”;没有人为的因素,则用“度”。“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度汛”,没有人为的因素,所以用“度”。
18.“覆盖”与“复盖”。
19.“副”和“幅”。对字画习惯用“幅”,但对联因为成双,只能用“副”。用于脸部表情,用“一副笑脸”。表示中药时,用“一副药”或“一付药”,但更常见的用法是“一服药”。
20.“竿”与“杆”。“竿”指竹竿,所组词汇与竹子原料有关。“钓竿”已很少用竹子做,但仍沿用“竿”字。“秆”是指某些植物的茎,“秸秆”“麦秆”不要写作“秸杆”“麦杆”。
21.“冈”与“岗”。“冈”指较低而平的山脊,构词有“山冈”“井冈山”“黄
冈”“云冈石窟”。表示岗位、岗哨要用“岗”。但也有的地方土坡、不高的山也用“岗”,如“黄土岗”。
22.“功夫”与“工夫”。经常通用,但是,在表示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习惯用“工夫”。表示工作、学习所花的精力时间时,表示本领和造诣等义项时,习惯用“功夫”。
23.“振”与“震”。“振动”主要指“动”。“震动”主要指“震”。“震惊”用“震”不用“振”。“振”还表示奋起的意思,如“振作”、振奋精神”。“震撼”不要写作“震憾”。
24.“暄”指阳光温暖,“寒暄”是指见面时说冷暖一类的应酬话。“寒暄”不能写作“寒喧”。
25.“候”与“侯”。“侯”字只有两个义项:(1)姓;(2)古代贵族的一种爵位,如“诸侯”“封侯”。除此之外一般都用“候”。
26.“笔画”与“笔划”。用于文字、一笔等义项时,可以通用,但习惯上用“笔画”。凡是指用手、脚或物做出某种动作时,一般用“画”字,如“画十字”“指天画地”“指手画脚”。
27.“化妆”与“化装”。“化妆”一般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也有“美化”的比喻义。“化装”一般指演员为扮演角色而加以修饰。
28.“竟然”写作“竞然”。
29.“竣工”写作“峻工”。
30.“一年之计在于春”写作“一年之季在于春”。
31.“决不”与“绝不”。“决不”含有决心、决定的意思;“绝不”则含有“绝对”的意思。
32.“即”与“既”。“即”指“靠近”的意思,如“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就”的意思,如“一触即跳”;“即使”的“即”有假设的意思。“既”指已经达到、已经过去。
33.“忌妒”和“嫉妒”是同义词,现在常说常用的是“忌妒”。
34.“家具”写成“家俱”。
35.“厉害”与“利害”。“利害”主要指利益、损害等意思,不要把“这个人很厉害”写成“利害”。
36.“再接再厉”的“厉”写作“励”。
37.“瞭望”写作“了望”。
38.“练”与“炼”。“练”字与丝有关,如“简练”“洗练”是指文字像白绸子一样干净、没有杂物。“炼”与火、加热有关,如“修炼”原来与炼丹有关。“练字”是练习的意思,“炼字”是指用心思琢磨用字。“精练”指文字简洁,“精炼”有精心提炼的意思。“体育锻炼”不能写作“练”。
39.“您”字后面,不能加“们”字,但可以加上数量词,如“您二位”“您三位”。
40.“气”与“汽”。凡与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气”。凡与非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汽”。
41.“擅长”不要写作“善长”。
42.“树立”与“竖立”。“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多指抽象的东西,如“树立榜样”。“竖立”多指具体的东西,如“竖立着纪念碑”。
43.“诵读”写作“颂读”。
44.“笑眯眯”写作“笑咪咪”。
45.“形”与“型”。“形”的本义指形体、形象,也可指形状、样子、实体,还可指表现、显露,如“形影不离”“字形”“地形”“图形”“圆形”“喜形于色”。“型”的本义是指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出式样、类型、楷模、法式的意思,如“新型”“型号”。“原形”是指原来的形状,引申为本来的面目,如“原形毕露”。“原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46.“帐”与“账”。表示“财物出入的记载”和“债”的义项时,不能写作“帐”,应写作“账目”“账号”。
47.“州”和“洲”。“州”一般用作行政单位。“洲”是指河流中的陆地,如“绿洲”“沙洲”;又是大陆及附近岛屿的统称,如“亚洲”。“苏州”“自治州”的“州”不要写成“洲”。
48.“燥”与“躁”。“燥”是指干燥,“躁”指脚不安稳,指性急、不冷静。“脾气躁”“性子躁”用“躁”。
49.“作”和“做”。表示动作行为意义的“作”、“做”的大致区别是:抽象意义词语、书面词语多写作“作”,如“作文”、“作对”、“作罢”、“作怪”、“作战”。具体东西的制造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饭”。“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写作“做为一个领导干部”。“做贼心虚”不能写作“作贼心虚”。“作贡献”和“做贡献”这两种用法,目前并行于各种文字场合,但国家语委的汉语规范化专家们倾向于推荐使用“做贡献”,原因是“贡献”是具体的东西。
50.“侦察”与“侦查”。“侦察”常用于军事、作战等方面,“侦查”常用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以及与破案有关的方面。“侦察”着重于察看,从观察中来了解情况;“侦查”着重于调查,从检查中来了解情况。
我想:同学们之所以会把这些字搞混淆,是因为对这些字和词语的理解不透彻。
行走在衡东南北街头,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用繁体字等。如“新形象”写成“新形像”,“挑三拣四”写成“挑衫捡饰”,真是屡见不鲜。
五、我的感受
【关于改正错别字的内容】推荐阅读:
改正错别字竞赛07-22
培养学生改正错误的几点做法10-27
以改正错误话题作文10-17
改正错误600字作文10-19
责令改正通知书范文07-16
劳动保障监察责令改正指令书05-24
责令改正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12-05
关于安全的手抄报内容07-04
关于文明的手抄报内容07-06
关于卫生活动内容的总结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