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摊贩食品安全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推荐9篇)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 篇1

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郑重承诺:

一、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和义务,对所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

二、保证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不患有法律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做好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认真执行每日卫生检查制度。

三、保证具备保障食品安全的生产经营设施、环境卫生条件、杜绝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四、不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不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五、不使用无证产品和来源不明的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不使用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六、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主动接受监管部门对本摊位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监督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做到合法经营、诚信经营。

监管单位: 承诺人签字:

民乐县丰乐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

日 年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 篇2

一、关于流动摊贩的情况调查及原因分析

(一) 流动摊贩存在的现状

近年来各地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从“相对限制”到“行为禁止”再到“权利下移”, 无一不能体现国家对流动摊贩问题解决的关心和重视, 但流动摊贩与管理者“捉迷藏”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流动摊贩越来越难以管理已成不争的事实, 由于流动摊贩的大量存在所带来的诸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扰乱市场秩序, 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依然呈上升趋势, 流动摊贩与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冲突事件也时有发生。

(二) 流动摊贩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

调查显示[1], 在流动摊贩中59%的是女性, 64%流动摊贩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 50岁以上的也占18%, 其中52%的流动商贩过去是农民或农民工, 16%为城镇下岗职工, 15%为无业人员, 79%的流动摊贩只有初中及其以下文化, 10%的摊贩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47%的摊贩月收入在3000元以内, 50%的摊贩每次进货的成本在1000元以下, 76%的摊主对管理者不满, 他们认为, 管理者的管理方法简单, 态度不好, 除了罚款就是没收物品, 甚至是采用暴力……可见, 入行门槛低, 投入成本少, 弱势群体生存生活所需是流动摊贩长期存在并禁而不止, 管而无效的首要原因。文化程度低, 对国家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 是流动摊贩躲避管理, 不断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违法成本较低、惩处力度不够、管理责任不明确是流动摊贩管理难, 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集贸市场建设滞后, 布局不合理, 不方便群众是流动摊贩存在的又一突出诱因。

二、关于解决流动摊贩问题的思考

(一)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是解决流动摊贩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 我国流动摊贩的管理主要由城市管理部门组织实施[2], 其职责也就是履行集中的行政处罚权, 其处罚的依据也就地方行政法规, 工商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及交通部门往往是各行其职, 互不相干。但由于他们在管理上存在着交叉、重复和空白的现象, 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学习国外及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经验, 借鉴国际国内流动摊贩治理的管理的体系, 加紧研究和制定适合我国的流动摊贩综合良好模式。一是要建立和健全完善、科学、有效、集中统一的流动摊贩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要在高效运转协调机制的基础上, 依据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量化考核的内容和范围。二是要加强流动摊贩管理法律法规建设,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流动摊贩监管体系, 完善摊贩管理、评价以及惩戒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体系。

(二) 管理法治化是解决流动摊贩问题的根本保障

现今, 我国现行流动摊贩法律法规不够完整, 流动摊贩法律的重要制度和内容存在瑕疵, 国家应尽快出台有关流动摊贩的适用性法规。一是要健全流动摊贩预警监控制度和举报奖励制度, 要制定“流动摊贩管理法”。二是要实行垂直管理机制体制, 即采取流动摊贩统一认证、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监督抽验、行政处罚等措施规范市场, 行政监督、党性监督、执法监督三管齐下, 最终实现管理的法治化。

(三) 建立并完善诚信机制体制是解决流动摊贩问题的有效途径

建立并完善诚信机制体制是解决流动摊贩问题的有效途径[3]。一是要制定便于量化的诚信规范目标和体系, 形成可推广的摊贩诚信规范行为模式。二是要强化诚信意识教育, 对受教育者晓之以理, 释疑解惑, 塑造诚信楷模, 开启个人对诚信的认知能力。三是要强化社会舆论, 真正形成一个惩恶扬善的社会舆论氛围。

摘要:“国无城不盛、城无商不兴、商无序则社会无和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 流动摊贩问题也越来越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解决流动摊贩问题是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所关心关注的问题, 是摆在管理者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也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

关键词:流动摊贩问题,调查分析,管理法制化,机制体制

参考文献

[1]万杏.我国城市流动摊贩管理中的难题及其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 2016 (10) :74-75.

[2]罗丽.小商贩立法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 2011.

流动的摊贩部落 篇3

照片记录的这个“部落”,总共由46个家庭组成。每年春节后,他们就离开老家,开始了这种飘零迁徙的日子,每个县城停留一个月左右,如此循环往复。

摊贩部落以展销会的形式出售电器、五金、服装、各类小百货、食品等普通老百姓必需的生活日用品。也有像馆、图书杂志、中奖类小游戏、算命类、小医疗器械等低消费的小商业形式。每个家庭通常由父子夫妻兄弟姊妹等各不相同的亲属组合构成。未成年的孩子们,或留在老家,或在凉山州府西昌,由不能出门的老人带。到了入学年龄的孩子平时在学校学习,假期大多数会跟随父母迁徙,做做小帮手。

这个部落是以某个公司出面组织招商,聚集到一起后,由公司负责在各县协调售卖地点,安排时间,协调用电,用水,保证各方面正常运行。每个摊主交纳报名费,管理费。他们经营的基本是山寨货,质量参次不齐,品种繁多丰富,便宜是卖点,薄利多销是宗旨。这是他们每到一处与当地坐商竞争的唯一优势。每个家庭年纯收入从4-10万元不等,基本可以维持生活开支,多出来的就作为养老基金。

通常,清晨到中午是他们搞家务和休闲的时光,午饭后,才逐渐开始做生意,晚饭后的时段是生意比较火爆的高峰期,到晚上10点左右,开始清理当天的销售,并准备第二天的货品。大棚是他们的经营场所,也是他们温暖的家。每天忙碌过后,带着疲惫和对下一站的憧憬,微微酒意过后,在梦中,迁徙仍在延续。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 篇4

一、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城市管理中存在许多顽症,占道经营就是较为典型的一种,久治不愈,回潮现象非常严重,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道路交通。近几年,我市城管部门虽然加大了对占道经营的整治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占道经营仍未走出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

占道经营者,除一部分为沿街店家倚门设摊外,大部分为无证无照经营的流动摊贩,如菜贩、水果贩、日用百货摊贩、自行车维修摊贩等,多为外来进城人员或下岗职工。这部分人或为生活所迫,或因利益驱使,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城市整体利益的关系,法制观念淡薄,无视因自身违规行为而引起的环境脏、乱、差和交通阻塞等问题。城管执法人员对其违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时,他们一味强调自身困难,不愿舍弃当前利益自动离开,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处罚轻了,他们跟执法人员玩“猫抓老鼠”,执法人员来了,他们走了;执法人员走了,他们又冒出来了。好不容易抓个正着,队员苦口婆心的教育劝说一番,他们也“虚心接受”;一转眼,他们又屡教不改,我行我素。对某一路段进行集中整治,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治理效果“卓有成效”。但由于城管工作点多面广,执法力量有限,城管队员在长期疲劳作战后,面对多处“流动集贸市场”,往往鞭长莫及,顾此失彼,陷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怪圈中不能自拔,使城管法规失去刚性,影响到整个城管执法的效果。处罚重了,有些人郁积在心中对生存现状的种种不满甚至会发泄在执法人员身上,往往采取过激行为,纠缠、围攻执法人员,出现执法冲突甚至暴力抗法现象,使执法工作陷入非常尴尬的局面。

二、形成原因

1、生存需求。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而摆摊也无需技术和营业执照,无论什么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摆摊设点,因此一些人把违章占道经营作为谋生的渠道和手段。

2、市场需求。目前,市民的需求也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违章占道经营以其经营方式灵活、购买方便等原因,也能满足很多消费者的需求,而在市场上占了“一席之地”。

3、利益驱使。违章占道经营所需资金小、流动快、收效快、适应性强,且无税收,“摊”随人走,操作方便,所以一些无正常收入的下岗或失业人员只要肯吃苦,其收入养家糊口没有问题,甚至有利可图。

三、治理途径和办法

治理占道经营是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一个难点,单纯靠取缔和突击整治的方法,既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容易引发执法纠纷和社会矛盾。对此,我们认为,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违章占道经营问题。

1、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治理模式。

第一,以疏为主,引导占道摊点进场入室经营。在居民区周边集贸市场少、流动摊贩聚集的路段,我们应当本着“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结合居民小区的分布情况,由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选好场所兴建市场,或利用空闲场地规划、建设一批简易市场,同时采取降低市场管理费用、减免税收等政策,就近引导流动摊贩进入市场合法经营,尽可能保证他们进得去,留得住。这样,既可以还路于民,满足广大群众的一时急需,又能促进进城农民及下岗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就业。

第二,疏堵结合,加大动态管理和长效管理力度。一是巩固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划定权责范围,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大队管面、中队管块、队员管段的责任体系。同时,强化路面管理,实行全方位、全天候、错时无缝隙管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使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落实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处罚标准与考评机制,激发基层执法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有效遏制违章占道经营的回潮现象。

2、加强齐抓共管,形成相关部门联动机制。目前,我市虽已实行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但违章占道经营绝不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一家之事,工商、交通、环保、公安等部门都有职责做好份内之事,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如:对食品卫生方面占道经营的,卫生和食品管理部门要依法予以处罚;公安部门要加大对暴力抗法的打击力度;工商部门强化所有经营者一定要持证经营,做到每个经营者有证可查、无证必纠

。各相关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违章占道经营治理办法,有条不紊地进行清理和取缔工作。与此同时,城市管理部门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对违章占道经营(来源:好范文 http:///)的整治力度,对那

些屡教不改、屡罚不改的违章占道经营业主,要采取发现一个、取缔一个,决不姑息。通过严格执法,影响和促使其他违章业主走合法化和规范化的经营道路。

3、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广大群众共同参与。违章占道经营因方便市民生活而被部分市民视为合理,这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对此,一是借助新闻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形成多方位、立体式宣传教育的大氛围,从而使广大市民和经营业主能够明白这样的道理:文明城市的建设与管理需要每一个人的理解、支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只有举止文明、行为文明、经营文明、合法诚信,才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有序的经营环境,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要让他们了解违章占道经营所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和严重后果。同时也告诫市民,购买马路市场上的食品和物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教育和引导广大市民自觉进市进店购物,从而使违章占道经营者失去买方市场,无利可图,进而达到根治的目的;二是加大现场教育宣传力度,执法人员要在执法的同时走上街头、进入摊点,以口头讲解说明、发放宣传单、通知书、现身说法等形式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使群众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让群众了解占道经营的危害性和整治的必要性,营造市民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

城管大队食品摊贩管理办法 篇5

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关于印发拜城县创建自治区食品安全试点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拜政办发【2016】1号)文件要求,结合大队工作实际及职责分工,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食品摊贩进行排查,突出整治重点,依法彻底治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消除食品 安全隐患,净化食品市场,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工作职责

负责对经批准设立的占道经营食品摊点、早市、夜市及占道经营食品流动商贩的监督与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市场建设,疏堵结合,规范管理。在市场建设方面,为了逐步消除马路市场、摊点,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规范市场管理,消除脏、乱、差源头,有效地改善食品流通 环境,采取分级管理模式,结合日常管理经验,将城区街巷划分为“严管区、控制区和规范区”。确保在城市管理领域食品安全流通环节不留缝隙。

(二)加强节假日整治工作。结合工作特点,在节假日期间,专门安排执法人员开展清理整治,设立举报电话。

(三)专项治理占道摊位。针对早市扰民、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坚决取缔污染环境和对市民 身体健康有害的熟食品及现场加工摊点。

(四)清理违章占道自发市场。针对农贸市场周边、各小区内自发形成的占道摊区存在的管理盲区问题,专门组织 人员整治并落实长效管理,对占道经营的摊点提出明确的 要求,并监督执行,减少临时占道经营行为给城市市容市 貌、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产生的负面影响。

(五)清理夜间流动餐车。针对城区夜间以经营烧烤、麻辣汤、小炒为主的流动餐车,在违章占道、污染环境的同时;随意抛洒垃圾影响市容环境问题,及时安排所属执法队员进行清理整顿。

(六)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 饮食安全,构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我队组织对中、小学校门前经营食品的摊贩,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专项检 查。

四、责任追究 对不认真履行片区管理责任制的中队领导及执法人员,依据城管大队相关规章制度严格追究责任。

拜城县城建管理监察大队

2016年1月

拜城县城管大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

为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城管大队职责分工,经研究成立城管大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申凤鸣(住建局党总支副书记、副局长)副组长:胡 清(城管大队长)成 员:斯坎旦尔〃依米提(中队长)

库都热提〃库尔班(中队长)

吾斯曼〃沙衣木(中队长)

董军显(中队长)

李涛(办公室主任)

上海市食品摊贩经营管理暂行办法 篇6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

为了规范本市食品摊贩经营行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食品摊贩经营行为,以及对食品摊贩实施综合规划、信息登记、公示和食品经营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区、县人民政府职责)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方便群众、合理布局”的原则和“总量控制、疏堵结合、稳步推进、属地管理、有序监管”的要求,明确所在地相应的食品摊贩固定经营场所,并可采取措施,鼓励食品摊贩集中配送、规范经营,引导食品摊贩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

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区(县)人民政府可以会同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依法划定临时区域(点)和固定时段供食品摊贩经营,并向社会公布。划定的临时区域(点)为便民临时性公益场地,不得扰民及影响安全、交通、市容环境等。

第四条(部门职责)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划定区域(点)和固定时段内的食品摊贩的餐饮服务活动实施指导和监督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划定区域(点)和固定时段内的食品摊贩的销售食品活动实施指导和监督管理。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对划定区域(点)和固定时段以外,占用道路及其他公共场所设摊经营食品、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依法查处。

绿化和市容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对食品摊贩临时经营区域(点)的餐厨垃圾回收处理、市容环境卫生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职责)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食品摊贩的信息登记和管理、公示卡的发放工作,将食品摊贩的登记信息通报所在地的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绿化市容管理等部门。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协调辖区内相关部门具体实施对食品摊贩经营的联合执法和从业人员的免费教育培训。同时加强食品摊贩临时区域(点)的巡查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在划定的食品摊贩经营场所设置标志牌,明确食品摊贩规范经营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营品种和经营方式的管理,满足市民要求,接受社会监督。

鼓励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为划定的食品摊贩临时区域(点)提供必要的基本卫生设施。

第六条(食品摊贩的责任)

食品摊贩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承担社会责任,接受社会监督。

食品摊贩应当在区(县)人民政府划定的临时区域(点)和固定时段,按照登记的食品经营范围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第七条(信息登记)

食品摊贩在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前,应当向经营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提供下列信息和材料,作出食品安全责任承诺(见附件1),并取得《食品摊贩临时经营公示卡》:

(一)食品摊贩经营信息登记表(见附件2);

(二)户籍或本市居住证明、摊主身份证件以及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三)在划定的临时区域(点)、规定的时段,从事经登记的食品经营活动的书面承诺。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划定的临时区域(点)的摊位实际可容纳数,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先后顺序,对食品摊贩提交的登记信息予以受理登记,并在指定的机构查实登记信息后,发放《食品摊贩临时经营公示卡》(见附件3)。

第八条(信息变更)

食品摊贩如需变更登记信息及《食品摊贩临时经营公示卡》记载信息的,应当到经营场所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登记变更手续。

前款所称的信息,包括食品摊贩信息登记申请人的住址、联系电话、经营范围、经营品种、食品从业人员信息。

第九条(公示卡保管)

食品摊贩不得转让、涂改、出租、出借《食品摊贩临时经营公示卡》。

第十条(食品摊贩的经营条件和要求)

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经营,应当符合《实施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和下列经营要求:

(一)按照登记表所登记的事项从事经营活动;

(二)悬挂《食品摊贩临时经营公示卡》和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三)提供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的餐具、饮具;

(四)参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培训。

第十一条(禁止性规定)

食品摊贩不得经营《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第三十七条规定禁止经营的食品和下列食品:

(一)凉拌菜、色拉等生食类食品;

(二)不经加热处理的改刀熟食、现榨饮料、现制乳制品和裱花蛋糕。

第十二条(食品摊贩违法行为的查处)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协调辖区内相关部门发现辖区内的食品摊贩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及时制止,并通报相关行政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对食品摊贩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办法》、《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应当依法及时查处并抄告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及时通报具有管辖权的行政部门;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公安部门立案查处。

第十三条(食品摊贩的综合整治)

区(县)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违反本办法规定,在非临时区域(点)和固定时段从事食品摊贩活动行为的查处,严厉打击违法食品摊贩经营行为。

对于食品摊贩存在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摊贩临时经营公示卡》,转让、涂改、出借、出租《食品摊贩临时经营公示卡》,3个月内受到2次以上行政处罚,或者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重大社会影响等情形的,相关部门应当依法予以查处,并收回《食品摊贩临时经营公示卡》。

第十四条(制定实施意见)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可以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实施意见。

第十五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3年底。

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 篇7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工业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对于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保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存在许多待完善的部分,而针对城市摊贩这一人群的社会保障研究与实践也是凤毛麟角。

1 流动摊贩的负外部性

流动摊贩一直以来广受城市管理部门诟病,这与其存在的诸多负外部性不无关系。所谓负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他人经济利益造成的影响。摊贩经济所带来的负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对城市管理的影响

流动摊贩一般会选择人口较为密集、人流比较多的道路和广场、学校周围,甚至有些摊贩直接在公共道路两旁占地经营。而这些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人流量和车流量较大的地方,流动摊贩的存在无疑使得道路拥堵雪上加霜。而将城市道路拥堵视为自身责任的城市管理部门,便不可避免的选择对无合法经营权且影响城市形象的流动摊贩“穷追猛打”。

1.2 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

如前所诉,经营流动摊的大多为失业人员和进程务工人员,其人员构成不仅鱼目混珠,且大多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多摊贩在经营活动中存在许多商品质量低劣,服务态度较差和食品卫生不达标等现象。但是,摊贩的流动性和非法性却使得很多消费者对此类侵权行为无处申诉,只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可见,流动摊贩对于消费者权益的损害普遍存在。

1.3 违反法律条例

摊贩们为自身利益吵架斗殴甚至酿成命案时有发生。其自身素质的不足及其构成的复杂性还使得摊贩聚集地治安混乱。非法使用童工、压榨雇工工资、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和贩卖违禁商品等违反商业规定的问题更是比比皆是。这些都为城市治安的动荡增添了不少威胁因素。

当然,虽然流动摊经济的负外部性确实存在,但我们也不能对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进行全盘否定。比如,其在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的稳定,方便市民生活,带动经济发展,弘扬地域文化等方面就发挥着其他非正规就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看待流动摊贩的存在价值,完成“以堵为主”向“堵疏结合”治理方式的转变将是城市管理部门治理流动摊贩问题的新型任务。

2 流动摊贩的治理模式

针对流动摊贩,我国目前的主要治理方式是以“堵”为主。随着近几年“城管暴力执法”、“城管摊贩上演‘猫追老鼠’”等热词的不断涌现,传统摊贩管理方式的被动性和落后性也日益凸显。

2.1 对传统管理的改良建议

2.1.1 加快城市管理的法制建设脚步,形成以立法为指导、以管理和执行为手段、以监督为补充的科学管理制度。

立法和监督机制的缺失是导致城市管理部门出现“一家独大”、管理低效等情况的根本原因。科学的管理方式应是立法、管理、执行和监管四大环节的相互独立却又相辅相成。

2.1.2 加强城市的合理规划,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摊营文化区域。

流动摊贩经营类目纷繁多样,其中不乏许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商品与服务,例如地方特色小吃、民族特色服装等。不可否认,摊贩经济的存在对于发扬城市特定文化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故城建部门在规划城市建设之时,可在流动摊贩的聚集地适当划出部分区域专门用于流动摊贩的经营。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形成特色文化区域,更能方便政府对流动摊贩的集中管理。

2.1.3 明确城管人员职责,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

在国务院下发文件中提及城管执法职权的基本范围为“7+X”模式,但其给省级地方政府预留的城管执法权限调整的范围有增加的趋势。城管职能不断增加,专业化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城管人员只有转变强制惩罚的执法思维定式,以公益维权的观念重新塑造城管形象,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创新执法模式,才能改变惩罚代管理的尴尬局面,同时遏制城管执法队伍与违规摊贩共同壮大的不良趋势。

2.2 新型管理方式的提出

2.2.1 组建摊营行业协会,以行业管理替代政府管理。

将摊贩经济交由摊贩自己管理,这一方案对于弥补传统管理中的低效性和非专业性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2.2.2 拟建由政府、摊贩和市民三方组成的摊贩管理委员会,汇集三方意见并制定统一的管理政策,由委员会委派工作人员全权负责政策的执行,接受政府、摊贩和市民的多方监督。

3 结合社会保障思想的新治理模式

流动摊贩问题的形成追根溯源是摊贩人员生活保障的缺失,因此,需在传统流动摊贩管理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保障理念,以“疏堵结合,稳定发展”为治理思想,建立“以建立摊贩群体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主线”的新型流动摊贩治理模式,以缩小摊营从业群体,促进摊贩们的合理经营。

3.1 疏堵结合,开源节流,努力缩小摊贩群体规模

一方面,加大对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培训以及就业引导,避免摊贩群体的进一步扩大。许多摊贩人员之所以会选择以流动摆摊的职业谋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门职业对于经营者的知识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不是很高。摊贩们只需对商品交换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适当的买卖技巧便能赚取基本的生活费用。所以,要想改变此类人群的就业现状,促使其向正规就业方向流动,就必须加强对摊贩们的职业再培训。而对于职业再培训的内容,既要考虑被培训者自身的兴趣爱好,又不能忽视当地经济发展中热门行业的影响。二者结合,才能形成地方经济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另一方面,取缔部分不合格的流动摊,并进行适当整合,将剩余人员纳入到职业培训的群体当中,引导其正规就业。肯定摊营经济存在的积极意义,并非对流动摊的经营不管不问。相反,政府应采取严进宽出的政策,在确保流动摊不超过摊营市场承载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对其质量的管控。对于摊营经济中出现的采取非法经营手段的流动摊应予以坚决取缔,绝不姑息。只有流动摊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相应的控制,摊贩正当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利益才能都不受侵害。

3.2 保障摊贩合法权益,以摊营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2.1 号召现有摊贩成立摊营行业协会,以摊营协会为挂靠单位对所有流动摊贩进行社会保险登记,争取将全部摊贩群体纳入到各项基本社会保险范围。

社会保险具体项目的设立应根据不同摊贩的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已在城市安家的摊贩应以参加养老保险为主,保障其在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对于租房的且有意愿在城市安家的摊贩则以大病医疗保险为主,同时可以对其给予适当的住房公积金补贴帮助其早日购房;而对于刚从农村地区进城务工的流动摊贩人员,政府则应直接给予生活补贴,引导其参加户口所在地的社会保险,并在摊贩聚集地附近设立方便异地报销的社会保险业务办理机构。此外,政府应该加快社会保险城乡一体化进程,尽量让每一位摊贩都能享受经济发展成果。

3.2.2 摊营行业协会除了负责摊贩的管理以及制定合理的行业标准(包括行业内的卫生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以及培训考核标准),还应该承担对摊贩人员的职业培训,并致力于摊营行业的文化建设,通过不断提升摊贩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打造城市摊贩文化特色和品牌奠定基础。

实现摊营行业的产业化并发展为区域经济品牌,归根到底还得依靠摊贩人员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所以,让摊营行业承担对摊贩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不仅是改善摊贩人群质量的需要,更是发展特色摊营经济的必然要求。只有摊营主体的思想意识和职业技能提高了,摊营经济的长足发展、特色发展和品牌发展才能有质的飞跃。3.2.3政府应该适当转变职能,在承担管理和执行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立法和监督职能,加快摊营行业标准的出台以及监管体制建立。政府应当适当放权于摊营协会,特别是在制定政策之时要充分听取摊贩自身的意见,并加大对摊营行业的监控力度。城建部门应为摊贩经营划出固定区域,专用于摊营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将摊营行业与鼓励大学生创业等这样的社会政策进行整合,通过相互借鉴,共享资源,进而协调发展的目的。当然,无论政府和摊营协会,都应该努力打造本城市的文化品牌,加大宣传,招商引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本土文化的弘扬。

参考文献

[1]刘佩.城市摊贩治理问题——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2(22):44.

[2]姜震.街头摊贩占道经营治理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3.

[3]郑功成.中国民生的两大主题: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J].理论探讨,2004(5):47-49

[4]王敬波.论我国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及其法治保障[J].行政法学研究,2015(2):16-22.

[5]郑洪灼.城管执法中的流动摊贩治理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2010:12.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 篇8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66-01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产生了成千上万的下岗、失地失业人口,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为了生存,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除了设点摆摊,很难进入其他就业领域。街道成了他们养家糊口的最佳场所。由于流动摊贩的经营产生外部不经济性如环境污染、影响市容和公共交通秩序全等,政府部门实施反复取缔的政策。由于这些街头流动摊贩属于于弱势群体,他们无资金、无技术、无社会关系,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完全取缔摊贩等于是断了这些人的生活来源,所以取缔受到来自流动摊贩们的抵制和反抗。于是在中国绝大数城市街头上,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摊贩们与城管人员“冲突”大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已经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1 些国外城市征对流动摊贩管理办法

1.1 法国的依法管理与便捷服务

法国对于市政管理中类似的问题,通常先是由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社会调查统计部门通过调查,核实、了解相关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及立法管理的相关建议,政府在经过与专家的磋商并听证之后,提出相关法案交由立法机构讨论成法,或者在原有法律基础上进行补充与修改。因此可以说,依法管理与服务是法国市政管理的核心。法国没有城管这个部门,城市管理由警察和宪警依照法律进行。流动摊贩必须依法办理营业执照,而且还受到其它相关法律的约束,法国对于无照又无身份证的外国偷渡客乱摆摊也比较严格,一般情况是将人带走,但不没收财物。另一方面,在法国,流动摊贩摊经营证照的办理非常便捷,本人直接办理、邮寄或者网上投寄都行;符合法律条件的经营者,还可以依据相同的渠道申请补助、贷款和减免税,只要满足法规要求的条件,经营者足不出户,便可办好一切减免手续。

1.2 泰国的人性化管理

在外人看来,曼谷对流动摊的管理近乎空白。流动摊贩们看似随心所欲。其实,市政当局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登记、管理。按规定,只能在指定的街区摆摊。整个曼谷市指定的设摊街道有268条,合法登记的小摊有1万多个。可能是管理不够严格,以至于全市还有另外1.5万个小摊没有登记,它们占据了466个街区,非法的比合法的还多。泰国政府对流动摊贩管理的理念是:这些弱势群众的生存权比市容重要,也比市民走路的便利更重要。不让他们摆摊,可能很多人就会被逼去偷去抢,影响整个社会安定。对于没有得到许可的流动摊贩,也有管理人员去查,但一般以轰跑为准则。有时真抓住了,处罚相对较少,但不没收小推车之类的工具。政府规劝流动摊贩:最好给行人留出1米宽的过道。曼谷市政府还制定了一个10年计划,通过提供其它的就业途径,让非法流动摊贩主动退出市场。

泰国的这种管理方法的显示:人性化的服务是保障,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流动摊贩的基本生存权利。

1.3 韩国的区域管理

韩国的流动摊贩已经从过去的比较单一的小吃摊,发展到花店、寿司店、服装店、日用品店,可谓种类繁多难以计数,而这些店又大多装饰得很有个性的移动商店,人们甚至称之为“道路文化”。在韩国,流动摊贩一般是不用缴纳税收的,只要你加入“小摊业主协会”,获得批准后就可以摆摊了。

政府在允许摆摊的区域和时间上划分清楚,不仅有利于执法,城管执法部门区别对待,同时也有利于流动摊贩自觉遵守。

2 对我国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启示

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生活空间,优劣共生兼容并蓄是它的应有之义。由于制度环境、国情和国民素质等情况的不同,我国应该辨证地去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管理思路和模式,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探索符合我国流动摊贩实际情况的管理对策。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目标。流动摊贩的存在,涉及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生存权与工作权等公民基本权利。流动摊贩大多属于生活在城市最低层的穷人、弱势者。尽管如此,他们有一项权利与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其他人是完全一样、也完全平等的,那就是生存的权利。设摊做小买卖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他们生存的一种权利,是最基本的人权。美国城市社会学家帕克告诉我们,城市最根本的内涵是城市要符合人性化生存与发展,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由此可见,如果将市容环境整洁视为城市居民人权的组成部分,那么当生存权与享受环境整洁的权利产生紧张关系时,行政权作出的选择只能是维护生存权,克减环境整洁享受之权利。

第二,不断完善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提高城管执法权威。城管执法人员与流动摊贩之间的“猫鼠游戏”,甚至发生暴力抗法等极端事件,背后正是城管立法缺位或者立法冲突的问题。因此,针对城管执法部门法律地位不明确和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执法具体标准的现状,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完善现有的法律支撑体系。按照国家《立法法》的规定及执法实践的需要,制定出一部专门的有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使城管执法部门能够得到流动摊贩更大的认同,在与其他部门协调的过程中能有足够的权威和独立性,解决其合法性不足的问题。

第三,进一步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规范城管执法行为。城管执法部门本身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机构,其规范化程度还有待加强。首先,要提升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加强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其次,提搞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在树立自己既是依法执法的执法人,又是城市管理的管家人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管他为他”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更新业务知识,真正做到高质量的城市管理水平和手段。再次,规范执法手段。城管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执法程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对流动摊贩可以采取思想教育、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等,而非纯粹的暴力手段。城管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秩序和优美的城市环境,以推动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 篇9

(第38号)

《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5年7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5年7月31日

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

(2015年7月31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行为,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及其监督管理等相关活动。

本条例所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以下简称食品小作坊),是指有固定生产场所,从业人员较少、生产加工规模小、生产条件和工艺技术简单,生产加工传统、特色食品的生产经营者。

本条例所称食品摊贩,是指商品交易市场或者固定店铺以外,在划定或者临时指定区域内摆摊设点,销售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或者现场制售食品的经营者。

第三条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应当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自觉遵守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生产的食品应当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不得生产销售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实施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奖励、资金资助、场地租金优惠等措施,鼓励和支持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和工艺技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统一规划建设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小作坊实行集中管理。

第七条

鼓励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组建行业协会或者加入相关食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的作用。

第二章

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

第八条

食品小作坊实行登记管理。食品小作坊在生产加工前应当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申请登记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加工场所,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安全距离;

(二)具有相应的生产设备、设施以及卫生防护设施;

(三)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四)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方式;

(三)主要食品原料清单和生产工艺流程;

(四)拟生产的食品品种说明;

(五)生产加工场所的卫生与安全情况说明。

第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必要时可进行现场核查。符合条件的,应当在发证前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五个工作日。公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被公示的申请人和食品小作坊有异议的,可以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异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异议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核实有关情况,对于异议成立的不予登记;异议不成立或者无异议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核发食品小作坊登记证。

对不符合规定条件不予核发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并说明理由。

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被吊销的,其生产经营者及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办理食品小作坊登记证。

第十条

食品小作坊登记证应当载明食品小作坊名称、地址、经营者姓名、生产经营食品的种类等信息。

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登记部门提出延续申请;逾期提出延续申请的,按照新申请登记证办理。

登记部门应当根据申请,在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第十一条

食品小作坊登记信息发生变更时,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变更申请后三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食品小作坊停业时,应当在停业五日前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二条

食品小作坊不得生产登记证载明的品种范围外的食品。

食品小作坊应当在明显位置张挂食品小作坊登记证;不得转让、出租、出借食品小作坊登记证。

食品小作坊向商场超市、集体食堂和大型餐饮服务企业销售生产的食品,应当提供登记证和食品检验合格证明文件。

第十三条

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来源明确、符合有关食品安全标准;

(二)用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对人体安全、无害;

(四)食品添加剂使用符合有关食品安全标准;

(五)包装的容器和材料清洁、无毒、无害,符合卫生要求和食品用包装材料标准,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容器和材料不得循环使用;

(六)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七)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生产加工的人员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时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保持个人卫生。

第十四条

禁止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下列食品:

(一)乳制品、罐头制品等食品;

(二)婴幼儿配方食品和其他专供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三)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

(四)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土榨花生油等食用油;

(五)使用酒精勾兑的酒类;

(六)国家和省规定的禁止生产的其他食品。

前款规定以外禁止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进行调整。

第十五条

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食品不得使用下列原料:

(一)超过保质期食品、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原料;

(二)废弃食用油脂及其制品;

(三)非食品原料、不符合标准和要求的食品添加剂;

(四)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五)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六)非食品级原辅料、助剂以及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或者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

(七)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

第十六条

食品小作坊应当建立进货(原辅材料)、销售台账,食品召回和销毁记录。相关记录、票据的保存期不得少于食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一年。

第十七条

食品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应当有包装和标签,标签应当包括:食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表或者配料表,食品小作坊名称、地址、登记证号码、联系方式及其他需要标示的内容。

对难以包装和标识的食品,应当在食品小作坊登记证中予以明确。

销售食品小作坊生产的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清晰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小作坊的名称或者标志及联系方式等。

第三章

食品摊贩经营

第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方便群众生活、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规划,划定食品摊贩经营区域和确定经营时段。划定的区域应当符合城市或者乡镇规划的要求。

幼儿园、中小学校周边不得划定为食品摊贩经营活动区域。

第十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在划定区域外,根据食品摊贩就地发展和集中管理的需求,在不影响安全、交通、市容环保等情况下,在城市非主干道两侧临时指定一定路段、时段供食品摊贩经营。

第二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食品摊贩集中经营区域、路段和时段的规划设置、摊位数量等信息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一条

食品摊贩实行登记管理。取得食品摊贩登记卡的,无需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手续,即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食品摊贩登记工作,并将登记的食品摊贩信息告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申请食品摊贩登记卡,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方式;

(二)拟经营食品类别以及食品原料来源的说明;

(三)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的有效健康证明。

食品摊贩登记卡的有效期不超过一年,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登记部门提出延续申请。逾期提出延续申请的,按照新申请登记卡办理。

原登记部门应当根据申请,在食品摊贩登记卡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第二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收到划定区域摊贩、临时指定区域摊贩登记申请时,根据划定区域的摊位实际可容纳数,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抽签、摇号等方式予以安排,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食品摊贩应当在其摊位明显位置张挂食品摊贩登记卡。

食品摊贩登记卡不得转让、出租、出借。

第二十四条

食品摊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具备相应的制售食品的设备、设施以及防尘、防蝇等卫生防护设施;

(二)用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对人体安全、无害;

(四)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清洁、无毒、无害,符合卫生要求和食品用包装材料标准,应当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容器和材料不得回收或者循环使用;餐具、饮具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

(五)销售散装食品的,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清晰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六)提供即食食品的,应当根据食品的种类设置相应的加热、保温或者冷藏设备;

(七)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时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保持个人卫生;

(八)遵守城市市容管理的相关规定,及时清理场地,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第二十五条 食品摊贩不得经营下列食品:

(一)冷荤凉菜、生食海产品、发酵酒以外的散装酒;

(二)不经复热处理的改刀熟食、现制乳制品、冷加工食品;

(三)国家和省规定的禁止生产经营的其他食品。

前款所称“改刀熟食”,是指烧卤熟肉产品再行切开销售的食品。

第二十六条

食品摊贩应当履行下列食品安全责任:

(一)不得经营来源不明的食品;

(二)不得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原料制作食品;

(三)发现食品或者食品原料有安全隐患,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

(四)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

第二十七条

食品摊贩应当保存所采购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票据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

第二十八条

食品摊贩经营不得擅自扩大面积、变更经营种类、时间、地点。

摊贩经营不得影响道路畅通和交通安全、居民正常生活、教学和单位工作秩序,并遵守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管理规定。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食品摊贩划定、临时指定区域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引导食品摊贩逐步进入商品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简化办证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食品摊贩提供便利服务。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应当包括食品的抽样检验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监督管理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纳入省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其他有关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综合治理,依法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跨地区食品安全执法协作,及时通报信息,实施案件协查和证据互认,对重点、疑难案件可以实施联合执法。

第三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检查制度,通过巡查、抽查等方式加强日常监督,及时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第三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动态信息和食品安全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对消费者反映较多和本地区消费量大的食品,应当重点抽样检验。

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委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支付相关费用;不得向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收取检验费和其他费用。

第三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工作,确定食品安全信息员,发现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通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配合处理。

第三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对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从业人员进行免费食品安全培训,督促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第三十七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向食品小作坊查验、索取有效证照及相关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集中商品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要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食品小作坊的生产场地出租者发现无证生产或者生产行为与食品小作坊登记证不符,以及有涉嫌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违法活动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报告。

第三十九条

食品小作坊发现其生产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食品摊贩发现其生产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生产经营和通知情况。

食品小作坊发现食品或者食品原料有安全隐患,应当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配合调查和抽样检验。

第四十条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处置,及时救治,并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防止事故扩大,并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事故调查。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不得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事故,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不得阻挠、干涉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四十一条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理,不得回流入食品加工、经营等环节。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制度,聘请公众代表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并提出建议。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本部门的电子邮箱地址、单位地址或者举报电话等,接受咨询、投诉、举报。

对咨询、投诉、举报的核实和处理情况应当予以记录并保存。受理投诉、举报的部门应当为投诉人、举报人保密,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四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省或者本地区食品安全举报奖励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查证属实的举报人给予奖励。

第四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信用记录制度,记录内容包括证照颁发和场地使用情况、依法经营情况、执法检查中违法行为的查处、食品监督检验检测合格与不合格等信用事项。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信用记录情况。

第四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的信用记录等情况,实行诚信分类分级管理。

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多次违法或者违法行为情节恶劣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其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名单,增加对其监督检查和抽检频次,并可以责令其定期报告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情况。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和信息资源共享。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和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或者生产食品小作坊登记证载明的品种范围外食品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的食品货值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货值超过一万元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明知从事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仍为其提供生产场所或者其他条件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小作坊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食品小作坊生产活动不符合生产规范要求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或者吊销食品小作坊登记证。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规定,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禁止生产加工食品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的食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的食品货值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一万元以上的,并处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明知从事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仍为其提供生产场所或者其他条件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小作坊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食品小作坊未建立生产台账记录,或者违反包装要求,或者违反有关义务性规定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或者吊销食品小作坊登记证。

食品小作坊生产的食品的包装、标识存在瑕疵但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登记部门吊销食品摊贩登记卡。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食品摊贩经营禁止经营的食品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食品以及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并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登记部门吊销食品摊贩登记卡。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食品摊贩不履行食品安全责任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没收用于违法经营的食品、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登记部门吊销食品摊贩登记卡。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未按照规定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经营;拒不停止经营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对违法生产的食品小作坊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违法经营的食品摊贩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登记部门吊销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或者食品摊贩登记卡。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未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处理废弃物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罚;废弃物回流入食品加工、经营等环节,情节严重的,由登记部门吊销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或者食品摊贩登记卡。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食品小作坊被吊销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或者食品摊贩被吊销食品摊贩登记卡的,其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食品小作坊或者食品摊贩在一年内累计三次因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或者食品摊贩登记卡以外处罚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或者食品摊贩登记卡。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食品小作坊或者食品摊贩拒绝、阻挠、干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事故调查处理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登记部门吊销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或者食品摊贩登记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五十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改正;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本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履行职责的;

(二)实施监督检查、监督抽查时违反规定的;

(三)发现违法行为、食品安全事故隐患或者接到相关食品安全举报、投诉后,不及时处理、报告、查处,或者推诿的;

(四)监督检查、监督抽查时违法收取费用,索取、收受财物,或者获取其他利益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六十一条

上一篇:辅导班的规章制度下一篇:乡镇开展七一建党88周年纪念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