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义词的词语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褒义词的词语(通用11篇)

褒义词的词语 篇1

慈眉善目

慈祥和蔼

宝刀不老

老当益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精神矍铄

鹤童颜发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仙风道骨

博古通今、

出类拔萃、

誉满天下、

学贯中西、

博大精深、

老成持重

老谋深算

褒 义 词(commendatory term)

bāo yì cí

褒义词:是词性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跟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道德观念变了,词的感情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褒义词的词语 篇2

关键词:敬称词语,谦称词语,中西文化

在任何语言中, 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的形成和发展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 并受到文化的影响。英汉语也毫无例外。在比较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时, 从某种程度来说, 可以追溯到它们的来源。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日常活动和交际中的不同习俗和传统能够反映出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意识。英汉语中很多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的联系都是互通的, 它们非常类似或部分相同, 但是更大数量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却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联系。

一、英汉语对于称呼用语的不同认识

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悠久的国家, 因此中国人的称呼方式也受到了这一背景的极大的影响, 因此, 汉语社会的称呼比英语社会的称呼要复杂许多。当面见官员时, 他们不仅用敬称词语来称呼官员, 借以抬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而且用谦称词语来称呼他们自己, 表示自己的屈服。这类敬称词语如上至称呼皇帝为“天子”, “万岁”, “万岁爷”, “圣上”, “圣驾”, “陛下”等下至称呼皇帝以下的王公大臣们为诸如“老爷”, “大人”等等。这样的谦称词语, 比如说:“小民”, “草民”, “奴婢”, “奴才”等等。不仅普通老百姓对官员充满憎恶和惧怕, 职位低的官员也同样惧怕比他官儿大的官员。在封建统治下, 社会级别低的人是禁止冒犯社会级别高的人的。因此官位低的人见到官儿比他大的人都会很小心, 并且通常会对官儿大的人阿谀奉承。反映在称呼上, 比如这样的一些谦称词语“在下”, “下官”, “卑职”, “微臣”等等。实际上,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也通常会用谦称词语来指自己, 以此来愚弄人民的信任和尊敬。比如说:“孤”, “寡人”, “哀家”等。

汉文化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被预示为长幼有序。中国人在社交中, 往往将对家庭成员的称呼延伸到对一般人的称呼以示尊重。根据社会交际社团中的交际对象的年龄, 在汉语的语境下, 中国人倾向于称呼陌生的男性为“大爷”、“大伯”、“叔叔”、“大哥”等;称呼女性为“奶奶”、“大妈”、“阿姨”、“大娘”、“大姐”等。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这样的称谓通常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 他们强调的是个体的意愿、自由、价值和创造性。在英语社会, 人们没有复杂的等级观念, 也没有名分上、职位上的区分, 人们之间的关系很简单。所以对于中国人很普通的称呼“叔叔”, “阿姨”, “解放军叔叔”, “护士阿姨”等等, 他们会感觉很困惑。在我们与英美人士交往中, 注意不要对他们使用和汉语相同的称呼, 即不应把母语的称呼原则用于目的语中, 引起语用负迁移,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汉文化中推崇尊敬长者, 长者为尊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汉语中, “老”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和聪明才智的代名词, 它是一个敬称词。因此如果你认识的人比你年龄大, 你可以称呼他为“老……”。称呼比自己年长很多的人为“老人家”是很普遍的。而在英语文化中, 这一点是决然不同的。英美人士是不愿被看做“老”的, 他们甚至讨厌这个用词。在英美文化中, “老”通常暗含的意思是废物和无用。在英美等国家, 年龄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人们通常避免用“old”一词来称呼上了年纪的人, 于是人们费尽心机借用其他委婉用词来表示“老年”、“老人”这一概念, 如:the advanced in age, 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 seasoned man, of a certain age, no longer very young等等。

二、英汉语对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的不同认识

礼貌原则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在1983年提出的, 它指的是语言中的谦虚和尊敬的言语行为。谦虚准则是Leech的礼貌原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Leech认为, 人们彼此间交谈, 首先重视是否礼貌、得体;人们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 主要是出于礼貌的考虑。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自从汉朝就非常讲究礼俗, 尊奉的是“礼多人不怪”。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 中国人有很多行为准则, 这些标准直接体现在他们的用词上, 对词汇的使用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汉语的词汇系统里, 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是能够代表社会身份指示的一类重要词汇, 其本身也是很复杂的。在交际情境中, 汉语的说话者当他们在指交际同伴以及与这些交际同伴相关的人或事物时, 他们通常会采用敬称词语;而当他们谈及自身或和他们相关的人或事时, 通常会使用谦称词语。这样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在汉语中是不胜枚举的, 通过这样的一些用词, 说话人可以直接地 (敬称词语) 或间接地 (谦称词语) 表达对听话人的礼貌和尊重。

汉语中很多的敬称词语, 可以分别由以下词头构词。比如:对于“高”, 就有“高见、高就、高龄、高堂、高足”等;对于“贵”, 就有“贵姓、贵国、贵恙、贵子、贵庚”等;对于“令”, 就有“令爱/令媛/令千金、令郎/令公子、令亲、令尊、令堂、令兄”等;对于“尊”, 就有“尊亲、尊府、尊驾、尊夫人”等等。而表谦称的词头也很多, 如“敝”, 就有“敝处、敝国、敝人、敝校、敝意”等;如“拙”, 就有“拙笔、拙见、拙作”等;如“寒”, 有“寒舍”;指自己, 根据不同的身份和性别, 可以有“在下、小人、小女、草民、奴才、奴婢、奴家”等等。汉语里称呼自己的家里人, 也有很多谦称的用词, 如“小儿、小女、内人, 内子、犬子、拙夫、拙荆、贱内”等。上文中提到的表敬称的词头“老”这个字, 也可以当做谦称词语的词头, 如:“老朽、老夫、老汉、老衲、老身”等等。而在英语中, 英语国家人士则非常强调真诚地、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人们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没有必要掩盖什么或隐藏什么。

礼貌原则指导下的礼貌语言的语用差异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差异所造成的, 即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和东方群体取向之文化差异导致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与汉语比起来要少很多。汉语中这些词大量出现是因为中国多年以来处于封建社会, 这就要求人们在和年龄大的人或社会地位高的人讲话时使用敬称词语, 否则就会被认为没礼貌。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使用谦称词语也是一样的道理。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在汉语中, 尤其是在书面语和正式的场合中, 人们通常在称呼自己时采用谦称词语, 而在称呼别人时使用敬称词语。为什么英语中这些词相对来说却比较少呢?这是因为西方人认可平等, 他们强调个人的价值, 他们乐于展示他们自己, 并且注意培养个体的自信。

每一个国家, 因为其生活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会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文化意识形成的结果, 这个思维方式或多或少的反映出国家对待世界的文化心理。因此, 民族的思维特点反映并象征着民族的文化特点, 思维的不同是文化不同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语言及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与语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难解难分, 文化无所不在, 人们的言语行为无不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夏征龙.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褒义词的词语 篇3

【关键词】敬称词语 谦称词语 中西文化

在任何语言中,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的形成和发展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并受到文化的影响。英汉语也毫无例外。在比较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时,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追溯到它们的来源。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日常活动和交际中的不同习俗和传统能够反映出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意识。英汉语中很多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的联系都是互通的,它们非常类似或部分相同,但是更大数量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却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联系。

一、英汉语对于称呼用语的不同认识

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悠久的国家,因此中国人的称呼方式也受到了这一背景的极大的影响,因此,汉语社会的称呼比英语社会的称呼要复杂许多。当面见官员时,他们不仅用敬称词语来称呼官员,借以抬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而且用谦称词语来称呼他们自己,表示自己的屈服。这类敬称词语如上至称呼皇帝为“天子”,“万岁”,“万岁爷”,“圣上”,“圣驾”,“陛下”等下至称呼皇帝以下的王公大臣们为诸如“老爷”,“大人”等等。这样的谦称词语,比如说:“小民”,“草民”,“奴婢”,“奴才”等等。不仅普通老百姓对官员充满憎恶和惧怕,职位低的官员也同样惧怕比他官儿大的官员。在封建统治下,社会级别低的人是禁止冒犯社会级别高的人的。因此官位低的人见到官儿比他大的人都会很小心,并且通常会对官儿大的人阿谀奉承。反映在称呼上,比如这样的一些谦称词语“在下”,“下官”,“卑职”,“微臣”等等。实际上,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也通常会用谦称词语来指自己,以此来愚弄人民的信任和尊敬。比如说:“孤”,“寡人”,“哀家”等。

汉文化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被预示为长幼有序。中国人在社交中,往往将对家庭成员的称呼延伸到对一般人的称呼以示尊重。根据社会交际社团中的交际对象的年龄,在汉语的语境下,中国人倾向于称呼陌生的男性为“大爷”、“大伯”、“叔叔”、“大哥”等;称呼女性为“奶奶”、“大妈”、“阿姨”、“大娘”、“大姐”等。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这样的称谓通常是非常难以接受的,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他们强调的是个体的意愿、自由、价值和创造性。在英语社会,人们没有复杂的等级观念,也没有名分上、职位上的区分,人们之间的关系很简单。所以对于中国人很普通的称呼“叔叔”,“阿姨”,“解放军叔叔”,“护士阿姨”等等,他们会感觉很困惑。在我们与英美人士交往中,注意不要对他们使用和汉语相同的称呼,即不应把母语的称呼原则用于目的语中,引起语用负迁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汉文化中推崇尊敬长者,长者为尊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汉语中,“老”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和聪明才智的代名词,它是一个敬称词。因此如果你认识的人比你年龄大,你可以称呼他为“老……”。称呼比自己年长很多的人为“老人家”是很普遍的。而在英语文化中,这一点是决然不同的。英美人士是不愿被看做“老”的,他们甚至讨厌这个用词。在英美文化中,“老”通常暗含的意思是废物和无用。在英美等国家,年龄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人们通常避免用“old”一词来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于是人们费尽心机借用其他委婉用词来表示“老年”、“老人”这一概念,如:the advanced in age,the mature,the longer living,seasoned man,of a certain age,no longer very young等等。

二、英汉语对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的不同认识

礼貌原则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 在1983年提出的,它指的是语言中的谦虚和尊敬的言语行为。谦虚准则是Leech的礼貌原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Leech认为,人们彼此间交谈,首先重视是否礼貌、得体;人们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主要是出于礼貌的考虑。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从汉朝就非常讲究礼俗,尊奉的是“礼多人不怪”。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中国人有很多行为准则,这些标准直接体现在他们的用词上,对词汇的使用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汉语的词汇系统里,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是能够代表社会身份指示的一类重要词汇,其本身也是很复杂的。在交际情境中,汉语的说话者当他们在指交际同伴以及与这些交际同伴相关的人或事物时,他们通常会采用敬称词语;而当他们谈及自身或和他们相关的人或事时,通常会使用谦称词语。这样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在汉语中是不胜枚举的,通过这样的一些用词,说话人可以直接地(敬称词语)或间接地(谦称词语)表达对听话人的礼貌和尊重。

汉语中很多的敬称词语,可以分别由以下词头构词。比如:对于“高”,就有“高见、高就、高龄、高堂、高足”等;对于“贵”,就有“贵姓、贵国、贵恙、贵子、贵庚”等;对于“令”,就有“令爱/令媛/令千金、令郎/令公子、令亲、令尊、令堂、令兄”等;对于“尊”,就有“尊亲、尊府、尊驾、尊夫人”等等。而表谦称的词头也很多,如“敝”,就有“敝处、敝国、敝人、敝校、敝意”等;如“拙”,就有“拙笔、拙见、拙作”等;如“寒”,有“寒舍”;指自己,根据不同的身份和性别,可以有“在下、小人、小女、草民、奴才、奴婢、奴家”等等。汉语里称呼自己的家里人,也有很多谦称的用词,如“小儿、小女、内人,内子、犬子、拙夫、拙荆、贱内”等。上文中提到的表敬称的词头“老”这个字,也可以当做谦称词语的词头,如:“老朽、老夫、老汉、老衲、老身”等等。而在英语中,英语国家人士则非常强调真诚地、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人们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必要掩盖什么或隐藏什么。

礼貌原则指导下的礼貌语言的语用差异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差异所造成的,即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和东方群体取向之文化差異导致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与汉语比起来要少很多。汉语中这些词大量出现是因为中国多年以来处于封建社会,这就要求人们在和年龄大的人或社会地位高的人讲话时使用敬称词语,否则就会被认为没礼貌。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使用谦称词语也是一样的道理。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在汉语中,尤其是在书面语和正式的场合中,人们通常在称呼自己时采用谦称词语,而在称呼别人时使用敬称词语。为什么英语中这些词相对来说却比较少呢?这是因为西方人认可平等,他们强调个人的价值,他们乐于展示他们自己,并且注意培养个体的自信。

每一个国家,因为其生活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会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文化意识形成的结果,这个思维方式或多或少的反映出国家对待世界的文化心理。因此,民族的思维特点反映并象征着民族的文化特点,思维的不同是文化不同的重要的影响因素,语言及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语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难解难分,文化无所不在,人们的言语行为无不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夏征龙.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褒义的四字词语 篇4

描写学习的成语读书学习

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力争上游 披荆斩棘 日积月累 孜孜不倦 专心致志 神情专注 闻鸡起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 全力以赴 似懂非懂

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

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赤胆忠心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誓死不二

威武不屈 舍死忘生 肝胆相照 克己奉公 一丝不苟 两袖清风 见礼忘义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豁达大度 兢兢业业爱惜羽毛 刚毅木讷 画地为牢 斤斤自守 谨言慎行 慎终追远 守口如瓶 临事而惧 临深履薄 如临探渊 如履薄冰 奉命唯谨 三思而行 小心谨慎 小心翼翼 瞻前顾后

其他

见贤思齐 名列前茅平步青云 弃暗投明 弃旧图新 青云直上 绳愆纠谬 水涨船高 痛改前非 突飞猛进 脱胎换骨 恶居下流 再接再厉

廉洁

不忮不求 澹泊寡欲 奉公守法 富贵浮云 廉洁奉公 两袖清风 先公后私 纤尘不染 洗手奉职 枵腹从公 一尘不染 一介不取 一琴一鹤 饮马投钱 澡身浴德

无私

大公无私 公事公办 公正无私 公而忘私 顾全大局 国尔忘家 毫不利已,专门利人 涓滴归公 开诚布公 克己奉公 嫠不恤纬 摩顶放踵 舍己为人 舍已救人 舍己从人 先人后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修身洁行 一秉至公 衣被群生 以义割恩

正直

不愧屋漏 大义凛然 大事不糊涂 风骨峭峻 刚肠嫉恶 光风霁月 光明正大 光明磊落 浩然之气 襟怀坦白 明镜高悬 事无不可对人言 守正不阿 守经达权 堂堂正正 危言危行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行不由径 严气正性 正大光明 仗义执言

慷慨

高义薄云 慷慨解囊 乐善好施

勇为

见义勇为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清高

词语的同义词 篇5

guān yú

基本信息

①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用在主语前面,做状语: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一带发现的文物得到说明。——翦伯赞《内蒙访古》

②介词,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做定语(中心词之间一般要加‘的’),或在‘是……的’式中做谓语

例子:他读了几本~政治经济学的书丨今天在厂里开了一个会,是~爱国卫生运用的。

注意:a)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如:关于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如: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进行研究分析。兼有两种情况的,可以用“对于”也可用“关于”。如:关于订立公约,大家都很赞成。

b)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单独作题目。如:关于人生观/关于杂文。用“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词组,才能作题目。如:对于百花齐放政策的认识。

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篇6

反义词的四字词语大全:

轻重倒置

生死存亡

生死攸关 始终如一

是非曲直

阴阳怪气

左右逢源

悲喜交加

黑白分明

进退两难

进退维谷

轻重缓急

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是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混淆是非

颠倒是非

举足轻重

无足轻重

礼尚往来

不关痛痒 颠倒黑白

混淆黑白

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是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前赴后继

前仆后继

前仰后合 前因后果

天经地义

天罗地网

天旋地转

天诛地灭

左邻右舍

异口同声

深入浅出

阴错阳差

AABC式的四字词语

步步为营、比比皆是、楚楚动人、津津有味

依依不舍、津津乐道、念念不忘

源源不断、姗姗来迟、面面相觑、息息相关、喋喋不休、循循善诱

亭亭玉立、绰绰有余

ABAB式的四字词语

打扫打扫

清理清理

叫唤叫唤

讽刺讽刺

体会体会

感受感受 说道说道

打扫打扫

溜达溜达

打扮打扮

清醒清醒

商量商量 锻炼锻炼

琢磨琢磨

考虑考虑

教育教育

教训教训

活动活动

ABAC式的四字词语

怪模怪样

古色古香

活灵活现

活龙活现

绘声绘色 忽明忽暗

忽隐忽现

将信将疑

戒骄戒躁

假仁假义

见仁见智

尽善尽美

尽心尽力

可歌可泣

含有比喻的成语

柔情似水

恩重如山

健壮如牛

胆小如鼠

大智若愚

如花似玉

如花似锦

如雷贯耳

如虎添翼

如履薄冰

如鱼得水

如狼似虎

呆似木鸡

繁花似锦

归心似箭

词语“屌丝”的由来 篇7

“屌丝”出现伊始, 是指那些出身卑微的青年男性。一般表现为“矮穷搓”, 相貌丑陋, 收入微薄, 工作低贱。随着“屌丝”一词的流行, 其使用和含义变得更加宽泛, 使用者并不一定青年男性群体, 对女性有时候也会使用该词, 称为女屌丝。比如, 2013年4月2日的北京商报一篇财经新闻——互联网企业掘金“屌丝经济”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报纸上。

二、“屌丝”的由来

“屌丝”是由脏话“屌毛”演变而来, 表示“见不得光、上不了台面”的意思。“屌毛”一词出自《后汉书·岑熙传》:“我有枳棘, 岑君伐之;有蟊贼, 岑君遏之;狗吠不惊, 足下生氂。”“氂”是指动物阴部周围的毛, 形容很渺小, 再怎么吠叫也无法掀起大风大浪。

“屌”:《汉语大辞典》:“屌”, 《字彙》丁了切。“屌”字, 从尸吊声。《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 (1) 男性的生殖器官; (2) 詈词, 表示恼火或反感。老舍《四世同堂》:“他妈的, 饿成了屌样。”

“丝”:《汉语大辞典》:“丝”《广韵》息兹切, 平之, 心。 (1) 蚕丝。 (2) 泛指像蚕丝一样的细缕。 (3) 食品切成丝状者亦称丝。 (4) 线。 (5) 丝织品。 (6) 缫丝;纺丝。 (7) 喻指白发。 (8) 比喻极微细的东西。由“丝”的解释可以看出“丝”字的几个义项之间是有联系的, 都是围绕又细又长这个基本义项。

三、语言学角度分析“屌丝”产生的原因

1. 新词的产生

语言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 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势必会产生新词新意。通常情况下, 新词的产生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的。“屌丝”作为一个网络新词, 有其一定的因素。现如今, 经济高速发展, 随之带来的是物价上升飞快。80后和一部分90后的青年人正面临着毕业压力、工作压力、结婚压力等各种现状。同时房价狂飙, 普通工薪家庭已经很难负担得起一套房子。

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带来的是人们精神层面越来越开放。比如, 以前人们羞于说出的“裸”字, 也越来越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 前年流行的电视剧《裸婚时代》、亚洲著名成功学大师的陈安之一本著作《绝不裸奔》。同样, “屌”是指男性生殖器官, 这样的词语是非常隐晦, 早些年人们难以启齿的。我们知道“屌丝”最开始出现的时候, 是一个含有强烈贬义的词语。可是, 这个词语后来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甚至, “屌丝”这个词语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等这些高端平台上, 这些平台是展示给全国人民的, 它们向来提供一些高雅文化。

究其原因, 是文化的萎缩还是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目前, 整个社会都处于高速运转中, 当然, 语言也不例外, 整个语言背景是朝着经济适用的层面发展。如, 国家公务员考试被称作“国考”。民众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更是追求这种轻便的语言, 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高雅文化的涵养, 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整个社会的高速运行, 造就了民众的急躁心理。当代社会, 不是每个人都懂莎士比亚, 不是每个人都认真研读四大名著。很多为了追求利润的出版社和作家, 将长篇名著简之又简, 来迎合当代人的心理。而同时, 这种行为更加加剧了人们的急躁。可以说, 庸俗文化的流行既是文化的萎缩, 同时又是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目前, 青年人在工作上郁郁不得志, 感情不顺利, 便寻求一些娱乐自己和娱乐大众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郁闷之情, 这就更加促使庸俗文化的产生与流行。所以, “屌丝”一词的盛行, 正是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时代产物。

2. 类词缀“丝”

“屌丝”是由两个语素“屌”和“丝”组成, 作为一个合成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这个词语是附加式的合成词, 由词根“屌”和词缀“丝”构成。“丝”通常在词根后面, 称为类后缀。

类词缀是一类介于汉语实词语素和典型词缀之间的动态发展中的构词成分。类词缀是构形形态的一种, 是现代汉语派生词的重要构成成分。“词根+类词缀”的附加构词方式近似于传统的派生构词, 构词方便快捷, 能产性较强, 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 于是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兴类词缀。

“丝”就是作为一个类词缀出现在现代汉语里, 它通常出现在词根后面, 被称作类后缀。近年来, “霸”、“热”、“货”“体”也是作为类词缀广泛的出现的人们视野里。如, 考霸、学霸 (XX霸指最受欢迎的、最突出的、最优秀的) ;旅游热、足球热 (XX热指某种热潮) ;吃货、二货 (XX货指某种人) ;甄嬛体、陈鸥体 (XX体指形式) 等等。“霸”、“热”、“货”、“体”等类词缀是在网络语言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这些类词缀使用之初, 只用在个别的领域。后来, 它们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类词缀正是现代汉语里新出现的语言现象, 目前研究类词缀的学者进行研究, 希望可以规范类词缀的用法。

四、总结

照目前形势看, “屌丝”这个词语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流行。可是, 网络语言的生命力很短暂, 如, 前几年随处可见的“雷人”, 慢慢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尤其“屌丝”, 一个这么不雅观的词语, 它到底会不会长久地存在下去?我们不得而知。2013年2月26日, 冯小刚导演在微博上炮轰“屌丝”群体: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由此可以看出, 社会上一部分人在抵触“屌丝”这个词语的流行。但是, 它作为一个网络新词, 确实是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下催生出来的。同时, 也希望本文能够让读者对于“屌丝”这个词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摘要:近年来, 网络语言风起云涌, 如, “XX style”、“学霸”、“晒幸福”、“完爆”、“逆袭”、“屌丝”等。由于网络用语的盛行, 读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深度分析“屌丝”的由来。

关键词:网络语言,历时,屌丝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词语的锐度 篇8

也许是苦痛太庞大了,它逼迫作为个体的卡夫卡展开发问,世界的敞开也就从发问开始。在一篇文章中,卡夫卡曾将人生比喻为秋天落叶覆盖下的道路。永远是这样,道路未及打扫干净,又被新的落叶覆盖。恰如古老的寓言所述,巨石终将滚下山去,这是西绪福斯的命运,但必须推着一样东西上山,这也是西绪福斯的个人承担。所有的道路终将被落叶覆盖,这个绝望的结局并不一定打倒一切人,所以,对于卡夫卡来说,必须亮出语词,必须展开言说,这是他对真实世界的一种承担。有过绝境体验的他,使用小说这一文体,有力地呈现出二十世纪人类的普遍困境。我想也正是因为不断的言说,才使本来的枯叶之上开始印现湿润的经脉(刘小枫语)。

醒着的人,不属于尘世中的幸福者,在世界的黑夜中沉沉睡去,他们起身、站立,在极端孤独的角落,使用思想、语言重新丈量身边的泡沫与现实。一个人与时间作战,他们可能会采取怀疑、反拨、叩问甚至颠覆的方式,直逼人类的荒凉。他们的对抗,不是源于对世界的厌恶,而是源于对存在的深爱,荷尔德林指出:谁曾想过那最深刻的,谁便爱那最现实的。他们的爱不会轻易说出,而是掩埋在文字的深处,等待后来者的拨开。如果以具体的个体作为考察向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他们可能是怀疑主义者、悲观论者、玩世的犬儒、流放的官员、在野的知识分子,以及四处飘泊的诗人等等,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身份、地位,但在时间的隧道里,却是排在一起的人,根须紧紧扎入大地,文辞在彼此的双手中传递。他们不是喋喋不休的聒噪者,舌头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可有可无的器官,他们听从的是内心的声音,以最少的言辞,说出最重的真理。

当然,醒着的人也常常是焦灼的,因为“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一种痛苦是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了”。找到那些语词,让它们上岸,比完美的虚构和高耸的想象更重要。然而,众多语词掉落在泥淖里已有多日,不管自身亮度如何,皆混浊依然,如何打捞,或者清洗,这成为精神世界的重要难题。诗,是历史的孕育基础,海德格尔如是说,所以我想,在诗人手中,语言、语词不应该成为魔方,以不同的组合制造宏大的迷宫,语言的自足绝不等于精神个性的自足。诗人的任务应该是仔细地濯洗,抹去附着的灰尘、污秽、权力,过滤多余的杂质并使其澄明,回到太初有词的形态之中,即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中陈述的那样:沿着我们不曾走过的道路/通往那扇我们不曾打开的门/ 。由此出发,我对当下诗歌中

普遍存在的“诗到语言为止”的状况保持极大的怀疑,我觉得把诗歌扔到语言之山,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一座没有濯洗过的语言之山,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藏着我们不自知的污泥,这污泥,毫无疑问会稀释掉诗性。我想,诗人的工作不应该是增加语词,将诗歌之山越垒越高,而应该是设法降低高度,回到日常中去,敬畏地也是审慎地漂洗语词,使之变得朴素,如此这般重新打捞到诗歌中来,以照亮灰色的现实。我相信最朴素的语言,是对外在世界的直觉指示,在那里,词语与词语的关系,其实就是物理世界诸事物关系的简洁再现,词语的气味,就是物理世界的味道,两者重叠以至于融合为一。这会让我们想起语言诞生,命名之初的神奇时刻,词语的阵阵雷声一下让世界清晰开来,铺张在人们面前。维特根斯坦说过“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经过剥离、清洗、气味还原的语言、语词,一旦与人遭遇,就会激发起我们最直接的情感本性。而诗性的语言,其实就是语言、语词本来的样子,大地就是大地,天空就是天空,既没有“忧伤的大地”,也没有“绝望的天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某些诗人个体的张狂,弥合不了现代世界的深刻分裂,也不可能对身边的物理世界作出准确指认。

而诗性的语言,既是朴素的,也是锐利的。锐利的语词可以直指世界的伤口,其实,语词本身是柔和的,之所以锐利,是因为内心清醒的诗人,他的胸口堆放庞大的苦痛,必须找到个体突围的豁口,让语词锐利起来,构成打开豁口的力量之源。要相信,每一个语词都是一把斧头,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用力过度,需要做到的是举重若轻,在恰当的时刻,使用恰当的斧头,仅此而已。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河南诗人夏汉,早已过了不惑的年岁。这位蜷伏于黄淮平原深处的诗人,追慕乡人也是伟大先贤的庄子之精神风度,始终保持一种对世界、对现实地警醒与感知力度,通过诗歌的形式,不断向庞大的现实发问,将拥挤的泡沫挤出,以隐喻的手段暗示那普遍残缺的存在。在其诗作中,我没有读到太多关于情绪缠绕、忧伤记忆等窄小个体的记录,诗人也没有痴迷于语言迷宫的制造,而是以有力的沉思,使语言回转朴素的枝头,从而照亮现实与记忆。如果加以总括的话,夏汉的作品有两点突出之处给予我们以启示,即:一方面是将追问日常现实作为基本的存在视域;另一方面,保持词语的锐度,由此出发,实现语言自觉与主体自觉的契合。

先来说说第一方面。“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勇于向现实发问,既是一种对历史的主动承担,也是对个体所属文化的承担,这承担背后,内蕴的就是一个作家应有的人文关怀。新诗以降,传统断裂,但“缘事而发”的精神还在连绵,比如穆旦在文革后期的地下诗歌写作即为其例,在庞大体制和疯狂现实的逼视下,诗人穆旦并没有放弃发问的权利。朦胧诗之后,社会文化范式进入转型期,大众文化兴起背景下,文学尤其是诗歌迅速边缘化,远离公众视野的诗歌写作,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个体化书写,成为普遍现实。诗歌与现实之间的精神维系越来越孱弱,即使是一些书写现实的诗作,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浮掠,比如汶川地震后的相关诗歌,其中大量作品皆是为文而造情的结果,还有一些针对大型公共事件的写作,如奥运举办、南方雪灾、上海世博等,有着明显的“遵命文学”的痕迹。零年代以来,无论是口语化写作,还是身体写作,所包含的词语的过度迷恋,封闭的游戏环境,皆指向一个结果,即所指与能指间的脱落。与之不同的是,夏汉是少有的清醒者,在其诗作中,中原小城的欲望、权力符码、社会伦常的常数与变数,皆通过与之相关的意象,得以准确呈现。这些意象包括日常的聒噪、夏日的会议、密谋状态下的手机短信、当权的行政者、墓园以及繁茂的官场规则等等。且看《会场》这首诗:上午,我应邀来到会场,看/那里又在演什么鬼把戏—/果然,刮来谎言的沙尘暴/与会场升腾的烟雾媾和早产的痴呆儿吵醒了继父/要挟一场酸雨供给他大补丸/“我要你,一天熬一副。”/“噢,你要熬我的鹌鹑?”

nlc202309020806

我行走于骡马市经纪人行列/听他们嬉笑怒骂,看袖口/以内那个看不见的虚伪交易/“喔,你狠!后会有期!”

众多水妖玩弄小涡轮/在死海掀几个黑色的波浪/忽然,一条鲨鱼跃起/“你们兴风,我怎做浪?”

我从噩梦惊醒,看会场/异常:人人抹一脸黄蜡

油/此刻我对着空气吹水泡/祈求它来清洗我多垢的耳根……

诗歌的开头,会场的双重污染情景直截从手中亮出。一方面是空话、大话,这是会场的精神生态;另一方面,由香烟缭起的烟雾对每一个与会者形成的现实污染又是那么地显眼。诗人出自生态学的独特观察,剥离了“严肃”会场的假象,使之回到冷峻的日常现实之中。接着三段,诗人以隐喻的手法,反讽会场上人群间的彼此争斗,虚与委蛇之间,是暗藏的心机。所谓的话语的多元,最终会被一元化的话语吞噬,这里面隐含着权力的梯形分配。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布鲁克林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隐喻在现当代诗人手中已脱离作为手段的功能,成为诗歌的本体。在夏汉的其他诗作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隐喻的真实,在这里,隐喻作为手段和本体,交相重叠,抵达宽阔的现实。诗歌的最后,诗人内心的发问开始到场,面对脸抹黄油的他人,“我”吹着无形的水泡,以奇怪的举动对抗会场的覆盖与袭击。这是保存本我的深刻努力,一个敢于向现实发问的人,应该既是一个置入现场者,更应该是个旁观者。内心的清醒,使诗人与现实之间形成紧迫的张力,这张力通过隐喻可以直达读者的眼前。

夏汉另外部分的写作,呈现出指向内心、指向精神自我的形态。词语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得以松开,但语词的锐度依然。这样的锐度不是由语词的颜色而来,而是语言自觉所种下的种子。而语言的自觉,绝非技巧可以达到,需要主体精神自觉的支撑。关于存在的指认、自省,关于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深刻关系,关于被遮蔽的精神事实,涵盖了夏汉针对个体写作的主题。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走向自觉,是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性之一,也是全部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和载体,换言之,个体化是理性化的必然内涵。在前现代的经验文化模式下,绝大多数个体是按照经验、常识、习俗、惯例而自发地生存。只有当个体超越纯粹的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的视域,同科学、技术、理性的自觉的精神再生产或自觉的类本质对象化发生实质性的关联时,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断裂才实质性地发生,现代意义上的人才真正产生。在这种意义上,福柯关于人和主体的论述有一定的道理,即“人”是现代时期推论出来的产物,是一个理性构造。

在一首题为《远离》的作品中,作者写道:我突然想远离人群,走回我自己/因为在众人的脸上有我的脸/在众人的笑里有我的笑/在众人的哭里,我看见我的眼泪……/。在这里,人群既是自我的一面镜子,又是自我的一个部分。这是一段关于自我存在的沉思和表述,“我”被确立于“他们”之中。紧接着诗人又写下了如此句子:人世间,一切都有我在/我想走近一棵树,在那里看森林/我喜欢一只鸟的啁啾,在那里/聆听最孤傲的歌唱/。这一段,诗人思考的是如何从“他们”中找寻“我”的问题,从“鸟”或者他者身上,看到了“自我”的确立。读这首诗歌,很容易让人想到佛教思想中关于肉体不灭、精神永在的表达。“我”不会变化,只是会转化成其他形式。也容易让人想到庄子“齐物论”的想法。实际上,夏汉的这首作品中,既不是对佛教思想的回应,也非对自己仰慕的庄子的“敬礼”,准确地讲,这首作品是对胡塞尔“互为主体的世界”的很好注脚。因为在胡塞尔看来,审美主体与对象间,都具备感知和经验的能力,彼此之间不是启蒙哲学以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种“主体间性”,即他所讲到的“他人在我之中被构造为他人”(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后来,哈贝马斯进一步发展了“主体间性”的概念,这是哲学上关于“人”的精神属性的最新的认识,而夏汉的诗作,由独立自省的品质,也走向了如此深远之地,这在当代诗人群体中是罕见的,也是极为难得的。

当然,夏汉的语言自觉还在行进的路途之上。在有些作品中,因为过于注重词语的锐度,而放弃了语词的沉静,使诗歌沉思的品格难以像草地那样铺展,词语的湍流而下,也带来了些许的杂草,这样以来,就会形成创作的起伏。我想,这应该是诗人以后的写作要注意的问题。

海德格尔指出:真正的诗人是为人类寻找生存尺度的人。今天的现实里,肉体与精神,个体与世界,存在与现实,它们之间的对立让醒着的人深深忧虑,从中架设沟通的桥梁,绝非易事。对于从事精神书写的人们来说,当下的任务也许就是:迎面而上,并作出真实指认。

带有反义词的词语 篇9

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在词语中反义词很常见的,收集了有反义词的词语及解释,欢迎学习参考!

1) 破旧立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

2) 进退失措指进退两难而无法应付。同“进退无措”。

3) 男女老小泛指所有的人。

4) 隐恶扬善隐:隐匿;扬:宣扬。不谈人的坏处,光宣扬人的好处。

5) 东摇西摆形容走路不稳。比喻容易动摇、不坚定。

6)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7) 进退迍邅犹言进退两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8) 来回来去指动作或说话来回不断地重复。

9) 左右两难两面为难,不容易决定。

10) 软硬兼施兼施:同时施展。软的和硬的手段都用上了。

11) 左右逢原原指学问工夫到家后,则触处皆得益。后泛指做事得心应手。

12) 祸福惟人是祸是福均取决于人自身的所作所为。亦作“祸福由人”。

13) 买贱卖贵指低价买进而高价卖出。

14) 道听途说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15) 进退为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同“进退两难”。

16) 轻重倒置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两者的地位摆颠倒了。

17) 喜新厌旧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

18) 虚虚实实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19) 吞吞吐吐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20) 入文出武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21) 兴亡祸福兴盛和灭亡,灾祸和幸福。泛指一切遭遇。

22) 贱入贵出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23) 静极思动指生活平静到了极点,就希望有所改变。亦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便会向动的方向转化。

24) 文武兼备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双全。亦作“文武兼济”、“文武兼全”。

25) 黑白分明黑色与白色对比鲜明。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

26) 是是非非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27) 公正无私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28) 进退无依指前进、后退均无所凭依。

29) 东西南朔指居处无定之人。同“东西南北”。

30) 东来西去指行人来来往往。

31) 进退裕如指前进和后退均从容不费力。

32) 进退应矩前进后退均合规矩。

33) 凶多吉少凶:不幸;吉:吉利。指估计事态的发展趋势不妙,凶害多,吉利少。

34) 否终则泰指闭塞到极点,则转向通泰。

35) 祸福倚伏比喻坏事和好事互相依存。

36)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比喻两头没有着落。

37) 爱老慈幼慈:慈爱。爱护老人与儿童

38)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

39) 盛衰兴废盛:兴盛;衰:衰败;兴:兴旺;废:废弃。指人与事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

40) 善善恶恶称赞善事,憎恶坏事。形容人区别善恶,爱憎分明。

41) 东西南北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42) 始终不易易:改变,违背。自始自终一直不变。指守信用。

43) 无中生有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44) 得失参半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

45) 褒善贬恶褒:赞扬;贬:批评。对好人好事加以赞扬;对坏人坏事加以斥责。指分清善恶,提出公正的评价。

46) 表里受敌内外受到敌人的攻击。

47) 头上末下第一次,初次。也指从上到下,从头到尾。

48)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49) 天地剖判犹言开天辟地。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50) 小往大来本指人事的消长,后比喻商人以小牟取暴利。

5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52) 进退触篱前进后退都有障碍,指进退两难。同“进退触籓”。

53) 有来无回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54) 爱憎分明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55) 得失在人指人生的胜利失败就取决与本人的努力与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56) 贱买贵卖低价买进,高价售出。

57) 败于垂成指临近成功时遭到失败。参见:“功败垂成”。

58) 始终若一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同“始终如一”。

59) 明升暗降指表面上升官,而实际上被削去权力。

60) 东拉西扯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指说话条理斋乱,没有中心。

61) 言来语去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62) 反正拨乱治理乱世,使之恢复安定、正常。

63) 有天无日比喻社会非常黑暗,没有公道。

64) 左右开弓左右手都能射箭。比喻两只手轮流做同一动作或同时做几项工作。

65) 恩恩怨怨指人的感恩之情与仇怨之情

66) 来迎去送来者迎之,去者送之。

67) 终始若一自始至终都不改变。

理解词语的方法 篇10

一、分解字义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是单字字意的组合,可采用分解字义的办法来理解。如“余晖”就是余留或剩下的光亮。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也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因为某些词离开了课文,它的意思就不同了,这就是汉语词汇一词多义的特点。如:“沉郁”字典中的意思是“低沉郁闷”,而在这篇课文中是指“爬山虎的颜色很绿很浓”的意思。

三、比较辨析理解:本文中有一组近义词,是“映入”和“扑入”。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都是看的意思,为什么第一处用“映入”第二处用“扑入”呢?我们应比较着读这两个词所在的语句,感受作者所处的环境不同,看的事物不同,不同的事物呈现在作者眼前,作者的感受也不同。

四、结合表演理解:“表演”的内涵比“动作”更丰富,有时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也能传达出对词语的理解与否。如在理解“融洽”这个词时,先读一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再想象一下当时叶老先生与肖复兴交谈时的情景。

五、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 “燥热”这个词,大部分同学都知道与热有关系,那到底多热呢?人们的心情怎样?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到了燥热?

六、换词理解:“换词”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属言语解释的范畴,但它又具有其特殊性,如此文中的“删掉”一词的理解,只要给它换个词,也就是换个说法——“去掉”、“删除”就行了。

七、结字源字义理解:如“删除”这个词中的“删”字就可以给学生讲关于“删”字起源。学生自然会明白“删除”的意思。

八、通过联想想象理解:在理解“春风拂面”这个词时,我们可以联想一下春天轻轻柔柔的风吹到脸上时的感觉,再想象叶老先生给“我”认真修改作文时,“我”的感受。

九、借助图片理解:在理解“余晖”这个词语时,也可以看一看“余晖”的图片,便会有直观的感受。而且,看到图片后你就会都发出“我见过”“这不就是黄昏的时候吗,太阳快落出了!”“这是夕阳”等感叹了。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努力寻求我们的最佳结合点,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词语,追求词语理解的有效、高效。

汉译英中的词语翻译 篇11

关键词:词语翻译,理解,表达

词语作为汉译英的最小单位, 是汉译英的基础, 它决定了译文质量。在汉译英词语翻译中, 译者需在对原文全面理解的基础上, 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技巧将其表达出来, 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理解, 二是表达。

一、理解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 所谓的理解就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 语境包括词语的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在语言交流中, 所有的词语的理解及应用都必须以语境为基础, 正如一个英国语言学家所说的, 每个词到了新的语境都是一个新词。

理解词语的语言语境

译者进行翻译时, 应当将词语放置文中理解,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会有着不同的含义, 所以翻译时, 应仔细理解原文, 否则易犯不忠实于原文甚至与原文截然相背的错误。

例:中国画向来是中国人的专利。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s something distinctively Chinese

这里的“专利”指的是仅存在中国的事物, 而不是知识产权上的专利, 所以译文不用“patent”, 非常贴切。

理解词语的非语言语境, 最主要的就是文化语境。

语言承载着文化, 也反映着文化, 两者密不可分。在汉译英词语翻译中, 译者必须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它的暗含之意, 否则容易导致误解。

例:在现代城市生活中, 街道妇女为城市的安全与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In modern urban life, housewives of neighborhood hav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ity.

此句中, “街道妇女”指的是“housewives of the neighborhood”, 而不是“street woman” (“street woman”在英语中指的是妓女) 。这恰是中国特有的词语, 有着特定的文化含义, 如果译者不假思索的译成后者, 难免让人啼笑皆非。

二、表达

理解是汉译英词语翻译的基础, 而表达则是关键, 没有正确的表达, 透彻的理解也是枉然。表达能力反映了译者的英语能力, 即运用英语的熟练程度。在理解的基础上, 译者选择最切合原文实际的表达方式来译出词语, 除了对英语的纯熟掌握之外, 译者还要遵循汉译英词语翻译中的一些基本技巧, 这样才能让译文更加切合实际。

用地道的英语, 尽量使用英语习惯用语及英语谚语, 成语等。

许多英语学习者习惯于用“Chinglish”正是由于没有掌握地道的英语, 用中式英语翻译出来的译文, 一方面反映译者的英语水平有所欠缺, 同时让读者也很难理解。

例1:“红眼”应该翻译成“green eyed”, “中学”则与“secondary school”最相近, 而不是“middle school”

例2:亡羊补牢, 未为晚也。译成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注意区别, 比较分析英语的近义词, 选择最能准确表达愿意的词语。

许多英语词大体意思相近, 但细分起来却各有各的用处。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译者应选择最贴切的词, 而不是最常见最熟悉的词。

例:A:她朝着我咧嘴笑着。——grin

B.他嘻嘻笑起来。——chuckle

C.她咯咯笑起来。——giggle

D.她朝着我嫣然一笑。——beam

在这里, 不同的汉语词也要有相应的英语词, 这样就基本上做到了和原文的神似。

汉译英词语翻译中的词性的转换。

词性的转换是汉译英词语翻译中的重要技巧之一。运用得当, 可以使译文更贴切通顺。一般说来有如下几种词性转化方式:

(1) 汉语动词——英语名词

例:他酷爱古典音乐.He is an ardent lover of classical music.

汉语动词“酷爱”换成了“ardent lover”

(2) 汉语动词——英语形容词

例:我为他的健康担忧.---I’m anxious abouthis health.

那个家伙老是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That fellow is very talkative.

汉语动词“担忧”和“讲”被分别译成英语形容词“anxious”和“talkative”.

(3) 汉语动词——英语介词或介词短语

例:.我们全体赞成他的建议。We were all in favorof his suggestion.

我永远支持你.Remember that I am always with you.

汉语动词“赞成”和“支持”转换成英语介词短语“in favor of”和介词“with”.

词语的搭配

英语词语和汉语词语有着不同的搭配方式, 通常包括动词和宾语的搭配, 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 介词和宾语的搭配等等。如果把汉语词语搭配规则套用于英语词语, 其结果便是Chinglish (汉式英语) 的产生。所以译者必须熟练掌握英语词语的搭配规则和习惯用法, 否则译文就可能失去英语的美感, 甚至词不达意。

(1) 形容词和中心词的搭配

例1:高大的建筑物/高大的身材/高大的形象

分析:三个“高大”是同一个汉语词, 但是所修饰的中心词不同, 所以有不同的内在含义, 译成英文时, 应选择合适的英语词, 根据英语的习惯, 应分别译成“toweringbuildings/tall figure/noble image”.

(2) 动词和宾语的搭配

例1:孤独更多地产生人生的诗情……

Solitude usually inspires more poetic mood of life.

这里我们不能把产生译成“produce”因为产生的宾语是诗情“产生”is“诗情”, 较合适的英语搭配是“inspirea……poetic mood”.

(3) 主语和谓语的搭配.

有些汉语动词只能主语为人, 而在英语中这些词的主语则可以为人也可以为物。

我没有注意到这个错误.

This mistake escaped me.

注意词语的语域。

不同类型的文章需要不同类语域的词语, 粗略的划分, 语域可划分为“正式——中性——非正式”三大类。

例:王二婶哀求他说:“求求你了, 要是我当家的回来了, 我又少不了一顿揍”. (《冬宝》)

这个句子属于口语体, 所以译文也应是口语体, 特别是“当家的”这个词不应该译成“husband”, 否则就选错了语域, 此句应该译成:“Dengbao, please, when my man gets back, he is sure to give me a good beating.”当然, 语域的问题不仅是词语翻译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它决定了一篇文章的语体。

总结

理解和表达是汉译英词语翻译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步骤, 在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的同时, 译者也在脑海中筛选合适的英语词汇进行表达, 这样也就进一步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 在反复的深思熟虑之后, 译文将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 这也是翻译的基本要求。

仅仅掌握汉译英词语翻译的一些基本理论是不够的, 一个好的译者需要对汉语和英语都能够加以熟练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 这就需要译者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 这个过程是艰苦和漫长的, 正所谓“Rome is not build overnight”, 只有在良好的语言掌握运用的基础上, 我们所谈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才能在汉译英词语翻译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彭漪、张敬源:《汉英翻译中的理解障碍及其成因》, 《中国科技翻译》, 2001年第15卷2期。[2]彭漪、张敬源:《汉英翻译中的理解障碍及其成因》, 《中国科技翻译》, 2001年第15卷2期。

上一篇:有趣的活动做蛋糕作文下一篇:不要走,夏天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