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
谢宝凤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皇岗中学,广东深圳518048)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平时测试目的是什么?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这些迷惑和思考引发我产生尝试的念头DD在平时测验中尝试“升级”测试。在实践中,我找到了新课改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根据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评价应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展水平,由原来注重整体评价的做法转向兼顾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达标、分层评价,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和发展。
一、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调换字词 进行比较朗 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 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蜘蛛》一文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在理解此句“投”字的含义时,教师可以让 学生把“投 ”换成“落”、“掉”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 很快理解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
2.改变句型 进行比较朗读 。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改变这些句子的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 又有助于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二、借助图像看图朗读
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借助图像看图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一年级有篇课文《秋天》,朗读前,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上展示的画面: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田野里辛勤耕地的黄牛, 活泼可爱的小鹿。然后让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 想象这三种小动物此时的心情, 再指导学生朗读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 读小鸟的话时 用又尖又 细的声音 ,读小牛的话 时用粗中 带沙的声 音 ,读小鹿的话时, 把小鹿那种蹦蹦跳跳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材中的课文类型不一,对不同类型的课文, 选择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大海》一文时,教师可在课前录下海水拍打礁岸的海浪声,海鸥在海面上的叫声。这样,音乐一起,就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大海,大海,像只摇篮”这句话时才会读得又轻又慢,像小宝宝在摇篮里恬静地入睡一样,而读“大海,大海,多大多宽”这一句话时,又能把大海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
四、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教师教学生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 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 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和小羊。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 然后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 使学生在脑海中对两个角色形成深刻印象,然后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 这样学生朗读的积 极性才能 空前高涨 ,才能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对不同角色的理解, 做到真正的形神一致。
五、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 更有利于促使学生感悟文中的情和景,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把学生一下子 带到课文 的情境中 ,再启迪学生想象, 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 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如,《雨点》一课 ,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 教师可以问:“你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很快就能联想到散步时很高兴, 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 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
总之, 没有朗朗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 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 读必须贯穿于 语文课堂 教学的全 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 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 “热点”,才能更有 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关键词 体育课 兴趣 中学生 激发 途径
中学体育课的目的就是让中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教学而达到强身分体,促进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目前,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及其家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轻体”的问题;另外,也有个别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就不足,这均会阻碍、抑制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本文则就如何激发中学生对体育课兴趣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中学生体育课参与的现状
笔者调查发现,一些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常会出现部分中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较淡泊,自主性、积极性不强。同时,也有个别体育对教师在创设体育教学氛围、布置的学习内容过程中,也缺乏积极性;加之个别学校的体育场地、教学器材等也存在着较多不足。另外,很多中学生未能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缺乏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其参与体育课的过程也往往是被动的、消极的。
二、影响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因素分析
(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落后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人们对体育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抓好学生“智能”教育才是教育根本。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了体育教育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弱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领导的关注程度;同时,也导致了社会、学生及其家長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轻体”的问题。一些中学校对体育教学场地、设施、运动器材等不重视;加之一些受资金所限而导致一些中学校在体育教学场地、设施、运动器材方面较为落后。甚至个别中学没有一套完整的体育教学器材,进而也会阻碍、抑制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
(二)体育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科学性
笔者调查发现,一些中学的体育课程设置都比较单一和教条,课程设置几年内无任何更新。加之,个别中学的校领导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体育课程设置和创新上尚存在一定的阻力,体育课程设置得不到应有的施展舞台和空间。另外,一些中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中,“田径”项目就占据了较多的内容,中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对一些技术、动作难度较大的项目产生恐惧感,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三)课堂教学方法陈旧
一些体育教师未能将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是一味的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未能有机的结合学生的爱好、兴趣进行教学;加之,个别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过于严谨,这也会促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三、激发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策略
兴趣是人对认识、学习某种事物或进行相关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一个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更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内容上,同时也更易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欲全面提升中学生的体育课兴趣,我们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善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场地及设施
中学校应逐步加大对本校体育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力度,对体育新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的体育需求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合理利用、开发现有体育资源,对学校现有的教学、运动场地进行合理改造;同时,加大对体育教学器材的资金投入力度,购进更多的、符合中学生体育教学、学习的体育运动器材,为培养、激发中学生体育课兴趣奠定“物质”基础。
(二)完善体育课程设置与组织形式
中学体育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对现行的体育教材进行适当的、合理的“修订”,令体育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学生的爱好与心理;另外,还要结合中学生的身体情况、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合理进行课程设置等来全面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兴趣。另外,体育教师还应进一步完善课程组织形式,如利用体育竞赛、体育竞技、校园(年级)联赛等体育课程组织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也会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知识与技巧的掌握情况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时”、“适度”的鼓励与表扬;通过不断地增强学生的信心来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努力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体育课学习氛围;如进行一些体育小游戏或体育知识竞赛等,让学生们在“游戏”、“竞赛”中学习、掌握到更多的体育知识,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心理压力,也必须会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增强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学校在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器材的同时,还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体育课程设置与组织形成,令每节体育课都能让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不断体现自身的特点和价值,这对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兴趣、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东勇.论中学体育课中的激发兴趣教学[J].科技资讯.2014(7).
[2] 刘磊. 激发和提升体育课中女生学习兴趣的对策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5).
良小:陈启有
在深入实施“新课标”的今天,“以人为本”的观念已放到本次课改的首要位置。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成长的快乐?我认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关键。学生如果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语文一种特殊的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一、和谐的师生之情,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和谐的师生之情是开启心扉的“钥匙”、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这是教育者共同的认识。虽然师生关系较受人重视,但从整体上说,状况仍令人难以满意,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走进新课程》一书指出“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语文老师如何优化师生情感关系?我认为点点滴滴的人文关怀都是优化师生情感的阳光雨露。
第一、常给学生一点“好脸色”
俗话说得好“给点阳光就灿烂。”小学生都特别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只要我们给点“好脸色”,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最想停留的地方,教师就会成为学生最想亲近的人,于是一些非逻辑的直觉思维,如顿悟、灵感都会接踵而来。因此,不管课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管心情如何,只要踏进课堂,我就把微笑挂在脸上。对学生出色的表现给以微笑,表示欣赏和激励。即使学生说错了,我也不大发雷霆,讽刺挖苦,给其以亲切的微笑和热情鼓励,引导其“改错”。微笑使人愉快,微笑使人放松,微笑使学生找到了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与我交流时无拘无束,平等真诚,个个愿意上我的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容易激发。第二、常为学生贴上几张“好标签”
要想使一个学生发展更好,就要找到他的优点,看到他的进步,用一个好的标签鼓励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这样,强化了优点,也就淡化了缺点,“后进生”就能悄悄地变成“进步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成为人生的转折。
第三、常替学生搭上“凯旋门”。
教育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替每个孩子搭起不同的“凯旋门”,使他们在成功中去体验成功?工作中,我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起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得,都能取得成功。我让每个学生在语文书的目录前写上“表扬___次,批评__次”。并制定了一些评比细则,如作业“优*”加表扬一次,“优**”加表扬两次,“优***”加表扬三次,“良”加一次批评,“及格”加两次批评。
二、自主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兴趣的主阵地
语文课堂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热爱语文,燃起语文学习的激情。调查中发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有98%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学习中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演一演”等形式感兴趣。追问其原因,大多数同学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由此可见,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1、读一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理解和学好课文的基础。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
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朗读、默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对一些精彩片断,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导读艺术:“谁敢说我是班上读得最好的?”“好,大胆地站起来读吧!”“目前为止,他是我班上读得最好的,现在他就站在冠军领奖台上,谁能读得比他好,把他读得坐下去?”听,多么富有鼓动性的话啊,一颗颗好胜的心被调动得跃跃欲试。
2、辩一辩。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小学生特别善于“找碴儿”,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异,或是刻意地创造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3、演一演。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课文,大多情节感人,人物鲜明,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如果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体验人物情感,把握分寸,再现作品内容,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如《三顾茅庐》、《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等篇目,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演起来。但学生的理解、表演很有可能是稚嫩的,让学生在表演之后进行“导演式”的相互评价,哪些地方演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怎样才能演得更好”充分发挥想像„„然后,集众人所长,再进行汇报式的表演。
三、开放的语文活动,是持续兴趣的源泉。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贴近生活的开放性的语文活动,与学生个人情况紧密相连,适合每个孩子的能力和生活背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体会到语文的价值,从而使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持续发展。
(1)用生活丰富语文活动内容。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做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的信息资源。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亲自动手包棕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志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春天到来的时候,可布置学生到自然中去找春天的足迹,可以到春风中去放风筝;可以搜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举行“春之声”诵读会;可以写和春天有关的任何题材的习作;可以拍摄一组反映春景春趣的照片„„
(2)在实践中提升语文活动价值。鼓励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思维的成果。学了《特殊的葬礼》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我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环保现状,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状况,访问在环保局工作的家长,了解环保措施实施情况。在调查研究中,学生被一个个令人惊愕的数字震住,写出一份份加强环境保护的倡仪书,设计出一幅幅情真意切的环保标语、宣传画,其中七名学生就城市环保问题致信蒋国星市长,蒋市长就此作了重要批示。三日后,市长批示连同学生的信一起刊登在《句容日报》上,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震动,七位学生建设城市的一些看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兴趣是人们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的内在动力。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有兴趣作支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否则活动的效率则难以提高。反之,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上课时注意力就会分散,更谈不上主动积极地锻炼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决定他学习的效果,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的前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我们必须在教学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的教学方法、游戏的竞赛活动、激励性的评价等多种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兴趣性。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爱学、乐学。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什么样的乐趣是我们体育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疑,即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教学的内容变成问题,使之成为一种诱因,把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从而成为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来解决当前的任务,同时使已形成的学习兴趣得到巩固和加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并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智力的飞跃。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跑步时的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要让学生感兴趣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颖、独特、富有个性的体育教法,将会对学生的体育课兴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要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应该不断地给学生新的、有趣的,系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提高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小学四年级课,内容是身体基本活动和武术,将一组过桩、独木桥、爬竿、过软梯等和武术中的拳术、棍术组合起来,编成“上花果山”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边学边练,边唱边模仿,使学生在想象中既学会了动作,又体验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师生关系和睦,教学充满乐趣。又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样在跳绳、篮球、游戏练习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或自己组织。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或让他们自己分组。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三、通过游戏竞赛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多利用游戏练习,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角色情境”中,创设一种宽松,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兴趣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投沙包练习中,我们先让学生练习投自己折的“纸飞机”游戏,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并以游戏中领会了技术要领,体验蹬腿、收腹、挥臂,顺利地掌握了技术动作。又如在上短跑教学中,我们多利用“迎面接力赛”“50米往返接力”“障碍跑”等。又如,“大鱼网”的游戏,学生初做会觉得有意思,再做就开始觉得单调,有些乏味,不再吸引他们。为此,我把游戏改为“聪明的小鱼”,再精心设计场地。创设了“大海”的景象,跳箱作“礁石”,垫子作小鱼的家,还有水草,鱼网,老师当渔夫,学生是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小鱼,并在游戏中启发他们通过大家的智慧,如何不被渔夫抓住,如何去救被抓住的小鱼。再加上老师的表情动作,会给儿童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虽然这是一个奔跑游戏,有一定强度,但在游戏中,他们的表情却是兴奋、欢快的,忘记了疲劳,连一些平时不好动的学生都要求:“我们再做一次吧!”练习形式活了,气氛也活了,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收获甚多,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自学性,发展了创造能力,从而达到“我想学”、“我要学”、“我会学”、“我爱学”。
四、教学中要常用激励方式来提高练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气可鼓不可泄,鼓气,就是激励,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发现他们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荣誉感,自信心。如教师布置学生跳高:“你们必须给我跳过去,跳不过去的要受罚!”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练习,跳不过去没关系,我再继续教你们。”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批评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这样学生就会大胆练习,认真练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某种活动的倾向。它不仅可以引起人的持久而集中的注意,保持清晰的感知,启发周密的思考,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而且对人们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内心生活也具有重要作用。体育兴趣就是个人对体育特殊的、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人们从事体育实践最强有力的动力。
如何使体育在中学生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笔者认为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坚持采用形象化语言刺激提高中学生的兴趣
语言是中学生最直接、可靠的信号之一,是盲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有效工具,在体育教学中,讲解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主要方法。语言准确、精炼、流畅、风趣、幽默、具体形象是教师的首要基本功,能直接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讲解,调动和发挥学生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及运用调控功能,其触觉区、听觉投射区、运动区、体表感觉区以及语言活动区之间兴奋的选择性扩散,加速信息相互传递,让学生发挥触觉、听觉2个信号系统机能的相互作用,从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教学、传授体育知识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都离不开语言,教师必须把握讲解的时机,突出技术的重点,讲什么,怎么讲,在备课时都要详细地考虑到。上课时首先要讲明本次课的内容和任务要求;在讲授教材时要根据运动技术和难易程度进行全过程的讲解;在复习时可根据动作技术和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讲解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自然就会高。如:讲解前滚翻时,先耐心反复讲解并解释联系到球体的形状,然后把动作编成口诀,“两腿并拢成蹲撑,低头团身腿蹬直,依次着垫头、背、臀,好像圆球滚得动,抱膝滚动成蹲立。”注重团身紧滚动圆滑,以启发学生想象球体,有助于领会前滚翻动作要领,激发、鼓励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的讲解就应当生动形象、避免枯燥乏味,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激发学生兴趣。比如,讲解肩肘倒立,先讲解椅子的构造和稳定性,再把动作要领编成口诀:“两脚后倒收腹举(腿、臀),脚尖上升两臂侧压,两腿上伸至倒立,两臂夹肘,手虎撑腰背”,停止不动好像“椅”,启发他们去想象椅子,有助于领会肩肘倒立动作要领,激发盲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采用正确优美的示范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
大多数中学生有较好的触觉,触摸东西比较灵敏。在体育教学中的所有示范,中学生以触摸获得信息,教师示范的艺术性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师普遍采用的最简单、最方便、最直接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每次动作示范都要有明确的目的。示范什么,怎样示范,什么时候示范,都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例如,在铅球教学中,教师讲解完动作要领后,徒手示范蹬、送、转、挺、推、拔的做法,让学生按顺序触摸整个动作,在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然后特别提示学生注意触摸动作的结构顺序和节奏,并重点掌握推、拔的技术要领。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触摸教师的示范动作,教师还必须注意示范的位置。示范的位置应根据运动技能、学生人数、动作性质以及安全卫生的要求等因素来决定。示范时,教师要靠近学生的分排或分组,按顺序手搭手触摸示范,也可以让学生靠近教师,或指导已掌握动作要领的学生帮助暂时没有掌握动作要领的学生。
示范新动作时应特别注意坚持正面教育,要强化正确动作。学生做完动作后,教师应及时作出评价,用“对”或“好”、“很好”或“有进步”给于鼓励、表扬,而不要用“错了”、1 “太差了”、或“不对”,避免学生丧失练习信心。要采用分解动作的教学方法。学生技能掌握是一个建立连锁条件反射的过程,可先把动作分解若干环节进行练习,然后把分解动作连接起来练习,这样做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习信心。但采用分解动作教学时,要注意分与合的结合,避免因分解而使动作失去完整性。
总之,教师优美正确的示范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三、多组织各类的体育竞赛
积极参加各类体育竞赛,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向社会展示乐观进取、奋发向上风采的良机。因此,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组织体育竞赛,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增进学生之间以及与社会的沟通和理解。
在指导中学生进行训练和比赛时,一定要一丝不苟地贯彻有关安全和卫生的要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事故。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把平时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协调地运用到训练和比赛中去。切忌为了追求比赛成绩而忽略安全卫生要求,忽略运动本身的科学性和动作要领的准确性。
组织体育竞赛,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机会。要向学生讲述体育竞赛本身具有的奋发进取、吃苦耐劳、严守规则的体育精神,教育学生在比赛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正确对待对手,正确对待裁判的判罚,既要赛出水平,更要赛出风格。特别要强调集体的力量,比赛场上要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同时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让他们懂得,学会评价别人的同时,也要学会善于接受别人的评价。在比赛后要及时总结,针对情绪和思想上的变化,要求他们胜不骄,败不馁,通过谈心沟通,交流思想,使每一次竞赛都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举行各种体育竞赛,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在得到满足的同时得到锻炼,增强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四、注重从整体构建生成性的课堂
生成性的体育教学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运动知识和技能为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手段而构建的新模式。生成性的体育教学课堂,不但要有宏观的整合思想,而且要有微观的弹性设计,教学板块既简约又厚实,既有开放的空间,又有深化的支点。
生成性课堂的基本教学策略,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第一,体验促生成,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或经验,来感知体育技能,在真切的感受活动中获得技能,发展身体。体验的方式主要有原生态体验、听觉冲击体验和自创情境体验等。第二,质疑促生成。抓住运动中的“可疑之处”,引发盲生心中的疑惑,然后将疑惑转化为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要进行质量评价和有序梳理,并充分利用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第三,教学提问的设计,变“针对单纯的模仿性”课堂提问为“针对多维的使用性”课堂提问。为此要做到:1)提问的形式要具有情境性、趣味性、人文性、儿童性和艺术性;2)要强化提问的“问题”功能;3)要优化提问的运用,变答问的手段为对话的主题。
五、改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上课兴趣的保证。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喜欢体育,乐于运动是他们的天性。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要让全体学生觉得老师时刻都在帮助自己,始终是“平等的”,这才能保证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满足。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改变“一刀切、一把尺”的统一练习、统一要求,学生的学练积极性才能真正得到激发,个性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如果老师始终都坚持手把手的教学,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热忱,那么,师生关系自然就融洽了。为此,在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个性心理特征和实践能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达成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2 和成功的乐趣。
教师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和她们一起参加活动。通过谈心、闲谈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及思想状况,有的放矢进行教育。还可以及时倾听学生对课的要求和看法,改进教学工作。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父亲”般的爱去关怀她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因此,师生间的关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小军.对激发高中女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xyd/data/img,2010年7月
[2]王硕恒.激发盲生学习兴趣的体育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8月中第20期总第173期
一、在设计上引发兴趣
情境教学法能创造接近生活的语言情境, 真实的语言环境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所在。因此, 英语教学必须从交际的情境出发, 根据教材内容,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可在教学中, 通过实物、图片、照片、简笔画、手势、动作、表情等直观手段, 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 再现课文情境, 使教学内容达到形象化、具体化, 能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使学生能直接感受到语言的运用环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 开展如“Think and guess.”或“Do as I do.”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 活跃课前气氛, 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另外, 练习形式应多种并举。平时注意引导学生, 做到手、脑、口、耳、眼、肢、体并用, 在练习中做到静态、动态结合, 基本功操练与自由练习结合, 单项和综合练习结合。通过大量的实践,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和拼读的基础, 并能用英语表情达意, 开展简单的交流活动。
二、在教学中培养兴趣
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9岁至12岁的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 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 我们必须因势利导, 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 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的语言, 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 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 积极思维, 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关身体部位的单词finger, hand, arm, leg, foot, body, 为了掌握这几个单词, 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前老师准备六个单词的卡片各2张和2张人物肖像画。上课时, 把这六张单词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学生看着单词, 教师先范读, 后领读, 在领读时边读finger边捏捏手指, 依此类推, hand (拍拍手) , arm (挥挥胳膊) , leg (抬抬腿) , foot (跺跺脚) , body (转转身子) , 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有节奏地跟着读, 这不仅让学生闻其声, 而且睹其形, 进而入情入境地读。
单一读单词, 是不会加深孩子对单词印象的。为了加深记忆, 根据孩子们爱玩的天性, 可设计“贴单词”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先把2张人物肖像画贴在黑板的两边, 把班级的学生分为2组, 每组各选1名学生来到讲桌前, 把六个单词的卡片交到这2个学生手里, 要求贴单词的同学必须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然后教师喊———开始!贴完后, 师生共同裁判, 看哪个组贴得快而准确, 就给予掌声加以鼓励。有的学生把arm与leg的位置交换了, 同学间互相望着捧腹大笑。通过这种方式使所学单词在学生脑海里加深了印象, 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了单词的读音, 记住了拼写形式。
英语课堂教学主要通过Let’s do这部分来巩固上面所学单词。教师说:
Snap your fingers.
Clap your hands.
Wave your arms.
Cross your legs.
Stamp your foot.
Shake your body.
教师边说边做, 学生观看、模仿, 然后全班一起跟着说, 跟着做。这样反反复复, 直到学生听到教师说其中任意一句, 就能熟练地做出动作为止。最后在较熟练的基础上, 跟着录音的节奏较快的边说边做起来。这样学生才真正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身子到, 既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 还给了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 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三、在表演中延续兴趣
不少小学英语学习内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达, 这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 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 表现情境内容, 创设有声语言环境, 使学生自然投入。儿童心理特征告诉我们, 唱歌、跳舞能使学生感到松驰、愉快、满足, 产生兴奋情绪。
在“Let’s sing”过程中, 可以先根据歌曲内容, 让学生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话, 去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境, 使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 消除学习疲劳, 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习效率。然后教师播放录音, 让学生听着英语歌曲, 自由自在的唱唱跳跳起来, 合着悦耳的旋律, 做着简单的动作:孩子们时而捏捏手指、拍拍手, 时而挥挥胳膊、抬抬腿, 时而跺跺脚、转转身子……
让小学生学习表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实践方法, 利用小学生好动、爱说、善于模仿、好表现自己、记忆力强等特点, 在教授完课文对话之后, 给他们几分钟时间准备, 分角色记台词, 即兴构思表演动作, 再分组进行练习。然后叫他们上台代表本组进行表演, 最后对他们的发音及表演技巧进行点评, 也可以让学生间互相进行点评。这样每位学生都参与了表演, 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环境, 增强了学习效果。
四、在竞争中深化兴趣
英语教学中, 引入竞争机制, 开展竞赛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强烈的表现欲和在学习中的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使每位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 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成功, 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促进兴趣的发展。例如, 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笔者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 每一组给他们取一个名字, 如monkey队, cat队等。每节课在复习, 操练等各个环节穿插进行一些竞赛小游戏。由每组派或抽学生参加, 谁先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或者取胜, 就得到一个小笑脸。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为本组增添光彩, 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此外, 由于每位学生接受语言的能力有差异, 可以就不同的内容采取或口试、或笔试、或听力测试等不同方式竞赛, 试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语言能力的层次相结合。如对于朗读、表演、书法、回答问题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老师和全班同学给他 (们) 鼓掌, 或给予小奖品, 都会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再如, 在平时检测后, 也应及时给予奖励、表扬, 使学生不断受到鼓励, 会向更高目标努力。在教学中, 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 利用其求知欲旺盛, 好胜心强的特点, 不论是口头还是笔头, 开展小组竞赛, 评比积分, 让学生形成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学习兴趣;有效途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忱,可以使学生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与自信。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教师需要用心思考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有趣的、新颖的事物或形式吸引学生,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的心理,喜欢教师并按照教师的指导认真地学习数学知识。
一、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提出合适的有价值的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任务驱动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教师精心地设置疑难问题,问题难度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亲切与熟悉,通过掌握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索。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设置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等学生全神贯注听课的时候,教师再讲授课程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更好地吸收。通过这样的教学途径,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与任务的时候,就会开动大脑,积极地进行思考或者与他人交流,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通过实践调动学生兴趣
实践可以证明一切,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是可以听见的、看见的,可以得到证实的。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有趣的数学活动“设计制作长方形状的包装纸盒”,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通过亲身动手认识数学知识的内涵,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分析学生存在的误区,并给予合理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学习韧劲,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与经验。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课程标准指导的帮助下,教师找到了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总而言之,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合理的设疑,再结合实践的合理应用,使学生感受学习很快乐,并在这种快乐的氛围下,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结合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更加理想的成绩,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具有自主学习的精神,有效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初中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农村体育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很多农村中学体育设施相对缺乏,这就要求我们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呢?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依赖型”向“自主型”过渡,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的教育,重视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和需要的引导,使学生懂得运动兴趣是需要激发和培养的,不是天生的。通过对体育的学习和锻炼培养间接的兴趣,直至形成运动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这是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系统的、成人化的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系统的运动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常常采用传统的说教(讲解),优美的示范,反复练习的“三步曲”形式,所有这些都是想引起学生对运动技能产生兴趣。事实上,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是被动的,“身顺心违”的被迫式学习。何以谈得上兴趣呢?
体育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定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追求的是兴趣——爱好——习惯——终身发展的递进过程,所以我们提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是让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和爱好,更强调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养成经常的、不间断的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学最主要的是加强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努力和运动参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然而,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各不相同的,任何一所学校,条件再好,都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需要。就学生目前已有的某些运动兴趣而言,是较为有限的,且不太稳定,大多数尚未形成兴趣中心,体育的运动兴趣是可以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来拓展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运动实践进一步培养,使之逐渐形成运动兴趣和爱好。那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改变教与学传统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教案设计上,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课堂教学中教的设计相对较多,忽视了学生在“学”与“练”过程中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对如何让学生“乐学”、“乐练”考虑得比较少。导致学生始终是被动学习、被动参与,使学生感觉不到参与运动的欢娱、乐趣,运动的兴趣培养不起来,有些教师的教案设计甚至于根本就没有考虑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因此,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从学生运动兴趣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运动兴趣,结合学校的实际,选择健身效果好、锻炼价值大、多数同学感兴趣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多样的科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掌握科学的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教者首先要完成由“演员”到“编导”的角色转变,真正把学生作为主角推到前台,促使他们敞开心扉,尽情发挥,与学生一道去探索,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其次多研究学生,带领学生去学,深入研究学生这个主体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的主导性越强,学生的主体性也越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理解、掌握、创造知识技能的方法,其思维能力、观察想象力、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和开发,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辟一条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就目前的体育教学而言,绝不能忽视技术教学和技术练习,要通过学习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进行技术教学前,要以学生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同时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引导者。
在教学实践中的篮球运球教学时,本人把多种运球的方法演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根据本人实际水平,选择练习内容,进而掌握和提高运球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增加一些篮球小游戏,如绕体、胯下运球,八字绕环等等来使学生对篮球充满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法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不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说什么、做什么、练什么的被动接受。当然亦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纠正和指导,使之正确、有效地掌握技术、技能起到举一反三之效。
2、“学会”到“会学”的引导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见到部分学生“喜欢课外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这种现象尤其在农村学校更为突出。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样的,除场地器材和体育设施的严重缺乏外,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造成的。我们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级选项教学”,这也是前几年我的一个课题所研究的,目前已结题,并在大多农村学校推广。如教师教育理念的滞后,教学方法的陈旧,知识的老化,教学能力、组织能力低下,手段的不科学性,“学会”到“会学”的引导不到位,注重“学会”忽视了“会学”的教学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科学健身的锻炼方法;运动处方的制定、修改;各运动项目的锻炼价值;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重要性;„„我们有很多教师是为教而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更没有考虑到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练得积极。要改变这一现象,选择教学内容是重点,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都有所得,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所以,我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我们学校是令辉星际学校),大多数学生都爱打乒乓球这一特点实施教学,效果很好。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关键,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乐学”、“乐练”、“会学”为出发点,力争人人爱体育运动,人人爱上体育课,人人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如:在田径教材中跑的内容教学时,跑这一项目是枯燥的、单一的、且易疲劳,学生积极性不高,练习不认真。针对这一项目的特点,我就采用各种游戏跑、接力跑、越野跑、障碍跑、合作跑等练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然在跑的练习中也不要千篇一律地重复某种方式、手段,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练习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练习提出既不犯规又跑得快为胜,第三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调动学生。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利于学生的“乐学”、“乐练”,有利于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如,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生理、性别、年龄、爱好分别采用不同层面、不同要求、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分层次教学,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掌握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这样既解决了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了”的矛盾,又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自信心和运动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3、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
体育课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和个体差异,运用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否则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持续。如一堂课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味的机械模仿、强调课堂纪律、统一行动等约束学生,要求学生严格按老师讲的去做,按老师的示范去练,只考虑学生“好好练”、“不要违反课堂纪律”等,这种“传习式”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组织上较为规范,在系统化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但却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看上去学生是“练起来了”、“动起来了”,其实他们更多的是不情愿的被动式参与。这种单一的、枯燥的、一层不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学生在活动中能愉悦吗?能主动、积极参与吗?能锻炼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吗?因此,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大胆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不断地进行摸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充分发挥教师的独创能力,从而创立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经常运用游戏、竞赛、直观教具、模仿练习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鼓励学生自学自练,互助互学,还要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学习。如:在篮球的投篮教学中,首先提问投篮在篮球比赛中有什么作用?怎样才能投得准?同学们纷纷动脑筋,你一言我一语,讲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跳起来,离篮圈近了,才投得准”。有的说:“瞄准某个点。”有的说:“球飞行要有一定的弧度。”„„这些想法,尽管不全面也不很准确,但都是同学们自己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结合学生的见解,再与投篮的动作要领及方法进行比较、练习,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投篮动作的要领和过程,而且感受到了动脑筋的乐趣,还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开阔了思维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完成了教学的任务,满足了学生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又有教、有导、有评、有动,努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感到“堂堂有别,课课有异”,真正地既喜欢“体育”又喜欢“体育课。”同样,在足球教学中运用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小型的不规范的足球比赛,抓住他们由于不会控球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而苦脑时,再讲明掌握基本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进行正确的示范、讲解,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练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才能使他们既动体又动脑积极地参与学练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获得终身体育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体能条件。
4、合理运用激励和评价手段
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激励,少一点责怪;多一点表扬和肯定,少一点批评和否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特别是对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同学,哪怕是微小进步的“闪光点”要给予充分肯定,即时表扬和评价,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对学生学习和改正错误技术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增加其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和保持学习的动力、激情和兴趣。如果一个学生不停地受到激励的驱动,就能不断产生兴趣和激情,就能不间断的参与,敢于创新。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方法很多,如:形象激励、语言激励、竞争激励、影响激励和评价激励等,就体育教学而言,我以为语言激励尤为重要,言为心声,是人们社会交往中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语言是学生兴奋和抑制的调和剂,诸如“你怎么跑得这么慢?快点。”“真笨”等,这样的语言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和勇气,失去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兴趣就会被扼杀;反之,“快!加把劲!”,“我相信大家经过努力应该完成得相当出色!”“你一定行!”,“好样的!”„„。这些充满鼓励、期望和启发的语言,就会给学生营造一种快乐向上的氛围,给学生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精神。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适时的学习评价,能有效地激励和培养学生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运用课堂教学的平台,提供学生展示自我水平、能力、张扬个性的机会,并鼓励所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及时的多形式、多内容的评价,促进学生体能的不断提高,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使之在挫折面前自信心更强、意志更坚定、对他人更理解和尊重,学习效果更明显。
云南通海里山小学
朱成明
652705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立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虽然体育运动本身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靠老师与学生共同发掘的,如果只是枯燥单调的教材,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那么何来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健康伴随着学生呢?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材的选用与搭配要新颖,实现游戏化、故事化
教材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因。每节课周而复始的重复练习,学生极易产生厌倦,喜爱上体育课的乐趣会慢慢的消失。如果把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再创造,根据学生的年龄与生心理特征,把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游戏化、故事化,引入童话世界,让儿童扮演各种角色,使其沉浸在角色的欢乐之中,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一半。如选用与动物动作相联系的:青蛙跳、袋鼠跳、鳄鱼爬、企鹅走等练习穿插一些儿歌、游戏、趣味活动,在故事与童话中,边做边说边唱来完成。又如:“大鱼网”游戏,儿童初做会觉得有意思,再做学生就会开始觉得单调乏味,不再吸引他们。为此我把游戏改成“聪明的小鱼”再精心设计场地,在规定区域内比作“大海”,区域以外比作“岸”,并创编了“大海的景象”,矿泉水
瓶作为“礁石”、呼啦圈内作小鱼的家,还有水草、鱼网,老师是渔夫,学生是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小鱼,并在游戏中启发儿童通过大家的智慧如何不被渔夫抓住,如何去救被抓住的小鱼,再加上老师的表情动作,给儿童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断变化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新鲜感。
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一个老师的教学如果形式程式化,老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因此,我总是要求自己不断“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学生能体验到运动、学习、挑战、交流和创造的多种乐趣。多采用游戏法、挑战性法、集体性比赛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例如中年级的通过障碍物赛跑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长轮流当,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组织者,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一开始,我没有着急地教授,而是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定比赛的策略与方法,互帮互助,自我完善。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又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由于学生先天遗传、能力等因素,身体素质参差不齐。让学生自由选择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跳得动作好的或高度高的就可以获得老师的赞许。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感。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同时得到大家的肯定。在枯燥无味、抽象性较强 的理论教学中,要会经常变换花样,采用图片、录音、录像、等手段来辅助教学。
三、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人类从事体育运动的本质动机是追求蕴藏在体育运动中的无穷乐趣。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常被外部环境因素干扰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与新鲜感,从而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这就为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提供了方便。特别是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它可发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一个快乐、美妙遐想境界,而这种快乐的境界对提高学生的兴奋及动力定型的形成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如正确的身体姿势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前滚翻的团身像一个“圆球”;立定跳远像“青蛙”的跳;“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手臂动作就像“鸭子伸脖子”等。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
四、场地、器材安排得当,有吸引力
备好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易受干扰是小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例:春播秋收的游戏教学,设计大小相同颜色各异的八亩田地,五颜六色毽子作秧苗,藤圈作秧苗的家(泥田)。这样的
场地、器材设计从开始排队的那一刻起,学生就已经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开始想象课的内容,迫切想尝试练习了。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又如持轻物投掷教学,由于现成的器材:沙包、垒球等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就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动手自制各式各样的纸飞机、矿泉水瓶等,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将其打扮得五彩缤纷。由于学生的需要和良好情绪体验,是要以兴趣为前提的。场地、器材安排得科学、合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新颖别致的教具以及有选择地变换运动场地,都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环境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当学生处于一个整洁优美,生机盎然的环境中时,能产生轻松、愉悦、安宁等积极的情绪,极易形成活泼开朗、自信大方、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发现、保护、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自我表现欲,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是个人实现和展示自身价值的积极意念。小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有别于成年人,其特点为幼稚、盲目、冲动和外露。学生的表现欲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一个教师不能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望给予正确对待和引导,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那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丧失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个性有利发展。
教师除了要发现那些外露、活跃学生的表现欲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及时发现那些内隐、含蓄、带有某种自我抑制的学生的表现欲。当学生有了积极旺盛的表现欲,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珍惜保护。因为保
护学生的表现欲,就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决不能对学生所表现的行为置之不理、视而不见,甚至用简单的一两句“你不行”,“就你的对”之类的话语给学生泼冷水。相反,教学中我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引人注意的“丑小鸭”,哪怕是一点点闪光点也加以呵护。体育课堂是学生展示个性和潜能的舞台,因此精心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尤为重要。例如平时,要求学生在课余创编一套徒手操,并配好音乐,然后让他们在课的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中轮流带做。另外,教师还指导学生创编体育游戏,并在课上安排时间,让他们领着大家做。我们要求对学生“不求完美,但求参与”。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由、充分地展示自身才华。
体育教学要始终贯彻一个主题——健康第一、快乐活动、愉快学习、以学生为主,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失去兴趣的学习,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
相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得到体现,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独立创造留有余地。快乐体育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个性的同时,也要求运动技能在积极参与下的提高,培养终身体育的能
关键词:写作兴趣 作文能力 有效教学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对某个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有意识地去接近它,坚持不懈地去探索。而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兴趣性又显出其活跃性,因而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灵感,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无疑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夸美纽斯也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發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写作水平。于是,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让学生观察生活,学会用心说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从初一时笔者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重阳佳节,李清照书写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张抗抗看到柞木苍郁的地下森林动情地说道:“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为此老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观察兴趣;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这样学生有了观察兴趣和习惯,就会勤于观察;掌握了观察方法,就会善于观察。这样长期坚持认真细致的观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写起文章来就会胸有成竹,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二、让学生积累材料,学会迁移运用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破万卷”就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才能内容应笔而生,如泉喷涌,滔滔不绝。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我组织了读书班会、阅读兴趣小组,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刊物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品位,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三、让学生模仿佳作 提高写作能力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笔者在作文指导课中,有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两篇佳作,给学生范读。指导学生研究佳作的结构,修辞方法,写作特点,让学生科学地模仿,灵活地运用。有时允许他们机械地引用范文中的好词、好句及文章结构。有时让学生听完范文后进行“回忆作文比赛”,看谁记得详细。如写雨景,先让学生搜集写雨的好句好段,全班交流,然后让学生边观察雨边想用什么语句把雨景写出来,这就解决了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四、让学生以说促写,学会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鼓励学生多创作,发表习作促兴趣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光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動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以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名曰《晨露》印刷出来,并分发给同学们,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当然,这里所说的发表可以是多形式的,印成刊物是种发表,张贴在学习园地是种发表,在全班面前朗读也是一种发表,参加演讲竞赛也是种发表,甚至对于优秀的习作还可以推荐到著名的报刊杂志上发表。
六、让学生多写片段,平时多记日记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在写片段作文的时候,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利用每课后面的生字词进行连词成段,选择景物的一个方面,撷取生活海洋中的一个小浪花,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进行叙述描绘,就事物的一个方面作介绍,就一件事、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片简单的谈点个人看法,不求多、不求全,谈清楚某方面的感受或体会即可。教师在教课时,可抓住课文中某个细节或片断,结合作文要求加以分析,布置为
作文。例,学习了《故乡》中势利、尖刻、自私的杨二嫂的肖像“漫画”后,可让学生写个有类似性格的现实人物肖像,既写与之相同之处,又表现其不同处:杨二嫂是细脚伶仃的圆规,双手搭在髀间,而现实中也许有个胖萝卜,双手叉在腰际。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可布置“皇帝的辟谣演说”;学习了《变色龙》后,可作“奥楚蔑洛夫见到将军哥哥了”等。当然,不必限于课文,还可以找有关的文章作为范文分析,让学生根据其中适合的材料进行片断练习。
作片段训练时应主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有计划性。教师心中首先要有个训练线索:初一,以写人记事为主;初二,以状物说明为主;初三以叙述议论为主。同时适当加一些其他有关的训练;二用大作文和周记的训练同步配合。把大作文作为片断训练的综合运用,每周一次,应用文也应在大作文本上进行;小作文用来作片断训练;周记本用来作总结。作文片断训练是个“积水成渊”的活动,必须把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逐步提高,不能求之过急,不可半途而废,且每前进一步,都作一次小结,写作水平才能竹子开花——节节高。
七、对学生多做肯定,少点批评
笔者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诸熟门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用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创造出美丽精彩的生活画卷。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作文并不深奥. 中国教育报,2003-2-18(3).
[4]也谈提高写作教学质量的途径.互联网络 2004-9-23 WWW.YWZK.COM.
[5]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夸美纽斯 1999.
【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推荐阅读: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09-13
农村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10-14
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07-10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12-03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12-20
如何激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07-0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07-24
浅谈学生民歌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09-12
怎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06-06
新课改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