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篇1

姓 名:董健学 号:专业班级:园林院 系:新科学院城市规划系

2013220313 133班

华北地区某小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背景

该居住小区位于华北地区,基地西、北面临公路,地内城市道路已规划完毕。基地规划用地约14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占4800平方米,其余都是土地。本项目的目标是建成一个环境优美,造型新颖,设施、设备齐全,使用方便的中高档居住小区。

二、设计依据

国家和地区现行的有关工程与建筑设计的各类规范、规定及标准 甲方认可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及初步设计方案 甲方提供的总图及其他相关建筑施工图设计资料

三、设计内容、范围

基地范围内的室外园林建筑施工图设计 四.设计原则

本次设计以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以自然布局为基础,整个园林植物设计重点是突出色、香,注重植物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从而也使整个居住小区显得更加和谐。

五. 总平面布置

居住小区路网依据规划设计的原则要求,按照 “通而不畅,顺而不穿”的要求进行规划,组织道路交通,以形成良好的区内环境。组织了完善的步行系统。

居住区整体空间组织以居住区的中心广场和中心绿地为中心,结合道路系统规划和建筑布局,组成不同类型,性质的空间层次,着力为居民提供一个绿色、健康、人文、自然的居住环境。在小区的入口处,规划设计了起到引导人流作用的小片绿地,很好地突出了入口,展现小区的识别性作用,形成了城市与小区之间的过渡性空间。进入小区后,首先展现的是小区内的景观,中心一个喷泉,周围绿地环绕。

通过小区级道路,将区内的公共性空间与组团半公共性空间作出限定和划分:之后通过消防道及步行系统,进入小区组团,实现了由城市空间——过渡性空间——区内公共性空间——组团半私密性空间的演变。步行系统的空间组织及环境设计将区内半公共空间与区内的公共空间穿插在整个步行的过程之中,与空间演变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景观环境的变化

结合整体布局与组群规划,本规划的绿化系统以步行绿化主轴为骨架,以带状绿化为主要布置形式,结合步行系统规划,有机联系各组群绿地,使各个组群绿化连为一体,增强户外空间连续性。将中心绿地、宅间绿地和沿街绿地相结合,使之成为统一绿化系统。绿化环境设计在强调组团空间个性化塑的同时,更为注意整体意境,将小区户外环境书写成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诗篇。小区的景观体系与空间序列是以人、自然、建筑、环境有机融合为主旨构建,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精心组织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及观景通道等景观要素,从而形成丰富生动、层次分明、高低错落、富有特色的建筑景观和天际轮廓线,构筑小区独具特色的形象。

小区以主入口广场和中心绿化广场为主景观节点,主景观节点不仅是小区视线的焦点和居民公共活动聚集的交汇点,也是小区居高俯瞰与远眺的观景点。在此建设公建和建筑小品,使之成为整个居住小区的视觉中心。

小区中心绿化广场大致呈圆形,在这里广场、雕塑、喷泉、草坡、花园、绿树相得益彰、变化丰富,成为展现小区形象的最重要的场所。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篇2

现代城市发展要求按照社会生活的综合需求和环境资源合理配置城乡绿地, 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真正落到实践中。大量实例说明我国的园林建设已从城市园林发展到园林城市。城市绿地率成普遍增长之势, 人均占有绿地面积逐渐增加, 特别是新居住小区中的自然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所以我国现代城市的绿地系统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绿化, 而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系统。

1 现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特点:

1.1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合理性提高, 游

憩休闲及绿色产业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城市绿地规划可分为三个方面, 即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它在城市建筑空间中合理布局各类公园绿地、街头游园, 满足居民日常游憩要求外, 另一个主要的任务是要将城市近郊山林水系组织起来, 通过建立风景区、市郊公园、湿地公园、度假村等大型的绿地空间, 满足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生活需要。

1.2 现代城市绿地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增强,

在满足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确定城市绿化目标、确定城市各类绿地控制原则的基础上, 国家对规划的城市绿地加强了规划和落实, 提出了对策措施, 规划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城市绿地规划提倡建设生态城市,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它提出对自然环境加强保护、恢复、修复;强调城市绿地建设, 提高城市绿地占有量, 以绿地占有量为骨架, 把自然引入城市;强调城市紧凑发展和均衡开发。重点突出绿地规划的生态功能, 在满足日常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从城市空间和自然出发, 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 将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绿化的基本内容, 重视生态过程的恢复, 运用生态技术, 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融合成绿色生态网络。

1.3 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体现城市特色

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的又一重要特色, 但是城市形象绝不是所谓的“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 也不仅仅是城市的建筑风貌。城市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即山水形胜、风土人情才是城市特色的基础源泉。坚持文化陶冶, 构筑生态文化体系。

2 现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遇到的问题

2.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建立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关系

2.1.1 从绿地规划上说,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和城市绿化行政部门的紧密合作。它影响到对城市绿地规划基本的理解和城市远景发展的把握、影响到现状资料的收集和对现状问题的分析, 甚至影响到对规划本身的认识。

2.1.2 从参与规划的技术层面上说,

技术人员专业的不同对于城市绿地规划的理解也不同, 因此在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的约定之下开展工作, 才能保证各城市的规划编制工作在较为统一的起跑线上, 使各城市的规划成果具有可比性。

2.2 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现代城市绿地规划, 虽然对环境保护重视了, 但与此相背的问题不断出现, 这就促使我们必须保护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其重点是山、水、空气、土壤和植物, 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只有根据城市的总体布局和其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其它市政基础设施同步规划确定保护用地的范围, 才能保证生态效益的发挥。

2.3 正确处理规划的完整性与个性特色的关系

不少规划停留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阶段, 怎样融合到规划中, 做出城市的个性特色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落实。如果规划不能显示城市的特色, 那么规划就只是形式, 造成植物景观、园林内涵和规划手法雷同, 我们都知道个性是规划水平的提升和体现, 完整性是规划的基本要求。

2.4 个别政府的投入和与人们的需求

个别政府对城区绿地系统和城区外围的绿化投入远远不够, 对植物存在的价值缺乏认识。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环境水平有所下降, 各类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内人口稠密地段的公共绿地和城市广场与居民游憩的地方不成正比。对城市景观景点缺乏精心设计, 急切增加绿地和公共绿地面积。

3 解决方案

建设生态文明的城市, 弘场其历史文化。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时要设计一些突出城市个性的景观。既要满足人们的娱乐休闲需求, 又要让游客感受城市的文化气息。将各市的文化产业发扬光大, 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素质的全面提高。一些地区绿地建设和后期养护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养护的资金不到位, 很多规划好的景观在繁盛一时后, 与预想的景观完全不同, 甚至荒废, 造成极大的损失。不但没有达到绿化效果, 还给日后的绿化带来不少麻烦。因此, 建议绿地建设与后期的管理与养护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加大宣传, 倡导绿色精神。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建设以城区景观轴线为网络骨架, 突出城区的重点地段景观风貌, 以城区公共绿地和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景观结构。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 重视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 突出城市整体环境意识, 保护城区自然环境, 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 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需求。突出经济节约原则、因地制宜, 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大的收益。

结束语

园林绿地中道路规划分析 篇3

关键词:园林,绿地,规划,道路

园路是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人体的脉胳一样,贯穿于主园各景区的景点之间,它不仅导引人流,疏导交通,并且将园林绿地空间划成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间。因此,园路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各功能空间划分的合理与否,人流交通是否通畅,景观组织是否合理,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园路的类型

园路的基本类型有:路堑型、路堤型、特殊型(包括步石、汀步、磴道、攀梯等),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按其性质功能将园路分为:

①主要园路:联系全园,是罗林内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可通行少量管理用车,道路两旁应充分绿化,宽度4-6m。

②次要园路: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宽度2-4m。

③游息小路: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园林各个角落,双人行走1.2-1.5m,单人0.6-1m,如山上、水边、疏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

④变态路:根据游赏功能的要求,还有很多变态的路,步石、订步、休息岛、礓、礤、踏级、磴道等。

2、功能与特点

2.1 组织空间,引导游览

在公园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这其中浏览程序的安排,对中国园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将设计者的造景序列传达给游客。中国园林不仅是“形”的创作,而且由“形”到“神”的一个转化过程。园林不是设计一个个静止的“境界”,而是创作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游人所获得的是连续印象所带来的综合效果,是由印象的积累,而在思想情感上所带来的感染力。这正是中国园林的魅力所在。园路正是能担负起这个组织园林的观赏程序,自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它能通过自己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游赏景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路是游客的导游者。

2.2 组织交通

园路对游客的集散、疏导,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运输工作,对安全、防火、职工电话、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对于小公园,这些任务可以综合考虑,过于大型公园,由于园务工作交通量大,有时可以设置专门的路线和入口。

2.3 构成园景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所以园路可行可游,行游统一。

除以之外,园路还可为水电工程打下基础和改善园林小气候。

3、园路规划原则

3.1 园路在园林中的尺度与密度

园路的尺度、分布密度,应该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路是走出来的”,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口大门等)尺度和密度应该大一些;休闲散步区域相反要小一些,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损坏。

3.2 园路的布局

3.2.1 平面成形布局

风景园林的道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道路系统,它具有自己的布置形式和布局特点。自然式园林绿地常见的园路系统布局形成多为套环式、带带式和树枝式三种。

在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园路多表现为迂回曲折,流畅自然的曲线性,中国古典园林所讲的峰回路转,曲折迂回,步移景异,即是如此。园路的自然曲折,可以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观赏景观,在私家园林中,由于所占面积有限,园路的曲折更使其小中见大,延长景深,扩大空间。

3.2.2 立面成形布局

园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收放宽度尺寸,采用变断面的形式进行立面上的布局。例如:北京香山、沿蹬道攀登可以发现,不同转折处有不同的宽狭,而且在中途还没有过路亭。另外在许多园中,设置坐登、椅子园路外延边界,除此之外,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木,曲直相济,反倒使园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3.3 园路路口规划

园路路口的规划是园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划式园路系统和自然式园路系统的相互比较情况看来,自然式园路系统中则以三岔路口为主,而在规划式园路系统中则以十安路口比较多,但从加强寻游性来考虑,路口设置也应少一些十字路口,多一点三岔路口。

道路相交时,除山地陟坡地形之外,一般场尽量保用正相交方式。斜相交时斜交角度如呈锐角,其角度也尽量不小于60°。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锐角部份还应采用足够的转弯半径,设为园形的转角。路口处形成的道路转角,如属于阴角,可保持直角状态,如属于阳角,应设计为斜边或改成圆角。

要有景点和特点。在三叉路口中央可设计花坛、花舌等,要注意各条道路都要以其中心线与花坛的轴心相对,不要与花坛边线相切,路口的平面形状,应与中心花坛的形状相似或相适应,具有中央花坛的路口,都应按照规划式的地形进行设计。

3.4.1 园路与水体

中国园林常常以水平为中心,则主干道环绕水面,联系各景区,是较理想的处理手法。当主路临水面布置时,路不应该是始终与水面平行,这样因缺少变化而显得平淡乏味。较好的设计是根据地形的起伏,周围的景色和功能景色,使主路和水面若即若离。落水面的道路可用桥,堤或汀步相接。

3.4.2 园路与山石

在园林中,经常在园林两侧布置一些山石,组成夹景构成景色,要有一种幽静的氛围。在园路的交叉路口,转弯处也常设置假山,而能疏导交通,又有起到美观的作用。

3.4.3 园路与种植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与两旁绿化种植相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就是我们所说的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在园路的转弯处,可以利用植物叙强调,比如种植大量五颜六色的花卉,即有引导游人的功能,又极其美观。

4、园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现代园林中,由于设计师或某些个人主线,将本身很美的自然地形埋成一马平川,使园路失去立面上的变化,或将平在堆成“坟堆”强硬的使园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

4.2 园路布局形成有自然式,规划式和混和式三种,但不管采用什么园路形式,最忌讳的是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4.3 园林绿地规划中园路所占面积,比例不适应,造成交通不便,造成人们行路挤占绿地现象。如:北京西单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中的广场,每天人流都很多,但其中设计中绿地草坪战坪占有很大的面积,园路穿插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游人难免要踩踏草坪,影响景观效果。相反,某些规划设计中,又过多规划园路,形如蜘蛛网,不仅影响景观效果,同时给建筑投资也加大了负担,还于生态不利。

4.4 某些园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夹角太小,未考虑转弯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踏草坪。有些交叉口相交路数量太多(如四、五条),造成人们在路口交叉处无所适从的现象。

4.5 某些园路在与环境的处理上,不是很适宜。如与园形花坛相切,建筑物入口集散广场处,相交路口偏重量一侧,道路与水体驳岸紧贴布置等。

5、结束语

5.1 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园路所占面积,满足园路功能要求。

5.2 遵循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协调道路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实习报告 篇4

班级:09园林双语 学号:090313960 姓名:李晶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用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美化城市市容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植物逐渐减少,污染增加,进而生态系统失调,环境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因此,城市园林化是全社会的一项环境建设工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生存的需要。所以,本着城市园林的重要作用,特展开了这次实训。

实训时间:2012年4月17

实训地点:呼市北二环

实训具体安排:

2012年4月17日上午8时30分,我们准时在图书馆楼前集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呼市北二环的景观布置以及一些植物配置。在观看的途中,老师详细的解说了一些植物的特征,还有教会了我们如何去辨别它们。比如新疆杨:属常绿灌木或乔木,枝干略为四棱形,枝叶密生,树冠球形。单叶对生,倒卵形或椭圆形,边缘具钝齿,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聚伞花序腋生,具长梗,花绿白色。蒴果球形,淡红色,假种皮桔红色。

又比如丁香:丁香花白如玉,花香似兰,其树型魁伟,高者可超过2米,树冠卵形,大型叶为倒卵形,先端短而突尖,基部楔形,表面有光泽,嫩枝及芽外被短绒毛。冬芽具大形鳞片。花先叶开放,顶生、朵大,直径12-15厘米。花被9片,钟状。果穗圆筒形,褐色:蓇葖果,成熟后开裂,种红色。3月至4月初开花,6-7月果熟。还比如就不一一而谈啦。其次,老师也向我们述说了路旁常用的一些植物,以及一些路口的设计方法。

在17日上午9点30分,我们赶到了北二环内侧。

(1)道路

呼市北二环主干道是直干道路,以此为基础分处次干道路。但园中没有可引导游人深入到园林各个角落的游步道。如南面的竹林深处被游人踩出一条小路,此处应建一条游园小路。园中大都是由石板铺成的主干道,周围没有植物的搭配,显得空旷。

(2)植物

呼市北二环周围有许多居民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宜人,很适合植物的生长。其中有多种植物如香樟、广玉兰、红花檵木、栀子花、杜鹃、桂花、榆树、铁树等。其中香樟用的最多。

孤植、群植、対植等造园手法都有运用。其中开花植物、七彩的造景植物少。

(3)功能区

呼市北二环的功能区主要分为交通区,人行道。呼市北二环广场处,在路上,老师想向我们解说了道路的布置。当走到北二环处,它是由几种植物互相配置而成的。接着就是一条景观大道,道路两旁有灌木,金边黄杨,草坪等等。

园林绿地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篇5

园林绿地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因设计工程的大小、性质等因素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通常,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工程概况

包括工程的位置、现状、历史形成的特点、面积、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有题名则说明花园命名的原由等等。

2.设计指导思想

提出本设计的具体指导思想,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自身特点,综合考虑各类条件,提出具有审美性、用性、前瞻性及可操作性循设计方案。

3.设计构思

具体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思想综述。

4.总体设计(方案)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分区设计说明功能分区的原因、目的及其依据。

(2)地形设计说明在竖向上设计的原因、目的及其依据。

(3)园林建筑设计包括说明园林建筑的布局、外观、功能等。

(4)水体设计包括说明水体的总体布局、水体之间的关联及其寓意。

(5)道路系统与铺装场地设计,包括说明道路系统等级的划分,布局,功能的导向性等。

(6)植物种植设计说明植物造景的手法、含义及形成的景观效果。

5.重点景区或景点局部放大设计构思及方法

着重介绍本工程设计的精华之处。从艺术性、功能性。观赏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6.技术经济指标

包括以下几项:

(l)用地比包括绿地、水体、建筑、道路广场等的用地比。

(2)投资提出设计概算。

(3)分期建设计划从资金方面提出工程分期建设计划。

7.植物名录

写出本设计所用的植物种类品种、规格、数量表等。

8.其他及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建议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篇6

现代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探讨

姓名:韩怀丽 时间:2011.04

城市生态学作业——韩怀丽

一、前言

二、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提出

三、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

四、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

五、结语

六、案例分析

城市生态学作业——韩怀丽

[摘要]文章通过对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进行分析,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与先进理论的基础上,从规划设计的层面提出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的生态策略,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淡水资源、能源、材料、管理等方面的节约技术措施。

[关键词] 节约型园林;绿化;科学规划;生态策略

一、前言

当前,资源短缺已经是世界范围内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国都致力于研究节能、环保型技术以缓解日益加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我国也把“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1]。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园林绿化行业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载体。而要真正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化,需要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养护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转换传统观念,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其中,规划设计是建设过程中实施最早也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本文从节约型园林的内涵与特征出发,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与先进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与方法。

二、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提出

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中唯一具有自净能力的系统,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6年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上首先提出了“节约型”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要遵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就必须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资金投入、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以因地制宜为基本准则,为城市居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这是我国针对当前资源短缺的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

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是指“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三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节约型园林应该是最合理、最经济、最高效的园林形式。

四、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

(一)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1.科学规划,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

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地生态格局能够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率,是满足城市绿地生态环境、景观、文化、休闲游憩、防护等功能要求的基础条件。理想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应顺应城市空气动力学、城市水文、城市热量耗散以及人类活动等城市物理驱动力规律,应具备布局均匀性、要素流动性、功能可达性、体系稳定性、空间开放性等基本特征,从而有利于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巨大作用。

2.合理设计,提高园林绿地的利用率

提高园林绿地利用率的前提是园林绿地的选址要正确且设计合理。调查显示,城市园林绿地中那些占地面积很大的大尺度空间,如大面积的草坪或铺装场地,空间尺度宏大、壮观,但使用者寥寥无几,场地的利用率很低;反而那些占地面积较少的小尺度空间,如符合人们使用需要的休息、健身器材区域,常常人满

城市生态学作业——韩怀丽

为患。城市园林绿地除景观功能外还肩负着生态、健身、休闲、文化、防护等多重功能要求,设计时应该兼顾这些要求,以营造多样化的小尺度空间为主,减少冷漠而空旷的大尺度空间的设计,从而提高绿地的利用率,间接地节约土地资源。

3.立体绿化,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率

立体绿化(Vertical Iandscape Greening)包括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高架桥绿化、天桥绿化等。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可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率,在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绿化率的同时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无法增加绿地面积的情况下,采用立体绿化和复层植被构建的技术措施,能明显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三维绿量与叶面积指数,丰富城市绿化覆盖层次,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二)合理选择植物资源,优化植物配置 1.因地制宜,优先选择利用乡土植物

植物种植设计是现代园林绿地生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植物品种的选择与植物景观生态群落的建立等内容,其中,对乡土植物的大量选择利用是植物品种选择的一项基本原则。

2.种植设计模拟乡土植物优势群落结构

一般地方植被群落经过长期演替竞争,逐渐形成地方的优势植物品种以及由优势植物品种组合形成的地方优势种群群落结构。这些优势植物种群和群落结构都是自然界长期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的产物,对当地的环境气候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基于此,美国生态学家、景观规划师麦克哈格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的设计理念。这种遵从自然演替规律、模拟乡土植物优势群落结构进行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观设计,较传统的只注重景观性的植物配置具有更强的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3.绿化模式

绿化模式以复层式群落为主。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地被层以及层间植物所构成的复层式混交群落绿化模式是实现园林绿地景观与生态功能的重要形式。传统的绿化模式更注重观赏效果,而对植物生物学特性、生态位以及群落结构与配置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城市绿地人工群落多数种间配置单一化和群落层次结构简单化的现象很严重,同时为了强调观赏效果,大量使用草坪、人工修剪的模纹植坛以及大量摆放一年生草花等。

(三)利用循环再利用理论,节约自然资源

所谓循环再利用理论是指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园林绿化由生产者到消费者最后到分解者的完整生物链。其所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应用模式,它要求把人类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程,在园林绿化的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在生态设计理论中通常遵循“3R”原则,即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Recycle)。这些设计则在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同样适用。节约型园林绿地的设计就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的排放、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等。例如,在园林绿地的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场地地貌特征和植被现状,保留原场地一切可以利用的景观资源,有机地进行改造,既突出景观的地方性特征,又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同时场地的竖向设计遵循减少大的地形改造、土方就地平衡等原则,都是减少人为干扰、减少经济投入、节约资源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循环再利用”是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另一个节约资源的措施,主要包括废弃物景观再利用、垃圾的基质化处理、雨水的收集与再利用等。

城市生态学作业——韩怀丽

1.废弃物的景观再利用

废弃物包括各类废弃用地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设备等,在景观改造规划中,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废弃物的景观价值,进行景观改造与再利用。以工业废弃地的公园改造为例,德国的杜伊斯堡公园、煤气厂公园和广东歧江中山公园等国内外著名的工业遗产公园的成功开发模式为废弃物的再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诸如将废弃的铁轨改造成别致的花径、将废弃的机床改造成工业雕塑、将水塔改建为攀登瞭望塔、保留旧厂房的钢筋框架并改造为休息休闲场所等的做法,既延续了场所的特征,创造出独特而别致的景观,又节约了建设资金,是节约型园林应该借鉴的节约材料的手段。

2.园林垃圾的基质化处理与再利用

园林绿地中的枯枝、落叶,从池塘、河流中疏浚的污泥等园林垃圾,如果将它们无害化处理,使之变成富有营养的植物生长基质,不仅能消除园林垃圾处理的压力,为农业生产与城市绿化提供高效肥料,更实现了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的持续物质循环。

3.雨水、中水的回收与再利用

雨水的水质可以满足城市绿地中的养护用水、景观用水等需要,因此园林绿地中可通过利用建筑、道路、湖泊等收集雨水,用于绿地灌溉、景观用水。对于硬质铺地部分,建立可渗式路面,采用透水材料铺装,直接增加入渗量,同时结合设计雨水收集管道系统来收集雨水,最终汇集于园林绿地中的水体内或地下蓄水池中,用于园林绿地的浇灌养护。德国是世界上雨水收集利用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其城市绿化通过广泛收集和利用雨水,解决了大部分的景观用水和养护用水,有的甚至实现了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生态建筑的屋檐下都设计了半圆形的檐沟和雨落管,用来收集屋面的雨水。收集起来的雨水,部分用来浇灌绿地,部分补充地下水。

除雨水资源外,城市中水通过回收再利用应用于园林绿地灌溉养护,既可以有效地利用和节约有限的淡水资源,又可以减少污、废水排放量,减少水环境污染。国家颁布的生态园林城市暂行标准中,对于中水的利用率也有着明确要求。利用城市中水对城市园林进行灌溉,在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是以色列,其城市园林养护用水80%以上是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结合现代灌溉技术进行灌溉[3]。我国利用污水进行绿地灌溉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中水量大且相对集中,水量、水质均比较稳定,是可以恒量供水的水源。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通过简单的一级或二级处理后,即可达到园林用水的要求

(四)节水、节能新技术的运用

园林绿地中传统的灌溉方式不但浪费大量的水资源,还会出现灌溉不及时、不均匀、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等现象,影响灌溉效果。自动喷、滴灌技术是根据对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土壤、气候状况的自动监测,运用自动控制系统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相对于传统的浇灌技术可节省水约30%~50% ,而且还节省劳力,工效较高。一般自动喷灌技术特别适合于密植或低矮植物,如草坪、灌木、花卉的灌溉。滴灌除具有喷灌的主要优点外,比喷灌更可节水约40%,节能约50%~70%,但因管道系统分布范围大而增大了投资成本和运行管理的工作量。目前,滴灌主要应用在花卉、灌木及行道树的灌溉上,而在草坪及其他密植植物上应用较少。其技术原理是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损失,且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未来园林绿地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五)设计管理粗放型的景观,节约维护成本

城市生态学作业——韩怀丽

景观管理是景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和工程建设阶段相比,维护管理是长期、周期性的过程。当前许多精致的景观工程的背后伴随的是长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精细呵护,特别是诸如大面积的草坪、喷泉水池、人工整形修剪的模纹植物的大量应用。由于需要定期地修剪、除草等精细的维护工作,或者像大型喷泉那样需要大量水资源和电力资源作为代价的景观来说,一旦失去精心的呵护和高额的运行成本支撑,原本炫目的景观便会很快失去光鲜的外表,变得杂乱荒废、面目全非。因此,管理的节约也是节约型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工程建设的最初阶段被明确,通过规划设计全盘控制。

五、结语

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理念,是我国为了适应日益加剧的能源短缺和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而提出的,其建设理论与思路在节约、可持续、自我维持、循环再利用、高效率、低成本等方面体现了生态园林的实质与内涵。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也是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科学的节约型规划设计,才能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节约型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本。

六、案例分析: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的奥林匹克雕塑公园

随着越来越多被废弃的城市滨水地区的恢复和再生,如何使这些曾被污染的土地具有新的用途,既能服务广大的城市居民,又能把城市纳入一个绿色的生态系统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的奥林匹克雕塑公园就是一个绝佳案例,成为诸多艺术类城市公园的典范。

图1 改造后鸟瞰图

奥运雕塑公园位于西雅图滨海公路和铁路线中间的空地,据悉1970年代以前,公园所在地为石油公司优尼科(加州联合石油)占有。优尼科迁出后,该地皮因地下藏有有毒物质,长年丢空。后来西雅图艺术馆建议把该空置用地改建成公园,以解决西雅图闹市区中缺乏休憩用地的问题。

这个公园的用地曾经是一片工业用地,面积为8.5英亩(约合3.44万平方米),被铁路线和一条城市主干道分成三个区域,可俯瞰景色优美的艾略特湾。

该公园摆放的部分大型雕塑设有行人径,参观者可于雕塑上行走。此外,公园亦会不时展出非常设雕塑,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在场地存在分离的地方建立联系,利用“Z”字形道路设计缝补城市碎片,加强内部区域间的联系;设计中恢复原有地貌,加强它与城市地貌的联系;采用坡地入水方式,加强城市与水岸的联系;面向艾略特湾开敞,形成极佳的观景场所,加强城市和水体、远山的联系。利用尖锐

城市生态学作业——韩怀丽

对立的景观让城市慢下来,塑造了美国西北特有的自然景观,并作为艺术载体向世人展示私人艺术收藏品,创建了一个与城市平衡、与自然和谐、与艺术融合的公共环境。

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的奥林匹克雕塑公园是未来城市雕塑公园的设计典范,也是常有名的“低成本景观设计”的代表,从下面的照片上看一看到改造前的落魄和设计后的华丽。

图2

改造前现状照片

图3

改造后现状照片

图4

改造后立体交通照片

图5

改造后周边环境照片

图6

改造后“Z”字人行道照片

图7

公共绿地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篇7

1.1 科技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园林行业发展颇为迅速, 20世纪80年代初, “园林绿化”的科研课题在建设部的制定下诞生并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掀起了对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进行研究的热潮。重大课题如《园林经济生态发展战略研究》等的顺利完成为我国园林设计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1]。

1.2 行业发展现状

风景园林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园林建设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另外, 在不少高等院校中设立了关于园林设计的专业, 国家和地区性的园林规划研究所也不断兴起, 这些为园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园林景观设计前景一片广阔。

2 我国公共绿地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跟风模仿, 潮流化、世俗化严重

我国江南地区园林建筑在设计中也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这就导致我国北方许多城市片面追求景观设计, 北方园林江南化造成园林景观与北方的建筑格格不入, 影响整体美观。近年来, 随着欧美和日本园林技术的发展, 我国欧风、日风园林设计风格也频频光顾。虽然在设计中紧跟时代潮流, 但是很多设计并不合理, 导致了园林景观走向低俗化[2]。

2.2 追求经济效益, 造成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

目前的园林设计行业没有系统的规范来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约束, 从事园林设计工作的人员在技术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为了能够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 不少单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完全不顾园林设计质量的好坏。在绿地景观建造过程中使用劣质材料, 为了节约成本采取多种树的策略等严重影响了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

2.3 园林设计趋向八股化、奢华化

园林设计中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园林景观在设计的时候是出自同一家公司或者人员之手, 这就造成了园林景观千孔一面, 缺乏创新。

园林建筑中不少园林在建筑之时仍然采用大理石和花岗岩等昂贵材料, 难免会带来炫富的嫌疑, 园林景观设计奢华化严重。

2.4 缺乏健全的园林景观保障体系

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有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才能保证施工建设的合理进行。但是目前来看, 我国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还不是很规范, 系统的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3 遵循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原则, 实现园林景观合理规划

3.1 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1.1 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公共绿地园林景观设计应将

周边的环境考虑在内, 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布局,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 达到绿地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完美结合。在设计过程中, 要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 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 确保绿地景观的整体效果。

3.1.2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

绿地园林景观设计应与人们的需求相结合, 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对人的不同影响, 包括通风、光线、日照因素在内, 都需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3]。合理的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场地, 得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3.1.3 节能环保、师法自然。

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全面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必须坚持建设与节约并重, 在充分发挥建设优势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减少自然资源和建筑材料的使用。另外, 自然界原有的生态环境不能得到破坏, 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促进节能环保功能的提高。

3.2 公共绿地园林景观设计可行性建议分析

3.2.1 坚持人性化设计, 树立现代园林设计理念。

一方面, 园林品质要满足人的需求, 在设计中进行人性化考虑, 另一方面园林要满足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需要, 不断促进生态园林的建设[4]。所以在设计理念中, 必须将生态保护融入进去, 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2.2 建立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合理的城镇绿化体系对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进行了深入考虑。把园林的特色和功能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 实现了科学设计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保证园林建设的顺利实施, 必要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 国家在政策上多往园林景观设计方向倾斜, 能够为公共绿地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 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环境, 在对我国目前园林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后, 我们得出结论:在公共绿地园林景观设计上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这样才能促进园林景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公共绿地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深入探讨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对当前的公共绿地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设计建议

参考文献

[1]徐生升.浅析我国园林设计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J].华章, 2010 (36)

[2]叶丹妮.浅谈城市园林建设设计存在问题与建议[J].建材与装饰, 2008 (5)

[3]罗志馨, 居宇涛.浅谈城市公共绿地园林景观的设计[J].科技资讯, 2007 (23)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篇8

关键词:寒地居住区;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设计建设

0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居住要求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前人们更加注重其基本要求的达标,而现在则更加注重其居住环境的建设,注重生态环境的发展。居住区绿化在城市环境中面积的不断增大,能够为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闪光点,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达到陶冶情操、提升欣赏水平的目的。我国现行城市绿色建设指标规定,到2020年,人居绿地面积最低不低于8平方米,城市绿地率不低于35%。这对于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来说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于寒地地区的居住环境建设来说更加是对其提出了相应的挑战。相关部门要针对寒地的特殊情况进行研究,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做好规划设计和建设。

1 居住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的要求

居住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并非随意而为,其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才能够让园林绿地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预期,才能够真正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天人合一的建设目的。

1.1 坚持以人为本

居住区所进行的绿地设计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人们的生活平添美好的环境,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惬意、舒适。因此,其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角度审视绿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传统的居住区绿地设计更加注重其景观的设计,这让人的地位予以下降,难以让人感受到其中的舒适感觉。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原则,才能够真正让绿地景观做到“为我所用”,让住户感受到居住环境的亲切。

1.2 坚持以绿为主发挥生态效应

居住环境绿化生态效应的发挥,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配制时比例要适当,不同的植物、綠地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居住区在进行绿地规划与建设的时候,便需要坚持以“绿”作为主要的构建原则。同时,在进行居住区绿地规划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其层次性的划分,注重做好“绿”的多样性建设,以良好的植物景观作为园林小品,结合铺装、坐凳等等北京,让居住区的园林建设更加彰显出韵味。

1.3 注重植物创新,突出个性

居住环境的创建其最后的结果则是形成有效的社区,形成一个社区小集体。这时候其居住区便不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更加是一个社区环境。因此,在进行居住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时候就需要综合考虑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方面的平衡。绿化景观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注重个性和特点的引用,注重新元素地融入,让所建设的环境更加别具一格,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2 寒地居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要点

在进行寒地居住区的绿地设计时,必须要全面地设置其内容,而寒地居住区的绿地设计在内容设置上要全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考虑各级绿地的服务半径。居住环境的创建不仅要坚持中心花园的中心设计,还要合理规划小区的闲置用地,让两者达到一种状态的平衡,达到点、线、面的完美结合。

2.1 平面布局与立面设计

寒地所进行居住区园林绿地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其地形的变化,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通过立体布局和平面布局的结合,达到一种均衡合理的感觉。自然地形的起伏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曲线变化的美感,能够让其设计更具多样性。如果小区不具备这样的自然条件也可以进行人工雕塑进行弥补,也可以利用乔灌木等自然植物进行错落搭配,塑造立体化的效果。所进行的平面布局则可以在自然范围内进行拓展。依照核心设计原则,构建绿化面积的平面拓展,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让小区居住人员能够在居住范围内充分接触自然环境,让身处闹市中的市民感受到世外桃源的感觉。

2.2 注重寒地居住区中心绿地景观的小气候设计

寒地居住区在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因为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劣势,让其难以达到如同温带或者让热带一般的便利景观设计方式。但是,其可以在中心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进行“小气候”设计,既规避了自身的劣势,又让绿色映入眼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勃勃生机。所谓的“小气候”设计主要是对绿地空间的绿植位置和种类等要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并合理地控制居住区的自然气候,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住户的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比如,在进行绿地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时候,可以对当地的自然阳关进行充分利用,充分考虑建筑物群体所形成的旋涡气流大风速带,在其地区增加防风的乔木丛,提升绿化面积的同时达到防风的效果。

2.3 树种搭配

植物景观营造宜选用颜色比较亮丽的树种,能呈现出柔和的自然效果,但又不会显得单调。寒地城市的四季划分相对明显,其可以种植的物种也比较丰富,因此进行错落种植则可以丰富人们生活的色彩,还能够让植被中的花、叶进行相互映衬,带给人们丰富的视野感受。在进行居住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时候,要注重不同植物盛开或者茂盛的时间和空间要求,并进行相互配置,从而搭配出颜色鲜明、极具特色的植物群。在进行物种搭配的时候还需要做到层次分明,注重高低植物的搭配,让人们的生活感觉能够从长度范围上予以延伸,从空间范围上进行拓展,达到全方位立体式的物种搭配需要。

2.4 做好典型绿地设计

寒地居住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的典型绿地设计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其将从上至下,从窄至宽各个范围囊括其中。对绿地进行设计则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空间生态化建设,可以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当前,种植屋面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种植屋面是指轻型屋顶绿化或纯生态式屋顶绿化,草皮的重量非常轻,对于各个屋面都非常适应。屋顶绿化作为一种不占用地面土地的绿化形式,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寒地居住区完全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其次,儿童活动场地进行绿地设计也同样非常重要,其计应该更注重儿童的群体性,对绿地、植物等进行各种造型的建设,从而融入一种趣味性,让儿童更加愿意在此环境中进行活动,发挥绿地建设的目的。

3 结语

寒地地区所建设的居住区园林绿地应当结合自身环境的实际情况,既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建设标准,也不能完全依照国外的建设而成。同时,该规划和建设还应当注重发挥园林绿地的综合功效,依照一定的要求和规格对绿地园林进行规划和设计,并具备长远眼光,让植物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目的,带给人们更加舒适的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 吕凌.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之我见[J].低碳世界,2014(15):40-41.

[2] 任梦非.居住区景观设计与物业管理的对接[J].中国园林,2014(09):109-112.

[3] 崔阳,张中旭.论地形设计对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的影响[J].江西建材,2013(02):52-53.

[4] 李林.现代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J].技术与市场,2013(06):325+327.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篇9

汪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科研所(100083)

【作者简介】高级风景园林师。1939 年生。1960 年于北京林学院园林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园林管理、风景区规划设计工作。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

【提要】本文根据我国近50 年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发展轨迹,提出这门专业技术中一些核心技术,如指标体系、布局结构和城市设计等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以利于本专业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 绿地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6.5当前许多城市正在制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大家所使用的规划模式, 是园林工作者从建国初期在学习前苏联“绿化建设”一书的基础上, 总结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并结合我国造园理论, 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的专业技术。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的30 年间, 这项规划始终处在可有可无的状况下。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逐渐突出, 一些城市不得不付出昂贵的代价进行防治污染工程的建设。相比之下城市绿化建设不仅经济, 而且还因改善城市环境的综合效益理想, 受到普遍的青睐。如特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 特区城市深圳、珠海, 风景城市杭州、桂林及部分工业城市、港口城市等, 因具有良好的城市绿化环境, 对外商投资增强了吸引力, 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评选园林城市的关键性条件, 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园林热的形势促进了园林专业规划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一、规划的核心问题

“绿地系统规划”中(以下简称“规划”)最明确的目标是绿地指标体系, 因指标是“规划”的重要量化标准。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产物, 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聚集地。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对自身发展规划认识的不足, 常造成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各种失误, 因此, 不得不反复总结经验和教训, 不断地弥补这

种失误带来的危害。这正是城市规划的滚动发展及不断修编的目的之一, 也就是不断弥补城市开发建设中失误的规划方法的发展。“规划”需要解决城市生态环境失衡的问题, 重塑城市自然生态。这种再造的生态环境, 是由城市特殊的需要而构成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合。所以“规划”的绿地布局结构和功能特点是衡量“规划”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 也是“规划”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一个好的“规划”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首先能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的一个单项规划, 属于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工作。不仅要解决绿化区内的分区布局、分类要求等, 还要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 提出控制与发展的具体要求, 因此, 它是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混合体。

二、规划指标的性能

绿地指标必须是一个综合、周密的指标体系。国家对“绿地率”的要求是: 城市新建设区不低于30% , 旧城区不低于25%。城市绿地率是在城市用地平衡中作为争取绿地的法定手段, 但是仅靠这一指标并不能保证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保持或提高城市生态质量。这是因为目前国家严格控制占用农田扩大城市建设用地, 但又无法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用地不变, 绿地率控制下的绿地是一个恒量, 由于人口的增加, “人均绿地”指标中的绿地实际上成了一个变量。所以, 因人口增长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以“人均绿地”指标调控是不行的。要以城市的实际人口数进行计算, 提出合理的指标数值并与“城市绿地率”互相补充以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或提高。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的人口基数目前不应再用城市户籍人数计算, 应用城市实际承载人数。并根据调查测算, 确定出一个合理的城市进入公共地活动的人数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 再确定合理的人均公共绿地的指标。特别是由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休假时间的增加, 进入公共绿地活动的实际人数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保证公共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游憩空间的情趣,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必须与绿地容量指标相结合, 组成一对相互控制和调整的组合指标, 以保证公共绿地总量和绿地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制约其它城市建设项目侵占现有公共绿地和规划公共绿地。

“城市公共绿地分布的均匀度”这一指标制定的习惯作法, 是提出各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但是在任何一个已建成的城市中, 公共绿地几乎无法实现均匀分布的要求。因此, 它必须和城市道路和交通设施的规划相结合, 以乘车和步行时间以及提供便利居民使用绿地的条件来发挥公共绿地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可供居民活动4 个小时的市级公园, 它的服务半径应当乘车不超过30~40 分钟。

为居民经常活动的区级公园它的服务半径应当是乘车不超过10 分钟、骑车不超过15 分钟的距离,否则在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的今天,公园的利用率就会大大降低, 使公园也会因布局设置不合理而无法充分发挥其游憩功能。

至于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是反映城市绿化管理水平的指标, 也是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经济技术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各城市间差距较大, 统计计算方法难以规范化, 因此, 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辅助指标。它是随着树木成活和生长, 逐渐提高与绿地率相关的对照关系值。

总之,“规划”的指标体系包括:

(一)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相辅相成达到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质和量的平衡与提高的指标组。

(二)人均公共绿地和公共绿地容量及公共绿地均匀度三项指标的协调是保证公共绿地量与质的提高, 实现公共绿地能充分为居民享用的指标组。

(三)这样的组合指标体系其主要控制作用在于不断向城市总体规划反馈, 促使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功能的影响, 与城市总体协调, 增加绿地规划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三、绿地的布局结构

我们以往通常把城市实现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作为布局结构的基本原则, 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它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口号,并不是规划的科学规律。因为, 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国家建设部和各市园林局要求每一个城市的道路必须绿化,因此,道路必然会形成“绿线”。把城市的公共绿地视为绿点必然有路相通,绿点与绿线自然相通。每一个单位都必须植树绿化, 当然就形成一个较大的绿面。因此,城市中的点、线、面是非结合不可的。因而它不是城市绿地结构的布局原则, 而是绿化建设管理的必然结果。“规划”要设计的城市绿地布局结构则是根据城市的环境危害源如: 地震;洪灾、风暴、高静风率;烟尘;噪音及水源的污染;人口及建筑的密度过高;温、湿度的过高过低等。这些危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环境因素, 怎样以绿地的布局结构形态进行消除、改善和缓解?当前国内外有些城市如建筑高密度的城市采用大面积城市中心绿地来提供富氧离子, 减低热岛效应;用楔形绿地或宽阔街道绿化将郊区森林的新鲜空气引入城市;用带状绿地、环城绿地作为防灾、防震用地等。这种结构布局方案往往较易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组成城市的安全防护体系, 受到城市规划建设部门的重视而被采纳。这些

实践有利于我们对布局结构理论的总结与发展。

四、城市绿化空间设计

城市景观可分为两大类型, 即人工建筑与构筑物景观和自然的植物与山、水景观。前者反映了城市的文化艺术和工程技术水平, 后者体现了城市的生态景观和环境特色。两者结合就形成了城市的景观特色和艺术风格。由于自然环境和城市建筑的融合, 大大改善和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因此, 根据每个城市的自然景观特色和传统的历史文化, 在城市空间视线的焦点地段及典型的城市景观区, 进行城市空间设计和创意, 是城市的闪光点, 以反映现代城市富含绿量的新风貌, 也是在“规划”中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为使城市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而且能反映时代和传统文化艺术风格的新特色、让城市成为人们旅游观光、学习、教育的阵地以及政治经济、精神文明的荟萃地, 促进智力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上一篇:观察蚂蚁600字作文下一篇:五年级学生关于难忘的一件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