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思考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绵城市建设思考(推荐8篇)

海绵城市建设思考 篇1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问题导向看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雨季一来,城市看海”。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吸纳力,河道就像血管,水来以后有很多大血管、小血管、毛细血管把水排掉。我们现在就是血管没有了,都靠人工支架,全身都是支架怎么能行? 另外,许多城市即使建绿地,也是更多考虑美观“塞上绿地”,没有参与到承担蓄雨的作用,好看不中用。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中没有遵守自然规律的硬伤,导致城市没有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始终讲天人合一,中国人注重风水,其实就是注重空气和水。用不着满眼都是水泥、花岗岩,园林路上铺点碎石、木头,既美观又实用。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而不是跟大自然对立。

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

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就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包括城市河道、城市公园、野草和草坪等。

城市的河道

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有一条河经过,如果没有也造一条人工河。河道是起到对一个城市“清新健肺功能”的明渠,既是景观:游船荡漾游览风光是许多城市必有旅游开发项目;又是主要的城市蓄水池,汇集和存蓄城市宝贵的水资源。关于城市河道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保护好,有河道就不要填上。前几年有的城市为了建道路,或避免臭河影响,把河道变暗渠,把“绿色设施”变成“灰色设施”。这不仅破坏了城市自然排水系统,还大量减少了人的亲水可能性。

二是现有的河道整治时,不要把河床变成硬铺装。河道的功能就是涵养地下水质,让它渗透下去。补水主要靠城市的水系来解决,不能不让渗透。

三是及时清理河床的淤泥。根据城市清洁程度,隔5-10年清淤一次,保证河道清洁。

四是建立城市的水污分设管道。为什么有的城市河道臭,被污染了呢?就是城市管道雨水污水不分,是一个管道。雨污水直接排到河道造成污染,所以城市一定要把雨水污水管道分离。雨水可以排到河道,污水要排到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才能进入河道。五是不要把河道堵死,变成死水。城市要建立水系,把河道、公园中的水系和管网净化后的水串起来变成活水,流动起来。这样城市的“肺”有活力,呼吸顺畅。

六是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100%全覆盖的污水处理体系。工厂废水及生活污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不能直接排到河里或海里污染环境,农村污水通过小型处理装置达到标准后排放。

七是建立再生水厂。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的污水90%可以利用变成中水,用来冲厕所、绿地灌溉。中水利用要强化推广,不能让它白白流走,特别是缺水城市,节约宝贵的再生水资源。

城市公园

这是城市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地方。这些公园不仅绿化了城市,也为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公共空间,如大妈广场舞的健身场所,也是一个城市中的蓄水池。

建设城市公园,这里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公园的设计严格执行规划。有绿地、有湖、有休闲之地,多种树,俗话讲“大树底下好乘凉”。硬铺装尽量少,道路不要太宽,以人行合适尺度为主。绿地部分要低于道路部分,便于收集雨水。

二是公园中的建筑要严控。前几年为了平衡公园的费用,建了许多会所饭店、展馆,美其名曰为公共服务,实际上为少数人服务,进去要消费。现在到了该清理的时候了,过去林区有退耕还林,公园就应该有“退房还林”,特别是在公园内造的房屋,凡是不是公园初期建的房屋,一律拆除,还老百姓一片绿地。

三是公园周围建的房屋高度与距离,规划布局要严控。要考虑人在公园中的“天际线”,一抬头就看到楼很不舒服,要向扬州瘦西湖那样很开阔。现在我们有的建筑物距离公园两三米,高层四周把公园围起来,把公园当成一景观作为卖点。现在出现问题了,公园是公共场所,早中晚都有锻炼身体、跳广场舞、吹拉弹唱的很热闹。住宅是静,公园是动,一动一静就容易产生矛盾,这就是规划留下的后遗症。

四是建设好郊野公园。城市中土地寸土寸金,除原有的公园,再造大公园不可能,“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可以见缝插针,弥补公园的不足,在城市的郊区或新开发的区域,一定要考虑新建公园,特别是贴近大自然,有原生态的郊野公园,使城里人周末有一个去处。

野草与草坪

城市绿地主要是保证绿色,这些在不施肥等情况下自行生长出来的野草,抗逆性、生命力更强大,长出来后修剪就好了,没有必要拔掉。

人工草坪虽然有美观大方的景色,但不节能。一是耗水量大。以年降水量适中的北京为例,一平方米的草年需水量为一吨,浪费了大量水资源。二是养护成本高。人工草坪需要施肥、打药。三是不延年。枯死及更新换代频繁,从维护到长成草坪大约需要3-4个月的时间,草坪寿命一般在8-10年,但维护不好3-5年就换一次,这也不利于生态。

采用野草少了浇水、施肥和打药,减少了人工成本。用野草并不是简单地让土地随意长草,而是从野草中挖掘、培育出抗逆性更强,适合城市用的草种,如“地爬虎”“野牛草”等地被植物。北京推16种野草替代人工草坪,利用野草使综合养护成本下降了2/3。

城市的花卉也不要太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城市节日可以摆一些,马路旁还是以绿为主。发达国家的城市中花卉是不多见的。

其他城市设施和建筑

建设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透水铺装等,让城市地面“透气”“透水”,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把学校的操场也变成绿化广场,不要用塑胶铺满广场,城市中要多种树,种大树,中国城市的马路旁的行道树必须坚持,不能一味让给停车场,这一点绝不能学国外,绿茵马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市的绿化带要比马路低一些,让水自然流入绿化带,绿化带下面是蓄水池。

城市建筑物也要尽量避免影响雨水的渗透,欧盟对雨水渗透有规定,开发前后雨水渗透率变化要控制在1%以内,小区业主在自家内的空地做硬化要交雨水排放费,如果不绿化就收费了。

海绵城市中的“灰色设施”

相对于“绿色设施”,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则是“灰色设施”,每当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人们总习惯地追问下水道,因为人们耳熟能详——“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下水道的功能现在看是两个,一是雨水来了及时收集,减少地面的积水,二是千方百计留住雨水并加以利用,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说通俗点就是,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天气晴朗或干旱的时候又能将吸进去的水“吐”出来加以利用。

现在城市的排水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落伍,赶不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城市的容积率一再提高,下水道没有改变,重地上轻地下,规划有但实施跟不上,城市硬化增多,下雨只能是千军万马奔腾到下水道,不负载重,下小雨中雨还可以,下大雨就“城市看海”了。

“灰色设施”如何解决,国家又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意见,在10个城市试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大口径排水管,排水管两侧及上方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热力、燃气、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通道,将有助于消除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和蜘蛛网成架空线的情况,并提升管线水平和防灾救灾的能力。

建设综合管廊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但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规划问题。规划先行,制定规划的现任领导要有“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勇气,虽然当时不出政绩但对子孙后代、城市的发展后劲功德无量,按照100年使用去设计规划,不落伍,世界发达城市都是这么做的,我们要洋为中用。

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等统筹安排管廊建设。

二是加强入廊管理。管廊的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现有管线应逐步有序迁移到地下综合管廊,这一点非常重要,是考量政府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必要时要立地方性法规,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很多人不知道,某地造好一个很宽、很大的共通沟,里面甚至可以开汽车,但遗憾的是造好后从来没用过,马路照样挖,照样一遍遍安置水电煤管,为什么,因为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共同沟谁来管?没有统一部门来管理,各自为政,于是现在就浪费在那儿,这就牵扯到管理体制、改革的层面上,不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没有出路。

三是综合管廊的资金筹措。这是目前遇到的很大问题,综合管廊投资大约要每公里1.2亿元左右。投资很大,要创新投融资模式,金融部门要放长贷款期限,一个管廊从立项到建成支付使用得3-5年时间,使用寿命应在百年,所以银行放贷应以中长期为主,现在的商业银行贷款期太短,工程建完就到还款期了,所以政府压力过大。可以通过发国债和政府债解决中长期低息贷款,通过部分财政资金和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解决资金问题,商业银行给予中长期贷款扶植,以长期收益的现金流来解决短期资金“强度投资”。再说还款这一块,综合管廊完成后,所有的地上地下的管线要全部纳进去,管线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向管廊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交付租金,这个租金时间要长一些,把租金“摊薄”使管线的租赁者承担得起,有“承租管廊”的积极性,这样的资金安排,排水每年政府财政要安排这一块,管线的租金支付一块,形成现金流,“业主的租金”就能偿还起银行的贷款,银行也会有积极性支持综合管廊的建设。四是要确保工程的质量。综合管廊毕竟是百年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定要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灰色设施”除了做好城市的下水道,另一点就是要建立城市星罗棋布的“微水库”方案。可参照日本东京的做法,日本东京有超过1000座高层建筑引入了雨水利用设施。两国科技馆8400平方米大屋顶能收集1000立方米雨水,也可以在地下水池,平时用于冲洗厕所,夏天可以用于其冷气设备,冬季降雨时还可以通过喷水把堆积在屋顶的雪融化掉,这些雨水收集设备就地减少下排水管的压力,也把水留住为我所用,这种拦储雨水作为资源,“流走是洪水,拦住是资源”的意识深入人心,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有人曾经问华人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如何分辨出是否发达?龙应台说,一场雨足以。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个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都不肮脏,交通虽慢都不堵塞,人行道虽滑都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城市,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漂到街心来,小孩下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的城市,大雨大涝,小雨小涝,不该涝的也涝,这就是城市管理的缺失。

建设海绵体城市,就是不能让雨水排走,水是宝贵资源、稀缺资源,北京去年一场暴雨,流走的水相当于一个密云水库,济南年均降雨量大概600毫米,要是可以补充泉水地下水源,也不需要天天保泉。

建设海绵体城市工程到了刻不容缓的发展时期,把排水变为吸水,重视“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的建设,城市中的雨水要好好利用,地表水达到A类标准,内涝防洪标准提高到二十年一遇,防洪体系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水面保持率100%,生态护坡达到50%,形成一套海绵城市的管控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思考 篇2

传统的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已经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与危害,近年来的城市内涝灾害广受病垢。 事实上,严重的径流污染、水文循环的破坏乃至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必须受到更充分的重视。无论如何,以刚性的、 灰色的雨水排除系统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局限性已非常明显。

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雨洪问题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2012年相继发布文件(国发23、国办发36号文),指导城镇排水防涝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城镇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下简称《排水防涝规划》) 编制要求与总体方向。在住建部的直接领导下,北京建筑大学负责主编、多家规划设计研究院参加编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导则》,几经修改与完善,2014年10月,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下简称《指南》)的名称发布。同年12月, 国家住建部协同财政部、水利部共同发布海绵城市试点申报通知,调动全国100多个城市的积极申报。2015年3月底,经过数轮竞争性评选,确定南宁、白城、济南、 武汉、镇江、嘉兴等16个城市作为首批海绵城市试点, 要求每个试点城市3年内建成并运行不少于15km2的海绵城市示范区,中央财政支持资金总额超过200亿元。 目前,全国范围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方兴未艾。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推行现代雨洪管理体系[1]。然而,在具体的实施和落实过程中,却面临许多难题, 涉及到观念的转变、新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规范标准的制定、新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程序、管理模式创新、 跨专业协作、政策与实施保障体系、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估等诸多亟待解决和配套的工作。从现代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较早、推行比较好的国家及城市建设经验来看,这一系列技术与管理的变革从80年代延续至今,仍在发展和不断创新。从国内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容的普遍理解和掌握程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储备、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建设等多方面来看,在几年内快速完成行业的整体转型,并大规模的推行,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因此,在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巨额资金支持的建设热潮背后,更需要理性、冷静的思考,全面梳理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困难、误区和障碍,把握关键,从长远着眼,从近期入手,制定近远期规划,才能构成更科学、 持续的推进力,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序和科学发展。

2困难和误区

2.1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难度认知不足

一些试点城市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艰难程度还认识不足。申报成功城市的试点区域一般既包括改造难度极大的老旧城区,也包括部分新城区与待建区,在两三年内完成超过15km2的试点区域建设与改造,普遍涉及数百个改造与新建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评估。 不仅项目数量大、周期短,还必然涵盖各种灰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的选择和合理组合,甚至还可能涉及河道、湖泊及流域的综合整治,如何尽快、有序地完成实施方案的整体规划,科学、有序、全面开展各个项目的设计及施工建设,是一项异常紧迫又有很大难度的工作。而且,不同区域也都面临不同的建设风险和落实困难。

对于不少城市老旧城区改造项目,一方面,绿地率很低,难以提供充足的地上空间布置低影响开发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还面临已建绿地的改造、市政道路空间和竖向关系的改造、合流制区域管网的提标改造、水涝点整治、涉及许多不同部门的协调、市民对大范围改造的理解和支持等综合性难题。

新城区虽然绿地率相对较高,但建筑与小区普遍景观条件较好,高层建筑多,不仅面临建筑内排水雨落管断接、景观改造阻力大和提升空间小等专业问题,公共空间大范围改造工程对城市正常运行造成的影响和对居民的干扰,也会面临市民的抵触情绪甚至投诉压力等, 成为推进的障碍。

对于待建城区,地块开发建设时序与海绵城市建设期限的匹配、已拿到土地开发许可的建设项目如何强制落实控制指标,也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难题。

而且,接下来编制具有强指导性、实施性的专项规划, 大量项目的具体设计招投标、施工建设,推行PPP模式, 质量监督和保障,评估验收准备等安排,都是各城市尽快推进和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焦点和难点。

总而言之,旧城和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都会面临主、 客观两方面许多的巨大困难和障碍。缺乏对这些困难和障碍的清晰认知,以及高效的制度突破和安排,高效率的应对策略,将会极大地影响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

2.2海绵城市内涵关系不清

从部分试点城市的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与近期工作进展来看,存在对海绵城市的内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排水防涝、径流总量及径流污染控制等基本概念和关系的认识模糊。

一方面,狭义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功能和适用范畴被有些人忽视或夸大。通俗说,就是笔者略为夸张地归纳为对低影响开发的“万能论”与“无用论”两种认识, 或者说是“灰色派”和“绿色派”两种不同的主张,即完全依赖或完全否定灰色基础设施。客观来讲,已建城市条件错综复杂,务实有效、可持续的排水系统解决方案很难简单地依赖单一的灰色或绿色设施。毫无疑问, 完全依靠灰色设施不符合“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和建设要求[2],而在已建城区大范围的改造工作,受绿地率、 管网条件及地面竖向关系等许多因素的限制,不考虑现实条件,一味追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也如天方夜谭,不仅增加实施难度,还可能拖延建设周期、增加投资甚至根本无法落实。

另一方面,排水防涝与海绵城市的关系也亟待明晰。 如一些城市的申报实施方案中,将海绵城市的建设内容狭义地局限于低影响开发分散式设施,而忽视了如多功能调蓄公园、管网提标改造、合流制区域内涝和污染控制等一系列综合方案和设施的建设。

2.3对设施功能、控制目标和指标的片面理解和僵化操作

海绵城市涉及新的突破性的控制目标和指标。“渗、 滞、蓄、净、用、排”即精炼地概括海绵城市建设的多目标、 多途径特征,如何科学地认识这六字的内涵至关重要。 但从一些城市实施方案看,存在理解僵化、认识不清的问题,进而影响实施方案的合理性。例如,在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各类项目的分配时,将这六字截然分开对项目进行安排,就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方面, 显然是不了解或忽视大多数低影响开发设施多功能的特点。以典型的生物滞留设施为例,该技术不仅包括渗透、 滞蓄、净化、雨水综合利用等多种功能;同时,它还必须具有溢流排放之功能以防止水涝,即,仅一种小设施就体现了上述“六字方针”;另一方面,在一个具体的项目甚至项目中的一个子系统流程中,也是由多功能的许多设施所组成。而且,在实际的雨水系统中,径流总量、 雨水利用、径流污染控制[3,4]乃至排水防涝指标,也多是交织在一起,或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和耦合关系,而不是截然的分开。

因此,海绵城市实施方案或专项规划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僵化分割控制指标与项目建设方案,而是要根据具体条件的不同,根据各种设施的特点、适用性和多功能特征,综合分析和选择,进行系统的优化组合,及项目的总体安排。

此外,对“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控制性指标,也需要科学地理解,结合不同项目具体条件, 和其它量化控制指标,合理地来应用。

2.4PPP模式如何适应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维护的特点和要求

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的PPP (Private-Public-Partnership)模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重要内容。首轮试点申报中, 开展PPP模式的城市额外奖励达到10%,也是这次申报与建设试点的热点与难点之一。

PPP模式不是简单的融资渠道,更不应成为地方政府转嫁责任和财政负担的途径。海绵城市建设的PPP模式,必须针对海绵城市各类项目的特点,及不同企业的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建设 / 运营等不同的阶段、面对政府 / 开发商等不同责任主体下的运作,否则很难形成持续的市场化推进力。举例来说,城市水厂及管网系统的建设、维护与管理等,一些企业具有相对成熟的运营经验, 可通过水费分成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获得长期盈利,比较适合直接作为PPP项目。但长期来看,需要探索和解决雨水排放显性或隐性收费的问题。而某些旧城小区、 道路雨水系统改造项目,没有长期可持续的收入,建设阶段政府投资难辞其咎,运营阶段也需要综合考虑物业交割和特许经营等不同的管理方式。

事实上,上述一些困难或误区都是由于对海绵城市的内涵与系统的复杂关系缺少科学理解和清晰认识,如果不能清晰理解并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会直接造成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混乱和缺陷,对未来海绵城市的建设推广造成负面影响。

3海绵城市推进的若干关键环节

3.1准确把握海绵城市的内涵、目标和系统组成

(1)内涵与目标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以低影响开发的理念,通过现代雨洪管理理论、方法和科学技术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水文题条件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具体目标就是要有效控制径流排放总量、径流污染和城市洪涝,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实现城市的良性水文循环, 保护生态环境。《指南》及相关的规范标准已经给出了这些综合目标的具体控制指标和参数。

(2)系统组成

现代城市雨水系统,或者说海绵城市雨水系统,更多通过低影响开发(LID - Low Impact Development) 和绿色雨 水基础设 施(GSI - 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结合必要的灰色基础设施实现雨水径流的“渗、滞、蓄、净、用、排”,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子系统[2]。图1给出了海绵城市雨水系统与设施层面的各子系统的相应关系示意。

·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源头控制系统)

·雨水管渠蓄排系统(或称小排水系统)

·超标雨水控制系统(或称大排水系统)

通过上述系统的整合和有机衔接,综合达到总量减排控制、水质控制和洪涝防治,以及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或修复。

3.2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

现代雨洪管理或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对上述系统形成共识,并基于每个城市的具体条件来科学地运用并落实。而具体应用于老城区改造,必须考虑城区现有绿化率条件,建筑雨落管的改造、既有雨水管网排水能力的提升和道路坡度与地形竖向的综合利用等复杂现实条件, 广泛采用“绿—灰结合”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国际上,很多城市如西雅图、华盛顿、费城等,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近年来大力倡导未来推广“绿色”基础设施,结合“灰色”基础设施共同改造城市老旧城区以及建设新城,并编制中长期的实施规划和投入长期的政府资金。2012年启动的旧金山城市排水系统升级规划(Sewer System Improvement Program, SSIP)中, 计划在未来20~30年间投入资金60亿美元,统筹绿色与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对旧金山湾区进行系统更新。该计划既涵盖在部分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的绿色改造,也包括污水厂升级、管网提标以及隧道等灰色基础设施的改造,综合应对城市洪涝、设施老化、雨水径流和合流制溢流污染以及抗震等多方面问题[5]。

国内一些城市例如沈阳市、镇江市、嘉兴市等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例如笔者参与沈阳规划设计院合作开展的合流制老旧城区的系统改造策略研究, 通过源头低影响开发、管网局部改造和调蓄设施建设、 盾构雨水干管等多种方式综合解决洪涝与污染问题。虽然研究方案最终由于资金等原因尚未实施,但对于“绿灰结合”、“多级蓄 - 排结合”已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和成果。目前在参与的多个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中,也是以绿灰结合为主要规划策略和实施方案的技术路线。

3.3雨水控制利用系统专项规划和工程设计

面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复杂现实条件、突出的跨专业和系统衔接问题以及紧迫的建设时序,各试点城市急需编制一个具有高度可实施性的综合性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统专项规划[6],科学提出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等顶层规划提出土地利用要求,并衔接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道路与交通、绿地等其他专项规划等新编与修编,结合旧城改造规划或计划、“棚户区改造”、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改造等, 共同落实雨水系统相关建设内容(图2)。

基于各试点城市短期内见效的特殊要求,该专项规划应至少涵盖以下要点:(1)低影响开发、小排水系统、 大排水系统的综合目标与控制指标体系;(2)响应控制指标要求,提出市政以及各地块海绵城市工程主要建设方案,既包括分散式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也包括管网及处理厂提标改造、地面行泄通道与调蓄空间、末端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内容;(3)重点项目建设清单与时序安排;(4)试点区域考核体系与评估达标方案;(5)建立清晰的资金保障与机制保障措施, 权责明确落实到责任主体;(6)相关规划修编建议等。

在上述规划指引下,还需要全面开展大量具体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对第一批试点城市,由于建设任务量大,难度系数高,各地普遍缺乏有技术储备和丰富经验的设计单位和施工队伍为后续工作做强力的支撑。因此,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本地规划设计单位重要作用和责任,还需要借助有实力的咨询团队的有力协助或指导。

毫无疑问,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绝不限于以上几方面。例如还必须有给水排水、风景园林、景观、水利、 道路等专业工程师的通力协作,等等。

4展望

长期来看,我国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必然向海绵城市 -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模式转变。无论是工程界、学术界还是政府管理者都已经清晰认识到原有的目标单一、高碳排放、高污染、粗放型的雨水排放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但从一些雨水管理领先国家的推进经验来看,这一转变和新体系的建立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管理理念、政策机制方面有重大突破,必须建立系统的基础理论、工程技术体系、专业人才队伍和培育新型的产业等等,期望短期内快速见效恐欲速而不达。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正是向这个方向转变迈进的一大步和跨越式发展的尝试。尝试,就应该允许出现偏差甚至出错,就应该准以纠偏。 我们期待未来的步子更大也更稳,让海绵城市建设真正成为“美丽中国”和未来“绿色城镇化”的有力抓手和一种长效机制。

图片来源

“海绵热”背后的冷思考 篇3

随着海绵城市的概念近年在国内变得火热,各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项目的铺开,与其相关的讨论分析也逐渐增多。人们对一件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海绵城市建设的背后,有多少难题等待解决?

成本与效益是否协调?

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现阶段发展海绵城市是否合理?其经济效益与建设成本是否成正比?不少地区对此仍心存疑虑。

对此,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表示,建设海绵城市,如果仅从节水方面带来的效益来说,投入似乎并不划算。然而从生态角度,很多地方地下水年年下降,却得不到及时补充,最后枯竭。这种生态的损失几乎是不可逆的,想要修复可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上百年的时间。

以北京为例,南水北调工程北京年均受水10.5亿立方米,但每年该地流失的雨水就超过10亿立方米,如能将流失的雨水收集起来回收利用,将在一定程度缓解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据统计,海水淡化成本约为5元~6元/吨,中水成本约为1.5元/吨,而雨水利用成本仅为0.2元/吨。

在治污方面,目前绝大部分城市并没有雨污分流,雨水夹杂着各种污染物,通过管道、河道直接流入江河湖海,越往后治污成本越高。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则倡导将治污的环节前移,从雨水收集的源头开始控制,能大大节约治污成本。

此外,国内城市如今正苦于应对内涝,然而如果现在才来对排水管网进行翻新改造,其成本极高。以美国城市波特兰为例,替换管道升级传统排水系统其预算需要至少250万美元/平方千米,而实施海绵城市排水系统则只需不超过200万/平方千米,管网投入大大减少。

“广州曾做过测算,把市区内现有的排水管网改造一遍,每平方公里大致需要投资一亿元,一般的城市可能难以承受。”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刘树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理念不仅适用于新城区的建设,也适用于建成区的改造。旧城区改造可以跟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改建、景观提升和道路改造等项目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建设工序,一方面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更可减少动土建设给公众带来的不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总体来说,一座成熟的海绵城市系统建设起来后,既能大大减少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又能有效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而且其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相对较低。建设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着实不能小觑。

建设资金从哪来?

为了解决建设海绵城市的资金难题,继住建部去年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后,财政部又发出《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由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补助,为期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按照财政部最初公布的补助数额,16个试点城市建设资金3年总额在150亿元以上,这并非一个小数目。“国家的钱可能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谈到中央财政的专项补助,李俊奇算了一笔账,从全国大部分城市来看,要达到试点城市申报的“满足指南提出15平方千米的标准要求”,一般需要数十亿元投入,仅靠中央财政支持还远远不够。

海绵城市承载的雨水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改善生态环境等职能多数带有公用事业性质,不具有盈利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成为摆在海绵城市建设前的一道难题。

“从目前一些地方的经验来看,有几种方式可供参考,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城市建设和雨水控制利用项目捆绑在一起,委托企业进行建设维护,政府通过后期运营资金转给企业。二是可以委托房地产商先对污染进行治理,然后将治理后的土地以优惠的价格交给开发商。三是通过政策优惠,比如通过承诺给予对方某一类盈利项目的代理权等,从其它途径给予优惠,从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李俊奇说道。

记者了解到,为了鼓励民间资本的加入,财政部在相关政策中特别规定,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试点城市,将在其相应的补助基数上奖励10%。然而,业内专家指出,PPP中留给市场的市政基础设施中,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设施的可经营性尚有一定的空间,但涉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公园、苗圃、大型绿地、环城绿带等市政基础设施,其可经营性十分有限。

由于海绵城市的很多建设项目最大受益者均是大众,市场主体直接得到的收益则相对很少,因此市场积极性不高。这种状况下,即便有启动资金,但之后的配套资金筹集也将比较困难,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资源补偿方式。

“财政目前采取的先确定试点城市再予以补助的方法,虽然在试点阶段能让财政资金的投入更具针对性,但没有申报成功的城市可能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情景。”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说,建议在下一阶段的试点中可采取后补助方式,即先确立一个建设标准,鼓励各个城市开展建设,待建设完成后予以评审验收,对建设达标的给予补助和奖励,这样一来,将能大大增加建设海绵城市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海绵城市在国内的迅速推广。

技术上要因地制宜

地方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投资规划陆续出台。这其中不乏试点城市在未来数年内高达几十亿、甚至近百亿资金的大手笔。面对如此密集、迅速、大额的投资计划,不少人在心里泛起一系列疑问:这是一时风潮还是长期规划?

“现在‘海绵城市’很热,这当中有喜有忧。喜的是创新了发展模式,贯彻了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忧的是国内在技术上远不成熟,却似乎呈现出‘一哄而上’的热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谢映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道。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适用于任何土壤和气候条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农村,黄土高坡还是沿海城市,都可以建设。但针对每个城市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可以各有侧重。

比如在西部某些干旱地区,雨水几乎是唯一的水源,应以雨水回收利用为主;在太湖等区域,则应以污染控制为主;在山区则应以控制水土流失为主;而在泉城济南,面对地下水干涸的现状,可能需要多种目标的组合,既需要雨水下渗、回收利用,也需要考虑内涝控制和污染控制。

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也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分别制定建设方案。以北京为例,在亦庄经济开发区大片低洼区域可以以内涝控制为主,而在重要水系汇流范围内,则应以污染控制为主,旧城区则应以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和排水能力提高为主。各地可以针对本地实际,寻求最适合的规划目标和建设方案,让建设投入更有针对性。

专家指出,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顺应自然,目前很多河道枯竭正是因为排水行泄的方向反了,量也减少了,因此规划一定要按照地表水自然的流向设计,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出质疑,目前海绵城市的成果评估,全国运用的是统一的标准。如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给出了一个可以量化的重要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但中国国土面积庞大,各地的情况均不尽相同,是否还应考虑当地的植被情况、土壤类型、坡度等多种因素,并依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可行的控制目标。

建设海绵城市专题习题汇总 篇4

2、最早提出LID理念与绿色基础建设,要求在源头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强调还原开发前水文循环的国家是()。美国

3、由于水多,强调排水,并利用源头管理方法对径流和污染物进行控制,“排”的过程中体现可持续性的国家是()。英国

4、由于水少,采用水敏感城市设计,通过雨水源头控制,减少了暴雨径流,同时也增加供水的国家是()。澳大利亚

5、城市发展带来许多城市水问题,下面的选项中正确的是()。ABDE

6、由降雨径流给城市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Ac

7、国家提出“以水定城”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给城市带来内涝等灾害,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错

8、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环节是()。降低地表仅流量

9、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要求将多少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0.7 10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什么指标作为控制目标()。D 11径流污染问题较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其海绵城市规划控制目标可结合当地水环境容量及径流污染控制要求,确定什么指标作为径流污染物控制目标()。A 12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以及()。BCE 13低影响开发是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对 14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大多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各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规划控制目标。()错 15径流污染控制目标主要通过控制合流制溢流的频次或污染物总量来实现。()错 16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B 17城市化后对地下水影响正确的是()。C 18城市化后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B 19关于城市降雨径流水质特性,不正确的是()。C 20城市化后,雨水径流以排为主的后果()。ACDE 21城市化对水分循环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BCE 22雨水汇水区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雨水径流管理,高质量的雨水汇水区划将直接影响不同海绵体的(蓄、滞、渗、净、用、排)功效。()错

23汇水区划分应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避免将地势较高、易于排水的地段与低洼地区划分在同一排水分区。()对

24城市化对河流水文性质产生重要影响,使其流量增加,洪峰增高,峰现滞后。()错 25道路广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低洼处,顶面标高宜低于地面()。10—20cm 26道路广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雨水口担负的汇水面积不应超过其集水能力,且最大间距不宜超过,()。40m

下列雨水斗属于半有压式的是()。87重力式

28一个立管所承接的多个雨水斗,其安装高度宜在同一标高层。当立管的设计流量小于其排水能力时,可将不同高度的雨水斗接入该立管,但最低雨水斗应在立管底端与最高斗高差的()以上。2/3 29雨水收集利用的适用条件()。有要求,水质好

30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与半有压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相比,其优势主要表现在()ACDE 31城市雨水利用的选择次序遵循“低质低用”原则。()DUI 32虹吸式雨水斗设计流量可以超过产品的最大泄流量,雨水斗应水平安装。()CUO 33下凹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低于绿地50-100 mm。()CUO 34污染物生物净化的效果与入渗水在地下的停留时间有关,停留时间越长则净化效果越好。地下水位距渗透面大于()比较适合雨水下渗。1m 35防洪调蓄的塑料雨水模块,其外围铺设透水性土工布,土工布外侧应有不少于()碎石。30cm 36雨水渗透设施距建筑物基础不应小于()。3-5m 37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的养生期间,行车速度限制在()下,但禁止重型车辆和机械通行。30km/h 38径流峰值流量调节适用条件()。BC 39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控制要点()。控制配合比,基层表面不积水

40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对

41渗透管道之间应设置检查井,检查井之间的管道敷设坡度宜采用()。1-2% 42渗透管不宜设在行车路面下,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不应小于()。70cm 43竖直渗透面的有效渗透面积按有效水位高度的()计算。1/2 44关于克拉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柔韧性差 45渗透管沟的设置要求正确的是()。AD 46塑料检查井具有如下特点()。ACDE 47塑料管的开孔率不应小于15%,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不应小于20%。()DUI 48斜渗透面的有效渗透面积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3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算()CUO 49线性排水沟以线状进水方式取代传统雨水口点式进水方式,减小汇水找坡长度。()对 50立体涡轮球墨铸铁雨水箅子具有二层立体排水结构,并有防盗、防坠落、防积水、防沉降、防弹跳等功能。()错

51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cm 52植被缓冲带宽度由多种因素决定:所能投入的资金、缓冲带所处的坡度、土壤类型、渗透性能等、周边土地利用情况、缓冲带所要实现的功能等因素,海绵工程措施中,植被缓冲带宽度不宜小于()。2m 53植草沟的长度、植草沟堰的的设置,沟的弯曲程度,植被的丰富程度与高矮状况、沟槽断面的变化情况等影响其水力停留时间。停留时间越长,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越好。生态植草沟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取()min。6-8 54植被缓冲带建设与维护费用低,但对场地空间大小、坡度等条件要求较高,坡度大于()时其雨水净化效果较差。6% 55植被缓冲带是一种水土保持和控制面源污染的生物治理措施的总称,可以使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ACD

生态植草沟设计要点正确的是()。AB 57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是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重要预处理设施,主要适用于屋面雨水的雨落管、径流雨水的集中入口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前端。()对

58植被缓冲带可以有效控制洪水,降低径流速度,减少侵蚀,重新分配径流,使一部分水量进入地下水。()对

59为更好发挥植被缓冲带的净化、蓄渗、减排等效果,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 1%-5%。()错

60绿色屋顶可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但绿色屋顶要求较高,仅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 20°的坡屋顶建筑。()错

61人工湿地技术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湿地类型,其中表流人工湿地设计的水力停留时间约为()。7-10天

62高温季节底泥疏浚后容易导致形成黑色块状漂泥底泥运输和处理处置难度较大,存在二次污染风险,需要按规定安全处理处置。因此,应根据当地气候和降雨特征,合理选择底泥()。清淤季节

63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中,表流人工湿地的设计水深一般为()。60-70cm 64生态浮床的植物配置应尽量选用(),优先选用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好、生长期长、株型低、便于管理维护的植物。乡土植物

65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技术选择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BD 66城市水体底泥中含有污染物以及水体中各种漂浮物、悬浮物、岸边垃圾、未清理的水生植物或水华藻类等所形成的腐败物,因此内源治理技术包括()。ABDE 67《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规定,70%的百姓认为是黑臭水体就应列入整治名单,至少90%的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错

68河道清淤前,需做好底泥污染调查,明确疏浚范围和疏浚深度。()对 69选用清淤疏浚技术,应安全处理处置底泥,防止二次污染。()对 70表流人工湿地应设计地形高差,形成不定向水流。()错

71停车场、广场,可选用全透式沥青路面。全透式路面的土基应具有一定的透水性能,土壤透水系数不应小于(),且土基顶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应大于1m。当不满足要求时,应增加路面排水设施。D 72对需要减小路面径流量和降低噪声的新建、改建城市高架道路及其他等级道路,宜选用()透水沥青路面。表层排水式

73对需要缓解暴雨时城市排水系统负担的各类新建、改建道路,宜选用()透水沥青路面。半透式

74生态树池宜设置于宽度大于等于4m的人行道上,生态树池的植物以大中型的木本植物为主,种植土深度应不小于()。1m 75城市道路海绵性设计内容()。ABCD 76海绵城市建设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等,结合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可优先设计()。ABC 77下凹式绿化带长期收税侵泡、冲刷,对道路结构安全造成质量及安全隐患,宜采取防渗措施。()错

78树池带下沉20cm,当树池带中的蓄水深度>20cm时,通过路缘石开口进入雨水排水系统。()错

小区内公共地面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应采用透水铺装,新建、改建的公共建筑透水铺装率应不小于()。70% 80小区道路路缘石标高宜高于绿地标高100mm以上,对于下凹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50mm 81在绿地内应设雨水排水,雨水口的标高宜高于绿地标高50mm,大面积绿地宜设置排水盲沟。B 82当下凹式绿地边缘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时,应在其边缘设置厚度不小于()的防水膜。1.2mm 83为调蓄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在建筑与小区内可采取的调蓄措施除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外,还有()。ABCDE 84建筑与小区总平面布局应根据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场地设计,总体来说,建筑与小区场地设计的整体设计步骤包括()。ABCDE 85汇水分区需要通过竖向分析确定各个排水分区主要控制点高程、场地高程、坡向和坡度范围,并明确地面排水方式和路径。()对

86地下室顶板和屋顶坡度小于10°的单层或多层建筑宜采用绿色屋顶技术。()错

87透水铺装的停车场,植草沟面积宜为停车场面积的1/8-1/10,中小型停车场中宽度宜为0.6m-1m,大型停车场宽度宜为()。1m 88对于生活型的道路,植草沟面积宜为服务道路面积的1/4,宽度宜为汇水道路宽度的1/4,但不宜小于()。0.4m 89具有坡度的山体公园道路,雨水汇流下泄较快,可结合道路实际情况设置(),将上游来水截流导入两侧的绿地海绵体中。B 90面积大于2ha的绿地,水面率应不小于()径流污染较严重的绿地,在面积允许的前提下,应设置湿塘或人工湿地等设施。10% 91城市绿地与广场中湿塘、雨水湿地等大型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建设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保证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撤离,避免事故的发生。()AD 92城市绿地与广场中湿塘、雨水湿地等大型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建设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保证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撤离,避免事故的发生。()BC 93绿地的海绵性设计应优先使用简单、结构性、低成本的海绵设施不同海绵设施应符合场地整体景观设计,并应与总平面、竖向、建筑、道路等相协调。()错

94广场总体布局应根据场地排水大竖向进行地表竖向设计,使铺装雨水汇入绿地内渗透、净化和储存。()对

95当广场位于地下空间上方时,广场海绵设施的可不做防渗处理。()错

96若绿地道路的边缘与绿地平齐,且雨水污染物含量较低,雨水径流可以分散式进入下凹式绿地。()对

97城市生态排水系统设计应收集分析建设区域城市道路、地表高程、雨水管渠系统、河网水系等规划和现状,诊断()。排水存在的问题

98城市水系设计应调查河道的功能定位、水文情势、防洪除涝、污染源、水质、水生态、底质、陆域植物群落、下垫面、连通性、水工构筑物位置和引排水调度等现状,诊断()。河道存在的问题

99雨水调蓄工程按系统类型可分为源头调蓄工程、管渠调蓄工程和超标雨水调蓄工程,调蓄工程的()应根据调蓄目的、排水体制、管渠布置、溢流管下游水位高程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位置

100城镇雨水管道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规定,根据所确定的暴雨重现期计算规模,市政管道的起始过水断面原则上不低于()。DN1000

城镇径流污染,应经过陆域缓冲带排入水体污染较重时,应通过渗透或净化后再排入水体。滨岸绿化带宜设计为陆域缓冲带,具有()等生态服务功能。ABCD 102生态岸线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等。ABCDE 103城市水系海绵建设重点突出对城镇径流污染的治理与河湖水质和生态功能的提升,建设治理的对象包括排入水体的城镇径流污染、河湖生境和滨岸绿化带等。()对

104河湖水体应通过增强水体的连通和流动与生态治理,恢复健康良性的水生态系统,强化水体的净化功能,改善水体水质。()对

105应考虑河道的蜿蜒特性,在满足相关规划情况下,宜依据现有河势走向,保留及恢复河道的自然弯曲形态,形成交替的浅滩和深潭,实现截弯取直。()错 106用于削减峰值流量的雨水调蓄工程宜优先利用现有调蓄空间或设施,应使服务范围内的雨水径流引至调蓄空间,并应在降雨停止后有序排放。()对 107由于()导致调蓄空间调蓄能力不足时,应增设挡水堰或抬高挡水堰、溢流口高程()。坡度

108当调蓄空间雨水的排空时间超过()时,应及时置换树皮覆盖层或表层种植土。36 109渗水设施应定期采用高压水冲洗、负压抽吸等方法进行清理维护,渗水设施的检查时间宜在雨后(),发现路面明显积水的部位,应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维修保养措施。1-2小时 110湿塘、湿地等水体设施,应根据暴雨、洪水、干旱、结冰等各种情况,进行()调节。水位

111绿色屋顶设施养护规定,要定期检查()等排水设施。溢流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ABCD 112蓄水池的进水口、溢流口因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及时()BD 113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维护管理部门应做好雨季来临前和雨季末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管理,保障设施正常、安全运行。()错

114公共项目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由城市道路、排水、园林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维护监管其他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由该设施的所有者或其委托方负责维护管理。()对 115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的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标准,且优于海绵城市建设前的水质。当城市内河水系存在上游来水时,下游断面主要指标不得低于来水指标。C 116雨水资源利用率评估主要包括雨水收集并用于道路浇洒、园林绿地灌溉、市政杂用、工农业生产、冷却等雨水总量的核算,雨水资源利用率是该年雨水利用总量占()的百分比。降雨量

117可以用下列()指标评估海绵城市实施后水生态方面的变化。ABCD 118施工图审查中,应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重要的审查内容, 委托第三方完成施工图审查的,应明确要求第三方审查专家中有涉及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专家规划、建设、市政、园林、水务、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应参与审查工作。()对

海绵城市介绍 篇5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设计专题 篇6

2014年11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eco-sponge city)。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设计的意义:

海绵城市设计意味着防治城市内涝方法论的转向,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将不再以“修大管子”为主,而致力于建设城市的“海绵体”,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以“蓄水”代替“排水”的“海绵体”,可能是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更可能是人们在新的生态价值观引导下设计的一系列生态草沟、雨水花园、绿色屋面等设施。通过“海绵体”的下渗、滞蓄、净化、回用,雨水的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减轻水质污染。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替代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

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贯彻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注重对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强调采用低影响的开发模式。海绵城市设计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包括“渗(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滞(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渗井等)、蓄(雨水桶、景观水体、雨水储存模块、雨水调蓄池等)、净(雨水湿地、一体式净化设备等)、用(浇灌回用、道路浇洒、景观水体补给等)、排(植草沟、渗透管、管渠等)”等多种技术措施,涵盖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思考 篇7

1.1 滨河新区的区位介绍

银川滨河新区黄河外滩公园休闲旅游观光道和木栈道工程位于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引领区, 以文化旅游、信息产业、电子商务、休闲度假、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 培育发展引擎, 形成以高端服务业为引领的新型业态。

全域为5A级旅游景区, 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 充分发挥黄河、长城文化旅游资源聚集优势, 突出生态地域特色, 完善配套设施, 争创国家级全域5A旅游景区。

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生态城、以多元和谐为特征的文化城、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全域5A级旅游城、以现代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城。

1.2 区位空间中旅游景区的条件分析

1.2.1 文化城。

挖掘以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 展示以回族文化为底色的穆斯林文化, 培育以运动休闲、现代服务为发展方向的现代文化, 形成文化多元、和谐交融的良好格局。

1.2.2 旅游城。

根据黄河旅游带资源特色, 结合滨河新区整体城市规划, 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国家级全域5A旅游城, 实现城市即景区、景区即城市的目标。

1.2.3 资源优势:

有大河、沙漠、戈壁、草原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 也有古人类文化、长城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军事文化、边塞文化、英雄文化等风格迥异的人文资源。

1.2.4 现状资源和条件限制:

现场水文条件为季节性水淹地, 地面植被:芦苇、红柳为主的低矮灌丛为主, 分布有杨树、果树, 地质条件为沙土壤, 其中土壤p H值8.7左右, 考察结论:不宜建设永久性建筑。

1.3 景区设计的定位

1.3.1 定位一:全域5A旅游景区的一条带状旅游景区。

1.3.2 定位二:展示黄河文化的旅游走廊。

1.3.3 定位三:水绿交融、自然野趣的黄河外滩。

2 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介绍

2.1 关于海绵城市的政策依据

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11月3日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 (以下简称《指南》) , 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 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2 关于海绵城市的理解

2.2.1 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2.2 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是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

2.2.3 规划:

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 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 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 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2.2.4 载体:

应对不同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平面与竖向设计, 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 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放空间, 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 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2.5 落实:

城市人民政府应作为落实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责任主体, 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职能部门, 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

3“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在银川滨河新区黄河外滩公园休闲旅游观光道和木栈道工程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 景观道路设计中采用的透水彩色沥青道路, 确保了宁夏地区少量降雨的雨水充分储存和利用

在该项目中, 我们从“黄河———我们伟大的母亲”的赞誉中得到启发, 在景区的设计中我们把近6km的景观道路设计成红色的透水沥青道路, 用红色的道路作为我们伟大“母亲”的彩色飘带。

考虑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地处三大沙漠包围之中, 年平均降雨量仅200m m左右, 而项目设计定位为旅游景区, 主要景区采用河滩木栈道和汀步串联相关景点, 所以项目中水系景观对景观用水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大。黄河的水位高低受上游的水流量影响较大。为解决景观用水的需求, 我们在沿景区周围的交通道路设计中采取在地势较高的地段设计交通干道, 干道采用的透水降噪沥青路面是一种新型路面, 该沥青混合料采用透水沥青专用改性剂对沥青进行改性, 配合特有断级配的矿料级配设计, 压实后空隙率在20%左右, 雨水能够在混合料内部径流排出, 骨料嵌挤和多孔隙是该混合料的特点。

这样在雨水的浸湿下, 大量雨水通过沥青结构层的渗透和过滤, 利用道路地势较高的优势自然汇聚到黄河滩边我们人工开挖的景观水系中去, 我们景观水系中在上下游的入口设计了水闸控制景区日常的使用水位, 很好地实现了自然汇水, 解决景观用水的目的。

3.2 驳岸设计中优先考虑使用“宾格笼”透水驳岸, 确保了景区滨河区域中, 地面径流雨水的自然排放收集

格宾笼结构的推广应用已在我国逐渐展开, 归纳该结构具有9大优点: (1) 高强度。 (2) 变形能力, 能很好地适应地基的变形。 (3) 柔韧结构, 不易断裂。 (4) 耐久性、经济性。 (5) 能有效地抵抗地震的冲击力。 (6) 透水性。 (7) 提供粗糙系数 (m) 之预定值。 (8) 提供植被绿化美化, 自然景观环境。 (9) 导入了生态环境的理论, 能有效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格宾笼是近年来广泛运用于交通、水利、市政、园林, 水土保持等工程项目中的一种新型材料结构。格宾笼是将抗腐耐磨高强的低碳高镀锌钢丝或5%~10%铝锌稀合金镀层钢丝 (或同质包覆聚合物钢丝) , 由机械将双线绞合编织成多绞状、六边形网目的网片, 其双线铰合部分的长度应不小于5cm, 以不破坏钢丝的防护镀层。详见行业标准Y B/T4221-2010。格宾网可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组装成箱笼, 并装入块石等填充料后连接成一体, 用做堤防、路基防护等工程的新技术。

在该项目中, 部分景点需要对河岸的护坡加以保护, 为了确保景观道路渗透下来的雨水以及河岸浅滩汇聚的雨水能自然地汇集到景区的水系景观中去, 在雨水汇聚比较集中的地方, 采用混凝土地板基础+宾格笼内摆放砾石做强身+沿岸侧加铺透水土工布做衬垫层的驳岸机构形式, 有效地将雨水汇聚到景观水系的循环系统中去。

3.3 黄河区域中自然生态景观和原生态植物的应用

银川滨河新区黄河外滩公园休闲旅游观光道和木栈道工程项目周边自然生态景观河原生植物比较丰富。其中地面植被:芦苇、红柳为主的低矮灌丛为主, 现场水文条件为季节性水淹地。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考虑水系景观中木栈道的滨水效果, 在沿河滩木栈道的走向增加了与自然河床的深浅相适应深度的区内水系。描绘出黄河宽阔的水面、木栈道幽远的景象、满目芦苇历显苍凉的黄河生态风景画。而其中株株垂柳吐出的绿芽又给画面彰显了无限生机。

3.4 景区中新型保温、防水材料的推广使用

该景区属于旅游景区, 在设计中考虑景观需要和管理需求, 设计了大量木质结构的管理用房, 在房屋结构的保温、防水设计中, 我们优先考虑使用了高弹性防水涂料。该种材料是以高档丙烯酸乳液为基料, 添加多种助剂、填充剂, 经科学加工而成的高性能防水涂料。它是普通防水涂料的升级产品, 由于添加了多种高分子助剂, 使得该产品的防水性能比普通防水产品更优, 同时又具有高强度拉伸延展性, 能覆盖细小裂缝, 防水性能更胜一筹。由于该产品具有下列特点:

⑴高度弹性, 能抵御建筑物的轻微震动, 并能覆盖热胀冷缩、开裂、下沉等原因产生的小于8m m的裂缝;⑵可在潮湿基面上直接施工, 适用于墙角和管道周边渗水部位;⑶粘结力强, 涂料中的活性成分可渗入水泥基面中的毛细孔、微裂纹并产生化学反应, 与底材融为一体而形成一层结晶致密的防水层;⑷环保、无毒、无害, 可直接应用于饮用水工程;⑸耐酸、耐碱、耐高温, 具有优异的耐老化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并能在室外使用, 有良好的耐候性。我们在使用实践后证明, 该种新型材料的使用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 满足了项目业主方要求的施行低碳、绿色施工和节能、环保的要求。

4 项目实施过程中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首先, 人民政府要扮演好“决策者”和“指挥者”角色。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 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 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分解和明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 并通过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编制及实施, 具体落实建设任务。

其次, 相关从业人员要扮演好“设计者”和“建设者”角色。在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中, 相关人员要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 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再者, 低影响开发设施维护运营单位要扮演好“养护者”角色。要做好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管理, 保障设施正常、安全运行。要配备相应的监测手段对设施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确保设施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最后, 社会公众要做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社会公众可因地制宜“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 如在房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 建设成千上万的“海绵社区”、“海绵校园”、“海绵公园”……应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 在全社会普及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的理念, 让海绵城市建设蔚然成风, 成为一种自发、自觉、自愿的行为。我们园林设计和施工企业更要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积极投入和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去, 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主体使命。

摘要:介绍了银川滨河新区黄河外滩公园休闲旅游观光道和木栈道工程景观设计的主要概况和“海绵城市”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并就“海绵城市”的发展建设社会各方责任做出分析和倡导。

关键词:银川,黄河外滩公园,海绵城市,运用思考

参考文献

[1]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建设海绵城市 还水于自然 篇8

海绵城市的定义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一块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就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以有效地防止出现城市水失衡。

其实,“海绵城市”既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一直以来都有的理念。现在所说的“海绵城市”,原来也被称之为“低影响开发”——在自然地上的房屋建筑,修房之前雨水径流量不发生太大变化。通过渗透、过滤、储存、蒸发和滞留等设施,让水文条件尽量不受到开发的影响。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应用,是一种新的雨水管理思想与技术体系。所以说,当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等大城市病愈发暴露的时候,管理水资源,使其回复自然循环的过程,已经势在必行。

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呢?近年来,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可以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2011年,“到武汉看海”成了流行词;2012年,北京“7·21”大雨让数十名市民失去生命……城市发生内涝,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当地面径流量得到有效控制时,对地下管网的要求相应变低。尤其是对于改造难度较大的老旧城区而言.这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传统的市政“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顺畅”的模式,实际上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其实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经验表明,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典型“海绵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

如何建好“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这需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合理建设一些公园、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设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铺装材料,并增加城市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可透水地面。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最关键的在于区域内的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一般来说,区域内的大规模水源,主要用于重要生物栖息地、珍稀动植物保护区、自然遗产及景观资源分布区、水资源保护区等,其中可以对地表径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水系,原则上都可以被纳入水资源生态板块,加以识别和保护。

住建部不久前公布海绵城市试点名单,武汉、南宁、重庆等16座城市成为第一批试点,将进行为期3年的建设。试点城市公布后,与海绵城市相关的细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工作则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各个试点城市也相继出台措施,对海绵城市予以资金支持。比如,武汉市计划投资102亿元打造海绵城市;南宁市也将投资近百亿元进行建设。

海外的成功经验

德国

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日渐成熟,目前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3种:

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

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德国城市街道雨洪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洪径流携带的污染物。城市地面使用可渗透地砖,以减小径流。行道树周围以疏松的树皮、木屑、碎石、镂空金属盖板覆盖。

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修建可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美国

美国的雨水资源管理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宗旨,最为显着的特色是对城市雨水资源管理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实施“最佳管理方案”,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雨水的控制和处理,强调源头控制、自然与生态措施和非工程方法。

在城市雨水利用处理技术应用上,强调非工程的生态技术开发与综合运用。在城市雨水资源管理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第二代“最佳管理方案(BMP) ”中强调与植物、绿地、水体等自然条件和景观结合的生态设计,如植被缓冲带、植物浅沟、湿地等,大量应用由屋顶蓄水或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以获得环境、生态、景观等多重效益。

日本

上一篇:Pride and Prejudice女性意识探究下一篇:小说环境作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