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扶贫办制度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扶贫办制度(共9篇)

乡扶贫办制度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适用本办法适用于所有扶贫资金实施的扶贫项目。

第二条

扶贫项目后续管护分为后续监管管理和后续管护管理。后续管护实行责任制管理,责任主体是乡人民政府。由乡人民政府负责后续监管管理,项目村负责后续管护管理,经营主体负责经营。

第三条

扶贫项目后续监管管理,是指项目建设结束,经验收合格并报账之后,从交付使用、运行管理到发挥效益、滚动发展全过程的管理。

第四条

扶贫项目后续管护管理,包括利用扶贫资金建成的资产管理及其经营使用、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利益联结、效益评估等内容的管理。

第五条

扶贫项目按照“三权分置”明确产权。实施扶贫资金项目建成的村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以扶贫资金入股建成的资产和入股类资金,产权归项目村村集体所有;到户项目产权归项目户所有。

第六条

扶贫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移交到村,按照“属地管理,有偿使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保证项目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七条

乡项目后续监管管理。由原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乡项目后续管理的监管管理,对项目后续管理工作指导、支持、监督、检查、问责、建设和落实项目后续管理责任制,具体工作由原项目实施的具体业务部门负责。

办公室负责项目日常监管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后续管护中出现的问题,对所实施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负责评估项目效益,总结推广后续管理的经验;负责监督村项目后续管护管理小组和项目经营主体技术服务人员对扶贫项目的后续管护管理;负责资产安全、正常经营,根据项目特性进行监管,每年对每个项目监管2次以上,所有管理资料和记录收集归档

乡相关业务部门负责项目技术管理。跟踪技术服务和联系县级有关部门及时提供技术服务,根据项目生产特性对关键工作进行技术监管,每年对每个项目常规监管2次以上,关键工作监管不限次数,做好监管记录交项目管理员存入该项目档案。

第八条  村项目后续管护管理。由村干部、致富能手、监委会负责人、项目户代表及驻村干部组成村项目后续管护管理小组,负责项目后续管护管理。具体负责:

1.本村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维护、基础设施管护、固定资产管护。

2.组织技术培训,提供市场信息,指导营销,使项目效益最大化等管理工作。

3.制订村规民约,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公益设施的保护意识,形成全民自觉保护,共同利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4.监督项目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情况,及时妥善解决项目后续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向乡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意见建议。

5.督促项目经营主体按合同、协议或约定,切实发挥好带贫效益,对效益不明显的,提议村集体收回扶贫资产。每年12月,收集项目经营主体的工资发放清册报原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存入该项目档案。

6.督促村集体按利益联结协议及时兑现项目分红。

7.负责当年12月底前开展一次项目后续管护评估,评估成果报乡原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存入该项目档案。

第九条

种植项目技术管理。农林部门要对项目村果、蔬、茶、花、药材从栽植、施肥、灌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指导,使项目早产高效。种植项目要全面落实无公害生产技术,使用无公害农药、配方施肥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要以打造无公害有机食品为目标,突出标准化管理,努力争创绿色认证基地、出口创汇基地等。

第十条

养殖项目技术管理。畜牧部门要对养殖项目的种畜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观察,防疫治病,指导项目户科学饲养,提供市场信息,提高商品率,帮助项目户走市场化经营的路子,加快推进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

第十一条

资产维护管理。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和入股类资产,归项目村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所有,由经营主体经营。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要正常经营运转,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建立健全项目财务;入股类资产的入股承接主体,要保证正常经营运转,建立合法的财务,按协议及时兑现分红,确保贫困户利益。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对入户的生产资料项目实施周转运行,扩大受益范围。

第十二条

基础设施管护管理。按照“谁受益,谁负担”,“以项目养项目”的原则筹集项目运行费用。各级财政资金建设的公共项目形成的基础设施,产权归项目村集体所有,由全体村民使用并负担项目运行费用。

第十三条

固定资产管护管理。由村后续项目管护管理小组逐一登记造册,并指定专人管理。非营利性固定资产,要定期保养维护,确保正常运行;营利性固定资产,要采取承包、租赁、托管等方式经营。承包(租赁、受托)人要与贫困户签订带困机制,达到贫困户与经营者共同受益的目的。

第十四条  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的项目损毁工程,其修复资金原则上由各村自行解决,乡争取财政资金予以适当补助。

第三章

激励机制

第十五条

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实施到村的扶贫项目,从第二年起,每年进行效益评估一次,并通报评估结果,对于后续管护搞的好的村,在下一年优先安排扶贫项目,并在资金规模上予以倾斜。

第十六条

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对具有一定带动作用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支持争创省、市级龙头企业,在实施财政扶贫贴息贷款项目时予以倾斜。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

加强扶贫项目档案管理。所有扶贫项目都要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乡项目档案。所有后续管护的管理、评估、记录、图片等资料按乡、村分级收集,保持数据一致。

第十八条  本办法XX乡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乡扶贫办制度 篇2

云南自2009年5月实施整乡推进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全省整乡推进试点项目涉及16个州市、19个乡镇、182个村委会、1576个自然村。项目规划总投资22.55亿元,截至今年5月,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6.38亿元,占总投资计划的73%。

按照“省抓协调,部门配合,州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要求,云南省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目标责任制和奖惩考核制,确保了整乡推进试点工作的有效实施。各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建设要有新规划、产业要有新格局、项目要有新突破、服务要有新体系、村庄要有新面貌”的“6新”要求,注重找准工作难点,突出建设重点,选好工作结合点。工作中,各级各部门加强了整乡推进试点项目资金的管理,严格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确保财政扶贫资金专款专用专户(账)运行。认真落实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工程质量监理制、扶贫项目资金报账制等制度,从物资采购、建设施工、现场管理等各个环节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发挥最大效益。

目前,整乡推进试点项目建设情况良好,扶贫开发的带动辐射效应成倍放大。共种植经济作物37.6万亩,发展种植经济林果28.7万亩,发展养殖大牲畜30万头,分别完成计划的95%、75%、89%;完成安居工程建设25709户404.2万m2,占计划的84%;完成基本农田建设10.1万亩,完成计划的88%;修建三面光沟渠48条237km,占计划的70%;实现新增灌溉面积4.1万亩,占计划的93%,改善灌溉面积8.4万亩,占计划的90%;架设引水管道1720km,占计划的70%;解决9.5万人11.8万头家畜的饮水困难问题;修建乡村道路24条191km,建村组道路319条1168km,村间道路硬化214万m2,分别占计划的89%、86%、38%;建设村级卫生室84个,占计划的77%;开展劳务输出培训1929期29.5万人次;新建村党组织活动场所95个,创建带领致富党支部71个,培养致富带头人9102人。

乡扶贫办制度 篇3

庆城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为了让残疾人、贫困户过上一个安乐祥和的新春佳节,甘肃省庆城县人大常委会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机关30多名干部职工共捐现金1500元、衣物100件,送到了庆城镇7个行政村的36户困难群众家中。(贾静元王彦国)

徽县人大常委会审议矿山安全法执行情况甘肃省徽县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了矿山安全法的执行情况。针对矿点密集、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重效益轻安全等问题,建议安全管理工作要逐步由突击性整治向经常化管理转变,由被动管理向源头管理转变,企业员工安全意识逐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形成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安全长效机制。此前,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深入矿点对矿山安全法的执行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张朝阳)

通渭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双向交流渠道畅通近年来,甘肃省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在县委支持下,先后有7名机关干部被提拔任用,有5名党政机关干部交流到人大常委会机关任职,有4名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交流到政府部门和乡镇任职,并从乡镇干部中选调工作人员5名,改变了以往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流动渠道不畅的状况。(冉添龙)

华亭县委组织部从三个方面支持人大工作甘肃省华亭县委组织部把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作为履行组织工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三个方面支持人大工作:一是大力加强人大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人大组织设置、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配备和人大干部培养,全县10个乡镇均设置了专职人大主席,配备了人大秘书;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将优秀中青年干部补充到人大常委会机关;对有专业特长的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交流到合适的岗位使用,近两年先后调整交流县乡人大干部27人(次)。二是支持人大依法行使选举任免、监督等各项职权。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坚持聘请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支持人大组织开展干部述职评议活动,并把评议意见作为领导干部任职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开展干部学法用法活动,在县委党校主体班次培训中,将宪法和人大工作有关制度的学习列入培训内容。(王旭东)

武胜驿镇人大组织代表视察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甘肃省永登县武胜驿镇人大组织34名人大代表对镇政府2005年“打硬仗”计划、项目建设、劳务输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基层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了视察。参与视察的代表听取了镇政府的汇报,并实地察看了18项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永登县人大常委会)

清水县人大常委会奖励优秀信息员甘肃省清水县人大常委会召开机关工作总结会,对两名在人大宣传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信息员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发放奖金1800元。在过去的一年里,常委会机关干部共为省市报刊、电视台发送各类稿件250多篇,其中被采用129篇,有力地宣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石峰)

礼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视察活动甘肃省礼县人大常委会组成3个视察小组,就全县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区服务、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业企业改革等工作进行了视察。为了使视察活动取得实效,视察前县人大常委会对参与视察的30余名代表进行了培训。(赵金龙)

金塔县人大常委会2006年工作问计人大代表为了及早着手安排2006年的工作,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甘肃省金塔县人大常委会向全县的147名人大代表发了2006年监督工作征求意见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李世军)

秦州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代表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会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大常委会以贯彻落实中央九号文件精神为契机,组织召开了全区人大代表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会,会议回顾总结交流了代表工作,并对今后的代表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同时,还对11个作用发挥充分的代表小组和18名认真履行代表职务的代表进行了表彰奖励。(秦州区人大常委会)

高台县人大常委会及时让制度升级换代为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甘肃省高台县人大常委会除及时修订完善原有的11项制度外,又适时出台了工作评议办法、述职评议办法、垂直管理部门工作监督办法、代表履职办法、乡镇人大主席工作规则等5项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始终体现了时代特色。(昝俊喜)

永昌县人大常委会连续六年坚持邀请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甘肃省永昌县人大常委会自2000年开始,连续六年坚持邀请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并将其作为人大常委会联系人大代表的一项制度长期坚持。六年来,在每次常委会会议召开前,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都要根据会议议题,确定不同行业的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并为列席会议的代表提供坐车、食宿等方便。截至目前,先后有一百多名人大代表列席了常委会会议。(李武)

碌曲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视察牧民定居点建设情况甘肃省碌曲县人大常委会组织32名人大代表,到郎木寺镇、尕海乡尕秀村和城郊的玛艾镇华格村3处休牧禁牧易地搬迁牧民定居点建设工地进行了视察。(沈江平)

正宁县人大常委会十年坚持为代表订阅“一报一刊”甘肃省正宁县人大常委会针对基层代表居住分散、集中组织学习难度大的状况,每年都挤出大量经费,坚持为市县人大代表、基层人大工作者、县上领导及有关部门订阅《人大研究》和《人民之声报》等报刊160份,十多年来从未间断。(师正伟)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机关从小事做起创建节约型机关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开展节约型人大机关创建活动的安排意见》。该意见要求每位机关干部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减少文稿的打印数量,推行双面印刷,提高纸张的利用率等,努力创建节约型人大常委会机关。(古德文·斯纳)

武威市人大常委会对市安监局局长进行述职评议甘肃省武威市人大常委会对市安监局局长进行了述职评议。此次述职评议分为制订方案、评议动员、评议调查、撰写个人述职报告和评议调查报告、常委会会议述职评议等阶段。(程建中)

宁县县长再次在人代会上承诺办好十件利民实事在甘肃省宁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县长再次郑重承诺,2006年继续办好十件利民实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处,解决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修、改建乡村道路150公里,铺砂100公里;实施叶王、九园小水电营业区农网改造与扩建项目;完成25所中小学危房改造,新建维修校舍18000m2;全面完成4个乡镇、7个行政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建设项目;完成城北河大桥建设,实施县城亮化工程;实施10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基本解决温饱2500人,稳定解决温饱1万人;完成13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实施18处小康农宅示范工程,新建居民点30处,建成10个小康村;实施庙咀东路、农贸路和车队巷拓建改造工程。(石亚玲)

合水县人大作出决议批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甘肃省合水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作出决议,批准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草案)。(郭晓奇)

岷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代表视察灾民建房情况甘肃省岷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对全县灾民建房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视察组听取了县民政局关于灾民建房工作情况的汇报,重点深入茶埠、西江、维新、中寨、梅川等5个重灾乡镇的12个村进行了实地察看,详细了解了灾民建房政策与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工程进展和质量情况以及灾民的意见与建议。(杨虎)

乡扶贫项目自查报告 篇4

乡扶贫项目自查报告

按红府办发电,〔〕7号文件要求,现将乡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管理

在项目村选点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选择项目点,每个项目点严格按要求制定了村级规划并执行了公告公示制度。每个项目都有项目实施计划,并按计划时间完成了项目进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了项目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项目实施完工后,由乡政府负责人组织人员检查验收,并严格执行了项目工程决算。工程验收合格后,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维护管理制度,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每个项目的计划、实施、验

收、管理制度等工作,都建档立卡,资料完整。

二、资金管理

为切实加强我乡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了保障资金落到实处,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有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度,由县财政局对扶贫项目资金设立专户管理,专人专款专用,切实保障资金有效利用。报账单据真实、合法、有效,无资金截留挪用情况发生,资金按规定时间落实到项目。现将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汇报如下:

1、整村推进项目:

省级第一批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项目我乡安排了车普村委会格咪自然村和妥赊村委会的海党自然村,省级补助15万元。其中: 车普村委会格咪自然村乡村公路修缮元,村内道路硬化元,人饮工程元,科技培训5000.00元,厕所元。已用金额:乡村公路修缮元,村内道路

硬化元,人饮工程元,科技培训5000.00元,厕所元。

妥赊村委会的海党自然村,省级补助15万元,其中:乡村公路修缮元,村内道路硬化元,人饮工程元,科技培训5000.00元,厕所元。已用金额:乡村公路元,村内道路硬化元,人饮工程元,科技培训5000.00元,厕所元。

省级第二批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项目我乡安排了妥赊村委会羊街新寨子一组、羊街新寨二组。羊街新寨一组省级补助15万元。其中:村内道路硬化元,排污沟55000.00元,低产田地改造5000.00元,经济林果元。已用金额:村内道路硬化元, 排污沟55000.00元,低产田地改造5000.00元,经济林果元。

羊街新寨二组,省级补助15万元,其中:村内道路硬化元,排污沟元,低产田地改造元,经济林果元,卫生公厕元,已用金额:村内道路硬化元,排污沟元,低产田地改造元,经济林果元,厕所元,资金余额:元。

三、综合效益

一系列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实施,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产业发展得到了大力支持,劳动者都有一技之长,大大减轻了就业压力。总体来说,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民群众对扶贫工作非常满意。据不完全统计,贫困人口减少比上年减少1400余人。,共在村委会自然村进行了6次科技培训,参加人数900余人。

xx乡扶贫工作 篇5

开展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工作组各位领导:

2011年,XX乡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在地区、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始终把改善民生、解决群众热难点问题、帮扶弱势群体作为全年的中心任务贯彻始终,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圆满的完成县委县政府的各项任务,脱贫20户,在实现XX跨越式发展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制度健全

我乡及时调整和充实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以乡政府乡长达瓦欧珠同志为组长,乡政府各包村副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且经常走村入户,进行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各村实际情况,定期将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讨论研究,确保工作不脱节、不延误、有前瞻、有安排。

二、筑牢防线,确保稳定

乡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切实保障社会局势高度稳定,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不断建立和健全维护稳定长效机制,切实在全乡形成“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的全方位、人人参与的社会面管控和防范体制。二是加强矛 1

盾纠纷排查,对可能存在的经济纠纷、家庭纠结、草场纠纷、上访等方面进行细致调查,能及时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准备好细致的书面材料上报有关部门。坚决把问题控制在属地范围,不升级扩大。三是加强感恩教育,尤其加大宣传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辉煌成就,农牧民群众生活的变化和“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重大意义。深入揭批**集团的罪恶行径活动。

三、加强教育,转变观念

乡镇作为各项工作的第一线,时刻和群众打交道,要做好各项工作就要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为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解决“等、靠、要”等消极思想,充分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XX乡党委政府始终将教育工作纳入到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中去,切实做好“三个协助”:一是协助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作用,利用农家书屋等特色设施,加大“智力帮扶”,提高群众素质,掌握实用的农牧业技术;二是协助低收入群众致富。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并把群众能参与进来的项目让群众参与进来,组织群众外出务工,不断拓宽群众视野和增收渠道;三是协助先富起来的群众带动其它低收入群众致富。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群众不断壮大和完善“党员群众共同致富小组”、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等致富平台,让先富带后富。

四、完善社保,巩固基础

“社保”是群众生存和发展的依托。要做好扶贫工作,必须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不断完善和健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2011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努力工作下,农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

五、深入宣传,坚决到位

身在一线,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宣传落实工作作为乡镇扶贫工作的中心工作来抓。认真做好“五个到位”:一是政策宣传到位。乡党委政府采取各类方式,如发放宣传手册、组织学习、“羊圈学校”等深入到各村各牧区进行政策讲解,做到家喻户晓,引导他们从中找到致富门路;二是资金监督到位。在各村建立了由乡包村干部、村官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参与财政监督机制,由包村领导负责账目监督,村两委负责资金使用,村官负责账目管理;三是具体情况摸查到位。乡领导干部每季度深入群众中进行调研,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存在的瓶颈,认真研究,找出办法;四是人员档案建立到位。乡政府及时建立和更新各村“贫困户”、“低保户”、“一孩双女”、“三老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众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关怀;五是资金政策落实到位。上级落实的各类帮扶政策和拨付的各

类帮扶资金,乡党委政府都全力争取,及时兑现,做到不延误、不截留,切实进入群众手里。

六、和谐共进,对口帮扶

为切实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乡党委政府设立了便民服务办公室,2011年共接待来访群众920人次,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帮助群众办理各项事务达200多件。开展了乡干部联系各村党员贫困户活动,结成帮扶对子24对,实行定期入户走访制度,去年,组织乡干部为贫困户捐款4100元,乡政府为各村贫困户解决帮扶物资折价6000余元。围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乡干部党员争做教育扶贫的表率,乡政府和干部职工个人与乡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共为贫困学生捐款12260元。

七、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XX乡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很多主客观上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乡的扶贫工作任务依旧繁重。一是经济基础薄弱,还没有把区域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缺乏一个提供致富解决就业的优质平台;二是“智力”帮扶还需加强,农牧民专业技术能力需要提高,但目前我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不能形成有效指导。

八、下一步的打算

今后,我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扶贫政策,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改进扶贫方式,推进扶贫事业健康发展。一是利用创先争优强基层惠民生活动开展的有利时机,积极为群众争取项目,提供增收渠道;二是进一步加大物质和精神帮扶,将结对帮扶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并在帮扶中加大教育引导,提高他们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三是做好今年安居工作;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五是认真做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

XX乡人民政府

乡扶贫办制度 篇6

推进工作

2011年戈奎乡很荣幸列为红河州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乡之一,乡党政领导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并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做好我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的各项工作,在实施我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各项工作之际,戈奎乡人民政府乡长杨常代率领乡站所负责人组团就扶贫开发和“整乡推进”工作进行到石屏县坝心镇考察学习。

考察团一行深入到石屏县坝心镇的各村委会、村民小组就扶贫开发和“整乡推进”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具体做法进行实地考察学习。通过听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相关领导的情况、经验介绍,双方的共同交流座谈,考察团一行了解到:石屏县坝心镇在扶贫开发和“整乡推进”工作中,注重整合资源、以扶贫开发为突破口,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打基础、建支柱、创品牌、调结构、促发展”的思路,注重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基层民主,扎实有效地推进了扶贫开发和“整乡推进”工作。

考察团一行认为石屏县在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

作中,在整合资源、资金投入等方面方式独特;坝心镇对村

里开展项目过程中统一规划、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整治村容村貌等方面亮点突出,坝心镇在各村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扶贫措施,立足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重点发展种植业,走“协会联园区、园区带小区、小区带大户、大户带贫困户”的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乡扶贫办制度 篇7

一、整村推进穷村换新颜

南村乡原是乐安县10个省定贫困乡镇之一,近年以来,该乡举全乡之力,采取“争取上级扶持、组织村民出力、发动能人捐赠”等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先后筹资3000多万元,铺设乡村水泥路68公里,13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82%村小组公路得到硬化,村民出行难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地处海拨500多米半山腰的炉桐村,群山环抱,翠竹掩映,绿海一片,70多岁老农王五生乐呵呵地指着进村水泥路说道,以前山里不通路,成片竹木烂在山里,而现在通了水泥路,一座山就是一座绿色银行,村民们靠山吃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的积极性也比从前大有改进,生活比以前红火多了。有10个行政村兴建了装饰一新的村小教学楼,面积达7600多平方米,全乡村级小学已全部实现了楼房化、花园化,朗朗的读书声从一间间宽敞明亮教学楼里传出,和着鲜艳国旗随风飘向蓝天。“以前吃水要到1里外的河边挑,来回一趟要半个多时辰,而且一到干旱季节,就全靠大缸小缸存水过日子。而现在连我这把年纪的老人在家里拧龙头就可用水,真是享政府的福哟!”山心村80多岁李奶奶笑意盈盈地数说道。该乡已实施安全饮水工程30多处,1200户人家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彻底摆脱了靠天吃水的历史。

二、移民搬迁铸就新面貌

走进该乡和谐新村,只见32幢新建的三层楼房整齐划一,村里修通了水泥路,安装了自来水、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还有路灯,村文化活动中心闪现着村民求知求乐的倩影,公路两旁桂花树芳香四溢,荡漾在村民们身旁。村民陈水星指着远山高兴地说:“我们是从地处半山腰的苟洞石村整齐搬迁下来的,以前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生活贫寒,现在可好了,新村的生活环境跟城里差不多了”。

和谐新村仅是该乡移民搬迁扶贫的一个缩影。南村乡有1800多名群众居住在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为改变山区农民生存状况,自2005年以来,该乡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采取整体搬迁、统一安置的办法,对山区农民实行移民搬迁扶贫。为帮助移民解决资金难题,该乡除了安排土地无偿提供给移民建房外,还对移民实行建房补助,建房户人均可获得3000—4000元的补助金,政府争取项目为新村进行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该乡十分注重移民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引导移民发展烟叶茶叶等特色产业,使移民搬得出、富得起、留得住。到目前为止,该乡已有291户、1308人搬出了大山,建设了新居,和谐村等5个移民新村,也成为全县一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两叶”产业增收助推器

引领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既是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更是干部的责任所在。该乡根据土壤、气候条件比较适合种植烤烟的特点,积极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产业。乡里在每个烟叶村派驻一名烟技员对村民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同时,联系扶贫贴息贷款和扶贫互助资金解决烟农购买地膜、化肥、煤碳等生产资料资金短缺之难,给予每座烤房1万元补助。通过大力扶持和科技推广,该乡烤烟产业得到发展壮大。2010年,全乡共种烟2200多亩,总产值550万元,实现税收100多万元,种烟农户为252户,烟农户均增收达1万多元。太平村支部书记、种烟大户陈开元,结对帮助两户贫困户发展烤烟生产,每户担保贷款3万元。陈开元从建烤房,到烟叶种植、施肥、采摘、烘烤、分级扎把等各个环节,手把手地指导帮扶贫困户,两户贫困户当年种烟当年受益,从而找到了致富门路。同时,该乡通过“公司+基地+农民”模式大力发展茶业,现已种植“华盖山”铁观音茶叶达1300亩,居抚州市乡镇之首,该乡的“华盖山”铁观音茶叶被评为华东十大名茶。“今年上半年,仅春茶采摘,公司就为管坊村200多户妇女每户带来了1500多元的收入。”该县大华山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崇芳说道。常年在基地上管理茶叶的农民100多户,每户年收入上万元。“两叶”产业(烟叶、茶叶)已给该乡农民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300多户农民依靠种烟种茶摘掉了贫困帽子。

四、技能培训叩开致富门

近年来,该乡着力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烟叶、茶叶等特色种植业。为使特色种植业上档次、上规模、增效益,该乡加大了对农户的科技扶持力度,乡里为每个村安排了1一2名科技人员驻村指导,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该乡加强了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每个村都设有科技活动室,配备添置种植、养殖等实用科普图书,并经常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把培训班办到村组,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大大方便了农民。为拓宽农民致富渠道,该乡还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发达地区和县工业园区用工企业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优先组织农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2006年来,该乡先后组织了1000多名青年农民到外地职业学校或企业进行“订单”式培训,并全部实现了就业。据统计,该乡外出务工人员达3000余人,每年可带回现金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

五、扶贫开发带来新风尚

前团村原来是一个上访告状的贫困村,村民深深陷入“越穷寒苦,越等靠要”的怪圈中。扶贫开发犹如一夜春风,吹皱一潭死水,给该村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老上访告状户陈大明,在乡村干部指导下靠种烟发家致富,他还发挥自身专长,协助村里组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和老年协会,带头移风易俗,积极宣传党的好政策。以前,以打牌赌博为生弄得家穷人散的陈贵根,如今看到身边村民依靠种养业发家致富,也一改陋习,在扶贫贴息贷款支持下,发展养猪业,去年纯收入超过2万元。今年5月,刚刚忙完早稻春插的前团村妇女陈桂连就匆匆“洗脚上岸”,来到村竹扇厂上班,当起了蓝领工人。她高兴地说,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到工厂上班,这样务农务工两不误,不仅可增加收入,而且可使生活过得很充实。如今在该乡,像陈桂连这样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的“两栖农民”有1200余人。

该乡党委书记谢国辉说道,扶贫开发不仅要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产业提升生活水平,而且更重要是的要改变群众思想观念。人穷,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人心涣散,玩物丧志,怨天尤人。

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总结 篇8

一、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主要成效

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三年来,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围绕特色做文章,迁移下山找出路,走出县域求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转移”的要求,大胆探索,积极工作,贫困乡镇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民群众普遍得到了实惠,扶贫攻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效益农业发展迅猛,特色产业不断涌现。坚持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挥山地资源多、生态环境好的比较优势,在各级财政扶贫资金和社会各方的扶持下,培育了一批名茶名果、高山蔬菜、竹材竹笋、食草畜禽等特色农业基地,发展了一批加工营销型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型的专业合作组织,使效益农业开始成为欠发达乡镇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三年来,贫困乡镇在省财政扶贫资金的扶持下,共发展高山蔬菜、竹材竹笋等效益农业项目535个,发展各类种植业面积34.34万亩、养殖鸡、鸭、兔、羊、猪等173万余只(头、羽),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279家,其中龙头企业60多家。在省里的带动下,各乡镇共发展效益农业面积87万亩,养殖1300多万只,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1344家。青田县仁庄乡的田鱼、永嘉县下寮乡的三黄鸡、西岙乡的菜牛、苍南县腾洋乡的笋竹两用林基地,磐安县贫困乡镇的中药材、食用菌的效益农业块状经济。都成了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脱贫致富支柱产业。许多乡镇还积极发挥人力资源富余、水力资源丰富、山水风光秀丽的优势,大力发展山区小水电业和旅游观光业。景宁县英川镇、沙湾镇的小水电,文成县岭后乡的山水风光旅游,永嘉县溪口乡的古村落文化游,使许多农民走上发展第三产业致富的路子。

——下山脱贫步伐加快,转产转业走出新路。各地按照“搬得下、稳得注富得起”的要求,大范围、多形式推进高山深山贫困农民下山脱贫,同时把下山移民与中心镇、中心村、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促进农民转变观念和转产转业,加快他们融入市场经济的进程。三年来,100个贫困乡镇共建设下山脱贫小区161个,下山迁移农户15118户,53800人。武义县运用农民自愿、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机制,采取县城安置、中心镇安置、中心村安置和另星安置等多种形式,累计已有3.3万人搬迁下山,其中近60%的农民转而从事二三产业,收入大幅增长。据统计,近年来,这个县下山农民人均收入每年增幅都在40%以上,去年达到2400元。

——劳务输出快速增长,产业转移取得突破。我省人多地少,贫困乡镇资源贫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为拓宽增收渠道,各地因地制宜,掀起了“走出去”的热潮,积极引导欠发达乡镇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一批又一批贫困乡镇农民走上了外出打工脱贫之路。据统计,今年百乡农民外出经商、打工达28.37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比1999年增长40.35%。仙居县溪港乡由近2000农民组成的油漆经销队伍遍布全国各省市,开设油漆经销店600多家,年创收2000多万元。同时,各地抓住发达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向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乡镇转移,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苍南县五凤乡在县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引进温州天马电子加工厂,生产打火机另配件,每年可解决本乡及周边地区3000多人就业,仅此一项可使本乡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今年人均可增收400元以上。

——科技扶贫力度加大,农民致富能力增强。各地在扶贫攻坚中越来越重视科技扶贫,把引进科技和技术培训作为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提高农民就业和致富能力的重要工作来抓。武义县宣武乡在浙江大学的科技扶持下,去年该乡发展高山蔬菜3000余亩,平均亩产值1500-2000元,特别是该乡大莱村生产的四季豆,由于品种优良,早季价格在2.5—3.0元/斤,比一般四季豆价格每斤高出1元以上,仅高山蔬菜一项就使该村农民人均增收575元。各地还积极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活动,三年来,百乡和所在县共举办了4416期培训班,受训人数299400多人,发放各类教材900多种、44万份。青田县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培训中心的作用,举办培训班718期,培训3.4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去年全县13个贫困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1.3%。

——挂钩扶贫成效显著,社会帮扶蓬勃开展。这几年,各级挂钩扶贫单位把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领导重视,责任落实,纷纷深入贫困乡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理清思路,选好扶贫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各级挂钩扶贫单位共扶持项目935个,对当地贫困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绝大多数承担挂钩扶贫任务的发达县(市)和盛市企业(公司)发挥各自的优势,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对扶贫项目在资金上加以保证。三年间,各级挂钩扶贫单位共向贫困乡镇提供帮扶资金2.42亿元,其中省里确定的145家挂钩扶贫单位提供帮扶资金1.56亿元,完成计划的104%。许多厅局(单位)和发达县(市、区)的党政一把手亲自带队,赴贫困乡镇调研考察,落实项目。省纪委原副秘书长方芳同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走遍了泰顺县万排乡的每一个村落,带领当地干部农民引

科技、跑项目、促销路,被尊称为“扶贫外婆”。挂钩单位的行动极大力地激发和带动了社会各界扶贫济困的热情,纷纷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各挂钩扶贫单位为挂钩乡镇捐赠旧家具4000多件,旧电脑396台,慰问金48.55万元,其它扶贫物资不计其数,为贫困地区人民献上了一份真诚的爱心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地把改善欠发达乡镇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结对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一大批通电、通水、通路、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和相继竣工,欠发达乡镇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三年间,省级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山区机耕路和欠发达乡镇道路建设的就达1.12亿元,结对帮扶单位用于百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1亿多元,共修建乡村道路1638公里,新通公路村数292个,硬化道路63条;新建中小学校舍51幢。各地还十分重视对特困户的扶持,全面开展贫困户危房改造安置工作,改善贫困农户的生存条件,每年投入800万元,已使4538户贫困户的危房得到了修缮和改造,16000多人得到安居。

据初步统计,今年100个贫困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将超过了1500元,预计平均达到1922元,比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前的1999年增长32.6%,年均递增9.87%,增幅高于近年来全省平均水平。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从1999年的18万人下降到3万7千人,减少14万3千人,减幅79%。100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从3900万元增加到5900多万元,增长52.5%。至此,为期三年的全拾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已全面完成!

“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全面完成,标志着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这对于我们下一步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促进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基本经验

在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三年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必须认真总结,并在今后扶贫开发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一)把加大扶持力度与增强农民致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造血”式扶贫之路。为了实施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筹集上亿元资金,加强对百乡发展效益农业、下山脱贫、兴办工商企业、科技培训、交通道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贫困户危房改造等方面的扶持。有关市和欠发达县也都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扶持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贫困乡镇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各地在用好扶持政策的同时,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克服消极畏难的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把外部的支持帮助与自身的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的基础上,把提高农民致富能力作为摆脱贫困的首要任务来抓,把智力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根据效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的需要,加强对贫困乡镇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信息扶贫,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造血”式扶贫之路。

(二)把加快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客观要求。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折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对当地和全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贫困乡镇无论在产业发展中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特别注重生态保护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森林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搞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小流域治理,把贫困乡镇建设成为生态屏障、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观光旅游胜地和当地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福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把下山移民与推进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走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近年来,各地都十分重视下山移民工作,按照“搬得下、稳得注富得起”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把下山移民与推进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农民自愿、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地引导更多的山区农民进城安居乐业。在促进人口集聚的同时,都十分注重加快城市建设,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依城建区、依镇设点,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地推进人口内聚外迁,走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

打尖乡扶贫工作情况汇报(省长) 篇9

——打尖乡建乡以来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贵州省最年轻的乡、贵州省革命老区、望谟县扶贫攻坚主战场——打尖乡位于望谟县的西北角,西隔清水江与我州贞丰鲁容乡、安顺地区镇宁县简嘎乡相望,北与望谟县坎边乡、岜饶乡相邻,东接望谟县打易镇、南临望谟县石屯镇。境内沟壑纵横,河流深切、山峦起伏,最高海拔1250米,最低460米,垂直落差达790米。有五个村属典型的高山区、深山区和石山区,西面的喜独村和羊架村属典型的低海拔区、土山区。我乡于2004年5月组建办事处,从打易镇、石屯镇和坎边乡分别划出最边远的11个行政村组建而成。2005年9月2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乡。乡政府驻打尖村,距县城46公里,2008年村级整合后辖7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35个自然寨。全乡共有2271户,10337人,其中布依族人口有9986人,占总人口的96.60%,是望谟县布依族群众聚居最密集的乡镇。全乡国土总面积108.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294亩,其中田2610亩(含旱田1405亩),土12690亩。全乡森林覆盖率44.5%。全乡现有干部职工共44人,平均年龄30.3岁,是望谟县乡镇干部中数量最少、也最年轻的一支队伍。

打尖乡是贵州省革命老区之一,当年林彪、聂荣臻、刘亚楼、邓华等将帅率领红军红一军团长征经过我乡,著名的“红军路”穿乡境而过,“红军渡口”羊架河奔流至今,“将军石”屹立见证红军长征可歌可泣的战斗岁月。

一、建乡初期工作基本情况:

1、群众严重缺粮,农民收入极低。建乡前,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2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为130公斤。全乡当时1 个村有60%以上的群众上缴农业税等基本上是靠到县采血站卖血浆得到的补助金来支付。

2、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乡11个村中有9个均属国家级一类贫困村,2个属二类贫困村。建乡前全乡贫困户共有1429户,占全乡总户数的62.9%。缺粮6个月以上的318户,占全乡总户数14%,还有1817户近80%农户居住在茅草屋、土坯房等危房。

3、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建乡前全乡11个行政村仅有两个村通路,11个村全部没有解决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等问题,全乡没有一条完整的水利设施。处于“交通靠走、通讯靠吼、饮水靠守”的状况。

4、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缓慢。建乡前全乡没有一所成建制学校,所有校舍都是危房和茅草房或土石房。全乡仅有在校学生953人,其中初中生47人,小学生90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75%。共有教师29人,14个教学点全是一人校且都是代课老师。村民中的文盲和半文盲占总人口的60%以上。没有一所卫生院和卫生室,全乡没有一所党员活动室,没有一处市场、没有一处农民体育活动场地。并且群众超生现象十分严重,人口压力巨大。

5、社会稳定工作形势严峻。建乡前我乡由于地处安顺和黔西南两地三县边缘结合部,偷牛盗马、抢劫两大类案件频发,人民群众普遍没有安全感。同时,由于洒琴村是天主教教区,当时还面临宗教工作管理失控的问题,一些非法组织趁虚而入,封建迷信活动猖獗。

6、基础组织建设薄弱。建乡前我乡11个党支部中有9个党支部是软弱涣散党支部,89名共产党员中90%的是50岁以上的老党员。

7、土地贫瘠,生态脆弱,雹灾、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连续不断发生。2005、2006年遭受特大冰雹灾害,2006、2007、2008 三年遭受特大洪灾,2009、2010年遭受特大旱灾,是人民群众经济损失惨重,粮食不断减产,缺粮的农户逐年增加。

打尖乡触目惊心的贫困现状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全国政协副主席、秘书长,原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同志,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同志,贵州省副省长禄智明等领导和新华社记者都多次深入打尖乡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省、县还派出党建扶贫工作队进驻打尖乡协助开展党建扶贫工作。

二、建乡五年来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建乡五年来,我乡按照 “安全综治保稳定、计生教育上台阶、产业发展促增长、扶贫攻坚见实效”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以稳定解决农民吃粮问题为重点,狠抓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教育、基层组织建设,抓项目、谋突破、建新村的工作目标任务,通过党员干部共同奋战,各方面均取得一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1、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到201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已达2893吨,农民人均占有粮25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996元。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是一是外出务工收入(平均每年长期外出务工达1700人,短期外出务工达3000多人),劳务经济收入大约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二是油桐、核桃、板栗、油菜、商品猪养殖等传统经济收入,大约占30%。三是国家各种惠农补助,大约占20%。2010年全乡还有贫困户740户3450人,分别占全乡总户数的32.6%和总人口的33.4%,比建乡前减少了一半以上。2009年和2010年完成465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011年开始实施605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2、社会治安和安全维稳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建乡五年来,我乡采取严厉打击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平安打尖建设”工作力度,连续五年全乡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没有一个吸贩毒人员,社会局面安定团结。

3、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经过五年的集中奋战,我乡基本实现各村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五年间全乡建成的村级公路通车里程86公里,桥梁四个,正在修建通乡油路22公里。投入资金1072万元新建 “三面光”水渠11条,总长13.5公里,修建水窖150口4500立方,防洪堤800米,拦河坝5座,拦山沟2座,蓄水池120口,35个自然寨全部解决了饮水困难。但是,建成的水渠、防洪提、拦河坝由于06、07、08年连续遭受洪灾冲毁,现大多数已处于瘫痪状态。全乡建成沼气池570口。建成乡便民服务中心和综治服务中心以及农村信用联社、移动、电信、邮政服务点,乡集镇通讯光缆提供便捷快速的网络服务。投入资金325万元,修建打尖农贸市场,完成街道硬化800米,建成党政办公楼、综合服务楼、计生服务站、便民和综治服务中心、畜牧站。

4、社会民生事业日新月异。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投资500万元建成九年制学校教学楼和宿舍、食堂,建成坡毛村中心完小,12个教学点的校舍全部建起新水泥平房,新增教师50余名,现共有教师75名,其中小学教师59人,中学教师16人,现有在校学生1736人,其中小学1455人,初中253人,高中生28人,小学入学率达98.9%,初中入学率85%。2009年我乡教育两基工作已顺利通过“国检”,建成乡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所有的村建起党员活动室,6个村建起卫生室,打尖村和坡毛村建起农民体育活动场地。将军石人工影响天气防雹点已建成,使雹灾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乡文化站、派出所正在建设中。700户农户安装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收视设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长足进步,2010年人口出生率为16.1‰,生育政策符合率98.04%,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7,多孩率0.66%,人口自 然增长率6.2‰。我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2008、2009、2010连续三年全州、全县计划生育考核中都名列前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6.3%以上。2010年曹氏父子扶贫捐款共向全乡1978户发放善款395.6万元。投入资金550万元,实施打尖三组、平屯、锅底冲的易地移民搬迁120户500多人。2009年开始每年全乡发放农低保资金达200多万元,惠及1355户4709人,覆盖率分别达58.8%和45.6%。

5、产业发展助推群众增收。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金银花种植1000亩,人工促进封山育林15000亩。加强对5837.16亩退耕还林、14700亩重点公益林和15000亩封山育林的管护力度,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投资250万元实施坡改梯300亩,土地开发320亩,土地复垦200亩。每年我乡都在各村推广种植油菜、马铃薯和早玉米等。每年还完成冬玉米种植1600亩以上。经(果)林和早熟蔬菜等农副产品种植面积逐年增长,群众增收门路得到拓宽。

2011年乡党委、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目标要求,确定发展桉树(3万亩)、油茶(1万亩)、核桃(1000亩)种植和种草养畜(家禽)四大产业,采取农户自建、联户联建、党员干部示范建、招商引资共建四种方式建设方式,资金安排采取扶贫专项投入、农户筹资投入、招商引资投入、信贷融资投入四种方式。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群众发展种植业和畜牧(家禽)业,采取先重点扶持计生户、党员和致富能手,然后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方式。扶持全乡党员和计生户发展种植业、种草养畜和家禽养殖,整合以奖代补财政项目资金500万元重点发展鹅、土鸡、鸭等家禽养殖和黄牛、黑山羊养殖。加强对5837.16亩退耕还林、14700亩重点公益林和15000亩封山育林的管护力度,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全乡已发展桉树种植7200亩(规划在2011年完成14000亩种植任务)

6、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目前全乡有9个党支部,党员256名(70%的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党员),每年发展党员保持30人以上,连续四年在全县排名第一。创建“五个好”党支部三个。乡党委2006年被评为全州“民族团结先进集体”,2007年被评为全州“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省、州、县三级“五好基层党组织”,2008和2009年被评为“抗洪抢险先进集体”,2010年被评为全县“计划生育红旗单位”、“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综治维稳工作先进集体”、“禁毒工作先进集体”。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四帮四促”和“三个建设年”活动中,乡党委制定了“农村党员要在带头创业致富实践中体现先进性”的主题思想和明确“抓项目、谋突破、建新村”的活动载体,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分析检查,坚持边学边改,始终将抓工作整改、责任落实和问题解决三项工作贯穿活动每个阶段。乡党委制定将把集团帮扶、整乡推进扶贫工程与党员创先争优带头创业致富工程相衔接。探索实施“两项工程”双衔接、双促进、双共赢、双发展工作新机制,努力把农村各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创业的战斗堡垒,使农村党员成为创业致富的先锋模范,倡导党员干部在扶贫攻坚和创业致富实践中创先争优,体现先进性,从而在农村形成“党员领创、党群共创、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生动局面,探索一条以实现最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为落脚点的“民生党建”的新路子。为极贫困地区党建工作探索一条适合打尖实际、基层党员干部乐意接受的新路子。

7、集团帮扶、整乡推进扶贫工作开局良好。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将我乡确定为省政府谢庆生副省长的扶贫联系乡,开展集团帮扶、整乡推进扶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高度重视下,我乡于2010年10月中旬正式启动,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我乡集团帮扶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是:项目实施后,到2012年基本实现“688”目标,即行政村“六有”、自然寨“八有”、农户“八有”。行政村“六有”:即100%的行政村有进村公路;100%的群众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100%的行政村完成农村电网改造;100%的行政村有广播电视、电话(含移动)信号覆盖;100%的行政村有合格的村两委活动室、农民体育活动场地、卫生室、农村书库;100%的行政村有维护群众利益的好制度,每村有一名大学生“村官”。自然寨“八有”:100%的自然寨有通组公路,50%的自然寨寨内实现人行便道硬化;100%的群众有照明电;有能够满足群众基本需求的就医条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90%的群众享受广播电视网络服务;100%的自然寨建有村民卫生公厕;100%的适龄儿童有学上;100%的青壮年有实用技术培训或产业技能技术培训经历;每年有劳动力得到培训和输出。农户“八有”:有一幢人畜分居、整洁实用的安居房(含危房改造新房);有1口沼气池和配套建设卫生厕所、卫生圈舍;有1口小水窖(池)或自来水;人均有1亩经济林果;人均有1亩经济作物;年户均有1头基础母牛;户均有一人外出务工人员;户均掌握1—2门脱贫致富技术。全乡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脱贫致富的群众比例逐年增加;林果业和生态畜牧业成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以油茶、核桃、桉树、畜禽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全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定点帮扶三年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帮扶一个乡脱贫一个乡的目的。

集团帮扶、整乡推进扶贫工作实施四个月以来,我们结合打尖实际,运用了参与式工作方法。产业发展项目上主要是以群众为主体,以各村种养殖协会(合作社)为载体,以鼓励和扶持党员和致富能手领办、招商引资合办为主要方式,让群众充分参与 到项目中来。注重调动农户的积极性,转变群众从原来的“要我干”变为“我要干”的主动性。通过多次反复召开村组群众会议和种植户会,征求群众和种植户意见,具体的实施方法就是集中与分散实施相结合、能人领办和农户自建相结合、协会组织与农户联合相结合,最终的受益者是农户。并且坚持规划先行基地跟上、培训先行种植跟上、协会先行示范跟上、能人先行农户跟上“四先四跟上”工作方法。还明确了“山顶封山育林、山腰发展桉树和核桃、山脚发展油茶和畜禽养殖”的集团帮扶、整乡推进工作思路。目前全乡共完成油茶种植4600亩,核桃种植600亩。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桉树种植6200亩,油茶1500亩,正在建设“打尖乡油茶苗圃基地”,计划年产油茶苗50万株。种草养畜(家禽)项目完成了前期的人员组织和场地的选择确定,正在实施种草、建圈等建设工程。

2011年以来,我乡正在修建县城到乡政府的通乡油路,投资4900万元动工修建打尖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资13.6万元修建小水窖35口,605户危房改造工程正在建设中;打尖——羊架公路改扩建工程已动工建设;羊架、平屯、纳幕三个水利提灌站项目已开工建设;组织开展了1500人次参加的“雨露计划”产业技术扶贫培训和“阳光计划”实用技术的培训;投入400万实施土地零星开发建设工程;完成打尖农贸市场扩建工程前期规划设计,正在编制建设方案。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群众吃粮困难依然是我乡最大的民生问题。主要是由于2006——2008我乡连续三年遭受特大洪灾,加之群众基本农田大都在沿河地带,因此基本农田面积因灾逐年减少。目前我乡农民人均基本农田仅为0.3亩,群众耕地面积也因山体滑坡等灾害在减少。每年要从民政渠道筹集40余吨救济粮才能基本满足群众缺粮问题,若遇洪灾等自然灾害,还需加大救济粮供应工作力度。

2、以交通和水利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一方面表现在通村公路等级低、养护管理难,每年都是“晴天通雨天不通”。另一方面表现在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滞后,一遇旱灾极易造成粮食减产。

3、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我乡山高坡陡谷深,最高海拔1250米,最低460米,落差达790米,一遇洪灾、旱灾等,不仅各方面损失严重,而且群众因灾返贫有逐年增加的危险。三年的特大洪灾和两年的特大旱灾袭击,给我乡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和粮食生产都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且,我乡有7个省级挂号的地质隐患点,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4、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因为起步晚、起点低,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教育、卫生、农技等专业人员紧缺。

5、油茶、桉树、种草养畜等产业发展同样因为起步晚、起点低,造成群众增产增收步伐还很缓慢。产业培育特别是科技投入、教育培训、管理创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6、群众普遍偏低的整体素质和思想意识与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工作的需要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最主要表现在“等、靠、要”思想严重,教育培训和思想观念更新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是党委、政府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否则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其中的矛盾和工作难度会逐渐加大。

7、农村劳动力每年大量外出,虽为农民增收创造了一条致富路,但是在实施产业发展和各项建设中也面临劳动力不足、人才外流等现实问题。

几点建议:

1、建议在上级在贫困乡村扶贫项目资金安排上考虑边远贫困乡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特殊情况给予 制定特殊扶持政策,增加项目资金和物资预算投入,以便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产生的实效。如项目的前期调研评估、后期管理服务资金上没有列入项目预算,导致一些项目没有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2、我乡是望谟县最贫困的西北角五乡镇的中心点,距镇宁县简嘎乡惠(水)兴(仁)高速公路匝道仅有20余公里。建议省政府尽早安排修建打尖-羊架-下云-简嘎二级公路,为望谟县西北角五乡镇7万多贫困群众打通快捷的“北上致富路”,使打尖片区扶贫攻坚步伐“提速、加速”解决瓶颈问题。

3、我乡境内打尖、喜豪、羊架、纳幕四条河流因连续遭受特大洪灾,需开展河道流域综合治理,重点修建防洪堤、河道清理、土地复垦等工程。建议上级国土部门给予倾斜安排。

4、我乡打尖村弄贯组特大危岩体、拉旦山体滑坡、喜独山体滑坡险情日益呈现。因地质隐患处臵工程技术性强、资金缺口大,恳请省级有关部门予以重视,帮助和指导我乡尽早处理地质隐患点安全处臵工作。

总之,虽然我乡建乡晚、底子薄,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但有省、州、县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扶持,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我乡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有决心也有信心实施好集团帮扶、整乡推进扶贫项目,打好扶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进度,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任务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中共打尖乡委员会 打尖乡人民政府

上一篇:初中语文《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下一篇:逃跑记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