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精选12篇)

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

摘 要: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学科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 途径 方法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指导功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有效投入学习活动。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生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的语言,较为接近的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共同学习的集体气氛。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照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照片制作一个相框,需要准备多长的相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与照片等大的学具卡片(A4纸的一半)。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4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就量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21+15)×2=72(cm)。师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上述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因势利导问: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最简便?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确定(21+15)×2=72(cm)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十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四、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如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五、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要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缩小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

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一、淡化思品课的说教功能

为了提升思品教师的心理教育素养,教育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相关心理培训会,召开研讨会交流学习心得以及执教的做法,提升思品教师的心育能力。在课堂上,思品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我从哪里来”, 使文本中原本静止不动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懂得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 再如,通过展示几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体育事件,引导学生懂得它们“改变了什么?”让学生领会“体育强国”的真正意义、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的艰辛过程和今后努力方向,让学生体验运动带给自己的切实体验, 懂得运动对于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教学活动淡化了思品课的说教功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懂得:思品课是个体的,也是集体的;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是文本的,更是生活的。

二、深入挖掘思品课的心育元素

毋容置疑,在思品教研活动中要做好“集备”工作。日常的思品教学活动,或做公开课、观摩课,大家要坐在一起集体备课,深入挖掘心理教育元素。例如,执教六年级《中国爱和平》这一课时,师生需共同挖掘心育元素,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深刻体会健康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执教六年级下学期 《成长如此美丽》也是深入挖掘心育元素的最佳时机: 通过回顾学习经历,让学生感受自己心灵的成长,鼓励学生正视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困惑并努力跨越。通过深入挖掘思品课堂的心育元素,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领略到自信者的风采和自卑给人带来哪些影响,从而学会告别自卑,走向自信,塑造良好性格。

三、积极创设思品课的心育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出鲜活的心育情景。 如,执教《信息技术促进交流》这一课时,以“网络伴我游”为牵引,教师可以设计“网络走进我生活” 的课前调查,创设出品德课堂上的心育情景;通过 “我为网络支一招儿”的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 为学生远离网瘾奠定思想基础;执教《走出山洞》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人类起源“茹毛饮血”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人类会遇到哪些困难?人类将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将学生带到了“智慧产生于实践”“文明来自创造”的思考氛围当中;组织《我是谁》思品课教学活动时,通过“指纹印”小游戏,设计“填写个人小档案”等活动,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肯定,增强自信。无论是什么主题的思品课,只要教师积极创设心育情景,定会收到一定的心育效果。

四、引进思品课的心育体验活动

在思品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就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疑点问题开展广泛讨论和系列体验活动。如在《保护绿色地球》这一课的 “心育”体验中,教师可以设计出如下辩论问题:绿色体验时,你遇到什么困难,家长不支持怎么办?社会上的人不理解怎么办?“惬意享受”与“绿色出行”你赞同哪一种做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操作进行交流,将思品教学渗透心育做到极致;教师执教环保主题的思品课时,可以巧妙扮演“笤帚考官”的角色,自然将学生引入到心育体验活动中来,对学生环保行为进行考核,引领低年级亲身体验得出:环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中,达成品德教育渗透心育“回归生活”的目标。

五、开发思品课的心育校本教材

开发校本教材是思品教师深化“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依据学校办学特点、实施幸福教育课程的重要途径。如采取思品教师、班主任及家庭成员联合阅读写作的方式,以校报为文字载体,创编出校本教材《把幸福写进童年里》。教材分为“学生幸福写作篇”“教师幸福写作篇”“家长幸福写作篇” 三个篇章。在每个篇章中,分别展示师生和家长原创感悟代表习作,各类习作具有差异性、趣味性、多样化、体验性等特点。该教材的使用者深深领悟出:幸福其实很简单,它藏匿于学习生活的点滴之中。只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用心感悟,勤于写作,日积月累之后,幸福就会轻松地走进日常生活中,并无限放大。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学会观赏, 学会赞叹,学会感慨,把零散的记忆整合成精致的图画,使充满生气的字码汇成一曲生命的赞歌。

六、把握思品课的心育生成

依据“把学生带到哪里”“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 “如何确信把学生已经带到了那里”的心育三维目标, 思品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并凌驾于文本之上,通过个性化设计,达成思品课的心育生成。如,发现学生出现与家长交流的障碍问题时,思品教师可以采用现场心理短剧的形式,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理解父母,了解父母”;通过编排课本剧《我想试一试》等, 向学生传递“自信”的树立最重要的角色是自己;执教“生活超市”主题思品课时,可以灵活渗透“交易成功”“自我幸福”的诸多心育理念,让思品课心育走进学生的生活。思品课的主题虽然可以固定,但课堂上的学生是富有灵性的感性生命,情感变换未定, 因此思品教师要努力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心育时机,让“思品教育入学生的心,拨学生的魂。”

七、拓展思品课的心育实践

思品教学要秉承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创设富有特色的教学情境,将教学目标的落脚点定在“实践”二字上。相关部门和学校要为思品教师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持,为思品教师提供相应机会,组织或参与创设“小制作展览”“书香家庭知识竞赛”“家庭诵读展示”“读书百家论坛” “向污染宣战”“我爱运动”“护绿小组在行动”“文明之星”等课外拓展活动。在活动中采取情境设计、 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把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另外,思品教师的身影要出现在家长培训会、座谈会等诸多场合中,与师生家长进行零距离心理交流,实施网络家校调查问卷、心理咨询以及家长心理辅导等,进一步拓宽思品实践的心育渠道,丰富“思品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篇3

如何使学生们在今天和明天与社会的交融中真正懂得并具备友爱、合作、竞争、自信、刻苦、坚韧、勇敢等优秀品质,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使个性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主导观念,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

根据实情,我以为教育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尤其是语文教学。因为在很多作品中都涉及到人性、人格、道德修养,如果教师在教学互动的同时,能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语文教学本身都是十分有益的。那么如何利用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利用好教材中外显的内容

1.关爱生命的教育。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通过读课文、说感悟,学生们感受到了紫藤萝虽遭厄运,但生命不息那种顽强的生命力。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呼唤和珍视,警示我们应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这对那些心理脆弱,遭受点挫折就想轻生的同学无疑是醍醐灌顶。

2.培养顽强的意志。初中教材中选入了不少有关名人的文章,如两次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音乐巨人贝多芬、两弹元勋邓稼先等,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要看到成功的荣耀,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他们历经的艰辛,遭受的磨难,他们那种自强不息、勇于面对挫折和挑战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力,不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相比之下,同学们在学习上遭遇到的那点困难又算什么呢?以此来激励学生立大志、勤奋学习、不畏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

3.感受亲情,培养爱心、责任心。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很强,与父母常充满矛盾冲突,并过分夸大与父母之间的所谓“代沟”。读朱自清的《背影》,文中写父亲送“我”上车后又下来给“我”买橘子的一段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堆砌的形容,只是朴素如实的写来。可读到这里,我们无不为之留下热泪。这是何等的真挚、善良、美好的感情啊:完全不顾自己已经有了年岁,完全不顾自己行动不便的身躯,完全不顾上下月他的困难和危险,只是为儿子在旅途中吃上几个橘子,就毫不犹豫的爬过月台去,又爬上月台来,仿佛这本来就是自己应该做的,不做就感到心中的不轻松,心中只有远别的儿子,而完全没有自己。这位父亲给儿子留下的难道只是几只橘子?他留下的是那颗充满爱的心。这种真、善、美的情感,我们又是何等的熟悉。他会使同学们联想到自己慈爱的父亲、母亲和其他亲人,联想到他们对自己深沉的感情,再次感受亲情,从而激发起感激回报之情,培养对父母的爱,发展对父母的孝心。再引导学生把这种美好的感情奉献给别人,奉献给祖国,这种情感将更高洁、更感人、更有价值。

4.培养乐观、豁达的心胸。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很高,由于家长的宠爱和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因素,造成了性格上的孤僻,人品上的自私。有的学生还有较强的嫉妒心理,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有些同学不能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更受不得半点委屈。他们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自卑。还有些同学争强好胜,使自己整天处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而郁郁寡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就要让学生重点理解、感悟古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旷达胸襟,消除自己的不良心理,以积极乐观、豁达的心理面对生活。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内隐的内容

学习《童趣》这篇课文时,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回到了童年,学生兴致很高。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你将如何对待吃掉了你观兴正浓的两只斗虫的那只癞蛤蟆呢?”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打死它”,有的说“把它放到油锅里,炸了”,还有的说“用小刀割烂它的皮,让它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听了这些话,我感到锥心的痛,引导他们看课文中作者还是如何处置这只癞蛤蟆的——“鞭数十,驱之别院”。这样的处置才反映童心、童趣和小孩那颗善良的心。由此引申到刘海洋用浓硫酸泼烧动物园的黑熊的事,使学生认识到要有一颗爱人及所有生命的心,残忍本身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如果我们把人比做成一颗葡萄树,知识、技能就像那一串串葡萄,而健康的心理就是支撑葡萄树的支架。没有支架,葡萄只能匍匐在地上,并最终和它珍贵的果实一起烂掉,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悲剧。而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心理健康教育,不正是一项为“葡萄”支架的伟业吗?

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4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版本很多,而且各具特色。我所应用的教材乃是湖南版教材,其特点是内容范围广、开放性及对学生自主性探究的要求都很强,所以在教学中就更需要多下功夫,并且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利用相关的知识点作适当的心理性延伸,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目的由于科学教学是从生活中来然后又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学中有很多的内容都不能脱离我们的生活实际而孤立存在的。这就好比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是其中的一部分,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与社会发生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们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在教学《控制声音》一课时,“隔音比赛”的教学中,学生对隔音材料和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但最终通过实验验证达成了一致。从这个知识点上进行拓展与延伸,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耳朵是接收这些信息和判断声音大小的直接器官,从而让他们意识到耳朵的重要性及要保护好自己的耳朵。这样一来,学生便能进一步地认识自己、保护自己,养成健康的习惯,塑造健康向上的自我。

三、设置问题启发思辨,避免填鸭式的强制灌输

在课堂上,一方面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尽量淡化自己,避免填鸭式的强制灌输。在尽可能全面、清楚、客观、准确地实施科学实践活动的同时,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思辨过程。用他们自己的大脑去分析、综合、选择,启发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辨明是非曲直,主动做到去粗取精。具体操作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在各个思考,集中辩论,最后综述总结。如教学《谁运动得更快》一课时,通过导入部分的图片对比及问题“谁运动得更快”,简单直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课的主题,接着通过教学内容的深入,创设情境及“如何比较它们谁运动得快慢”等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得到启发进而使方向更加明确,而不是把内容或答案不断地直接展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的思索与实践探索、找答案,并且利用讨论、争辩,逐步趋于一致,再把各种观点进行全面总结,进行正确的导向思维。这样就在不自觉的思辨过程之后共同趋于正确的思维道路,做出正确的思想结论。不仅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体验

对教材的挖掘固然重要,但如能辅以恰当的教法,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人处在乐观的环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我们在看小说或电视时不是常常伴随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欢笑或悲伤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形成乐学的环境;耐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王国,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地思考;在活泼种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寓教于乐、寓美与教学之中,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犹如在春风化雨之中,获得愉悦和满足,促使学生的知趣、理趣、语趣与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那么,如何创设乐学情境呢?在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图片、视频影像、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科学探究的情境之中,并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如播放《电报与电话》一课中“电话发展史”的视频,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电话发展的历程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融入该氛围,从而围绕电话的发展等进行谈论与交流。学生能够从中更好地去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健康倾向,能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五、其他渗透策略

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5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文/任玉婷

摘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其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健康;人格;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健康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而课堂教学活动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

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质及审美素质,这些都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采取适当、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数学只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时候,它是枯燥的;当数学只能用一堆概念原理公式呈现时,它是抽象的;当把学习数学变成了做不完的练习题时,它肯定又是乏味的。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感化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社会和学校提出的客观要求与期望变为学生自己内在学习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避免使用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要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进行对话交流,以亲切而信任的目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身心轻松,思维也就开放,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因此,教师应主动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放松的时间,使身心愉悦,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二、合作交流、善于交际,加强责任感的培养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他也能被他人所理解,被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性格上也很自私和好强,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相反意见,而合作交流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对学生来说,能在游戏、学习、生活中,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学习的顺利进行,每个人都从互相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接受他人,善于交际,也让他们在与人相处中明白自己的责任。比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这样小组成员为了争先会全力合作,积极探究讨论,量的量,记数的记数,算的算,很快达成了共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理解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人际交往,使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与同伴交流、沟通中,既学会与他人交流,又弄清所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

三、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现在很多学生自信心不足,总是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不敢和别人接触。心理学认为:这是自卑心理所产生的一种孤独状态,所以教师应该从点滴中树立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促进他们人格的完善。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特征。

1.正确评价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了解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这两个工具。

2.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就要从发现、表扬学生的长处和优点着手。尤其是后进生,批评多了,会使之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会自暴自弃,所以教师要设法挖掘、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真诚地予以鼓励,帮助其建立自信。

3.要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任何人只有制订合理期望值和适合自己的目标,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能不断地体验成功,自卑心理就会慢慢消除。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快乐才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才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不断增强。当学生有了新的进步,教师就一定要不吝鼓励、溢美之词,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使大家备受鼓舞、情绪高涨、信心大增,向新的目标进取、超越。

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渗透、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桥梁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6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1.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五花八门。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千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一、创设愉悦情境, 进行心情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苦囗婆心地讲解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现象。这是因为师生的心向不一致, 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因此, 教师要合理运用“心理效应”这根调控杠杆, 来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形成乐观愉悦的学习情绪, 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1.调控情绪。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 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 讲课有条有理, 铿锵有力, 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 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心情听课。反之, 若教师无精打釆、随随便便, 学生也会情绪低落, 心不在焉。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心理特点, 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 在学习活动中主动与他人交流, 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如“三角形內角和”一课的导入,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高涨, 笔者釆用了猜一猜“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这一最为直接、最有效办法引入新课。它既能极快地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 又使学生产生兴趣, 进入生机盎然的学习境地。 (1) 让学生相互竞猜。教师手上分别出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让全体学生竞猜这三个三角形內角和各是多少度?这一设计是抓住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 有意让学生竞猜:以上三种三角形的內角和不一样 (多数学生误为钝角三角形內角和最大) , 以此激发学生不甘失败的好胜心理, 同时引起对新课内容的注意。 (2) 让学生动手实验。由于学生在上场竞猜失利后不甘心, 促使他们在实验中去发现。学生产生疑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度吗?此时, 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 智力活动异常活跃。于是, 老师就在学生这种“愤悱”心理状态下进一步验证以上三种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一样。总之, 教师应极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促使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 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2.挖掘教材。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素材, 教师们应积极认真去挖掘。如笔者在教学“倍数与因数”的课堂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写出6 的所有因数1、2、3、6 后发现, 1+2+3=6, 又回到6 本身。正是因为这样的数非常特别, 所以数学家把这样特点的数称为是完美数。既然数学家发现了第一个完美数就会去找第二个完美数, 猜猜看第二个完美数是?现在请大家在统一的时间内看谁能找岀第二个完美数 (1+2+4+7+14=28) 。……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时, 笔者告诉他们:数学家们目前只发现了29 个完美数, 而且都是偶数。前5 个完美数分别是:6、28、496、8128、33550336。要从几十亿个自然数中找岀这29 个完美数, 数学家们不知要付出多大的心血!希望同学们不断努力学习, 去争取发现找到第30 个完美数。学生听后异常兴奋与激动 (个个跃跃欲试) , 进一步激起了学习数学的情感。

二、预设客观情境, 进行自评教育

2011 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 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断与分折的过程, 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主要釆用以下形式。

1.在发问后自评。在课堂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因为学生的发问是思考了的结果, 而教师的提问只是为了使学生思考。学生的发问比答问更值得教师和同学们的鼓励评价。发问后还应让学生分析比较, 及时反思, 从而对学习方法和心态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减少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如教学“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 课前笔者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大屏幕上的中国国旗 (尺寸大小不一样的三面) , 这时大多学生发问:“老师, 虽然这三面国旗的大小不一, 但看上去比例很协调、很美丽的。”有个别学生质问:这三面大小不一样的五星红旗究竟哪里相同呀?笔者抓住这一极好的时机对学生的发问予以积极的评价, 同时也让大家进行自我客观的评价。接着, 笔者用方格把这三面国旗全覆盖, 让学生分别数一数三面国旗的长边与短边各是几格?长边与短边的比都是多少?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识。

2.在创新后自评。创造性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我们不但要提倡创造性地教, 更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教育指出:要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可采取激励办法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地从各种不同角度, 去观察分析认识客观事物, 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最佳的独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 笔者用“李大妈按年利率5.85%存了3000元钱, 到期共取回了3877.5 元, 李大妈这笔款存了几年?”这道题来测试学生的解题策略。笔者把学生列的算式都一一板书并及时地给予评价, 接着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中获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心态, 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巧设障碍情境, 进行挫折教育

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 就会出现某种失败的心理挫折, 此后教师所要讲究的接触方式就是及时鼓励。只有鼓励才能帮助学生转化受挫的心态,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釆取不同的方式, 使之尽快在克服挫折后获得重新尝试成功的勇气和力量。

1.巧设障碍。教学中可巧设一些似是而非的、有意让学生一时陷于学习困难的失败情境, 其实就是教师故意为难他们, 目的在于教育他们懂得每个人在学习上都会有失败, 从而帮助他们调整自视过高的不良心理。如笔者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 课前巧设一场师生判断比赛 (指名数学科代表上台在黑板上任意写出一个最简分数, 让全班同学与老师判断这些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 正副班长做公证员用计算器验算) 。在学生没有发现规律前总是将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判断结果总比老师慢。这样设计是有意让学生比赛失利受到挫折, 并让学生在学习挫折中产生质疑。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暴露错误思维过程的机会, 又是为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能力评判有个正确的心理暗示。

2.迎战挫败。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迷茫挫败的感觉会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 使他们产生郁闷急躁、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 对学习丧失信心, 甚至开始厌学。这时教师要巧设育人环境, 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信任、期待”的情感去影响他们, 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望的眼神, 把师爱的阳光和雨露洒向每一位挫败者, 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寻找教训并激励他们迎战挫败,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新课程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中小学之时,那么怎样才能紧跟教育新风,把《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呢?由此,在英语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新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注重改变英语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热情

随机应变,适当删除添补,提前推后。“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我们教师在教授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除添补,可以把一些内容提前或推后。比如说,在学生刚接触英语时,我们暂且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学会什么单词、句子,可以把一些有趣的活动提前。如把“stand up,sit down ”。这一环节提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英语原来是如此地有趣。再比如说添补,在第一堂课的单词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动物、植物的单词,或者可以把下一单元中的单词提前教,如“duck, monkey, dog”等等。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单词,自己编一个小故事,主题“我的小树林”。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单词,自己编小故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英语时,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形象性。应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等直观教学手段,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英语学习兴趣。 多出示事物,贴近学生生活,如我教一节复习课,为了避免机械枯燥的复习,事先我让学生带好实物apple, pear,banana......水果,还有学生现成的文具,上课了,我先出示幻灯,让学生逐一读出单词,然后再用show me___的句型,让学生举起所说的实物,最后进行听音乐传实物的游戏,音乐停时,实物再谁手中,谁就要说出实物名称。英语课堂就应当活跃,但是我们应当要求学生们能够做到“能动能静”。“静”指得是如果老师要开始讲课了,就要求学生立即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听课。“动”指得是回答问题要大声,讨论要积极,该活动时就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动静结合”。

二、注重学生听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素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可以把句子减缩成词,就是重点词教学。让学生了解 “词”,在用词扩展成句。例如:car—This is my car. Let’s—Let’s go. 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听说英语的训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雪球”不知不觉中越滚越大。 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听说英语,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做到表情化、动作化。通过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来演示说明教学内容,即以姿势说话。如教listen,我用手半握拳放在耳后,同时做倾听的动作,反复几次后,只要半握拳手放在耳后,学生就心领神会。同样,以双手平摊,向上一抬,学生就知道是齐读。这样接生了教学时间,加大了学生听说英语的练习密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就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从学生刚接触英语开始,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以后每节课坚持使用,并逐步增加句数。日积月累,学生基本听得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在课堂上营造生活中的情景,使课堂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探究新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课外英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老师课外带头说,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懂得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兴趣、知识和能力是现代小学生最需要的,也是我们英语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活跃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英语,轻松愉快,学生听说英语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快的提高。我们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丰富多采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作为一名小学英语老师,我们肩负的担子是沉重的,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所以更需要不断地鼓励自己“English,I can do .”(教好英语我能行。),同时也要不断地鼓励我们的学生“English,I can do ”(学好英语我能行。)

三、教师转变观念,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来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运用语言思维的能力。通常根据教材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动手制作卡片或者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衣物、食品等。要使小学生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 首先,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建立如Daily talk或2-4人一组的Make dialogues等制度,来加强英语课的语言氛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简笔画、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创设情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模拟性交际,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教学内容。 再次,通过游戏活动来表现情景。游戏活动能使抽象语言内容变成一种具体、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了颜色white, pink, black, orange和brown后,让学生制作彩球,然后进行练习:教师播放录音“pink ball”“black ball”“orange ball”……学生则根据录音的内容边说边出示彩球,还可以加快练习的速度,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使他们的灵敏性和注意力得到加强。 又如在学习coffee, juice, Coke, water等这些单词前,事先让学生把这些实物拿到课堂上,教到water时,教师和学生一起pour;教到juice时,大家一起drink;教到coffee时,大家一起taste,并且做出味道好极了的样子。 这样通过实物教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说的欲望,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外练习。 如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包装盒子或包装袋,找找生活中的英语,学生通过努力会找到:Coke, milk, nice,dog, notebook,pen …… 另外还让学生进行英文情景对话或者向家长用英语做一下自我介绍等。

总之,通过教学中的这些尝试,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调动起来,使英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听说能力大大提高,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空前高涨。在课程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动下,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肩负起重任,将新课标理念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去,提高教学质量,把小学英语教学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01).

[2]陈娟娟,Improving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Angle of .Psycholinguistics [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 [C], 2006.

小学数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篇9

一、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为基础,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氛围,并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从而优化课堂人际关系。这是小学数学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

二、以数学内在的美陶冶学生心灵

正如人们所说,美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挖掘数学教材美的蕴意,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愉悦的心理刺激,丰富的学生情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教师在讲有关图形时,应当积极找资料,展示数学美和生活美的作品,并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图案,并在课上展示,然后评出创意奖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美的目的。

三、重视激励性评价作用,为学生提供心理自由环境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浓厚兴趣、正确动机和保持自信等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适时的评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该感知到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就应正确地使用表扬与批评,对优秀生表扬要适度,不能捧上天,当有了错误时,要实事求是地指出缺点和错误不能迁就;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当作业错误多或完不成学习任务时,老师不要一个劲地批评、讽刺、嘲笑,而应热情帮助,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建立起自信心。教师情感的天平,不能只向优等生倾斜,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平等地给予信任、期待和爱护。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每一个儿童身上最能发挥其创造力的`方面,因势利导,促其进步并得到提高。

四、发挥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心理疏导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根据各科教学的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励学习动机,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认知与非认知两种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因素是主体的加工操作系统,非认知因素则是主体的动力调控系统,学生学习的成功取决于两个系统的协同活动。两者密切配合,缺一不可。也就是说认知操作系统是没有积极性的,非认知系统是产生积极性的动力系统,我们可以想象没有动力调控系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更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成果。那么构成这个动力调控系统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心理成份。这些心理成份无一不包含着人的情感。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许多家庭都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许多同学自幼被娇生惯养,吃苦精神差,独立能力低,有的没有自信心,心理素质差;有的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差,对自己和他人都不负责,一遇到困难,便怕了,不愿前进了。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就会关生焦虑,甚至颓废的情绪,可能发展到以后在各个方面也会出现小小的挫折就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忧郁的心理,阻碍学生健康发展。增强耐挫意识,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人一生中总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和适应遭到反对和不成功,学会接受有益的批评。

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五个领域的目标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我们体育一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学体育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从学科角度讲,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学校体育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见体育教学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中学体育课程的价值。

另外,现代学校体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增强他们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生活、创造,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二、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情绪是人的某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体验,而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标志是情绪状态。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

关系错综复杂的小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比如说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焦虑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学生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使学生摆脱烦恼和痛苦,也可使学生的焦虑降低。

2.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学生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克服各种困难的积极情绪,坚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时间久了,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就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目前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集体生活,很多孩子表现出束手无策,不善于与人交往,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需要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能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方可进行,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以更直接、生动、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比如竟、冲突、分享、合作、共处、避让、包容、角色转换等,学生在常期的体育活动中适应了相互之间的竞争,理解了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因而体育教

学中的体育活。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力。中学阶段的体育活动与人生其他阶段的体育活动相比,更多地表现在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方面,现行的中学体育课程中设立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体育教师们也更加注意改进教学,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探索、创新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有不少中学生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抑郁症、焦虑症,通过体育锻炼大多得以缓解或消除。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体育教师要营造宽松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不是不爱练习,而且不喜欢枯燥、压抑的练习环境。

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决定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体育教师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呢?

首先,体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幽默的神态、诙谐的语言营造出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情绪,以轻松的心态参与到课堂练习中去,这就使学习活动充满兴趣。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对于学生技术练习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对体质差、弱或动作运动能力偏差的学生应多鼓励少挑剔,这样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最后,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体育老师要创设以形激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最初是通过打开视觉这扇“窗户”来发展和提高的。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激励的话、一个动作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希望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暗示,这样在他们心中也会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感受——自信。由此,课堂上会出现一种追求新的满足的情感氛围。由于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各种身体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这更需要教师动作的示范和语言的鼓励。有些教师却忽视这份信息的传递。非但自己不身体力行,而且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一声命令,一句否定,把整个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扫而光,就会引起学生心理烦躁、紧张,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妨碍了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技术动作和接受知识。反之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亲切和蔼的态度,会使学生产生许多联想。

3.体育教师要营造平等的环境。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体育老师的管束。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课堂内的平等。怎样营造平等的课堂环境?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其次,教学过程要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主体积极性才能彼此尊重,互敬互爱,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从你赞美的目光,赏识的注视,肯定的点头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信任。

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一、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营造宽松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学生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语言,较为接近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质。

三、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在数学教学中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等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来龙去脉,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

3、分层要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4、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

5、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是的那种满意的心情。也是讓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四、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

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一立足小学语文教学, 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是人文学科的重要代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教师要精心选择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与生理特点、小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德育素质教育与教养教育, 充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价值。比如在讲到《妈妈的账单》一课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提问的方式, 如“让我们同桌之间把自己分别想象成小彼得和母亲, 在看到对方的账单时, 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份这样的账单呢?”鼓励学生去领悟母亲的爱与无私、亲情的宝贵, 督促小学生养成尊敬长辈的良好行为习惯, 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素养的提高。再如在进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时, 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要勇于克服困难, 顽强拼搏, 迎难而上的精神。

二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 营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语文教学课堂是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语文教学理念, 实现语文教学重点由仅仅关注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到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 积极构建和谐、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 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彻底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困惑, 既促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与心理状态, 同时也为心理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具体来说, 教师首先要放下身段, 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观点, 从而给予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同时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表现阮恒的神态、动作的内容, 并研读阮恒的献血过程, 体悟阮恒的美好心灵, 感受阮恒身上所体现出的真诚的友谊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既凸显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进一步扩展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对于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 教师可引入合作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造互相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与平台, 促使学生共同探讨、协作完成课后练习, 以此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形成友好、合作的健康人格。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 教师要求学习小组在课下借助互联网、查阅图书等方式收集各种各样的鸟类, 并在小组内选出“代言人”, 向全班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这样一来, 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又可以为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提供与其他学生沟通与交流的机会, 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促使学生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

三调整小学语文考核方式与评价机制,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改革、调整小学语文考核方式与评价机制, 既是检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必要手段, 也为下一阶段心理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指明新方向与新出路。如除了做好常规的书面考核工作之外, 教师可以尝试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 提前设置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话题, 如“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人?”“假如你的妈妈生病了需要你的照顾, 但是你又非常想和小伙伴出去参加每年一次的动漫活动, 你该怎样选择?为什么?”“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中有一道非常难的习题, 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付诸很多的努力才能完成, 你会坚持去完成这道习题吗?”等等, 要求学生随意抽取问题并在短暂的思考后, 现场讲述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这样教师就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并根据考核结果设计下一阶段的教学重点, 从而既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耗时较长、涉及内容较多的复杂工作,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全面分析与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采用重点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以语文教学为主要媒介, 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领悟教学内容的深意, 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完美融合。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通过对字、词、语段、篇章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与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立足小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教学内容与情感、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 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以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凸显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式,渗透

参考文献

[1]孙锦钏.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快乐阅读, 2011 (14)

上一篇:初三语文《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下一篇:这是我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