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花》一课教学反思(精选8篇)
教学《冰花》一课中“惊奇地喊”时,我引导学生:“小朋友,你们以前感到惊奇时是怎么做的?文中的小童感到惊奇时的口气和动作和我们平时一样吗?请边读边表演给大家看。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以达到新大纲提出的“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孩子们对冰花的形态有了大致了解,在学习课文后,教师又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做说说,充分发挥想象力。
孩子们都沉浸在北国风光的意境中,朗读起课文来,感情自然很投入。本课语言文字优美,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句子“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这句话中所讲的冰花的几种样子,有些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如“树叶、小草”。但是“柔嫩、丰满”等词语学生难以理解,老师也很难讲清这些词语的意思,我把它们的形态通过课件形象地展示给孩子们看,就能增强学生视觉感受,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帮助学生加强主体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增强学生阅读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积累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在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结合学习内容, 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 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 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本课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应突出“经历———体验———迁移”三个环节。
一、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过程实质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这种思考, 本课的活动设计, 不仅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操作、测量的过程中, 有效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二、体验———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 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内化了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既有日常生活经验, 还有在数学课中获得的经验。它的获得依赖于多种数学活动, 如观察、理解、提问、建模、论证等, 经历后才有体验。
三、迁移———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再创造”数学知识的活动。活动中, 教师要有效地调控活动, 启发学生展开数学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积累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结合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本课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应突出“经历———体验———迁移”三个环节。
一、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过程实质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这种思考,本课的活动设计,不仅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操作、测量的过程中,有效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二、体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内化了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既有日常生活经验,还有在数学课中获得的经验。它的获得依赖于多种数学活动,如观察、理解、提问、建模、论证等,经历后才有体验。
三、迁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再创造”数学知识的活动。活动中,教师要有效地调控活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的思考。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也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如在“拼一拼、量一量”这两个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倾听同伴的想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冰花》一文,通过小童对冬日清晨窗玻璃上的美丽冰花的仔细观察,写出了冬日窗花的美丽。其实,在文本中透露出来的信息远不止于此,在这一文中,它教给了孩子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想象,如何去表达,如何去探究。
观察与想象,打开孩子们的思维之窗。冬日清晨窗玻璃上的冰花,对于处于我们安徽地区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东西,因此,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去了解呢?只有通过课件来体现,让学生留心观察。即使观察了,他们从观察中得到了什么?看,文中是这么写的:它像宽大的树叶,它像柔嫩的小草,它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景象是多么美丽,想象是多么贴切。这就是观察的功力了,作者在写冰花的美丽时,用了三个词语,即宽大,柔嫩,丰满,这三个词语都是体会事物形态、感觉的词,没有一个是写表示色彩的词语的,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是直观的,在他们的世界中,有着鲜明色彩的景象往往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在这儿用这三个词,是与冰花的特点相吻合的。
在教学中,我们会对这几句比喻句进行拓展,可是,在拓展前,我们就得通过“宽大、柔嫩、丰满”三个词去体会冰花的这种无色之美,无言之美,让学生去辨别词语,去真正地认识冰花。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让学生去体会的,出示这三句话,让孩子们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去复原文字描述的景象。下一步,把三个形容词去掉,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有区别吗?孩子们都说有,区别在哪呢?一时说不上,好,让我们再去读一读吧,读完了,能感觉到吗?有的说感觉不到,好让我们再读一读,读完了再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好,读完后,我在黑板上把三个形容词圈了出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边读边想,宽大,柔嫩与丰满三个词,你觉得用得怎么样?孩子们都能体会得出宽大与丰满两个词的作用,宽大写出了树叶的样子,丰满写出了牡丹花开得大而美。可是柔嫩一词却不好表达,行,让我们再展开想象,孩子们,小草就在眼前,让我们伸出手去,对轻轻地向小草伸出手去,去摸一摸,好吗?你能用什么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舒服、软软的、痒痒的、软绵绵的、柔软的、细细的……不用再多说,孩子们已经通过还原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体会到了柔嫩一词。
当然,接下来的想象也就容易得多了,孩子们的思维天马行空,把冰花想象成了粗壮的大白菜,结冰的河流,茂盛的大树,成丛的珊瑚等等,虽然想象不一,但是都能够把握住了冰花的特点,没有人说带有颜色的词语,难点就是这样被突破的。
目标预设:
1、感知冬天自然界中的天气、气温的变化。
2、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
3、体验在感知发现中带来的快乐。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课前准备:组织幼儿观察玻璃上的冰花。
2、知识准备:幼儿对冰花的变化已有一定的感知。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大自然中天气、气温的变化。
难点: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发展中的。
设计理念:
我以找准孩子兴趣点和最近发展区选择导入方式,设计了此次活动,通过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关注以及探索的欲望,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的教学理念。
设计思路:
冬天已悄悄走进了我们的幼儿园,虽说脚步是轻轻的,却没有躲过孩子们敏锐的眼睛。我们班一位幼儿一早来到幼儿园,刚走进洗手间,就大声叫起来:“老师,老师,你快来看看呀,玻璃上有东西,真漂亮。”其他幼儿听到之后,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结合我班幼儿年龄特点,特设计了本次活动,希望让幼儿在活动中去感知去发现周围事物的秘密。
活动过程:
一、师幼谈话,导入课题:
1、哪个小朋友知道我们现在处在什么季节?(冬季)
2、在这个季节天气很冷,冷天会出现什么景象?(结冰)
3、玻璃上会出现什么?(冰花)
二、创设情景,教师带领幼儿到洗手间,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请幼儿有序的排好队观察玻璃上的冰花。
(2)、观察玻璃上冰花有什么变化。
三、教师提问,启发引导幼儿了解冰花。
1、提问:“你们知道冰花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议论:“因为冬天天气冷,所以有冰花。”“冬天到了就有冰花,还下雪呢?”
2、师:“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冰花?”幼:“电视上有许多好看的冰花。”“我家的玻璃上也有冰。”“我家没有冰花。”
3、师:“为什么有的玻璃上有冰花,有的玻璃上没有冰花呢?”幼:“因为我家有空调,暖和,所以没有冰花。”“有太阳的地方没有冰花,没有太阳的地方有冰花。”师总结:由于气温的变化,导致了冰花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变化的,比如:天气的变化、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等等。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都已了解了冰花,并知道冰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回去的时候,可以向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介绍一下冰花。
教学反思:
抓住冬天这一很好的季节教育时机,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冻冰花,感受冬天气温的变化,探索水的形态变化与气温的关系。让幼儿知道天气不太冷的时候室外是冻不出冰花的。一个简单的冻冰花制作给幼儿带来了莫大的快乐。虽然冻冰花的制作过程很简单,但由孩子亲手来制作,体会制作过程的快乐这才是活动最根本的目的。
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谈以下两点。
一、“闯”字的推敲。
课文有一段讲贾岛在思考自己的即兴诗中的“僧推月下门”,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更恰当,不知不觉“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俞校长在此设下一个让学生来推敲的字——“闯”,问学生,“闯”是否可以改成“走”字。学生们马上展开讨论,都说用“闯”字好。一个学生说,贾岛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入了仪仗队,这对于仪仗队的人来说,贾岛的这种行为是很不礼貌的,“闯”字就比“走”字更恰当,反映出了贾岛的不礼貌行为。还有的学生说,贾岛在思考哪个字更恰当时入了神,忘了周围的一切,以至于进入了仪仗队,用“闯”字更能表现出贾岛的这种敬学精神。学生们的回答多好,我们不得不佩服俞校长的设计好巧妙,学生们已能活学活用了。
二、板书顺序的推敲。
一、教学导入要有助于对教材知识的讲解
教学导入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有效的教学导入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一些现象, 引出课堂上的相关知识点。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够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例如, 在讲授“人体的免疫防线”第二课时的时候, 作者在课堂上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 在上学期间肯定遇到过有人生水痘吧。当班级内有一位同学生水痘时, 老师会如何处理呢?”学生回答:“让这位同学回家休息。”这样的引入虽然取自生活中的现象, 但是跟教学内容的联系不太紧密, 也没有揭示出水痘和免疫的关系。经过反思, 作者认为, 在该堂课的教学导入环节, 可以让得过水痘的同学描述得水痘的过程:首先全身发热, 然后全身很多地方出现水痘, 会产生瘙痒, 最后经过一周时间能够恢复健康。通过同学对切身体会的描述, 让学生对整个生水痘的过程有大致印象, 然后, 作者再分析人体对水痘病毒免疫作用示意图, 讲解抗体形成的过程和抗体起作用的过程。改进后的导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教学图例要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生物教学来讲, 教学图例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知识点不适合用大段的文字去描述, 反而适合用图例去表现。但是在绘制图例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也要注意图例的样式, 要选取最佳的表现形式。
例如, 在讲授“人体的免疫防线”第二课时的过程中, 作者在课堂上绘制了人体对水痘病毒免疫作用示意图如下:
这个图例演示了人体对水痘病毒的免疫过程, 但是没有体现出抗体和抗原之间的关系, 也没有体现出只有产生相应的抗体, 才能消灭相应的抗原的原理。所以作者在课后反思中认为此图可进行如下修改:
图例展示了人体对水痘病毒的免疫过程, 形成了一个闭环, 能够很好地体现抗体与抗原之间的关系, 教师根据图例可以很容易地引导学生理解只有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水痘病毒抗体, 才能消灭水痘病毒。
三、教学顺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
一堂课的知识点是固定的, 但是如何串联这些知识点就涉及教学顺序的问题, 教学顺序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 在讲授“人体的免疫防线”第二课时的过程中, 作者在讲解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的时候, 首先通过图例 (下图) 向学生讲解了第三道免疫系统的组成。
然后讲解了其功能: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时在课堂上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有的学生开始小声嘀咕:“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当时作者对学生的嘀咕未做任何反应, 但在课后反思中, 作者认识到抗原和抗体是学生并不了解的概念, 但对于学生学习免疫系统的知识来讲, 了解什么是抗原和抗体又是非常必要的。所以, 在讲解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的组成和功能前, 应该首先向学生阐述“抗原”和“抗体”的定义:抗原是促使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如病毒、细菌等异物) , 而抗体则是当抗原侵入人体以后, 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先带领学生弄明白“抗原”和“抗体”的定义, 然后再去讲述第三道免疫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这样的讲解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
四、教学总结要注重进行教学延伸
在教学总结中既要对一堂课中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汇总,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思考,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人体的免疫防线”第二课时快结束时, 作者对整堂课进行了总结。在总结中, 作者带领学生回顾了人体第三道免疫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而且与人体第一道、第二道免疫防线进行了对比, 找出了人体三道免疫防线在组成和功能上的区别。教学结束后, 作者进行了反思, 在课堂总结的过程中虽然对课堂知识点进行了梳理, 但是在引导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方面还做得不够。生活中利用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的现象有很多, 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实例, 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例如, 儿童打防疫针就是一种抗原注射, 通过注入无毒或者低毒的灭活抗原, 使人体自身产生抗体。再如, 注射狂犬疫苗, 因为人被带有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后, 狂犬病毒已经进入人体, 而人体却没有相应的抗体来预防, 此时就需要借助异体产生的抗体。通过讲解生活中例子, 可以实现教学延伸,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综上所述, 教学反思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提倡精益求精, 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 都会存在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作为教师, 要沉下心来, 认真反思教学的过程, 在反思中挖掘不足, 在改进中提升教学水平。
摘要:教学是一个不断改进和提升的过程, 每一位教师都是在不断的磨炼和反思中成长起来的, 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而言, 是一项必需的工作, 也是一项必备的品质。教师只有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 才能发现不足, 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文将以苏科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人体的免疫防线”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 进行四个方面的反思, 提出教学改进意见, 以探求更加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陈正和.浅谈教学反思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7) .
[2]王子潇.浅议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方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4) .
[3]郑典伟.强化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水平[J].科学大众, 2009 (6) .
本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小时侯生活在农村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他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一口土井,被卡在井口,直到天黑。在危急中他冷静地意识到不要乱挣扎,要保持体力,等待亲人援救。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他坚持着、坚信着。最后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出来救助他,令他十分感动。
这篇课文从两方面给学生以启迪: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这节课,我重视以朗读为主线,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在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使学生有所体会、感悟,获得情感熏陶,引发思考,丰富生活经验。
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参考了很多网上的教案及教法。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 体会“我”的善于思考与坚强勇敢,体会“我”得到全村父老乡亲救助时的感动与感激之情,进而感悟乡亲们的淳朴和善良,我们的生活需要互相帮助。
2. 能理解“盲目、坚持、渴望、满山遍野”,正确运用这些词说一句话或写一句话。
3. 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到:从内心活动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年龄小,但遇事能马上冷静下来,动脑筋思考,并能比较快地做出决定。
4. 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到“我”此时被黑暗、寒冷、孤独、危险包围着,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说明“我”既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又是一个有头脑的孩子。
5.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初步培养学生自救意识和野外生存的能力。
教学过程我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课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答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从而导入新课。第二环节:品读3-5自然段,体会“我”的冷静聪明、勇敢坚强。指导学生联系前后文理解“盲目”,理解“为什么胡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在这一环节,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让学生运用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说一句话。第三环节:学习6-8自然段,体验那份亲情,感悟作者的感动与感激。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是因为紧张的关系,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渴望”及“满山遍野”等词语。四年级的孩子,由于正处在学习积累生字词的阶段,学习方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在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上过急,引导欠巧妙,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如“紧接着又看到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在这里,没有好好的让学生体会“乡亲们对作者的关爱”这一思想感情。
本节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教学内容。虽然教学之前我已有考虑,但一到现实情景中,却总因为时间紧或害怕某些学生不能正确流利的说上一两句话而影响听课专家、老师们对整节课的看法,所以在课堂上没能很好地倾听学生的发言,没能很恰当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此外,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也不是很清晰。
【《冰花》一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一年级语文《冰花》第二课时教学反思01-03
冰花教学设计六09-23
《冰花》教学设计(两个课时)12-27
冰花获奖教案07-20
第10课冰花10-11
《鲁冰花》观后感600字作文03-14
匆匆一课教学反思06-24
《变色龙》一课教学反思10-18
人教版 最后一课 教学反思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