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第2课时教学设计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石榴》第2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石榴》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学习有条理地记叙一种水果。

3、熟知石榴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重点: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难点: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文本的写法,写一种水果。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家乡枣庄的石榴园驰名中外,这令作者感到非常骄傲。我们还了解了石榴的生长过程分为4个阶段: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秋季结果。(师板书)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枣庄的石榴园,到哪里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不同季节的石榴的,齐读课题:

16、石榴

任务一:体会石榴各个生长阶段的特点。

学习策略: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分别划出描写石榴叶子、花、果实特点的重点词句。

2.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然后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

展示交流:

组员1:我来交流有关石榴叶子的词句:我在第2自然段找到了词语:嫩绿、郁郁葱葱。我体会到了石榴树的叶子又绿又多。

师补充:这幅图中的叶子多么光亮、鲜绿,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嫩绿”这幅图中的叶子多么葱翠呀,我们可以用郁郁葱葱来形容。

A新枝嫩叶在这生机盎然的春天长得多快呀,谁来读一读?

B指名读,老师注意到你特别强调了抽出、长出,为什么要这样读呢?(石榴长得特别快,石榴树生机勃勃。)

抽字把枝条的生长过程形象的刻画出来,给人一种动感。C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也想读吗?试一试。

D最后齐读,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你们读出了新生的感觉,真棒!组员2:我来交流有关石榴花的词句:我找到了词语火红,这是说石榴花的颜色。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就变挂满了枝头,我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石榴花的数量很多,而且生长速度很快。

师补充:

1.我们一起去瞧瞧他们是怎样越开越密,越开越盛的?(播ppt)2.指导朗读: A假如你就是一朵火红的石榴花,你会怎样把自己的美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B谁愿意把自己的美丽展现给大家?

C别把你的美藏起来,大胆展现自己的美丽吧。

同学们读得真好,从你们有声有色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朵朵石榴花。

组员2: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在吹呢。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石榴花比作了小喇叭,写了石榴花的形状。

师补充:

1.哪个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比喻句?(仿佛)

2.为什么会把石榴花比作小喇叭?(本喻体相似)走近看,这石榴花跟小喇叭的确很相似,难怪作者会这么写。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鼓着劲可以看出石榴花开得?(生机勃勃)你能读出这股劲吗?试着做动作读一读。

4.作者眼中的石榴花是什么样呢?(播放ppt动态 颜色 形状 花势)5.除了这一自然段的直接描写外,其实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写出了石榴花开得十分旺盛,联系上下文,看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热闹:许多花争着开放,就像许多小朋友凑在一起,多热闹,多有意思呀。你能把石榴花的美丽和热闹劲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4句。

过渡:石榴树的绿叶红花很美,但是更美的还要数秋天的石榴园了,因为秋天的石榴园硕果累累,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你瞧: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小石榴。继续交流描写果实特点的句子。

组员3:请大家跟我看第3自然段: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这句话写了石榴外皮的颜色变化。

师补充:

1.石榴表皮的颜色可真丰富啊!考考你们谁的眼睛最亮。

A出示第一幅图,这个石榴什么颜色?用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就是(青绿色)

B出示第二、三幅图,这两个石榴颜色有点接近,是一样的吗?看看你观察得仔细不仔细?(前面一幅黄中带红,后面一幅是青中带黄)

C出示第四幅图,这个石榴又什么颜色?(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2.如果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颠倒顺序,行不行?

作者按石榴成熟的规律,把颜色的变化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可以看出石榴是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的。(指导朗读,注意语速较慢,自由读,指名读)3.在这句话中,作者为了写出果皮的变化,还运用了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哪些词明确告诉我们石榴外皮的颜色变化有先有后呢?

先______逐渐_____最后_______ 这样的词语一用,说话就很有条理。练写句子,这样的说话很清晰简洁,别人一听就能明白。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推敲,才能把文章写得如此生动,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让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读一读。(齐读)

小石榴一天天成熟了,熟透的石榴又是怎样的呢?

组员4:请大家跟我看第3自然段的第4句话: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句话把熟透了的石榴当成人来写,是一个拟人句,写出了石榴的可爱。

师补充:

1.你瞧,这些石榴可爱吗?可爱在哪?(笑)谁会笑?什么时候会笑?这是一个拟人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石榴看作成一个孩子,让我们觉得石榴特别可爱,也让我们觉得更加生动。你能把它的可爱读出来吗?(指名读)

2.这些石榴娃娃是怎么笑的呢?(请你来笑着读一读)好玩吗?

3.出示图片:这个石榴(笑得咧开嘴),这个石榴(笑破了肚皮)同样是笑,可为什么作者在写的时候先写咧开嘴,再写笑破肚皮呢? 因为想让石榴笑破肚皮要在他非常成熟的时候,成熟时间长才会笑破肚皮。你能从植物的生长过程来说,还有呢?文中用了哪个词变现笑的程度不一样?总结:甚至后面笑得更厉害了,我们用甚至来表示笑的程度越来越深,说明石榴越来越成熟。

4.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石榴笑的程度不同吗?男女赛读 5.让我们也带着这股高兴的劲儿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过渡:石榴娃娃可爱在哪?石榴娃娃为什么这么高兴?

出示: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1.这些石榴会怎样向人们报告这一喜讯呢?练习说句子:

2.人才会报告些好消息,哪些词把石榴也当做人来写?(急切地,扒开,张望)这些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榴。石榴和同学们一样有自己的心情,会笑,会动,你能读出石榴娃娃那种急切的心情吗?边做动作边读。

3.这个拟人句写出了石榴娃娃的活泼可爱。你也能写出这么可爱有趣的句子吗?试着仿照作者的写法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小蝴蝶 小鸟 拟人句练习4.作者把一个个石榴果当成可爱的娃娃来写,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他对石榴的喜爱,你们喜爱这些石榴娃娃吗?带着喜爱的感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过渡:你们看到那热闹非凡的景象了吗?瞧,多么活泼的小喇叭,多么可爱的小娃娃,作者奇特的想象让文字都变活了,跟你们读着、谈着,老师也觉得这两段话写得特别生动、有趣。同学们,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水果,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生长过程,作者怎么就能写得这么生动、这么有趣呢?老师想听听你们的高见。

看来,作者细细的观察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的,就像你们说的那样,正是因为作者用眼观察,用脑想象,那火红的石榴花才会在他的笔下幻化成一个个(小喇叭),那熟透的石榴才能够(笑了),石榴娃娃才能写得那么(顽皮可爱)。我们小朋友平时也要做到细致观察,有顺序地写下来。

过渡:石榴子儿是什么样子呢?它的味道怎样呢?读完第四自然段你就知道了。

任务二:体会石榴子儿的特点。

学习策略: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想石榴子儿在形状、颜色、味道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展示交流: 1.(师出示石榴实物)看,这是什么?剥开外皮,我们看见了它们的样子是,读(课件出示:样子: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看见了它们的颜色是(课件出示:颜色: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2.取几粒尝一尝,它们的味道是(课件出示:味道:酸溜溜、甜津津)师:看,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品尝到的。

3.谁来读一读?出示句子第四段(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评价:①你的朗读能让人听了就想尝一尝

②你的朗读仿佛让人看到石榴子儿是玲珑剔透的!

4.提问:作者在写这石榴子儿时,他是按什么步骤来描写的?(学生交流)作者先写形状,再写颜色、味道,很有顺序。(板书:形状、颜色、味道)5.看来今天同学们大有收获,不仅学习到了优美的语言文字,更收获了写作方法。

师过渡:在第四段中我们通过小眼睛看,先观察石榴子儿的颜色和形状,通过小嘴巴尝,知道了它的味道,最后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当然还可以闻一闻,摸一摸。我们在写一种水果时,也可以按照作者写石榴子的这种方法来写。仿写:老师也请你们按这样的顺序来写一写。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水果,仿写第四段。

布置作业: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品尝它的味道,然后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检测导结: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按照“春天→_____→____”的时间顺序,描写了石榴“抽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长过程及其特点。在写果实的时候,写了石榴_______的变化、形状特点以及石榴子儿的_____、______、______。

《石榴》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2

1.精读课文, 赏析藤萝之美;

2.品读课文, 感受藤萝的悲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自然是美好的, 虫鱼鸟兽、花草树木, 常常引发我们的想象, 触动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为之喜, 或为之悲。一株藤萝的命运牵动了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情思。今天让我们继续品读《幽径悲剧》这篇散文。 (板书:幽径悲剧)

关于悲剧, 鲁迅先生有过怎样的论说?

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悲剧”就是美的毁灭,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 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幽径的美丽,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说说幽径之美。

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师提示:用“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说说幽径之美。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小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秋末, 过一阵换一个颜色。

生2: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夏天一团浓绿, 人们仿佛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生3: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 红枫、苍松、翠柏相映成趣。

生4: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林中小鸟, 枝头鸣蝉, 仿佛互相应答。

生5: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湖中夏天绿叶接天, 红荷映日, 有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师: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生6: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冬日山上松柏精神抖擞, 绿色浓烈。

师:美在它强烈的生命力!

……

过渡:师:幽径真美, 同学们表达得也很美。但这美丽的幽径上最美的是什么呢?

生齐说:是一株古藤萝。

师:好, 接下来我们共赏藤萝之美。

活动二:精读课文, 赏析美景。

(1) 师提示:找出文中描写藤萝之美的文字, 赏析藤萝之美;

(板书:藤萝之美)

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班级展示。

小组一展示: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 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的气概。”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出藤萝的形状, 写出它有气势的美。

生3:“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 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生4:这里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藤萝的幽香和美丽, 藤萝的香与美引来很多蜜蜂。

生5:“在一团团绿叶中……一朵朵紫红色的花, 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生6:“绿叶、紫红色的花、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色彩的角度写出藤萝之美。

师:这一小组同学从不同角度赏析藤萝之美, 这样的藤萝有形有声有色, 可观可闻可嗅。

还有小组补充吗?

小组二展示:

生1:“……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

生2: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 写出藤萝的干刚劲有力。

生3:“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两三百年, 同他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生4:藤萝很善良, 奉献着自己的美丽。

师:哦, 原来藤萝外在美, 内在更美啊!

(2) 师:藤萝之美, 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可见作者对藤萝怀有怎样的感情?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直到此时, 我才清晰地……, 顾而乐之了。

师:还有吗?其他学生补充。

生2:每次走到它下面, 嗅到淡淡的幽香, 听到嗡嗡的蜂声, 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 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师:由此可见, 作者对藤萝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3:喜爱。

师:好, 美文需要美读。接下来, 我们就带着对藤萝的喜爱之情, 读出藤萝之美。

(3) 小组朗读PK, 读出美感与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朗读要点, 尝试合作朗读。

小组一: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要读出气势, “直上青云气概”重复两次, 从而体现藤萝的气势美。

生2:“绿叶”“紫红色”“万绿丛中一点红”等词必须重读, 体现出藤萝的色彩美。

生3:……我们小组首先尝试一下。

小组一齐读。

小组二:刚才小组分析得好, 但美感读得不够, 我们来挑战他们, 把美感和喜爱之情读得更浓烈些。

小组二齐读。

过渡:师: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 很美。这么美丽的紫藤萝按理我们应该尊重它、呵护它, 但它却逃不了悲剧的命运, 接下来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 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其被毁后惨状的语句, 品读、赏析。

总结:就是这么一株美得有神韵、美得有内涵的古藤萝被毁了, 美的毁灭就是悲剧。 (板书:悲剧) 悲剧没有人愿意它发生, 愿意看到它, 但悲剧的意义在于它给人以启迪, 给人以警醒。是谁酿造了悲剧?带给作者怎样的震撼?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反思:美文需要美读, 作为一篇散文, 写藤萝被毁的悲剧, 只有去充分品读有关藤萝之美和藤萝之死的文字, 两相对照, 才能让学生在品读中自然去感悟悲剧的魅力、悲剧的力量。所以本课的重点不仅在赏析, 更是在诵读。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为赏读藤萝之美、感悟藤萝悲剧作铺垫;活动二、活动三都是先赏析, 再诵读。有了精确的赏析, 才能对文本有较深刻的理解, 诵读才能有进一步升华。那样才能读出魅力, 读出味道。

《画风》(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小朋友“画风”的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学会“画风”。

2.让学生通过读、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在教学中生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让你们猜一猜。

(看不见,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水儿见它皱眉,云儿见它让路。)

(学生猜谜语。)

你知道哪些有关风的词语或句子呢,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春风拂面、和风细雨、暴风骤雨、寒风刺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知道的真多!风姑娘都迫不及待地跑来和我们打招呼呢!大家听一听!(播放风的声音)是呀,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说出来,可是,风可以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画风》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新课,并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复习生字,巩固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的时候,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吧!(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今天这三位小朋友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呢,看看有哪位同学可以来读一读?

(指名读词语)出示:乌云、旗杆、雨丝、斜斜的、忽然、眨眼、转动、呼呼的

学生开火车练读词语。(注意易读错的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文中的小朋友带来的生字词语朋友的形式,进行开火车练读,使枯燥无味的读生字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巩固生字词。】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给画出来的呢?

2.小组讨论,用波浪线标出三个人画风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学习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有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谁画风的句子?(点名回答)

板书:赵小艺——旗子飘动(画)

你找的真准确,大家看,(开窗)流动红旗随风轻轻地飘着,好像也在夸奖我们呢!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自豪)那谁愿意来当聪明的小艺,用高兴自豪的语气来读读这段呢?(点名读)刚才小艺读得多自信呐!

我们从宋涛的话中可以知道,赵小艺画出了风,是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我们再来说说,还有谁把风给画出来了?

4.学习宋丹画风的句子。

原来是宋丹不甘示弱,有谁找到了宋丹画风的句子吗?(指名朗读)

板书:宋丹——小树弯腰 (画)

瞧!小树正在风中点头弯腰呢!多可爱啊!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呢!现在请大家站起来,想象自己是一棵小树,听老师读,你们来做动作。

(师范读,合作表演)

5.学习宋涛画风的句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小男生宋涛是怎么画风的呢?(指名朗读)

我找一位同学来当宋涛,到黑板上来画一画!(请生上台)我们轻轻地读,他来画。

(生齐读,指名画)

你画的真不错!同学们你们看,太阳公公悄悄地躲起来了,天边飘来了几朵乌云,不一会儿,小雨点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来,形成了细细的雨丝,可是为什么雨丝会是斜的呢?(有风)

板书:宋涛——雨丝斜下

斜斜的雨丝好像一幅帘子挂在空中,多美啊!请漂亮的小女生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吧!(女生读)

读的真好听,现在三位小朋友都把风给画出来了,画完了吗?有谁又画出了风吗?

6.学习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赵小艺真爱动脑筋,她又画出了风,有哪位同学来读读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原来啊,赵小艺又画了个风车,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有风呢?(转字)

板书:赵小艺——风车转动

风一吹,风车立刻就转起来了,多神奇啊!课文中风车转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大家能模仿一下吗?(呼呼!)

听!转得多快啊!那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注意“呼呼”要读的重一点,用力一点!在座的小男子汉们,我知道你们最会表现这种神奇有力的样子了,请你们读一读吧!(男生读),读的真给力!

7.读完了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呢?为什么?

8.这三位小朋友都非常聪明可爱,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读旁白),注意,“我能”“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这几个地方要读得一次比一次更自信,更自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读带讲,在读中感悟,明白了三个小朋友通过不同的方式“画风”,更懂得了事物之间的联系,遇到事情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会画吗?假如你是一位小画家,你要怎么来画风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播放音乐,师朗读启发灵感)

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它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发挥想象,动笔画一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画风》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学生谈收获。)

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三位小朋友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终于把画风的问题解决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向这三位小朋友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畅谈收获,既巩固了新知,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

(六)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风或声音、气味。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在课后得到延伸。】

教学设计2:暖流(第2课时)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拼音,写词语。

和蔼 抑扬顿挫 沉浸 阅览 致意 视察 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索:江主席来到了南开,主要做了什么?(具体写了江主席与王辉等同学交谈)

2.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江主席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怎样回答的。3.结合课文谈感受。

(1)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

平易近人: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兴致勃勃、抑扬顿挫。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背《水调歌头·中秋》。

(2)分组朗读、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程序:分角色读——说感受——再次有感情朗读。4.课文写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但并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提问: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 2.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佩服之情。

四、朗读全文

1.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本文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朗读。

五、作业

1.熟读《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秋》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军神》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3学习军神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表现军神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军神坚强的意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_________,这是________对他的敬称。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军神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

(一)导学求治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军神是军人的?

3军神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导学术前部分

1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军神为什么不肯用麻药?

2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军神的资料猜想:军神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3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

4军神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三)导学术中部分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军神、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2课堂交流(CAI演示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

比较句子(正面描写):

一条崭新的垫单竟被抓破了。

一条崭新的垫单被抓破了。

比较句子(侧面描写):

手术中,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

手术中,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

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军神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对比中感悟军神的军神形象。

5小结

(四)导学术后部分

1默读课文。

2军神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

3沃克医生听了有什么反应?

4你觉得沃克医生可能会失声喊些什么内容呢?

5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6指导感情朗读:做完手术了不起的军神!

7震惊的沃克医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可能会怎么想呢?

8为什么问名字时,要关上手术室的门?

9画出本节中的提示语,根据提示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语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10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这一段。

《石榴》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3~5页例

3、例4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

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并经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3.通过对算理、算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乘法意义及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看图说分数

1.(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数字“1”表示。现在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几?()

2.如果取这的,现在得到的是整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看图得出结论)

3.如果再取这的,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图验证)

【设计意图】讲课一开始采用了看图说分数的方式引入,既是对分数意义的一个回顾,也为本节课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提供了形的依托。

二、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2.等于多少呢?说说你的想法,并把你的想法在纸上写下来。

3.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把1个正方形看作1公顷,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表示公顷,再把公顷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公顷。

5.得出结果

根据大家的想法。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开始的图形,是不是也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6.猜想计算方法

观察这几个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怎样计算?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吗?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二)探究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的算理算法

1.尝试猜想

请你试着用这个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求公顷的,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根据我们刚才的想法,结果应该是?(公顷)。这个猜想正确吗?能不能想办法来进行验证?在老师提供的练习纸中画一画、算一算,并和同桌进行交流,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打开课本第4页看一看。

2.探究验证。学生自行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完成的学生可以完成例3做一做第2题进一步验证)

3.验证反馈

(1)请几个采用不同验证方法的学生进行一一展示。

(预计方法:A.画图(图形或线段);B.转化成小数再进行计算;C.利用分数的意义进行计算)

(2)请已经完成例3做一做2的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结果及得到的想法。

4.得出结论

看来咱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分数乘分数如何计算?在同学讨论回答后得出结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设计意图】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在本节课的设置上先提供了探索的范例,再让学生提出猜想,最后通过举例、验证形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算理,使学生既获得了探索的体验,又掌握了基础知识。

(三)简化计算过程

根据我们所得的结论,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

出示例4: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千米/分。

(1)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2)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1.读题,独立列式并解答。

2.反馈:

(1)题(1)展示不同的计算过程:A、先计算再约分;B、先约分再计算。

(2)题(2)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以在计算时直接将整数和分母约分,结合学生的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3)对比体会得出结论:在计算时,先仔细观察数的特征,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会比较简单。

3.练习:

例4做一做1。

【设计意图】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至关重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对比体会到在分数乘法中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单,对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很有帮助。】

三、练习巩固

1.基础练习

(1)先看数再计算(练习一6、7两题)

反馈校对、纠错。

在反馈时通过对比、纠错让学生明白先观察数的特征,可以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这样能又对又快地得到结果。

预计错题,估计错例:由于4和的分子相同,学生有可能会将整数4与分子4相约分,在计算时,结果错算成。应该使学生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将整数与分母约分(也就是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将练习一的6、7两题并在一起,并将题目的考查形式改成先看数再计算,有助于学生形成计算的审题习惯。让学生发现通过观察可以感知数的特征并进行约分,这样可以让计算变得更加简单,正确率也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第6题不以改错的方式出现,而直接以计算题的方式出现,是出于不强加错的思考,来自于学生的错例,学生更易于记在心上。

(2)完成例

3、例4做一做剩下的题

反馈校对、纠错。

在校对答案后,可以进行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乘法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运算。

2.练习提升

在○里填“>”“<”或“=”。想一想,哪些式子,你不计算就可以直接填出来?○

反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哪些式子可以不计算就直接得出结果。

(1)题

1、题3主要引导学生从分数乘法的意义来理解;

(2)题

2、题4主要是对分数计算方法的巩固。

【设计意图】计算的练习往往比较枯燥,这时题目的设计就显得比较重要了。本题的设计让学生们在练习反馈中既对分数乘法的意义进行了回顾,又将整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还对计算方法进行了巩固和应用,对学生的思维的拓展也是大有益处的。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得出这些结论的?

没错,“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是我们学习数学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对本节课的小结中,对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进行回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重要。

五、布置作业

函数的奇偶性(第2课时) 篇7

一、教材分析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 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它把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间的关系定量地联系在一起, 反映在图象上为: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这样, 就从数、形两个角度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本节课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函数图象的对称性进行了拓展, 进一步研究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a轴对称和关于点 (a, 0) 中心对称时几何特征与代数表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a轴对称和关于点 (a, 0) 中心对称时的代数表征;

2.能在问题中对对称性的代数表征进行识别和简单应用;

3.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观察、抽象的能力, 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力;运用类比数学方法,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

1.函数图象对称性的代数表征;

2.函数图象对称性的几何特征与代数表征之间的转换.

四、教学难点

函数图象对称性的几何特征与代数表征之间的转换.

五、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师: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一个基本性质, 它反映的是一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质, 这种对称性质不仅广泛存在于数学问题之中, 而且利用对称性往往能更简捷地使问题得到解决, 对称性还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今天我们首先深入研究一个函数图象的轴对称性.

师:首先来看函数y=x2 (x∈R) , 它为偶函数, 从“形”的角度看, 即几何特征为关于y轴对称;从“数”的角度看, 即代数表征为f (x) =f (-x) .

思考1那么对于函数y= (x-1) 2 (x∈R) , 它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对应的代数表征是什么呢?

(二) 直观感知

师:观察函数y= (x-1) 2 (x∈R) 图象上点坐标的变化, 可以发现图象上关于直线x=1对称的两点A和A'横坐标之间的关系, 若点A坐标为 (x, f (x) ) , 则点A'的坐标为 (2-x, f (2-x) ) , 由于点A和A'关于直线x=1对称, 故f (x) =f (2-x) .

结论一:若函数y=f (x) (x∈D) 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则, f (x) =f (2-x) ;

师:那么, 若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呢?请说明理由.

思考2除了f (x) =f (2-x) , 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代数表征同样反映函数y=f (x) (x∈D) 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师:假设点A和A'离对称轴的距离都为x, 则点A坐标为 (1+x, f (1+x) ) , 则点A'的坐标为 (1-x, f (1-x) ) , 由于点A和A'关于直线x=1对称, 故f (1+x) =f (1-x) .

结论二:若函数y=f (x) (x∈D) 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则, f (1+x) =f (1-x) ;

师:那么, 若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呢?请说明理由.

思考3由特殊到一般, 当函数y=f (x) (x∈D) 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时, 代数表征是什么?

结论三:若函数f (x) (x∈D) 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 则, f (x) =f (2a-x) , 或f (a+x) =f (a-x) .

(三) 辨析提高

思考4观察结论一、二的两个代数表征, 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之处?

结论四:若函数y=f (x) (x∈D) 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 则, f (x) =f (2a-x) , f (a+x) =f (a-x) , …, f (x1) =f (x2) , 其中, 即x1、x2以a为中点.

(四) 类比归纳

师:再回忆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 大家完成以下结论:

结论一:若函数y=f (x) (x∈D) 图象关于点 (1, 0) 对称, 则, f (x) =-f (2-x) ;或f (1+x) =-f (1-x) ;

(五) 简单应用

例1已知函数y=f (x) (x∈D) 分别满足以下条件, 请分别说明函数图象关于______对称.

f (-2+x) =f (-2-x) , f (4+x) =f (3-x) ,

f (x-1) =-f (-3-x) , f (x+1) +f (-x+1) =0.

例2已知y=f (x) 为二次函数, 满足f (x+1) =f (3-x) , 试比较f (1) 与f (4) 的大小关系.

(六)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和方法?

(七) 课后作业

1.设二次函数f (x) 满足f (x+2) =f (3-x) , 且f (x) =0的两实数根平方和为10, f (x) 图象过点 (0, 3) , 求f (x) 的解析式.

2.已知函数y=f (x) (x∈R) 满足f (-x) =-f (x+4) , 且函数f (x) 在区间 (2, +∞) 上单调递增.如果x1<2<x2, 且x1+x2<4, 则f (x1) +f (x2) 的值 ()

A.恒小于0B.恒大于0

C.可能为0D.可正可负

教学反思

本节课《1.3.2函数的奇偶性 (二) 》是数学必修1中《1.3.2奇偶性》的第二节课,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奇偶性, 能应用函数奇偶性解决简单的问题, 对函数图象对称性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我所教的班级为实验班, 而且在前节课最后有学生就提问当对称轴不在轴及对称中心不在原点时代数表征是什么, 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函数奇偶性的拓展, 进一步研究函数图象的对称性;从函数图象对称性的几何特征和代数表征两个方面去研究, 建立二者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设计框架是由特殊到一般, 由几何到代数, 采用类比的数学方法建立更一般的函数图象对称性的几何特征和代数表征之间的关系.第一步, 从函数图象轴对称开始, 引导学生类比于函数图象对称轴为y轴时代数表征的结论, 比较容易得到当函数图象对称轴为直线x=1时的代数表征, 然后类比得出函数图象对称轴为直线x=2时的代数表征, 层层递进从而得到函数图象对称轴为直线x=a时的代数表征f (x) =f (2a-x) ;第二步, 对刚才的结论进行辨析, 确定了结论的存在性, 分析结论是否唯一.是否唯一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设计了用距离的概念引入另一个代数表征f (a+x) =f (a-x) , 然后将f (x) =f (2a-x) 与f (a+x) =f (a-x) 进行对比, 比较容易地分析出运用整体替换的思想, 替换后自变量和为定值, 因变量相等即为轴对称性的结论;第三步, 运用类比的数学思想, 得到函数图象关于点 (a, 0) 对称的对应结论.

本节课的引入还可以设计为由二次函数y= (x-1) 2引入, 引导学生计算验证f (x) =f (2-x) , 然后去掉二次函数模型, 再引导学生辨析任意一个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时, 是否都满足f (x) =f (2-x) .

本节课使我满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很好, 所有概念都是由学生总结得到的,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这得益于“先行组织者”的使用;

二、适时追问学生回答结果的理由, 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给其他同学以借鉴,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石榴》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8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石榴》。(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小作者浏览了这驰名中外的石榴园,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并且精读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告诉老师,学得怎样?

生:(很自信地)学得很好。

师:真自信,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该这样,要相信自己做得好。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点评]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学生有了自信心,不敢做的事敢做了,做不好的事做好了。《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如何养成?就要靠平时多多训练,多多培养。

师:现在老师想请三位同学上台来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读的,自己上来吧。

(三位学生抢着跑上了讲台)

师:由于自信,这三位同学抢占了先机。谁读到什么地方,你们自己分配一下吧。分好了就开始读。

(三位同学相互协商,分配好自己读课文的哪部分内容后,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点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里教者有意识让三位学生自主上台,读两个自然段课文,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提升了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师:课文读得确实不错。是的,石榴树的新枝抽出了,嫩绿的叶子长出了,火红的花儿开出了,很美,也很喜气!不过,如果你再接着往下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惊喜!

[点评]优美的点睛之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领学生步入阅读的殿堂。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呢?我该怎么读呢?就这么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理解的情况)

[点评]学习要求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接受,便于操作。

师:读好了吗?读懂了吗?

生:(自信地回答)读好了!读懂了!

师:对呀!学习中就要这么自信。如果老师再给你们时间,你们会争取读得更好吗?

生:会!

师:这就叫精益求精。难能可贵呀!这次读书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你们可以重点读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句话,待会儿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好吗?

(学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师:下面老师想请同学自己上台来按电脑按键,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你喜欢读第几句按一下相应键就可以了。

(学生按键盘上相应数字键,屏幕上就会出现第几句话。学生读的句子顺序不论)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己按电脑键盘,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充分尊重了学生。

(一学生自主选读第三句)

师:小作者看得多仔细,交代得多清楚。(教师引读这一句)

师:想看看这个变化过程吗?(投影映示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过程,加上这句话的朗读配音)看清了石榴的颜色变化了吗?

生:看清了。

师:哪位同学愿意再来介绍一下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过程。(投影映示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过程,不加朗读配音)

(生看着投影,介绍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过程)

[点评]适时的、恰到好处的多媒体课件,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石榴颜色的变化。

(生齐读第三句)

(一学生自主选读第一句)

师:同学们,听出什么啦?

生:小石榴很多。

师:谁能让这棵树上的小石榴结得更多呢?

(请一生再读这一句)

师:“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在“一个个”下加点),经他这么一强调,小石榴果然增加了许多!这就是朗读的魅力!读——

(生齐读第一句)

师:“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你还能感受到它的热闹吗?

生:不能。

师:对。那么“热闹”(加点)的时候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出示石榴花盛开的画面,并配上《喜洋洋》音乐)

师:感受到石榴花的热闹了吗?其实课文第2自然段中就有描写石榴花热闹的句子。谁来读?

(请学生读第2自然段中描写石榴花盛开的句子)

[点评]为学生创设一个理解词语的情境,或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都不失是帮助学生感悟词语意思的好方法。

(一学生自主选读第二句,读得不太好)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石榴的成长很容易嘛。请你再读读,一定会读好的。

(生再读第二句话)

师:这就对了,石榴的成长得有一个过程。

(生齐读第二句话)

(学生自主选读第四句)

师:“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哪个笑得更开心?

生:“笑破了肚皮”更开心。

师:其实这句话里有一个词儿就强调了这个意思。知道吗?

生:甚至。

师:我们在读这句话时怎样才能表达出这个意思呢?

(一生朗读这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一学生自主选读第五句)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感觉你介绍的不是石榴,而是——

生:娃娃。

生:小孩儿。

生:宝宝。

生:小姑娘。

师:是呀!在小作者的眼里,这满树的石榴,分明就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娃娃。它们喜欢热闹,还会咧开嘴——

生:笑。

师:甚至笑破了——

生:肚皮。

师:它们还有什么地方像娃娃?

生:急切。

生:扒开。

生:张望。

生:报告。

师:经这么一写呀,这满树的石榴就活起来了,动起来了,笑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五句,找找这种感觉。

[点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不应直白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反复朗读,巧妙引导,让学生去感悟、体会。这一教学环节正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

(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同学们,石榴经过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现在已经成熟了,红黄相衬的皮长出了,晶莹透亮的子儿露出了。你们一定想尝了吧?

三、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师:(出示第4自然段)请大家轻声读读这第4自然段,体会一下小作者和石榴零距离接触以后,看到的是什么?品出的是什么?

(生自由轻声读第4自然段)

师:(出示填空)“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

般的子儿_____,______,______。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______、______的,顿时感到______。”读了之后,谁愿意来填一填?(生口头填空)

师:(相机板书:玛瑙紧偎红

白相间晶莹透亮酸酸的甜津津清爽无比)

师:(再出示第4自然段)让我们一起再读、再体会。

(生齐读)

师:小作者看得非常清楚,品得也很真切,不过,这只是他的感受呀。现在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石榴,大家可以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出示句式)“石榴圆圆的,像______,它的外皮______,剥开外皮,只见

般的子儿。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______的,顿时感到______。”

[点评]学生通过自己亲眼看,亲手摸,亲口尝,所得到的体验一定是独特的,所说出的话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

师:谁愿意来说说?

生:石榴圆圆的,像个小皮球,它的外皮黄中带红,剥开外皮,只见珍珠般的子儿一个个挤在一起。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酸的、甜甜的,顿时感到清爽了许多。

生:石榴圆圆的,像爸爸紧握的拳头,它的外皮红红的,剥开外皮,只见银珠般的子儿一个挨着一个。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哇,凉丝丝的,顿时感到舒服极了。

师:刚才读的是课文中的话,现在说的是自己的话。写作,其实就是用我自己的手,写我想说的话。

[点评]课堂教学无非是教学生一个学习的例子。这一环节由照原文填空,到通过板书理清介绍石榴的顺序,再到通过学生自己看、摸、尝后填空,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都为下面“说水果”作了铺垫,提供了范例。

师:同学们,驰名中外的石榴园,让我们流连忘返;红黄相衬的石榴果,让我们爱不释手;晶莹透亮的石榴子,让我们垂涎欲滴。其实,在我们这块美丽而富饶的中华园里,还有许多名声远播的美味水果,岭南的荔枝、烟台的苹果、海南的椰子、吐鲁番的葡萄,等等。课前,老师让你们每人准备一种水果,现在请拿出来吧。

(生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水果)

师:请大家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带来的水果。

(生说自己带来的水果)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水果介绍给大家?

(生上台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师生相机评议)

四、布置作业

师:请你把喜爱的水果画下来,并为它配一段解说词。

[总评]唐老师的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关注了学生的发展,是一节适合学生成长的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培养。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者在每一个环节都注重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复习回顾,让学生自信地回答;检查朗读,让学生自信地上台;介绍水果,让学生自信地去说,等等,无一不在留意着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2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本节课真正体现了人本思想,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整节课,教者能够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受、自主体悟。无论是复习巩固让学生自主上台读课文,还是学习新课中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键盘,读感兴趣的句子,及学生亲口品尝水果,说独特感受等诸多环节,都充分体现着尊重学生,真正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教育的和谐性得以呈现。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在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下进行,和谐的教育教学应该是踏雪无痕、润物无声的。本节课教者以尊重、信任学生为前提,并在每一个环节都着力落实这一思想,自始至终都能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的历程,这又呈现了和谐的教学过程。

《我爱秋天》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9

象山县外国语学校

韩芳娟

【教材分析】

《果实和我们的生活》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第一课《我爱秋天》中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秋天的特征;第二部分是果实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第三部分是通过解剖果实,进一步了解果实的结构,认识果实。本课通过眼的观察、嘴的品尝、鼻的闻嗅、手的触摸,在品尝秋天的果实时,引入秋天果实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以“果实是怎么来的”发问,具体讲述果实的成长过程,感悟果实来之不易。知道果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劳动果实的情感。【教学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感官了解事物的特征,仔细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

2、知道秋天成熟常见的果实,了解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用果实做成的。

3、通过对果实的认识和对果实来历的了解,让学生感悟果实来之不易,愿意用实际行动珍惜身边的一切劳动果实。【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用果实做成的,知道果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难点:感悟果实来之不易,愿意用实际行动珍惜身边的一切劳动果实。【课前准备】课件、我的收获卡 【教学过程预设】

一、果实知多少,激趣

1、通过猜谜游戏,认识生活中的果实:辣椒、花生、桔子、玉米都是比较常见的果实(板书果实),下面这些果实,你认识吗?请叫出他们的名字。

2、什么时候我们要用到这些果实呢?

3、小结:有了这些果实,我们就可以解馋、充饥、招待客人、补充营养„„果实和我们的生活可真有关系。(板书和我们的生活)

二、果实真奇妙,激情

1、果实还能变魔术,变成各种各样的物品呢:看,(出示豆浆、香干等图片)果实做成了什么?豆浆、香干是用什么果实做成的?看到过磨豆浆吗?介绍给同学听

2、(出示棉衣)是用什么果实做成的?棉花是怎么变成衣服的呢? 棉花除了可以做衣服,还可以做什么?

3、小组研究:生活中的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果实做成的?

4、果实真奇妙,能制成这么多的生活物品,想想,要是没有了果实,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缺衣少食)

5、小结:果实的用处真大,没有了果实,我们就会缺少穿的,缺少吃的,缺少用的,它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太密切了。(板书密切相关)

三、果实哪里来,明理

1、学生根据以往经验自由交流:

和我们关系这么密切的果实是怎么来的呢,你知道吗?(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中出来的)

2、有一位果实朋友,天天和我们见面?它是谁呢?出示提示让生当当小小科学家,猜一猜(选其中一种常见果实——稻谷进行探究)

3、了解米饭的来历。

4、体验园:当当农民伯伯,插秧,割稻两分钟,感悟果实的来之不易。

5、经过这漫长的两分钟,你想说什么?

6、教师编唱歌曲《果实哪里来》,提升学生认识

7、小结:生活中的其他果实也和米粒一样来之不易,我们都要好好珍惜。可是,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这样的现象„„

四、果实大PK,导行

1、出示图片:如果你是这只苹果,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这碗米饭,你会怎么劝告你的主人?

如果你看到有人在生活上这样浪费,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看到小朋友挑食挑穿,你会怎么说?你平时挑食挑穿了吗?

2、总结:„„古人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也就是这个意思。

3、一齐拍手念自编儿歌:

五、总结颁奖

根据收获卡上果子数量的多少,颁发喜报、星星。课外延伸

继续探究果实的旅行。【教学设计说明】

《石榴》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能比较清晰地表达多与少。

2.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数一数、画一画的活动,在一一对应数数的情况下,理解谁多谁少,并能用数学语言比较清晰的表达数量的多与少。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目标分析:

本节课主要研究比多少。教材设计了有趣味的主题图,让孩子通过观察不同类量物体的多少,来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为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知识作准备。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比较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比较思想;但孩子的表达能力还不够,要训练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特别是多种数量同时比较是孩子比较难理解的一类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境中,首先帮助学生了解比较的事物,再进行一一对应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一一对应的过程,发现比较的结果。

教学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图示卡片、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回答问题。

(一)教师讲故事: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边讲故事边出示图)

(二)听完故事后,看图回答老师的问题。

1.故事中有几只小兔?(教师贴图)

2.故事中有几只小猪?(教师贴图)

3.小兔在做什么?每只小兔搬一块砖,他们一共搬了几块砖?(教师贴图)

4.小猪在做什么?每只小猪搬1根木头,他们一共搬了几根木头?(教师贴图)

5.快来看一看小兔在搬砖,小兔的数量和砖的数量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一一对应的表达方式,同时板书同样多)

6.小猪搬木头,小猪的数量和木头的数量比一比,你发现有什么发现?(出示一一对应的表达方式,同时板书多、少)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有序思考,逐步形成比较的步骤和方法。】

二、创编数学小故事,回答其中有关比较的数学问题。

(一)教师创编的数学故事。

1.小猫钓鱼:小花猫和小白猫比赛钓鱼,小花猫钓了4条鱼,小白猫钓了7条鱼。谁钓的鱼多,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2.秋天到了小动物们要举办一年一度的采摘大会了。你们看小猴子摘得是什么?小熊采摘的是什么?小松鼠采摘的又是什么呢?请你比一比说一说看谁能够当上采摘冠军?

(二)让学生独立创编数学故事。(可以是身边发生的事情)

【设计意图:通过创编活动使学生感受比较的量。】

三、课堂练习

(一)练习。

1.老师今天请来了许多小动物和我们做朋友,请你挑一挑,哪几种小动物的只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用刚才这种方法给同学们摆一摆,让同学们一眼就看出它们是同样多的吗?

2.做拍手游戏。

听清老师拍了几下(5下)

你拍的和老师同样多。

请你给你的同桌拍手,要求他和你拍的同样多。

3.小结:说能说一说什么是同样多?

(二)继续做拍手游戏。

老师拍5下,要求学生拍的比老师多2下。学生开始拍手。

老师拍5下,要求学生拍的比老师少2下。学生开始拍手。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次拍手的次数不一样?

(三)完成第7页做一做的题。说一说,为什么?

(四)看图标注多、少和同样多。

(五)看图猜一猜。

挡住的▲和●同样多,所有的▲和●比,是同样多吗?请说明理由。

挡住的▲和●同样多,所有的▲和●比,谁多谁少,请说明理由。

所有的▲和●谁多谁少,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设计意图:在看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推理,说出比较两个数多与少的猜测理由,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四、总结

《石榴》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1.会写12个生字词,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理解“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齐读。荷花又叫“莲花”。 (板书:莲花)

2.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板书:莲叶)荷花的果实就是“莲蓬”。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学生容易理解荷花是什么样的,联想荷花给人有视觉,嗅觉等方面的体验。】

二、观察图画,走进文本

(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

指导看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再读读课文。读中启发:自己看看图,读读文章。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荷花图,有条理的说出荷花样子,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学生初步感受荷花之美。】

三、轻读课文,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理解课文脉络,理清层次,整体感受课文。】

四、讲读课文

第一节:

1.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画上的荷花多美,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指导朗读。有感情的读。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第二节:

1.学生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

训练句式。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荷叶();又看到()荷花();还看到()花骨朵()。

要求学生用“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 例句:

(1)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又看到雪白的荷花,还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2)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

3.指点:小朋友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

(板书:色彩美)

4.还有刚才你们说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在微风中舞蹈,花骨朵小巧玲珑,小莲蓬张着笑脸,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

(板书:姿态美)

5.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的第二节。

6.这一节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冒”“露”

7.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來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8.(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

有表情朗读第四节。

9.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

出示一块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 ]看着满池的荷花。”

(例:我好奇地看着;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通过语言训练明确认识,在学生理解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带入课文情境。)

10.诱导:现在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这时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视着图画。其间轻轻地提示:“荷花翩翩起舞了”)

11.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

1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运用讨论式教学,通过句式训练,展示荷花色彩,学生体验荷花色彩美,姿态美,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五、填空练习 复述课文 认读生字

1.完成练习:

(出示课件:练习)

荷叶___________的,像一个个______________。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露出_______________。有的还是____________,看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个片段描写荷叶的句子是第____句。其中,_________写出了荷叶多,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和形状美。

②这个片段描写了荷花哪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导复述课文。

3.认读生字,出示生字词卡片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读背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石榴》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1 教材分析

柯西不等式是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4-5第3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第1节的内容,是继基本不等式之后又一经典不等式.教材安排柯西不等式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柯西不等式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重要数学结论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即在理解重要数学结论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面临的具体问题与重要数学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善于利用这样的联系,应用重要数学结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2 学情分析

通过对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5模块中“不等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初步掌握了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简单的线性规划和基本不等式等不等式的相关内容,这就为柯西不等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理解其等号成立的条件,掌握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能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并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柯西的了解,以及诗情画意般的关于柯西不等式的学习方法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是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

5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简要介绍法国大数学家柯西的生平及其在科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学家柯西的介绍,向学生渗透数学史的有关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与柯西有关,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2:温故知新、发现定理

问题1设α和β是平面内的两个向量,那么α与β的数量积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1:已知两个非零向量α与β,我们把数量α·β叫做α与β的数量积,记作α·β,即α·β=|α||β|cosθ.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

问题2根据数量积的定义,|α·β|怎样计算?|α·β|与|α||β|的大小关系如何?为什么?

学生2:因为α·β=|α||β|cosθ,所以|α·β|=|α||β||cosθ|,又因为|cosθ|≤1,所以|α·β|≤|α||β|,当且仅当α与β共线时,等号成立.

问题3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有向量α=(a,b),β=(c,d),那么不等式|α·β|≤|α||β|又可以怎样表示呢?

学生3:

定理1(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设a,b,c,d都是实数,则(a2+b2)(c2+d2)≥(ac+bd)2,当且仅当ad=bc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入手,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的向量形式,自然流畅,符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的基本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数学是自然的”,柯西不等式是柯西在研究分析中的“流数”问题时发现的,但对于中学生来讲就要以他们能够接受的自然的方式来呈现柯西不等式.另外,在必修4数量积的坐标运算课后习题中就已经编排了柯西不等式.因此,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入手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既不失去“自然”性,又便于学生理解.

活动3:深入研究、证明定理

师:这个不等式什么时候取得等号呢?

师:柯西不等式除了定理中的表现形式以外,还有很多等价形式,例如:

问题4根据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填空:

(1)已知a,b,c,d是非负实数,则

设计意图巩固训练,再次强化对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的结构特点的把握.

问题5你能给出定理1(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其他证明方法吗?

学生5:我用的是比较法,过程如下:

当且仅当ac=bd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进一步确认柯西不等式的正确性.

师:柯西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非常多,有比较法、分析法、向量法、利用均值不等式,还可以构造图形、构造函数等等,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探索或者查阅相关的资料寻找柯西不等式的其他证明方法.

我们今天学习的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是指两个数的柯西不等式,我们知道均值不等式有两个数,3个数甚至是n个数的情形,柯西不等式一样,也有3个数以及n个数的情形,后面同学们很快就会学到.

活动4:牛刀小试,运用定理

师:哪位同学能证明此不等式?

生6:此不等式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证明,过程如下:

师:这个不等式能不能用柯西不等式证明呢?

生7:由于a,b∈R,根据柯西不等式得

又a+b=1,所以

由于

设计意图本题的证明方法较多,既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也可以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由于学生在基本不等式的学习中已经证明过此不等式,所以笔者先让学生阐述基本不等式的证法,以此为过渡,再将学生引入到柯西不等式的证明上来,这样处理就显得自然、流畅.

师:这个函数的最值可以用哪些办法求得呢?

生8:可以用换元法、数形结合法、导数法等.

师:能不能用柯西不等式求解呢?

生9:函数的定义域为[1,2],且y>0.

设计意图利用柯西不等式既可以证明不等式,还可以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解决本例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形式的结构特点.另外,通过给学生呈现解题过程强调无论是证明不等式还是求函数的最值,必须要指明等号成立的条件.

活动5:交流体会,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0: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等号成立的条件及其变形;二是柯西不等式的运用(包括证明不等式和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三是本节课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小结和反思,让学生知道课堂小结不仅要涉及到本节课中的知识和方法,还要涉及到数学思想,并以此为范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培养.

活动6:课后延伸、强化定理

课后作业略.

课后思考题(1)已知a,b,c为正数,且满足条件acos2θ+bsinθ<c.求证:

(2)若2x+3y=1,求4x2+9y2的最小值,并求出最小值点.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及课后思考题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延伸到课后,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6 课后反思

6.1 问题驱动课堂、引领学生探究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起点.好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而且也为学生不断地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方向,从而能持续地驱动学生进行探究,激发思维,深化思维.柯西不等式是由法国大数学家柯西在研究分析中的“流数”问题时得出的,但给中学生讲授时,如何恰当的引入则是教师首先面临的问题.本节课从学生熟知的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柯西不等式,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起点低、难度小、层层递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不断处于探究状态,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求知过程的体验.

6.2 诗歌提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给学生传授正确的数学知识,还要给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在本节课结束时,笔者向学生呈现了一首有关如何学习柯西不等式的诗,在此笔者也想呈现给各位同仁,供大家分享:

怎学柯西不等式,老师把它写成诗;

来龙去脉摸清楚,向量关系是基础;

证明方法要熟悉,比较构造有思路;

作用功能须彻悟,结构特征要牢记;

活学活用靠反思,转化变形找规律;

化和为积巧分离,化积为和细设计;

不等变换做传递,相等条件列算式;

细心求解方程组,算出结果心欢喜;

熟能生巧多练习,考试解题有灵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三更灯火五更鸡.

随后笔者又给学生呈现了一首我国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一并分享给大家: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知读书迟.

通过这两首诗,学生不仅对柯西不等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明白了要学习趁年轻,在学习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应该乘风破浪、勇攀高峰.这两首诗的呈现使得这节课具有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极大的提升了课堂,同时也成为了本节课的亮点.

上一篇:上海海洋公园作文下一篇:王丽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