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的论文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推荐8篇)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 篇1

这天,拉蒙·特鲁吉罗去学校的途中,先去图书馆还了一本已经到期的书。“我说,”他对图书管理员说,“我上个星期就知道这本书过期了,但是,我得了流感,床都下不来。我还是得支付罚金吗?如果您需要,我可以找医生开一个证明来。”图书管理员哼哼哈哈的。然后他说:“好吧。你没有其他罚款纪录,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拉蒙大松一口气,接着就上早晨的课去了。中午,他正在校园里快步前进,突然碰到一个朋友。“一起去吃午餐吧?”她问。“去不了啦,”拉蒙说。“我得去餐桌边安排签名的事情,我们反对提高学费。我们稍后见吧。”

到了下午,拉蒙轻松下来,他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去见历史学教授。“我想见您的原因,”他开始说,“是„„嗯„„我觉得自己上次考试的分数应该更高些。我知道您不想改成绩,但是,我回去看了我的课堂笔记,就是关于越南问题的那些笔记,我觉得自己拿出了您想看到的所有内容。”教授同意看看拉蒙的试卷。“嗯,”她看完后说:“我看起来的确不错。我准备把你的成绩从B加升为A减。”

当天晚餐时,拉蒙向室友借20美元,到月底再还。“你知道,”他说,“上个星期是我母亲生日。我为她买了一件礼物,还买了生物课的最后一本书。但是,下个星期我会在比萨店多工作几小时,可以准时还你的钱,一点问题也没有。”那位室友确保他自己有足够的钱花之后说:“好吧。毕竟,朋友交着干什么用的?”

如果你问拉蒙一天怎么过的,他有可能说:“我去图书馆还了一本书,我去上课,我在请愿桌上安排签字,我跟历史学教授谈话,我跟室友一起吃晚饭。”事实上,他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说服上了,说服人们做勉为其难的事情,或者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在做很多说服人的事情,虽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不一定称其为说服。为说服人而进行的公众演讲基本上就是这种说服的延伸。这是希望转变一个小组,而不仅仅是一个人来接受你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

进行说服性的演讲(和写作)会在你一生的各个时期让你受益,从人际关系到社区活动到职业发展都是如此。在最新的一项研究当中,经济学家调查过一些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己说服别人的能力的人,包括律师、销售代表、公关专家、顾问、管理员等。这些经济学家的结论是,说服占到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6%!

虽然说服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一直都是研究的对象,但是,到今天,它仍然是一些学者进行激烈辩论的主题。关于说服是如何起作用的,已经有很多值得尊敬的理论,还有数量庞大的科学模型来说明说服过程,甚至还有范围广泛和互相冲突的说服定义。

从我们的目的来说,仅仅知道这一点就足够了:当你讲话是为了说服的时候,你是在当一个倡导者。你的工作是改变听众的想法,让他们同意你的观点,也许因为同意你的观点而采取行动。你的目标也许是捍卫一个思想,驳倒一个对手,推销一个计划,或者激发人们采取行动。因为说服型演讲人必须清楚明白地交流信息,你也需要告知型演讲中用到的很多技巧。但是,你还需要新的技巧,使你从拿出信息发展到影响听众的想法或行动。

跟其他类型的公众演讲一样,如果以系统的方法来处理说服型演讲,那你的效果会更好。我们先看看涉及说服过程的一些心理学原理。

关于说服的心理学

说服是一个心理学过程。它总是发生在存在两个或更多观点的情形中。演讲人相信,经辐射处理的新鲜肉类和蔬菜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许多听众却不这么看。演讲人觉得由医生协助进行的自杀是不人道的,但有些听众却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做法是行得通的。演讲人希望每一位听众都立即签名学习CPR,但是,大部分听众却宁愿推后,等“有朝一日”再来学。不同的观点也许是完全对立的,也许是程度上的不同。不管是哪一种情形,都必须有不一致的情况存在,否则,也就没有进行说服的必要了。

劝说演讲的难处

在所有公众演讲当中,说服是最复杂和最难的一种。你的目标比在告知型演讲中大些,听众分析和适应的工作要求也更高些。在某些说服型演讲中,你将处理有争议的话题,因而会触及听众最基本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这会增强听众对说服的抵制情绪,并使你的任务更难完成。

例如,很容易解释极刑的历史,但要说服听众,让他们认为极刑应该废除还是在某些州重新使用就困难得多。在说服型演讲中,你不仅仅需要争夺听众对极刑的认识,而且还必须与他们针对犯罪和公正的态度,他们关于极刑是否有利于震慑犯罪分子的思想,和他们关于剥夺人类生命的价值观进行争夺。符合听众当中的一部分人的论证思路也许不符合另一批听众,甚至会使另一批听众产生反感。对某些听众完全有逻辑的东西,对另外一部分听众可能就是完全没有理性的。不管你在演说话题上是多么有深度的专家,也不管你如何完整地准备好了自己的演讲,也不管你的演讲有多大的说服力,某些听众就是不同意你的意见。

这可并不是说,说服就不可能实现了。这话的意思是说,你应该带着一个现实的思想进入说服型演讲的讲台,能够做到什么,不能够做到什么要心中有数。你不可能指望通过一次演讲就把一群死心塌地的民主党人变成共和党人,也不可能指望把一个极爱好排骨的人转变成素食者。如果听众并不是十分热心于你的话题,你可以现实地寄希望于让自己的演讲至少使其中的某些人会转变到自己的立场上来。如果听众强烈反对你的观点,那么,如果这样一次演讲使其中的少数人决定重新仔细地评估自己的观点,那你可以把自己的演讲看成是一个成功。

你在某次特别的说服型演讲中有多么成功,取决于你如何根据听众的价值观、态度和信仰裁剪自己的信息的能力。说服是一种战略活动。正如商人或军事领袖要做出战略,以获取较大的一笔业务或者赢得一次战斗,一个说服型演讲人也必须具有用战略来赢得听众的观点。在第五章里,我们考虑过听众分析和说服的基本原则。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另外两个原则,这对于说服的心理学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个原则解决听众如何处理和回应说服内容。第二个原则是关于如何确定说服型演讲的听众目标。

听众如何处理劝说演讲中的信息

我们经常把说服看成是某个演讲人对一些听众所做的事情。事实上,很多研究表明,说服是一个演讲人跟听众一起做的一件事情。虽然美国的听众很少在演讲人发言期间打断一个演讲人,但是,他们不会被动地坐在那里接受演讲人所说的一切。

反过来,他们经常会跟演讲人进行心理上的来回战。他们听演讲人演讲的时候,会主动地评估演讲人的可信度、表达能力、论证材料、用语、推理能力和情感召唤力。他们也许在某个点上做出积极的反应,在另外一个点上做出消极的反应。有时候,他们也许会在自己的内心里跟演讲人争论。这种心理上的拉锯战是非常激烈的,尤其是在听众与演讲的主题有很紧密的联系,而且相信这样的演讲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时候。

从一种意义上说,在说服型演讲中,演讲人和听众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关系,跟口头对话时发生的情形是类似的。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乔丹:联邦政府当真需要取缔仇恨言论。共和党说同性恋是恶魔,这实际上是在怂恿暴力行为,有时候是在唆使谋杀。

凯莎:我同意,针对男女同性恋的暴力行为是错误的,但是,我不能肯定用查禁的办法是适当的。没有证据证明这些出版物实际上引发了暴力行为。另外,第一修正案不是保证了自由言论的权利,哪怕是支持可恶事业者的言论?

乔丹:言论自由是重要的,但是,人们也有不受迫害地生存的权利。我们的政府难道没有责任尽力保护人们不受歧视?

凯莎:我们不能拿言论自由来调和。让政府当中的某个人来决定什么是可接受的言论,哪些是不可接受的言论,这是相当危险的想法。我们一旦取缔仇恨言论,那就会马上开始禁止其他形式的表达。

乔丹:不一定。我们已经禁止了某些形式的言论,因为这些言论对社区是危险的,比如危及总统的生命安全,或者在拥挤的大楼里高喊“着火了”。为什么禁止仇恨言论就不同呢?P371图文

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形当中,如果一个说服型演讲人真诚地传达信息,并使其与目标听众相适应,那他或她会更有影响力。

在说服型演讲中,也会发生同样的相互交往,只是听众有所不同,这里的听众是凯莎,她只需要对自己做出回应,而不需要大声说明。

对作为一个演讲人的你来说,这一点有什么意义呢?这意味着你必须把自己的说服型演讲看成是一种与听众的心理对话。最重要的是,你必须预测听众对你的观点可能产生的反对意见,然后在自己的演讲中回答这些问题。除非你能够直接处理听众产生怀疑的原因,否则,你不能能够说服听众放弃他们的怀疑。

当你准备说服型演讲时,应该把自己放在听众的角度上,想像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为了让这一点发挥作用,你必须对自己的演讲抱严格的态度,就如同你的听众也会对你毫不客气一样。在他们有可能提出问题的任何地方,都要想办法回答。在他们想要提出批评的任何地方,都要想办法处理这些批评意见。如果他们看出你的论证过程出现漏洞,一定要想办法马上堵上漏洞。不要把任何一件事情留给运气。

目标听众

不幸的是,不管如何精心地设计自己的演讲,你都无法说服所有的听众,即使有这样的时候也是少数。有些人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你绝对没有任何改变其观点的机会。另外一些人已经跟你的观点一致,因此没有说服他们的必要。跟大部分听众一样,你的听众也会包括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你的观点抱仇视的态度,有些人支持,有些人犹豫不决,还有一些人并不关心。你本想让演讲对所有人一样有吸引力,但是,这样的事情并不可能发生。你多半会有一部分听众,他们希望赞同你的演讲。这一部分听众就是你的目标听众。

集中精力在目标听众上,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忽略或者侮辱另一部分听众。你必须在心里记住所有听众的思想和感情。但是,不管你的意图多么崇高,也不管你费多大力气,你都无法一次说服所有听众。因此,决定自己要说服哪一部分听众才是有意义的举动。

广告给了我们一个有效的模范。成功的商业片总是针对市场的某个特别层面的,它们的吸引力是经过特别挑选,专门用来针对目标听众的。互助基金现在把很大一部分广告拿来针对妇女。为什么呢?因为妇女越来越多投入股票市场。另外一方面,啤酒广告都是针对男士的,尤其是蓝领工人,因为他们才是喝啤酒最多的人。软饮料广告呢?它们是想钩住年轻人,因此,它们的主角都是青少年,它们会播放音乐,反映他们年轻人的价值观。

对于你的课堂演讲来说,你并没有大型广告机构那种高级的研究能力。但是,如我们在第五章所见,大家可以利用观察、采访和问卷来找到班组里面赞成你的观点的同学。这就是你那个版本的市场研究。从这样的市场研究当中,你可以确认自己的目标听众,也能够找到你必须要在讨论中加以关注的议题,这样才有说服力。一旦明白了目标听众在哪里,你就可以裁剪自己的演讲,使其适应他们的价值观和关心的事情,也就是说要针对目标。

例如,这里有一位同学,阿米·沙皮诺,为她的说服型演讲做目标听众确定工作。她想说服同学在器官捐献卡签字,以此赠送生命的礼物。

我的听众一共有22名学生。我的听众分析问卷表明,有3个人反对在任何情况下捐献自己的器官。不管我怎么说都无法说服他们。我的问卷还显示,有4位学生已经在器官捐献卡上签了字。我不需要说服他们。另外15位学生可以说服,假如他们更多了解对器官捐献的需求,也了解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话。他们是我的目标听众。

阿米不仅仅准确定位了自己的目标听众,她还从听众分析问卷调查当中得知,她要讨论的议题必须很有说服力:

我的目标听众可以按下述方法细分:7名学生说,“害怕还没到时候就被提前宣布死亡了”,这是不想在器官捐献卡上签字的主要原因;5名学生担心其身体会被“切碎或破相”;另外有3名学生引述宗教原因来说明自己反对的理由。问卷还显示,15名学生当中的10名并不完全了解对器官捐献的需求。

有了这些信息之后,阿米就能够写出一流的演讲了,这个演讲将专门针对同学的态度和关于在捐献卡上签字的想法。在演讲中,她说明了对器官捐献的需求,她解释说,有数以千计的人,他们唯一的存活希望就是进行心、肝或肾移植。她还仔细回答了同学的担心和反对意见。她说,有严格的安全措施来防止医生在病人尚没有死亡的时候就抽走救生设备,以便进行心、肝等的制备工作供移植手术之用。她表明,捐献的器官会仔细地取出,就跟医生在活体病人身上进行手术一样,她说,几乎所有宗教领袖都赞同器官捐献,因为这是帮助拯救生命的办法。结果,她说服了好几位同学在捐献卡上签了字。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 篇2

(一) 可能自我定义

1. 可能自我概念。

Markus&Nurius (1986) 提出的可能自我概念, 把以未来为基础的表象视觉、语义或符号, 这些自我概念的发展成分称为可能自我, 指出可能自我是自我意识中与个体的潜能和未来有关的、自我概念中的未来定向成分。可能自我来自个体的价值、目标、希望、渴望、预期和恐惧, 是个体关于他们可能成为什么, 愿意成为什么, 以及害怕成为什么的想法。它既指我们非常想 (可能) 达到的自我, 也指我们可能达到却担心实现的自我, 所以, 可能自我主要包括两方面:希望自我与担心自我。可能自我不仅仅是一些想象的角色或状态, 它们表征的是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希望、恐惧和幻想。这些可能自我既是人格化、个性化的, 也是社会化的, 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其不仅可以在认知上形成和指导个体当前的行为, 还能在情感上激发个体追求某种渴望的状态或未来目标。

2. 可能自我功能。

可能自我有两项重要功能:其一, 为将来行为提供激励, 具有动机的功能;其二, 帮助人们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发生事件的意义, 为当前自我提供评价和解释的功能。

(二) 可能自我理论

Schutz (1964) 、Gordor (1968) 、Levin-sor (1978) 等人对自我感和未来梦想与期望的研究, 以及Markus (1983) 的自我图式概念提出, 为可能自我的研究打下基础。可能自我理论即从这些早期自我图式的研究中概括而来的, 这种理论认为个体能依据过去自我形成现在自我, 然后依据对现在自我的认识, 想象未来自我。这就是可能自我理论纵向结构: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另外, 个体能形成清晰而积极的目标, 避免消极的目标, 这就形成了可能自我理论的横向结构:希望自我、预期自我和恐惧自我。

1. 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

基于个体过去的行为表现和对能力的自我评价组成的已有知识, 可能自我体现为对过去自我的表征。然而, 可能自我的产生并不仅仅是个体的看法, 而与社会情境息息相关, 尤其是来自个体生活环境的干预, 可能自我就在这些内在或外在的情境中形成和重塑。

2. 希望自我、预期自我和恐惧自我。

希望自我、预期自我和恐惧自我是可能自我理论的横向结构, 即人们希望成为什么——“希望自我”, 人们愿意成为什么—“预期自我”, 以及人们害怕成为什么——“恐惧自我”。在全部的可能自我结构中, 希望自我、预期自我反映了不同方面的积极自我, 如成功自我、健康自我或爱的自我;恐惧自我反映了消极的可能自我, 如失败自我、虚弱自我或孤独自我。这些可能自我的横向结构支配着个体行为中的亲近或逃避过程, 不仅对未来行为具有激发的作用, 而且能在特定领域更好的预测未来行为。

3. 平衡可能自我。

希望自我和预期自促进个体朝向目标的行为, 而恐俱自我影响个体朝向目标的行为, 这三者间的平衡能促进动机和调整行为的方向, 会得到更为重要的行为和社会心理结果 (Frazieretal, 2000) 。因而, 平衡可能自我的操作定义即, 在既定的领域中, 一个预期自我有一个在同一领域的补偿性的恐惧自我 (Frazieretal, 2000;Oyserman&Markus, 1990) 。

由于希望自我、预期自我反映积极自我, 恐惧自我反映消极自我, 平衡可能自我则体现了积极可能自我与消极可能自我的对应平衡, 在这种平衡状态下, 可能自我将更具激发性 (Oyserman&Markus, 1990) 。

(三) 可能自我测量

1. 访谈法。

访谈法首先由Markus (1987) 采用, 是分别访问母亲和女儿的半结构式访谈。通常让被试尽可能的列出对未来的希望、预期和恐惧, 然后由被试详细解释如何避开恐惧, 实现希望和预期, 最后对这些回答进行编码分析。这种方法可针对研究内容和方向不同, 设置不同的问题, 灵活性比较好, 获取内容相对可靠;但耗时耗力, 且面谈的掩饰性比较高, 真实性难以保证。

2. Q分类法。

Q分类法是将个体对自我的描述加以分类, 从而评估治疗功效的方法。一般采用包括41项的9点量表测验, 后来有发展为99项目的测验。这种方法要求被试按最适合自己的描述维度, 对60~200张描述人格的语句卡片分组, 然后通过因素分析对这些组进行研究。

3. 故事法。

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会有一个可以反映出他/她可能自我的设想。一般要求被试一小时内完成一个故事, 以第三人称表达, 内容关于被试几年或几十年后的生活状况, 其中尽可能地描述可能会发生的主要事件和需要极力避免的主要事件且无需解释, 但被试需要描述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最后由研究人员对故事内容进行编码分析。

4. 问卷法。

问卷法是可能自我最近研究常采用的方法, 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开放式问卷要求被试针对各种可能自我进行罗列, 并指出对个体来说最重要的三个, 研究者依据答案进行编码。封闭式问卷的提出则被质疑限定了被试的想象空间, 无法真正反映其可能自我;随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封闭式问卷信效度比较理想而且弥补了开放式问卷的很多不足, 能完整测量出特定领域的可能自我。目前我国对可能自我的研究多采用这一方法, 而较为成熟的封闭式问卷有学业可能自我量表 (Cross&Markus, 1991) 、学业可能自我量表 (Anderman, 1999) 。

(四) 应用领域研究

1. 国外研究内容

当前国外可能自我的研究领域集中在教养 (Strauss&Goldberg, 1999) 、落差 (Oyserman&Saltz, 1993) 、学业成就 (Oyserman, Gant&Ager, 1995) 、健康 (Hooker&Kaus, 1994) 等方面。

在教育领域, 很多研究者对可能自我与学业成绩及学习行为进行了研究。Markus和Nurius (1986) 指出青春期个体形成的未来可能自我是重要的动机, 学习的经历会影响积极或消极可能自我的发展, 从而明显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成绩。Anderman (1999) 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业可能自我与学业成绩有关, 现在学业可能自我和未来学业可能自我可以有效的预测学业成绩的变化, 这二者的差异也与学业成绩的变化密切相关。此外, Chin Hsing Hsu (2001) 的研究表明具有较高学业可能自我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更好。Vernon (2004) 在可能自我和成就动机的研究中指出可能自我的结构和情感成分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获得有关。这些研究结果对学校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可能自我在运动领域内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运动自我图式和运动可能自我。Kendzierski (1988) 确定了运动领域内的三种自我图式:运动员图式、无运动图式和非运动员图式。Whaley (1998) 的研究不仅证明可能自我直接与运动行为有关, 还指出可能自我是运动领域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Chin Hsing Hsu (2001) 研究表明运动员学生的运动可能自我高于非运动员学生的运动可能自我, 这与学业可能自我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相似, 具有较高运动可能自我的学生其运动成就更高。可见在运动领域内, 运动可能自我可以显著预测运动成就。

可能自我应用于健康领域, 主要体现在犯罪行为和健康风险行为方面。Oyserman&Markus (1990) 通过对不同程度犯罪行为青少年的研究, 发现无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明显比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在预期和恐惧之间的平衡上要高。Newberry&Duncan则使用一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高中生的积极和消极可能自我的数量的统计, 发现较少积极可能自我和较多消极可能自我可以有效预测过失行为。

另外, 由于积极的可能自我可以塑造和促进个体的健康行为, 与健康联系的可能自我也可以显著地预测个体的健康行为 (Hook&Kaus, 1994) 。研究表明, 与健康相联系的可能自我在中年期显得最为重要, 这种重要性会一直持续到老年。心理咨询文献中有研究表明可能自我是帮助个体思考当前状况和达到未来希望果的有效工具。此外, 明确的未来可能自我可以减少抑郁的发生率。

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可能自我的研究比较有限, 主要是针对中学生进行的学业可能自我与运动可能自我的初步研究, 以及职业可能自我的初探, 有以下结论。

秦林在关于《初中生学业可能自与问题行为》的研究中采用《Anderman的学业可能自我量表》, 结果显示:目前学业可能自我预测男女问题行为由高到低分别为敌意性维度、违纪维度、多动维度、不成熟维度、强迫维度和不成熟维度、违纪维度、攻击性维度。未来学业可能自我能预测男性攻击性、女性残忍维度、抑郁退缩维度的问题行为。而且目前学业可能自我比未来学业可能自我对问题行为有更高的预测性, 目前学业可能自我对男性行为问题的预测作用更大, 目前学业可能自我和未来学业可能自我与外显问题行为相关程度高于部分内隐问题行为。这一研究为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行为矫正提供了参考。

田宝等人对少年运动员的系列研究显示, 运动可能自我对运动能力有较强的预测作用;目前学业可能自我和未来运动可能自我影响着目前的学业满意感和运动满意感;少年运动员学业任务定向和运动自我定向能有效预测学业可能自我, 运动任务定向能有效预测运动可能自我。这一研究调查了少年运动员学业可能自我与运动可能自我的现状, 为科学化的教育、训练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牛媛媛根据自编问卷探讨了特定群体大学生的职业可能自我存在的专业、城乡、性别差异, 总体发展水平良好, 但拥有过高职业希望自我。谢金澜根据自编问卷探讨了可能自我、目标定向与工作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工作绩效的预测、评估与提高提供了有利依据。

(五) 不足反思及展望

可能自我概念及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重视, 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因其研究发展至今不过二十余年的时间,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其理论框架及实证研究。目前我国关于可能自我的研究也非常有限, 仅针对中学生的学业可能自我与运动可能自我进行了初步研究, 对于其它领域中可能自我的作用, 有待于深入探讨。笔者认为, 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研究内容更为深入, 可注重对可能自我的作用和价值, 尤其对职业领域可能自我的结构和作用进行研究。2.被试选择范围更广, 以往更多关注青少年的横向研究可转向本土化的纵向研究。3.研究方法有待完善, 已有研究更多采用封闭式的问卷调查, 方法比较单一, 未来研究就有所突破。4.更注重研究应用性, 对关于实现个体可能自我的程序性知识即相关计划和策略, 进行研究并应用于相应领域, 可体现其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秦林.初中生学业可能自我与问题行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7.

[2]张丽华, 刘晟楠.两大方法论下的自我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7) (5) :58.

关于心理学理论的若干研究论述 篇3

心理学理论基本理论实践研究心理学理论是一项具有悠久的历史的项目,是关系到人们行为和心理的关键因素。以教育事业为例,科学地对心理理论进行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科学的对学生进行组织,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专注度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需要科学的对心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发挥心理学理论的功能性。

一、心理学理论的相关概述

心理学理论是一种针对心理学和精神疾病领域的重要理论,可以根据人们的行为情况,对对象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进行预测,甚至可以通过心理学理论将对象的行为进行诱导。心理学理论可以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可以应用到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医生治疗的过程中,缉查办案中,其功能的全面发挥可以使得的各类问题得到良好的处理,促使社会的和谐安定。

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对象的心理活动情况,对象的行为等,心理学理论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揣摩和分析,将对象的下一步活动进行猜测,从而有效的提高行为问题、意识问题和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对象的潜能。

二、心理学理论的意义

随着心理学理论的进步和完善,心理学理论的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对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心理学理论的理论意义

1.心理学理论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论和辩证法提供足够的依据,促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哲学可以得到有效的解读。心理学理论对人们的行为、意识和心理等进行研究,为事物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进行解释,还可以根据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人们的心理现象和脑活动等进行揭示,使得外物对人们的行为、心理和意识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的解读。

2.心理学理论可以为相关的学科提供参考,并提供良好的理论价值。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对向是人,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研究,揭示事物客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可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文学、艺术、政治等提供理论基础,积极推动相关学科的进步与完善。

(二)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意义

心理学理论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尤其是在人们的生活,心理活动可以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进行调节,促使实践可以得到顺利的展开。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实践的效率和实践的质量。以教育为例,教师将心理学理论进行应用,可以根据学生的表情和行为对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分析,并根据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情况,完成对教学活动的调节,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可以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此外,心理学理论可以为人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提供实践基础,人们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和解读,形成良好的自我情绪控制,有效的对各类不良情绪进行控制,降低不良情绪对自身的影响,积极推动人们对消极的个性品质进行控制,推动人们的身心健康,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人们的积极品质可以得到提升。

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理论分析

心理理论的主要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心理学理论的意义,对心理学理论的对生活的揭示意义进行分析,积极推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使得人们的可以持续健康发展。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主要是根据相关动物实验得到的心理学理论,通过相关试验的验证,可以使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可以与环境相交互,通过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读和改善。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1913年由华生提出对心理主义概念进行摒弃,对刺激和反应客观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揭示。同样巴普洛夫在《条件反射理》中对行为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证实了可以采用生理学术语等对心理过程进行研究。

心理学的研究对向是意识,但是由于意识是不可见的,不能采用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方法进行预测和测量,单仍旧需要通过外界信息对人们的行为影响。在进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完全对主观意识进行摒弃,科学的对观察法、条件反射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等进行应用,对社会情境和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充分的应用到药物心理学、广告心理学中,并积极的对人文科学等进行渗透,积极推动主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主要是由弗洛伊德进行提出,弗洛伊德根据病人的谈话等内容,对病人的疾病原因等进行推测,佛洛依德指出,人变形的行为活动是含有无意识的行为活动,但是通常情况下,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得人们的一些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不能良好的表现出来,这也就使得长期的压抑积累,使得人们的下意识形成,也就会导致人的一部分本内在下意识的作用下,产生无意识活动。

1.无意识。人的无意识行为是人们不易察觉的部分,其中包括人们被压抑的欲望和原始的本能冲动。其中被压抑的欲望是指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由于社会法规和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所限制,人们不能做的一些内容,长期以往的压抑会使得人们欲望不断被压制。通常情况下意识不能对无意识进行驱动,往往需要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下,无意识彩绘被激发。

2.抵抗与压抑,人们的一些欲望是不能被社会的规范所容忍的,也就使得人们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为了抵抗这些不被社会所容忍的欲望,人们的意识需要进行抵抗和压制。

3.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的是人们最原始的部分,也可以被视为无意识的部分。随着人们的年龄不断增长,人们的社会阅历逐渐丰富,面临的社会现象也逐渐增多,也就使得人们的自我产生。结合自我的实际情况,控制自身的行为准则,最终实现超我。其中,本我、自我和超我都具备不同的原则,分别为快乐、现实和道德原则。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创造力等进行体现,促使心理和人的本子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重视心理学和人的本性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人的自我实现。其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可以冲自我统一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德育原则、超越原则等进行,从而积极的提高教育质量,使得学生可以进行例行控制和内心矛盾,积极推动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较为新颖的心理学理论,采用了信息加工的观点,将认知作为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包括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的存储和应用,而且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操作产物。此外,强调对人们闹钟由的知识和知识框架进行应用和认识活动相结合,并科学地对人们接触的语言材料和各类关系进行分析,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解读。

四、结束语

心理学理论是关系到人们的行为、意识和心理的重要部分,针对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心理学的意义进行阐述,并分析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理论,切实的对心理学理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进行发挥,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建君.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与发展趋向[J].政治学研究,2011,(04):59-67.

关于心理学类的论文 篇4

关于心理学类的论文

1论文摘要:进化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基本理论主要认为心理机制的形成与人类祖先面临的生存环境有关。教育解放了人类的体力,促进了人类的全面发展,因此被认为是一种促进进化的高效手段。教育公平是人类进化的基础条件,但是进化心理学认为教育不公平只会不断消减而无法根除,因为不公平现象是人类迫于生存压力采取的生存策略。

论文关键词:教育公平;进化心理学;公平

进化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它认为心理机制的形成与人类祖先面临的生存环境有关,因为这些心理机制有助于人类祖先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因而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教育公平也是永恒的热点问题,进化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呢?如何分析公平现象及教育公平问题呢?在种种不公平、不协调的教育现象背后,进化心理学是如何解释的呢?

一、进化心理学简述

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运用进化生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探讨人类心灵的结构和起源。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已经形成形态各异的神经环路(neural circuit)。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神经环路就表现为各种心理机制。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心理机制决定的。没有心理机制,就不可能产生任何行为。依据进化心理学,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是复杂的神经环路和相应的心理机制产生、发展的动力源泉。心理机制的物质基础——神经环路的建立有着生存的目的。任何一种神经环路或者心理机制,只要它有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和繁衍就会被自然“选中”,具备这一机制的有机体就比没有这种神经环路或心理机制的有机体有更大的生存机遇。因此,心理机制的形成与人类祖先面临的生存环境有关,这些心理机制因为有助于人类祖先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因而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进化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发现、描绘和解释这些心理机制及其特性。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可以简单地介绍为:群体间或者群体内部成员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应对自然选择,胜利者的基因及心理机制被遗传下来,并不断强化得以延续;失败者的心理机制和行为因为不能解决面临的适应性生存问题,由此被灭绝,这些失败机制无法被延续从而自然消亡。为此,所有成员不得不尽可能地将自己的DNA最高效传递下去,以最大化减少自己族系灭绝的可能。所以,进化心理学有两个基本的论点:第一,自然选择带给人类的心理机制得以延续;第二,竞争与合作机制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二、教育公平属性及其度量

第一,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的范畴,只有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才出现教育公平问题。历史和现实表明,凡是有人群并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必然产生公平问题。社会如果不设置有差别境界而引发竞争,必然缺乏动力源;而有差别却无公平,这种动力源就会枯竭,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在这一前提下,教育公平可以算作为与人类历史永恒的绝对范畴。因为社会在不断演化前进,公平的标准也在不断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公平既是一个原则,也是一个理想,更是一个过程。它只是在人类的不断进化中无限逼近而永远无法终极到达的一个瑰丽的梦想。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必然面对的问题,自然需要用进化的视角来解释、预测以及控制。

第二,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进入教育领域后带来的新命题,要研究教育公平就需要先厘清公平的定义。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中有关公平的论述不计其数,笔者这里采用周洪宇教授的定义:公平是对利益关系调整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的价值判断,公平的本质是合理性。对合理性的判断因人而异,因此公平是一种观念,是一个心理量,不像物理量可以通过精确测定或逻辑实证推论。公平观人人都有,但是如何让每一个人体会到公平呢?这就必然需要和别人的心理量比较。所以公平观的研究离不开需要心理学,尤其是群体心理学观点的导入,因此比较不同的心理量必须在群体中衡量,否则没有任何意义。而进化心理学为群体心理学心理学补充了新的假说。

三、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公平

在进化心理学看来,所有的心理机制都源于人类面临的适应性生存问题,在成功解决适应性的生存问题后,该机制被有效遗传下来,应用该机制的行为得到强化,所以产生了如此繁多的心理现象和人类行为。教育是一种人类行为,它的作用是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将人类所有适应性问题的解决经验传导给下一代亲本,以减少下一代亲本在进化中遇见问题而茫然无措的可能,从而有效降低下一代亲本所面临的生存困难的几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促进人类不断进化、推动社会进步与高效发展的活动。由此,这种活动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并不断被人类思考,如何使之更有效、更充分、更完整地推动人类进步,这种一直延续到今日的思考,才创建出今天美好的家园。

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行为的产生必然在其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心理评估活动,评估该行为能否促进群体或个人的发展。在生产力低下的石器时代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并没有消亡,只是内隐地存在于每一个自然选择出的胜利者后代中。前文已经概述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逻辑以及对教育功能的假设,下面就为什么说教育公平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不公平、为什么会有不公平的现象及不公平背后的实质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1、教育公平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公平

教育公平在进化心理学里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同于其他意义上的公平,如地位公平或者民主权利公平。教育是使人类最快速习得生存适应机能的手段,倘若没有这种手段,人类的既往经验无法有效延续,在遇见生存适应性问题时必然带来群体和个人极大的损失,这是任何一个群体或个人都不愿见到的,教育公平的独特性就在于此。没有教育,大部分人将因为不停面临新的适应性生存问题无从解决而疲于奔命,甚至部分人的基因难以延续,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提供了一种保护自我的机制,这种机制在进化中替代某些不必要过分强化的身体机能,例如跑、跳、平衡等能力,只要有前人充足的适应性经验,知道某些时候危险物在何处并及时避开就可以保护自己,而不需要比伤害物(如:老虎、狮子的机能)更高、更优秀,这样,人类可以空出大量时间进行专门研究学习,不断提高应对危险的各种机能,从而高效地减少危险带给人类的伤害,而不是将时间用于训练自身的身体机能上,这就使得某些身体材质一般的个体因发达的大脑而被自然选中得以延续,而这些脑力发达者又不断提出新的应对适应性生存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有了人类不停的进化上升,才创造出如此美好的今日社会。教育的本质是人类进步的高效通道,教育解放了束缚在人类身上的体能桎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对知识的限制,例如以前单个匠人的优秀技能因为时间或者空间限制未能流传的遗憾,通过教育这一双启蒙培智之手得以抹平。因而说教育公平不同于其他公平,而且远比其他公平更为重要。

2、进化心理学对公平现象及公平背后的实质解读

“公平”一词在心理学看来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是一种心理量,不能像物理量一样通过实质的测量来测定出精确的数据,达到该数据的人就是公平,未达标者即为不公平。正如前文所述,个人感受不同,所感觉到的公平程度也不同。它只存在于群体成员的比较中,不能脱离群体谈公平,只有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才能发现是否公平。第二,不同群体所体会到的公平程度是不同的。有没有一种对社会所有群体都不公平的政策?当然没有,因为对所有人不公平的政策保护不了任何人的权益,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自然会被废止而无法实施,所以,所谓的公平与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所在的群体。如果一个群体的大多数成员都体会到某政策对该群体权益的保护,自然感觉到该政策对他们是公平的,将极力维护该政策而可能忽视其他群体的权益诉求。简言之,公平不是一个能够精确测量的恒定量,它会根据成员不同类型的人格特性、所属不同群体等不停变化,所以,研究公平现象成为一个难题,笔者引入进化心理学,从远古时代的公平如何形成入手对公平现象进行阐释。

在进化心理学看来,公平的实质是个体按照个体的能力获得的与其能力相符的收益,任何违背该原则的行为应该都是不公平的。而能力则包括了多种方面,不仅仅只是正向能力,也应该包括负向能力。通俗地说,既包括积极进取获得收益的能力,也包括技巧性占有群体其他成员的权益能力。在这里,能力不分好坏,亦不考虑道德与法律,因为在远古时代,这些精神还尚未形成约束力,而人类进化需要符合一个经济性原则,那就是以最小的损失带来最大的收益。在远古时代,如果一个强有力的抢夺者抢夺他人利益毫不费劲,他将习惯使用这一策略,但在强取豪夺之后,人们会远离这些自私不考虑群体利益的霸权者,也即群体排斥群体内的抢夺者,而再强大的抢夺者也不可能永远一直依靠个人生存,该抢夺者在遇见危险时面临灭绝,所以这样的行为习惯难以延续。这是群体内部对强势者的惩罚,通过这样的排斥,将保持群体内部的大致公平。对于弱势者,群体内部将会提供保护机制,这是基于我们害怕如果任由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剔除弱者而我们若不给予弱者以任何保护措施,下一个倒霉的弱者就可能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人。所以我们用部分资源来辅助弱者,由此维护了群体内部的大致公平。但是,当我们的目光转向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平程度时,问题变得严峻起来:现阶段的实证研究说明不同阶层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对等的,也就是说不同阶层或者说群体感受了相应的不平等。那么不同群体间的公平如何维系呢?进化心理学对此的解释和对群体内部公平机制解释大致类似,只不过泛化了群体或者说阶层的属性,将其赋予理性人的考量,即认定各群体是有意识为自己群体DNA延续服务的,所有该群体的成员都必须为群体的这一目标提供必要资源,对阻隔该目标实现的群体或个人予以攻击来限制其阻隔能力的发挥。由此可以看到的是,进化心理学认为的不公平实质上是群体或个人认为他人占有了与他们能力不相符的资源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调,我们都试图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权益,但是过于使用负面技能巧取豪夺会被群体排除,但是限于本能又想获得更多资源,在这种矛盾往复中建立起基本的公平概念。

综上,进化心理学对教育的功能及教育公平的实质做出了新颖的解读,虽然它面临很多批评,被批评家认为是社会生理学的“翻版”,但是它促进了对心理和人性问题的深层思考。进化心理学把自然选择和适应作为心理起源和作用的重要概念,加深了对人性的认识,对于教育和心理现象的理解、探索必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与推进作用。

关于心理学类的论文

2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前途和命运,高考成绩除了受到学生本人的智商因素影响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心理素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应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一、注意增强学生的心理修养。从“三自”入手,让学生学会“自评、自我安慰、自信”。

自评:人贵有自知之明,具有良好心理修养的人,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能对自己做好客观的自我评价。如每周的班会课,我让每个学生在六人小组中进行本周《规范》情况的自评,同时通过小组内互评及班主任的评价,帮助学生适当调整,逐步帮助学生做到客观认识自我,培养客观地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我安慰:健康、稳定、乐观的情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但许多学生却经受不住轻微的挫折和失败,比如说某一科单元考成绩不理解,所以要求学生学会合理化的主动自我安慰,缓解改善不良的情绪。当某个同学考试不理解,要学会自我安慰:“我得到了一次吸取教训的机会,现在我把这题多做一遍,比别人记得更牢了。”合理化的主动自我安慰,可以帮助学生从挫折的被动承受转为主动调节,从而走出痛苦和烦恼,保持健康、稳定、乐观的情绪。

自信:自信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内在因素,一个信心十足、热情洋溢、精力充沛的学生,就会有健康的心理生活。要求学生学会勇敢地说“我能行”,帮助学生们面对困难的问题,学会自我激励、自信、自强。

这样,那些学习有困难、上课不敢发言的同学,就会从自卑和压抑中解脱出来,大胆地从心底喊出:“我能行!”

二、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要逐步地了解高中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制定相应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采用《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评定,综合考察了学生在学习、情绪、性格、社会适应、品德、行为习惯等六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连同学生的有关背景资料,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绪、塑造个性、培养品德、促进社会适应力的内容,在方式上以趣味性、活动性为基本特色,将心理健康的意义蕴含其中。

三、注意创设和谐、公平的氛围。

注意创设和谐的氛围,我们在师生和谐方面进行了作业评价和目标品德评价的改革,采用充满爱心、充满激励、富有情感的语言和学生亲切交流。要求教师在认真批改作业的同时针对每一位同学的不同情况,写一句富有感情的短批;期末评语,侧重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满腔热情地与学生亲切交流。

四、注意家校结合。

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加强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学校要重视“教师——家长——学生”构成的心理教育网络,让心理教育走进家庭,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合作,拓宽和深入教育的领域。

可在学期初开办专题讲座,让家长们了解孩子在学校里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做家长的又该做些什么、注意些什么,了解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了些什么、家长应配合做些什么。其次,我通过印发心理教育的有关资料供家长学习,开展健康心理问卷征答,以提高家长对孩子们心理素质的重视和了解,形成学校、家庭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共同关心的新格局,提高教育实效。

关于幸福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5

会计1002010202 廖珍

如果一个人突然问你什么叫幸福,我们会怎样回答?我们看一看什么叫幸福。有一个电影叫《求求你表扬我》;在这个电影里面范伟饰演一个农民工,人家问他什么是幸福?他也愣了一下给出了这个回答: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一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别人穿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在那里就比我幸福。这种回答有没有道理?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它就是一个比较,幸福一定意义上是我们比较出来的。

那当然我们还有很多讲法,前几年大家都发过这样的短信,什么叫最幸福?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这是最幸福。倒过来就是最不幸的,数钱数到自然醒,睡觉睡到手抽筋。而对于现在的我,我想起前不久在纠结着要买一个索尼相机,和表哥商量以后,表哥说有点小贵,我很想买,最后哥哥说,如果可以增加你的幸福感,就不要太在乎钱了,去买吧!

去年春节晚会,小沈阳跟赵本山演了一个小品,叫《不差钱》,里面有句话成为去年一个流行语。小沈阳说人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了”。赵本山说不对,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活着,钱没了”,按照这个说法呢,他们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应该是“人活着,不差钱”,这就是幸福,这也是一个回答。

钱好像跟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并不是必然的相关,那么幸福跟什么有关?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什么东西都跟幸福感有关,比如高收入、高学历、婚姻、年轻美貌、甚至日照时间。在中国,什么东西跟幸福感更相关呢?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第,至爱亲朋的关怀,温暖的社会支持,这些是中国人看重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因素会让我们的幸福感流失。主要是忧愁、郁闷、焦虑、压力、畏惧、愤怒、怨恨、嫉妒等等,我们一些负面的情绪让我们良好的感觉流失了。

关于幸福感,自我的作用很重要。自我如何发挥作用?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自我其实在很多时候都在发挥作用,聚光灯效应,透明度错觉,自我参照效应,自我高估,盲目乐观等等。比如聚光灯效应是说,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可能是别人关注的焦点。我们小时候很难买一件新衣服,或者很难穿一件新鞋的,当我们穿了新衣服之后,就会觉得第二天到学校肯定有很多人注意到我的新衣服。美国人在康奈尔大学做了一个研究,有75%的学生认为自己穿了新衣服会被别人注意到。但是经过实验,实际的结果竟然是倒过来的,只有不到20%的人注意到别人穿了新衣服。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自我的作用,每一个人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事情,所以他倾向于认为大家都会注意到这件事情,但是实际情况其实不一定。

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说到底,人际关系其实就是自我的关系,只不过是不同自我之间的关系,就是你一定要认识到不同的自我,你怎么样对待你的自我,就应该拿自己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另外一个自我,这就是人际关系的诀窍。

搞好人际关系,我觉得这六点概括得非常好:第一真诚地关心他人;第二微笑的爱人;第三牢记他人的名字;第四学会倾听他人讲话;第五迎合他人的兴趣;第六让他们感到自己重要。大家仔细看,讲来讲去讲的是什么?讲来讲去讲得还是自我,讲他人也是一个自我,我要像对待自我那样对待他人。

学习幸福心理学有什么用?它可以让我们变得积极。这是我的感悟。我们可以定义幸福,而答案在自己心里。我们还要行动,要去寻找幸福。有了精神追求,人可能就会很快乐。

快乐是可以寻找的,而且并不难。如何获得快乐?我们需要找一些积极的事情去做,做这样的事情让我们获得积极的体验和幸福的体验。中国古代有许多相关的智慧成果,比如说,告诫我们不要追求太多,不要贪婪,比如知足常乐,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调整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发生一些改变。

关于怎么学好心理学的学习方法 篇6

个人认为,自学心理学首先应当阅读的是关于心理学史的书籍,你只有先通晓一下心理学史上的各色人等在陆陆续续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才知道你所爱好的心理学内容处于心理学的哪个位置,哪位心理学家于你有戚戚焉,最得你心意了解了整个心理学历史脉络,你才会知道心理学还是不是你心中的那个心理学。

需要注意的是,个人感觉这本书的故事不错,但有些术语的翻译并不准确。如果读完了心理学史,你仍然觉得心理学挺有意思的,那么再接该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类的书了。大家都知道,心理学之所以成为门科学,恰恰是因为冯特用了实验的范式来研究心理学的内容,换言之,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用了一些有特色的技术来研究人类的心灵,而我们知道,人来研究人,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在心理学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让人叹为观止的研究,这也是心理学的重要魅力所在。看完这两本书,你可以基本掌握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与游戏规则了,下面该看看你所感兴趣的心理学内容了,比如说,别人是如何认识我的,我是如何影响别人的,其实,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他(她)所喜欢的心理学是和人际互动有关的,谁叫咱们是以和为贵的民族呢。关于人际互动与影响的心理学学科叫社会心理学,反而对心理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那说明你是真正喜欢心理科学的。所以,就要从西方人学习心理学的第一本书看起吧,可能枯燥一点,但过去这一关,你就真正步入科学心理学的世界了。该看心理学导论了。

良好的心理暗示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心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过去约75%的人认为坚持第一选择是最好的。可他们综合了70多年的33项同类研究却发现,坚持到底并不一定是最佳策略。

考试答题时,如果怀疑某道题做错了,有的人可能会坚持自己的第一选择,还有人则会修改答案。到底怎样才是最合理的选择呢?

据英国“心理博客”网站日前报道,一项研究指出,当怀疑答案可能有错时,果断进行修改,可能正确率更高。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心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过去约75%的人认为坚持第一选择是最好的。可他们综合了70多年的33项同类研究却发现,怀疑自己有错时修改答案,反而有利于提高答题正确率,增加考试的总体成绩。心理学家克鲁格和威尔茨等人表示,之所以很多人喜欢坚持第一选择,是因为“要不要改答案”这一纠结的过程使人痛苦,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它,最终造成误导。

生活中同样如此,当你犹豫不决时,不妨换一个思路,也许就能豁然开朗。

心理暗示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很多时候,它能让一个人发挥出超强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约瑟夫墨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你的意识做出任何的假设和默许,你的潜意识都会接受,并且会实现这样一个意向。”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世界上发生过很多这样的事情,当一个人不断地运用积极的信号来暗示自己的时候,他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并且会得到一个较好的结果。

这样一种现象在很多时候都已经超过了科学的范畴。比如,一个被医生宣布无药可救的病人,在放松身心之后坚强地生存了下来。种种现象表明,奇迹是存在的,而专家们也一直在寻找心理暗示的科学解释。相信只有激发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力量,才能让梦想起飞。那么,就让我们充分运用这种神奇的力量吧!

神奇的暗示力,让你成为命运的主人

按照最普遍的理解,暗示可以被划分为自我暗示以及非自我暗示。其中,“自我暗示”主要是指局限在一个人自己身上的暗示效果,而“非自我暗示”则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暗示效果。自我暗示对一个人的影响更为重要。在很多时候,一个人可以发挥出超过他本人实力的能量,就是受到了积极心理暗示的影响。

有一名叫做莫里法瑞德的私人医师,他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以致到了关键时刻,常常发现自己缺这缺那。有一次,法瑞德正忙得焦头烂额,一名叫做卡西杜德利的病人走了进来。从身材上看,杜德利是一个“惹不起”的狠角色――他又高又壮,而且他还经常被职业拳击手请去做陪练。刚一进门,杜德利就敲着医生的桌子大声喊道:“该死的!”

不巧的是,法瑞德发现,药已经全部卖光了。他稍稍动了一下脑筋,最后拿了一瓶没有标签的维生素片递给了杜德利:“做个好梦,先生。”

这原本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行为,但没有想到的是,凭借这瓶维生素,杜德利睡了一个好觉,效果就跟吃了真的药一样!

这件事情反映出来的道理就是,良好的心理暗示,能够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杜德利来说,他拿到的并不是什么药,但到最后他能够安安稳稳地睡下来,而且睡得很好,这和他的主观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他看来,大夫是可靠的,那么自己在服用大夫给的“药”之后也一定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睡眠。因此,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之下,杜德利不断地提醒自己,最后真的达到了深度睡眠的效果。

针对这一现象,医学界给出的理论是:“人脑当中会自动产生内啡肽和镇定素,这些化学物质对于止痛、催眠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当一个人受到良好的心理提示后,脑垂体和脑下丘就会受到极大刺激,加大上述物质的分泌,最后就能顺利进入梦乡。”

实际上,人在身心愉悦的时候,免疫系统就会得到强化,失眠现象也就能够随之消减。而反过来,良好的睡眠对于一个人的健康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体处于一种健康的良性循环之内, 身体状况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好。

关于杜德利的故事,也只是一个自我暗示的例子,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受到的暗示都应当属于“非自我心理暗示”。单纯从效果上来说,不论暗示效果的始发点出于哪里,它们的效果都相差无几。法国著名心理学专家、“金牌医生”埃米尔库埃从人在幼儿阶段的表现着手,通过幼儿的啼哭向人们揭示了有关于暗示的秘密。

库埃医生指出:“关于暗示,其实这在一个人的幼儿期就已经形成了。”在他看来,当一个人还处于幼儿期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哭泣来对自己眼下的处境提出抗议。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就会将他从摇篮当中抱出来安慰一番,等孩子停止哭泣之后,大人会再一次将他放回摇篮里。当然,在摇篮里待久了,这个孩子就会再一次陷入哭泣之中。

当类似的情况多次降临的时候,大人就会听任孩子的啼哭,不再将他从摇篮当中抱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哭声就会越来越微弱,直到最后完全停止下来。

库埃医生细致地分析了这种现象,最后解释说:“人在一出生的时候就已被暗示所包围了,当他产生某种愿望的时候,他就会通过哭闹等一系列手段来为自己争取目标的达成。至于‘哭泣’是不是能够帮助自己达成所愿,这实际上是自我暗示和非自我暗示的共生物。大人抱起哭泣的婴儿,这可以被看做是非自我暗示,而后来这个孩子停止哭泣,则是受到了自我暗示的影响。”因此,库埃医生认为,无论暗示的源头来自何处,它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通过上面的事例和分析,我们会发现,心理暗示在人们出生时就在发挥作用。库埃医生进一步指出,从本质上来说,“暗示”实际上会对一个人的自制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而自制力就意味着健康。当我们受到积极的暗示时,自制力就会变得相对松懈下来;而在受到消极的暗示后,人们往往会变得小心谨慎,这就是“自制力加强”的表现。

具体到实例而言,杜德利受到了积极的心理暗示,所以他在服用维生素的情况下依旧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由此可见,暗示力是神奇的,它可以让你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

关于商业步行街的建筑心理学思考 篇7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结点,标志物,形象

1 概述

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商业步行街具有了某些共有特征:

1)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尊重,满足购物者的各种需求,提高购物的乐趣和舒适性。

2)建筑环境设计在寻求意义的建筑浪潮中,注重人与物的关联,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建筑的含义和人情味。

3)现代商业步行街在经营、公共设施、绿化、空间整体上相互配合协调,在舒适、美化环境和公共设施方面有明显进步。

总之,现代商业步行街的发展,人们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是围绕着人在商业街中的主体地位,满足现代化社会条件下人们不同的心理需要,而成为城市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和信息的聚焦点。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建筑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2 商业步行街

商业步行街是人类存在空间的表现形式之一,人是其主体,因此,以人为核心,满足步行者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协调人与商业环境的关系,创造人所喜爱的明确难忘的场所成为了设计的关键。这就是我们的设计思想基础,而具体到设计,需要一个能够指导我们设计的中介,这就是建筑心理学。空间知觉、环境认知以及环境心理感受都是人们在步行街的不断行进当中不断体现出来的,这些感知的好坏也直接决定了步行街设计的成功与否。而沙坪坝商业步行街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

2.1 清晰的形象

心理学家认为,判断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之一。 步行街清晰的形象便于人们的活动,人在其中感到行为的自由,从而产生一种控制感,活动于这一环境,熟悉这一环境,并产生安全感和安定感,增强人们内在体验的强度和深度。加上良好的视觉形象,就会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

就形象而言,沙坪坝商业步行街非常清晰,它位于区内几家最大的商场之间,有重百、明日、凯瑞等,从立洋百货开始,就能明显感觉到浓厚的商业气氛和人流的涌动,李鹏的题词是正式进入步行街的标志,沿着它清晰的路线可以轻松地步行,有休息座椅、绿化环境、喷泉流水,这里的环境和氛围是区内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匹敌的,因此有着很强的可识别性。这也是它吸引人流的首要条件。

2.2 个性的街道形象

商业步行街通常是人们感知最深刻的地方,如果突出街道空间环境的特征,将加强商业街的形象性,使其更具表现力。步行街的环境形象可以通过许多方面来表现,如特殊的照明方式、特殊的地面纹理和沿街建筑立面特有的装饰细节等。

这在建筑心理学上可以从环境认知的知识来理解,先由基本的感知到认知,再认识理解、熟悉。商业步行街就是利用人的这一心理过程来吸引人们的第一次目光的。

沙坪坝在这一点上的处理比较特别,它给了步行街一个个性化的主体——“三峡”,具有特殊的文化情境,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层面上的特殊,并且在整个步行街的布置上也呼应这样一个主体,让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当我们一提到沙坪坝商业步行街,所有去过的人都会想起“三峡”二字,这是它的成功所在。

但是就单从街道建筑来说,这些沿街建筑显得比较杂乱,例如重百、明日大楼都与街道关系不恰当,而且立面造型风格各异,从整体上缺乏统一和特点,不能给人鲜明的印象,这是它做的比较失败的地方。

2.3 明确的结点

结点是步行街的锚固点,在组织商业步行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往往以广场或(中庭)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位于街区中部的道路交叉处与主要用途的建筑结合起来。结点是人们行进过程中的停留点,因为人们常在这里集中注意力,更清楚地感觉周围的环境,因此它必须是突出和难忘的。结点的形象通过它的功能和形式而显现,首先它是活动集中的地方,自然增添了它的个性,如果再有强有力的空间形式,形象就更加深刻。沙坪坝商业步行街的结点可以说是整个街道的亮点,这个结点就是三峡广场,它不仅具有空间和形象特质,还具有文化特质。下面我将重点介绍一下三峡广场。三峡广场由绿色艺术园、商业步行街、名人雕塑园和三峡景观园组成,它们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各具特色独立成章的个体。巧妙引用城市公园的设计思想,实现自然景观和城市空间的结合,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结合。它在宣传三峡工程和文化的同时,也把沙坪坝的绿色文化、科教文化和历史文化融入其中,自始至终表现了一种重庆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巴渝文化的穿透力,就像坐落在三峡广场中心的三峡艺术碑一样,表达出蓬勃向上和催人奋进的精神。漫步广场,让人时时感受文化氛围的浓郁,商贸的繁荣。而美丽的三峡风光以及绿草、树木、鲜花、翠竹、水景、雕塑、喷泉、音乐和绚烂的灯光,把三峡广场变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2.4 街道的连续性

街道不仅要有明显的特征,同时还必须保持连续性,这是人们认识规律的要求。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具有依赖性,街道的某些特征重复出现,对人识别环境具有强化作用,能增强体验的深度。街道的连续可以是专门活动或用途的联系,也可以是地面铺装或建筑风格、绿化等的连续。商业步行街是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体验被感受和印象的,因为它是一个整体环境。沙坪坝商业步行街的连续性主要是通过用途来实现的,它集中了所有的商场,人们的购物活动得到了连续的保证。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在建筑风格上缺乏连续性,不能加强步行街的形象。

2.5 显著的标志物

清晰可见的标志是人们感受环境时所依靠的稳定支柱,商业步行中,各类标志对人的活动起到了引导作用。同时也通过这类标志物来识别环境,增强步行街的可识别性。

沙坪坝商业步行街的标志物有两个:一个是位于步行街入口的起点标志——李鹏的题词。它标明了领域的界限和入口,具有象征意义并给人以强烈的起始刺激。一个是位于三峡广场的中心标志——三峡艺术碑。它在整个步行街环境中具有统治性,对整个街道空间起了重要作用。

2.6 选择的多样性

人为步行街的主体,主体感的获得是通过商业环境满足人的不同需求来实现的,这种需求不仅有层次上的区别,而且还有特征方面的差异,由于个性不同,不同的个体对环境产生不同的需求。个性显示了一个人的自我特征,它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倾向性。因此人对环境的要求也是极其复杂的。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需求不同,个性差异也要求商业步行街环境提供多样选择性的行为场所。在这一点上,沙坪坝商业步行街也做得比较好,它不仅有提供购物的商场,还提供了看电影的沙坪坝电影院、欣赏的三峡小瀑布、交谈休息的下沉广场和林荫坐台,坐骑玩耍的羚羊雕塑,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人的需求。

3 结语

建筑乃人类存在空间的表现形式,非单纯客观的存在;商业步行街并非简单的购物环境,它包含了更深刻的意义,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场所,是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的聚焦点,是以人为核心的场所,因此人的心理需要才是设计的关键,而建筑心理学自然就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中介。沙坪坝商业步行街也正是在设计当中充分考虑了人的心理感受,以步行者的行为及心理需求为依据,以人为主体,使空间环境与这些行为及心理需求达到合适化。

参考文献

[1]谢文博,王小凡.浅谈商业街的文脉与特点[J].山西建筑,2008,34(1):212-213.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心理学;教师;教学;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职业辅导;生涯规划

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往往比较特殊。首先,需要完成教学任务。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所教的课程多是以实践应用为目的。即使是理论课程,也是为紧接其后的应用类课程做准备。其次,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部分心理学教师亦会从事一些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辅导的工作,这一点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尤其多见。再加上心理学专业内容本身的实用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高职心理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都是其主要成长与发展的重点。而基层单位的挂职锻炼,无疑是全方位提升实践能力的关键。

笔者作为一名高职心理学教师,曾利用课余时间前往多个与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相关的基层单位挂职锻炼。通过在不同基层单位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些专业收获。作为高职心理学教师在产学研方面实践意义的探索,在此权作分享:

一、课堂教学与学生未来工作实践的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头等任务。对于高职教学来说,其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将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是心理学中对于“能力”的标准定义。但是,目前不少高职心理学教师由于个人发展的原因,往往缺乏更多基层实务工作的机会。而挂职锻炼无疑是提高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帮助。

心理学本身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几乎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但也正是由于应用面太广,造成不少教师在讲授时无法与实践很好结合,常常没有针对性地寻找心理案例。通过挂职锻炼,可以直接了解工作岗位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与之结合,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符合高职教育的独特要求。这也意味着,高职心理学教师在选择挂职锻炼岗位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与自己所任教专业课程的相关。考量基层机构能否成为高职心理学教师挂职锻炼单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该机构提供的挂职锻炼工作岗位能否与所执教专业课程的匹配。比如,心理咨询机构能够提供与应用心理学课程相关的素材,基层社区机构能够提供与社区心理健康课程相关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将实践心得带回课堂,作为教学案例分享给本专业学生;

第二,有利于了解学生在工作实践中需要使用的心理知识与技能。教师的选择岗位应尽量贴近毕业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例如,最佳的挂职单位是与高职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基地,历届基本上都有毕业生前往该处实习或就业。这就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在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解决方案,加入到课堂教学的实例当中。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实践训练

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尤其对高职院校来说更是如此。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却是离不开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而目前高职院校中从事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的心理学教师往往在实践经验方面比较有限。除了日常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以外,需要更多系统化的督导和训练。由此,额外的专业实践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

以某著名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例,该机构不仅针对青少年和家长身心健康长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而且也是高职心理学教师进行实践训练的重要基地之一。由于对青少年人群的针对性,与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有交集,因此服务期间也可收获不少直接经验与心得。比如,通过一线咨询服务发现,不少学生心理问题与其家庭成员的代际关系十分密切。他们所表现出的行为,往往是和其家长的影响极为关联。这一点,是单在校内从事心理健康服务时难以发现的,而在这里就能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此才能制订出正确的干预方案。另外,该机构提供专业的心理督导服务,也使得教师在这里获得了更多专业指导。

由此可见,凡是在校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的高职心理学教师,在进行基层挂职锻炼时,应当在实践中加入一线临床心理服务的内容,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对学生职业规划与工作实践辅导的帮助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但现实中有相当数量的高职学生毕业后所选择的职业与其所学专业并不相关。以某高职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在五届已毕业的学生中,每年从事相关职业的学生都没有超过10%,而相应当地社会工作行业每年的人才需要缺口却始终居高不下。究其根本,有学生自身在专业选择上的问题,也有教师教学与指导的问题。就后者来说,教师个人的直接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心理学的创始人F.帕森斯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即“人-职匹配”。如果遇到不匹配的岗位,自然就会出现难以维继的情况。而通过针对高职院校实习生的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未对自己所适合的岗位以及成长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往往只是根据物质待遇、工作强度等情况盲目做出了选择。这是许多毕业生无法长久安心工作而频繁跳槽的关键,也突显出在高职院校心理课程当中职业规划与工作实践辅导方面的不足。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往往是由心理学教师或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教师通过大型讲座开展理论宣教。到了毕业实习指导时又常常只求完成实习报告或论文,缺乏深入的实践指导。这体现出教师对于基层工作岗位的认识有限、无法帮助学生树立“人-职匹配”的理念。而通过基层的挂职锻炼,尤其是前往专业相关的岗位中进行实践,可以身临其境地了解学生就业的过程及其遇到的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职业规划和实践的技巧,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另外,由于教师直接到基层岗位中参与工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以身作则的榜样,更能体会到他们就业过程中的真实处境,并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和鼓励,避免了无法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尴尬局面。从人本主义教学与管理的角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将真正促使学生达到用心投入的“有意义学习”状态。

因此,对于从事学生职业辅导的高职心理学教师来说,挂职锻炼是直观认识“人-职匹配”的意义、帮助学生掌握具体方法,以人性化的方式教育和指导学生完成职业规划与就业过程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高职心理学教师在基层的挂职锻炼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无论是教研、应用能力还是实践指导方面,都是良好的训练平台。基于本人研究能力的有限,在此仅作抛砖引玉的探讨,希望有更多专业同行能够以此为契机,获得更有价值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斯蒂芬.P.罗宾斯, 蒂莫西.A.贾奇著,孙健敏、李原、黄小勇译:组织行为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郑春贤: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思考.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2卷第4期,2008.

[4]王灵芝:高职教师挂职锻炼问题探析. 党史博采(理论),2012年第2期,2012.

上一篇:清明踏青短信下一篇:宜宾市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