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礼仪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婚俗礼仪(精选8篇)

婚俗礼仪 篇1

在安徽滁洲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

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

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 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

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

新郎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子,叫做“撒喜果”。之后进行的拜天地,交拜,喝合酒等婚仪,则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结婚礼仪

1.先有介绍人介绍,男女初会(如自谈的,也要走这个场)。会面时,可有双方家长、姐妹陪同,初会地点由双方事先商定。初会如感觉良好,男方须象征性的给女方一些见面礼,并请双方代表聚餐一顿。这一程序叫做“小看”。

“小看”后,男方再请介绍人去女方家商定“大看”的日期、女方所要礼物、大看时的具体人员、人数。男方根据女方的要求,安排好对应的人员,做好接待工作。“大看”时要隆重,男方要安排专车接送女方人员。到双方家门口,都要放礼炮。吃喝完毕,女方要回去时,要给每人准备一些礼物(毛巾、衣料、糖果、香烟)有小孩的,要给每个孩子一个红包。另外,在大看中,女孩要在介绍人的带领下逐一喊男方接待人员中的至亲。被喊的至亲要给女孩红包。

2.将男女双方的时辰八字推出最吉利的日子。通常是指为「注册」及「接新娘」等仪式择吉日举行。如果这些仪式不在同日进行,多以接新娘、过门当日为准。

3.在婚礼之前,要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鸳鸯枕及百子帐等床上用品等铺在床上,撒上各式喜果吉祥之物。如相思豆(红豆及绿豆) 、大吉一双、红枣、新鲜及干之百合及莲子、桂圆、荔枝。

结婚前一当晚,可让童男在床上食喜果,睡上一觉,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如果需要增添热闹气氛,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结婚风俗注意事项

1、婚前一天舅来贺,新娘走在红布袋。

2、结婚出嫁的姑娘,要在婚期前10天“扣饭”(减饭量)。临嫁前几天,女家将陪嫁妆送往男方家,以便布置新房。婚前一天,舅舅来贺喜,要升号放炮(鞭炮)。以前,迎娶之日,男方家备花轿,雇乐队,带礼品,由全福小孩压轿,到女方家接新娘。其赠礼中必有满坛酒和连条肉,酒为“丢娘酒”、肉为“离娘肉”。

3、新娘出门时脚不能履地。接新娘妇人用捎袋(即红布袋或麻袋)两条在地下轮流翻转铺地作毯,新娘由伴娘牵引着走于红布袋上,传袋人边轮传边诵贺喜词,如“捎袋传口袋,一袋传百代……”,谓之可以传宗接代(袋、代谐音)。洞房内的被单、箱子、抽屉里摆有花生、红枣、桂圆,意为早生贵子。

奇异的苗族婚俗 篇2

寨头的婚姻习俗有两种:一是日娶,即明媒正娶;二是私奔,又称跑婚。私奔,就是说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男女双方曾征求过自己父母的意见,因女方家不同意这门亲事,女方便跑到男方家去,叫私奔。日娶,就是说青年男女双方通过玩山对歌情投意合之后,男女双方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各自父母,而且双方父母都同意这门亲事,再通过媒人说亲而成的婚事,故为日娶。是私奔也好,是日娶也罢,其婚姻的过程均相同。一是嫁女家当时不请酒设宴;二是新娘回门后才设宴喜庆;三是妻不落夫家。

出嫁不请酒设宴

当媒人说完亲事后,便进入婚期。姑娘出嫁的头一天,姑娘家不请酒设宴喜庆,只是在当天晚上,与姑娘平时要好的朋友和姐妹们来陪嫁。与此同时,原姑娘交往较好的男子也来陪嫁。男子来陪嫁,主要是对歌。双方唱的是别离情或送别情歌等。娶方男家也在婚期的头天晚上,叫三人到女方家去接亲,这三人中,有新郎、弟弟和妹妹。他们一同与嫁娘家的姐妹们对歌守夜……到了下半夜,姑娘的父母杀鸡宰鸭来招待前来接亲的人、当接亲的人吃饭时,嫁娘就开始梳妆打扮。嫁娘一打扮,歌声也就当即停止。嫁娘柿妆打扮完毕,时辰刚好是卯时,即天麻麻亮。这时,早已吃完饭的接亲人,他们在等候着,只要嫁娘同意出门便把新娘接走。去接新娘的三人中,有一人提着装有新娘衣服、首饰的细篾竹篮在前头引路,新娘尾随在后,四人朝男方家走去。

把新娘接到新郎家后,主人便叫一对“福寿双全”的长辈来主持操办这门喜事。男的负责杀鸡、杀鸭,烧香化纸祭祖;女的承担煮油茶……与此同时,主人还叫二三个妹妹陪同新娘去井里挑“喜水”。这“喜水”一挑只能挑七瓢或九瓢水,以免在路上水从桶里溢出。下午大办婚宴。

这天,新郎家杀一头大肥猪来请家族、亲戚、朋友吃喜酒。把肉砍成块并煮熟,然后切成片,一切安排就绪后才就餐,就餐是摆长桌,即用门板、粑板等铺架连接而成的长长桌子。肉片是用来散发的,每人发五片或六片……客主双方猜拳行令,热热闹闹。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一散发肉片的习俗已渐渐打破,现时兴以圆桌或方桌来宴请。

回门娘家设宴喜庆

姑娘嫁到男方家三天或五天后,姑娘要回娘家,这种回娘家的方式,当地苗族人称为“回门”,也,)L广转脚”。回门这天,男方家族、亲戚、朋友都要来陪伴送行。在此之前,即在回门的头一天,男方家把240公斤大米、80公斤猪肉送到女方娘家去。吃了早饭,大家就出发了。走有前头的是位年轻的小伙子,他挑着一对细篾竹篮,竹篮里盛着5公斤左右的糯米饭;竹篮两头,一头挂着一只鸭子,另一头挂着一刀肉。随后是回门女人和几位陪伴回门女人的姑娘,姑娘中又有一人挑着一对细篾竹篮,竹篮两头,一头盛着男方家送的棉花(半公斤),另一头装有原姑娘出嫁时的衣服及一把黑伞。跟在最后是家族、亲戚等这些众多的男女老少。女方娘家也叫几位姑娘到半路迎接作伴。

当众人行至女方娘家时,女方娘家早有准备,一是在路口设一道“关卡”,即在路的两边用捆着的三根木棒制成的架子架着,中间横架一根竹杆,竹杆上置放着用线系着的一对牛角,拦住客人喝酒。这种做法,当地人叫“拦路酒”。二是在大门口再设一道“关卡”,俗称“拦门酒”,凡来客者,都要喝上两杯后方能让其走进女方娘家的屋。不会喝酒的人,只要在牛角上面抿一下,表示已喝了主人的酒,便可过关了。

下午三时左右开席。开席前,主人先叫四位青年客人(当作女婿)吃饭,主人中由一位福寿双全、能说会道的长辈来作恭贺语。四方桌上四位后生各坐一方。桌上摆满了酒菜,听候这位长辈的恭贺。未贺之前,这位长辈先在四位小伙子的脑门画上十字形的锅烟,以示号婿,然后恭贺:“婚后,生九男育七女,九男烧柴亮半寨,七女挑水干半井……”四位后生应声道:“谢谢长辈的金口五牙……”饭毕,主人就叫这四位后生把刚才从男方家挑来的那对竹篮挑去……这四位小伙子走后,大家才人席就餐。席间,主客猜拳行令,拳声一浪高过一浪……太阳快要落山了,客人才离席而去。

当客人离席走出家门时,来到路上,这时,主人又叫大伙提着酒壶拦着路,再邀请客人饮酒对歌,以示对客人的敬重。

对歌是由主人唱起,而且是由主人中的一歌手即端牛角酒的人唱起。主人唱:“在远古时代,水已漫到天,淹得没有种,地已破裂完。去何处找种,才得这酒来?”客人对答:“主人间这事,请听我来言,迪炎(传说是人类的祖先)去坡上,包饭做农活,饭挂在树上,昆虫从南来,飞到这树上,喷水着了饭,一半成了酒,一半仍是饭,你说是不是,”客人全答对了……这种在路上用酒对歌的方式是寨头苗族人民特有的婚姻习俗。

妻不落夫家

新娘回门在娘家住上三五天或八九天后,新郎家要到新娘家去接她回家。因为是首次去喊新娘,所以主人特地选一位命好的年轻妇女去。去喊时,还提着一细篾竹篮去,竹篮中置放着生的米粑及糖果之类的东西。来到女方娘家,女方的母亲便将竹蓝里头的生米耙来煮油茶,让主客共同品尝,以示祝贺新郎新娘成家立业,发家致富……把新娘接到男方家住上几天后,新娘又要返回娘家。之后,男方家在第二次或第三次去喊新娘回家时,不一定是叫妇女去,只要有人去喊(接)就行了,或女孩或男孩均可。通过反复多次接送,新娘便慢慢地习惯了,来去由她。两头居住是她的自由,直到身怀有孕,才到男方家长住。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一“不落夫家”的习俗正在逐渐改变。如今,有的青年男女一结了婚,妻子就长期住在夫家了。

中西传统婚俗礼仪的差异所在 篇3

中国婚礼需要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

中西方婚礼的差别-中西方国家喜宴形式不同

中式喜宴的酒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亲朋好友热闹地聚在一起进餐,另外还设有一些余兴节目。在宴席中间新娘一般换1至2套衣服,迎宾时新娘先穿白色婚纱,敬酒时再换上极富个性色彩的衣服。 在西方婚宴通常是在教学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模式。宴会会在互相敬酒与庆祝中进行,一直到新人们坐上一辆被他们的朋友“装饰”过的车子离去为止。

中西方婚礼的差别-中式婚礼是人前的婚礼,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

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不定期是两个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事。 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又叫“神前婚礼”。许下神圣的誓言、统一着装的男女傧相以及天使一般的花章,众星捧月般地把一对新人衬托得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满足许多新娘儿时的美梦。 总之,虽然各国婚礼的习俗各异,但都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新人结合的祝福,是值得每对新人纪念一辈子的人生大事。

中西方婚礼的差别-中式婚礼喜庆,西式婚礼浪漫

中式婚礼是喜庆、热闹、感动的。热闹的场面能充分照顾到新娘新郎以及双方亲友的情感,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西式的婚礼简洁、浪漫。在神父、亲朋见证下的肺腑誓言,让婚礼显得庄重而浪漫,西式婚礼更注重结婚当事人浪漫的感受。

中西方婚礼的差别-中式婚礼仪式繁复,西式婚礼仪式简洁

中国传统婚俗“三书六礼”、“三叩九拜”的礼节等。这种礼仪只在中国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趋频繁与深入,现代的婚礼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将中西式婚礼结合起来,如中国新人在传统喜宴中迎宾穿婚纱就是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合的鲜明一例。 而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对和简单。在神父面前,许下神的誓言就算结婚了。

中西方婚礼的差别-中式婚礼以红色为主,西式婚礼以白色为主

我国传统婚礼中,红色的花轿,红色的凤冠霞帔,红盖头,红色的喜字,一切都显得喜气洋洋。虽然现在的婚礼形式改变了许多,但红色还是不变的主色。 在西方,白色是婚礼上独一无二的主色调,白色的婚纱、白色的布置、白色的蛋糕、白色的婚车……一切白色的物品都会成为西式婚礼上最受欢迎的装饰物。

中西方婚礼的差别-中式婚礼是人前的婚礼,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

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不定期是两个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事。 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又叫“神前婚礼”。许下神圣的誓言、统一着装的男女傧相以及天使一般的花章,众星捧月般地把一对新人衬托得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满足许多新娘儿时的美梦。

中西方婚礼的差别-中西方国家婚礼中最经典的仪式有区别

我国是三拜九叩的拜堂大礼;西方国家则是在神父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

少数民族婚俗 篇4

按照贵州镇宁一带的布依族旧俗,儿女还在背带上时,父母已经为他(她)们谈婚论嫁了。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等到孩子有五、六岁大,就要举行婚礼,一切都隆重其事绝不儿戏,但是“婚后”新郎新娘都各自回娘家继续过他们的快乐童年。“假谷(又称假壳)”则是一种以竹笋壳为骨架,用蜡染布包裹而成的头饰。姑娘们因为舍不得自由自在的生活,多数都不愿带上“假谷”,所以在“戴假谷”季节,布依村寨就不时见到“已嫁”姑娘被强行戴上“假谷”的“偷袭”行动。每年的八九月或次年的四月间,男家的母亲、嫂嫂或亲戚中的两个女子,携带一只鸡、一顶“假壳”帽,悄悄地溜到新娘家里躲藏起来,乘新娘不备,突然把新娘搂住,强解其发,给戴上“假壳”,如没有解开其发须改日重戴。偷水又摔跤彝族结婚要靠抢

如果你的新娘来自以下几个民族,你将发现房子和车子是多么苍白的财富。想成亲,你必须得有个强健的体魄、会摔跤、会唱歌、会抢亲、受得住打骂、会随机应变„„除此以外,你还得配备一支强大的迎亲队伍,并且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因为说不定你还得入赘女方家,被姑娘娶回去!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要选派未婚小伙子去接亲,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白族婚后竟有“性自由”假期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在恋爱、结婚、家庭问题上也是高度的文明和开化。虽然有婚外情的人会受到投江溺死的严厉惩罚,但是如果婚姻存在问题,每年都会有机会“转山岭”去寻找真爱。白族规定,每年在某个时段要给每个家庭成员三天时间,凡是婚姻存在些问题的家庭成员,在这三天中可以找往日的情人去到周围山中某个安静的地方互诉衷肠,可以卿卿我我甚至可以同居,以宣泄这一年的思念之情,别人无权干涉。三天过后则必须回归家庭。傣族娶个小和尚回家

在傣族,是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在傣族的传统意识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时间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庙)不过是他们暂时的学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树,大青树下也不乏美丽动人的傣家小朴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朴哨(谈恋爱)的!在傣族,少男少女从很小就开始了谈恋爱,这便有了“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习惯。在乡镇的街头,你常会看到很小的男孩子身着和尚服饰,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头穿行。这是一个清青春醇的爱的故事,它带着浓浓的民族风俗,在这地处群山深处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丽江戴眼镜黑胖男人是极品

丽江是男人的天堂,这里的纳西男人是从来不用养家的,女人养家干活,男人负责“琴棋书画烟酒茶”,只要会玩就可以了,越有知识的男人就越有地位,又因为以胖为美,所以戴眼镜的黑胖男人在这里就是极品。在这里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下右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蒙古族婚礼] 蒙古族婚礼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 的独特风格。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比如,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都是 蒙古族婚礼的共同点。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 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 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快慢。这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表现了农区 特点。

西部牧区接亲时新娘骑马,整个婚礼仪式充满了牧区特点。西部牧区婚礼申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传统习俗的还是 鄂尔多斯婚礼。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 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 方的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来到女方 家要绕蒙古包一圈,d能下马。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新郎的队 伍,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间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要对 答如流。经过一番盘问,女方对接亲队伍的回答满意了,新娘才 可以把礼物献上,伴娘撤去白毡,请客人进蒙古包里,蒙古包里 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亲献上哈 达。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与好友们依依惜别。

宴席结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着“送女歌”送行。接 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只见门前燃着两堆火,新娘要拉着新郎从火 堆另一端递过来的鞭梢,从火申间走过。这仪式象征着爱情坚贞 不渝,隐含纯洁辟邪、兴旺发达之意。

进蒙古包后婚礼开始,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娘一一拜 过公婆和亲戚长辈。新郎手执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酒盘向 宾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饮而尽,并祝新人幸福。婚礼进入 高潮,丰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宾客的欢歌起舞,包含了对新人 的衷心祝愿。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回族婚礼]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方要带上蒸摸、羊肉 给女方家送去,口呕催妆礼“。结婚那天,男方要去车接新娘。新 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 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送亲宜早不宜迟。把新 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 大门。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 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 能沾地的。两家客人互道过”色拉目“后,举行念”尼卡哈“仪式。首先请阿旬选诵一段《古兰经》,然后,阿旬当着证婚人间新郎: ”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要马上表态。再间新娘,新娘 表示同意,阿旬则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 告诫二位新人要互敬互爱。”尼卡哈“仪式结束后,新娘新郎才进 洞房。

新郎进洞房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摘掉头上的喜花,互相 交换礼物,新郎送给新娘包着钱的红纸包,新娘给新郎小红布蛋 蛋式”针扎子“,新郎还要用喜糖、核桃、喜枣撒向前来要喜糖的 人,称为”撒喜“。晚饭过后,大家开始闹洞房,由一人当司仪,出 点子,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三天后,新郎陪着新娘”回「]“(即 回娘家。有的当日”回门“。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2006-5-23 10:47:22

来源:中国56民族文化网

[满族婚俗]

由于满族历史悠长,分布很广,因此各地的婚俗差别较大。如沈阳一般满族婚娶旧俗,子女成年,男女方父母首先要给儿女 对照八字,如若合婚,双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带领”相看“,也口H。相 亲”,俗称“看门户”。如双方相看中意才能定婚。

定婚,男方家要以头环首饰等为定礼,送至女家,称“放定”,又称“过小礼”。这一天,女方姑娘要盛装出见男方家长,装烟、倒 茶敬给男方尊长,男家给以装烟、倒茶钱若干,亦称“斟盅”。

娶亲:由男方选二个结婚日子,由媒人送给女方,叫“送喜日 子”。男方在结婚前几天,择吉昏将聘礼(老酒一瓶30斤、猪一 口;或成衣4件,皮、棉、夹、单)送至女家,叫“过大礼”,俗称《下大茶“。纳聘日,男方家长借儿子至女方家,拜见岳父母,称之”磕 头“,女方家长赏以钱、针绣等物。女家将聘礼陈列到案桌上,两 家亲翁跪在案下酌酒,互相交递酒杯祭撒地上,称为”换盅“,接 着是”开剪“,将男方送的彩布与女方做衣服;同时,女改辫发而 盘譬,称为”练习“。

中西婚俗文化 篇5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

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十一)合髻

又称“结发”。成婚之夕,新婚夫妇分男左女右共髻束发仪式,源自古代成年礼。合髻、结发多为新房中仪式,又出自成年礼仪式,故后世称原配夫妻为“结发夫妻”。

(十二)合卺

又称“合匏”、“合欢”、“交杯酒”等,即新婚夫妇合饮交杯酒(同心酒),象征夫妇合体相亲。其礼仪始于周代,历代相承。无论皇室贵族还是庶民百姓,行合香礼都是婚礼中除拜堂而外的又一重要仪式,故也以合香代称成婚。唐宋以来,行合誉之礼开始以杯代飘(香),因而别有“合欢杯”、“交杯酒”等说。

(十三)闹房

即“闹洞房”。

(十四)妇见舅姑

这是成婚次日或第三日新妇拜见公婆的仪式,始于周代。在古代,新妇拜舅姑是其正式为夫家宗族所接受、确认其成为本家族成员的一种庄严仪式,所以十分认真,甚至还要参拜家庙。唐朱庆徐《近试上张水部》诗,即以拜舅姑来隐寓其恭求水部员外郎张籍荐引:“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拜见时,新娘要献枣和栗子于公公,献干肉于婆婆。

(十五)庙见

第三天,男家主人带新娘去参拜祠堂。如果结婚时舅姑已死,则在婚后三个月到祖庙去奠祭舅姑,称“庙见”。新妇只有在拜见舅姑和庙见这两项仪式完成之后,才能成为丈夫宗族中的一

员,整个婚礼才算完成,否则,“女子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十六)回门

又称“谢门”,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何安、示谢兼新婿拜认女方亲属。回门时间,或婚后三五日、一个月,因地区、时代及路途远近而异,是传统婚礼的最末一项仪式。据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记载,远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已有此礼仪。宋代称作“拜门礼”。

三、透过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

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的婚姻礼仪已经存在极大差异,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婚俗文化的根源不同。西方国家受宗教思想影响较深,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古代传统婚礼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婚礼格外隆重奢华,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儿子早得福”、“多子多孙多福寿”的宗法意识,即《礼记?昏义》所说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祖先被视为血源之本(“祖宗,人之本也”),祖先崇拜则是为了“报本”,祖宗祭祀是传统中国家庭重要的礼仪活动,在其婚礼中也有明显体现;而西方国家崇尚基督教,其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并由教士主持,婚礼过程中贯穿着“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位一体”的基督思想的传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

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西方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相对较平等。基督教强调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男女应该平等,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不像中世纪的中国人,只重视生男孩,而是把女孩也看成爱情的结晶,一样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所以称其为“相对平等”,是因为它本身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婚礼开始时,教士向女方问道,“你愿意以这位男子为夫,服从他、服侍他„„”,而且也存在贵族和王室联姻、政治婚姻等问题,只是没有中国古代的那么明显罢了。相比之下,中国中世纪时期的婚礼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极其明显的“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思想,妇女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见妇女的一生都要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族利益。在古代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因为雁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在拜堂之前,男女双方根本“素未谋面”,反映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再者,婚礼过程中,许多礼节都是针对女子而设定的,例如“跨鞍、跨火、抱毡”等等。

中国传统的婚俗也带有较强的封建政治文化色彩,婚姻有时甚至成为了政治结盟的手段,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和亲”,就是以婚姻作筹码,换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产物;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望。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这主要也是受宗法思想的影响。

还有婚神信仰的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因而,尽管古代婚姻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却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反抗。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中也存在许多迷信的成分,例如议婚时“换八字”、撒豆以避“三煞”等等;与中国社会的祭祖祭孔风习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舍天主不得别有拜祭之偶像。西方社会也没有祭祖习俗,也不许信众祭祖。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考虑“真爱”。

此外也反映出中西方审美情趣不同。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西方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吻合。归纳起来,西方的婚礼神圣、庄重、浪漫,而又相对简洁;中国的婚礼隆重、喜庆,然而仪式十分繁琐,并且显得铺张浪费,因而现在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都选择西方的结婚仪式。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婚俗更为开放、浪漫、自由,而中国的婚俗更为严谨、庄重、繁琐。而中西婚俗所表现出的不同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风俗方面的折射和反映。因而要对婚俗不同的原因进行进一步探究,使我们了解隐现在不同婚俗背后的中西文化,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

一、生存环境不同

从地理环境上看,古代中国地处半封建状态的大陆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有很大不同。

二、物质生产方式不同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

三、社会组织结构不同

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西方很早就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民主、自由和依法治国。

四、价值观不同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五、宗教信仰不同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大多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以筹备婚礼、婚礼仪式、婚宴、礼服这四个方面为切入点,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出中西婚俗的差异,由此推及探究中西婚俗差异的原因,使

韩国婚俗文化一瞥 篇6

韩国在原始时期是没有婚姻制度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产生后,男女成亲要举行隆重的礼仪。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初期,婚礼形式也很简单,结婚的男女只要向他人宣布二人成亲结为夫妇即可。

到了公元 676年至935年的新罗时期,婚礼形式稍有变化,光是口头宣布就不够了,还必须请家人和族人来摆上酒席吃上一顿,“轻重随贫富”。后来有的韩国学者把这种婚礼形式概括为“祝宴”和“共食”。这种婚礼形式保持的时间很长,一直延续到公元918年至1392年的整个高丽王朝时代。

高丽王朝的婚娶有其独特的方式。结婚时男家向女家只送酒和肉,不送彩礼。结婚的当天晚上,亲戚们聚在一堂贺喜,只喝三杯喜酒便散。这就是固有的祖传婚礼习俗。另一方面,实行“入赘婚”,韩语又叫“男归女第”或“婿留妇家”,也是朝鲜半岛的传统婚俗。这种简单的婚俗同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同佛教在新罗时代得到极大的普及,以及高丽王朝将佛教定为国教有关。因为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公元1392年,韩国建立了朝鲜王朝,又称李朝。李朝把中国的儒教作为新的理念备加推崇,使之成为国教。此后 500年间,儒学思想在韩国得到空前普及,浸染了其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韩国的传统婚俗。

儒教文化传播开来之时愈加强调冠婚丧礼等礼仪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规范。在婚姻上儒教崇尚父母包办,嫁娶礼俗的模式是既周到又烦琐的“六礼”。

李朝时期的韩国据此进行婚姻制度改革,制定了一些具体规定。在实际婚礼中,从做媒开始到觐亲,一共分为6个程序:1.媒人搭桥,相当于六礼的纳彩; 2.提亲圣物“四柱单”,也就是决定婚姻成败的“宫合四柱”(“四柱”指生年、月、日、时辰,“宫合”是根据“四柱”合“八字”,等同于汉族的“合八字”,这相当于六礼的问名),3.婚礼上新郎新娘首次见面;4.在新娘家度过大礼后两天;5.币帛礼,即新娘首次正式地向男方家长及亲属长辈行礼的风俗;6.觐亲,指新娘回娘家拜见双亲。有了这些程序,新郎新娘就成为“行过六礼的人了”。

韩国在借鉴和吸收中国婚俗礼仪外,在婚礼制度中仍然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一种是“半亲迎”。即“男归女家”,与亲迎礼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婚礼形式,先是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留宿新娘家。第二天接新娘到新郎的家,拜见公婆。另一种叫做“三日于归”或叫“三日对盘”,即新郎在新娘家留宿三天之后,再把新娘迎到新郎家中。李朝社会除了王室和一些士大夫家族在新郎家举行婚礼(“真亲迎”)外,大多数的婚礼还是以“半亲迎”或“三日对盘”为主。

李朝是韩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到19世纪,日本将朝鲜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儒家思想丧失了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与西方文明发生了激烈冲突。在社会变革浪潮的冲击下,婚姻习俗也必然发生变革。韩国进入了新式婚礼时代。

现代韩国青年抛弃了包办婚姻的旧俗,男女都是自由恋爱。不少青年男女结婚以个人感受为准绳,强调“只要我们幸福就可以”。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儒教传统的影响,重礼仪的韩国民族并没有在婚俗中完全放弃一些重要的传统礼节。他们在民族传统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习借鉴西方基督教婚礼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韩国式的新式婚礼。

现代韩国的婚姻习俗是传统婚俗、新式婚姻和宗教婚礼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韩国的婚姻习俗发展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结婚年龄从低渐高,过去13~14岁甚至更小的男孩就要娶一个比自己大几岁的妻子,目的在于早抱孙子,并由妻子把丈夫侍养成人。现在法律规定男子20岁,女子18岁才能结婚,但在实际生活中,男女都致力于工作和学习,结婚比法定年龄还要晚。二是婚礼从繁变简,以西式的教堂婚礼为主,费用大大减少。无论是结婚程序、宾客人数或是庆贺延续的时间和方式等等都日趋简化,使人们从沉重的精神、经济负担中解放出来。三是新式婚姻是自由恋爱,订婚仪式可有可无,结婚仪式各地虽不尽相同,但大体有如下程序:婚礼一般在专门的婚礼厅或礼仪厅举行。举行婚礼的当天,新郎新娘在家或到美容院梳洗打扮,新郎穿上西服(燕尾服),新娘穿上白色婚纱,然后同家人一起来到婚礼场所。新郎和他的父母站在右侧迎接来宾,新娘的父母则站在左侧迎接来宾。来宾都到场后,主婚人整理座位,并请两家的母亲走到台前点燃蜡烛。新郎的母亲点红色蜡烛,新娘的母亲点蓝色蜡烛。婚礼开始时,新郎随着音乐慢慢走到台前,给主婚人行礼,再向来宾行礼,之后站在右边准备迎接新娘。新娘随着音乐把自己的手放在父亲的左手上慢慢走过来。新郎上前走几步,给新娘的父母行礼,然后跟新娘一起来到台前。两个人互相对着行礼,转身。主婚人宣读婚姻誓约时新郎新娘要回答“是”。主婚人宣布二人结为夫妻之后,两个人转身向来宾行礼,再伴随音乐慢慢走出去。然后,双方的家人带领来宾到宴请的地方。新郎新娘换上华丽的传统服装,举行传统婚礼中的币帛礼。旁人把新娘家准备的币帛饮食摆在公婆面前。新娘新郎一起向公婆磕头,公婆把大枣扔在新娘的裙子上,祝福他们早生贵子。接着他们向亲戚家人磕头,人们把为新郎新娘准备的红包送给他们。新郎新娘一起拍照,在照片中留下甜蜜的吻。婚宴结束后,在亲友的祝福中,新郎新娘以旅游的方式外出度蜜月,开始新的人生。

虽然传统婚礼不适应现代生活而被新式婚礼所取代,但对重礼仪的韩民族来说,还是保留了某些重要的传统礼节,如币帛礼和觐亲,这两项是最能体现新人对两家父母亲的孝道。

在韩国,数医生(自己开业的)、律师、教授三者地位最高。而这三种职业女性很少,多是男性,如果能嫁给这三种职业的男子,女方则要预先为男方准备好三把钥匙:汽车钥匙、房子钥匙、医院或律师事务所钥匙(即为男方开业做好准备)。这有点像印度妇女出嫁要给婆家厚重嫁妆的味道。

海外婚俗巡礼 篇7

法国:白色婚姻白色是浪漫的法国婚礼的主色调,无论是布置用的鲜花,还是新娘的服饰,乃至所有的布置装饰,都是白色的,可以看出法国人眼中的婚姻应该是纯洁无暇的。婚礼上,新娘子必会准备名为“Weddingarmosre”的柜子作嫁妆,柜上刻有手工精细、象征健康以及繁荣的图案,是以又有“希望之匣”的美称;而新人才用的杯子也有特定的名称,名为“Coupdemarriage”意思为“婚礼之杯”

德国:德国人的“疯狂”与德国人一直崇尚的理智与冷静不同,他们的婚礼更多呈现出疯狂的一面。德国人在婚礼中会举行party(派对),派对中,新人会被戏弄,这有类似于我们中国的“闹洞房”,其中重头节目就是兴高采烈地将碟子掷碎。到了婚礼举行之日,新人会坐在由黑马拉的马车来到教堂。而在婚礼举行的地方,会用红色丝带和花环封着出口,新郎须以金钱或答应举行派对作交换条件,新人才可以通过出口,这在德国的传统婚礼中叫做“ropingthecouple”。另外,在婚宴中,以碎扁桃仁制成的糖果,混有香料的酒和啤洒是款客的主要食品。

希腊:手套中的糖希腊的新娘子会在手套中放一些糖,代表把甜蜜带进婚姻生活。希腊人喜欢在婚礼中跳传统的圆舞招待宾客。婚礼举行时,其中一项程序是由诗歌班的领唱者训示新郎要好好照顾和保护妻子,新娘子则会轻拍新郎的脚掌以示尊重。新人会用簿纱包着裹以糖衣的扁桃仁,然后分派给宾客,以象征丰足和美满。

意大利:甘与苦的婚姻意大利人的婚俗跟希腊人的婚俗颇为相似,他们同样喜欢以传统舞蹈中接待宾客,他们的传统舞蹈名为“Tarantella”;此外,他们也同样喜欢分派裹以糖衣的扁桃仁给参予婚礼的嘉宾,不同的是这些扁桃仁在意大利文化中象征着甘苦与苦的婚姻。另外,意大利的新娘准有一个名为“busta”的小袋子盛载现金和礼物。

英国:贮放时间最长的蛋糕传统的英国式婚礼,新娘会手持象征好运的马蹄练,若新人住在郊外,则要与观礼嘉宾步经教堂,并于途中洒满橙花。英国人的婚礼多在正午举行,随后安排午餐聚会,称作新婚早餐。而英式的结婚蛋糕由大量水果制成,并在蛋糕面上饰以碎扁桃仁,顶层唤作“ChristeningCake”,有“诞生之瓶”之意,会保留至第一个婴儿出生。

捷克:给你买路钱在捷克婚礼中,女傧相会把迷迭香的小树枝扣在宾客的衣服上,以像征生活美满及坚贞不变。礼成后,神父会在教堂外将新娘交予新郎,并训示新人要努力完成对方的心愿。然后新人踏过一段铺满丝带的路,新人的亲友要付款让新人通过。

苏格兰:格子裙、风笛及鞭炮传统的苏格兰格子裙是新郎必穿的礼服,富于苏格兰特色的风笛声会响澈整个婚礼会场。和中国人相似,苏格兰人还会放鞭炮以赶走不祥及邪恶之物。

俄罗斯:岁岁平安俄国婚礼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在说完贺辞,干杯后把玻璃杯抛向天花板,环璃杯跌成碎片,象征一新人将有美满的婚姻,这就有“岁岁(碎碎)平安”的意思。另外,从新人在花车车头缚上的装饰可知道他们期望第一个婴儿是男还是女,若是小熊就代表想生儿子,若是洋囡囡就代表想生女儿。

瑞士和荷兰:环保婚姻瑞士和荷兰的新人最有环保意识,他们会在新居种一棵松树,喻意好运和百子千孙日本:“和服”新娘日本人喜欢在婚礼中以含有“庆祝”意思的糖果“Kyogashi”款待宾客。新娘子会穿上丝制的结婚专用和服,上面织有新娘的家族饰章,还会戴上假发饰物。在婚礼中,长辈和嘉宾会在干杯时致贺辞,并细诉新人的相爱故事。

菲律宾:永恒的爱菲律宾人通常会在婚礼会场挂一个装饰鲜花的巨型大钟,里面藏着一对白鸽,完成所有程序之后,新人会拉动系着大钟的丝带,让白鸽自由飞翔以象征永恒的爱。观礼的嘉宾会轮流与新娘和新郎跳舞,并把金钱钉在他们的衣服上,有时候双方的亲戚朋友还会比赛哪方得到的金钱较多。

韩国:“两点”新娘韩国新郎会穿上大礼服,新娘的嫁衣则是七彩的丝织服,配以长袖子和黑丝顶冠。新娘的化妆会在脸颊上点两红点,有抵抗邪灵的意思。

阿拉伯:“恸哭”婚礼新娘会穿着装饰华丽的土耳其长袖袍子,手脚则会画上红褐色的格子花纹作为装饰。阿拉伯人会将观礼的嘉宾人分男女来接待,观礼的女士会依习俗为新娘出嫁而恸哭。

阿根廷:花水浴在阿根廷一些地区,青年男女在订婚或结婚时,有洗“花水浴”的习俗,所谓“花水浴”,即在入浴前把整蓝鲜花撒在水面,洒浴时用花瓣揉搓全身,他们认为水是圣洁的,花是喜庆的,而“花水浴”正可以代表美满和吉祥。

墨西哥:盐、酒和面包传统的墨西哥吉卜赛婚礼,新人被喂以拌了盐的酒和面包。这意味着除非世界上再没有盐、酒和面包,否则,这对夫妇的爱是不会消失的。

印第安:”昂贵“的婚姻印第安人认为珠宝可以抵抗饥饿、疲倦、疾病及恶运,所以新郎及新娘会戴上银贝壳和绿松石等珠宝首饰。在印第安文化里,水象征着洁净及纯正,新娘及新郎会进行洗手仪式,代表把旧日的恋爱和悲伤回忆通通洗掉。还有印第安人认为东方是代表将来的方面,所以婚礼的所有仪式都要面向东方。

非洲:扫帚与婚姻非洲人民风淳朴,新娘要来起辫子,盖上面纱,作盖怯与娴淑状;参与婚礼的主持人、嘉宾及观礼者则必须穿上传统的非洲长袍。依非洲习俗,一对新人要跨过饰满鲜花的扫帚,象征跨进人生的新阶段。在婚礼中,非洲人会以鼓声及库加舞典助兴,并把酒倒于地上,献给神明。

客家婚俗撷英 篇8

两种相亲:“看妹仔”和“探人家”

与别地相同,旧时客家人的婚姻也需经媒人牵线。媒人安排的男女见面形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男方上女方家登门拜访,叫“看妹仔”(客家方言,又叫“看妹哩”、“看老婆”);另一种是女方去男方家,叫“探人家”(客家方言,又叫“看家门”、“择女婿”)。一般是男方先去“看妹仔”,然后女方再来“探人家”。当事人相亲之后需要马上直接向对方表态,既要清楚地表达自己意愿,又要委婉地避免大家尴尬,客家青年是如何同时做到的呢?原来不同地方各有妙招。有的地方,如果女孩接受来“看妹仔”的男孩,她会在招待对方的米粥或茶水中搁糖,男孩一尝到甜味就明白这是答应交往的信号;当然,淡而无味就表示女孩不愿交往下去。有的地方的女孩则会在对方送自己“红包”时回赠一方手绢,否则说明没看上。如果男孩接受女孩,某些地方会让他在放茶杯时有机会“发言”。他事前应准备好一大一小两个红包,当女孩来收茶杯时就把大红包压在杯下;反之,不中意就压小红包。在另一些地方,男方相中的话会托媒人请女方家做午饭,由男方出钱请客;没相中就不会留下吃饭,只送女方家一个红包。这些“无声的语言”被民俗学家称为特殊的符号象征系统,它们在特定地域或特定人群中约定俗成,是民众传递情感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往往“无声胜有声”,在一些文化情境中担负着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上述两种相亲属于较正规的,台湾地区的客家人一般在登门前还要经过“偷看”一环。即媒人事先透露给男方“情报”,比如女孩某时会在某地洗衣服,然后男方前去“偷看”;相对于男孩,害羞的女孩则只能靠亲友帮自己“偷看”,然后等待回来转告。显然,传统的婚姻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不仅体现在媒人与当事人之间,也体现在同为当事人的男方与女方之间。

新娘要唱哭嫁歌

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哭嫁的习惯,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骂媒人”、“骂花轿”等等。“一脚踢你棺材(指花轿)头,又有青砖顶脚瓦顶头;一脚踢你棺材盖,你一年抬尽几多少年妹… …”就是一首流传于广东深圳客家人中的骂轿歌。哭嫁是客家相传已久且非常看重的婚俗,具有吉祥、体面和热闹的涵意。传统的客家男子并不爱迎娶欢天喜地上婆家的新娘,他们反倒认为不哭不唱的新娘不是淑女。事实上,在封建时代哭嫁的确是衡量女子贤德的一大标志。哭嫁歌曲调相对固定,歌词多即兴编成。新娘的哭嫁在出嫁前夕达到高潮,婚礼当天早晨也是从哭着梳妆开始的,一般见谁哭谁、见事哭事。传统的客家女都擅长唱山歌,这种素质保证了新娘唱哭嫁歌时出口成章,婉转动听。哭嫁并非新娘的独唱,旁边的女性亲友会“陪哭”或“劝哭”,共同达成一种特殊场域下的互动交流。在哭诉中,母亲会一遍遍提醒女儿到婆家后要担起的责任,而女儿也借此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新娘与她的未婚姐妹们也通过哭嫁来倾诉彼此的惜别之情。民俗学将哭嫁歌视作仪式歌的一种,并认为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对于新娘而言,除了宣泄情感的心理功能之外,哭嫁歌还可以帮助她顺利地实现人生中重大的角色转换,即从为人女到为人妇、从娘家到婆家、从少年到成年、从被保护者到保护者。

广东梅州的客家人鼓励新娘在临嫁前尽情地哭嫁,但同时又会叮嘱她快上花轿时千万不能哭,这是为什么呢?有关人生礼的理论可以做出解释:这类仪式都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当中会经历一个很特别的过渡阶段。人处于过渡阶段时,他或她脱离了旧身份,却又未能获得新身份,因而是个反常、神圣、敏感和危险的“无身份”时期。婚礼作为重要的人生礼之一,它也有过渡阶段。新娘上花轿需跨出娘家门,这使她失去了闺中女儿的身份,同时也不是别人的儿媳,因为还没进婆家门呢。此时哭泣最易遭致伤害,甚至影响以后整个人生。所以,新娘的长辈会告诫她这时哭会“衰一生”(客家方言,倒霉一辈子之意)。不过,这当然只是当地的一种说法,并无任何的科学依据。

客家特有的婚俗:“隔山娶亲”和“等郎嫂”

这里介绍两种历史上客家特有的婚姻形态。

“隔山娶亲”(又称“ 隔海嫁郎”、“屯家婆”)多见于广东梅州侨乡。早年的客家山区发展受限,年轻力壮的客家男子为改善生活大都选择出洋谋生,待积累了相当财力后,就让家里替自己娶亲,从而解决家庭的劳力问题和父母的赡养问题;而女孩愿嫁进来往往也是迫于娘家贫苦。这类婚姻往往“有名无实”,“隔山”娶回的新娘在婚礼上不得不和一只脚缠红绳的公鸡拜堂,因新郎通常远在南洋无法回家。为妻的多半终身也见不上自己的丈夫一面,以后只得守一辈子的活寡。男方的族人认可这类婚姻和新妇的“屯家婆”角色,她们的财产继承权并不受质疑。

以前的客家社会还认可一种叫“等郎嫂”(又称“等郎妹”)的特殊婚姻。女孩从小被父母卖给或送给男孩尚未出世的人家,由对方抚养并“等郎”长大成婚,据说如此可为男方家里省下一大笔娶媳妇的花费。如果“等郎嫂”日后未能等到男孩出生,又没有过继或收养别的男孩,她们就有机会以养女身份外嫁他人;如果有男孩出生,但养父母对“等郎嫂”不满意,则也会将她嫁出去。“等郎嫂”其实是“童养媳”的一种地方变异类型,并不具备正常婚姻的所有要素。“等郎嫂”注定是两种命运,要么老妻少夫;要么转嫁他人。客家山歌道尽了她们内心的苦楚,有首《十八妹子三岁郎》就唱道:“十八妹子三岁郎,晚晚要我抱上床,睡到半夜思想起,不知是儿还是郎。十八妹子三岁郎,半夜想到痛心肠,等到郎大妹又老,等到花开叶又黄。… …”

“隔山娶亲”和“等郎嫂”都包含着一对矛盾:一边虽透着浓厚的男尊女卑观念,一边又显出女性的家庭顶梁柱地位。中国传统婚姻关系的建立优先考虑的是家庭的维持和宗族的繁衍,很少顾及个人的自由。客家社会尊崇儒家礼教,追求宗族兴旺,结果是不少客家女为此付出了一生的辛酸。可以说,客家支系能有今天的繁荣和壮大,背后有一代代客家女的巨大贡献。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客家婚俗也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有些习俗也慢慢消逝不见了。

上一篇:提车整理笔记下一篇:胡萝卜的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