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分类的基础习题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质与分类的基础习题(共7篇)

物质与分类的基础习题 篇1

[题文]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生活中废弃的铁锅、铝制的易拉罐、铜导线等可以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它们属于()[选项] 氧化物|盐|金属或合金|碱 [答案] C [解析] 铁锅、铝制的易拉罐、铜导线等属于金属类物质。[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分数]

3[题文] 想一想,NaOH(固)、P2O5(固)、无水CaCl 2(固),为什么可归为一类。据此从AD中选出一种最适宜与这三种物质归为一类的是()[选项] 浓硫酸|氯化钠|碱石灰|生石灰 [答案] D [解析] NaOH(固)、P2O5(固)、无水CaCl2(固),由于具有吸水性且都是纯净物,故分为一类,碱石灰也有吸水性但是混合物。[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分数]

3[题文] 某物质经分析知,其中仅含一种元素,此物质()

[选项]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一定是纯净物|一定是一种单质 [答案] A [解析] 由O 2 和O 3 组成的物质只有一种元素。[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分数]3

[题文] 下列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的是()① 酸

②酸式盐

③碱

④碱式盐

⑤碱性氧化物 [选项] ①②|①②③④|②④|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酸和酸式盐能电离出氢离子,一定含有氢元素;碱和碱式盐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一定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含氧酸中有氧元素,无氧酸中不含氧元素;碱性氧化物中含氧元素无氢元素。[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分数]3

[题文] 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非金属氧化物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讲,可将P2O5、SO2、SO3、CO2、Cl2 O7 等归为一类,则下列氧化物中与它们同属一类的是()[选项] CO|NO|N2 O5 |NO2 [答案] C 1 [解析] 根据题目给出的几种物质可以发现这些物质都是酸性氧化物,而CO、NO、NO 2 均不是酸性氧化物。[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分数]

3[题文] 在物质的分类中,前者包括后者的是()

[选项] 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酸|碱性氧化物、碱 |酸式盐、盐 [答案] A [解析] 采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时,氧化物中包括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酸按照分子是否含氧元素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A项正确,B、D项不正确;碱性氧化物和碱为两类物质,C项也不正确。[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分数]

3[题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 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刻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选项]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Cl4 是一种化合物|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应为:CCl4 +4Na C+4NaCl,由此可知B、C、D三项都是正确的。金刚石是一种非金属单质,故A项不正确。[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分数]

3[题文]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选项] 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残留物|洁净的食盐水|冰、水的混合物|含氮30%的硝酸铵(NH4NO3)[答案] C [解析] 准确理解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若是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可以说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O2、H2O都是纯净物。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单质,也可以是一种化合物。若为化合物,根据定组成定律,则其成分元素有固定的组成。选项A、B是由两种物质的分子组成的,故不正确;对于D选项,若为纯净物,则含氮量应为: ×100%= ×100%=35%>30%,说明D选项中含有其他物质,是一混合物。[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分数]

3[题文] 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选项] ①③|②④|①②④|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酸是根据酸分子中能电离出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而不是根据酸分子中含氢原子的个数;溶液、胶体和浊液是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来分类的。[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分数]3

[题文] 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物质与分类的基础习题 篇2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三个认识不足

(1) 对中药气味物质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方剂、证候固然是研究的重点, 中药气味也应当是研究的重点。方剂、证候的研究是基础研究, “四气五味”物质基础的研究应当是其更重要的基础研究, 但现在中医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2) 对中医药研究的整体系统性、先后性认识不足。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物归经、方剂配伍、功能主治、毒副反应等具有整体关联和系统性。对其研究, 当先后有序。反之, 则是拔苗助长, 很难得到预期效果。例如:对“四气五味”物质基础的规律未认识清楚, 就去研究方剂配伍;对方剂配伍的规律未认识清楚, 就去研究证候;对“四气五味”的量化标准没有确立, 就去制定“标准规范技术体系”。诚如没打好地基, 就去建高楼大厦。中药的质量标准, 应当以该药的气、味物质基础为指标。离开气味物质基础的指标是西化的, 会脱离中医药理论。

(3) 对以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中医药现代化, 需要多学科研究。而在多学科研究中, 中药化学尤为关键, 是揭示中药“四气五味”物质基础的关键。

(二) 三个研究误区

(1) 不是以中医药理论方法来研究“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 而是取之于西医药理论方法。中药气味反映了中药的阴阳关系, 阴阳互相关联, 不可分割, 是中医药的一条基本理论, 但是几乎所有的有关气味的研究课题都是将气、味分别立项的, 这就不能有效、全面地反映气味的客观规律。要说中医药界对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不重视, 也不符合事实。国内外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对中药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但却突显中药西化趋势, 而与中药“四气五味”理论结合的研究不足。从60年代起, 有人试图从中药的化学成分来探索中药气味的本质, 但是时至今日, 也只是揭示其中的少部分成分而已。在中药性味与化学成分的关系方面, 还没有找出贯通整体、化解矛盾、统一判断的标准。

(2) 检测手段、指标西化。其主要特征:以部分代替整体, 以个别代替一般。其主要表现:检测中药的一些有效成分, 只能说明部分中药药性, 还有多种成分难以明晰, 如黄连、黄芩、黄柏均含有小檗碱, 但所含的其它成分并不相同, 在药物归经上, 黄芩偏上焦, 黄连偏中焦, 黄柏偏下焦。为了弥补单一成分评价中药物质基础的缺点, 而选择几种不同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作定性、定量表征, 优于前者, 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 多达几百种, 甚至上千种, 仍然代表不了整体。检测中药微量元素对检测中药物质基础有效, 但这仅是中药的无机成分。同一微量元素, 由于在化学结构式上的位置变化, 就组成了不同的物质。用指纹图谱检测中药物质基础, 需要通过多种溶剂、多道工序提取原中药的药效物质, 有可能不完全等同于原复方中的配伍比例, 而且同样复方采取不同溶剂与工序制备出来的中成药的药效物质比例也不尽相同。

(3) 尚未真正实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因为“四气五味”涉及的学科有中医、西医、中药、西药、中医药文化以及化学、物理、数学等众多现代学科, 能真正做到有机交叉和融会贯通的很难。

到目前为止, 几乎所有的检测方法, 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用西医药的思维方法来研究中药。指标大多西药化, 与中医药理论结合不足。

(三) 三个研究难题

(1) 要找到中西药的结合点/结合桥梁。中西医药结合已经提出近百年了, 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普遍通用的结合点/结合桥梁。

(2) 要化解因中药成分复杂而无法分析中药构性、构效关系。一味中药有几十种甚至上千种化学成分。方剂是由两味以上的中药组成, 要想分析其化学成分, 难度较大。

(3) 要解决中药“四气五味”物质基础的量化问题。特别要落实到可以用现代仪器量化, 如果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中医药就可能步入现代化的殿堂。

西药药性是由其化学结构决定的, 中药药性也是由其化学结构决定的。西药研究药物构效关系, 中药药性研究也必须要研究中药药物构性、构效关系。要攻克这一堡垒, 必须破解中药气味物质基础研究中的难题, 才有可能破解中药配伍规律。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思维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医药学要在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 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 在反复实践中将其同化, 为己所用, 使自身向更高层次发展。中药的“四气五味”是药物的物质基础, 但是至今没有一种仪器能够检测中药的“四气五味”。我们在研究的实践中, 提出用电子鼻、电子舌检测“四气五味”[1], 有望解决这一难题。

我们在实验研究中发现“阳-四气-受电体-酸, 阴-五味-给电体-碱”这一规律的存在[2]。同时由此验证电子鼻、电子舌可以检测中药”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电子鼻检测气为阳, 电子舌检测味为阴。阴阳互根, 将二者同时运用, 能检测中药的气味。

电子鼻的设计原理, 就是用最常用的氧化物气敏传感材料如Sn O2、Zn O、Fe2O3等, 暴露在纯净空气中时, 氧气在其表面产生吸附, 因而具有很高的电阻值, 当它接触到还原性气体, 其电阻值随即降低, 因此测量还原性气体的灵敏度很高。其电阻值的变化, 就是出现了氧气还原反应的原理, 失去电子的过程为氧化作用, 为“阴-碱-味”, 而得到电子的过程为还原作用, 为“阳-酸-气”。

中西药对同种疾病有效, 并且多种中西药能够治疗同一种病症, 一定有其共同的物质基础。现代科学仪器只能检测西药的物质基础, 却不能完全检测中药的物质基础, 这也是导致中医药被人认为“不科学”的根本原因。如何用现代科学仪器检测出其共同的物质基础, 并且用中西医药结合的观点科学地解释这一现象, 就可能破解这一难题, 也是中西医药结合会通的关键点之一。我们使用电子鼻、电子舌检测多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中西药物, 发现它们有共同相似的PCA特征指纹图[1,2], 说明可以用电子鼻、电子舌检测中西药共同的物质基础。

据现代味觉研究, 人的多数味觉细胞能够感受2或3种基本味。当人辨别某一味时, 往往需要1个以上感受体。一个单独的神经纤维可能对多种不同之味作出反应。往往一种味觉不是单一化学成分发出的。嗅觉对气味的反应也和味觉一样。电子鼻、电子舌是指由多个性能彼此重叠的气敏、味敏传感器, 用适当的模式分类方法组成的具有识别单一和复杂气、味能力的装置, 它们模拟人的嗅觉、味觉, 故称为电子鼻、电子舌。二者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传感器组成的, 每个独立的传感器具有一定的交互敏感能力, 并非只感受一种化学物质, 而是感受一类群化学物质, 在感受某类特定化学物质的同时, 还感受另一部分其他性质的化学物质, 因此, 传感器技术近似于中医药的整体性特征。传感器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即对不同的组分具有不同的响应能力, 因此它能区分中药的四气、五味。传感器的各项参数以及响应信号稳定, 因而具有重现性, 具有量化检测仪器的重要特征。电子鼻、电子舌与普通的化学分析仪器不同, 得到的不是被测样品中某种或某几种成分的定性和定量结果, 它们测量的不是中药的某一具体化学成分, 而是通过传感器所采集的信号为其总体响应强度, 能描述出被测物整体气味的宏观化学成分。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味测到不同的电信号, 并可将这些信号与已建立的数据库中的信号加以比较, 进行判断。电子鼻、电子舌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辨认软件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多变量统计分析, 有利于我们将收集的分析数据, 进行由繁至简的信息处理, 其中PCA主成分分析就是从多个数值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 利用降维的思想, 将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的统计方法, 找出其主要规律性, 对中药来说就是检测其“四气五味”的宏观化学成分。

目前, 中药有效成分、有效组分说是中药构效关系的依据, 但往往一药有多种有效成分、有效组分, 如人参多达上百种有效成分。在临床应用中, 究竟是哪一种有效成分在发挥作用, 常常难以确定, 而且有效成分的测量也十分困难。中药成分很多, 如茶叶之香气成分就达300余种。食物中大致有1000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如果用西药的检测方法来研究中药, 非常困难。我们的研究工作显示, 用电子鼻、电子舌来检测中药“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 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

将电子鼻与电子舌相结合, 一个味觉与嗅觉的总体感观就有可能呈现出来, 电子鼻检测气为阳, 电子舌检测味为阴, 这样阴阳、气味兼备, 比较符合中医药的阴阳思维和研究方式。电子舌、电子鼻模拟哺乳动物的嗅觉与味觉系统结构和机理, 破解了这一难题。人对药物的嗅觉与味觉, 是由人的感受器官得到的, 是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感知的。对药物中含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能够产生气味的化学物质, 电子舌、电子鼻使用了由对每种化学成分有不同响应的传感器构成阵列, 阵列的响应是多种化学成分作用的集合。电子舌、电子鼻与被测挥发性化合物接触的活性材料一般是噻吩、吲哚、呋喃等成分构成的导电聚合物, 当气体分子与上述聚合物材料接触时会发生电离或共价作用。味觉传感器是用类脂薄膜的一侧与味觉物质接触时, 膜两侧的电势发生变化, 从而对味觉物质产生响应。应用DOPH (二油基磷酸脂) 作为生物类脂膜的材料, 它的分子结构会随着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因而它具有疏水性和亲水性。亲水性和离子键有关, 疏水性和共价键有关。

中药的“四气五味”始于鼻闻舌尝, 就是与鼻、舌细胞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鼻、舌的细胞就是最好的传感器。现在各种电子鼻、电子舌的产生, 就是通过传感器来模拟鼻、舌的细胞功能。我们的祖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药物不同的“四气五味”, 具有规律性的治病效果与养生功能。后来在感知的基础上, 将各种具有治疗效果的药物以“四气五味”理论来归纳总结, 这就是推理功能之“气”和“味”。我们前期的实验研究显示[3,4], 电子鼻、电子舌可以检测和分辨中药的“四气五味”, 能揭示中药“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

摘要:指出“四气五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三个认识不足, 三个研究误区, 三个研究难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引进新技术与新方法, 应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中药“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 探析作用机理, 并由此促进中西医药理论会通。

关键词:四气五味,问题,对策,电子鼻,电子舌

参考文献

[1]盛良.用电子鼻、电子舌检测中西药物共同药效物质基础[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18) :2778-2280.

[2]盛良.再论用电子鼻、电子舌检测中西药共同药效物质基础[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28) :4386-4387.

[3]王光耀, 盛良, 王兴华.应用电子鼻研究中医药[J].医学信息, 2013, 26 (8) 下:243-244.

物质与分类的基础习题 篇3

关键词:物质分类;学习;困难;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5-003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5.014

从化学教学内容来看,物质分类是引导教学发展与深入的一条主线,它贯穿于化学教学始终,对化学知识的链接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属于核心理论知识,也是化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树立的基本化学观念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初中阶段学生常常感到物质分类学习有困难,使物质分类教学成为了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一、物质分类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学生物质认知有限导致对物质分类学习时出现困难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中物质分类出现在第二单元第一节“空气”,而此时学生除了对空气和生活常见的一些物质有一个粗略的认知外,几乎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学习过一个纯净的物质,但在教材中出现了对纯净物与混合物的认识。尽管在教材中只是以空气、氮气、氧气等具体物质为例,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物质可以根据其中所含物质的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但是,当学生遇到类似对氧化镁、二氧化碳进行分类的问题时,还是会有困难。其原因就在于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镁条与氧气反应会生成氧化镁,碳与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但对于镁、氧气与氧化镁,碳、氧气与二氧化碳在组成与结构上关系并不清楚,自然就不能准确判断氧化镁、二氧化碳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编者在教材中特意加上了这样的内容“上面实验中使用的红磷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也是纯净物”。[1]尽管如此,事实上学生仍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这类问题,只能进行一种机械的参照与对比。

2. 学生对物质分类认识渐进性导致对物质分类学习时出现困难

从学生认知过程来看,化学概念的建立是一种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当学生认识物质较少时,学生对于物质分类相关的一些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会受到限制,而随着学生所认识的物质增多,就能够为学生提供进一步认识与理解这些概念的素材。同时随着学生对这些概念认识与理解的深入,又能使学生对所学物质进行更为准确的分类与判断。在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对物质分类认识渐进性的规律,让学生对一些并不熟悉物质进行分类时,必然导致学生对这类问题掌握不能得心应手。

3. 物质分类体系的标准不一致性导致学生对物质分类学习时出现困难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分类是分两个层面进行的,即根据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含分子种类将物质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再从物质所含元素种类又将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很显然,前者是以分子种类(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后者是以元素种类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前后并没用同一套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而学生在学习单质和化合物时,往往只注意了后一标准(即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化合物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却忽视了前一个标准(即对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分子)对物质分类的限定。如学生对“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进行正误判断时,往往会误认为这是正确的。

二、物质分类学习困难应对的策略

1. 注重物质分类教学的阶段性,丰富学生对物质分类认知经验

由于物质分类在化学教学中具有统领知识衍生与发展的作用。在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时同步树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与观点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注意物质分类教学的阶段性。使物质分类教学统领化学知识的衍生与发展,既要让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用物质共性来认识物质世界,又要让学生以已经认识的物质作为认识物质分类的素材与对象,准确理解与把握物质分类的内涵与外延,使二者相辅相成,同步得到强化与提高。同时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当学生认识的物质越多对物质的分类的理解越容易,也越准确。因此,在学生刚开始学习物质分类知识时,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要寄希望于让学生一次性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做到准确清晰,而应该适当做一些概念方面的弱化与处理,等到学生所学物质丰富后再进行强化与提高。特别是当学生学习了酸碱盐,有机物这些知识后,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的认识与体验肯定是不一样的。

如在科学粤教版教材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含有氧元素的是 ,属混合物的是 ,属纯净物的是 ,属化合物的是 ,属氧化物的是

,属单质的 。[2]

从近几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尽管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许多提示,但学生在完成上题时,出错率非常高。但是,当学生在学习完整个初中化学所有内容,进行综合复习时,再让学生完成上题时,学生的出错率会明显下降。很显然,这正是学生有了丰富的物质分类认知经验后,使原来的困难得到了解决。

2. 强化物质分类体系关系的认识,准确理解物质分类体系中的标准与依据

从教学中学生对物质分类问题出错的情况分析,发现学生在对物质分类时出错最多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搞清物质分类体系中的标准与依据,对几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不准所造成的。特别是对于概念的外延把握不准,对几个概念间的关系没理顺,没有将物质分类体系中的依据和标准搞清楚。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让学生认识到将物质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与后面对纯净的分类所用标准发生了变化,在对物质分类时既要考虑前面的标准,又要考虑后面的标准,防止出现顾此失彼所造成的失误。让学生通过做一定量难易适中的练习题,逐步学会从经验化的感性判断走向理性判断。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 篇4

A.氢气B.天然气

C.汽油D.甲醇

2.下列物质只含有共价键的是

A.NaOHB.MgCl2

C.H2OD.Na2O2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酸属于纯净物B.氧气属于化合物

C.氧化钙属于碱D.水属于氧化物

4、下列物质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A.SO2 B.NO2

C.N2 D.可吸入颗粒物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水银 B.玻璃

C.空气 D.氨水

6.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干冰 B.汽油

C.金刚石 D.小苏打

7、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氯酸钾B.氮气

C.牛奶D.氯水

8.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用干冰作制冷剂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用煤作燃料D.用氢气填充气球

9、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B.汽油

C.碘酒D.液氮

10.下列化合物中,锰的化合价为+6的是。

A.K2MnO4B.MnO2

C.KMnO4D.MnCl2

11.形成下列物质中的化学键是共价键的是。

A.Na2SB.CO

C.MgCl2D.Zn1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铜变成铜绿B.食盐潮解

“物质的分类”教学创新设计 篇5

摘要:分类思想对化学研究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物质的分类”教学以硫酸型酸雨形成过程中涉及的两种物质――SO2和H2SO3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它们化学性质的推测,让学生建立从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以及类比和迁移的化学思想,并能够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分类对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分类思想;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类比;迁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000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00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生应认识分类思想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那么,“物质的分类”对于高中生进行无机物化学性质的学习、形成分类思想具有怎样的指导作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与实施实现其功能,一直受到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1]对此,笔者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加以研究。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选取了硫酸型酸雨形成过程中的两种物质――SO2和H2SO3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让学生推测H2SO3的化学性质,以此建立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确定物质的类别――回忆这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确定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时从CO2、SO2、SO3的化学性质归纳概括出酸性氧化物的一般通性,以此引导学生建构从一般到个别、个别到一般的化学思想;而在SO2化学性质的推测过程中,学生猜测SO2可能与CO2化学性质相似,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和阅读课本,以此达成理论和实验的统一,进而得出SO2和CO2化学性质相似,都属于酸性氧化物,以此引导学生建构类比的化学思想,并深化物质的分类对研究物质化学性质作用的认识;除此之外,引导学生运用迁移思想,得出碱性氧化物的一般通性。当然,在学生了解了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后,即可顺利解释石灰石脱硫的原理,在知识的运用中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最后围绕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理,引发学生对SO2和H2SO3都能与O2反应原理的困惑,以此使学生产生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的需求。诚然,经过物质的分类学习,使学生在面对一个陌生的具体物质时,能自觉地对该物质进行分类,并根据其与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该物质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H2SO3与SO2化学性质的探究,体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对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性质的小结,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SO2与足量澄清石灰水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

[教师]在初中,大家对硫酸型酸雨已经有了基本了解,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学生]途径1:2SO2+O2=2SO3(粉尘)SO3+H2O=H2SO4

途径2:SO2+H2O■2H2SO3+O2=2H2SO4

[教师]在硫酸型酸雨形成的途径2中,划横线的物质名称是什么?

[学生]亚硫酸。

[教师]亚硫酸除了和氧气反应外,还能和哪些物质类别发生化学反应?说明判断的依据。

[学生]亚硫酸可以和碱、活泼金属、指示剂反应,因为亚硫酸和硫酸一样是酸,应该具备酸的通性。

[教师]亚硫酸既然属于酸,它的化学性质还有补充的吗?

[学生]还可以和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

[教师]在推测物质所具备的化学性质时,请大家思考一下推测的一般思路。

[学生]确定物质的类别――根据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推测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教师]SO2是造成硫酸型酸雨的主要物质,SO2除了和H2O、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呢?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SO2还能与碱反应,觉得SO2化学性质应该和CO2类似,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CO2能与碱反应。

[教师]SO2是不是真的能与碱反应?

[分组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实验装置见图1)。

[教师]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生2]澄清石灰水一直是澄清的。

[生3]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再变澄清。

[教师]请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实验现象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生1]我们这组放入浓硫酸的量少,因此产生SO2的量也少,而澄清石灰水的量多,所以会变浑浊,看到浑浊后我们立马将导管放进盛有氢氧化钠的烧杯中。

[生2]我们这组浓硫酸放入的量很多,因此产生SO2的量很多,在亚硫酸钙生成的瞬间又被反应完了。

[生3]我们这组浓硫酸放入的量较少,看到石灰水浑浊后并没有将导管拿开,继续通了SO2。

[教师]大家分析的非常好,虽然大家实验时做出来的现象不一样,但都能合理的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请写出二氧化硫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SO2+Ca(OH)2=CaSO3↓+H2O

[教师]在初中,我们知道CO2也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由此你得出什么?

[学生]SO2和CO2的化学性质相似。

[教师]它们究竟是哪一类?请大家看书上第4页的内容。

[学生]阅读书本。

[学生]CO2和SO2是酸性氧化物。

[教师]什么是酸性氧化物呢?

[学生]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推测H2SO3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建立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路径:确定物质的类别――根据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推测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并让学生初步体会物质分类对于无机物化学性质学习的意义。通过让学生推测SO2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学会运用类比及实验的方法去研究物质间的联系,深化物质的分类对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作用。

[教师]除了CO2和SO2是酸性氧化物外,SO3也是酸性氧化物,请你推测它有何化学性质?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SO3能与水反应,SO3还能与碱反应。原因是SO3是酸性氧化物,化学性质应该与CO2、SO2相似。

[教师]请大家归纳酸性氧化物的一般通性。

[学生]酸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能与碱反应。

[教师]怎么推测出来的?

[学生]抓住CO2、SO2、SO3所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共性。

[教师]很好,酸性氧化物除了和水、碱反应之外,还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什么是碱性氧化物?

[学生]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教师]很好,常见的碱性氧化物有:CaO、CuO、Fe2O3等,那么,碱性氧化物有哪些通性?

[学生]与水反应,与酸反应,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归纳酸性氧化物的一般通性,让学生学会由个别到一般的思想。在归纳完酸性氧化物通性后,让学生运用迁移的思想得出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和通性,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SO2是造成硫酸型酸雨的主要物质,煤的燃烧是产生SO2的主要原因,所以在煤中添加石灰石(CaCO3)作为脱硫剂,可以减少煤燃烧时产生的SO2,请说明原理。

[学生]CaCO3在高温下分解生成CaO,CaO再和SO2反应生成亚硫酸钙。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减少硫酸型酸雨途径的基本原理,以此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师]很好,在前面推测H2SO3、SO2的化学性质时,我们需要先弄清楚H2SO3、SO2属于哪一类,再根据这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推测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但在硫酸型酸雨形成的途径中,大家可以发现:H2SO3与SO2都能与氧气反应,这是为什么?

[学生]可能有其它的分类角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不能解释硫酸型酸雨形成过程中SO2和H2SO3为什么都能与氧气反应,让学生建构多角度分类物质的化学思想。

[教师]一种物质,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对它进行分类,角度越多,物质的性质就被认识的越全面。请大家运用已学的知识,对下列含硫的化合物进行分类。

CaSO3 Na2SO4 SO2 NaHSO4

H2SO3 H2SO4 Na2SO3 NaHSO3

[生1]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划分:

属于盐的有:CaSO3、Na2SO4、NaHSO4、Na2SO3、NaHSO3

属于酸的有:H2SO3、H2SO4

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有:SO2

[生2]从物质的状态角度划分:

属于气体的是:SO2

属于液体的是:H2SO3、H2SO4

属于固体的是:CaSO3、Na2SO4、NaHSO4、Na2SO3、NaHSO3

[教师]对物质的划分可以从不同角度,除了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的状态,还可以从溶解度、导电性等方面。下面请大家以Na2SO3为例,尽可能写出Na2SO3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生1]Na2SO3+2HCl=2NaCl+H2SO3

Na2SO3+Ca(OH)2=CaSO3↓+2NaOH

CaCl2+Na2SO3=2NaCl+CaSO3↓

[生2]Na2SO3+2HCl=2NaCl+H2SO3这个反应不能发生,因为没有气体产生。

[生3]可以发生,类似于我们初中实验室制备CO2的反应,应该写成

Na2SO3+2HCl=2NaCl+SO2↑+H2O

[教师]其它两个反应能发生吗?

[学生]能,因为两个反应中都有沉淀产生。

[教师]Na2SO3为什么能发生这些反应?

[学生]Na2SO3从物质类别角度是盐,盐可以和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盐还可以和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反应,盐还可以和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能让这些反应发生的反应产物中要么有沉淀或有水或有气体产生。

设计意图:亚硫酸钠是盐,对应的也是硫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通过让学生写出亚硫酸钠能发生反应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以此让学生能从盐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来思考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推测物质化学性质一般路径的认识。

[教师]在推测物质化学性质时,我们首先要对物质进行分类,科学家为了研究物质,也会对物质进行分类,如果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进行如下分类,见图2。

[教师]当然,根据人们的需求,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看一个物质的角度越多,了解物质的性质就越丰富,认识物质越具体,对物质的认识就越深刻。

设计意图:从科学家在研究物质时,也是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以此让学生体会从多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必要性。

四、教学反思

1.巧选对象,精准切入

在本节内容中,学生要知道从物质的性质角度对氧化物进行分类,可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而酸性氧化物的代表物是CO2和SO2。在初中,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较为熟悉,如与水化合生成碳酸,与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这样的碱反应,但对SO2的性质较为陌生,SO2仅仅是在硫酸型酸雨形成的途径中出现的,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所以选择了硫酸型酸雨作为本节内容的切入口。在推测SO2的化学性质前,由于要让学生先了解推测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先要确定物质所属的类别――回忆这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确定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选择了硫酸型酸雨形成的中间产物亚硫酸作为铺垫,因为亚硫酸是一种酸,学生对酸的通性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对亚硫酸的化学性质推测也显得容易起来。

2.实验激趣,引导发展

实验既是检验理论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测SO2的化学性质时,学生觉得SO2的化学性质应该和CO2相似,认为SO2应该可以与碱反应。为此,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对学生的猜想加以验证。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提高实验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学生实验操作中药品的用量教师没有给予人为的规定,这样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为此,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得到了提升。

3.推理归纳,促进迁移

归纳与概括是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二者密不可分,概括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归纳,这样才能从对个别事物的认识,扩展到对一类事物的认识,从而使形成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在归纳酸性氧化物的一般通性时,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通过让学生归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化学性质中的共性得出酸性氧化物的一般通性。另外,在得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后还让学生归纳了碱性氧化物的通性,凸显了学习迁移的作用。因此,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归纳,从比较概括的类比迁移,实现了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方法的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物质与分类的基础习题 篇6

一 质量与密度的概念辨析

质量与密度的概念辨析是学习本章的基础, 学生必须对质量与密度的概念区别与联系理解掌握透彻。质量就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体的质量就不变。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只随物态变化而变化, 是某种物质的质量和其体积的比值。

例1:关于物质密度,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

A、某物质的质量增加一倍, 它的密度也增加一倍;

B、某物质的体积减少一半, 它的密度也减少一半;

C、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某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的体积、质量均无关;

D、某物质的体积减少一半, 它的密度将增加一倍。

答案:C。

二 量筒与天平的使用

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进行实验离不开测量仪器的使用。本章中的两个实验仪器是量筒和天平, 学生必须会用量筒测量固、液体的体积, 会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

1. 量筒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 (1) 尽量选用最小规格的量筒。分次量取也能引起误差。如量取70ml液体, 应选用100ml量筒。 (2)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 应用左手拿住量筒, 使量筒略倾斜, 右手拿试剂瓶, 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 使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时, 把量筒放平并使刻度面对着人, 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 (3) 注入液体后, 等待1~2分钟, 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 再读出刻度值。否则, 读出的数值偏小。 (4) 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 观察刻度时, 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 读数会有误差。 (5) 量筒温度升高, 量筒发生热膨胀, 容积会增大。由此, 量筒不能加热, 也不能用于量取过热的液体, 更不能在量筒中进行化学反应或配制溶液。 (6) 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采取差减法进行测量。

2. 天平的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 (1)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 游码归零, 移动平衡螺母, 使天平平衡。 (3) 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 (4) 将砝码用镊子放在右盘, 直至加减最小质量的砝码也不能使天平平衡时移动游码, 直至天平再次平衡。 (5) 正确读数 (砝码加游码为被测物体的质量) 。

例2:测量岩石的密度根据图所示, 某同学使用天平称量质量前, 调节托盘天平横梁平衡时, 出现下图所示情况, 平衡螺母应_______调节;如果在称量过程中出现下图所示情况, 他应。填写下列表格:

计算岩石的密度用公式ρ=______=______千克/米3。

答案:左、减去最小砝码移动游码、81、100、130、30、m/v、2.7×103。

三 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

1. 鉴别物质

鉴别物质是利用公式ρ=m/v, 计算出此种物质的密度, 然后判断此种物质是什么 (实际中仅用此方法是不能鉴别物质的) 。

例3:一物体的体积为20dm3, 其质量为27.2kg, 此物体是纯银制作的吗?

解:20dm3=2.0×10-2m3

此物质的密度为ρ=m/v=27.2kg÷2.0×10-2m3=1.36×103kg/m3。银的密度为13.6×103kg/m3, 由此判断此物质不是纯银制作的。

2. 判断空实心

首先, 假设此物体是实心的, 然后利用公式ρ=m/v及其变形, 求得假设实心体的体积、质量、密度, 再和已知物体进行比较就可得出此物体是不是实心体。

例4:一个铝球的体积20cm3, 质量是27g, 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铝的密度是2.7g/cm3)

解:27g实心铝的体积为v=m/ρ=27g÷2.7g/cm3=10cm3。

铝球的体积为20cm3, 因此铝球为空心球。

3. 容器装物质

容器装物质, 装满时容器的容积就是所装物质的体积, 利用m=ρv就可得出所装物质的质量。

例5:一个瓶子最多能盛0.5kg的水, 它最多能盛多少千克的酒精?最多能盛多少千克的水银? (ρ酒精=0.8×103kg/m3, ρ水银=13.6×103kg/m3)

解:0.5kg的水的体积为:v=m/ρ=0.5kg÷1.0×103kg/m3=0.5×10-3m3。

最多装的酒精质量为:m=vρ=0.5×10-3m3×0.8×103kg/m3=0.4 kg。

最多装的水银质量为:m=vρ=0.5×10-3m3×13.6×103kg/m3=6.8 kg。

物质与分类的基础习题 篇7

例1 南海古沉船“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谱写了我国考古工作的新篇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出水的大量瓷器为传统的硅酸盐制品

B.古船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原因之一是沉没后很快被淤泥覆盖

C.随船沉浸在海水中的铜、银等古钱币和铁制品,以铁制品被腐蚀得最厉害

D.据推测,为“南海一号”航海提供动力的是“可燃冰”

解析 “可燃冰”为近几年刚开发的海底能源,不可能作为古沉船的燃料,D项错误。答案:D。

点评 这类试题一般结合社会热点和最新科技成果等来考查化学常识。因此,平时应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考点2 化学式、电子式的规范书写

例2 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A.HClO的电子式[∶][∶][∶][∶][H∶O∶Cl∶]

B.Fe2+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26] [2 8 8 6]

C.光气COCl2的结构式:Cl-O=C=Cl

D.sp2杂化轨道模型:

解析 O原子一般只形成两个共价单键,所以HClO的结构式为H-O-Cl(氧处于中心),电子式为[∶][∶][∶][∶][H∶O∶Cl∶],COCl2的结构式应为 [Cl][O=C-Cl],A、C项均错误;Fe2+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应为 [+26] [2 8 14],B项错误; D项正确。

点评 化学用语应注意区分微粒的各种表达形式,尤其是微粒核外电子的表示方法。平时通过对比归纳来熟悉并掌握这部分知识,以免混淆。

考点3 方程式的规范书写

例3 化学式是一种描述化学变化的重要语言,下列关于化学反应式书写与对应表述均正确的是( )

A.甲醇燃料电池的电解质常用KOH,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CH3OH+8OH-+6e-=CO32-+6H2O

B.密闭容器中,9.6 g硫粉与11.2 g铁粉混合加热生成硫化亚铁17.6 g时,放出19.12 kJ热量。则Fe(s)+S(s)􀰛FeS(s);ΔH=-95.6 kJ•mol-1

C.氢气的燃烧热为285.5 kJ•mol-1,则电解水的热化学方程式:2H2O(l)=2H2(g)+O2(g);ΔH=-571 kJ•mol-1

D.碳酸氢铵溶液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NH4++OH-=NH3•H2O

解析 甲醇这一极是燃料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A项错误;据题意知,铁粉反应完全而硫粉剩余,B项正确;氢气的燃烧热是指25℃时,1 mol H2(g)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H2O(l)所释放的能量,故电解水的热化学方程式:2H2O(l)=2H2(g)+O2(g);ΔH=+571 kJ•mol-1,C项错误;因OH-的量少,OH-应优先与HCO3-反应而不是与NH4+反应,故离子反应方程式:HCO3-+OH-=CO32-+H2O,D项错误。

点评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于对相关概念的精确理解,而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应抓住关键点:电化学中电极反应的电子得失情况、燃烧热的“1 mol、生成稳定的化合物”、中和热的“稀溶液、1 mol水”等。

【专题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明矾净水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

B.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一定不变

C.风化、石油分馏和碘的升华都是物理变化

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2.下列有关微粒之间的关系和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微粒&相互关系&特征描述&A&C60、C70、C540&同素异形体&微粒中只含非极性共价键&B&新戊烷、2,2-二甲基丙烷&同分异构体&常温常压下呈气态&C&[20278]Pt、[19878]Pt&同位素&铂作氨催化氧化时的催化剂&D&汽油、植物油&同系物&能发生水解反应&]

3.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

A.NaCl的电子式:[∶][∶][Na∶Cl∶]

B.SiO2既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又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C.CO2的分子模型示意图:

D.CrO5的结构式为 [O O][O][O O] [Cr],该氧化物中Cr为+6价

4.某化学兴趣小组欲研究H2SO4、NaCl、KCl、Na2CO3、FeCl3、NaOH的性质,设计了两种研究方案:

方案①:将它们按照酸、碱、盐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

方案②:将它们按照钠盐、钾盐、铁盐和其他化合物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时,将少量铜粉分别投入上述溶液中,按方案①的分类,能完全溶解铜粉的只有酸(H2SO4)溶液和盐(FeCl3)溶液

B.设计方案②的同学取某种溶液,在其中加入上述钾盐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消失,则该溶液可能含有Ag+

C.按方案①的分类,属于碱的有Na2CO3、NaOH

D.这两组同学在研究物质时只使用了实验方法、观察法

5.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

A.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组成,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B.根据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D.根据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四类反应

6.下列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

A.钢铁腐蚀时可能发生的正极反应:

2H2O+O2+4e-=4OH-

B.解释Na2S溶液显碱性的离子方程式:

S2-+2H2O ⇌H2S+2OH-

C.少量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

OH-+HCO3-=H2O+CO32-

D.表示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7.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包含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重叠关系。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芳香烃与苯及其同系物属于重叠关系

B.化合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C.溶液与胶体属于并列关系

D.氧化还原反应与放热反应属于包含关系

8.下列与胶体性质或用途无关的事实是( )

①MgCl2能用于止血 ②硅胶能用作吸附剂 ③明矾用于净水 ④在陶瓷、聚合物等材料中加入固态胶体粒子 ⑤药皂里加苯酚能消毒 ⑥在三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⑦KMnO4溶液通电时阴极区溶液颜色变浅,阳极区溶液颜色加深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④⑤⑥ D.⑤⑥⑦

9.小军在实验室里做了下列实验:

①分别向盛有稀硫酸和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②向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试液 ③向盛有锌粒的试营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 ④将一根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中,过一会儿取出

他在纸上记录了以下现象:

a. 溶液没有明显现象; b. 溶液变为黄色; c. 溶液显红色; d. 产生气泡,溶液无色。

下面请你来整理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探究 (填写物质类别)的化学性质;

(2)实验现象:产生a现象的实验所对应的一类反应通常被我们称作 反应(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上题所涉及的这类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请举出一个利用该反应的实例:_____________ 。

10.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不可替代的。

(1)现有下列五种物质:SO2、SiO2、CaO、MgO、Fe2O3、Na2O2。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它们中有一种物质与其他四种有明显的不同,请找出这种物质,并写出分类的依据。(至少要写出两种分类方法。)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2)從反应中有无离子参加,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Na2O2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从反应中 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从上述氧化物中分别找出两种能相互反应物质,各写一个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上一篇:结对共建协议书集合下一篇:航空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