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活动设计:社区里的志愿者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志愿者活动设计:社区里的志愿者(精选17篇)

志愿者活动设计:社区里的志愿者 篇1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大型活动中的志愿者,这节课我们又要来了解什么样的志愿者呢?

2、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社区志愿者的图片)。看到了什么?他们就是今天这节课的主角——社区里的志愿者。

二、新授

1、社区志愿者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1)小组讨论

(2)汇报

2、社区志愿者活动时间

3、社区志愿者的服务内容

(1)参与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体育、科普娱乐等服务。

(2)围绕社区居民对教育的需求,开展讲座、义务家教等服务。

(3)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便民利民、卫生咨询、医疗保健讲座等服务。

(4)围绕社区环境美化,开展净化、绿化、社区治安,协助开展巡逻、流动人口的管理、法律咨询、法制教育、权益维护等工作。

(5)通过志愿服务形式,倡导居民互帮互助,传播爱心,树立良好风尚。

4、社区志愿者的成果以及受到的评价

三、总结

社区志愿者扎根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奉献于社区,为城区居民服务,为社区的安定和谐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四、作业

志愿者活动设计:社区里的志愿者 篇2

1 体育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目前,在世界体育志愿者服务开展的国家中,美国体育志愿者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也非常成功。志愿服务几乎家喻户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成为美国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据资料统计,1999年56%的18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2000年44%26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工作量超过900万全日制雇员,工值2390亿美元[2]。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社团2008年10月27日公布《美国志愿者活动》报告显示,在2007年,美国约6080万16岁以上的人在社区参与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占这个群体总数的26.2%,总计义务工作约81亿小时,创造价值超过1580亿美元[3]。日本参加体育志愿服务活动的人占8.6%,其中男性为10.8%,女性为6.7%[1]。

国外体育志愿服务相比,我国的体育志愿服务第一次出现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由此体育志愿者成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和群众健身指导的主力军。体育志愿者大体分为高校体育志愿者、社区体育志愿者、社团体育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等,其服务体系构建背景是在志愿者组织、全民健身运动、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奥运会志愿服务等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该调查以番禺区华南新城100名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调查法

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查阅各种有关国内发表的有关体育志愿、体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文章文献资料。

2.2.2 访谈法

主要对社区居委会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社区体育开展情况。

2.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方式采用实地发放的形式。对社区居民总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通过筛选回收的问卷, 得到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99%;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及分析数据。

(1)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社区居民问卷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社区居民对象的性别分布情况可以得出,在99份有效问卷中,男性有57名,女性42名,男女之间比例约为1.36∶1,样本性别比例较为合理。

年龄调查中,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70岁,通过调查对象所有社区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从收集到进行资料统计获得的信息,主要年龄但集中在51岁(含51岁)以下的居民,占79.6%。

(2)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采用再测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

通过表1可以得知:对调查问卷前后两次测试之间的相关系r=0.917且经过双侧检验得P=0.000<0.01具有显著差异;因此调查问卷的信度能很稳定的反映出填答者的实际情况。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

3 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分析

3 . 1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作用, 对于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情况。在该次调查对象中有52.5%的居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47.5%的居民是偶尔参加一些体育锻炼。

番禺华南新城是一个大型的综合社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公司企业员工、高校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等,该社区配套设施上都比较完善。

通过调查发现,在受访的群众中,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中,根据调查其文化程度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群所占比例较多,占了45.9%,大专或高职院校占17.3%,根据其社区的居住的人群的情况分析和收集回来的资料统计,对于该社区体育活动锻炼的居民相当多的人员是青中年高学历的人群。

通过调查居民对于社区组织体育活动情况,了解到受访的居民对于这方面需求还是比较高,当然对于社区来说,在开展活动过程可能需求体育方面的资源还是比较少,对他开展活动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同时这样说明更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当中,以协助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从图1可以看出,大多数社区居民希望举办球类活动占41.4%, 舞蹈健身类占17.2%,跑步类也比较多,占16.1%。总体来看,球类活动和舞蹈健身类体育活动所需的技术比跑步类要高,因此,需要专业性指导的要求也比较高。根据表2中的情况分析,参与锻炼的人群主要年龄集中在51岁(含51岁)以下的居民,占79.6%,主要是青中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比较多,其中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3 . 2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

居民获取体育方面的信息进行统计(如图2)。

由图2可以看到,居民主要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的途径获得体育健身知识的比例占到52.3%。而居民获得体育健身知识的渠道是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只占了14.4%。居民从社区体育工作者的宣传活动中获得体育健身知识比例相对较低,占了13.1%。获得体育健身知识与社区体育开展有关的渠道的(有关体育文件等)也只占了11.1%。社区居民从其它途径获得的体育健身知识占到9.2%。表明,社区居民获得体育健身信息主要依靠大众传媒,社区自身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不大。

对居民平时体育健身活动是否有人指导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居民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比例还是比较少,仅占了27.3%,而有业余人员进行指导的比例比较高占了42.4%。没有人指导的占了23.2%。这就说明了社区里面专业的体育指导者还是比较匮乏的,对于群众的需求还是不够满足。

根据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是否需要指导的情况,针对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需求,在其进行活动时是否需要有人指导,在受访者当中高达76.5%的居民需要指导,不需要只有23.5%,这说明相当多的居民还是需要有人在其进行运动时进行指导服务的,这样对于我们开展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有一定的必要性。

根据居民是否希望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情况调查获得的信息,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进入社区提供体育志愿服务,有78.8%的居民表示希望的,只有3.0%的居民表示不希望的。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服务过程中社区居民所希望开展的内容依次为:体育健身指导、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场地器械使用方法、体育活动的组织、健身理论知识传授、制定运动处方。而居民则希望有关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等多组织一些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或赛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需求比较大,希望能够在体育健身指导、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场地器械使用方法、社区体育信息宣传服务和活动组织服务等方面得到专业指导。目前,这些社区居民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2)社区居民对自身的健康比较重视,希望能得到有关运动防护的一些知识。

(3)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时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比例还是比较少,社区居民十分乐意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体育志愿服务,希望通过专业的知识做支撑,更好的参加锻炼,达到更好的效果。

(4)居民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还是以报刊、杂志、电视为主,并不能近距离的亲身去体验、了解,从而不易达到全民健身。

4.2 建议

4.2.1 建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有效监督、激励的机制

第一,应建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有效监督的综合评估制度,制定相关的准则来全面考评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对其志愿服务过程中效果进行评价和判定,定期开展评优活动。

第二,应系统全面地考察评定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个人经历、服务的态度、服务的成效、服务的时间、服务的次数等方面情况记录,完善活动服务标准。

第三,应建立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激励与奖励机制。对于参加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学生,学校在奖学金评优、及就业等诸多环节给予一定的优先权利。

4.2.2 构建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队伍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包括队伍内部的纪律等。为体育专业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第二,通过完善各种措施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培训工作,选拔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科学素养比较精通的体育专业学生志愿者。

第三,维持社区体育志愿服务行动需要经济资金来支持,这更多的是倾向于社会化融资。

志愿者活动设计:社区里的志愿者 篇3

一、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概况

1.参加活动的对象主要是以电子专业的师生和具备专业特长的学生为主,学校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来组织实施活动。

2.活动范围一般都是在学校周边的居民生活区。

3.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社区居民维修家用电器,排除家庭线路故障,解答居民在电脑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

4.开展活动的几点注意事项:一是做好的物质准备工作,交通工具、常用电器的零部件、维修工具等要准备充分,活动场地的选择要提前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等;二是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这种室外实践活动是非常辛苦的,要充分做好防冻、防暑的准备,还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

5.活动实施规范。活动过程中需要校方实时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规范管理,学校建立了《电子专业社会活动评优细则》《社区活动指导手册》《活动经验交流手册》等。

6.活动的意义。开展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旨在检验教学效果,提升技能水平;服务社会,弘扬雷锋精神;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加强学生团队凝聚力,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1.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学校团委、实训处、政教处、教务处等部门都参与了该活动,客观上给活动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这支服务队究竟由哪个科室具体负责,目前并无明确规定。

2.无成熟的运作模式。每学期的活动日程安排、人员组织、联系社区等事项,由于开展活动的时间短,无成熟的经验。

3.人员管理方面有难度。由于活动按照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而且活动时间多安排在节假日,因此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参与人员流动性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的探讨

1.中职电子专业社区实践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依托专业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中职生通过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提前了解更多与专业相关的情况,明确定位后续的学习目标,查漏补缺,从而为今后发展做充分的准备。

2.中职教师到社区实践难在哪里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它明确了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活动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职业学校、社区和教师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困难与阻力,这可以通过制订地方性法规、建立相应机构、完善学校长期的教师实践活动计划、开展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制订个性化实践方案等途径,来促进专业教师到社区开展实践活动。

一是缺少教师到社区实践的可行性制度保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准则,但是各学校缺少后续的相关专项法规,导致教师到社区实践缺少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实践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二是缺少独立运行机构,难以保证教师到社区实践活动的高效运作。要建立中职教师到社区开展实践活动的相关制度,建立独立运行的机构必不可少。目前,学校搞这些活动时,是临时组织、发动老师和学生。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和社区均没有设立负责教师到社区活动的具体执行机构,造成各部门对活动的计划和过程缺少统筹、安排、监督和管理,这不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是缺少活动经费分担机制和完善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根据笔者了解,大部分中职教师到社区活动期间的课时费等完全没有或仅有部分发放,而且教师的这种社区实践活动并不会在学校的年终考核上得到体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到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3.来自社区的阻力

由于缺乏长期合作机制,导致一些社区不愿配合此类实践活动。正是意识到了社区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在不断完善校社合作制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相对成熟、认可度较高的机制和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尚处在研究、探索和试运行阶段。

4.教师自身的误区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缺乏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导致目前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十分复杂。这些教师由于在职前培养过程中缺乏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规划,导致多数教师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整体理解和对其内在规律的把握,更谈不上对教学规律、课程安排、专业设置等问题的认识了,也就使得部分教师意识不到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对职业学校学生的重要意义,认为校内技能训练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即使有些教师意识到了其重要意义,并且也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但是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渴望并不强烈,认为“吃老本也够用”。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到社区实践更重要的不是提高技能,而是改变思维方式,了解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对职业道德的要求等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安排那么长的时间参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针对中职生的特点,要求中职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人文素养、规范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坚定信念。到社区第一线开展实践活动,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必将成为教师在职培训的一种形式和职业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有效载体。endprint

四、铺平社区活动之路事在人为

1.逐步完善管理制度,使其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仅靠学校和社区双方的自觉合作很难保证活动的长久性和有效性,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的运行更应该得到学校的支持。笔者认为,有两项内容学校应重点明确规定:一是专业教师在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中的人员数量、比例、时间、经费支持等问题;二是教师参与活动期间的工资发放、待遇提升、职称评定、奖金补贴等问题。

规章制度是否能够得到高效、严格的执行依赖于专门机构的监督与管理。职业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执行与监督机构,负责本校的教师参与活动的具体落实,以保障教师实践的时间和质量。该机构具体工作应包括:①专业选择。可采取问卷、访谈等方式获知需要进社区活动教师的专业,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为目标,以安排新兴专业、强调动手操作的专业、当地社区需要的相关专业为主、为先。②社区选择。专业确立后,开始选择当地的社区,应主要选择在当地区域代表性较强、群众基础较好、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社区作为重点联系的实践基地,并争取将其建设成长久性的专业教师活动基地。③制订地区性学年(学期)实践方案。在与社区沟通好实践的时间、人员、地点后,制订该地区(学校)的学年(学期)实践方案,包括实践的专业名称、参与的学校数量、教师人数、起止时间、活动内容、考核办法等。 ④信息公布。将制订的学年(学期)活动方案通知相应学校或在网上公布,教师可依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并提交申请。⑤统计人员。统计教师提交的申请,依据各学校的专业设置、学校的分布、需求等综合情况统筹安排,确定活动人选。⑥监督管理。活动前召开动员大会,强调到社区活动锻炼的目的和纪律;活动过程中,派专人全程监督社区活动的各项情况,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⑦总结评价。教师进社区活动结束后,要求教师对进社区活动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情况,改进教育教学,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为组织好下一轮的进社区活动提供参考。

2.制订并不断完善学校教师到社区活动的学年(学期)活动计划

专业教师学年(学期)活动方案的制订,有利于专业教师了解自身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总体地位和发展方向,刺激教师不断发展专业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规划适合自我发展的生涯设计以及制订自主的、个性化的社区活动方案,使得教师到社区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大大提高,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教学服务。

3.建立深层次紧密型的校社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训的紧密结合促进教师到社区活动

目前,在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常是学校派遣教师到社区,其固然是学校和社会联系的途径,但它只是一种单向的、松散型的合作方式,对学校来说,很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与社区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成为双赢共生的合作伙伴。

4.制订教师进社区活动的个性化方案,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社区志愿者活动总结 篇4

走在xx的校园中,好心的师哥师姐随处可见,每当我们说明白活动后,师哥师姐们都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其实在我看来钱多钱少都无所谓,只要有那份心就足够了。涓涓细流般的小爱同样可以汇聚成汪洋恣肆般的大爱。正如歌曲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认为其实并不是一定压迫成为志愿者群里的成员才是志愿者,而不是成员就不志愿者了。在我看来,义工只是一个称谓,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去做志愿者。比如:帮助老人过马路,为别人捡起掉下的东西,再比如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等等等等,只要你在做这些东西了,你就是一名志愿者了。

做志愿者最重要的是一份心,一份愿意为别人服务,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心。做志愿者没有大事小事之分,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而我们做义工就是要向小事看齐,做到小事时时为,大事集体为。

如果我们不断地通过自己在任何时候的任何行为去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去影响身边的人,是他们参加进来,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他人,我们做志愿者的目的就要到达了。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总结 篇5

南厂宅社区近年来积极开展各种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一定贡献。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是大力开展包括道德讲堂在内的“精彩生活大讲堂”系列活动,提升居民的公民道德素质。通过道德讲堂活动的开展,净化了社会风气,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和谐了社区人际关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其次,积极实施开办好大讲堂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树典型与学模范宣讲结合起来,实现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及先进人物的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

二是社区通过强强联手,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实现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化、日常化、制度化。

三是深入开展学习雷锋的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为弘扬雷锋精神,引导人们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精神,社区还开展了多次针对环境卫生及环境保护相关的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的常态化开展美化了社区环境,也净化了志愿者的灵魂。

社区清扫志愿者活动总结 篇6

一、活动主题:给社会一个清洁的环境

二、活动时间:2016年3月10日

三、活动地点:学校周边小区

四、活动对象:小区

五、活动承办单位:软件学院组织部

六、活动参与人员:软件学院六十个志愿者

七、活动总结:

为贯彻落实志愿者精神,向广大高校学生传播志愿者精神,增强志愿者精神教育,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表率。我院通过大力宣传志愿者日和志愿者活动,发起了此次志愿者活动。

为此,软件学院的同学于2016年3月10日中午在学校周边社区举办了清扫周边环境的志愿者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1、活动前的准备

为开展好本次活动,系组织部负责人多次召开部长会议进行动员,认真制定了活动计划,积极筹备,以发放活动策划通知、动员报名参与通知的形式引起小组学生干部对本次活动的重视,有效地组织其投入其中,并根据报名参与人数进行合理安排,明确分工,进行自上而下的动员。

2、活动过程

参加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来自软件学院信三,信四网二班共有30人,10日中午12:10各班级成员云集指定的活动地点。按计划进行人员分配,前往我校周边社区进行活动。

3、活动成效

志愿者活动设计:社区里的志愿者 篇7

关键词:社会教育,人才培养,志愿者,管理机制,农村

志愿者服务是新生事物, 特别就农村社区教育而言, 这种志愿服务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对于一个松散的组织、一个以公益为目的的组织, 进行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途径, 进行管理的手段和效用, 这些都可能与常见的管理存在不同。因此, 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显得十分迫切。

从志愿者这个角度, 管理的办法从志愿者诞生之初即提出。一般的志愿者管理制度都对志愿机构和职责、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者的注册和管理、志愿者活动的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如, 共青团中央社区和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志愿者工作部提出的一个试行的《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管理办法》。这个制度可能是目前最接近社区志愿活动的管理制度, 但在某种意义上, 这个制度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社区教育志愿队伍的管理要求。

从教育者的角度, 对志愿者参照教育工作者来管理可能也不合适。教育者应在教育的基本技能上、教育的实施过程上、教育的方法手段上、教育的效果检查上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专业要求。如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监控管理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推广和成熟, 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域、内容和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显然, 教育工作者的管理制度规定与志愿服务活动也有相当大的距离。

借鉴现行志愿者队伍管理的一些成功经验, 针对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的角色特点, 结合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实际, 着眼于优秀服务人才培养与管理, 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应该是可行的, 也是必需的。除了应当遵循志愿者队伍的一般规定外, 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还应该建立如下几方面的管理机制。

一、服从农村社区教育需要的志愿者选择机制

从农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出发, 需要志愿者更好的服务精神, 特别是面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各种困难, 不仅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更要有很好的奉献精神。同时, 从教育的技能要求出发, 需要志愿者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能力, 并且这种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能力可以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此, 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的选择, 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选择时, 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受服务对象, 建立一定规模的志愿者资料库, 以便为选择志愿者提供参考。执行这种选择过程的机构应以农村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 并让已经注册的志愿服务团队参与其中。

二、促进农村社区志愿者发展的志愿者培训制度

制度化的志愿者培训对志愿者的成长是有益的, 也是开展志愿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培训可以稳定志愿者的志愿心理, 提高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 培育志愿精神, 弘扬志愿文化。在培训中, 安排经验分享、成果展示、自我评价等一些相关活动, 可以巩固培训的效果, 活跃培训的氛围, 同时, 志愿者在培训中加强了沟通和联系, 进一步增进了志愿服务的共识, 让志愿者在集体活动中建立人际关系, 融入志愿者队伍, 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

三、提供稳定可靠支撑的志愿者组织机制

对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是提升志愿活动效率的一种保障, 同时, 精细化的志愿者组织, 一方面能唤醒志愿者的志愿精神, 另一方面也能让志愿者在规范的轨道上开展活动, 避免志愿活动出现不正常问题, 如, 法律问题、安全问题等。组织的主体可以是社区教育机构, 也可以是农村社区组织, 借助这些机构和组织, 可以让志愿者获得更方便的志愿服务渠道。在组织过程中, 组织者对志愿活动要形成方案, 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充分估计, 一方面使志愿者顺利活动, 另一方面使志愿者获得必要的资源支持。

四、形成有效正向激励的志愿者考核制度

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将不断丰富, 志愿的考核管理也将多种多样。可能这种考核的约束性并不事实上存在, 在志愿者本身而言, 也可能不太重视这种考核, 但这并不意味着考核没有意义。恰当的考核将对志愿者参加活动起到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 尽管相比于志愿精神的感召, 这种激励作用可能有限, 但此类考核的结果将为志愿者的选择提供参考。结合志愿服务实际, 贴近志愿者本身情况, 科学设置志愿者考核体系, 并让这种体系成为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动力之一, 将大大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效能。

五、以尊重为出发点的志愿者权利和义务规定

规定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 是开展志愿活动的法理依据。在各种志愿活动中, 志愿者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这也是志愿活动的主要价值之一, 当志愿者失去被尊重, 将不可避免地丧失参加志愿活动的激情, 并对该项活动产生抵触心理。与此同时, 志愿者的义务也必须得到履行。一般的志愿者义务的履行并没有一定的强制性, 但对其义务作出规定, 对志愿活动本身而言, 将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保障作用。

六、保护志愿者身心健康的心理干预机制

志愿活动是基于人向善天性的活动, 但事实上, 在活动过程中, 志愿者常常面对人性中不完美的一些方面, 如嘲笑、冷遇等, 对志愿者心理会产生不良反应;同时, 劳累、健康等生理和心理也会给志愿者心理带来损害。应建立一种心理干预制度, 尽可能让志愿者排解不良情绪, 获得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从而有效保护志愿者的心理健康。

七、提升志愿服务效能的活动反馈机制

志愿活动的效果要通过反馈机制来获得评价和反映。反馈的目的, 就是让管理者及时了解志愿活动的进度、发现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 掌握志愿活动的效果, 以便于作出有效的调整, 提升志愿活动的效能。这种反馈机制应该与志愿者的考核相结合, 方式上可采取调查、访问、成果展示、案例发现等。

八、突出人性化的志愿者退出机制

快乐飞翔的社区志愿者机器人 篇8

近日,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吉林省赛区竞赛中就有一个主题为“社区志愿者”的机器人创意比赛。由吉林市吉化第一实验小学创意小组的同学设计研制出“快乐飞翔的社区志愿者机器人”在此次比赛中荣获创意项目一等奖。

我们在电视中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视频:有一个人因为某种意外,被困在几十米高的楼上,为了救他,消防员架上云梯,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云梯顶端,这时就想着要是有架直升飞机就好了;还看见由于交通拥堵,公路上排起了几公里的长龙,一辆救护车夹在长龙中,凄厉的长鸣也无法使它向前移动半寸,这时又想着要是有一架直升机飞来,搭上患者直飞医院多好。可是由于现在城市生活中的种种原因,直升飞机无法直接进入城市的社区当中。

于是,创意小组设想,要是将来在众多社区当中有几位能够飞行的志愿者机器人的话,之前的种种困难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这项创新的创新点在哪里呢?创意小组介绍:它拥有两种行进方式和工作方式:

一是飞行器模型带着相应的工作设备飞行,在空中作业,不仅不受路面的限制,还能在水上行进,能够在林立的高楼之间自由穿行,实施运输、救援等工作;还能对居住在高楼上的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传递物品等日常的帮助。 二是在平整的社区道路环境下,像其他车辆一样以车轮代步,这样可以减少能量的消耗。

根据创意,设计的机器人是一个组合体,当它在社区的路面上,它可以自由行进,利用机械手为人们服务。为了更好地在夜间工作,安了一个车灯用来照明。同时为机器人设计了一个清扫机,清扫机利用离心旋转的原理将路面上的杂物、垃圾清扫进收集箱中。收集箱是可以更换的,方便人们将垃圾分类处理。而且清扫机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在机器人上或者卸载下来。

通常人们在现场处理一些社区问题时,在工作现场会需要相应的工作平台。很多的时候由于没有这样的平台,人们就在路边或草地上办公、开会。为此,将装载飞行器的车厢做了改进,使它成为一个临时工作台,这样就为人们现场工作提供了便利。

选择的飞行器有两种,一种是可以搭载物品、载人的。可以用来运输也可以为居住在高楼上的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传递物品等日常的帮助。另一种是安装有摄像装置的,可以执行巡逻、监控、查找等任务。

由于它的诞生是为了能给社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和欢乐,所以创意小组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快乐飞翔的社区志愿者机器人。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总结 篇9

主动领岗,践行承诺。

按照“自愿、协商”的原则,在每个社区设置政策法规宣传、环保卫生、青少年教育、司法维权、文化娱乐、综治维稳、医疗保健、就业创业等8个服务岗位,在职党员根据自身爱好及特长认领1个以上服务岗位,并就服务事项、服务方式、服务目标在社区范围内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要求每名在职党员每年参加社区志愿活动不少于5次。目前,全县在职党员到社区主动认领服务岗位、践行服务承诺4860个,为群众办好事实事3200多件。

组建队伍,集中服务。

在职党员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自主选择加入“党员志愿服务队”。在每季度最后一周的周末,选择相对固定的1天或者半天作为党员志愿服务日,集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县10个“党员志愿服务队”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7场次,服务群众2650人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83件。

突出重点,结对帮扶。

社区志愿者冬至活动总结 篇10

活动现场,社区党员和党员志愿者齐心协力,分工明确,个个动作娴熟,一手拿起饺子皮,一手填馅,双手合拢一捏,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饺子就成型了,一双双灵巧的手把浓浓的冬至情通通包进了圆鼓鼓的饺子里。

志愿者史焕洋和田金芝带来了理发工具亲自为老人们义务理发。

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后,志愿者们马上盛在餐盒里,用毛巾包好了,带上准备好的冬奥知识宣传资料,在社区书记周亚元同志的带领下,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老人们一边津津有味的品尝着饺子,一边听志愿者讲述着冬奥会知识。

“冬奥会能在家门口召开,我感到非常的自豪。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人民的生活幸福了,尤其是我们老年人得到了社会的关心和关爱,我要尽我所能去宣传冬奥会,为家乡出力”居民杨大爷笑着说。

志愿者活动设计:社区里的志愿者 篇11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大学生志愿者,开发与利用

一、研究背景

2000年12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1][1]。全国社区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社区建设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打造一批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人才,是社区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定义:人才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广义上来看,凡是从事老年人服务工作的人员都可以被统称为养老服务人才,因此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也属于社区养老服务人才,是社区养老服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志愿者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大学生组成的。

2004年团中央、全国学联下发了《关于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2],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关注逐渐增多。老年人是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最为重要的服务对象之一,因此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区养老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现状

笔者随机抽取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46份,回收率97.33%,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100%。

1.大学生志愿者自主性和积极性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过社区养老服务的大学生只有74人,比例为50.68%。其中,有74.32%的大学生只参加过一次,且参与频率低。在参与方式上,大学生被动参与,多为学校、学院组织,比例为44.59%,或是校内志愿者社团带动,比例为37.84%,自发参与的很少,只有2.70%;还有14.86%的大学生是通过专门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招聘进而参与工作的。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高。

2.大学生志愿者结构失调。首先,参加过社区养老服务志愿工作的74位大学生中,女生比例为67.75%,男生比例只有34.25%,男女比例失衡;其次,年级分配不均,以大二、大三学生居多,大一及大四学生相对较少;最后,专业分布差异大。在专业上以管理学最多,比例为23.29%,文学、法学、经济学等专业也较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9.18%、19.18%、10.96%,理学、工学类专业较少,仅有4.11%、5.41%。

3.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内容单一、时间随机。根据访谈结果,大学生在社区养老志愿服务中,工作多为打扫小区,陪老人聊天等,缺少专业性及多样化的工作。他们表示,时间久了,这些工作容易让人感觉乏味和缺少挑战性,降低兴趣。还有些大学生反映,他们虽然想为老人提供帮助,却无从下手,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感到很困惑。根据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服务没有固定的日期,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有60.81%的大学生是在节假日进行活动的,35.13%是在周末进行,还有4.05%是在工作日进行。

三、社区养老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热情。国家应加快志愿者活动的立法工作,从政策上和经济上扶持大学生志愿者。鼓励更多大学生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当中,调动大学生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提高到自觉状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敬老、爱老精神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增强大学生的奉献和助人为乐精神;通过组织大学生进入社区,与老人初步的沟通交流,建立起基本的信任,进而能激发大学生关爱和帮助老人的热情,促使更多的大学生自觉主动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工作当中来。

2.完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结构。在招募志愿者过程中,要把好关,挑选思想觉悟高、责任感强、能力突出,具有敬业爱岗、踏实进取精神的同学作为志愿者;同时,要完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中的性别、年龄及专业比例,鼓励更多的理科生参与。社区应做好大学生志愿者信息收集,根据所学专业、性格及特长爱好等,为他们分配工作;重视大学生志愿者的岗前培训,提高他们对自己工作的了解度;并且逐步开发多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项目,如法律援助、文艺表演、健康保健知识讲座等,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才能。这样既能让他们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以便提高理论,又能把自己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

3.建立定期性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机制。政府应鼓励学校、学院与社区建立合作,定期组织大学生去社区进行志愿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各高校应积极支持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的发展,给予发展资金,为其提供信息,搭建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志愿工作的平台;各校内志愿者组织应加强社区服务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做到科学指导,形成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活动合理的可持续专业化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体系;社区应把大学生志愿者信息与老人信息建立对接,记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对象、时间、频率等,提高大学生参与服务的连续性,减少大学生志愿者的流动。

参考文献

[1]史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席冠娜.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精神养老服务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5.

[3]金初冬.大学生参与社区养老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河南科技,2014.

社区志愿者活动方案总结参考 篇12

一、活动主题

为构建和谐社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本着志愿性与制约性相结合,无偿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组织性与业余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助人为乐美德,努力营造“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为发展公益事业、完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志愿者精神的行动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手段。我社区要以“服务社会发展进步,服务社区群众需要”为宗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努力使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成为我社区建设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的特色和亮点。

二、参加人员

(1)社区党员;社区党员每年必须参加两次以上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

(2)低保对象;享受低保待遇并有行动能力的`社区居民,每年至少要参加两次社区安排的志愿服务活动;

(3)其他社区志愿者,特别是外来常住人员。

三、活动内容

(一)“弘扬志愿精神,争做环境卫士”活动。以社区文明志愿劝导队为主要依托,以低保对象为主要成员,按社区规模,每月至少

进行一次,每次安排20人以上,主要进行白色垃圾清理、“牛皮癣”清除、不文明行为的劝阻和公共设施、绿化的维护等。引导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我社区的自愿者小组,定期为家庭困难、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孤寡老人送米送油、打扫卫生、料理家务、以体现社会的关怀和社区的温暖。

(三)“小小志愿者”活动。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社区内的中小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如发放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宣传资料、参与爱绿护绿活动等。

(四)“创平安社区”活动。以现有义务巡逻队为依托,按照义务巡逻队现在工作方式,组织志愿者积极参加维护小区、楼栋安全的义务巡逻,促进社区的平安和谐。

社区国际志愿者日活动简报 篇13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红十字会会长鲁剑钧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市红十字会联合爱心企业内蒙古开蒙药业有限公司,为老缸房社区患有心脑血管和肾功能疾病的老人捐赠了爱心药品。

志愿者活动设计:社区里的志愿者 篇14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概念

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的事社区养老服务, 精神慰藉、权益维护、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养老服务是为居家生活的老人所提供的帮助。一方面是社区养老高领老年人、生活半自理老年人提供一个专业化的综合性照料服务, 同样也适合不愿意离开熟悉环境的老年人, 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白天生活以及精神需求, 同时还可以降低子女的赡养压力。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的价值意义

1. 个人意义。扩展社会实践的载体,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开展社区服务的重要价值意义。大学生进行社区服务的同时, 可以帮助和关心弱势群体, 同时还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从而有效的培养乐于奉献的精神等, 从而提升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等, 从显现狭小的生活圈子中脱离, 为了锻炼自身与人合作的能力和相互交往的能力, 需要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去了解。

2. 社会意义。社会事业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享有和参加的权利, 与此同时, 社会个体还应该肩负起促进社会进步的义务。因为大学生是接受的高等教育, 所以, 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水平和较高的文化知识, 所以, 大学生就更具备肩负起贡献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大学生的力量可以帮助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 可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保障具有重要的弥补作用, 可以为政府为做好各项社会工作提供辅助的作用, 从而提升社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3. 文化意义。大学生志愿者可以为社会提供诸多的人力资源, 这种方式的提供可以为更多的弱势群体进行服务, 并对弱势群体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普及, 并帮助、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创建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 提成助人为乐、相互团结、无私奉献的良好作风, 对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进行净化, 从而为塑造健康、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做出贡献。

三、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服务对象和社区对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认可度不高。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会养老服务中发现, 在有的地方, 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依赖程度比较高, 并没有将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技能、相关知识队伍不稳定和流动性大等问题进行考虑, 从而导致了设想与服务效果与实际不相符, 从而让受到帮助的老人和社区对大学生志愿者产生了徐相信的情况。还有的地方针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怀有抵触、质疑的心理, 将大学生志愿者拒之门外, 将大学生服务于公益的热情抹杀。

2.服务内容单一, 活动主体的自我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第一, 融入社会大环境、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参与社会活动等没有为学生大量的提供, 活动范围比较狭窄。第二, 大学生志愿者工作还停留在服务性质的工作上。大学生志愿者很难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3.养老志愿服务项目变化快, 队伍不稳定。志愿者基本干不长, 因为学生就业和毕业等压力, 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人数的变化很大。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有时间, 热情也比较高, 快毕业的学生精力有限, 不会参加志愿者活动。很多较好地养老服务项目都创建较短的时间就没有了, 同时志愿者都是新人。

四、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养老服务的策略

1. 完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制度。在进行社区养老工作中, 要创建大学生志愿者注册制度, 并进行逐步的更新与完善, 还要创建志愿者信息档案, 将每一位志愿者的基本情况、特长和技能进行详细的了解, 并对是否愿意做志愿者服务工作进行调查与记录, 从而奠定稳定的社区养老志愿服务。同时还要创建资金保障机制, 为大学生进行不同养老会老活动提供坚强的后盾。

2. 创新内容, 创建服务品牌, 形成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体系。根据社区居民志愿者服务的需要, 将专业、内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并在内容和形式、运行模式方面进行创新。按照互惠互利、相互受益的原则, 创建服务项目, 将每个社区的服务志愿项目进行规划设计, 从而将高校内丰富的志愿者服务资源进行挖掘, 为了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活动, 收集资源, 建立品牌, 创建项目化服务体系。

3. 提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素质和能力。首先社区养老服务应该与医学类院校进行合作, 并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心理、医学、护理以及营养方面的培训;其次, 与专业的养老机构进行结合, 并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业务技能和行业道德的培训;最后, 运用院校的优势, 将养老服务专业课程进行开发并选修。还有就是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养老活动, 将专业人士和有经验的社区干部对志愿者进行指导, 帮助大学生志愿者解决问题和困难, 从而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素质。

结语

总之, 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非常巨大, 大学生社区养老志愿者队伍的创建需要的时间非常长, 在这一段时间中, 为了确定最适合社区养老大学生志愿者结构, 要不断的摸索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结构, 并对其进行更新与完善, 培养志愿服务人才,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针对老龄化问题, 我国社区在应对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社会养老服务是我国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为了发挥社会养老在杨耀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文章主要是对现在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旨在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在社会养老工作中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社区养老,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思考

参考文献

[1]林小希.上海社区养老志愿者服务体系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3.

[2]程璐.我国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4.

[3]梅霞.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4.

社区志愿者日活动实施方案 篇15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社区志愿者工作的常态化、规模化,促进全街道社区志愿者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增强社区志愿者的社会影响力,为社区志愿者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根据志愿者工作的发展需要,街道社区志愿者协会决定发起社区志愿者日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弘扬志愿精神,构建和谐社区。

二、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发动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深入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志愿者活动日为载体,广泛宣传志愿者精神,大力开展志愿服务,使广大社区群众“了解志愿者工作、配合志愿者工作、参与志愿者工作”,促进社区志愿活动的常态化、规模化和正规化。

三、时间安排

1、社区志愿者活动日启动仪式9:00——9:30;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9:30——11:30。

地点:蒙山社区苗庄小区广场。

四、参与人员

街道有关领导、各社区及有关部门志愿者、社区群众

五、活动内容

志愿者招募宣传、创建卫生城市宣传、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医疗服务、家电维修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分会要安排专人负责活动的开展,根据街道协会的统一要求组织人员按时参加活动。

2、确保活动纪律。各单位分会要按时足数参加活动,活动期间维持好本单位的纪律,参与活动志愿者统一着装、并佩戴工作证,根据街道协会安排的位置上岗,活动中语言及行为要文明,说话要和气,服务要有耐心,绝对不允许出现迟到、早退、中途擅自离岗、大声喧哗、与群众发生争执等现象,坚决维护志愿者的良好形象。对出现问题的单位在全街道给予通报批评,由各单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责任分工

(一)综合组

由街道社区志愿者协会负总责,负责统一协调调度及活动的具体安排。下设3个职能组:

1、组织组:党政、组织、团委、工会、妇联、民政办公室,负责活动现场的安排,综合协调。

2、宣传组:宣传办公室,负责媒体记者的联系协调,活动的宣传报道。

3、后勤组:财政所,负责会议现场物品的制作,设施的配备。

(二)活动组

1、志愿者招募宣传组:由蒙山社区负责组织。

2、创建卫生城市宣传组:由七里沟社区负责组织。

3、法律咨询组:由街道司法所组织。

4、心理咨询组:由街道社区志愿者协会负责组织。

5、医疗服务组: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

6、家电维修组:由各社区志愿者分会负责组织。

八、长效机制

本次活动之后,街道协会将根据街道的整体工作需要和社区群众的需求,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日活动。同时,各分会要根据自身实际,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日活动。

志愿者315走进社区活动策划 篇16

活动名称:“315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

活动目的:旨在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的消费,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和对商品质量辨别的能力,解决消费

者的各种消费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时间:08年3月15日9:00

活动地点:XXXX小区

参加对象:18名青年志愿者和部分学生会成员

器材:音响 话筒 桌椅 宣传条幅 宣传资料 志愿者大旗

志愿者的小红帽

前期准备:1.3月15日之前,与北市区政府团委和相关部门做好沟通与联系

2.邀请报社,媒体,提高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3.3月15日07:30,所有参加人员在校区南门口准时集合4.到达后,安排有关人员布置现场,调试好音响及其它设备

5.把所有参加人员分两组:一组人员负责活动现场的宣传与秩序;二

组人员组成志愿者小分队,上门服务。

一、活动现场:

1.8:15志愿者全体人员到达现场

2.8:30至9:00布置会场

3.9:00至9:30欢迎工商局领导和北市区团委人员到场

4.9:30活动正式开始

5.主持人演讲并介绍到场的领导

6.请工商局领导和北市区团委主任致词

7.由主持人宣布现场活动开始

8.现场设3个咨询台,由专业人员向前来咨询的消费者介绍相关的法律

法规和消费政策,解答消费者遇到的有关侵权的问题。

9.一组志愿者现场分发宣传单.小卡片等有关生活常识和维权方面的资

料,并协助工商局专业人员向消费者介绍产品真伪的鉴别方法。

10.记录消费者遭遇的侵权行为和问题,并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

11.提供相关单位和消费者协会的联系方式,便于群众的投诉。

二、上门服务

1.宣传本次活动的主题和目的2.对消费者所反映的问题提供解答和帮助

3.上门为群众服务,解决简单的家政问题

4.记录困难家庭的信息,并留下志愿者、相关单位、消费者协会的联系

方式

1.全体人员清理现场,返还有关物品

2.各组开总结会,撰写新闻稿和总结,放入档案。

3.整理好群众所反映的侵权问题,与消费者协会和相关单位取得联系,认真做好消费者投诉的处理工作

活动预算:

注意事项:

大学生参与社区矫正志愿服务研究 篇17

一、浙江省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近况

(一) 浙江省“社区矫正志愿者阳光行动”

浙江省“社区矫正志愿者阳光行动”由团省委联合省综治办、省司法厅、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妇联、省关工委等单位开展, 以“志愿结对·励志成才·共享阳光”为主题, 重点以思想引导、心理疏导、法律服务、文化教育、就业导航、困难帮扶等六个方面为主要内容, 根据每名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特性和实际需求, 研究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 以专业社会志愿者为主体, 协助配合社区矫正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案化帮教活动和志愿服务。

(二) 科学分配, 各个突破

志愿者与未成年矫正对象按专业、分类别将以不少于3∶1的比例 (即3名阳光行动志愿者组成一个帮扶小组结对1名未成年矫正对象) 进行帮扶结对, 通过“多帮一”的志愿者结对帮扶方式进行。社区矫正志愿者阳光行动”分为宣传启动、建设准备、组织实施和总结提升四个阶段进行。通过建立未成年人矫正对象、阳光行动志愿者和阳光行动服务项目三个动态数据库进一步摸清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状况和需求, 实现人员对接、项目对接和阵地对接, 逐步建立工作进度及效果的监测评估机制。

(三) 全面监督, 科学阳光, 持久宣传

通过阳光行动志愿者队伍和阳光行动组织网络建设确保活动组织健全、覆盖全面、扎根基层、富有实效;通过发挥12355青少年服务台 (热线) 、青少年宫 (空间) 、青年中心、青年文明号、青少年维权岗等阵地和资源优势, 建立全省阳光行动服务项目和阵地库。在此基础上, 及时总结经验, 大力推进工作创新, 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注重挖掘和树立先进典型, 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社会影响, 使社区矫正志愿者阳光行动真正的具有长期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二、浙江省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出现的问题

随着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也随之逐渐成熟, 其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展, 服务领域也不断扩大, 已从单一形式的“送温暖”逐步发展为包括法律咨询、心灵沟通、普法教育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态势。但鉴于大学生社区矫正的长远发展, 现今仍有不少问题。

(一) 大学生社区矫正组织情况不甚良好

大多志愿者参加社区矫正的活动中多有学校院系活动或者班级活动, 多为组织性活动, 不利于志愿者自主性的发展。

志愿者内部缺乏沟通协调, 往往不能有效利用资源, 有碍工作效率提高。并且, 由于内部组织部门力量有限, 流于形式, 缺乏内涵。

部分活动的开展缺少目标设计, 活动定位过于简单, 缺乏挑战性和吸引力, 难以调动积极性。活动重心停留在口号宣传上, 具体开展过程十分粗糙;不利于社区矫正志愿者活动的长足发展。

(二) 大学生的社区矫正服务次数明显偏少

通过对浙江省高等院校志愿者的调查问卷研究发现, 我省大学生志愿者与矫正对象的沟通交流过少, 远低于志愿者工作制度所要求的每月不少于1至2次规定, 不利于矫正工作的大范围开展。造成矫正服务过少的原因, 归纳起来有:

(1) 课业冲突

一般来说, 志愿者在学期之初就会把空余时间统计列表, 然后根据统计了的空余时间表安排矫正服务。但是, 由于为了使矫正志愿者专业分布均匀, 志愿者分组的原因, 组内的组员与组员由于专业课程的不同, 所以课表时间往往会产生冲突, 导致始终未能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内找到共同的空余时间。

(2) 临时原因

由于志愿者个人的某些临时因素。如生病、补习、考证等原因不参与矫正服务。

(3) 对社区矫正缺乏兴趣

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因为缺乏对社区矫正的激励机制, 因此也不大热衷对社区矫正的多次服务。

(4) 志愿者的话题偏少

为了避免再次重提矫正对象过去的罪行, 大多数志愿者一般选择谈现状的话题, 如谈生活、谈学习、谈工作情况等。这类闲话家常的套话并没有针对矫正对象的真实需要而只是泛泛而谈, 在矫正过程中并没有改变矫正对象失落、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的“犯罪人格”。在矫正服务中, 志愿者主导着话语权, 容易忽视矫正对象的自决能力和缺乏了倾听的耐心和技巧。因此导致志愿时间变得明显不足。

(三) 存在过多的行政干预

首先, 我国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模式是自上而下、逐层领导。部分志愿者活动行政干预过于强烈。

其次, 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推动、管理志愿服务和非政府的非营利组织的方式不仅会从根本上损害志愿者的初衷和目标。其后果是扼杀志愿服务的精髓, 贬低志愿服务的价值, 打击公民自觉参与的热情。

再次, 部分社区矫正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认识上存在误区, 将志愿者工作的开展看作是共青团等党团部门的日常工作, 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精神教化作用, 导致大学生社区矫正志愿者活动的行政干预过于强烈。

最后, 部分管理部门甚至硬性要求参加人数, 人为制造踊跃参加的局面。类似摊派的做法, 严重背离志愿者活动“自愿服务”的原则, 引发抵触情绪, 使大学生社区矫正志愿者服务丧失吸引力, 影响服务效果。

三、大学生参与社区矫正志愿者活动的对策研究

(一) 政府和学校给予充分支持和管理, 是加强志愿者参加社区矫正文化建设的强大支撑

首先, 政府应当正确的运用行政干预, 学校应该加强对志愿者参加社区矫正活动的指导, 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和干预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重要意义。应该正确的对高校社区矫正志愿者活动的行政干预, 为大学生社区矫正志愿者活动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真正实现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良好开展。

其次, 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要和学校一起, 扶持并支持大学生的社区矫正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要和学校一起在政策制定和经费筹集等方面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使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最后, 要引导大学生社区矫正志愿者活动的正确方向, 努力弘扬优秀的志愿者精神, 努力弘扬矫正文化, 丰富社区服刑人员的生活, 并占领他们的思想阵地, 防止社区服刑人员步入亚文化、边缘文化后。

(二) 加强社区矫正志愿者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是大学社区矫正的重要手段。

首先, 社区矫正志愿活动前广泛征求大学生意见, 并在参与过程中努力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定合理的活动目标和细则。通过宣传动员, 使大学生们密切关注活动开展, 并积极踊跃参加。

其次,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加强联系, 密切沟通。志愿者与志愿者之间, 志愿者组织与上级管理部门之间、与学校行政部门之间都要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再次, 对志愿者活动中好的管理方法要积极总结, 不断推广;对活动中的问题要做好思想准备, 积极解决, 防微杜渐, 避免以后工作中此类问题的出现。

最后, 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 使大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来。通过广泛参与,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三) 加强社区矫正志愿者活动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有效开展社区矫正的必经之路。

首先,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水平”。要充分认识志愿者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载体的功能。在活动中不但要关注开展情况, 还要重视反思过程。

其次, 使大学生志愿者们参加活动后获得认识的提高, 在实践中深化认识, 体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内涵, 理解“我帮别人, 别人帮我”的深刻寓意。使志愿者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将帮助他人、志愿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意识转变为实际行动, 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四) 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生社区矫正文化是成功开展社区矫正志愿活动的重要内容

首先, 社区矫正文化就是非监禁行刑文化, 更是现代社会法律文化在非监禁行刑领域的体现。大学生开展具有大学生特色的社区矫正文化, 是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快速、协调、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现代法治和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

其次, 把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成为守法公民和有用之才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开展具有大学生特色的社区矫正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与社区矫正对象, 思想、心理上的矫正与情感上的感化和行为上的矫正结合起来, 注意教育矫正的系统性、科学性。

最后, 开展具有大学生志愿者特色的社区矫正文化, 可以充分认识社区矫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并以此为契机, 切实加强社区矫正文化建设, 才能建立“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文化”的品牌, 有力地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新民.《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黄嘉伟.《大学生参与社区矫正志愿服务的若干实践问题探讨》,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4卷第79期

[3]王建田.《加强社区矫正文化建设之思考》, 《基层司法行政》

[4]康树华.《社区矫正的历史现状与重大理论价值》, 《法学杂志》, 2003年第5期

[5]沈晓琴.《我心中的社区矫正位置》,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司法所, 《读者论坛》, 2010年3月

上一篇:中学清明节国旗下讲话.doc下一篇:叙事作文700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