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渗透德育案例(通用12篇)
第二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苏文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了解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任重道远。知道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通过学习,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科教兴国战略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为祖国强大而努力学习现代化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和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1让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国情导读”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体知识部分,整理出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2、创设情景,展示资料,让学生探究本课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提出的本课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究。
四、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有关我国科技的成果和教育发展的数据资料。
五、教学教程
(一)课前探索究
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二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课本P85至P86。结合学习的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什么?
2、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含义及关键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观看投影片,展示我国最新的科技成果:“常娥二号”发射、时速350公里的武汉——广州高速铁路运营、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700。其次让学生阅读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有关数据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科技和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国家实施哪一项战略分不开呢?引出新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师生互动
1、构建知识框架、剖析典型概念。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要点。
(1).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板书)
(2).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与差距(板书)(3).教育的功能、作用(板书)
(4).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与差距(板书)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把以是四个方面的知识点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国家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就是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板书)
(5).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关键(板书)
教师启发学生:这个问题还可以设计成另外一个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几方面去思考。答案是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板书)
(6)、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意义(板书)学生讨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我们中学生应当怎么办?
2、自主研究例题(教师投影出例题,让学生先自主完成后再公布答案)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向获得200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谷超豪、孙家栋颁发奖励证书。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重要讲话。
(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在实施什么战略?(2)说明国家为什么要重奖科技人才?
(3)我们青少年学生应怎样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课堂总结(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师点拨)
本课主要问题:1.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六、课后作业
1.民族振兴的基石()
A、教育 B科学技术 C改革开放 D科技创新产和教育创新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
A.改革开放政策
B.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C.教育
D.科学技术 3.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教育
B.科学技术
C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D人才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选项中有利于少年培养创新精神的是()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②敢于向书本知识挑战 ③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④记住课本知识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5.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世纪之初仅为5%—10%,到五六十年代上升到50%,今天已高达60%—80%。这表明()A.现代科技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C.教育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的功能
D.科技是开拓、带动、创新生活力的重要动力 6.自2001年以来,我国就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这一政策体现了:()
①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②我国大力推行、积极鼓励科技创新
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四个尊重”方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我们中学生要成为创新性人才,就要()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② 放弃学习,专心搞发明创造 ③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④ 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中国制造业要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而要实现这一跨越,我国必须()
①坚持科教新国战略 ②走自主创新道路 ③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④依靠对外开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沉重压力;要“变人口压力位人才优势”,我国应实施的战略是()A.可持续发展战略
B.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科教新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0.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握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这是因为()①当前国际竞争,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②科技进步与创新就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③这是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
④科学技术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辨析题
坚持经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三、.实践探究题
.材料一: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设备投资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一批重大的自主创新成果:“两弹一星”横空出世,神舟飞船、超级杂交水稻、探月工程„„ 阅读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要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我国应该怎么办?
3、针对上述材料,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做?
七、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中,可取之处:
一、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师生情感交流自然、充分。
二、关注时事,渗透时事教学,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渗透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课堂教育下收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使学生从内心自然地接受。为此, 我们应该遵循情理法并用的原则、贴近学生的原则、开放民主的原则, 具体解析如下:
1.情理法并用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是情, 浓浓的师生之情。这样, 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防止逆反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感情丰富, 很容易对事物产生激情, 但是他们毕竟年龄尚小, 经验不足, 易偏激。因此, 我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理服人, 以德服人。在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就是法, 让学生根据社会以及学校的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 使情变得有原则, 理变得有力。 如此三者并用才能达到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教育的目的。
2.贴近学生的原则
所谓贴近学生的原则, 就是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生理特点, 客观地进行教育。要把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开放民主的原则
坚持开放民主的德育教育原则,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坚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改变传统死板的灌输知识的做法,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材与德育实践的作用, 切实运用好学校与社会两个课堂进行开放民主的德育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德育渗透的措施
1.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渗透德育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解放学生的思想与地位, 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的地位以及其地位的发展。当下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愈演愈烈, 要想真正发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作用, 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笔者就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各抒己见, 自由表达观点, 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效率。常用到的几种教学方式有:辩论课、演讲课以及探究课, 这几种方式都能活跃班级气氛, 让学生乐学、去学。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经常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上的时事热点以及新闻事件, 发表看法, 对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进行探讨,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教师要树立自身的德育意识, 以身示范
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给学生良好的德育榜样。因此, 教师首先要树立德育意识,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专业素养。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自身最积极的一面拿出来, 用最佳的精神状态以及行为举止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给学生提供正能量。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的作用, 教师德育意识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每位学生。如果教师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与坚忍不拔的德育意识的话, 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捍卫道德的愿望, 并随之产生一种坚定的信心与责任感, 满怀热情地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自觉地履行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才华。笔者在初中每个班级、每一节课上都会喊起立, 师生之间相互问好。 每次课堂开始之初, 我也都自觉立正, 给学生正面的示范, 这个小小的动作意在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学会相互尊重, 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也许是教师的德育意识不知不觉中感染了学生, 笔者每节课的提问环节, 学生都会热情回答, 从不偷懒, 收到的课堂效率很高,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也很大。总之, 思想品德教师的德育示范以及德育意识的确立对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 我们应该首先教会学生尊重教师, 尊重他人, 先做一个合格的人, 再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
综上所述,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的德育原则, 注重情理法并用, 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渗透措施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我们也应该以自身为榜样, 积极为学生树立优秀的德育典范。
参考文献
[1]陈家林.谈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09 (01) .
长期以来,在品德课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容易忽视。实行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在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是每位品德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那么,作为一位小学品德课的教师,如何挖掘现有教材中各类知识所蕴涵的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恰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索本求源,在教学中渗透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特点,把德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德育生拉硬套的附着在单一的知识传授上,德育在学科中自然而然渗透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用好教材中的有关素材,是品德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四年级第一单元,包含三个学习主题“美丽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呵护生命”,紧紧围绕“珍爱生命”这一中心主题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为学生的探究搭建了一个广度、深度俱佳的平台。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生命承载了许多亲人的爱和期许”,继而探讨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来呵护我们的身体。“保护动植物”和“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则是在学生认识珍爱生命重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将其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内化为自我品性的修炼与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诸如讨论、辩论、表演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对这些加以很好的利用,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激发学生用行动珍爱生命。
二、潜移默化,在故事中渗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品德课中的德育渗透应该力求在创新上集思广益,“德育故事进课堂”活动是品德教师探索德育的新思路。它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更激发了学生拥抱美德的内在动力,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个精彩的德育故事视频都将学生的心引向德育之路。
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个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没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然后,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让学生看书后讲明代的著名学者宋濂讲信用的两个小故事,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涟漪,激发了学生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的自觉性。
三、回归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渗透
生活是德育的源头,脱离了生活,德育就成了僵死的条纹和抽象的原则。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少年儿童由于认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何在教学中既“真实反映社会”又能做到积极引导儿童生活呢?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简单说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生活的主要内容。教师应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带领学生从学校到社区再到大社会(祖国和世界),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如,《让爷爷奶奶高兴》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她”的一课,通过活动,主要告诉同学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爷爷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们年轻的时候,为家庭和社会做了许多贡献,所以我们要学会心存感恩,关爱、尊重、感激爷爷奶奶。同时,对社会上每一位老人,同学们也应当关心、帮助他们,并形成良好的习惯。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有过哪些关心照顾老人的行为,并要求学生制作“孝心卡”送给爷爷奶奶。这样就把所学的内容回归于生活体验,这就是在强化感恩行为,渗透品德教育。
彭艳玲
指导思想: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很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不可分离。在利用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学片段 :
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课文第三小节有这么一段“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当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还记不记得林老师什么时候是‘疲倦’的呢?”同学们顿时变得很安静,我有点失落。过了一会儿,周正站起来说:林老师,我记得上个学期的星期四的下午,你本来就有两节语文课,但是那天刚好美术老师外出,由您来代课,那天下午你上了四节课,而且还要管理班级,我觉得那天你特别的疲倦。”听到他的回答,我特别的惊讶,没了任何言语,有的只有红红的眼眶,天哪,孩子还能这么清楚得记得是哪天,当时是怎样的情况,着实让我感动不已。接着,又有同学发言了,“老师,您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您每天都特别的疲倦,我多想为您捶捶背呀!老师,您辛苦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似乎懂事了不少,下课了,“老师,我为您捶捶背”吧;作文里,“老师,我不再惹您生气了,我知道您也是为我好。”„„
教后反思
1、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2、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十年实践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
3、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4、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幽默,可以调节课堂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例如:笔者在讲解电功率时,为了说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学生电源给一小灯泡供电,电压由低变高,小灯泡越来越亮,当电压刚超过额定电压时,小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眼看灯毁在即,笔者随口大声吟出:“生命诚可贵,电势差更高,小灯泡呀,你一路走好!”一道闪亮,灯灭了。真实而略带悲壮的感受,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对电功率的理解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5、大家熟知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就经历了几百年,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例如布鲁诺、哥白尼、伽俐略等都为此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时,揭示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就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因素。
6、如;在讲人造卫星时,可介绍我国的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安全返回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讲电阻定律一节中的超导现象时,可介绍我国的超导研究与实践已处于国际前沿。在讲原子物理时,可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7、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教学中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弊,增强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8、例如,在讲作用与反作用、合成与分解、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N极与S极、裂变和聚变以及波粒二象性等时,可以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
再如,有些内容可以画龙点睛,点到而止。如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但形成电流,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短短几句话,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电流产生的条件,而且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9、诚实守信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两方面来培养学生讲诚信的好品质。一是教师自己做到实话实说,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不必回避,可以坦诚地告诉学生自己不知道,而不能教授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和方法。二是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和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提高到了同样重要的程度,不再仅仅用分数评价学生物理课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实验课上帮助实验失败的学生查找原因,并且给他们重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明白说实话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的严谨。物理课上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对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整整一代人都将从“诚信”中受益。
10、社会公德
在习题编制,课外兴趣活动中可适时、巧妙的进行德育,比如讲功时编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一个社会公德很差的人从六楼扔下一个酒瓶,分析酒瓶下落过程中是否有力做功,巧妙的进行了德育。
11、环保意识
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挖掘教材内容,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又必须列举数据使学生懂得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是相当必要的;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核能开发利用的意义及前景的教育,激励学生为祖国能源建设和核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做出贡献。我在讲授噪音污染,内能利用与环境保护、能源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的同时,例证当今世界许多地方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洪水泛滥,许多动、植物种濒临灭绝,绝大多数城市遭到污染,全球气温升高,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危机四伏„„这样可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12、。如我在上《声音》一课时,我提前一个星期让他们找自己身边的声音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然后集体加以讨论解决。学生们发现了声音有时清脆、有时沉闷;有时很响、有时很弱;有时让人愉悦、有时让人厌烦;有时同一个声音,我们可以听见两次或多次……
《一路花香》是一篇寓言故事,对于寓言故事,孩子在之前就已接触过,而且是他们喜欢的题材。 通过让学生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来明白寓言所阐述的道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段来说,是很吸引人的。而通过课堂教学,是希望孩子认识到故事背后的含义,在这篇文章中两只水罐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尤其是那只破水罐。但这样的道理,由老师说出来就显得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的过程让他们自己读出文本背后的文字含义。在学生回答中,有较多学生认为缺点也就是优点,这一点我马上指出这是不对的,缺点不是优点,这是不等同的,要引导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在课外延伸方面,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哪只水罐?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都能围绕文本来回答。但课堂结尾,有一同学说:老师,我更喜欢挑水工,因为他不仅勤劳,而且他懂得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个回答是我没想到的,但却是真实的,我即时表扬了他。也让我感觉,在班里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以后,我更要注重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
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 公民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首要要求, 也是第一要求。作为合格的公民, 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这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对本国公民的最朴素的要求。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首先, 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方面。在我国,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每个公民既是享有权利的主体, 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享有广泛的权利, 国家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 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 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同时, 要求公民必须履行应该履行的法定义务, 对法律规定必须要做的, 必须要做;对法律规定鼓励做的, 要积极去做;对法律规定禁止做的, 坚决不做。爱国是公民必须要履行的政治性义务之一, 要求公民必须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不得损害国家的权益, 并且敢于和破坏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不法行为做斗争。
其次, 从弘扬民族精神的角度。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千难万险, 不断发展壮大, 就在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主精神的支撑。当前,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50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 仍然需要继续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凝聚全民族的力量,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诚信美德教育
诚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要求之一。“人无信不立, 业无信不兴, 国无信不强”, 都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商鞅徙木为信到湖北诚信兄弟, 无不说明中华民族是历来就是一个讲究诚信的民族,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曰:“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也说明了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赢得尊重的基础和根本。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诚信美德教育呢?
首先, 要讲清诚信的涵义和原则。诚信要求人要言行一致, 有诺必践, 知错必改。诚信的原则要求人们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发生冲突时站在长远利益一边, 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站在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一边, 在法律和人情发生冲突时站在法律一边。比如, 当面对国外间谍要套取我国的核心机密时, 作为国家安全机关的我们是否要将我们所知晓的国家秘密和盘托出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但这样做是否违背了诚信的美德呢?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 因为这就涉及诚信和国家安全及利益的矛盾, 公民有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履行这一义务意味着对国家的忠诚, 意味着爱国, 并不违背诚信的要求。
其次, 要讲清诚信的具体情境和智慧。在讲究诚信美德, 做诚信的人时, 我们必须要注意特定的情境下的行为选择。如当面对别人的请求帮助时, 我们要实事求是, 自己可以做得到, 又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我们可以答应;但一旦承诺后, 就必须尽力而为去帮助别人, 这就是讲诚信。但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 如果由于不可抗拒力自己无法按照承诺去做时, 一定要及时地和请求帮助的人进行说明, 这也并不违背诚信的要求。另外, 讲诚信也需要一定的智慧, 为了别人的利益, 在特定的情境下说一些善意的谎言, 也不违背诚信的美德。比如, 某人家人查出了很严重的疾病, 按医生的说法可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 这时如果实话实说, 无疑会对生病的人产生一种沉重的打击。如果说“没事, 你的病没有大碍, 养一段就会好的”, 这样的表态并不违背诚信的美德, 因为这属于善意的谎言。
一、在教学资源中找到切入点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粤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教材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通过教学活动磨砺学生的意志、优化学生品格、完善学生性格,塑造健全人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八年级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保护环境、行为规范、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教学,让他们初步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懂得环境保护的意义,具备法律意识,做合格公民。九年级教材让学生了解国家基本情况,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教学资源和素材都是德育渗透的最好内容,在教学时充分加以利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在典型事例中找到切入点
俗话说,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是学生探索知识、开阔视野的内在动力,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教学中典型事例的使用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一课中收集了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事例,在课堂上播放他的事迹,还用幻灯片展示了他的形象……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很受感动,看完后让他们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学生都能踊跃地参与和积极回答。这时,思品课不再是简单的说教,课堂教学因典型事例的引用而变得生动形象,给了学生启迪和思考,让学生更易接受并铭记于心。
三、在课后作业中找到切入点
实施素质教育和实行开放性考试以来,大家都认为没有必要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但笔者认为课后作业作为教师检测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仍然需要。当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不要仅限于书面作业,要尽可能让作业的形式多样化生活化。例如在教学“我和父母”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回家后认真为父母洗一次脚,告诉父母你理解他们的辛劳与爱心。在第二节课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时我惊奇地发现,很多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课后作业。在课堂上都争先恐后地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给父母洗脚时父母没说什么,但发现妈妈眼睛里却含着泪花。”,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偷偷地哭了,因为这以前他们从来都没有给父母洗过脚,对于父母的关心感到很厌烦,这个作业让他学会了理解和体谅父母,懂得了爱和感恩。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回归了教育本色,让思想品德课更富有生活色彩。也让学生感到课后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精心设计,要让思品课的课后作业更具有生活气息。
四、在实践活动中找到切入点
思想品德课渗透德育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显得空洞而没有实效。实践证明,学生把握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能力要通过实践的锻炼才能得以内化。例如在八年级“关爱社会”教学时,我设计了“小小观察员”这一实践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考察所在社区的公园、市场、客运中心、福利院等场所,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篇小论文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们积极通过采访调查、拍照、写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感受到了社会变化的日新月异,也发觉了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尽人意的一面,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虽然这些建议还很不成熟,但他们毕竟有所思有所想,开始学着用自己的眼光观察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这样也增进了学生与他人、家庭、社区的协作与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公民意识、亲社会意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在教学活动中找到切入点
在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思品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渗透德育,就要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如角色扮演、辩论、趣味接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在八年级“与人为善”一课中,我还让学生将一只手套的故事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体味到与人为善不仅有付出,同时也有收获和快乐。在“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一课中就小敏是否应该救老奶奶展开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认识到责任的多样性,让学生去感悟和领会做人的真谛。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要用心去发现、在教学环节中随时随地去捕捉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善于利用切入点,恰当地进行渗透,蕴德育于无形之中,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功效。
课题:《好书大家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感知图书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乐趣,感受读书的好处,为其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组织开展体验活动,逐步体验书籍给自己带来快乐体验,通过介绍自己喜爱的书,与大家分享读书的快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的参与中,体会分享的快乐,乐于分享;以为集体活动出力为荣,培养学生愿意为集体出力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感受读书的乐趣并乐于与人分享。增强儿童对集体生活的体验,使爱同学、爱集体的道德观念“活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图书、卡片、剪刀、彩绳、水彩笔、贴纸等。
2、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图片,图书及制作书签的工具。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都有好朋友吗?我也有个好朋友,你们猜猜它是谁?(课件出示谜语)对,就是书,书籍。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书的世界,好书大家看。(板书课题:好书大家看)
二、新课
(一)感受读书的乐趣
1、欣赏图书:出示图书图片。
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适合你们看的书,想看看是什么书吗?那好,就随老师一起看看吧!(播放课件:丰富的图书)同学们也可以叫出书的名字。
2、教师介绍图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读《小淘气尼古拉》片段:
今天早上,邮递员给爸爸送来一封欧今叔叔的信。欧今叔叔就是我爸爸的弟弟,他老到各处去旅行卖东西,他特帅。……(2)师:听了这段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是不是觉得尼古拉很有意思。他的故事很有趣?
(二)我爱看的书
师:我想,你们一定也有自己喜欢的图书吧,赶快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1、全班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带来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带来了吗?快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让几名同学介绍自己带来的书,教师适当引导如何介绍。)
2、小组内互相介绍图书。
(三)你做到“好借好还”了吗?
1、如何借书、还书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们想不想把别人的好书借来看看呢?怎样才能让别人原意把书借给你?(随机板书:有礼貌)(2)在借书时还应该注意什么呢?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相,相信大家会有所启示。
师:通过看录相,你认为在借书时还要注意什么?(随机板书:及时还、不转借)(3)学生自由借阅图书。
相信同学们已经明白如何借书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向你的同学借一借自己喜欢看的图书。向谁借都可以,看看谁最先借到!
三、总结升华
师:图书世界是个奇妙的世界,里面蕴含着许多知识,还有很多奥妙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就让我们从现在起去探索吧!别忘了在探索图书世界时要注意和周围的同学配合好,爱护图书。希望每位同学都和好书交上朋友。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 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 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 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 ”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二、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关键词】 思想品德;道德教育;法律常识;道德水平;青少年道德品质;德育阵地
【中图分类号】 G63.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青少年是祖國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下面本人就我个人几年来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学习心得、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能及时的进行思想反馈,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例如:我在上《做诚信的人》这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
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结合学校“国旗下的讲话”内容,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比如:结合学校团委每年三月份开展的“学雷锋”活动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的专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要把每月的一些零花钱省下来捐给学校的“同心圆”基金,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同学,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捐书,收废品(将废书、废纸、饮料瓶积攒起来)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理论知识源于生活的需要,是从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初中生虽然涉世不深,但对生活已有自己的经验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理论灌输的同时,更要通过联系实际,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了解、认识和感受作为认识理论知识的基础。特别是用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一些事例去教育学生,极具亲和力和说服力,很容易和他们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如何拒绝诱惑”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先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因势利导,把好的想法推广给全班同学。这样既摆脱了课本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拒绝诱惑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心理健康, 树立育人思想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的基础课, 从教育内容到教育目标, 无不肩负着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然而通过调查了解, 现在的大多数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还不甚理想, 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理想信念, 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厌学思想严重, 逃学旷课、抄袭作弊现象司空见惯, 成绩高低对他们来说更是无所谓然;思想意识存在偏差, 美丑不分, 搞不懂好坏, 只追求个人利益, 毫无功德之心;道德标准偏低, 自私自利之心严重, 不懂得孝敬长辈, 不尊重师长, 行为粗野、庸俗, 爱慕虚荣, 集体主义思想缺失、法律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等。上述这些现象虽然不是极其绝对, 但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加之受社会各种不良习气的影响, 很容易导致他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 而当他们处于社会大环境之中接触各类现实的时侯, 则很有可能就会失去道德与法律准绳, 进而酿成大祸, 有的甚至悔恨终生。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注意挖掘课文中的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 努力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要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相结合的特点, 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发展趋势, 树立正确的育人思想。认真设计教学过程, 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进而教育学生健康地成长。
二、遵循价值取向, 挖掘品德内涵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优秀公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开设, 十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 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价值取向, 挖掘品德教育的内涵, 立足文本, 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主要目标, 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在对学生进行“习礼仪, 讲文明”教育时, 我们除了让学生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理解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外, 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 平等待人、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 以不讲礼仪为耻, 追求高尚人格, 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自觉践行礼仪规范, 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在进行“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教学时, 在使学生了解有关治安管理处罚、犯罪和刑罚等方面的法律常识, 了解有关违法行为的危害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犯罪的危害以及对犯罪的惩罚的同时, 培养学生自觉依法律己, 同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意识和能力等。教学中, 我门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 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 促使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 明于荣辱, 做为荣之事, 拒为辱之行。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三、结语
总之, 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只有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 利用好校内外的德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手段, 寻求和探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 关注社会实际问题。要坚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才能更加有效地增强政治课育德的实效性。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角度来讲, 此课程的开设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思想,品德内涵,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麻晓春.初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探索[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3.
[2]王晓玲.从细节入手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云南教育 (视界时政版) , 2006.
【品德课渗透德育案例】推荐阅读: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0-24
品德课教学过程设计06-02
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09-21
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10-05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10-26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10-26
个人品德事迹05-31
思想品德06-01
品德名言07-20
道德讲堂品德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