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精选8篇)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篇1

理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和银行信贷管理的实践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培育信贷文化、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规范损失预测与定价管理、加强风险监测与监督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来进行信贷风险管理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风险分析

所谓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增值的可能性入世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与外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经营管理水平尚不能与国际接轨本文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信贷文化是鼓励某种贷款行为的贷款环境因素的总和它包括银行的信贷、价值取向、重要性的确定、管理沟通、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等信贷文化是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贷轻管的思想大量存在贷后管理薄弱信贷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客户对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及客户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管”的做法必然导致信贷资金的使用失控最终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另外信贷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信贷流程停留在表面形式主义泛滥通常商业银行偏重对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而对于按照信贷流程发放、形成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不够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信贷人员办理业务时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本末倒置三是风险意识淡薄或仅 停留在发放前进行相关风险分析和预测难以贯穿贷款的整个过程信贷从业人员往往只注重当期显现出来的风险忽视了客户和贷款潜在的风险

(二)信贷管理体制转型缓慢方法和手段仍然比较落后长期粗放经营的习惯使得精细化管理难以到位具体表现在

1.风险定价随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随着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银行同业间规范竞争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步放宽对贷款利率的限定允许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的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借款者的风险等级等构建自己的贷款定价模型制定恰当的贷款定价策略但商业银行普遍没有跟上这一节奏基本没有科学、合理且操作性很强的贷款定价模型和贷款定价策略即使有也经常出现定价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而异的情况极易产生道德风险

2.期限管理不到位在贷后管理中较流行的思维方式就是“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这句话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正确因为一方面还息来源很重要还息是来自正常业务收入还是偶尔的投资收益是企业经营利润还是其它借款这都是银行贷后管理应关注的;另一方面能还息不代表能按期还本也不代表第二还款来源落实还息可增加银行当期收益但若不能还本银行 仍得不偿失这种论点的危害性在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因客户能还利息而做出客户经营正常的判断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展期对贷款的期限管理不加研究忽视了客户在贷款到期后挪用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项目经营状况渐趋恶化的可能

3.担保抵押教条主义为办理担保手续而办理不注重担保抵押的有效性和实际补偿能力抗风险能力差审批阶段常见的思维方式是片面认为有担保的就是好贷款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发放贷款时关注抵押、担保更甚于对借款人本身偿还能力的关注当然强调贷款的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大力提倡但是抵押担保在信贷决策中充其量只能是必要条件而不能也不应成为充分条件过于强调抵押担保关系使之成为贷款的充分条件则难免矫枉过正导致不良后果事实上将抵押担保作为银行贷款充分条件的习惯思维正成为当前不良贷款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带有一定隐蔽性的原因作为一种健康的信贷文化不论担保企业是否真正具备足够的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即使手续齐全、合法也不能替代对借款人本身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的分析实践中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追索经常存在变现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而且追索担保人还往往会恶化银企关系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尤其在信贷买方市场中更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 展

4.内部控制建设薄弱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其财产、保证其获取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因此作为信贷管理方面的内控建设必须围绕信贷资产保值增值、信贷各环节资料的真实可靠、贷款发放的效率等方面进行而实际运转中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门、岗位制约力度有限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传统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三级管理一级经营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支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和信贷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统揽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风险审查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信贷政策的制定、实施、检查仍然集中在一个部门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二是审计的后续监督专业性不够对信贷业务的专业化程度欠缺难以抓住主要问题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一般负责全行整个经营业务的审计监督工作信贷业务与会计、安全防范等其它业务不同后者政策、制度较为稳定受外部影响不大而信贷政策、制度根据国家行业、产业政策及其它外部因素变化自身调整也较快专业性较强常规审计由于部门差别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检查中通常只能发现一些规范性操作问题解决一些操作风险对贷款形成不良的真正原因确实很难发现和分析

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化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必须渗透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当前一是要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全员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态度可以决定一切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从主观上可以指引信贷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二 是要解决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防范操作性风险三是加快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根据贷款企业特点设置贷款质量考核指标落实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中的具体责、权、利量化风险预警指标实施贷后管理考核激励措施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保全预案制度对于高风险业务进行细化分析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严格监测并在贷后检查后提出保全预案创新贷后管理手段加强电子化建设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通过对贷后管理的远程监控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贷后管理队伍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实施启动信贷风险问责机制对形成贷款风险的无论是否有违规情节是否存在客观原因一律要追究相关人员失职、失察的责任

(二)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总的来说包括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

1.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首先要建立银行内部掌握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它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运行方式上可由信贷前台部门推荐客户、收集填报资料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为保证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的科学性应注意 以下两点一是加强数据库管理保证数据库中客户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确保数据能真实、全面反映客户经营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尽快完善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对客户的类型进行细分不同类型的客户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一是加强对分类认定调查、审查和审批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分类技能;二是明确各类贷款的“硬条款”如对逾期天数、欠息时间等做出硬性规定增强分类的客观性;三是理顺分类工作程序试行专门机构进行分类审查分类审查人员不应当是贷款质量指标的被考核者同时对分类人员要加强监督考核实施分类责任制尽力避免道德因素造成的分类不准确

(三)规范贷款的损失预测与定价管理预期的贷款损失是办理贷款业务的正常成本可在贷款定价时予以考虑银行资产组合是不同程度的风险资产的组合每种资产都有不同的违约概率西方商业银行普遍认为银行所面临的违约风险主要有预期内风险和预期外风险两种因此银行的贷款损失也由这两部分构成预期内风险是根据资料统计的某一特定风险等级的资产在既定期限内的平均违约概率;预期外风险是在预期 内风险之外的违约概率对于预期内损失银行根据风险成本计算法对不同风险等级规定不同的风险调节率从而通过在贷款定价时收取风险费用予以补偿;对于预期外损失由于其波动性和难以预料性银行是通过自有资本金予以补偿的银行信贷对象的风险等级越高导致预期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为了减少预期外损失国外已有许多学者并提出了违约和企业破产失败预测的定量模型我国可以借鉴其合理的成分用来分析通过科学的风险等级评定制度和对预期内、预期外损失的估计相联系对贷款的损失准备进行预测确定合理的贷款定价具体是评估银行与客户业务往来中的所有成本和收益结合银行既定的利润目标给客户的贷款进行定价对于预期外的损失还可以通过担保抵押进行补偿即对难以预测的风险通过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补偿对补偿后还有损失可能性再通过合理的贷款定价调节在对担保抵押进行分析时应彻底改变教条主义以实际变现价值考虑风险补偿

(四)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一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前移风险防范关口各商业银行要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建立一套严密的、先进适用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做前瞻性的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二是严格期限管理规范客户 授信制度科学分析客户的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制订还款期限对于合理制订的贷款期限一定要督促客户到期归还避免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形成风险三是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定期检查借款人财务报表定期对其进行信用审查及时跟踪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并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随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同时及时调整银行的风险损失准备等一系列信贷活动的总称四是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在确保现场检查认真严格的同时加强信贷系统电子化建设通过采取实时有效的在线监测手段完善非现场检查制度先进的非现场检查制度将象一把隐形的利剑一样悬在各类违规行为的头上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部分违规动机对于非现场检查不能确认的线索可通过现场检查进一步核实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扩大检查范围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五)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1.组织结构上确保岗位制约可参照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进一步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 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双人或多人审批制度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提高审批决策的科学性真正实行审批责任追究制大力推行专职审批人审批和专家审批科学遴选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参与贷款决策同时进一步完善集体审批制试行少数人会签制、小额贷款专人审批制等使审批责任落到人同时加强对审批人的考核管理综合评价审批人的决策质量制定对审批人的奖惩细则对因审批不当造成不良贷款的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同时要坚决执行专职审批人任期制等定期轮换

2.改变信贷审计监督的实施主体增加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只停留在对已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测而应参与信贷业务的全过程从发放前的预防控制到最后的风险认定和处罚一是将原信贷部门制定政策与制度的职能转由风险管理部门履行统一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全行的信贷政策与制度信贷前、后台按照要求进行业务操作将“立法”权与“司法”权严格分开 避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局面二是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信贷前后台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专业审计监督对产生的信贷风险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参考文献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篇2

风险是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基本属性之一。风险分析和管理活动是商业银行所从事的全部业务和管理活动中最核心的内容。我们甚至可以把银行活动比喻为一种以承担风险换取收益的游戏。而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随着金融市场日趋复杂、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发展,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暴露开始成倍增长, 性质也更为复杂。银行业迫切需要一种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自由化还处于初级阶段, 贷款仍占银行总资产的绝对比重, 因此商业银行面临最大的风险便是信贷风险。从令人瞠目的巨额不良资产到屡见不鲜的金融丑闻, 无不根源于信贷风险问题。本论文致力于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以质量为代价的扩张型业务战略和营销策略达不到利润增长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业务战略中, 营销以规模为目的而不是以利润为目的, 其实质实施的是以质量为代价的规模扩张战略, 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劣势和市场的需求制订能够逐步建立我国商业银行比较优势、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组合质量, 从而实现风险收益率最优化的业务战略。这种战略的直接后果是:营销单位和客户经理以存款增量、贷款增量等规模指标为主要目标, 而非以扣除预期损失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从而导致忽视风险成本的销售和授信风险分析的扭曲。它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因为以风险为代价的规模扩张可能带来实际利润的下降。

2. 信贷分析得不到分析工具、时间、技能和报酬的支持, 二次分析没有实现效率—风险最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分析政策, 缺乏以现金流量分析为核心的信贷风险分析工具, 虽然也引用了财务比率分析指标, 但没有以现金流量为核心, 无法了解企业真正的资金需求和还款来源, 从而难以把握还款的风险。

3. 缺乏科学的风险评级系统。风险评级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建设, 其主要用途是: (1) 测量贷款的预期损失, 从而进行贷款定价、计提准备和分析、考核利润; (2) 监测风险的总体水平及其构成和变化, 制订风险的限额政策; (3) 分配经济资本, 使全行的资源配置符合风险收益最优化的要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作的客户信用评级和贷款五级分类, 远远不能实现风险评级应有的作用。

4. 缺乏信贷组合管理。信贷组合管理是使银行资源配置在整体上实现风险收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通过设置一系列信贷组合限额, 可避免由于风险集中带来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信贷组合管理方面基本空白。

5. 对操作风险缺乏控制。目前, 大部分分行对客户提款无法直接控制, 对信贷合同的条款不经专业人员审核, 这直接导致贷款的操作风险。从近年来新增的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有不少贷款就是抵押、担保手续不全, 有条件授信不予落实造成的。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改进的探讨

1. 在贷前调查方面的改进

(1) 改革指标体系, 注重行业分析和经济周期分析

在现实信贷业务中面临的主要是信用风险。风险控制的好坏, 可充分反映银行的收益和资产质量———即信贷规律的内在要求, 通过风险定价与行业建立匹配的桥梁关系。因此, 提示各行业的发展规律是信贷风险分析最本质的工作, 也是信贷业务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从内部评级法中的风险分类 (公司、零售、银行、股权、房地产) 、风险因素 (违约率、损失率、风险敞口、期限) 和不同的信贷评级工具中证实, 风险识别量化和资产组合管理只能来自于行业分析。因此, 行业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竞争分析、产品市场空间的分析是信用管理中最基础、最直接、最重要的工作。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因素的识别:

信贷具有偿还性的特点, 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贷款投放可能到期不能收回, 造成资金呆滞甚至亏本, 这种贷款不能按期收回造成资金呆滞或损失的可能性, 称为信贷风险, 进行信贷风险评价, 就是为了实现以最低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效益, 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 这是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所在。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由于风险源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类型。由贷款企业状况的变化及企业的经营风险所形成的企业转嫁型风险;由银行辨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差异形成的决策失误型风险;由经济形势、政治因素及自然力的变化与非常风险形成的政策影响型、行政干预型及国际传递型风险。信贷企业作为信贷主体, 它的经营风险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大小, 又由于信贷企业不是处于一个封闭系统中, 它还必然要受到政策导向、行政干预、国际传递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 对授信用途与授信额度管理的改进

在对企业评级以后, 考虑其授信用途与授信额度时, 可采用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方法———RAROC, 提高管理绩效。

RAROC (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 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 是商业银行用于经营管理的核心技术手段之一, 它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信托银行首创, 并在90年代后半期经过不断完善而得到国际先进银行的广泛采用, 成为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方法。

RAROC的基本表达式为:RAROC= (R-OE-EL) /CAR

其中R为收入, OE为经营成本, EL为预期损失, CAR为风险资本。上式中, “收入”包括银行的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等非利息收入;“经营成本”是指银行的各种经营管理费用支出;“预期损失”有不同的计量方法, 但它有四个方面的要素, 即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值和期限;“风险资本”是指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出的最低资本需要, 用以衡量和防御银行实际承担的、超出预计损失的那部分损失, 是防止银行倒闭的关键。需要指出的是, 风险资本与银行实际持有的权益资本以及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提出要求的监管资本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它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 是一种虚拟的资本。风险资本又称为经济资本, 是为偏离平均水平的损失即意外损失提供保护, 它并不为可预期的平均损失预期损失提供保护。预期损失应由提取的呆账准备金提供保护, 或通过银行对客户和产品定价策略来弥补。从概率统计学的角度说, 损失偏离均值的程度取决于容忍度的设定。因此, 意外损失是针对某一个容忍度而言的, 在一定容忍度下, 损失从均值的偏离就是CAR。超过容忍度上限的损失就是异常损失, 异常损失不能被风险资本吸收, 而是由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保护。如果异常损失发生, 银行就可能倒闭。

从RAROC的表达式及对其分析可以看出, 其核心思想是:将风险带来的未来可预计的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 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一道, 直接对当期盈利进行调整, 衡量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 并且考虑为可能的最大风险做出资本准备, 进而衡量资本的实际使用效益, 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 与银行最终的盈利目标相统一, 为银行各个层面的业务决策、绩效考核、目标设定等多方面的经营管理提供重要的、统一的标准依据。RAROC方法改变了过去银行主要以权益收益率或股东回报为中心考察经营业绩和进行管理的模式, 更深入更明确地考察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巨大影响。

3. 贷后管理方面的改进

贷款发放后, 风险管理人员应该进行经常性、制度化的检查, 将企业的违规行为发现、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检查内容来看, 包括贷款资金使用情况、企业的日常经营情况、企业产品销售情况、管理层变动情况等, 检查不能流于形式、而必须深入现场、深入企业。检查后需要撰写贷款后检查备忘录, 提交信用分析报告, 并根据贷款金额大小向信贷经理、贷款委员会或高级贷款委员会汇报。从检查频率看, 短期贷款每3个月至少复查一次;中长期贷款每6个月至少复查一次;违约贷款必须每月向信贷经理、贷款委员会报告一次;到期贷款和超过60天的违约贷款必须向高级贷款委员会或董事会汇报。

从检查方式看, 采用在线或现场检查。如果一笔贷款变成有问题贷款和现实地发生损失, 审计部门首先要检查贷款的审批过程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 如有差错, 则哪一环节的差错就由哪一级负责。如果一切程序正常、手续完备, 则不需要任何个人承担责任。但是, 即使是一笔不需要任何个人承担责任的贷款, 当损失发生后, 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各个部门, 包括风险控制部门和市场拓展部门都要进行“回头看”, 做出检讨, 汲取教训, 并据以调整人员、改进流程、加强管理。而且, 这一案例还要告知全行, 让大家都能警醒。这就是“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教训也要共同汲取”的原则。同时, 通过这种风险管理过程, 总结经验教训。

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瞬息万变的特点, 借款人受到市场因素变化的影响, 其经营活动和资金状况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安全。借款人按照借款合同规定用途使用银行贷款, 是保证银行贷款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以后, 要及时跟踪检查借款人是否按照借款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贷款。管户信贷人员要按照信贷业务检查操作流程规定的贷后检查的重点内容和检查间隔期限, 深入借款人的生产经营领域和相关部门, 及时掌握和了解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产品质量及市场发展前景、贷款使用情况和资金结构变化等情况。针对借款人贷款使用情况及其资金变化情况, 采取相应的贷款管理措施, 对出现危及贷款安全的情况, 要迅速采取贷款安全应急预案, 以维护和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

摘要: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关键环节, 本文陈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在贷前调查、对授信用途与授信额度管理和贷后管理方面的改进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篇3

关键字: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金融体系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分析

1、“重贷轻管”的观念因素

信贷营销与风险防范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收益是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实际发生后才确认。这直接造成了银行管理人员的贷款扩张和“重贷轻管”的后果。贷后管理成为了一种“事后管理”,一旦出现实际风险,只能被动接受。

2、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和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是不利因素。一方面银行体系内部信息共享不足,虽然人民银行建立了征信系统,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商业银行信息录入不及时、不真实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有些银行为了自身利益,而封锁不良信息的传播或提供不真实信息,更大程度上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

3、信贷资产质量不高

我国商业银行曾下大力气来减少问题贷款,例如,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规范化改革,规定减少问题贷款的指标等措施。但这些不良资产依然严重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我国商业银行问题贷款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是受历史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因素影响。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基层行业务拓展受到制约

建立了严格的授权、授信的信贷资金管理机制,加强了对贷款审批权限的管理,使得基层行的放贷权限很小或几乎没有。这就导致了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限,而具有审批权限的却又不能清楚地了解实际情况这种矛盾的出现,这也进一步影响了银行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放。

2、“零风险”考核机制削弱了基层行对企业信贷支持的信心

银行只注重贷款的“零风险”,这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一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出现“惧贷”的情况,因为只要贷款出现风险,信贷人员都将受到处罚,他们受到太大的压力,又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导致信贷人员因为要承担严重的后果而不愿意担风险发放贷款。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出现了“难贷款”的局面,由于“零风险”考核机制的存在,使得到银行贷款的门槛非常的高,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条件十分的苛刻。

3、忽视了大规模企业的风险

企业规模越大,需要的银行贷款越多,也容易受到银行的青睐,贷款时受到众多银行的追捧。商业银行为了争到这一大客户,即使不能看到企业的财务报表也急于放贷。这种非理性的盲目跟风行为,使得银行很容易忽视了企业客观存在的风险。这种行为也不是市场经济下行为,况且这样做并不一定能减少放贷的风险。

4、缺乏高素质的信贷人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现状是素质普遍不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另外,由于人员综合素质问题导致的政策制度理解不到位、执行有偏差或执行不力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国内商业银行应当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结合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形势,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可从组织体系、流程和配套运行机制三个方面着手。

1、建立集中、垂直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从组织体系的转变来看,国外新近商业银行普遍实现了从层级管理向业务单元制管理转变的过程,他们也摒弃了传统的风险标准不统一和风险机构分散的模式,而开始向标准统一、集中管理发展。

2、逐步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在其《企业行动纲领》一书中提出:“业务流程是企业实现客户效用的手段”。完善的业务流程能让客户体验到效用和价值,为此,银行应当努力实现并维持效率以及质量上的平衡,而完善业务流程是实现效率和质量的良好方式。传统的部门银行管理模式是以部门为银行经营管理的载体,因为部门职责所在,而由部门对业务流程进行设计,从而确定了组织的结构和业务运行模式。

3、健全信贷风险配套运行机制

(1)加大力度建立管理决策支持和信息系统,完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平台

(2)加强信贷文化管理,在保证合规、效率、质量的前提下实行风险回报平衡管理

(3)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完善以风险回报管理为核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证分析

1、建立管理组织

农业银行建立了全面、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采用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理念来体现其全面性,所谓“纵向到底”是指包括董事会、高管层、总行、分行、二级分行以及县支行都要有人进行风险管理,并且管理人员相对独立;“横向到边”指的风险管理的各个板块共同进行风险管理,设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实施风险总控,其他部门分别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方面进行管理。从横向上确定了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从纵向上对各级行的职责边界进行界定,实现了纵横结合、有统有分的全面风险管理职责体系。

2、风险管理模式

农行实行两级派驻的风险管理模式,即一级分行向二级分行派驻风险主管,二级分行向支行派驻风险经理,主要目的是增强上下级之间实行的贴身监管,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风险管理工具

风险管理工具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风险管理模型

加强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市场风险内部模型以及操作风险高级会计计量模型等风险模型的研发,以增强银行风险计量的正确程度以及敏感度,为风险防范、风险预测提供了精确性、准确度更高的数据。

(2)建立资本评估程序

根据新资本协议,业务发展规模和种类受到资本的影响,因此,应当建立有效的内部资本评估程序,以保证农行既能增加业务也能将资本的风险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

(3)及时进行压力测试

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各行业、各地区的压力测试,以检验农行资本充足性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自身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必然选择,以为其国际化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银行应当集合自身实际,将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让信贷风险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篇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浅析

者 学籍批次

51毕业论文网

0903 学习中心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培训中心奥鹏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指导教师

专生本

金融学

摘要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存在着众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还形成了较大的金融风险。本文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并深入探讨形成这种局面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最后还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目 录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现状..............................................1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信贷资产安全性差..............................1

(二)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流动性差.........................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赢利能力差.........................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根源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外部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内部因素................................................................3

三、结论与对策性建议..........................................................3

(一)加快信用保障体系建设....................................................3

(二)建立全方位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3 参考文献......................................................................5

(三)采用全新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浅析

近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逐步缩小, 但仍是我国金融业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不良资产高、风险隐患大的问题, 其面临的信贷风险甚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这不仅严重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 而且危及了整个金融业的生存与发展, 不得不引起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 信贷资产安全性差

根据我国几家主要国有控股上市银行2010年上半年报的数据,工行截至期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800.72亿元,不良率1.26%。农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1070.8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31.55亿元,不良贷款率2.32%,较上年末下降0.59个百分点。中行上半年不良贷款率1.20%,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升至188.44%。建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为651.6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9.8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2%,较上年末下降了0.28个百分点。交行2010年中期末公司不良贷款253.33亿元,不良贷款率1.22%。

虽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整体上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但是却远高于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同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集中了绝大部分的信贷风险。如果不良贷款转化为真实损失, 国有商业银行将遭受相当大的负面冲击, 甚至可能危机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

(二)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 流动性差

我国的银行机构普遍存在中长期贷款所占比例过高的现象, 由表2 可见, 整体上, 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中约有50%是中长期贷款。机构资产的流动性过差, 不仅影响了其盈利能力,而且容易加剧信贷风险。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 由于大量的贷款投放于固定资产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 资金周转非常缓慢。而部分承兑汇票因到期无法兑付形成垫款被迫转贷, 大量流动资金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 进而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 这些都进一步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

2007 年9 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构成

(三)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 盈利能力差

我国一年期存贷基准利差有明显的走低趋势。随着2006年12 月我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 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驻我国金融市场, 银行业的竞争进一步激烈化, 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优质客户流失、客户群体边缘化的危险, 为应对这种状况,国有银行本身也有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趋势, 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国有银行的筹资成本并削弱了其盈利能力。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根源分析

(一)外部因素

1.政府对银行干预过于频繁。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国有银行对信贷资金的支配受到众多限制, 资金投入的方向和数量

常常取决于计划而非风险效益评价。银行的自主经营原则让位于国家宏观政策, 不仅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 也造成了企业对银行的过度依赖关系。同时, 原应由财政部承担的各种支出经常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 国有商业银行往往成为解决财政支出不足的途径。政府的干预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扭曲, 使银行的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社会信用缺失严重。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也加剧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许多企业通过虚假出资、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等骗取银行贷款, 一旦因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亏损, 往往通过股权拆分、转让、兼并、联营和重组等方式来逃避银行债务, 最后的损失往往只能由银行来承担。某些地方政府处于自身利益考虑, 不仅参与、保护企业逃废债行为, 有的甚至为其逃避债务责任提供政策支持, 充当企业逃债的“保护伞”。中介机构诚信度低下, 出具虚假报告, 为企业骗取、逃废银行的债务大开方便之门。这些都使得我国社会信用严重缺失。

3.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首先, 资本市场发展不足, 间接融资比重过高。企业对银行资金过度依赖, 而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最大的债权人, 承担了资金融通中的绝大部分压力, 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其次, 金融创新不足, 金融工具的缺乏。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贷款, 资产证券化缺乏二级市场支持, 缺乏有效的信贷风险化解和转移工具及手段。目

前许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行的金融工具,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至今尚未引入。而金融数据的不完善、技术不成熟以及基础设施的脱节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难上加难。最后, 金融监管不力。银行同业间竞争无序, 造成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 银行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信贷风险不断提高。

(二)内部因素

1.信息过于闭塞, 信贷审查不严。由于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信用系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情况及关联企业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 商业银行间也缺少信息交流与共享。国有商业银行在放贷时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情况了解不全面, 过分信赖中介机构的资信证明或相关审计报告从而放松了对企业的审查, 都可能形成信贷风险。虽然人民银行颁布了《贷款证》制度, 但没能解决好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贷款控制问题, 登记不全、审查不严、执行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 贷款“三查”制度也未落到实处, 贷前缺少没有严格的论证, 贷时审查流于形式, 贷后又不及时跟踪检查, 往往容易积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风险预警不及时, 信贷监督不力。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不够及时, 特别是在发现滞后、政策滞后、管理滞后、查处滞后、整改滞后方面缺乏全面统一的风险管理机制。信贷后的管理不力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处置上的另一大缺陷。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 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争取实现双赢目标。与外资银行相比, 国内银行在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 往往急于通过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等方式抽出贷款, 容易使企业雪上加霜, 不良资产可能变成真实损失。商业银行在实际信贷操作流程中, 常常忽视了监督职能,“重贷轻管”现象普遍存在。

3.风险分析工具不够, 内部信用评级操作相对落后。由于风险分析工具较少,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评估系统中定量分析相对较少, 对全局的分析把握不够, 偏重于事后分析,对潜在风险无法及时预见, 对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依据目前采用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估,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较多问题, 如偏重于对受评对象过去而不是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 缺乏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预测和应用, 难以准确揭示并量化企业面临的特定风险。迄今为止, 国有商业银行的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仍较为落后, 内部信用评级操作使用较少, 难以适应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论与对策性建议

(一)加快信用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明确失信行为、信息源的信息缺失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规范企业信用行为, 严格信用信息发布和管理, 严格信用执法, 同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其次, 大力发展社会信用中介市场, 规范信用中介管理,完善社会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 确保银行能方便地获得企业或个人的信用记录, 改善银行信息不对称状况。最后, 加大全民信用教育力度,提升企业和个人的商业道德素质, 树立讲诚信的公德意识, 加大对缺失社会信用行为的查处力度。

(二)建立全方位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

首先, 强化贷前调查。通过详细的贷前调查, 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

果, 对企业未来发展作出准确预测, 为贷款的正确决策奠定基础, 同时, 健全信贷档案, 及时对账, 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其次, 加强贷款审批关。建立科学、严格、高效的贷款决策机制, 推行严格的专家审批制度。最后,注重贷后管理, 建立风险动态监控机制, 准确把握存量贷款的风险状况, 及时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

(三)采用全新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近年来,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 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国际大银行开始重视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模型和模拟计算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起步较晚, 难以直接采用国际模型。要在展开深入分析和历史统计的基础上, 按新巴塞尔协议要求, 在国际通用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适合国情的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级模型、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等信贷风险分析的定量模型, 较为准确地评估信贷风险, 以便于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 内部评级仅处于起步阶段, 其中关于违约数据库、转移矩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 必须要加快步伐, 尽快落实五级分类法加快内部评级建设。

参考文献

1.杨高林、倪锦忠 2003:《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陈一夫,2002:《构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框架城市》,金融论坛。3.石朝格,2002:《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经济观察报。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篇5

摘要: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信贷业务的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整体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的内部管理相对滞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信贷管理方面,缺乏贯穿从货款调查到贷后管理整个信贷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信贷管理模式相对粗放,风险防范意识低,信贷风险预警不及时,难以有效支持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深入开展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贷前审查不到位;事后资金监控有待完善;对于信贷人员的管理有待强化。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应更新信贷管理理念,树立信贷风险意识;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做好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实施信贷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实力,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大银行的必然选择。在信贷管理项目前后,商业银行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全盘考虑,放眼未来,这样才能使信贷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贷前审查;资金监控;信贷人员;对策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简述

信贷业务又称为信贷资产或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通过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所以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手段。

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获取收益)。信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贷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以存贷为主体的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狭义的信贷通常指银行的贷款,即以银行为主体的货币资金发放行为。

由于放款脱离了银行的控制,不能按时收回本息的风险较大,所以对信贷应在遵守合同法和贷款通则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贷款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建立贷款关系,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及发放,贷后检查,贷款收回与展期,信贷制裁等制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现状

1、贷前审查不到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的投放需以市场需求作为其根本导向,因此在审核贷款发放与否,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统一的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尚未健全,信息相对于闭塞。商业银行对于申请贷款的企业或其他单位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各商业银行间也缺少一个系统完善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贷前信息的来源及对其的把握都有赖于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经验及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然而单凭个人是难以对于申报材料及受评者经营情况的好坏、发展的前景、信用等级、偿债能力等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因此造成商业银行在放贷时难以对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本情况有充分和深入的了解。部分商业银行也存在着对于中介机构的资信证明或相关审计报告过于信赖的情况而放松了对于企业贷款条件的审查。由于贷前缺少严格的论证,客户和项目评价质量不高,贷时的审查又流于形式,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程度不断提升,前期把关有待加强。另外,风险分析工具较少,缺乏对于信贷风险评估的定量分析,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建设落后,难以对受评对象的未来偿债能力及特定风险做出有效的评估,对于潜在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

2、事后资金监控有待完善

在实际信贷操作流程中,商业银行“重贷轻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在贷款发放后缺乏对借款人的持续监控,加上监控能力和手段的有限,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仍流于形式,贷后监控依旧是制约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贷款使用管理的岗位,难以有效掌握贷款的实际运用情况,导致存在客户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的现象。信贷资金被挪用,甚至违规进入股市房地产等市场,对于信贷资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系带来了危及安全的不良因素。

再者,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后,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贷款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中,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信贷合作关系。同时,对于不良贷款处理的策略上,我国商业银行的普遍作法是清收,而非积极促进其转化。当借款人出现不利于还款因素时,银行往往不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帮其搞好经营以维护贷款安全,转向依靠处置抵押物或诉诸司法途径以抽出贷款。这样一来,不仅加剧了借贷方的经营困境,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不良资产变成真正的损失,不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的优化和持续运行。

3、对于信贷人员的管理有待强化

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信贷人员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信贷人员个人因素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的例子时有发生。部分基层信贷人员由于受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的限制,在贷前对于信息真实性及有效性的把握不到位,难以提供准确可靠的调查资料;有些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贷款者的资质调查,或草草了事,或盲目听从借款人的自我介绍,导致信贷审查的低效率,极易造成大的信贷风险。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用人机制不健全,存在诸多弊端。

对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手段落后,在人员制约方面更侧重于对于人员的控制,激励作用不明显,信贷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特别是相当数量的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仍未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甚至有的激励措施本末倒置,不仅难以保障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顺利和持续开展,同时是以削弱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为代价。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一)更新信贷管理理念,树立信贷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是促进商业银行正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我国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的不正确信贷管理理念得到纠正,信贷管理理念得到更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才有进一步的可能。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要认真贯彻“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中的原则性规定,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自上而下改变传统的信贷思维和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信贷风险管理与提高运作效率的关系,化被动式的风险防范为内在式的主动风险防御管理,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

(二)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做好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

通过各部门的全力配合,对于贷款流程进行有效梳理和优化,确定涉及贷款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账户开立、授信审批、发放支付审核等的详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从制度上为信贷管理打好基础。1. 强化贷前调查。

充分运用风险分析工具和量化的标准化指标体系,按照科学的计算方法,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借贷者的财务及经营状况,有效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实现信贷风险的正确评估。在综合考虑客户守信度、财务风险度、经营风险度的基础上确定对客户的授信等级。推行严格的专家审批制度,强化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发放和支付的审核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支付审核在控制贷款资金流向方面的作用。2. 做好贷中管理。

建立健全客户信贷的档案管理机制,积极鼓励提倡信贷人员深入客户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帮助客户进行精细化管理、节约财务费用,与客户建立起长期共

赢的合作关系。对于不利于还款因素的出现,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使信贷资产处于优化状态。3. 注重贷后管理。

要充分意识到贷后管理的重要性,克服“重贷轻管”的错误理念,提高对贷后管理的认识。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制定针对性强的差异化贷后跟踪管理方案,实现贷后管理的精细化。

建立起动态的监控机制,提高对客户的监测频率,变事后管理为超前管理,实现贷款风险管理监控的到位。加强对贷后管理流程中关键性风险点的检查力度,主动查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发现问题,落实好检查整改工作。

(三)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切实积极落实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内容涉及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及职业道德建设各个方面等,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防止由于个别信贷人员的个人因素而产生错误的贷款决策。

加强信贷人员的选拔工作,为信贷队伍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其活力。同时可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挑选专业的评估人员,保障评估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再者,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信贷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得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得到肯定和回报,充分调动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强化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再好再严密若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或是执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都会直接影响内控机制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在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快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改革,各部门间逐步形成权责明确、相互牵制的统一体,为内控制度的贯彻实施做好组织基础,确保内控制度落实到每个个体避免有令不行,行而不严的现象。对于违反相关内控规章制度规定的不良行为,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做出处罚决定,并做好系统内部典型负面事件的宣传以起到警戒作用,保障制度的严肃性和提高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五)强化监督职能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及完善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内控机制监管部门,对银行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实时监控,才能真正建立起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内控机制。商业银行要逐步推进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董事会、监事会的双重监管。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内控机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对于各项业务前、中、后过程进行全过程的时时监控,特别是要实现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检查向以预防为上的事前防范的转变。明确确立内部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实现稽核监督的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对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评价,并及时检查情况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沈琨.BCG矩阵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运用[J].征信,2010(1).

[2]魏晓娜.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研究[J].经济论坛,2009(22).

[3]肖杰,杜子平.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度量方法新探索[J].时代金融,2009(11).

[4]雷龙龙.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0(3).

[5]胡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探讨[J].总裁,2009(5)[6] 彭琳. 加强银行内控机制防范金融风险[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7] 张波. 银行业的双重转型与全面市场风险———以次贷危机中的花旗集团为例[J]. 金融论坛,2008(5).

[8] 田爽. 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经贸,2010(10).

[9] 杨小丽. 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的几点建议———基于内部控制视角[J]. 中国集体经济,2009(30).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篇6

摘要

当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与日俱增。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和信贷融资风险现状,分析了信贷融资风险存在的原因,并指出了相对应的对策,通过此项研究,能够为银行化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提供参考。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信贷融资

The financing risk preven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to the SME credit Abstract: The commercial bank credit facilities for SMEs risk is increasing.This paper analyzes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nd credit financing risk status, the reason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risk of credit facilities, and points out the corresponds countermeasures.By this study, we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bank to resolve the SME Loan financing risk.Keywords: Commercial bank SMEs credit facility

一、问题提出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解决就业、提供生活便利等多方面的作用。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尤以融资难为主要因素。通过官方公布数据显示,70%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来分析,中小企业主要以银行为主要融资渠道。由于商业银行出于对自身风险控制,因此在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过程中,设定了众多障碍,增加了资金获取难度。当前由于社会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银行也没有对中小企业进行妥善评估,因此在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拖欠还款问题,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融资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造成了经营不利局面。出现银行资产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中小企业缺乏缺乏足够的资产担保,一旦出现经营亏损,那么银行就难以避免资产受损;其二,很多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过程中,缺乏对中小企业考评,加之存在道德风险,加剧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融资风险。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整体质量来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截止到2012年7月份,不良资产比率高达30%,而美国、日本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在10%以内。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通过增加信息对称性、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建立信用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可以有效规避商业银行信贷融资风险,同时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当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之所以出现,可以从银行、中小企业和社会整体环境来进行考虑。从银行方面来说,银行对中小企业评估机制不完善、信贷审核人员素质不高、对信贷监管力度不够,这三个方面造成了银行面临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从中小企业方面来说,中小企业信用机制尚未建立、落后的管理方式和财务模式,使得中小企业不诚信还贷成本较低,因此增加了中小企业恶意或者故意拖欠银行贷款问题。从社会角度上来说,由于全社会并未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机制和信息不对称机制存在,为银行面临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立足于银行、中小企业、社会三个层面,剖析银行所面临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的表现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为降低银行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提供了解决方方案。

二、我国银行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现状

(一)银行贷款构成比例 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为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金额呈现出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近几年来在银行贷款业务中,个人贷款和海外贷款有了很大幅度增加,但是企业贷款依然是银行贷款主力,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依然占据了银行贷款的主力,中小

企业贷款质量高低与银行整体信贷风险息息相关。

(二)中小企业信贷构成比例

按照融资顺序而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首选是内部融资渠道,其次是外部融资渠道。当内部融资渠道无法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时,就需要采用外部融资渠道。外部融资渠道可以分为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和信贷融资。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有限,往往会采用外部融资方式来获得自身发展资金。同时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规模有限,往往信贷融资是企业融资的最优选择,从目前数据来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比例占据了企业融资一半以上比例。

(三)中小企业高负债率

银行面临较高信贷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高负债率有关。从中小企业本身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负债率高达70%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负债率。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负债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以上市公司为例,一旦公司上市之后,就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形式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资本,因此上市公司负债率远远低于中小企业负债率。

三、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表现与原因

(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表现

1、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我国社会信息体系不健全是造成银行面临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法治建设不到位、社会道德水平下滑、社会不诚信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降低了整个社会金融领域公信力不足,信用缺失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尚未成型,因此银行面临信贷融资风险是无法回避的。

2、企业经营存在不稳定性

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存在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中小企业管理方式不合理,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尚未建立。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往往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模式,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存在拍脑袋决定现象,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路和操作模式,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管理混乱,依然把现代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增加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往往存在制度不健全等现象,企业财务数据难以显示出真实的企业经营状况;企业信息不透明性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使得银行无法有效对企业进行信贷评估。第二个方面中小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由于中小企业往往没有长远规划,对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引进不到位,企业整体竞争力薄弱,经营不善出现倒闭现象比较多。即便是得到了银行贷款,如果一旦出现经营不善或者市场发生变化,也有可能发生信用风险。中小企业较弱的抗风险能力,造成了产品知名度比较低,加之企业生产周期比较短,因此非常容易受到市场因素影响。第三,中小企业经济成分构成比较复杂,在运营过程中一部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楚、家族管理色彩浓,企业经营信用意识比较差,这些方面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

3、企业道德体系尚未建立 中小企业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增加了银行信贷融资风险。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往往以各种方式争取获得银行贷款,一旦贷款到位,即便是盈利,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往往拖欠银行贷款不还,造成了银行不良资产率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当今尚未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因此难以对拖欠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家们予以信用惩戒。中小企业缺乏长期经营管理理念,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往往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利益,这种企业发展具有盲目性。由于诚信意识缺失,因此不少中小企业存在逃债、以虚假信息获取贷款问题。

(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存在的根源

1、信息不对称

商业银行面临信贷融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

上各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一致的。在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过程中,银行和企业两者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通常来说,中小企业往往对自身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有比较确切了解,但是为了能够贷更多的款,中小企业往往隐瞒自身经营状况不善等情况,提供一些虚假信息给银行。银行根据中小企业提供的信息而进行判断是否予以贷款。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银行难以把握信贷情况。当银行发放高利率的贷款时,预期收益率较低的经营者则无法取得贷款,而一些高风险贷款人则成为了银行贷款主力。由于对企业经营状况不善等原因,银行发放贷款之后,一些不良企业往往通过假破产、挪用资金等方式,使得银行增加了信贷融资风险。

2、缺乏担保机制

中小企业缺乏资产担保机制,因此经营不稳定较高,容易出现信贷风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每一笔贷款都有可能增加银行信贷融资风险。银行对贷款保护程度与贷款风险水平呈正相关。贷款保护可以分为内外两种方式。贷款内部保护就是随时审查企业财务报告,对企业还债能力予以评估。贷款外部保护就是提供抵押品、担保等。抵押担保能够有效预防违约责任。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有限,资产条件有限,因此用于信贷抵押的资产也比较有限,多数为国有土地,随着抵押物的所有权改变,因此抵押担保方式难以落实到实际中,使得抵押担保成为了一种形式。

3、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商业风险。信用体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为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信用是信贷融资的根本,当前我国社会诚信意识不足,信用认识不到位,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在追讨债务过程中,所需成本较高,由于尚未建立多层次担保机制,因此中小企业比较容易逃过商业银行的追讨债务,这样就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融资风险。其二为中小企业自身信用体系。从目前机制角度上来说,当前关于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无法有效保障银行债权问题。建立高效的信用评价体系,能够增加中小企业违约成本,保护银行信贷资产。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惩罚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中小企业不诚信行为,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惩罚制度管理,企业不诚信信息尚未被各部门所共享,另一方面司法部门对失信行为打击力度不足,较低的企业失信成本增加了中小企业不诚信行为。

4、银行资产监控不到位

(1)银行信贷管理机构人员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银行信贷管理机构普遍存在制度规章不健全、管理方式方法落后。信贷管理机构人员在进行贷前审查和贷时审查过程中,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审查机制,长期过分依赖报送数据,对中小企业真实财务数据没有进行深入调查。进入贷款审批阶段和贷后管理阶段之后,部分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财务报表作为审核依据,没有深入到中小企业一线进行调查,对中小企业财务数据掌握完全依靠财务报表。同时在部分商业银行贷款工作人员往往综合素质不高,甚至存在违规贷款的行为,增加了银行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增加了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几率。(2)贷后监管工作不到位

从银行放贷情况来看,银行发放贷款资金之后,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监督管理不到位,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更是知之甚少,因此这种属于贷后监管的方式,很有可能造成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对于参与放贷工作人员,尚未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评价机制,对于一些违规操作的放贷员没有建立一套奖惩制度,这样就增加了员工放贷随意性。(3)信贷管理方式落后

部门商业银行分析中小企业信用时候,往往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尚未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使用比较少,同时银行对现场调查不重视,加之由于银行电子化操作水平不高,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没有先进的信用风险管

理,造成了信贷管理方式与管理工作不相一致。

四、商业银行防范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举措

(一)建立目标评估制度

1、资产评估

从资产评估角度来落实信贷审查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保证合法经营。信贷管理必须以内外资产监控为主体,把信贷责任落实到位,确保合规合法经营。资产评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贷前调查

银行在进行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过程中,要广泛开展贷前调查,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做到第一手了解,对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予以评估。广泛开展贷前调查,能够让商业银行对企业整体经营情况予以了解,同时制定贷款方案。通常来说,以往银行信贷人员往往采用听取企业自我介绍和查看财务报表方式,来了解企业自身状况,这种调查方式是存在很多弊端的,容易被中小企业虚假的信息所蒙蔽。采用贷前调查方式要拓宽调查层面,讲究调查方式方法,加大对中小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还债能力、经营目标等予以充分详实调查,为贷款做好准备工作。

(2)抵押担保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有限,能够用于抵押物品较少,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大宗订单作为抵押,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针对那些诚信高、于具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银行一方面要控制信贷风险,另一方面要拓宽抵押担保范围,采用多种担保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3)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制度 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制度,能够有效规避银行信贷融资风险,同时能够保护银行客户经理的权益,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应当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予以全面考核,对中小企业利润进行准确计算,提取一定比例的利润作为风险补偿基金。从风险补偿基金构成来说,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不良贷款补偿基金,这类基金主要是由于弥补可能发生的企业不良贷款问题。第二,专项奖励基金,这类基金主要用于奖励中小企业信贷工作人员。(4)建立中小企业监控机制

商业银行要建立对中小企业监控机制,实时对中小企业进行监控和访问,具体监控工作由信贷员负责。在发放贷款整个过程中,信贷员要及时监控企业资金流向。尤其是在放贷之后,信贷员要对企业贷款流向,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了解,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银行信贷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同时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和人才优势,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开拓市场,对企业财务工作提供帮助,实现企业成活率。一旦发现企业存在重大风险隐患,银行要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将自身融资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5)创新业务技术

业务创新要包括贷款业务拓展和增值服务,比如说无形资产贷款等方式和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等内容。银行要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需求,设计出一套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品种,研发中小企业对口产品,一方面能够实现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比如说在担保方式、还款模式等方面,建立一套完全区别于大型企业的贷款产品和操作模式。以贷款产品为例,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建立一套包括中期周转贷款、贸易贷款、建设按揭贷款等系统的产品,以保证方式为例,银行可以实施票据承兑等方式来降低银行自身融资风险。当前银行对中小企业信息掌握量比较少,因此银行应当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来实现融资风险降低,同时中小企业信息包括企业财务信息、信用信息、企业经营者素质,实现银行之间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共享,将一些不诚信的中小企业予以公布,增加不诚信中小企业违约成本,提供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2、信用评估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信用评估机制,完善信贷管理体制,以高效的评估标准来开展信贷融资工作,把信贷融资风险降到最低。(1)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 商业银行要根据中小企业经营特点,构建切合实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对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予以评估。通常银行评估企业情况,往往根据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等方式予以评估,但是这种评估方式往往与实际存在较大差距。由于企业自身报送的财务报表本身存在很大的不可信,因此在企业财务报表基础上制定的企业信用等级难以采信。在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过程中,要把中小企业经营效益和较低负债率作为信用评估体系,使得信用等级真实地反映出中小企业资信情况。同时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制定中小企业授信办法,下放授信权限,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是根据中小企业具体情况,对中小企业进行系统分类。以企业存在时间、经营者综合素质、经营状况等角度,分析中小企业自身所处的市场环境和信用环境,对每一个中小企业进行系统分类、分析,做好信贷资产管理工作,从内部监控角度来解决信贷资产存在的问题。二是以中小企业预警指标为风向标,及时了解企业最新发展动态。三是对中小企业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信贷投放原则,对中小企业客户及时进行分类,制定详细退出步骤,优化中小企业融资层次。(2)建立信用评估专设部门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信用评估专设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进行实时调整,对中小企业经营情况及时予以监督。一是成立专门中小企业信贷部门。按照中小企业不同的情况,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部门,根据中小企业诚信情况制定信贷管理制度,实行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让银行员工去对中小企业做一个详实调查,掌握第一手数据,为信贷金融工作做好准备。二是下移决策权。在对中小企业授信进行调查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能够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等定量信息有足够的了解,因此银行应当下移中小企业授信权限,激发工作人人员工作积极性。三是设立专门研究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要工作目标是明确中小企业市场定位和信贷融资政策调整,根据不同的行业的中小企业和拥有不同诚信度的中小企业予以不同的授信政策,提供一系列定位信贷服务。

(二)构建审计管理制度 运用专业审计管理制度,采用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两种方式来掌握第一手数据,同时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进行审计,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及时予以审计管理,将银行融资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1、风险导向审计作用

第一,风险导向是一种事前风险防范,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准确预测出风险,在研究风险基础上,审计人员对重点风险予以审计,及时化解信贷融资风险。第二,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推进审计工作现代化进程,利用计算机技能掌握大量的信息数据,实现高效办公。第三,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提高审计质量,能够让银行工作人员脱离企业财务报告束缚,从全新角度来分析,中小企业内外部经营状况。

2、风险导向审计实施

风险导向审计可以准确定位企业经营状况。同时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鉴别重大弊端,对非财务信息可以发表意见。在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均存在审计风险,只有对审计风险予以综合控制,才能最终降低审计风险。在中小企业审计过程中,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发现风险要素,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尽可能减少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通过追踪、研究行业信息,有效地降低信贷融资风险。

(三)强化贷后管理工作

强化贷后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规避中小企业逃债问题的出现,确保资产能够高效运营,可以说贷后管理工作比前期信用评估工作还要重要,同时也是能够保证中小企业偿还贷款的一个

有效举措。银行信贷人员要采用定期或者不定期方式,及时回访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经营情况及授信情况及时予以监督,掌握中小企业财务情况,对可能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的不利因素予以分析,整合多种经营信号,对一些不符合贷款合同的经营行为及时上报,从而将银行信贷融资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具体操作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对贷款治理程序和内容予以规范,从信用评价到收回贷款过程之中,要建立一套严格、规范的流程,对各个环节的内容加以明确,以考核机制来推进信贷工作开展。其二,做好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做好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畅通工作,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不利影响。其三,采用完善的贷款检查考核办法,在工作筹划中把客户审核、信息分析和示警、退出工作予以细化,把贷后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信贷员身上,落实到银行具体部门,增加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结论

由于中小企业资金规模有限,因此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是非常普遍的,由于中小企业往往存在不诚信行为,造成了银行融资信贷风险高起,一方面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获得自身发展。银行所面临的较高的银行信贷风险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社会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机制,即便是中小企业违约逃脱债务,依然没有受到社会制裁,可以说信贷违约成本并不是很高。另一方面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评估不到位,具体来说贷前管理、贷中管理和贷后管理三个阶段均存在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由此导致了银行信贷风险。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有限和不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无形之中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本文从银行贷前管理、贷中管理和贷后管理三个层面,分析了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举措。实质上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是一个社会问题,中小企业和社会环境都会对银行信贷风险产生影响。中小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和科学管理机制,社会要大力营造诚信经营氛围,有助于实现银行信贷金融风险降低,实现银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篇7

近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如健全了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实施审贷分离制度;建立了信贷授权制度;实现了对客户的评级授信、统一授信制度等。但是同时部分信贷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

一、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信贷风险组织架构存在缺陷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普遍存在业务归属不清, 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等情形。各商业银行分支行下属的信贷市场营销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虽然分属两个不同部门, 但是风险管理部门仅对公信贷发起部门的极少数业务有审批权限, 对个人信贷及信用卡业务完全没有审批权限, 这在实际上并没有起到风险控制的作用。现实工作中, 往往存在信贷员身兼多职, 既要完成营销贷款的指标又要负责贷后清收及风险管理等工作的情况。同时, 当客户前来办理信贷业务时, 由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前中后台事实上并没有做到彻底分离, 使得商业银行信贷部门的经营目标并不明确, 一方面, 由于商业银行没有有效的、长期的约束激励机制, 再加上为了各分支行追求短期效益目标, 非常容易产生强烈的追逐短期利益行为, 导致基层管理者忽视实际风险承受能力而选择盲目发放贷款, 同时信贷风险管理的手段并没有系统化、常态化的应用, 这就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 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周密的规章制度来制约信贷业务人员的行为和权利, 这使得信贷人员为牟取私利而不择手段地与企业串通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等道德风险大大提升。

(二) 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 商业银行基层行人员数量不足, 发放贷款过程中往往侧重于贷款投放的金额, 而忽视了信贷资产的质量;信贷人员业务培训不足, 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基本的信用贷款管理、企业管理等相关商业银行经济基础知识和风险合规管理的意识, 这使得现实中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现实中大部分信贷客户经理只注重如何达成上级行的各项指标任务, 如何得到更多的工资报酬, 并不注重其发放的信贷资产的实际资产质量及盈利能力, 贷后风险管理流于形式, 形同虚设, 普遍存在“重投放, 轻管理”的情况。

由于业务人员能力不强, 各商业银行对企业客户的历史经营业绩情况比较分析、同业经营情况比较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分析, 尤其是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不够, 使客户的现实风险状况没有办法得到客观反映。该行目前在信贷业务分析决策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信用等级评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核定及贷款风险度测算等方法, 在现实中, 由于难以判断企业客户所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差距难以准确设定评价指标的标准, 及设定评价指标不尽合理和评价方法不甚科学等原因, 使以上的分析不能够让企业的真实状况得到真正反映。由于部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经办人员的合规经营意识薄弱, 甚至存在为满足客户贷款需求, 主动授意资产评估公司提供不实的、虚高的抵押资产评估值, 唆使客户修改财务报表, 调查不实, 收集虚假材料等现象。

现实工作中还普遍存在信贷业务人员风险管理观念陈旧,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快速的业务发展步伐和日益复杂的风险环境, 信贷管理意识贯彻不够充分等问题, 这使得有部分员工产生信贷风险管理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的认识误区, 没有树立“向风险管理要效益”的正确理念。

(三) 贷款的“三查”制度执行不力

贷款发放流程上, 现实工作中业务经理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不力, “三查”工作也做得不够深入和细致, 普遍存在“三查”制度流于形式情况:一是针对贷前调查环节, 银行没有建立系统的量化客户初选标准, 没有根据其预测的现金流方式筛选信贷客户, 没有对定性信用评级因素的相关量化标准的使用、调整进行实时监控;信贷业务人员往往轻易采信和运用企业客户提供的文字材料和数据, 没有按照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要求进行整理、使用, 只做表面文章, 对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情况了解不够深入, 贷款人信用评级的主观随意性大。信贷客户信用控制测算量与实际情况出入大, 不能达到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二是贷款申报、审批和发放仍有不足。商业银行并没有制定明确的定价方式, 不存在根据企业信贷风险状况而制定的信贷最低价;信贷资产准入条件仅包括申报文字材料是否齐全规范, 实际贷款业务发放中缺乏对贷款客户是否能够真实履行贷款合同的有效监督手段;三是在贷后检查环节中, 信贷业务人员往往只侧重于企业客户提供的静态的书面材料, 缺乏对企业客户实际的动态变化情况应变能力

(四) 信贷风险管理基础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还存在着多处比较薄弱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客户经理提供的企业财务数据不真实导致的部分客户的信用评级授信资料没有可信性。

2. 信贷档案资料不规范, 业务操作中相关法律审查手续及贷款前提条件落实不及时, 影响了档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 目前各商业银行实行的信贷责任人制在具体业务操作中不能够详细、明细的认定责任。

4. 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仅停留在口头、文件及会议上, 没有落到实处的现象时有发生。

5. 信息采集手段难落后, 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 现有风险预警系统反应迟钝。

6. 普遍存在贷后管理轻实质, 轻质量, 重形式的现象。贷后的借款用途检查流于形式, 没有起到贷后检查的作用。

7. 逾期贷款催收不及时、清收力度不够, 资产保全工作不到位。

8. 不良贷款的责任认定不仅停留在企业客户观因素, 对银行内部责任人的认定流于形式, 处罚难度大, 不能形成良好的信贷风险约束机制。

(五) 信贷资产质量分类的方法存在误区

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使用的贷款质量分类方法主要强调技术层面上的要素, 忽视了全面的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分析。信贷质量分类结果的认定及审批过程中, 主观、盲目的判断取代了对客观事实的分析, 导致信贷质量分类陷入以下误区:

1. 将时间判断作为信贷质量分类工作的重要依据。

业界普遍将尚未到期的贷款视为正常的贷款, 然则事实上贷款是否逾期与逾期时间的长短难以全面反映信贷资产的质量情况。

2. 把主观意愿当作信贷风险分类情况的主要依据。

信贷风险分类认定过程中, 大部份环节必须由业务人员来进行主观判定。现实工作中存在分类人员仅凭主观意愿, 随意做出分类判定, 完全扭曲信贷风险分类的实质, 从而忽略了分类引导相关人员注意影响贷款偿还的主要因素。

3. 误将信用评级等同于信贷资产质量分类。

一般说来, 银行贷款还款的可能性与客户信用等级成正比, 信用等级高, 信贷资产分类结果优良的概率自然大, 但二者之间仍存在诸多不同。信用等级的评定主要侧重于对企业客户的历史工作业绩进行回顾和考察, 并且局限于对借款人自身的评定;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则侧重于评价具体某笔信贷业务的风险情况, 除了要关注借款人本身还款的可能性之外, 还要考虑外部支持因素, 现实中常常出现还款能力与信用等级相背离的情况, 故而仅以信用风险评级代替信贷分类, 在一定程度上会掩盖信贷资产清偿的本质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 重新整合信贷风险管理各部门的职能

各商业银行应在现有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上, 从风险全过程控制角度出发, 明确各科室职责, 重新整合涉及信贷业务流程的各部门的职能, 具体情况如下:

1. 由各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的个人金融部、公司业务部和下属支行业务经理, 切实负责各类资产业务的营销和贷前调查, 切实做好贷前调查工作。

2. 风险审批部门主要为风险管理部, 主要负责资产业务的准入审批, 由专人负责其对辖属机构申报的信贷客户进行评级和授信审查、贷款审批。

3. 贷后监督检查中心从个人金融部及公司业务部中独立出来, 专门负责风险检查及贷后管理, 对贷款的实际用途、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抵押物的变现价值等要素进行跟踪、分析, 定期对信贷档案进行合规性检查, 便于及早发现问题, 将风险端口前移。

4. 人力资源部门把信贷资产质量变动情况纳入业务受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等部门负责人及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中, 增强业务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

5. 建立独立的风险处置管理中心, 切实做好关注类及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工作。

6. 其他各相关业务部门做好辅助、保障工作:财务管理部、监保部及信息科技部等部门要及时做好数据信息收集工作, 办公室档案中心要及时将信贷档案整理、归档并入库, 做好信贷业务档案的保管、调阅和清查工作。

(二)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人力资源问题是银行业务发展壮大的最核心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要想得到健康、快速、持续性地发展, 必须要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信贷人才队伍。

1. 要深刻理解做好信贷业务的关键是要做好人才保障。

要将人才培养工作列为重中之重, 从本行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业务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要确保信贷人员在数量和业务配比上能支撑本行业务的良性发展。

2. 要定期进行专业培训。

要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政策与理论相对应”的基本原则, 对分支行基层的信贷工作人员, 有目的地、连续地进行业务操作技能、信贷业务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切实业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同时要充分利用总、省行及外部监管单位提供的培训资源, 加强有关信贷政策、制度、风险分类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三) 完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能够将风险防范关口前移, 有效防范风险。对信用不良企业及时、充分地在全系统内沟通, 起到预防作用。长期以来, 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 常常出现风险反应滞后和风险判断表面化的现象, 各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加强风险预警功能的问题,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 要建立建全贷前审查机制, 目前的信贷审批过程中, 业务审查人员的工作主要是建立在针对客户分析的调查资料上, 如果调查资料有问题, 后序的工作都是徒劳。对调查资料上的信息的来源渠道进行审查, 有利于开展后序工作。各家商业银行可以规定在贷前调查时要对相关信息的来源渠道进行审查, 并在有需要时进行实地走访。还要通过面对面方式进行沟通获得的与企业各级管理者相关的资料做好书面访谈记录, 同时要求签字, 并将该访谈记录作为信贷档案保管。其次, 要完善信贷检查监督制度, 建立信贷检查报告制度, 信贷检查人员按月根据检查情况报告, 对已经出现或预计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示, 并对违规人员及行为进行通报并记录。监督检查人员要根据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纳入其绩效考核当中。

2. 改进风险预警分析技术。

一是要加大定量分析的比重:科学研究表明, 合理的指标体系中, 定量指标的比重不应低于50个百分点, 为达到预期效果, 定量指标比重可以提高到67个百分点以上。二是要提高定性分析的质量:要将定性分析和简单的主观臆断区分开来, 充分利用统计手段消除定性分析中的主观成分, 尽量降低偶然因素等对预警分析的结果所造成的影响。同时, 定性指标的细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主观判断出现失误的概率。

3. 加强系统性风险预警分析。

通常采用的风险分析手段往往仅注重客户经营业绩情况, 这种方式极易被不切实际的数据误导, 并会大幅降低其对未来风险的预警功能, 从而造成风险甚至损失已经形成时才进行应对。切实可行的客户个体风险预警应更注重对宏观层面的因素实施监测。期间要重点考虑国家相关政策及专家的指导意见, 强化风险预警体系的有效性。

(四) 建立健全尽职问责制度

要建立健全不良贷款压降的层层问责制, 要加大对责任人的追究力度。对不良资产不降反升及本年新增不良贷款比例超过存量贷款3%、清收压降工作不力的人员及部门要严格问责;对不良资产清收工作中失职、违规甚至违法等行为要认定相关责任人, 对责任人做出经济及行政处罚, 必要时要对涉及违法行为人员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对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 要辨明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追究责任人责任。

(五) 加大力度压降不良资产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防控措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还存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从信贷组织结构、整体运营流程到支持体系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就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来获取最大利润的目标会受到较大的制约,而且也会导致信贷风险增加。针对于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使其与当前我国具体的国情及金融发展情况相适应,进一步强化对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从而为银行预期利润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一)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准确对信贷风险进行定位,无法全方位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信贷风险进判别,贷款后期管理不到位,从而导致无法妥善控制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防范中缺乏经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这就导致对存在的风险无法及时发现,再加之相关政策缺失,即使发现风险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纠正。而且当前风险分析工具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满足当前信贷管理的需求,对信贷管理水平的提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信贷人员专业素质有待加强

我国商业银行为了加快推动信贷业务的发展,在信贷人员的选聘上更重视数量,而对质量存在一定的忽视,这就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信贷风险意识缺乏,再加之商业银行对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重视度不够,信贷人员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职业素质普遍较低,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增加。

(三)信贷过于集中

商业银行信贷过于集中时会导致其风险上升。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时,由于信贷过分集中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破产倒闭的危机。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信贷资源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往往会将贷款集中发放于一些利好的企业,而且吸纳一些大型企业的存款,这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信贷集中情形的发生,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增加。

(四)政府干预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原则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掌控,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却会受到政府的干扰和影响。特别是在信贷业务中,往往地方政府主推的项目也是商业的主要融资项目,这就导致在具体由哪家银行进行操办时政府具有决定权。同时银行是否进行贷款也会受到政府要求的影响。在贷款方出现经营问题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时,政府往往会希望银行不予追究,从而导致贷款无法收回。

(五)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较多,但针对于商业银行的法律主要以几部法律为代表,这些法律法规由于建立的时间较早,而且在内容上具有单一性,这就导致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无法适应,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再加之我国银行监管立法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不仅无法与金融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匹配,而且无法完成对金融体系的实际监管。由于法律法规缺失及监管不力,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增加。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措施

(一)建立健全银行信贷的综合授信系统

要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行之有效的防范,从根本上来说便是要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假设能够建立并健全有效的授信系统,便能够成功掌控贷款的质量。综合授信指的是商业银行基于全面评估信贷相对方的财务情况以及信用状况,确定银行所愿承担的风险量,该风险量便是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同时对信贷相对方开展集中控制的制度。就综合授信来说,具有简单、有效的特征,基于既定的额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信贷的安全性,将信贷控制在银行可控的范围之内。

(二)建立并完善银行内部的监控体制

一方面,为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应当专设对风险资产进行管理的专业机构,从而确保信贷的质量。管理机构不但能够对信贷资金开展时时跟踪与管理,对于信贷资金,也能够进行行之有效的划分,同时,对于一些存有问题的项目与单位,还能够第一时间进行预警;对于明确发现问题的贷款,可及时追讨。同时,要将贷款的追回责任落实到人。

另一方面,要将贷款的审查与发放的部门分开,两者相互协作、相互制约,又各司其职。审查部门做好贷款相对人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了解其经济状况以及还贷能力、行业发展状况等诸多因素。而贷款部门则根据流程进行贷款的发放,并掌握好贷款发放的额度。两部门分开能够防止贷款权利过于集中,切实规避审批中所存在的风险。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强化银行监管工作,充分的运用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来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领域的立法,更好的推动我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需要针对当前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监管的现状,并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打造一套与我国现有国情相符,能够满足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特征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银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四)加强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

首先,应当拓展国际资本引入的途径,并发掘资本引进的深度,调整好商业银行调整结构。其次,应当设立单独的、能够直接与高层对接的银行内部监控与评估部门,并打造出相应的信贷报告线路。使得董事会等银行高层管理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纠正信贷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得信贷款项被及时追回,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最后,商业银行应当将“经营风险”纳入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打造出相应的信贷文化。

(五)实行积极的贷款定价策略

在信贷管理中,银行要取得最佳的经济利益,就必须要对贷款进行合理、正确的定价。近些年,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格局初步形成,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加快,商业银行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将定价工作重视起来,从贷款的伊始就有效的防范信贷的风险。同时,基于当前国际金融管制的放开,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银行存贷款业务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对于贷款进行合理的定价也是银行争取业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快,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产品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信贷还是其极为重要的一项业务,对于信贷风险仍然不能忽视,需要通过加强信贷管理,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努力实现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确保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维军.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

[2]陈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2012(04).

[3]孙琦.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J].中国外资,2014(01).

上一篇:简短圣诞节祝福语下一篇:检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