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影响(共8篇)
摘 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就像一阵风一样吹到了会计管理的各个领域。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的特点有很多,比如它的共享性、普遍性、集成性和同步性等等,这些特点都注定了会计信息化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在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便捷的同时,企业财务管理也要接受它随之而来的风险和挑战。本文就会计信息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影响分析;会计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信息化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使得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行业也很好的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效的实施信息化也是一个必经的趋势。会计信息化的内涵是指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通过网络技术把财务管理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为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参考依据。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作用
1.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财务管理是相当麻烦和复杂的,一个大的企业往往需要特别多的财务人员来统计和操作,这就意味着企业要出很多的钱来养这批工作人员,也需要大量的纸张和笔墨来完成这项工作,这对企业来说,不管是人力还是财力,都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现如今,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从本质上彻底的改变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模式,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员和纸张,而是只需要少量的.技术人员和计算机就可以了,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数据处理变得更加精准,而且使用计算机管理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
2.实现了财务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的转变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是以粗放式为主的。自从会计信息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以来,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改变。会计信息化是把企业的会计信息集中收集起来,对财务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对财务管理作出合理的调整,高效的完成财务管理工作,并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精准的数据参考依据。还有效的实现了资金的集中管理,使企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约化管理。
3.加强了各部门各环节的协同合作
随着会计信息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普及应用,使得企业真正实现了网络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加强各个部门各个工作环节的联系与同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用于生产经营,可以保障商品从生产到出库到客户手中更加顺利的进行。先进的管理系统可以使财务的预算、结算都得到更好的控制,也可以加强各部分的协同合作。
二、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1.对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对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在数据生成方面,传统的管理模式就是完全人工操作,由人工收集票据和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加工,而在现代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下,财务工作人员则是以计算机为主,把相关票据整理好,然后生成电子账簿,这样不仅便于查阅,也便于长期保存。而且电子信息系统可以更好的做到共享,使得相关人员可以通过财务管理系统更好的掌握企业的情况,使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利用系统进行决策,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在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单纯,只要管理好财务工作人员就行,但是现代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模式下,财务部门不仅要重视对人的管理,同时也要重视对财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使用方便,但是要注意数据的安全性和系统的稳定性。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使得很多的财务工作都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包含数据的审查和对账等工作。这就要求财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必须完整,系统的应用要简单方便,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高,所以说在应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对系统的管理难度也可想而知。如何更好的管理好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使它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3.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就可以从事会计工作。现如今,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还要学会用计算机来进行相关的财务会计工作,例如用友通、金蝶等都是现在常用的财务软件。虽然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同时也增加了财务人员工作的难度,因此,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4.对企业审计工作的影响
内部审计是企业会计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职能对于提高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企业传统的审计工作都是通过独立的审计部门来进行的,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工作对接。现在,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主要有计算机来完成,这为审计部门的工作减轻了负担,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工作,就是保证会计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而对于一个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应着重关注从业人员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及其相关的计算机技能掌握程度,企业只有让拥有多项业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多参与到会计的信息化建设当中,才能更加优质、高速的完成相关建设任务。同时,企业还应加强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只有企业在拥有了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之后,才能更快、更好的持续发展。
扩大会计信息化的宣传范围,加大会计信息化影响作用的宣传力度。企业不仅要让自身员工了解会计信息化的优与弊,同时也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企业相关人员了解会计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之处。如数据剖析体系能够让企业事先了解事件的风险因子,并对相关数据分析预测,然后做出更优于企业发展的决策。
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利用效率。由于目前会计信息化在各企业中的利用率偏低,因此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就得加大会计信息化在企业日常事务中的渗透作用,提高会计信息化与企业经营业务流程的融合度。只有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才能增强企业人力与物力的优化配置,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资源的利用率。
总而言之,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困难重重,只有企业在克服各种障碍,增强内部财务管理能力,加大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之后,方能优化企业配置,加速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婷.论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12):182.
[2]范丽.实施会计信息化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财会研究,2013(12):58-60.
[3]熊玲琳.探析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3(23):224.
[4]申学哲.探析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01):134.
[5]穆黎.探析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4(09):140.
2006年2月15日在“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发布会”上, 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9项注册会计师准则同时发布。透视会计与审计准则的发布实施, 是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 采取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势同步的发展之路, 这股行业改革的强劲春风, 也吹开了我国会计整体改革的新局面。仅就会计信息的角度, 新准则突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将原外则第二章的“一般原则”命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将提供有用的信息做为财务会计目标的首要地位, 如何提高会计计息质量也给我们财会工作人员带来了深层的思索。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准则中各个文件对企业各个方面的影响, 然后提出了财会工作人员在工作应做的一些思想准备和技术处理技巧, 同时也对监督政策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 新准则下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2.1 深入掌握“合计”定义, 正确认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反映和监督是会计的两项重要职能, 新《基本准则》克服原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表述的不足, 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有用”,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 “满足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在内的使用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用、清晰、明了是进行反映与监督单位经济活动的基础环节。
2.2 准确把握质量要求, 夯实“反映与监督”的基础工作
新的会计准则更贴近实际地强调会计信息质量, 指出会计信息质员的高低是评价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并据此将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分为客观存性原则、可经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明晰性原则, 全面实施预算管理, 坚持“一枝笔”的审批制度, 认真开展会计工作达标, 首先做到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 坚持会计基础信息的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如对外部原始凭证严格查验有无涂改、伪造现象, 记录数量、单价、金额及合计数是否正确, 对内部凭证坚持职责授权范围之内。申请、审批、支付、复核手续齐备;其次做到会计核算按照国家统-规定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 进行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的会计处理方法, 使得财务工作在不同医院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其三坚持做到会计核算方法各期一致, 不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除由于“国家的会计法规发生变化”及“改变后的会计政策更适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外。杜绝一切人为因素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其四着重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即及时整理各类原始单据, 收集会计信息;及时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处理会计信息, 按时编报财务会计报告;在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 及时向会计报表的使用人传递会计信息, 等等, 一系列真抓实干使得医院原先存在的票据管理、帐户管理乱、收支监控软、管理漏洞大等会计秩序混乱局面得以明显改观,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工作也得到各上级管理部门会计信息使用人的肯定与好评。
2.3 建立市场风险导向下的内控体系。督检会计信息的质量
新《会计准则》中强调市场风险, 在市场风险导向下, 财务机构、财务人员、单位负责人是否能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不仅有赖于其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 更与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 在会计工作的发展进程中, 财务、审计、计划等也平衡发展繁衍进步, 人们根据会计提供的高质量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对企事业过去的经营状况与业绩进行综合科学评价, 也可做同期间、同规模、同行业不同单位间的财务数据比较分析, 查找出会计信息可能存在的不真实、不准确, 不明了, 增进会计报表使用人对会计报表会计信息合理的判断的准确性, 会计、财务、审计二者间的这种监督制衡关系, 也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内部控制体系下的检查, 监督、反馈会计信息质量的-种措施与手段, 具体工作中应从以下加强内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3.1 理顺单位负责人、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
及会计、财务、审计五者关系。《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 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负责, 他有责任有义务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内部控制等基础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应采取分级负责制, 设置目标。合理预测、制定计划、组织控制;会计管理以会计核算为组织形式, 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建立一系列内部会计人员管理的办法。
2.3.2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 实现会计业务处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会计电算化在防范差错风险, 减少手工操作引起会计信息的人为差异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现, 会计工作也从大量的繁杂的计算程序中解脱出, 更多地承担起初级会计信息防错治弊的作用, 为此会计工作人员应及时充实计算机知识、更新会计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技巧, 按照新的会计准则, 会计制度规定, 规范操作, 避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手续不清、职责不分等及可能使会计信息质量出现偏差的现象。
2.3.3 突出内部审计, 进一步证实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中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 检查规范岗位分工、职责授权的出现的不当情形, 增进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如在货币资金支付业务中按照授权批准制度, 内部审计人员应着重审查“审批单”以证审批人是不是在授权范围内, 有没有超越审批权限。
2.3.4 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利用法
律、行政、市场、经济等手段, 严厉打击会计违法乱纪行为, 对违法造假者轻则调离工作岗位进行政处罚, 重则移交司法部门检查惩处给予刑事处分, 此外在市场大环境中, 内控与外部监督检查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外部检查也成为促使强化内控制度, 提高信息质量、评价信用等级的外部动力, 舆论监督的社会评价的企业信用也可间接反映企业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
3 结束语
伴随着新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 也给我们每位财务工作人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让我们团结-心, 勤奋努力, 在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质量中从我做起, 尽心尽责, 为构建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及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完善现代化管理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摘要: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已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正式发布, 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 符合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准则中各个文件对企业各个方面的影响, 然后提出了财会工作人员在工作应做的一些思想准备和技术处理技巧, 同时也对监督政策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准则,会计信息,监督,社会主义经济
参考文献
[1]刘娜.在新准则下对承租人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的一些思考[J].商业会计, 2006年9月下半月刊.
[2]经黎锦.学习新准则[J].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中州审计, 2001年第四期.
[3]姚昕昕.新准则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天津财经大学, 2009-05-01.
[4]姜金霞.孙艳萍.浅议新准则对会计信息不对称的作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03-15.
[5]沈仲阔.新准则视角下会计信息质量思考[J].财会通讯, 2009-02-10.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实施问题对策
引言
会计信息化除了进行会计核算外,还包括会计监督、预测与决策,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核算方式来说:深化了传统核算模式和促进了会计核算深度、广度及活度。对内部控制来说:改变了数据、信息的获取、信息存储和信息传递的方式,提高了信息的集成性和信息处理的效率。虽然会计信息化具有诸多优点,但实施起来又具有一定复杂性,会出现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并给出对策。
1. 会计人员方面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1.1问题分析
我國会计领域中手工记账式的人才比比皆是,而真正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会计界,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需要、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却十分欠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会计信息化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师资队伍不够强大、教材不够完善,会计电算化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够规范科学,缺少与会计业务的结合。另外,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工作,大家都将电子计算机单纯地看作一个会计工具来看待,没有深入地思考信息化对会计及社会产生的影响。
1.2对策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从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加快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来解决:
1.2.1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是否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取决于会计自身的发展。只有加快会计理论的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使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中产生更大的价值。因此要求我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正确地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出富有首创精神的会计人才,加快我国的理论研究与发展。
1.2.2加快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员工的再教育工程,提高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继续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连续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
2. 财务软件方面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2.1问题分析
系统数据的集成性不高。有关调查资料表明,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都实施了会计信息化,部门级财务软件虽然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实际上形成了信息孤岛,并未给企业整体效益带来提高。由于很多市场信息难以通过独立的财务软件得到及时反映,致使信息传递缓慢、反映滞后,从而贻误时机,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另外,软件缺乏必要的审计接口,给审计工作带来新问题,也影响了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2.2对策
2.2.1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联系十分紧密,构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会计信息网络环境。为此在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时,要基于企业业务流程重构的管理思想,有整体、全局的观念,利用信息流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人才流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会计软件应能提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包括事前预测所需的前瞻性信息、事中控制所需的实时信息、事后监督所需的核算信息。
2.2.2开发的会计软件要具有开放性。
由于企业的经营模式在发生变化,企业的管理思想也在发生变化,信息技术更是变化迅速,因此不可能生产出一个一劳永逸的会计软件,而应该生产一些能用于二次开发的基础软件,同时配合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以适应各种变化。另外应考虑软件操作平台的多样性,会计软件应不仅仅能用于单机状态,更多的是要适应网络逐步普及、使用的需要。
2.2.3开发会计软件时需要注重会计数据的安全性与保密性。
开放性使会计数据处于“开放”的状态,因而安全与保密问题更显突出。会计软件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方面的问题,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身份认证、防火墙、虚拟专用网、反病毒等保证操作平台和会计软件与数据的安全性。
3. 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3.1问题分析
信息化会计给企业内部控制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首先在管理控制方面,信息化容易使企业职责分离执行不力,增加了身份识别与权限控制的难度,使越权操作成为可能。原先的签名或盖章转化为授权文件和口令,有可能造成企业机密泄漏和会计数据的丢失。其次在系统控制方面,会计软件虽然比较成熟,但对于管理型财务软件开发力度尚小,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系统内部衔接性较差,数据保密性、安全性也比较低,其中,会计信息化的数据安全受到的威胁主要有:非预期的、不正常的程序结束操作造成的故障;存储数据的辅助介质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利用计算机舞弊和犯罪;计算机病毒侵入等。最后在财务网络化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实现这些功能就必须有相应的控制,从而加大了会计系统安全控制的难度。
3.2对策
3.2.1实施IT治理,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作出制度安排。
IT治理是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作出制度安排,制定与企业战略相融合的IT战略,并从战略投资、企业管理变革的角度,降低IT风险。IT治理的目标是帮助管理层建立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外界环境为依据,以业务和IT相整合为中心的观念,正确定位IT部门在整个组织中的作用。最终能够针对不同业务发展要求,整合信息资源,制定并执行推动企业发展的IT战略。IT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IT与业务目标一致,推动业务发展,促使收益最大化,合理利用IT资源,适当管理IT相关风险,从而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使各种不同品牌的财务软件之间才能实现数据共享,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数据的安全提供良好的控制环境。
3.2.2建立信息化操作控制制度。
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对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指定专人定期更换密码,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记机内账簿;操作人员离开机房前,应执行相应命令退出会计软件;根據单位实际情况,由专人保存必要的上级操作记录,记录操作人员、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故障情况等内容。
3.2.3加强计算机硬件、软件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要对使用中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修改或升级。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更新或者升级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存档。
3.2.4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审计。
信息化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其它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因而是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企业信息系统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使审计工作重点转向对明细信息的验证和对系统的复核验证,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继续加大传统的实物牵制、体制牵制、簿籍牵制力度,而且要通过开展计算机系统的事前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性、系统的可审性及系统的合法性作出评价,以保证系统运行后数据处理的真实、准确,防止和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通过定期对计算机内部控制系统的审查与评价,促进企业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事后审计,对系统的处理实施有效的监督。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不断发展将使会计信息化系统不断更新和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替代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是必然趋势。加强和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以保证会计信息实行后的系统正常、安全、有效的运行将成为各个企业在财务工作中以及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信息化程度的强弱与完善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袁昌才.实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现代营销·营销学苑 2011.8.
[2] 乔旭江.浅谈企业信息化下的会计信息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6.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会计职能 研究现状 发挥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会计进入了信息时代,变成了会计信息化。
这种会计环境的改变,必将影响到会计职能的本质内容发生变化。
会计的职能由原来的核算和监督扩展到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职能,这必将对传统职能产生深远影响。
一、会计信息化带来了会计职能的发展
1.有利于更好地执行监督职能。
在传统的会计当中,我们都是用手工做账的,容易出现越权的情况。
比如可以记账和审核时同一个人。
这样会导致账目反应的内容不正确,更影响了企业内部的管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而在信息化的情况下,我们运用计算机来辅助做账。
会计信息化的会计管理系统,包括会计账务系统,采购系统,存货系统,成本系统,销售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无形资产系统,基础数据系统和计划预算系统。
这样能实现核算的一体化,产销存一体化,核算与管理相结合,有利于更好地执行监督职能。
其次,在信息化的会计管理系统中,每一个职务在登录系统时都有一个密码,这样能使每个职务的职能更加的突出,有利于防止越权的现象,强化监督。
2.有利于更好地执行核算职能。
在传统的会计中,会计核算工作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实现会计信息化后,输入一张会计凭证,系统可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系统可以按模式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而对于编制会计报表、运用移动平均法进行成本计算等非常复杂和时间性要求很高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由计算机计算,及时抽取数据,随时输出报表,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不仅变得简单、迅速,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
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利用计算机可以采用手工条件下不愿采用甚至无法采用的复杂、精确的计算方法,从而使会计核算工作做得更细、更深,更好地发挥其参与管理的职能。
3.有利于更好地执行会计其他职能。
通过从会计信息化带来了会计职能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所实现的会计控制,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财会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实时分析,通过指导、调节、约束、促进等环节干预企业的经营业务,提供决策支持,以实现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从而达到企业价值增值这一终极目标。
而对执行监督职能,执行核算职能,执行会计其他职能进行讨论,信息技术和会计的不断融合,使会计的职能逐渐发展和演变,我们要全面地去分析,精益求精。
传统会计理论把会计的职能界定为反映和监督。
会计管理主要局限于会计事项本身的记账、核算和审核上。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界人士认识到会计职能会有所转变,会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得到提升,尤其是当网络技术的极大发展,会计的管理职能便在这一趋势下得到实质性的转变,会计不再是核算型会计,而应该是管理型会计和决策型会计;会计应该更加注重怎样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管理性信息、决策性信息、前瞻性信息等可贡献价值的信息,而不是形式化的僵硬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化带来了会计职能的挑战
1.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
传统会计核算形式的处理环节比较多,主要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等。
在会计信息化后,原有的手工账务处理由手工做的变成由计算机做。
在计算机上做账,不像手工做账,会计核算工作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
在计算机做账,只需输入一张会计凭证,系统就可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报表汇总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系统可以按模式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虽然会计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对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而言,这会使人们依赖于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对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不熟悉或一窍不通,改变了会计的核算方法。
2.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在运用的计算机做账更容易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因为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故意篡改、伪造、编造有关的会计凭证,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在计算机上做账,更容易出现伪造、编造记录或凭证,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现制定2011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检查范围:
二、检查时间:
三、检查内容、方式、处理原则
(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财政检查工作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检查方式:按省市县三级联动、统一组织、统一检查、统一审理、统一协调处理的原则。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采取联合行动方式开展检查。
(三)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求高度关注检查质量和检查效果,切实避免“重查轻罚”的现象。
四、检查材料的撰写和上报
五、检查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工作的组织领导: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是财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每年布置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切实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并支持会计监督
工作,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上下联动机制,有效扩大会计监督检查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
(二)进一步强化依法监督意识:各级财政部门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要实行事情公示制度,在被检查单位显著地方张贴《检查公示》,公示检查时间、内容、要求等检查有关事项,告知检查人员廉政建设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摘要:2017年政府会计准则已经进入实施试点阶段,财政部即将陆续出台更多具体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本文全面分析了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的重大意义和事业单位面临的挑战,并从实际出发,为事业单位顺利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
关键词:政府会计准则;意义;挑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在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下,事业单位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医院、学校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仅与政府部门的核算口径不一致,而且各行业事业单位之间的核算口径也不尽相同。由于多项制度并存,使得不同部门、单位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不高,通过汇总、调整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也较低。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要求,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财政部于2015年10月发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6年又陆续发布了存货等四项具体准则,2017年已经进入实施试点阶段。政府会计准则是政府会计体系的一次重大变革,事业单位只有充分认识到实施政府会计准则的重大意义和即将面临的挑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才能确保政府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
一、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的重大意义
(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1.政府会计准则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采用“8要素”会计核算方式,对会计信息质量在真实性、完整性、相关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方面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通过确认折旧费用、摊销费用等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通过增加政府储备资产、文物文化资产等核算内容,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调整优化会计报表项目和格式等,提升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等。
2.按照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的要求,事业单位既要编制决算报告又要编制部门财务报告。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只需要编制决算报告,主要提供与预算执行情况有关的信息,只能反映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无法准确、完整反映单位资产负债和运行成本情况。而部门财务报告可以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反映单位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不仅为单位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提供信息支撑,也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决策或者进行监督和管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3.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后,一是要求不同政府会计主体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政府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这意味着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政府会计主体有了统一的会计核算口径,还将编制统一格式和要求的政府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大大增强了不同部门、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二是要求同一政府会计主体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大大增强了事业单位在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有利于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已经有一段时间,在强化预算支出责任和效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下不能客观反映单位运行成本,无法科学评价项目和单位整体的运营绩效;二是部分绩效目标设置与业务实际脱节和无法量化等。
政府会计准则要求事业单位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各项耗费,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等,并要求编制收入费用表,合理归集、反映单位的运行费用和履职成本,从而有助于提升单位绩效评价的科学性。事业单位可以借助政府会计准则改革的契机,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和评价制度,在维持预算绩效管理已有良好成效的基础上解决现存问题,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能更真实准确的反映资产负债情况
1.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一方面细化了资产和负债要素的核算内容,增设收入费用表,要求“实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引入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确认预计负债、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另一方面又与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保持协调,有助于事业单位严格落实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全面、真实反映增量和存量资产的状况,夯实单位资产管理的基础,完善各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
2.政府??计基本准则在非流动资产中增加了“政府储备资产”、“文物文化资产”科目并与“固定资产”分开,这意味着事业单位应对公共资产单独列示、重点管理,并且通过核算反映公共资产的使用效益情况,有利于加强对资产的分类管理和绩效考核。
3.政府会计基本准则要求事业单位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既强调了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同时也规定在保证金额能够持续、可靠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现值等其他计量属性,能更真实准确的反映单位资产负债的价值。
二、事业单位面临的挑战
(一)账务处理方式更加复杂
政府会计准则创新性地引入了“8 要素”会计核算的思路,以满足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核算的双重功能。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平行记账”的概念,即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需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目前,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对预算会计比较熟悉,对财务会计的核算要求相对陌生,要将同一业务按照不同的核算原则记录到相应会计科目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具体哪些经济业务属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也需要进行合理界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此外,如果将基本建设项目直接纳入事业大账核算,而不是每月将基建账并入大账,也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复杂性,还需要做好新旧制度衔接。
(二)编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有一定难度
按照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的要求,事业单位除了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决算报告外,还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的编制技术性较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账簿相关数据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应当提取数据后按照相关报告标准进行调整,数据调整应当符合重要性原则,并编制调整分录。二是需要编制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来重点反映政府部门权责发生制基础当期盈余与现行会计制度下当期预算结余之间的差异。三是事业单位不仅应当以经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数据为基础编制本单位财务报表,有下属单位的事业单位还应当按规定合并抵消所有内部交易事项,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全面反映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合并财务报表是政府部门财务报表编制中的重要问题和阻碍,合并抵消是其中不太容易处理的事项。尤其对下属单位数量较多或级次较多的事业单位来说,确定合并抵消事项范围和编制抵消分录更为复杂。
(三)对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府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资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事业单位要全面清理核查资产情况,合理界定资产范围,确保符合准则要求的资产全部纳入核算范围,并加强日常管理,定期盘点,确保账实相符。二是每月要及时对各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尚未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事业单位需要全面核查现有固定资产的原价、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等,补提折旧,以真实准确反映现有资产的价值,促进资产合理配置。三是对达到报废年限且没有使用价值的资产、长期闲置不用的资产等及时进行处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四是要加强对债权债务等往来款项的管理,对长期挂账的往来款分析原因,及时清理。
(四)财务信息系统不能适应新准则的要求
目前事业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只能用于预算会计核算或者财务会计核算,而不能将二者有机融合,不能满足本次政府会计改革对“平行记账”方式的要求。实施“平行记账”方法应该基于强大的信息技术手段,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信息系统支持,财务人员工作量会大大增加,尤其对于一些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的事业单位可以说是极大的挑战。此外,很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未实现有机整合,各个系统相对独立,比如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实现数据共享和对接,已经不能满足政府会计准则对资产核算的要求。
三、事业单位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做好财务基础工作
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还需要准确掌握财务会计的核算要求。事业单位要重视高级复合型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交流培训、实践锻炼等途径和方式培养一批熟悉本单位业务情况,深谙本单位内外部环境,能熟练掌握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推进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的会计人才。二是积极引进外部高端会计人才,给单位注入新鲜血液,壮大人才队伍。
(二)合理界定经济业务范围,确保平行记账顺利实行
为确保政府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即将发布的政府会计制度,对具体的业务范围进行界定,明确哪些经济业务应当使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哪些经济业务需要同时进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事业单位还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对于收入、费用等具体会计科目的使用进行明确界定和列举,以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有下属单位的事业单位,还应当全面梳理内部单位之间发生的交易,合理确定合并抵消事项的范围,为准确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做好准备。
(三)全面清理核查单位资产,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通过2016年开展的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事业单位按照规定进行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溢认定等,更加真实的反映了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为编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奠定了基础。但是,很多单位在资产清查中还留下了不少遗留问题,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政府会计准则的要求,进一步清理核查单位资产,解决遗留问题,并合理界定应纳入核算范围的资产。目前,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的编制。比如资产配置随意性较大,部分资产疏于日常管理,不注重资产的使用效益,不按规定及时进行资产处置,基本建设项目不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等,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等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四)加快推进财务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化是政府会计改革当中的必需配套,这是因为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会计记账和数据分析、应用的效率。事业单位有必要尽快开展业务培训,联系软件供应商开发财务信息系统,一方面要根据即将发布的政府会计制度和若干具体准则及时建立本单位会计科目体系,明确处理经济业务的两种核算方法,并将其嵌入至信息系统,从而同时生成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快??计核算信息系统和资产等其他财务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和整合。
参考文献:
一、价值相关性分析
所谓的价值相关性在会计领域中主要指有利于人们更好的进行决策和判断的特性。在企业经营中,企业领导进行经济决策的时候往往需要利用一种最佳方法来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决策者需要不断的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找到最优的方案作为日后的行为标准。会计相关性的突出作用就是在决策者进行最佳方案甄选的时候进行干扰因素的排除,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帮助,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必须要牢牢把握历史信息和现实信息,因为这两方面的信息会帮助决策者做出最正确的抉择。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价值的相关性可以实现综合数据价值的掌握。下图为数据价值相关示意图。
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信息的正面价值
1.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就上市公司提供的两个要素的相关性会有更加具体的要求。换言之就是在财务工作中,必须要保证会计信息和经济决策这两方面的相关性,要更加的重视在经济决策中财务报告的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新的会计准则做出了企业的财务报表所涉及的信息和企业的现金流方面的信息要有相关性的要求,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规定,是为了提供给企业的经济决策者更加有利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帮助,企业经济决策将更加的准确,这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效果。
2.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可靠与否对于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经营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主要是指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经营现状的反映,如果会计信息能够如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那么会计信息比较可靠,反之,会计信息就失去了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可靠能够如实的反映出企业经营的现状,所以能够为决策者的决断提供有效的依据,这样可以避免决策者因为对企业信息把握不准而出现投资的亏损。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在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方面更加有利。
3.操作手段的有效揭制
在旧会计准则实施的时候,经常会发生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或者是有合作的企业进行关联交易的行为,通过这样的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可以增加自身的成本支出从而产生利润空间的下降,进而利用利润的降低来达到避税的目的。这种故意对会计政策的扭曲理解,使得一些不轨企业在操作的过程中钻了准则的空子,成功的逃避了税收,达到了骗取社会资金的目的。在新的会计准则下,对于会计实务操作方面有了更加具体和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成功的遏制了有关利润的操作,规范了企业的经营,堵住了企业避税的漏洞。
4.发挥监督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对市场融资能力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就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而过去的会计准则由于在规范上市公司操作方面存在不足,所以对于市场的监管能力比较弱。在新的会计准则的要求下,上市企业的操作等各方面更加的规范,换言之就是新会计准则对于上市企业的市场行为起到了非常良好的监督作用,这种监督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敦促企业诚信经营、规范操作,另一方面也是维护了更为广大的人民利益。
三、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信息的负面影响
1.对有效征税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虽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负面的影响。就目前通用的新会计准则而言,其中对于企业资产的摊销和折旧两方面依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有与规定不明确,所以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身的发展来选择适用的折旧方式,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后果就是企业资产的折旧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有些企业在选择资产折旧时候往往会将折旧的期限进行改变,通过期限改变,企业可以进行利润降低的操作,这对于有效税收的征收而言非常不利。
2.利润操纵
新会计准则虽然可以对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进行控制,达到遏制利润操作的目的,但是在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由于企业借款而产生的各种利息费用和支出都被纳入到了企业资产的计量当中,这样的计量方式一方面造成了企业资产的过分夸大,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企业名义利润的降低,由于企业利润降低,所以企业的纳税额也会相对的减少,这对于企业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避税的温床。除此之外,新会计准则还将固定资产的投资和房地产的投资也计入到了资产当中,这样的现象使得企业进行自身操作来达到避税的目的更容易实现了。
3.不规范操作
上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进行各种项目的研发,这些研发的费用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而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就成为了决定企业成本高低的关键。在目前的情况下,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有难以进行合理核算的问题,所以企业在进行资产计量的时候,可以通过虚高研发费用来降低自身的利润,由于利润的降低,企业的税费也相应的得到了降低。另一方面,企业研发的风险具有客观性,一旦研发失败,那么用于研发的费用也就随着而去,这种情况为企业的不规范操作留下了空间。
4.增加操作空间
新会计准则的最后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对减值准备的项目没有进行明确的比例要求。在目前的会计实务中,长期投资、应收账款、委托贷款等减值准备项目存在着全额计提或者是大比例计提的操作空间,这就使得企业不规范操作的空间进一步增大。由于新会计准则在这方面的缺陷导致了不规范操作风气的蔓延和传播,这对于我国税收的有效征缴而言非常不利。
四、改进新会计准则负面影响的建议
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企业通过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可以实现企业利润的调节,所以为了防止企业避税的操作,可以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进行固定,使其不再有灵活性,降低或者消除企业调节利润的操作空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确定需要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对企业进行科学的分类,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可以根据企业的性质划分为国企、股份制企业等,通过企业标准的划分,规范企业的类别。其次就是进行分类的年限固定。可以根据不同性质企业的特点来进行折旧年限的固定。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的平等性。
五、类型限制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通过添加或者是删减计入会计的项目可以实现自身利润的调节,所以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对于企业计入会计的项目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坚决杜绝随意添加和删减相关项目的产生。在进行计入会计项目的类型限制的时候,需要做两部分的工作:首先是进行计入会计项目的标准核定,使计入会计项目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其次就是在会计审计的时候,进行项目的严格核审。
六、无形资产控制
对无形资产进行控制是解决目前一些企业虚报研发费用,产生成本上涨,利润下降问题的有效措施。在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于企业的研发费用应该制定合理可行的量化标准,通过无形资产的量化,使得企业在进行研发费用的报备的时候更加合理,避免虚高情况的产生。无形资产的控制具体分两步:首先是进行研发费用标准的量化,通过标准的确定使得在进行研发费用核定的时候有一定的参考标准,避免企业随意申报的情况产生。其次是在进行会计审查的时候,要进行量化标准和实际量化的核查,从而保证量化的有效性。
七、加大惩罚力度
加大惩罚力度也是目前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重要措施。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减值准备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减负,但是部分企业却利用减值准备的项目进行隐性支出以达到避税的目的,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国税收的征缴,所以对于此类情况,必须要采取严厉的手段,一旦发现,必然要严惩,同时加大惩罚的力度来规范企业操作和企业发展。惩罚力度的加大一方面是要确定标准的惩罚制度,另一方面是要进行惩罚措施的制定。在惩罚措施中,经济处罚是重要的形式,但是对于经济处罚的金额要有明确的规定。
八、结束语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可以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依据从而使其进行科学的投资。在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价值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是因为新会计准则进行了更加严格和细化的规定。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的新会计准则仍然存在着部分缺陷,所以为了弥补缺陷,必须要对其缺陷进行深入分析并且采用针对性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建新,赵君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分析--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政研究,2010,04:77-80.
[2]程柯.新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效果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J].科技信息,2011,09:33-34.
[3]周虎群.相关性视角下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05:116-117.
【摘要】本文从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监管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具体模式,提出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具体措施。
自1985年《会计法》颁布以来,以《会计法》为核心的法治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是近年来在政府主导下加大了会计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会计信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中,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主体和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模式是我国理论界争论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依法执政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政府对会计信息的管理应当如何定位、应当采用怎样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主要是政府通过实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条例等法规制度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的管制,是政府依据相关会计法律对企业和个人的会计活动施加的直接行政干预。在管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多头管理,主体不清晰。会计领域存在多个政府管制机构同时进行管制,而且政府对会计信息管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规定并不清晰。如财政部门中有会计管理局、监督局负责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都有相应的行政授权;而地方政府、人民银行等又有其行政管理、金融管理等使命。在这种管制中,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往往与其经济事务的监督交织在一起。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政府的管理人员可能会利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加之我国并未彻底实施对政府行为的可问责机制,腐败的滋生将成为必然。政府这种会计领域的经济行为管制与政府行政管理的交叉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会计信息宏观监管的低效率,也将使市场自身机制的发挥受到限制。
(二)重复检查,责任不清,执法结果缺少透明度。虽然《会计法》明确了我国政府主导型监管模式,但还没有理顺会计监管权的设定和分配,财政、审计、证券监管机构、税务等政府部门监管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而且没有信息共享的机制,不仅为企业依照自身利益向不同的职能部门提供不同的会计报告的舞弊行为提供了可能,而且产生重复检查,责任不清、会计违法追查非经常化、结果追查不及时、执法力度不强、会计执法的结果不透明、缺乏警戒作用、对企业会计信息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由于《会计法》对财政部门监管权力和责任的规定比较笼统和抽象,又没有充足的人力保证财政部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监督,从而使会计法执法检查流于形式,监管力度很难加强。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会计法律的实施机制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关系的理顺问题是影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当从法律实施机制的角度来重新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模式,从制度的角度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
二、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模式的构建
(一)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模式的要素
1.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主体。《会计法》明确规定财政部为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从法律角度确立了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在会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因此,笔者将政府财政部门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主体,以此为前提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模式。
2.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客体。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客体是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对象,是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相关企业、會计人员及其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包括:企业对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执行情况、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健全和完善以及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等。
3.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依据和手段。首先,法律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工具。监管中将以《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会计信息生产系统进行约束;其次,政府监管的重点是可控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而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最具有可控性的是会计基础工作,也是《会计法》规范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管时将其作为监控的重点,构建“会计基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政府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评价的手段;最后,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网络信息平台是政府会计监管和监管结果的媒介,通过该平台既可以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预警,也可以将动态监管循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执法结果及时反馈,并列示问题企业的黑名单。
(二)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模式
模式构建过程中将要考虑主、客体的合理布局和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依据和手段以实现监管运作的有效性。会计监管模式如图1所示。
1.政府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直接监管
直接监管是指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运用计划、政策、制度等对市场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直接的干预和管理,以达到行政监管的目的。具体的监管形式有两种:
一是政府会计监管部门以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基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和手段,对企业会计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以及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此项工作由图1中的政府会计监管部门来完成,建议在中央及地方财政部门中专门成立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机构来完成此项工作。
二是政府会计监管部门通过会计信息质量预警机制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适时监督。会计信息质量预警机制如图2所示。此项工作由图2中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委员会(或工作组)来完成。
前述两个机构隶属于政府会计监管部门,可以成立一个会计信息质量监督评价机构,并分设两个工作组负责不同的职能。检查监督的结果由政府监管部门直接整理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公示;对于问题企业在企业信誉档案中加以记载,并在黑名单中列示,作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同时对于违反相关法规的企业,政府会计监督管理部门应直接对其处罚,处罚结果也需公示在网络平台中。
2.通过中介组织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间接监管
中介机构的监管是指中介组织依据相关法律,受托对市场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的干预和监督。受托企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间接监管形式有两种:一是正常的审计业务。受被审单位的委托对其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此时会计师事务所既是审计方又是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对象;二是受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管部门的委托,对预警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审计监督,并将审计结果反馈给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管部门,此时,它是政府监管的有益补充。
3.监管模式的运行
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根源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生产。因此,会计信息监管可以分为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两个层次。内部监管是企业管理当局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评价体系和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对企业自身会计工作和工作成果的监督管理。
外部监管是政府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及其它相关方(包括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和单位、个人等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管理。外部监管以政府财政部门的监管为核心,并汇集来自其他监管部门、中介组织、个人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信息,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查结果不仅作为即时处罚的依据,而且作为一种对企业进行信息生产能力见证的方式在信息网络平台中予以公示。
在具体的监管中信息流程为监管信息由企业到各个监管主体、监管主体进行监管、信息反馈到企业、无误的监督结果汇集到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委员会进行企业管理业务评价、评价信息以文档的形式进行社会公示。
三、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完善会计执法环境
执法环境的完善对于严格监管、使会计制度刚性化、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合理化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明确会计公共执法主体及执法方式,应当明确政府财政部门是会计执法的主体和组织协调者,有责任将各执法单位在执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整理,并监督执法结果的处理,同时将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公示,记入企业及相关个人的档案,保证会计执法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其次,明确会计私人执法的方式及权利。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完善,《会计法》执行概念中的主体也必然会拓展到私人、公司和社会中介等。根据私人执法理论,会计执法权究竟属于国家抑或社会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何种执法模式符合最大化原则,能够取得最大的法律效益、达到执法成本与收益的均衡。《会计法》私人执行的基本前提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私人可以参与执法和索取相关收益。因此,有关《会计法》私人执行的程序和制度建设将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建立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监督体系
企业是契约的集合体,会计是企业管理当局履行契约和解除契约的重要手段。作为内部管理者,内部经理人应当借鉴国家颁布的评价体系构建内部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使得政府出台评价体系达到规范引导的作用,全面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监督体系应包括对企业会计法规遵守情况的监督、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运行各程序的监督、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督等内容。可以建立一种内外结合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和提高机制。
(三)建立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奖惩机制
为了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在政府主导的监管中,除应该具有各种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外还必须进行充分的信息理解与交流。实践中,应该在各种监管主体之間建立一种会计信息的共享机制,使得作为一种“信号”的会计信息引导会计活动中各个主体的行为。这种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可以通过建立会计信息网络平台来完成。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可以由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管理机构中的会计信息质量预警部门负责,并至少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企业会计信息库。通过建立企业会计信息库,使得同一企业的会计信息能为政府各不同管理部门所共享,限制企业为自身利益而编制不同报表的可能,并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势。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为核心来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库;对于非上市的企业而言,应以财政部门对企业的法定监管为核心来建立会计信息库;同时,考虑到税务、工商部门与企业日常联系的优势,应将工商部门对企业的营业检查信息和税务部门对企业的纳税确认信息加入到会计信息库。
2.企业的信誉档案。无论哪一个执法部门,对于发现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和会计造假问题,都应记入企业信誉档案,并在网络平台中予以公示;对于根据法律规定应予处罚的企业,还应将处罚的结果公示,避免不同的执法部门重复检查、重复处罚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可以起到对执法部门依法执政公平性和恰当性的监督,并对其他企业起到警示作用。
(四)建立会计信息质量预警机制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不仅是事后管理,还应加强对信息质量失真的预防性管理,应利用政府会计管理的优势,建立会计信息质量预警机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中汇集的企业各期(年度、季度、月份)会计信息,由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委员会管理利用其特有的权限随时调用,并利用特有的会计分析技术手段来鉴别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测试其是否表现异常。若不存在异常迹象,或存在一些异常迹象但迹象不明显,则不必发出警报,可以返回到网络平台继续监控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若存在异常的迹象且迹象很明显,则需要发出警报,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这一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为了确保企业的商业秘密,该部分内容只服务于会计信息质量监控部门。
【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影响】推荐阅读:
云计算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影响论文07-12
河北省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论文07-13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论文05-29
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的剖析06-24
会计信息化实训感想06-14
管理会计体系与信息化10-06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控制探究论文11-10
会计信息失真治理机制06-28
会计信息系统上机报告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