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共8篇)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篇1

1、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操作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2、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必修课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规划设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和探究技术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自主应用课是学生应用所学习的技术,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信息技术课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应体现以下三点:⑴一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对信息的敏锐性和直觉,能够辨别何时需要信息,何时需要信息技术。⑵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⑶三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既要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又要把握教学“双主体”中老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只有综合考虑这三方面因素,所做出的评价才是全面而合理的。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的四个要点是:⑴教学目标的明确性;⑵教学设计的系统性;⑶教学实施的主体性;⑷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6、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应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即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手段、操作水平、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力的拓展与延伸等,同时教师的任务描述、指导反馈、教学机智等也都是我们所应该关注的。

7、判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学习的能力,还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反映的两个“量”的变化。一是参与度,二是创新度。

8、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的学生表现:⑴学习方法;⑵操作水平及任务达成;⑶合作交流;⑷参与状态;⑸创新意识。

9、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的教师表现:⑴任务设计(能否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探究学习并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任务。);⑵学法指导;⑶专业知识;⑷教学机智。

10、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总体上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11、教学目标: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强调教师也是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和班级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有利于体现教学目标,有得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也有利于对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

12、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要部分,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不同知识类型、不同课型的设计等内容。对教学内容与设计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教师能否根据学科新的课程体系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内容是否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教学内容的选编是否富有创意,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

1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师生间知识传递、转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应从这样几方面着手:首先,教学过程始终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氛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必要的教学资源与帮助,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中操作、思考、发现与创新,从而获取新知,掌握规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乒,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得到充分的发挥。

14、教师教学能力:教学中影响教师作用的核心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要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组织能力,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把握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与节奏。其次,教师能表现出较好的专业技能基本功,教学语言精当,板书规范,示范正确,操作娴熟,能合理和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此外,作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应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与教学创新,在教学设计、资源运用、教法选择、手段安排等方面都有个人独到的创意,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表现出个人的教学风格。

15、教学效果: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重点从六个方面去评价:⑴情绪状态;⑵注意状态;⑶参与状态;⑷交往状态;⑸思维状态;⑹生成状态。

16、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类型分为四种课型:即以识记理解为主的课型、以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型、以规划设计为主的课型、以综合拓展为主的课型。

17、创建情境、激趣导入、讲解示范、快速上手、指导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完善、技能运用、目标实现、全课反思、交流收获。

18对一堂课的评价:

⑴本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在贯彻的时候,教师注意针对性学习内容分解、明确相应的子任务,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调动学生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乐趣。

⑵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掌握带附件的电子邮件的收发及回复、转发邮件等技能,教师采用了引导法、实践法和自学法等教学方式,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核心,使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组织者、引导者。

⑶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授课多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学习技术的能力。本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学生信息操作技能。

大连市小学学习质量评价标准(信息技术)

1、评价原则:⑴过程性原则;⑵发展性原则;⑶多元化原则;⑷客观性原则;⑸可操作性原则。

2、知识与技能评价包括:基本信息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媒体信息表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编码能力。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有:课堂观察、作品分析以及情景测验等。

3、过程与方法评价包括:解决问题;认知学习;交流合作;规划设计;展示评价;参与状态。常用评价方法有:情景测试、观察、表现性评价、行为核查等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包括:信息意识;信息兴趣;信息习惯;价值取向;意志品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是否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二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体现出信息意识;三是看课堂自律情况是否良好;四是看是否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评价方法有:谈话法、观察法。

5、各年级三维目标概览:

知识与技能:⑴了解、简单操作;⑵独立模仿操作;⑶熟练操作;⑷迁移应用;⑸综合运用;⑹创造性使用。过程与方法:⑴感受、尝试;⑵自主合作学习;⑶探究学习;⑷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⑸规划设计;⑹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对信息技术感兴趣;⑵积极参与信息活动;⑶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⑷具有信息意识;⑸具有负责任地使用网络等信息道德;⑹形成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总而言之,四到六年级应该达到下面各水平标准: 水平一(四年级):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生活中各种形式存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熟练使用鼠标键盘画图,搜集管理信息,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使用习惯。

水平二(五年级):学生达到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根据想法提炼、组织、呈现、交流信息,掌握信息技术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支持终身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

水平三(六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在生活学习中,能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评价方法:根据前面所述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原则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应以定性评价为主,因此建议采用过程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观察、情景测验、作品评价、行为记录表、开放性试题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档案袋包括:每单元一个学生行为记录表、学生作品、作品评价表,期末开放性试题、综合作品及评价表,档案袋展示反思等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实施研究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本节课重点分析有如下几点:

其一,导入部分,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点。

其二,设置“错误陷阱”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通过为老师纠错,学生的兴趣大增,同时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这堂课达到了一个高潮。

其三、学生的参与,为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其四、研究性学习方法,是在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创新。在学习了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效果会更好。作为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学生的操作时间,不到合适的时机不能让学生操作,否则会很难控制教学过程。在请学生演示的活动中,尽可能挑选程度好的学生,避免浪费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评论:

本案例很具针对性,突出的特点就在于:

其一,结合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根据学生以往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习惯出发,使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创设情境,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然后,围绕“搜索技巧”这一根本问题,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完成新的搜索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其二、任务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富有趣味,由此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其三、任务设计具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任务主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把握得也比较好,避免了以往一味讲透讲精的作法,给学生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余地,也避免了毫无目的的网络漫游,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获得了切实的提高。其他方面知识

1、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两者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2、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⑴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⑵丰富学习的体验国;

⑶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⑷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 ⑸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⑹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研究性学习的两种主要方式:

⑴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⑵应用设计的研究性学习。

4、建构主义的认识理论:乔纳森对建构主义理论作如下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实在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由他自己的思想构造的,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

5、信息素养:就是指人们应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进一步把信息素养分解为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六个部分。)

6、信息素养八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

7、四个层次:

信息意识(指个人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有寻求信息的兴趣,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信息知识:(是指对信息学理论的理解以及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知识的掌握。)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能辨别信息的是非,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

8、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

⑴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作用,了解探究的方向

⑵转换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1)师生角色互换

2)引入“小专家”制

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⑷拓展教学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建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⑸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⑹师生一同点评,汲取进步的精神营养,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能力

9、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以其它学科的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拓展教学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活动,更好地锻炼学生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学习、生活当中。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10、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哪些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加工、存储、传递和反馈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⑴.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特别是对有关教育教学的信息的敏感度,能意识到信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大作用,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教学,具有使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意识,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的教学决策的基础,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自己的教学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有把这些有效的信息整合到所教课程的教学当中去的意识。

⑵.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教师对信息学理论的理解以及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知识的掌握。教师应具有一般的教育信息理论,掌握教育信息的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传递信息的工具的知识。具体表现为:教师掌握不同的信息源在教学的应用的知识,如教材、录像录音、电视、广播、网络、计算机等;高效地使用诸如投影仪、录像机、计算机等电子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的知识;熟练掌握几种教学需要的软件等等。信息知识不仅体现着信息技术教师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⑶.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既包括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加工、存储、运用等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⑷.信息道德

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能正确地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教学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具有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

信息素养的这几个要素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信息技术教师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11、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㈠通过研训方式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的内容包括:

⑴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中应用基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

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园网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基本使用。⑶初步掌握最流行的软件技术:Flash、Dramware、PS等。⑷掌握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的基本使用。

⑸掌握适合于自己学科的简易开发的应用性平台软件(Authorware等)

㈡教师自学

㈢在“课程整合”中提高信息素养。

通过三个环节、两种课型,以及四种教学模式上促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㈣在教育科研中培养信息素养。

总之,不论是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还是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都不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是新生事物,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

12、以一节信息技术课为例,试述在日常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你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14、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自控理论 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需要;集体动力理论;课堂教学理论 课堂数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5、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正相互依赖 ;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自评 ;混合编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三层含义:

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即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

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16、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常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有以下几类:

成果驱动——通过展示优秀或完整的作品,使学生对有关软件、技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加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能出色地吸引并指导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

情感驱动——出发点主要以某种情景感染学生,让其在心理上对某些事情、问题产生共识,自愿用不同的形式来组织手中的信息资源,用以表达心理及思想。

生活驱动——它围绕生活所需技能进行目标驱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本能驱动——是以小学生的本能为驱使出发点的,抓住他们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从一些娱乐(小游戏、动画、智力竞赛等)方面入手的驱使手段。

17、教师应该如何设计任务

 要考虑任务的趣味性

 要设计任务的限制性和可扩展性  要考虑到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

 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也要充分研究学生阶段性的心理和认知规律。 要注意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内容。 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 要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要学习的各软件的功能,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设计教学任务

18、设计任务时应注意的问题

 ⑴任务要现实有趣;  ⑵任务要系统有度;  ⑶任务要有事可做;       ⑷任务要有果可评; ⑸任务要具有情境性; ⑹任务要具有意义性; ⑺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

⑻任务要具有真实性和合理性; ⑼任务要具有阶段性。

19、任务驱动法运用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 ⑴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 ⑵要做到教学相长

 ⑶教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 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  ⑸教师要做适当地效果评价

20、“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 有利于实现教学上的直观性;  有利于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性;  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创新性; 

14、自主探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15、学生评价方面: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篇2

一、教学目的是否达到, 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教学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 目的达到与否是衡量一节课成败的主要标准。教师为了完成这个目的, 才采取各种措施。措施是服从目的并为目的服务的, 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了教学目的, 才可能称之为一堂好课。怎样叫做完成教学任务呢?首先是看知识传授计划是否完成。把授课计划与授课内容结合起来对照检查, 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知识教育的任务是否完成。其次看是否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最后看课堂教学中是否渗透了思想教育。后两个任务检查起来比较困难, 因为这两个任务都不是一次能够完成了解的, 要反复进行多次才能实现, 一节课看不出来。这就要观察教师对能力教育和思想教育是否有意识地进行了引导, 如果有意识地引导了, 就是完成了任务, 否则就没有完成任务。所谓有意识地引导, 就是将能力教育和思想教育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而进行启发、诱导、潜移默化, 不是牵强附会或生搬硬套。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是否合理

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应以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为依据,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充分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具体有以下几点: (1) 讲授的内容应该科学准确严密。课堂上所做的描述和举例应力求避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漏洞百出和偏离主题的现象出现。 (2) 教学内容的编排要符合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从繁到简, 从具体到抽象等认识过程的规律。 (3) 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适宜, 进度恰当。一节课所传递的知识量要完成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全部内容。 (4) 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 又要照顾到教材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新旧知识的联系, 照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5) 教学内容应具有相对的完整性。这是科学本身提出的要求。必须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片面知识。 (6) 教学内容应选择得少而精, 教师的知识面要宽而深, 讲出来的要精。因为上课的时间有限,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更丰富的知识, 就要考虑应该给他们传递什么, 要教其不知, 解其所疑, 因此贵在精字, 这样才能确保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是否有效, 是否贯彻了教学原则

教师在讲课时必须制定教学方法, 贯彻教学原则, 才能掌握主动权, 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具体来说应注意如下几点: (1) 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是否恰当, 是否行之有效? (2) 怎样启发学生思维?怎样突出重点克服难点? (3) 讲解、演示、讨论、举例是否符合教学要求? (4) 板书板画是否清晰可辨规范合理? (5) 布置作业的要求是否明确?难度和分量是否合适? (6) 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结果如何?

四、课堂组织教学是否严密

一堂好课, 依赖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 以确保每个教学步骤和环节按照课时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课程的类型性质不同, 组织方法也随之而异。如讲新课、复习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实习课时, 组织方法就各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就是都应该教学组织严密紧凑、环环相扣、井然有序, 如同一位胸有成竹的指挥家驾轻就熟地控制整个局面, 而不能出现松松垮垮或乱乱糟糟的现象。

五、课堂上师生双方的精神状态如何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 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越高, 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越大, 反过来又促进教师在更高的水平上发挥主导作用, 谓之教学相长。因此, 教师在讲课时要精神抖擞满腔热情, 用自己的热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除讲解外, 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提问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表现机会, 使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 如果双方都很死板就不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 应该是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分析精辟透彻, 教师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听得津津有味, 兴趣盎然。他们在倾听、观看、记录、想象、思索的过程中, 感官和大脑都被调动起来, 或积极举手或踊跃回答, 台上台下气氛热烈, 师生充分交流相互促进, 听这样的课仿佛是欣赏一场授课艺术表演。

六、教学效果如何

一节课的好坏成败,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教学效果如何。要看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如何。可以在课后找学生交谈, 听听他们的反映;或者提出与课堂教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反馈情况;另外还可以通过作业、考查、考试等方面进行了解和检查。

综上所述, 共谈了分析和评价一节课的六个方面, 这六个方面可以视为分析和评价一堂的客观标准。除此之外, 还应注意两点:一是用全局观念分析一节课。如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很直观很精美, 但过多使用就淡化了教师的现场讲授技巧;又如教学组织很严谨有条理, 语言也非常流利, 但从整体来看, 内容太难了, 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结果老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如坠五里云雾, 无法形成有效契合。其二, 对一节课进行分析和评价是掌握教师授课情况的方法和手段, 而不是目的, 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分析要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 好的地方继续发扬光大, 同时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不足之处的措施。分析与评价时要对课不对人, 评课是对一节课的评价, 而不是对一位教师的评价, 更不应以一节课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

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分析评价一节课的客观标准, 并指出分析与评价时要对课不对人。评课是对一节课的评价, 而不是对一位教师的评价, 不应以一节课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

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篇3

一、“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二、“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三、“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诚然,这一系列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每个学生都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我们所进行的都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在数学课上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论是课堂的引入、新知的展开、结论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情意的发展、个性的展现……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应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与任务目标,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应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篇4

一、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不仅关注人类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需要,而且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学校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奠基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要符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

(二)科学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各项评价内容要尽量避免交叉和重复,界定力求科学、准确。

(三)实用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应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避免评价的繁琐化。

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思想

贯彻以学为主的思想,视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出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由教师制定,也可由师生合作制定。

2.目标要明确、恰当、具体,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考虑。

3.目标可以通过导入新课或课堂小结等途径加以说明,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紧扣目标进行教学。

(三)教学内容

1.根据语文教育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并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教育性因素,注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重点、难点明确。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注意整合。另外,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过程

1.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时间性和综合性。

2.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有效组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教法灵活得当,讲求教学艺术。教学环节合理,课堂结构完整,时间安排适当。

4.提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正确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五)教学素质

1.教态自然和蔼。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亲切,教学行为规范,热爱学生,作风民主,注重师生平等对话和情感交流。

2.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有节奏感,有激情,富有启发性。普通话标准、流畅。

3.板书规范,字体美观,纲目清楚,设计合理。4.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宽广的学科视野,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六)教学效果

1.学生的活动状态。学生活动多,学习效率高,学习质量好。

2.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能调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主动参与教学,参与范围广、过程、程度深。

3.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思维空间大,思考时间充分,思维状态活跃,效果良好。

4.目标达成状态。通过课堂教学,使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在不同学生身上都有较高的达成度。既有近效,也有远效。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篇5

宝玉石加工与鉴定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要,结合高职高专办学的特点,特制定宝玉石加工与鉴定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第一条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构成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质量监控的重要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保证,是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可操作性,宝玉石加工与鉴定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分为教学组织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过程三部分。

第二条

宝玉石加工与鉴定专业教学组织管理评价标准

1、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权限明确。各项工作的实施流程清楚,协作配合默契,工作效率高,无差错。

2、管理制度完善,执行有效。

3、教学文件齐全。根据专业调研分析结论,制订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能根据人才需求及时修订和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4、教学调度科学、合理。

5、管理手段先进,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提高管理水平。

6、服务教师、学生热情周到。

7、教学准备工作周到严密。(包括:教室、教材、设备、仪器等)第三条

宝玉石加工与鉴定专业学生管理评价标准

1、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权限明确。各项工作的实施流程清楚,协作配合默契,工作效率高,无差错。

2、按要求招收符合条件的学生,入学新生进行全面复查,保证招生质量。

3、入学教育严肃认真有针对性,效果良好。

4、学生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严格规范,奖罚措施明确。

5、学生教育体系完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修养和文明教育。

6、学生就业指导,毕业派遣,跟踪调查细致周到。

7、关心学生,服务热情周到。

第四条 宝玉石加工与鉴定专业教学过程评价标准

(一)理论教学

1、教学态度

(1)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负责,不歧视差生。(2)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准时上、下课,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不无故缺课。

(3)备课、讲授认真,责任心强,治学严谨,要求严格。(4)仪表端庄,精神饱满,具有良好的教师形象。声音洪亮,表达清晰简练,形象生动。

2、教学准备

(1)按教学大纲要求认真编制授课计划,准确把握知识体系。(2)备课认真,教案项目全、质量高,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重点难点处理恰当。

(3)授课计划能准确体现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难易适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符合授课计划编制要求。

(4)教材选择,能在教研室进行讨论慎重选择或编写教材(教科书、讲义或参考书),能按大纲的要求选择优秀的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

(5)教师一般能在开学前备好两周课,平时至少应提前一周完成教案。教案能按规定审批。

3、教学内容

(1)课堂容量适中,重点难点处理得当,传授知识准确,概念清楚,内容熟练。

(2)理论联系实际,补充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新技术新知识。

(3)精心组织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内容要设计新颖,具有典型性,准备充分,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4)作业布置适量,认真批改,要求严格,能做好作业批改情况登记,及时讲评。作业成绩记载准确、规范。

(5)能为学生指定一定的自学内容和课外参考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

(6)能按规定辅导答疑,并向学生公布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主动、热情、耐心、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4、教学方法

(1)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与学生的知识程度、能力水平相适应。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能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

(3)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进行互动式教学,启发学生思维,注重能力培养和协作精神培养。

(4)板书工整,演示操作熟练、准确、规范,安排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5)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

5、教学组织

(1)认真填写《教室日志》,规范、及时记录学生出勤情况。(2)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3)课堂纪律好,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无说话、睡觉和干与学习无关事情的现象。迟到、旷课现象少。

(4)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气氛轻松愉快。

6、教学效果

(1)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求知欲望高。(2)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高。

(3)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课堂效果好。(4)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

(二)实验教学

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的所有教学实验,教学目的明确,合理。

2、实验人员根据任课教师授课计划,制定该学期实验教学计划,所有实验要有实验指导书。

3、实验前应认真准备实验,预先试作。

4、能严格要求学生。实验前学生要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报告。

5、能认真指导学生实验、监控实验过程、检查试验结果。

6、能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公正合理进行考评。

(三)课程设计

1、选题能依据培养目标,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能运用课程知识进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难度和工作量适中。

2、课程设计任务书规范(包括:设计目的、任务、要求,进程及成绩评定标准),手册、资料准备齐全。

3、能认真指导学生确定合理方案,设计过程指导及时,要求严格,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创新。

4、学生能积极认真对待课程设计,工作主动勤奋,遵守纪律,保质保量完成设计任务。

5、认真评阅设计成果,公正合理进行考评。

6、课程设计结束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并择优保留存档资料。

(四)实训教学

1、实训内容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大纲要求,具有实用性,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动手训练。工作量适中。

2、有完整的实训任务书(包括设计目的、任务、要求,进程及成绩评定标准),设备、仪器、资料等准备齐全。

3、实训指导教师理论讲解清楚准确,操作示范标准规范,指导耐心细致,责任心强,要求严格。

4、学生能积极认真对待实训教学环节,工作主动勤奋,遵守纪律,保质保量完成实训任务。

5、实训成绩能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综合能力,任务完成情况,实训总结及测试等综合进行评定。

6、实训结束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并择优保留存档资料。

(五)实习教学

1、指导教师在实习前按大纲要求做好准备工作。提前了解和熟悉现场情况,制定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应科学规范,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目的、内容、要求和成绩考核办法等,并能严格执行。

2、能够进行“职业道德”和“工作岗位职责”教育讲座。

3、实习过程有考勤检查记录和安全措施,能深入现场检查指导,无事故和学生违纪现象。

4、指导实习能坚持“协调、服务、督促、检查、考核和指导”原则,与企业关系融洽。

5、实习成绩能依据学生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实习表现、实习单位鉴定等进行综合评定。实事求是、客观准确。

6、实习结束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并择优保留存档资料。

(六)毕业设计

1、设计题目能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就业方向进行选择,符合专业知识能力要求,难度适当,工作量适中。

2、毕业设计任务书规范(包括设计目的、任务、要求,进程及成绩评定标准等),手册、资料准备齐全。

3、能认真指导学生确定合理方案,指导及时,要求严格,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创新。

4、学生能积极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工作主动勤奋,遵守纪律,保质保量完成设计任务。

5、成绩评定能依据平时表现、评阅意见、答辩效果、设计成果综合评定,客观公正,严肃认真。

6、毕业设计工作完毕后,能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妥善保存相关资料。

第五条 本办法由学院办公室负责解释。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篇6

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生物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予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一、教学目标评价

1.知识与能力符合学生实际

2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注重,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获得感悟 3探究过程中体现科学品质教育,使学生热爱学习

二、教学过程评价

1恰到好处的环节设计,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境 2激发兴趣的有效措施,开创有利于学生热爱学习的氛围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打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课堂 4科学有效的训练安排,拓宽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途径 5把握最佳的教育契机,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

6书本知识传授严谨准确,教师知识储备运用灵活师生互动产生新的知识

三、学生能力培养及学生活动评价

1思维能力训练具有深刻性,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2审美能力培养要落在实处,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3联想、想象能力训练恰当,促进学生形成创造力 4.观察、记忆能力培养到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有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 6有能够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有效方法 7有能够引导着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 8有能够促使学生合作、探究的有效方法

四、教师素质评价 1语言表达生动富有感染性 2教材挖掘深刻富有开拓性 3板书设计精炼富有审美性 4教学手段先进富有创新性 5角色转变恰当富有先进性

尖冢镇初级中学

谈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 篇7

问题的提出

1. 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 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 都十分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言堂”, 侧重于以考试为目标的历史知识的灌输, 使本来极具情感教育与理性思考的历史课程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从而使得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也得不到尊重。在这种教学评价标准的指导下, 学生成为单纯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客体, 没有学习的主动权, 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因而, 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学生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和认同,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途径也仅限于学生考试的成绩, 而且也往往不全面、不准确和不透彻, 从而使评价的激励、改进、调节的功能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2.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现阶段, 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指标, 是决定学生升学的唯一标准, 同时, 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根据。在这种现实背景下, 难免使教师与学生都围绕着成绩开展教学活动,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上, 很多教师习惯“嚼别人嚼过的馍”, 照搬教参, 没有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 也没有体现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大胆探索。这些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学评价对教师个性的压抑。使得许多教师只能做教书匠, 不敢做科研者, 使得课堂教学形式死板、内容枯燥,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与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以分数为教学评价标准的机制, 在实践上显然与我国现阶段所倡导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教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所格格不入的。

完善历史教学评价标准的思考

1.把学生做为教学评价标准的主体。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主要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 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主动发现, 主动探索, 即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所以在现代教学理念下, 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不只是一味地讲授历史知识, 而是要结合历史教材中丰富的历史背景设置问题, 吸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从而形成教学互动的良好局面。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讨论不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 还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 从而实现“师生互动”, 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被动向主动转化, 教师由主动向“被动”转化。

2. 注重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历史意识, 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世界意识、爱国主义意识等, 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课程的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素材, 而历史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也为这种人文素材在教学实践的充分发挥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把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做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不仅是注重美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体现, 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分数为指标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发现, 当你把一些历史知识教给学生, 并以此考查学生, 学生可以答得头头是道。而当你把内容与观点完全相反的两组材料交给学生时, 学生可能茫然不知所措, 而历史教师和专家可以作出判断, 并提供判断的依据。这就说明, 历史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灌输与理解, 而在于一种思维素质、历史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融合, 这种融合过程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发展在价值判断上的准确把握;是对在历史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思想上的深切领会;是对人类在历史中创造出的众多文明成果的广泛关注。注重历史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思想、勇于进取、坚持真理、关注他人、忘我献身的精神品质, 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以健康心智和积极向上、敢于追求精神为标志的完美人格。这种对学生精神品质与完美人格的培养, 既是教学实践中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的具体表现, 同时, 也应当成为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新标准的重要内容。

实施新的历史教学评价标准的相关案例分析

实施新的历史教学评价标准就是要注重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发挥, 同时, 利用历史课程中丰富的人文素材, 如生动的历史故事、传奇的历史人物以及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故事等等内容, 达到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增强学生的历史感与思维素质, 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课堂中的具体作法就是, 老师创设历史情境,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在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前提下, 促使其围绕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探究与交流中对问题进行合理的阐释, 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选择大量人文主义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比如在《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首先通过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具体方法可以是讲述一个在抗战过程中发生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从而概括出中国人民经历了八年的浴血奋战, 终于打败了残暴的日本侵略者, 中国人民的胜利来之不易, 八年抗战的历程更是艰难曲折, 让我们今天来重温那一段艰辛而又激情的岁月。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调动学生的民族感情, 达到导课的目的。接下来教师可以提供相关图片、影像资料等多媒体素材, 讲解本节课知识内在联系和因果联系, 让学生直面历史, 从整体上感知、从中梳理线索。讲授分析历史问题的具体方法,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比如可以启发性地问学生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不利用百团大战乘胜追击?事物都有两面性, 百团大战没有局限性吗?中共进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中为什么不消灭地主?中共七大上为什么确立中国在抗战胜利后要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等等。在充分听取学生的发言基础之上, 指出学生发言过程中一些内容的可取之处, 同时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之上, 老师对所提问题进行讲解, 同时讲明老师自己所认为的观点。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过程中, 使学生增强对所学知识在理论上的掌握程度,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有助于形成一种对学生的激励机制,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发言与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浅谈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篇8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高层次的艺术创作,要创造出优质的学科课,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业务功底,优美的语言;还要有恰当的教材处理、娴熟的教学技巧,以及各种优秀道德素质与心里素质的良好结合。每个教师都要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学科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在教学改革中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开展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更有利于优化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本人浅见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可以用以下的指标体系加以概括。

一、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总目的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学科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为教学的基本依据,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准确性,系统性,实用性;教学目标必须紧扣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水平必须符合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学生实际情况;

二、恰当的教材处理

(1)重点和难点处理得当。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准确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里围绕重点组织教学;同时要注意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教学环节安排合理 作为一堂课的教学,虽然教学环境的划分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套路和规定,但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必须做到层次清楚布局合理、过度自然、结构严谨。

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1、教学语言

不仅应当表述准确,言简意明,而且应当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言之有据,全面周密。第一、要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以利于开拓思路,激活思维和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第二、要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必须生动风趣和幽默含蓄,使学生在欢乐中获得知识和启迪。第三、要具有情感性和审美性。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和交融的过程,富于情感的教学语言不仅可以强化师生情感,而且可以调动学生接受信息的积极性,使课堂情理通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语言修养,使自己心灵美的课堂语言成为沟通师生情感、传输知识的桥梁和载体。

2、态势语言

课堂教学中的态势语言,是指教师借助身体态势、面部表情、视线、手势、动作和外部修饰传递信息、表明态度、交流情感的一种无声语言。教师的举止神态、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言也有着“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功能与效果。一方面,态势语言有助于引起学生的作用注意,使之集中教师的口头语言是所指向的内容,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态势语言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态势语言还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激励学生的信息情绪。因此,教师必须讲究态势语言艺术,发挥课堂教学中态势语言的作用。

3.板书艺术

恰当地运用板书,有助于教学突出教学特点,理清教材的脉络,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也有利于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启发性,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优美的板书还具有很强的表率示范性,有助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灵活的教学方法

所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包括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贯彻教为主导,学位主体的教学思想,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等三个方面。

1.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核心是启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探究性实践活动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問题的能力。

2.贯穿“教为主导、学位主体”的教学思想

要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化消极的心理因素为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十分必要的。实行开放的教学,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给学生以思维的自由与选择的空间。

第二,给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氛围。一方面要求教师做到精讲,学生做到独立思考,多讨论,多练习,采用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支持学生质疑和争辩,并提倡大胆猜想,勇于探索。

3.选择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

在评价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把学生放在首位,明确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高职高专教育尤其要注意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是对教师教学方法提出的一条最重要的要求。(3)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注意各种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恰当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五、良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也不能向能力自动转化,更不能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点,立足于传授知识,着眼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上一篇:对“学习”的一点感悟下一篇:食品加工技术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