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精选9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 篇1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的知识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二、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验,检查。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 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 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

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读后感

战国末期我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镂刻而不能坚持下去,就连朽木也不会被折断;但若坚持一直不停地镂刻,就是金属、石头也会被镂穿。

学习特别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更不能稍遇挫折就委靡不振,这样是不能成大器的。

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失败并非必然,而是因为过早的放弃。坚持,勇往直前,迎接挑战,就有了成功的机会,虽然坚持到底未必一定能成功,但半途而废,则肯定不会成功。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法之后,持之以恒,历时十三年终于写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辉煌巨著《史记》,名垂青史!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来说,任何障碍和困难都不能阻止他前行,只要有百折不挠的信念,就会有战胜一切的可能。也许,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难免会让我们感到沮丧,但如果因此而停下脚步,甚至退缩,将永远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悲观的人把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和低谷看成厄运,乐观者却把不幸和困境当作奋起的台阶和动力。一旦确立好正确的目标,就持之以恒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的道路有曲有折,前进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坚持,唯有坚持,锲而不舍、永不言弃,我们才有机会品尝胜利的甜美与酣畅!

劝学中心思想

“学不可以已”,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高考的必考题目。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鉴赏技巧,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经验,以及理解、分析、评价的综合处理能力。但由于学生文化底蕴薄弱,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一直偏低。自从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的教学中,笔者把诗歌鉴赏与相关高考题考查的模式结合起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做了如下探讨。

一、抓诗题,找诗眼,看主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鉴赏一首古诗时,首先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情感、主旨等。解读诗题既是鉴赏古诗的重要切入点,又是找出诗眼的必要步骤。什么是“诗眼”呢?“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概括生动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字,或词语,或句子。诗眼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作品的主旨及表达技巧。可见,解读诗题有利于学生迅速地找出诗眼,进而深入地领会文本。

在学习李白《蜀道难》时,笔者让学生先分析诗题,明确本诗的“诗眼”是“难”字。接着学生逐句赏析,分析诗歌如何围绕“诗眼”展开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蜀道之“难”,是因为它高(开辟难)、险(攀越难)、战祸之烈(安居难)。它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入蜀的担忧,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中“怨恨”一词,既写王昭君对远嫁大漠的怨恨之情,又写诗人对自己入朝见妒、无辜被贬的怨恨之情。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准确深刻地点明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包含着丰富而深刻意蕴的诗眼往往是高考试题考查的对象。在高考试题中,往往以“一词统领全诗型”的模式来考查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考查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2002年全国卷考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2003年春季高考中考查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2004年浙江卷考查李白《菩萨蛮》中的“空”字;2005年江苏卷考查中的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的“微风”;2007年全国卷二考查王维《新晴野望》第三联上下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等等。这些高考试题都是考查诗歌是如何通过诗眼来表达主旨的。只有抓住了诗句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诗眼,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二、抓作者,知背景,明风格。

《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时,不仅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还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同样,古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只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白居易的境况,了解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上书请求缉捕凶手,而触怒当朝权贵,被贬江州司马的这一写作背景。昔日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因直言相谏而被贬江州,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这种自身境况的变化,让诗人与誉满京都、因年老色衰而嫁于商人的琵琶女有着共同的人生体验。学生理解了诗人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遭遇,对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就很好理解了。再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约远亲吴郎饮酒,吴郎未至。杜甫想到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诗人为排遣内心的苦闷,抱病登台,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学生在了解这些写作背景的同时,再联系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就不难理解诗歌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在高考试题中,命题所选取的诗歌大都代表了作者的主要创作风格。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歌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歌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以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充满关心、同情的情感。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杜甫的《岁暮》。苏轼、辛弃疾、陆游、李白、杜甫、刘禹锡等的诗歌,凭吊古迹时常常吊古伤今,或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或表达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抒发空有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慨,或抒发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悲凉。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09年四川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这类诗歌容易出现典故,都借古讽今,表达昔盛今衰的伤感。诗歌都是言志的,作品就是作者的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果能注意到诗人的创作风格,这对高考试题的整体把握是有帮助的。

三、抓意象,观意境,悟情感。

古代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古代诗歌的意象既可指人物,又可指景物。它往往创造一种情调,营造一种氛围。意象的本质就是融合诗人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则是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也只有景物的附丽才有依托。诗歌往往通过化物象为意象,勾勒逼真而鲜明的画面,构成整体性艺术形象,从而形成意境。诗歌的意境能够诱发人们的丰富想象,是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在诗歌这种奇幻的意境中,读者必然同作者一同感受,一同联想,一同思考,一同愤怒,一同欢欣。原来不够明确乃至没有认识的生活哲理会得到展示,原来不甚清晰或无法表达的情感能得到抒发,读者必然能够从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满足。因此,只有引领学生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真实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才能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意象进入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时要达到一定深度,让学生与诗人对话。如杜甫《登高》一诗语言相当精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十四字写出六种景物。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指导学生找出急风、高天、啸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这些景物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通过展开想象,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从而领悟出全诗的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学生在弄清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全诗的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与这些意象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意象,从而理解这些意象所营造的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

在高考试题中,通过“分析意境型”的模式来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考查“折柳”,学生只要抓住“折柳”表达的是离别之意,就能分析出诗人是听到“折柳”曲后所引起的思乡之情。2003年春季高考韦应物《闻雁》、《害塘》二首考查“雁”意象。只要抓住“雁”能回巢,而诗人却正远离故乡,就能明确这两首诗所抒发皆为思乡之情。也有些高考题只是单纯考查意象,如2010年江西卷陈与义《送人归京师》考查“子规”意象的含义。其他如2005年江苏卷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二小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周朴《春日秦国怀古》第一小题,等等。可见,只有抓住意象,分析意境,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古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课堂教学与高考试题考查模式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新的收获,让古代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薛金星.十年高考试题全解.语文[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

[2]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 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3 (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11.

[5]迟桂凤.浅谈初高中诗词鉴赏之衔接[J].语文天地, 2011, (11) .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 篇3

【关键词】概率 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 统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1-02

建国以来,高中数学课程的几次重大变革,都体现了概率内容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克服了一些难题,综合我国目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现代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本文将对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的教学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高中数学教材对概率知识的引入,是高中数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内容的更新也是新教材的闪光点,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一内容便成为了高中教师急待解决的一大课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来在高中数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对概率这一重要内容作深一步的探究。

一、通过试验加深学生对概率的认识

作为随机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概率已经越来越得到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考对于概率内容考核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所谓概率,指的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试验,结果却难以预料。随机现象看似没有任何规律,但我们通过大量的、重复的试验发现,实验结果会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值。教学概率内容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的含义和随机的现象。切忌让学生在学习概率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固定模式,因为一旦产生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学生往往把得出的结果当作固定的数据来处理,如此一来,便悖逆了概率的规律,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不了随机现象的观念,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向学生传授概率知识的初衷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的定义,建立随机现象的概念。让学生亲自试验和采集数据,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对概率的认知,积累一定规模的经验,切身领悟随机现象的精髓。

二、概率学和统计学的有机结合

高中数学教师深知概率和统计的的关系,概率学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统计学的进一步深化,可以理解为统计和概率是相同事物的两个重要方面,随机的变量的数字特征主要是从整个布局考虑问题,而概率则是要通过局部考虑问题,概率需要利用提供的数学模型,进而去研究概率的特征和遵循的规律,概率是统计的基础,通过对自然当中随机现象的仔细分析并且利用概率的相关运算获得数据,进而做出科学的分析。缺少了概率则失去了具体的研究对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联系两者的辩证关系。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总体的布局可以理解为相应随机变量的概率布局,随机变量可以看作为概率的总体。

三、具体实例

在这里为大家列举一个具体的实例,以便大家客观、全面的掌握概率,比如,一个射击运动员,它射中某一环被称之为概率的局部问题,然而全面分析、射中各个环的随机概率便要涉及到变量分布的全局问题,这说明了统计学是一门建立在概率学基础之上的科学。

四、增加学生运用概率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举例

人们常说,学习不是目的,把学来的东西运用到生活当中才是真正的目的,其实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中心,虽然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当中并没有要求教师开展学习概率内容的相关活动及课题研究。但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教学条件适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活动以增进学习对概率和随机事件的认识,如对足球比赛胜率的研究、博彩行业中奖几率的研究等等,培养学生概率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创造学生互动交流的氛围有非常积极的帮助。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教师应当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进而对问题加以解决和深化,这不仅对学生数学能力提高有所帮助,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采取合作探讨的形式加以解决,在这里笔者列举了实例供大家参考。

比如,某商场举行促销活动,只要消费满200元,便可以获得一次中奖机会,道具十分简单,就是一个中奖箱和若干乒乓球,奖品根据奖项的不同可以让商家自行设定,打个比方,大奖可以设定为600元价值的奖品,中奖率为2%,其余都设定为钥匙链等价值相对较低的奖品。题目设置完毕,题目的要求是要学生设定一套方案。

像诸如此类开放性很强的问题,可以设计多种方案,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互相协作、互动交流,最后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具体哪种方案是最佳的一定要依据消费者的心理择优选择。

可以说这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归理论,体现的是自然科学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概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会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体会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概率知识切切实实存在着,从另一层面来讲,此类的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及协作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真正达到了教学方法的革命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度开放,学生的潜力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

五、把现代化手段应用于概率教学

概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概率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军事、自然科学等领域中都体现了概率学的重要地位,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可以看到,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的辅助工具把概率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全面的展现给学生,计算机在这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记录、分析信息方面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工具。

通过以上对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教学研究的阐述,想必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对于怎么教好概率这一重要内容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模式,同时,对于概率这一重要课题,还需要广大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只有这样,高中数学的教学才会看到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钟志华.对高中新课程中概率教学的认识[M].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84.

[2]尹明霞.高中新课程概率教学研究[J].高中教育,2006:27~30.

劝学 教案 (高一必修三) 篇4

(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及其相关知识;

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提高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并运用。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教师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纠正不良发音并培养语感,并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2.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三、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掌握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四、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劝学中“劝”为何意?

(2)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二) (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见

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

4假舆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

(5)小结

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

(6)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致③绝④假)

四、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对比

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五、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创新设计》练习。

七、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

积累对比

坚持

专一

知识技能1.梳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过程方法1、利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熟读、背诵、默写

情感态度

价值观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发展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比喻论证

学不可以已达到目标

(中心论点)善于积累正反对比

学习的方法态度坚持不懈

专心致志

教学主案(教学内容)教学辅案

(教学方法、手段、活动)

一.检查:

(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

二.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3.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喻体。如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会有所成就的道理。

(2)设喻方式多样:

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金就砺则利”等。

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

“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

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3)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十分灵活。

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4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知识拓展】

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劝学》)

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体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四、课堂小结

《劝学》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贴切浅显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有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又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的比喻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通俗易懂的比喻,都会使人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道理。

高中必修一《劝学》教学设计 篇5

“性恶论”是荀子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2、关于“(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周锦华)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况认为蟹性浮躁,心不专,自己不能挖洞,没有蛇鳝的洞穴就不能安身,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规律的。据老农说,蟹是会挖洞的。生物研究者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但蛇鳝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是观察不全面造成的错误认识。(摘自《〈劝学篇〉正误》,1963年12月7日《文汇报》)

七、文化——作业:

引用荀子的话,并采用比喻、对比论证,来写一段话,论证学习的重要性,来劝劝你这个学弟吧!

【板书设计】

劝 学

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为什么?学习作用——知明而行无过

怎么办?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累

学习态度——坚持、专心

论证方法:比喻 对比

语言特色:对偶 排比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件 篇6

作者: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武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锦瑟

[唐]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sì)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 篇7

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新课标》) 中指出,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 语言技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包括听, 说, 读, 写四个方面的技能综合运用。[1]王玉晓认为, 作为英语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和英语的必备技能, 英语听力备受重视。[2]在日常交际中听力技能占有重要位置, 而教材是培养学生听力技能最直接的工具。然而, 没有完美无缺的教材, 也没有适用于每个人的教材。因此, 对整本教材, 特别是对教材中听力板块的分析评价就非常必要了。

国外不少学者为教材评价做出贡献, 例如Sheldon提出整体印象评价和定性评价。[3]而针对国内教材研究, 束定芳、庄智象指出:教材评价要与具体的教学目标相结合, 要看教材是否与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教学目标相吻合。[4]教材的编写依据课程标准, 因此本研究依据《新课标》中听力技能的要求对NSEC教材必修三的听力板块进行评价。

二、“Listening”板块分析与评价

《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听力技能应达到七级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能听懂操作性指令, 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完成任务;能听懂正常语速听力材料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发展及结果等。[1]本研究以新课标为依据, 从听力材料的内容, 形式以及听力技能三个方面对人教版必修三的听力部分进行分析评价。

(一) 听力内容。通过统计必修三学生用书的Listening板块, 听力材料的内容均是以单元相关话题呈现, 题材丰富。其中涉及到节日、健康饮食、戏剧、天文, 地理等。该板块紧扣单元主题, 并与其他板块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例如第三单元的听力部分是由Listening, writing, and acting三部分的有机组合。首先学生对听力部分进行预测, 然后听材料进行核对并回答问题。最后假设学生是戏剧的主人公, 根据戏剧编写提纲进行戏剧创作。最终学生们表演出自己的戏剧场景。本单元听力部分的材料在内容的选择上与前面的Reading部分联系紧密, 即对课文内容的续写, 并且书面结果以表演的形式灵活的呈现。因此, 重要知识点不仅能在不同板块得以复现, 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听力学习之中, 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 听力形式。通过对人教版必修三的统计发现, 听力形式主要以文章和对话为主, 包括两篇对话和三篇文章。具体形式涉及辨音、选择、回答问题、填表格、补全句子、听后猜图片内容、听后写大意、听后表演、续写剧本等。听力过程中还与说, 读, 写三种技能相结合进行综合训练。每个单元乃至整本书中, 教材都依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对听力形式进行合理安排, 循序渐进, 逐渐缓解学生认为听力难的畏惧心理。例如第一单元听力部分, 首先通过图片对听力内容进行猜测, 然后听对话回答问题, 最后根据听力材料学生自己编写一段新对话并进行表演。而对整本书而言, 从对话到篇章, 从辨音、选择到补全句子、填写表格、编写剧本。总之, 听力板块形式多样,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提高了听力学习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三) 听力技能。与旧教材相比, NSEC的一大亮点是, Listening板块以听力技能为主, 巧妙的与说, 读, 写三种技能融为一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听力的过程中常伴有讨论交流, 阅读资料, 编写对话, 进行表演等, 几种形式适当的分配在各个单元之中。例如第五单元的Listening部分, 首先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 然后根据听力内容补全句子。最后边听边做记录, 接着以对话的形式呈献给大家。杨春娟认为, 听与写配合训练非常重要, 它是从口语过度到书面语, 从听说到写不可缺少的桥梁, 也是测试听力的重要手段之一。[5]因此, 学生通过听力理解其中关键词, 抓住文章大意, 并与写作训练相互配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综合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日常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三、结语

本文从三个维度, 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Listening板块进行分析评价。首先听力内容以单元主题呈现, 题材丰富多样, 但话题对于部分学生比较生疏, 因此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知识建构, 组织学生课前做好必要准备。其次, 听力形式多样, 激发学生兴趣, 但教材中的听力口音过于单一, 这与语言在日常的实际交流运用中不符。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 适当时添加不同口音的听力材料。最后, 活动设计对发展学生的听力能力有很大帮助, 与此同时口语、阅读、写作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总之, 必修三Listening板块的设计基本符合《新课标》中听力技能七级目标的要求, 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教材使用者要学会灵活运用教材, 学会根据学生创造性的使用并开发教材, 注重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

摘要:人教版新高中英语 (NSEC) 现已在全国被广泛使用, 与旧教材相比“Listening”板块有了新的变化。本研究以相关教材评价理论为依据, 试图从听力材料的内容、形式以及听力技能三个方面对NSEC教材必修三的“Listening”板块进行分析与评价, 帮助教材使用者灵活运用教材, 提高听力能力。

关键词:NSEC,“Listening”板块,教材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玉晓.论语言输入与外语习得[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104-105.

[3]Sheldon, L.Evaluation ELTT ext books and Materials[J].ELT Journal, 1988 (4) :237-246.

[4]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篇8

蜀道难

1.字音

鱼凫(fú)石栈(zhàn)猿猱(náo)

万壑(hè)赝品(yàn)巉岩(chán)

喧豗(huī)砯崖(pīng)崔嵬(wéi)

扪(mén)参(shēn)以手抚膺(yīng)

2.文学常识

《蜀道难》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九百多首,诗风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素有诗仙之称。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真正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标准,真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词类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意动用法,以……为愁苦

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砯崖转石万壑雷:使动用法,使……滚动

侧身西望长咨嗟:名词作状语,向西

杜甫诗三首

1.字音

朔(shuò)漠砧(zhēn)万壑(hè)

环珮(pèi)萧森(xiāo)青冢(zhǒng)渚(zhǔ)

2.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因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作以古体、律诗见长,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琵琶行

1.字音

铮铮(zhēng)转徙(xǐ)恬然(tián)

迁谪(zhé)荻花(dí)轻拢(lǒng)

慢捻(niǎn)抹复挑(tiǎo)霓裳(ní cháng)

裂帛(bó)东船西舫(fǎng)悄无言(qiǎo)

敛容(liǎn)蟆陵(há má)红绡(xiāo)

钿头银篦(diàn bì)谪居(zhé)

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

2.文学常识

(1)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

(2)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3)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诗的风格,以平易通俗著称。

3.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4.古今异义

(1)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2)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3)向前: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4)老大:古:年龄大了。今:兄弟排行第一。

(5)颜色: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6)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7)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8)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5.一词多义

①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说)

②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③为

因为长句(为:动词,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④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⑤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⑥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⑦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6.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3)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4)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7.文言句式

①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②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③被动句

感斯人言

歌以赠之

李商隐诗两首

1.字音

沧海(cāng) 惘然(wǎng) 宵柝(tuò)

2.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庖丁解牛》 篇9

庖丁解牛,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庄子》,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庖丁解牛题解】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庖丁解牛 庄周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道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选自王先谦《庄子集解》本

【庖丁解牛 庄周注释】

庖(páo袍)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踦(yǐ以):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砉(hùa画)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响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今一本无“然”字,是。

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音节。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7)嘻:赞叹声。(8)盖:同“盍”;亦即“何”。

(9)进:超过。(10)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11)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的肌理结构。(12)批:击,劈开。却:同隙。(13)道:同“导”,顺着。窾(kǔan款):骨节空穴处。

(14)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15)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庆):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16)軱(gū孤):股部的大骨。(17)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18)族:众,指一般的。(19)折:用刀折骨。

(20)发:出。硎(xǐng刑):磨刀石。(21)节:骨节。间:间隙。

(22)恢恢乎:宽绰的样子。(23)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24)怵(chù处)然:警惧的样子。

(25)謋(zhè哲):同“磔”。謋然:形容牛体骨肉分离。

(26)委地:散落在地上(27)善:拭。(28)养生:指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 庄周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 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⑤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⑥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上一篇:货运承诺书下一篇: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