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 台词

2025-04-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了不起的盖茨比 台词(共8篇)

了不起的盖茨比 台词 篇1

了不起的盖茨比台词

1、他理解体谅地笑了--这笑比理解和体谅有的含义。这是那种不多见的使你忐忑不安的情绪能很快地平静下来的笑,这种笑容人的一生中顶多能碰上四五次。它 先是再一刹那间面对--或者说似乎在面对--整个外部世界,然后他就全副心神地倾注到你的身上,对你充满一种不可抵御的偏爱之情。它对你的理解恰是你想被 人理解的那么多,它对你的信任恰像你平时愿意对自己所信任到的那种程度,它叫你确信它对你的印象恰是你所希望造成的那么多。《了不起的盖茨比》

2、他心领神会地一笑--还不止心领神会。这足极为罕见的笑容,其中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这你一辈子也不过能遇见四二次。它面对--或者似乎面对--整个永恒的世界一刹那,然后就凝注在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偏爱。他了解你恰恰到你本人希望被了解的程度,相信你如同你乐于相信你自己那样,并且教你放心他对你的印象正是你最得意时希望给予别人的印象。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3、我既是旁观者清亦是当局者迷。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4、两个人之间隔着几英尺的暮色。《了不起的盖茨比》

5、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不知什么地方了,那里合众国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伸展。《了不起的盖茨比》

6、盖茨比深切地体会到财富怎样帮助人们拥有和保存青春与神秘,体会到一套套服装怎样使人保持清新靓丽,体会到财富怎样使黛西像白银一样熠熠发光,安然高踞于穷苦人激烈的生存斗争之上。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7、这个要求如此微不足道,真使我震惊。他居然等了五年,又买了一座大厦,在那里把星光施与来来往往的飞蛾--为的是在哪个下午他可以到一个陌生人的花园里“坐一坐”。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8、每个人都以为他自己至少有一种主要的美德,而这就是我的:我所认识的诚实的恶人并不多,而我自己恰好就是其中的一个。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9、世界上只有被追求者和追求者,忙碌者和疲惫者。《了不起的盖茨比》

10、所有的光鲜靓丽都敌不过时间,并且一去不复返。《了不起的盖茨比》

11、人们的品行有的好像建筑在坚硬的岩石上,有的好像建筑在泥沼里,不过超过一定的限度,我就不在乎它建在什么之上了。《了不起的盖茨比》

12、两个人之间隔着几英尺的暮色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13、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了不起的盖茨比》

14、我三十岁了,如果我再年轻五岁的话,我说不定会自己欺骗自己把这称之为美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16、她消逝在了她那奢华的房子里,消逝在了她那富裕充实的生活之中,留给盖茨比的--只是无有。《了不起的盖茨比》

17、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菲茨杰拉德《伟大的盖茨比》

18、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了不起的盖茨比》

19、“要不是有雾,我们可以看见海湾对面你家的房子,”盖茨比说,“你家码头的尽头总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 黛西蓦然伸过胳臂去挽着他的胳臂,但他似乎沉浸在方才所说的话里。可能他突然想到那盏灯的巨大意义现在永远消失了。和那把他跟黛西分开的遥远距离相比较,那盏灯曾经似乎离她很近,几乎碰得着她。那就好像一颗星离月亮那么近一样。现在它又是码头上的一盏绿灯了。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20、这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我们这排高高地俯瞰着城市的灯火通明的窗户,一定让街头偶尔抬头眺望的人感到了,人类的秘密也有其一份在这里吧,我也是这样的一个过路人,举头望着诧异着。我既在事内又在事外,几杯永无枯竭的五彩纷呈的生活所吸引,同时又被其排斥着。《了不起的盖茨比》

21、如果这一情况真实的话,他那时一定感觉到了他已失去了他原来的那个温馨世界,感觉到了他为这么长时间只活在一个梦里所付出的高昂代价。他那时一定举头望过 令人恐怖的叶片,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天宇,他一定不由得颤栗了,当他发现玫瑰原来长得是那么的奇形怪状,照在疏疏落落的草叶上的阳光是那么粗鄙。这是一个没 有真实的物的新世界,在那里可怜的鬼魂们四处随风飘荡,他们像呼吸空气那样吮吸着梦幻。《了不起的盖茨比》

22、有一会儿工夫夕阳的余辉温情脉脉地照在她那红艳发光的脸上。她的声音使我身不由主地凑上前去屏息倾听--然后光彩逐渐消逝,每一道光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她,就像孩子们在黄昏时刻离开一条愉快的街道那样。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23、如果打算去爱一个人,你要想清楚,是否愿意为了他,放弃心灵的自由,心甘情愿的从此有了羁绊。《了不起的盖茨比》

24、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25、许多种情感鱼贯似地流露到她的脸上,仿佛正被冲洗着的相纸一点一点地显示出物景那样。《了不起的盖茨比》

26、是那些乐队定当年的节奏,用新的曲调总结人生的哀愁和温情。萨科斯通宵鸣咽着《比尔街爵士乐》绝望的哀吟,同时一百双金银舞鞋扬起闪亮的灰尘。

27、可是我一面心里想,我们这排灯火辉煌的窗户高高在这都市之上,从底下暮色苍茫的街道望上来,不知道蕴藏着何等人生的秘密,而我脑海中也见到这么一位过客,偶尔路过此地,抬头望望,不知所以。我自己似乎又在里边又在外边,对这幕人生悲喜剧无穷的演变,又是陶醉又是恶心。《了不起的盖茨比》

28、你不可能重复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了不起的盖茨比》

29、人的本能,总是追逐离开我们的东西,同时却逃避追逐我们的东西。《大亨小传》

30、我整夜没睡;雾笛声一个劲儿在桑德海湾上凄恻地鸣响,我辗转反侧,像生了病一样,理不清哪些是狰狞的现实,哪些是可怕的梦魇。《了不起的盖茨比》

31、月光渐渐升高,显得渺小的房屋开始融入这溶溶的月色中去,此时我的眼前逐渐浮现出这座古老的岛屿当年在荷兰航海者眼中的那种妖娆风姿--一个新世界的翠绿 欲滴胸膛。它那现在不复存在的林木(为修造盖茨比住过的这座别墅被砍伐掉了)曾经温馨地煽起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在那短暂的神奇时刻里,人类一定 在这片大陆前屏住了呼吸,情不自禁地耽入到他既不理解也没希冀过的美的享受之中,在历史上最后一次面对面地欣赏着,这一与他的感受惊奇的力量相称的景观。《了不起的盖茨比》

32、如果打算爱一个人,你要想清楚,是否愿意为了他,放弃如上帝般自由的心灵,从此心甘情愿有了羁绊。《了不起的盖茨比》

33、所有的光鲜亮丽都敌不过时间,并且一去不复返。《了不起的盖茨比》

34、我走过去告辞的时候,我看到那种惶惑的表情又出现在盖茨比脸上,仿佛他有点怀疑他目前幸福的性质。几乎五年了!那天下午一定有过一些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他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幻梦,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赶不上一个人阴凄凄的心里所能集聚的情思。--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35、假如人的品格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成功的姿态,那么这个人身上就有一种瑰丽的异彩,他对于人生的希望具有一种高度的敏感,类似一台能够记录万里以外的地震的错综复杂的仪器。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36、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37、他经过慢慢追索才来到了这片蓝色的草地上,他的梦想一定已经离得他如此之近以至于他几乎不会抓不到它了。他不知道他的梦想已经被甩在了他的身后,已经隐藏在了城市以外的冥蒙之中,在那里共和国的黑暗的土地在黑夜中延伸着……。《了不起的盖茨比》

38、人们的善恶感一生下来就有差异。《了不起的盖茨比》

39、盖茨比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财富所能赐予青春的魅力和它所能持有的神秘,感受到了锦衣靓饰的清新怡人,意识到了像银子似的发着熠熠光彩的黛西,安然傲倨于劳苦人为生活所做的拼死斗争之上。《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 台词 篇2

一、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快乐原则”

盖茨比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得益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菲茨杰拉德短暂的一生有成功的一面,又有苦涩和失意的一面,他曾被称为“失败的权威”,[1]2他一生有难以摆脱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是人的心理因素世界中的“首脑”,它统治者整个精神世界,使之动作协调。正是在意识的管辖与指挥下,精神生活才具有稳定合理的特点。“前意识”,是属于意识的观念和思想,因与现实生活无关,被排除出意识,而留在意识附近,可以较快、较易的进入意识领域内。在意识与前意识之外,即是“潜意识”,是人类精神中占据最大量、最原始的部分。在精神世界中,潜意识压在最深处、最底层,但又最活跃,总是设法浮现到意识表层上来。“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快乐,而不计后果,漠视道德与法律。运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快乐原则”理论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主人公盖茨比,他倾其一生视黛西为理想和美丽的化身,最终为之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一行为和思想符合“快乐原则”。

那么作为盖茨比的原型,即作者菲茨杰拉德又有怎么样的人生经历,现实生活中他的爱情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为了追根溯源,更好地理解盖茨比的人物内涵,我们先从作者说起。海明威曾在《流动的盛宴》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菲茨杰拉德是被女人毁掉的。这句话有失公允,女人成就了他,女人也毁了他。1915年1月4日,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场新年聚会上,十八岁的菲茨杰拉德遇见了十六岁的杰内瓦———芝加哥“四大金花”之冠,她的父亲是成功的证券商,她的外祖父是建筑大亨,她通体圆润无骨,小而精致的手,长而瘦弱的腿,头发深而卷,深棕的眼睛永远闪着光。她的声音低沉沙哑,高声说话时不断变着调子,像在唱歌,“把每个字都唱出一种前所未有过、以后也绝不会再有的意义”。[1]42

有了菲茨杰拉德的人生经历做参照,我们不难看出,盖茨比把黛西看做理想的化身,他唯一的理想就是占有黛西,把已经失去的“金色女郎”黛西重新用金钱“赎回”。关于这一点,黛西说得很明白:“哦,你要求太过分了!我现在爱着你,难道还不够吗?过去的事情我无能为力了!”[1]65盖茨比要求黛西对汤姆说她爱的不是汤姆而是他自己时,黛西的话也说明了她根本不会真正爱上任何人,因为她爱的只能是钱———“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盖茨比的所谓的“爱情”只是一厢情愿而已,他一厢情愿地以为用财富就可以夺回黛西的感情,她对黛西始终抱着占有的目的。因此可以说,盖茨比对黛西的追求是性欲的结果,为的是满足个人的快乐,符合“快乐原则”。

二、人格结构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为本我,中间为自我,上层为超我。运用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结构,分析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们可以看出,汤姆、黛西等人在人格的三个层次上体现趋于相同,停留在本我层次上,只注重快乐原则,无视道德范畴。盖茨比受当时主流价值观影响,致力于追求为贵族的形象,停留在自我层面。尼克主要充当了“超我”的角色,对盖茨比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并在适当时候做出警告。笔者结合盖茨比的原型,即作者菲茨杰拉德的人生经历,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理论对主人公盖茨比进行分析。

“本我”是人格的中间层次,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现实生活中,作者菲茨杰拉德完美极了,只要不提及他的学业和出身。他高中时候就全校倒数第一,颇费了一番人情关系才进了普林斯顿,他并非天资愚笨,只是懒于受人驱使。他母亲出身富贵人家,可惜外祖父过早去世,庞大的家产到菲茨杰拉德年幼时便所剩无几。他父亲做生意失败,依靠亲戚支撑家用。虽是温饱无虞,依靠父亲的地位却无缘进入上流子弟的交际圈。而他本人长相英俊,脸部轮廓甚至比女人更美,他嘴唇敏感又柔软,淡金色的头发从中间分开又小心地梳到后面。青春期的几年,他已经自成一番风度,说话时既风趣又不失真诚。十年后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这样描绘他自己:“他心领神会地一笑———还不止心领神会。这极为罕见的笑容,其中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你一辈子也不会遇见两三次。它面对着———或者似乎面对着———整个永恒的世界一刹那,然后就凝注在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偏爱。”[1]149这种描述自然有夸张的成分,却又恰如其分。多年后菲茨杰拉德和整个世界都闹翻了,可他所有的朋友仍在回忆录里念叨着他浑然天成的风度和英气。

回归到小说文本中,盖茨比出生在中西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母是碌碌无为的庄稼人,“他的想象力从来就没有真正承认过他们是自己的父母。”他从小就不甘贫困立志要出人头地,并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希望通过努力发家致富,过上上等人的生活。特别是因为他身份卑微而无法得到心爱的姑娘时,他加紧了对财富的追求。后来通过非法手段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成为了贵族的一员。在作者生活的20年代的美国,追求财富和享乐成为了时尚,盖茨比是受所处的时代影响,被上流社会美丽的光环所迷惑,看不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罪恶的一面,他立志实现“美国梦”,体现了人格结构的“自我”层面。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梦是受抑制或压抑的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尤其是欲望,通常是与道德准则相悖的。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批评方法,企图揭示压抑的原因。精神分析适用于文学的理由是,它总是与语言相关。弗洛伊德以梦的工作方式来解释文艺创作过程,用梦的解析方法来破译文本形式背后的深层含义,分析作家潜在的无意识创作动机。如同很多作家一样,菲茨杰拉德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第一手素材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作为作者最负盛名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可以说是作者的半自传。作者笔下那些纸醉金迷、唯利是图的灯红酒绿中的男男女女,正是菲茨杰拉德的现实生活写照。作者借由创作发泄压抑的精神世界,揭示了“爵士时代”美丽光环下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社会本质,以警示世人。作者所生活的“爵士时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美国梦”已经发生了质变,人们不再勤勤恳恳地奋斗、发愤图强,而是一味追求物质世界,贪图享乐。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总结,“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2]它是经济繁荣,个人追求享乐追逐物质的时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前夜。这样的“美国梦”终究是不切实际的,盖茨比的死不仅是对个人理想幻灭的一种诠释,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一种人类的幻灭——“美国梦”的破灭。

盖茨比的梦的破灭就是“美国梦”的破灭,通过精神分析法我们可以看出菲茨杰拉德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掀开了层层面纱,深刻剖析了美国民众追求享乐主义,倾其一生追求金钱、财富和权力,忽视文化、道德建设,使读者在深思后领悟出小说的真谛。作者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将自己的梦想寄于盖茨比的故事,透过盖茨比折射社会,传递心声,为世人谱写了一首警示曲,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至今仍对世人有着警示意义。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美国现代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其作者菲茨杰拉德也被冠之为美国“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而小说主人公盖茨比的成功塑造得益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笔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审视小说主人公盖茨比,以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盖茨比

参考文献

[1][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姚乃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了不起的盖茨比 篇3

看完这部作品真的不知该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主人公Gatsby无奈不值得,还是该为他抱有的那个梦想与希望而心酸……女主角Daisy由凯瑞·穆里根(Carey Mulligan)出演,这个角色可以说就是代表了“梦”,而梦与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那个所谓的“Golden Twenties”充斥着欲望,人们为之疯狂。

Miuccia Prada与这部电影导演Baz Luhrmann的妻子Catherine Martin合作,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打造了40多套风格独特的MIu Miu和Prada鸡尾酒礼服和晚礼服的定制系列戏服,灵感是从过去20年间的精选T台形象中汲取的。Catherine Martin说:“Baz和Miuccia两人都喜欢以现代的方式来重新发掘历史,让经典从过去的枷锁中释放出来。他俩的这种联系是Miuccia Prada与《了不起的盖茨比》合作的基础,也是这种联系把我们和她的视野紧紧串联在起。”这次名为“CatherineMartin和Miuccia Prada打造盖茨比”(Catherine Martin and Miuccia Prada Dress Gatsby)的精选戏服主题展览于2013年5月1日~12日在纽约的Prada Epicenter店中进行展出,随后,该展览于6月14日~30日和10月分别移师到Prada东京Epicenter店和上海国金中心商场进行展出。

经典重现

Prada一向喜欢与艺术挂钩,不管是品牌自身,还是设计师本人。况且,Miuccia本身就很爱电影这种呈现手法,记得去年Miu Miu的四部讲述女性故事的微电影,还邀来世界各地的名导操刀。而与Miuccia有着老交情的导演Baz Luhrmann,从1996年自己执导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Miuccia就为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男主角设计戏服。而Baz Luhrmann又为今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Schiaparellii and Prada:Impossible Conversations”时装艺术展担任了创意顾问。当然,Luhrmann也是

位不折不扣的艺术大师,只是大家的表现手法不同,所以碰撞的时候才会激出强烈的火花。

今年,这部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曾被翻拍过4次,而且在70年代第三次翻拍时由Ralph Lauren打造出戏服的经典之作,Miuccia又怎么会错过大展身手呢?在电影里,Miuccia为服装的每个色彩设定了一个独特的意义,特别是绿色,绿色象征着希望,也是原著最终章结尾说到的“盖茨比一生的信念就寄托在这盏绿灯上”。

“我一般不会直接比照某个年代,因为这不是我思考的模式。但是当我在创作这一系列戏服时,我发现只要稍加变动,调整一个新角度,有不少过往的设计即会变得非常具有20世纪20年代的风情。”

————Miuccia Prada

艺术再造

提到20世纪20年代就会提到Flapper!那个年代可以说是解放的年,不再有束缚和捆绑,所以的服装都偏向Loosely。那时的女性开始化夸张的妆容,开始抽烟、喝酒,更别提20年代的曼哈顿。而这个以美国为大背景的电影选用意大利设计师定装的原因就像Catherine Martin所说:“我们与Prada的合作将会勾起人们对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东海岸贵族中兴起的欧式风格的回忆。那时的服装见证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一个是对富有的长岛民众享有特权、常春藤盟校风格的着装的渴望,一个是对欧式唯美之风、精致之姿和颓废之态的渴求。我们与Prada的合作就反映出了这两种美学间的冲突。”确实,要展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美学,那么作为欧洲时装权威性的代表,Prada也当之无愧了,特别是对欧式唯美、精致和颓废的诠释。

《了不起的盖茨比》心得 篇4

正是对这种已然“物质化”了的梦想的盲目追逐,使那个时代的人们陷入了一种缺乏洞察力的状态——追求由金钱、名誉堆砌的成功,却精神生活空虚,外表的繁华难以掩盖空洞、虚伪的社会风气。

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意识到他一生追求的“美国梦”的虚伪性和无意义性。作者在结尾也写到:“He had come a long way to this blue lawn, and his dream must have seemed so close that he could hardly fail to grasp it. He did not know that it was already behind him…”盖茨比渴望用金钱赢回黛西的感情,但却意识不到一个如黛西一般的拜金女子已无真挚感情可言。对金钱的膜拜已使当时社会的大多数人冷酷无情,盖茨比生前宾客盈门,死后却无人参加葬礼,这就是对当时社会风气最大的讽刺。在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中却痴情或纯情如盖茨比者,只能有悲剧性的结局。而正是因为盖茨不同于当时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还拥有自己纯真的梦想,所以才被菲茨杰拉德用“Great”来形容吧。

了不起的盖茨比影评 篇5

还是说说剧情吧,刚开始几乎快看完了,我都不知道盖茨比的了不起在哪里,当我准备定义它为俗套的励志致富之后回来抢女人的俗套故事的时候,那段进城纳凉盖茨比让黛西摊牌的戏有改变了我的看法,激起我看下去的欲望。同时影片最后也给出了他为什么了不起的答案。

我想跟着剧中叙事者尼尔的视线和他最后一番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纽约,一个多金而令人向往的城市。富有,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东西。当车子从东卵区到西卵区穿过灰之谷到市里,其实其中的腐朽已经开始蔓延了。在那个转型的时代,充斥了不同的人。

西卵区住着淘金热发财的暴发户,他们在拥有金钱后去追求地位,装着体面,寻求尊重。以盖茨比为代表…他们出身低微,靠着努力和运气致富。东卵区是那些真正贵族的世界,以黛西一家为代表,他们高傲,冷漠,不可一世。灰之谷在西卵区和城区之间,纽约的“垃圾场”,用煤炭,帮纽约点燃了纸醉金迷的奢华。

世人羡慕盖茨比的金钱,向着他的奢华派对蜂拥而至;但同时也猜忌他的来历,一层层扒开他的经历。金钱的表象之外,似乎出身已经决定了人们定义一个人的地位。

盖茨比为了那年承诺的爱,那个曾经许诺等待他的美丽姑娘,艰辛地打拼,拥有无上财富,为她建造了完美奢华的房子。他把河对岸黛西住的房子的绿光称之为梦想。但当他以为他可以自信的掌握住的时候,故人已不是从前,她的爱没有像他一样执着和坚定……黛西其实也和世人一样,得知他的身世,看到盖茨比抓狂无理的样子之后,她厌恶了,冷漠了。

所以盖茨比的了不起,是坚定的信念,是那份对梦想的爱的执着,他到最后还一直相信,黛西会选择他,会给他来电。盖茨比纯净的信念,比起那些嗅着金钱味道的所谓上流社会的人,那些高高在上随意贬低别人的人,那些愤世嫉俗冲动肮脏的人,要了不起的多。

尼尔最后对盖茨比说“他们全都腐朽软弱,他们全加起来也比不上你一个。”随波追流的人,金钱上比不上你,人格上也不不上你。

其实这也给像尼尔一样,来城市淘金的年轻人的警示:明天,我们跑得更快,手臂将伸得更远。我们努力向前,乘舟逆流而上,不停地,被浪潮,推向过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文影评 篇6

The Great Gatsby

The film is told us the story of Gatsby by Nick’s tone.Nick came to New York from his hometown the America Middle West, and he rent a small house nearby Gatsby’s luxurious mansion where hold a grand banquet every night.The story began with the meet between Nick and Gatsby.Nick had an exploratory interest to Gatsby and understood that there was a lost love in Gatsby’s deep heart.Gatsby and Daisy loved each other when Gatsby was young, but because of Gatsby’s poor family they were broken up.Then G.joined the First World War.While Daisy was married to Tom who was a rich dandy, but her marriage was not happy because Tom had a mistress.Therefore, the material couldn’t satisfy her spiritual empty.Gatsby was very painful and he believed that Daisy betrayed the pure heart for the money, so he resolved to be a man of wealth and a few years later he managed it.What’s mor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of Daisy’s house Gatsby built a mansion.In order to attract Daisy and aroused the lost love, Gatsby spent money like water.Nick was moved by Gatsby’s passion of love, so he visited to his young female cousin Daisy and told her Gatsby’s mind.Then Gatsby made date with Daisy, often.Finally, Gatsby found Daisy’s vanity, vulgar and selfish.Gatsby’s pink dream finally broke up, but he still insisted it, still retained any illusion about Daisy, and even led to his tragedies.One day Daisy was in a drunken driving Gatsby’s car ran over and caused an accident that killed Tom’s mistress, and she planned a plot with Tom to put the crime to Gatsby.It led to the mistress’ husband shot Gatsby.Gatsby died, only his father and Nick attended the funeral.Nick witnessed the virtual mood of human reality.At the end, Nick backed to his hometown with a tragedy mood.

《了不起的盖茨比》全新视角解读 篇7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本拿在手中你可能会惊讶于它篇幅单薄的小说, 它真能负载为作者带来的“编年史家”的盛名吗?

一.十年一觉“美国梦”

按照后世一些评论家的说法, 比起很多历史教科书来, 《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接近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但该书终归是作家“白日梦”的产物。故事主人公盖茨比来自西部, 曾因贫寒让人横刀夺爱, 暴富之后, 他不惜重金在纽约长岛买下一幢与初恋情人黛西家隔水相望的豪宅。几乎每天他都要举办铺张的夜宴, 竟只是为了吸引黛西的眼球。就在盖茨比即将鸳梦重温之时, 黛西驾车撞死了丈夫的情人, 却和丈夫一起嫁祸盖茨比, 致使盖茨比殒命于不明真相的死者丈夫的枪口。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并非该书流传至今的主要因素。当你乘着作者华美的语言之舟, 逆流回到作品重现的那个时代, 和故事的主人公一同开展他的追梦之旅, 一种繁华落尽、曲终人散的苍凉之美, 定能带给你强大的心灵震撼———盖茨比, 一个似乎已经实现了“美国梦”的年轻人, 最终难逃梦碎人亡的命运, 折射着一段什么样的岁月呢?

对于历史不算悠久的美国而言, 上世纪二十年代无疑是一个值得书写的年代。当欧洲列强忙于修复“一战”创伤的时候, 工业化的澎湃大潮却使这片幸免战火的新大陆乘上“繁荣号客车”。在分期付款消费模式的助推下, 汽车、收音机大步走向家庭;“人造纤维、香烟、冰箱、电话、化学制品 (尤其是化妆品) 以及各种各样的电器设备……需求越来越大”[3];拥有产权房屋不再是梦想, 随着房价走高, 房地产逐渐演变成投机的工具, “每个人都挣着土地的钱, 地价攀升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4]

旺盛的消费激情, 点燃了人们的财富梦想。无数财富英雄的传奇事迹似乎也在昭示人们:美国给了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 只要努力奋斗, 人人都能成功———这就是“美国梦”!

显然, 盖茨比是那个火热年代众多追梦人中的一分子。他奋斗的全部动力, 源自那段因为财富鸿沟而失落的未了之情。他购置长岛豪宅的真实目的是让黛西看到这道鸿沟已被抹平。在寥廓的星空下, 他一次次凝望黛西家门口的那盏绿灯, 以柏拉图式的理念整理记忆, 编织梦想———物质富有只是他“美国梦”的一半, 只有黛西重回身边, 这个梦才圆满无憾。

但已为人妇的黛西不再是盖茨比心中的那个女神了。她在盖茨比的卧室痛哭流涕, 只因巨额财富与她失之交臂;她答应续写前缘, 是因为不可抗拒的物质诱惑;在关键的抉择面前她又举棋不定, 是因为她得知盖茨比的财富来路不正、风险巨大。“她的话音中充满了金钱”[5], 她的内心极度冷漠, 以至于盖茨比为她付出生命代价她都无动于衷, 一走了之。

如果说盖茨比的“美国梦”还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 那么, 黛西的“美国梦”只剩下物欲了, 而后者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异化的消费、膨胀的欲望, 使物质繁荣的“爵士年代”出现了深深的精神危机, 也使曾代表欧洲移民对正义、自由、平等向往的“美国梦”彻底变质。在小说的尾声, 作者告诉我们, 盖茨比的长岛别墅, 正是当年荷兰水手登陆之地。“那些为建造盖茨比的别墅而被砍伐掉的树木, 曾经在此迎风飘扬, 低声应和着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6]。在那些不复存在的树木的见证下, 几个世纪以来, 干百万人冒着被海浪吞没的危险, 到达他们心中的彼岸, 在荒芜的美洲大陆, 建立了全新的文明。现在, 当验证财富梦想的水岸豪宅拔地而起, 曾经的葱茏树木, 竟变身为冰冷建筑物的结构部件;而它们应和过新大陆人的高贵梦想, 更被物化成赤裸裸的“金钱梦”!人们在得到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掩卷沉思, 你一定感悟良多!

二.似曾相识燕归来

在衰退与发展的此消彼长中, 交织希望与迷茫的人类又一个百年开始了。虽然没有世界大战的炮火硝烟, 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让世界各国交足了学费。当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几近停顿之时, 在另一个大陆, 一个东方文明古国正在上演崛起的神话。

高速增长的经济, 正将前辈绘制的美好蓝图化为现实, 也使中国成为全球最耀眼的新兴消费市场。“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汽车正以超常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阔绰与气派堪比盖茨比别墅的水岸豪宅在各大城市也不鲜见, 开发商称其“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所以这才是“诗意的栖居!” (不知海子、海德格尔在天有灵作何感想?) 更不用说令人眼花缭乱的快速消费热点带给都市持卡一族的每一次心动和每一度“月光”。

对比菲茨杰拉德笔下的那个年代, 好好打量、静静思索眼前的中国社会, 再手捧《了不起的盖茨比》细细品味, 你会发现一幅幅早已凝固于书中的历史画卷正被重新展开。书中反复提到盖茨比那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所谓牛津出身, 不知你是否会联想到某位“打工皇帝”身陷其中、越描越黑的“学位门”?当听到好友提醒小心驾驶时, 车技蹩脚、胆大心粗的贝克小姐一句“反正别人小心就是了!”[7]这样不负责任的准马路杀手在刚步入汽车社会的中国绝非少数;还有, “药房”老板沃尔夫山姆操纵的“1919年世界棒球联赛的那笔交易”[8]的虚构情节, 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会由中国足协高官与众多球员联袂组成的豪华阵容在现实中真实出演?

一面是财富狂欢的高歌猛进, 一面是道德滑坡、人心不古的惊心现实, 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立体地呈现出当下中国与“爵士年代”的诸多相似元素;而一旦我们试图破解某些财富传奇的密码, 或许会和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一样写满一脸迷茫。作者不动声色地告诉我们, 盖茨比的万贯家财来自他和朋友联手操纵的一家“药房”。当时美国实施禁酒令, 没震住瘾君子, 反而培植了一个地下市场———“成千上万的药剂师获准可以根据医生的处方卖酒, 而这项措施一旦缺乏严密的跟踪检查将很难被严格执行。”[9]靠着“药房”, 盖茨比赚到“第一桶金”。这个带有“原罪”色彩的白手起家故事, 与改革开放年代一路走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的经历何其相似!在为盖茨比送葬的时候, 他的父亲说:“假如他还活着, 他会成为一个大人物的, 就象詹姆斯?希尔那样的人, 他会为国家建设出力的。”[10]按照盖茨比向善的本性, 这是很可能的结局。可以想象, 在华尔街论坛上, 功成名就的盖茨比笑谈间为往事忏悔的情景, 就像今天“联想”的柳传志坦陈当年赖过账, “新希望”的刘永好承认卖过掺水饲料一样。到底怎样评价这些财富巨子的灰暗历史呢?是无情清算或许引发一座财富大厦的轰然倒塌?还是一味迁就、宽容而任由其带来主流价值观念的失衡?在这样的复合矛盾面前, 在更多宏大的命题带来的困惑与苦闷面前, 菲茨杰拉德同时代“迷惘一代”的多数作家选择了自我放逐的流浪, 而我们的选择呢?

盖茨比没能走进华尔街。在一声残忍的枪响过后, 他年轻的身躯永远留在菲茨杰拉德笔下的那个年代, 又随着菲茨杰拉德这部惊世作品的一版再版, 随着不同面孔的英俊小生银幕上的真情演绎, 随着不同年代评论家们视角不同的评说, 在一代一代的读者心中复活。

与盖茨比一起复活的还有那个“最会纵乐, 最讲炫耀的时代”———不是在电影里, 而是在现实中。从道德层面看, 人们有一千个理由将这样的时代拒之门外;但因为暗合某些历史规律, 谁也阻挡不了它轮回的脚步。在我看来, 菲茨杰拉德命名的这个年代, 已经披着华丽的外衣, 散发世俗的气息, 静悄悄地不请自来。换句话说, 就在你我浑然不觉中, 或许当下的中国正在复制又一个“爵士年代”。这样的观点听起来肯定刺耳。毕竟, 当哀怨的萨克斯管吹落“爵士年代”的一地玫瑰花瓣, 盛筵散尽的漫漫长夜给一代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集体记忆———文学评论家认为, 天才的菲茨杰拉德通过小说曲终人散的结局表示了对山雨欲来的先知先觉;而历史教科书上明白记载:“爵士年代”的尽头是股市崩盘后旷日持久的大萧条。不是说今天的中国注定会以这样惨烈的方式结束这一轮的经济周期, 但是,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一个不变的真理。最少, 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会提醒我们前进脚步更加稳健。

摘要:上世纪二十年代, 伴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海洋上千帆竞发, 五光十色的新消费形态让一代美国人沉醉于奢华的物欲, 挥霍无度的夜夜笙歌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标志。小说家菲茨杰拉德将这个“历史上最会纵乐, 最讲炫耀的时代”命名为“爵士时代”, 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被称为是那个时代的见证。

关键词:爵士时代,符号标志,时代见证

参考文献

[1].《转引自《20世纪美国文学史》杨仁敬著

[2].《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著刘峰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3].[4]、[9].《浮华时代——美国20世纪20年代简史》刘易斯·艾伦著汪晓莉、袁玲丽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22、P202、P185。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事视角分析 篇8

《了不起的盖茨比》再现了美国空前繁荣的20世纪20年代。影片开头就勾画了一个印象中的黄金时代,正如尼克的自述:“纽约1922年,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在这个浮华和神秘的年代里,没什么不可能的事,一切皆可发生,甚至包括盖茨比。”美轮美奂的场景,奢华的派对,精致的服饰,甚至是盖茨比耀眼夺目的黄色跑车,无时无刻不在炫耀那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然而,越浮夸就越虚伪,也预示着泡影之后不可避免的大萧条到来。

在叙事手法上,影片有意回避了单一的叙述方法,采用多种叙述角度,相互交叉、结合,有机地创造出真实动人的故事情节。从视点的角度,主要运用内聚焦、零聚焦和外聚焦的叙事手法。“聚焦”这一术语来源于法国学者热奈特,他综合了理论家对于叙事的不同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叙事视点聚焦法。[1]将这种复杂的叙事视角运用在电影中,体现了其叙事手法的高超,也增添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一、内聚焦视角

内聚焦叙事是指“有固定的内聚焦,叙事说明的事件仿佛是经过唯一一个人物知觉的过滤”。[2]在影片中,尼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我”为叙事中心,成为画面中、故事里的重要一员。

(一)第一人称视角

影片开篇,尼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了他在纽约的经历,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人们通过他的感官感受、思维、情绪、内心世界认识盖茨比、黛茜、汤姆等人,认识上流社会的奢靡浮华与虚伪冷漠。尼克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而又抗拒这个陌生而又充满诱惑力的世界。人们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倾听他的内心独白,一步步揭开盖茨比以及纽约的神秘面纱。这种叙事手法让人身临其境,加上影片的3D效果,产生仿佛尼克就是自己的错觉,更加增添影片感染力。“盖茨比是谁?”观众与尼克一样,对这一神秘人物产生好奇,却没有一个客观的叙述者告诉我们,只能跟随尼克的视线,从他所见所闻中寻找线索。通过偶尔出现的戒指,窗帘下不为人知的面孔,码头上的远远的背影等,一步步靠近这个神秘人物。电影利用尼克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成功地从第一人称叙述者尼克的眼中塑造了一个既神秘又真实的人物形象。伴随着灿烂的烟花绽放,盖茨比的闪亮登场如同烟花一般璀璨光辉、华丽无比,仿佛是利用烟花的意象隐喻了盖茨比的人生:他像烟花一样一路向上,努力奋斗,积极向上,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财富与爱情,当他在人生最灿烂的时候,戛然而止,像烟花一样消失在天空中。

“他的笑容是那些人中你无意间碰到的稀少的笑容中的一个,一生只能遇到四五次。我好像明白了,你相信自己就像你希望被理解和信任。”盖茨比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格魅力在出场的第一幕就通过第一人称尼克的内心独白一览无遗。第一人称叙事的直接好处就在于,观众能通过旁观者尼克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描绘做出的反应身临其境。随之自然地客观地叙述盖茨比的真实身份、生平经历、与黛茜的重逢、与汤姆的对抗等等,一切都自然流畅地发展。

(二)第一人称人物身份

“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将‘把叙述者完全戏剧化,把他们变成与其所讲述的人物同样生动的人物’的叙述方式称为‘戏剧化的叙述方式’。”[3]故事的叙述者尼克正如他所说,既身在其中又置身事外。尼克不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为观众讲述故事的发展,他也扮演着故事中的一名角色,一个生动的形象,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4]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似乎也能切身体会尼克的困惑与迷惘。

这种叙事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叙述者总能跳出戏来,以内心独白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其魅力就在于把握掌控的尺度,既要掌控叙述者的话语和想法,又要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尼克在参加了汤姆骄奢淫逸的疯狂聚会之后,他走到阳台边,思考着:“欢愉包围着整座城市,我们黄色的窗户极力分享着人们的秘密,对于偶然驻足的街上的看客,我曾是他,也是一位看客,抬头仰望,幻想自己,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被这无穷无尽纷繁复杂的生活吸引着和驱赶着。”描述他内心对纽约纸醉金迷生活的向往和抗拒,既身处其中,又想随时保持清醒,置身事外。

尼克既怀揣着与盖茨比一样庸俗的美国梦,又保持着理智,对现实有清醒的判断和评价。置身于纸醉金迷的时代潮流中,尼克扮演者既是局中人,又属局外人的双重身份。尼克对故事的叙述过程,实际也是他渐渐认清东部虚伪本质的过程,也是他对自己的庸俗美国梦的认识与清醒的过程。所谓东部也就是与西部相对地划分,传统的看法是:东部是道德的沦丧地,而把西部视为道德的发源地。[5]常以两者间的差异与矛盾来隐喻社会现象。影片的最后,尼克在看尽了上流社会的浮华虚伪之后,深感自己无法继续待在泡沫般浮华的世界里,毅然决定回到自己温馨真实的家乡。隐喻了他的精神诉求回归传统道德的价值观,摒弃虚伪浮夸的欲望追求。这也是影片不着痕迹地想要传达的传统价值观主题。

二、零聚焦视角

零聚焦的叙事是一种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也称未聚焦的叙事,叙述者比任何人知道的都要多,是全知全能的。[6]它的叙事视角是不固定的,似乎没有聚焦却又无所不在,时而俯瞰全貌,时而窥视人物内心。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多次出现一个与故事毫不相干的意象——眼睛广告牌。一双神秘而又深邃的大眼睛,凝视着人们不为人知的秘密,象征着“上帝之眼”。“上帝之眼”出现在纽约与西卵之间的垃圾抛洒点——灰谷,“上帝之眼”的牌子第一次出现在汤姆偷约加油站老板娘莫特尔时,第二次出现是在盖茨比炫耀自己显赫的家族背景和光辉事迹时,第三次出现在威尔逊知道妻子出轨的时候,第四次出现在汤姆与盖茨比互相超车的时候,第五次出现是在黛茜开车撞向莫特尔的时候。在五个关键点出现“上帝之眼”,不得不承认它在影片中的象征意义。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五次出现的意义分别是:汤姆对妻子的背叛,盖茨比的谎言,莫特尔私情被丈夫知道后的恐惧,汤姆对盖茨比的嫉妒,黛茜开车撞人的罪恶。这些丑陋的真相似乎永远不为人所知,但事实无一幸免,纷纷曝光在“上帝”的眼前。这双眼睛似乎在警醒着他们,所犯下的罪孽上帝都看在眼里,真相不会像灰谷的垃圾一样被掩埋,总有一天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以传统的叙事角度——上帝的视角看待人们的悲欢离合,这是一种客观叙事方式,将视野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冥冥之中洞悉一切。然而这种视角容易拉大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不利于影片的真实效果的表达,影片巧妙地把它作为次要的角度处理,不影响影片的观影快感。但这种全能的视角有其不可缺少的作用,那就是跳出一切人物,对角色和故事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判断。

三、外聚焦视角

外聚焦的叙事是指“读者或观众无法得知人物的思想或情感,这也是所谓‘行为主义的叙事’”。用托多罗夫提出的相等或不相等的方式概括的话,即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说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7]

这种叙事方法弥补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限的不足,又减小了零聚焦视点的距离感。作为一种补充作用的叙事视角的在影片中存在。影片中为了保留爱情故事的梦幻与唯美,多采用外聚焦的叙事角度来叙述盖茨比与黛茜的爱情。尼克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他的所见所闻毕竟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其他的叙述者,运用视角的转换加强叙事张力。乔丹回忆与盖茨比的见面,“五年前在路易斯维尔,那天她得到了新的英式高尔夫鞋,转身看见黛茜——在Taylor阵营中的军官之间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女孩,他们当中的一个人跟他在车上,那是盖茨比,他看着她的方式,是所有女孩梦寐以求的。”在这一段表述中,乔丹并不知道他们交谈的内容,也不知道他们的相处过程,只是无意中看到了一个盖茨比深情的眼神,但它已经胜过千言万语的绵绵情话,盖茨比对黛茜的爱意已表露无遗。这样的叙述模式完整地再现真实情境,有利于故事情节流畅、自然地铺陈开来,以旁观者的角度理解人物的经历和心情。

外聚焦模式在黛茜和盖茨比的感情发展线索中大量运用,从他们相识、相恋、离别、重逢似乎都是在别人的诉说中,和通过旁观者尼克和黛茜的闺蜜乔丹的眼中叙述故事。例如黛茜结婚时,收到盖茨比的信之后伤心痛哭并大发脾气地说不结婚。此时没有人知道信的内容,只听见黛茜痛哭大喊道:“告诉他们,黛茜不想结婚了!”究竟发生了什么,影片没有深究,黛茜与盖茨比的感情经历在乔丹的诉说中模糊地进行,以零散的画面再现乔丹记忆中的情景。可见作为叙事者的乔丹比人物黛茜知道的要少,这种外聚焦的叙事手法还原了故事的真实,其艺术魅力就在于给人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黛茜与盖茨比的爱情故事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幕要数他们久别重逢的场景了。盖茨比为了这次见面作了充足的准备,他把尼克家布置成了一座美丽的花房,整洁美丽的花园、布满鲜花的房间,无处不显现出盖茨比的用心,当他准备好一切,焦急紧张地等待五年未见的心上人到来之时,盖茨比却被一个“怯”字打败了。尼克见窗户打开了,盖茨比消失了,打开门他却浑身湿透地从雨中迎面而来。这一幕没有直观的展现盖茨比是如何在黛茜进来的前一秒跳出窗去,在雨中兜一圈之后回来,但人们在脑海里自动弥补了这些画面。其表达效果与影片留白的度的把握有直接关联,既给观众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同时又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叙事。

结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盖茨比的传奇经历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以及人们对财富的向往,对名利孜孜不倦的追求。导演巴兹鲁赫曼巧妙地运用3D技术加强视觉效果诠释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他认为只有超凡的视觉冲击力才能配得上这部经典的破格之作。影片以主人翁盖茨比的个人故事发展为主线,与汤姆的对抗为副线,采用多种叙事视点相互交织运用,互相弥补叙事视角的不足,以及对空间性的把握加大戏剧张力,增强戏剧效果。影片的主题表达也发人深省,诠释了美国梦的意义和代价。如果一切的努力都是追名逐利的话,那美国梦不过就是一场梦罢了,物质再丰富也无法平衡精神上的空虚。正如盖茨比,他贪慕虚荣,不择手段,傲慢无比,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必然的悲剧。而影片中尼克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宁愿选择平静踏实的生活,也不愿迷失在虚伪冷酷的上流社会。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踏实勤恳的态度,才能实现梦想,这才是“美国梦”的真正意义所在。

[1][2][6][7](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5,176.

[3][5]田玲.《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0.

上一篇:服务行业工作者年终工作总结600字下一篇:小鸡带给我的乐趣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