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上机实验题(精选9篇)
一、学生学习系统的基本表
学生:s(sno,sname , sex , age , dept);表中属性分别为:学号,姓名,性别,年龄和
系名。
课程:c(cno , cname , tname);表中属性分别为:课号,课名,教师名。选课:sc(sno , cno , grade);表中属性分别为:学号,课号和成绩。
要求:利用SQL语句创建上面三个基本表,包括:主键,外键定义。
有针对性地输入一些实验数据。
二、利用SQL语句,在上面三个基本表中,完成如下的功能
1.查找学号2至10号学生的学号、姓名和系名。
2.查找女同学的人数。
3.查找学号2至10号学生中,女同学的人数。
4.查找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注:输出性别和人数)。
5.查找‘CS’系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注:输出性别和人数)
6.查找年龄在18至20岁之间的所有男同学的学号、姓名和系名。
7.查找所有学生选修课程的门数。
8.查找学号2至15号学生中,英语成绩超过80分的学生学号和姓名。
9.查找没有学习‘物理’课程的学生姓名和系名。
10.查找‘王明’同学所学课程的门数。
11.统计‘王明’同学所学各门课程的平均分数。
12.统计英语成绩高于该课程平均成绩的人数。
13.查找查找至少选修了‘王一’和‘王二’老师所授课程的学生学号与姓名。
14.查找‘CS’系比‘MA’系的学生年龄都小的学生姓名和系名。
15.统计每个学生的总分,输出学生的学号和总分,总分按降序排列。
16.查找学号比‘王一’同学大,而年龄比他小的学生学号、姓名和年龄。
17.查找年龄大于女同学的平均年龄的男同学的姓名与年龄。
18.查找只选修了一门课程的同学的学号和姓名。
19.查找‘CS’系学生中,没有选修‘王一’老师课程的学号、姓名和系名。
20.查找至少选修了3门课程的学生学号和姓名。
21.查找每门课程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注:输出课号、最高分和最低分)
22.采用查询视图方式完成21题的功能:
利用视图方式的步骤:
建立视图,如:gdf(cno,max,min)属性:课号、最高分和最低分。利用SELECT语句对视图gdf查询显示。
在完成以上题目后,再利用SQL更新语句完成如下操作功能:
1.将所有学生的年龄增加1岁。
2.将‘物理’课程不及格的成绩改为0分。
3.删除‘王五’老师的任课信息。
4.将一门课的成绩大于等于80分学生的学号、姓名和系名插入到一个已存在(要建
关键词:上机实验 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 实验评价 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1-0017-03
一、引言
上机实验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作为支撑环境的上机实验打破了教师规定实验题目和步骤,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实验的传统模式。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上机实验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实验内容完全开放;学生在交流和协作中,进行研究性自主学习;实验学习成绩的评定不再单纯根据实验结果或实验报告,实现了实验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和智能化。因此,研究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实验学习评价对于提高上机实验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二、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简介
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目标是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和协作,以及教学双方的有效交流与互动;实现实验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和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和模块结构划分如图1所示,包括协同上机实验、实验成绩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和系统管理四个模块。
采用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作为支撑环境的上机实验过程一般是:(1)学生根据课程的进度预约实验;预约成功后,得到实验的时间、地点、目标要求和可选的实验任务;然后收集资料,自主学习准备实验。(2)在上机实验时,学生首先登录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协同完成实验任务,评价其他同学的实验方案、算法或运行结果;遇到问题可到讨论区求助;教师引导、辅助学生完成实验任务,评价实验任务。(3)在上机实验结束时,学生提交自我评价,系统辅助生成实验报告,并结合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成绩得出学生的上机实验成绩。
这种上机实验确定了具体的实验教学目标,并分解出了用于实验考核的基本实验教学目标。另外,根据实验目标设计了多项实验任务,供学生选择和修改;每项实验任务能够达到一项或多项实验目标。
三、上机实验学习评价的目的、功能和特点
上机实验学习评价是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因此,上机实验学习评价旨在增强学生对于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的了解;激励学生上机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学生的实验态度。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上机实验学习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人文特性
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实验学习评价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即“人文性”评价。因此,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2.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强化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的知识;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可在不同程度上激发学生上机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不断调整和改善实验过程,保证上机实验的学习质量。因此,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上机实验结果,而且要注意学生上机实验的整个过程。另外形成性评价应贯穿于上机实验的全过程,注重成绩背后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反映学生的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以促进各种能力的培养。在不同课程的上机实验中,还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各自权重的探索。
3.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评价的主客体也应是多元的。[1] 因此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实验学习评价包括互相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四个部分。
互相评价是指学生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参考或验证其他同学的实验方案、算法和运行结果后给出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及促进同学间的交流。
自我评价包括在实验准备阶段和在上机实验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以及在上机实验结束时提交的自我评分。
小组评价是指组长对于组内成员的评价。协同任务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任务组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协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一个学生可以参加多个任务组。
教师评价指辅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实验任务或学生的评价。对于每个学生和实验任务,教师评价不是必需的,其目的是通过评价引导上机实验的进行。
4.评价手段的数字化
在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上机实验中,学生通过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进行交流与协作。辅导教师可以面对面辅导,也可以通过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完成应答提问、删除与实验无关的讨论、删除不符合实验要求的任务和发布公开消息等辅导任务。因此大部分实验教学活动都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完成,数字化信息是上机实验的重要载体。评价的表达以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呈现出数字化特征。
5.评价方式的开放性
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上机实验内容是开放的;不仅可以选择和修改,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任务。实验学习评价的内容也具有适当的开放性,而且评价既要适合于课程,又不局限于课程,能够体现学生在上机实验中的能力培养。通过评价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要促进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6.评价形式和标准的多样化
相对于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2] 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 这决定了上机实验评价必须对学生进行多层面能力的考核,因此,评价形式和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在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上机实验中,可以针对实验任务的设计、实验方案的设计、程序运行情况、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各种评价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学习评价改变了单纯用实验数据结果和实验报告来衡量学生的成绩的方式,注重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和差异性。
四、上机实验评价的实施
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作为上机实验的支撑环境,对上机实验的评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实验学习评价实施,一般要经过以下五个环节:
1.确定实验目标和可选的实验任务
实验目标作为实验评价的基础,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确定。为便于评价,实验目标必须详细、明确而具体。在此基础上,从中分解出基本目标。基本目标指学生通过实验最低限度掌握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或具备的基本能力。
实验教师根据实验目标设计多项实验任务,每项任务对应一个或多个实验目标。学生可以从中选择或修改实验任务,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任务;但是实验任务与实验目标的对应关系必须合理,否则会影响评价结果,甚至被辅导教师删除。
2.构建实验学习评价的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作为评价的依据和前提,应围绕实验目标的完成和多层次能力的培养来构建,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模型主要包括评价指标、质量等级和评分方法三个部分。评价指标反映达到实验目标和具备能力的各个方面;质量等级描述评价指标在质量上从好到差的档次,一般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评分方法指整体评分和分项评分的计算方法,包括各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分值。评价模型由实验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上机实验经验,与学生共同商定。在与学生共同商量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每项指标的含义,以及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法。例如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VB程序设计》上机实验的自我评价表见表1,其中总分S=1.0a+0.8b+0.6c+0.4d(其中a、b、c、d分别是等级A、B、C、D对应指标的标准分值之和)。对于表1的评价结果,系统自动计算总分为:
S=1.0×(30+30+2)+0.8×(6+3+2+4)+0.6×(6+6+2)+0.4×9=86
3.在上机实验中不断进行评价
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参考其他同学的实验内容或查阅问题的回答,系统强制必须在继续其它工作前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自觉对其他同学的提问、问题的回答、任务设计、实验方案、算法和运行情况等进行评价。为了保证评价的公正性,系统仅显示每个同学的网名;为了激励学生的实验,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当前的总评结果。辅导教师也可以对提问、问题的回答、任务设计、实验方案、算法和运行情况等进行评价,但不是必需的。学生在实验结束提交时,系统强制学生提交自我评价信息。
4.系统自动进行公正的评定与分析
在全部学生提交实验后,系统自动根据评价模型计算评价结果,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每个学生提供改进性建议。
5.对评价结果进行反思
实验结束后,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系统,查阅自己的实验成绩和改进建议,反思自己的行为。通过反思了解自己有哪些不足,哪些方面需要继续努力,促进实验学习。
五、结论
文章探讨了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实验学习评价,指出了评价的目标、应具备的特点和实施过程。这种实验学习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在上机实验中进行创新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协作和创新精神;实现了实验成绩评定的多元化和智能化,降低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适合进行实验教学的多种改革研究。[4][5][6] 实践证实,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实验学习评价可操作性强,节约了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
参考文献:
[1]赵蓉. 改进课堂学习评价的对策[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6.1:81-83.
[2]任一波. 由多元智能理论引发对高职生学习评价的思考[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5):91-93.
[3]原丕业,杜秀云,王军英.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成人教育,2004.8:52-53.
[4]郑胜林,潘保昌, 徐杜等. 互动式实验教学模式之研究[J].高教探索,2004.1:80-81.
[5]贾雪枫. 创造性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 教育探索,2004.1:18-21.
(五)实验名称:排序算法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实验日期:
实验机时:3 学时实验成绩:
-----------------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主要排序算法的思想和实现技术。
二.实验内容:
1、设计一程序,要求:输入学生“软件技术基础”课的成绩(学
号、姓名、平均成绩、总学分);按总学分对学生数据进行排序。(要求:实现任选3种排序算法)
三.程序:
1、程序规范(输入数据、功能、输出数据)
2、设计分析(数据表示、算法)
3、C源代码(电子版)
二、实验环境
WINDOWS XP 和 SQLServer200
5三、实验内容:
参照完整性定义
参照完整性检查和违约处理
属性上的约束条件的定义(1.不允许去控空值 2.劣质唯一 3.用CHECK短语指定列值应该满足的条件)
属性上的约束条件检查和违约处理
元祖上的约束条件的定义
完整性约束命名子句
修改表中的完整性限制
定义触发器
激活触发器
四、程序源码与运行结果
一、定义SC中的参照完整性。
CREATE TABLE SC
(Sno CHAR(9)NOT NULL,Cno CHAR(4)NOT NULL,Grade SMALLINT,PRIMARY KEY(Sno,Cno),FOREIGN KEY(Sno)REFERENCES Student(Sno),FOREIGN KEY(Cno)REFERENCES Course(Cno));
二、显式说明参照完整性的违约处理示例。
CREATE TABLE SC
(Sno CHAR(9)NOT NULL,Cno CHAR(4)NOT NULL,Grade SMALLINT,PRIMARY KEY(Sno,Cno),FOREIGN KEY(Sno)REFERENCES Student(Sno)
ON DELETE CASCADE
ON UPDATE CASCADE
FOREIGN KEY(Cno)REFERENCES Course(Cno)
ON DELETE NO ACTION
ON UPDATE CASCADE);
三、在定义SC表时,说明Sno,Cno,Grade属性不允许取空值。
CREATE TABLE SC
(Sno CHAR(9)NOT NULL,Cno CHAR(4)NOT NULL,Grade SMALLINT NOT NULL,PRIMARY KEY(Sno,Cno),四、建立部门表 DEPT,要求部门名称 Dname列取值唯一,部门编号Deptno列为主码。(列值唯一)
CREATE TABLE DEPT
(Deptno NUMERIC(2),Dname CHAR(9)UNIQUE,Location CHAR(10),PRIMARY KEY(Deptno)
五、Student表中Ssex只允许“男”或“女”。(用 CHECK 短语指定列值应该满足的条件)CREATE TABLE Student
(Sno CHAR(9)PRIMARY KEY,Sname CHAR(8)NOT NULL,Ssex CHAR(2)CHECK(Ssex IN(„男‟,„女‟)),Sage SMALLINT,Sdept CHAR(20)
六、当学生的性别是男时,其名字不能以 MS.打头。(元组上的约束条件的定义)CREATE TABLE Student
(Sno CHAR(9),Sname CHAR(8)NOT NULL,Ssex CHAR(2),Sage SMALLINT,Sdept CHAR(20),PRIMARY KEY(Sno),CHECK(Ssex=„女‟ OR Sname NOT LIKE „ MS.% ‟));
七、完整性约束命名子句
CONSTRAINT <完整性约束条件名> [PRIMARY KEY 短语ㄧCHECK 短语]
例1:建立学生登记表Student,要求学号在90000-99999之间,姓名不能取空值,年龄小于30,性别只能是“男”或“女”。
CREATE TABLE Student
(Sno NUMERIC(6)
CONSTRAINT C1 CHECK(Sno BETWEEN 90000 AND 99999),Sname CHAR(20)
CONSRAINT C2 NOT NULL,Sage NUMERIC(3)
CONSTRAINT C3 CHECK(Sage < 30),Ssex CHAR(2)
CONSTRAINT C4 CHECK(Ssex IN(„男‟,„女‟)),CONSTRAINT StudentKEY PRIMARY KEY(Sno));
例2:建立教师表 TEATHER,要求每个教师的应发工资不低于3000元。应发工资实际上就是实发工资例Sal与扣除项Deduct之和。
CREATE TABLE TEATHER
(Eno NUMERIC(4)PRIMARY KEY,Ename CHAR(10),Job CHAR(8),Sal NUMERIC(7,2),Deduct NUMERIC(7,2),Deptno NUMERIC(2),CONSTRAINT EMPFKey FOREIGN KEY(Deptno)REFERENCES DEPT(Deptno),CONSTRAINT C1 CHECK(Sal+Deduct >=3000));
八、限制修改表Student中的约束条件,要求学号改在900000-999999之间,年龄由小于30改为小于40。(修改表中的完整性)
可以先删除原来的约束条件,再增加新的约束条件。
ALTER TABLE Student
DROP CONSTRAINT C1;
ALTER TABLE Student
ADD CONSTRAINT C1 CHECK(Sno BETWEEN 900000 AND 999999),ALTER TABLE Student
DROP CONSTRAINT C3;
ALTER TABLE Student
ADD CONSTRAINT C3 CHECK(Sage <40);
九、SQL 使用 CREATE TRIGGER 命令建立触发器,其一般格式为
CREATE TRIFFER <触发器名>
{ BEFORE AFTER } <触发事件> ON <表名>
FOR EACH {ROW STATEMENT}
[WHEN <触发条件>]
<触发动作体>
例:定义一个BEFORE 行级触发器,为教师表Teacher定义完整性规则“教授的工资不得低于4000元,如果低于40000元,自动改为4000元”。
CREATE TRIGGER Insert_Or_Sal
BEFORE INSERT OR UPDATE ON Teacher
FOR EACH ROW
AS BEGIN
IF(new.Job=‟教授‟)AND(new.Sal<4000)THEN
new.Sal :=4000;
END IF;
END;
十、执行修改某个教师工资SQL语句,激活上述定义的触发器。
UPDATE Teacher SET Sal=800 WHERE Ename=„陈平‟;
执行顺序是:
执行触发器 Insert_Or_Update_Sal;
执行SQL语句“UPDATE Teacher SET Sal=800 WHERE Ename="陈平";" 执行触发器Insert_Sal;
执行触发器Update_Sal.十一、删除触发器的SQL语法如下:
DROP TRIGGER <触发器名> ON <表名>;
触发器必须是一个已经创建的触发器,并且只能由具有相应权限的用户的删除.例: 删除教师表 Teacher 上的触发器 Insert_Sal。
DROP TRIGGER Insert_Sal ON Teacher;
五、实验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我对于创建和修改触发器和完整性约束的语法搞不明白
**********************************************************************
在考生文件夹下有一个工程文件sj44.vbp(相应的窗体文件名为sj44.frm),其功能是通过调用过程Sort将数组按降序排序,请装入该文件。程序
运行后,在四个文本框中各输入一个整数(如图1所示),然后单击命令
按钮,即可使数组按降序排序,并在文本框中显示出来(如图2所示)。
这个程序不完整,请把它补充完整,并能正确运行。
要求:
去掉程序中的注释符,把程序中的?改为正确的内容,使其实现上述功
能,但不能修改程序中的其他部分。最后把修改后的文件按原文件名存
盘。
图1
图2 本题的考查的是数组的应用,通过调用过程Sort将数组按降序排序,Ubound()函数是用来获得数组的上界,Lbound()函数是获得数组的下界,打开工程文件sjt4.vbp和相应的窗体文件名为sjt3.frm,在代码窗口中补充如下代码:
Private Sub Sort(a()As Integer)Dim Start As Integer, Finish As Integer Dim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 t As Integer Start = LBound(a)Finish = UBound(a)For i = Finish To 2 Step-1 For j = 1 To Finishlowerbound+1)* Rnd + lowerbound)这里,upperbound是随机整数范围的上限,而lowerbound则是随机整数范围的下限。修改后的主要代码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Text1.Text = “": Text2.Text = ”“ For i = 1 To 10 a(i)= Fix(Rnd * 99 + 1)For j = 1 To i1 Exit For End If(避免取相同的值)
Next j Next i For i = 1 To 10 Text1.Text = Text1.Text + Str(a(i))+ Space(2)(隔两个空格输出下一个)Next i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Dim num As Integer, i As Integer num = InputBox(”请输入待查找的数“)For i = 1 To 10 If a(i)= num Then
盗版必究,版权所有。------vb作战小队
Text2.Text = Str(num)+ ”是数组中的第“ + Str(i)+ ”个值“ Exit For End If Next i If i > 10 Then Text2.Text = Str(num)+ ”不存在于数组中“ End If End Sub 按要求保存文件即完成本题。】
在名称为Form1的窗体上有三个Label控件和两个名称分别为COMSTART、COMEXIT,标题分别为”开始“、”退出“的命令按钮。编写函数ITEM(A,N)其功能是由数字A组成的不多于N位数的整数,并利用该函数求8+88+888+8888的和,结果写入考生文件夹下的wy36.dat文件中。执行完毕”开始“按钮变成”完成“,且无效(变灰)。
【语法
[Public | Private | Friend] [Static] Function name [(arglist)] [As type] [Statements] [name = expression] [Exit Function] [statements] [name = expression] End Function声明Function过程的名称,参数以及构成其主体的代码。】
在名称为Form1的窗体上有五个Label控件和两个命令按钮,数据文件stud1.dat,存放考生的考号、姓名、成绩。1)自定义一个数据类型stu,字符型数据定长为10。
2)按”开始“按钮后,能从考生文件夹下的stud1.dat 中读出所有数据并写入考生文件夹下的stud.dat文件中; 3)执行完毕,”开始“按钮变成”完成“,且无效(变灰);
第6 题.在名称为Form1的窗体上画二个文本框,名称分别为T1、T2,初始情况下都没有内容。请编写适当的事件过程,使得在运行时,在T1中输入的任何字符,立即显示在T2中(如图所示)。程序中不得使用任何变量。*注意:
存盘时必须存放在考生文件夹下,工程文件名为sjt5.vbp,窗体文件名为sjt5.frm。
Private Sub T1_Change()T2.Text = T1.Text End Sub 按要求保存文件即完成本题。
真・vb大题・正式版1.0
第30题在名称为Form1的窗体上用名称为shape1的形状控件画一个长、宽都为1200 的正方形。请设置适当的属性满足以下要求:
1)窗体的标题为”正方形“,窗体的最小化按钮不可用;
2)正方形的边框为虚线(线型不限)。运行后的窗体如图所示。
注意:
存盘时必须存放在考生文件夹下,工程文件名为sj116.vbp,窗体文件名
为sj116.frm。
【本题主要考查了形状控件的Width、Height和BorderStyle属性,同时考查了窗体的Caption和MinButton属性。Width:设置对象的宽度。Height:设置对象的高。BackStyle:设置边框类型。Caption:设置标题。
MinButton:设置窗体最小化按钮是否可用。本题各控件属性设置如下: 控件名 属性 属性值 Shape1 Width 1200 Shape1 Height 1200 Shape1 BackStyle 2-Dash Form1 Caption 正方形 Form1 MinButton False】
第9题.在考生文件夹下有一个工程文件sj83.vbp,相应的窗体文件为sj83.frm。在窗体上有一个命令按钮,其名称为Command1,标题为”计算并输出“。程序运行后,如果单击命令按钮,程序将计算500以内两个数之间(包括开头和结尾的数)所有连续数的和为1250的正整数,并在窗体上显示出来。这样的数有多组,程序输出每组开头和结尾的正整数,并用”~“连接起来,如图所示。该程序不完整,请把它补充完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作为一门必修课对培养学员从事任何领域的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使成教学员的基本素质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要提高计算机上机课的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计算机课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各高校计算机实验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是计算机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目前成教生计算机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员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成人教育生源十分复杂,有高中应届生、高中往届生、高中肄业生及社会青年。一部分学员计算机基础好,起点很高,但也有部分学员基础差、起点底,造成他们在学习和实践操作水平上极大的差异性。面对这样一群层次跨度比较大的群体,教师在教学中很难采用同一个标准和同一个进度。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经常出现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下”,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一问题也是很多学校的共性问题。
(二)授课模式一刀切
传统的授课模式要求每个学员都按部就班完成书本上的实验内容或教师布置的实验内容,给每个学生制定一样的“进度表”。这样做看似“有章可循”,实际却不利于学员根据自身情况安排进度。由于学员层次上的差异,加之不少学员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因此时常出现实验时上网聊天、玩游戏现象,而另一些基础好的学员因为實验内容太过简单,无挑战性而觉得课程索然无味,这些现象都使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一目标难以达到。
(三)考核方式混乱
本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教师出题,学员根据题目上机做题,通过U盘或者网络回收。每个环节都是人工操作、人工干预,学员有空子钻(比如回收答案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趁乱作弊),导致分数不能真实地反应学员的学习水平,教师阅卷难度也大。
二、对现存问题的解决之道(一)实施层次化、模块化教学
建立一个更“人性化”的学习模式,给予学生更多压力,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表”。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教计算机教学为例,授课内容基本包括以下几大模块:Windows操作系统模块、Office软件使用模块、网络与Internet基本应用模块,每个模块安排两次集中学习。考虑到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针对每个模块提供两次考核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第一次考核过关的可以加成一定的系数(如1.1),取两次考核高分记入课程成绩。这样的设计有如下一些好处:一是给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前结束必修部分的学习,这样他们可以省出时间深入学习其它内容;二是给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多次机会,不“一棍子打死”,让他们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三是给所有人一个“激励”,因为第一次考核成绩有1.1的系数,每个学生都会努力争取在第一次考出好成绩,客观上促进了超前学习。
(二)完善题库建设,实现“智能化”阅卷
针对目前考核方式混乱这一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试题库,全面实现“机考”,即考试采用一套基于网络的“考试系统”,教师从题库中抽题,学生随机抽卷(每人不同),提交试卷后系统自动阅卷。如此成绩更加客观、公正,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三、对更好地开展成教生计算机实验课的几点建议
(一)合理安排好“优等生”的深入学习,稳定教学秩序。由于教改的激励,一部分基础好的学员提前通过课程考核并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学员可以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新思想、新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老师探讨解决。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书育人,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因人施教,对于有专长、有新思想、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教师能够给予启发、引导,加强定向培养,使学生更讲一步。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甚至可以提供一些科研机会,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吸收他们参加教师的教学课件建设,使他们的所学可以“有所用”,并且“有所升华”。
(二)加强机考系统建设。机考系统是整个教改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教改的支撑环境,它的良好运行是教改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我们要加强机考所依托的网络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对机考所使用的题库要花大力气进行建设,使考核的内容更科学,更有效度、区分度,更能正确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针对成人教育的计算机基础实验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模式的改革还是考核手段的改革都有很多值得研究、探讨的地方。各高校只有立足自己的现实条件,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极加强协作,建立共享机制,才能使计算机基础实验的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兰晓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4).
[2]田 莉.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与心得[J].企业技术开发,2008(02).
[3]吴功宜. 计算机网络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莫 雷. 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编写一个C++程序,计算并输出两个同符号的整数m与n的整商(其中| m | ≤ 10,1000| n | ≤ 10)。
2、编程求解皇后问题。在m*m的棋盘上有n个皇后(n ≤ m),输出所有合法的皇后排列(即在任何一行、一列或一条对角线上,仅能放置一个皇后)。
3、实现图书馆借书系统,其功能包括:
(1)申请新的图书证;
(2)注销图书证;
(3)图书查询,方式包括按书名、作者、关键字查询等;
(4)借书(包括续借、预约);
(5)书到期后,发送还书的通知;
(6)还书(包括过期罚款);
(7)读者状态查询;
(8)读者个人信息修改(包括修改密码)。
4、编写一个C++程序,它能根据读入的某二叉树的中序序列和后序序列(两个英文字母串,每个串长不大于80,各占一行),构造该二叉树,并输出该二叉树的前序序列、叶的个数、二度结点个数及其从根节点开始的最长路径上的各结点。
(4)将WD11C.DOC文档内容复制到一个新文件中,在所拷贝表格的右侧增加一列,在新增列中填入相应的数字,变成如图所示4行4列的表格,各列宽度改为 3厘米,表格内数据的字体设置成宋体,字号设置成四号,并以WD11D.DOC为文件名保存。
第12题、 ****** 本套题共有5小题 ******
(1)新建文档WDA01.DOC,插入文档WTA01.DOC,将文中所有“汽车”替换为“轿车”,存储为文档WDA01.DOC。
(2)新建文档WDA02.DOC,插入文档WDA01.DOC,将标题段文字“轿车市场春意渐浓”设置为黑体,三号,居中,并加上文字黄色底纹。存储为文档WDA02.DOC。
(3)新建文档WDA03.DOC,复制文档WDA02.DOC,将正文文字设置为楷体GB_2312、五号,各段左右各缩进1.8厘米,首行缩进0.8厘米,1.1倍行距。存储为文档WDA03.DOC。
(4)新建文档WDA04.DOC,插入文档WTA01.DOC,将全文连接成一段。将新的一段分等宽两栏排版,栏宽为7.0厘米,存储为文档WDA04.DOC。
(5)新建文档WDA05.DOC,插入文档WTA02.DOC,将文中提供的6行统计数字转换成一个6行4列的表格,列宽1.8厘米,列间距为 0厘米。表格中的文字设置为宋体、五号,第一行和第二列文字居中,其它各行各列文字或数字右对齐。存储为文档WDA05.DOC。
第13题、 ****** 本套题共有5小题 ******
(1)新建文档WDA01.DOC,插入文档WTA01.DOC的内容,将文中所有“星星”替换为“行星”,存储为文档WDA01.DOC。
(2)新建文档WDA02.DOC,插入文档WDA01.DOC的内容,将标题段文字(“行星连珠”会引发灾害吗?)设置为宋体、小三号、居中,添加文字蓝色阴影边框(边框的线型和线宽使用缺省设置),正文文字(“行星连珠”时,……也小得可以忽略不计。)设置为四号、楷体_GB2312,存储为文档WDA02.DOC。
(3)新建文档WDA03.DOC,插入文档WDA02.DOC的内容,正文各段落左右各缩进1.8厘米,首行缩进0.8厘米,段后间距12磅。存储为文档WDA03.DOC。
(4)新建文档WDA04.DOC,插入文档WTA01.DOC的内容,将标题段和正文各段连接成一段,将此新的一段分等宽两栏排版,要求栏宽为7厘米,存储为文档WDA04.DOC。
(5)新建文档 WDA05.DOC,插入文档 WTA02.DOC的内容,在表格最后一列后插入一列,输入列标题“实发工资”,计算出各职工的实发工资。将表格设置为列宽2厘米,行高20磅,表格内的文字和数据均水平居中和垂直居中。存储为文档WDA05.DOC。
第14题、 ****** 本套题共有5小题 ******
(1)在考生文件夹下,新建文档WDA01.DOC,插入文档WTA01.DOC的内容,将文中“教委”替换为“教育部”。存储为文档WDA01.DOC。
(2)在考生文件夹下,新建文档WDA02.DOC,复制文档WDA01.DOC的内容,将标题段文字(“高校科技实力排名”)设置为三号楷体_GB2312、加粗、居中,并添加文字黄色底纹。存储为文档WDA02.DOC。
(3)在考生文件夹下,新建文档WDA03.DOC,复制文档WDA02.DOC的内容,将正文文字(由教育部授权,……本版特公布其中的“高校科研经费排行榜”)设置为小四号宋体,各段落左右各缩进1.2厘米,首行缩进0.8厘米,段后间距12磅,将标题段的段后间距设置为16磅。存储为文档WDA03.DOC。
(4)在考生文件夹下,新建文档 WDA04.DOC,复制文档 WDA03.DOC的内容,将正文各段连接成一段,分等宽、两栏排版,栏宽为 7厘米。 存储为文档WDA04.DOC。
(5)在考生文件夹下,新建文档 WDA05.DOC,插入一个6行6列表格,设置列宽为2.5厘米,行高为20磅,表格边框线设置为0.5磅双实线,表内线设置为0.75磅单实线,将表格修改成如下形式。存储为文档WDA05.DOC。
第15题、 ****** 本套题共有5小题 ******
(1)在考生文件夹下,新建文档WDA01.DOC,插入文档 WTA01.DOC的内容,将全文中的“实”字改为“石”字,存储为文档WDA01.DOC。
【例1】 在许多生物实验中都需要活的细胞作实验材料,否则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下列处于活态的细胞有( )
① 浸在30%的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 ② 放在10%的HCl溶液中,浸泡10~15 min的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 ③ 放在0.1%的盐水中的人的红细胞 ④ 浸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中20 min的洋葱根尖
A. ①②B. ①④
C. ②④D. ②③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高中生物教材上有关实验知识的试题。题目的要求是实验中需要活的细胞作实验材料,如果细胞死掉就得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也就是说在提供的4种条件下,必须确保细胞是活的。浸在30%的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一定是活细胞。放在10%的HCl溶液中的细胞,HCl的作用是对植物组织进行解离,使组织中的细胞分散。盐酸是强酸,因此处在强酸中的细胞肯定无法存活。放在0.1%的盐水中的红细胞也将会死亡。因为人的红细胞的等渗溶液是0.9%的生理盐水,0.1%的盐水的渗透压与0.9%的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相比较,低得太多,所以细胞会膨胀破裂。当洋葱根尖浸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中,由于亚甲基蓝是一种活体染色剂,一般不影响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所以浸在0.01%的亚甲基蓝的溶液中的洋葱根尖细胞还是活细胞。
答案:B。
【例2】 放在30%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
A.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B. 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
C. 洋葱表皮细胞
D. 干种子细胞
解析:这是一道认知层次比较低的实验试题,考查的内容是选择实验材料。解答本题必须掌握2个基础知识:一是能够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应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的活细胞;二是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分离,即必须是具有细胞壁和液泡的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属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干种子细胞和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均无大的液泡,不能发生渗透作用,即便失水也很难观察到原生质层的变化。而洋葱表皮细胞具有大的液泡和细胞璧,因此在30%的蔗糖溶液中,由于渗透作用失水会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C。
【例3】 有甲、乙、丙、丁4盆长势均匀的植物置于阳光下,甲添加品红色光;乙添加绿色光;丙添加品红色滤光片A;丁添加绿色滤光片B(图1)。经过一段时间,各盆中长势最旺的和长势最差的是下列哪一组()
A. 甲和乙B. 乙和丙
C. 甲和丁D. 丙和丁
解析:本实验是研究不同波长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实验。叶绿素的吸收光谱是红光和蓝紫光,绿色植物的作用光谱与吸收光谱基本是一致的。在同一阳光照射的条件下,甲添加品红色光,这种光在叶绿素的吸收光谱范围内,比单独在阳光下的光合作用要有所增强;乙添加的是绿色光,不在叶绿素的吸收光谱范围内,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说属于无效光,对光合作用几乎没有影响;丙添加了品红色滤光片,这种滤光片只能让品红色光通过,其余的光很少或不能通过,特别是蓝紫光不能通过,所以光合作用相对较弱;丁添加的是绿色滤光片,这种滤光片只能让绿色光通过,而绿色光不在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内,所以丁植物几乎不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C。
【例4】 如图2所示,在a、b试管内都加入含30个碱基对的DNA,c、d试管中加入RNA,4只试管内都有产物生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d两试管内的产物是相同的,但a试管内模拟的是______的过程,d试管内模拟的是______的过程。
(2) b、c试管内的产物都是______,b试管内模拟的是______过程,c试管内模拟的是______过程,但b试管的产物中最多含有个碱基,有 个密码子。
(3) d试管内加入的酶比a试管加入的酶多了______。
解析:本实验是研究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即“中心法则”的内容。依据各试管中加入的物质及原料可推断模拟的过程,依据加入DNA中的碱基数可推断各产物中的碱基数或密码子数。
答案:(1) DNA复制 逆转录 (2) RNA 转录 RNA的复制 30 10 (3) 逆转录酶
【例5】 图3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杆菌,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几天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都是以枯草杆菌为食的。根据图示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 枯草杆菌和草履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草履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A和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 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果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能否共存?试解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根据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的试题。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都以细菌为食,所以草履虫与枯草杆菌之间的关系应属于捕食关系;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的生态需求是基本一致的,都以细菌为食,所以它们之间为争夺食物而进行激烈的种间竞争。但双小核草履虫的繁殖速度比大草履虫快,种群发展迅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占据整个生存空间,因此双小核草履虫以种群的群体优势,在争夺食物和空间的斗争中获胜,大草履虫则被淘汰出局。
答案:(1) 捕食 竞争 (2) 枯草杆菌 双小核革履虫 (3) 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4) 双小核草履虫在争夺食物等生态资源方面占有优势,使大草履虫被淘汰 (5) 能。原因是在一个自然的池塘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草履虫的捕食者,如栉毛虫等,通过捕食者控制着草履虫的数量,所以双小核草履虫在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不可能占有绝对的优势。
【例6】 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试图证明“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如生长素只能从胚芽鞘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1)材料用具:胚芽鞘、琼脂、刀片等。
(2)方法、步骤与结果:
①制备琼脂块,如图4所示。
②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上面放含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如图5所示。
(3)结论:以上实验证明了“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我们认为,仅用该实验步骤①、②、③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
解析:实验设计中的不严密之处是没有设对照实验。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植物对生长素的运输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即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不能倒转过来运输。题中已给予的实验是证明生长素能够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但不能说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上端。所以要设一个对照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上端。对照实验的设计是在题中提供的实验基础上,将胚芽鞘中间段的上下端颠倒即可,然后观察其实验结果。预测的结果应是胚芽鞘不弯曲。
答案:补充方法、步骤与结果①:另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倒放。上面放含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如图7所示。
补充方法、步骤与结果②:取补充步骤①下面琼脂块b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如图8所示。
【例7】 表1为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请分析回答。
注:① 每天需喂等量饭粒少许;② 甲硫咪唑为甲状腺激素合成抑制剂。
(1) 自来水必须经过________处理,以减少自来水中的________。
(2) 每天换一次水,每次换3/4的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 此实验的实验假设是________。增加C组的目的是________。
(4) 此实验以青蛙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是________。欲在实验室观察蛙发育的过程,适宜的条件是________。
① 适宜的温度;② 低温;③ 玻璃缸密闭;④ 玻璃缸敞口,并放入水草;⑤洁净的河水;⑥ 自来水。
(5) 预测实验结果是:A组________________;B组________________;C组________________。
(6) 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探究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个体发育为背景。以蝌蚪作为研究的最佳实验材料,主要是因为青蛙的个体发育为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而且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为假设→预期→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本题以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个体发育为假设,通过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变态的影响,来验证这一假设。通过A、B、C组实验的研究,预测其结果是A组中由于含有甲状腺激素,蝌蚪的发育变化迅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一个小型青蛙;B组由于含有甲状腺激素合成抑制剂,则蝌蚪因缺少甲状腺激素而发育停止,不能形成青蛙;C组作为对照,蝌蚪正常发育。
【数据结构上机实验题】推荐阅读:
数据库上机实验题06-30
数据处理上机实验报告06-25
网络数据库上机实验01-26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05-30
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06-23
数据结构实验线性表12-13
数据结构图实验总结03-26
数据结构实验3报告doc09-06
福州大学数据结构实验报告-线性表06-24
数据结构二叉树操作验证实验报告12-0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