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成功的启示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富兰克林成功的启示(精选8篇)

富兰克林成功的启示 篇1

富兰克林写到,“不要害怕错误,你会认识失败,然后继续努力直至成功。”

拖延症者往往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他们希望他们的第一次努力就获得完美的胜利,但到最后,往往是什么也没有做成。

另一方面,部分拖延症者认为好像天生是失败的命,富兰克林反对这样认为,“为失败而作准备,你只能准备迎接失败。”

富兰克林成功的启示 篇2

1 克林顿时期美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历史

克林顿时期美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历史, 就是美国明确提出与实施科技创新国家战略, 促进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的历史。

1.1 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国家战略

1992年11月3日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后, 接连发表了《技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将技术用于美国经济增长:构筑美国经济实力的新方向》等一系列声明与报告, 认为冷战结束后, 美国国家安全已由原来取决于军事实力改变为取决于经济和技术整体实力;美国应该以保持和促进国家的科学研究与创新优势来维持与巩固自身在全球的霸主地位。特别是1994年8月, 克林顿政府发表了《为了国家利益发展科学》的报告, 指出科学技术不仅是无尽的边疆, 更是无尽的资源;今天对前沿科技的长期投入, 也是对未来的“风险投资”;美国科技应确保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同时提出了美国科技发展的五个主要目标, 即在科学知识前沿保持领先地位, 加强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之间的联系, 促进政府、工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以增加对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的投资并有效利用物力、人才和财力资源, 为21世纪造就最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提高所有美国人的科技与文化[1][2]。这个报告是近代美国科技自主创新历史上三个最具影响力的报告之一。它的发表标志着科技创新已正式成为美国国家战略。

1.2 科技自主创新的举措

为了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 克林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第一, 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协调、管理全国科技工作。为了提高科技工作在国家宏观管理与决策系统中的战略地位, 更有效协调联邦政府各部门和各州的科技工作, 克林顿上任不久后的1993年, 美国便成立了由总统、副总统、国务卿、总统科技顾问和商务部长等10多位相关的部 (局) 长组成的内阁级别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NSTC) , 由克林顿总统亲任主席。这是建国近220年来的第一次。

第二,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克林顿时期, 美国一方面继续实施1980年代里根—布什时期各种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法律法规, 一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对部分科技创新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 同时制订了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如:在1980年《史蒂文森—韦德勒技术创新法》1986年、1989年、1991年修正案的基础上, 继续颁布了1995年《国家技术转移促进法》、1997年《联邦技术转让商业化法》、2000年《技术转移商业化法》等修正案, 使联邦政府及其实验室、合作方、专利权人各方在技术转移中的权利、义务更加明确, 进一步促进了研发成果的商品化;出台1993财年《国防部授权法》, 指令国防部面向中小企业发布技术转移指南, 加大对接受国防部资助的非官方研发中心支持力度等。

与此同时, 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体系。首先, 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克林顿时期, 随着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日益彰显, 美国将网络营销模式等新兴技术形式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同时在国际贸易中通过美国综合贸易法案“特殊301条款”、《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TRIPS) 、《乌拉圭回合协议法》等保护知识产权。

其次, 不断完善技术标准战略。1995年, 根据《联邦技术转移促进法》的要求, 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 (NIST) 作为联邦政府工作部门第一个承担起了联合产业部门向传统的非强制性标准领域推广技术、标准、测量方法等的职责。至2000年底,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成功发布了美国技术标准领域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美国国家标准战略》。

再者, 不断完善人才政策。1996年, 美国《成人教育法》规定所有雇主每年必须支付全体员工工资总额1%以上的资金开展在职教育。1999年, 美国教育投入甚至超过了当年度军费开支。同时, 美国还及时修改移民政策, 将1990年开始的H—IB签证计划中拟给外国技术人才的每年6.5万个名额很快提高到11.5万个, 2001年甚至达到19.5万个, 并通过发放助学金储备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创新人才。前苏联解体后, 美国适时延揽了一大批前苏联军工专家移民美国。

四是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美国国内税收法1986年规定研发经费增加后, 研发主体可在10年内获得该增加值20%的退税。1995年底到期后, 这项政策继续适用。2000年2月美国国会表决通过的《网络及信息技术研究法案》更是将其适用期无限期延长[3]。 此外, 美国还将小企业的先进技术长期投资收益税降低50%。

五是企业支持政策不断完善。美国一向信奉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然而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 除继续实施1980年代里根—布什时期“政府—企业”伙伴关系计划, 并更加注意既往原则 (如“竞争前”原则、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共同受益原则等) 外, 克林顿政府扶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还出现了突破“竞争前”原则向研发成果商业化、产业化阶段延伸的趋势。

六是风险投资政策不断完善。美国的风险投资一直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但克林顿政府还十分注重通过政策支持、税收减免、 (建立小型资本市场NASDAQ) 完善退出机制等方式激活风险投资, 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资本市场。据NVCA、Thomson Venture Economics等统计, 美国风险投资所募基金从1992年的30亿美元一举上升到1994年的341.2亿美元、2000年的1061亿美元。

七是军事科技政策的不断完善。冷战结束后, 美国大幅度压缩军事开支与国防研发支出, 实施“技术再投资计划”促进军民合作研发;对研发“军转民”技术的公司提供减税和财政补贴, 为民用企业与产业发展进行研发投资, 从而推动了军事科技向军民两用技术乃至民用技术的发展。

八是其它科技政策的完善。如在基因技术发展后, 出台相关政策禁止克隆人本身, 要求注意转基因农产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影响;在信息产业发展起来后, 出台政策保护个人隐私权;在新材料技术发展后, 要求注意纳米技术的安全性……特别是美国政府十分注重高技术的社会影响, 在几乎所有重大科技计划中都把社会影响单独条列出来。[3]

第三, 持续、稳定、大量地进行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研发投入与税收优惠等是美国政府调控研发活动的传统方法。克林顿时期, 美国科技创新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加。见表1。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据 ① http://www.nsf.gov/statistics/nat I patterns/, ②李宏伟 50年来美国科技投入变化规律分析,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5 (1) :11~ 20, 等整理

从表1可知, 就研发投入来源构成而言, 联邦政府与产业界的投入占了95%左右, 其中产业界又占约64%。就研发强度 (GERD/GDP) 而言, 1992、1993、1994、1995年全美研发强度分别为2.64%、2.54%、2.44%、2.36%。进入新世纪, 2001年, 全美研发强度上升到2.71%。如表2所示。

李宏伟 (2005年) 研究OECD统计资料后发现, 美国的研发强度位居OECD成员国第五、世界第六位, 仅次于以色列、瑞典、芬兰、日本等国。

第四, 继续制订与组织实施一系列科技计划。克林顿主政后, 十分强调继续实施此前业已开始的一系列推广应用高技术的联邦计划, 如制造技术推广计划 (MEP) 、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 (SBIR) 、先进技术计划 (ATP) 、合作研究与开发计划 (CRADA) 等, 同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实施了不少新计划, 如中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 (SBTT) 、技术再投资计划 (TRP)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 (NII, 通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两用科学与技术计划 (DUS&T) 、新一代汽车伙伴计划 (PNGV) 、21世纪信息技术计划 (IT2) 、人类基因组计划 (HGP) 、美国国家纳米计划 (NNI) 以及航天科技计划、环保技术研究计划等[3,4,5]。这些科技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对克林顿时期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DERD/GDP, %)

数据来源:⑴ 国家统计局, 2005国际统计年鉴, 2005:362;⑵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 2006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6:346~347;⑶ 孙圣兰, 美国研发经费投入分析及建设, 中国基础科学, 2005 (2) : 51~52. ⑷ 李宏伟, 50年来美国科技投入变化规律分析,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5 (1) : 11; ⑸ http://www.nsf.gov/statistics/nat I patterns/; ⑹ OECD , Main S&T Indicators , 1995

第五, 大力推动研发成果的商业化与产业化。克林顿政府时期, 美国先后废除了一批妨碍创新的联邦管制, 修订、保留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 并陆续颁行了《1992年小企业技术转移法》、《1995年国家技术转让与促进法》、《2000年技术转让商业化法》等一批新的促进技术转移的法律法规;同时通过实施ATP、TRP等国家科技计划, 大幅度增加了民用技术与军民两用技术研发支出 (其中仅关于ATP的预算在1992财年至1998财年间就增长了20倍以上) ;使联邦实验室作为技术商业化、产业化的伙伴更多地介入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的活动, 甚至将部分国家实验室委托私营企业管理;鼓励国防部门更多地采购民用企业零部件产品等措施来推动成果商业与产业化, 从而大大加快了创新的进程。

第六, 大力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除了钢铁、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外, 克林顿时期十分注重发展信息、纳米、基因、新能源、环保技术等新兴高技术产业以及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通过实施1993年“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 (NII) ”, 把信息技术产业以及相应的信息服务业作为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加以扶持与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振兴;通过培育现代服务业, 使美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1995年达到66%, 1997年达到72%, 2002年达到了78%, 并逐渐取代钢铁、汽车、建筑、石油加工、机器 (设备) 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成为支撑美国经济的主要产业。

第七, 大力培养与引进海内外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依靠便是创新人才。世界上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的重视莫过于美国者!美国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科技、军事、经济超级强国, 与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密切相关!至于具体作法, 可参见“第三, 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体系“之”再者, 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内容。

第八,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国家之一。进入1990年代后, 美国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保护自己知识产权及相关利益, 另一方面借此限制、约束与打击竞争对手。其保护范围之广, 其保护力度之大, 均超过此前任何时期。

1.3 科技自主创新的成就

1.3.1 科技成就。

资料[6][7] 表明, 在1992~2001年共10年间, 美国共有64人次获得38项诺贝尔奖, 年均约为3.8项, 分别是1974~1991年均3.11项、1946~1973年年均2.14项、1943~1945年年均2项的122.19%、177.57%、190.00%。其中获物理学奖的有17人次共8项, 获化学奖的有14人次共10项, 获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有14人次共9项, 获和平奖的有1人次共1项, 获文学奖的有1人次共1项, 获经济学奖的有17人次共9项。 此外, 在1991~2001年间先后有3人2次获得过“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

分析可知, 1991~2001年间, 美国在知识创造方面继承与发展了1974~1991年间的良好发展势头。年均3.8项诺贝尔获奖数较1974~1991年间3.11项大为增加,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0年间二获菲尔兹奖, 年均0.2项, 也大大超过此前1974~1991年间年均约0.14项的水平。

在10年中, 除1992、1999年缺物理学奖, 1996年缺生理或医学奖外, 美国几乎每年都将三大自然科学奖悉数收入囊中;特别是每年都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实在是前所未有。说明美国科技自主创新已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入了原始创新高潮阶段。

在基础理论研究硕果累累的时候, 美国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大事也接踵而至。

由表3可知, 1992~2000年共9年间, 美国科技大事约312件, 年均约34.67件, 分别是1974~1991年间36.83件的94.16%、1946~1973年间20.36件的170.29%、1940~1945年间22.50件的154.09%、1915~1939年间15.28件的226.90%!除略低于此前的1974~1991年间外, 年均大事数超过其它任何时段。

资料来源:根据 ①丁长青 , 中外科技与社会大事总览, 2006:1050~1132; ②利萨·罗斯纳, 科学年表, 2007:287~312, 395~396, 401~402, 408、410; ③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 哈罗德·多恩,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2007:492~517, 等整理计算

1.3.2 经济成就。

科技自主创新步入高潮, 美国经济成功迈入了一个以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高逆差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1991~2000年间, 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3.2%, 占世界经济比重从24%增加到30%;其中1994年开始, 美国经济增长幅度达4%;1997年~2001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4.5%;1998年, 美国实现了数十年后的首次财政盈余;2000年, 不仅财政盈余占当年GDP总值的2%, 而且延续了123个月的经济扩张期超过了19世纪60年代, 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1998年4月, 纽约道·琼斯指数突破9000点大关;2002年2月, 道·琼斯指数突破10000点大关。失业率由1992年的7.4%下降到1997年的4.3%, 2000年更是下降到创纪录的3.8%, 实现了西方经济学中的所谓“充分就业”。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3%以下;物价上涨率由1992年的3%下降至1997年的2%, 1998年进一步下降至1%, 达30年以来最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如不考虑贸易赤字) , 美国经济处于经济学所说的最佳经济状态。如表4所示:

2 克林顿时期美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特点

这一时期美国的科技自主创新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特点。

一是联邦政府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更深地介入了科技自主创新活动。从明确提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 继续制订与组织实施一系列科技计划等, 到大力推动研发成果的商业化与产业化, 大力培养与引进海内外科技创新人才等, 美国联邦政府前所未有地加入了科技自主创新活动之中。特别是传统上往往仅支持基础研究、国防研究和其他公益性研究的联邦政府, 或是制定政策支持研发成果转化, 或是与私营企业结成伙伴关系共同研发, 或是直接将联邦实验室委托给私营企业管理, 从而较此前任何时候都更多、更深、目标更明确地介入了企业、大学与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 ① World bank database 及 president economic report 2006; ② 程极明, 李洁, 五大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 (1990~2005年) , 2006:73-74页, 相关数据整理。

二是继续实施1980年代开始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政策、法规与计划, 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补充与完善。由于相关内容已在“第二,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法律体系”, “第三, 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体系”, “第五, 继续制订与组织实施一系列科技计划”等部分有详细介绍, 不复赘述。

三是调整技术经济内部结构, 由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并举走向以发展民用科技为主, 从而更加主动地支持采用民用技术以及开发军民两用技术。1980年代前, 民用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依靠代表着创新的尖端技术的国防技术溢出来实现。1990年全美国防科技投入仍占全部联邦科技投入的2/3左右。克林顿时期, 国防研发投入逐步减少至全美研发投入的1/4左右, 即使国防部资助的研发活动其重点也转向民用技术研发。一些创新的技术往往通过民用技术的“溢出效应”融入国防技术系统。[8,9,10]

四是联邦政府的R&D投入表现经过应用研究为主到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举的阶段后走向以基础研究为主, 应用研究为辅, 基础研究赶超技术开发的趋势。在1988年前后,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支出中, 基础研究已超过应用研究。克林顿政府时期, 这种情形更趋明显、并表现出赶超技术开发支出的趋势。如表5所示: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 根据① http://www.nsf.Gov/statistics/ ; ② 李宏伟, 50年来美国科技投入变化规律分析,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 2005 (1) :19, 整理

五是知识生产、知识扩散与知识应用各个环节都得到空前强化。1992~2001年, 美国年均获诺贝尔奖约为3.8项, 知识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 通过颁行《1995国家技术转让与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技术扩散提供有利环境, 通过以政策支持、税收减免、激活风险投资为成果商品化与产业化提供手段, 美国知识的循环流转与推广应用速度大为加快。到2000年, 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约80%, 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六是企业作为研发投入、执行主体与创新主体的趋势更趋明显, 中小企业创新地位不断上升。1992~2001年期间, 产业界研发投入已稳居第一。其中2000年产业R&D投入为1837.03亿美元, 占全美R&D投入比例已达69.4%。1990年前近40年间, 产业研发机构所获全美R&D经费比例一直至70.7%以下;至2000年, 这个比例已达到74.6%。1990年~2000年间, 产业研发投入由832.08亿美元增加到1837.03亿美元, 其中技术开发所获由595.68亿美元增加到1386.08亿美元, 所占比例由71.6%上升到75.5%。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核心主体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但与西欧、日本往往以大企业为主进行新技术开发不同, 在继续保持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同作为创新主体的同时, 美国大企业的影响与地位呈下降趋势, 中小企业则表现出更加强劲的创新势头。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现代高技术都主要依靠中小企业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并最终走入全球市场。

七是战略性新兴高技术支柱产业为经济的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依靠产业的支撑。克林顿时期美国经济振兴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环保技术等战略性新兴高技术产业以及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其中, 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克林顿总统第一任期末已达2/3, 第二任期末已近4/5。作为重要战略性新兴高技术支柱产业的IT产业的贡献如表6所示。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丁溪, 美国经济 , 2006 :311.

八是合作研发特别是跨国合作研发国际化活动日趋活跃改变了既往科技自主创新的模式, 推动了创新模式的进化。1991~2001年间, 美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企业开发利用外部 (尤其是研发) 资源的努力较之1980年代更加明显。美国企业 (研发) 合作主要有公会、研究组合、战略性技术联盟等形式。同时, 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外的研发机构、R&D支出数以及国外企业在美国进行的研发活动大幅增加。其中1997年全美在22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166个跨国公司共设立了186个海外研发机构, 较之此前大为增长;全美企业在国外的研发支出为140亿美元, 为1986年46亿美元的300%以上。合作研发的系统 (集成) 网络式模式改变了传统的 “封闭式创新”模式, 进一步促进了创新模式的跃迁。

九是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健全。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调整完善于1992~2001后克林顿政府时期。无论是加强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政府干预, 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大学的伙伴关系, 由重军轻民到军民并重及至更加注重开发民用技术与两用技术, 强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以及成果转移与应用各个环节的不可偏废, 还是对中小企业的政策鼓励, 对合作研发特别是跨国合作研发活动的支持等, 都体现了克林顿时期美国政府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值得指出的是, 日益频繁的对外技术经济合作与交流, 加之几乎较其他OECD国家总和还要多的巨大R&D支出, 使得美国国家创新体系规模庞大, 结构复杂, 并形成此间美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又一特点。

3 克林顿时期美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启示

克林顿政府时期依靠科技自主创新调整与提升经济结构, 在短短十年内便抢占了世界科技、经济制高点的历史与经验, 给人们以深刻启示:

3.1 必须明确而坚定地实施政府主导的科技自主创新国家战略, 紧紧依靠科技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面对经济“滞涨”的局面, 克林顿政府实施国家创新战略, 促使美国经济取得了空前的连续123个月的高速增长, 一举实现了30多年前Humphrey-Hawkins立法所确立的国家政策目标。因此,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经济时代, 政府应该主动承担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 毫不动摇地高举科技自主创新的大旗, 科学规划, 统筹安排, 把依靠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收益的传统增长方式迅速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轨道上来。

3.2 实施科技自主创新战略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政策措施作保证

必须建立由宪法、基本法、一般法以及其它政策法规组成的较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必须制定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落实创新战略, 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经验。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已经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以及《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等, 但部分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等制度性规定间不尽协调、一些创新领域尚未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落实措施、部分政策法规与措施已落后于形势发展等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3.3 科技自主创新必须实行重点突破

美国创新的历程与规律证明, 科技自主创新应实行“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策略, 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在事关国计民生与国家 (区域) 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战略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前沿高技术领域, 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 具有一定基础与发展前景的产业等重点方面谋求突破, 并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予以重点支持。目前,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中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等重点科技领域, 但与国际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不少距离, 应及时组织力量进一步研究确定新的重点科技领域且及早实施之。

3.4 加大与改善科技研发投入

美国研发强度一直稳定在2.5%左右。因此要保证财政R&D投入总量随着经济发展不断稳定增长、并使全社会研发强度尽快达到2.5%以上;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广泛吸纳各方面资金特别是创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投资领域;要及时调整财政R&D投入内部结构, 使财政R&D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的共性技术方向倾斜, 同时注意提高财政R&D投入使用效率。

3.5 高度重视人才的聚集、使用与爱护工作

美国科技创新史证明, 人才, 包括科技研发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企业家) 以及行政管理人才, 是科技自主创新的终极决定者。人才的聚集, 一靠培养、二靠引进吸纳。既要培养高校、科研院所人才, 也要培养在职人才。既要引进国内人才, 也要重视从国外吸纳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引进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拔尖人才、领军人物、战略科学家、科学大师以及其他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稀缺人才。人才的使用, 一要充分放手, 二要科学评价, 三要注意激励, 四要适度节制。应注意人才使用上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防止不负责任的“破坏性使用”或“掠夺式使用”。人才的爱护, 一要保护其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二要为其充分发挥创新才能以及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软、硬环境;三要及时纠正人才工作失误, 使人才免受不必要的困扰。

3.6 充分发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主体作用

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自主创新过程中, 企业是无可争议的创新主体, 其中中小企业甚至还具有许多大企业所不具有的创新动力与优势。但囿于传统意识、现有国情与体制等因素影响,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应该通过卓有成效的舆论宣传与政策引导, 进一步促进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研发执行的主体、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

3.7 努力实现发展模式转型与产业提升

发展模式转型的核心是产业提升。产业提升一靠现有制造业的产业链尽量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二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开拓新的“蓝海”市场。克林顿时期经济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信息、纳米、基因技术等新兴高技术产业以及培育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当前, 应按《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等的精神, 视区域特色、产业基础与发展潜力, 重点培育与发展新能源产业、网络通信技术与软件产业、生物工程与基因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卫生健康与新药技术产业、海洋技术产业、空天技术产业、创意动漫等文化产业以及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3.8 实行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是指从外部搜寻、获取和利用创新资源, 通过双赢的协同合作、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实现创新, 使研发投入获得最大的商业化价值”。[11]美国的实践证明,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过程往往表现为一个以创新利益相关者为基准的多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反馈过程。因此, 要注意以全球化的视野, 不断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 充分挖掘与整合国内外两种创新资源, 有效撬动、利用和分享外部价值进行“开放式创新”。除了国内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国内企业与政府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机构任一二者间或三者间的合作创新外, 尤应加强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政府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机构双边或多边间的合作创新。

3.9 构建完整、开放、高效、协调的国家创新体系

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保证国家创新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当前, 面对研发全球化与区域化竞合关系日益明显的态势, 除了从功能结构上进一步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各具特色与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以及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五大创新体系”外, 还应从空间结构上注意企业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行业/产业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初露端倪、并日益明显的国际科技创新体系之间的有机衔接, 从而保证国家创新体系既完整、开放, 又协调、高效, 最大限度地凝集各种创新主体、创新资源, 最大限度地保证有效运行, 并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威廉.J.克林顿, 小阿伯特.戈尔.科学与国家利益 (又译:为了国家利益发展科学) [M].曾国屏, 王蒲生, 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1-28.

[2]卢先义.美国1990年代的创新选择[N].南方周末, 2006-03-16, (23) .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要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及经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4, 36~37、44~45、52~61.

[4]王春法.主要发达国家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153-157.

[5]丁溪.美国经济[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6:310-316.

[6]丁长青.中外科技与社会大事总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160-1165.

[7]殷登祥, 钱时惕.科技革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290-291, 298-299.307-308.页

[8]简氏防务周刊[J].1999年各期.

[9]美国商务部.经济指标[R].2000-07, 2001-06.

[10]杜文君.美国战争经济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214-216, 220.

香港公屋制度成功的启示 篇3

一半人口栖居公屋

1953年圣诞夜的一场大火,九龙石硖尾的整片木屋烧成灰烬,一夜之间徒增5万3千名无家可归的居民。从道义出发,香港政府决定施以援手,建设了第一批公屋。

1972年,时任港督麦理浩公布了“10年建屋计划”,实际解决了150万居民的住房问题。“10年建屋计划”大体上解决了“住房難”的问题。

此后,为了避免政府投资房屋给私人房地产市场造成过大压力,香港政府在1987年推出“长远房屋计划”。这个计划与“10年建屋计划”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鼓励市民购买政府居屋;二是公屋和居屋质量越来越高。楼屋从刚开始的7层逐步过渡到16层。近年来,公共房屋有30至40层。楼层的高度直接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效率,从投入产出看,香港的公屋逐渐趋向完善。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公屋的运营机构也参与到市政规划当中。因此,公屋区的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往往最高。公屋区不仅有游戏场、超级市场、酒店,还有四通八达的有盖走廊。因此,很多公屋区居民雨天出行也可以不带雨具。

除此之外,香港政府还为特定人群量身定做一些房屋。从1993年开始,香港政府推出“夹心阶层住屋”计划,主要是满足那些收入已超过申请公屋、居屋条件的人群。

香港公屋的人均面积大约是12.4平方米,而十年前大约是 9.8平方米。因此,住房条件也在改善当中。现在,47.8%的香港居民住在公屋及居屋内。这个比例虽然比前几年低一些,但是大体上一半左右人口居住公屋和居屋内,这个数据表明香港的公屋计划是成功的。

为了使得这样一项公共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阶层,港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公屋和居屋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因此,多年来,虽然也出现过诈骗案,但相对来说属于个例,微不足道。

三项成功之处

香港公屋制度的成功之处在于政府愿意投入。同时,政府还确保市场的机制能够运作顺畅。一开始,政府不仅免费提供土地,还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公屋建设。到了 1988年,政府注资形式正式退出,香港房委会改为自负盈亏的机构。因此,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免费土地。但是,香港政府一直以来是靠卖地来支撑庞大的教育和医疗开支,香港政府是如何平衡财政需求和给民众提供公共福利的矛盾呢?解决的方案就是,大多数黄金地段高价卖给私人商业和住宅开发,而所获资金就投入教育、医疗等开支。因此,不难看到绝大多数公屋所占用的不是贵重地皮。因此,政府既获得愿意投入的美名,同时还不影响其财政增收。

但是,公屋所在地段不好并不代表公屋的交通不便。这就要说到香港公屋制度的第二个成功之处:公屋的规划与城市规划连为一体。香港房屋委员会是香港公屋的管理机构。这个委员会属下有不同的子委员会,分别处理规划、建筑、财务等不同领域的事项。在公屋投入使用前,周边的交通设施网络和配套生活设施早已准备就绪,绝无城市孤岛现象。

香港公屋制度的第三项成功之处在于管理机构的财务运营水平很高。众所周知,公屋租金非常之低,如果只依赖于租金收入,房委会早就会破产。因此,房委会开拓了两项重要财源:一是公屋的商场租金和停车场租金。这两项物业一年就是十几亿港元的收入。二是将公共房屋出售,也就是居屋计划。虽然居屋售价比市场价低, 但是收入也是不菲。而且还解决了许多人希望置业的梦想。此外,现在以商场及停车场为核心物业的领汇房地产基金也从股市筹措大量资金。

成功的启示作文 篇4

“加油!加油!”我的耳畔回荡这震耳欲聋的喝彩声,脑海里浮现出比赛的场面。就在前些天,学校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阳光活动系列比赛——仰卧起坐比赛。

比赛即将开始,我平躺在垫子上,脚稍微曲折,双手抱头,跃跃欲试,心“砰砰”直跳。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我飞快地坐了起来,“一”,“二”,“三”,“四”……做着做着,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比赛前全班同学认真练习的情景。只要不下雨,我们每天阳光活动都会练习,要求每天做五十个,大家都十分认真的对待;晚上睡觉前,在床上练;双休日回家也会练。大家挥洒着汗水,努力争取做到最好,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想到这些,我越做越快,尽管已经筋疲力尽,但我仍咬牙坚持着。裁判员说:“还有10秒!”我做得更快了,恨不得在做10个,我拼尽了全力,“五、四、三、二、一、时间到”。我做了45个,这是我的最高纪录,我很高兴。看看童鞋们,全都满头大汗,互相打听着做了多少,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回到教室,夏老师满面春风地告诉我们:“我们班获得第一!”大家立刻欢呼起来,喝彩起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心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次仰卧起坐比赛获得第一,正是我们认真练习的回报。除了体育比赛,学习上的竞争也是这样的,所以成功的背后都是无数辛勤的汗水,因为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成功是给勤奋的人的。让我们更加勤奋,去迎接成功吧!

获得成功的启示作文 篇5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青铜葵花》,这本书是一部长篇小说,是曹文轩的作品。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受到了不少启发。

这部书写的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为兄妹相称的好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成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在葵花十二岁那年却被命运的安排召回了城市,而男孩从此常常遥望着那个地方……

小说中作者将苦难写到深刻之处,将美写到极致,将爱写得充满情意。在这部小说中我得到了人生的启示。青铜、葵花和他们的家人生活在一起,无论生活有多么困难,经济有多么贫困,他们都不离不弃,努力拼搏。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每次读到这里,它都会让我充满信心,勇敢之前。

记得在我五年级的时候,看着别人骑车子在马路上穿梭在人流之间我就倍感羡慕,所以我就让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刚开始,一骑就摔,连续几天都没有进步。慢慢地我泄气了,认为自行车太难学了。可爸爸说;“我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你忘了你的朋友起青铜和葵花了吗?”爸爸的一句话顿时让我想起了他们。他们在那么困难的生活条件下都不怕困难,努力挣钱,坚持让葵花上学。我这些小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于是,我便下定决心,坚决要把车子学好学会。我先一步一步的`蹬,一下一下的遛。慢慢地爸爸开始不扶车子我也能骑几下,这下我心中更充满了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学会了,我可以稳稳地骑在车子上了。当时我高兴极了,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青铜和葵花,他们微笑着,像在对我表示祝福??????

人生成功故事启示的秘诀 篇6

有的应试者说:“你想让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还有的说:“十减一等于九,就是消费;十减一等于十二,那时经营;十减一等于十五,那时贸易。”

只有一个应试者回答:等于九。结果这个老实人被录用了。

启示的秘诀: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是不是感觉轻易说出这个答案,会显得自己很愚蠢,智商低?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把“诚实”视为“愚蠢”。一个简单的问题,被千奇百怪的答案搞得十分离奇。人们往往会给自己套上繁重的枷锁,使原本应该轻松的生活变得沉重,而这种自作聪明的做法,往往使人啼笑皆非。

台湾养猪业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篇7

1台湾养猪业发展特点

1.1“外向型”是台湾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特征进口饲料是台湾养猪业生存的重要前提, 畜产品出口是其发展的外在动力。台湾畜牧业所需饲料的95%依赖进口, 主要从美国进口, 每年大宗谷物进口数量约为1 000万吨, 约占农产品进口总值的24%。台湾猪肉出口占畜产品的50%, 占整个农产品的28%, 是畜牧业出口创汇的支柱, 主要出口到日本。据调查, 台湾猪肉市场已趋于饱和, 养猪业对外销市场依赖度越来越高, 外销猪肉的数量和价格直接影响到台湾猪肉的产量和价格, 外销市场对猪肉品质要求的提高, 促使台湾不断改善养猪技术, 提高养猪水平。

1.2规模化经营是台湾养猪业的重要表现台湾养猪业规模化经营率较高, 实现了从传统“储蓄式”养猪副业向现代化养猪企业的转变, 养猪数量不断增加, 养猪户数不断减少,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 养猪头数增加了约600万头, 增长率为120%, 养猪户数却减少了10万户, 下降率约80%。目前, 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户占总户数的80%, 饲养2 000头以上的养猪户占42.1%, 规模养殖对降低饲养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

1.3产业品牌是台湾养猪业的鲜明特色台湾养猪业缺乏资源和市场, 但选择了正确的产业品牌发展战略, 其产业品牌效益已经显现, 养猪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自上世纪50年代起, 台湾多次从美国、日本、加拿大、丹麦引进原种猪, 采用国际先进养猪技术, 经多年精心培育, 台湾种猪适应了高温多湿的环境, 生长性能良好, “台湾猪肉”这一品牌已深得消费者的认同和信赖。

1.4重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台湾早期生猪生产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出口日本。由于日本很重视瘦肉率, 所以台湾养猪业很早就把瘦肉产量作为种猪选育的重要指标。笔者走访的几个猪场每年都要从国外引入种猪, 肉猪、种猪出售采用拍卖制度, 拍卖除了要看猪的系谱之外, 重要的是看猪的瘦肉生产性能, 因此体形是重要的性能指标。长相好、品种优、瘦肉率高的生猪在拍卖市场底价很高, 容易出手, 这要求养猪场必须加强种猪瘦肉性能的选育。配种普遍采用人工授精方法, 每个猪场都会配1~2名兽医, 负责猪病诊疗、猪群生产周转和配种等工作。

1.5采用外购预混料、自配全价饲粮饲料配制模式台湾养猪业集约化程度高, 养殖规模在100头母猪以上的养猪户较常见, 自繁自养, 既养母猪又养肥育猪。由于受饲养环境限制, 台湾新建猪场很少, 目前的养猪场基本上都是从父辈手里继承下来的。由于长期积累, 养猪场的资本都较雄厚, 加上较早实现集约化养殖, 猪场都采用自配全价料的饲料生产模式。一般配合料配方由预混料生产商提供, 配方一旦使用, 少有改动。饲料原料除预混料外, 饲养户购买玉米、豆粕、油脂、麦麸、鱼粉等自配, 很少使用棉粕、菜籽粕、花生粕等杂粕饲料。饲养户十分重视供货商的信誉, 预混料生产商往往承担配合饲料所有的责任。

1.6设施设备规范自动化程度高猪场基本上都配有完备的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 从饲料加工场所到猪舍靠管道自动输送。猪舍中也都采用自动饲喂体系, 保育猪和肥育猪采用自动饲喂桶, 饲料通过运输管道直接送入桶内。怀孕母猪采用装备有自动同步饲喂系统的个体限位栏, 但是由于台湾湿度大, 饲料管道容易发生饲料积存和霉变, 因此养殖户都采用控制器下料口与接料管道分离的办法。

1.7粪便处理系统完善主要采用水冲式清洗猪舍, 一般采用先固液分离, 之后进行厌氧发酵, 最后进行需氧发酵三步法。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后, 排放物中COD (化学需氧量) 、BOD (生物需氧量) 和SS (固体悬浮物) 大都可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

1.8生猪销售采用拍卖制度生猪产业从生产、销售到加工全由“行政院农委”统一管理, 销售实行拍卖制度, 市场体系十分完善。如高雄市冈山区肉品市场集毛猪拍卖、屠宰、加工、配送为一体, 设施完善, 设置科学, 操作方便, 交易灵活, 每天拍卖生猪800多头。拍卖制度有效避免了猪贩压级压价或哄抬价格等现象, 实现了以销定产、产销平衡。

1.9生猪加工业先进发达生猪加工技术先进, 台湾地区有大型加工厂12家, 集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加工企业积极遵守各项提升猪肉品质的规章制度, 屠宰厂环境优雅洁净, 重视动物福利, 送宰生猪必须静养24小时。屠宰设施先进, 质量监管完善, 检疫程序严谨。加工产品丰富精细, 每个加工企业产品都有企业的品牌。

2台湾养猪业发展经验

2.1注重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台湾农会法、合作社法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台湾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养猪产业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 推动了传统养猪业向现代养猪业转变。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把企业、农户和市场连接在一起, 较好地把握市场需求, 并按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生猪产业发展。

2.2注重特色畜禽品种开发台湾消费者非常讲究产品的“风味和养生”, 因此台湾养猪业非常重视特色畜禽产品开发, 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2.2.1“特色风味”开发了专门用香草与中草药饲养的“自然猪”、“香草猪”, 虽然价格较普通猪肉高四到五成, 但市场需求旺盛。

2.2.2地方良种选育台湾地方猪种有桃园猪、顶双溪猪、美浓猪、南屿猪, 其优良特性不断得以提高。

2.2.3新品种培育50年前台湾种猪完全依赖进口, 经过多年繁育, 目前台湾种猪出口量超过进口量, 成为菲律宾、泰国、韩国及东南亚等国的猪种供应商。

2.2.4畜产品认证建立了“台湾珍猪”、“台湾土鸡”等特色畜产品标志, 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2.3健全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台湾非常重视畜产品安全, 保障消费者权益, 建立了从源头投入品安全、生产管理到产品等各环节监管体系, 及食品卫生安全逆向跟踪机制, 台湾对猪肉残留物质检验十分严格, 凡上市或出口猪肉全部要先行检测, 同时要追踪饲养管理污染过程, 一查到底。由于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措施, 台湾养猪企业对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十分谨慎。

3存在问题

台湾生猪产业在猪种、设备、从业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但是总体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圆环病毒无法根除, 继续制约着台湾养猪业的发展;生猪降温系统有待改善, 猪采食量普遍较低;劳动力紧张、投入不足导致生产管理不够精细;饲养管理意识有待提高等。

4对四川的启示

猪粮安天下。生猪产业是增总量、抑物价、保供应、促增收的产业。当前应立足解困现状、着眼长远发展, 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采取综合有效措施, 努力提升四川生猪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4.1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支持生猪良种场、原种场、扩繁场建设。建设省级种猪性能测定中心及区域性测定中心, 强化对种猪场种猪质量检测, 提高种猪质量水平。建设农村生猪人工授精配种站, 逐步推广良种生猪进村入户, 良种生猪人工授精覆盖率应达90%。

4.2扩大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大投入, 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改扩建, 改善养殖基础设施, 提升设施装备水平, 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 转变饲养方式, 提高规模养殖比重。

4.3推广科学饲养管理大力推广品质好、抗病抗逆性强、生产性能高的优良品种, 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集中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 帮助养殖场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提高饲料转化率,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养殖效益。

SpaceX成功背后的创新启示 篇8

SpaceX无疑是成功的,但他们是如何取得成功的,这背后有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来保障他们的创新实践,其中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和参考?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政府支持

长期以来,美国航天界一直是NASA一手主导的,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曾经把美国人送上了月球,在与苏联的太空争霸中赢得了胜利。但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航天的发展过分依赖NASA下属机构,NASA的机构体系庞大臃肿,缺乏创新活力的弊端逐渐显现。

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政府在奥巴马上台伊始就开始布局商业航天的发展。如果没有国会立法和政府政策的支持,SpaceX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功。

NASA作为政府部门,在推动商业航天发展方面不与民争利,果断退出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低轨道航天发射领域,向民营航天企业放开。NASA自身则集中精力发展基础航天技术和深空探测等公益性航天事业,特别是载人登陆火星方面。

NASA向SpaceX开放了“阿波罗”登月和航天飞机研发的大量技术报告,转移了大量成熟技术。为了扶持SpaceX,NASA把自己的核心技术骨干派驻到公司,其中包括一批航天业内的顶尖高手。

航天发展的瓶颈在火箭,火箭研发的瓶颈在发动机。SpaceX公司此前并没有研制大型火箭发动机的能力。“猎鹰”9号火箭上使用的梅林发动机原型是NASA当年用于载人登月的,推力并不大。照此计算,整个“猎鹰”9号火箭需要用19台梅林发动机。NASA把梅林发动机的全套技术转让给SpaceX,SpaceX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升级,发动机推力也因此得以提高。目前,SpaceX已经具有独立自主研发火箭发动机的能力。

不仅转移技术,输送人才,NASA还给了长期的大额订单。经过三轮竞标,在20多家公司中,SpaceX研发的“猎鹰”9号火箭和另一家民营航天企业轨道科学公司的运载箭脱颖而出,赢得了向国际空间运输货物、总金额达数十亿美元的合同。

商业运作

商业航天发展的背景,源自航天领域蕴含的蓬勃商机和巨大的经济潜力。与NASA下属机构用钱大手大脚、预算经常超标不同的是,民营企业的每一分钱都需要精打细算。

为了降低成本,SpaceX制定了全面的成本控制计划。火箭和飞船使用的全部零部件尽可能自己生产,这样做也降低了零部件外部采购带来的质量控制风险;由于火箭和飞船的生产量有限,为了减少生产线,SpaceX尽可能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多种不同的零部件。马斯克相信,降低成本的关键不仅在于研发新的技术,更在于广泛采用已经成熟的技术和产品。

以给国际空间站进行货物运输的“龙”飞船为例,2008年“龙”飞船给国际空间站的货运合同单次费用为1.33亿美元,NASA用16亿美元购买了12次货运发射任务。作为对比,美国大中型载荷平均每次发射4.35亿美元,4次发射合计17.4亿美元,2012年发射费用比上年大幅上涨30%。欧洲的阿里安公司和美俄联合的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的报价也不低。为了降低成本,SpaceX甚至用市面上十分成熟的浴室零件来组装飞船的门把手,仅此一项就可以节约1470美元。

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就像生产冰箱和洗衣机的流水线那样,脱离了以往火箭研发中十分臃肿的供应链,陈旧保守的设计方案,以及无法管控的外包合同。

有人说,“猎鹰”9号火箭第一级回收成功,将使航天发射变成白菜价。实际上,火箭回收可以降低发射成本是肯定的,但是否真的降低到白菜价,回收后的火箭发动机需要进行多大程度的更新改造,是更新后用于下一次发射,还是用于其他用途,都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但不管怎样,SpaceX的成功一定会在航天界迎来一场大讨论。在为SpaceX的成功喝彩的时候也要反思,我们的航天体制哪些是成功的?哪些还需要大的改进。这次火箭回收成功的后续影响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充分消化。

永不停步

北京时间2016年1月18日凌晨2时42分,“猎鹰”9号火箭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再次发射,将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用于监测全球海平面高度变化的Jason-3海洋观测卫星送入轨道。发射成功后,SpaceX公司再次测试了“猎鹰”9号第一级火箭的回收,但未获成功。

回收时,第一级火箭成功启动了缓冲减速发动机,朝着太平洋上停泊的海上回收平台下降,成功抵达了驳船着陆平台,偏离驳船中央不到1.3米,几乎正中靶心。测试数据显示,火箭着陆过程很轻柔,但由于火箭底部的其中一根着陆支架没有被锁定而折断,“重重”地倒在驳船上,火箭海上回收再次宣告失败。这是SpaceX公司第四次尝试在海上平台回收火箭,此前的回收驳船都位于大西洋,而非太平洋。

此次发射使用的是“猎鹰”9号1.1型火箭,推力较2015年12月22日发射的“猎鹰”9号FT型火箭小,回收难度也较大。与陆地着陆回收相比,在海上平台着陆可以通过计算火箭的飞行轨迹选择停泊位置,缩短火箭飞行距离,节省燃料消耗。

2016年2月6日,“猎鹰”9号FT型火箭将再一次进行海上回收,发射将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SpaceX公司每次进行火箭回收测试,都是在火箭完成商业发射合同之后进行的,即使测试失败,并不会增加发射成本。马斯克表示:“我想我们将很快积累起像一支舰队那么多的回收火箭,而后我们将用数年时间去重复利用,并确保它们都工作得很好。”其次,按照SpaceX公司的管理经验,增加测试频率是他们改进“猎鹰”9号火箭的关键措施,火箭回收失败的同时也为下一次测试积累了新的数据,提高了成功的可能性。

敢想敢做

与其在无数次的讨论中侃侃而谈,不如立马开干。民营企业的基因使得SpaceX敢想敢做,想到就做,即便错了。正如SpaceX的航天工程师David Giger所说:“我们不会坐在那里花几年时间去分析和论证,SpaceX需要的是测试、测试、再测试。”

一家民营航天企业的成功,或许可以打乱整个世界的航天格局。就像是一筐沙丁鱼中的一条鲶鱼,如果没有这条鲶鱼的搅局,沙丁鱼也很难存活。SpaceX的成功,代表着民营航天企业逐渐成熟,从舞台边缘走到了舞台中央。传统上政府主导的航天业将逐渐退出具有商业利益的航天发射领域,专注公益领域,与民营航天企业一起推动人类进入波澜壮阔的大航天时代。

马斯克十分远大而坚定的梦想以及强大的意志力,无疑是SpaceX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短短十几年中,马斯克做成了PayPal电子支付、特斯拉电动跑车、SpaceX商业航天等几件大事,未来还将致力于发射4000颗卫星全球组网,研发时速上千千米/小时的超级高铁,把人类送上火星等“狂想”。有人说,马斯克一个人活出了别人几辈子。从马斯克的成功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生最大的成就不是达到多高的顶峰,而是尽可能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或许永远没有机会成为首富,但我们完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刘靖鑫

上一篇:那一份沉甸甸的爱初二作文900字下一篇:标签及说明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