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精选9篇)
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也迅速壮大起来。但对于中小企业稳定有序的发展,真实和完善的会计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我国目前存在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尤其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健全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刻不容缓。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提出针对存在问题的建议、对策,并提出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从而加强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对策
一、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吸纳就业人口、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力量。有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上缴纳税占53%,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国有企业下岗人员80%都是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农村转移出的富余劳动力也基本是由中小企业吸纳的。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还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区市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将近70%是有中小企业建立的,发明专利占全国66%,新产品研发占全国82%。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从业人员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足,或财力限制,其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甚至从未建立,对公司的治理缺少有效的监控,从而使得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减弱,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生命力。有资料显示,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沿海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因内部控制失效而致企业倒闭的事件时有发生,如2006年4月14日澳柯玛集团公司利用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19.47亿元资金,用于非关联
性多元化投资,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这些都表明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生产的,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是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为加强企业在改革浪潮中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减少损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从上述定义可知,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为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着眼于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侧重于从钱物分管、严格手续、加强复核方面进行控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才逐步发展成近代的内部控制系统。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内控管理不容乐观。中小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优化控制环境,明确控制目标,改善控制技术,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审计准则方面的定义: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内部控制是指一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即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不仅包括单位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和步骤,还包括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内
部控制的目标,尽管理论界有多种表述,但最根本的是保护单位财产,检查有关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既定的管理方针等四个方面。
(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充实。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我国中小企业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和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特别是2004 ~2008 年期间,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8 年底,我国共有中小企业法人单位494.2 万家,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为99.6%。吸纳从业人员17749.4 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81.1%。当年实现营业收入72.2 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69.3%。
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中小企业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但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境外企业的资本、管理方法及观念、人才等蜂拥而至,我国实力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更加严峻的考验。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一场洗礼,部分企业在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退出市场。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助推剂,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经营决策权相对集中、风险承受能力低、内部改革成本低等都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缺陷,且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内部控制执行者素质欠缺,公司内部组织机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而很多中小企业仍然是原来的粗放型企业管理模式,导致能源与原材料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效益低下。
缺乏国际化的视野。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对发展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对于国际化的运作程序知之甚少,一点也不重视。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一次次的反倾销事件屡屡出现,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还处于严重的松懈状态。
三、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内控意识淡薄或认识不清
当前很多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较原始的内部牵制阶段或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还有些人认为强化内部控制就是要增加管理人员对内
部控制的目标方法并不明确。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尚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意义,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是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只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看作是一堆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没有实施。许多高层管理者在财务工作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1.现金管理混乱,个人现金支出与公司现金混乱。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者往往又是所有者,把企业当为自己的家,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家庭化就成了中小企业再上台阶的一大障碍;
2.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赊销造成资金周转不畅。应收账款收不回来,使原本就本小利薄的企业如雪上加霜,难以支撑;
3.资金不能有效利用,用企业收到的现金来支付费用。中小企业常面临每日上门催款的人络绎不绝。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1.在经营管理方式上,中小企业仍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没有建立自我防范与约束机制,偏重事后控制而忽略了事前预防控制。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待违纪违规行为发生后设法堵塞或予以惩罚,导致内部成本较高,收效甚微,使会计控制失去效力。
2.在资产控制上,中小企业只注重钱财物等有形资产的管理控制,而忽视了对人员素质、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控制,使会计控制不能全方位地发挥控制作用。
(三)内部控制制度时效性的局限
内部控制一般都是针对重复发生的常规事件来设置的,以减少企业运营风险,提高运行效率。当市场环境及社会形势、企业结构或业务流程发生变化时,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的调整经营战略,这就可能导致原有的控制程序鬼新的形势、新的经济业务失去作用。
四、改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首先需要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
1.增强管理者的素质和内部控制的意识
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采取的具体行动,从而会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的效率和效果;所以只有增强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内部控制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小企业控制的利实施。
2.改进企业组织结构明确权责划分
据企业自身特点,按照不同的管理幅度划分不同的管理层次,设计不同的组织机构,做到简单、高效、协调,以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
3.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人力资源政策对于更好地实施内部控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小企业应该注重对关键岗位的人员配备和选拔;加强员工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培训;在招聘环节严格把关,保证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
(二)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
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以及内部控制的要求与处理方法等进行设计,因而中小企业进行内控制度设计也应当考虑以下原则:(1)效益原则;
(2)适应性原则;(3)重要性原则;(4)制衡性原则;(5)全面性原则。
从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应该重点放在建立一个财物相分离的内部机制。应该从内部控制角度来考虑企业内部架构和各个机构的职能分工, 做到内部机构的设置合理、职能明确、相互沟通和制约, 以保证每一个经济业务都能够按照科学的程序办理。此外, 在建立完备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对执行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
(三)消除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对于管理越权,一般来讲,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特别要注意单位高层管理人员越权行使职能的行为。
对于串通舞弊,各单位要加强对员工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实行不定期的岗位轮换制,不让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岗位长久待下去;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审计等措施,把串通舞弊控制在最低的程度。
对于制度滞后,各个单位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的程序、方法、内容,不断的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使之适应单位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变化。对于可以预期的变化,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内部会计制度。
五、结论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是会计法的基本要求,提出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是今后完善改革发展的关键。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话题之一。我国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管理中存在很多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清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才能得到更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承亮.浅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0
(10)
[2] 蔡蔚薪.浅议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及建议[J].厦门科技.2010(3)
[3] 吴会茹.试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2011(6)
[4] 袁肃.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J].市场研究.2008(5):44-45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
回顾这些年来一些企业由盛到衰, 一个沉重的教训, 就是由于内部监控弱化, 造成资产大量流失, 使企业陷入困境。比如, 在货币资金方面, 企业经营者滥用职权, 借出大额资金血本无归;在长期投资方面, 盲目草率, 决策失误, 投而不管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实物资产方面, 疏于管理, 被盗被毁, 化公为私, 损失非常严重;在销售回款方面, 应收账款长期沉淀, 形成呆死账, 甚至业务人员收款不入账, 货款体外循环, 等等。
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1 内部控制存在控制盲区
在内部控制框架中, 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盲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以后, 形式上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 但很多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担任, 董事会成员大多由企业的经理人员担任, 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作用。监事会成员的薪水和职位的升迁大都由总经理或董事长决定, 使监事会形同虚设, 难以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而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操纵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串通现象, 关键人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这样, 控股股东或少数关键人就能操纵公司的财务报告,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1.2 对内控制度认识不足, 使企业内控制度弱化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起步较晚, 不少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其认识落后于现实的需要, 有的企业领导认为, 建立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 因而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虽然有些企业已经制订出相应内控制度, 但大多也只是停留在“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给人看的表面形式上。
1.3 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法人层次过多, 职责不清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在系统内部, 从集团总公司到最基层的企业, 有的多达五六个层次, 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 互相指责。由于层次过多, 跨度太大, 所以容易失控, 使大量的投资资金难以控制, 给国有资产造成损失。
1.4 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 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组织机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风险控制、报告制度控制许多重要环节上, 还没有真正形成相互分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效, 这样在一些重大投资、资产处置等决策程序难免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企业内部的腐败现象。
1.5 不重视预算控制, 预算执行缺乏刚性
预算编制不论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法, 其决策权都应落实在内部管理的最高层, 由这一权威层次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但在实际工作中, 内部管理的最高层不重视预算编制工作, 遇到超预算事项时, 管理层则命令下属破例执行的事时有发生, 如此以来, 造成预算控制制度落空。
1.6 缺乏风险评估意识, 内控制度不适应形势的变化
大多数内控制度是对常规业务的控制, 忽视了非常规业务, 而不能对例外事项 (包括意外事故) 进行控制。近年来面临经济形势产生的新变化, 对企业内控制度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
1.7 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整体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 董事会、经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 企业全体员工的法制观念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只有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 才会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 从而才能很好地解决内部控制制度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2 克服内部控制现状及局限性的建议
要克服内部控制现状及局限性, 需要各项具体内部控制制度要有明确的目的, 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因此, 制订内部控制系统既要有制约作用, 又要有协调机制, 以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任何制度都要有利于管理者和员工的理解和执行。
2.1 建立公司治理和内控关联的控制系统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明确指出:“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单位负责人作为企业经营者, 既是会计控制的主体, 也是会计控制的对象, 其自身素质及对会计控制的态度, 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克服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就必须建立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相互关联的全方位、分层次的治理型控制系统, 即:通过股东大会、监事会解决对“董事会、总经理”的控制、监督和激励问题;通过董事会实现对总经理以下执行部门和岗位的控制和激励, 以保证董事会决策的贯彻执行。
2.2 完善内控制度的执行机制
无论运用企业内部控制还是外部的约束, 都必须坚持明确权、责、利, 奖惩结合, 实行问责制。各职能部门授权一定要明确, 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 且责任与权利对等。
2.3 建立道德规范和行为操守
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执行者是人, 人的素质和能力最重要, 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 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督促高层管理者和每个职员不断加强道德修养, 履行企业道德规范, 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
2.4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
检查考核和评价主要内容应包括: (1) 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 对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2) 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单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 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形成制度, 并且同年度考核奖惩挂钩。督促企业各级管理主体不折不扣地认真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以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堵塞漏洞, 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证监会, 审计署, 银监会, 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
[2]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大纲[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3]高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关键词】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在我国,很多民营中、小型企业和家族式企业,“内部人控制”较严重,企业中就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对经济理论的研究不足,他们大多数对会计不太熟悉和不太重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认为,如果建立类似于内部控制这样的制度,反而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所以,这些企业往往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的作用仅在于如何算账,使老板少交税。收入不入账,成本、费用虚高等屡见不鲜。
2.有些企业存在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不够健全、不够合理
第一,我国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内容不完整、设计不合理。有些企业只有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
第二,中、小型企业中,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
3.内部控制制度认识方面的现状
目前很多公司的管理高层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很片面,把内部控制制度等同于内部成本控制、资金控制,资产安全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因此,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片面认识也造成了参与设计和执行的人员、只局限在公司的财务、审计人员上。
4.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方面的现状
内部控制在执行中失效。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企业普通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方面的领悟和执行能力较差,往往使精心设计制作出来的制度仅仅停留在纸上,成为一纸空文。这样的执行结果,往往使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5.企业内外监督方面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监督机制和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多头管理、彼此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事实上还有不少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发挥审计的效用,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价只能单一依赖于财务人员。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1.从企业自身角度来强化内部控制的措施
第一,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及高层的控制职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内部控制的观念和认识程度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有巨大的影响,因此组织管理层学习,强化内控制度在管理层的意识,能非常有效的推动内控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可以防范相互推诿扯皮行为的发生,有助于内控制度的执行到位。
第二,建立完善的人事制度。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建立相互制约机制,设立管理控制机构,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并严格遵照执行。
第三,建立严密的信息管理系统。良好的信息管理可以使员工正确的履行职责、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减少企业内外的信息不对称和流通不畅,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第四,建立权威的内部审计系统,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一种监督形式,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它能有效地发现企业集团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纠正措施,堵塞各种漏洞,提高管理效率。
2.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第一,组织结构控制。科学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制约。在会计记录、稽核、保管方面要互相牵制,确保资产保管与会计核算方面上做到保管、审查、记录相分离。在授权批准、业务主办方面做到授权与执行相分离。
第二,业务记录控制制度。是指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账务记录时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准确,包括审核制度、定期核对制度完善的凭证传递程序、签字盖章制度。
第三,预算控制。要以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核心就是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
第四,内部报告控制。内部报告应该真实、完整、客观地对外披露,只有高质量的企业财务信息才能为管理者做出决策,可以说财务信息的质量高低,事关经营管理的大局,因此完善内部管理报告制度,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至关重要。
第五,电算化系统控制。审核、数据录入人员不能为同一人,在银行付款方面,要设多级审核功能,坚决禁止付款和审核由一人代办。密码要定期更换,密码的设置最好由字母和数字键交互使用,以加强保密性,同时还要加强网络安全,防止病毒攻击,财务电算化系统应该远离因特网,定期做好数据的维护和文件储存工作。
3.从企业外部环境角度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政府应全力支持企业内部管理理论的研究,对好的内部控制措施做好宣传和推广,通过不斷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基层到管理层,从企业单位到政府机关,多方位、多层次完善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推广,使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使企业受益,国家昌盛。
参考文献:
[1]中华硕博网.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2009.5.11
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中小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简要总结了当前家族企业内部控制在各方面的缺失或不足,归纳了造成这些情况的几点原因,并阐述这些方面的缺失和不足对我国中小家族企业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后果。
关键词:家族企业 “家文化” 内部控制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5;F275 文献标识码:A
1 现状
在我国,多数中小家族企业虽然跟随大企业,按照市场的需求,设立了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这其中的绝大多数又都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内部控制文件不具体,不系统。没有针对公司整体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已有制度的建立比较随意,往往是出现不良影响后才进行补救。“亡羊补牢”往往是中小家族企业面临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基本态度,极少数有“未雨绸缪”的意识。
第二,即使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并作出规定,也是管理层临时口头提出,没有专门的人员对口头规定集中成册,因此这些零散提出的“要求”在一段时间之后就被职员模糊化、边缘化,甚至遗忘。
1.1控制环境方面
家族企业与公司治理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最大的不同就是控制环境的差异。中小家族企业控制环境的现状主要表现在所有权和控制权高度集中,管理经营理念较为落后,组织结构设置简单,机构岗位设置不合理。“扁平化”的结构安排使管理跨度比较大,“家族文化”凌驾于企业文化之上,甚至没有企业文化。
第一,管理经营理念的落后及企业文化的缺失是表现最为突出的方面。管理当局在建立良好控制环境时起着关键的作用,家族企业的管理风格与其产权特征密切相关,而家族企业的产权特征就是产权封闭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一。中小家族企业在没有发展为公司治理企业之前,所有者通常是初创人员,他们的成功通常依靠“天时地利人和”,而却不具备维持成功经营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在这样领导者的企业内部,人情化高于制度化。
第二,对外来人员进入家族企业的成员通常会有一种无形的排外惯性,从公司的重要管理人员的任职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对于外来员工而言,他们很难接触到高位,永远是打工者,这就很难使员工形成主人翁意识,也大大削弱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没有外部的专业和精英人士的进入,企业要有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就会遇到障碍,发展没有突破点,企业的生命周期也会大大缩短。企业文化不仅涉及“用人”的宗旨和技巧,同时还包含了企业经营的价值观。而中小家族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因为较狭隘的个人价值观和浅短的战略目标等劣势,使得企业的经营之路也被迫收紧缩短。
1.2风险评估方面
缺乏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和预防风险的机制,对风险的预防意识不够,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能力不强。
第一,在创业阶段的中小家族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其风险评估主要受管理层素质影响,高层管理者凭借高度责任心和快捷的经验决策能力,能及时识别风险。但随着企业发展,管理者因为管理经营理念的缺乏,大多的逐利行为都追求的是短期盈利高的项目,而长期规划的缺乏使得企业较易错过长远发展的良机,对企业来讲,不仅这样的错失是一项风险,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的经营者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这种逐短利的态度本身就是一项更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
第二,由于管理者本身素质的限制,使得风险的预防更是中小家族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方面的一大缺失。
第三,即便处于风险旋涡之中,面临企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时,大多企业主由于没有重视风险评估方面组织的构建,遇到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往往没有可以直接咨询的专业人员,也因此可能会错过处理危机和风险的最佳时期。
1.3控制活动方面
控制活动是为了保障管理层下达的指令能够顺利实施的政策和程序,贯穿企业的各个阶层,从而使企业能够高效地运行。控制活动形式多样,可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类: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由于家族企业的控制程序和政策设置大多没有书面化、正规化,主要依照口头实施,因而在控制活动中没有依照的标准,比如业绩评价,大多数都没有制定可量化的业绩目标,而对于工作成果的评价全依赖于管理层自身判断或者是企业主的情感判定;管理阶层职能分工不合理也是中小家族企业控制活动中存在较大问题的部分,特别是监管活动主要只集中在家族高管身上,并且依靠极少数的人实行内外监督,特别突出的现象在于对员工的控制度也仅建立在关系深浅度上,即跟企业主关系更近的管理更松散,而“外部人员”则管理更紧。
这些现象主要还是因为中小家族企业的特点导致的,由于存在太多依靠亲缘建立起来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设置从最初就较宽松,并且随着亲缘关系程度的加深,实施被忽略的可能性就更大。同时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统一,企业主不愿放权进行高级管理阶层的职能分工,出现了家族高管一手管多个部门的现象。
1.4信息与沟通方面
信息系统处理企业内部生成的经营和财务等数据资料,也收集影响企业竞争活动等的外部数据,从而生成对企业经营控制有帮助的各种报告。中小家族企业的信息系统更重视与外部的沟通和外部信息的收集而忽视内部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忽视内部信息的沟通和反馈机制的建立;对信息的加工和使用的方式较为原始,缺乏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更为科学的信息沟通方式。多数的管理者普遍重视自己指令的下达是否能够被有效执行,因而重视内部信息从上而下的沟通,但是逆向沟通,包括从下而上对各种程序和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各层员工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等却被忽视,导致各个方面,尤其是会计信息方面的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
1.5内部监督方面
忽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导致现有规章的执行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制度自身的评价和优化缺位,这一点对于中小家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能侧面反映出中小家族企業对于内部控制的轻视。内部监督人员多为家族成员,使得监控体系失效。监控分为持续性监控和间歇性评估两种。持续性监控是指在经营过程中进行的,对正常的管理和控制活动以及员工执行职责过程中的活动进行监控,家族性的特点导致持续性监控困难的现象较为普遍。
多数中小家族企业由于业务单一,规模较小,年度外部审计也比较简单,因此对内部审计的忽视成为必然。即使小部分的家族企业在引入公司制和外部管理人员。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也因为家族企业内部人员关系的特殊性,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为内部监督而设立的机构也流于形式。同时,因为对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不清楚、不重视,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缺陷发现的作用,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也完全没有体现。
2 原因
家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其企业性质决定的。
2.1 以“家文化”为基础的家族化管理模式
我国的“家文化”以血缘和泛亲情为关系纽带,“父权”为关系中心的整套家族规范从古至今渗透到了各个阶级、各种层面和组织当中。这种文化根深蒂固,使得企业,特别是那些从一开始以家族团体构建的`家族企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家族化管理正是“家文化”融入企業管理中所表现的主要特征。
在家族企业成立的早期,“家文化”产生的凝聚力确实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家族成员可以为了家族集体利益、整个家族的发展奔走,在这个过程中家族精神化作敬业精神,所有家族成员都会为了企业的壮大而精诚合作。但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经营后,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更为复杂,挑战更多,遇到的困难更多,家族化的管理模式使得家族管理人集大权于一身,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成功往往会使得他们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和能力,而忽视了科学、民主化的决策。这样的管理模式对内部控制的各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尤其对内部控制建立的基础——控制环境更能产生较大的阻力。
2.2治理结构不合理
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家族企业的股权结构过于单一而造成的。这是因为家族企业在成立之初就是依靠家族资金筹集建立的,即使发展起来以后,企业主由于不想所有权和控制权被分离,除了仍然使用原来的筹资方式进行新一轮的资金筹集,最多的就是使用债务融资方式。融资方式的狭窄导致了股权结构的单一性和封闭性,这也直接导致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的三者合一;决策、执行、监督的三权合一,使得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建立。
2.3家族管理者个人素质的局限
家族企业需求更大的发展必然要从家族所有制走向公众化,公众化意味着“法治”对“人治”的替代,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法治”的基础,但这对家族所有权人而言意味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完全分离,要走向这一步意味着他们的控制能力逐渐被剥夺,很大部分的家族企业管理者都会受到思想的局限性和对控制权的贪婪而放弃“法治”,这就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受到阻碍。
此外,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建立,适当维护,根据市场环境的控制优化等都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家族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忽视,“任人唯亲”的思想局限导致的家族企业内部优秀人力资源的拓展受阻,也是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建立的一大重要因素。
3 后果
庞大的家族企业作为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在为解决更多的就业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家族企业的管理控制还是只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没有跟上大企业的步伐,对内部控制的问题引起关注,那么家族企业,特别是其中建立基础较为弱的中小家族企业在一段时间后必定会走向失败的道路,这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鼓励的创新创业的格局发展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具体来说,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和不足可能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家族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3.1 决策失误
高集权模式和管理者经营理念的落后,同时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化的约束,使得家族企业在各个重大的方面的决策都是“一人言”,这样一种依靠个人情感和个人能力的决策过程,在家族企业当中不仅缺乏企业内部和外部对它的监督和制约,也丧失了集众家所长的思想碰撞,导致企业在重大方面的决策失误的风险也大大地增加。
3.2 人力资源受限导致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社会发展让我们意识到,人力资源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但是长期的家族管理模式和以亲血缘建立的内部员工构成,使得家族管理者对于内部人员的信任高于外部人员,缺乏对外部人才的引进。重视亲情关系而轻视人才技术,使企业的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同时在企业内部,由于各种员工基本都是依靠于企业主和管理者以及各种人事关系进入的,各自都仗势自己所拥有的关系,员工之间的相处变得比较复杂,可能私下建立起阶层的等级性而不是根据组织机构的设置听从安排,这容易引起内部的纷争,不利于企业员工的团结,打击了受到不平等对待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分散了“向心力”。
3.3 企业经营、财务等风险的加剧
没有风险评估机制,没有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外部信息科学的整理和收集,家族企业的企业主依靠个人喜好来选择企业的发展,而不考虑设定适合企业的中期和长期的战略战术规划,只追求短期的逐利项目,企业就像是在市场海洋里艰难行进的小船,任何的一次较大的风浪都可能将这艘没有航行目标的小船打翻。
在企业内部,由于企业主的一人独大,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掌握只在少数人手中,这导致企业信息失真而引起的信用风险,对企业与其他合作人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也是一种冲击。特别在家族企业当中,对于内部会计系统设立要追求其健全性和有效性,如果没有建立这样有效的控制系统,中小家族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就有利用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并不是只建立在口头上,如果没有文字性明确规定的制度,只有口头制定的规章,企业对员工的监管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监控政策和程序的简单,实施时的宽松都有可能导致在不同环节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舞弊情况。
参考文献:
[1] 郭晓玲.论中国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及优化途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6):163- 164.
[2] 高慧云.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现状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1):10- 12.
[3] 李卓英.我国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现状分析[J].经济纵横,(10):182-183.
[4] 王莉嘉.家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探讨[J].财会通讯,(9):84- 85.
[5] 王亚明.中国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发展建议[J].理论探新,2011(10):151- 153.
[6] 于而立.家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剖析与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6):177- 180.
在我国由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向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转轨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充分调动了不同利益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形式的转轨也带来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会计工作上违规违纪、弄虚作假,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人、债权人、国家税收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混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信息的全面真实了解,导致国家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很难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势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督。由此可见,会计监督已经成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会计监督的内容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分析、检查、计算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要求来进行。会计监督的主体是经过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由于监督权力是企业管理的各项权力中的一项权力,企业领导人作为授权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本单位的利益,授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监督权力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会计管理过程中,贯彻企业领导的意图。其监督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所引起的资金运动,因此会计监督的内容覆盖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监督流动资金的使用,保证流动资金的安全与使用合理;监督成本和商品流通费用,促使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监督收益和利润,促进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拟定的利润计划指标;监督企业资金收入和支出,确保企业资金的收支平衡;监督企业遵守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的情况,提高企业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会计监督根据各种合法制度,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以及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以达到提高企业价值最大化。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对企业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而这三个方面的监督必须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
二、我国会计监督的现状会计监督职能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生活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阶段也还存在着不足。目前社会上,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会计工作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比如,在2001年3月财政部公布的对159家企业1999会计信息质量的抽查表明,抽查的159户企业中147户资产不实,157户利润额不真,这严重阻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进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一方面会计监督不力,会计人员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致使工作开展不利。比如说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大部分单位将两者进行等同,以致于淡化企业会计监督的事前监督职能,或者根本就没有事前监督,只是决策凭“长官意志”,执行“顺其自然”,事后“审计算账”。再者,由于会计监督不力以及概念不清,因此会计监督的效果不佳。强化企业会计监督职能,切实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是当务之急。
三、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分析1.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人员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比如,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出台。其次,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再者,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很多企业将审计监督等同于会计监督,而事实上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它侧重于事后监督,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同一经济事项的监督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2.企业管理体制不全,内部控制制度失调。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全,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是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徇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3.企业单位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目前,在一些企业中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
计工作。4.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一般来说,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人员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会计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前些年我国会计人员奇缺,而现阶段,虽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四、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1.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应尽快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处罚;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如《经济法》、《证券法》等,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主要体现在: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这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这样就使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者相联系,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3.加强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因此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之一。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
【摘 要】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现状进行剖析,并就建立、完善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与完善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质量体系认证 ISO9000
一、体系认证的概念内容和工作程序
质量认证贯标作为促进经济贸易发展,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和扩大产品出口的重要手段,已被世界各国所公认。目前,国际上广泛开展的质量认证有:产品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实验室认可和认证人员及培训机构注册四大系列。建立、完善质量体系,实施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一般要经历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的运行和注册审核四个阶段。
1.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策划和设计阶段,是建立质量体系的关键和基础阶段。
(1)教育培训、统一认识贯标、实施质量体系认证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每个员工都必须积极参与,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标。
(2)落实组织,拟定计划质量体系的建立涉及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成立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协调统一,全面负责认证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3)确定质量方针,制订质量目标是企业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与承诺,是全体员工质量行为的准则与质量工作的方向,也是企业文化的一个体现。
(4)结合企业实际,选择最适合的质量保证模式及质量体系要素。ISO9000标准是一个通用的国际标准,它不是专门为某一具体的工业行业或经济部门制定的,它提供了3种质量保证模式,即: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2.编制质量体系文件。编制质量体系文件,是一个组织实行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并保持其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ISO 9000质量体系审核和认证的主要依据。
3.质量体系的运行。质量体系文件编制后,经企业最高管理者颁布实施,质量体系便已建立并运行。质量体系运行是执行质量体系文件,实现质量目标的过程。
4.质量体系认证审核。当企业质量体系进入正常运行后,使可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审核。认证机构指派审核组对申请的体系进行文件审查和现场审核,对符合规定要求的企业颁发质量认证证书。
二、我国质量体系认证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迅猛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独资、合资企业发展更加迅速。绝大多数企业视产品质量为生命,产品质量的抽查合格率逐年提高,从企业领导到技术人员一致认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就必须认真贯彻实施GB/T19000-ISO9000的标准,搞好企业质量管理,已经形成了共识。
1.通过认证并不表明质量体系中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质量体系审核是对企业现场及体系要素的抽样检查,根据抽样检查的结果来判定企业的质量体系合格与否。这必然具有一定的风险:一类是可能把合格的企业判为不合格(生产者风险),一类是可能把不合格的企业判为合格(消费者风险)。
2.应当瞄向更高阶段的质量管理目标。企业完成取证,标志着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3.质量认证的目的应落实到提高产品质量上。
4.企业如何持续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1)应全面贯彻GB/T19000-ISO9000族标准。GB/T19000-ISO9000族标准是系列标准,各项标准之间关系紧密、层次分明,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2)应贯彻预防为主。企业必须在整个质量体系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积极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认真分析产品的规范及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所有过程、操作、质量记录、服务报告和顾客意见,确定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预先消除一切可能产生不合格(包括潜在不合格)的因素。
(3)应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企业的质量体系总是处在适宜-不适宜-适宜、有效-无效-有效这种无限循环的动态发展状态。对质量体系中组织结构、资源以及每一项活动和过程的每一次改进都是一次飞跃,可以提高质量体系的效益,为企业及顾客提供更多的收益。因此,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是促进质量体系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重要手段。
5.就我国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具体现状,对改进我国中小企业的质量体系认证的建议。
(1)要十分注重质量管理信息的收集和积累,一切用数据说话。
(2)让企业全体领导职工都有较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3)在质量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方面,不管执行什么样的标准,建立什么样的体系,企业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都规定得非常明确、具体,每个员工都应很自觉地按照本岗位的职责和工作程序进行工作(培训保证),质量体系运行良好、有效,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根本。
三、认证的意义和作用
1.实施质量体系认证的意义。质量体系认证之所以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关键在于它是由一个公正的机构对企业质量体系作出了正确、可靠的评价,为人们提供了可以完全信赖的质量信息。这对供方、需方、社会的利益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2.企业获得质量体系认证书的效果和效益。企业获得认证证书后有何收益呢?据有关抽样资料表明:企业认证后市场占有率提高的占73.5%;成本下降的占36.7%;利润增长的占61.2%;质量提高的占61.2%;工作效率提高的占93.9%。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取证之后只是质量管理工作步入正轨的开始。要使企业始终保持稳定而优异的产品质量,必须持续地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不断地完善企业质量体系,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1 事件营销的含义
事件营销的英文表述为Event Marketing, 。事件营销是指企业在真实与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 通过运作公关及新闻事件来迅速提高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达到促成营销的目的。
1.2 事件营销的特征
(1) 成本低廉甚至零成本事件营销重要的特征是利用免费的新闻事件, 来达到宣传的目的。企业有意识地制造新闻, 不属于企业的广告活动, 在所有新闻的制作过程中也是没有利益倾向的, 它借助的是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重大事件或热点事件进行营销, 所以制作新闻成本低廉甚至零成本, 这便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广告宣传等市场开拓费用。
(2) 有明确的目的。事件营销策划的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目的, 然后要明确知道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够让新闻的接受者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今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 媒体已经非常精确地细分化了。一般情况下某一领域的新闻只会有特定的媒体对此感兴趣, 最终进行跟踪报道。而这个媒体的读者群也是相对固定的。
(3) 具有风险性。事件营销的风险往往来自于媒体的不可控制和新闻接受者对新闻的理解程度。事件营销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但如果市民得知了事情的真实情况, 公司得到的不是美誉而是负面评价。
(4) 投资回报率高事件营销不同于广告活动, 企业投入同等的资金, 事件营销所获得的宣传收益远远高于广告的收益。成功的事件营销能够很好的帮助企业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 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对产品的销售产生影响。
(5) 传播深度和层次高事件营销的宣传途径主要体现在新闻上, 它能很大程度地避免人们本能地排斥、烦感, 读者以及观众对新闻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要远远高于对广告认可和接受。事件一旦成为热点, 就会变成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传播范围就不但局限于看到此新闻的观众及读者, 还会形成二次传播。
2 事件营销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2.1 我国企业事件营销的成功典范
自茅台酒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的“怒掷酒瓶振国威”事件后, 我国相继又出现了海尔“张瑞敏砸机”事件、农夫山泉的“口水战”事件等一系列优秀的事件营销,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为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 为扩大市场、提高销量而频频进行事件营销。
2.2 我国企业在事件营销的操作中存在的误区
同广告与其他传播活动而言, 营销具有速度快、时间短, 但创造的影响力大的优势。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其趋之若鹜, 甚至盲目跟风, 但由于很多企业受制于经济实力和企业文化底蕴的限制, 因此, 往往很容易陷入事件营销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事件营销是小企业做的, 大企业不必进行事件营销, 很多人认为事件营销更适用于中小企业, 这种观点的确没错,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 且无实力去投资巨额, 作巨额广告, 而事件营销的成本低, 因此, 事件营销成为了中小企业的第一选择。但并不因此就推出大企业就不需要事件营销。例如, 1997年IBM导演的“人机大战”, 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败给一台名叫“深蓝”的电脑, 顿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IBM因此名声大振。
(2) 企业盲目迷信明星, 有时会出现同一明星同时成为不同品牌的产品进行事件营销的情形。品牌的产品事件营销的局面, 违背了企业的初衷。如果明星道德出现问题, 则会有害于其代言的企业或品牌。例如, 酒井法子吸毒案, 伍兹婚外情败露等都对其代言的产品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 企业照搬事件, 盲目跟风, 企业在运用“借势”时, 特别容易陷入此误区, 一旦看到某一新闻热点、事件吸引了不少人, 根本不管此新闻热点是否与自己有关系, 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反而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4) 企业运作事件营销时忽视风险企业在事件营销运作之前对风险的认识和评估还远远不足。比如, 山东秦池酒业持续多年荣获央视广告标王, 给其品牌注入了无限的活力。虽然知名度上去了, 但秦池却曝出了回收小酒厂酒然后兑水的丑闻。正是这样高知名度的企业, 却因为一时间舆论压力倍增、群情激愤, 从此一蹶不振。
(5) 认为事件营销只是临时性的战术, 是短期行为大多数企业认为事件营销是一种战术而非战略。而事实上, 企业应该从战略层面上对整个营销活动进行指导。事件营销持续时间的长与短, 取决于事件的强度、传播的途径、受众面的宽度等几个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事件营销的效果持续度。企业对自己的品牌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所有的事件营销都必须围绕这个定位来进行, 最终形成一致性的品牌形象。如果企业单纯的把事件营销作为一种战术, 且所采用的事件都是孤立的, 相互之间没有联系, 那么就无法形成品牌资产的有效积累, 而造成对资源的浪费。
(6) 过度担心运用事件营销最终会落下炒作的嫌疑, 影响企业及其品牌的形象。事实上, 事件营销只要不违反法律,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 这一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企业在深层挖掘品牌价值的同时能够准确定位, 且不违背目标消费者的利益, 使品牌通过事件营销一步到位。
3 有效运用事件营销策略的对策
要走出事件营销误区, 有效地运用事件营销策略, 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热点企业事件营销的运用。一方面要通过策略自已制造, 即造势;另一方面是以“热点事件”来开展营销活动, 即借势, 例如, 上海世博、北京奥运、四川地震、建国60年国庆等, 都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2) 反复衡量企业自身的营销能力。事件营销的运用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营销能力, 还需要企业原有的营销组合做出必要的变动, 具体可分为促销渠道的变动、分销渠道的变动、产品自身的变动等。如果企业自身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须谨慎运用事件营销。
(3) 正确协调好品牌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事件营销首先要充分考虑企业品牌与内涵能否与事件相结合, 只有品牌与事件自然流畅的结合, 才能让消费者把对事件的关注热情转移到产品上来, 事件营销的目的才能得以初步实现。
(4) 合理选择事件营销的目标受众。事件营销应该充分引起目标消费者的关注。每一个成功的事件营销都能够抓住人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潜在消费者是事件的目标对象, 需要考虑的是, 潜在消费者是否是否真正注意到这个事件, 这才是这个事件成功的量尺, 只有经过细致策划的事件才能想起潜在消费者的兴趣, 这样使他们才能关注并参与其中, 并对企业品牌表现出一致的情感。
(5) 对事件营销要加强风险控制。在运用事件营销的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性极大, 企业必须组织起完善的控制系统才能确保营销目标的顺利实现。鉴于谨慎性原则, 也为了改进现有的营销计划, 企业需要在执行的过程中加强事件营销的风险控制。由于事件发展的不可预见性、媒体的不可控制性、受众对事件理解程度的不可预见性、以及企业对事件策划掌控能力的局限性, 都决定了事件营销可能暗藏着某些风险。因此, 在整个事件运作之前, 有必要对事件做一次全方位的、具体的风险评估, 并以此来调整和制订企业的一些应对措施, 那么就可以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的水平, 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企业损失。
(6) 注意事件短期效应与品牌长期战略的关系。事件是企业借势出击, 提高品牌知名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好机会。但如何利用这个事件来来进一步提高及维护维护企业的品牌形象, 是企业接下来的长期工作, 这需要依靠企业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从根本上强化企业所塑造的品牌形象。在利用事件的同时, 企业一刻也不能放松市场的长期建设, 而且要把公关事件作为市场未来发展的必要补充手段, 作为品牌形象塑造整体战略的高效辅助战术。
(7) 进行道德营销, 规范事件营销行为。随着经济和社会营销的不断发展, 企业在策划事件营销时应当注意规范营销行为。第一, 要确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核心地位, 制定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 规范市场营销行为, 通过自己的行动起到表率作用, 成为道德营销的先锋模范。同时, 要按照公益受众原则来进行社会营销。第二, 要依靠企业文化的力量, 以高度整合的营销文化、生产文化、研发文化, 来规范事件营销行为, 以保证其对企业产生长远的效应。言而总之, 事件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关传播和市场推广的手段, 日益成为企业公关、营销的一把利器。正确合理地运用事件营销, 在给企业自身带来了不错的销售业绩的同时, 也带动了良好企业品牌的建设, 这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应用事件营销的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有效运用事件营销策略的对策。
关键词:事件营销,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建芬.论事件营销在企业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 2008, (12) .
【关键词】 内部控制;现状;原因
近年来,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世界各国政府不断推出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规范,随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渐加深,我国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或指引,对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发展迅速,我国的一部分上市公司如中国人寿、中国网通等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快速的进步,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由于我国经济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内部控制整体发展较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总体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有必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原因进行探究。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尽管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内部控制规范标准不统一、法律约束较宽泛,内部控制知识普及程度较低,内部控制相关人员专业能力不高,内部存在设计缺陷及执行失效,以及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较多的不成熟等,应引起政府部门、企业管理层、中介机构等高度重视。
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标准不统一、法律约束较宽泛。我国内部控制法律规范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内部控制法规发展较晚,并且我国经济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企业内部控制主要由政府、证监会和行业监管机构制定的内部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引来推动。相应法规大多只在本部门或本行业适用,企业缺乏统一、权威的法律规范来遵守执行。
2.内部控制知识普及程度较低。通过向受访者访谈,本篇论文获得了我国《内控基本规范》及相关知识在受访者中的普及程度,访谈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上述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明显偏低:对《内控基本规范》大部分内容了解或熟悉的受访者仅占30%,说明《内控基本规范》尚未深入人心;对美国《萨班斯法案》颁布较早,其影响程度远超过中国,受访者对其的熟悉程度远超过对我国《内控基本规范》的熟悉程度;对美国《萨班斯法案》所依托的美国COSO《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的熟悉程度有所下降,仅为38%,仍高于对我国《内控基本规范》的熟悉程度。对于既了解我国《内控基本规范》,又了解美国《萨班斯法案》和COSO《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的受访者,对于我国《内控基本规范》与美国《萨班斯法案》和COSO《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的趋同程度的回答基本达成一致,认为我国《内控基本规范》与美国《萨班斯法案》和COSO《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的趋同程度高于50%的比例高达80%,也说明我国的我国《内控基本规范》已进一步与国际通过规则趋同,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参与全球竞争铺平的道路。除内控原则外,我国《内控基本规范》与美国COSO《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差异较小,再次证明上面的结论。我国《内控基本规范》在2009年7月1日即将在上市公司中实施,通过上述一系列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内控基本规范》的普及程度不高,这将严重影响《内控基本规范》的实施效果,无法达到立法的目的。为了顺利实施该内控规范,当前的一段时间,普及《内控基本规范》相关知识应该成为我国政府监管层、企业管理当局刻不容缓的任务。
3.相关人员内部控制专业能力较低。理论上讲,本论文调查对象大部分直接或间接从事与内部控制相关工作表,他们的专业能力应处于较高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仍普遍较低,虽然样本公司中上市公司已达65%,可以熟练操作内部控制的不到5006,说明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仍普遍较低,应引起相关部门及企业管理层的关注。
二、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的制度缺陷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着内容不完整、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企业只具有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如财务控制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还未建立自我防范与约束机制,遇到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时才采取措施加以补救,偏重于事后控制而忽视事前的预防控制,如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很少涉及;部分企业内部控制职责划分、奖惩标准不够明确,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还有些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规模、业务性质等实际情况,生搬硬套,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切实际,偏离控制重心。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很大缺陷,主要表现在:产权结构一元化、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董事会形同虚设等,内部控制重在执行。很多上市公司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仅仅“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根本不管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近年来,有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有的国有企业由于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繁荣,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不顾党纪国法,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和家人谋利益。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的原因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外部原因。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实施必然也会受到外部政治、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影响。我国企业的外部环境还比较差,存在着很多影响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发挥不利因素。首先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地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功能的发挥。经济体制改革仍在继续深入的进行中,政企分开在执行中并不彻底,短时期内企业内部控制职能的发挥仍然受到制约;其次从法制建设上看,我国各个主管部门均各自出台一套管理制度,未进行充分协调,尚未形成类似COSO报告的权威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企业内部控制在法律层面未受到重视,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检查与评价缺乏统一的指导依据。
2.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内部原因。企业内部因素是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职工的职业素质不高。就目前我国企业整体情况,职工的职业素质远不能满足先进的内部控制要求。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尚未培养成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者自身的职业素质不高也严重制约着我国整体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2)民营企业家族化,我国大部分发营企业是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投资人、管理者均为家族内部人员,各项业务的实施人员均为家庭人员,内部控制逐渐淡化。(3)内部控制的意识淡薄,我国有大量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由政府直接任命,首长权力高于一切,管理制度只为低级人员设置,涵盖企业全部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不被企业高管所重视。(4)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部分集团公司内部,信息沟通系统几乎不存在,提供的信息却无法达到及时、完整、真实的要求。有的信息系统仅被视为管理层的传声筒,信息随其意愿而改变,并不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5)内部审计未充分发挥作用。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完善、正常运行良好,需要内部审计的监督,企业应通过内部审计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工作设置上均未受到重视,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未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赵世君.《源于激励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杜莹芬.《企业风险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求嫣红.《企业内部控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小企业要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经营管理模式, 吸收专业性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要加强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配备精通财务的专业人员,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加强资金使用、周转和财务核算方面的管理。
2.完善中小企业的担保机制。
我国应建立起各种各样的担保体系来降低银行的借贷风险,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机会。 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主要依靠财政注入资金和向社会发行债券融资,由政府出面设立永久性机构。 二是建立地方性的信用担保机构。 可由地方政府、 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如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政策性机构,也可鼓励中小企业自发组建互助担保机构,还可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担保司投资,逐步形成由全国性、 区域性和社区性担保机构组合而成的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3.适应中小企业需要, 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渠道。
银行信贷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首选, 而政府调整商业银行战略, 应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渠道放在首位, 使商业银行尽快真正打破国家、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的扭曲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 完善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 建立一套专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 针对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分散化、多样化等特点, 适当延伸贷款审批权限, 简化审批程序, 缩短审批周期, 提高审批效率, 改进和完善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调整商业银行战略的同时, 国家也要出台相应的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基准利率和利息率等。我国金融体系主体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其信贷份额占全部份额的 75%以上, 由于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资金有限, 难以承担支持众多中小企业发展的重任,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仍是关键环节。在发挥国有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 还要不断发展和壮大现有中小金融机构和不断发挥民间资本优势。政府可通过对现有运行良好的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公司制改造, 加快农村信用社的重组、规范、转制, 对部分暂时出现支付困难的城市中小金融机构进行清产核资, 出台允许并鼓励民营资本和国外金融资本参股中小金融机构等措施, 发展和壮大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实力, 通过立法来鼓励民间资本的发展。另外,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 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问题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4.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不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征的资本市场体系, 加快创业板的推出, 加快培育中小企业, 鼓励中小企业发行股票融资、进行集合债券融资等。第一,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服务于中小企业, 进行直接融资的创业板市场。20 5月 1日, 中国证监会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 正式实施, 意味着在我国已酝酿 的创业板正式开启, 创业板融资渠道的开启无疑给广大无缘国内主板市场融资的中小企业, 带来低成本直接融资的福音。第二, 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债券市场。中小企业因为自身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限制, 往往难以独立发现企业债券融资。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一种由一个机构作为牵头人、几家企业一起申请发行的债券, 是企业债的一种, 也就是俗称的捆绑发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直接作用是以其特有的形式有效拓宽了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第三, 推动建立以民间投资为主的风险投资体系, 完善风险投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鼓励组建民间投资公司和职工互助投资基金。第四, 以政府财政出资为主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技术创新基金, 主要用于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创业资助、技术创新支持以及出口补贴等。第五, 创新适合中小企业采用的金融工具, 便利中小企业融通短期资金。
总之,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具举足轻重的地位, 特别是在这次金融风暴影响下, 我国中小企业面对资金链紧张、市场需求下降的不良状况, 千方百计保生产、保就业, 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 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其融资难问题, 构建长效的机制, 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徐莉: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之融资瓶颈.商业研究..1
[3]王睿 高军 李军:后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探讨.国际商务论坛.2010.3
[3]汤志江 苗绘 李海申: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浙江金融.2010.8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推荐阅读: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和政策建议12-25
浅谈我国煤矿安全现状11-22
浅谈我国环境质量控制问题07-26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07-25
浅谈我国婚纱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10-01
浅谈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12-25
我国货代企业发展现状09-16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对策探讨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