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笔记整理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笔记整理(共11篇)

给教师的建议笔记整理 篇1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①学生之所以会再现分化甚至落伍到无可救药,是因为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②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是一种相对的东西,有所发展就是进步③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在于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享受到成功的乐趣④让孩子在学习中取得成就,是点燃孩子“想成为一个好人”火花的蹊径。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①教师是否有时间学习,取决于教师本身工作的方法和性质②好的课是成功积累的结晶,而不是一时准备的结果③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是由于持之以恒地读书④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①分析知识的内容,把要求学生牢记住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②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③这种智力背景的阅读越多,再去识记就越容易。④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是指必须熟记的材料;第二是指课外阅读和其它的资料来源。⑤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① 改进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②努力教会他们阅读和思考。③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后进生脑神经细腻的萎缩惰性和虚弱④可以为后进生提供一些特别的作业或者习题。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①儿童学习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成了 “货物”,没有加以运用。② “知识”的实质就是能够运用。③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④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而是让学生思考。⑤如果儿童只是记诵,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的态度。⑥请你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

8、关于获取知识①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②要尽量使学生出现疑问。③找出因果联系的交接点,促疑,激发求知的愿望。④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

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①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必须进行思考。②思考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③对学习最“差”的和有困难的学生这个专门思考的阶段尤其必需。让他们集中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即知识的基础。④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

12、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①检查家庭课业很不顺利,白白浪费时间。检查时其余的学生就各干各的,少数几个对回答进行思考②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③优点: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运用;训练学生在阅读和记诵的同时进行思想;教师有可能密切注视学困生。④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检查知识时的脑力劳动的效果。

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①评分宁可少一些,要有分量、有意义。②如果学生没有能力掌握知识,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③如果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根本不要给予任何评分。④要求准确背诵的东西,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⑤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14、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①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变成凶狠的后娘。②组织复习要考虑到学科和具体材料的特点。③放过细节,抓住要点。④听课笔记里画一条竖线,在页边上留下一条空白地方,把那些必须永远牢记的东西用红铅笔写下来。

16、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①在开始教学工作以前,就把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安排好。②学生从事的活动,不仅应当是对知识的说明,而且应当是发现的源泉。③凡是着迷有趣劳动的学生,他的思想就不可能是混乱的,言语也不可能是迟钝的。④要想使学生成为

善于思考的人,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

19、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①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②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③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

20、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①所谓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掌握知识的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新知识硬塞给他。②学生不能掌握知识,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③学生还应当掌握迅速书写的技能,一边书写一边思考。④挑选、系统整理和分析事实的技能,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十分重要的技能之一。

21、兴趣的秘密何在 ①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让学生情绪高涨,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而骄傲。②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③努力使学生去发现,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④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 “权力感”。⑤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⑥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2、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①让学生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像向往幸福一样②努力去唤醒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③只有创造性劳动和思考,才能唤醒④有“我的学生”的概念。⑤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在纲要求的多十倍二十倍。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同事们竞赛。⑦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吸引学生

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①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②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③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24、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①学生特别是在少年期,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课外)阅读。②把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成为指路明星,——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③一个人既在丰富集体的智力生活,同时又在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④学困学生也可以参加活动,用丰富的智力兴趣的气氛,激发他们去阅读,这是最重要的补救手段。

25、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①只有给学生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②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教师要为学生赢得自由时间。③学生本身也是赢得自由时间的重要助手。④有没有自由时间,由作息制度决定。⑤下半天让学生自由支配,扩充和转化知识⑥下半天要让学生阅读——出于爱好、愿望,而不是背诵和记忆。

27、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①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②在一至三年级,一定要在每个班级里单独建立一个“书籍之角”③ 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④第二个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

28、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①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②指的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③有必要进行经常的阅读,聪明头脑,培养出灵巧的双手。

29、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①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追求真理的自豪感。②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思维的素养和情感,见闻的广度等。③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才能做到让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相结合。④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

30、谈谈直观性问题①直观性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原则②直观性只有刺激思

维,才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③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④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⑤由实物向绘画再向符号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⑥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⑦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36、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①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②随意识记,简直是要把人变成傻瓜。③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④不随意识记(阅读有趣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

40、动手和智慧①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亿种动作,它是意识的伟大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②训练双手的劳动是唯一能发展儿童的智慧的途径③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④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动作结合起来,能激发大脑里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

42、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①先看看所有低年级教师的学生的练习本。字迹端正秀丽的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②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机械地搬用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取得某种信念。③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某一项措施就能取得的④学习他人时需要自我观察、分析、进修和教育,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45、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①制订一份远景计划②每年翻阅和思考,检查工作,判断学生的知识质量。③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④写课题计划,页边上留空,做必要的修改。⑤班主任还要写教育工作计划。

46、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①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它是一种随笔,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②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是一笔巨大的财富。③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④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⑤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47、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答:向学生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议如下①每天读书。② 学会听课。③六点钟开始学习④确定脑力劳动制度,主要的事情必须每天都做。⑤不要在无谓的小事上浪费时间。⑥要学会自制⑦任何时候都不要使脑力劳动间断。⑧对自己不想干的事,要学会向自己说“必须这样做。⑨对于每一项工作,都要找出最合理的脑力劳动方法,力戒陈规⑽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⑾脑力劳动要求数学思维和艺术思维交替进行。⑿要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⒀ “明天再做”——这是勤劳精神的最危险的敌人。

48、要思考,不要死记!

①对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②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独立地分析和思考。

49、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①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教会儿童学习,使用工具,②这种工具即5种技能:读、写、算、观察、表达。③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

50、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①对于应当深入思考的概括性的东西,学生却在背诵它。结果使得记忆负担过重,以致必须记住的材料,也无法保持。②对于用来掌握那些必须牢牢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的时间,也没有加以正确的利用。③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识记、运用。学生的脑力劳动成为创造性的劳动,因而就变得大为轻松了。

62、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①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让学生死背教科书。②主要的智慧努力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③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④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也应当向教师指明这个方向。

63、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中心①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应当看出和想像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以及遇到了哪些困难。②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③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

劳动的一面镜子。教师备课的时候,要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④只有让学生去实际地干,他才会开始掌握知识。⑤真正的巩固知识,是让学生对事实、事物、现象的实质进行独立思考。⑥我们全体教师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课堂上的兴趣和注意的问题。

70、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①每一个儿童都有独特的聪明和才智。要使之成为在学习中取得成就的基础,不要让儿童在低于他的才能的水平上学习。②我们的原则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应当达到他力所能及的成就”③防止差生的学业落后,就必须让那些天赋高的学生超越教学大纲的界限来比较平庸的学生。

75、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①我们的工作性质和逻辑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②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儿童的心灵极易受到伤害。③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和幸福,首先是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④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它是很容易被摧折。⑤教师要学习,才能到达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⑥教师只有关心学生的尊严,学生才能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⑦教育的核心,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⑧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

给教师的建议笔记整理 篇2

公众的期望越来越高。随着考生和家长社会法制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 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不断走向公开透明。现在高等教育发展节奏放慢, 招生计划比较紧张, 人民群众对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期望更高, 对招生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招的要求更高, 对少数高校出现的乱招生、乱收费现象反响更加强烈。

高校招生涉及到千家万户,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历来为社会各界所关注。高校招生公平问题, 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高校招生公平的程度, 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不断完善招生制度, 变革招生录取方式, 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招生工作的透明度。从全国一张考卷到部分省 (直辖市、自治区) 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自主命题, 从手工录取方式变革到现如今基本完善的网上录取方式, 以及实施高校招生工作“阳光工程”提高招生工作的监督力度等等, 维护了考生的合法权益, 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网上录取的实施, 尽显高校招生改革之成效, 促进了高校招生录取更加公正、公平、公开, 大大提高了录取工作的效率、准确性, 在创造公平录取的和谐空间中更是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为高校选拔高素质、合格生源的重要任务。目前,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要在新形势下继续做好招生工作, 确保生源质量, 招生部门不仅要对工作的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更应该从技术手段上狠下功夫, 积极主动地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招生工作中, 丰富招生工作职能的内涵, 构建新型的招生管理模式。

网络具有随时访问、双向交互、超级链接、多媒体展示等优点, 是招生宣传的理想工具。学校建立一个招生网站, 把相关的招生信息放在网站上, 就给考生提供了24小时随时查询的方便。而且考生可以就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需要进一步关心的问题向学校提问, 学校根据考生提问进行统一回复或者个别回复, 适当的时候学校还可以与考生进行在线交流, 或召开网络发布会。在网页上面介绍招生专业、收费标准等信息的同时可以利用超级链接功能对学校的概况、优势、特色专业、学习和生活条件等内容进行介绍, 给学生提供全面了解学校的窗口。如果有必要还可以通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方式展示相关内容, 做到形象、直观, 让考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 同时还能让考生对自己向往的大学生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增加对考生的吸引力。

总之, 通过合理的招生网站平台, 将招生信息及时给予发布, 实现招生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可以化解原来信息不透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打破私有信息和信息垄断, 增加高校招生和录取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打破考生及家长与高校的“信息不对称”, 并进一步增强招生工作者自我约束和接受监督的意识, 提高招生工作的效率, 有力地打击近几年社会上出现的“暗箱操作”和“黑中介”等招生诈骗的不法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建发.高校招生宣传的心理策略与传播技巧[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6) .

[2]李艺.现代教育技术[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

[3]李艺.网络时代的学习需求[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9) .

[4]蒋胜华, 于艳华.关于高校招生宣传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5]聂波, 苟国旗, 冯晓桦.高校招生宣传策略探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6]信汝东.对高校招生宣传的几点思考[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

[7]于薇.高校招生宣传[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4) .

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 占据人的思想, 激发人的兴趣时, 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 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 他的学习就越容易。遗憾的是, 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 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

作为教师,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 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 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 没有这种交流, 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所谓课上得有趣, 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 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 人的思想, 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在一些情况下, 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 就在我们的眼前, 你只要走近去看, 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 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 你得去攀登、挖掘, 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 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 就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给青年教师备课的建议 篇3

首先,备课要做到五结合:①备课与备学生相结合;②钻研教材与借助教参相结合(包括教参后面附带的教学光盘);③依照课本与创造发挥相结合;④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⑤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其次,必须明确要“备什么”。我认为备课要做到“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教学手段、备作业。

第一,大处着眼“备课标”。

备课标,即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从大处着眼,了解课标对小学各个学段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发展具有持续性。教师需要清晰地把握课标,了解课标里的总目标和自己所教年级所处学段的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再把这些目标一一细化到所教的每节课的课时目标中去。例如,我校三年级语文组有两位年轻教师都是初次接触三年级教材,非常有必要反复学习“新课标”,明晰对三年级的教学要求,以达到不拔高、不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在备课过程中,以“新课标”来规范教学要求。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习作,怎么指导为好呢?三年级的教师研读“新课标”后,知道三年级习作主要侧重于“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就把作文教学的重点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学生相信自己能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喜欢作文。所以在写作文之前,教师先带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组织学生打羽毛球,引导学生观察蚂蚁或做“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有感要发、有话要说、有情要诉,然后教师再稍作指导,一篇篇生动的作文就产生了。

第二,四心相通“备教材”。

所谓“四心相通”,是指教材的准备要了解作者的心、编者的心、教师的心、学生的心。例如,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凝结成的,抒发了作者各种各样的感情,即喜怒哀乐皆在其中。我们备课时,理解作者的心,掌握文章的基调,是用好教材的基础。其次,编者把文童编到教材中,是看中了文童的哪一点?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到这个位置?为什么把这篇文童和相邻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这些问题的解决,使我们了解了编者的心,我们就会有目的、有重点地使用教材。第三,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发现文章中的“点”——文章的中心,发现文童的“线”——文章的线索,发现文章的“面”——文章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等等。作为教师,如何从点到面、如何运用线索串联全文、如何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等等,这就是教师的心。最后,学生读到这篇文章,会有什么发现、可能提出什么问题、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有哪些疑惑之处等等,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心。把这“四心”准备充分,是“备教材”的要求。

第三,有的放矢“备学生”。

无论上什么课,都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哪些知识点吸收得快、哪些知识不容易掌握等。备课备得再精彩,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就很难成功。一次在听二年级语文课时,在学习了“思想”中的“思”以后,教师提前准备了很多关于思的组词。其中有“思乡”一词,教师觉得这个词语并不难理解,因此课堂上没有做出解释。其实教师高估了学生,很多学生年纪小,没有过“思乡”这种感受,所以当学生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听到有学生在小声嘀咕:“思乡是什么意思啊?”这就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缺乏了备学生,缺乏对学生现有水平的了解。这些词教师自己很熟悉,就忽视了对学生的解释,当教师再让学生组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还是不会这样组词,说明教师对这些词语缺乏讲解。教学中,组词首先要组学生平时经常用到的词语,对于学生来讲相对生疏的词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要求教师关注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教法、学法。

第四,灵活多变“备教法”,形式多样“备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得当,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集体备课时,必须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一课,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备课时,三年级组教师认为,刘宏宇老师声音甜美,朗读有激情,可以用朗诵教学法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中。宋佳老师则提出,自己是个男教师,根据自身特点,感觉用展示图片创设情境的方法更顺手。从中我们更体会到适合教师的,同时也能带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才是最恰当的。同时,对学生要进行学法指导。备课时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讨论用哪种方法最好,切忌学生被动学习。更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相适应,否则会弄巧成拙。所以,备课要灵活多变。

此外,在教法上,各科老师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

第五,资源共享“备教学手段”。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如何把这些设备应用起来,用到好处,用到极致,是教师们备课的一个主要任务。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我们要学会从互联网上搜寻自己需要的资源,做到资源共享。还可以上网络课堂——随时在互联网搜集资料、拓展知识等,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但要有原则,即:哪些环节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我们就不可强用。教师应该选择直观、有趣的图片、视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性格特点、教法学法等方面,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

第六,层次灵活“备作业”。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备作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情况灵活选择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达到反馈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及拓展加深所学知识。也就是说作业要有代表性,要求有练习的价值。

2难易适度。

3严格控制作业量,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4针对学生不同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地设计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4

实际上,苏霍姆林斯基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孩子没有智力差别,没有优劣之别,有的只是我们老师的教育方法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在书中,苏霍姆林斯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还表现在教师教学的“因材施教”上。而要做到此点,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此外,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作者谈到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是:“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船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从教师采取的态度,轻轻,独木船等,可以看到教师是多么注意运用巧妙的手段来教育引导学生,同时既体现对学生的理解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的如此举动对促进良好的师生互动和情感建立是多么重要。又如,作者在谈到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时说,“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细细琢磨,作者的策略在今天的教学中,也显得如此正确。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3 篇5

读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29条<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签于此,感觉自己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相对来说把握得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浅谈点滴: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么样的。对于自己搞不懂的问题,拿出来跟同学讨论或者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讲授的与自己预习的相对比,这样反复识记,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而且经过预习的新课,上起课来比较轻松,学生劲头也足,当然,这一环节上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给教师的建议作品读书笔记 篇6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一天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人应当首先在思想领域里成为劳动者。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必须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在教育学生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很差,每一天坐在课桌旁,无所事事,套用大师的话:这是一种可怕的危险,这样会使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所以,教师不要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很多学生之所以把学习当成负担,因为他没有体验到学习带给他的欢乐,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完美、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少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本事,他就能够被认为是死人。“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完美的事务。把学习当成一种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这样的学生才会成为会思考的劳动者。仅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学习是一种欢乐和幸福,而这种欢乐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没有问题意味着没有思考,没有思考怎样能提出问题?较多的学生早已不会思考了,忘记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线路,要思考做啥?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校生的头脑里占据统治地位?

首先,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

教师本身应当是个思想者,用思想去点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转变自我的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苏赫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仅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我们依靠思考,也仅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其次、解放学生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靠、习惯了接收、习惯了习惯的一切,主体意识丢失,独立本事退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学习表现为学习职责,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改承担学习的职责?教师固然应当承担,但学生若意识不到学习的职责,不能把学习跟自我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学生永远在昏昧等待中。仅有当学习的职责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时,学生自我的担负起学习的职责时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然后、学会等待、牵线搭桥。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实际的课堂往往是这样的,要叫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常常沉默寡言,面面相觑,提不出来,为何提不出?因为不习惯思考,也不会思考,那么,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发表看法吧,仍然沉默,为何?因为没有看法,哪里去找?时间一分分过去,教学进度走不了,急死教师了,忍不住越粗代庖来得干净利索,省时省力,结果,我们又回到老路。学生永远在等待依靠中。所以,教师不能急,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准备时间,善于激励,耐心等待。一部分学生可能就差那么点勇气,需要教师为他们打打气儿,有种.种顾虑障碍的,需要教师疏导。其次会引导,学生思维卡壳的地方要牵线搭桥,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结合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如;报刊杂志、电视、多媒体、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国内外重要的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以使思考由温故而知新,由形象到抽象,由混沌到明晰的过渡飞跃;或者要知梨子的味道,亲自去尝尝,让学生亲自其参与去体验,也许这个探索自寻过程要花费很多时间,甚至表面一无所获,但它使学生思维得到磨砺碰撞,活跃起来。这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本事、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比起短暂的急功近利的强行灌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学生会受益终生,故而眼前所耗费的时间经历应当说是值得的。

最终,以包容情谊,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试想,身处惴惴不安,紧张压抑,过度庄严肃寂的氛围里,学生的脑力过度集中在时时刻刻的提心吊胆,焦虑惶恐,瞻前顾后中,怎能集中精力进行进取健康有序的智力思维呢?自由就是不给学生太多的束缚,有宽泛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简便自如的各抒己见。这其中,教师和蔼亲切的微笑,循循善诱的开导鼓励无疑是重要的。只要能思考,敢思考,哪怕是错误都是一大提高。人的认识,总是在错误中提高,谁畏惧错误,谁就毁灭提高,因而对错误不是批评指责,哪怕是不经意的一个轻视眼神,一句冷漠的话语,都不能轻易流露。而是引导指正,保护他们思维火化的幼芽是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开端。

给教师的建议笔记整理 篇7

人的脑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 就会阻碍整个大脑的工作。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 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 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 那么皮层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就受到阻碍。

于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逻辑上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 他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一点了。

他的以上观点, 我对有些地方表示质疑。如他认为如果少年时期没有训练好阅读能力, 以后就再也学不会了, 没有了阅读能力, 思维就将受到限制。

但我们看问题不能断章取义。苏霍姆林斯基这段话, 其实主要在于强调青少年教育中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一点, 我是非常赞同的。无论你学习任何学科, 阅读能力都是基础。如果没有这项能力, 你看不明白教材, 看不懂题意。其实, 这也是困扰我们学生的主要问题。如本校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 基本是答非所问, 看不懂题意。同样, 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数学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并且阅读能力确实严重影响我们的思维能力。你可以观察, 班级里面那些成绩较为突出、思维较好的孩子, 他们的阅读绝对做得要比思维较差的同学要好。

在他的另一篇文章《要保持“水源的清洁”》中也说到: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算达到了, 就是对每一个 (名副其实的每一个) 少年、青年来说, 书籍、思想成为“一种不撕裂自己的心就不能从其中挣脱出来的枷锁”。一个人要成为具有劳动者、斗争者、未来的战士、未来的丈夫和父亲的意识的真正的人, 他在14、15岁的年纪时, 就应当在自己灵魂的深处有一份丰富的精神宝藏——那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的一二百本书, 这些书对他来说就是精神的启示。

由此, 我不禁想到了我中学时候的两位语文老师。一位姓李, 是我读初二时候的语文老师。那时她刚毕业上岗, 长得年轻漂亮, 有着自己的各种新鲜想法。她的课总能吸引我们。她的朗诵十分优美动人, 每一节课必定自己示范朗诵。在她的带动下, 我们都爱上了朗诵。她还爱看书, 尤其是名著。每次上语文课, 她总能左右逢源地讲述许多跟课本有关的故事, 她的讲解十分精彩, 惹得我们一下课纷纷围着她, 要借她所讲的那些书来看。在她的影响下, 我爱上了看书, 无论什么书, 一拿到手上总是爱不释手, 废寝忘食。我的另一位语文老师姓唐, 他年龄大, 有教学经验, 初三时接替李老师教我们语文。刚开始, 我们是有些排斥的。他不会朗诵, 不会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课堂无趣极了。但慢慢地我们也喜欢上了他, 他不讲故事, 但是他总会利用自习课拿一些名著的精彩片段来念给我们听。听那么一段精彩的故事之后, 我们的心里痒痒的, 恨不得立马从他手中将书抢过来欣赏。他仿佛知道我们的想法似的, 不久之后便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我们每位同学捐一本书放在图书柜里, 而唐老师自己拿出二十多本藏书放在里面, 自此我们便有书看了。从那以后, 我几乎每星期看一本课外书。假期的时候, 几乎一天一本, 不管什么内容的书籍, 一律照看不误。不到一学期, 我们班级的书都被我看完了, 我便只能将目标放到别处。我家屋后, 有一位退休工人, 姓郭, 据说他家有许多藏书。知道这消息后, 我很是兴奋。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 直接去到郭爷爷家, 开门见山地就要借书。郭爷爷很慈祥, 见我这样爱看书也很高兴, 很爽快地便把书借给了我。只是在临走的时候心痛地叮嘱我好几遍:“要好好爱惜书, 不能损坏了啊!”郭爷爷家的书, 跟学校的书不一样, 他家的书古香古色, 有毛笔的繁体字书, 有半文半白的古典小说, 甚至还有不少外国名著, 看起来要费劲得多。但我看懂之后发现这些书更有咀嚼的价值, 越看越不能自拔。

时间流逝, 我进入了高中。由于我进入的是一所重点中学, 且在重点班, 整天有无数的作业, 我便开始整天在题海里奋战了, 看课外书成了一种奢侈。上大学, 确实也看了些书, 但总是留不下印象。而现在工作繁忙, 看书反倒成了不务正业了。

而今想来, 我人生真正静下心来好好看书的日子, 就是我的初中三年。我人生中有那么一点点的知识储备, 有那么一点点的文学积淀, 都得益于那段日子。我对文学的热爱, 我人生观的形成, 我对问题的思维方式, 都形成于那个阶段。而我的那两位老师便是我在阅读上的启蒙老师。他们到底跟我说过什么, 教过我什么知识, 上过哪些课文, 我早已经不记得了。但他们通过自己言传身教让我爱上看书, 并使我终身受益, 这些将是我一辈子无法忘记的!

给新手历史教师的几点建议 篇8

关键词:历史;建议;网络资料

近几年毕业的师范类大学生,个人基本素质都很高,语言表达清楚流畅,普通话标准规范,教态自然大方,情绪饱满激昂,多媒体操作熟练。但是在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上,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曾担任过一次新教师说课比赛的评委,选手们共同的不足之处表现为主题不精确,主线索不全面,难点考虑不全面。从答辩环节的答问情况推断,根源在于对课程标准的研读不透彻。所以,新教师业务上要想尽快成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该熟读课标及课标解析

那次说课比赛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作为“侵略与反抗”这个专题下的一个内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暴行,中国人民的抗争及结果是这一学习课题的两条主线。但是按照课标的分析,“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学习单元,最重要的主题,就是突出这场战争的民族性、全民性,也是单元标题不以“抗日战争”相称在立意上的重要变化。所以,在这一课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就是一条暗含的主线了,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将它明晰化。

遗憾的是选手们都没有清楚梳理出这三条主线。源于上述分析,七七事变的标志性影响“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就是一个教学难点了。但是选手们在确立教学难点时都没有列入这一点。

二、慎用网络资料

年轻教师的网络技术都很强大,“百度”成了他们最依赖的资源库。找教学设计,找教学资料,找教学课件,不管是需要注册的,需要扣点儿的,还是需要财富值的,都难不了他们。但是照搬的东西不能有效为我所用。参赛选手中有一位下载了这样的知识结构:

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战从此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选手在解说这一知识结构的时候这样表述: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战从此开始,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显然是错误的。七七事变的两个标志性影响:从日本侵华的角度,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从中国抗战的角度,标志着中国全国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只是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除了自己解析不准确,有时网络的叙述本来就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尤其是“百度知道”,有很多答案是错误的,知道不知道,都有人会去回答提问者的问题。

三、思想上尽快成熟起来

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承载的重要的社会功能。年轻的历史教师们尽管一身孩子气,但是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时,思想上应该是成熟的。

还以这次竞赛为例,选手们都抓住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暴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位选手在出示了大量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后,这样总结:“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应该牢记民族仇恨……”这样的思想引导显然有失偏颇。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中国政治高层的共识,更是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中日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不忘历史是应该的,但是不该忘的不是仇恨,而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自立有赖自强的不变真理。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 篇9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

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英语课,是令多数英语老师费神的一个问题。课堂上的感受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填鸭式”教育方法难以让学生进入学习之“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其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要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积极的学习气氛,愉快的课堂模式、轻松的学习心态,让学生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

活动课堂教学起始于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融洽的师生关系为英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获取知识。

1、用微笑缩短师生距离

当我走进课堂,我总是用亲切自然的微笑,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用微笑来问候他们,用微笑来激励他们,同样用微笑来提醒他们,我觉得微笑比严厉更能拉近师生关系,更能让他们培养出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让兴趣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始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让兴趣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始终。因此想方设法让英语课情景化,戏剧化,让讲台变舞台、赛台,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大显身手,尽情地自我表现。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使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将“寓教于乐”发挥到极致。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知道,学生的智力各有差异有的智力水平高,有的智力水平低,再加上一些非智力关系的影响,其接受能力和巩固能力肯定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因人制宜,在教学中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坚持激励教学法,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奖励,使他们树立信心,获得成就感。

活的课堂教学需要依靠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个人的素质和教学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充分利用英语教材的特点,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搞活、让学生乐此不疲。

1、表演对话

小学的英语都是对话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所以我就利用表演的形式让他们试着走进想象中的情景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尽情地去表演,去理解、学习对话内容。表演能够加深他们的印象,营造一种欢乐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是“一箭双雕”啊。

2、善用活动课

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英语活动课,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到一定的语言知识,培养一定的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过程中自然地运用语言,让英语课成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

《给教师的新建议》读书笔记 篇10

读书摘要:

年年岁岁相似,年年岁岁却不同。一年又是一圈年轮,真正幸福的人生,不在于细数自己的年轮,甚至也不在乎问讯收获,而是安心欣赏着生命年轮划过的漂亮的弧线,那弧线虽有伴随苦痛的曲折蜿蜒,却因为是只传于自己的,也因此是美丽的。

当我们回眸过去,看到的只是缺憾,还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如果人生是一种艺术,这艺术美之美恰在于缺憾。我们儿时也许深痛这些数也数不清的.缺憾。可是毕竟,我们是不能让一切重来过。

生命将永远不能接受重来。

真正美的人生,其实并不在于有没有缺憾了,而是有没有努力去欣赏缺憾。

心得体会:

欣赏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的理解,和因为理解了生活而腾飞的对生活的挚爱。一个人越是热爱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越会从严峻的生活中获得真理。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是一个以生命面对的崇高职业,我真诚地希望能细细体验生活中的每一点感动,哪怕有些感动确实不那么令人愉悦。

给教师的建议笔记整理 篇11

关键词:备课观;《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引言

在学校教育中,上课的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课前的准备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的质量,备课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的教育生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改进课堂教学的问题,关于备课的问题也提出很多见解。本文试图从《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备课的主要观点,探讨其备课观对我们的启示。

二.《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备课的主要观点

(一).阅读是有效备课的重要途径

教师自如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但一位好的教师不会绝不会仅仅局限于此,广泛地阅读是教师备好课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的来源。"《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教师们和视导员准备写点意见以便下课后提出来,但他们听得入了迷以至于忘记了做记录。下课后,听课的老师问这位历史教师花了多少时间准备这节课。这位老师回答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像这样的优秀教师,他们都说每一节课是准备了一辈子,然而,上课前这些教师并不需要花上几个小时去备课。那么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便是阅读。读书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不是为了应付上课。每天不间断地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在教师整个知识的背景里变得越来越小。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在讲课过程把把注意的中心放在学生思维情况上,而不是教材内容上;也因为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注入,教师的知识河流才能永远保持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涉猎书籍领域十分广泛,个人藏书就多达一万九千多册。他建议年轻教师们每个月要买至少三本书:所教学科的著作,可作为青少年学习榜样的人物的书籍以及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希望你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

(二).教师面对的是具体的儿童

儿童是不同的具体的个体,是有差异性的,不能以同一标准要求儿童。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的情况,便很难使每个儿童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教师不了解谁听他的课,他就不可能备好课。

苏活姆斯基认为,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他的健康状况。"不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而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有更好的了解有利于教育者根据不同状况对他们采取保护和增强健康的措施。

其次,教师了解每一个儿童在哪一种思维类型上占优势,不同儿童思维在运算进度及思考速度上的区别,确定学生能达到什么程度。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潜力发挥出来,让每一位儿童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从而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中父母以及长辈的智力兴趣情况,家长阅读的书籍以及思维的方式往往给儿童思想留下很大影响。对家庭智力气氛的了解有利于深入了解儿童,同时也利于使儿童形成良好道德和心理品质。

(三).教学方法与教育教学目的相一致

教学方法随着学科的不同,教材内容的以及学生特点的差异而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比如演讲法在文学课上具有的特点与在数学课上具有的特点肯定是不一样的,这由于是感知知识的方式和脑力劳动性质不同。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科上细节的变换受具体环境的制约,那么如何选择以及确定教学方法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的组织因素和教育学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系那个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

(四)备课的几个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的备课观体现在其备课的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包括:新学年的备课,课堂教学体系的备课以及单个课时的备课。

第一个阶段的备课,教师开始深入思考以确定整个学年本科课的基本方针,分析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并根据学生上学年成绩研究他们的知识状况以及将来应达到的水平。

第二个阶段课堂教学体系的备课,这个阶段的备课作用有:确定课的体系中每一节课的地位;在相互联系的课中完成教学任务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节课都是完整的整体,但是一节课的完整性,并不是说它与其他节课是脱离的。相反,这节课与前后几节课的联系越紧密、教师越清楚地想像这种联系、思索得越深入、则每一节单独进行的课的结构就越完整、越合乎逻辑。"。

第三阶段是对具体课时的备课。这个阶段的备课也从研究和分析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开始,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在分析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选择与教育教学目的一致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教育目的以及方法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对教材进行加工,从各种资料中选择补充材料,丰富教科书阐述的内容;教师自如地掌握教材内容;找出逻辑中心,编写课时计划;准备课堂上将要叙述的内容。

四.苏霍姆林斯基备课观的启示

(一).备课既要紧抓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掌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等,熟悉掌握教材,以教材为载体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但是这是远远不够,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运用教材,学生学的就越是轻松。教科书上的知识在教师准备教给儿童的知识中所占的比例应该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小,教材上要教的知识对教师来说应该只是入门的常识,才不至于把备课变成死抠教科书。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师备课可以根据需要有效利用多媒体信息为课堂服务。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与读书,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进行思考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上得到提高。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

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准确、有效地备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能力有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的情况,不了解谁听他的课,他就不能备好课。"同时,复杂的教学工作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往往给课堂的任务带来麻烦,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备课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准备,而且是指导学生智力活动的准备,教师应当在在课前对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行深入考虑。

(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会随着学科特点与教材内容的不同而变化,智育的成效如何就取决于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要使智育得到完善发展,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应与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相一致,与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周密地考虑讲授知识在学生头脑里将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挑选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其备课的各个阶段,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深入分析,并融入到教育实践中。其关于备课的思想以及创造性地利用这种思想,有利于学校及教师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周汝平.有效备课师生双赢[J].教学论坛,2010

[3].方晓明.浅谈如何有效备课[J].中国校外教育,2011

[4].B.瓦西连奴.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的备课[J].陈旭晟,译,1983

上一篇:2020年春季学校卫生工作总结下一篇:北师大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