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端午节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反思端午节

反思端午节 篇1

(课件展示)本课新语言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新单词。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语言;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并在一定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表演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学生的学习延伸至课堂之外。在整个设计中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理念上

①、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②、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特点,利用各种手段辅助教学,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参与学习,达到初步运用

英语交际的能力。

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演课文。

2、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三个注重:

通过游戏,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比赛,注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享受竞争的乐趣;

反思端午节 篇2

师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 题目是《端午的鸭蛋》, 文章是否一开始就写端午的鸭蛋呢? (生答不是。)

师问:那么课文在哪一节才真正写端午的鸭蛋呢? (生答第四节。)

师问:在此之前写了哪些内容? (一生概括。)

师归纳并展示出相关课件。

师问: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情有独钟呢?

第一步:请三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分别朗读第4、第5、第6段, 其余同学认真听读感受。 (生分别读后师评价。)

师问:这部分写到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是什么?

生:小孩兴挂“鸭蛋络子”。

师问: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家乡端午节鸭蛋的习俗呢?

生同桌交流, 师生互动并展示课件: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师:想想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乐趣?

生:《社戏》中孩子偷豆、吃豆的情节, 文后说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与此类似。

师点评:说得非常好。小小的鸭蛋, 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生活乐趣。

第二步:课文又为什么在前面铺写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特色呢?抓住关键词句品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合作探究第2、第3自然段。学生抓住“出了名”“曾经沧海难为水”“尤为别处所不及”等体会。)

师归纳整合:充满自豪, 热爱家乡的特产——对家乡的热爱怀念 (板书) 。

师引导: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借哪些特产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生:黑土地上的白桦林、红高粱等。

师小结:很好。本文作者却透过小小的咸鸭蛋, 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平淡无奇中发现情趣, 小小的咸鸭蛋里传达出浓浓的乡情, 这正是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的原因。

师边说边展示课件:小小的鸭蛋→浓浓的乡情。

首先从整体上看, 这节课设计思路很清晰。按照文章的内容顺序, 先从标题入手提问, 接着转入文章铺垫的内容上, 进而落脚到对文章的重点——端午的鸭蛋的研读分析上, 衔接自然明晰。再看师生双边活动。教师整节课一直在提问、引导、点拨、评价,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单是朗读, 就有默读、品读、朗读程度好的竞读等, 读思议结合, 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再者, 老师恰当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体验或回顾学过的内容与本文比较阅读。学生和老师、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

所以这节课在整体构思、师生活动和旁征博引上, 体现了新课改“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精神, 但从学生角度反思这节课, 仍需要改进。

首先, 思路要创新。开始既然由文章的题目切入, 那么就让学生直奔主题, 寻找文章哪一节是真正写端午的鸭蛋的内容, 然后对这部分内容展开研读, 让学生尽情品味, 最后再回到前面看似与鸭蛋无关的内容上, 来把握作者的散文风格, 不必非按文章的顺序来理解文章的构思美。其次, 合作探究环节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在本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若是难点问题, 还要分组交流讨论。最后, 整堂课几乎全是老师点评, 缺乏学生的点评。新课改要求学生在欣赏作品时, 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那么对问题的答案也理应由学生先评价, 而老师急于点评, 会扼杀许多智慧的火花。所以, 先要让学生参与点评, 这样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教学无止境。课后加强反思, 反思备课预设和上课的生成, 注重教师的导, 关注学生的学, 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漫话端午节 篇3

端午节每个名称都有它的来历。

天中节 在吴自牧写的《梦梁录》里说道“五月五日天中节”。

浴兰令节 在《梦梁录》中曾记述:“仲夏一日,禁中宰执以下公服罗衫。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

女儿节 相传汉朝时有位著名的孝女名叫曹娥,在她14岁时,因父溺死于今日浙江省境内的一条江中,尸体沉没于江底,她沿江号哭七日,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于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江而死,其尸负父尸而出。当地人为了永远纪念她,教育人们尊老爱幼,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便把此江命名為曹娥江,并立碑纪之,把曹娥死的这天,定为女儿节。

端阳节 据《月令广义》载:“五月初五端阳节。”由于“午”时,正值烈日当空,阳光灿烂,故名为“端阳”。

蒲节 《幼学句解》称“端午是为蒲节”。昔日端午节用菖蒲泛酒以辟毒,故云蒲节。

千秋节 在洪迈《容斋随笔》卷一述:“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另据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午节 按照农历以地支纪月的方式: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午月……因为节日是处在五月,故称“午节”。

重五、重午 端午节这天,正逢月日均为五,“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以称“重五”或“重午”。

端午、端五 “端”是开始,也可以说是初的意思,“午”是五的顺号,“五”与“午”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也就是初五。《风土记》有云:“仲夏端午,初也。”

在我国民俗中,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总习惯吃粽子、饮黄酒、佩戴香包,用艾叶熏房子、插柳、插艾;临河傍水的地方,还举行龙舟竞渡等活动。在这每项活动中,又都有它的含义。

吃粽子、饮黄酒、赛龙舟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他为了挽救国家,多次向楚王提出改革内政外交的意见,楚王不但不听,反撤了他的职,并赶他出京城。后来,秦国攻破楚国京城,屈原觉得自己的一切希望都破灭了,于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跳进了今日湖南省境内的汨罗江,以身报国。当地人闻讯后,争先恐后划着船去抢救,但迟了一步。人们敬仰和怀念他,便把他投江这天,定为端午节。2 000多年来年年纪念,代代相传,绵绵不息。据传,屈原投江以后,沿江群众把米、粽子和黄酒投洒在江里,一方面祭祀他,一方面喂鱼和蛟龙,希望他们吃米或粽子,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端午节赛龙舟,也是屈原投江后沿袭下来的,意在表达和重现当时人们抢救屈原的情景。

端午节的清晨人们习惯拿上镰刀到野外割艾、割柳条,回来插在自己房檐下或门窗上,有人说,此风俗是为了蒙蔽天官,让他们误认为凡间疾病横行,门上和窗口都长满了野树,便不再打发病魔下凡。

端午节除纪念屈原、曹娥外,还有几种说法。第一说,认为端午节是庆祝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第二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生日,来源于吴越一带人民原来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第三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的。第四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第五说,认为端午节南、北方意义不同,南方纪念屈原,北方则是踏青春游的节日。第六说,认为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第七说,认为端午节是在纪念沔阳的四位劫富济贫的豪杰。

中班《端午节》教学反思 篇4

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触类似内容的文章,而且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不太容易调动的起来,因此我注重了课前的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历史典故和民俗故事会有比较浓的兴趣,而且自己搜集资料也会更有成就感。

导入到正文之后,我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总结反思 篇5

幼儿园端午节总结活动一

端午节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由于托班幼儿年龄较小,为了能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关物品,结合我园的传统节日教育的精神,我幼儿园组织开展了“共度端午,扬民族正气”的主题活动,在大力宣传端午传统习俗和卫生常识中我们的幼儿过了一个“文明、和谐、安全、节俭”的端午节。本次活动通过家园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一、环境布置

主题墙:挂满粽叶包成的小粽子、香包、彩蛋等使教室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二、教学活动

由于托班年龄较小的特点,我们通过故事、图片的形式向幼儿介绍爱国者屈原以及粽子、香包等风俗的来历。

三、家园互动

在活动期间家长都能够积极配合工作,如带来了粽叶、蛋袋子、彩蛋、艾叶等等。使我们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我们开展这次活动主要目的可以让幼儿从小了解国家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意识,培养我们的幼儿过一个“文明、和谐、安全、节俭”的端午节。

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总结二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白艾、挂菖蒲、饮抹雄黄酒等。利用端午节,开展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也是纪念屈原、秋瑾等先辈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节,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

一是教师、家长、幼儿一起收集资料有关端午节的新、老照片及相关声像资料,了解端午节有关的知识和风俗习惯。并通过宣传栏、家园联系栏、网站等多种宣传形式,让师生进一步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增强幼儿热爱祖国之情,鼓励、引导幼儿走进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二是通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词、民间传说,搜集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在班内分组交流学习,表达我们对他的怀念、崇敬、爱戴。三是倡导热心家长给与幼儿包粽子的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粽子”,感受着民俗文化。食堂帮忙煮好。让幼儿品尝、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四是制作并相互赠送端午节贺卡,鼓励幼儿动脑的同时也多动手,并互相传达节日的问候。五是结合“六一”庆祝活动,各年级组组织幼儿举行“绘美丽祖国”绘画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教育,让幼儿感受过节的快乐,做中国人的光荣。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积累幼儿的文化底蕴。在活动中让幼儿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个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同伴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总结三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01x年6月9日,君融天湖幼儿园开展了端午主题活动之快乐包粽子活动,中大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亲手包粽子,而小班的小朋友则自由参观,有的小朋友还积极参与进来呢,大家都体验到了包粽子的快乐。

活动前几天,老师们就已经给孩子们讲解了许多关于端午节习俗。孩子们被老师讲述的故事感动着,其中最为孩子们津津乐道和印象深刻的就是“屈原的故事”,通过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意义,了解了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及文化。

幼儿园里的老师们也早早的准备好了包粽子的材料,首先孩子们认识了棕叶、糯米、黑芝麻馅料、火腿肠等材料,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准备包裹粽子。

代老师先给大家演示粽子的制作方法,孩子们认真地倾听着。演示完毕后,孩子们也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只看到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忙碌“的穿梭在一张张翠绿欲滴的粽叶间”,几分钟后,在孩子们辛勤的努力下,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跃然桌上,虽然不成样子,但蕴含着孩子们甜甜的心血。

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活动的开展,小朋友们都知道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有吃五黄、挂五端、染红蛋、佩香包、赛龙舟、品粽子的习俗。

幼儿园端午节的教学活动反思 篇6

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我十分注重使用鼓励性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的参与,鼓励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孩子活动兴趣;并能灵活的驾驭课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求自己在课堂活动中语言亲切、自然,心中有孩子,做孩子亲近的朋友,因此在整节活动中孩子们情绪积极,注意力集中,参与性强,思维活跃,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达到了预期作用。

不足之处:

因为园内多媒体室电脑反应不太灵敏,活动中我没能亲自操作,由其他老师帮忙播放。以后在这方面要不断学习进步。

我在社会教育活动中频繁应用以下几种教育办法:实践练习法:这是典型的做中学的办法。例如说《小小值日生》《我会叠衣服》等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实践练习法来进行。参观法:在教学活动中,我频繁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参观。如:《我心中的小学》《小小邮局》《理发店》《特殊的工作人员》等都可采用参观法。参观法的运用能使孩子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受教育。情景表演法:如一些行为习惯的判断对错,频繁会请大班孩子进行情景表演,让孩子们通过情景再现,做出正确的判断。讲解法:如《特殊用途的号码》,通过讲解向孩子说明三种号码的用途,使孩子了解规则及其意义。此外我还频繁使用讲述故事、学习儿歌使孩子懂得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及行为规则;通过表演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通过谈话法、讨论法激发孩子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总结,丰富孩子的社会认知。当然这些办法并不是独自存在,而是依教学要求,灵活组合使用,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使我们的教学作用达到最佳。

端午节——你知道多少? 篇7

传统端午节俗活动丰富多彩,对于我国端午节的节俗研究也不少,大致有龙舟竞渡、射柳风俗、斗百草、插柳等风俗。龙舟竞渡即赛龙舟,这是端午民俗事象涉及最多的内容。张玲玲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龙舟竞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了包括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在内的龙舟文化。曹美琴说端午节、龙舟竞渡的起源颇多,各地、各民族原本差异很大,后世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纪念屈原成为共识。学界对射柳风俗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起源及其历史演变两个方面。冯尔康指出,直到南朝时期,端午期间踏青斗草同采艾、采草药是相一致的,不过后世踏青、斗草各成为单独活动。端午节前后,门户插艾、柳以及戴艾柳的习俗在我国很多地区盛行,但学界对其研究不多。郭康松认为戴柳、插柳是有古代先民植物崇拜、生殖崇拜发展演化而来的一种民俗现象。李晓东说今天我国北方端午节门户插柳的习俗来源于上古的“后羿射日”的抗旱巫术。

节日总少不了美食,对于端午饮食的研究有吃粽子、饮雄黄酒、喝菖蒲酒研究等。常建华认为粽子是夏至食品。蔡利民不但赞成粽子不是纪念屈原的说法,而且证明了粽子起源于南方,与吴地的稻作生产有关。一些学者还对少数民族地区粽子风俗作了探讨。何宏考察了毛南族、京族、仫佬族、彝族、苗族、水族、畲族等食粽特色及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说有端午习俗的少数民族并不是都有食粽习俗,而有食粽习俗的民族页不一定在端午食粽。另外,马丽说菖蒲于端午节,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菖蒲应用于端午节,也有着很长的历史。并介绍了菖蒲作为端午节药用的蒲酒、驱邪的蒲剑、装饰的蒲人等,分析了古代人们对蒲的神秘信仰、药理作用的认识以及一些诗歌的咏颂。

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经历了从古代社会发到如今的端午节,其历史上的端午节和现今又有什么不同,学者们也对其进行了纵向的比较研究。陈颖指出端午节习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得到进一步完善之外,还产生了一些转变……一些地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是端午节习俗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并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俗发生的转变分析了原因。刘钟指出:契丹辽朝庆祝端午节始于辽太宗统治时期,契丹辽朝庆祝端午节的内容有制艾衣、食艾糕、饮大黄汤、臂缠合欢锁索、佩戴偿命缕和寿缕、拜天、射柳和击球等。蒋方分析了唐代端午礼俗在宫廷与民间之间的异同,指出宫廷活动以互赠礼物为主,民间活动以南方竞渡为特色。萧放指出,明清时期,北方端午节主要是辟邪和游赏,南方主要是避瘟与竞渡。晓然描述了皇宫怎样过端午节,五月初五这天,宫中用膳主要是粽子,因此也有“粽席”之称。圆明园福海内五月初一开始“演龙舟”,五月五日“赛龙舟”。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俗也不一样,显示了地域特征。唐仲山对青海同仁屯堡人地域特色端午节俗进行调查分析,也提及到端午节插柳的传说;范之玲调查长岛县端午节,尽管一些节俗如剪纸、吃鸡蛋等俗带有地域特色,但也提及初一和初五都有采野艾和桃枝的举动。王远昌说到哈尔滨人在端午节,人们赶早“踏青”,于江边彻夜欢庆端午的独特节俗外,在端午节,人们都会采购一些市郊农民从野外割来的艾蒿、菖蒲依挂在门上,驱毒祛病。

参考文献

[1].陈来生.风俗流变—传统与风俗[M].117页,长春出版社,2004年。

[2].谭绍兵.端午节由来考述[J].61页,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黄珍.20世纪80年代以来端午节俗研究述评[J].118页,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M].167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5].萧晓阳.端午拷源[J].56页,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142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7].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155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8].黄珍.20世纪80年代以来端午节俗研究述评[J].119页,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9].张玲玲.龙舟比赛与龙舟文化[J].22页,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0].曹美琴.浅析端午龙舟文化及其现状[J].19页,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1].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M].38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童年的端午节 篇8

生我的那个小镇是洪湖岸边的一颗珍珠,楚国的心脏地带,端午之风尤盛,其隆重与热烈仅次子过大年。端午节在时令上也尽如人意,因为此时,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麦子、油菜已经收割完毕,水稻、玉米等大秋作物也已播种结束,这对于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农民来说,是一个相对的小农闲。从过了年到现在,已经又有4个多月没有好好玩一玩了,加上麦子、菜籽刚卖了,手上又有了活钱,在这个时候,轻轻松松、欢欢喜喜,热热闹闹过个端午节真是天顺人愿,再好不过了。

一进农历五月,家家户户就像忙年一样准备过端午节了。淘小麦、磨面粉准备做包子;剪粽叶、泡糯米准备包粽子;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端午节家宴;咸鸭蛋早已腌好,雄黄酒、艾蒿也是少不了的,否则,就少了端午节的氛围。

被大人称作“小把戏”的我们更是特别喜欢过节,而且端午节也像过年一样,过得特别长,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二十五为末端午,吃粽子、吃咸蛋,吃包子、打鼓泅(游泳),看龙船,快活极了。当然,大人们也吩咐我们做一些事情,剪粽叶啦,洗咸蛋啦、割艾蒿啦,上姑母家去接客啦,这些都是我们最乐意干的事情。

粽叶,各地有各地的,就地取材,在我们洪湖是用一种长在湖边的芦苇叶做的,叫寮叶。寮者,茅也。嫩叶可包粽子,老叶用来打斗笠,杆子用来打芦席或做柴烧。端午节前两天,我们就相约去到几里外的芦苇荡去剪寮叶,一会儿就剪一竹篮,自家用不完就拿到街上去卖。初夏的芦苇,一眼望不尽的青纱帐,齐刷刷、青幽幽,和风过处,苇浪千叠,一浪未平,一浪又起,起伏一致,整齐划一,像天安门前的万人团体操表演一样美丽壮观。芦苇荡里还藏着许多麂子,野鸡、野鸭,运气好,还可以捡几个野鸡蛋或野鸭蛋呢。寮叶剪回来后,用开水煮一下,一是消毒,二是使寮叶变软。大叶子一片包一个粽子,小叶子两片包一个粽子,要的就是寮叶的那个清香味。包粽子是一门技术活,一要包得紧,二要包得快,三要包得好看,包成一个漂亮的三角形。我母亲一分钟可以包一个,五个一连,每次包几百个。粽子包好后,全部煮熟,放到一个大木盆里用冷水浸着,可以几天不变馊。冷粽子特别甜,清香味更浓。粽子的花样也很多,有纯糯米的、掺红枣的、掺红豆的、掺香肠的等等,根据人的口味而定。包子也是家家户户都要蒸的,有肉馅的、有菜馅的、有豆沙的。艾蒿到处有,拿把镰刀,一会儿就割一捆。几根一扎,插在大门上避邪驱蚊,端午节过后,艾篙干枯了,用来泡水洗澡可以止痒疗疹。洗咸鸭蛋也是一个轻松有趣的活。咸鸭蛋早在两个月前就腌好了,母亲平日舍不得拿出来吃,非要等到过端午才拿出来吃不可。洪湖的鸭子放场大,食水充足,多以小鱼小虾为食,产的蛋个大、壳坚,80%是绿壳,20%是双黄,腌蛋时先将蛋壳洗净,有破损的不要。再把洗干净的蛋放到黄泥浆里打个滚,两头蘸点盐,再用稻草灰裹一遍放在陶坛中保管。这样腌出来的蛋,咸味适中,蛋清如玉,蛋黄红润油亮,吃时蛋香扑鼻,个分可口,洗蛋时必须小心翼翼,用一个小毛刷慢慢刷,直到刷洗得晶莹透亮。咸鸭蛋煮熟后,用凉水浸泡冷却,这样好剥壳。母亲给我们每人两个绿莹莹的大鸭蛋,我们舍不得吃。就用花线打一千蛋袋装着玩,几天后才舍得吃。

接姑妈回来过节,也是我最高兴的一件事,一是好玩,二是可以得些打发(钱或物)。每年一进五月,不等大人吩咐我就主动请缨,去接姑妈。先到姑妈家玩一天,再和她们一起到我家过端午。我家与姑妈家相距十来里,一条大河相连。姑父是个渔民, 自己有船,每次来我家过年都是驾着自己的小船而来,鱼网随船带着,看到哪个河段好下网,姑父就撒上几网,网网不空,等船行至我家时已是半舱活蹦乱跳的鲜鱼了。

端年节的家宴十分丰富。洪湖兴吃蒸菜,蒸鱼、蒸肉、蒸蔬菜,谓之“三蒸”。用一个大杉木甑子蒸饭菜,底层是饭,上面是豇豆、洋芋(马铃薯)、苋菜等各种时鲜蔬菜,再上面是猪肉,最上一层是鱼。一熟俱熟,省柴省时,十分便当。用大海碗堆成山尖端上桌,此外还少不了黄母鸡红枣粉丝汤……雄黄酒是人人都要喝酌,这是端午节的象征之一。雄黄酒是用生雄黄做的,不能多喝,大人喝一两口,小孩用筷子头蘸一下,应应景而已,取驱毒避邪之意。剩下的留作外敷药,如蚊虫叮咬,就用雄黄酒涂一下。

酒足饭饱之后去看龙舟竞渡。河上千几条龙船鼓浪而进,岸上人头攒动,呐喊助威。花伞、草帽连成两条人龙,热闹非凡。胜者,每条龙船赏粽子、肉包子各一筐,龙头系红绸以资鼓励。

我父亲在当时是小镇上小有名气的小知识分子。每年过端午节。他都要对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和许多传说故事,记得他还写过这样四句诗:“年年过端年,纪念屈大夫,遥祭汩罗江,忠魂知道无?”诗虽写得不怎么样,但使我们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神秘的红豆杉

翁鹏宇

十多年前,笔者参加世界专家委员会考察小组前往中缅边境的高黎贡山脉,考察生物多样性,在云南省恕江洲府六库市的一间饭店用晚餐的时候,当地政府陪同人员提议我们喝他们当地最出名的药酒——红豆杉酒,并告诉我们此酒制作的工艺已有上百年历史,同时也介绍了此酒的好处和红豆杉的药用价值。

在往后考察中我们考察和见识了野生红豆杉,也经常在边民家中喝到被他们称为“神酒”的红豆杉酒。此酒功效确为显著,我们喝后都感到不易疲劳,精神较好,在这一段时间中我们常服用这种酒,不容易感冒,从此令我对红豆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探索。

红豆杉,又名紫杉,是第三冰川纪的植物.继第四冰川纪后,是地球上仅存的56种珍稀植物中最为珍贵的药用树种。红豆杉在世界上有5属23种,除一种产于南半球外其余均产于北半球。中国有4属12-种(1变种和1栽培种)主要有:西南红豆杉,东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变种)西藏红豆杉、曼地亚红豆杉(栽培种,此种只有20多年历史,系杂交品种,但含紫杉醇量较其它品种高)。

在西藏,红豆杉被称为“神树”,受到藏族人顶礼膜拜;在福建、广东等地人们也当为“风水树”。有一群日本人去云南西部旅游,在回程时,发现队员中有一人失踪,通过各方支援和到处寻找,晕后在云南北部原始森林的一户少数民族家中发现了失踪者。这一户人家中,四代同堂,老者一百多岁,儿子都已80多岁,而且个个精神抖擞,仍然可以下地劳动,他发现这户人家所使用的餐具为一种紫红色的木制品,后来这位日本人将其家中的碗筷带回日本化验,结果发现该木制品为红豆杉,该木质中含有多种珍贵的药用成份。在广东北部乳源瑶族自治县红云镇张家村,这里的村民经常在8月中秋季节采摘周围的红豆杉果吃,张家村的村医生告诉广州日报记者,张家村几百年来从未发现患癌症的病人.

更有趣的是曾有一队科研小组到喜马拉雅山考察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当时,小组饲养的一只猴子患上了无法医治的恶性肿瘤,估计活不了多久,科研人员将其放生,希望它能自由地生活,度过余下的日子。后来,科研人员偶然又碰见这只猴子,出乎意料的是,曾被诊断患有不治之症的猴子居然恢复了健康,这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经过仔细的观察,他们发现这只猴子在放归喜马拉雅山后也和当地猴子一样,以红豆杉的果实和枝叶为食。

经过多次的实验,科研人员证实在红豆杉植物中存在着一种具有神奇抗癌功效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紫杉醇。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曾公布,紫杉醇的发现是人类医药史的最重大贡献之一,紫杉醇也被称为人类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1992年12月29日美国FDA正式批准紫杉醇药物上市,该药从申报到批准只用了5个月时间,创美国新药审批时间最短纪录,仅美国“紫杉醇”针剂,年销售额就达60亿美元。

在中国医学名典《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红豆杉可治疗霍乱、伤寒、排毒。在现代《中药辞典》、《东北药植志》《吉林草药》、《本草推新》等医学药书中有进一步记载:红豆杉又名为紫杉、赤柏松。1、可入肾经:利尿消肿、治疗肾脏病、糖尿病、肾炎浮肿.小便不利、淋病等症;2、温肾通经:治疗月经不调、产后瘀血、痛经等;同时对高血压、高血糖、血粘度高、减少尿蛋白流失、胃炎、肠炎、上呼吸道、痔疮、附件炎、子宫肌腺症、类风湿等都有显著疗效。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天然红豆杉所排放的生物碱能净化空气、杀菌消毒。

反思端午节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3.让幼儿了解节日的由来,感受节日欢乐的气氛,一起欢度节日。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30号;《小朋友的书·我爱夏天》

2.ppt,粽子;香袋;长命缕;雄黄酒;龙舟图片。

3.建议家长事先为幼儿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

活动过程:

1.了解端午节有关物品。

师:(教师出示粽子,龙舟,香袋,长命缕,雄黄酒图片)小朋友看看图片,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他它们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龙舟(船),香袋、、、、、、师:我们可以在图片中看到粽子,有龙舟,有香袋,还有的师什么东西呢?有没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师:图片中的东西一起复述一遍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在哪里见到的?

幼:见过。家里,商店里、、、、、、师:现在,我们在家里,店里很容易看到这些物品,那小朋友们知道这些东西是在哪个节日里要用到的吗?

幼:端午节师:老师听到好多小朋友说端午节,你们是怎么知道端午节的呢?

幼:我爸爸/我妈妈、、、、、、给我讲的。

师:小朋友们很认真,把爸爸,妈妈告诉你们的节日记下来了。没有错,这些东西呢,都要在端午节用的。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告诉老师,端午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

幼:6月6日(公历)五月初五(农历)(给幼儿分析公历,农历)师: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屈原、、、、、、师: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聪明,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这个节日啊,和我国以为着名的诗人有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听听屈原的故事(教师讲故事、、、、、、完)师:端午节和谁有关?

幼:屈原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现在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幼:屈原师:小朋友们都很聪明,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过端午节;小朋友们想想,为什么人们要纪念他啊?

幼:人好,死了,爱国家、、、、、、(表达了人们对屈原怎样的感情)师:因为屈原爱自己的国家,他听到自己国家灭亡了,心里很难受,跳进了汨罗江,小朋友们说屈原怎么样啊?

幼:很伟大、、、、、、师:屈原很伟大,当时人们听到屈原死的消息,他们怎么做的?

幼:划小船,拿粽子、鸡蛋、、、、、、把雄黄酒倒进江里。

师:人们划来小船打捞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鱼虾们吃屈原的身体,把粽子、鸡蛋扔进河里,把雄黄酒倒进江中,让水里的动物罪晕,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

师:人们对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师:因为屈原爱国家,爱人民,所以人民也热爱他。为了怀念他,以后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所以在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呢,包粽子,赛龙舟也成了我们的习俗了。

师:现在小朋友们清楚了没有,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啊?

幼:纪念屈原。

师:在什么时候?

幼:农历五月初五师:我们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师:我们现在呢,在完整的欣赏一下这个故事,体会一下大诗人屈原的心情,和人们对他的热爱与怀念。

课程反思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对中班幼儿来说,还比较陌生。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本活动开始部分我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龙舟、香袋等,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活动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为主展开从而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屈原这个人物对于幼儿来说不熟悉,更不了解这个人物,所以我结合挂图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从而使幼儿产生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活动中看来,孩子对于古代的国与国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听的有点含糊,但是对故事的大致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感受,为了使活动更加有效,我还给幼儿丰富了一些其它的经验: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鳝、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动还是比较投入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会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同样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的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例,学生通过对“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也得到改善”等语句的感悟,从而也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情感教育。达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端午粽》教学反思 篇10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端午节的思念 篇11

小时候,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姥姥有一双巧手,每年过端午节前,姥姥会先用纸壳叠出小巧的粽子,再用各种颜色的美丽丝线在纸壳上缠出美丽的小粽子;然后,姥姥还用漂亮的绸缎做出好看的荷包,那些荷包大小各异,精致美丽;接着,姥姥还要做些小巧的条帚,说条帚是扫百病的。最后她把荷包、丝线缠的粽子还有小条帚系在一起,给我们这些晚辈挂在胸前。

端午节那天,我们吃着姥姥亲手包的江米粽子和鸡蛋,一起听她讲着屈原的故事。这一天,街上会有许多卖荷包的,可是我觉得还是姥姥做的荷包是最好看的。直到我长到十多岁,每年端午节,姥姥仍然会给我们这些晚辈做出新鲜的荷包和丝线缠出的粽子。后来我离开了家乡,每年的端午节,我仍然会想起我的姥姥,她给我的荷包和丝线缠粽子我现在还留着,常常勾起我对姥姥的怀念。

再说说我的奶奶。奶奶的生日正是端午节这一天,奶奶说,这是她的妈妈怕自己死后没有人会给自己的女儿过生日,所以,将自己的女儿生在端午节这一天,这样,每年大伙儿纪念屈原的时候,女儿就过生日,就有粽子和鸡蛋吃了。

奶奶结婚前忍受后妈的打骂,结婚后又忍受爷爷的打骂,她的一生所受的苦难太多了。现在,我的奶奶是一个幸福的人,儿女们都非常孝顺她,晚年的奶奶过上了舒心的日子。

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虽然远离故乡,但我总是怀念我的姥姥和奶奶,祝愿她们天天过得快乐。

反思端午节 篇12

这是北京市八里庄第三中学初二年级的案例。该案例的教学采用了“双课堂”教学模式。2015年6月18日, 来自广州和北京市区的40余位教师观摩了其中“现实课堂”的教学, 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这节课在贾老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展示了“虚拟课堂”中的自主选题与完成的学习成果,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此次学习中都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激发。

在“虚拟课堂”中, 贾老师组织学生根据各自的喜好和特长分成“文艺青年组”和“可爱吃货组”, 搜寻有关传统节日“端午”的故事和习俗, 体味中国传统节日中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在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渊源、习俗及承载的民族精神后, 又引导学生将所感所悟进行创作。同学们在“虚拟课堂”放飞思绪, 大胆创作, 互评互改, 创作热情高涨。最终通过自由而充分的探讨, 涌现出了大量风格和形式不同的作品。

案例亮点

亮点1:虚拟课堂——精彩的引导

网络上关于“端午节”的信息芜杂纷乱, 学生如何甄别筛选出可靠有价值的信息, 其实是有难度的。再者, 该校学生大多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不具备便利的搜索信息的条件。针对以上两个问题, 贾老师在发动同学自主搜集信息的同时, 还预先在“电子书包”提供的“系统教学资源库”中挑选了适合的资源, 如《屈原》电影片断、《屈原投江》动画、话剧《屈原》简介、端午节习俗等, 然后将它们发布在“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平台上。这些生动多样的多媒体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点燃了学生创作与展示的热情。

亮点2:现实课堂———屈原作品诵读

学生通过在虚拟课堂上学习资源, 与同学们热烈讨论之后, 进一步理解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中表现出的诗人的理性思考与强烈情感。在现实课堂上, 学生诵读《天问》、《离骚》的经典选段, 使同学们受到伟大爱国诗人的精神熏陶, 感受传统文化节日对高尚民族精神传承的意义。

亮点3:佳作欣赏与互评

贾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自己的作品, 朗读之后请其他同学说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并陈述理由。每位同学都将自己在虚拟课堂上反复思考、修改的文稿以最佳的文采展示了出来, 也通过对其他同学作品的充分思考, 都提出了较成熟的见解。这种生生间深度的互动使得在现实课堂进行佳作分享与互评环节时, 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真正从语文学习中感到了快乐。

亮点4:书法作品展示

贾老师组织学生以中国最传统的形式———书法, 在端午来临之际, 表达对屈原的敬意, 向屈原学习他忠君爱国的民族精神, 与此同时, 也给予学生展示特长的平台, 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已经结束, 然而思考并没有结束。大家看到的是一节展示课, 看到了学生们动情的投入, 可曾知, 这份动情的投入, 是缘何而发呢?

人, 最可怕的, 是在华丽的外表下, 精神的死亡。活着, 不仅仅是肉体的呼吸, 更是思想的流动, 情感的喷薄, 生命的体验。只有用心地思考, 才能体会生命的存在。

从小就喜欢语文, 没有什么理由, 或许只是因为可以在看似短暂喧哗热闹而实际漫长孤独寂寞的青春期里找到一个永远可以放心依靠, 也可以放肆倾诉的沉默的朋友, 她就是, 语文。是的, 原谅我用的是“她”, 而不是“它”, 因为语文, 这个如此熟悉的词语, 在我的眼里, 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存在。她存在于生活里的每个角落, 存在于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纸张里, 存在于深蓝色墨水笔的笔尖下, 存在于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里, 存在于清丽婉转的歌声中。语文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 而这种生命的体验是如此宝贵, 如此难得, 犹如那秋日里甜蜜蜜红彤彤的柿饼上凝结的一层薄薄的晶莹的白霜, 需要有一颗柔软安宁而细腻的心灵才能体味到。

而在这个科技发达、高速运转的社会里, 一切都似乎被加快了, 慢, 似乎变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我们走得越来越快, 而心灵却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 快餐文化逐渐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时间, 只要有一台电脑, 一个手机, 连接上网络就能查阅到所有需要的资料, 不过也只是节约了时间而已, 就如同那五颜六色的维生素胶囊, 人们无需再慢慢品尝新鲜水果的味道来补充营养, 一口温水就送下一把维生素。我们的生命不再缺乏营养, 然而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的灵魂却逐渐失去了味觉, 生活失去了味道。

所以对于先进的科技设备, 我是持有保留意见的。刚开始接到电子书包的课题的时候, 实话实说, 我内心并不能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 不解甚至是略微排斥的, 先抛却要克服技术上的难关不说, 这种教学模式就真的比传统教学模式好吗?如果用传统教学就能解决的问题, 干嘛非要换一种形式处理呢?这个小平板能带来什么不同?带着疑惑, 也带着好奇, 我与学生们一起开始了这段学习的旅程。

首先是与小平板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在技术老师的指导下, 我和学生们逐渐知道了它的很多功能, 比如可以在线发布作业, 可以上传资料, 可以互动讨论, 可以查阅资料等等, 功能强大。刚拿到手的小平板把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过去, 爱不释手, 开始探索怎样使用。学生们学得很快, 很快就掌握了使用方法, 然而刚开始, 学生们新鲜劲儿还挺足, 利用互动讨论聊天啊, 可是聊的内容并没有什么“营养”, 依然是比较平乏的内容。

接下来, 又尝试了一些功能, 比如通过拍照的功能展示学生们的作业, 然后通过投鲜花的功能评出最工整最优秀的作业, 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作业, 平时不认真写的同学这下子也不想丢脸, 也想认真写作业了, 这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感觉还有点儿用。还有投票的环节, 平时班里边选优秀班干部, 还得手写投票, 然后唱票。用平板之后, 老师把待选的同学名字输入进去, 学生只要点击, 瞬间就可以生成了投票率柱状图, 快速简洁明了。还有很多功能在教学环节中都可以使用。

但是接下来又一个问题出现了, 一节课里究竟展现那些功能呢?上什么内容呢?此时对于用电子书包上课, 虽然初步接触, 感觉不错, 但是依然没有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 似乎还是在往传统的课堂里强行塞入这个环节, 感觉有点无奈。

这时候, 在一次其他学校的听评课过程中, 顾德希老师的一席话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他说:我们不要把顺序颠倒了, 我们不是为了使用电子书包而上课, 它是一个工具, 并不是目的。我们的课堂的内容才是重要的, 把这节课上好, 是最终的目的。我开始反思, 我是不是被局限住了, 搞错了内容和工具的关系。这个思维上的结点打开了, 索性, 我就先想选择什么内容是学生们所需要的, 先不想怎么怎么体现使用电子书包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 传承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 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内容丰富, 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所以初步确定把端午节作为这次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

通过电子书包的自主学习, 同学们打开了视野, 获得许多丰富的材料。对于端午节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在课前预习的版块发布了主题:请每位学生做一份有关端午节日的ppt, 为大家介绍端午节, 谈谈你的感悟。上传到互动讨论的版块, 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们的动作倒是很快, 利用课余时间很快做好了就传了上来。学生们传来的ppt的确很多, 内容很全面, 版面做得很漂亮, 可是最大的问题出现了, 这些内容如此泛泛而谈, 差不多就是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可以吃什么, 玩什么, 祭奠的是谁, 简简单单的介绍, 大同小异, 随便上百度一搜都可以出来, 根本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 应该说很大一部分是是鼠标动一动就可以完成的。学生的思考在哪里?学生的感受在哪里?这样的学习只能停留在第一步———了解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地静下心来, 去探索去体会端午节的精神内涵, 也就是屈原的精神内涵, 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 是关键的一步。

接下来, 得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先找到突破口深入进去。首先分为两组:

(一) 可爱“吃货”组

可以就你喜欢的端午节的食物展开描写。

(二) 文艺青年组

1.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 联系所查阅的资料, 体会屈原的情感, 请你以“屈原自传”为主题进行创作。

2.三字诗, 打油诗。

3.多种方式展示, 可以诵读屈原的作品, 也可以以书法作品展示。

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哪个组, 进行自己的创作。

吃货小组的同学们对美食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描写, 写完了传到互动讨论上互相评比, 看谁写得生动形象。借助电子书包平台, 我适时地参与其中, 为同学们的赏析送鲜花、盖印章、做赏析示范……通过不断的交流评论, 同学们的创作和赏析渐入佳境。有的同学为别人提出了自己的赏析, 比如有的同学描写包粽子———原句是“然后再放一把糯米把馅都盖住, 现在这个粽子已经变得很饱满了, 然后用粽叶将他们包的紧紧的, 不要露出它的小尾巴哟。”别的同学在电子书包的评论栏里给她写到“把个别的字如:“放”换成“抓”, “盖”换成“遮”, “包”换成“裹”会更好吧?”经过他们的赏析和修改, 越修改越带劲, 描写越发生动了。由于能力有限, 可能他们改的也不是很完善, 但是这个“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的过程, 对孩子们的写作是很有意义的。还有的同学不仅仅写了美食, 还联系了自己的生活。比如“大黄”同学。他平时是一个写作能力比较弱的学生, 基础比较差, 病句错别字比较多, 有点自卑。可是这次他写得很认真, 写的是与姥姥和妈妈一起在端午节包粽子的故事, 不仅仅写出了粽子的美味, 更是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亲情。他把这篇作品传到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里, 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有的同学还给他送了鲜花, 这下他找到了自信, 笑容洋溢在他的脸庞, 他跟我说:老师, 我还要继续修改。

文艺青年小组的同学们也不甘落后, 开始创作“屈原自传”、诗歌等。刚开始创作“屈原自传”的同学们最大问题是, 没有办法融入到这个角色中去, 依然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 知道但是体会不到屈原的情感内涵。这时候我适时地加以帮助, 或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或补充创作背景, 同学们的思路逐渐打开了, 情感逐渐被带入进去, 有的同学写了文言文版本的, 有的写出的“海燕”版的, 还有的联系现实, 写出了穿越版的。一次次地创作, 一次次地推翻, 一次次地修改, 终于, 他们对屈原的精神把握得更加到位, 充分地融入了进去。

还有的同学对朗诵情有独钟, 反复练习, 饱含深情地朗诵了屈原的《离骚》《天问》《东君》, 由于生僻字很多, 他们就回家查字典, 用电子书包录下来, 然后传给我听。我再加以指导。对文本从陌生到熟悉, 再到动情地朗诵, 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着。

在展示环节中, 学生们非常踊跃, 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 不想冷落了哪个孩子, 所以在选择作品的时候, 考虑了不同层面的孩子、不同形式的作品。只是想让他们知道, 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就是好的作品。

正如顾老师所说, 这个过程是辛苦的, 但却是值得的。

展示课结束了, 但是学习并没有结束。学生依旧在论坛里创作交流, 有的同学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发到上面, 与大家分享;有的同学把自己写的小诗发到上面, 一起赏析。这不是结束, 而是开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专家点评

贾老师刚参加工作一年多, 作为教师队伍的新兵, 选择这样一节传统节日的课来开展教学活动, 对学生的组织还是很成功的。这样一个课程内容, 学生首先很感兴趣。利用电子书包提供的讨论和展示的平台, 又能激发学生想要用心学习, 将自己最好的学习成果表现出来的心理, 这种良性竞争激励着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这也是利用互联网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优势体现。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组织引导学生多读多写, 这在本节课体现得就非常不错。比如说有学生用文言文写了《屈原自传》, 就是仿照之前课文《五柳先生传》写的, 这说明这个学生已经充分阅读并研究了《五柳先生传》;还有一些学生的文章中引用或借鉴了高尔基的《海燕》、郭沫若的《雷电颂》等, 足以可见学生为了这次写作自发地打开了阅读的视野。学生利用电子书包提供的平台充分地进行了生生互动, 互动讨论上客观的发帖量和回帖量都可以说明学生习作量增长的变化。

信息化教学的核心是教学, 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点。通过这节课的成功, 更加可以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 语文课的成功是能够达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

第二, “在虚拟课堂发动学生, 在现实课堂展示成果”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具备雏形, 老师们可以共同探究探索, 来完善巩固这个模式。

在利用信息化的过程中, 传统教学能够很好进行的环节, 依旧采用原来的方法进行, 要用信息化手段去优化传统教学难以开展的环节。教师也要学会放手, 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 要用教师的火来点燃学生的火。这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师需要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 让学生在“双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激情持续下去, 让这种教学模式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北京四中顾德希

上一篇:工会组建工作下一篇:微笑着前行-随笔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