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通用10篇)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篇1

摘要:五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从童年向青少年转变,渴望独立、自由和成功。然而,这一阶段的学生也最易感到挫败。这种消极情绪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关键词:成功感;引导学生;激发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82-1

一、抓获时机,培养自信心

每个儿童都是怀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然而,几次努力失败后,学生就会失去自信心。此时,就需要教师以真诚、信赖和热情、鼓励来帮助学生重树自信心。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列出自己的五个优点,然后在各条优点的下面填上两个成功人士的名字,虽然这两个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总的优点并不比自己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发现,他比自己想象中的自我要高大得多。学生往往会因为这一发现而兴奋不已,所以会自然地喊出肺腑之言:“我能行!”学生有了自信心,就能激发起获取成功的愿望,就能全力以赴地选择争取成功的行为。

我们要善于在集体活动中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而且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让学生扬长避短,让缺乏自信的学生逐渐克服自己的劣势,共同享受活动带来的喜悦、集体的温暖。比如,学期之初,民主竞选班干部,对学生增长才干、提高能力、获取成功感是一种极佳的时机。在班集体的召唤下,在老师的鼓励下,不少学生便会按照自己的愿望、能力、特长等竞选中队长、中队委、小队长以及各课课代表,并尽心尽责地做好此项工作,学会合作,锻炼自己,从而培养自信心。我们还可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与“值日班长负责制”,目的是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表现的机会,树立主人翁意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成功需要,为胆小的学生增添勇气,培养自信心。

二、恰当鼓励,激发成功感

赏识是培养学生自信的基础。我们相信,没有一个小学生不期盼得到老师的赏识,没有一个老师的赏识激发不了学生的自信。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才能具备一双赏识的慧眼,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一技之长,一能之优。我们班有个学生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作业速度特别慢,因此考试成绩总不理想。但他有个优点,就是作文写得特别棒。所以我就依此为突破口,把他的作文送到读书节参加比赛,结果入选了《快乐树下的童年》这本书,并参加了颁奖典礼,坐到了主席台上,这大大地激发了他的成功感。经过得奖这件事,他的自信心增强了,成绩也提高了。然后我又帮他分析了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获得自信心的孩子成绩也越来越好。

三、完善关系,获得成功感

宽松和谐的环境,对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大有益处。因此,教师要致力于与学生培养良好的伙伴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在集体中获得同伴的认可,获得心理的满足,克服自卑心理。一般缺乏自信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学习成绩差,而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并不是不如别人。因此教师可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这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从而强化自信。

例如,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竞争,使他们获得胜利,受到激励。前些时候,我班开展了“算二十四”“下五子棋”比赛,结果是两位在同学眼中成绩平平的同学获得了冠军。同学们在惊讶之余都对他们产生了羡慕和敬佩,使平时缺乏自信的两位学生感受到:只要付出了努力,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这样,学生在平等、良好的伙伴关系中迈开自信的脚步,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培养挑战意识,增强成功感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篇2

一、深入研究学生,抓住教学的起点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教学的首要环节———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研究学生,不断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师要通过“备学生”,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一清二楚,如果教师按事先设定的内容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那就必将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扼杀或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教师必须把握住教学的真实起点,遵循学生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研究,我觉得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清楚地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哪些新知识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应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关注个别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让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堂课里都能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最为重要的。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不会乐学。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打破传统教学的“整体”教学观的束缚,设计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接受”;采用多种方式,创造多种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使人人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1. 课堂提问渗透分层教学思想。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又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党提问。但是,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提问往往会使部分优秀学生渐渐失去对问题探索的兴趣,使后进生产生一种压力,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教学《第一朵杏花》,教师若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为什么要用“第一朵杏花”做题目,而不用“竺爷爷的故事”?显然难度太大,中下层次的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教师可抓住“第一朵”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1) 从竺爷爷第一年没有捕捉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 (2) 从第二年终于抓准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的描写中你觉得竺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3) 课文两次写到“第一朵”与木尾点竺爷爷掌握气候变化规律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从竺爷爷的话语和成就中获取应有的启示。这样的多层提问,为各层次的学生搭置了适合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在各问题中适时步步追问,使学生透过现象,准确把握、深入领悟,核心问题不攻自破,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教学效果。

2. 在合作学习中发展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为照顾学生的差异,满足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仅靠教师的指导帮助是不够的,更需要同学间的合作帮助,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使学困生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和指导,还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队伍里最进步的学生。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讨论交流等,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各尽所能,互相影响,各有所获。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个体参与到群体中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健康个性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实施作业分层,唤起学习热情。

如果说课堂教学给了学生一对驿动的翅膀,那么精心设计的分层作业就是给了他们一片用以翱翔的天空。作为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业布置”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如果作业统一化,那么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是高不可攀的,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分层设计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落实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如:上了《天鹅的故事》一课后,我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

A类:1.能向自己的父母、小伙伴生动地讲述这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2.搜集可以形容课文中天鹅举动的成语、名言。

3.假设如果你就是那只老天鹅,或者是那群年轻天鹅中的一员,当时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以天鹅的身份改写这个故事。

B类:1.有感情朗读课文,向自己的父母、小伙伴生动地讲述令自己感动的情节。

2.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或电影、电视里所看到的齐心协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并试着写下来。

3.推荐阅读《父亲、树林和鸟》,写读后感受。

C类: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描写天鹅破冰的几段课文。

2.把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想法、心中的感动写下来,题目自拟。

3.比一比,再组词。

A类作业是针对班级里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计的,除了让他们巩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精华之外,更多的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查阅有关资料,主动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并且力争让他们学以致用,能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B类作业是让班级里有明显潜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让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广泛阅读,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并且联系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把语文的学习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C类作业是让有待挖掘的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课文,在扎实的训练中,让他们的基本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样的分层设计作业,使每个学生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交流时又可以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从而让分层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特长、张扬个性的平台。

三、慧眼发掘“金矿脉”,实施分层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缺少评价的课堂教学是悲哀的。简单、粗暴,甚至挖苦的评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刺痛学生的心灵,令课堂一片死气沉沉。教师要全身心投入,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评价语言,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哪怕是教师的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抚摸,都向学生传递着一份关爱,表达着一种尊重、信任和鼓励。教师应营造出一个个优化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如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名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金矿脉”,教师要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分层评价中感受到你真诚的心,让学生在你赏识的目光中发挥他们潜在的能力,激发起学习的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味” 篇3

一、施之以爱,酝酿兴趣

俗話说:“亲其师,信其道。”一位学生喜欢、爱戴的老师,才能使他的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使学生感觉到如沐春风。

一位老师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观察12÷4=3,120÷40=3,1200÷4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发现了什么规律?稍许,班里学习成绩较差、从不发言的李红(化名)把手举了起来。老师高兴地把她叫起来,但她却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老师走过去,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她热泪盈眶,结结巴巴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二、创设情境,以境生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如: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可尝试着把静态的、相对独立的信息改编成以学生喜欢的《西游记》神话故事为主线的动态的情景串。

如:小朋友,吃了蟠桃真的能长寿吗?(不能)是啊,生命在于运动,我们也应坚持体育锻炼。老寿星每天要步行3圈,每圈508米,你能算出老寿星每天步行多少米吗?怎样列算式?学生探究算法,得出: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里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如果没有进位,积的十位上要用0占位。

三、动手探索,激发兴趣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与实践。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把三根小棒分别摆在不同的数位上,于是组成了许多数:111、120、102、210等。然后再让学生分别用4根、5跟、6根、9根小棒摆成不同的数。这些数是否能被3整除?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既探索了新知,又激发了兴趣。

四、师生合作,妙增兴趣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触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先出一道题:当一个三角形最小一个角是46°,你能不能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立即有人说,不能确定,并说明了理由,因为46°是锐角,所以无法判断,但也有反对。老师不急于表态,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不少学生通过举例、验算来说明它是可以确定的,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这时老师又提出疑问,这样与前面所学是否矛盾?学生又开始争论了,最后一位学生小结:前面最小一个角是46°,你就能推算出最大一个角的度数,知道最大一个角的度数就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了。这样环环紧扣的问题,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改革,让学生的知识取得、能力发展与兴趣提高和谐地统一起来,真正体验到“数学味”。

(作者单位 贵州省大方县鼎新乡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篇4

-----皇城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心校

各位领导:

我来自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心校。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体验成功,畅享成长,让学生拥有多彩快乐的童年》。主要谈一下我镇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具体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传统的学生评价过分看重了“他主”,评价过于量化,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动态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得不到保障,评价的方式往往受到学生的排斥。我镇在实施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工程中,以《学生综合素质手册》改革为核心,着力完善科学规范的德育评价体系。

一、改革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地去追求某一方面特别是智育的教育效果,而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是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使然。不管我们设置了什么样的德育目标,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方式,评价是最关键的,学生的“知情意行”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才能更好凸显教育的实效性。所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是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此外,目前高考、中考改革已经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视线。随着我省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已经越来越被认同,有些院校已开始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用到了高考录取之中。目前全国中考也正在改革之中,淄博市教育局下发了《淄博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将逐步加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中考录取中的权重,并按适当成绩计入考生总分。”这些信号告诉我们,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改革的目的

1、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做起,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养成最基本的心理素质。

2、在持续的自我评价中,让学生逐步形成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的良好意识,感受自己在生活中的不断成长的事实,体验成功,畅享成长。

3、在自评和他评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的,做到扬长避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探索中小学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评价的策略,并逐步建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新德育评价体系。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结构和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主要包括自评和他评两部分:

“自评部分”包括:思想道德、学业成绩、综合实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包括“知”和“行”两个方面,我们把知称之为“我知道”,把行称之为“我做到”。“我知道”是从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生活中的常理中整合精选出来的最基本的道德认识。“我做到”是与“我知道”相对应的,是按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水平编制的。目前暂分一二年级班版、三四年级版、五六年级版,三个版本的自评体现分层递进。

“他评部分”包括:“父母写给我的话”、“伙伴眼中的我”、“班级学校评定”、“任课教师对我说的话”“家长的话”。“他评”以定性评价为主,以量化评价为辅,量化评价要严格以学校、班级制定的相关制度为准绳。其中:“父母写给我的话”,每周要求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句鼓励性话,这需要通过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沟通,并指导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优点,引导孩子极大的发挥自己的优点,以扬长而避短。“伙伴眼中的我”是同学给与的评价,要求同学之间评价,以“发现优点”为基本出发点,让同学之间互相发现对方的优点,有利于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与交往。“班级评价”是按月进行的,内容包括考勤、主动做好事、故意违纪三项记录,并设计有学校或班级按月给学生的量化评定。“任课教师对我说”是科任教师站在自己的学科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的定性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家长的话”是家长对孩子一个总体评价,目前按周次编排,这是教师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家长针对学生在家庭中的所作出的显性评价。此外,手册中还设计了“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爱好和特长的鉴定,也是班级、学校对学生爱好、特长的肯定,内容包括“我的爱好和特长”、“我的作品”“我的收获”。考虑到评价手册的可读性和教育性,还设计了“我能背”、“读给父母的话”、“我会唱”、“和父母一起阅读”、“名言警句”“经典教育故事”等。一方面为丰富手册内涵,另一方面也为班主任开展教育活动提供素材,也为研究和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提供实践性依据。

四、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1、凸显综合性。手册包括“思想道德”、“学业成绩”、“身体健康”、“社会实践”、“心理健康”、“个性发展”等方面,按照“知”与“行”的体例编写,把“行”作为评价的核心。

2、凸显过程性。全面全程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六个方面评价内容,每学期按月安排四次自我评价,“个性发展”由学生随时填写粘贴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成果,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便于随时和同学分享快乐。

3、凸显层次性。手册评价内容按照学龄段划分,一到六年级分三个阶段,总体框架一致,围绕某一项评价内容,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分阶段、分年级地确定教育重点,循序渐进地实施评价教育。

4、凸显多元性。评价主体分为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评价、学校评价,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融合在一起,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特别是任课教师教师参与评价,使得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5、凸显发展性。要求评价主体、特别是客观性文字评价主要以“发现和引导优点”为评价落脚点,同时兼顾“故意性错误”,采取相应的折扣,引导学生正向发展。只有把发展放在核心位置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成长才会更加精彩。

6、凸显自主性。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以自我评价为主,力求让学生在反复的自我认定中形成牢固的认知和行为意识。当学生能够正确的自我评价时,认识和行为才会高度统一。

五、评价手册的具体实施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教师建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是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前提。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是在成长中发展的人”的基本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基本点,而不是简单的甄别和评比。

2、帮助家长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基础。学校、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家长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建立与家长的良好合作关系,指导帮助家长随时关注学生的变化,理性地对学生作出相应的引导和评价。

3、引导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是实施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重要保证。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个体,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行为能力只有不断“刺激-反应”的体验中才能更好的形成。学校、教师、家长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以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4、营造良好的教育活动氛围,是推动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手段。学校根据评价指标的内容实时开展类似“我是合格小学生演讲”、“我在评价中成长”、“个人才艺展示”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分享快乐,愉快成长。

六、实施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效果

1、学生的每一个点滴的进步、每一次良好的表现、每一个优秀的成果都真实、及时地记录下来后,学生看到自身不断的成长,感受到教师家长肯定的话语和赞许的目光,因此受到极大的激励。

2、多个评价标准体系对学生进行评价,使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大部分学生都充满信心地朝着各自的理想目标发展,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得到体现。

3、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增强了自信心,塑造了健康的人格,很多原本学业成绩不出色的学生在看到老师同学做出的综合素质评价评语之后,受到很大鼓舞,自信心明显增强。

生本课堂让师生体验到幸福快乐 篇5

都说学习是件辛苦的事,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把枯燥乏味的学习变为幸福快乐的事,是我们值得摸索的问题。学习中的幸福感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愉悦的过程体验,是一种付出与获得的快乐感受。我们强调的不应该仅仅是学习的结果,更应该注重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岗位多年来,我的印象中,大多数学生是厌倦数学学科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讲大量的例题,学习要做大量的模仿练习,整个过程是枯燥乏味的,根本谈不上什么幸福。教师教得很辛苦,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学得很辛苦,要听那么多让人昏昏欲睡的说教,一不小心就走神,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如此的课堂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本课堂模式下,彻底改变了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给学生一片自由发挥和展示的天地。

尝试开展生本课堂以来,我在全班分为几个大组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再分组,让每大组的2-3个学生组合成一个小团队,由一个优生带1-2个基础差点的学生,让他们荣辱与共。这样一来,通过学生的一帮一和互相监督,大大改善了差生不学的问题。学生都有上进心和荣誉感,我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的进行评价并制定了加分制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一段时间之后,我可喜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所改变,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变得积极主动,争先恐后想上台展现自己。幸福课堂,既体现“独享”,也体现“分享”。一方面,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与别人的交往和合作中享受着共同成长和进步的喜悦。课堂气氛变活跃了,学生敢于畅所欲言了,师生在课堂上是轻松的、愉快的。一节课中老师讲得少了,学生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多了,每一节课都上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四十分钟的时间经常在不知不觉中溜走,学生不再觉得上课时间难捱。从表情上看,很多学生脸上焕发的是兴奋和开心,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如此的课堂,如此的学习,才是师生幸福的天堂。

育儿应多让孩子体验成功喜悦 篇6

1、要在家中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他想做什么,只要没有危险,就放手让他去做。要多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

2、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平时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独立意识。如果爸爸妈妈事无巨细地包办一切,只会使孩子对事物缺乏或降低兴趣,从而放弃进取,体会不到自己独立做好一件事的喜悦。

3、在孩子做错一件事的时候,不要随意批评,过多地指责他们做得不对,而是要以鼓励为主,保护孩子的积极性。

阳光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 篇7

然而, 在当前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环境下, 孔子之语遭遇了尴尬。

陶西平同志在《呼唤“有效作业”》一文中转引了一个可能是中学生写的短信:“君子坦荡荡, 小人写作业;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还在写作业;举头望明月, 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 就说我在写作业……”字里行间透着嘲讽和无奈。

过重的作业负担, 让学生如此痛苦,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作为教育者的深刻反思。针对这一教育痼疾, 我校倡导并竭力推行“阳光作业”。

阳光, 在人们心目中代表着光明、温暖、多彩、和谐与生机。在以往单调、沉闷的作业中, 学生需要的正是阳光的这几种特征。“阳光作业”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 通过人性化的热情关怀和人文化的作业过程, 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 学会动手与动脑, 学会生存与生活, 学会做人与做事, 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阳光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阳光作业”的目标定位

针对当今作业的乱象, 我们从作业常规检查, 师生、家长及教研人员座谈会, 特别是作业专项问卷调查中发现, 学生的作业存在“五多五少”的弊端——

全班统一布置的作业多, 学生自主选择的

作业少。

机械重复的作业多, 探究创新的作业少。

单纯知识性的作业多, 参与实践性的作业

少。

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多, 合作互动的作业

少。

教师批改评讲的作业多, 学生互改、互动

讨论的作业少。

杨新跃

在作业批改方面, 教师追求的是知识与技能的结果, “只见分数不见人”、“非对即错”是其主要评价方式。虽然这一过程中偶尔也有一些文字交流, 却缺乏教育性, 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真实互动。

不难发现, 造成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在于, 作业设计、使用、布置和评价本身存在缺陷。为此, 我们从“阳光作业”的内涵出发, 定位全新的作业改革目标:一是作业设计 (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 形式多样化、作业内容层次化、方法思维化;二是作业布置兼顾基础知识巩固、方法及能力的拓展, 做到数量少、质量优、效益高;三是作业使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课堂内外,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做到实践有收获、探究有创新;四是作业评价科学高效、针对性强, 能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管理机制为作业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为使作业改革有序推进, 在学校层面, 我校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作业改革领导小组, 将推行“阳光作业”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强化了行政推进的力度。在教师层面, 按照学校推出的《创新作业卡》, 狠抓学科教学的典型问题, 设计关注教学细节、突出教学特色的创新作业。在家长层面, 通过加强宣传引导, 转变家长作业观念, 使其积极参与学校作业改革的各项活动, 发挥家长在作业改革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校建立和完善作业管理系统, 实现对学科作业和实践体验作业的设计、使用、布置与评价, 并能统一规划布置的时间、内容和数量。利用该系统, 学校还为学生设立“作业套餐”、“作业超市”、“创新作业题库”, 打破班级界限, 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题目和数量, 并实现网上交流, 资源共享。

学校引入多元作业布置主体, 打破教师包揽作业布置的格局, 提倡以教师布置学科作业为主, 大力推行学生自主布置、相互布置、小组布置作业的新举措, 积极探索由家长、学校布置作业的可行性, 形成作业布置的多元主体。

重点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体验作业

推进“阳光作业”, 首要问题是突破学科作业内容的限制, 将实践体验作业纳入作业体系, 实现作业内容的转型与重构。为此, 我校推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体验作业。

1.读书拓展作业

大力开展“诵读经典美文”活动, 开放学校图书馆、阅览室, 设立楼道图书柜、班级读书角, 规划学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布置形式多样的读书拓展作业。并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组织读书会、交流会等活动, 使学生在作业中学会积累、学会欣赏、学会表达。

2.情感体验作业

结合理想教育、感恩教育、环境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创新情感体验作业的内容, 丰富作业形式。如积极开展“红色夏令营”、“清明扫墓”、“感恩节”、“感恩礼”、“母亲河保护行动”等活动。在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 向学生布置现场观摩、情境体验、资料收集整理、“谈感受、话收获、写心得”等任务,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感悟生活、陶冶情操。

3.社区生活体验作业

着力构建三类社区生活实践体验作业。一是社区服务作业。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科学设计社区服务作业的形式与内容, 让学生在服务中感受自身的社会价值, 形成自觉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二是生活体验作业。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引导学生开展社区生活体验活动, 把争做“环保小卫士”、“文明劝导员”、“助农志愿者”等活动以作业的形式布置,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三是社会考察作业。让学生学会通过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展演交流、查阅资料等社会考察体验活动, 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家庭生活体验作业

“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宽, 学习就有多广。家庭体验生活作业的设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用作业去引领学生热爱家庭生活、体验家庭生活、关注家庭生活, 提升学生的生活素养, 发展个性品质。学校推行《学生家庭生活体验卡》, 卡上设置有学生在家做家务的情况、学习认真情况、读书习惯、家庭礼仪等内容, 由家长量化评分, 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缝对接。

多元评价将作业改革落到实处

作业的评价密切关系着学生的作业兴趣和质量。学生每次做完作业, 都盼望着教师的批阅、评改, 以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 哪里做得不好。只有改革作业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才能将“阳光作业”落到实处。为此, 我校构建了以教师评价为主, 同时引入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以及社会人士评价的评价体系, 让人人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 从而减轻教师的评价负担。

此外, 我们还注重评价效度和信度的提高, 注重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的设计与使用。教师设计了作业问卷调查表、过程记录表、反思评价表等评价工具, 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做作业的过程, 增强作业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还注重布置亲子合作、生生合作、班际合作的作业, 强化作业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学校定期向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 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校制定了《高效作业标准》, 让作业形态从封闭走向开放, 作业编排从零散走向系统, 作业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以不同层次的作业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充分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8

【关键词】差异 分层任务设置 评价 自信心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导向成功的第一要诀。”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处事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乐于面对挑战;相反的,一个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心,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往往是退缩,畏怯、悲观、被动,不善与人交际,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凡事依赖,犹豫不决。可见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和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这其中兴趣的培养是最主要的,那如何培养兴趣呢?我认为主要应“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程度显著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大问题。这种差异使许多学生羞于动手,不敢开口,生怕被同学小瞧,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缺乏自信,这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实施,教学质量更难以保证和提高。如何因势利导,将差异转化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实施是我们的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下面我仅从任务设置和恰当评价两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采用设置分层任务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任务驱动”教学法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并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置,这种任务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任务的设置就是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层学生的特点设置任务,促使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活动,做到因材施教。

如在教学实践中,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依据,将任务设计成基本任务和拓展任务,让基础差的同学通过完成基本任务获得成功的喜悦,提升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而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通过拓展任务探究新知识,提高自学能力,获得成就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班级授课为主,每个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完成分层任务,教师辅之以小组和个别教学,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从而使得学生爱学习、会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加强,教学效果就会提高。

二、恰当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未来人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人的自信心将决定他能否成才。如果忽略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同样是教育的失败。可以想象,如果当学生没有因为做不上题而感到沮丧,只要他保持自信,他可能会在进一步学习中逐步学会。然而如果他失去自信,认为自己太笨了,是学不会的,再没有勇气面对,那恐怕他真的学不会了。这种反复挫折感甚至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最重要的要在挫折中坚持自信。自信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出色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的巨大动力。一个人如果对所做的事充满自信心,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做,有始有终地去做,并能在做的过程中排除障碍、发挥创造性。自信心的培养是每一门学科都肩负的一个义不容辞的教育目标,应渗透在教育学生过程的始终。表扬与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主要方式,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地表扬和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教师的恰当评价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的自信心。教师在评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缓对知识的评价,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

据说有人到美国听一节小学低年级的课,讲的是3+5=?当时老师就让学生猜想,有的学生说是4,老师请他再想一想,有的说是6,得到了表扬,最后由一名学生说是7,得到了老师的极大肯定赞赏。当时听课的人感到非常奇怪,明明是3+5=8怎么会是等于7呢?后来与老师进行交流,他们的老师说,7是最接近正确答案的,他们在猜想的过程中正在逐步接近正确值,说明他们正在采用正确的思考方法,至于3+5等于几,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会知道的。可见他们的教育并不重视结果,而重视过程和学生中的反应。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教学重视过程重要还是结论重要,课堂教学使完成教学任务重要还是学生精神愉悦、能力发展重要。这完全在于教师评价的导向,是教师教学观念的反映。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性特征不同,所以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时间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学时不能要求所有人在同样时间达到同一水平的理解。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针对这一点教师要承认个别差异,延缓知识评价。允许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达到对同一内容的理解。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所表现出的行为、语言、想法、做法、态度进行多方位评价,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树立表扬的基本原则,俗话说:“你的教鞭下有牛顿,你的冷言冷语下有爱迪生”,作为教师要用一种“无错原则”来看待孩子,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要看到他们是成长的人。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和创造没什么分别,出错是他们在尝试,学会与掌握是他们巨大的成功。这样你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小小科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和探索者。表扬还来不及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儿童好奇、好动、好胜,他们爱问,喜欢探索,喜欢创新。他们的表现欲极强,尤其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表现欲。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教师的每句激励的话语都会使学生增强自信,体验成功。作为一名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和表扬,也许你哪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就足以让学生永生难忘,而成为激励他成才的动力。教师一颗善良的心会发现学生许多的善意,教师自己美好的心灵会帮助自己发现学生更多的美好。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给孩子一份自信,一份希望,一份力量。

课堂教学时我经常采用语言鼓励,如:“你很勇敢!”“你真棒!”“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发言很精彩!”“你很动脑筋!”对于新事物、新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告诉他们“世界是相对的,对和错也是相对的,尤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今天认为正确的,明天可能因为新工艺新技术的产生而不再完全正确”等等,消除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畏惧感。对学生的激励就是对他们成功的一次次肯定,成就感逐步强化,学好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就逐步树立起来。

学生成功的喜悦来自任务的完成,来自教师的赞美,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赞美学生可以让学生获得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会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燃起学生的希望之火,唤起他们的进取心。

教师要用赏识的心态看待学生,多角度全方面地评价学生,多给学生掌声和喝彩,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苗逢春.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篇9

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相关才子对此类毕业论文这样描述:相比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各类测验的数量也相对较少,而在升入初中后,随着数学学科内容难度的增加与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习题演练、考试测验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部分学生学数学学习生活的主旋律(例如本研究实证调查所选取的学校从初一便开始实行周考制与月考制),各类大大小小的测验就几乎成为了大部分学生体验成败的主要来源:分数高了,就是数学学习的极大成功,分数低了,便是数学学习的失败。如此,对于那些很少考取高分的学生,其失败体验便极有可能呈愈演愈烈之势。随着失败体验的增多,学生也极有可能将其归因为自身能力差,认为自己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较大成功,进而产生学科低效能感。甚至,由于过多的失败与挫折经历,学生还可能对数学学科产生冷漠与抵触情绪。

实证调查的数据显示,成败体验维度对初中生数学学习倦怠的预测力达到了56%,说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失败经历的累积极有可能导致学习倦怠的产生。其中,题项“我经常对自己在数学考试中的分数不满意”、“我做数学作业时出错太多”、“总体来讲,我认为自己在数学学习上是失败多于成功的”平均分别为3.6分、3.3分和3.2分,均超过满分5分的平均分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日常教学中单一的侧重于判断学生学习结果的的总结性评价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鉴于此,教师应尽一切可能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即增强学生在数学活动经验过程中的成功体验,而非囿于单一的“结果”层面。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理解为在具体的数学内容、活动、经验三个基本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关于数学活动的动作技能性、情感体验性与认知经验等经验复合构成的一个整体性概念,即体验或经验的产生是以具体的数学活动为载体的。而成功体验属体验性范畴,自然也要依赖于具体的数学活动。有研究者认为,应精心设计合理的数学活动,使得活动工具唾手可得、活动具备可操作性、设置低活动起点从而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取成功体验。本研究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特点,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经验也即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一方面,数学学习本就是学生在一定目的、动机与动作下的认知、心理学与行为学的有机组合,是一个外部行为操作与内部思维操作水乳交融的活动过程,无活动便无以谈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倘若学生在大部分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无疑会增强其实现最终目标的信心(学科效能感),即实现最终“结果”的成功。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1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经历学习体验。为了更好地凸显数学学习中“体验”的重要性,我与同组的几位数学教师经过讨论,决定选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来开展研讨课。我们围绕着为学生多创造有效体验活动的目的,进行了多次的研讨,最终,我们的课堂成果展示受到了全校教师的一致好评。下面,我就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数学教学中体验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验

探究

操作

能力

一、让学生体验,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一教学理念,在这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在围绕着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这个环节,教师为学生共创设了五次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课前导入部分,利用提供的学具,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从而初步体验了转化思想。第二次是:当学生说到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立刻为学生提供利用数格子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体验报告,让学生经历了亲自数一数的体验活动。第三次是:当学生发现还用数格子的方法不能求出大大的鱼塘的面积时,教师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当他们猜到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时,教师又及时让学生经历了“通过量一量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算一算乘积,再与之前数出的那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比较”的体验过程,最终通过实践所得出的数据推翻了这一猜想。

第四次是:验证第二次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是底乘高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来初步体验。此时学生有的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出了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没有沿高剪,仍然拼出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图形。这时教师请学生汇报为什么拼成长方形,怎样拼成长方形的?重点让学生理解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是将我们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我们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为学生创设了第五次动手操作:让每位学生沿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拼,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切实的体验后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将自己的发现填写在《体验报告

(二)》中:

至此,学生在独立探究之后,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活动在足够的时间、空间下,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小组的合作操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操作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精准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利的保证。

二、让学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听”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它是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得出新知识、新方法、新规律,就是创新的表现。这节课中,在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底乘高时,让学生通过两次剪、拼的体验活动,以及在第二次的剪、拼体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操作中的感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完成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体验报告二》。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前提下,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成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整个体验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再如,教师让学生大胆去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计算,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去创新的体验机会。我们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创新求异,对学生敢于提出的问题要及时鼓励,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素。在这节课中,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后,教师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对比等体验活动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想,这就是实践能力的体现。

三、让学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对情感态度方面的阐述中提到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理念在这节课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教师的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感染着学生学习数学不能有半点含糊,要有大胆质疑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当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出来的实际的数据推翻了原来的猜想时,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严谨的求学态度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生产车间规划设计图下一篇:如何帮助学困生学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