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自媒体平台(推荐4篇)
“这样的话,自媒体的打开率无疑会再次严重下降。”新媒体观察家魏武挥说,当订阅用户在一级主页面看不到那些红色更新提示,只有很强烈的阅读欲望,才会主动去二级页面中搜索自媒体的更新。“说实话,以往的部分打开率其实也正是以强打扰促成的,才让微信自媒体到达率高于微博。”电商类知名自媒体人向记者表示:“当前的红色未 读标识不点一下它就一直在那儿,令人很不舒服,很多人就点一下,这也算打开率,至于真正好好读了文章的人有几个,就不确定了。但这被隐藏到二级页面之后,不点击也不产生影响,自媒体的价值显然受影响。”
广告计划夭折
微信5.0带来的这种格局,更令人加深了“不要把所有精力放在微信上”这样的认知。微信的一次次调整、收紧政策,令许多制订了所谓广告营销计划的公众账号猝不及防,当前已产生营销价值的自媒体也不例外。
“相信辞职从事自媒体,并将大部分身心投入微信的一些人士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一位自媒体人向记者表示,当前自媒体大号几万元一条的广告推广计划也将无法如预期进行。
微学问公众账号推广平台的一位人士同样表示:“之前我们就不太敢接受代理微信公众账号的广告业务,而只是做公众账号推荐服务,因为广告营销受微信政策影响太大。”
有自媒体人老鬼向记者证实,自己的广告推广计划的确停滞下来,再观望。例如某位知名电商自媒体人此前一直比较谨慎地对微信账号投入精力,广告营销也 不敢大幅推进。不过由于其粉丝积累已逐渐到达30万左右,近期正计划铺开广告营销,并已制定好了一条微信两万元的价格。此时突然传来微信5.0对自媒体的 限制消息,他无奈表示:“还是再等等看吧。”
此外,一些垂直领域自媒体人士告知记者,当前正在计划联合多个领域内自媒体账号,通过群体效应扩大影响力,促进广告营销,但近期消息令大家热情冷却,纷纷表示只能再等契机。
无奈之中保持理解
留给微信自媒体的余地已不是很大。近日一些政经类公众账号遭封号。
各大客户端,包括新浪微博当前都在着力开拓媒体属性,向自媒体人发出邀请:“如果微信5.0出来后自媒体账号到了二级页面,虽然不会停止更新,但相信很多人会侧重考虑在其他平台发展。”
一、微信自媒体的发展现状与误区
自媒体就是公民媒体,该种概念最早有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简而言之,自媒体就是公民发布自己见解、意见的一种媒体,MSN、QQ、论坛、博客等等都是自媒体的一种类型。自媒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去中心化特点,这也是自媒体的核心概念,在自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来发布自己的看法,自媒体凭借其个性化、平民化、易操作性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受众。目前微信自媒体的形式为订阅公众号,在推出初期首先受到了媒体人的热烈欢迎并积极尝试,迅速引起了大量粉丝的关注。随着微信自媒体通过软文广告以及腾讯的广告分成获得收益的盈利模式建立起来以后,更多的微信自媒体公众号不断建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些微信自媒体中,发展比较成功的如逻辑思维、餐饮老板内参估值已经过亿;关爱八卦成长协会、大象公会已经完成了A轮融资,飞博共创、虎嗅网已经上市,目前的微信自媒体完全可以撑起一个公司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微信自媒体的价值。
虽然微信自媒体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看似很热闹,但实际上整个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微信自媒体公众号的关注度在逐渐下降。
有相关机构进行过调查,大约有70%的微信用户曾经取消关注微信自媒体公众号。大量充斥的广告、软文、虚假信息、抄袭作品以及推送频率过高等问题让用户对微信自媒体的兴趣逐渐丢失,这将严重动摇微信自媒体的发展根基。
(二)公众号泛滥。
目前只要有身份证,银行卡就能成为微信自媒体人,当大量的消息铺天盖地袭来时,严重干扰用户的阅读感受。当用户打开订阅折叠后,出现在用户面前的是大量的标题党以及露骨的照片,打开朋友圈后,发现大量的转载软文,这将影响公众对微信媒体的认同度,产生严重的视觉疲劳。
(三)微信自媒体的核心掌握在平台手中,所以微信各种复杂模块功能的添加,微商的疯狂刷屏,信息广告的推送,鸡汤文章的泛滥,以及用户对使用微信和浏览朋友圈所占时间太长的担忧,导致微信聊天以及刷朋友圈和查看自媒体信息的频率都在下降,这不但关系到微信自媒体的未来也与微信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
(四)内容制作不精良,缺乏标签和分类。
“往期回顾”“历史消息”“更多阅读”是在微信公众账号推送中比较常见的几项内容,微信公众账号在建立了一段时间之后,维持内容的质量会变得相当困难。高度重合的内容不仅是对网络资源的浪费,而且是对订阅用户的不尊重。微信仅有“生产—发送”这一单一模式,无内容不互动,一旦缺乏新鲜的、有个性的内容,用户粘性就会降低。此外,公众账号推送的内容大多以时间为顺序,纷繁复杂,没有统一进行归类,更没有设置恰当的标签,当用户查找内容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二、微信自媒体的应对策略
微信自媒体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时刻把握公众的信息需求和阅读习惯的转变,及时抓住用户的注意力,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内容为王
目前的微信自媒体中,优质的内容十分匮乏,往往有独特、优质的内容出来后,被各大平台疯狂转载和转发,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微信自媒体必须保证内容的新奇、独家与原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拥有独创的内容,专业的见解,这样无形之中才能赢得一批读者的芳心,获得稳定的客户群。
(二)运营专业化
现在微信自媒体的运营者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专业出身,另一种就是草根玩家。草根玩家在运营时,往往关注于粉丝数量,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吸粉活动,但内容往往是抄袭过来,专业媒体人出身的运营者,除了背后拥有丰富的积累外,还善于打造优质和有价值的内容,提升用户的忠诚度。所以微信自媒体要从理念、公众号运营管理、团队建设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细分用户,差异化运营,打造自我品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丰富,不同用户群的信息需求和关注焦点也大相径庭。作为微信自媒体,应该对用户需求进行细分,找到具有相似价值的目标客户,结合自身的优势,推出有针对性的内容,将这部分用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运营过程中,要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权威,比如创业类的大家都只看创业邦、虎嗅网就行了,其他平台完全可以取消关注,因为其他平台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转载它们的,这样在用户心目中就建立起了品牌,建立品牌除了优质的内容,专业化的运营,同时还要通过平台建立社群形态,将相似价值的用户聚集起来,为其创造互相交流的平台,加强与微信自媒体平台的联系。
三、结语
微信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微信自媒体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只要能够及时转变思路,细分客户的需求,积极探索新的运作方式和盈利模式,微信自媒体会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团队,新煤沈阳.自媒体发展报告(节选)[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6(05).
[2]尚玉杰.自媒体社群中群体行为动因分析——以《罗辑思维》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09).
[3]吴克非.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09).
自去年下半年,微信宣布推出公众账号服务以来,各类公号不断涌现,营销公司泛滥,粉丝数蹿升……一夕之间自媒体百花齐放、野蛮生长。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实际体验和观察,微信要完成初级阶段和粉丝原始积累,至少还要半年时间,关于其商业化的讨论和探索还是非常热闹。
核心竞争力
“悦幕中国电影观察”(以下简称“悦幕”)是电影行业开办最早的公众账号,吸引了众多影视公司中高层、院线、文化产业媒体人士,在行业小有名气。账号运营者苏毅“每天都能收到几十条来自业内决策人士发来的互动信息,其中不乏合作邀约”,但苏毅自己正在酝酿一个更大的商业计划。
“每个人都是记者,每个人都有麦克风”是人们对自媒体最形象的概括。但每个人都能做,本身就说明这个事情没有门槛,最起碼初始阶段是这样。
今年3月,苏毅开通“悦幕”公众账号,推送了四五天后,粉丝达到234个,但由于还没想好具体运作模式,中间停发了一个月。5月开始,“悦幕”以每天一次的频率推送行业信息,粉丝数量以每月1500人的速度递增,到8月底,粉丝数达到5000多人。这个数字并不大,但作为垂直行业账号,苏毅很满意。
开通一个月之后,苏毅发现了几家与“悦幕”高度类似的账号。其中一个账号推送的内容和编辑思路与“悦幕”相似,另一个账号的简介直接复制了“悦幕”的表达。
“电影其实是个新兴市场,空白点很多。只要稍微用心坚持做一两个月,聚集到足够的粉丝没有问题。但往上走,一定会有门槛,比如我做原创内容,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但这个门槛也很低。要往前走就必须不断抬高门槛,打造独特的竞争力。”苏毅说。
关于门槛、竞争力这些问题,科技作者们阐述得比较多。知名新媒体研究者魏武挥将自媒体表述为,“具有强烈个人特征和风格的小群体或者个人搭建的媒体。”罗振宇的指向性更强,他认为,传统媒体想向移动端媒转型,必须推翻内容为王的观点。在他看来,互联网时代的内容俯拾皆是,要形成交易,资源不仅要有价值,更必须具有稀缺性,这个稀缺性就是“魅力人格体”。
在微信自媒体中,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表述的确具有辨识度,也让粉丝感受到“作者活灵活现的魅力”。这点,在“金错刀”“小道消息”“刘兴亮”“罗辑思维”等公众账号中表露无遗。刘兴亮甚至上传了自己“普通青年”“文艺青年”“2B青年”时的照片与粉丝互动,文风俏皮十足。
苏毅认为,自媒体首先一定要有核心内容产出,其次才是个性。“所谓自媒体,就是以人为本。但大家首先还是看内容,在满足需求基础上,通过微信的互动功能,使用者更容易了解自媒体作者,并被其吸引。”因此,他的目标是在电影行业中做到最专业。
目前,“悦幕”由行业热点大稿和电影日报组成,日报汇集了行业资讯、数据和观点,业内人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浏览到一天最重要的信息。“还在完善内容,一切的出发点是人的需求。”苏毅说。
营利模式尚难拷贝
自媒体没有传统媒体复杂的组织结构,它一般由一个或者几个人来打理,呈现小而美的特质。“这是个苦差事”,“悦幕”由苏毅一个人运营,他正面临时间和精力不够的问题。“日报整理特别费时间”,每推送一次内容,就要在电脑前至少坐3个小时。
罗振宇的名言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罗辑思维”是《创业家》杂志前主编申音和罗振宇共同开办的账号,两人分工明确,罗振宇负责内容,申音负责商业投资和运营。而申音不止运营“罗辑思维”一个自媒体。
一位专业自媒体营销人士表示,自媒体账号交由专业人士进行商业模式开发将成趋势。目前这位专业人士的营销公司经营多个微信知名账号且都有盈利。
自媒体中, 冲在最前方的科技账号运营者们也是盈利模式的探索者。“金错刀”“道哥的黑板报”“小道消息”“孕峰”等都开通了打赏模式,但进账数不得而知。苏毅曾向粉丝征询是否应该开通打赏,多数人表示会愿意打赏,也有人认为不是长久之计。“钱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姿态。不如把内容做好,一个月可能就一两万元。”
包罗万象并略有小资情调的“罗辑思维”开通会员读书服务,一天之内160万元进账,罗振宇说“爱,就供养,不爱,就观望”。但这笔钱如何让会员体验到应有的服务,需要“罗辑思维”团队下一番工夫,下一个160万元何时到来尚未可知。
罗振宇也曾在公开场合讲过其他正在构思中的盈利模式,如内容永久免费,但如果想要跟作者进行诸如拍砖、点赞等深度互动,就得购买道具。这种设想实现的前提是需要微信平台的配合以及技术开发团队的支持,想与做是两回事。
程苓峰的“孕峰”有稳定的广告收入。程给广告主们排号,金山云是第26号广告主。“孕峰”的广告费是“一天一万、五天三万”,但目前为止,这种模式尚属孤本。程苓峰认为长远而言,自媒体的广告一定会多起来,“云科技的内容质量、用户数量、用户质量、占用户的时间、对主流人群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甚至要远高于大部分这个行业的现存媒体。一个云科技难以撬动广告主的走向,但10个云科技一定可以。只有潜在盘子大了,才可能有专业的第三方公司来建立衡量自媒体影响力的指标体系、来包装自媒体、来把成熟的广告主引入这块地域。” 程苓峰曾任《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笔,还做过互联网产品,行业资源很多,外界普遍认为这种模式不可复制。
nlc202309051108
无论怎样,这些模式都抓住了一点,那就是:想尽办法,做粉丝的生意。
线下整合资源刚起步
自媒体的生意不仅在线上,线下有更广阔的舞台。设定此目标的人正在弱化自己的“媒体”身份。
“罗辑思维”有线下粉丝读书活动的计划,罗振宇有时也不承认“罗辑思维”是自媒体。持相似论点的还有苏毅,“对我来说,微信只是阶段性地跟大家交流的平台,甚至自媒体对我来说也只是阶段性的”,未来,他要做的是“整合全行业的事情。”
到目前为止,“悦幕”没有赚到太多的钱,苏毅似乎不担心这个。粉丝数达到5000后,他也不在乎这个数量能否继续上升,“1个电影公司老板比100个粉丝要厉害得多。”他认为,微信的资源转化率特别高,做好了一定能聚焦行业资源。“换句话说,我赚的是未来的钱。”
已经有人邀请他参与行业新闻的报道了。在内容操作上,自媒体比传统媒体更为灵活。“我可以针对某个行业事件做个专题,或者采访实录,不限字数,但传统媒体只能发一篇文章。”苏毅说。
但他不太能接受软文这种形式,认为软文有可能折损公正性和客观性。“现在联系我的人,首先是看重了我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就是我能以相对客观的姿态为大家提供资讯。”
“客观”是苏毅继续更大的商业计划的基础。“我没有对任何影片保持偏好和不屑,所以,我的思路是将整个产业链打通,跟这个行业里所有业态都可以合作。因为我的形态跟所有公司的主业都不冲突。”
具体是什么形态,他表示只能跟投资人讲,但言谈和文章中,他都提到了《创业家》杂志。这本杂志打通行业界限,成立了“黑马训练营”、“黑马榜”等多项线上线下产业链服务。
事实上,有一本叫做“她生活”的微信自媒体杂志也有类似想法。“她生活”是一份专门为女性服务的账号,在包括微信在内的平台上推送女子美容、养生、情感婚恋、电影文学等内容。4月至今,已聚集了超过20万的粉丝。创办人苏娟的计划是线上收取广告、心理咨询服务费,线下组织各种闺蜜活动,比如讲座、培训、顾问等。但现在这份杂志还远未收回投资。
目前,“悦幕”正在寻找融资,用以组建团队、搭建更多渠道、拓展资源及合作。但投资人问的问题都只有一个:一年之内能赚多少钱?“这就是电影人的思维,跟互联网人的做法完全不一样,互联网投资人是:哪怕你只有一个想法,也可以投钱。”苏毅不想把自己简单定义为“电影圈的”,“我关注各行各业,尤其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自媒体不能以传统媒体思维来做,而是要用互联网做产品的思维来经营。”他现在要做的是写好商业计划书,并说服投资人。
5.0加速优胜劣汰
商业化的前提,不仅需要自媒体人有资深行业经历、笔耕不辍生产稀缺内容并发挥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所借助的平台是否支持其盈利。
无论是线上粉丝生意,还是线下资源整合,其依赖的都是线上品牌的长期经营和庞大的用户群体。因此,微信5.0版本的推出对自媒体人的打击非常大。该版本将公众帐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类:订阅号每天只能群发一条信息,服务号每月只能推送一条信息。自媒体人推送的内容被打包进一个叫“订阅号”的文件夹里,由原来的一级页面进入二级页面,打开率急速降低。有消息称一些知名自媒体账号此前的打开率为50%左右,5.0之后变成20%,自媒体“死亡率”将达80%-90%。
微信的做法不无道理,此前自媒体人基于微信平台所做的盈利探索跟微信本身没有关系。程苓峰的广告模式不会给微信分成,“金错刀”们的打赏模式也不关微信的事,线下的会员活动更没有微信什么事,至于软文之类,更是自媒体自己的事。这种情况下,微信却要付出高昂的“内容审核”等成本。
但打压并不等于关闭,5.0的推出让自信者发现自媒体其实是个高门槛,它将加快自媒体优胜劣汰的洗牌速度。如果足够吸引人,用户还是会打开看的。现在的办法是,如何尽量摆脱过于依赖某个平台的惯性思维。
8月29日晚,微信5.0推出了一个有利于自媒体的数据统计功能,公众账号的后台界面上增加了“数据统计”菜单,菜单中分为用户分析、图文分析和消息分析三大项。其中,“用户分析”分为用户增长和用户属性两部分,用户增长包含新增人数、取消关注人数、净增人数和累积人数,用户属性包括性别、语言、省份、城市信息。“图文分析”中设置了“图文阅读次数”“原文页阅读次数”“分享转发次数”等指标。这个第三方服务对于自媒体说服广告主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與此同时,微信开始扶持优秀自媒体。“南派三叔”(微信公众账号:paibook)与微信掌门人张小龙进行了“历史性会晤”,于是南派三叔的账号成为服务号而非订阅号,拥有自定义菜单接口并接入了微信支付,“paibook”会员卡通过淘宝和微信支付功能,享受微信推出的各项优惠政策。这个合作引发了人们对移动端上网络文学盈利模式和变局的种种猜想。
未来,微信自媒体能否顺利开拓出可复制的商业模式,需要自媒体人对内容品质的坚守,更需要各运营方之间利益的博弈和平衡,这条路一定还很长,但有探索,一切皆有可能。
[关键词] 新媒体 微信平台 出版侵权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3-0080-04
The Publication Tort Liabi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WeChat Plat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Yu Xiaoyao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ongqi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Journal , Chongqing, 400052)
[Abstract] Publications on WeChat Platform represent the new media and bring new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to the Internet governance. Standardizing the publication on WeChat platform and protecting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the copyright owners are concerned by people. The main four major publication infringement types are analyzed and the publication tort liability confusion is clarified. In order to disseminate the culture and protect copyright, we try to find a way to govern the publication tort from the regulations, technology,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other aspects .
[Key words] New media WeChat platform Publication tort Countermeasures
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新媒体技术多样发展与阅读群体阅读习惯及阅读需求变化的相互作用下,新媒体加速了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进程。人们常常会被看似远离的事件裹携其中,同时又在这过程中寻求与坚持本土化和民族性。我们—他者、本土—异邦、民族性—世界性等范畴,不再是抽象的范畴,而是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电子媒介在促进文化集中化的同时,又造成不可避免的零散化和碎片化。一边电子媒介扩大公共领域的疆界和范围,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同时又以单向传播、信息源的垄断以及程序化等形式,在暗中萎缩和削弱潜在的批判空间[1]。由此,电子媒介(更多的是以“新媒介”为代表)将阅读群体和社会组成一张相互交错又各自向外辐射的网,文化传播让每个人都体验其中,并引发知识产权冲突和侵权行为。微信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在出版传播和信息公开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其为切入点,探讨新媒体时代的出版侵权问题,以期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保护。
1 微信平台出版带来的困惑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为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可在网络环境下向好友快速发送免费的文字图片、视频语音,同时用户可利用 “朋友圈”“公众平台”等与好友分享内容信息 [2]。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发布的第 34 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当年 6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 6.32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 5.27 亿。微博和微信用户分别达到 2.75 亿和 6 亿。可见,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公开、传播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此新平台的推动下,数字阅读的受众也快速扩大。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所做的第 11 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全民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 50.1%[3]。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带来的高速、深远的传播影响力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这也形成了新媒体出版侵权的大背景,无形中给互联网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和难度。
由于微信具有发布及时、传播广、便捷分享等优势,它能带来比微博碎片化阅读更优质的数字内容,并以免费方式提供,给予发布者充分的信息传播自由。因此,微信既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推送平台,也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出版模式。它依靠其强大的用户基础,以及精准的内容推送功能吸引了广大个体和机构用户,开启了全新的“微信阅读时代”,形成微信自媒体出版。也正是微信的这些全新特性,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微信平台出版信息发布不完整,文章转载的随意性,缺乏严格的出版内容审核制度,以及引发言论自由的界限被逐渐泛化,甚至发布虚假信息、人身攻击、煽动负面言行等一系列微信平台侵权违法行为。法哲学家博登海默曾说,理性乃是社会化和尊重他人行为的源泉。为使我们自己的需要适应他人的需要、为使公共生活具有意义,对每个人行为施以一定的道德限制和法律约束是必要的[4]。文化高度发展的同时应加强相关法律规范的建设,这样社会文明才能够得到良性发展。如何规范、治理微信出版平台,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值得我们思考。
2 微信平台出版侵权的种类
微信作为一种新的出版传播形式,其作者享有同传统出版作品一样的著作权。对于此类新媒体著作权的保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条中,对于受保护的“文字作品”类型,并未对其载体作区分。微信作者的著作权自作品创作完成时自动产生。此外,《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条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规定了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数字化形式,以及网络环境下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力创作成果的范围。
2.1 微信出版的主体
以发布主体的不同可将微信发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个人名义发布的微信朋友圈文章,另一类是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前者大多是发布于数量有限的私人朋友圈,在粉丝和朋友之间传播,传播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后者大多带有商业性质,由开发者或商家在公众号平台上与特定受众共享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内容,并与受众产生互动。“关注”公众号平台无须经过开发者的批准,也没有人数的限制,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自由搜索,主动成为公众号的粉丝,共享平台的内容,传播范围更为广阔。微信出版的主体主要指后者,是一种微信自媒体出版形式。公众号开发者甚至还可以做基于微信的文学网站,通过微信直接面向读者,作者按照读者的要求,按需定制作品并直接送达给读者。这样,微信公众号将内容制造和终端用户连为一个整体,使微信自己具有出版社的功能。
2.2 常见的微信平台出版侵权的种类
以侵权客体的不同,主要分为侵害人身权和财产权,以及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邻接权。其中, 人身权包括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权是著作权人基于作品的创作依法享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具有人身不可分离性。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是作者及传播者通过某种形式使用作品,从而获得报酬的权利。邻接权是指作品传播者在作品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创造性劳动和投资所依法享有的权利,与著作权密切相关,包括出版者的权利、表演者的权利等。
按照具体侵权行为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四种侵权类型:一是未注明作者、未注明来源,未经授权转载他人作品的行为。微信的转发速度快,信息量大,第一次未注明出处的转载,历经最后可能就形成被转载过上万次、影响深远但无出处的“无名氏”文章;二是剽窃、篡改他人作品的行为。未经允许窃取他人的文字作品、思想当作自己的使用,又说不出来源,或未经允许用作伪的手段对他人文字加以一定的改动和曲解并在网络上传播,不仅侵害了著作权人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同时可能对权利人的名誉权、荣誉权等人身权利造成侵害。三是转载注明作者、注明出处,但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的行为。未经允许,私自传播著作权人作品,即侵犯了原作者的网络传播权。四是未经允许摘录、整合媒体报道的行为。无视原著作权人“未经允许,禁止转载”的声明或擅自摘录、整合他人的作品侵害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汇编权等著作财产权和相关的邻接权。在微信800多万公众号中,很大一部分是自己不产生内容,靠转载各处的文章,经营粉丝群,提高点击量,吸引广告而牟利,其中很多转发都未经原创作者的同意。而这些获利通常与原创作者无丝毫关系。可见,无论哪种侵权行为的实施,往往都伴随着对著作人身权、财产权、邻接权的侵害。
3 需要厘清的侵权责任问题
作为新媒体,与传统出版不同,微信平台在出版方式和传播方式上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辨识微信出版侵权行为时大众有诸多的误读,给新媒体的合理使用造成困惑。
3.1 微信平台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三大矛盾
传统出版主要指对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等媒体承载的内容进行编辑、复制(包括印刷、复制等)、发行(或网络传播)。其中,纸质出版是主流。但无论以上出版是以何种形式承载,它们都需要提前向主管行政部门申请备案,让其对内容进行审查,从而获得出版许可,出版发行时间长。而微信平台出版事前无审查环节,作品完成之时即可发表,一改传统的出版流程,加快了出版进程。
传统出版通常要经过“三审三校”的内容审读、编校环节,以保证作品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而微信出版无此流程,作品质量堪忧。作品内容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无从得知。
传统出版传播市场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日渐萎缩,传播深度、广度受客观条件的局限,影响力有限。而微信依靠网络数据传播,突破了传统发行局限,走向多维空间,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依据六度空间理论,通过朋友圈、公众号、粉丝的转发,通过六个人就能认识全世界。
传统出版与微信平台出版的三大矛盾既凸显出微信平台出版的劣势又展现出优势。只有加强对著作权、舆情的法治监控,合理使用微信出版平台才能破解两者之间的矛盾。
3.2 微信公众号转载与微信朋友圈转发的区别
微信公众号是开发者或商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类似于一个独立的媒体发布机构,开发者通过公众号平台发表或转载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与关注公账号的读者(粉丝)形成交流互动。目前这种传播方式已成为商家微信营销的主流模式,在人群中影响宽广。公众号转载属于微信出版形式。诸多纸质期刊或电子期刊或也借用公众号的模式进行出版、宣传。微信朋友圈是用户发布文字、图片、视频,分享到朋友圈,微信好友可以对发布内容进行评论或转发。朋友圈的转发不属于出版,是私人的自娱自乐,仅限于微信用户的好友范围。好友数量有限,传播范围有限,属于半公开性质。而公众号拥有较为固定的读者群,它的转发效应更为公开、广泛,因此它的转载相对于朋友圈的转发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影响更深远。很多公众号在转载时不注明作者、来源媒体,转载禁止转载的作品,甚至抄袭、篡改他人的作品,都构成微信平台的出版侵权行为。
3.3 微信公众号转载是合理使用还是侵权行为
微信公众号的转载属于网络转载,是合理使用还是侵权行为不能一概而论,要依据具体情况判断。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律规定,在未经授权前提下,微信公众号转载他人作品(无论是原创作品、授权作品还是演绎作品),都不属于合理使用,也不存在法定许可及“准法定许可”的情况 [5]。 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条规定,合法的转载需要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并注明作者姓名、原出处,同时保护作品的完整,并支付报酬。未经著作权人的同意擅自转载,侵害了原作者的网络传播权;未准确标明作者姓名、原出处的,侵害了作者的署名权;未署名作者并篡改原作品的,如抄袭剽窃行为,则同时侵害了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还可能造成对权利人的名誉权、荣誉权的侵害。
3.4 “没有盈利就能侵权” 是否能作为免责借口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侵权成本,“1人原创,99人抄袭”已成了微信公众号的真实写照。只需要点击一下转发键,微信就能转发他人的作品(包括明确标明“未经允许,禁止转载”的作品)。即使被举报为侵权行为,公众号往往只需要以没有盈利为托词删除该侵权作品,或者关闭账号另行注册新号,即可摆脱侵权的追责。事实上,“没有盈利不等于就能侵权”,微信平台的出版侵权行为不仅侵害了原创作者的著作财产权,同时侵害了著作人身权。“是否盈利”只是涉及著作财产权的一小方面,对著作人身权和其他相关财产权的侵害不能免责。
4 对微信平台侵权的对策建议
在实务中,微信平台出版侵权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微信出版的事前审查环节,不论是微信平台的原始发文还是转载行为,都没有专门机构对其来源、署名、内容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缺乏事前监管,更有甚者直接删除原出处和作者信息,恶意篡改内容。遗憾的是,在平台技术层面,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此类侵权行为的治理需要从法规、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层面进行规制。只有具有事前完整的法律秩序、技术规范,事后严格的追责机制,才能对新媒体原创作品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4.1 完善法规层面的追责机制
新媒体发展快速,所引发的一系列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倒逼法治建设加快。对此,我国相继出台、修订了《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对网络侵权纠纷中侵权人的责任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中涉及著名的 “避风港”原则[6]与“红旗”原则[7]。前者在实践使用中,常有滥用之嫌,现在基本上成了涉嫌侵权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著作权侵权最主要的侵权行为是未经许可的复制发行,微信平台出版侵权实际上也是类似非法的复制发行,即未经许可的传播。因此,认定微信平台要承担的侵权责任不能简单地判断,应参照侵权者的行为、过错程度、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综合判断。针对“避风港”原则与“红旗”原则,特别要辨明微信平台是否尽到“通知—移除”义务,有无故意恶意行为。如果权利人向平台举报侵权行为,并提供有力证据,要求对侵权信息立即删除或者屏蔽,而微信平台置之不理,那么平台即存在主观上的过错,构成侵权,不能用“避风港”原则免责。实务中在适用“避风港”原则时,应该明确适用该原则的具体条件,限制“避风港”原则的滥用,在采用“避风港”原则时优先考虑采用“红旗”原则。
4.2 规范微信平台
对于侵权行为微信平台不能采取放任、漠视的态度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在微信平台管理方面,加快完善著作权保护方面的条款,使用户注册时即与平台签订著作权保护协议。平台可设立如公众号账户预交保证金等规定,另可从行业资质、隐私保护、实名注册、备案审核、内容限制等方面对注册用户行为进行规范,尽量起到事前审查的作用,消除部分侵权行为的隐患。侵权行为发生后,可采取设立用户投诉平台,向被侵权人提供救济渠道,在法律进行调整前挽回部分损失,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对多次侵权、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的账号,采取注销、限制注册新号或扣除账号方保证金等方式,净化网络环境。
4.3 增强微信用户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正如著名传播学家、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所说“如其运转,则已过时”。媒体的发展是迅速的。同时我们也知道“法是权威的,但并不是永恒的”这句法谚。法律的滞后性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也会出现法律空白的尴尬。著作权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的公权力维系,更多地需要大众、每位用户增强法制意识,尊重知识产权,抵制没有署名、出处的微信,保护原创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新媒体出版环境,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注 释
[1]周宪,许钧.文化和传播译丛总序[C]//[美]亨利·詹金斯著;杜永明译.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
[2]微信(百度百科)[EB/OL].[2015-04-1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ce-lgUg9Npwu0FYmGV89gcSU_dbQciqt-
sy1cU-fWr4qXBKS_Pt1cV5Vz47nljhdAvsjar4xXlegqvVQbpBEJXwlyNs5D72tkWhZGxtVD3
[3]尚烨. “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 [EB/OL].[2015-04-10].http://www.chuban.cc/yw/201404/t20140423_
155079.html.
[4][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VII
[5]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微信公众号转载他人作品侵权吗?[EB/OL].[2015-05-02]. http://www.iprchn.com/Index_NewsContent.aspx?newsId=69414
[6] “避风港”原则是指在发生著作权侵权案件时,当ISP(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空间服务,并不制作网页内容,如果ISP被告知侵权,则有删除的义务,否则就被视为侵权。如果侵权内容既不在ISP的服务器上存储,又没有被告知哪些内容应该删除,则ISP不承担侵权责任。 后来避风港原则也被应用在搜索引擎、网络存储、在线图书馆等方面 。
[7] “红旗”原则是“避风港”原则的例外适用,“红旗”原则是指如果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就像是红旗一样飘扬,网络服务商就不能装做看不见,或以不知道侵权的理由来推脱责任。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移除链接的话,就算权利人没有发出过通知,也应该认定这个设链者知道第三方是侵权的。
【微信自媒体平台】推荐阅读:
广告媒体平台解决方案01-26
集成化多媒体教学平台12-30
微信平台运营技巧06-22
微信公众平台营销09-17
微信平台运营案例10-19
微信公众平台报告11-08
微信平台文案策划12-29
如何制作微信平台09-28
微信公众平台体验报告09-28
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广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