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以良心为话题的作文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年级以良心为话题的作文(精选13篇)

六年级以良心为话题的作文 篇1

一个人要学会怎样听见和理解良心的呼唤,以便按良心而行动。

——【美】弗洛姆

暖暖的阳光,给这个山乡小镇增添了无限的活力。街上,行人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店铺里商品各色各样,叫卖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

刘晶闷闷不乐地走着,对热闹的街市毫无兴趣,离他爸爸开的铺子越近,他心中的压力越重,压得他似乎透不过气来了。

刘晶的父母离婚后,他爸爸辞去科长职务,在街上开了间烟酒商店,刘晶跟他爸爸父子俩相依为命。

刘晶学习很努力,成绩极好,他觉得欠他爸的太多,认为只有拼命读书才能对得起父亲,他爸爸的生意一帆风顺,家里的钱越来越多,盖起了小楼房,买起了摩托车,家用电器什么都有,他考进了省重点中学——县一中,他爸爸笑了,笑得好开心。

他曾发誓不让他爸烦心,然而今天,今天却……实在不敢想下去。双手捂住脸,泪水从指缝中流出来,似乎只有泪水才能将心中的积怨得以解脱,他在心中默默地乞求:“爸爸,别那样干了。”

近了,可以看见自家的店铺了,他心里愈发酸了,想返身离开,可有股无形的力量促使他继续向前挪步,店门口的人进进出出,都在争先恐后地购买那些“名酒”,他的心颤抖了。仿佛有条皮鞭在无情地鞭挞自己,不敢再看一眼胸前的团徽,怕玷污了它,可又明显地觉得已经辱没了“团员”的光荣称号,为此,他一直在受到良心的谴责。他甚至恨自己当初不该入团。假如没有入团,自己在良心上倒还可以宽恕一点。老天啊,你为什么这样捉弄人呢?他盯住太阳,让耀眼的阳光刺激自己,离开这里,越快越好,哪怕是逃开,但挪开第一步,已经无力再迈第二步。泪,又涌了出来,一般的酒,无法满足腰包里有了几个钱的小镇人,谁都希望过年时能买上几瓶好酒,别人难买到的.名酒,然而,他爸爸却能几十箱上百箱地买回来。他曾为此自豪过,认为他爸行,然而昨天的事又浮现在他眼前——

昨天,他忘了拿文具盒,返回家去取,在家门口,他听到这段话:“老刘,不要太抠了,你购过的这些酒,每瓶不过块把钱,把这些名牌商标贴上去,价儿就翻了几番……”

听到这里,他呆了。几乎不相信,爸爸竟是个那样的人。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晚上,他把那些商标摔得满地都是,倒在床上大哭。他爸哄他,劝他,乞求他,都无济于事,最后,他爸竟跪在他的床前,求他原谅。他心软了,抱住了爸爸违心地点了点头。

今天,他在学校里寡言少语,闷闷不乐,课也听不进,心里很乱。虽然,他知道爸爸那样做是为自己,但他绝不希望爸爸做那样昧良心的事,为了对得起“团员”的称号,为了良心上的解脱,为了爸爸从那罪恶的“钱眼”中拔出来,他决心要……然而,他又害怕。“刘晶,勇敢些。”他不停在心里为自己打气。

更多的人拥进了店里。他心里好不安宁,入团时的宣誓,“……敢于向不良现象作斗争”的话语又在耳边响起,浑身似乎有了一股无穷的力量,他迈开脚步,抹掉眼泪,挤进了一店铺。

“大家不要买了,这些都是冒牌酒!” 声音不大,都很有力,似晴空霹雳,店里霎时出奇的安静。

“谁在胡说八道,冒牌酒?嘿,你着这商标,你看……”他爸探出头来争辨,一看他,目瞪口呆,“叭叭”甩给他两个耳光。从他懂事起,一直到他上中学,他爸从未这样打过他。但,他却没有流泪,只是注视着他爸,一字一句地说:“爸,别那样干了,这是在骗人家的钱,我不要这不义之财,我要的是高尚的爸爸!”

六年级以良心为话题的作文 篇2

聊起六年级学生的习作,我们常常诧异于学生习作水平差距之悬殊。有一部分学生的习作还比较生动,有条理,但是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平铺直叙,没有重点。有的学生习作内容很真实,感情也真挚,但寥寥几个字,只有事情梗概,没有细节描述,没有详略安排,更谈不上恰当的表达方式,不能深切地打动人。

二、原因分析

通过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发现造成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

1.从课程目标的把握上看,存在理念偏差的现象

审视课标,我们不难发现课标对习作要求的梯度: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到了五、六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及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到了第四学段,就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于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课标中虽然没提及小学生习作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选择比较恰当的表现方式”,但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应有所渗透,尤其是作为小学向初中过渡阶段的六年级习作教学中。有了六年级的铺垫,将来达成这些目标就会容易一些。但许多老师没有深刻理解叶老话中的“初非必要之需求”,没有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凭着“只要能写长,文章就不会差到哪里去”的经验走路,结果字数倒不少,内容却大多如流水账。

据我了解,处于一线的大多数六年级老师对课程理念的把握和目标的有效实施是有欠缺的。

2.从教学过程看,存在着方法指导缺失的现象

课标强调小学阶段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降低习作要求,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小学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写作建议中还强调“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面对宽泛的课标要求和学生各不相同的经历,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有的大致讲一下习作要求,读几篇例文,就让孩子开始写作。有的对拓展习作材料这一环节还比较重视,至于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常常让学生自由发挥,没有材料取舍的指导,没有安排内容先后和详略的指导,没有细节描写的指导,没有条理清楚地表达的指导,一切顺其自然,结果就像未加管理的禾苗,饱满的有几株,大多数淹没在岌岌荒草中。

3.从教师的教学评价上看,存在着效能失却的现象

翻开孩子们的习作本看老师的评语,字里行间的确闪现着对学生写好文章的鼓励,但缺少一些对文章技巧的指导———“要把这件事写详细就更好了。”“这件事的过程基本上写清楚了,但重点不够突出。”“如果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得再具体些,文章就会更出色”“象山旅游,好玩在哪里呢?”这些评语无疑成了马后炮,很少有学生会再根据这些评语重新审视习作。思维导图却能将这些文章技巧的指导提至习作前,落实在构思、起草等写作实践中,效率会大大提高。

4.从学生的习作态度看,存在着作前疏于思考的现象

现实中,孩子们普遍在习作前疏于思考。面对一个习作话题,学生往往稍作思考就匆忙下笔,然后边思考边写作,停停顿顿,磕磕绊绊,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很少能做到习作前先通盘考虑。胸中没有成竹,要想写出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的文章,也就是难题一个了。许多老师也教过学生列作文提纲,但由于提纲条款过于整齐,格式过于呆板,只能粗线条表现习作过程,却不便于表现思维中细节的部分,再加上学生怕麻烦,很少被自觉运用到习作中。而画思维导图可以用各色彩笔绘制,绘好的图案就像一朵欣然怒放的焰火,绘制的过程就像艺术创作。

三、策略内涵

本次实践探究主要是针对学生起草习作前的思维过程而设想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

(1)学生层面:依托思维导图,学会在习作前思考,能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构思,提高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2)教师层面:探索依托思维导图的六年级课堂习作指导的模式。

四、策略实施

1. 依托思维导图,寻求途径和方法,达成学生层面的目标

(1)范例导引,认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将思想图像化的技巧,也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为了直观地让学生感知思维导图,我指导一学生画好简单的思维图(如上图),出示在投影中,并让那个学生说说绘制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就对思维导图有了最初的印象。

(2)扶放结合,尝试思维导图。对思维导图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着手教全班学生如何尝试画思维导图。例如,六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习作:我是大自然的一员。教师出示一个中心话题:我是一棵柳树,并把这几个字圈起来,然后问孩子们:围绕柳树,我们可以写些什么内容?师生讨论,交流。有的说,可以写它的生长环境;有的说可以写它一天中看到的好风景;还有的说,可以写蝉、小鸟和它的美好生活……教师相机伸出一根一根的线条,每根线条上相应写上一些关键词。学生再进行思考,讨论,哪些线条上的内容应该重点写,末端还可以辐射出哪些小线条,再写上关键词。一步一步地教,学生很快就学会了。

(3)大胆放手,绘制思维导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对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基本掌握,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由绘制了。如六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习作主题:人间有真情,写作技巧上要求会用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方法。我要求孩子们根据积累的日记材料,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本次习作的写作内容,绘制思维导图。鲁××同学确定了上课时肚子难受的事作为写作内容,我就以此来绘制思维导图。她从主题圈中伸出五条线条,分别是开头、赵老师发现我肚子难受、赵老师帮助我、我的脸色慢慢恢复了、结尾。她把“赵老师帮助我”作为了重点,从线条末端又伸出了许多小线条,写上了关键语句,还标上了写作序号。思维导图虽然还有些稚拙,但已有板有眼了。

(4)有效点评,改进思维导图。绘制好思维导图,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图例,根据习作训练重点,师生进行当堂点评,针对图中欠缺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优化习作思维。上面鲁××同学的思维导图就作为代表性图例,当堂讲评,肯定了优点: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清晰,事情发生的环境也明确了,人物描写的方法也落实了,只是题目“人间有真情”太宽泛,应改一改。后来她改成了“胜似母亲的关怀”。

(5)起草习作,物化思维导图。完成了思维导图后,学生开始习作,把作前的思考变成文字呈现出来。

如果孩子们在第三学段中养成了习作前根据主题绘制思维导图的习惯,会审视自己的习作思维,那么要达成“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选择比较恰当的表现方式”的习作目标也就容易了。

2. 依托思维导图,探索习作指导课的模式,达成教师层面的目标

(1)绘制思维导图,拓展习作素材。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拥有素材,素材多了,写起文章来就游刃有余了。还是以上面所举的“我是大自然的一员”为例。教师出示一个中心话题:我是一棵柳树,问孩子们,围绕柳树,可以写些什么?除了上面所说的内容,孩子们还说到可以写它一年中的变化,可以写它粗壮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可以写阳光下的柳树和雨中的柳树,还可以写看到小朋友在树下看书,老人在下棋,妇女在洗衣服……随着一根根线条的添加,孩子们惊叹道竟有这么多内容可以来写作。

(2)审视思维导图,取舍习作材料。这个环节,主要是审视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与习作话题关系紧密的,取;与话题关系不紧密的,舍;指导学生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材料作为习作的内容。像上面的例子中,孩子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素材都写到同一篇习作中去,可以根据习作要求和自己的思考,选择其中的一些素材作为本次习作的内容。比如,可以选它粗壮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阳光下的柳树和雨中的柳树作为写作内容,也可以选择生长环境、一年中的变化、与蝉和小鸟的浪漫生活等作为写作内容。

(3)细化思维导图,丰满习作细节。这个环节中,要指导学生确定习作重点,并考虑如何把重点写具体,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如上例中,如果把柳树与蝉和小鸟的浪漫生活作为重点,可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它们相依相存、温馨和谐的生活再现出来。如果把小朋友在树下看书,老人在下棋或妇女在洗衣服作为重点,则可以进行场面描写的训练。

上面三个环节其实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只作为一个范例提供给孩子们。他们可以模仿着来画“我是一片云”“我是一条小鱼”“我是一株蒲公英”等的思维导图。

(4)交流思维导图,优化习作思维。孩子们画好了思维导图,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指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在前面已经有了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再重复。

(5)依托思维导图,开始习作呈现。经过了前几个步骤,学生呈现习作的速度大大加快,往往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大概400字的习作,而且每单元的重点训练内容也能较好地落实。

与同事们交流,大家普遍反映,这种习作指导课的模式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不仅六年级可以用,其他年级也可以用,只是在细化思维导图的环节中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以良心为话题的作文参考 篇3

旌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苏武可能不会想到,自己在北海凭着良心为汉家争取的尊严会令之后两三千年的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由良心而来的正直,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苏武没有出卖自己的良心。大汉生我养我,为大汉捐躯救国,视死忽如归,又岂在乎这屈辱与折磨。正是他的良心不泯,正直的气概才如长风破万里浪,持节云中何彷徨!齐太史凭良心直击史实,司马迁凭良心为李陵喊冤,魏征凭良心直斥君过。自古云伴君伴虎,但他们的良心令他们尽诉衷肠,何来殒身不恤,自因心笔日月!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李白举杯邀明月,东坡泛舟游于赤壁。他们何来如此洒脱?这三个本皆欲凭着良心大展宏图,报效祖国,更污浊的俗世却逼他们昧着良心卑躬屈膝,阿谀谄媚。世俗不要良心,我要世俗作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东坡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凭着良心为他们换来了一份浊世中的洒脱,而昧了良心,他们难免摧眉折腰,他们之高明正在于比世人多保留了最本质的良心,也正是这颗良心,让他们得以辉映后世。

勇者无畏,智者无惧,然而怀着一颗良心的仁者却是天下无敌。无数名家士人论及朝代更迭,兴衰之理,大多的归结点在于仁,而这仁字是“人二”,是人在想自己的时候顾忌他们,这不正是良心?隋唐之际瓦岗寨之兴旺,在于立了一个憨直的程咬金为帝,憨直便不会昧良心,不昧良心自会顾及他人,顾及他人仁政自是应运而生,施仁政自是得天下之大道,这也正是无数农民起义轰轰烈烈的真正原因之一。但当农民富足,各自自顾不暇,多了多少算计便昧了多少良心,土崩瓦解,岂非人事哉?

以良心为话题的高中生作文 篇4

然而,这颗每个人都应具有的良心,常常被自己遗忘、遗弃、践踏、出卖。

近日,全国各大城市出台了相关规定,严禁随地吐痰,对吐痰者罚款5元至200元。

从此当街吐痰的人,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用钱换回遗忘的良心。前些天,笔者目睹了某市大型上市知名企业,竟然毫无节制地排污。这类企业遗弃了良心!几天前,笔者获得一份环保部门的材料,材料上明白无误地写着,某某大型企业,私自关掉污水处理设备,污水直接排放进母亲河。这些企业践踏了良心!

采访中,有些官员还指责媒体多事,记者多事。说这话的官员正在出卖着良心!

遗忘、遗弃、践踏、出卖,这些词语也许会刺痛人心,每个人都会辨解:你也吐过痰;你是企业负债人,你也会排污;你是官员,你也会觉得某一篇报道给你的脸上抹了黑。或者有人说,吐痰和排污不能同日而语,吐痰是习惯,排污是故意。诚然,习惯是将良心忘却后的无意而为,带着本能的色彩,平常得我们都无意察觉。这种平常也更可怕,危害性更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吐痰和排污,在善与恶的道德分野里,没有孰轻孰重。

我承认,良心的缺失随处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是当事人。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个词儿“良心发现”。这说明良心是需要发现的,虽然它有着先赋的意味,但不去发现它,就不知良心何在。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个词儿“问问自己的良心”。看来心是需要用问来提醒的,不问它,我们常常忘记是非标准,遗忘先赋良知。显然,这两个词儿都有着自我反思的意思。说通俗一些,就是提醒自己,我本善良。问良心,就是问心中的良知———不虑而知的道德。否则,听凭良心丢失或泯灭,那就会变成没心没肝的行尸走肉了!

良心的外在表现,就是善行。不要危害他人就是善行。问问自己的良心,唤起天赋的良知,每日“三省吾身”,就能管住我们随意吐痰的口,就能堵住一个个恶臭的排污口,就能管住我们为了利益而背弃良心的心。“非典”可怕,背弃良心比非典更可怕。

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六年级 篇5

教给我们知识,古老师;她告诉我们,是古老师;教我们伦理,古代教师;我们教礼貌,也是古代的老师......老教师教我们明白了很多事情,但我是最此举是一件事......

那是四年级。那是一天早上,顾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这一天,不知怎么的,老老师的脸都白了,好像生病了..过了一会儿,老师的脸变得更白了,突然,老老师走到垃圾桶前呕吐了。同学们纷纷把纸巾递给老老师..原来,老老师是带病上课的!!老老师原来怕我们缺课,虽然生病了,但也要坚持我们的课..顾老师的行动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让我难忘..

六年级以良心为话题的作文 篇6

在学习每单元的课文和卡通时间前, 我都会提前一周布置跟读的预习任务, 并布置不同的跟读要求, 为文本的“悦”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次跟读, 要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并圈出自己不会读的单词或句子, 并在下节课用5-8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交流, 共性问题, 我要点拨并带着全班同学扫清阅读障碍。

第二次跟读, 纠正自己的错误, 要做到单词、句型读正确, 并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 特别要注意模仿录音中意群的停顿。

第三次跟读, 要仔细模仿录音里的语音、语调和语气, 这一项跟读的要求特别高, 先让学生在家进行, 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跟读的指导, 时间长了, 学生熟悉了教师的指导方法, 会学以致用。

二、朗读符号, 模仿语音语调

为了实现文本的“悦”读, 对教材文本语音、语调、语气的模仿必不可少。在刚开始训练学生的跟读能力时, 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状态, 我启用了朗读符号这些帮手。在课上指导学生跟读时, 教会学生如何使用重音╛、升调╥、降调╦、停顿╨、连读) 等给句子标上朗读符号, 帮助他们模仿录音内容。刚开始, 在PPT上将文本标上朗读符号并给他们做朗读示范, 时间长了, 学生们听录音后自己就能给句子标上正确的朗读符号, 并跟读模仿。如六下第三单元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学生标出的朗读符号如下:

Mike likes eating sweets╥, cakes╥and ice cream╦.He does not╦like╥drinking water.He only drinks) a little water╥every day.

朗读符号, 为学生的“悦”读保驾护航, 在朗读符号的帮助下, 学生读出的文章韵味十足。

三、多样形式, 展示小组风范

文本的“悦”读更多地体现在小组的展示中, 每次学习Story time和Cartoon time时, 我们的课堂都会有一个happy reading环节, 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读的方式, 可以read together, read after one, read one by one, read in roles…在这样丰盛的自助餐前, 他们欢呼雀跃, 积极投入到小组活动中去, 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六下第一单元是一篇伊索语言故事, 在狮子和老鼠两个动物之间展开。

在跟读指导后, 各小组自由选择读的方式, 有的齐读, 有的跟一名学生读, 有的一人读一句, 有的分角色朗读……方式不同, 但是语音语调优美, 尤其文中两个人物的神情和语气, 被他们演绎得惟妙惟肖, 狮子初见老鼠时的生气与傲慢:“You are so small and weak!How can you help me?”误入陷阱的时绝望与悲哀:“How can I get out?”获救脱险后的的惊喜与感激:“Thank you!”老鼠初遇庞然大物时的镇定与平静:“Please don’t eat me.I can help you some day.”以及帮助狮子脱险时的自豪与自信, 正确地传达了文本所蕴涵的寓意, 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课堂上的阵阵掌声是对他们精彩展示的最大肯定。

四、积极评价, 调动参与兴趣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如何对学生的悦读进行积极地评价, 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与进步, 建立自信?我们采用星级档案的方式, 每次小组展示结束, 教师和学生都会对小组的表现进行星级评价, 评价的依据就是文本的录音:

1. 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目标一颗星。

2. 正确、流利、有感情且和文本录音有几分相似得两颗星。

3. 正确流利且语音、语调、语气模仿得特别相似得三颗星。

本节课个人的得星数也就是小组的得星数, 直接计入本人的平时成绩, 所以在小组PK时, 他们都特别积极认真, 勇夺三颗星奖励。在期中和期末, 我会以每位学生的得星数为依据统计每位学生的个人平时成绩, 并评出“英语之星”或进行物质奖励。每次看到各小组PK前的摩拳擦掌、PK时的跃跃欲试以及PK后的欢呼雀跃, 我知道, 英语“悦”读, 已经成为我们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课外延伸, 发动家长参与

家长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辛勤付出, 我们的“悦”读也少不了家长的积极参与。在期初召开家长会时我和家长交流, 请蹲下来看孩子, 给孩子充分的展示空间及平台, 有条件的可以在家里开展“悦”读活动, 和孩子们一起听一听原版录音, 陪他们一起进步成长。此项建议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 开展“悦”读活动一段时间后, 很多学生就把课上的一套模式搬回了家。有的学生要求家长跟着自己读, read after me, 有的要求一人读一句, read one by one, 有的直接在家里进行角色表演……

教学实践表明, 如果我们的英语课堂赋予“读”以灵魂, 学生会更积极参与并投入其中,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每堂课都会蕴含着美感并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摘要:“书是读懂的, 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在小学阶段学生读的重要性。小学英语新课标在二级目标读的要求中提出:“ (1) 能认读所学词语; (2) 能根据拼读的规律, 读出简单的单词; (3) 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4) 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 (5) 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 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6) 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六年级学生毕业将完成二级目标, 如何让他们读时充满愉悦, 让学生爱上读, 并以读促学, 使学生读的潜能得到最好的挖掘, 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以规矩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 篇7

以规矩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1

规矩是人类社会所要遵守的准则,同时,不同的规矩也是不同时代的象征,也是规矩的更新与进步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所以,打破那些陈旧落后的规矩成了时代进步亦或是更迭的重要因素。

和思想一样,规矩是统治者们用以巩固自己统治的重要工具,因此,打破规矩是推翻一些腐败政权的有效手段。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也是如此,他为了反对在中华大地扎根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打破了一系列规矩,让女子不用裹脚,男子不用留长发,甚至使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等级地位差距。正是他打破了封建社会的这些不合理的规矩,解开了封建统治者多年设置在人民身上的诸多限制,使中国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正是孙中山打破了落后于时代的规矩,让人民体会到最为先进规矩的美妙,使他获得了人民的认同,也因此推翻封建统治变得轻而易举。

因此可知,打破陈旧规矩可推翻统治者的错误统治,使社会进步,使时代进步。

规矩的存在,不仅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对于人性的泯灭。中世纪时期,在教会的规矩下,男女直接是不能自由结婚的,只有双方地位相当而且有教皇的允许。他们才能结为夫妻。不知有多少对有情人,迫于这规矩无法终成眷属,有的人甚至因此绝望自杀,可无论如何教会都对此无动于衷。也正因为教会如此淡漠人性,才有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那些天才用文字或画笔,打破了那一条条教会的不合人性的规矩,创造了一个个充满人性,和谐与反叛教会的内心世界,给那个藐视人性的社会送去温暖,也唤醒了人性,最终推翻了教会,废弃了那些泯灭人性的规矩。

正是如此,打破规矩可唤醒那在规矩的扼杀下已经麻木的人性,唤醒人们那富有创造性的思想。

当然,有些规矩是不可打破的,如尊老爱幼,不伤害他人等,这些是为一个人守住道德底线而设置的规矩,一个人若连这些规矩也打破,那他就已经堕落,甚至会为这个社会带来破坏。

遵守规矩固然是好,但并不是所有规矩都要服从,那些陈腐落后的规矩就是对社会的限制,只有打破他们,才能赢得人类社会及整个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以规矩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2

规矩,规,圈绘出行为的疆域。矩,勾勒出平行的边框。规矩,从古至今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让社会更稳定和谐的运转下去。

规矩约束个人的言行,提高个人的修养。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是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的组成部分。在家庭中,有家规,听家长的话,做份内的事,守家规,家庭之中便会减少许多争吵,从而使家庭环境更和谐,利于个人平和心性的养成,在学校中,遵守校规,听老师的话,表明了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出于义,个人因此收获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在此激励之下,更会循规蹈矩,文明待人,提升素质。而在工作中,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效率,获得领导的认可。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嘉奖下,个人会更加注重个人修养,以求上进。由此可见,规矩对于个人修养有一定的助力。

规矩对社会乃至世界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谢幕的警示牌,巡查的警察,无一不彰显规矩的重要性。如果驾车不遵守规矩,无视红绿灯,酒驾睡驾,没有规矩的束缚,那么交通管理将是一片散沙,道路不再畅通,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国际上,如果各国不遵守规矩,四处挑衅,抢夺资源,随意开战投弹,那么国际上经济会崩了,人心会溃散,国家将不稳定,社会就动荡不安。这是人们所不愿预见的。和平来之不易,规矩的作用可想而知。

生活之中处处可见规矩,无论是从前或是现在,无论国内或是国外,甚至于宇宙中的星体,绝大多数也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转。显然,规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它的必要性,才会被保留下来,因此,遵守规矩是正确的,是必然的。

诚然,有的时候,规矩是可以打破的,法外,还有人情,更何况一些规矩是错误迂腐的,那自然应该打破。例如,黑奴被奴隶,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这些压抑人性的规矩毫无疑问应该被打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腐朽的死去,理智的新生,我们依旧需要遵守新的规矩。

时代在发展,规矩也在完善。遵守规矩便是提升自我,稳定社会,守住和平。

以规矩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3

我们都曾听过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佳话。名门出身的卓文君毅然决然地不顾世俗规矩,选择和“潜力股”司马相如在一起,并且做起了当街卖酒的生意。我们也曾为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故事黯然神伤:走不出父母之命的牢笼,他们最终只能落得“孔雀东南飞”的地步。倘若他们也能勇敢地打破规矩,其结局一定同样美好。

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需要打破规矩。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规矩的世界里,有时被束缚了天性却悄然不知。而且,有些规矩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打破他们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打破了世官制的规矩,大量民间士人涌入官场,为国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英国的《权利法案》冲击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现,从此英国便从世界各国中脱颖而出,蓬勃发展……对于个人而言,打破规矩,我们将会收获一个全新的自我。

错误的规矩可能蕴含着危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打破,后果可能很严重。天津爆炸事故暴露了中国管理体制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独特的双重管理体制,即很多企业不但受当地政府领导,使得两个系统事故前对企业不管不顾,事故后不停推诿责任。如果不能打破这种双重管理体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恐怕杜绝类似天津爆炸的发生也只是痴人说梦罢了!

但是,打破规矩并不意味着自由放纵。打破规矩需要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但任何人不能以此为借口而过分地醉心放任自由。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一个人的绝对自由是疯狂,一个国家的绝对自由是混乱。”因此,在打破规矩的同时,把握自由的度是极为重要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规矩都需要打破,社会依旧需要合理的规矩维持它的正常运转。我们应该做的是擦亮我们的慧眼,发现生活中的陈规陋矩,并勇敢地打破他们,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合理,与时俱进,洋溢着现代气息。

打破规矩,开始可能不为人所理解。但历经短暂黑暗,你将会豁然开朗,收获光明,芬芳的生活。

以规矩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4

规矩是什么?它就好像是绿意盎然的爬山虎藤背后的那堵高墙,高大而坚实,笔直地屹立在那里。遵循规矩,我们就可以迎着文明与智慧的曙光,推动着人类社会攀登上新的高度。

宋明理学中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提出“绝天理,灭人欲”,而理的社会政治的反映,是“三纲五常”,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遵守,使得当时的社会风气十分纯良,人人加强自我反省与提升,这种对规矩的敬畏与遵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文化思想,人际关系的发展,不仅对当时,对后世亦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由此可见,规矩对于人类社会是十分重要的推进剂。

自我们出生起,我们就不断地接触学习着规矩。得体的衣着装饰,让我们每天看起来都焕然一新;良好的餐桌礼仪,展露出我们的优雅姿态与风度;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在我们的生活中,规矩有如绳索,连缀贯穿着我们的生命。换句话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矩的引导。

如今,人们都在大谈养生。时下最流行的莫过于家庭自制葡萄酒,许多人从市面上买来葡萄,按着自以为的调配比例制作葡萄酒,可最后制得的葡萄酒,不是太甜就是太酸,甚至使人出现肠胃不适。一位营养学家指出,自制葡萄酒中葡萄与糖的比例不当,酿制时间过短等因素使之出现上述情况。而法国葡萄酒的制作方法是经过科学的计算配比研究出来的,葡萄与糖的比例达到了黄金比,且法国本土的葡萄最适宜酿酒,因而法国以葡萄酒闻名于世,这就是规矩的力量,在既定的目标面前,遵循规矩,往往能够达到成功。生命如酒,有了规矩为伴,就会变得甘洌清甜。

不可否认的是,规矩亦有好坏之分。陈规陋习往往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封建思想中的尊卑贵贱的意识,就成为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观念的枷锁,尽管已被破除,仍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遵循规矩,并不代表墨守成规,盲目跟随。在陋习面前,我们要有足够的判断力,学会拒绝与反抗。

遵循好的规矩,就像追寻着茫茫夜空中的北斗七星,它闪烁着文明的光辉,它将带你走向希望与美好未来。

以规矩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5

“规矩”,古代工匠所使用的两种工具,“规”指圆规,用以打造圆窗,圆桌等。“矩”指曲尺,所谓曲尺指一横一直为直角的迟,用以打制方形物件必备的工具。没有规和矩当然无法做成方形和圆形的东西,于是出现了一句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后被人们引用于凡事都有它的法则,标准,规范或习惯,方圆也不再特指方形,圆形物体。

遵守规矩和尊重规矩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道德底线,但是往往会有一些人有意无意的去挑战或者破坏规矩,这样所产生的后果也可想而知!比如说不遵守交通规则:现在有很多人为了图快,图方便而随意的穿马路,闯红灯,从而导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每年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被事故夺取生命的事例数不胜数,也使得多少家庭支离破碎!但是如果大家都遵守交通这个规矩呢?

再说说插队:这个日常生活中先来后到天经地义的常识,往往也被人有意无意的破坏,从这个插队看上去小事上,却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胸怀。如果是商场或者超市这种地方插队也许只是破坏了次序和不尊重他人守规矩的行为,可如果是医院这种紧急的地方呢?那代价就可能是一条生命!

再比如说这个春节让我们宁波闻名全球的大事件: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就在这个春节1月29号的下午,宁波动物园内一名男子为了逃票从动物园后山的两道围墙加铁丝网翻越入园,误入了老虎居住的虎山,被正在徘徊的老虎发现,老虎被闯入它领地的陌生人干扰,难耐捕食和捍卫领地的天性,攻击了他,这个可怜的人被老虎咬死了,现场的救援队为了救人,不得已把老虎也给击毙了!最终落得个两败俱伤!想想看,如果这个男子若是遵守动物园的规矩,好好的买票,文明的参观。就不会发生这个惨案,要知道100多元的门票钱永远也抵不了两条活生生的生命啊!

以上除了老虎咬人事件,其他司空见惯的事例还有许多,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只是想通过这些事例来提醒大家,规矩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平时好好的把握住规矩这个底线的话,那我们原本美好的生活将会更加的美好!

以父母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 篇8

随着时间的流失,让我们慢慢的成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懂得了许多的道理,如,帮助父母,孝敬长辈等,但是也因为我们的成长让父母更加辛苦,我曾问过母亲:”妈,您这么辛苦的工作,只是为了让我们过的更好,您后悔过吗?“妈妈笑着说:”如果我后悔的话,早就不生你了."我想了想:是啊,有哪个母亲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受苦啊,又有哪个母亲会后悔生下孩子呢,又有哪个母亲会不把孩子当宝贝呢,“母亲”,这个伟大的职业。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顶梁柱塌了,我们也会随他而倒去。如果没有父亲的臂膀,我们也不可能这么健康的成长,如果没有父亲在后面扶着我们,我们也不可能这么顺利的成功,父亲用自己的辛苦换我们的健康,用时间来换我们的快乐,父亲付出所有的一切来保护我们,他不关心自己的健康,只关心我们的健康和生活,他会用很多方法来逗你开心,“父亲”跟牛一样任劳任怨。是父母让你来到这个世上,是父母教会你吃饭,是父母教会你干任何事情;是父母让你走出了第一步,是父母把你推向成功的到道路。

父母,是我们最要感谢的人。

六年级以良心为话题的作文 篇9

《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一个主题《不能忘记的屈 辱》中的第三个话题, 教材以数字和事例说明侵略的血腥及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根据让学生“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这一课程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材编排“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主线串联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的基本思路,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了解“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 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血腥历史及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的屈辱与苦难,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及强国之志。在这一节课中, 我认为通过直击“30多万遇难者”这个点, 剥离出“30多万”这个群体概念背后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从而挖掘出“30多万”这个数字背后所隐含的遇难者人数的多、被杀害对象的无辜、日军杀人手段的残忍这三个层次, 引导学生认识日本侵略军的暴行, 引发学生共鸣。

如“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教学片段:

体验一:了解日本侵略军屠杀的人数之多。

引入课题后, 教师出示一张图———

师:这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一面墙壁。在这面墙壁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怒目圆睁的头颅, 张大的嘴巴似乎在呐喊。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一串数字, 是30多万。

师:这面墙壁上这个怒目圆睁的头颅、这个冰冷的数字, 在告诉我们什么?

生:在告诉我们, 在南京大屠杀中, 有30多万个遇难者。

师 (加重语气) :是呀, 仅仅在南京这一场大屠杀中, 就有“30多万”个遇难者。孩子们, 是30多万哪! 你们能想象一下, 这30多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没有人举手。 (学生回答不出来)

“30多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是这个教学环节的一个“主问题”。但也许是我所提的这个问题过于统笼、过于抽象, 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于是, 立即调整思路, 换了一个方式提问。

师:我们这个学校有2000多名学生吧, 平时大家在操场上做操, 感觉怎么样? 挤吗?

生:很挤。如果站在二楼看大家做操, 那就是密密麻麻的。

师追问:估算一下, 这30多万人, 是我们学校人数的几倍呀?

生:有100多倍吧。

师再追问:这30多万人, 是我们这所学校生数的100多倍。想象一下, 如果30多万人集合在天安门广场上, 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我学过《开国大典》, 课文说参加典礼的群众也有30多万人, 整个天安门广场成了人的海洋。这么多人挤在一起是人山人海。

生:教材里还说, 这30多万人的游行队伍分成两队出发, 要走好几个小时才能走出会场呢。

师:是呀, 30多万人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哪。这30多万人在那70多年前, 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哪, 可是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屠城之后,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此消失了。

师:孩子们, 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 请看课件:

在这场惨无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 共有30多万人死在日军的屠刀下!

如果让这些死难者手牵着手, 可以从南京一直延伸到苏州, 长度达200英里。

所有死难者身上的血液重达1200吨, 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

此时的追问, 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 为解决“主问题”服务。理解“30多万人”这一个抽象的群体概念中所蕴含的人数之多就是这一个环节的“主问题”。在学生卡壳的情况下, 教师应立即调整思路,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追问“这30多万人, 是我们这所学校学生数的几倍”, 在学生对这个庞大、抽象的数字有一个较为感性的理解与认识以后, 又抛出“天安门广场”这个场景, 再次追问“30多万人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情景”,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五年级所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里关于“30多万与会群众”壮观场面的描写, 从而比较直观地理解日本侵略军所屠杀的人之多、南京大屠杀屠城之惨烈。这样的追问设 计, 就是紧紧围绕主问题并为解决主问题服务,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体验二:了解惨死在屠刀下的30多万是哪些人。

师:请大家联系你们所搜集到的材料、看过的电视剧、读过的文章、百度到的图片, 想一想:这30多万人是谁呀? 他们都是谁呀?

学生交流。

生:在这些人中, 有被俘的中国军警人员、有官兵、有市民。

生:课文里说“南京超过30多万军民先后被杀害”, 所以这是一些官兵和居民。

“这30多万人是谁”是这一个教学环节的主问题。此时, 学生的回答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是基于文字表面的, 仅限于他们从课本上得到的信息, 并没有真正理解“30多万军民”数字下这些遇难者具体的身份信息, 未认识到简短的文字叙述下面那些个体生命的存在。他们的体验还是很肤浅的。我继续追问:

师:这军民里面都有谁呀? 他们是些什么人?

生:这些人当中有年老的工人、有农民、有商人、有教师、还有学生。

生:我搜集到的资料里是说日军如何残杀小孩子的。有一个小男孩被日军抓去灌自来水取乐, 一直灌到肚子滚圆。然后日军当着孩子父母的面, 像踩皮球似的把孩子的肚子踩破。这些人中, 就有被杀害的小孩子。

生:还有逃难来的难民, 有无辜的村民。

生:我百度到一张图片, 一个孩子就挂在日军的刺刀上。在这一些人中, 就有孕妇、有咿呀学语的婴儿, 也有这些尚在母亲肚子里的胎儿。

生:课文里戎秀英老人控诉, 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妹妹都被日军打死了。日军杀死的都是一些手无寸铁的老人、孩子。

师:这些人都是无辜的受害者!

“重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品德与社会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搜集到大量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信息资料, 难的是对现有资料的加工与有机整合。此时教师“这军民里面都有谁呀? 他们是些什么人”的追问,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帮助他们围绕问题就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思考, 丰富学生的感知, 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所以在交流肤浅处追问, 能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在高层次继续思考, 这样的追问是为突出重点服务的,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体验三:了解日本侵略者屠杀手段的残忍。

师:在这些人中有老弱妇孺。他们有的是年老的居民, 有的是可爱的孩子, 还有的是血气方刚的年轻军人……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生命呀, 可现在他们变成了……

师停顿了一下, 追问:变成了什么?

生 (呈现图片) :我搜索到的这一张图, 图上是日本侵略者把遇难者的头颅摆在一起, 而他们就在这些头颅后面合影。所以, 这些活生生的生命已经变成了一个个惨不忍睹的头颅。

学生哽咽, 教室空气似乎凝固。

师:这些侵略者, 杀完人后, 竟然把头颅摆在一起照相, 这说明他们是以杀人为乐, 以杀人为豪。这真是一群———

生:一群没有人性的禽兽!

师:在侵略者血淋淋的屠刀下, 这些鲜活的生命转眼成了一个又一个恐怖的头颅, 看着这些头颅,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不甘与恐惧。此外, 他们还变成了什么?

生:他们变成了缺头缺胳膊缺腿的残骸余骨。

生:他们变成了一具具血淋淋的尸体。

生: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调查报告, 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 约19万人, 被零散屠杀的约有15万人, 这些死难者人数太多了, 多得数也数不过来。所以他们变成了一个个冰冷的数字。

师:这些无辜的受害者, 这些鲜活的生命转眼逝去, 只给亲人留下永远抚平不了的伤痛。

通过“他们变成了什么”的追问, 战争的创伤被逐渐揭开, 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相, 也在被逐步还原。通过教师的追问, 再一次告诉学生, 遇难者是无辜的。通过追问, 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 呈现出“30多万遇难者”遇难后的惨状, 强烈谴责日军以杀人为乐的兽行。这样的追问编织起一个强大的气场, 震撼学生的心灵, 这样的追问是为突破难点服务的,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师:那么他们是怎么被杀的?

生1:我从电视上看到日本侵略者还常常把无辜的村民抓去活埋,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就有一个“万人坑”。

生2:有的村民被他们浑身浇上油, 点火烧死。而日本侵略者却在一旁哈哈大笑。

生3:他们有的是被当做活靶子射杀的。

生4:有的是机枪扫射的、被集体枪杀的。

生5:有些战俘被拉去注射含有鼠疫、疟疾病菌的血清。当他们濒临死亡时, 就解剖他们。这是一个原日军731细菌部队的士兵在为中国受害者出庭作证时所说的。

生6:这些死难者中, 有的是被刀劈死的, 有的是被鬼子强奸后杀死的。

生7:我找到一张图片, 是一个孕妇被侵略者挑开了肚子, 她的孩子就挂在刺刀上……

师:日军杀人手段之残忍, 令人发指。那么, 这一群无辜的村民, 放下武器的战俘, 他们又为什么被杀?

生1:他们把我们中国人当实验白鼠, 称为“马路大”。很多战俘不是被集体枪杀, 就是被送到731细菌部队, 被注射细菌折磨而死。

生2:我搜集到一段资料, 说两个日本兵举行杀人比赛, 看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杀满一百五十个中国人。他们看见中国人, 不论男女老幼举刀就杀。比赛结果是一个杀了105人, 一个杀了106人。这两个野兽一个叫向进敏明, 一个叫野田毅。他们是把杀人当做游戏, 以杀人为乐。

生3:他们还喜欢往人的身上浇上煤油, 活活把人烧死, 说这是“点天灯”, 然后他们看着身上着火的人惨叫乱窜, 他们却非常开心地大笑。

师:他们是把杀人当游戏呀。我们中国人的命在这侵略者的面前轻如毫毛!

生:日本侵略者说, 中国人连猪都不如, 因为猪肉还可以吃。

……

师: 侵略者蔑视我们中国人, 把我们中国人当做实验白鼠, 任意宰杀。他们在我们中国犯下了滔天罪恶! 杀人手段令人发指! 不管是哪国人, 都知道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道, 灭绝人性”! 他们是一群———

生:他们是一群禽兽, 不, 他们是禽兽不如!

师追问: 为什么? 为什么这群禽兽敢在我们中国大地撒野、横行?

生:当时我们中国太贫穷太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

师:是呀, “落后就要挨打! ”一个贫穷积弱的国家的百姓连生存权都没有, 还怎么能谈得上尊严?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 感受和体验。此处的追问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追问, 把这些遇难者一个一个地剥离出来, 还原他们遇难时的情形。在追问中, 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及心灵上无法抚平的创伤;在追问中, 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被杀害者的无辜及日军杀人手段的残忍; 在追问中, 进一步感受到什么叫做“惨无人道、灭绝人性”;在追问中, 激发出爱国之心与强国之志, 体验不断加深, 情感不断升华。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教师出示“南京炼狱图”。

师:孩子们, 这是一幅“南京炼狱图”, 从图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表示看到了侵略者举着血淋淋的屠刀在狂笑、堆积如山的尸体、头颅随地打滚、鲜血染红了土地、可怜的宝宝绝望地哭泣、悲愤的僧人还在不停地搬运尸体……

师:这就是南京大屠杀! 日军在南京城里烧杀淫掠, 无所不为。整整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呀, 大火连天, 几天不熄, 无数的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 大街小巷都横陈着被害者的尸体! 这就是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震惊世界的滔天罪恶“南京大屠杀”。这是一个血腥的日子, 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日子, 一个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怀的日子! 30多万中国人倒在了血泊中 , 南京城“江边流水尽为之赤 , 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南京城到处血流成河, 到处残垣断壁, 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

展示“南京炼狱图”, 给予学生最直观的视觉冲击。教师追问学生“从图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再一次直击“30多万”遇难者人数之多、被杀害对象的无辜、日军杀害手段的残忍这三个层次, 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悲怆与激愤。此时的追问, 再一次把学生的思维聚焦, 凸显主旨, 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目标明确画龙点睛,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师:周恩来总理说过, “可以原谅, 但是不可以忘却”, “忘记过去就是意味着背叛”。孩子们, 面对这些受难的同胞, 你想说些什么……

本着“简约教学”的理念, 在这一节课中, 我并没有准备大量影视资料, 而是紧扣教学目标, 利用一个数字两幅画, 设置三个“主问题”:“30多万人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他们都是谁”, “他们是怎么死的”, 然后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随机应变, 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将“主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相整合 , 用巧妙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 聚焦学生已有的认知, 引导学生理解南京大屠杀被杀害的人之多、遇难者之无辜及日军杀人手段之残忍, 层层推进, 带着学生穿过历史的隧道, 走近历史真相。在追问中, 学生认识到侵略者的残酷本性; 在追问中, 学生碰撞信息交流情感, 知道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在追问中, 学生从内心深处激起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在追问中, 学生懂得“不能忘记过去”、“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巧妙追问,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被引向纵深。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追问是为落实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服务的。要追问有效, 教师就要深入解读教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置“主问题”, 然后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紧扣“主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开拓学生思路, 激活学生思维。有效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与灵活的教学机智, 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把握好追问的契机, 在关键点上有效追问, 就能演绎精彩课堂, 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从而让品德课堂教学魅力无限, 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以秋游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 篇10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对我们来说是漫长的,在我们的期盼中终于到了。一进去,我们就开始骚动起来,我们的组长就开始大显神威了,但马上就控制住了场面,毕竟我们都不是小孩子了嘛,都知道把“有权力”的人惹急了都没有好果子吃。

考虑到上午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准备看到什么玩什么。我们先去“尖叫地带”,可谁知一到那边,全都是三点半以后才开始的。倒霉,哎,这就浪费了十多分钟啊。我们便一直走一直找,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只找到个“森林神庙”,我们看人少,就进去看看,没想到灯光、音响特效出来之后,还蛮吓人的。

我们看到碰碰车,就跑去排队。这个游乐项目很吸引人,从前看不见头,后不见尾就知道了。我们经过漫长的等待,可没玩几分钟就结束了。

这时我一看时间,呀!1点多了,我快速地跑到吃饭的地方,结果没饭了。我想算了,在车上吃了那么多零食,还没那么饿,挺挺就过去了。可不多久我的肚子就开始不停地抱怨了。实在饿的没办法了,我小声对张俊硕说:“借我点钱吧,下星期还你。”他问我干嘛,我不好意思地回答:“饿了。”我的脸红了起来,我一向是不找别人借钱的。谁知张竣硕说:“要不我请你吧,反正我也没吃饭。”此时,我心中无比的感激,却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

六年级以生命的色彩为话题作文 篇11

我经常对自己发出这样的疑问——生命是什么颜色? 我不能够准确的回答,因为生命的色彩是那样的丰富:生命是绿色的,像那生机勃勃的春天;生命是红色的,像那热烈的夏天;生命是黄色的,像那硕果累累的秋天;生命是银色的,像那圣洁无比的冬天。

春天所绽放出的生命的色彩确实是绿色的。春风温柔地,悄悄地吹拂着大地,亲吻着大地,抚摸着大地,为枯黄的小草脱去外衣,裸露出里面嫩绿的衣衫。哦,原来小草也在孕育着,孕育着更美丽、更蓬勃的春天。春风和春雨往往是结伴而来,雨过,满山坡的绿色,满眼都是生命的色彩。

夏天的夜喧哗而又浪漫,池中的蛙乱叫着,与夕阳谱出了一幅和谐的生命画卷,彰显着生命的美丽。白日,鸟鸣的婉转,虫音的低鸣,,一切声音,丰富着夏日,把夏天推向火红的高潮,这是夏日的魅力,也生命的魅力。

秋天的确是黄色的。待太阳升起时,万道霞光刺破云海,刺破山岭,一片绯红将原本长满枫树的山罩住了从远处看,一片幽篁。傍晚时分,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那么幽黄。秋天中的生命,显得尤为特殊——那是一片幽静,褪去了往日的繁华,取而代之的是祥和与宁静。

白色的冬天积蓄着力量。他大手一挥,整个世界便披上了银色的狐裘衣。恍惚中,有这样的感觉——秋天已经退出了色彩斑斓的舞台,白色的冬天像一位教官,严厉地向我们呵斥,展现着属于他的霸气。生命,也正是这样的色彩——圣洁,霸气。

以感动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 篇12

五月十二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的地震后,消息便马上传遍了全国。当我们的国家领导得知消息后,便马上召集我国全国各地的消防人员、医护人员等,立刻赶往四川汶川,去寻找那些遇难的人,去帮助他们。当时还有余震,但这些消防人员、医护人员不顾自己的安危,二话不说地听从上级的安排,立刻赶往了前线。他们的精神使我十分的感动。

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叫“震撼世界的七日”,这是一部介绍在四川地震中的英雄事迹的电视剧。看完了这部电视剧之后,使我久久不能忘记的是一位“女英雄”。在地震后,她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前线,在前线工作了整整三天三夜,没合过眼。她的同事问她:“难道你不用去找你的亲人吗?就连见一面也不想吗?”她却坚定地说:“人都已经死了,见到了又有什么用啊!倒不如帮助这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她那种不顾自己家人安危,“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大无畏精神使我十分的感动。不止是她,还有多少人也都跟她一样,也在默默里“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以妈妈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 篇13

我的妈妈有着一张圆圆的苹果脸,鼻子挺挺的,上面架着一副红色的眼镜,看起来很有气质。只是身材稍胖,可算是美中不足啊!

我妈妈的厨艺可好了。

瞧!她又挎着菜篮回来了。那菜篮就像一个魔术盒,能变出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你想吃什么就能变出什么来。等我做完作业出来就可以看到满桌的佳肴,哇!全是我爱吃的!顿时满屋飘香,让我食欲大开。老妈做的菜可称得上色、香、味俱全,香就不用说了,光说色,你看:青椒绿得像翡翠,莲子百合汤白得如天山雪莲,红烧鱼亮得似金子。至于味道嘛,我用筷子夹了一块红烧鱼,啊!回味了好久呢!妈妈做的菜可真好吃啊!

妈妈不仅厨艺高超,还非常关心我。

记得那一次,我在草坪上跳绳,突然,绳子绊倒了我,我摔在了一块石头上,幸好用手撑住了,只是腿上擦破了点皮。我一下子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才回过神,大哭了起来,妈妈马上跑过来问:“怎么啦,宝贝?”“我摔到脚了。”“好了,好了,妈妈给你揉揉,现在痛不痛啊?”妈妈和蔼可亲地问。“嗯。”我摆着一副委屈脸说。随后,妈妈二话不说,把我背了起来,跑回了家,把小心翼翼地把创可贴贴到我受伤的腿上。我不哭了,妈妈也笑了。

上一篇: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报告下一篇:回家的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