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名师教学设计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出塞名师教学设计(共9篇)

出塞名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教学方法:

想象法和以诗解诗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5.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ào。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 4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

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

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5)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车辚辚,马萧萧,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

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勤劳善良的妻子,牵着一双儿女,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亲人说——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一声——(学生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完成练习。)

/ 4

(8)引读:

这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千百万白发双亲,千百万可怜妻子,千百万孤苦孩子,对征人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10)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句的理解。

(2)“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3)出示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求,和对朝廷的不满。(4)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王昌龄啊王昌龄,你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同学们,在读读这一句,有没有更深的体会?(通过探问,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5)正是因为王昌龄这满腔的爱国热情,才发出了这气壮山河,流传千古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闭上眼睛,品读诗的意境,背诵诗歌。

四、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1.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王昌龄在《出塞》

(二)中恰好又给这“人未还”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诗歌内容——“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光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师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击鼓,问:战士听到这样的鼓声,会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奋勇杀敌的表现。)

4.有没有疑问要问这些战士?(你们为什么这么勇敢无畏?难道你们不怕死,不想

/ 4

念亲人?)

5.战士们会怎样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6.激情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尾声: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对于战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老师留给大家的一份思考。大家桌面上还有一份唐代边塞诗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出塞名师教学设计 篇2

●启发想象, 进入诗境

利用信息技术, 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 比单一听教师讲课要多。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 透过现象探索本质, 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 在学习《出塞》一课时, 笔者将收集到的有关边塞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做成课件, 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 从而弥补了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等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时出现的“断层”现象, 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现实的感知能力。又如, 用课件显示朝代更替、边塞之苦, 让学生自觉地了解和感受, 他们对这首诗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从而改变了过去学习古诗的被动和冷淡。

●指导朗读, 体会情感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 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例如, 在教授《出塞》这首诗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边塞的苍茫,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笔者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 并选取相应背景音乐。上课初, 笔者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 在具有边塞古韵的音乐声中, 教师诵读全诗,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多次反复诵读, 使学生逐渐理解了《出塞》古诗背后的情感和意境, 深刻理解了边塞的苍茫之感。

●扩充信息量, 丰富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参考资料 (书本) 等信息, 是非常有限的,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 能收集更多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 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 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 学习的容量增加了, 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知识信息, 从而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例如, 笔者在教授《出塞》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止停留在书本上, 不止对本课的人物有所了解, 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 就通过课件展示了关于“龙城飞将”李广的一些相关资料。这种信息的扩展, 自然而然就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知识。

《出塞》教学设计 篇3

执教:新余市逸夫小学 宗平南

教学目标:

1、准确通顺的诵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含义。

2、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望古时话边关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诗吗?老师找了几句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好吗?PPT出示:

(1)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这两句诗里其实都含有地名吗? → 阳关、玉门关。

→ 中国古代将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阔地域称为“西域”“塞外”。→ 人们从这里出发,前往西域就称之为“出塞”。→ 板书:“出塞”

3、塞外远离中原地区,是我国的边疆。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在此留下足迹:

→ 高适看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王维在这里看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还有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的《出塞》,今天我们就和王昌龄一起踏上出塞之路。

二、初读古诗正字音

1、同学们,好好的去读读王昌龄在塞外边关所作的这首诗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朗读正字音。注意:教 应读jiāo(平仄相对,字义“使、令”)

2、读诗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二声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大家想读的更好一些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家可以给它画画节奏读一读?(自由朗读)

→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读出停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一个女加一个子就组成了一个“好”,下面男生和女生一人一句,老师来读题目!

5、嗯,读得很有韵味,俗话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让咱们全班一起来读吧。

三、漫步诗歌

1、王维在塞外看到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高适瞧见的是黄云白日,飞雁落雪。那王昌龄又看到了什么呢?(在诗中找一找吧?)→ 明月(月亮)、关(边关)、人(戍边的将士)、阴山(板书)

2、唐朝的王昌龄在这里看到的月亮和边关有何特别之处吗? → 秦朝时代的月亮、汉朝的边关。

→ 秦汉离王昌龄所处的年代已过千年了,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唐朝的王昌龄见过秦汉时代的边关和月亮吗?

3、是啊,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秦汉的雄关到唐朝,也已经变成荒土。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 战争

→ 提到战争,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吗?(残酷、荒凉、牺牲)

→ 边关的战争仅仅发生在唐朝吗? 从秦汉到唐朝,边疆的战争从未停止过。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一次一次又一次,这明月边关不知见过多少战火,此情此景,王昌龄感叹道:秦时明月汉时关。

4、王昌龄在这感慨历史,他翻阅资料,发现了一段这样的记载:

《资治通鉴·唐纪》载,唐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还者十无二、三”“久戍之役”吗? → “还者十无二、三”用诗人的话这就叫(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 守卫边关,辛苦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万里长征、未还)

→ 同学们,请看这张唐朝的地图,你们看到玉门关了吗?战士从这些城市去守边关,你怎么形容这个过程呢:万里长征!→ “万里长征”多么漫长,谁来读一读?

→ 在这万里的征途中,战士会遇到哪些困难?

→ 山一程,水一程,这些困难造成了什么结果?(人未还)→ “未还”是什么意思?

→ 不能回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呢?(难过,痛苦)→ 带着难过的感觉读一读这三个字:人未还。

→ 这是一场即漫长又痛苦的征途,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 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如果你是战士,此时你看着这轮明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 思念、想家、想亲人、难过。(板书:思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战士们回的去吗?读......→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带着这份感情,再读一读这句话“万里长征人未还。”

→ 同在月光照耀下的家乡的亲人会做些什么呢?(板书:盼归)→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士们回来了吗?读......→ 作为读者,你读出了诗人王昌龄此时的心情吗?(同情战士)→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句。

5、自秦汉至隋唐,多少战士埋骨青山。读.(1、2句)

自秦汉至隋唐,多少亲人在家望穿双眼,哭断心肠。读.(1、2句)

6、将军百战死,壮士人未还!让我们回到长城边,听听士兵们的呼唤。(播放电影《长城》秦腔唱段插曲“秦时明月”)

→ 看完这段影像,你们有什么感觉吗?还能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吗?

7、同学们,注意到天空中的那些灯了吗?它叫孔明灯,咱们中国人燃放孔明灯来许愿。此时的战士们,会有些什么心愿呢? → 回家、和平.......(板书:渴望和平)

8、多么直白而真挚的愿望啊,王昌龄也在诗里许下了一个心愿,去看看吧!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结合注释,你们能说说王昌龄的愿望是什么吗? → 胡:汉族以外民族的通称。

→ 如果敌人度过了阴山会怎样?(侵略、战争)

10、你们知道这个“飞将”是谁吗? → 出示李广的资料

→ 同学们,你们觉得李将军厉害吗?是啊,他很了不起,但终究敌不过历史的浪涛。汉代的将军可能到唐朝来镇守边关吗? → 是的,不可能。那王昌龄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 对,是想有更多像李广那样的人才为国效力。(板书:求贤若渴)

1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愿望。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愿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愿望吗?还表达了谁的愿望?(战士、百姓、故乡的亲人、统治者。)

→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边关战士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这也是千百年来家乡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更是千百年来所以百姓的愿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他们希望国泰民安,和谐美好。再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展望未来

1、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去西域所写,青年王昌龄看见千百年来:战争未止,听见战士:思乡盼归。他悲天悯人,许下这千古豪情。学完这首诗,此时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2、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高歌那秦时明月。你们读一句,老师读一句。(吟诵)

3、王昌龄当年渴望的和平,我们做到了;他求贤若渴的愿望,我们达成了;他眼中的太平盛世,我们看到了!(PPT:播放阅兵式视频)

→ 你们看到了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了吗?看到那些像飞将军一样的人了吗?盛世雄风今犹在,托交尔等后来人。下课!

小学古诗出塞教学设计 篇4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

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二)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师补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补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出塞教学反思 篇5

2、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有些学生悲伤忧郁,思量回家,而更多的学生想到的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教师随机引导:孩子们,仗要打赢,我们更希望我们的战士能平安回来,这是谁的心声?从而引出亲人的思念和深情呼唤,使全诗内涵更深,更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使后两句的学习水到渠成。

3、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课前搜集关于明月关塞诗歌,以及表现壮志豪情的诗句,通过这些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学生在品悟诗句及想像画面和人物内心世界时的表现十分出色,使课堂呈现浓郁的诗的氛围,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出塞名师教学设计 篇6

一、两首声乐作品的结构布局

通过以上分析, 《昭君出塞1》是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而《昭君出塞2》是不带再现的并列式的三段体结构。《昭君出塞1》重叙事, 情感线索为“昭君对离别家园的诉说”——“匈奴人民对昭君的热情欢迎”——“充满戏剧性地描述昭君内心的情感活动”——“对昭君的歌颂”。《昭君出塞2》重抒情, 通过三段不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层层推进, 直抒胸臆地赞颂了昭君出塞的感人故事。其中, 《昭君出塞2》无间奏和尾声, 它的连接巧妙而紧凑, 而《昭君出塞1》每个段落都有间奏作为连接。

一、两首声乐作品的歌词内涵

《昭君出塞1》的歌词:

别家园, 出雄关, 昭君琵琶马上弹, 女儿情, 连胡汉, 从此长城无锋烟。纵马塞上行, 放眼敕勒川, 绿草绕毡房, 牛羊接蓝天, 胡茄迎远客, 长袖舞翩迁, 阿妈捧奶茶, 暖在我心间。回首望中原, 千里麦浪翻, 炊烟夕阳里, 黎明得平安。古来都说昭君怨, 谁知红颜为江山, 一直出塞曲, 慷慨越千年。

《昭君出塞2》的歌词:

这样的爱, 敢牵万里伤怀, 不惜香魂, 大漠青冢埋。这样的爱, 自品千种感慨, 甘愿琵琶曲里声声哀。从来嫔妃笑凄然, 怎比昭君真情在, 与其汉宫秋里自徘徊, 不知朔方胡天独去来。昭君呀出塞, 你爱随家国所爱痴心不改, 昭君呀出塞, 舍得这旷世怨仇悠悠千载, 远去了鼓声, 沉埋了胡笳, 汉家父老苦念你揪心萦怀。等老了太阳, 等老了月亮, 今天还在热盼你青春归来。昭君出塞, 你的故事悠悠千载。

通过以上分析, 《昭君出塞1》除最后一句歌词直抒胸臆以外, 几乎所有的歌词都在叙事, 通过描述昭君离别家园时的情愫和到了匈奴之后的生活场面来侧面烘托昭君的伟大, 它勾勒出的不是昭君的“怨”, 而是昭君的“高尚”。《昭君出塞2》则是开门见山地赞扬了昭君对祖国和家园博大的爱, 随后通过一句“从来嫔妃笑凄然, 怎比昭君真情在”, 将昭君的品格升华到一定的高度, 而“远去了鼓声, 沉埋了胡笳, 汉家父老苦念你, 等老了太阳和月亮”一句, 将世人对昭君的惋惜和哀叹表现出来。这也正是两首作品最大的不同, 前曲重称颂, 后曲更多的是感叹。

二、两首声乐作品的旋律曲调

A段, 《昭君出塞1》旋律迂回婉转, 音程多为级进进行, 多用装饰音 (包括单倚音、跳音、上波音、) 颇有中国戏曲唱腔的韵味;《昭君出塞2》旋律大气而干脆利落, 还加入了变化音, 通过小连线使语言更加亲切, 特别是b句, 加入了休止符, 使音乐更有张力。

B段, 两首《昭君出塞》的速度都较为活泼, 《昭君出塞1》每分钟144拍, 而《昭君出塞2》每分钟156拍, 前曲的前半部分是带着小连线的旋律, 让人感受到昭君驰骋在匈奴草原的场景, 后半部分在较慢的速度上陈述, 音程跳进较前段幅度更大写, 表达了昭君远嫁后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后曲在高音区上开始, 长达7拍的高音到小字二组的E音, 一个“呀”字下滑音的使用, 揪人心肺, 叹出昭君离别家园的艰辛生活。

C (A’) 段, 两首《昭君出塞》的速度都比前段更慢, 特别是前曲, 速度为每分钟58拍, 后曲为每分钟86拍。此段《昭君出塞1》节奏较为紧密, 音程大跳, 配合休止符、倚音、上波音、附点十六分音符, 小连线等等复杂的节奏, 将昭君为国家和人民远嫁匈奴的颂歌展示出来。《昭君出塞2》节奏拉宽, 音程较少大跳, 通过平稳而有规律的旋律线条歌颂昭君的故事。

摘要:由刘麟词、王志信作曲的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和张太旗词、王祖皆、张卓娅作曲的声乐作品《昭君出塞》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写成, 把王昭君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呈现出来, 彰显了昭君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雄气概, 弘扬了民族精神。

关键词:对比分析,声乐作品,《昭君出塞》

参考文献

[1]邬丹.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演唱艺术诠释[J].群文天地, 2011, 8.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 篇7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及资料,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2,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搜集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

教学重难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自古以来,边疆 的战争不断,不少诗人都曾经写过描述边塞军队生活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压卷之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王昌龄的《出塞》.出示幻灯片1(板书课题)

齐读题目,解题:塞指什么 (边关,关塞)

出塞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到边关去守卫边疆.这是唐代代诗人写边塞生活诗常用的题目)

简介诗人王昌龄(出示幻灯片2)

学习诗歌,理解诗意:

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有板有眼;

(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出示幻灯片3,4)

小组讨论学习: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探讨不懂的字词,如:秦,汉,但使,不教等

汇报,弄懂每句诗的意思: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是: 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出示幻灯片5)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是:只要有李广这样的大将守卫边关, 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和战马越过阴山南下入侵我们了.)((出示幻灯片6)

过渡语:要理解诗局的意思并不难,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何等的思想感情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第1,2句诗:

(出示幻灯片7)齐读诗句,思考: 这句诗提到了哪些景物 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 样一幅画面 (出示幻灯片8的图片)

探讨:

师: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

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何要提到明月,边关呢

(小结:大概是守卫边关的将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夜深人静时,面对这苍凉的边关,举头望见那明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和亲人来.)

这句诗有没有言外之意呢 将士们为何一直不能回到家乡

(小结: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与沙漠戈壁上,没死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

残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呢

(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们的同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1,2句.(悲壮,沉重的语调)小精灵网

学习第3,4句诗:

站在这冷清的月色下,望着茫茫的黄沙,耳听着呼呼的风声,边关的诗人和将士们心中会涌起什么怎样的心情呢

(引导学生答:恨敌人入侵,

很想早日打败敌人,与家人团圆,

怨朝廷腐败……)

师:是啊,此时此刻,诗人和将士们最渴望的是——(出示幻灯片9)(齐读3,4句);

探讨:为何诗人和将士们会有这样的渴望

小结:因为只有像李广这样的大将在,才能使(让学生答:

——边关的敌人就不敢入侵

——就能早日平息战争,早日与家人团圆

——边关就会安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

……

3,师:只所以会特别希望有李广这样的大将,是因为什么

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结:当时的将帅不爱护士兵,贪图享乐,贪生怕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 表达了怎样一种愿望

小结:诗人多么希望朝廷能早日任用像李广这样的良将;多么渴望早日平息战争,使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啊!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们都有同感啊!

指导有感情朗读3,4句.(激昂,感慨地)

小结:全诗通过眼前看到的实景,用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了心中的愿望,抒发了强烈的感情,真不愧为七绝的压卷之作.让我们再次来美美地朗读一下这首佳作.

进一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要求读得有声有色.(出示幻灯片10)

(指名读——欣赏课件范读(点击幻灯片11)——自由练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1,谈话引入:王昌龄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写过不少的边塞诗.他写的《从军行》,也是千古传诵的佳作(出示幻灯片12,13);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你从诗中悟到了什么 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是哪一句诗

(最后两句最能体现出英雄气概和爱国之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坚定,豪迈地)

五,总结:

1,学习了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2,像王昌龄这样的边塞诗还有很多,你在课外还搜集到哪些呢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边塞诗)(出示幻灯片14)

六,补充练习:

1,填写边塞诗的诗句;(出示幻灯片15)

1,羌笛何须怨杨柳, .

(选自王之涣 的《凉州词》)

2, 醉卧沙场君莫笑,

(选自王翰的《凉州词》)

3, 欲将轻骑逐, .

2,填写王昌龄的诗句;(出示幻灯片16)

(1),秦时明月汉时关, .

选自王昌龄《出塞》

(2),黄沙百战穿甲金, .

选自王昌龄《从军行》

(3),洛阳亲友如相问, .

选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多音字组词练习.(出示幻灯片17)

塞 sài ( )

sāi ( )

sè ( )

教 jiào ( )

jiāo ( )

将 jiàng ( )

jiāng ( )

结束语:

读诗能知史悟情,让我们今后多读古诗,一起了解我国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明月,关,人 (同情将士)

出塞名师教学设计 篇8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 出塞

明 月

边关 家 对英雄的渴望[

出塞名师教学设计 篇9

xiaoxue.xuekeedu.com

今天,按照预设上完了《出塞》,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这首诗我很喜欢,在这节课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1、创设意象,入境悟情

诗歌是古代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棵引人瞩目的奇葩,诗歌意象的创设,对学生入境悟情能起到较好的渲染及铺垫作用,教学时,我创设了以下导语:“孩子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而边塞诗,能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感受一下古代多事的边塞,凄凉悲惨的战场。”在语音上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悲”的氛围,接着引出一组边塞的图片,配以哀婉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然后带着这种凄凉、荒凉的感觉自由读诗,在本节课中我还创设出“明月”这一意象,由《月夜忆舍弟》到《静夜思》,联系《出塞》中的“明月”,我问:古人是望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如果你是边塞的一名将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劳地作战,夜晚孤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再如,本诗意境雄厚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入境悟情呢?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的叹息的时候,学生对后两句的感悟才会更真切、更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也才能留下深深的烙印。

2、资料补充,堆积情感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局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教学中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秦汉以来我国北方的边塞战争》《李广生平》《王昌龄创作出塞背景》以及大量的边塞诗积累,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容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小学生进入中学语文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3、文本诵读,情感共鸣

文本的诵读、诗意语文的品味应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文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书面

xiaoxue.xuekeedu.com

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本课学习充分发挥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征人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和感觉。如在赏析一、二句诗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望眼茫茫戈壁,漠漠黄沙,耳听呼呼凤唳,胡笳悲鸣,诗人深感边关烽火连连,将士守期绵绵,心中涌起什么?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恨匈奴入侵;2怨朝廷无能;3叹将士可怜;4盼边关安宁;5苦边民凄苦;6愁江山不保等等。接着指导朗读: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请女生齐读一、二句;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请男生齐读一、二句。学完本课后,我这样小结: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请同学们在这呼呼的塞北风中,在这嘶嘶的战马声中,在这悲壮的音乐声中入情入境,配乐诵读吧!整节课让学生表演读、默读、齐读、轮读、小组读、配乐读,带着问题探究读,教者示范读,让学生在诵读涵咏中完成了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陶冶性情。

上一篇:环境设计实习报告下一篇:校园安全记心中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