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心理学论文(精选8篇)
西方文化对幸福有独特的理解,当然也有很多错误的理解。例如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把物质享受作为他们的生活目标,当他们今天的物质生活异常丰富的时候,他们才幡然醒悟,物质生活并不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幸福。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最大愿望和永恒主题。不同民族和个体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体验,人类的历史长河也积累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论述。
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曾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正成为现实。然而,与此同时,人们的心理体验问题——幸福——却凸现出来,让大家不得不正视它。
在对幸福的研究中,西方心理学形成了两大研究流派,即享乐主义幸福观和理性主义幸福观。前者认为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
享乐主义幸福观把幸福等同于愉悦或快乐这一看法由来已久。亚里斯提卜第一个提出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霍布斯认为快乐在于人类欲望的成功追求。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则认为通过个人对最大快乐和自身利益的追求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享乐主义的幸福观从狭窄地关注身体的愉悦到广泛地关注欲望和自身利益,有许多形式。
享乐主义幸福观倾向于一种广义的快乐概念,主要指幸福是主观的快乐和相对于不幸的幸福体验,包括一切对生活好坏的判断。快乐可从各种领域的目标成就和价值结果中得到,不过最终着眼点在于快乐,即对愉快的生活感受。
理性主义幸福观认为,主观愉悦并不等于幸福。幸福不仅指快乐,还在于人类潜能的充分实现,是个体力量和真正本质的实现。这一流派一般从精神领域、道德领域来定义幸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称“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他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开启了西方哲学史上完善论幸福观的先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在反思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的基础上,从西方哲学中完善论幸福观的传统出发,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发展了心理发展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
Ryff 和Singer(1998,2000)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把幸福看作是追求完美,实现个人的真正潜能。
1999年,Oishi等人认为幸福取决于个体在一定的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个人目标的接近程度,当个体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时,就会感到幸福。
目标追求的自主性和效能感对于幸福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的研究发现,能力感和对价值目标的自信与幸福感的提高有关系,幸福结果与人际发展、努力的挑战有关联。
Elliot和Sheldon的研究也表明,回避目标的追求、较少的目标发展,会导致幸福感低下。Nix等研究指出成就目标的追求不会导致快乐,只有当这种追求是自主的时候,成功才会激活幸福感。
因此,“理性主义幸福观”把幸福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价值感,它从深层次体现的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与
价值的追问。“享乐主义幸福观”和“理性主义幸福观”是一个不同的过程,享乐注重的是自身的享受,是一个结果,“理性主义幸福观”则更注重追求幸福的过程,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多喝水会提高血液质量
最新实验研究显示,大量饮水可以有效提高人体内血液质量。血液是一种红色黏稠的液体,它在我们的血管内日夜不停地流动,成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使体内细胞不断更新,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得以维持,让人充满活力。
血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运输:血液把从消化道吸收来的营养物质和从肺泡吸入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他废物,如尿酸、尿素、肌酸等,运送到肺、肾、皮肤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2.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和其他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必须通过血液传递到各组织器官,从而对它们的活性进行调节。
3.保护: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白细胞、巨嗜细胞、单核细胞和各种抗体、补体,具有强大的免疫功能,充当着人体的卫士,能够抵抗体内和外界各种有毒物质的侵袭,在细胞和体液的自我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如何保持血液系统的健康稳定呢?首先,要保证充足的饮水,以便加快血液的代谢,使有毒物质尽快排出体外,让血液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及其成分的合理搭配。血脂过高、血液过于黏稠等都会引起血液质量的改变,是引发疾病的根源。平时注意补水,特别是喝一些对健康有益的茶水,对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在微小血管中的流动作用很明显
冬季小心三种疾病
进入冬季,冷空气活动的次数将会逐渐增多,气候也会有一个冷热多变的过渡时期,然而,总的气温趋势是下降的。由于气温变化无常,昼夜温差悬殊,所以,冬季又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这一时期重视身体保健很重要,这个季节的常见病症有以下几种:
伤风感冒主要是由于气温的多变,冷空气的频繁活动,使得冬季成了伤风感冒的多发季节。预防的方式当然还是要注意增强自身体质。另外,可以遵循“春捂秋冻”的规律,不过,对于这一原则要因人因情况而定,切不可盲目地“冻”着。
胃病冬季的气温下降,人体在受冷后,胃酸分泌增多,胃肠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导致胃病的复发。所以,日常膳食应以温软、素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注意就餐时间正常化。
中风由于冷空气不断南下,人体受冷空气刺激,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促使血栓形成,导致中风发生。因此,首先要重视高血压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其次要注意突然眩晕、剧烈头痛等先兆症状。
冠心病病人冬春季节保健
秋末冬初和早春,我国多数地区的大气压、风速、温差都处于极不平衡状态,而变化多端的气候可能导致心脏血管发生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再则寒冷的季节里,常易发生感冒和支气管炎,这一切对患有冠心病的病人都十分不利,常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主要诱因。
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气候变化可诱使冠心病病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据西德《医学世界》报道,阿尔卑斯地区在春秋季时,心肌梗塞的病人明显增多。我国山东地区在3~5 月份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最高;北京地区,每年的4月和11月是冠心病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期。秋末冬初和早春,我国多数地区的大气压、风速、温差都处于极不平衡状态,而变化多端的气候可能导致心脏血管发生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再则寒冷的季节里,常易发生感冒和支气管炎,这一切对患有冠心病的病人都十分不利,常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主要诱因。因此,冠心病病人在冬春季节里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除坚持服用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外,还要备好保健盒、氧气等急救药品。
(2)如频繁发生心绞痛,要及时卧床休息,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3)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户外散步、太极拳、气功等。但遇有骤冷、暴雪、大风等天气变化时,要留在室内活动,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更换衣服被褥、注意保暖。
(4)避免疲劳、紧张、情绪激动,尽量少参加社交活动和长途旅行,适当节制性生活。
(5)提倡用温水擦澡,以提高皮肤的抗寒能力,同时要积极防治感冒、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让你大吃一惊的四大健康误区
平常的生活中,你可能不知不觉中就陷进了养生误区。下面一些健康误区,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误区一:如果我坚持吃低脂肪的食品我就能减轻体重
事实:美国人大多都吃低脂食品,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仍越来越胖。
这足以说明上述观点是错误的。美国通过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发现,在过去14年里,尽管已通过各种手段将食物中的脂肪降低了7%,但体重超重的人数却增长了9%。即使你以低脂肪食品代替高脂肪食品,你的体重仍有可能增加。因为尽管你吃的是低脂食品,但你却极有可能摄入了更多的卡路里,也就是说,食品的脂肪含量减少了,但你吃的却比以前多了。
举例来说,半杯香草冰淇淋和半杯低脂香草冰淇淋之间仅相差40卡路里。但你极有可能会在“低脂”的迷惑下让自己无所顾忌地吃上满满一杯,这样,你摄入的卡路里总量就比半杯普通的香草冰淇淋还多。无论如何,减少食物中的脂肪都是正确的,但如果你正在瘦身,那么除了注意脂肪量以外,你还应该计算卡路里总量。女性每天所需的卡路里总量介于1600至2000之间。用你的重量(英镑数)乘以12就是你每天所需的卡路里大概值。
误区二:我正从一场感冒中恢复过来,我在这时就不会再被传染了
事实:在解除这一误区之前,你有必要先了解一项常识,那就是引起“感冒”的病毒实际上有成百上千种。
不同的病毒袭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由于我们自身有抗体,所以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但是那些缺乏对应抗体的病毒则会引起感冒症状。如果你在感冒期间体内已经对某一种病毒产生了抗体,你就不会再传染上由同一种病毒引起的感冒。
但是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患上感冒是由于多种病毒的综合作用,而其中又包含了一种你体内并不存在对应抗体的病毒,那你就极有可能在恢复的过程中再次被传染。尽管表面症状也许完全一样,但引起你这次感冒的病毒已经同上一次有所不同,所以同样的药物在你身上产生的效果也会出现差异。避免这种反复传染的方法是经常彻底地洗手。尽管许多人相信感冒是通过空气传染的,但事实却是,同一个感冒患者冲你打喷嚏比起来,和他握手更容易使你被传染上感冒。同时你还要注意多喝水、多休息,这都是避免再次染上感冒的好方法。
误区三:我必须去体育馆才能达到锻炼效果
事实:你可以在从来不去体育馆,甚至不用穿运动服的情况下,从日常体育活动中得到适当的锻炼。
美国体育专家协会认为,每天30分钟的轻度体育活动足以使你感到精力充沛、体质良好并抵御各种慢性病的侵蚀。你不用每天一次作足30分钟的锻炼,你可以将各种活动在各个时间段穿插进行,比如,骑10分钟的自行车,10分钟的慢跑,8分钟的快速爬楼梯外加跟着电视节目做两分钟的健身操等。你的最低目标是每天消耗掉150卡路里,当然越多越好。而150卡路里在打球、骑车、步行上班和做一小时以上的家务活中都很容易被消耗掉。
误区四:“天然”食品对健康更有好处
事实: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举例来说,砷是天然物质,但它却有剧毒。
尽管在商店或药店里购买的那些未经加工的天然食品或药品可能会是安全的,但你并没有得到这方面的保证。很多维生素补给品、矿物质补给品和中草药补品虽然都被标明是“纯天然食品”,但它们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却不一定符合规范,因此也就不能保证是安全的或有效的。尽管一些初步的研究表明,维他命E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好处,但这种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人能说出维他命E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确切剂量。
打着“天然”旗号的厂家和商家从来都不会在产品说明上标明这些补品的副作用。专家提醒那些
有意尝试“天然营养补品”的顾客,购买或服用之前,请遵医嘱。
十八种食品“主演”健康生活之二
7、醉酒与西红柿
喝醉了酒确实是件麻烦事,仅仅是翻江倒海的呕吐就够让人难受的了。喝醉后的呕吐不仅很失态,而且会造成体内的钾、钙、钠等元素的大量流失,醉酒呕吐后一定要及时补充钾、钙、钠等养分。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喝些西红柿汁,因为西红柿汁中丰富的钾、钙、钠成分刚好补充了体内
十八种食品“主演”健康生活之三
13、牙痛和茶
和好友聚会品茶时你也许没有想到:茶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处,而且最近科学家还发现了茶叶的另外一个优点,即:茶叶有保护牙齿的作用。茶水中含有丰富的氟和茶多酚等成分,可以达到防龋固齿的功效。因此,饭后用茶水漱口可以保持口腔卫生。另外,茶叶中的糖、果胶等成分与唾液发生化学反应滋润了口腔的同时,还增强了口腔的自洁能力。
14、皮肤青紫与花椰菜
有些人的皮肤一旦受到小小的碰撞和伤害就会变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这是因为体内缺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K)的缘故。补充维生素K的最佳途径就是多吃花椰菜,据调查显示,每周吃几次花椰菜会使血管壁加厚、加强,而且不容易破裂。
15、脱发和牛排
如果说吃牛排可以治疗秃头,相信大部分人一定会大吃一惊。但经过科学研究发现:牛排确有此功效。如果你不想年纪轻轻就成了“地方包围中央”,每次吃饭时千万别忘了吃点儿瘦牛肉。科学证明:经常吃瘦牛肉的人即使不能完全解决脱发问题,至少可以延缓这一天的到来。
16、男性不育与五谷杂粮
叶酸是女人在做母亲前必须补充的一种维生素,因为它有利于婴儿神经系统的健康。男性其实也需要补充叶酸,因为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精子含量低也与体内叶酸缺乏有关,因为叶酸可以帮助DNA的合成。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补充叶酸最简单直接的途径就是多吃粗粮。因为在五谷杂粮中叶酸含量是很高的。因此,对于想做父母的夫妇来说,补充叶酸是夫妻两个人的事。
17、前列腺癌和香草冰激凌
前列腺癌一直是男人的最大杀手,据说多吃西红柿会有所帮助,因为西红柿里面有西红柿素。如果你不爱吃西红柿的话,另外一个既能治病又能解馋的方法就是吃香草冰激凌。这是因为香草冰激凌里有一种叫做硼的元素,体内的硼越多,前列腺癌的发病机会就越小。
18、记忆力和咖啡
咖啡除了可以在早上帮你尽快消除困意,还有很多其他的功用。荷兰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试验前,被测试者喝下含32毫克咖啡因的咖啡后,不但记忆力加强,阅读速度提高,而且头脑也变得更加清醒。所以,想要刺激大脑内存速度,提高工作效率的话,最好提前半个小时喝上一杯咖啡。但是,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咖啡也不能喝得太多。否则会产生依赖反应,久而久之还会上瘾。如果一旦上瘾,想戒可就难了。
十八种食品“主演”健康生活之二
7、醉酒与西红柿
喝醉了酒确实是件麻烦事,仅仅是翻江倒海的呕吐就够让人难受的了。喝醉后的呕吐不仅很失态,而且会造成体内的钾、钙、钠等元素的大量流失,醉酒呕吐后一定要及时补充钾、钙、钠等养分。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喝些西红柿汁,因为西红柿汁中丰富的钾、钙、钠成分刚好补充了体内流失元素的不足。
8、打嗝和糖
对于治疗打嗝,人们一直有很多偏方,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出其不意时吓唬他一下,但如果这样还是不能止住打嗝的话,这里有一个虽不是立竿见影却被证明十分有效的方法:可以试试在舌头下面放一勺糖。这种做法的科学解释还不很清楚,有的医生解释说,糖可以刺激喉咙后侧的神经,而一旦神经受到刺激,它会中断体内的神经信号,其中也包括引起打嗝的那条神经。
9、心脏病和啤酒
啤酒可以美容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闻了,但啤酒还有另外一种功效就是:可以减少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实验证明,如果保持一天喝一杯啤酒,就会使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减到最小。有趣的是,啤酒的保健功能要严格控制在一天一杯才会有效,一天两杯或两杯以上都不会防治心脏病。看来,啤酒虽好也并非多多益善,同样需要节制。
10、高血压和橘子汁
爱喝橘子汁是个好习惯,尤其是对于那些患高血压的人或是有高血压家族病史的人来说尤为如此。橘子汁不仅味美,而且可以治病。因为如果饮食中钾和钙的含量增加,血压就会自然降低。而橘子汁里恰恰含有丰富的钙、钾和维生素C.有试验表明,血液中含充足维生素C的人,死于心脏病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11、感冒和大蒜
当你开始感到嗓子不舒服,鼻涕开始不听使唤时,就是感冒的前兆。为了不让感冒病毒大规模地袭击你的身体,赶紧吃一些大蒜会帮助你将没有完全发作的病毒扼杀在摇篮里。大蒜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这是因为大蒜中含有丰富的抗病毒成分,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所以,在换季的时候,多吃一些大蒜会帮你应付感冒。
12、心脏病与苹果汁苹果在所有的水果中是“口碑”最好的,而且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体格的人。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又发现了苹果的另外一个优点:常喝苹果汁会降低心脏病的患病率。这是因为苹果汁中的抗氧化剂有利于心脏的健康运转。科学家在对25名男女进行的试验中发现:胆固醇也分“好”和“坏”两种,多喝苹果汁可以让“坏”胆固醇阻塞血管的时间比正常情况下晚一些,而“坏”胆固醇阻塞血管的时间越长就说明患心脏病的几率越大。因此,西谚中的那句“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也就有据可寻了。
十八种食品“主演”健康生活之一
现代人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已经不再把吃当作一回事了。其实,要想健康生活,吃还得把它当一回事。
l、视线模糊和绿色蔬菜
眼睛只要睁着,就随时有被感染的可能。绿色蔬菜可以补充足够的抗氧化素,因此可以保护眼睛的健康,让眼睛免受外界的侵害。所以不妨在每日的饭桌上多一点绿色蔬菜,例如芹菜、黄瓜等等都对健康大有益处。
2、鱼治疗哮喘
最新的研究发现,多吃鱼类可以润肺、补肺,从而缓解哮喘病的症状。这是因为鱼肉中含有丰富的镁元素,难怪急诊室的医生都用含镁类药物来治疗哮喘病人。对于患严重哮喘的病人,医生建议:最好每日三餐中保证吃至少一顿的鱼类或其他海鲜类食物。另外,在绿色蔬菜中,菠菜也有同样的功效。
3、蔬菜和关节炎
希腊的科学家最近做的实验表明:绿色蔬菜吃得越多,患关节炎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是科学家针对330人进行的试验中得出的结论。而且,爱吃蔬菜的人,老年患关节炎的可能性是不爱吃蔬菜人的1/4.因此,为了健康的骨骼,千万不要忘记在餐桌上多增些绿色。
4、牙出血和葡萄柚
牙龈发炎是让人烦恼的事,不过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也不必担心,因为牙龈发炎其实是体内缺乏维生素C的症状,是你的身体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提醒你该补充维生素了。这时吃—些葡萄柚、柠檬、猕猴桃等含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都会很有帮助,尤其是葡萄柚,效果更是立竿见影。所以,只要养成每天坚持吃—只葡萄柚的习惯,就会帮你解决牙龈发炎的问题。
5、口气浑浊多喝水
对于经常需要社交应酬的人来说,口气浑浊可是最大的忌讳。中医认为口臭与胃火有很大关系,因此,治疗口臭除了注意每天早晚刷牙外,还要合理安排你的食谱。另外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也能让你摆脱这个让人尴尬的烦恼,就是每天尽可能地多喝清水。这个方法在治疗口臭的同时,还补充了身体每天所需水分,可谓一举两得。科学研究发现:口气不清新的原因是嘴里有一种叫硫磺的物质,要让它尽快消失,每天多多喝水就解决了。
6、四肢乏力与香蕉
最近几十年, 人们对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关注, 而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核心成分, 也逐渐受到各个学科的重视。当代许多问题都源自于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 而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也不例外。有关幸福的概念与理论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快乐论 (hedonic) 和实现论 (eudemonia) 。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 现代幸福感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简称SWB) ;另一种是心理幸福感 (Psychology well-being, 简称PWB) 。
主观幸福感是从快乐论出发, 人的幸福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 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 拥有多的积极情感和少的消极情感。而心理幸福感则是由实现论出发而演化过来的, 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 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
二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比较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除了拥有不同的哲学基础之外, 二者的研究模式也存在着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指标不同
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即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的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的指标体系则涉及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等一系列维度。
2.评价标准不同
主观幸福感是从自我评价的角度, 以个人主观的标准来评定其幸福状态, 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及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心理幸福感则是基于心理学家的价值体系, 以客观的标准来评定个人的幸福。
3.研究起点不同
主观幸福感是从经验研究出发, 注重实证经验和操作研究;心理幸福感则重视理论依据与理论建构, 从理论出发探索幸福, 其结构的提出和验证, 均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理论指导性更强。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先于心理幸福感的研究, 发展相对成熟, 在研究的结构和测量方法上也比较一致。但是笔者更倾向于心理幸福感, 这更像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主观幸福感像是基本需要的满足, 而心理幸福感则更像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的满足。我并不否认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重要性, 因为它是研究心理幸福感的基础, 而对于幸福感的研究绝对不能止步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应继续对个体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幸福感进行研究。此外,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主观幸福感仅仅是从人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总体评价来定义幸福感, 难免会有所偏颇;其次总体的生活评价只是一个大概的把握, 不能完全细致地反应出个体的生活状态;最后,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验, 缺乏理论支撑。
三幸福感研究的展望
1.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的整合
近几年来, 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出一种整合的趋势,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整合, 为更加全面地认识人们的幸福感提供了新的平台。以Itai Ivtazan博士的一篇“瑜伽迎合积极心理学:检验瑜伽练习程度与主观幸福感 (感恩) 和心理幸福感 (意义) 整合的关系”为例进行论述。
本研究同时涉及幸福感的两个方面即以实现论为基础的幸福感 (eudaimonic well-being) 和以快乐论为基础的幸福感 (hedonic well-being) , 在具体的研究中前者主要是以生活的意义 (meaning in life) 为研究的因变量, 后者则以感恩 (gratitude) 作为研究的因变量;研究的自变量即练瑜伽的程度。已有研究表明身体运动会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而且两种幸福感也有着相同的影响因素, 因此本研究选择了瑜伽这个健身运动, 探究了它对两种幸福感的影响。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看, 瑜伽练习的程度与两种幸福感均具有正相关, 即瑜伽练习的时间越长, 个体报告生活的意义越高、个体内心的感恩越强。
由此看来, 将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进行整合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以往的研究中, 研究者也发现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两种幸福感的影响往往是同时发生的;此外人格变量对于两种幸福感的影响也是类似的。也有研究者认为, 心理幸福感的评价是主观幸福感评价的前提, 此外, 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 即不同的心理幸福感状态会导致不同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2.对中国人幸福感研究的展望
不同文化之间对于幸福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西方国家是以个人主义文化为主导的, 而中国则是以集体主义、家庭主义文化为导向的。在西方社会中, 可能更加看重于个体的发展和完善;而中国则可能更加注重集体和家庭的稳步与前进。这些文化上的差异, 很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幸福的不同理解。Ryff在提出心理幸福感结构时指出, 心理幸福感的结构可能会随着历史、文化、阶层、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改变。因此, 中国人的心理幸福感究竟是怎么样的, 还需要心理学家进行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的检验。
摘要:关于幸福感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中的核心成分。本文通过对积极心理学中对幸福感有关的研究进行梳理, 明确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不同的哲学基础、研究模式的差异, 并且对未来幸福感有关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幸福心理学;大学生;幸福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47-02
引言
央视调查“你幸福吗”曾经在全国范围内都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可见,幸福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讲都是重要的,它不仅关系着人民的心理建设、生活水平,而且渗透到了每个人心里。大学生是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极为重要,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是近年兴起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常怀感恩之心,能够以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让大学生感受到自己正被幸福包围着。
一、幸福心理学界定
心理学是一个门类众多的复杂系统,作为一门科学分支众多,但是前些年我国心理学专家们一直在研究消极心理学,旨在帮助人们走出心理困境,幸福心理学是最近一些年才被人们广泛重视的。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幸福心理学得到了充分重视,是随着西方国家兴起,逐渐发展到了世界各地,为世界范围的人们积极接受,并形成了一股探究热潮。
幸福心理学是在顺应人类生存、生活的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保证了人们的心理追求达到更高的层次。幸福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并且幸福是人们追逐的终极目标,人们在追求幸福时,不仅自己可以体验到幸福的美好,同时也能够创造社会和谐,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二、幸福感界定
幸福感就是对于幸福程度的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情况,因此,幸福感因人而异的,是独特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幸福感去追求人生幸福,可见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基于人类的心理状态而存在的。幸福是人作为行为主体对其当下生存状态及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是人的个性化感受。幸福感就是人们依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肯定性、整体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及其他各方面的全面主观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的精神状态。
三、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如果人的幸福指数比较高、幸福感比较强烈,那么他的心理状况必然要比其他人健康,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对于大学生来讲,这个群体本身就是容易产生心理波动的,从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来看,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幸福感教育,让大学生长期处于幸福的感知当中,是极为有益的。让大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走出心理的阴霾,并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现实表明,如果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要比预防心理疾病的消极方法更有意义。大学生群体虽然在年龄上已经属于成年人,但是心理状态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大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急躁、焦虑、抑郁、迷茫,甚至出现厌学、轻生、自杀等极端行为。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年龄方面越来越年轻化,就凸显出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幸福感教育是极其必要的。第一,让学生充分看到社会的积极面,对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目前的状态是比较理想的,在奋斗的同时不能迷失本心,要看到社会的积极面。第二,让学生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如果学生心理阴暗,那么他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也是索然无味的,只有让学生看到别人身上有闪光点,才能激励自己前进,用一种积极的观念来面对未来。第三,引导大学生关注生活质量,如果大学生认为生活就是不停地为钱而奔波,那么幸福感教育就需要立即进行,因为大学生已经不再关心生活质量,这种心理状态是可怕的,需要及时调整,应该引导大学生将关注点放在生活质量上,为了生活得更加幸福而努力。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幸福感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端正学生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
四、我国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幸福感比较低,他们认为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让自己喘不过气,所以对幸福的感知度不强,幸福感较低。目前,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成长环境、就业压力、感情困扰、社会舆论等,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如果这些因素全都变成了心理压力,那么大学生的幸福感势必会减弱,并且长此以往甚至会出现心理疾病,需要高度重视。
(一)成长环境
大学生幸福感弱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成长环境问题,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大同小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考上一所名牌大学,顺利毕业后找一份稳定工作,但是,在新时代环境下,这种愿望已经不能适应发展潮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饱和,大学生再想进入这样的体制内难上加难。但是,因为大学生们从小就是成长在这样的环境,家长们抱着这样的希望,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就演变成心理层面的问题,大学生的幸福感降低。此外,我国目前教育领域以成绩来判定学生能力,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入党、评奖学金、得到各种荣誉,而成绩不好不仅挂科、补考,甚至与一切“优秀”绝缘,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心理压力不言而喻,大学生每天还穿梭于教室、自习室、图书馆、培训班之间,环境与高中差别不大,体现不出豐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这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造成大学生幸福感降低的直接原因。
(二)就业压力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直很大,大学生希望找到高薪、轻松的工作,家长希望大学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却远没有这样宽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要求大学生能在统一考试中笔试成绩优异、面试成绩出众,而企业单位多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面对就业前景的种种阻碍,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各种职位都趋于饱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专科学生缺少理论知识、本科学生缺少实践能力、硕士研究生缺少社会经验,大学生身上的不足是存在的,但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的,社会需要的是立刻上岗就创造经济效益的人才,没有给大学生充足的缓冲期。面对着这样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幸福感自然会越来越低,如果学校不能及时进行幸福感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只会盯着就业压力看,而忘记欣赏人生中的风景,幸福感无从谈起。
(三)感情困扰
因为感情伤人、自杀的大学生全国各地每年都会出现,如果高校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做得到位,让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那么这种校园内的感情悲剧就会减少很多。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不成熟的“大孩子”,他们的爱情观也是不成熟的,基于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所以并没有意识到爱情的真谛,而是把爱情看作占有,如果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是这样的,那么恋爱就不再美好,争吵、冷战、分手等每天都在上演,对大学生的心理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高校应该针对这一情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就感情问题引导大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让学生看到对方的善良与美好,使感情得到升华。即便大学生情侣最后闹到分手,也不应该因为感情的困扰而影响心理状态,心理教师应该让大学生意识到世界上很多人都是善意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美好,不应该因为一段恋情的失败就降低自身幸福感。如果幸福感教育做得好,大学生中的失恋、单相思、恋物癖等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四)社会舆论
社会赋予大学生的角色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群,是社会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就是这种社会舆论给予大学生莫大的压力,直接造成幸福感降低。总结现在的社会舆论:第一,大学毕业应该找一个高薪工作,月薪2000元以下的工作不是大学生做的;第二,大学生应该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现代人才,参加工作之后不需要学习,可以直接上岗;第三,大学毕业之后就应该马上成家立业;第四,上了好大学才有好工作,体、音、美专业都是给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设立的等等。大众传播用极其快的速度将这些舆论话语公之于众,成为社会舆论,时时压在大学生的心上,由此,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状态差、幸福感低等问题日益暴露,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要面临的舆论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五、我國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措施
(一)开设课程,让大学生感受幸福
对大学生群体进行集体教育,可以通过切身体验,从而有效实现幸福感教育,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感受幸福的人。因此,针对各个专业的大学生,要设置不同的幸福教育课程,让大学生感受幸福、感受快乐,并充分享受生活带给大学生的幸福因素,从而教会大学生体验幸福,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二)增加幸福的情绪体验
幸福感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自身情绪上的体验,应该与喜悦、愉快、积极、健康等相对应。因此,在幸福感教育中,要注意让大学生体验到积极、幸福的情绪,因为情绪健康的人会积极面对生活,能够将自己的健康情绪体验也带给别人、带入生活。教会学生体验幸福,并给周围的人创造幸福的情绪,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三)树立端正的人生观
如果大学生的人生观是不端正的,那么如何开展幸福感教育都是枉然,因此,要确保大学生的人生观是正确的,才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实现幸福感教育。高校应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大学生的幸福感里充满宽容、感恩。
结语
随着社会压力逐渐增大,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日益下降,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幸福感降低的情况,大学生的幸福感情况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高校要注意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本文不仅界定了幸福心理学和幸福感,还分析了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幸福感教育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宋佳萌,范会勇.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3(8).
——让幸福与我们同在姓名:芦鹤
学号:1110600016
班级:2011级物理师范一班
摘要:幸福离我们有多远,我们到底要怎样获得幸福?本文从什
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为什么不幸福和发现幸福这几个方面来
分析人和幸福的关系,了解怎么样才会更幸福。
幸福,基于每一个大大小小让人心生暖意的瞬间,这些瞬间
交织成的感动,让我们觉得快乐和满足,让我们体会到了人存在于世界上的一种价值感,然而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不知道幸福究
竟在哪里,因此,我们要拥有一颗感知幸福珍惜幸福的心去发现
生活中的美好,获得人生最高的幸福,幸福就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幸福的定义可以很广,有的人认为有钱了,过上物质富裕的生活就幸福;也有人说有个爱自己的,关心自己,体贴自己的人
就幸福;也有人说在自己老的时候还可以牵着自己的爱人在公园
里散步也叫幸福。幸福的定义也可以很简单,其实开心快乐就是
幸福,暂时的快乐是小幸福,维持时间长了就是大幸福。
小时候,一根棒棒糖就会满足,过年时,我们会因为新衣服
而高兴„„一点小小的满足就够开心一整天。为什么小孩子的幸
福指数比较高呢,因为思想单纯,容易满足,当我们长大了再也找不回那份童真,想要的也越来越多,社会压力随之增加,得到的总是满足不了自身的期望,自然感觉不幸福。所以有人总是说:还是做小孩比较好,还是上学时候最幸福。那时的幸福可能已经淡去。为什么不追求新的幸福呢?世间无处不幸福。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有句非常著名的话:“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可见,幸福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对幸福形成各自不同的看法,人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幸福的一生,没有人拒绝幸福,也没有人放弃幸福。我认为幸福是取决于心态的一种感觉,同时它还是客观性的,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方面,也包括精神生活方面,这与马克斯主义的幸福观保持着一致性;只有当满足人们对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时,才是真正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以其各种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同时还强调幸福不仅在于享受,而主要在于劳动和创造幸福的过程。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以及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和充满美好的明天,都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仅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还取决于心理状态,当你感觉幸福的时候似乎一切都很美好,生活中阳光灿烂,而相反,感觉不幸的时候,似乎你的世界总是充满阴霾,一片昏暗,在此,笔者看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最为重要的。老师前几周曾让我们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父母家人写感恩信。试过之后,我觉得这样的收获特别大!感恩的存在使我们的友情,亲情,爱情更加坚固、牢靠。当拥有了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勇敢做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就会发现幸福。这就是幸福的所在。
现实的生活是残酷的。我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当有了烦恼的时候,总会指责、抱怨。事实上,我们的很多烦恼并非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自己不适当的期望。因为不愿意或者没有
勇气面对这种责任,所以才从外界寻找指责的对象。实际这种指责除了推诿自己的责任以外,于事无补。只有检查自身,找到问题的根源,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如果烦恼来自于不适当的期望,那么我们应当学会降低自己的期望,那样生活会有更多惊喜。当我们自己给自己找烦恼的时候,幸福正一步步的远离我们。
有时我们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期望,有的时候你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种期望的存在。“我们今晚去某某饭店吃饭吧”,当你说这话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想到了那家饭店的环境氛围,你喜欢吃的菜,以及它的价格。这一切都在你潜意识里如此迅速的发生,以至于你没有仔细地意识到,而如果你到了那家饭店发现与你预期有较大差别。你就会感觉很生气或是失落。
同样,这种事情经常会发生在生活中,在跟人相处的时候,容易产生不适当的期望,很多人都非常期望:别人应该如何。不过,让另外一个人完全去适应你的方式几乎不可能。如果,觉得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方式,就气愤,而横加指责的话。我想那可能真是自寻烦恼,把幸福拒之门外。
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呢?使得彼此双方都获得幸福呢?在生活中,我们要宽容地对待别人,尽量扬长避短。如果他真的有问题,而且无法避免的话,你要考虑他是否适合当前的位置,或者有足够耐心去帮他改正。以此实现双赢!同样的问题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总是很爱自己,所以也会有更强烈的期望。当我们想要什么而没有得到,特别是别人已经得到的时候,就会感到失落甚至痛苦。当我们预期什么可以做到,而自己并没有做到的时候,就会面临挫折和沮丧。这时候,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预期真的合理吗?不合理的就要果断抛掉它哦!关于幸福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对幸福的理解,对幸福的探讨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人们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探索、发现;生活中做个乐观的人,坚定自己崇高的人生信仰、信念、人生追求,你会发现幸福就是一种无法言明的内心的感觉,乐观面对生活的人就一定会幸福,一定会感受到幸福给予的快乐。希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们迷途知返,为追求一己之福而铤而走险的人们悬崖勒马;学会在生活中与自己的亲人,朋友一起挖掘属于自己的幸福泉源,享受幸福,感悟属于自己的幸福。
不因为悲伤而沉沦太久,不因为空虚而放弃生活。幸福并不会伴随着我们所失去的一去不复返,我们需要寻找,需要改变自己,需要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去继续生存,一切失去的都会回来。也许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人生是黯淡的,痛苦让人颓丧,便更没有力气去寻找幸福。但是却不曾发现隐匿在生活中的小幸福。也许你永远都很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人爱没有人关怀,但是你可曾发现那些默默支持着你的人,一直在背后,给你鼓励。也许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很空虚,每日每日重复着同样的步伐,但是你可曾注意到这平淡生活中总会有人,陪伴你,带给你惊喜。也许你觉得命运从不眷顾自己,努力了从未获得过回报,但是你可曾注意到你在努力的时候所收获的满足感。也许你羡慕那些富人不愁吃喝尽情玩的生活,但是你可曾注意到你也少了金钱社会的虚伪与背叛。也许你同样渴望得到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有山盟海誓,有不离不弃,但是你可曾看到壮烈背后的痛苦,巨大的压力会让你无助。
幸福并不会追着你,而是需要你从细小的生活细节中去发现。当我们仔细观察生活时,会发现外界的事物,无论是我们看得到的钱,房,车等等物质类的东西,还是那些虚荣,爱情等等无形的东西,它们总是在得与失 好与坏之间变幻着,波动着。
幸福是人经历足够多的挫折痛苦,对人世有清醒的认识后,自然而然的放弃对外界的在意后,所体味到的一种没有痛苦,没有快乐的一种平淡的,平和的一种状态。
所以永远不要羡慕他人的幸福,怨恨自己的不幸福,幸福并不是不会到来,而是还没有到来。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未到来,我们何必永远惦念着过去,在回忆里挣扎,抱怨自己有多痛苦多无奈,却不愿意用期待的目光等待去希望未来?
职业经理人认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我的手里,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小学老师觉得:“幸福就是我的学生都能成才,我的儿子将来有所作为。”工人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加班的时间少一点,能和妻子、女儿散散步、逛逛公园。”起早摸黑的农民说:“我的牛越长越壮,奶卖得越来越多,就能给儿子娶媳妇了,这就是我一辈子的幸福。” 一名井下工作的矿工说:“幸福就是马上要出井的时候。”不同个体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将幸福定义为“有钱,有权,有位”之人。可是根据生活中的种种事例来看,富有之人,高位之人并不一定是幸福之人。那么也就是说幸福与物质表面层次联系少,而与精神层次联系的多。幸福更多的是人们对现实中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价值的一种肯定与满足。缺了这种肯定与满足,必然导致精神的痛苦。而痛苦过多,挤压过重,认得幸福感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的失望与沮丧,所以做一个幸福的人,更要强调对自己现实的肯定。
物质的过度贫困不容易产生幸福感,但物质的过多充足也会产生幸福感危机,经常有彩票中大奖的时间在现实中产生,我们经常被那些巨大的数字所吸引,进而叹息。但又有谁去关注一个人突然暴富所带来的幸福感失衡?我想一个人突然得之自己会得巨大财富兴奋的同时,是不是会伴有惶恐,惊惧呢?如果说不是这样,那么也就不会有回去巨奖之后举家搬迁之事了。骑士事情永远没有停止,获取巨大财富之后恐怕将原先家庭的一种幸福感打破,那么就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去重塑新的家庭幸福感。
个人与幸福幸福心理学,有两个词语组成,一个是幸福,一个是心理学。我觉得这就 是很有创意的幸福,这告诉我们这门课不仅仅是心理学课,更是一门给予让我 更好地感受幸福的课。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幸福课心理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幸福课心理学心得体会1 幸福感是指令你感到持续愉悦的、稳定的幸福感觉,是指人们生活满意和高频率愉快、低频率的不愉快。只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谈到幸福,人们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把幸福和金钱联系起来,认为金钱的多少决定着幸福的程度。大多人认为金钱可以满足人的各种欲望,因此欲望获得满足时,人就会涌现出幸福的感受。当一个人穷的时候,能吃一顿美食或者拥有一件新衣服,都会涌现出幸福感,而当他有了钱,这两个要求轻易获得了满足,他就再也找不回那种幸福感了。
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即使占有了整个世界也无法得到满足,所以说金钱和幸福不成正比,而且也有许多东西是无价的,即使拥有再多的金钱也是买不到的。
再者,幸福是源于个人内心的感受,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我觉得幸福感包括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对我们已经拥有的感到满意,从而会获得快乐的感觉,继而可以
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幸福:例如拥有一个贴心的朋友是一种幸福,拥有一个和谐的家是一种幸福,拥有一个温柔的爱人是一种幸福……也许我们不可以在每个方面都有幸福,但是在某一个方面我们一定是幸福的。只要我们把心放宽,对自己的那一点小小的幸福感到满足,我们一定会是快乐的。在我们被朋友,家人或是爱人需要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
曾经有人提出幸福生活的八大原则:失去学会忘记,得到不忘珍惜;有闲不如有钱,有钱更要有闲;小奖不如不奖,小罚不如不罚;好事分开分享,坏事一起忍受;好事力求变动,坏事力求静止;好事尽量早说,坏事尽量晚说;好事力求无择,坏事力求有择;小中之大,不如大中之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人会觉得上帝不公平,为什么会有人很富有而有人很贫穷,有人很美丽而有人很丑陋?可是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却为你开启一扇窗。所以上帝对每个人应该是公平的。有的人有钱却不幸福,有的人贫穷却很幸福;有的人拥有美貌却不幸福,有的人虽然长得不是太美却活的很幸福。只要我们做到真诚待人,努力奋斗,有明确的目标,能与别人友好的相处,我们就会幸福美满。
最后祝愿所有的人都可以生活得幸福快乐,实现人生的价值。
幸福课心理学心得体会2 这学期有幸选修了哈佛幸
福这门课,看着这个名字觉得很新奇,也觉得很温暖.幸福是什么呢,有人说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有人说是一餐美味的佳肴,有人说是一件垂涎很久的衣服,也有人说幸福就是有一个人陪在你身边。幸福就是这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课程不是很多,但是我还是学到了一些对我有用的心理知识。让我了解了到了一些有关幸福的因素,还有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对幸福有了新的看法,其实幸福很简单,幸福不需要拥有太多的金钱,只要我们去经营好我们的爱情,真诚地对待我们拥有的友谊,珍惜我们的健康,爱护我们的家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好我们的本领,将来为社会做贡献,这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这条路上会有荆棘,会崎岖,会坎坷,总会有不如意,但是我们还是要乐观的面对,风雨过后,彩虹依旧,也许阴雨连绵,但总会迎来阳光灿烂。作为即将毕业踏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来说,离开了学校这样的温室,或许会遇到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心怀希望,乐光向上,相信我们一定会解决困难,让我们的未来,有一个新的开始,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新的一笔。
幸福课心理学心得体会3 幸福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实
用、非常“接地气”的课程,它颠覆了我对于传统心理学课程的认知,我原以为心理学的课程都是充满了弗洛伊德和一些奇怪的名字拗口的理论,没想到老师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心理学。这门课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影响着我的方式和思想,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对幸福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讲课过程中,老师会播放一些电视剧和电影的片段,同时向我们讲解人物讲话的技巧和性格特点,其中有很多影视剧都是我曾经看过的,而老师的讲解和点评又使我对剧中的人物加深了了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孙红雷和姚晨饰演的《潜伏》,剧中,卧底余则成一步步取得站长的信任,靠的就是老师讲过的交往的技巧:站长一开始十分防备余则成,但是当余则成让“妻子”去用古玩换金条的时候站长就完全信任了他。我第一次看这个电视剧的时候还没太懂,我以为是因为余则成故意卖便宜给站长,变相送他古玩。老师讲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余则成其实是在向站长表明他也贪污受贿,两人是一丘之貉,站长自然就很亲近他了。虽然这个例子是不大积极向上,但是也确实把沟通的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总是对与自己相似的人产生亲近感,如果想亲近一个人,就尽量找两人之间的相似点。
这也使我回想起高中时与我的好闺蜜认识的情景,好闺蜜文采又好字又写得漂亮,她刚转入我们班时,我对她可谓是“一见钟情”,迫不及待地想和她交朋友。但是差一点机
会被另外一个女孩子抢走——闺蜜当时喜欢逛“糗事百科”,一个搞笑网站,另外一个女孩子刚好也是网站常客,所以她们俩相谈甚欢,而没有去过那个网站的我只能在一旁默默听着。当时我就决定找另外的事情来增进我们两个的关系。于是我就跟她讨论文学、读过的书,果然,骨子里是文青的她也逐渐被我吸引。现在想想当时和她交朋友就像男孩子追女孩子一样用心,自己都觉得有些搞笑了,不过我们最终成为好知己也是我感觉最幸福的一件事。所以在老师讲到人际交往部分时,我就很自然地将自己对号入座,而且为自己当时“找相似点”的行为感到十分骄傲,同时也反思了自己进入大学之后的人际关系为什么变差了。
经过反思我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知为何进入大学后,自己变得不愿意与人沟通起来,当有人试图和我交流时我也是怀着抗拒的心理。就算对方有很多和我相似的爱好,我也不是很愿意给两人交朋友的机会,这就导致我朋友圈子很小,同时也导致了我在需要与人沟通的情况下经常搞砸事情。
经过课堂上老师的分析和课后我自己的反思,找到原因的我决定采取行动。也是上天给了我一个极好的机会,正好我喜欢的动漫剧场版要在中国内地上映了,朋友圈里有很多人在发动态呼朋唤友结伴去看电影。如果在以前,我一定是默默地一个人买票去“缅怀青春”,但是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改变,就要行动起来,于是我也加入了队伍。最后的结果
真是出乎我意料,十来个人承包了电影院的两排座位,看电影时我们一起哭一起笑,电影结束后还一起吃了晚饭,因为大家都是从小就开始追这部动漫的,所以聊起来滔滔不绝。我真的很久没有这种归属感了,大家都有一样的热爱,同样的笑点和哭点,所以总是格外亲切。最后我还和坐在我旁边的女孩子成了好朋友,之后也经常约饭约电影,她也介绍她的好朋友给我。这让我的大学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所有人都说我变得越来越好相处了,其实我只不过是给了自己和对方一个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一个成为好朋友的机会罢了。而且朋友多了之后,我的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每次谈心时我都有意识地利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一些沟通的技巧,从而大大改善了我的人际关系,最终也使我生活得更加幸福起来。
当终于脱离高三的苦海,进入自由的大学生活时,我的内心是充满喜悦和期待的。不会再有刺耳的起床铃,不会再有做不完的习题,不会再有班主任在窗外盯着,一下子得到解放的我欣喜若狂,每天沉迷于电视剧动漫和小说,周末甚至连吃饭也不出门,一个电话外卖就送到楼下,结果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就导致了考试周的生不如死,想突击复习却力不从心,每次打开课本就感到一阵阵的绝望——为什么大学生活并没有高中老师说得那么幸福?到底什么是幸福?怎么样才能获得幸福?
不工作不学习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幸福,这是“享乐主义型”的幸福。虽然玩耍的时候心里很愉悦,但是看了一天小说时候躺在床上,感受到的并不是幸福的充实感,而是满满的空虚,当考试周来临的时候就会充满了痛苦。
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意识到,一直处于没有目标,百无聊赖的生活是无法体味到幸福的,我感受到生活索然无味,是因为我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着,而之前我的生活充满动力,解题成功后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是因为我有一个坚定的考大学的目标。现在没有了目标,学习生活自然变得不快乐、不幸福了,同时,我也没有好好管理时间,导致任务一旦来临,我就变得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工作质量又不高,情绪也受到了影响。于是,结合老师所讲的知识,再加上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也变得繁重起来,我觉得是时候采取一些措施了。
首先需要体会到学习和工作的快乐,让生活变得充实起来。为了如此,我开始制定计划表,每周需要做的事情、每天需要做的事情甚至每节课需要做的事情,都被我一一列举出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充分把一天的时间利用起来。当把一件大事细化、分成许多小目标后,我发现很多事情都变得容易了:以前社团安排的策划案和推文,我总是赶在DDL之前才开始动手做,边做边抱怨任务太麻烦,完全忘记了当初加社团喜悦的心情。现在我在接到任务后就不时思索,在
心里列出了一长列计划和方案,最后交策划案时也不再担心被打回重做,因为我有很多备选方案;以前熬夜赶做PPT准备报告,效率又低质量又差。现在我把找资料、写报告、找模板、动手制作分开安排,每次完成一部分,最后奇迹般地提早完成了任务,而且交出的是一份精彩的报告;以前开卷考之前要花一周熬夜整理资料和老师的课件,考试时仍然手忙脚乱。现在我每节课后都会下载课件并整理,做好笔记,现在已经临近期末考了,我的手里也有了厚厚一叠整理好的课件和资料,胸有成竹,看着周围混乱的同学们,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幸福——事先有计划有目标、进行时得心应手、事后取得了好结果。之前我每节课都是在混日子,不在乎分数,不在乎绩点,所以每日浑浑噩噩。但是现在,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每日都过得很充实很快乐,学习不再只是为了绩点,我列出了每门课对我的帮助,有了这些列表,有了如此充满成就感的学习和工作,我怎么可能不幸福?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过一个爱情理论,他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我在高三时认识了我现在的男朋友,当时生活中只有满满的习题和测试,对我来说唯一的慰藉就是晚自习后可以和他一起走出校门,从教室到校门这短短的一段路成为了我每天的支撑,我向他抱怨理综的题目太难太可怕,他耐心地安慰我鼓励我,课间给我讲解物理题的他简直是男神一般的存在,我对他充满了崇
拜。当时我以为我们会一直这样走下去,再加上两个人都来到上海读大学,我对两个人共同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是没多久我们就不停地争吵,抱怨,我觉得他太粘人老是约我出去玩,不如躺在宿舍看电影;他觉得我一点都不喜欢他,社团都比他重要。有时候想一想我们两个吵架的角色好像反过来了一样,不是一般都是女孩子抱怨男孩子不陪她吗?真是有意思。期间我无数次提出分手,但都被他挽回了,我觉得原因还是在于我进入大学后朋友太少,难得有一个能一起吃饭的人,这也是需要好好珍惜的,所以在我心中,我们俩的关系一直被定义为“饭友”。但是当我通过“相似点”找到了一起玩耍的好朋友之后,我才真正开始反思我们两个人的关系:最初在高中时,我对他的感情应该属于迷恋式的,进入大学后我不需要学理化课程,也不需要他给我讲解,对他的崇拜感就逐渐消退,继续和他在一起只不过是不愿意接受现状的改变所带来的不适感,可以说是一种虚无的幸福,我只不过是漫无目的地飘荡在他身旁而已。我觉得这种关系严重影响了我生活的幸福感,于是我开始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我们两个人的关系,我开始明白我们两个争吵的原因。我有时候对他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关心和尊重,尤其是一群人一起活动时,我并没有表现出我对他的依赖,这对男生的尊严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他希望维持他的形象,而我并不给他机会,这就导致了不满的滋生。与此同时,我开始寻
找我们两个人的共同点,回忆两个人共同的乐趣,一起做过的有意义的事情,而这也让我意识到,我对他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感和亲密感,这是无法否认也无法取代的。
意识到了这些后,我便开始慢慢改变我的行为方式,不再表现得那么“独立”和“冷漠”,我们争吵的次数也逐渐减少,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我也终于体会到一份健康的爱情对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有着多么大的重要性。
除了在大的方面调整生活状态来提高幸福感之外,我还从课堂上学到了很多感悟身边的“小确幸”的方法。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我学会了不再执着于已经过去的事情,反正也没有补救的机会了,再惦记也是没用的,不如做好当下的事情。我不会再因为高数期中考试考砸了而影响我复习物理的心情,最终每门课考试成绩都让人不忍直视;我学会了忘记,学会了关注当下。
学会“向下比较”——我的目光不再只停留在事业学业双成功的主席身上,不再只盯着腿长腰细身材好的女孩子,不再只惦记着绩点前百分之五取得国家奖学金的学霸。但这不意味着我不再向上进取,我在追赶他们的同时,也会看一看我身边的,甚至在我下面的人,我看到雨夜一人走回宿舍的同学,想起我有男朋友的照顾;我看到三教通宵赶DDL的同学,想起我已经完成了的任务;我看到月末生活费只够一天吃一顿饭的室友,想起我还能一日健康的三餐。我没有嘲
笑别人的意思,但这些“向下比较”确实让我感到更幸福。
学会记录感恩——我现在每天都会试着记录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教材中有句话“这只是写给自己看的,不需要有隐瞒”。我之前连日记都会写些违心的话,所以活的很累。现在我每天都会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感受,时常翻看那些会让我幸福的事情,这让我意识到我的生活原来已经这么幸福了!
最后,我想引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经典台词——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 there is “I”.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追求幸福的捷径,对于幸福也没有具体的定义,当我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一些微小的改变,当我们在做出某些决定的时候能够多一些思考,当我们对待事情的时候能够换一个心态,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幸福已经在敲门了!
幸福课心理学心得体会4 生活中,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并不一致,有时还截然不同。当人们受到疾病折磨时,认为幸福就是身体健康;当人们陷入贫困时,认为幸福就是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能够吃饱穿暖。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够全面,且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更多对幸福的定义来自心理学研究。虽然心理学关于幸福的定义还存在争论,但人们通常认为幸福感是一种满足感或者愉悦感,是根据个体心理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心理学还认为,负面情绪对幸
福感影响较大。在一个较封闭的社会,即使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人们也可能有知足常乐的心态,幸福感较强;在一个开放社会,人们有了参照系,即便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也可能出现幸福感的削弱。
从经济学角度定义幸福,是幸福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领域。一般认为经济发展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能带来生活便利,如快捷的交通、便利的通信、多彩的生活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虽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但它对幸福的贡献是递减的,即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较强,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就会降低。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从道德维度对幸福作了分析,认为人生的幸福来源于积极生活和有助于他人的行动,懒惰和奢侈都会导致幸福感的降低。
财富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对是否幸福具有重要影响。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就很难有幸福感可言,特别是对于那些仍然处于贫困状态的人来说,财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财富不是万能的,有钱却不幸福的人比比皆是。还有不少人对财富的理解是片面的,认为金钱就是财富的代名词。其实,财富可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可以用金钱来衡量,而精神财富则不能。对一个人来说,人生境界、才能、思维能力、意志品行、人格修养等都是精神财富,是难以用金钱换取的,但都可能影响他的幸福感。
1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 (Seligmen M.E) 首倡并于20世纪末兴起于西方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情绪的体验, 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等方面,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人, 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而使人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这完全符合个体的发展需求。 (2)
关于职业幸福感, 在以往的研究中, 学者们习惯用职业倦怠、职业高原等消极词汇来代替职业幸福感不高, 并从如何消除职业倦怠或职业高原来侧面推理职业幸福感的提升。但事实上, 职业幸福感是对所从事工作产生的持续、稳定的快乐体验。职业倦怠或职业高原等负面体验的消除可以减少对所从事工作的消极评价, 却并不代表可以增加对工作的积极评价或者从工作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积极心理学却给了研究者新的思路, 即提倡个体采用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 用积极的语言表述事实, 并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价值和能量。这种思路为学校的管理者从创建积极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制度、加强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培养出发, 来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2.1 辅导员职业特点
(1) 工作内容繁杂、压力巨大。在高校, 辅导员被赋予了很多的角色, 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繁杂琐碎。清华大学学生处的调查表明, 95%的辅导员认为“事务性工作太多, 没有时间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3) 学生突发事件的责任追究制不明确, 24小时开机、没有上下班之分和随叫随到的工作氛围都让辅导员神经紧绷。职称评定要求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也让辅导员老师压力重重。高强度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他们很难在工作的巨大压力下感受到幸福。
(2) 工作环境不佳、机制不畅。辅导员的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社会对其评价相对较低;进修深造和交流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上升空间相对狭窄, 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朗, 专业化的发展路径缺少相应制度的保障;学校“无过即为功”的考核考评原则缺乏有效的激励, 这些都令辅导员自尊心受挫, 工作热情下降, 职业归属感不高。
2.2 辅导员个人素养
(1) 职业期望完美与工作现实残酷。在高校, 辅导员多是硕士研究生毕业, 精力旺盛, 对工作和自身都有较高的期待。但辅导员的工作有付出与回报的周期不对等的特点,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无法在短期内看到, 出现了职业期望完美, 而工作现实却残酷, 由此产生的落差感降低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2) 职业价值观不稳定与幸福感受力较低。辅导员大多刚离开校门走上工作岗位, 他们一方面想要通 (下转第252页) (上接第224页) 过自己的努力过上理想的生活, 一方面却只有可怜的收入, 这让很多辅导员感到挫败和无奈, 他们的工作思想也产生了动摇, 并有调整岗位或者更换职业的想法。有调查显示:39%的辅导员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走错路”, 还有部分人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4) 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较低的工作待遇、不高的工作地位、学生的不认可以及黯淡的职业发展, 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给出的更多的是负面的评价, 无法感受到这份职业的幸福。
3 积极心理学理论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路径
3.1 创建积极的工作氛围和工作制度
(1) 积极的工作氛围, 给辅导员工作“松绑”。社会层面上应为辅导员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营造良好的氛围, 为辅导员工作松绑, 同时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 充分考虑辅导员的职称、晋升等问题, 为辅导员解除后顾之忧。学校层面上应继续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 并加大力度。要积极创造与专业教师等同的工作条件, 重视对辅导员的培养, 让辅导员看到努力的方向, 对工作充满信心。
(2) 积极的工作制度, 给辅导员工作“护航”。高校应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 划定工作范围, 强化工作职责。把辅导员从繁杂的非本职事务中解脱出来, 集中精力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于辅导员的素质提升, 学校可依托组织优势, 组建辅导员核心团队, 开展相关课题及项目研究, 进行职业发展提升方面的研究。建立多方位合理的激励机制, 给辅导员提供积极工作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 为辅导员工作保驾护航。
3.2 加强积极的人格培养和情绪体验
(1) 培养健康职业观念, 熏陶积极人格, 增强感受幸福的机会。职业价值观是职业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好坏标准的判断, 是一种心理倾向性, 它指挥个体的职业行为、态度、习惯和思维方式。 (5) 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念可以引导辅导员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乐观主动的看待工作的价值, 建立自己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并固化为积极的人格特质, 逐步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自我效能感。积极心理学认为, 高自尊和强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个人力量和顺应能力的发展。 (6) 因此辅导员应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适中的工作目标, 在此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工作期望值, 对取得的成效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 形成健康的职业观念, 获得较强的自我效能感, 增强感受幸福的机会。
(2) 形成终身学习意识, 体验积极情绪, 增加感受幸福的能力。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决定了他们要不断充电, 更新知识, 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在知识丰富、能力提高的情况下, 辅导员在工作中才能信心十足, 游刃有余, 产生工作胜任感, 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价值。对工作中问题的成功处理给辅导员带来成就感, 学生的认可和工作的成绩对辅导员的努力工作是一个积极反馈, 可以让他们体验到积极的情绪, 感受到这份职业带来的幸福。
参考文献
[1]Joan E.van Horn, Toon W.Taris, Wilmar B.Schaufeli and Paul.J.G.Schreurs.The structure of occupational well being:A study among Dutch teacher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4 (77) .
[2]谭娟晖.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 2011 (4) :195-1197.
[3]何菊仙.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7) :96-98.
[4]Seligman:M.Positive social scienc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onitor, 1998:53.
[5]李金华, 崔健.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及其实现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1) :13-15.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幸福的基础是爱和工作。”作为企业员工,他们对于工作的体验千差万别。有些员工对工作职位和自我工作表现较为满意,工作能带给他们丰富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而有些员工不喜欢本职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而不得不为之,根本与幸福感不沾边。那么,那些幸福员工能带给我们哪些正面启示呢?
心理学家发现,幸福员工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幸福感受。首先在工作时经常保持心情舒畅。其次是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保持较高的满意度。当然幸福员工也会遭遇工作挫折或失败,也会不开心甚至因工作压力而痛苦,但总体上工作带给他们的正面满意度要远高于负面挫败感。其三,幸福员工在工作上能保持自我实现和职业成长的开放性,很少固步自封。他们在工作上的幸福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能力比薪酬重要。幸福员工也像其他员工一样关注自己的薪酬待遇,但他们认为,工作能力比薪酬更重要。干一份跟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保持对工作的控制感,尽量避免工作失误,比干一份高薪但是自己力所不及的工作要幸福得多。心理学研究发现,员工对工作的控制感所能带来的幸福指数比薪酬带来的幸福指数要高四倍。尽管加薪可以令人兴奋,但是人有着很强的心理适应性,因此加薪的兴奋劲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只有不断锤炼和提高工作技能,才能长期保持对工作的控制感,从而才能获得持续的幸福感。
工作沟通比单打独斗重要。幸福员工非常注重工作沟通,尽量避免单打独斗和盲目苦干。在知识化、信息化的今天,单靠个人能力取得工作进展是很难的,只有跟同事保持良性沟通和互动,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完成工作任务。
在工作沟通时,幸福员工恪守相处一致性和良心责任感原则,也就是说,明确各自工作责任,追求工作互帮互惠,杜绝彼此推诿扯皮,这样既能干好本职工作,又有利于增强自身和团队的幸福感。
专业心态比个人情绪重要。幸福员工工作时往往是冷静的、严肃的,这种专业心态可以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到工作。工作不同于日常休闲,就在于工作具有挑战性,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只有对工作困难和挫折有着充分的预估,才能保持这种冷静、严肃的专业心态,也才不会在逆境时感觉十分痛苦。
在外部条件不尽如人意时,保持专业心态尤其必要:如果外部环境无法改变,那就调整心态改变自己,尽量适应外部环境。如果你能改变自己,外部环境的改变可能会紧随其后。
追求职业成长性比频繁跳槽重要。任何人对工作都会有不满意的地方,有些员工一不满意就放弃,跳槽成了家常便饭。而幸福员工则相信,你在这家企业碰到的问题,可能去另一家企业还会碰到,十全十美的企业是没有的。最好的办法是积极面对,而不是动辄就选择逃避。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很难实现个人的职业成长。
心理学家发现,在社会经济等级系统中,地位低的人在焦虑和沮丧计量表上的得分较高。这意味着跳槽到一家新企业的员工,只有克服新环境带来的一系列焦虑和应激情绪,才能慢慢适应下来,然后才有可能去追求职业成长和工作幸福感。
幸福工作是幸福生活的基础。许多在工作上很少体验到幸福的员工,通常是从周一熬到周五,只指望在周末去寻找一点幸福。其实,这种幸福的含金量是不高的。因为,没有真正的幸福工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生活;只有自我创造工作幸福的人,才会享受到生活的全部幸福。
努力追求自我形象的丰富性。如果你认为要想成为幸福员工就必须成为工作狂,那就错了。实际上,幸福员工并没有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全部,他们在干好本职工作、不断追求职业成长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丰富性。工作时他们是优秀员工,生活中他们是尽职尽责的社会公民和家庭成员,或者还可能是绘画、写作、钓鱼爱好者。因此,他们可以在丰富的生活中与人们建立起广泛的、融洽的关系,享受到各种各样的幸福。而一旦遇到什么困难问题,他们也会得到众人的热情帮助,从而又会享受到一种更加宝贵的幸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幸福的真意》中说,瞧瞧那些正在工作的员工,他们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从事生产,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等到下班铃声响起,才惊觉下班时间到了。这种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状态,正是工作中的“幸福心流”。
可见,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有价值、有挑战性的日常工作中,并努力维护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也许某一天你就会发现,幸福已悄然而至。
(作者单位: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幸福感心理学论文】推荐阅读:
幸福心理学读后感07-07
幸福心理健康课09-24
心理健康教案-做自己最幸福10-30
关爱生命,幸福成长---论文10-11
初二议论文 :幸福900字10-31
感觉幸福就幸福散文09-08
幸福幸福作文900字09-22
教师幸福感07-01
听说幸福很简单的幸福句子07-23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