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卷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卷(精选6篇)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卷 篇1

姓名----------班级-----------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 2012年9月某校开学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政教处在第一周的升旗仪式上组织了宣誓活动 ②总务处集中为全校教职工购置新的课桌椅 ③校合唱团、舞蹈队进行了庆“国庆”汇演 ④学生会举办了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的演讲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 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农耕文明的思 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两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强调防守、和平。这表明()

A.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B.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积极效果。不仅给老、少、边地区送去了知识和技术,为这些地区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同时也让参加志愿者行动的青年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改造,学到了在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表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B.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具有互补性 C.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根本途径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4.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 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 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5. 2012年德国“中国文化年”于1月30日正式启动,本次“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传 递 今日中国文化精髓,关注中国今天和明天的文化发展”。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 家成功 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这说明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②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被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积极的作用。据此回答6~7题。

6. 2012年7月13日,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回乡为90岁老母祝寿,长跪母亲膝前相拥痛哭。这 感人的场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不管形式怎样变化,过生日的基本内涵是不变的。这说明()

A.必须对传统思想进行改造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永远不变的D.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认同特征

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孝道也得以以新的形式发扬。每当晚上8点钟以后,地方

电视台都有一独特的节目——点歌台,大部分的子女、媳婿为其父母过生日点歌。很多享此“殊 荣”的老人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说明()

A.传统文化必须依赖大众传媒才能发挥作用B.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 C.只有创新的文化才顺老人的心D.电视台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8.“中国十大孝子”评选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评选“中国 十大孝子”的目的是把弘扬孝道的社会风气推向一个新高潮。这体现 了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是()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彰显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③使中华文化 富有生机和活力 ④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9. 著名学者季羡林称誉道:“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种语种。

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文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 到形声、会意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最古老文字。华夏民族数千年以来一直用汉语思考、汉 语交流、用汉语书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汉语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智能智力,铸造了中华文明。”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④中华文化 注重实用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10.《少年岳飞传奇》是一部具有传奇风格的动画巨制,本片以名留千史的历史名将岳飞为主角,讲述了他如何由一个饱受磨难的孩子,变成一个文武双全、充满英气的少年。采用动漫方式展现 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

①满足人们多样的文化需要 ②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③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④ 发展流行文化改造经典文化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11.我们在电视上赞叹日本的“织巧节”和韩国的“孟兰盆节”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文化传统时,却忽视了礼仪之邦的中国才是它们的起源之地;在艳羡西方载歌载舞数日不眠的狂欢节时,却不知“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元宵节恰恰是我国的狂欢节。这说明()A.民族节日传播的重要性B.中国节日比外国节日更优秀更科学

C.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继承的重要性D.外国节日比中国节日更科学更优秀

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应该像金字塔一样,塔尖是最民族的,也就是文化遗产等部分,国家应该下大力气保护。据此回答12、13题: 12.文化遗产之所以是最民族的,是因为文化遗产()

A.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B.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D.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3.国家应该下大力气保护塔尖文化,这启示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首先要()A.承认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B.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D.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14.木槿花是韩国国花,象征着大韩民国历经磨难而矢志弥坚的民族性格。美国人认为玫瑰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因而将其定为国花。俄罗斯选向日葵为国花,表达了俄罗斯人民向往光明,厌恶黑暗的情感。这反映了()A.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B.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C.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D.文化的稳定性和时代性

15.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日本人服从。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

A.各民族不同自然、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决定的B.各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C.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因素决定的D.各民族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16.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奏响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华丽乐音。意大利比萨大教堂、中国故宫、印度泰姬陵分别体观了世界不同民族文化风格,这体现了()①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②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③④B.①②C.②③D.①④

17.法语国家每年都有专门的语言文化节,并且成立了法语国家研究中心,还有法语联盟机构等,但是,法国语言政策强调“我会说法语”,而不是“我说法语”,这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之所以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因为()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消除世界文化差异的前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正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成就了世界文化的绚丽多彩”这启示我们()①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必须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必须承认各国文化存在优劣之分④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时要将其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9.目前,孔子学院已经成为各国人士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这表明 ①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②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取得进步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唯一途径④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对外传播 A.③④B.②③C.①②D.①③

20.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课程,一些国家还聘请华文教育志愿者担负汉语教学工作。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样做()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②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③有利于把其他国家的文化融合到中国文化之中④有利于取长补短,实现文化的创新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①③ 21.“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 22.《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3 503种、79 337卷、36 000余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体现的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A.源远流长B.博大精深C.一脉相承D.相对稳定

23.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内容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的是()。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有口皆碑 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③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④不同区域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4.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是指 A.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B.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C.中华文化的多样性D.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积极文化

25.孕育于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起源于夏商。在宋代歌舞繁盛的大环境下,艺人们创造性地将一至两人载歌载舞的“合生”与淮南舞、民间“队舞”相融合,最终形成了花鼓灯的完整形态。从花鼓灯的产生,可以看出()。

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④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6.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塑像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落成。塑像以孔子立姿为造型,面对东长安街,表情“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目视远方,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悠久灿烂与正大气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我国全面继承孔子的儒家文化 ③我国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④世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7.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2011年5月6日至8日在成都市举行,本届论坛目的之一是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而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文化角度看()。

①两岸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两岸文化都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④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8.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龙”字字形多变。结合下列图片可见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①一脉相承 ②源远流长 ③富于时代气息 ④神秘而多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9.2011年5月17日,“2011中国文化聚焦”活动正式在非洲启动。据了解,“2011中国文化聚焦”历时一年,涉及非洲29个国家,内容涵盖演出、展览、讲座、培训、客座创作、电影放映等近130个文化交流项目。这是一次大规模、深层次、延续时间较长的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这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不同区域文化之间()。A.优劣明显,取长补短 B.相互独立,各有特色 C.逐渐融合,趋于一致 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30.云纹在华夏文明中有着千年的跨度,在建筑、雕塑、器皿和家具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云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着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达的东方精神和喜庆祥和的美好祝愿。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③中华文化引领世

界文化潮流 ④中华文化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容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1.以“感受中国”为主题的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于2011年6月24日正式拉开帷幕。为期一年的“中国文化年”期间,双方将陆续举办近百项文化交流活动,为中澳人文交流再添浓墨重彩,给双边关系发展注入动力,必将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使中澳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更加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这有利于()。

①使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融为一体 ②文化交流与合作会推动国家间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世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A.②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④

明朝末年,土尔扈特人从新疆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然而,在远离故土140多年后,他们又决心重返祖国。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他们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回答32~33题。32.“土尔扈特人东归”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

A.团结统一的精神B.爱好和平的精神C.勤劳勇敢的精神D.自强不息的精神 33.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壮举,也说明了()。

①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物质基础 ②中华文化是激励中华儿女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④中华文化是推动各民族不断进步的决定因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4.爱国主义历来是鼓舞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实现民族复兴,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D.弘扬民族精神,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35.为迎接中国共产党90华诞,2011年6月20日,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前举办了一场名为“太行山上”的大型群众红歌会,现场千余名演员、观众齐声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跟着共产党走》、《左权将军歌》、《保卫黄河》等数十支歌颂革命精神、传诵革命故事的歌曲。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③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36.端午节所蕴含的爱国情怀永远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天道酬勤”,强调了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可见()。

A.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B.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C.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D.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之魂

37.近年来,我国航天领域捷报频传,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不仅使我国掌握了先进的航天技术,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这种精神()。

①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②是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③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④表明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8.上个世纪50年代钱学森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毅然决然地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他深爱的祖国,决心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带领中国航天军事科技人员在中国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区坚持研制、试验尖端科技武器,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为中国国防

尖端科技作出了巨大贡献。这说明()。

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②拥有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③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④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开拓进取的永恒精神力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9.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0.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包括()。

①时代精神能够丰富民族精神的内容 ②民族精神能够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 ③时代精神能够为民族精神提供物质基础 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41、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要好邻,同要好伴”。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5分)

42、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认为,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抱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6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中对待传统文化的“三个态度”的内涵。

43、某同学搜集了一份名为“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突出体现”的小资料,(2)请谈谈你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特征的认识。(7分)

1.D2.A 3.D 4.A 5.D 6.B7.B 8.D 9.A10.C

11.【解析】选C。本题考查民族节日的有关知识。源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日韩得到重视,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说明我们应该重视民族的传统节日,C与题意相符;A与题意不符;B、D两项观点是错误的,各民族文化无优劣之分。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文化遗产之所以是最民族的,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当选;A观点与题干主旨不一致,应排除;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C不选;D强调文化遗产的世界性,与题意不符。

13.【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C符合题意;A、B、D均不是对题干的正确回答。

14.【解析】选B。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花,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性格和文化,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也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B符合题意;A、C、D均不能直接说明题意,不选。所以答案为B。

15.【解析】选A。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A最为全面地做出了回答,应选;B、C、D都仅仅是从某一个方面作答,观点不全面,不选。

16.【解析】选B。各个国家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现了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体现了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由此可知①②符合题意;③④在题干中未体现。答案为B。

17.【解析】选A。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目的在于通过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从而保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与世界文化差异是不矛盾的,只有尊重差别,学会借鉴才能发展自身,故排除④;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18.【解析】选A。材料表明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都为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要求我们必须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故①②正确;各国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优劣之分,③的观点错误;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不能将其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④错误。

19.【解析】选C。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是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的形式之一,是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体现,①②说法正确;③中的“唯一途径”表述错误;④说法与题意无关。故选C。

20.【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一些国家通过开设汉语课程、聘请华文教育志愿者开展汉语教育,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增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①②④符合题意;依题干材料,应当是有利于把中国文化融合到其他国家文化之中,所以③不选。答案为B。21.解析:

通读题干抓取关键词

――→穿越千年的历史―→历史悠久

本题以流行歌曲《青花瓷》为题材,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理解。韵味

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表明中华文化一脉相传,在时间上体现了历史的悠久,故选D项。A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B是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C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征,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D 22.解析:“浩如烟海”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B正确。

答案:B

23.解析:①②③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角度说明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④说的是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符合题意,本题选A。

答案:A 2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答案为A。B、D分别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者都只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部分内容,不选。C与题意无关。

答案:A

25.解析:从产生看,花鼓灯有悠久的历史,在产生过程中还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与题意不合。

答案:A 26.解析:“孔子”塑像的建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点,也是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①③可选。②中“全面继承”的表述不正确,④没有直接体现。

答案:B 27.解析: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目的之一是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见两岸人民同根同源,一脉相承,①②④符合题干要求。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因此答案应选D。

答案:D

28.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情况。通过分析题目图片中“龙”的四种写法,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继承性,历史久远。故①②正确。③④与题意无关。

答案:A

29.解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兼收并蓄,互相学习,发展自己,D正确;A说法错误,不能说文化有优劣;C说法错误,不能说“趋于一致”,B项没有体现活动的主题,说的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活动的必要性。

答案:D 30.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云纹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祝愿,表明②④;这是中华文化独特性的体现,①当选。③表述错误,排除。

答案:D

31.解析:在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一方面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及经济和政治上的交流,②③④正确。①“文化融为一体”的说法错误,不选。

答案:A

32.解析:土尔扈特人东归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故选A。其他选项与“东归”之意不符。

答案:A

33.解析: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壮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故选②③组合。文化是精神基础,文化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故①④说法有误。

答案:C

34.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选C。

答案:C

35.解析:唱红歌能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②③正确。①认为唱红歌是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确切。④认为唱红歌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夸大了唱红歌的作用,不选。

答案:B

36.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故本题选A。B、C选项表述正确,但都没有准确揭示材料所反映的意思;D表述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答案:A

37.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题干中的载人航天精神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①②③是正确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④错误,排除。

答案:C

3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理解。②夸大了爱国主义的作用,是错误的。

答案:D 3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把握好材料中心: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构成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运用排除法,能快速解答此题。③表述错误,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

答案:C

40.解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故本题选B。③说法错误。

答案:B

41、(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2分)(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要好邻,同要好伴”的俗语,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氛围、一定的文化活动,对人的交往方式、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参加健康在益的文化活动,防止错误思想和活动对自己的影响;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要多交益友,少交损友;对朋友的优点要学习,对朋友的缺点要指出并帮其改正,相互帮助,共同进步。(3分)

42、(1)所谓分析的态度,就是要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2分)(2)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既要吸取世界上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也要让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2分)(3)所谓前瞻的态度,就是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面向未来,推陈出新。(2分)

43、(1)上述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2分)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卷 篇2

一、说方向定位, 强化目标意识

很多教师在命题时缺乏前瞻性, 往往将自己认为的“好题”堆砌在一张试卷上, 有的甚至把竞赛题放在其中, 造成偏、难、怪的现象, 这都是对考试方向与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定位。

教师命制的试卷大多数是期中、期末、单元试卷, 通常是阶段性水平考试, 与高中会考 (终结性水平考试) 和高考 (常模参照性考试) 有着本质的区别, 阶段性水平考试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次检查、比较、回顾与反思的机会, 以便发现自己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调整和指导后面的学习与教学。

如某次期中考试一位数学老师对“高二数学试卷”命题目标的描述:

以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选修1-1第1章为命题重要依据, 紧扣《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江苏省高中数学教学要求》, 参考江苏省《考试说明》, 不回避重难点, 要回避繁难及补充拓宽的课本外内容;加大思维量, 减少计算量;重通性、通法的考查;着力体现检测功能、导向功能;难度在0.75;知识点覆盖100%。

二、说试卷内容, 强化整体意识

说内容的过程就是命题老师对教材知识、教学要求、学生状况的认识与思考梳理的过程, 首先要列出双向细目表, 本次考试范围为高中数学必修5, 再加高中数学选修1-1 (2-1) 中的四种命题与充要条件, 具体内容见后表。

三、说命题依据, 强化推理意识

命题的依据通常是教材、教辅、学科课程标准、省教学要求和学生现实整体状况, 参考高考学科试卷的格式与内容, 因为学生毕竟要参加高考, 接受人生一次重要的检验。

按照《江苏省高中数学考试说明》, 高中数学必修5共有三章7个知识点, 再加1-1 (2-1) 的四种命题与充要条件2个知识点, 共9个知识点[1], 其中4个C级要求、两个是B级要求、3个A级要求:通过《双向细目表》可以清楚看出本次测试的内容详细情况及能级分布, 便于确定解答题及填空题的编选, 确保C级重点考查, 及时把握编题方向, 动态控制试卷的质量。

填空题编制。填空题编制重在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的考查, 以课本的原题或原题变式为主;填空题的1—5题定为送分题, 6—12为中档题, 13—14为把关题, 编题时, 考虑到不同层次中各个知识点的均衡分布, 以及相同知识点的不同思想方法的兼顾。

解答题编制。解答题重点考查C级内容, 兼顾B级内容, 前3题为送分题, 后3题为把关题。我们在命题时呈现了较多学生易于上手, 但不容易完全解对的题目, 易于上手”便于提高学生信心, “不易完全解答”有利于突出诊断功能。

试卷的组配。 (1) 根据编好的试题, 按题型及试题难易程度认真进行排序, 做到易在前难在后才有利于学生顺利答题, 但有的需要兼顾是否容易入手来考虑, 例如18题实际难于19题, 但19题学生对“题境”不熟, 看不到或走错路不易上手, 18题虽然难, 但学生都知道怎么下手, 所以让其在前。 (2) 兼顾到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考法, 如解三角形中考了3、6、9、12、13、15五个小题和一个大题, 3、9、15都是考正弦定理, 但3题考的是已知两边及一对角求另一对角, 9题是考已知两角夹边解三角形, 15题虽然是已知两边一对角但是它是以外接圆半径的形式给出, 6、12都是考余弦定理, 但6考查的是已知三边求角问题, 而12考的是已知一角求边的问题;再如1、10、11、18都是考一元二次不等式, 但1是考分式, 10是考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 11题是恒成立问题, 18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避免了重复。

四、说题目来源, 强化公平意识

命题时, 部分教师会参考一些报纸、教辅、杂志、成卷 (部分知名学校试卷、自己用过的试卷、报纸杂志的检测卷等) , 有的甚至大块地选用, 对此, 在组织命题时要明确提出要求, 会卷时要讲清题目 (特别是分值大的题目) 来源, 确保考试的公正公平与信度和效度。

通常原题选用可以限于教材、学生通用的教辅, 从其他资料选择的题目首先同一份资料不能选用两个及其以上的题目, 其次要对题目实行背景、数据、图像、设问的适当改编, 提倡自编原创题, 但不能多且要慎重, 因为这类题容易出现不严密、甚至是逻辑上的错误[2]。

原创题是试卷的亮点, 一张试卷要想题题出彩是不可能的, 并且题题出彩的试卷一定不是好试卷。

本张试卷的1~11、13、14题为课本题目的原题与改编题, 15~18、20题为部分大市模拟卷和高考卷的改编题, 原创题为填空题的12题, 解答题的19题。

例如填空题第7题:如图, 在边长为2的等边△ABC中, 连结各边中点得△A1B1C1, 再连结各边中点得△A2B2C2……如此继续下去, 则△ABC、△A1B1C1、△A2B2C2、……、△AnBnCn的面积和.

答案:

本题是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38页第7题改编题, 原题是求证面积成等比数列, 改成求这些三角形的面积和, 考查的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属中档题, 这里的一个陷阱是并非n项而是n+1项, 这也是我没有叫Sn求的原因, 兼顾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及细心程度, 评讲时可以变化讲解, 如求周长和等。

填空题第11题: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

(m+1) x2- (m-1) x+m-1≤0, 对一切x∈R恒成立, 则m的取值范围是

本题是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94页第11题第 (2) 小题改编题, 是将x的系数m改为 (m-1) 而已, 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中恒成立问题, 考查了函数与方程思想, 属中档题, 讲解时可以考虑各种情形。

五、说试卷预期, 强化责任意识

为了试卷的内容、形式、结构、梯度、难度等的科学与合理, 我们要求命题教师不光要选题、编题, 还要认真地、全面地、实际地做题, 切实感受整张试卷的综合效应, 深刻而精确地对试卷进行相关参数的预期, 以题的“卷感”, 体味学生的“困惑与艰辛”。

估计难度。预计难度在0.7~0.8之间。一是从计算量上进行估计, 命题老师认真试答了试题, 并对试卷进行多达八次修改, 从而控制了难度, 另外就是从思维量上估计, 80%的学生用90分钟 (75%的时间) 可以拿到135分 (85%的分) 。考虑到全县1.5万学生使用该卷, 再加上学生心理因素, 因此估计整体难度在0.75左右。

六、说重点题目, 强化过程意识

例如解答题第18:已知函数f (x) =x|x-a|+3x-4, a∈R.

(1) 当a=0时, 解不等式f (x) ≤0;

(2) 当x≥a时, 解不等式f (x) +4>0.

解: (1) a=0时, 不等式f (x) ≤0为x|x|+3x-4≤0

1°x≥0时, x2+3x-4≤0, 解得-4≤x1, ∴0≤x≤1…………3分

2°x<0时, -x2+3x-4≤0, 恒成立, ∴x<0, …………6分

综上可得: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x|x≤1}………8分

(2) 当x≥a时, 不等式为x (x-a) +3x>0,

即x[x- (a-3) ]>0

(1) a-3=0, 即a=3时,

解得x≥a…………10分

(2) a-3>0, 即a>3时, , 即或x<0x≥a

解得x≥a…………12分

(3) a-3<0, 即a<3时,

1°当a≤0时, x>0

2°当0

综上所得:当a≥0时, 不等式的解集为{x|x≥a}

当a≤0时, 不等式的解集为{x|x>0}…………16分

对函数与不等式问题的考查是江苏高考试卷的一大特色, 分类讨论思想又是高考反复考查的重点。因此, 本题主要考查函数思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分类讨论思想, (1) 题考查的是分段讨论, 即对第一未知数讨论, 结果必须并; (2) 题考查的是分类讨论, 是对第二参数讨论, 所以结果不能并, 属难题。本题的难点是学生容易忘记把讨论的结果与大前提求交, 即二级讨论, 这与2011高考试题第19题的思想方法类似, 本题容易上手, 学生都知道怎么做, 但很难得全分。通过对本题的思考与求解, 可以强化学生的解题规范, 如果写成不等式组形式解题就不会出现漏掉求交集问题, 而且可以简化解题过程, 降低解题的繁难程度, 让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得到有效的训练。本题源自2010年某大市模拟试题的改编。

解答题第19题:如图, 已知半径为6的扇形AOB的圆心角为150°, 过半径OA上一点D, 作直线CD垂直于半径BO, 且与BO的延长线交于E, 与弧AB交于C, 当D在半径OA上移动时

(1) 求△OEC的面积S△OEC的最大值;

(2) 求△ODC周长L△ODC的最大值.

解: (1) 在△OEC中, ∵OE⊥EC, OC=6,

∴OE2+EC2=36, …………2分

又∵OE2+EC2≥2OE·EC, (当且仅当OE=EC时取“=”)

∴当时, S△OEC取得最大值9

(2) 在△ODC中, ∠ODC=∠OEC+∠EOD=120°

∴OC2=OD2+DC2-2OD·DCcos∠ODC, …………10分

即OD2+DC2+DC2+OD·DC=36

即 (OD+DC) 2-OD·DC=36

又∵, 当且仅当OD=DC时取“=”…………12分

∴, 即 (OD+DC) 2≤48,

∴当时, OD+DC取得最大值…………14分

∴当时, △ODC的周长取得最大值…………16分

本题可以算是原创题, 实际是由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115页复习题14题和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24页复习题第7题的合成题, 属中档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在变化的过程中找到不变的条件解题, 可以用正弦定理解, 也可以用余弦定理解, 也可以用和积不等式解, 还可以用函数解;可以设线段为变量, 也可以设角为变量;可以设一个参数, 也可以设两个参数;着力体现“入口宽”的特点。但本题的题境对学生来讲比较生疏, 所以放在第19题, 评讲时可以用多种方法讲解, 开拓学生的思路。

解答题第20题[3]:在数列{an}中, , 在数列{bn}中,

(1) 证明:成等比数列, 并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

(2) 求数列{bn}通项公式bn;

(3) 是否存在实数λ, 使得对一切n∈N*恒成立, 若存在, 求出λ的取值范围,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1) 证明:∵3anan+1=4an-an+1, ∴,

又∵是以14为首项, 1/4为公比的等比数列1/4…………4分

综合 (1) (2) 得…………16分

本题是改编题, 原题是《中学数学月刊》2008.11期第35页, 前黄高级中学宋书华老师的文章《基本不等式在数列证明中的妙用》中的例1, 原题是“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 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 求证:

, 我是从出发, 先构造出{an}的递推公式, 然后再由构造出{bn}的递推公式, 从而得到 (1) 、 (2) 两小题, 第三题仍然是原题, 最后考虑到路子太窄, 再加上考求和的太多, 所以改成现在的问题, 之所以能改成现在的问题主要是考虑到{an}、{bn}都是有界数列, 通过系数调整一定可以实现范围大小的控制;第 (3) 题还补充了前面没有分离参数方法的不足, 并且引入了函数的单调性和不等式;属难题, 讲解时可以考虑补充原题的证明部分, 了解这种证明的思想方法, 以及改编问题的策略。本题针对少数优秀生和参加“奥数”培训的学生, 但对大多数学生, 第 (1) 题甚至第 (2) 小题完全可以拿下, 这就看学生的品质与智慧了。

七、说考后感受, 强化反思意识

考试后, 命题老师要认真地做好试卷分析, 通过对考试对象 (相关学生和参与同场考试的部分教师) 的访谈、与阅卷教师的讨论、对考试数据的分析, 结合命题前的预期, 总结命题的得与失。

通过说卷的形式锻炼和提高年轻教师驾驭教材与课堂的能力与水平, 对提高教学能力与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还可以“说高考试卷”、说学生试卷、“说题”等, 引导年轻教师认真研究与思考, 挖掘“卷”、“题”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考试院.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江苏卷) 说明.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2]魏良亚.感受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亲和力.教学与管理, 2009 (2) .

期中、期末考试数学试卷评讲策略 篇3

一、结合学情,研究试题

阅卷前,教师要在认真解答试题的基础上,分析试题的结构、考查的范围、知识点的分布以及考查的重点、难点等。结合阅卷情况发现学生在知识、方法掌握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突出问题,明确在后期教学工作中需进一步巩固、充实、完善、加强的地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统计分析,找准问题

在试卷评讲前,教师要借助电脑对学生答卷各题得分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同时还要收集客观题卷面答题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及卷面答题信息找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比如概念不清的有哪些,审题不清的有哪些,方法不当的有哪些,运算不准的有哪些,解题不规范的有哪些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评讲过程中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评讲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错因。同时还要关注少数学生的特有错误,为后面的个别指导做准备。

三、试卷评讲,突出重点

1.讲概念辨析

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并不是学生完全不会导致的,大部分情况下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深、不透导致的。例如,学生在运用算术平均数大于等于几何平均数这一公式解题时忽略取等号的充要条件,轻者造成失分,重者会导致结论错误不得分。所以,在评卷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在考试中出错率较高的概念进行重点辨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2.讲错例、错因

讲评试卷不能从头到尾面面俱到,而是应有选择、有侧重。否则,既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又难达到预期效果。讲评试卷前教师要认真查阅每个学生的试卷,分析各题的错误率,弄清那些题目错得多,错在那里,找出错误的症结。集中学生的易错处和典型错例,展开错因分析,既能弥补学生知识、方法上的缺陷,又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考题的拓展、延伸

考题大多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由于部分题的情景变换,学生很可能就会由于思维定势造成失分。因此、培养学生应变和方法迁移能力很重要。所以、在评讲试卷时,教师要对重要题目进行引申,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合理发散,对提问方式进行改变,对结论进行衍伸和扩展,使学生感到别开生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4.讲解题思路和规律

在考试中,有些学生会对一些题型出现解答不稳定的情况、时好时坏。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不够全面,对规律的总结不够到位。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在评卷时需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即思考试题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关键处在哪里,解题的常规方法和技巧是什么,有哪些规律性东西需要注意,结合学情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更灵活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5.讲解题技巧

数学考试解题的原则是小题小做、大题巧做。选择题、填空题解答准确、快速是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灵活运用筛选、特值、图像、估算、计算、推理、验证选项等多种方法,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简答题解答规范、完备是关键。在審题时,要引导学生做到常规解法与技巧权衡选择,提醒学生解答过程中注重对细节的处理,防止不必要的失分。

6.讲答题规范

对简答题的解答要引导学生从文字说明、证明过程和演算步骤的清楚以及准确方面做好自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培养学生养成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还要把卷面整洁做为基本要求,让学生养成在卷面上不乱涂乱画、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卷 篇4

高二政治试卷

第I卷(选择题满分50分)

一 下列各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答题卷相应栏目内。(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据此回答1~2题。

1.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都能形成哲学智慧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2.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和工作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3.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

①唯心主义②唯物主义③不可知论④可知论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说明()

A.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

B.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D.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内容的正确反映中国式过马路,是指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的一种现象,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 走,和红绿灯无关。有人表示:“斑马线存在与否,取决于大家的目的。”与此观 点相通的是()

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B.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6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可见 物质具有以下特性()

①客观性②主观性③可知性④不可知性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基本路线②人脑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②③⑤继2013年之后,2014年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2014年不是对2013年的“复制”,而是在实施重心与操作上有了新变化。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不同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C.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D.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9 “偶然间想起老朋友,就习惯性地打开空间,然而上面显示:‘抱歉,该空间仅对主人指定 的开放’,顿时我愣了,随后,却又淡然了”。之所以“顿时我愣了,随后却又淡然了”从辩证 唯物论角度看是因为()

①世界万事是瞬息万变,无法捉摸的②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美国电影《2012》讲述了在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天空好像被撕裂开了,无数火球 从天而降,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山摇地动的末日景象。而我国有一些民众对此深信不疑,为保平安还做出了卖房、借钱捐款等极为荒唐的举动。这启示我们()

①要服从自然,人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都是极为渺小的②要尊重自然,自然界的各种客观规律都是永恒不变的③要尊重规律,物质运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④要相信科学,自然界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具有客观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航天员需要进行转椅训练,而转椅训练一旦出现呕吐,身体就会产生记忆,下次再上转椅就会出现条件反射。我国第一代女航天员刘洋,为了转移注意力,强迫自己幻想正站在海边欣赏风景,凭着顽强的意志力,终于闯过了这道难关。这佐证了()

①顽强的意志力决定事情的成败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③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④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下列校训或校风与其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B.清华大学:行成于思行胜于言

C.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D.杜克大学:追求知识,坚定信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 误。宽容改革失误是因为()

A.真理往往会超越历史条件B.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C.真理具有反复性的特点D.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是否自主招生”其实一直我国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各抒己见,莫衷一 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②真理是客观的③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④人们对事物认识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013年10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思曼、兰迪·谢克曼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祖德霍夫,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的囊泡运输调控机制。这一发现革命性揭示细胞组织运输的奥秘,为相关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世界性的灾难会影响到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而灾难也往往由于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动荡引起,这因为()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B、联系是普遍的,是客观的C、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D、联系是有条件的据国际天文联合会和紫金山天文台预测,2009年7月22日上午将发生数百年内最为壮观的日全食天象。当天,全食带先后经过了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湖北、浙江北部、上海等地,时间最长持续了6分钟左右,是本世纪最长的一次日全食。国际天文联合会和紫金山天文台对日全食天象的准确预测,说明了()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②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③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中国作家莫言摘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称他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台湾作家龙应台认为,莫言获奖代表着“最泥土的人就最国际”。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系统与要素的统一

③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④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A.①②B.①④C.②④“愚公移山”和““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包含的共同哲理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可以引起质变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

C、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D、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D.③④

21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可能要进入一个紧缩时期,企业要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强化基础管理,做好3至5年“过寒冬”准备。从哲学角度看,企业应

①准备走曲折的路,攻坚克难,勇敢迎接挑战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现实条件的制约

③对未来充满信心,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后劲

④认清经济发展的形势,坐等紧缩时期的消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零和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 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在当今国际社会依然 存在的这种外交思维,从哲学的角度看,是没有看到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统一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4下列俗语中,与“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C.金玉其外,败絮其中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列对古诗词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世界是永恒发展的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矛盾即对立统一

④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矛盾具有普遍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满分50分)

26.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D县注重用文化乐民、育民、惠民。突出文化引领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断丰富新村建设内涵;突出文化特色品位,总体定位“民居风格协调一致,色调清新淡雅”,充分展现地域文化风韵;突出文化成果共享,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突出文化塑造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魂”,提振农民精气神。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D县新农村建设注重文化建设的原因?(10分)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我国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航载人空间站时代迈进;神舟九号飞船实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蛟龙”号的诞生和启用实现了中国古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2012年6月27日11时47分,中国“蛟龙”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 062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结合材料,请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为什么中国人“上天入海”从未停下脚步。(15分)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某校高 二(1)班召开“贯彻十八大精神,建设美丽家园”的主题班会。同学们积极展开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领悟新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我省也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

游美好乡村目标。蒙城县在建设美好乡村过程中,抓好产业支撑这一关键,如××镇园艺村依托“十里桃花,万亩果园”的独特景观,对全村进行总体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二、三产业,有力地推动了美好乡村建设。

请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园艺村建设美好乡村的做法。(10分)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 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高二期中政治试卷 篇5

第Ⅰ卷(单选题)

【本部分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郯城一中秋季运动会②中央电视台“2012福州月·中华情中秋晚会”③2012年11月8日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⑤参加阡陌文学社⑥伦敦奥运会⑦欣赏中国好声音⑧参加保钓游行

A.①②④⑤⑥⑦B.③④⑤⑦⑧

C.①③⑤⑥⑧D.②④⑥⑦⑧

2.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说:“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色彩,“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③从结绳记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3.2012年5月18日,“抗战记忆——重庆人与重庆城”图片展在渝展出,近600张从台湾征集而来的老照片记录了20世纪30至40年代战时重庆的历史,其中部分图片首次在大陆曝光。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②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文化是政治的集中体现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4.在省委的重视下,经过半年多的提炼和群众投票,以“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为内容的“广东精神”于2012年5月9日在中共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向社会发布。广东省委对“广东精神”的重视是因为:

A.先进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D.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5.“一个只能出口机器设备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这一观点启示我们: 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因素③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④积极地向他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从1997年《哈利波特》首部作品诞生至今,其在全球的图书、电影、主题公园等,各种开发价值已超过300亿美元。这启示我们:

A.夯实经济基础,壮大文化产业B.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

C.增强文化实力,提升综合国力D.防止文化渗透,反对霸权主义

7.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中国文化自古就认为世界应是一个和谐整体,这个观念直至当今仍被中国人所继承,成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9.有人认为,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逆反。这说明:

A.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B.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C.文化影响人的生活方式D.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

10.某学生在给母校的毕业留言中写道:进校时随处可见的社团海报给校园带来缕缕色彩,青涩的我怀着憧憬成为“社团人”,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该留言主要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

③校园社团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④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11.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段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个机会让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这说明: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C.终生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D.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需要自觉与主动

12.“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体现了: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13.以下分别是2004雅典奥运会、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2伦敦奥运会的吉祥物。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些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表明:

“费沃斯和雅典娜”“福娃”“文洛克”

A.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B.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D.世界文化具有时代性

1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北宋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可以看出: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元素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

15.晚清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启示我们:

A.要推动各国文化共同繁荣B.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C.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D.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6.“对本国文化了解愈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愈易”。这句话表明:

A.了解本国文化就能了解西方文化B.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C.不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认识西方文化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17.2011年底,山东省美术馆、全省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如果让你就此写一篇新闻稿,最恰当的标题是:

A.满足公民文化需求,提升公民文化素质B.加强文化传播,增强文化渗透力

C.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认同D.展示文化魅力,提高国际影响力

18.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日,也是韩国,日本等国的传统节日,但庆祝节日的习俗各有差异。由此可见: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庆祝传统节日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④传统习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19.2012年6月23日,冀晋鲁豫辽五省“历史文化名村(镇)村(镇)长论坛”在蔚县落幕,为更好保护正一步步被逼进狭小“胡同”的一些具有传统民间文化色彩的古村落带来了曙光。保护古村落:

①它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有利于维护和展现文化多样性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能增强综合国力

③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21.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②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③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中华文化的()

A.包容性B.不平衡性C.同一性D.时代性

24.下列关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正确的是()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民族精神的力量是通过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出来的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5.“众志成城是民族的成熟,百姓高贵是历史的正常。当苦难酿造出大爱大智,更心怀敬畏;祖国永恒,人民至上!”这首讴歌抗震救灾精神的诗体现了()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青年是最有生命力的群体④尊重和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计50分。其中31题10分,32题14分,33题14分,34题12分)

26.(10分)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一些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内容在网上传播,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下面是经过调查后形成的两种观点:

观点A:“让孩子上网会毁了他!”

观点B:“不让孩子上网会耽误他!”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产生这两种观点原因的认识。

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2月1日,“中欧文化对话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幕,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为一方、以欧盟27国为另一方的大型多边文化交流活动,也是迄今为止中欧合作举办的最大规模的文化活动。中国文化部长蔡武强调,中国同欧洲作为在国际事务中有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政治制度虽存在差异,文化上也不尽相同,但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沟通有助于消弭彼此间的误解、促进融合。同时,随着双边关系的不断发展,文化将同经济、政治一道,成为中欧关系的三大支柱。愿通过“对话年”,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中欧人民的心中,并不断生根、发芽,为构筑中欧间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化互鉴的美好未来贡献出不可替代的文化之力。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举办“中欧文化对话年”的意义。(4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中欧之间开展文化交流应注意的问题。(10分)

28.(14分)没有他们,中国不可能有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没有他们,中国不可能实现“保八”的目标;全世界都以敬佩和畏惧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东方的群体,他们的名字就叫中国工人。美国《时代》杂志16日宣布,“中国工人”作为唯一一个群体获得亚军。这肯定了中国工人在苦难面前挺起的不屈的脊梁,肯定了他们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贡献。中国工人入围《时代》人物又一次振奋了民族精神。

(1)上述材料中“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什么?中国工人为什么要挺起“不屈的脊梁”?、(2)(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

29、(12分)材料一:各国之间无论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各有自己的特性和优点,应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一个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多姿多彩的世界。

材料二: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全球范围内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方便、快捷,各国文化交流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什么观点?

高二文科政治期中测试卷 篇6

井都中学2012-2013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高二政治 文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11年8月8日,第九套广播体操正式发布。新中国成立60年,广播体操曾经是政治、曾经是暗示、曾经带有色彩,也曾经是国家主义“身体政治”的浓缩物。最终,每一套广播体操都在不经意间化为所在时代的符号。这体现出()

A.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B.文化反映政治并决定政治的发展

C.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D.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2.2011年5月17日,重庆市委书记***在会见“石油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总队一行时指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仅不过时,而且正当时,重庆正处在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这是因为()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优秀文化具有永恒性,其内涵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改变 ③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不同的实践产生的文化不尽相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2011年5月14日闭幕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成交活跃,总成交额达到1084.34亿元,合同成交额达到348.72亿,文博会在推动出口和交易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这说明:()

A.文化对经济具有决定作用B.文化与经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D.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国产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孩子和年轻白领中迅速走红,有人喜欢临危不乱的懒羊羊,说做人要做懒羊羊;有人喜欢灰太狼,说要学习灰太狼屡败屡战的精神。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B.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C.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影响、塑造着人D.文化环境决定人的思维方式

5.巴金说,他在散文创作上主要受中国古今散文优秀传统的影响。他儿时背诵的《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散文是他从事散文创作的“真正的启蒙先生”。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灵感

D.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6.2011年8月13日,张女士给《羊城晚报》打热线电话称,她的小孩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满口都是“偶”(我)、“酱紫”(这样子)等网络-1-

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词。“亲,这里是青海师范大学接待处!”2011年8月30日,青海师范大学的女生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标语,迎接新生。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B.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C.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接受是消极被动的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举办的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使意大利

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戏曲、木偶、皮影等,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持续亮相。

据此回答7-8题。

7.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举办,有利于()

①不同民族文化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②缩小甚至消除中意两国文化的差异 ③我国在文化交流中的取长补短,实现文化创新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8.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的稳定性B.鲜明的民族性

C.鲜明的时代性D.明显的优越性

9.2011年的6月12日是我国的第六个个“文化遗产日”。重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大价值在于它()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是:()

①商贸活动②网络互动③教育④人口迁徙⑤红色旅游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

11.(2011年高考山东卷)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

A.革新文化传承方式B.推动教育信息化

C.全民学习、终身学习D.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13.筷子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中国人爱用筷子是对______的继承。()

A.传统思想B.传统文艺C.传统习俗D.传统建筑

14.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地域特色被淡化。而重庆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重庆城。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15.儒家思想“和”的精髓在今天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新时期要发挥儒家文化的作用,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儒家传统思想。正确的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正确处理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④以外来优秀文化改造本民族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6.费孝通先生说:“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人为”的文化必须源于生活,“为人”的文化能够更好地造福生活。没有生活的哺乳,文化创新难免营养不良,乃至枯萎败亡。材料说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进行文化创新必须要博采众长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7.在2011兔年春晚上,小品《同桌的你》说的是同学间的真情,《美好时代》描述的是彩票投注站站主讲诚信的事情,《午夜电话亭》反映的是夫妻间产生的误会,《“聪明”丈夫》讲述的是为了得到厂里奖励的房子而闹假离婚的故事。这说明()

A.社会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作的主体

C.文艺创作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一种直接反映

D.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使文艺创作更加完美

18.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19.现代中医药学在保持独特配方和精选药材的前提下,吸收了西方药学的一些优点,采用先进工艺,制成了中成药。中成药的制成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20.近年来,湖南省攸县依托“乡村大舞台”,在各乡村开展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类文化活动。“乡村大舞台”真正让农民“舞”起来。这体现了()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文化创新必须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③人民群众创新并享用文化

④只有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才能实现文化创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1.以下能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选项是:()

A.汉字和史书典籍B.传统建筑C.传统思想D.传统文艺

22.中国人喜欢喝茶,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不同。例如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而四川人则喝大壶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这说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23.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4.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是指()

A.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B.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C.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积极文化

25.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2011年5月6日至8日在成都市举行,本届论坛目的之一是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而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文化角度看()

①两岸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两岸文化都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④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6.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A.伟大的民族精神B.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C.爱国主义精神D.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27.“神州”九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中国发射“神州”系列飞船的目的是和平利用太空,为人类谋福。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

A.自强不息爱好和平B.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自强不息D.团结统一勤劳勇敢

2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代诗人王勃的这句名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

A.自强不息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D. 团结统一

29.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中华民族面对灾难奏出的时代最强音。这表明()

A.中华民族精神就是抗震救灾精神

B.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C.中华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D.中华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30.在某班一次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讨论中,小王同学在发

言中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一切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外来文化。该发言()

①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②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都有精华和糟粕③承认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④正确地回答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径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打造低碳生活,人人有责,人人有益。其精髓在于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使之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的自觉行动。打造低碳生活,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如某校组织学生观看正在全球热映的电影《2012》。该片讲述的是人类经受的因全球变暖等原因而引发的末世浩劫的故事:通过描述城市遭受的虚拟浩劫,使人震撼、让人警醒,提高了人们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在解决气候变暖问题上政府应扮演的角色的认识。

请你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材料的认识。(10分)

32.材料一: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像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设计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奥运会会徽。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向世界各国来宾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让他们切身了解了中国,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材料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中国感到骄傲,让世界为之惊叹。市民甲:太棒了!一幅卷轴在“鸟巢”中央徐徐打开。光影变幻中,展现出一幕幕风格各异、气势磅礴的“中国画卷”,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风采。学生乙:和平、和睦、和谐,一个“和”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外国游客丙:富于创造性的开幕式,通过现代技术,将民族特色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在一起,真是太神奇了!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各国在举办奥运会时,为什么要设计具有本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奥运会会徽?(8分)

(2)结合甲、乙、丙三人的观后感,你认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12分)

33、21世纪中华大地遭遇了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天灾无情,人有情。在抗雪救灾和抗震救灾中锤炼和升华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的强大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在灾后重建以及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必须百倍珍惜、大力弘扬。

上一篇:我的好朋友作文500字 阳光少年下一篇:2020公司人事经理个人工作总结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