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观察(推荐13篇)
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观察
文/杨彦源
摘 要: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小学作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情。
关键词:小学作文;有序观察;联想观察;观察日记
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小学作文也注重让他们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以,作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我们教师要引导孩子们走出去观察自然现象、体味生产生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教会学生观察进行了分析。
一、培养观察习惯
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敏感,好奇心强,尤其对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有较浓厚的探究兴趣,总爱寻根究底。直观具体、色彩鲜艳、形式新颖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针对这些特点,我常常给他们提示一些具体的观察范围,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所能理解和感兴趣的事物。
例如,在指导写《记一次参观活动》的作文时,正赶上学校搞秋游“家乡植物园”活动,我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作业:游览中自选一种你喜欢的植物,认真观察它的形状、颜色以及生长特点,回来后画下来在班里展览。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在观察中看得可仔细了,有的学生摸一摸,闻一闻,有的拿笔记一记,还有的拿软尺测量植株高矮、粗细、花叶的脉络等。第二天,一幅幅逼真的作品诞生了:“红背桂”“七叶葵”“仙人鞭”……真让人目不暇接。有了观察素材,大家的写作激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写出的精彩片段真让我爱不释手,这时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不但减轻了他们的负担,而且给了他们无限的乐趣。
二、拓宽观察范围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我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如“拔河比赛”“击鼓传花”“知识竞赛”等,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活动之后,引导他们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篇《我爱母校》的作文之前,为了加深学生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的印象,我在班里开展《校园一角》摄影比赛,让学生在校园中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行动起来,背上相机,走遍校园去选景,选角度,还真像个小摄影师的样子。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的足迹,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学生的眼底,照片出来了,学生的作文也有了素材。之后,每人选出3张优秀的.作品参赛。参赛时要求学生以《夸夸我的学校》为题,在班会上介绍校园环境或设施。()他们精彩纷呈的演讲,的确出人意料,达到了身临其境的境界,使我不可思议。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实践,我切实感受到:花点功夫,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三、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我利用一些电教手段,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1.有序观察
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总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观察活动也是如此。我在指导三年级同学写《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一文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小白兔》的视频。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观察小白兔的外貌特征。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观察,观察小白兔外形时,采用定格视频方法,把最能显示小白兔样子的视频定下来,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大声说:“全身雪白,真惹人喜爱”.然后我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头到尾,从左到右,由远到近地进行观察。指导过程中,强调观察的顺序。各部分仔细观察之后,再把视频完整地放一遍,配上音乐和旁白,引导学生议一议辩一辩,从整体上加深观察印象,最后练习写作。
2.联想观察
观察能力的提高实质上是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记忆能力综合运用的结果。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学生有了浓厚的观察欲望,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我就在指导他们提高观察质量上下功夫。平时,我在讲读课文时,多用投影,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象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根据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练习写作,这样写出的作文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
四、坚持写观察日记
仅仅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了观察的方法,还不等于形成了观察的习惯。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写观察日记就是培养观察习惯的一种好方法。从低年级开始,每天让学生都从自己的生活环境里选择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事情写出来。具体写一篇日记时,可以运用一两种观察方法,而且观察应以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为主,一般是从整体到局部,抓顺序、抓特点、抓联系,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充分观察、思考,在展开联想的情境中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照实写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只有不懈的长期坚持,随着年级的增高,由每天的一两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延伸到写500字左右的作文,才能达到小学阶段的作文标准。
总之,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离不开细致的观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要求学生有序地对事物进行观察,细致地描绘所见事物,用心琢磨和体会,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万开慧。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12)。
一、培养观察习惯
小学生年龄小, 对事物敏感, 好奇心强, 尤其对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有较浓厚的探究兴趣, 总爱寻根究底。直观具体、色彩鲜艳、形式新颖的事物, 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针对这些特点, 我常常给他们提示一些具体的观察范围, 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所能理解和感兴趣的事物。
例如, 在指导写《记一次参观活动》的作文时, 正赶上学校搞秋游“家乡植物园”活动, 我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作业:游览中自选一种你喜欢的植物, 认真观察它的形状、颜色以及生长特点, 回来后画下来在班里展览。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在观察中看得可仔细了, 有的学生摸一摸, 闻一闻, 有的拿笔记一记, 还有的拿软尺测量植株高矮、粗细、花叶的脉络等。第二天, 一幅幅逼真的作品诞生了:“红背桂”“七叶葵”“仙人鞭”……真让人目不暇接。有了观察素材, 大家的写作激情一下子被激发了, 写出的精彩片段真让我爱不释手, 这时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留心观察生活, 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 不但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而且给了他们无限的乐趣。
二、拓宽观察范围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 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我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 如“拔河比赛”“击鼓传花”“知识竞赛”等,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活动之后, 引导他们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例如, 在指导学生写一篇《我爱母校》的作文之前, 为了加深学生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的印象, 我在班里开展《校园一角》摄影比赛, 让学生在校园中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行动起来, 背上相机, 走遍校园去选景, 选角度, 还真像个小摄影师的样子。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的足迹, 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学生的眼底, 照片出来了, 学生的作文也有了素材。之后, 每人选出3张优秀的作品参赛。参赛时要求学生以《夸夸我的学校》为题, 在班会上介绍校园环境或设施。他们精彩纷呈的演讲, 的确出人意料, 达到了身临其境的境界, 使我不可思议。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实践, 我切实感受到:花点功夫, 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让他们有话可说, 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 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三、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 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 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 我利用一些电教手段, 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1.有序观察
人们从事一项活动, 总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 观察活动也是如此。我在指导三年级同学写《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一文时, 我从网上下载了《小白兔》的视频。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观察小白兔的外貌特征。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观察, 观察小白兔外形时, 采用定格视频方法, 把最能显示小白兔样子的视频定下来, 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大声说:“全身雪白, 真惹人喜爱”。然后我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 从头到尾, 从左到右, 由远到近地进行观察。指导过程中, 强调观察的顺序。各部分仔细观察之后, 再把视频完整地放一遍, 配上音乐和旁白, 引导学生议一议辩一辩, 从整体上加深观察印象, 最后练习写作。
2.联想观察
观察能力的提高实质上是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记忆能力综合运用的结果。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 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 使联想与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学生有了浓厚的观察欲望, 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 我就在指导他们提高观察质量上下功夫。平时, 我在讲读课文时, 多用投影, 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 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 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 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 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想象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 根据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练习写作, 这样写出的作文才可能是内容丰满, 具体而生动的。
四、坚持写观察日记
仅仅认识到观察的重要, 学习了观察的方法, 还不等于形成了观察的习惯。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写观察日记就是培养观察习惯的一种好方法。从低年级开始, 每天让学生都从自己的生活环境里选择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事情写出来。具体写一篇日记时, 可以运用一两种观察方法, 而且观察应以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为主, 一般是从整体到局部, 抓顺序、抓特点、抓联系, 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充分观察、思考, 在展开联想的情境中去发挥自己的才能,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事, 照实写出来, 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只有不懈的长期坚持, 随着年级的增高, 由每天的一两句话到写一段话, 再延伸到写500字左右的作文, 才能达到小学阶段的作文标准。
总之,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就必须要求学生有序地对事物进行观察, 细致地描绘所见事物, 用心琢磨和体会, 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摘要: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 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小学作文教学中, 广大教师应该打开窗户, 让沸腾的社会生活, 奇异的自然现象, 映入学生的脑海, 丰富学生的感情。
关键词:小学作文,有序观察,联想观察,观察日记
参考文献
[1]万开慧.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 2008 (12) .
一、强化引导,激发情感,培养观察的习惯
1结合阅读教学,唤起学生重视观察
加强多方引导,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多看多想,不断充实知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机会,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优质、精悍的范文,以便于让学生模仿、学习和借鉴,并结合有关范文,指导学生抓住新情况、新气象,展开细致描写,启发学生发现特点,把握特点。从中学习怎样观察和怎样记叙、描写、议论等,确保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达到所写者小,所见者大。有意识地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观察。在生活中,有些小事、平常事,并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高、大、全和真、善、美,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就会稍纵即逝、一闪而过。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通过对“一件小事”的理性分析,讲清“小事”不“小”。由此启发学生,只要重视观察、善于观察、深入开掘,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事也可以表现出不小的主题来。
2结合观察实际,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初中生观察事物,难免会顾此失彼、厚左薄右,为纠正这一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笔者在指导学生写《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一文时,就找到了《小白兔》的录像。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观察小白兔的外貌特征。之后,指导学生。按照顺序进行全面的观察,观察中把握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当学生观察白兔外形时,笔者就将录像中最能显示小白兔样子的镜头定格下来,然后在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头到尾、从左到右、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观察。指导过程中,强调观察的顺序。各部分仔细观察之后,再把录像完整地放一遍。配上讲解和音乐,从整体上加深观察印象,最后训练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3结合具体活动,推进学生深入观察
为了有效结合具体活动,推进学生深入观察,笔者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推进学生深入观察。像“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同时,为了强化学生对熟视无睹的陌生的校园的印象,笔者就让学生写了一篇《我爱我的学校》的作文。在班里开展《校园一角》征文比赛,每个小组选出3篇优秀的范文,在全班进行宣读。在此基础上,利用上课五分钟,在学生中开展《我喜欢的学校》演讲比赛,在班上介绍校园里学生最喜欢的环境、设施以及其他事物。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都行动起来,带着任务、用自己的慧眼,以细致的目光,走遍校园,将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眼底,真正写起作文来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了。
二、强化指导,丰富途径,教会观察的方法
1以实例分析为重点,教会学生观察
一方面是由点到面。观察必须“细”而不能“粗”,若是走马观花,只能见大不见小,写出来也难免一般化。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发现特征,辨别异同。比如观看拔河比赛,必须要仔细观察每一个人,只有把每一个人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都看得分明,写“记拔河比赛”才能写得细腻、全面、逼真。很多学生写有关动态活动,往往写成“概况介绍”,主要是由于没有细致观察的缘故。另一方面是由分到合。观察任何事物都要“化整为零”,从各个侧面去看。笔者带领学生去观察银杏树,但是有的学生就是看了半天,写出来的“银杏新姿”却既无“新”意又无“新”姿,都是些老套的词语,如“高大”“茂盛”之类,凡是大树均可适用的,原因就是没有细致观察树的于、枝、叶、皮、果等方面。
2以生动联想为基础,放大学生观察
初中学生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言之无物、空空洞洞、老旧俗套。只有抽象的、概括的介绍,反映不出个性,再现不出特征。而初中生天真活泼最富想象力,只要正确诱发他们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必然有神,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因此,要引导学生多欣赏优美句子,多启发他们想象,巧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想象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写出文章来才能具体、生动、丰满、形象。比如写人,要能够通过察言观色、听话听音等来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够通过神态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反映人物的心、神、声、貌等等。
3以典型引路为抓手,教会学生观察
摘 要: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关键词:数学 教学方法
探索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习总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等等。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考察数学的特点
关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①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形状实物的诸多性质(如天然属性、物理性质等)。因此,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②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③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数学之应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
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同化),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顺应),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如此不断往复,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分析和理解,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可概括出以下3点:①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主要是语言)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言语交流的机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②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③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确立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4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
小学生父母教会我的作文:要孝顺,要尊敬长辈
9月1日晚上我看了《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主持人共给我们分别讲了“孝”、“礼”、“爱”、“强”的故事。“孝”就是尊敬长辈。“礼”就是讲礼仪,懂礼貌。“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生命。‘强”是自强不息。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叔叔骑着他专门为他爸爸坐着舒适而改装的摩托车,去周游全国的故事。他爸爸已经75岁了,没有出过门,坐汽车会晕车,所以只有坐摩托车出游。虽然一路很艰辛,但是他们觉得很快乐。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爱学习,爱他人,爱生命,学会孝敬父母,自己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不让父母在工作之余为我的学习操心。
1·在教学开始的讲解示范中,除全面介绍投掷技术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外,着重说明投掷运动技术所要求的用刀顺序,使学生明确概念,形成正确的运动技术表象,同时,教师可提示投掷练习中易犯的错误不能全身协调用力,让学生在练习前就做好预防错误动作的思想准备。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练习程序,着重掌握好如蹬地、转体、挺胸等的基本技术环节,其中特别要注意教会学生如何做好正确的左侧支撑动作,对此教师可采用一些如帮助学生在铅球出手前瞬间顶住左髋和左肩的办法辅助其练习。在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些基本技术环节前,不要让学生过多地进行完整的投掷练习,以免其只想把器械投得尽量远而盲目用力,破坏了正确的用力顺序。
3·在学生掌拉好各基本技术环节后,可让其进入完整的手持器械的练习,但应限制学生在练习中的用力程度。可采用在拍掷区内划限制线的方法,要求学生每次练习都把投掷的远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把练习的重点放在体会正确的用力顺序和全身的协调用力上,这样就可避免破坏学生已经形成的正确的基本技术环节的动力定型,逐渐特分解练习中习得的技术动作迁移到完整的投掷练习中去。
关键词:题设特征,隐含条件,内在联系,逆向条件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经常有这样的反映:公式、定理都已经熟悉, 老师讲解的每个内容都已经听懂, 但在做习题时, 总有部分习题有着无从下手的感觉。其实, 解题难的真正原因是这些学生不会真正意义上的“审题”。正确的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怎样教会学生正确“审题”, 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分析题设特征, 寻找解题关键
(一) 从题目数字特征中寻找解题关键
有些数学问题中往往蕴含着一些数字特征, 如三条线段a、b、c的长度如果满足a∶b∶c=3∶4∶5, 则蕴含着这三条线段能够成直角三角形, 若满足, 则表示这三条线段构成直角三角形, 且一锐角为, 等等。仔细观察题目中的数字特征, 能帮助我们找出解题思路。
分析仔细观察, 这些被开方数存在一定的关系:
分子可以分解因式, 而分母拆项后则是分子的两个因式之和, 因此利用倒数的性质可达到裂项、分解、约分、化简的目的。即:
(二) 从题目结构特征中寻找解题关键
有些数学问题中往往隐含一些结构特征, 数学问题中都有这样那样的关系式, 注意观察关系式中的字母、数字、数式等在结构上的特征, 往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2已知4个方程
(1) x2+x-2=0 (2) x2+2x-3=0
(3) x2+3x-2=0 (4) x2+4x-5=0
按此规律, 写出第100个方程:_____。
分析二次项系数都是1, 一次项系数都为正, 常数项都为负, 且常数项的绝对值比一次项系数大1, 更重要的是常数项可以分解成两个数-1与n+1的积, 而一次项系数正好是这两个数的和, 所以第个方程为:
n2+nx- (n-1) =0
二、挖掘隐含条件, 化显为隐
有些看似容易但很难解的题目, 有时是无从着手, 有时是解到一半而无法继续, 究其原因, 是没有挖掘出题目的隐含信息。
(一) 从题目的语言文字中挖掘隐含信息
我们可以从题目的语言文字中挖掘隐含信息, 寻找解题关键。
例3已知实数a、b、c满足a=6-b, c2=ab-9, 求a=b。
分析因, 联想到韦达定理的逆定理, 知a、b是一元二次方程x2-6x+c2+9=0的两根。
∵a、b、c都为实数, 这就隐含了方程x2-6x+c2+9=0有两个实根这一条件。
故方程x2-6x+c2+9=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即a=b。
(二) 从题目所涉概念、定义中挖掘隐含条件
例如我们可以从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方程、不等式有解的条件中挖掘出隐含条件。
分析此题用常规的方法很难求解, 但如果能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挖掘出隐含条件:x-999≥0, 即x≥999,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解由已知得x-999≥0, x≥999, ∴x-1>0
所以x-999=1, 最后解得x=1000。
(三) 从结论中挖掘隐含条件
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是“怎样解这道题”的两个信息源, 有些题目的结论中往往隐含一些条件, 需要我们去挖掘。
例5求方程|x-2y-3|+|x+y+1|=1的整数解。
分析要求整数解说明、都是整数, 从结论可知, 原方程等价于
三、寻找题设和题设、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寻找解题突破口
数学问题的题设和题设, 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时不能一眼就看出来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综合分析才能挖掘出来, 只要挖掘出这样的内在联系, 就能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例6如图1所示, 直线y=3x+3与x交于A点与y轴交于B点, P为第四象限内一点, 连接BP, 点Q (x, y) 为线段AB上一动点, 过Q作QD⊥PB。若QD=n, 问是否存在点P使y+n=3, 若存在求直线BP的解析式。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分析对这个问题很多同学无从着手, 但如果仔细观察和分析, 不难找出题设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直线y=3x+3可得A (-1, 0) 、B (0, 3) , 有OA=1, OB=3;又因QD=n, 由y+n=3可知y=3-n, 也就是Q点的纵坐标等于OB-QD, 这就找到了题设y+n=3与QD=n、OB=3之间的联系。所以只要过Q作ON⊥y轴于N, 就能够证明BN=QD, 再证明△BQN≌△QBD, 设BP与x轴交于E, 得到∠EBA=∠BQN=∠BAE, 推出EB=AE。再设OE=m, 则BE=AE=1+m, 然后在Rt△BOE中由勾股定理列方程:32+m2= (1+m) 2, 从而求出E (4, 0) , 后面的思路就简单了。
四、巧用逆向条件, 创造解题条件
有些数学问题, 如果从正面思考难以奏效时, 可以尝试从反面入手, 打破定式思维, 巧用逆向思维的解题策略, 往往能解决问题。
例7函数y=x2+ax+b, a、b为实数, 且-1≤x≤1, 求证:|y|的最大值。
此例通过假设不成立, 创造了-1≤x≤1时恒成立这一能够推出矛盾结论的有利条件。
五、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是就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课堂上大部分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教师代替完成的,学生提出问题多是在教师的问题解决之后,往往也是极个别的学生有疑而问。问及老师们为什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许多教师认为学生提的问题五花八门,不解决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解决吧,有些问题与本课目标相去甚远,影响教学进度。究其根源,是长期以来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了学生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的缺失。由此看来,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是语文教师值得探索的课题之一。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呢?我认为可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从文章的标题处发问。文章的标题与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标题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主题,或提供文章线索,或设置悬念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紧扣文章的标题发问。紧扣标题发问一般可围绕标题或标题中的重点词展开。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可就“背影”展开疑问,如:谁的背影?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样的背影?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可引导学生抓住“故乡”一词以“____故乡、____故乡、____故乡”的填空形式设疑。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标题,学会就文章的标题发问,既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找到阅读的切入口,又有助于学生认识标题的类型和作用,掌握一些为文章自拟标题的思路和技巧。
从整体感知的角度发问。任何一篇文章,我们都可以从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特色三个角度发问,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如何来写”。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避免出现阅读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同时还可以将这种阅读的收获,运用到写作中,从而提升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构思的能力。
从文体的角度发问。不同的文体,问题的类型是不一样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熟悉几种常见文体的特征,并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去发问。比如:叙事性文章,我们可指导学生从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人物特征、揣摩写人叙事方法等角度去设问;而说明文贝4要从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方面去发问;议论文则着眼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方面发问。指导学生从文体的角度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握各种文体的阅读规律,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从比较的角度发问。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比较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三篇散文,联系三篇作品的写作背景,说出它们在选材、立意、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总结鲁迅先生散文的写作意图和写作风格;将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如比较《孔乙己》与《范进中举》,通过分析主人公的遭遇以及小说主题方面的异同点,使学生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前后态度的变化,《故乡》中环境、人物外貌、人物性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前后变化的比较,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人物形象特征,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语文教材中可比较的方面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问,从而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从文章的异点发问。所谓异点,就是与众不同之处。包括:(1)文中表达方式、人称、情感突然转换之处。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议论、《看云识天气》中的描写、魏巍《我的老师》中人称由第一人称到第二人称的陡转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就这些地方发现疑问,探究其妙用。(2)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如《孔乙己》中“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风筝》中“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却了……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等。前句中的“站着”与“穿长衫”,后句中“弟弟忘却”与“我只得沉重”都令人感到好像是自相矛盾的,但实际上正是作者的别具匠心之处,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类似的地方,发现疑点。(3)“张冠李戴”之处。如杨绛《老王》中“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的镶嵌在门框里”中“镶嵌”一词,本来形容物体的,在此却用来写人,体现了作者的用笔之神,类似情况也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疑问。对于教材中的异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据此发问,这样会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联系学生自己发问。就是引导学生读出自我。李镇西老师在阅读教学方面一贯倡导让学生“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他说:“所谓读出自己,是指通过阅读文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还说:“说穿了,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自己摆进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提出问题。如阅读莫怀戚的《散步》,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一家三代人相处的感人故事而提出疑问;阅读《羚羊木雕》,可以引导学生与文中的“我”换位思考设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多角度联系自己提出问题,是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通道,将文本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或行为。
四川省苍溪实验中学校康元洪
邮编:628400电话:0839-5231215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就历史学科而言,如何教会学生会学历史、探讨学法指导的教学路子是广大历史教师最近切的愿望。现将自已工作中的点滴经验予以奉献,以求赐教。
一、努力建立理论支柱,明确学法指导的意义
为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适应教育迅速发展的要求,师生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有关理论,树立理论支柱,理解学法研究的意义。
1、“教会会学”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
教会会学,“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掌握学习”则是现代教学理论的重要思想。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现学习”原理,就是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已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末知晓的事物。所以,国外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定义为“学会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具有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已会读书,才能终身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2、“学会会学”是衡量现代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末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像条无形的绳索紧紧捆绑着学生的手脚。“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统治着大多数课堂。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驱动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成为许多学生的生活模式。20世纪。世界科学家把机器变成人――机器人,而我们教学方法却把人变成机器――人机器,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可怕的失误。更可悲的是学生陷入这种封闭性教育氛围中,不能自拔,无法解脱。因此,他们体验不到自学的欢乐和独立学习、工作的艰辛,更严重的是我们赖以栖息生存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时期,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总量在数年内成倍增长,时代要求更高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获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商品经济的大潮荡涤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已生存的能力到人生的海洋里搏风击浪,于是学会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需求了。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作为一个兴邦立国的对策。因此,只有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不会变成新的“文盲”,才能造就建设“现代化”的时代新人。
3、“教会会学”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会会学首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自学能力是指运用旧知识去独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除了包括阅读能力外,还包括记忆能力、归纳能力、理解应用能力。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再生力”,才能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是
现代教学方法中一个基本原则,它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教学中,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它与接受式教学根本区别就是就变学生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休作用,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区。
二、认真落实具体措施,不断揭示学习规律
历史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手段。它既包括各科共有的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也包括历史特有的基本方式,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具体说来历史学法是由历史学习内容、学习技能、学习过程、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训练方法所组成的。所以,在指导学法时,即要把握其整体性,也要注意指导的有序性。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坚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在教给学生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相机诱导,渗透学法,以达到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这样就使学法指导成为溶于教学内容的血浆,成为促进教学目标圆满实现的动力。
1、紧扣教材,指导学法。
教材不同,学法也不一样,没有统一的“学法”模式,即使同一内容,因学生对象、教学条件不同,学法也不尽相同,关键是揭示客观而普通的学习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揭示学习规律。从宏观上讲,新编九年制义务教材与原教材区别很大,所以,在教法与学法指导上两者是不能相同的,前者适于教师讲述,后者则需要教师引导、点拨。从微观上讲,具体到一册、一编、一章、一节也各有其法。从高中开始,先要教给学生学习掌握五册书总的学习的方法,进而教给学习一册、一个单元、一编、一章、一节的方法。世界史只要先教给学生掌握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概况,了解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历史,其余的国家让学生举一反三就可以。
2、注意过程,概括学法。
学习本身和学习个体的复杂性,决定着我们不可能全然照搬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学生不同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灵活地调控或变换教学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达到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论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不满足于只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能说出正确的结论,而是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合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的指点,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对学习对象逐步提高认识层次。从总体上看,对学习对象的认识,一般可指导学生分感知、理解、应用几个阶段来学习。例如对整个的学习过程,可以给学生这样归纳、指点;自读预习――课堂理解――作业运用――复习归纳――自测考试。而对一节课,一般可以从阅读角度指点学习过程;初读了解大意与重点――精读分析理解――再读概括、总结运用。也可以从教学内容结构上指导学习;整个历史的发展五个阶段,掌握知识构图,从目录了解全册内容结构网络,从纲、目知识,去掌握一章、一节内在联系。对于一个问题来说,要指导解决具体过程和一般规律,绝不能简单地告诉结论。如历史事件都由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与作用诸因素构成。从教与学的关系看,教师“教”的教程,实际上应是向学生指点“学习步聚”。教师可以把自已获得知识的过程告诉学生,也可以直接指点学生怎样一步步学习。
3、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思路受阻的时候,教师要做出示范,展示学法,以法获知,供学生仿效。教师讲课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训练,让学生掌握几种学习方法,再运用这种方法,先获得课本的知
识,再获得课外历史知识。其次教师也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简单的模仿学习方法到较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梳理系统知识的学习方法,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等等。所以,教师的示范做法,除直接向学生现场演示自已的学习方法或具体介绍自已的学习操作外,还可以运用优秀的教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方法,把“教法”转化为“学法”,把教材转变为“学材”。
4、培养能力,迁移学法。
学习方法指导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即要使学生具有学习的技能技巧,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独立自学本领。具体地讲可以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1)组织能力:如制定学习计划,安排课内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课堂讨论,编写提纲与自测题等等。
(2)获得信息的能力:除了在课堂上获得信息外,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从工具中取得,对学生知识不断总结归纳也是一种重要途径。在信息社会里,只知道堆积大量的信息,不善于对比归纳,不善于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是不行的。即使堆积信息很大,但利用率是不会高的。华罗庚教授讲,学习过程是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在以课本顺序学习完历史之后,以专题或国别史进行综合学习,就是由厚到薄获得知识的途径。它也可以通过划分单元,归纳问题的单元问题式;分析异同列表比较式;分析层次,形成网络的网络串联式,以及以上几种的混合式等。
(3)智力活动的能力:识忆、理解、鉴赏、创见、质疑等等,会用旧知识开发新知识的能力。
(4)阅读能力:加强读书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通读本领。具体地说,如:提供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学,教给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求学生读书时手不离笔,做到划线(重点)、旁注、质疑、整理(笔记),不要只记知识或观点,要史论统一,也可以粗读后再细读;注意读中示范,比较难懂的内容师生一起分析归纳。
5、改进教法,激活学法。
学会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着我们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此,可采取以下几种教法:
(1)课前演讲。在每节课开始时,让学生上讲台讲述他们在课前查阅资料、精心预习的情况,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登台表现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现和口头表达能力。
(2)师生对话。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适当的问题,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已预先设计好的轨道。
(3)轮流问答。要求老师一要研究所要提问的问理的性质,把复述性问题与思维性问题区分开来,并进一步区分问题的难易程度;二要研究所提问题的兴趣性;三要研究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同学不按顺序无规则的跳跃性轮答。
(4)课堂讨论。讨论法运用得好,即可以使不同程度和水平的学生相互启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的好习惯。
6、开设第二课堂,在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学法。开设第二课堂,积极营造历史学习的氛围,在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进一
步提高学生会学历史的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能力,更利于中学生将历史和现实完善地结合在一起,增加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二课堂的专题讨论,中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会学历史的激情能力将会空前提高,也超越了过去传统的唯“书”为上,唯“书”为准,将精彩纷呈的个性化思维臣服于“标准答案”的局限,中学生乐学、会学、活学历史的能力将得到飞跃,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另外,历史学法也包括学习心理的学习习惯两部分内容。因为历史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即包括学生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历史知识的认识活动,也包括感情、意志性格等意向心理运动。要有效地掌握学习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踏实训练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历史学习活动。学习习惯也与学习方法有密切关系,它是在学习活动中长期采用某种方法形成的,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在读书、解题、识图活动中要注意对方法指导,并严格要求,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二年级时,我做什么事都粗心大意,不去认真对待,学习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成绩一直上不去,我想:也许我的学习就会这样了,再努力什么的也是白费功夫!我对自己已经放弃了,做事也就变得应付起来。
有一次,我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我的脚刚一迈进家门,就感觉到有事要发生。这时,我抬头望着爸爸,他那平时还算温柔的神态已经烟消云散,我顿时紧张了起来,爸爸用愤怒的眼神瞪着我,怒喝道:“吃完饭,到客厅来!”我惊恐万分地跑回屋里,用钥匙打开最底层的抽屉一翻,卷子不见了!“完了!被发现了!”我嘟囔着,一下子瘫坐在床上,脑海中
吃晚饭时,我不敢抬起眼睛看爸爸,心里想:完了!我是躲不过这场暴风雨了!我微微抬头瞟了一眼爸爸,只见爸爸气得连筷子都拿不稳了,当爸爸的目光搜索到我时,我更加紧张了,忙把饭往嘴里送,
小学生作文大全
吃完晚饭后,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客厅挪动,只见爸爸已经坐在沙发上等我了。我低着头向爸爸走去,时不时抬起眼睛看看爸爸,担心他下一秒就揍我。
爸爸看看我,不满地闭上眼睛,轻轻地摇了摇头,深深吸了一口气,又长长地吐出来,走到我身边,摸摸我的头,温柔地说:“原来你就只有这点能力啊!”顿时,这句话就像一把华丽而温柔的刀子,慢慢地插进我的心中,比挨打更疼。一字一句都像一把尖利的匕首,扎得我透不过气来。我心想:我不只有这点能力,但我让爸爸失望了。
从此,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成长。这句话就像一个警钟时刻提醒着我。
一、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但在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贯彻与实施。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牢记“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是叫学生学”(陶行知语)。应该改变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监控下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应当给学生留有思考和选择的机会,提出学习的问题,确定学习的目标。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写完课题后,问学生对于分数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想知道分数怎么读,怎么写;有的学生说想知道分数表示什么;有的说想知道它为什么叫分数。这时教师从学生想知道的问题中筛选并整理出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的做法,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差异,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这正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允许学生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式也存在差别。比如,有时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则更喜欢与人交流;有的学生喜欢按一定的程度学习,有的学生喜欢独树一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稳定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我们不应该强求一律,应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如上面提到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特征。有的学生喜欢从现实的具体问题出发认识分数,有的学生可能更愿意与同学交流。教师应允许学生按自己选择的方法进行探索,这种做法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空间,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3、培养学生调控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不应由教师整齐划一地去硬性规定。因为即使是相同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所需要时间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有差异的。过去教学“9加几”时,教师要求学生统一用“看大数、拆小数”进行计算,即使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提倡按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学生的方法往往被认为是“不好”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自主学习,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包括用不好的方法计算。所以教学“9加几”时,应让学生感到,选择那种计算方法不是课本说了算,也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学生自己说了算,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
4、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了这个教师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如当学生独立探索到4分钟时,教师发现有几位同学还没有完成任务,便延长了1分钟,然后用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索结果并进行验证。这位教师先后给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时间达到20分钟,占总时间的近50%。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
二、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的现状,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缺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合作精神欠缺,交往能力差。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互相沟通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的组织合作学习应规范操作:
第一、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想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
第二、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没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这种平等合作的意识。
第三、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
第四、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提出后,只给了1分钟的合作时间,不少学生是无论如何不能都得到交流的机会的。
三、机械的学习现状,培养探索实践能力
综观国外教育,都十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能力,就应该研究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况,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从这个定义我们可知,探究的主题既可以是学科领域的,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三个目标。
关键词:技工学校,可编程控制器教学,可编程控制器,设备维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微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工业自动化进程中, 可编程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以下简称PLC) 得到迅速普及, 由此PLC作为一种通用的工业自动化装置, 由于其操作简便, 易于掌握使用, 技术性能稳定, 运行可靠,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PLC是从早期的继电器逻辑控制系统发展而来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已成为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要产业, 在我国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轻工、汽车及文化等各种行业。当前, PLC在国际市场上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工业控制畅销品, 用PLC设计自动控制系统也已成为世界潮流。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为了适应PLC日益广泛的应用形势, 近几年, 中等职业学校电气专业普遍开设可编程序控制器 (PLC) 课程。
1. PLC设备维护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机械行业已经从机械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加工手段已经由技术型向智能型转化。原来有继电器控制的生产设备, 因其控制装置体积大、耗电多、可靠性差、改变生产程序不方便等缺点已不能满足产品多元化生产方式的需要。可编程控制器正是综合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工业自动化控制装置。它以控制能力强、改变生产程序灵活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 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因此它在自动化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使自动化设备不断优化、升级, 因而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 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由于企业现有技术工人在这方面专业知识欠缺, 难以承担PLC设备维修、程序调整等任务,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
各种PLC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故障, 致使PLC停止运行而影响生产, 严重的还会造成人身或设备事故。引起PLC设备故障的原因, 相当部分是外围设备出现故障, 这个故障占PLC设备故障的95%, PLC控制设备的故障只占PLC设备故障的5%, 而PLC输入输出接口的故障又占PLC控制设备故障5%中的95%, 而PLC控制设备的CPU故障只占PLC控制设备故障5%中的5%, 因此可以说PLC控制设备的CPU几乎不可能出现故障, 这和PLC控制器生产过程中对元器件进行老化处理有关。PLC的外围设备出现故障, 致使PLC不能正常工作。为了保证PLC的正常运行, 减少因PLC设备修理的停机时间, 提高PLC设备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必须重视对PLC设备的维护。
另外, 现在一台PLC设备动不动就几十万上百万, 加上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 PLC中的程序是保密的, 根本不让也不允许用户修改它。我们能对PLC做的维护也就是PLC设备的维护, 所以在讲课和实验当中应该把重点放在设备的维护上而不是程序的编制上, 适当讲一点程序是为维护做准备的。
PLC这门课程大学生、研究生都在学, 都在研究, 而技校生、职校生也学这门课, 一定要有区别于他们的地方, 绝不能把重点放在编程上, 而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考虑到技校生基础差, 所从事的工作特点, 我认为应该把教学和训练的重点放在PLC设备的维护上, 而绝对不能同大学生、研究生相同。
技术学校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一定要放宽眼界, 瞄准市场的要求, 以培养生产一线所需的劳动者为突破口, 打造自己的特色。为此, 在完成了电力拖动单元电路学内容的基础上, 紧随其后安排了可编程控制器这一内容;既使继电器控制的教学内容得到了合理延伸, 又降低了教学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在前面学习继电接触器控制课题上有了较扎实的基础, 况且可编程控制器又与以往的接触器控制有相同和相似之处, 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感觉知识内容既连贯又易于掌握和接受。事实证明, 这样做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可编程控制器是按照用户的控制要求编写程序进行的, 而程序的编制就是用一定的编程语言把一个控制任务描述出来。在教学中采用的是梯形图这种图形语言, 因为它沿用了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中的继电器触点、线圈、串并联等术语和图形符号, 而且加进了许多功能强而又使用灵活的指令, 结合了微机的特点, 编程容易。梯形图比较形象、直观, 对于熟悉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学生来说也易于接受。这种编写程序的语言表达方式, 学生很感兴趣。
2. PLC设备维护的主要内容
在讲PLC设备维护前要对PLC的概述、结构、梯形图编程语言做简单介绍, 重点讲解PLC外部端子的功能及连接方法和PLC设备维护的方法。在教学中结合使用三菱的学习软件FX—TRN—BEG—C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1 了解设备动作过程, 掌握基本操作。
在上PLC课时要和学生讲清楚所要维护的PLC控制设备正常工作时的动作过程。要求学生以后工作时先要了解所维护设备的工作过程, 这可以看说明书, 请教别人, 自己在工作中了解生产过程和平时仔细观察, 如观察PLC输入输出指示灯的状态, 可以拿本笔记本记录下观察到的每一步工作过程中输入输出指示灯的状态。以后出现故障, 可以通过观察输入输出指示灯的状态, 快速确定故障范围。
2.2 根据故障现象, 分析故障发生点的范围。
上PLC课时要讲清楚根据故障现象, 分析故障发生点的范围, 故障现象如某个按钮按下去没有反映。
2.3 根据故障范围着手检查。
2.3.1 电源检查:
PLC电源接通, 电源指示灯 (POWER) LED亮, 说明电源正常, 若电源指示灯不亮, 则说明电源不通, 应检查电源部分。
2.3.2 输入检查:
在进行输入检查时, 必须将输出电源切断, 否则会造成事故。运行开关打在RUN状态。按下输入设备 (按钮、限位开关、开关等) 观察对应的输入指示灯是否变化。输入设备ON, 相应输入指示灯亮;输入设备OFF, 相应输入指示灯暗。当所有输入指示灯均不亮时, 检查公共线 (COM线) 或运行开关是否在RUN状态。这个可以一个人推开关, 一个人看指示灯的变化情况, 如同把一连串电灯打开, 看电灯的工作情况, 其实就是判断电路的通断, 也就是初中级维修电工的水平。
2.3.3 输出检查:
在进行输出检查时, PLC应处在STOP状态或停电状态。将相应的电源加到输入端观察输出设备是否动作。如PLC继电器输出检查, 首先应拆离设备, 无电时测量Ycom与Y输出点, 应该全部OFF。其次可以把原程序录出备份情况下, 编写全部输出ON程序并运行, 检查Ycom与对应Y输出应该全部ON。测量结束, 必须将原程序重新录入 (传送) 。
2.3.4 基本单元上CPU ERROR灯LED的检查:
基本单元上CPU ERROR灯LED的闪亮, 说明PLC用户程序的内容因外界原因发生改变。可能的原因有:锂电池电压下降;外部干扰的影响和PLC内部故障;写入程序时的语法错误也会使它闪亮。
基本单元上CPU ERROR灯LED常亮, 表示PLC的CPU误动作后, 监控定时器使CPU恢复正常工作。这种故障可能由于外部干扰和PLC内部故障引起, 应查明原因, 采取措施。
2.4 日常维护。
PLC内部也像电脑一样内部有个锂电池, 由于存放用户程序的存储器RAM、计数器、定时器、数据寄存器及一些有关的软元件均用锂电池保护, 而锂电池的寿命大约为5年, 当锂电池的电压降到一定限度时, PLC基本单元上电池电压跌落指示灯 (BATTERY) 亮。这就提示由锂电池保护的程序仍可保留几天, 请赶快更换锂电池, 这是日常维护的重要内容。
经过多年使用需要更换锂电池, 在更换电池时不能像换电脑内部的电池一样直接把电池拿出来以后再买, 这样程序会因为没电而消失, 这样会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而且需要请PLC厂家的人重新下载程序。我们应该这样调换锂电池:先打开PLC锂电池盖板看好锂电池型号以后再购置新的锂电池, 买回来换锂电池之前, PLC通电一会儿, 使PLC电源电容器充电, 断开PLC电源, 打开PLC锂电池盖板, 取下旧锂电池, 装上新锂电池, 盖上锂电池盖板。取下旧锂电池到换上新的锂电池的时间要尽量短, 一般允许范围为1到3分钟。如果时间过长, 则用户程序将消失。
如果按钮坏了要换相同的按钮, 假如是常闭的就要换常闭的按钮, 假如常开的就要换常开的按钮, 否则换错了PLC设备也不能正常工作。
3. 对PLC设备维护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一种区别于实验教学的教学组织方法, 它不完全等同于实际生产教学, 它是介于实验和生产之间的一种教学方式。
对于PLC实训教学, 首先要掌握使用的各种低压电器使用方法, 使学生掌握PLC驱动什么负载?在实际的教学实习厂, PLC主要外接LED、白炽灯、交流接触器等, 让学生真正掌握控制的涵义, 明白用PLC控制接触器, 用接触器控制电动机。
上实训课时, 老师举电动机正反转PLC控制实验时, 先让学生装配一个普通的接触器正反转主电路, 引导学生复习电力拖动中做过的双重连锁电机正反转的电气原理图, 讲解"翻译法", 并把它变成PLC的梯形图。再给出I/O分配表和PLC外部接线图, 由学生自己动手接好I/O接线, 并用PLC设备维护的方法检查接线是否正确, 然后用计算机软件把程序输入到PLC中, 再运行自己所编的程序。看是否正确, 如果正确就设置故障让学生用PLC设备维护的方法排除故障使设备正常工作。如果不正确则让学生用PLC设备维护的方法自己检查并解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跟先前在电力拖动中学的继电器控制的电动机正反转电路比较, 学生得出结论:PLC接线简单、功能调整方便等优点, 教师要抓住机会加以鼓励和强化, 并说出PLC设备的维护所用的知识就是维修电工初级中级的知识。
4. PLC设备维护的教学评价
4.1 加强考核。
加强教学效果考核, 进行必要的理论实践测试。检验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 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 做出相应的教学重点调整。及时针对阶段教学任务进行考核, 能够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为学生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打下良好基础, 也为技能竞赛时选拔选手做好准备。
4.2 实行任务教学。
当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后, 由教师布置具体任务, 使学生分组完成任务, 将任务完成的具体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这样学生会积极开动脑筋, 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较快提高自己的能力。具体举例如下:让学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自动控制线路和程序, 并且能够安装调试, 实现控制要求的动作。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是一门理论性、趣味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它与机床电器控制电路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可编程控制器 (PLC) 设备的维护在工作中非常有用, 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只有以市场需求和导向为根本立足点, 增设新的教学内容, 确保教学质量, 才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只有这样, 技工教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 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兆义.可编程序控制器.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王阿根.电气可编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一、激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回忆:从儿童伊呀学语开始扳着手指数1、2、3、4……;身边一共有几个亲人?桌上一共有几碗菜?告诉阿姨你今年几岁?你算一算今天一共用了多少钱,一共吃了几个冰激糕。就连买一瓶酱油3元钱,买一包盐巴2元钱,用10元钱,还应该找回几元钱,这样至少要在一年级才学到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可能有不少儿童在上幼儿园以前就会接触并且就会正确地计算了。教师从幼儿园或至少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结合教材所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个客观事实。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获取数学信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所学内容长期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生活中寻找并获取数学信息。例如,学习了:“24时记时法”以后,让学生观察营业牌8:00——18:00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算一算一天在学校学习多少个小时。又如,学习“确定位置”后,不但要求学生知道自己在班上的所在位置,还要求学生了解班上在全校的位置,学校在当地乡镇所在的位置,学生家庭居住位置。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就必须从生活中寻找并且获取数学信息,会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应用无处不在。以后一看到某种生活现象,学生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是否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答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思考能否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著名数学教授严士健先生指出:“数学界要大力宣传数学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同样要主要对学生宣传这一思想:学数学不是为了升学,要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本身是有用的,让他们碰到问题能想一想,能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即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从学生生活中熟悉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启发学生善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而是要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教师有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和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创设一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比如在六年级学习了“利率”这部分知识后,有一次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回家向家长了解一下,家里有没有存款和贷款,如果有,帮助家长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下一年或者三年到期后的利息是多少?税后利息是多少?贷款利息是多少?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四、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课堂不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唯一途径。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去实践,去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作用,才能算真正地使用到数学,其数学应用能力才能得以体现。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提倡“数学生活化”,由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将数学课堂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应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应用数学技能。
【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观察】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教会小学生写作文10-13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10-18
小学生观察作文小蚂蚁06-20
小学生观察天气的作文12-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12-09
论如何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11-10
寻找含羞草小学生观察作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