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观后感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观后感(精选11篇)

给教师的建议观后感 篇1

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我是在大学的时候才知道的。

学生时代的我,往往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所以那时看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成长历程。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没有培养起来的有些能力,成年后可能永远无法弥补,为此给自己不会思考和没有创造力找到了一点借口!

再次读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多了老师这样一重身份,除了在书中为自己教学实践遇到的问题找到了一些解决的技巧和方法!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说到的两件事,阅读和思考!

在他的书中,他多次提到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培养阅读的习惯。可以说我大部分青春都是和书一起度过的,而接下来的余生都要和书打交道,对读书这件事有很多想吐槽的!

小时候因为条件限制除了学校发的课本,能读的课外书真的很少,因此我对自己的书特别爱惜,从学前班到大学毕业的书,我都保存完好。在一些无聊的时候,我会自己一个人在楼上翻开这些书,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着,成长点点滴滴在这些课本中清晰可见!翻开书看到那一滩污渍,我想起了趴在书上睡觉流口水的样子;突然变歪歪扭扭的笔记,一定是上课打瞌睡的时候写的,还有和闺蜜互相加油打气的小纸条……这些点点滴滴,后来居然成了我高考的作文素材!

我高考那年,湖北的高考作文是“旧书”,看到这个题目,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些我如视珍宝的旧课本。我从个人到国家,讲了旧书的象征意义。我的旧书见证我成长轨迹,承载的是我个人的成长故事,更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旧书,承载的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

要不说我一直以来都很幸运呢,这种有亲身感受的故事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分数还可以。而那个时候的我就能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如此关切,这政治觉悟也还可以吧,不然怎么会冥冥之中成了政治老师呢!

还有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现在想起来都还耿耿于怀呢!有一次一个亲戚到我家帮他孩子借课本,我不在家,奶奶很慷慨地让他自己去我的书堆里找,当我回家看到我的书全被翻乱了,我当时特别生气!借出去的书,后来那个亲戚再也没有还回来,心中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呢!

我想对于知识的渴望,每个孩子都会有,只是这渴望的火花有没有继续燃烧起来就不知道了。幸运的是我对书籍的渴望没有被浇灭,现在能自由选择自己想看的书,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现在再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想法居然是我以后自己的家一定要有书房,为我心爱的书找个安身之所,然后就是想着要把童年没机会看的名著都找来看看。突然冒出一个很搞笑的念头,像我这样的穷教书的,可能以后能留给孩子的遗产只有这些书了,不过这算不算我们家从此变变成了书香门第呢?

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他认为经过对事实和现象的思考后获得的知识,比死记硬背的记忆的牢固得多,这样还能减轻学习负担和激发学习兴趣!而学习的目的,除了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还应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考能力就是我们聪明的体现。

确实,一个会思考、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真的会散发无限魅力呢。每每听到有独特见解的演讲、或看到有独特思想的文章,都会为之赞叹和羡慕!走出校门,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具体知识大多忘记了,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却深深影响着我们后来的工作和生活!

工作后,发现很多学生成绩差,真的不是他不适合学习,而是缺乏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没有经过思考,只是死记硬背的学习,就会出现一段材料读多少遍都弄不清中心思想,一篇课文都背下来了还不晓得讲了什么的尴尬局面!

一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就像很多人吐槽的那样,感觉会读书越读越傻!不过这不能完全怪自己,毕竟在应试教育下,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和考试知识死磕。哈哈,又为自己找到一点借口呢!

面对这样的局面,其实还是可以做些什么的。如果能保持对生活那种孩童般的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索和对新事物敢于尝试,会不会有更多的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立思考呢?

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大多数讲到的是小学教育,他认为小学应该培养孩子的一些基本的能力,比如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观察周围世界现象的能力、思考能力、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说是以后学习的工具。

看着他对儿童教育的很多建议,我居然在想未来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着以后要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要陪他/她读很多很多的书、要在劳动中培养他/她的动手能力……对自己这种“想太多”的毛病真的无力吐槽了!

给教师的建议观后感 篇2

摘录:

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 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 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 在道德上败坏下去。无论是学生生产队也好, 教学工厂也好, 学校试验园地也好, 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在一个主要领域里荒废了的东西。这个主要领域就是思考, 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思考:

每个孩子天生就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但是, 随着学校教育的年复一年, 学生心里的那点好奇没了, 探索的热情没了, 代之的是茫然、空洞和厌倦。而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学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可是多么遗憾, 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 , 因此, 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的确, 一个学生, 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 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 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那么, 究竟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呢?

这就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 才能给学生带来思考。教师要在思考中表现自己, 用思考来指挥学生, 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次,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和氛围, 让学生有一种想说的欲望。至于说得精彩不精彩, 有没有实际意义, 那又得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 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继续思考、补充、完善, 如此循循善诱, 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终究会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此外, 学会思考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因此, 教师应适时、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诸如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 教给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战术, 比如中学的语文阅读, 就可以通过对那些有深刻内涵的词句, 有特殊用意的题目及有特殊形式的段落等的理解与把握, 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最终使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自主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也这样写到:“教师应点燃学生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当学生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 而是作为劳动者, 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 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 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 产生独立的思考。”

摘录: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譬如说, 我们布置一个八年级学生今天回去读10页教科书, 而他在这一天里又从有趣的科学书籍和杂志里读了20页、30页、40页书, 他读这些书不是为了去记熟它和背过它, 而是出于一种思考、认识、发展和好奇的需要, 只有这样, 这个学生才会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

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 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 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 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 因为, 说实在的, 思考习惯的形成, 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 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 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 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思考:

课外阅读, 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因此, 学生还应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 广采博览, 从不同途径有效地吸取各种有益的成份, 才能真正培养出自己较高的思维能力。鲁迅先生曾向中学生提出这样的希望:“爱看书的青年, 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所以,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突破课本框框, 走出狭隘的课堂, 开辟课外这片新天地, 只有这样, 学习才能出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课内打基础, 课外出成果”的良性循环。

而真正的阅读是实现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对话。由于文本、作者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 有的与读者所处的年代相差甚远, 所以, 阅读前教师应提供背景介绍、主要观点介绍等, 让学生尽量与作者拉近距离, 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另外, 由于时代不同, 观点不同, 作者的观点未必一定全面、科学、正确, 要让学生有大胆质疑和批判的精神, 不必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 可以按背景材料去推理, 也可以按新视觉、新角度、新观点去解读文本, 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我想这也许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成果。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来得伟大!”

给青年教师备课的建议 篇3

首先,备课要做到五结合:①备课与备学生相结合;②钻研教材与借助教参相结合(包括教参后面附带的教学光盘);③依照课本与创造发挥相结合;④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⑤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其次,必须明确要“备什么”。我认为备课要做到“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教学手段、备作业。

第一,大处着眼“备课标”。

备课标,即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从大处着眼,了解课标对小学各个学段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发展具有持续性。教师需要清晰地把握课标,了解课标里的总目标和自己所教年级所处学段的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再把这些目标一一细化到所教的每节课的课时目标中去。例如,我校三年级语文组有两位年轻教师都是初次接触三年级教材,非常有必要反复学习“新课标”,明晰对三年级的教学要求,以达到不拔高、不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在备课过程中,以“新课标”来规范教学要求。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习作,怎么指导为好呢?三年级的教师研读“新课标”后,知道三年级习作主要侧重于“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就把作文教学的重点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学生相信自己能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喜欢作文。所以在写作文之前,教师先带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组织学生打羽毛球,引导学生观察蚂蚁或做“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有感要发、有话要说、有情要诉,然后教师再稍作指导,一篇篇生动的作文就产生了。

第二,四心相通“备教材”。

所谓“四心相通”,是指教材的准备要了解作者的心、编者的心、教师的心、学生的心。例如,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凝结成的,抒发了作者各种各样的感情,即喜怒哀乐皆在其中。我们备课时,理解作者的心,掌握文章的基调,是用好教材的基础。其次,编者把文童编到教材中,是看中了文童的哪一点?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到这个位置?为什么把这篇文童和相邻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这些问题的解决,使我们了解了编者的心,我们就会有目的、有重点地使用教材。第三,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发现文章中的“点”——文章的中心,发现文童的“线”——文章的线索,发现文章的“面”——文章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等等。作为教师,如何从点到面、如何运用线索串联全文、如何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等等,这就是教师的心。最后,学生读到这篇文章,会有什么发现、可能提出什么问题、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有哪些疑惑之处等等,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心。把这“四心”准备充分,是“备教材”的要求。

第三,有的放矢“备学生”。

无论上什么课,都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哪些知识点吸收得快、哪些知识不容易掌握等。备课备得再精彩,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就很难成功。一次在听二年级语文课时,在学习了“思想”中的“思”以后,教师提前准备了很多关于思的组词。其中有“思乡”一词,教师觉得这个词语并不难理解,因此课堂上没有做出解释。其实教师高估了学生,很多学生年纪小,没有过“思乡”这种感受,所以当学生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听到有学生在小声嘀咕:“思乡是什么意思啊?”这就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缺乏了备学生,缺乏对学生现有水平的了解。这些词教师自己很熟悉,就忽视了对学生的解释,当教师再让学生组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还是不会这样组词,说明教师对这些词语缺乏讲解。教学中,组词首先要组学生平时经常用到的词语,对于学生来讲相对生疏的词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要求教师关注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教法、学法。

第四,灵活多变“备教法”,形式多样“备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得当,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集体备课时,必须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一课,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备课时,三年级组教师认为,刘宏宇老师声音甜美,朗读有激情,可以用朗诵教学法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中。宋佳老师则提出,自己是个男教师,根据自身特点,感觉用展示图片创设情境的方法更顺手。从中我们更体会到适合教师的,同时也能带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才是最恰当的。同时,对学生要进行学法指导。备课时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讨论用哪种方法最好,切忌学生被动学习。更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相适应,否则会弄巧成拙。所以,备课要灵活多变。

此外,在教法上,各科老师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

第五,资源共享“备教学手段”。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如何把这些设备应用起来,用到好处,用到极致,是教师们备课的一个主要任务。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我们要学会从互联网上搜寻自己需要的资源,做到资源共享。还可以上网络课堂——随时在互联网搜集资料、拓展知识等,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但要有原则,即:哪些环节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我们就不可强用。教师应该选择直观、有趣的图片、视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性格特点、教法学法等方面,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

第六,层次灵活“备作业”。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备作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情况灵活选择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达到反馈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及拓展加深所学知识。也就是说作业要有代表性,要求有练习的价值。

2难易适度。

3严格控制作业量,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4针对学生不同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地设计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深入浅出地把一个个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展现在我们面前,尽管苏老已逝去近四十年了,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当今的我们仍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你遇困难的时候及时以帮助,让你充满信心。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由于书中论述较多的是教师、学生、及阅读。我把它们作为关键词提出来。

关键词之一: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时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同时,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教师来说,读书更显犹为重要。

另外,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他告诫我们,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的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苏老在一个案例中提到的那位非常受学生和听者欢迎的历史教师说道:“对这节,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分钟。”这其中的奥秘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由此可见,一些教育大家也好,我们身边的教学榜样也好,都源自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大量的积累。

关键词之二: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在小学里学习的年代,是儿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体的、审美的发展中整整的一个发展时期,”“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四十多年前的一位教育大师提出的这些学生观,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同出一辙。

就如同学校现在提出的雅行教育理念一般,我们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我们带领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文学家陈之蕃曾说:“许多许多的历史才能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能培养一点点文化。如今,吃是文化,穿是文化,没什么不能成为文化。可是,我们的文化主流呢?真的已经湮没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了吗?”雅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良好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之三:阅读

书中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记得林语堂曾有一句妙语:“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来。”照亮个体的阅读必须是个性的、非强迫性的。这意味着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就十分重要。阅读兴趣从何而来?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然而我国的阅读形势不容乐观。XX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一项调查:我国有4%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均有00本以上的藏书……由此不难看出,差距之悬殊,问题之严重。面对这样严峻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前面讲到的自身加强阅读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换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在堂上引导他们阅读欣赏文字。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看毕淑敏的一本书《能否预知你今生的苦难》,看到一个小故事,我也曾经在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讲过,今天借这个机会也讲给大家听听:故事里有一个古董店的老板,他培养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徒,这个学徒最大的特点是任何古董给他看一眼,他就能辨别真伪。有人感觉非常奇怪,就问老板原因,老板说我的训练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这个学徒进店的第一天起我从不给他看赝品,永远用真品熏陶他,才使他练就了这样的一双火眼金睛。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们的阅读不也是这样的吗?我们不断的去引导孩子们去读那些好的文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下去,对他们的文学素养一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记得有个学生曾经对我说过:“老师,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这样一个家,前面住着李白,后面住着杜甫,左边是朱自清,右边是余秋雨”我笑了,这是学生梦想中的家园,有何尝不是我们的理想故土呢?学校将于下个月举办的大型古诗词朗诵会也是为了这样的一个目标,在坐的有很多语文老师,教会学生读书,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带领他们读好书,好读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天早上带领孩子们大声的读书,每天晚上让孩子们大量的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当你走过一间间琅琅书声的教室时,你的内心是否能够涌动温暖的喜悦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给教师的建议观后感 篇6

第一、工作中我们要永远充满激情

成功,永远是属于那些充满工作激情的人。相反假如我们只把工作当作一件养家糊口的差事,或者只把目光停留在工作这件事本身,那么即使我们是在从事做自己喜欢的工作,那我们肯定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激情。但是如果把工作当作一件终身服务的事业来看,我们会为之奋斗,会为之努力,会为之动情,这样情况就会完全不同。让我们点燃心中的那份激情,从教师工作中发现乐趣和惊喜,在有激情的工作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属于自己的天地,属于自己的乐园。

第二、工作中我们要保持一颗感激之心

当我们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无任何权利要求别人时,就会对周围的点滴关怀或任何工作机遇都怀有强烈的感恩之情。因为要竭力回报这个美好的世界,因为要竭力回报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因为要回报外界赋予我们的一切,我们会竭力干好本职的工作,努力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结果,我们不仅会愉快地完成工作,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工作因此会更顺利更出色。

第三、工作中我们要学会科学的释放压力

一个人对工作无论多么喜欢和得心应手,但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压力。面对压力,一味忍受只会导致生活死气沉沉,只顾宣泄也会带来无尽的唠叨,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徒增烦恼。因此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会自如的管理好压力,并能够科学的释放压力,来减轻对工作的恐惧或者厌烦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第四、工作中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

如果我们努力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那么请你也不要懊恼,我们可以进行换位思考: 我们现在的努力并不是为了得到很多的回报,而是为了自己人生理想,个人存在价值而工作。如果我们的头脑被那些不平的现象所占据,就会失去平和、宁静的心态,并开始习惯于注意并指责那些琐碎、消极的事情。如果放任自己思想关注阴暗的事情,我们自己也会变得阴暗。相反,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到光明的事情上,藐视困难,藐视一切不平,专心致力于我们所热爱的事业上,我想经过努力,通过时间的考验,我们一定也将会变成积极向上、大有作为的人。

第五、工作中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以上所说的一切,不难发现都要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作为精神支撑,那就是我们要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敬业,是最完美的工作态度。工作中不是拈轻怕重,而是心中长存责任感,那我们还会有什么工作干不好呢?我们还会有什么事情会完不成呢?还会有什么困难能阻碍我们呢?

给年轻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 篇7

建议一:明确奋斗目标, 对自己要充满自信

年轻教师刚刚参加工作时大多都是踌躇满志, 目标远大, 但是,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 很多人当初的志向、目标都被“无情”的现实工作冲淡了, 甚至被冲得无影无踪了。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会迷失, 就会被淘汰, 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试想, 一个真正的乞丐, 当他看到别人开着小汽车的时候, 他会想我也要开小汽车吗?我想他是不会有那种想法的。因为他没有这样的目标, 所以也就不会改变他的命运。目标是人生成功的前提。

作为一名年轻历史教师, 或许你会认为自己是一名“副科”教师, 学校不重视这门学科;评职称的时候, 主科的教师业绩明显, 成功概率总比副科教师大很多。面对这样的现实, 首先不能自暴自弃。虽然自己只是一名历史教师, 但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素养来看, 历史这门学科的价值与意义绝不比其他任何学科逊色。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可以明智。”教好历史学科不仅是我们的工作需要, 更是一份工作职责。你们应时刻铭记, 在生活中, 在工作中, 在事业中, 除了自己, 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将你排挤到“副”地带边缘, 即便你只是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只要你自己内心足够强大, 找准自己的位置, 树立起自己的价值标杆, 明确自身的意义追求, 那么, 你同样能做出令人感佩的业绩。

建议二:提高专业素养, 所习得的知识不落后时代

历史教师不可能什么都会, 这也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要在自己的专业上有特长,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这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上居高临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纵横驰骋, 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也只有这样, 才能有历史教师的一席之地。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 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可见, 丰富扎实的历史知识, 对一名历史教师来说, 是何等的重要。如果历史教师自己的历史知识还残缺不全, 还怎么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但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境界以后, 就不再是教师的知识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了。而教师的另一类素质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这就是教师的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的教学能力是对历史教师的一般要求, 也是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基本保障。历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而教师要在一定时间内, 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使学生在知识习得和运用诸方面得到有效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建议三:虚心求教, 在分享交流中不断成长自己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也有一个苹果, 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 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 倘若你有一种思想, 我也有一种思想, 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 那么, 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可见追求专业发展是需要不断交流、不断学习的, 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很小的天地里, 固步自封是不会有专业提升的。

在教学上, 年轻教师要多向优秀教师“取经”。在交流中, 不仅要提出好的方面, 更难得的是提出自己一些新的想法与意见, 比如说“这个内容如果让我来上, 我该怎样切入, 如何引导学生”, 等等, 只有在吸取别人丰富的经验的同时再加入自己的想法以后, 你的教学水平才能够日趋成熟, 你才能海纳百川, 成为一个集各人优点的大成者。另外, 年轻教师要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 即便是别人的缺点, 年轻教师也要把它当作一面镜子, 给自己敲个警钟;同时年轻教师也可以思考, 怎样做会更好, 年轻历史教师要时刻牢记“以史为镜, 可知兴替”。

建议四:习惯阅读, “读”永远是成长的第一要素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必修模块”抑或“选修模块”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因此, 作为新课程的历史教师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教学不仅是技术, 更是艺术。它对我们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年轻历史教师要想在专业发展上有所突破, 必须拿出相当的课外时间去读书。

专业阅读、专业思考、专业实践是年轻教师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成熟走向优秀、由优秀走向卓越的过程。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窦桂梅, “几年来阅读量达300多万字, 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特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徐斌说:“在最初的几年, 我阅读了50多部理论书籍和2000多本教育期刊, 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笔记……”优秀教师共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勤于阅读, 勤于思考。可见读书对于教师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 如果哪一天你不读书, 你会觉得不舒服, 觉得那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那么我相信, 你离一个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对于年轻历史教师的阅读, 既要读教参教辅, 又要读与教学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教学类报刊或有关书籍, 这样博览群书你才会成为一个有深厚专业功底和丰厚人文底蕴的历史教师。

建议五:教学反思, 追求崇高教育理想的助推器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叶澜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对于一名教师, 书教得好是一个层次, 但是反思是一个更高的层次, 光有教学技能而不懂得反思, 就有可能一辈子只做教书匠。

卓越之所以能够确立, 依凭的本身就是专业阅读、专业反思与专业写作。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唾手可得的, 年轻历史教师应在复杂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去深入探索, 尤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历史教学改革中的许多问题既没有固定的模式, 也没有现成的结论, 更需要我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去钻研, 这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由教书匠到掌握教学规律的教学工作者的必由之路。年轻历史教师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 甚至产生质的变化, 就必须有自我反思的精神, 通过认真的反思, 促进判断能力的发展, 进而不断地自我否定, 不断地对权威提出质疑, 这样才能加速自己的专业发展, 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认知, 完善自身的教育技能, 使自己的心灵日渐成熟。

建议六:学会享受生活, 在工作中尽量寻找幸福的源泉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 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还是失败。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差异, 或许主要体现在“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优秀教师从不会懈怠自己的工作, 而是自始至终关注着工作的发展, 将现实的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在当下的教育大环境下, 许多青年教师都拼命想改变这个世界, 却很少有人想改变自己。其实, 幸福只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一种心灵的主要感受, 它更应该由你自己来决定选择。相信你自己, 不要总是被忧愁、痛苦、悲哀所困扰, 不要沉溺于往日失败的记忆中, 胜败乃兵家常事, 超越与落后也是可以转换的。正确看待竞争, 不把与他人相比作为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 学会善待自己, 学会享受生活。既然选择了历史教师这一行业, 你就要无怨无悔地一直爱下去。因为, 爱是你心中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调节器, 爱是化解你胸中愁云的阳光, 爱是缓解你不平心态、舒解各种压力、战胜各种挫折的妙方, 爱也是你不断改善和优化你所处的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这样的行动, 无需流血牺牲, 需要的, 仅仅是站直了身体, 享受当下教育给你带来的幸福, 同时享受心灵健康成长的幸福!

给新手历史教师的几点建议 篇8

关键词:历史;建议;网络资料

近几年毕业的师范类大学生,个人基本素质都很高,语言表达清楚流畅,普通话标准规范,教态自然大方,情绪饱满激昂,多媒体操作熟练。但是在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上,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曾担任过一次新教师说课比赛的评委,选手们共同的不足之处表现为主题不精确,主线索不全面,难点考虑不全面。从答辩环节的答问情况推断,根源在于对课程标准的研读不透彻。所以,新教师业务上要想尽快成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该熟读课标及课标解析

那次说课比赛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作为“侵略与反抗”这个专题下的一个内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暴行,中国人民的抗争及结果是这一学习课题的两条主线。但是按照课标的分析,“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学习单元,最重要的主题,就是突出这场战争的民族性、全民性,也是单元标题不以“抗日战争”相称在立意上的重要变化。所以,在这一课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就是一条暗含的主线了,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将它明晰化。

遗憾的是选手们都没有清楚梳理出这三条主线。源于上述分析,七七事变的标志性影响“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就是一个教学难点了。但是选手们在确立教学难点时都没有列入这一点。

二、慎用网络资料

年轻教师的网络技术都很强大,“百度”成了他们最依赖的资源库。找教学设计,找教学资料,找教学课件,不管是需要注册的,需要扣点儿的,还是需要财富值的,都难不了他们。但是照搬的东西不能有效为我所用。参赛选手中有一位下载了这样的知识结构:

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战从此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选手在解说这一知识结构的时候这样表述: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战从此开始,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显然是错误的。七七事变的两个标志性影响:从日本侵华的角度,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从中国抗战的角度,标志着中国全国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只是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除了自己解析不准确,有时网络的叙述本来就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尤其是“百度知道”,有很多答案是错误的,知道不知道,都有人会去回答提问者的问题。

三、思想上尽快成熟起来

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承载的重要的社会功能。年轻的历史教师们尽管一身孩子气,但是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时,思想上应该是成熟的。

还以这次竞赛为例,选手们都抓住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暴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位选手在出示了大量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后,这样总结:“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应该牢记民族仇恨……”这样的思想引导显然有失偏颇。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中国政治高层的共识,更是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中日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不忘历史是应该的,但是不该忘的不是仇恨,而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自立有赖自强的不变真理。

给教师一生的建议 读后感 篇9

周成平教授的《给教师一生的建议》一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通俗易懂,初读此书,感觉受益匪浅。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又象慈祥的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方向。

本书的开篇就告诉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要爱学生,要教生如子,爱生如己,待生如友。只有爱学生,学生才会渐渐喜欢你,自己受学生爱戴了,你才能顺利地开展班级的各项工作。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做一名优秀的、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的追求,也是我前进的动力。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多向前辈们讨教经验,尽量地避免走一些弯路,把他们的优秀经验积极汲取过来,因我所需,化为己用。

第八章节提到的教师应视诚信为生命,让我感触很深,孔子曰:“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为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一个家长不讲诚信,影响的可能是自己的孩子,而一个老师不讲诚信影响是一大群孩子。教师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如果对学生说了明天要检查拼音的抽读或是汉字的默写,那么第二天一定要付诸行动,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言而有信,也会在每次老师布置完作业之后积极认真地去对待、完成;如果第二天没有实际行动或只是完成一部分,就会造成某些学生产生惰性心理,会想:老师反正不会检查完的,我晚点再说好了!这样的心理很容易产生,这是对学生的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工作、生活中带头讲诚信,时时处处用诚信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诚信的晴

空。

给青年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看完《给青年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有很多感慨,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前言中的一句话:快乐是一种美德。是的,快乐是一种美德,它是我们作为教师所应该具备的一种态度,是课前课后乃至生活中指引我们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落脚点。斯宾诺莎说,“快乐不是对美德的赞赏,而是美德本身”。快乐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个性品质,在快乐的生活境遇中,才能发展出健康的人格。所以,让成长中的孩子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本应就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是教师的职责。读完全书,就书中的五个专题,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态度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它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和判断,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与行动。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就有什么样的现实生活。积极的态度可以使我们到达人生的顶峰,尽享成功的快乐和美好,消极的态度使我们一生陷于困难与不幸之中。态度影响我们的事业、生活,决定我们的人生成败,态度决定高度。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面对可爱的孩子,哪怕再累,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我们不是为了别人而工作,而是为了自己。做好教育,带着爱,欣赏、宽容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的事业,也是我们人生的价值。

大事,必做于细。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细节决定成败。诚如汪中求先生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是的,教育始于细微之处,抓住每一次机会,珍惜每一项工作,把工作做到极致,这样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二、不要抱怨生活、常怀感恩之心

淡淡时光,我们走过深浅岁月,如果,抱怨生活,就禁锢了自己向往美好世界的心;如果,抱怨别人,就是我们的灵魂找不到自己的依靠了。抱怨,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不要抱怨生活对你不公平,因为生活根本就不知道你是谁。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责任,不管生活怎么样,别人怎么说,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去计较撇捺之间。抱怨、牢骚是瘟疫,它可以传染,会让人的情绪低落,毒害着人的肌体和灵魂。不做抱怨的人,也要远离抱怨的人。

常怀感恩之心,曾国藩说过:“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优,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觉处处皆善气相逢。”感恩是一种处事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才能沉淀心中的浮躁与不安,消融愤怒与不满,感受幸福和安宁;学会感恩,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幸福,才会珍惜拥有,知足常乐。对学生,对同事,对家人,对社会,都要以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很复杂,也很简单,关键是你的心。

三、在学习中成长、做个合格教师

学习与工作对每个人来讲,就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若想事业有成,两者不可偏废其一。万物皆有可学,事事皆有学问,在工作中,生命才能不断完善,在学习中,自身才能不断得到成长。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中找到自信、自尊,品尝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永无止境。教学相长,相互渗透,学生也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和天真、稚嫩的孩子一起成长,走向成功,走向快乐。对于身边的同事,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自己不具备的优点,提升自我。对于优秀教师、名师,我们应该从他们那里学习授课的艺术,反思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呢?老师不同于其他的职业,它是灵魂的工程师,是孩子们人格的塑造着,所以对一名教师来说,师德是他的灵魂。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世界上没有那个职业需要像老师一样无私的奉献,不为利益,不求回报。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工作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去优化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是国之根本,是未来发展之基石。因此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工作和国家社会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不能够时刻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他的工作状态就是一种浅层次的存在,当然也就缺少幸福的工作体验。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有丰厚的学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有以身作则的原则指教师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形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任务是为人师表。人格示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之一。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能做的是谨守本心,踏踏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投入全部的热情,带领孩子们追寻他们的自由和梦想,和他们一起成长。因为教师,是我一生的事业!

给教师的建议观后感 篇11

关键词:备课观;《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引言

在学校教育中,上课的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课前的准备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的质量,备课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的教育生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改进课堂教学的问题,关于备课的问题也提出很多见解。本文试图从《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备课的主要观点,探讨其备课观对我们的启示。

二.《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备课的主要观点

(一).阅读是有效备课的重要途径

教师自如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但一位好的教师不会绝不会仅仅局限于此,广泛地阅读是教师备好课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的来源。"《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教师们和视导员准备写点意见以便下课后提出来,但他们听得入了迷以至于忘记了做记录。下课后,听课的老师问这位历史教师花了多少时间准备这节课。这位老师回答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像这样的优秀教师,他们都说每一节课是准备了一辈子,然而,上课前这些教师并不需要花上几个小时去备课。那么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便是阅读。读书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不是为了应付上课。每天不间断地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在教师整个知识的背景里变得越来越小。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在讲课过程把把注意的中心放在学生思维情况上,而不是教材内容上;也因为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注入,教师的知识河流才能永远保持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涉猎书籍领域十分广泛,个人藏书就多达一万九千多册。他建议年轻教师们每个月要买至少三本书:所教学科的著作,可作为青少年学习榜样的人物的书籍以及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希望你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

(二).教师面对的是具体的儿童

儿童是不同的具体的个体,是有差异性的,不能以同一标准要求儿童。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的情况,便很难使每个儿童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教师不了解谁听他的课,他就不可能备好课。

苏活姆斯基认为,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他的健康状况。"不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而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有更好的了解有利于教育者根据不同状况对他们采取保护和增强健康的措施。

其次,教师了解每一个儿童在哪一种思维类型上占优势,不同儿童思维在运算进度及思考速度上的区别,确定学生能达到什么程度。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潜力发挥出来,让每一位儿童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从而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中父母以及长辈的智力兴趣情况,家长阅读的书籍以及思维的方式往往给儿童思想留下很大影响。对家庭智力气氛的了解有利于深入了解儿童,同时也利于使儿童形成良好道德和心理品质。

(三).教学方法与教育教学目的相一致

教学方法随着学科的不同,教材内容的以及学生特点的差异而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比如演讲法在文学课上具有的特点与在数学课上具有的特点肯定是不一样的,这由于是感知知识的方式和脑力劳动性质不同。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科上细节的变换受具体环境的制约,那么如何选择以及确定教学方法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的组织因素和教育学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系那个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

(四)备课的几个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的备课观体现在其备课的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包括:新学年的备课,课堂教学体系的备课以及单个课时的备课。

第一个阶段的备课,教师开始深入思考以确定整个学年本科课的基本方针,分析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并根据学生上学年成绩研究他们的知识状况以及将来应达到的水平。

第二个阶段课堂教学体系的备课,这个阶段的备课作用有:确定课的体系中每一节课的地位;在相互联系的课中完成教学任务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节课都是完整的整体,但是一节课的完整性,并不是说它与其他节课是脱离的。相反,这节课与前后几节课的联系越紧密、教师越清楚地想像这种联系、思索得越深入、则每一节单独进行的课的结构就越完整、越合乎逻辑。"。

第三阶段是对具体课时的备课。这个阶段的备课也从研究和分析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开始,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在分析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选择与教育教学目的一致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教育目的以及方法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对教材进行加工,从各种资料中选择补充材料,丰富教科书阐述的内容;教师自如地掌握教材内容;找出逻辑中心,编写课时计划;准备课堂上将要叙述的内容。

四.苏霍姆林斯基备课观的启示

(一).备课既要紧抓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掌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等,熟悉掌握教材,以教材为载体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但是这是远远不够,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运用教材,学生学的就越是轻松。教科书上的知识在教师准备教给儿童的知识中所占的比例应该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小,教材上要教的知识对教师来说应该只是入门的常识,才不至于把备课变成死抠教科书。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师备课可以根据需要有效利用多媒体信息为课堂服务。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与读书,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进行思考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上得到提高。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

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准确、有效地备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能力有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的情况,不了解谁听他的课,他就不能备好课。"同时,复杂的教学工作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往往给课堂的任务带来麻烦,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备课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准备,而且是指导学生智力活动的准备,教师应当在在课前对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行深入考虑。

(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会随着学科特点与教材内容的不同而变化,智育的成效如何就取决于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要使智育得到完善发展,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应与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相一致,与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周密地考虑讲授知识在学生头脑里将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挑选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其备课的各个阶段,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深入分析,并融入到教育实践中。其关于备课的思想以及创造性地利用这种思想,有利于学校及教师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周汝平.有效备课师生双赢[J].教学论坛,2010

[3].方晓明.浅谈如何有效备课[J].中国校外教育,2011

[4].B.瓦西连奴.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的备课[J].陈旭晟,译,1983

上一篇:好段好词下一篇:写作基础知识:工作总结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