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开发的设计思路及教后反思(精选7篇)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利用放录相,看图片,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形成原因,体现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优点:
1.用歌曲《长江之歌》引入课题,在播放的同量让学生欣赏长江的一些景观图片,既营造了一种欢快的学习气氛,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利用课本中提供的长江流域水系图,干流地开剖面图等到信息,为学生推理分析长江的水能资源优势创设了情景,使学生能够联系已掌握的`一形知识,气候知识分析长江水能丰富的原因。
3.在学习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时,引导学生能够结合中国人口增长后所带来的人地矛盾,分析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并提出治量的措施。使学生提高了分析能力,树立防灾减灾,变害为利,人地协调等价值观念。
4.通过对长江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们创造性地劳动成果的展示,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不足:
由于本节课所学内容比较多,所以在有些内容的教学处理显得急促,如流经地形区和长江的支流名称及位置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巩固,在讨论荆江河段的治理时学生自主时间较短等。
关键词:状物散文,情感体悟,方法指导
教材分析:
《家里的灶头》隶属于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人与物的对话”专题, 从题目看来是一篇典型的状物散文, 它写的是一个地方, 又是一类事物, 作者抓住江南农村具有特征的事物――灶头, 通过对炊具的意义描写, 在我们面前展现了江南农村家庭生活。其间作者穿插进行人物行动的描写与民俗民风的介绍, 写的有声有色, 充满了人间的温暖与诗意, 由于灶头已难生存于现代社会, 所以本文也具有一种往日不再重现的遗憾与怀旧的情调, 感人至深。
在描写灶头的过程中, 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 有形象, 有语言、有行动, 这一切都是由物而起, 物与人密不可分。由于人的介入, 对生活场景的描绘, 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反过来又影响读者的情感, 对物的感觉便更美好起来。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什么是江南?江南是白墙黛瓦的水乡民居, 江南是小桥流水、春山如黛, 江南是青色的柳叶在风中飘荡, 江南是富有情趣的农家灶头。同学们, 要了解江南吗?让我们一起学习金曾豪的散文---《家里的灶头》。
二.展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 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
1. 阅读文本, 思考讨论, 作者是怎样状物并将物与人联系起来的。
2.找出文中的细节, 分析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 分析作者是怎样状物并将物与人联系的。
三.感知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 文章题为《家里的灶头》, 通过阅读文章, 你知道灶头的大致结构了吗?请你说说灶头的组成情况?
明确:构成:
灶台 (大铁锅小铁锅汤罐) 和辅助工具
灶沿
灶壁 (格子灶画壁龛)
灶塘
2.围绕家里的灶台, 作者记叙了自己哪些童年往事, 其特点是什么?
明确:
(1) 逼饭粢“饭后大张旗鼓……嘎嘣香脆, 开心死人!”
(2) 蒸糕、蒸菜 (红烧肉、拼盘) “‘一品锅’是蒸菜中的一只……鲜得人掉眉毛。”
(3) 妈妈做的家常菜 (黄豆芽炒咸菜) 螃蜞豆腐“哎呀, 那个鲜啊!……就滑到肚子里去了。”
(4) 送灶“这州官把老百姓……烧好东西吃。”、“吃过晚饭, ……‘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太平。’”
(5) 母亲在灶间的教育“我们小孩子在外头‘惹厌’……多半就只好实话实说了。”
(6) 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 (母亲在灶上忙碌姐妹烧火姐姐的模仿煨山芋“填脚炉”爆黄豆)
特点: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亲情的、诗意的
四.探究细节, 把握情感
1.这一件件童年趣事让人读来如临其境如在眼前, 作者是如何达成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运用表现手法特别是细节描写
2. 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件趣事, 试着向你的同桌对那段对应的文字进行一番赏析。试从语言、手法、情感等方面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件有趣的事情的。
明确:如逼饭粢“饭后大张旗鼓……嘎嘣香脆, 开心死人!” (动作神态描写, 拟声词的使用)
3. 其实, 童年趣事之所以写的精彩, 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寄寓其中的脉脉深情。再读文章, 找出文中集中议论抒情的地方, 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文章随后三节集中抒情其中有对母亲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往日不再重现的感伤和遗憾。 (隐隐的伤痛深深的难舍)
4. 重点赏析小诗, 分析三碗“油盐饭”的深刻含义。
明确:母子之爱的体现
五.结合本文, 思考并概括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
1.首先要观察描写的对象, 要充分细致的观察。
2.其次, 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 要传神。
3.再次, 必须把我们的感情, 我们的人生融进去。
六.迁移训练
阅读 (06四川卷) 《乡村的瓦》完成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反观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从状物散文教学的目标看来, 它仍然是一个物---事---人---情的步步深入的分析过程。引导学生把握所写之物的特征, 感知物背后的人, 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是教学之重点。而这一过程不能流于表面, 具体的分析文本, 从文本的实际内容中去寻找, 去体会是这堂课主要的方法。本文抒情的地方比较集中, 重点品读文末小诗会让学生直接的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点的操作也比较成功。此外, 诵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不能小觑, 声音的魅力绝不输于文字, 特别是抒情类的文字, 有效的诵读可以让学生获得更直接的感官体验。
这本是一篇九年级的课文, 现在放在高中的选修教材中, 教学的重点和中心肯定是有所区别的。状物散文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它传情达意的方式, 取材显意的韵味, 遗书上的唯美特点, 都是人们最为钟情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这类散文的品读和研究对学生应对高考要更加得心应手。
从高考考点要求角度看来, 这个过程包含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几大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如“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件趣事, 试着向你的同桌对那段对应的文字进行一番赏析”环节的设置就是考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训练。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赏析过程开始时, 学生的分析流于表面, 只能笼统的回答某处描写形象生动, 却没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作答的意识, 更没分角度分析的习惯。通过指导学生的答题习惯有所改进。
品味散文优美意蕴的同时, 对应高考考点训练,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惠安中学
温艳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二、教学重点难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有没有养过猫?它们是否会唤起你心底的柔软愉快温暖的情感?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郑振铎一起走进他的小说《猫》。去体会他养猫经历的快乐与悲伤。
(二)、检查字词预习,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词正音,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词意。
2、通读课文,看看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把描写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家中地位、我的心情的语句勾画出来。生合作交流解答。师提问:
作者重点写第几只猫?写前两只猫的作用是什么?第三只猫死后我为什么更难过?我为什么会冤枉第三只猫?
(三)、细节描写
速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大声地反复地有感情朗读,并作批注,说出喜欢的理由。
1、描写猫的语段:
例: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2、抒情的语段 例:
那时太阳光温暖的照着,欣赏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
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3、耐人寻味的语句。
例:“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描写语段的作用:
生动的词语
逼真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被描写对象的特点,并自然而然的将人物的情感蕴于其中 精准的细节刻画 抒情语段:
抒情——将内在的情感外显化,更利于情感的抒发,感染人,打动人。
耐人寻味的语段:
不能忽视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这些耐人寻味的语句往蕴含着作者不愿言表的更为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
不能忽视句语句之间的细微差异
(四)、读生活,说感悟。
通过赏析,我们对于作者的痛苦、懊悔和自责感同身受,跳过这些情感不谈,作者分明用他深刻的思考、无声的语言向我们幽幽地诉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呢?你听到了吗?
预设答案:
待人要公正,不能歧视和欺负弱小,要宽容大度,满怀善意地给弱小以帮助,免受良心的谴责。
不能因为没有根据的揣测,妄下定论,误解他人,不给对方辩白的机会,否者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做人要严于律己,处理问题要客观公正,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
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五)、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生活中大家养过什么小动物?它们是什么样子、性情?它们给你带来哪些快乐和悲伤?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要求叙事真实完整,描写生动传神,抒情真挚感人。
小结: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文章带给我们的思索却是无穷的。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能忽视。希望同学们能从我做起,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关爱弱群体!谢谢大家!
(六)作业布置:
1、听写字词
2、写作练习
教后反思:
《猫》是郑振铎小说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其文笔朴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挚,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本文篇幅较长,用一课时讲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此课教学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一、说猫的来历、外形、性情、结局: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叙述的表达能力。课堂上学生认真积极,实现了这一目标。
二、找细节描写的句子,学习赏析这一环节是重点,所以用时最多,学生也踊跃发言,表现不错。
三、找表达感情的句子,品味文章深情,说感悟,明道理。这两个环节学生发言的人数少,但能说出了自己的认识,只是略显仓促,不能充分表达。最后联系学生的作文,让他们明白了:通顺的叙事+真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是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过程方法目标: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美丽的月夜,并能描绘月夜美景。
2、 朗读,读出月夜的恬淡,读出作者的欣喜孤独旷达。
3、 知人论诗。提供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深刻理解此文及苏轼。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文本
生读课文,检查拼音、重点实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三、赏美景,品意境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作《秋月冬雪两轴画》,这一轮秋月曾让无数人陶醉。那么今天我们也不要辜负这一轮明月,和苏轼、张怀民一起去赏月吧。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是(课件展示):学生齐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 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一个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细地读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B、 学生品析后老师小结:全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C、 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意境。(点击背景音乐。)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读,你在脑海中想像:(老师提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是一幅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是一幅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是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画面……同学们,把刚才浮现在你脑海中的那幅画用你灵动的笔描绘出来。
三、话“闲人”,悟主题。
A、读题目:从题目可知本文主要讲什么?作者在夜晚与朋友到承天寺游玩。
B、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应该是露深雾重,寒意不浅。苏轼为什么跑到承天寺去游玩呢?因为它是一个“闲人” 本文中的“闲”可以有哪些解读?
(闲)对,闲,可以组哪些词?悠闲,有闲情逸致,有清闲。
悠闲:月色入户,相与步于中庭。闲雅:月光之美。
清闲:体悟最后一句话,并补充相关资料:(背景介绍,苏轼的相关介绍)
C、两个闲人在清明澄澈的月光下散步,两人相顾无言又心照不宣,或许只有那一轮明月能理解他们吧。同学们,你们理解了苏轼吗?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资料。
(孤独,郁闷,淡泊,宁静,达观洒脱)
D、是的,明月懂他们,他们也懂明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只有有闲情逸致的苏轼他们才能赏它,只有处在人生的低谷仍然保持那样一颗闲适恬淡的心情的苏轼他们才能赏它。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因为苏轼的欣赏而永恒,而那块伤心地黄州也造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才子苏轼。
四、与苏轼同行
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五、板书设计
描绘 -- 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观
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
3、2/6、4/12、8/24。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习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习: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米 40厘米=()米
15秒=()分 25分=()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胶州市阜安小学 张琳娜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P63页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2、能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有关方向的简单问题,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使学生受到爱学校、爱家乡的教育。教学准备:方向扳 课前交流:(略)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回顾生活中的东西南北,通过游戏训练学生根据给定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的能力。
1、师:我听说咱班同学最爱帮助人,是吗?现在我遇到了一个困难,来到这个多媒体大教室中,我找不到东西南北了,谁能帮帮老师?
生1:„„ 生2:„„
师:谢谢你们帮助了我,方向在生活中很重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方向与位置的知识。(板书课题:方向与位置)
2、师: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方向。我们比一比,看谁反应快。请听我的口令,全体起立,下面请思考你面向的是什么方向?那现在你的左边、右边、后边各是什么方向?请不要转动你的身体,用手指着说就可以。
学生个别回答,然后齐答。
师:继续听口令,向右转。现在你面向的是什么方向?那现在你的左边、右边、后边各是什么方向?(继续向右转转到面向讲台游戏结束)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吗?刚才我们身体转动中,方向东西南北变了吗? 生:没有,东西南北是不会变的。
师:我还发现咱班的的同学们真是很聪明,只要知道了面向的方向,就可以找到其他的三个方向,很了不起。
二、活动二:经历图上规定方向的必要性,认识图上的方向。
1、创设情境,制作校园平面图。师:光在这个教室里知道东西南北不算什么,如果你站在校园中旗台的位置,校园的北边是什么?南边、西边、东边呢?(引导生说出四个主要建筑或景物)
生:北边是教学楼,南边是大门,西边是操场,东边是艺术大厅。师: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现在我们来到了校园旗台处,一起说,校园北边是什么?南边、西边、东边呢?
师:请睁开眼睛。你们的校园可真漂亮,昨天老师拍了几张照片。请看大屏幕(依次出现教学楼、大门、操场、艺术大厅的图片)。我想带回去,给我们乐陵的同学们看,让他们来欣赏你们美丽的校园,好不好?可是他们还想知道这些图片上的景物在学校的什么位置,该怎么办呢?这样好不好,我们把这些图片按照一定的方向,贴在纸板上,制成校园平面图,回去以后,我让他们看就行了,好不好?
师:请看大屏幕,看清要求,然后再做。(课件出示:要求:
1、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2、先讨论一下怎样在纸板上确定方向,然后将图片摆一摆,最后粘住;
3、制作完后,看一下你们的平面图的东西南北对应的图片是否正确;
4、比一比看哪个小组任务完成的又快又好。)
2、展示学生作品,并说明理由。
师:请每小组派两名同学将你们小组的作品拿到前面来,请一名同学举着,另一名同学介绍。
生分小组汇报。(略)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同学们请注意观察我们的这些作品,同一个校园,我们制作的平面图却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我们每个小组规定的方向不一样。生:我们每个小组的方向不统一。
师:是啊,我们规定的方向不一样,有的小组规定上面是北,有的规定下面是北,有的规定左面是北,有的规定右面是北。
师:同学们,你们小组的平面图,方向你们明白,他们小组的平面图,方向他们明白,我们小组的平面图,方向我们明白。但是,平面图是用来交流的呀,怎样才能让我们大家都看明白呢?
生:我觉得应该统一方向。
师:真棒,如果把方向统一就好了。同学们,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因此,他们在制作平面图或地图时规定了统一的方向。你知道地图上的方向通常是怎样规定的吗?
生:我知道,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师:真厉害,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生:以前听爸爸说的。师: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很会学习,了不起。
师:为了我们看地图方便,通常地图都规定上面是北(板书:北),那下面是什么方向?(板书:南)左边呢?(板书:西)右边呢?(板书:东)
师:人们为了使地图上的方向更清楚,往往在地图的右上角画上指向标。(板书:↑北)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地图的方向通常是什么? 生齐答: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好了,方向统一了,下面就把我们制作的校园平面图按规定的方向改一改,然后画上指向标。
师:很好,你们制成了校园平面图,我回去就可以直接让我们乐陵的学生欣赏你们的校园了,又清楚,又明白。我代表他们谢谢你们。
三、活动三:解决问题
1、辨别简单的平面图。
师:(课件出示教材P71页2图)这是一幅简单的平面图,你能看懂吗? 生:图上有方向标,所以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生:村子的北面是大山,南面是小河,西边是工厂,东边是果园。师:咱班的同学真是聪明,下面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果你的同桌有困难你可要帮助他。
2、探访桃花村。
师:好了,你会辨别地图上的方向了吗?学会看地图对我们的帮助可大了,有几位小朋友就带着地图去郊游了,我们跟他们一块去好吗?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材63页信息窗,将小朋友的对话只保留“到桃花村怎么走?”)。这三个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了?
生:他们不知道到桃花村怎样走了。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生:看地图。
师:对呀,他们带着地图呢,看地图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这幅地图放大一点。(课件出示放大的平面图,与风景图并排在屏幕上)
师:这幅地图上有指向标吗?他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生齐答:有指向标,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要帮助他们,就要找到他们现在在地图上的位置,对照风景图,想一想地图上小朋友的位置在哪儿?
生:在麦田。(课件:师鼠标点击麦田,红点闪烁)
师:你能帮他们找到去桃花村的路吗?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我们能找到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师:刚才,我转了一圈,发现同学们很有想法,下面让我们来汇报一下。我提一个要求,要说出先往什么方向到什么地方,再向什么方向到什么地方。
生1:往北走到树林,再往东走到桃花村。
生2:我的方法是先往东走到竹林,再往北走到果园,再往北走到桃花村。生3:我还有一种走法,向北走到树林,再往西走到杏花村,再往南走到湖,再往东走到竹林,再往北走到果园,再往北走到桃花村。(还没等他说完学生已经小声议论“太远了”、“太麻烦了”„„这位学生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师:同学们都说这种走法是远了一些,可是我非常喜欢,你们猜猜为什么。生1:走的路多可以锻炼身体。
生2:走这条路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景色。
师:瞧,走这条路有这么多好处,我当然喜欢了,得谢谢这位同学帮我找到了这么好的一条路。(原来低下头的同学这下也自豪的抬起头来)
3、巩固练习。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朋友们顺利地到达了桃花村。接着他们要去几位好朋友的家(课件出示练习:课本P66页第5题),你能帮他们找到家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交流汇报。
[评析]这一过程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学会了运用上面的研究所得。第一层次是辨别简单的平面图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刚刚认识到的地图上通常“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规定;第二层次是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教材中的信息窗,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充分让学生体验地图的用途。同时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既训练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层次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到桃花村的第三种走法确实远,老师及时地问“猜一猜我为什么喜欢这条路?”,既使得学生初步感受到要辩证地看问题,又维护了这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第三个层次是扩展练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深化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四、活动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课外拓展延伸
师:回家后,找一幅山东地图,向爸爸、妈妈介绍地图上的方向,并看看我们胶州的东南西北相邻的都是什么地方? 教后反思:
一、活动中学习体验中感悟
由于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我以学生看得见,熟悉的自身方位,教室方位,学校方位,周围环境方位为认知体验平台,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如说一说,做一做,走一走,猜一猜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我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操作、观察、描述、交流、合作、记录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图上方位与实际方位的联系区别
在引导学生认识实际方位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以教室中的实物为中心,画一幅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巩固了实际方位,又引申出了图上方位,同时学生由于所定方位不同,实物也就不同,所以图的画法多种多样。这样教师便可以引出图上方位,并且编成口诀告诉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西南、西北、东南、东北的区别认识
由动物园图认识全部八个方向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和认识其他4个方位,可以将八个方位写成米字型,以米字型中间的一竖区分左边为西,所以分别是西南、西北。右边是东南、东北。并且告诉学生由于西和东,北和南相对,所以西北对东南,西南对东北,再以米字一横划分,上方是北,即西北、东北;下方是南,即西南、东南。
四、图上方位要确定标准
在确定某一建筑物的方位时,以某一建筑物为标准,它是一个方位,而以另一个建筑物为标准,它又是另一个方位。以花坛为标准是在花坛的北面,而以大门为标准,则在大门的东北角上。所以,确定标准是关键。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表现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在精神。
3、感悟刘伯承坚忍不拔的意志,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体会和感悟。
2、理解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及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军神”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教学难点:
理解沃克先生称赞刘伯承的话。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课前的这几分钟,我们随便来聊聊,生活中你最敬佩哪些人?为什么?
生:我最敬佩医生,因为他们能救死扶生,为人们解除病痛。
生:我最敬佩我的语文老师,因为他的知识很渊博,总能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生:我最敬佩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因为她不但学习好,而且还有特长。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谈,并要说明理由)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所敬佩的人,有的同学谈到敬佩军人,敬佩他们的勇敢。上节课我们就认识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军人,他的名字叫――(刘伯承)。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军神》(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是谁把刘伯承称为军神?(生:沃克医生)当刘伯承重伤去就诊时,沃克医生从他的镇定中一下子就识别了他的军人身份。接着课文就具体描述了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动手术的经过,这段课文是分三部分来写的,谁还记得是哪三部分?(板书:术前、术中、术后)当他为刘伯承动完手术后,是怎样称赞他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沃克医生是怎么说的?把它画下来。开始。
3、把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媒体出示: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让我们一起读读。
5、引导质疑:会读书更要会思考,此时你最想弄明白什么?(学生问题预设: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惊呆了?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称他为军神?为什么连用三个感叹号?„„)
4、引导学生自主解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其实这些“为什么”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地去读课文,去体会,你一定会从文中找到答案。生自由读课文。
二、品味语言,感悟文本。
(一)、导读“术前”部分
1、手术前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他是一个军神?(出示文本2)指名答(板书:不用麻醉药)
2、师:你说麻醉药有什么作用?(生答)
老师以前鼻子里长息肉了,医生说要动手术把息肉摘除,动手术的时候,虽然用了麻醉药,可我觉得还是很疼,眼泪直往下流。
3、刘伯承要动手术的地方可是我们人身上最敏感的地方眼睛呀,小朋友们以前有过被灰尘迷了眼或眼睛进沙子的吗?有什么感觉?
一粒小小的沙子就能让我们这么难受,而今天,刘伯承是要把眼睛里的息肉和烂肉一刀一刀地割掉,他动手术时不用麻醉药会怎样?
4、是呀,那不是一般的疼,那是揪心的疼痛,那是难以忍受的疼痛啊,可刘伯承却(引说:坚决不愿意使用麻醉药),为什么?
生:因为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使用麻醉药会损伤脑神经。
5、对,他还需要清醒的大脑带兵打仗。让我们来看提示语,他是怎么对沃克医生说这一句话的。
生:他恳切地对医生说。
师:恳切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词语而句子的意思不变吗?(真诚、恳切)
师:那你也来恳切地读一读。(指名评读)齐读
6、听了刘伯承恳切的话语,沃克医生(愣住了),他为什么会愣住?
是啊,作为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医生做了无数个手术,他还是第一次遇见有人动手术时,会自己提出不用麻醉药,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所以,沃克医生——愣住了
7、现在,你们就把自己当作沃克医生,来读一读他说的话。
生:你,你能忍受得了吗?
(多指名读)齐读
师:这时,年轻的刘伯承是怎么回答的?
生:年轻人平静地回答:能。
师:现在我就是沃克医生,你们是刘伯承,我来问你们。(师生问答读)
(我听出了你们平静的语气,可刘伯承平静的口气中透露的是坚决不用麻醉药的决心。再来一次。)
师:平静而又坚决。男同学问,女同学答。
师:动手术的地方可是眼睛啊!刘伯承却说得这么平静。从这平静的口气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答。
(刘伯承没有想自己的疼痛,他心里想的是军队,人民,国家。)所以,沃克医生这样夸他——(生齐读沃克医生的话)
是啊!一个简简单单的“能”字,体现出刘伯承内心的沉着镇定,折射出他坚强的意志,多么令人感动啊!
(二)精读“术中”部分
1、手术中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文本3、4)请大家自由朗读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情景,用上刚才的方法,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关键词句去体会,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
3、读完后把你的阅读感受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可以读给组员听,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互相评一评。(小组交流讨论)
4、集体交流(通过朗读评价引导学生交流)同学们一定想把自己读书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哪个小组先派个代表来谈谈你的感受。?(其他组员也可以补充;开了个好头,很成功)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闪红字:一向镇定、微微颤抖、一声不吭、紧紧抓住、汗如雨下、抓破)随机生成:抓住关键词适时指导朗读。(1)、生:读句子。我从汗如雨下,可以看得出刘伯承很痛 生:因为汗如雨下是汗很多的意思,如果不痛的话哪来的汗啊
师:真了不起,从你的朗读中能体会到他的疼痛,这是剧烈的疼痛,痛得浑身直冒冷汗。(2)生:我从“紧紧抓住”这个词中,感受到刘伯承一定在忍着剧痛。读读看。在疼痛的后面,你又感受到了什么?(生:坚强勇敢的精神/毅力)(3)、生:读句子。我从一声不吭体会到刘伯承很坚强(板书:一声不吭)
师:一声不吭什么意思?
生活中你要是哪里疼了,会怎样?
师:三个小时的手术在拒绝使用麻醉的情况下,要把息肉一刀刀割掉,难道他就不疼吗?而他却(一声不吭),由此可以看出刘伯承非常
(生说)
(4)、生:我从“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体会到刘伯承很疼。
师:一条崭新的床单让你们撕能撕得掉吗?没想到居然被刘伯承(抓破),这说明?
(生说)读、评。
师:这么痛,这么的难以忍受,那他为什么不叫出声来?(生说)
4、师:是啊,刘伯承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多么坚强、多么勇敢啊!谁再来把这段话读读。
师:注意稍微读慢点,让我们感觉到你在疼,你在忍。谁再来读一遍。
(指名评读)有感情/能读出当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刘伯承的疼痛„„
5、(播放录像)让我们一起来看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吗?
6、师:就让我们把对刘伯承将军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自由放声读。现在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把大家带入刚才的情境?请你推荐一名。生推荐学生。生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的一幕幕,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7、师:为了让医生顺利地动完手术,刘伯承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强忍住剧烈的疼痛,他的坚强表现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可敬的刘将军,我想由衷的对您说:(生齐读沃克医生的话)
(三)、感悟“术后”部分
1、最令沃克医生感到吃惊的就是刘伯承在手术的同时还在干什么?生:数刀数。师:多少刀? 生:七十二刀。(板书:数刀数)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手术后这部分内容。(出示文本5)
2、读书不仅要读表面的文字,还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谁来说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了刘伯承的坚强。师:还有吗? 生:常人会晕倒,而刘伯承在数刀数。
3、师:你们平时有被小刀割破的经历吗?
生:谈自己的经历:疼/像被针刺/过好几天才会好,有时候破了还会向父母撒娇。
4、师:可是摘除眼球息肉的手术比平时疼上千倍,更何况是在拒绝麻醉的情况下。那是在眼眶中,一刀一刀血淋淋地割呀,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一下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师描述:手术室里,不用麻醉药的手术开始了,沃克医生拿起了手术刀,第一刀,第2刀,鲜血涌了出来„„手术室静得令人窒息,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的双手在颤抖,额上汗珠滚滚„„70刀,71刀,72刀,整整三个小时过去了,在这漫长的极其痛苦的200多分钟里,病人始终在数着刀数,撕心裂肺的疼痛终于结束了。
5、师:说说你们的感受,好吗?
师:是啊,刘伯承没有因为不能承受手术的痛苦而终止手术,他没有失声大叫,也没有昏过去,在痛苦的煎熬下,他还冷静地数着刀数。他的坚强让我们震惊。
6、你们知道“失声”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他会情不自禁地喊道?(引导生说:刚开始手术时,沃克医生还担心他会晕过去,没想到他竟然一直在数着刀数,更让沃克医生震惊的是他居然准确地说出了刀数。)
难怪,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___(生齐读沃克医生的话)
7、总结板书,导读最后一段
是啊!年轻人手术前坚决不用麻醉药;手术中强忍剧痛,一声不吭;手术后又能准确地数出刀数,他有着(板书:坚强的意志)。沃克医生打心眼里佩服这个年轻人,知道他肯定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出示文本6)齐读
三、感情升华,提炼主题。
1、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样一个光辉而灿烂的名字吧!——刘伯承——共和国的元帅——我们心中永远的军神!
课文学到这里,你提出的问题现在明白了吗?如果现在再来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生:我会怀着敬佩的心情读 师:请你读一读。生:我会学习他坚强的精神/ 师:请你读一读。„„ 师:就让我们怀着对刘伯承的崇敬,怀着敬佩再来读课题。齐读课题。
2、师:身经百战、戎马一身的刘伯承无愧于“军神”的称号,被传为美谈。请看,这就是——刘伯承
出示刘伯承像。
师:全体起立,向我们心目中的“军神”敬礼,礼毕
师:用我们的声音,用我们的感情,把对刘伯承将军无限崇敬心情读出来吧!
(生再次齐读沃克医生的话)
3、(出示小诗)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三国时候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被人们传为了美谈。老师这儿也有一首赞扬刘爷爷的小诗,范读,自由读一读,配乐齐读。四、积累延伸,运用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心地走进了课文,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不仅征服了沃克医生,也征服了我们每一个人。
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共和国的元帅,建议大家读一读《刘伯承传》
2、有兴趣的也可以和你的同学一起演演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军
神
术前
拒绝麻醉
术中
一声不吭
意志坚强
术后
【长江的开发的设计思路及教后反思】推荐阅读:
长江之歌语文教学反思11-24
长江的古代诗句10-19
形容长江黄河的诗句07-26
那些长江黄河的诗句11-01
写赞美长江的诗句12-15
与长江的古诗句07-09
美丽的长江作文400字11-20
描绘长江的古诗句12-21
教师资格面试《长江之歌》教学设计05-30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