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阅读答案(精选7篇)
1、请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对荷情感起伏变化的语句
2、读完了全文,你能否说说作者为何对荷情有独钟?
3、如果把题目中的“荷韵”改为“荷花”好不好?为什么?
4、“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概括选文中作者的心理变化。(1-7节)
6、为什么“不到十几天的功夫”,荷叶就能够遮蔽半个池塘?
7、阅读选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3-13节)
(种荷)—()—()—(祝荷)
8、阅读第8段文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笔下荷花的外形之美(16字以内)和内在气质(12字以内)
外形之美:
内在气质:
9、季羡林先生笔下的“季荷”又怎样的特点?他为什么对“季荷”充满特殊的情感呢?
1.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2.很多植物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自古至今很多文人不断歌咏着这种生命力:春天的小草、岩缝里的种子、漫天飘舞的飞絮„„本文从叹息宅前荷塘空荡荡写起,由此引出投莲子入塘以及漫长的期待。这以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者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心里多了一线希望。几棵弱小的莲子,就在这关注、企盼中慢慢长叶、开花,最后蔓延成片,被朋友喜称为“季荷”。这繁茂的“季荷”,不正是绵绵生命的象征吗?
莲子于淤泥中孕育新生,由纤弱转成茁壮,这是人所共见;寒冬将至,鲜荷
不见,而荷花在冰下做着春天的梦,这则是作者的独到之思。细读本文,我们难道不会从这独到之思中感悟到某种哲理吗?
3.不好,作者并不只是荷花,还有荷花的这种韵味,这种精神
4.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关心以及盼望的焦急
5.遗憾-希望-失望-灰心-微有希望但仍令人灰心-狂喜-感叹
6.因为荷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7.(种荷)—(盼荷)—(赏荷/赞荷)—(祝荷)
8.外形之美:红艳耀目,与众不同,卓然挺立,迎风弄 姿
内在气质:洁身自好,睥睨一切
9.特点:美丽,高洁,坚韧,充满生命力
季先生的话语,又一次敲响在耳边了。“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我无法知道,荷花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是啊,这几天长沙的天气忽地变冷。今天,我一面清理着入冬的衣服,一面在想着,我得写篇“荷塘”的文章。
忽地想起这次国庆,从双峰到长沙的高速公路,有个地名,令我眼前一亮,那是“荷塘”!荷塘,曾国藩故居,这两个地名,紧挨在一起。
静静地坐在电脑桌前,心中无一丝一毫的杂念。耳边只有“呜呜呜”的摩托车声,再也听不到莲瓣掉入水中的声音了,再也无法感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的意境了,再也无法领略荷叶惊人扩张荷花含苞怒放的乐趣了,再也无法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外婆家的荷塘了。不知外婆家的荷塘现在是什么光景了!我已很多年,没去看过那里的荷塘了。
季先生的荷塘,嵌在我的心海里了。君不见,我的大中华博客的左下角,亭亭玉立着一大捧我心爱的荷花。
季先生,你见着了我的荷花吗?
季羡林的文章在写实中总带着丰富的哲理,他的文章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索遐想。今天,我就读了一篇他的文章――《清塘荷韵》。它给我留下了十分的印象。
这篇文章叙述的是作者在他楼前的清塘中种荷花的过程。从莲子的发芽到荷叶覆盖满整个清塘再到荷花的开放,最后将到来的便是残荷之日。整个过程十分地漫长,作者几乎就要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放弃对它的希望。就在作者几近失望的时候,荷花终于绽放了美丽的笑容。直到那一刻,季羡林才了解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散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是啊,在这个世上,万物都有生长的冲劲。只是平时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而已。这股冲劲就像是一种潜力,他总是等我们即将失望的时候,才爆发出来。其实,这种模式的生命并不难懂。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刻,我不经意想起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许许多多的金子,也许现在他们就像文中那尚未发芽的莲子,但是他们都有着惊人的求生能力。所以,多给别人和自己一些机会,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像荷花一样,绽放出全世界最灿烂的微笑。
读了《清塘荷韵》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本文介绍了作者楼前数亩荷塘如何从空荡荡的枯塘一直到满塘荷花的过程。以及见到满塘荷花后受到邻里的夸赞和喜悦心情。
这时,我明白了如果没有辛勤的种植、长时间的等待、用心的呵护,就不会出现之后池塘中那美丽的荷花。
我想生活中也应该如此,去辛勤地播种,耐心地等待,不用多久,一定会得到满意的结果。“若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如果不在背后下苦功夫,怎能得到别人的夸奖和圆满的回报?古时候,人人都说“十年寒窗苦”,但他苦的有价值,虽苦犹甜。每个人都想考取“恩科”,一夜成名,但想的容易,做起来难。它需要你用时间和精力去做赌注,只要你用心去做,十几年的付出就没有白费,而且你还因此得到了知名的地位,他人的重视,光耀门楣,何乐而不为?
当今社会也应如此,现在做学生的都面临着考试、排名等等一系列竞争。那麽如何在这些中名列前茅,成为凤毛麟角呢?只有努力学习、刻苦认真,而这样又需要你辛勤付出十几年的长期等待,最后在高考中尽情发挥,才可以出线,获得众人称赞。大部分学生都如此劳动,最后得到好结果,使十几年的付出没有白费。但总会出现一些人,不想努力,但还想在最后取得优异成绩,这是绝对行不通的。如果这样可行,作者不用花四年时间等待荷花满塘的美丽景色,状元不用寒窗苦读十年后去争名夺利,在校考生也不用秉烛夜读,早起晚睡午不歇。所以我认为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只有刻苦努力、辛勤劳动,假以时日才会得到结满硕果的苍天大树。
1.《清塘荷韵》的作者是谁?【 】
A.季羡林
B.鲁迅
C.巴金
D.矛盾
2.《清塘荷韵》的文体是什么?【 】
A.议论文
B.诗歌
C.散文
D.小说
3.《清塘荷韵》中“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A.喜爱
B.对荷花的关心以及盼望的焦急 C.失望
D.难受
4.下面不是季羡林先生笔下的“季荷”的特点?【 】 A.美丽,坚韧,B.高洁
C.充满生命力
D.忧伤
5.不是写作者对“季荷”充满特殊的情感的原因的是哪一项?【 】
A.“季荷”因他而得名
B.是他亲手所中,又苦等四年的结果
C.他对荷花的失望
D.荷花的精神是作者的精神写照
6.为什么“不到十几天的功夫”,荷叶就能够遮蔽半个池塘?【 】 A.荷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美丽
C.高洁 D.坚韧
7.《清塘荷韵》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
A.种荷-盼荷-赏荷-祝荷 B.盼荷-种荷-赏荷-祝荷 C.盼荷-赏荷-种荷-祝荷 D.赏荷-盼荷-种荷-祝荷
8.《清塘荷韵》的主题是什么?【 】
A.颂扬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B.赞扬荷花的美丽
C.赞扬荷花的高洁
D.颂扬荷花的正直
9.下列对《清塘荷韵》这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荷花在作者笔下显得红艳耀目,迎风弄姿,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因此作者从中感受到的也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C.本文语言空灵飘逸、含蓄多情,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D.本文写荷花从稀少到繁茂的发展历程,重在表现莲荷顽强的生命力,从而表现作者出作者的欣慰与希望。
10.《清塘荷韵》中“季荷”同燕园其他池塘的荷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一项不是?【 】 A.“季荷”荷花红色浓 B.花瓣繁多,迎风弄姿,异常逗人,C.傲寒开放 D.荷塘呈现出了西湖景象,弥补了作者之前未曾见过西湖莲花的缺憾。
11.《清塘荷韵》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 A.菊花
B.荷花 C.牡丹 D.桂花
12.《清塘荷韵》中引用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谁写的?【 】 A.朱熹
B.李白 C.杜甫 D.李商隐
13.《清塘荷韵》文中,作者在种荷之前,“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
A.砸碎它,让它腐烂
B.让它永远埋在泥中 C.让莲芽破壳而出 D.讨厌莲子
14.《清塘荷韵》中,作者种下莲子的第二年,翘盼的水面上却没有露出荷叶,对此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
A.灰心
B.着急 C.激动 D.兴奋
15.《清塘荷韵》中,提到脍炙人口的“香远益清”是谁的句子?【 】 A.周敦颐
B.韩愈 C.苏轼 D.王昌龄
16.《月是故乡明》中回忆了一些童年趣事,哪一件事没写到?【 】 A.数星星
B.抓知了 C.摸鸭蛋 D.拔何首乌
17.《月是故乡明》中引用了句子“月初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是谁写的?【 】 A.辛弃疾
B.苏轼 C.李清照 D.陆游
18.《月是故乡明》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A.爱国
B.思乡 C.惜别之情 D.热爱大自然
19.《月是故乡明》中多次提到故乡哪里的明月?【 】 A.苇坑上面
B.沙滩上 C.眼瞳中 D.杯子中
20.“月是故乡明”的前一句是什么?【 】
A.边秋一雁声
B.露从今夜白 C.无家问死生。D.寄书长不达
21.《月是故乡明》中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 】 A.对比,突出思乡之情
B.写出家乡月亮的令人不满意 C.突出其他地方月亮的美 D.突出异乡景色的美丽
22.《月是故乡明》中“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用了什么修辞来写?【 】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D.夸张
23.《月是故乡明》中最后一句“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其中的“小月亮”指的是什么?【 】 A.故乡的月亮
B.朗润园的月亮 C.世界各地的月亮 D.自己的孩子
24.《月是故乡明》通过描写什么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之愁的?【 】 A.荷花
B.月亮 C.池塘 D.榕树
25.《月是故乡明》开头写:“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有什么作用?【 】 A.开篇点题
B.多余 C.设置悬念 D.过渡
26.《月是故乡明》写“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表达作者思乡之病时的心情,哪一项不是的?【 】
A.惆怅
B.痛苦 C.幸福
D.沮丧
27.《月是故乡明》中写:“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耄耋”是多大的年龄呢?【 】 A.八九十
B.三十 C.四十 D.六十
28.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听雨》作者相同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C.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9.《听雨》中,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 】 A.久旱之中的一场春雨,让作者感到无穷的喜悦
B.连绵的春雨,恰似作者的愁情 C.春雨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D.春雨触发作者的回忆
30.《听雨》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哪一项不符合?【 】
A.对学问:治学严谨;生命不息,求知不止
B.对人生:通达 C.对社会:关注民生 D.消极苦闷
答案:
1.A
2.C 3.B
4.D
5.C
6.A
7.A
8.A
9.A 10.A 11.B 12.A 13.C 14A 15.A 16.D 17.B 18.B 19.A 20.B 21.A 22.A 23.B 24.A 25.A 26.D 27.A 28.C 29.A 30.D
常熟市谢桥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品读精美语言,赏析荷韵之美。
3、理解作者借荷寄托的人生感悟。情感态度:
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热爱生命,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与热情。教学重点
品读精美语言,赏析荷韵之美。教学难点
理解荷花高雅洒脱、乐观豁达的神韵,借以理解作者的人生境界。教学方法
通读赏读、启发点拨、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投影片展示几幅荷花图片)千娇百媚,万种风情,相信这些荷的图片一定带给你绝美的享受。看到它们,你联想到了哪些赏荷、咏荷的古诗文名句?
千百年来,荷花以它的美丽圣洁受到历代文人的钟爱。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在他86岁高龄时写了一篇散文《清塘荷韵》。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清塘荷韵的世界,去闻一闻荷香,品一品荷韵。
二、展示目标 明确任务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品读精美语言,赏析荷韵之美。
3、理解作者借荷寄托的人生感悟。
三、积累整合 夯实基础
课前预习课文时,同学们对作者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老师又补充了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坎坷的人生。
1、走近作者 大屏幕展示:
他,曾是一个生在贫困至极家庭的农村少年。他,曾是一个置身战争硝烟饱尝饥馑难眠的留学青年。他,曾是一个深遭文革**受残酷迫害的知识分子。他,曾一度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
他,最终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2、预习检查 读一读,写一写:
旖旎 翘盼 睥睨 蓇葖 脍炙人口 接踵而至 旮旮旯旯
四、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本文以“荷”为线索展开,叙写了作者____荷、____荷、____荷的事情。明确:种荷 — 盼荷 — 赏荷
五、局部探究 把握情感
在作者挥洒自如的笔下,一塘荷花带着它的清香秀雅,带着它的勃勃生机扑面而来。请同学们再次走近课文,和这位八旬老人一起去体会种荷、盼荷的忧与乐吧。
默读课文3——7段,思考:季老在四年的漫长等待后,面对蓬勃生长的荷,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六、个性赏读 品味荷韵
季老的这篇《清塘荷韵》,堪称是咏荷佳作。作者赏荷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为我们展现了荷的风姿神韵。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两个片段,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进行赏析.学法指导:可从修辞、用词、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要求学生在文中进行圈点批注)
(小组赏读交流、教师分组指导。如学生多把着眼点放在荷叶荷花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有关荷瓣、冬日残荷的描写)
1、找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重点片段: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明确:这飘落的荷瓣,曾经饱尝过孕育的艰辛,感受过生命的快乐,此时要悄然离去,那就顺应自然吧,它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其实这荷正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他经历过苦 2 难的颠沛流离,体验过成功的欢欣愉悦,已至耄耋之年的他,面对必然来临的死亡,就像这荷一样超然洒脱。
老师也选取了其中精彩的一段,我们找几个同学起来有感情地朗读,比一比谁能够读出其中的美。
2、找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大屏幕展示精彩片段,并播放背景音乐)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七、解读文本 感悟人生 在这位八旬老人的笔下:
荷是顽强的,深埋四年、不曾言弃; 荷是秀雅的,迎风弄姿、睥睨一切; 荷是洒脱的,生命陨落、乐观豁达。
1、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要歌颂荷花吗?那作者写荷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不仅仅是为写荷,更是借荷咏怀,借荷抒情,借荷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2、从全文看,作者借荷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 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
追求高洁 追求宁静
乐观面对人生
点出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漫漫人生路,愿同学们与季荷同行——守住一份宁静之美,追求一种淡泊之境。
八、拓展延伸 跳出文本
除了荷花之外,我们还可以借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来抒情言志,比如说,可以借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特点,来赞美哪一类人?还可以借松树坚强不屈、不畏风寒、四季常青的特点,来赞美哪一类人?
红烛:借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特点,来赞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教师们。松树:借松树坚强不屈、不畏风寒、四季常青的特点,来赞美驻守边疆的解放军战士。
九、课堂小结 与你共勉
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愿大家都能从季先生的文章中汲取生的力量,感受旷达之气,让我们的人生也因此而豁然开朗。下面以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请同学们齐读!(播放背景音乐 汪峰的《怒放的生命》)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节选自 泰戈尔的《生如夏花》
十、布置作业
1、阅读: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语言和主旨方面求同辨异。
2、写作:选取生活中你喜欢的一种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清塘荷韵
季羡林
1.读课文,标段序,圈出生鲜优美的四字短语十个以上,用波浪线标划优美的描写句子,用波浪线标划富有哲理的句子。
2.熟读课文,在书上概括季羡林种荷的三个原因,以“荷”为线索写的三件事。
3.季羡林笔下的荷花与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有何不同?
4.借助网络或图书,查找季羡林的资料,并结合课文思考“季荷”的内涵。
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积累、圈点批注、合作探究等方式,品季荷之情,赏季荷之韵。
教学评价:
1.能够正确书写、理解书中十多个生鲜词语和所引诗句。
2.能够结合相关语句品季荷之情,赏季荷之韵。
3.能结合文本与资料,理解“季荷”的内涵,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课题,解题意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86岁高龄时写的一篇文章《清塘荷韵》。
2.析题:清塘荷韵:中心语是荷韵,地点是清塘。荷韵:指荷的风韵、风姿和情趣。
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借荷花美景抒发了对荷花的赞颂之情。
二、知文意,做积累
活动一:读课文,标划并积累四字雅词,背诵课文所引诗句。
所引诗句。
池话对影落,沙鸟带声飞。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小荷才露尖尖角。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活动二:浏览课文,概说文意。
提示:从叙事的角度,情感变化的角度,荷之韵的角度概说。
明确:作者围绕荷写了种荷、盼荷、赏荷之事,作者的情感发生了热盼――失望――欣喜――狂喜――祝福的变化。赏荷韵分为赏荷叶之韵、荷花之韵、落花之韵、残荷之韵。
教师小结:事中含情,情随荷生,荷中有韵。
三、品荷情,赏荷韵
活动一:用圈点批注法细读6-12自然段。
要求:
1.用横线标划最能体现荷之韵的词句,并以短语的形式概括。
2.用曲线标划作者情感浓郁的抒情议论句,适当记录自己的思考,联想。
交流明确:
(此环节,学生的联想已略去)
荷叶之韵:坚韧顽强。
(关键词句:6-7段“严冬一过”,“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议论句“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教师点拨: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会让你联想到什么事物呢?
学生:临风之草迎霜之菊,含霜之梅、悬崖上的孤松,自然界万物的生生不息,挣扎于苦难历史长河中的人们。)
荷花之韵:超凡脱俗。
(关键词句:8段“与众不同”,“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抒情句“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
(教师点拨:落花在黛玉眼中是“花谢花飞花漫天,花谢人亡两不知”,在韦庄的笔下是“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相比之下季老笔下荷花的飘零则给人超凡脱俗之感。)
落花之韵:优雅豁达。
(关键词句:9段“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议论抒情句“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教师点拨:这些体现莲荷的关键词仅仅是表达莲荷的品质韵味吗?是什么写法?学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莲荷的品质其实就是作者的品质。)
残荷之韵:生生不息厚积薄发
(关键词句:12段议论抒情句“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08月的一个清晨,睁开惺忪的睡眼来到了荷塘,为的是看到争奇斗艳、不凋谢的荷花和如翡翠般的荷叶。就在此时,我眼球里倒影出的是一朵朵荷花,还有一片片荷叶,我想:如果我能站到荷叶上不掉到水里该有多好,到那时,我就可以成为“荷花仙子”了,带着这美妙的幻想和纯真的心,我便和荷叶玩耍了起来,我往它脸上洒水珠,它却不让水珠落到它那无污渍又干净的脸上,妈妈说,“荷叶出淤泥而不染”,听了这句话,我便爱上了荷叶。
还有荷花也是很美丽的。
淡粉、淡黄色的花瓣,里面包着莲藕,真令人陶醉。假如有一天,我变小了,我一定要躲到这里面,因为荷花里面很安全。哇,是一对母子呀,凋谢的荷花,低着头,看着正在开放的荷花,母亲呵护着它,为它遮风挡雨。
渐渐的蜻蜓也来了,真怕将这弱不禁风的`小仙子惊走了。不得不承认,这景色太美了!浪漫的亭子,优雅的小桥,蜻蜓点水,含苞待放、争奇斗艳的荷花,如翡翠般的荷叶……都令人叹为观止。
这时,我想到了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如果把文中的第④、第⑤自然段删除,行不行,为什么?(7分)
3.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5分)
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分析形象的能力。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清塘荷景是全文的主角,也是作者的审美对象,全文始终把荷叶、荷花当做写作的主体,从播种到生命的萌动、生长、凋落,每一个细节都牵动读者去体验生命的每一次悸动。初读本文,以时间为序,一目了然,细细品味,你会摸索到潜藏的情感暗流,从作者对荷花播种之后的切切翘盼,到荷叶萌生之后的哲理之思,再到荷花盛开的闲情逸致,及至对冬日残荷的殷殷祝福,通篇流动着对生命的关注、呵护和挚爱,传达着对生命颂赞的主题。抓住荷叶、荷花、落瓣三组意象,也就抓住了荷韵:荷花的“傲”、荷叶的“勇”、落花的“静”。
【答案】风姿:荷是秀雅的(1分),它迎风弄姿,睥睨一切(1分);
神韵:荷是顽强的(1分),它活埋四年,不曾言弃(1分);
意趣:荷是宁静的(1分),它优美淡然,洒脱飘逸(1分)。
2.【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这两段讲了什么内容,明确作者这样写的意图,然后分析这部分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
【答案】不好(1分)①内容上:从最初投放种子写起,写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期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期盼(2分);虽然沉静了三年,但只要生命不止,一定会有生命勃发的时机,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2分)。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荷叶满塘的狂喜和对荷坚忍不拔精神的赞美作铺垫(2分)。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把握主旨、探究分析能力。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和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生命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文章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以荷喻人,借荷抒情,借荷明理。本题既考查了审题能力,注意第一问的句式,又要求结合原文内容。只答强者、智者得一分,弘扬生命或彻悟生命一分;结合原文分析一分;理由充分两分;两点任答一点得全分;其他答案只要有道理都可参照给分。
【答案】①是张扬生命的强者(2分)。荷花的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让我们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2分),莲子暗暗地积蓄着力量,破壳而出,“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正是生命强者的真实写照。(1分)
【清塘荷韵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安静的阅读》阅读答案09-14
古诗文阅读的阅读答案07-02
《幽居 韦应物》阅读及阅读答案01-17
小石潭记阅读及阅读答案03-26
推敲阅读答案全部答案12-23
《我在》阅读答案05-30
垂柳阅读答案06-11
《鹰》阅读答案06-13
《承诺》阅读答案06-25
《豆腐》阅读答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