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变化及分布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降水的变化及分布(精选12篇)

降水的变化及分布 篇1

近45年山东夏季降水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利用1961-山东省26个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对山东夏季(6~8月)降水总量、雨日和暴雨日数进行时空分析,研究夏季降水气候变化成因,并划分了夏季降水旱涝年.结果表明,山东夏季降水大部分地区为减少趋势,暴雨日降雨强度的变化与夏季降水量的减少关系更为密切;夏季降水量、暴雨日降雨强度和旱涝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最后用500 hPa位势高度和环流特征量分析了夏季旱涝异常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候变化原因.

作 者:迟竹萍 CHI Zhu-ping  作者单位: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气候中心,山东济南250031 刊 名:高原气象  ISTIC PKU英文刊名:PLATEAU METEOROLOGY 年,卷(期): 28(1) 分类号:P46 关键词:山东省   夏季降水   年代际特征   大气环流  

降水的变化及分布 篇2

但受资料限制,目前对日至年尺度的降水变化研究较多,而对小时尺度降水的研究相对较少,而目前尚未发现有关于辽宁省短时降水的变化的研究。因此,研究辽宁省小时降水量、降水时数和小时降水强度(以下简称“雨强”)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文利用辽宁省25 个台站的逐时降水资料,分析夏季降水时数、雨强及极端强降水时数、极端强降水雨强的变化,全面研究辽宁省的小时降水变化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辽宁省25 站自记降水数字化和自动站降水资料整理并进行质量控制后得出1961—2013 年辽宁省逐时降水资料。选站方法:当自记纸记录缺测时数超过总时数的20%,视该时段缺测;当资料缺失年份超过15 年,视该站点缺测;小时降水量≥0.1 mm时认为有降水发生。

1.2 研究方法

采用百分位阈值的空间分布和趋势分析法,分析辽宁省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特征。以某测站53 年(1961—2013 年)夏季小时降水量序列(由小到大)第95 百分位对应的小时降水量作为该测站夏季极端小时降水量的阈值。文中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降水的趋势,对降水序列的线性趋势和显著性均作了MK检验(显著性水平取0.1)[4,5,6,7,8,9,10]。气候态平均值采用1981—2010 年的30 年气候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夏季降水时数和雨强的气候态空间变化分布

如图1 所示,辽宁省夏季降水时数的气候态平均值为185 h, 辽西、 辽南地区在150~160 h, 辽宁东部地区在230~280 h,东南部较多,西部及南部较少。

如图2 所示,辽宁省夏季雨强平均为2.3 mm/h,辽宁西北部地区最小,为2.0 mm/h左右;辽宁西南部沿海地区最大,为2.6 mm/h左右。自东南向西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从辽宁夏季降水时数和雨强的气候态空间变化分布图来看,降水时数与雨强略有不同,但大值中心基本分布在辽宁东部地区,这与辽宁夏季降水平均态的分布也较为一致[6]。说明辽宁降水时间长、强度大,因此可能出现内涝、泥石流等短时强降水灾害的重点地区在辽宁东部,应重点关注与防范。

2.2 夏季平均降水时数和雨强的时空变化趋势

如图3a所示,辽宁省夏季平均降水时数呈逐年减少趋势,变化率为-3.4%/10 年。其中20 世纪60 年代最多,70 年代、80 年代逐年减少,90 年代接近常年,2000 年之后偏少。如图3b所示,辽宁省夏季平均雨强呈逐年增加趋势,变化率为2.2%/10 年。 其中20 世纪70 年代偏小,90 年代偏大,其他年代接近常年。

如图4 所示,辽宁省大部分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西部、东南部地区减幅2.5%/10~7.5%/10 年;而中部地区为增加趋势。夏季逐月来看,6 月降水时数以增加趋势为主,7 月以减少趋势为主,且辽宁西部、南部地区较多站点的减少趋势具有统计显著性,8 月降水时数存在西部与南部地区减少、东北部地区增加的变化趋势。

如图5 所示,夏季辽宁省大部分地区雨强呈增大趋势,增大幅度为2.5%/10~7.5%/10 年,但夏季辽西、辽南局部地区呈减小趋势。6 月在辽宁偏北地区呈减小趋势,7 月辽西、辽南地区雨强呈减小趋势,且减小幅度相对较大,个别站点减小幅度超过7.5%/10 年,8 月辽宁西部、东部个别站点呈减小趋势。

2.3 夏季平均极端强降水时数和雨强的时空变化趋势

如图6 所示,辽宁省夏季平均极端强降水时数呈增加趋势(1.0%/10 年),20 世纪90 年代最多,70 年代偏少,其他年代接近常年。夏季各月平均极端强降水时数有以下特点:6 月有增加趋势(4%/10 年),7 月有减少趋势(-3%/10 年),8月有增加趋势(3%/10 年),趋势均不明显。与图3a表现的夏季降水时数呈下降趋势相反,极端强降水时数呈增加态势,说明虽然辽宁省降水时数在减少,有变干的趋势,但是极端强降水增加,将会加大短时强降水灾害发生概率。

如图7 所示,辽宁省夏季平均极端强降水雨强也呈增加趋势,为1.0%/10 年。其中20 世纪60 年代、70 年代偏小,其他年代接近常年或略偏大。夏季各月平均极端强降水雨强:6 月、8 月无明显趋势变化,7 月有增加趋势,为9%/10 年。与图3b表现的夏季雨强呈增加趋势相一致,极端强降水雨强呈现增加态势,尤其在7 月增加趋势明显。

通过以上对夏季极端降水时数及雨强的分析可以发现,辽宁省极端降水时数及雨强均有增加的态势,说明辽宁省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将会导致由极端降水所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增多。

如图8 所示,夏季辽宁省大部分地区有增加的趋势。其中,6 月极端强降水时数呈增加趋势,除东北部地区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增幅在5%/10 年~10%/10 年之间,辽西、辽南地区在10%/10 年以上;7 月大部分地区极端强降水呈减小趋势,东北部地区呈增加趋势;8 月辽西、东南地区呈减少趋势,其他地区以增加趋势为主。

如图9 所示,夏季极端强降水雨强趋势分布不集中,且变化幅度较小,其中,6 月辽宁省大部分地区极端强降水雨强以增大趋势为主,辽宁省中部地区呈相反的减小趋势; 7月辽宁省大部分地区极端强降水雨强以增大趋势为主,少数站点呈减小趋势;8 月辽宁中、北部及南部地区呈增大趋势,其他地区呈减小趋势。

3 结论与讨论

(1)辽宁各地夏季降水时数气候态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东南部较多,西北部及大连南部较少。辽宁各地夏季雨强空间分布为自东南向西北,自沿海向内陆减少。

(2)辽宁省夏季平均降水时数呈减少趋势,为-3.4%/10 年。辽宁省夏季区域平均雨强呈增加趋势,为2.2%/10 年。

(3)辽宁省夏季平均极端强降水时数呈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明显,为1.0%/10 年。平均极端强降水雨强呈现增加趋势,夏季极端降水发生次数增多。

(4)降水时数和雨强时间序列表现出变干的趋势,但是夏季极端强降水时数和极端强降水雨强均呈增加趋势。

参考文献

[1]KANAE S,OKI T,KASHINDA A.Changes in hourly heavy precipitation at Tokyo from 1890 to 1999[J].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2004,82:241-247.

[2]YU R C,ZHOU T J,XIONG A Y,et al.Diurnal variat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contiguous China[J].Geophys Res Lett,2007,34(1):223-234.

[3]张焕,翟盘茂,唐红玉.1961—2000年西南地区小时降水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7(1):8-13.

[4]任国玉,吴虹,陈正洪,等.我国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0,11(3):322-330.

[5]宁亮,钱永甫.中国年和季各等级日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8,27(5):1010-1020.

[6]李广霞,陈传雷,才奎志,等.辽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2):31-34.

[7]杨青,韩秀君,高松影,等.1960-2011年辽宁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1):34-42.

[8]李瑞,孟令旺,朱义青,等.1961-2012年山东省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2):51-58.

[9]黄鹤,杨超,于雷,等1958-2012年河北省汛期暴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2):44-50.

浅谈我国降水趋势的变化 篇3

【关键字】降水;雨带南移

Changes in the trend of rainfall in China

【Abstract】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by the 20th century, 80 years, largely to China's Yangtze River. Huaihe River as the boundary, a decreasing trend of precipitation north of the south there is a growing trend. Concentration of rainfall in China often appears banded zonal called rain bands. Spring and summer, the rain belt from south to north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then southward retreat. However, global warming and increased greenhouse effect and changes in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there was a marked change.

【Keywords】Precipitation; rain belt south

1 气候的总体特征

1.1 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及东南亚是世界上季风最显著的地区。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均受此影响,降水有明显的季节之分。冬季偏北风来自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降水偏少,气温便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的太平洋和西南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

1.2 降水的普遍状况。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区,大气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很不均匀。江南地区多春雨,每年三四月份开始,两湖地区降水量明显增多,四月下旬开始,华南沿海春雨盛行,五到六月份,雨区遍及江南各地;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六月中下旬至七月上中旬进入梅雨季节;北方的雨季一般出现在夏季的七至八月,其中华北地区雨季降水量大约占全年的百分之七十;青藏高原的雨季是六到九月。

2 降水趋势

2.1 近年来部分地区降水变化。

2.1.1 辽宁省,孙凤华、袁健等专家运用沈阳、大连、丹东、营口、朝阳5个站1953~2001年降水量资料,建立了辽宁降水系列,分析出辽宁近50年的降水量具有明显减少的趋势。

山东,丁峰等专家利用青岛近50年的降水资料得出青岛站夏季降水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70年代后期以来,东亚季风开始减弱,以及ENSO发生频繁,青岛降水趋于减弱。

长江流域年均降水量在1960~2001年里呈现增长趋势,但不显著。冬夏降雨量有显著增加的趋势,春秋降雨量有下降趋势,而秋季降雨量下降明显。

海南岛,陈小丽等专家利用1961~2002年海南岛11个气象站降水量等资料指出。从全岛平均情况来看,降雨量除了冬季有明显增加,其余各季和年降水量有弱降水趋势。

从辽宁到海南岛,即从北到南,降水有增加的趋势。我们再看一下,我国西北部的降水情况。

2.1.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分析发现,西北部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存在自西北向东南、有高山向盆地逐渐减少的趋势。90年代后,降水减少是西北地区东部的普遍特征。张存杰等专家利用祁连山附近30个监测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得出,祁连山附近地区的降水在80年代和90年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夏季降水增加趋势最为明显,而秋季降水在80年代和90年代一直处于下降阶段。

西北地区和东北黑龙江地区降水都有上升趋势,而全国其他地区的年降水分布状态是从北到南有下降趋势。

3 结论

降水的变化及分布 篇4

水量的突变增加是从开始的,比冬夏突变晚11 a左右,比其东部地区偏晚30 a左右.

作 者:辛渝 毛炜峄 李元鹏 张新 卢戈 博力健 XIN Yu MAO Wei-yi LI Yuan-peng ZHANG Xin LU Ge BO Li-jian 作者单位:辛渝,毛炜峄,李元鹏,XIN Yu,MAO Wei-yi,LI Yuan-peng(新疆气象局,气候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张新,卢戈,博力健,ZHANG Xin,LU Ge,BO Li-jian(新疆博州气象局,新疆,博乐,833400)

《降水与降水的分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年降水量的概念;

2、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过程与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尽管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人们是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降水的数量的;

2、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投影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液,润物细无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教师提问:a.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分别品味出哪种感情?b.是什么使诗人触景生情?c.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除了雨,大气降水还有哪些形式?

学生活动:①朗读《春夜喜雨》和《清明》。②品味不同情感。③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④说出大气降水其他形式。

一、降水与生活

1、提供话题:

a.连续24小时的暴雨;b.阴雨连绵一个月;c.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d.某城市下了大雪。

2、活动步骤:

a.让学生阅读第一项教材给出的影响案例,以此做参照,思考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活动;b.把学生分成六人一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并形成共同意见;c.各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宣读本组的结论;d.你能依照上面的方法,补充话题吗?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根据话题的要求,进行发散思维。②全班交流。③再思考、再分析、再交流。④学生补充话题(a.某地下了一场酸雨 b.某乡下了半个时辰的冰雹)。⑤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只要降水适时适量,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就是有好处的。

二、降水量的测定

播放课外活动小组实地观测的录像,并通过暂停键控制。

提问:a.降水量是利用什么来测定的?b.记录单位?c.日降水量如何测得?d.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①观看录像②思考并作出相应的判断与选择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

①教师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世界某地气象观测员,收集了该地一年各月降水情况,现在把结果展示一下。②开展“降水的季节变化”的实验活动。每组活动用具准备:在每个架上插入标有月份的12个试管;定量的带颜色的水溶液。

③教师提问:a.说明自己想像的地区b.该地哪几个月降水较多?哪几个月降水较少?降水的季节分配规律?

④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略)

四、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图

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人们根据世界各地的气象记录,把同一时段内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这叫做等降水量线。降水的分布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

2、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们可以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出来,可归纳为“三多三少”具体列表如下: 地区 降水量多少 原因 影响因素

两极地区 少雨 终年气温低,气流下沉增温,不易成云降雨(雪)纬度位置 赤道地区 多雨 终年气温高,气流上升冷却,容易成云致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西岸少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海陆位置

东岸多雨 夏季风来自海洋

中纬度地区 沿海多雨 受海洋来的湿润气流影响大

内陆少雨 距海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沿海受不到海风吹拂的地区少雨,如回归线大陆西侧。沿海受到海风吹拂的地区多雨。一般受低气压控制的地区多雨,受高气压控制的地区少雨。

3、影响降水的因素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受地形的影响。板书设计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与生活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定

二、降水量的测定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

四、降水的分布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 篇6

本节内容和第二节《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也为学习第四节有关气候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这样就使本章学习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降水是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本节只安排了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三方面知识,其知识体系及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见图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降水的含义、主要形式和降雨的等级划分。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能力目标:

1.通过授课使学生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到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明确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扬州地区降水情况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1.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2.年降水量变化柱状图的阅读与绘制。

【教学难点】

通过读图与绘图,使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认识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

【教法的选择】

1.学情分析

在小学的《科学》课中,学生对部分地理知识有所涉及。从内容上看,七年级学生会觉得既熟悉又新鲜,如雨、雪、冰雹等降水现象,但在降水季节变化上,认识水平短缺,加上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方式、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上看,七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学法指导

⑴读图分析法:通过学生从“降水量柱状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获得有效的地理信息,并加以整合,总结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年降水量的世界分布规律。

⑵活动探究法:①合作讨论──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②个别探究──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教学课时】 1~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分成小组就座,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

2.制作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点评】

这节课的设计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直观地演示了课堂内容,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探究活动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降水的变化及分布 篇7

选取云南125个气象观测站1961年1月~2002年12月42a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对云南42a降水量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云南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类型主要表现为4种主要的定常型:①全省一致型;②南北分布型(冬春季);③东北西南型(夏季);④西北东南型(秋季).同时,南部变化梯度大于北部,西部的梯度变化大于东部.

作 者:周国莲 晏红明 ZHOU Guo-lian YAN Hong-ming 作者单位:周国莲,ZHOU Guo-lian(云南省气象台,云南,昆明,650034)

晏红明,YAN Hong-ming(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

降水的变化及分布 篇8

对流层内的区分

虽然位于对流层下层的大气会与地表产生摩擦,但上层的空气却没有受这种摩擦力所影响。所以在对流层上层及下层的天气现象都会有所不同。基于这种现象的差别,对流层会再被分开三层。从海平面0米至100米的地方是接地层、从100米至1公里的是艾克曼层及从1公里至对流层顶的11公里处则称为自由大气。接地层会受到与地面的摩擦比较大,所以其大气的运动及喘流甚为不规则且较为活跃。艾克曼层则会受到科里奥利力、气压倾度力和与地面的摩擦力这三道力量摩合而运动。至于自由大气故名思意,它不受地面的摩擦力所影响,大气处于一个自由运动的状态之中。

自由大气的上层部份,即对流层的上部会有急流流动着。其高度大约于离地面11公里附近,是风速最高的地方。如在日本上空流动的西风带亦是位于离地11公里的高度附近,且风速最高。虽然急流可说是于对流层内,作水平方向的大气运动之中最大规模的一种,但在垂直方向的大气运动中也属于大规模。又例如在热带地区热空气上升,到达亚热带高压带下降的哈得莱环流之类的大气环流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这样地在对流层里不断地出现作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大气运动,自由大气就是这类大气运动繁盛的一层。

对流层的特点

逆温现象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逆温现象”。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有规则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则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分层

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的特点又可分为下层、中层和上层。

(1)下层:下层又称扰动层或摩擦层。其范围一般是自地面到2公里高度。随季节和昼夜的不同,下层的范围也有一些变动,一般是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在这层里气流受地面的摩擦作用的影响较大,湍流交换作用特别强盛,通常,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风向偏转。这层受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气温亦有明显的日变化。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较多,因而,低云、雾、浮尘等出现频繁。

(2)中层:中层的底界在摩擦层顶,上层高度约为6公里。它受地面影响比摩擦层小得多,气流状况基本上可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大气中的云和降水大都产生在这一层内。

(3)上层:上层的范围是从6公里高度伸展到对流层的顶部。这一层受地面的影响更小,气温常年都在0℃以下,水汽含量较少,各种云都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在中纬度和热带地区,这一层中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米/秒的强风带,即所谓的急流。

此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到1~2公里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这一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的情况有突然变化。其变化的情形有: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很慢,或者几乎为等温。根据这一变化的起始高度确定对流层顶的位置。对流层顶的气温,在低纬地区

平均约为-83℃,在高纬地区约为-53℃。对流层顶对垂直气流有很大的阻挡作用,上升的水汽、尘粒多聚集其下,使得那里的能见度往往较差。

降水的变化及分布 篇9

晋城市蒸发量时空分布及年际变化分析

根据晋城市5个气象观测站的30年的蒸发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蒸发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年际变化特点.

作 者:冯雪萍 FENG Xue-ping 作者单位:晋城市气象局,山西晋城,048026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200919(17)分类号:P426.2关键词:蒸发量 时空分布 年际变化 晋城市

降水的变化及分布 篇10

安阳地区近50a气温和降水变化分析

利用安阳市5个观测站1951-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 a安阳市的年、季平均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 a安阳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8 ℃,并且以0.36 ℃/10 a的速度增加;冬季气温升高了2.3 ℃,同时以0.46 ℃/10 a的.速度增加.降水量从总体上看50 a减少了2.5 mm,但年及夏季的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减少,在80年代之后有增加的趋势.

作 者:贾成刚 申安喜 高翔 张玉峰 卜晓娜 Jia Chenggang Shen Anxi Gao Xiang Zhang Yufeng Bu Xiaona 作者单位:安阳市气象局,河南,安阳,455000刊 名:气象与环境科学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年,卷(期):32(z1)分类号:P467关键词:气温 降水 直线回归分析

降水的变化及分布 篇11

对高原地区34 a(1971-20)82站共13 883 d的逐日降水量资料进行了统计,用REOF方法进行了分区,并讨论了趋势变化.青藏高原地区属季风降水区,在东亚季风、印度季风、高原季风和西风带系统的影响下,降水的局部特征显著.近34 a来高原上的降水量整体呈增加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降水变化不大,90年代中后期开始明显增加,尤其是近3 a增加明显.青藏高原干旱地区降水完全取决于夏季降水量,并且降水的相对变率大.从青藏高原地区年降水的分区情况来看,西藏及四川的`西南部降水增加最明显,每10 a增加幅度为54.5 mm,其次是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地区及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而青海的东部及三江源地区,祁连山区,四川的西北部地区呈减少趋势.高原上高海拔地区的降水在减少,而低海拔地区在增加.

作 者:李生辰 徐亮 郭英香 钱维宏 张国庆 李川 LI Sheng-chen XU Liang GUO Ying-xiang QIAN Wei-hong ZHANG Guo-qing LI Chuan 作者单位:李生辰,徐亮,郭英香,LI Sheng-chen,XU Liang,GUO Ying-xiang(青海省气象台青海,西宁,810001)

钱维宏,QIAN Wei-hong(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张国庆,ZHANG Guo-qing(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01)

李川,LI Chuan(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1)

降水的变化及分布 篇12

西北戈壁区夏季一次降水前后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分析

利用简单的土壤热传导方程建立模型,并结合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6月22日~8月18日金塔绿洲附近观测的`戈壁土壤温度序列,重点关注地下10 cm的土壤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在观测时段土壤温度除了有明显的日变化外,还存在周期为准4天和准两周的波动.利用滑动相关分析后发现,太阳向下短波辐射强度与土壤温度日变化能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利用土壤热传导模型分析土壤日变化振幅年变化的相关研究的结论一致.太阳向下短波辐射强度与准4天周期波动实部分量在降水前后存在负相关关系.比较观测时段土壤温度准4天波动能量与同时期的天空温度,发现准4天波动可能与持续增强的云逆辐射有关.通过分析降水前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发现二者的日变化在降水后与降水前相比,振幅增大,位相前移.这一结果可以用土壤热扩散率在一定范围内随土壤含水量增大而增大得到解释.最后利用回归分析发现T10的准两周波动可能与更大范围的大气环流场异常有关.

作 者:韩博 吕世华 奥银焕 HAN Bo L(U) Shi-hua AO Yin-hua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高原气象  ISTIC PKU英文刊名:PLATEAU METEOROLOGY 年,卷(期): 28(1) 分类号:P461+.4 关键词:Morlet小波   热传导方程   土壤热扩散率   向下短波辐射强度   天空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上一篇:中国当自强演讲稿下一篇:新三板挂牌尽职调查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