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采集(精选6篇)
一、准确、完整的采集人口基础信息,包括: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寄住人口、境外人口等;
二、准确、完整的采集基础地理信息;包括:区划、街道、门楼牌信息等;
三、准确、完整的采集出租房屋信息、行业信息、单位组织信息等;
四、准确、完整的采集重点人口、监管对象及信息员等有关信息;
五、准确、完整的采集有关治安信息、不稳定信息以及其它应该采集的信息;
六、掌握警务信息变化情况,及时更新,保证警务工作动态信息真实、鲜活。
联动民调工作制度
一、建立社区(驻村)民警、人民调解员、治保会人员组成的调解组织,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判当前矛盾纠纷形势;
二、社区(驻村)民警可以调解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情节较轻的;
三、人民调解员遇到的矛盾纠纷,已构成治安案件的,应及时向社区民警通报情况,并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四、社区(驻村)民警遇到的矛盾纠纷,未构成治安案件的,应及时向人民调解员通报情况,并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五、人民调解员和社区(驻村)民警在调解辖区矛盾纠纷时,应当遵循合法、公正、自愿、及时、教育的原则。
社区(驻村)民警与包村民警工作衔接制度
一、包村民警对工作中收集掌握的情况,及时汇总报送社区(驻村)民警;
二、社区(驻村)民警将本人和辖区各包村民警的工作情况,汇总上报派出所;
三、派出所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研判处置,对超出解决范围的上报市局情报信息研判办公室;
四、市局定期召开信息研判例会,对各类情报信息进行综合研判,将非公安业务的移交政府相关部门,将公安业务的分配相关警种。各警种将办理结果,上报情报信息研判办公室;
五、市局情报信息研判办公室将处置办理结果逐级反馈至社区(驻村)民警和包村民警。
工作纪律及服务承诺 工作纪律
一、严格遵守公安部“五条禁令”和“三项纪律”;
二、不准对群众冷、横、硬、推;
三、不准接受辖区群众宴请、礼品或变相收受财物。服务承诺
一、立足辖区,维护治安,为民服务;
二、对辖区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处于其他危难情形的,立即救助;
三、对辖区群众报警求助,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处理;
四、对受理、办理的事项,符合政策规定、手续齐全的,在规定时间内办结;
五、对有关的公安业务提供咨询服务。
社区(驻村)民警职责任务
一、采集基础信息。
全面开展对辖区人、地、物、事、组织公安信息五要素的采集,及时录入社区警务信息系统和郑州市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
二、管理实有人口。
全面准确登记辖区实有人口基本情况,实时掌握实有人口动态信息;
三、化解矛盾纠纷。
收集上报辖区社情民意和各类情报信息,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四、组织治安防范。
组织发动辖区群防群治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治安防控;
五、强化治安管理。
对辖区内的行业、场所、单位等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排查、发现、整改安全隐患;
六、服务人民群众。
1 社区警务战的概念与特征
社区警务 (munity policing)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期, 七十年代后先后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开始推行, 并在逐步地推行过程中, 显现出它的发展潜力。实践证明它对世界警务改革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世界警务发展的历程来看, 社区警务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原因:
(1) 政治因素是社区警务产生的动因之一。上世纪, 政治上的骚动以及暴力犯罪的急剧增加, 使得公众对当时的社会治安状况极为不满, 警民关系陷入了恶化的状态。这期间的民权运动更是进一步加深了警察与民众的冲突, 城市的警察成为大家所攻击的对象。政府为缓解这一状况, 开始推行警务改革, 让坐在办公室的警察深入民众, 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治安问题。
(2) 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的整体财富在不断地在增加, 但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开支并没有相应的增加, 这种差距使得用于警察业务的预算也相应的减少, 使警力无法增加。面对有限的资源, 无穷的民力就发挥出它强大的作用, 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要使社会治安形式得到良好的维护, 就必须依靠广大民众的参与, 警民共建和谐社区。
(3) 理论的发展也为社区警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如社区理论、系统理论、破窗理论、公共卫生之犯罪预防模式。
社区警务, 这一对现在警务改革和未来警察模式具有深远影响的核心概念, 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为了把这一战略更好地运用到我国的警务改革中, 我有必要对其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国内有学者认为, 社区警务即立足社区, 警察与民众密切合作, 主动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 形成预防和控制犯罪机制的运作平台。
通过比较研究, 我们认为社区警务是指社区居民在警察的带领和指挥下, 采取各种合法和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充分研究社区问题, 利用社区资源, 以有效地维护社区治安, 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运作平台。
从以上有关社区警务涵义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 社区警务包含了以下特征:
(1) 警务工作立足社区, 警民联动。传统的警务工作强调警察打击犯罪, 维护社会治安的专业职能, 特别是科学的发展, 在警界发了一场“科技强警”的战役。但这只能治标, 无法治本。然而社区警务却能改变这一弊端, 让广大民警深入到基层社区, 发动民众, 让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警务工作中来, 共同谋其社会治安的良性发展;
(2) 警务作风由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传统的警务工作只打不防, 重打击, 轻防范, 仅对案件的发生采取事后反应, 完全是一种被动反应型的警务模式。然而社区警务将警务工作提前, 遏制犯罪产生的根源, 防范于未然, 先发制人, 从根本上预防犯罪, 减少犯罪;
(3) 警务工作公开化, 广大民众参与自治, 警务室设在社区, 接受广大民众的监督, 并且让广大民众积极参与, 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 从而能更好的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创造自己满意的社区治安环境。
2 警民联合, 共建和谐社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我党和政府开始将社区警务这一先进的警务理论引进国内, 我国的警察界也开始接触并介绍社区警务战略。全国的公安机关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各地的实际情况, 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战略, 增强其对社会治安形势的控制能力, 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警务战略。
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打防结合, 预防为主。这既是公安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区警务的理论依据。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这样高技术的环境里。注重人际交流的社区警务活动, 是我国警务改革的主要内容, 也是密切警民关系, 发挥基层公安机关及社区内的基层保卫组织和人民群众最佳效能的根本途径。
由此看来, 社区警务战略已经充分的运用于我国的公安工作当中, 并在公安工作之中已经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 成功地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亲近民众, 惠及百姓, 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警民联动, 共建和谐社区。虽说各地公安机关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时有自己的特点, 但这其中永远不变的基调是:警民一家亲, 警民共唱和谐乐章, 共同创建和谐社区。
在实际的公安工作中, 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一基调的作用让社区警务战略深入到我们的公安工作当中警民联手, 共建我们的和谐社区:
(1) 广大民警要深入社区, 了解社情, 体恤民情, 创造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 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 是我们开展公安工作的基础。我们也知道当前的警民关系处于恶化状态, 这使得我们改善警察公共关系成为了必要。社区警务立足社区, 扎根社区。我们的民警深入社区, 了解民情, 体恤民众。将我们的公安工作深扎群众之中, 想群众之所想, 做群众之所想。充分调动社区民众, 让广大民众参与到我们的警务工作中来。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广大民众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公安工作, 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达到良性互动, 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共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创造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
(2) 改革我国目前的公安体制, 充实基层, 完善公安派出所的工作机制。 (1) 组织开展广大民警深入学习社区警务战略, 让广大民警对社区警务战略的相关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以便民警在新时期的公安工作中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的实际, 将社区警务战略的精神运用到执法工作中, 已取得更好的工作绩效。以全新的精神风貌开展人民工作, 在广大民众中树立人民公安的新形象。 (2) 警力下沉, 充实基层, 合理划分警务区, 建立社区警务室。社区警务战略强调公安工作深入社区, 这使得传统警务工作中坐办公室、坐警车办公的模式无法开展下去, 我们必须把我们有限的经历投放到基层。并结合各个社区的情况, 合理划分警务工作区, 在各个警务工作区中建立社区警务室, 每个社区警务室派驻一名民警, 由其开展社区的警务工作。 (3)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公安派出所的工作体制。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建立科学、严格的社区民警责任制, 让民警深入社区, 承担警务工作, 让其在与民众的交流沟通当中, 维护好社区治安, 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3) 充分发挥治保会的基层治安组织的作用, 在警民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调动社区治安积极分子, 共同构建群防群治的治安防控体系。 (1) 公安机关通过治保会等治安基层组织, 可以和广大民众紧密的联系起来, 以更好的深入群众, 开展群众工作, 预防和打击犯罪。了解到我所不知道的社区情况, 为我们采取更合理的措施打下基础, 而且我们也可以节省人力、财力、物力。 (2) 充分调动广大治安积极分子的积极性, 搞好我们的信息队伍建设, 增强我们对社会治安形势的控制力。有利于公安机关布控治安眼线, 加强对重点人口、重点地区的监控, 及时的对出现治安隐患的地区采取预防措施, 从而减少对社会的危害, 有利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创建民众满意的社区治安环境。
社区警务战略在我国的实施, 给我国的警务战略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将认真把握这一机遇,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落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战略:警民一家亲, 警民共唱和谐乐章警民共建和谐社区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中国警察学界开始接触并介绍国外的社区警务战略, 这给中国的警务战略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不少学者和与实务部门的警员结合我国国情对社区警务的概念予以界定, 并将此战略运用于我国的警务实践之中, 奠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的基调, 这也是我国在资源相对缺乏的条件下最为经济的警务模式选择。亲近群众、惠及百姓、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警民共唱和谐乐章, 警民共建和谐社区。
关键词:社区警务,社区警务战略,和谐社区
参考文献
[1]史昌旭, 杨宗辉.中外社区警务比较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5.
[2]熊一新, 王太元.最新社区警务工作指南[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3.
[3]陈占旭.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全面促进社区健康发展[J].公安研究, 2003.
【关键词】风险社会理论;风险沟通;社区警务
一、风险沟通与社区警务的联系
社区警务是以沟通为基础,通过获取公众支持,密切警民关系,来达到主动预防犯罪目的的工作,包括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协商决策、提供服务等方式。风险沟通是风险干预的基础性措施,其定义在学界以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定义较为客观:“风险沟通是各风险主体之间交换观点和信息,管理部门收集信息以支持风险决策,不断更新和调整应对风险的政策和措施
风险沟通的目的是形成社会理性以应对风险感知偏差,达到风险信息有效的传达和反馈。同时节约沟通成本,提升沟通效率。风险沟通的方式包括协商决策、公布政策、收集反馈、信息发布、风险预警、了解诉求、缓和矛盾、树立权威、增强互信等。涉及方面有:了解沟通对象的基本信息,了解沟通对象的信息关注焦点,了解沟通对象的诉求,对专家系统和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周围环境主观风险的认识。
社区警务可以充分提供风险沟通所必需的条件,在风险管理主体与受众心理中形成互动,以其达到控制风险影响,建立社会理性的过程。完善的风险沟通必然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形式,单纯的自上而下更容易控制风险沟通的边界,可以更集中地沟通重点风险内容,但其中沟通不充分的缺点被自媒体时代不断扩张的公民知情权充分的暴露了出来,需要自下而上的沟通形式加以补充,可以更加全面、及时的发现隐藏风险,让沟通更为充分。
二、构建社区警务新模式的必要性
构建社区警务风险干预模式首先是为了解决现存的沟通障碍,由于风险的客观性和积累性,风险沟通可能面临着诸多阻碍:首先是风险沟通的观念没有转变,公安部门对于风险沟通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依赖于后置处理,事前预防的理念没有常态体现,群众对于风险沟通不习惯,习惯自我消化,或者“病急乱投医”;其次是沟通渠道不通畅,由于其相对落后导致的效率低下,达不到及时性和前置性的要求,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最后是风险主体之间的不信任,民众在自媒体时代往往带着先入为主的态度应对风险,伴生有恐惧、焦虑等心态,无法在社会理性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风险沟通氛围。
基于风险沟通的社区警务可以形成常态化的制度,培养群众对于公安机关的认同和信任。风险沟通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样面对一次事件,民众做出的信任判断或怀疑判断,会直接影响到个体所感知到的风险强度。但信任也具有难以建立且易于摧毁的脆弱特点,信任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效果难以快速达到,往往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传统社区警务片面追求治安控制效率,不符合服务群众的沟通导向,过分强调警察的专职作用,导致过去的警民鱼水情受到侵蚀,隔阂越来愈多,不仅社区民众不愿配合警务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则穷追不舍,社区民警对于群众的需求和权益也变得默然,侵犯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社区警务中的风险沟通是保证决策科学合理的重要手段,必须从群众需求出发,为了更好的疏导群众情绪,赋予群众更多的权利去帮助制定社区工作计划,重新将社区警务与群众通过感情与责任联系在一起,让居民更好的了解社区工作,理解社区警务中的困难,监督社区执法,强化社区警务公开,纠正风险认知偏差,建立以社区沟通为基础的基层民主制度。
三、目前社区警务存在的沟通问题
1.社区沟通观念落后。目前的社区沟通是以解决公安面对的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从满足群众需求出发,平时不交流,出现问题再沟通的“亡羊补牢”式的沟通模式广泛存在;把社区沟通与社区警务工作剥离开来,为了沟通而沟通,在工作中却忽视了交流,不能有效地安抚群众,不会争取群众的理解和配合;认为社区沟通都是民警的责任,不懂得借助居委会和管委会的力量;对于社区警务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觉得沟通应该保证高效率,立竿见影的解决问题,导致遇到挫折时积极性受挫,影响工作的长效性。
2.社区沟通缺乏有效绩效评估。社区沟通建设的特点是投入周期长,回报与投入并不成線性相关,整体效果被地方特色、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共同作用,加之需要社区民警与群众共同努力,让许多基层民警产生了畏难情绪,对于工作抱着敷衍推脱的态度,领导层在管理时也缺乏头绪,面对整个局面一筹莫展,怀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指导工作。改变这一局面需要与群众共同制定统一、规范、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正视工作中遇到的客观困难,鼓励方式方法创新,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尝试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对于群众口碑较好的民警加以奖励,惩罚消极怠工的民警。
3.群众决策参与度不够。警察作为专政工具,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体现在对决策过程大包大揽,将维护治安秩序的责任全权负责,在享有权力的同时往往打击了群众的积极性,决策结果也不能充分体现解决群众需求的目的。整个决策过程中不能将执法为民的人性化精神体现出来,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处理不好容易影响警民关系的建设,应该将社区中有代表性的群众在制定决策之前召集起来,共同参与讨论,提出意见,引导并鼓励其为决策制定发声,真正发挥民主讨论的作用,让群众拥有话语权。
4.社区沟通不能有效疏导群众情绪。风险社会中群众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容易积累,以先入为主的风险认知应对风险,逐渐侵蚀着社会理性,而传统社区警务侧重行动的打击效果,而不重视社会效果,公安机关工作成绩得不到宣传,无法将成果深入人心,虽然“战役”和“行动”在当时效果显著,但事实上难以维持,本质上还是社区沟通没有进行到位的原因。社区沟通往往存在滞后性,沟通不及时,解决问题不及时的后果就是侧面推动了自媒体上对于公安部门的“污名化”,群众看不到警察的付出和奉献,只看得到警察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警察工作不能纠正群众的风险认知偏差,影响了社区警务的实践氛围。
四、基于风险沟通的解决方案
乌尔里希·贝克对于现代性引起的风险恐惧做出了透彻的社会学分析,风险受众一直被告知有众多的自媒体信源可以弥补“不在场”的不安感,但正是这些信息带来的不确定性让风险受众更需要充分的社区沟通来对抗风险,那么作为风险干预的最后一道防线,怎样的社区沟通能让公安部门重新被信任,让风险得到控制呢?
1.建立“治安形势预报制度”。在目前不成熟的社区沟通中,一些风险被漫不经心的忽略了,这些被忽略风险将导致风险社会理论中卡斯伯森提出的“隐藏灾难”,往往作为社区警务中正常社会问题出现,在后果对于社会变得高度可见以前,在专家眼中,他们仍处于隐藏状态,在群众眼中,公安机关遗漏了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对风险的后果负有责任,事前的预警对于遏制“隐藏灾难”就显得格外必要。建立治安形势预报制度的目的有两个方面:第一,将公安部门所掌握的治安状况,发案情况等进行公示,提醒群众适度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鼓励群众将所掌握的线索情报反应到公安机关,让群众对其生活环境中的风险产生客观地认识;第二,将公安部门为维护社区治安秩序做出的努力和成果展示出来,包括执法告知、调解结果、案件听证等程序,提高社区警务工作知透明度,方便群众监督,恢复群众对于公安部门处理能力的信任。
2.重视并完善网上社区警务室建设。网上社区警务室是疏通公众权利救济渠道的创新形式,是让社区沟通突破传统局限性的创新方法,也是提供综合性警务服务的基层平台,顺应了社区警务信息化变革,极大地降低了社区沟通的成本和难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多,网上社区警务室能在很大范围内服务社区群众,给身在外地的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还可以通过功能模块划分方便群众查询各类信息,如网上预约、办事流程、表格下载等,可以有效提升社区警务的工作效率,改变以往为了开具证明反复咨询的繁琐过程,同时解放群众和社区民警的时间和精力,实现社区警务网上网下全覆盖。
2016年3月3日至本论文截稿之日,公安部设立的“电信诈骗侦办平台”已经成功冻结涉案账户5452个,该平台联合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各大商业银行,实行“警银合作”,对于短信诈骗已经实现“快速止付,冻结账户”的功能,设在公安部刑侦局的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办公室实时审核各地接警录入侦办平台的涉案账户信息,将情报收集和精确打击结合起来,通过微信平台实现了“查打一体化”的目标。
3.保障并整合资源,强化警民协作意识。有效的风险干预必须依赖更丰富的资源支持,仅仅依靠本社区的固有资源是不够的,不同社区之间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是是十分必要的,包括警务信息共享、信息研判、管理经验等,不断提高各个社区的社会学习能力,在信息资源方面适应风险社会社区警务的要求。
“治安需求论”要求群众自身参与到维护治安秩序的事务当中,实现公安机关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以沟通促发展,将社区警务保障主体多元化,以群防群治为核心,提高社区居民的自防自卫能力,在社区沟通中获取情报资源,搜集掌握不安定因素和犯罪诱因,运用群众的力量和群众智慧,跨社區合作,保证充足的资源扫除风险死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资源调动的需要,以制度的形式将警民协作规范化,如定期会议制度、联防制度、分工制度等组织形式,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注意发挥管委会的作用,确保资源不会浪费,保证其用于解决最紧迫的问题,发挥最大的效益。
五、结语
基于风险沟通的社区警务有利于保持对于民众需求的高度敏感型,及时做出积极合理的回应,将公安机关的公信权威规范化的进行表达和诠释,价值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疏导社会焦虑,缓解社会矛盾,通过制度和规范将其实施方式确定下来,保证公权力得到合理运用,民众权利得到最大化救济,决策更科学合理,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和市民社会。
参考文献:
[1] 唐钧.风险沟通的管理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05).
[2]刘建华.社区警务模式的中国特色思考[J].公安研究.2011(03).
[3]王世卿.网上警务室略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Xxx
Xxxxxxxxxxxxx
[摘要] 社区警务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和警方积极参与及指导下,充分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以调查、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为导向,以预防减少社区犯罪为根本目标,不断增强公众安全感,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治安战略思想及战术方法。社区警务为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到社会奠定了理论基层,提供基础平台和可操作的基本单位,是社会治安资源和力量整合的基层工程。社区警务的战略的理念是:立足社区,面向社会;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社区警务的基本要求是:警力下沉,警务前移,警民携手,共创安全社区。
[关键词] 社区警务必要性存在问题对策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公安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任务。公安工作不再像以前一样以打击犯罪为主,而是需要从新的战略方法的角度,以预防犯罪为主,服务大众,建设安全并且和谐的社社会环境。其中社区警务就是一种有效的形势。
一. 社区警务的概念及中外发展史
社区警务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和警方积极参与及指导下,充分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以调查、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为导向,以预防减少社区犯罪为根本目标,不断增强公众安全感,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治安战略思想及战术方法。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指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社区警务”是西方警学界使用的一个专门术语,其英文为 community policing。在80年代初传入我国,可以说新中国的公安工作史就是社区警务史。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中的斗争经验为社区警务积累了实践经验,并奠定了新中国社区警务的基调;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社区警务的母体;中国的单位社会形态是社区警务赖以生存的土壤;社区警务符合中国的文化历史传统。
社区警务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没有提出“社区警务”这个概念,但是类似社区警务的做法却早已出现,《国语·齐语》记载,公元前685年,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实现民富国安,成为“春秋首霸”,其中有专门措施涉及公共安全,例如,管仲规定“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实际上就是将全国划分为四个层级并逐层设立首长,健全管理。这种做法功能上类似于社区建设,目的是通过建设完善的单位组织,强化社会管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有“社区警务”的思想存在,为在我国推行社区警务提供了基础。
二、社区警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快,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飞速发展,社会治安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强化公安基础工作特别是社区警务战略是解决这种影响和冲击的有效途径。在建立和完善公安基础工作中,社区民警是关键力量,社区民警主客观因素发挥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公安工作的持续发展进程。当前,公安机关开展“三基”工程建设,要求民警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增强基层民警的素质,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只有认真抓好“三基”工程建设,才能有力促进社区警务工作。
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务理念,是关于在社区发展与建设中,如何以社区为阵地,警、政、民有序合作互动,共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维护社区治安的社会化治安警务思想。其核心是依靠社会公众力量共同抑制犯罪。社区民警从事警务工作要坚持专群结合,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防范打击犯罪,让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管理,加强各级护村队、保安服务业的建设,努力实现向社会力量要警力、要战斗力的良好局面。另外还需要利用传播媒介宣传社区警务工作的意义,提高吸引力。
社区警务同时是一种犯罪预防的机制,它通过警方与社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警方与社区之间建立一种联盟,来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创造更美好的邻里生活。社区警务的政策是要解决社区的犯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设立社区警务室,配备社区民警。社区警务是社区民警参与到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但并不等同于社区民警代替社区管理,两者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携手共同搞好社区治安。
四.当前社区警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中,由于自身和体制制度存在的不足,使得社区民警所承受的压力与其他警种相比要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民警工作的热情和效率,影响了社区警务的工作开展。主要表现在:
(一)少部分民警没有树立以社区群众为核心、服务群众的思想,警民之间了解太少。虽然不少社区均建立了警务室,但有些民警责任心不强,很少下管区,只有真出了事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似地敷衍应付,没有深入社区在群众中开展工作;有些警务室的内务管理松懈,长期不打扫卫生,物品摆放凌乱不堪,给社区群众留下了社区民警懒惰邋遢、脏乱差的恶劣形象。民警没有树立以群众为本的观念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鱼,使社区警务工作无法开展。
(二)少部分民警的素质与责任区民警要求的高素质存在差距。在社区警务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收集信息、人口管理以及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根据社区警务战略的要求,派出所责任区民警要一警多能、一警多用,社区民警“沉”在社区之中,处理自己社区内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工作内容纷繁复杂,要成为社区预防、打击、服务的“多面手”,因此对民警的素质要求很高。由于少部分民警自我要求不严,加之年龄、知识结构等问题,在社区管理中不能胜任全部工作,着手于办理案件、处理纠纷、布置耳目、管理重点人口及流动人口、上报信息、开展安全防范等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自身工作压力很大。如有的社区民
警年过五十,精力不够;有的是从其他警种转来,业务还未熟悉;还有个别则是由于文化水平较低,能说不能写,办事简单应付,群众反映不佳。这些都制约着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
(三)派出所民警特别是社区民警普遍存在超负荷工作的现象。超负荷工作在公安机关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基层派出所民警更是如此。国家规定公务员的标准工作时间为每周40小时,而在基层特别是社区民警即使是工作较为规律时也是在50小时以上,至于加夜班、双休日不休息更是常事。大量的中心工作、阶段性、临时性工作和不确定的工作时间,使社区民警长期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由此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也影响了工作质量。当然,超负荷工作除了我们公安工作自身性质决定的原因之外,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个别民警个人能力有限,效率不高,需加班才能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是有些工作事先在警力调配、警力使用上没有很好规划,牵制了一定的警力。
(四)社区民警的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制度是社区警务工作的良性发展导向,单靠社区民警的自觉性、主动性、来搞好社区工作是不够的,人毕竟都有惰性,内部动力很大程度需要外部压力来推动,除了加强民警宗旨教育外,应根据社会治安、工作情况等综合因素,科学制定工作目标,积极引导社区民警为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社会稳定的目标而主动联系群众,同时明确规定每项警务活动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并以制度形式加以固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五.加强社区警务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1.下沉警力,建立健全拴心留人的长效机制。
公安机关要切实落实公安部的“三基工程”建设,要按照三基建设规划中明确规定的警力下沉的相关标准配置警力,优先增加辖区民警的数量,充实基层单位,同时要建立健全拴心留人的长效机制,即建立倾向于基层的政治荣誉激励机制,建全有利于基层的物质保障激励机制,完善民警执法权益保护的维权机制,培育有单位自身特色的警营文化机制,努力使大部分民警愿意下基层,更愿意扎根基层。
2.培养社区民警综合素质,提高执法水平。
社区民警除具备一个人民警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素质基础外,还应针对在社区警务工作中特定的综合素质,一警多能,注意素质的养成积累,成为多面手,成为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要提高警务工作效率,就要加强对社区民警的法制教育,强化业务培训。可以采取现场观摹、学习取经、专家讲座、现身说法及定期办班培训等不同形式组织民警学习,苦练基本功,提高执法素质,从过去被动的“要我干,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干,我要学”,教育民警养成案后勤总结、勤动脑、勤动笔、勤思考的四勤习惯。
3.健全社区警务的考核监督机制。公平公正的考评机制,要解决“怎么考、怎么用、怎么奖”,形成“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奖先罚后”工作导向。要以民警对警务区情况是否熟悉、警务区治安状况好坏、群众是否满意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见警率、熟悉率、发案率、满意率、情报信息有效率,对警务工作和参与执法办案的水平进行考核,其他与社区、农村警务区民警无关的工作无需列入考核内容。要根据社会治安、工作情况等综合因素,科学制定工作目标,同时明确每项警务活动的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以确保社区警务工作正常运作。要将考核结果与社区民警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挂钩,形成奖优罚劣、争先创优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各业务部门和警务督察部门要将执法监督向基层社区延伸,不定期地进行各项督察考核,4.整合社区资源,增强全局意识。
发动群众是搞好社区警务的有效手段。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群,是各种矛盾的汇聚点,社区成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行业,改革和发展中几乎所有的举措和结果都会在社区集中反映出来。因此,吸引社区居民参与遏制犯罪,维护治安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向群众宣传社区警务建设在维护治安秩序中的意义和作用,形成有利的舆论氛围,增强社区单位和群众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社区各阶层的支持。
总之社区警务的战略的理念是:立足社区,面向社会;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社区警务的基本要求是:警力下沉,警务前移,警民携手,共创安全社区。
[参考文献]
1.金其高《中国社会治安防控》
社区民警在社区工作,要依靠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利用社区资源,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管理与防范的警务活动,主要职责是:
1、人口管理。对社区内的人口以居住地址信息为基础,开展经常性的管理,掌握基本人口情况,发现线索,预防犯罪。
2、安全防范。通过组织动员群众,依靠社区居民委员会,依靠有关单位、部门,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组织,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减少可防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3、信息收集。通过密切警民联系,获取有关政治稳定、敌社情等方面的动态信息。
4、为民服务。通过为群众排忧解难,救助危难,做好事、办实事,热情为群众服务,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
一般来说,“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警务则指以预防和控制犯罪为核心目标的一切专业化的和社会化的治安事务”}„]。社区警务强调警察与社会公众和谐相处,通过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增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以全社会的力量抑制与预防犯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正是指明了发展 社区警务在今后中国警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一、推行社区警务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根木上说,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社会管理机制,社区警务隶属于上层建筑,必然为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传统“静态”社会管理体系
(二)经济社会体制转型对传统社会稳定体系的冲击
由于国情的特殊性,中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并无现成经验可循。因此,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社会稳定体制仍以“单位制”和“街居制”为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在从传统的、封闭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的、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出现了变化,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取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些都使得单位制失去了生存的上壤,不得不走向崩溃瓦解”lal。新的形势下,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被逐步打
破,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管理难度加大。而基层居委会在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经济权威也逐步萎缩,作为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人民调解工作的作用不断弱化。
二、中国发展社区警务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木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木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i社区警务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成果。
(一)学习借鉴西方社区警务经验是对外开放的成果
(二)试点和推广社区警务是公安体制改革的成果
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的社区警务建设并非照搬欧美经验,而是伴随着公安体制的改革,呈现循序渐进的特点,两者的结合点是公安派出所体制改革。二十世纪90年代初,公安部第四研究所首先与山东省济宁市公安局合作进行了派出所社区警务试点。199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接受公安部治安局项目,在全国16个城市进行公安派出所工作改革与社区警务方而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建设性成果。在此基础上,1997年4月,公安部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将社区警务作为未来派出所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123号)} 提“有条件的地方,要根据社区规模的调整,按照区“一区”(社区)一警”的模式调整民警责任区,设立社区警务室”.将社区警务纳入社区建设工作体系-
(二)巩固和完善社区警务是党的理论发展的成果
毛泽东曾经指出,“保卫工作必须特别强调党的领导作用,并在实际上受党委的直接领导,台则是危险的”1„51,公安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社区警务作为公安改革的基础性内容,它的巩固和完善紧紧伴随着党的理论的发展。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同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
定》(中发[[2003] 13号),要点就是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快公安体制改革,加强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社区警务是其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2006年10月9日,公安部正式下发《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以社区警务服务和谐社会。当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8月,***同志在全国城市公安机关“二基”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探索建立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新机制。-在同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成为了“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木内容。从发展历程上来看,社区警务在中国的发展始终紧随着党的理论发展,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阵地。
一是以“三基”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三基”工程建设,是公安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基石。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肩负着其他任何部门都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基层公安机关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其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基层公安机关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意识,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要狠抓工作落实。要严格按照“人往基层下,劲往基层使”的要求,将工作中心向基层下移,同时从财力、物力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切实提高基层基础建设的保障力度。要积极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夯实基层硬件基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金,壮大保安队伍力量,扩大治安报警监控设施的覆盖面,打捞基层防控基础,实现互利双赢。要苦练基本功。以提高基层所队民警执法水平和做群众工作能力为重点,立足所在岗位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开展基本功训练。要把岗位练兵和“三个必训”相结合,把训练经常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确保基层民警做到既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又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计算机操作。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运用信息、信息网络和信息手段,实现警察内部管理和社会治安管理,形成一种高效能的警务体系。基层公安工作事务繁杂、千头万绪,管理效能不高,消耗了大量的警力。因此,要大力加强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刑侦综合2000系统、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指纹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110接处警系统等建设,以简化警务运作流程,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基层公安机关由粗放式、低效能的警务运作向集约式、高效能的警务运作方式转变,进一步打牢基层基础。
二是以社区警务建设为重点。社区警务工作是公安机关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党的十七大将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提到新的历史高度,要求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来谋划、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基层公安机关根据新时期的需要,深入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实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
落实保障机制。首先是落实警力保障。近年来,石岐区公安分局通过改革派出所功能组设置,撤并治安、流动人口管理组等,将警力充实到社区,先后建立社区警务室19间,配备社区民警113人,占派出所民警总数(212人)的54.1%,超过公安部提出的 1名社区民警管理1000户或3000人的标准配置(石岐区常住人口6万户17万人,出租屋2万间,流动人口5万人),真正实现派出所50%“警力下沉”的社区警务建设目标。同时,落实财力、物力保障,确保社区警务的装备、办公设施等硬件建设得到夯实。其次是落实社区民警待遇。为提高社区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石岐区公安分局按照社区民警工资待遇高于机关民警、年终绩效考核奖励高于机关民警30%、创先争优优先社区民警等原则,提高社区民警的待遇。最后是落实勤务保障。为保障社区民警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社区开展工作,社区勤务实行弹性上班制、定时定点办公制,以适应社区警务的机动性、灵活性。
完善管理制度。由派出所副所长分管社区警务室的工作,从而进一步强化警务室职权和处置警务的能力。完善工作职责和激励、监督考核管理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责,明确社区警务的内容和目标,同时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形成量化考核标准,进一步促进社区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社区民警的素质。一要提高社区民警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社区民警对基层情况最熟悉,要善于第一时间掌握不安定因素的信息,提前介入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解决。要善于发挥居委会、民调组织、社区德高望重人士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尽量将其解决于基层。要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善于引导矛盾双方依靠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升级。二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社区警务时时刻刻面对群众,必须把服务意识贯彻到各项警务工作中,做好群众工作。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心声和建议,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要与社区干部、群众建立良好、融洽的工作关系,争取大家的支持和理解,为社区警务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三要提高建设平安社区的能力。要大力整合群防群治力量。目前,石岐区社区警务实行“一加三”模式,即在警务室的框架内,以直管或双管的方法,设立社区治安保卫委员会、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保安组织协调管理办公室三个专门的群防群治组织机构,系统地把主要群防群治力量置于社区民警的指导、监督下开展治安防范工作。要科学布防。石岐区公安分局明确要求,各社区一旦发生刑事案件,社区民警必须亲自到达现场了解情况;社区民警要对本辖区及周边辖区的治安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定期将案情通报给社区群众,提高群众的治安防范意识;社区民警要根据辖区的治安情况,科学布防,提高治安防范和打击的成效。要大力开展文明平安小区建设。石岐区位处老城区,开放式的住宅区较多,治安防控难度大。因此,社区警务室积极联合居委会等部门,选择有条件的住宅区,发动、协助居民集资建立封闭式安全小区,提高治安防控力度。目前,改建后的中山二路33号美心楼小区、“力天活力”社区、南江街小区等,持续实现了由治安重点区向零发案安全区的转变。此外,结合文明社区、无毒社区、无传销社区等专项工作,积极创建文明平安小区,先后建立安全文明小区87个,覆盖率达到80%,实现了由“小安”促“大安”的目标。
三是以治安防控工作为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指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要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在城区社会治安管理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发案数下降、破案数上升”的工作目标,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促进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要以“破窗”理论为指导,重点抓好社会治安防控工作。
“破窗理论”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从而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导致犯罪滋生、蔓延。因此,在警务活动中,我们要对各种可能引发违法犯罪的因素及时进行化解和控制,对各种违法犯罪坚持严打,防止其升级、恶化。主要抓好两个方面:
“以防为主”,构建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要按照管好犯罪高发群体,管住特种行业和重点场所,压缩多发性案件和加强基础性工作的整体思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构筑各单位、部门积极参与、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一要强化“三安”联动机制。为了进一步加强群防群治的力量,目前石岐区共招聘治安巡防队员580多名,并将经费全部纳入区财政预算,提高队员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保安员队伍的管理方面,强化对保安员队伍的管理指导,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使保安员队伍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在工作中,形成了“公安、治安、保安”“三安”联动的工作格局。二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内保单位、重点企业、重点场所和金融单位的安全防范工作。通过加强对各单位的治安防范指导与督促检查工作,动员和发动单位及时调整、完善、优化内部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治安防范针对性、时效性,确保安全。三要以“科技”为依托,提高治安防控力度。通过建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对辖区治安重点部位、路段进行实时监控,加强警情分析研判,统一指挥,对社会面进行科学布警、动态防控,提高防控针对性和打击精确性。四要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据统计,2006年,石岐区刑事犯罪人员中流动人口占80%。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石岐区对出租屋、流动人口实行分层分级管理,并按照“房户合一、一户一档”的原则进行建卡立档。通过分层分级管理,突出了工作重点,提高了管理效率。五是加强对敏感行业监管,预防事故发生。通过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业、娱乐场所等敏感行业的档案管理,进一步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制度,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全面掌握各敏感行业的治安情况,积极堵塞销赃渠道,减少违法犯罪,降低安全事故几率。
“以打促防”,加大对行政案件等轻微性犯罪的打击查处力度。对轻微犯罪的打击,我们始终要坚持“零容忍”理念,因为相对于犯罪的实际发生来说,对犯罪侵害的恐惧和对犯罪高发率的担忧,也是同样重要的问题。打架斗殴、毁坏公物、卖淫嫖娼、吸毒、小偷小摸等行政案件,不仅直接刺激了人们对违法犯罪的恐惧感和忧虑感,同时也经常直接成为暴力犯罪和其他恶性犯罪的导火索。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行政案件的查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增强群众安全感,密切警民关系,防止严重犯罪行为发生。在工作中,要切实转变“重刑事打击,轻行政查处”的思想,把查处行政案件作为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促进社会治安好转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狠抓落实,切实扭转行政案件与刑事案件倒挂的现象。要对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群众关心治安热点问题及时进行集中整治,限期进行整改,化解民忧,努力净化社会环境。要坚持严格执法,对满足查处条件的行政案件要坚决查处,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遏制犯罪违法犯罪蔓延升级。
四是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重点。公安机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保障者、促进者,要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关键在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公安队伍。
社区警务在现阶段是一项深入民心的警务勤务方式,也是现代警务的趋势及主流。但社区工作也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很多社区民警感到工作起来难以下手,或者工作起来缺乏方式方法,值此机会,我想给大家谈谈社区警务的一些工作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社区警务的一些常识
首先,我们
要明确社区警务的中心工作。在此我认为有必要说一说社区及社区警务的一些常识。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通常解释为“指在一定地理区域上活动的具有同质性的社会群体”。其含义是指以地区为范围,人们在地缘的基础上结成的相互合作的群体,用以区别在血缘的基础上结成的相互合作的群体。要保持这一特殊群体的相对稳定性,社区安全防范工作是维持这一群体存在和稳定的重要工作。由此延伸出社区警务的概念,我本人的理解,社区警务是指:警方与社区能动地互相作用,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所关注的治安问题,是警方工作将原有的反映型、被动型变为超前的预防型、主动型的思想模式和方法体系。其实质就是要求警察立足于社区,积极开展各项宣传工作,动员和组织社区群众,实行警民合作,不断增强社区民众参与社区各项治安管理、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这种理论认为抑制犯罪的关键在社区,有效的抑制犯罪必须依靠社区,警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为社区服务,发现和了解社区的犯罪和社会问题,鼓励公众参加预防犯罪工作。主张以公众为打击犯罪的主体,以社会为根治犯罪的主战场,以宣传、教育公众为警务工作的中心。社区警务是存在于警方和社区之间的一种互相作用的过程,通过警察工作与社区治安自治工作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控制和减少社区犯罪,搞好社区的安全防范。在我国公安机关的派出所和民警自然成为社区安全防范的主导力量,是具体社区警务的实施者。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社区警务的中心工作就是搞好安全防范,则安全防范是我们的主业。
二、社区警务与“博弈”理论的关系
很多社区民警虽然知道安全防范在社区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怎么去开展缺乏方法,致使社区防范措施不到位,可防性案件不断发生。社区防范其实与霍金的“博弈”理论非常相似,我们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社区的防范工作。根据社区警务的工作性质,我们社区工作的“博弈”对手是“潜在之敌”,则是那些欲入侵我们所管理社区的一切违法犯罪分子,所以说,我们与违法犯罪分子进行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就如同与犯罪分子下一盘棋,这就是“博弈”。我们社区中各种群防群治力量及各种先进的物防、技防措施是我们的“棋子”,如果我们充分的调动、整合了社区的各种群防群治力量,部署、落实了各种物防、技防设施,那我们就不会缺“车”少“马”,我们就能充分掌握了我们的社区资源。而违法犯罪分子的“棋子”则是他们的各种作案手段、工具、选择作案的时间等等一切因素。之后双方角力,进行较量,而且是无时不刻都存在的较量。有充足的资源给我们,如果我们不会运用或运用不当,也就是说“下棋”的方法不对,出现防范漏洞,那违法犯罪分子就抓住我们的漏洞而轻易的将我们击败,那就是说我们的社区发生了可防性的案件,我们败给了对手。我们的失败是小事,但因我们的失误,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社区群众蒙受了财产的损失,或受到了人身的伤害。我们作为一个“棋手”,必然要受倒查责任追究。我们如果连续发案,就证明我们是一个非常失败的“棋手”。但如果我们“棋高一着”,方法得当,料敌先机,那我们的社区就形成了张网以待之势,一旦有敌来犯,必敌来即擒;甚至违法犯罪分子看到我们摆下难以破解的“棋局”,感到无法下手,对我们绕道行走,在“博弈”中我们就赢了。
三、防范与入侵的“博弈”较量
因此,在社区“博弈”中涉及了上述一系列的方式方法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在治安控防中所做的一切工作及如何有效的进行防范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做到各种资源能为我所用。各种资源总的来说就是我们社区中人防、物防、技防所有物质及技术的总和。现在我先谈谈资源的整合。一个成功的社区民警应该是善于整合各种社区资源,甚至是善于挖掘各种社区资源的人,从而使之形成合力。有的社区民警说我也在做这项工作呀,但是从纵深的角度来看,这些社区民警是做表面的功夫而已,如其组建的社区义务巡逻队根本没有发挥作用,只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他的门前治安三包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形同虚设;他的治安耳目一年到头一条有价值的线索都没有提供过,只是人有我也有而已;小区存在的防范漏洞入眼后麻木不仁,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不到位,根本不去想办法解决,只是发发整改通知书,至于物业单位落不落实漠不关心,致使社区形成发案居高不下、防不胜防的局面,犯罪分子来到他管理的社区如入无人之境,他也深得犯罪分子的“喜爱”,因而对他的社区频频光顾。此类民警在社区中不在少数。但也奇怪,考核时,这些民
警所整理的资料洋洋大观,形式合格而且规范,还能受到表扬,所得分数也很高。可以说这些现象在我们社区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怪圈,很值得我们基层领导认真并审慎的进行检讨。问题的焦点是我们太在乎形式,对实质的社区工作虽然也想重视,但实际工作中缺乏相应的调研,因而形式脱离了实际工作。说到这里,我想谈谈西方警察的科学研究工作。西方警察部门一般不擅长
作理论推导(而往往理论推导则是我国警察部门采取的主要方法),而是采取通过调查证明的方法,确认一个论点的成立,形成对实际工作的指导。这种方法比较机械,但是很科学。其理论源于实践,治学态度严谨,同时也比较务实。如果我们适当使用他人的科学方法,可能对实质的社区工作有所帮助。话说回来,有的社区民警确实有高度的责任心,想尽办法利用并挖掘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其所用,所以在社区控防与违法犯罪分子的“博弈”战中占尽了先机,能够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轻而易举的击退来犯之敌,甚至违法犯罪分子来到社区,见到其严整的社区防范阵容后“弃局而逃”。
“手中有兵,粮草充足”,是社区防范工作的重要前提。缺少上述的条件,社区民警要做好社区防范工作,要与违法犯罪分子“博弈”过招,那是纸上谈兵。这就有社区防范资源“行兵布阵”的方法问题,很多民警最缺乏的就是这个方法。我见到不少这样的民警,他也经常到物业公司检查工作,周围走一圈以后,一个问题都发现不了,临走时说“你们给我搞掂”,之后扬长而去。说话轻松之极,他不会知道“搞掂”二字之中包含着多少内容,也不知在这两个字里他要负担多大的责任。在我们派出所每次召开的社区工作会议中,我说得最多的也是工作的方法问题,我最不喜欢听的话是“要发案我也没有办法”。如果你作为一个社区民警,作为社区防范的第一责任人都“没有办法”了,那谁才有办法?办法不是天生就有,办法是由我们“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想出来的。
由此我想说说逆位思考的问题,说得不好听也叫“贼位思考”。话虽不好听,但我认为非常实用。也就是说,我们社区民警要带着问题去检查物业小区,与物业小区共同探讨防范的措施。我们假定自己是欲入侵小区之“贼”,由此而找寻小区控防的薄弱环节,之后确定作案的方法及选择作案的时间及时机,从薄弱环节侵入小区,将之摆出来让小区进行防范。这样假设后我们由此不难发现小区的控防问题,有针对性的堵塞漏洞,同时还可以大大促进物业小区的控防能力。为了不断提高物业小区的防范水平,作为一个社区民警自然也要相应提高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从何而来?那就需要社区民警每天分析派出所和分局乃至全市的主发警情,从中归纳犯罪分子的规律性作案手段、方法及作案时间,以警情通报的形式,知会各物业小区,有针对性的加强防范工作,同时发宣传单张让社区群众做好自我防范措施。每月的物业小区控防工作会议就应由这些内容组成。我们有治安耳目广辟情报信息来源,敌动我知,未动先知,料敌先机;同时社区严密布防,构筑“点、线、面”全方位、立体化、全民化的防范网络,一旦有违法犯罪分子进入控防网络之中,必被群众无数双雪亮的眼睛紧紧盯住。只要我们的措施得力,方法得当,我们一定能在社区控防的“博弈”战中取胜。
四、社区警务与社区秩序的关系
构筑运作良好的点、线、面防范网络,其目的,从理论的角度来讲,那就是通过构筑严密的治安防范网络来实现良好的社区治安运作秩序。违法犯罪的产生与社区社会秩序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社区环境的混乱和社区的无序状态是诱发、纵容、扩大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比如一个社区民警在你管理的社区中不能向小偷小摸的轻微违法分子发出明确的信息:这里不适合你。那么扒手、盗窃犯、诈骗犯、抢劫犯由此得到的信息可能就是:这里我有机会!这些人就会蜂涌而至。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社区秩序混乱是滋生违法犯罪及诱发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打击犯罪是“治标”,社区民警维护一方秩序才是根治这方土壤的“治本”之策。好比人类与水患的斗争一样,水患形成以后,面临决堤危险时的“抢险补漏”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在于平时对堤坝的保养和守护;抢险的胜利固然可喜可贺,但这种成功并不能消除基础养护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不能杜绝或减少今后发生类似问题的危险性。又比如,我们在处理“灭火”与“防火”的关系上一般都做得很好,很少会因为自己有能力扑灭大火而沾沾自喜;相反,一旦发生火灾人们都能恰当地把注意力放在查找事故的原因上。然而,在对待社会治安问题上,人们往往忽略了“治本”方面的工作。在面临罪案高发的困扰时,人们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浅层面上,热衷于打、打、打,似乎“发案+破案=解决问题”。破案成功带来的喜悦常常淡化了人们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忽视了对社会秩序的治理。
另一方面,有些社区民警错误地认为,违法犯罪问题才是属于自己管辖的范围,对一些影响社区秩序,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其他社会问题漠不关心。殊不知,一些在社区存在的其他社会问题却是违法犯罪的主要诱因,同时也是影响社区群众安全感的主要问题。如社区群众在街道上因为恐惧和厌恶而不得不给乞丐硬币时,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失去了一份安全感,增加了一份恐惧感。又如你作为一个思想传统的社区居民,在路边行走不时被招嫖女骚扰,你将非常厌恶你的居住环境。所以说社区中存在的墙上的涂鸦、地上的垃圾、街头的乞丐、路边的招嫖女等等问题,都是导致社区秩序混乱的问题,同时也是诱发罪案、影响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及安全感的问题。善于做社区工作的民警绝对不会对这些问题坐视不理,他会倡导其他政府部门与公安机关联合行动,扫除社区的丑恶现象,所以说他的社区秩序必然动作良好,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增加。而差的社区无一例外的是社区民警对上述的问题麻木不仁,因而导致其管理的社区秩序一片混乱,群众在社区生活没有安全感,并且对社区民警的工作极为不满。这些问题务必要引起我们社区民警乃至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社区警务采集】推荐阅读:
我国社区警务07-26
社区警务的现状及改革12-12
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实施意见09-26
社区警务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11-13
信息化在社区警务室中的应用10-16
警务信息公开06-09
警务综合建设方案06-08
警务站个人事迹材料06-25
警务人员工作总结07-06
学校警务室相关制度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