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三教案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选修三教案(通用12篇)

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1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2

1 什么是思维导图

顾名思义, 思维导图就是把我们大脑中的思维以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它的英文名称是mind map, 在台湾又被译做“心智图”或“脑图”。它的创始者——被称为“记忆之父”的英国大脑基金会主席托尼·巴赞将其定义为: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放射是指从一个中心向各个方向发散, 放射性思维即来自一个中心点的联想过程。

2 应用思维导图学习化学的优势

我们平时听课读书时用的都是线性笔记, 这种笔记埋没了关键词, 浪费时间, 不易记忆, 不能对有效地刺激大脑。应用思维导图记笔记, 只记相关的词, 复习的时候, 可以只读相关的词, 节约时间达90%之多。大脑在结构上是由许多“沟”和“回”组成的, 而思维导图在结构上是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运用线条、符号、关键词以及颜色从一个中心发散出来的, 形式上与大脑自然结构类似, 因而能充分运用左右脑的功能, 发挥人的潜能, 促进联想, 便于对信息的组织。正如古老格言所示:一图胜千言。

化学与其它科目相比具有显著的复杂性, 体现在化学知识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和符号表征三个层次。我们在学习化学知识时, 不但要注意观察化学反应的宏观实验现象, 还要根据现象给出合理的微观解释, 并需要通过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符号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表述。所以, 对于化学学习, 将文字、符号、图片等有机融合, 并建立一定体系的思维导图, 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有效学习方式。

3 怎样应用思维导图学习化学

思维导图形式简单, 易于掌握, 可用纸加彩笔手工绘制:1) 准备一张较大的纸, 把“主题”画在纸的中央, 主题可以用关键字和图像来表示。2) 考虑“次主题”, 也就是在上一级主题下的延伸。3) 在“次主题”后, 罗列更为细节的要点。 (4) 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它形象表达内容, 注意不要有太多文字, 尽量用关键词。也可用思维导图软件在计算机上绘制。

学生在预习化学课本时, 也常会感觉到“知识点散乱”, 合上课本后, 脑海里一片空白。而假如引导学生制作一张思维导图, 不但能帮你有效理清脉络, 构建知识网络, 而且能让你发现问题, 以便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如, 我们以下图理清高二化学必修3第一章的思路:

有的同学说看了化学课本后, 看得懂, 但作业仍不会做, 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同学看了课本后, 没有及时归纳总结, 没有提炼课本知识, 所以知识点并没有真正的记牢, 做题时由于记不起可用的知识, 自然要出现差错, 化学知识其自身特点决定了需要一定的归纳和记忆能力, 而思维导图正是总结归纳, 联接新旧知识的得力助手。如下图即高二化学必修3关于化学键一章的思维导图:

4 适合在教学中使用的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工具

要制作漂亮的思维导图除了需要对知识体系本身有清晰的思路和准确的归纳外, 还需要一套高效的思维导图制作软件, 我推荐大家使用i Mind Map 5, 它是思维导图创始人托尼·巴赞 (Tony Buzan) 开发的思维导图软件, 线条自由, 具有手绘功能, 是最好的思维导图软件。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 我感觉到, 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思维导图有着它无可估量的价值。我们不难发现, 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它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及学生空间智能的开发。不但能使师生双方都从新的视角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深化拓宽, 从而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 而且还有助于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自学。正因为思维导图有着众多的应用价值, 将来它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应该会有更广阔的前景。而且更重要的是思维导图易学易懂, 关键就看学习者能否把它真正作为一种提高记忆、完善计划、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方法而加以运用, 并坚持下去。当然, 我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例如, 由于条件所限, 学生不能亲身体会用软件制作思维导图的乐趣与功效, 这也给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产生一定影响。另外, 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变量的控制还有待加强, 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模式和真正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满金婷.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化学创新思维培养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2009.

[2]安牧冰.思维导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7.

高中化学选修三基础知识点 篇3

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高中化学选修2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和原则。

【过程与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师: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偶然发现由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氰酸铵通过加热可以直接转变为动植物排泄物——尿素的实验事实,从而使有机物的概念受到了冲击,引出了现代有机物的概念——世界上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有机物自身有着特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导致了其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特殊性。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叫有机化学。

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篇5

1 .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2)每族元素的价层电子排布特点

①主族

②0族:He:1s2;其他ns2np6。

③过渡元素(副族和第Ⅷ族):(n-1)d1~10ns1~2。

(3)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①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a.分区

b.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②根据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可将元素周期表分为金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如下图),处于金属与非金属交界线(又称梯形线)附近的非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金属性,又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但不能叫两性非金属。

【特别提示】

“外围电子排布”即“价电子层”,对于主族元素,价电子层就是最外电子层,而对于过渡元素原子不仅仅是最外电子层,如Fe的价电子层排布为3d64s2。

2 . 对角线规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

3 . 元素周期律

(1)原子半径

①影响因素

能层数:能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能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②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的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电离能

①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符号:I1,单位:kJ/mol。

②规律

a.同周期:第一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最后一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总体呈现从左至右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

b.同族元素:从上至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c.同种原子: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即I1

(3)电负性

①含义: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键合电子能力的标度。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键合电子的能力越强。

②标准:以最活泼的非金属氟的电负性为4.0作为相对标准,计算得出其他元素的电负性(稀有气体未计)。

③变化规律

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从左至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至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

4 . 电离能、电负性的应用

(1)电离能的应用

①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电离能越小,金属越容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②判断元素的化合价(I1、I2……表示各级电离能)

如果某元素的In+1?In,则该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为+n。如钠元素I2?I1,所以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

③判断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

多电子原子中,元素的各级电离能逐级增大,有一定的规律性。当电离能的变化出现突变时,电子层数就可能发生变化。

④反映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材料化学》选修课教学改革初探 篇6

近年来, 一些专家学者对《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改革意见。如郝凌云等提出把基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中, 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1]。陈鸿雁从材料化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材料化学教学的改革, 使材料化学的教学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促进学生的就业[2]。胡长员等认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材料化学的教学改革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实践环节、修订教学大纲、选用高级别教材、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等途径来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3]。李庆等认为材料化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对新材料的合成开发与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其教学改革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心组织实验教学增强实践环节等途径来实现[4]。

我们从黄山学院化学专业目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 对《材料化学》选修课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 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并为学生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1 黄山学院化学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黄山学院化学 (师范) 专业始建于1978年, 2002年招收本科生, 是我校最早设立的六个本科专业之一, 也是传统优势专业。该专业自设立以来, 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建设, 积淀深厚, 基础坚实。升本以来, 培养了近700名 (含专升本) 毕业生, 为安徽省基础教育、化学化工以及社会发展输送了合格人才, 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近年来, 化学专业大力引进人才, 师资力量比较雄厚, 设备、条件等教学资源不断改善, 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专业, 2009年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但是, 由于近年来中学师资趋于饱和, 化学专业面临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源不足, 2011年只招收到59人;二是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下降, 2011年已降到5%;三是对口就业困难, 对口就业率2013年仅达到48%;四是学生流失 (转专业) 比例偏高, 如2007年招收90人, 到2011年毕业时仅剩71人。

2012年我校化学专业停止招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建立并于当年开始招生。目前, 我们已经申报了安徽省振兴计划专业改造项目, 目的是将原化学专业的师资、实验室等进行逐步改造, 以适应新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的要求。

2 以往化学专业《材料化学》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前《材料化学》选修课教学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由于《材料化学》是我校化学专业到高年级才开设的选修课, 教师和学生普遍不够重视, 导致这门课的教与学都成了“走过场”, 难以达到培养目标和要求。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年级学生为找工作和毕业等诸多事情而焦虑, 他们中大多数无法沉下心来学习。同时教师对上毕业班的选修课也普遍不够重视, 导致上课内容死板、僵化,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高年级选修课大都为考查课程, 学生无需面对考试的压力, 自然也就不愿意深入学习。二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只注重基础知识理论如晶体学、各种材料的概念性能等内容的教授, 很少涉及各种材料工业生产过程等工程方面的内容, 这样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三是, 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一般只有“考勤+作业”或“考勤+作业+测验”两种方式。

3 化学专业《材料化学》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

3.1 开课时为学生详细阐述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

在上第一节课时, 我们不是急于直接讲授课程的内容, 而是首先向学生介绍目前化学 (师范) 专业总体就业形势, 解读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 (计划) , 并指出《材料化学》这门选修课在培养方案 (计划) 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样就使得他们能够弄清楚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潜在的就业领域;另一方面对于立志考研深造的同学, 也可以多接触一个研究方向。这样做的结果可以使学生自开课之初就从心里上重视起这门课, 进而自然地会投放一定的精力在该课程的学习上。

3.2 利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展示各种材料

在讲授教学内容时, 我们利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展示各种材料, 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印象, 以克服死板、单调和枯燥的纯粹讲解,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兴趣的效果。比如, 我们在介绍传统材料的时候, 要涉及到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的基本知识、应用性能和研究概况等;而说到新型材料, 就要提及新型能源材料 (太阳能电池材料、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 、磁性材料、压电材料 (压电陶瓷、压电高分子材料) 、信息材料 (信息处理、存储、传递、显示材料等) 、智能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材料等。我们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各种材料的制备、应用、甚至是研发过程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 将其制成课件, 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材料的了解, 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3 将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课堂上, 我们除了讲授必要的理论和书本知识内容以外, 还应尽量结合实际和生产实践介绍一些课外内容。比如, 在讲到高分子材料部分的内容时, 我们向学生介绍了黄山市及周边黄山永佳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恒远化工有限公司、黄山美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情况, 告诉学生这些企业生产或者加工哪些高分子材料, 还建议他们可以亲自到企业进行调研等。在讲到无机非金属材料时, 我们介绍了黄山石英砂厂、安徽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及其产品等。同时, 我们还将一些企业及其产品甚至是生产或加工过程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观看,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地材料相关企业的了解, 对促使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本地企业工作起到了一定效果, 客观上为服务地方经济发挥了作用。

3.4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在本门课程的结业考核方面, 我们规定, 学生除了按时出勤、完成规定次数的作业和参加测验外, 还要对周边相关企业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或者查阅资料撰写某一种材料的制备或应用综述等。总评成绩应包含以上各个方面的综合考核。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生产实践及应用结合起来, 从而对这门课有较为全面整体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郝凌云, 陈晓玉, 杨晓莉, 陈晓宇, 张小娟, 韦鹏飞.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4 (7) :43-45.

[2]陈鸿雁, 叶晓萍.材料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J].广东化工, 2012, 39 (6) :245.

[3]胡长员, 李文魁, 多树旺, 娄谨, 沈友良.材料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教案 篇7

[板书]三、淀粉与纤维素

结构:[C6H7O2(OH)3]n

[提问]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中哪些含有较丰富的淀粉?

[回答]米饭、馒头、红薯等。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板书]淀粉在体内的水解过程:

(C6H10O5)n(C6H10O5)mC12H22O11C6H12O6

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补充实验]碘遇淀粉变蓝实验。

[置疑]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判断淀粉是否已水解及水解程度?

[方案设计]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评价]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评价。

溶液是否变蓝

碘水

[参考方案]

硫酸?

是否有银镜

银氨溶液

溶液呈碱性

NaOH溶液

淀粉液水解液

水浴加热

[小组实验]选择方案后进行小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展示]含纤维素的植物的画面。

[讲述]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一切植物中都含有纤维素,但不同的植物所含纤维素的多少不同。纤维素是白色、没有气味和味道的纤维状结构的物质,是一种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板书](C6H10O5)n+nH2OnC6H12O6

[展示]牛、羊或马等草食动物吃草的画面。

[提问]草中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什么?为什么牛、羊、马等动物能以草为生?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4

[讲述]草等植物中含有纤维素,牛、羊、马等草食性动物能分泌出使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使纤维素最终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为这些动物提供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4,总结纤维素的用途。

[小结]学生自己列表归纳比较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淀粉与纤维素的结构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异同。

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8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通过中和热的实验,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通过反应焓变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和反应焓变的关系;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燃烧热的概念,体会热力学的严谨性;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反应焓变概念的学习,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

课时安排:共五课时(新课3课时复习练习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

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板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投影】

【提问】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有哪些类型? 【学生】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数化合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 3 高温 CaO+CO 2↑

②2NH 4Cl(s +Ba(OH2·8H 2O(s =BaCl 2+2NH 3 ↑+10H 2O ③C(s+H 2O(g

高温

CO+H 2 ④CO 2+C 高温 2CO

【讲解】注意: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我们还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像来理解。【投影】

【练习】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C 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讲解】为了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能,化学上把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之为该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板书】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3、符号: Q>0 反应放热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讲解】反应热可以根据反应的类型分为多种,比如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叫中和热,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等等。

【板书】①中和热

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

【讲解】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和热和如何进行中和热的测定。【板书】(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投影】理解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板书】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Q=-57.3kJ

【练习】

1、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练习】

2、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定中和热。第一次用50mL0.5mol•L—1的盐酸和50mL0.5mol•L—1NaOH溶液,第二次是用100mL0.5mol•L—1的盐酸和100mL0.5mo l•L—1的NaOH溶液。请你预测该同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相等或者不相等。

【讲解】我们来看看中和热的测量及有关问题。【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页,完成:

1、测定中和热的仪器;

2、测定中和热的原理;

3、测定中和热中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 【视频】中和热的测定。【板书】

3、中和热的测量

(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

【投影】

【板书】(2原理:Q= —C(T2—T1(C为热容 或Q= —C m(T2—T1(C为比热容 中和热:Q= Q n(H2O = —mC(T2—T1 n(H2O 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讲解】根据单位判断到底是热容还是比热容。【板书】(3步骤: 【投影】步骤: 1组装量热器

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防止热量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造成误差。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如上图所示。

2药品取用

用一个量筒最取50 mL 1.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1.0mol/L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3酸碱混合

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迅速倒入量热计(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立即盖上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4数据处理

5重复以上实验两次

【提问】我们测得中和热为52.5kJ,小于57.3kJ,你们认为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交流与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投影】产生误差的原因有:(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2药品的选用不当引起的误差(3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4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

(5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导致误差

(6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提问】(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2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

(3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为什么?(4有人建议用50mL1.1mol/LNaOH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更加准确。为

什么? 【答案】(1减少热量损失(2减少热量损失

(3不能。因为铜丝易导热,使热量损失较大

(4可以保证盐酸完全反应。使测得的热量更加准确。

【练习】

3、5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在如下图所 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 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若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求得的反应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4实验中该用60mL0.50mol·L-1盐酸跟50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用50mL0.50mol/LNaOH溶液进行上述验,测得的放出的热量数值可能会(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有关练习【板书设计】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3、符号:Q>0 反应放热 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①中和热

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Q=-57.3kJ

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9

必修和选修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两个组成 部分,但必修与选修在目标定位、教学功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贯彻新课程理念,寻找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连接点和结合点, 做好必修与选修模块的衔接教学,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选修模块的学习。

一、必修与选修的关系衔接

(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材内容的对应关系

(二)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分层要求与递进关系

高中化学所有模块都承担着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功能,必修模块侧重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化学知识以研究物质的性质为主; 选修模块侧重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模块所代表的化学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研究思路。除此之外,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所设置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内容、探究的开放度、探究的方法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呈现出递进性和层次性的发展特点。

(三)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为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和其他化学模块提供基础, 是学生化学学习链条中的关键性、枢纽性的环节,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又是必修模块的延伸和拓展, 选修内容给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值得学的、更体现化学本质的一些内容。在核心化学知识方面选修模块的知识起点是必修模块的知识终点, 各个选修模块都会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内容线索,促使学生回顾、复习、应用在必修模块中所学的知识; 所有选修内容的学习都是在必修内容学习的基础之上的行为, 它是对必修内容的拓展、提高。

二、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衔接教学策略

(一)在必修教学中结合教材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认识

必修是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 所以教科书的编排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体现了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新课程精神,使化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相对弱化,而联系社会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相对加强,使学生能够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学会看待物质和物质变化, 二是学会研究化学和化学变化的方法,三是学会看待化学,并形成初步认识。

(二)在选修教学中整合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 旨在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选修内容的安排,在注意与人类生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保持联系的前提下, 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相对增强,体系也较为完整。因此,在学习选修内容时要熟悉相关知识点在必修与选修中呈现的方式、程度、区别与联系,以构建知识体系。

(三)建立“问题、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知识的过程, 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师生共同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大胆推测和假设,在思考、实验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结论,在探究问题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而提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言朗诵选修课第三课时教案 篇10

语言朗诵

雷声

语言朗诵选修课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要点:声母辩正

N与L

H与F

一.四川人常爱把鼻音与边音混为一谈。我们首先把二者的发音方法进行描述

n:嘴微张,舌尖抬起贴在上齿龈处。使气流在此受到阻碍。发音解除阻碍时,舌尖从上齿龈处弹开,声带颤动,气流和声音随着舌的动作向上从鼻腔发出,发出鼻音n。

L:嘴微张,舌尖抬起贴在上齿龈中部。使气流在此受到阻碍。发音解除阻碍时,舌尖从上向前下方落下,声带颤动,气息和声音从舌的两边通过,发出边音l。

n 和 l 的主要差别在于:n 是鼻音,l 是边音,发音方法有所不同。“n” 是舌尖在上齿龈处,接触面比 l 略大,声带颤动,声音从鼻腔通过,发出的是鼻音。而 l 是舌尖抬起,抵在上齿龈中部,接触面比 n 小且位置比n 稍后。发音时,舌尖有一个从上往下落的过程,气息从舌的两侧通过,声带颤动,发出的是边音。

奶奶

奶娘

奶牛

泥泞

恼怒

袅娜

能耐

泥淖

男女

拉拢

拉练

老龄

留恋

领略

沦落

琉璃

伦理

罗列

要分清n与l,除了发音要正确外,还应该记住在普通话中哪些发n,哪些发l ,记忆字音可以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用代表字读类推。如:(用n为例)那

哪 娜 哪 挪 南

喃 蝻

n的代表字还有:乃、内、尼、宁、农、鸟等

练习:牛和柳 河边有棵柳,柳下一头牛。牛要去顶柳,柳条缠住了牛的头。

牛郎恋刘娘

牛郎年年恋刘娘,刘娘连连念牛郎 牛郎恋刘娘 刘娘念牛郎

郎恋娘来娘念郎。

二.四川绝大多数地区,不能完全分辨h与f。

我们有些领导在做报告的时候,常说:我们一定要倾听群众的夫(呼)声。f是唇齿音。发音时,上齿自然地置于下唇上,气流撕开一道缝隙,发出声音。成都十二中学选修课教案

语言朗诵

雷声

H 是舌根音。嘴微张,舌面后部隆起与硬腭后部靠近形成缝隙。舌发音时基本不动,气流从缝隙间摩擦通过。

辩正:h与f 不分,其原因主要是发h时,位置过于偏前,口腔开度小,造成上齿与下唇相接触,发出近似于f的音。因此,发h时,舌面一定要抬起。

练习:

哈——发

蛤——乏

呼——夫

壶——福

虎——斧

户——富

画凤凰

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画在粉红墙; 红凤凰,绿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11

A.此过程是从混乱度小的向混乱度大的变化过程,即熵增大的过程 B.此过程为自发过程,而且没有热量的吸收或放出 C.此过程从有序到无序,混乱度增大 D.此过程是自发可逆的

【解析】两种互不作用的理想气体的等压混合,是一个不伴随能量变化的过程,但是一个熵增加的过程,即ΔH=0,ΔS>0,故ΔH-TΔS<0,所以在任何温度下都是自发的过程。【题7】25℃时,饱和KNO3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6mol•L –1,若将1mol固体置于1L水中,则变成盐溶液过程的的取值为(A)

A.< 0

B.=0

C.>0

D.不能确定 【解析】

【题8】观察下列自然界的一些自发变化,可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都有一定的方向性,按某一物理量标度由高到低自发进行

B.都可以用来做功,自发过程一旦发生后体系做功的本领就会降低 C.有一定的进行限度,自发过程总是单向地趋向于非平衡状态 D.有一定的数据差来判断自发变化能否发生

【解析】有一定的进行限度是对的,但最终趋向于平衡状态。

【题9】向平底烧瓶中放入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和氯化铵晶体,塞紧瓶塞。在木板上滴少量水,如图所示。一会儿,就会发现瓶内固态物质变成液体,瓶壁变冷,小木板上因少量水冻结而被烧瓶粘住,这时打开瓶塞,出来的气体有氨味。这是自发地发生了反应: Ba(OH)2•8H2O(s)+2NH4Cl(s)=BaCl2(s)+2NH3(g)+10H2O(l)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C)

A.自发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B.自发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有的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D.吸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解析】本反应的ΔH>0,ΔS>0,故在一定温度下可自发进行。

【题10】当铁加热后放入氧气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这个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说明单质铁的稳定性

(填“强”或“弱”)于产物。【解析】燃烧必然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能量越高,物质越不稳定。

【题11】对反应:CaCO3(s)=CaO(s)+CO2(g),ΔH(298K)=178.3 kJ•mol –1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ΔS(298K)=169.6 J•mol –1•K –1,分析此反应在室温下能不能自发进行?假定反应焓变与熵变不随温度变化,求CaCO3的分解温度。【解析】设在温度为x时可自发进行,则有

ΔH-TΔS=178.3 kJ•mol –1 -x169.6 J•mol –1•K –1<0 求得x>1051K,故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

【题12】高炉炼铁中常用焦炭还原Al2O3。已知298K时反应:

2Al2O3(s)+3C(s)=4Al(s)+3CO2(g)ΔH=217 kJ•mol –1 ΔS=635.5 J•mol –1•K –1 请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用焦炭还原Al2O3炼制金属铝的可能性。

【解析】在常温下,代入数据计算可得ΔH-TΔS>0,故不能自发进行。同理,计算得当Y>341.46 K时,ΔH-TΔS<0,可自发进行。

【题13】已知下列数据:CaSO4(s)=CaO(s)+SO3(g)

ΔH=401.88 kJ•mol –1

ΔS=403.4 J•mol –1•K –1通过计算说明能否用CaO固体吸收高炉废气中的SO3气体以防止SO3污染环境。

【解析】当一个反应逆向发生时,其ΔH、ΔS的数值不变,但符号相反。反应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同时反应的转折温度较高,为2122 K,因此是可行的。

CaO(s)+SO3(g)=CaSO4(s)ΔH=-401.88 kJ•mol –1 ΔS=-403.4 J•mol –1•K –1 代入ΔH-TΔS中可判断得在常温下一定小于0,故能自发进行。【题14】在298 K时,下列反应的ΔH依次为: C8H18(g)+25O2(g)=8CO2(g)+9H2O(l)

ΔH1=-5512.4 kJ•mol –1

2C(s,石墨)+O2(g)=CO2(g)

ΔH2=-393.5 kJ•mol –1

1H2(g)+O2=H2O(l)

ΔH3=-285.8 kJ•mol –1

2C8H18(g)=8C(s,石墨)+9H2(g)

ΔS=757.3 J•mol –1•K –1

则298 K时,由单质生成1mol正辛烷的ΔH、ΔS及ΔH-TΔS分别为多少?

【解析】由单质生成1mol正辛烷的反应为:8C(s,石墨)+9H2(g)→C8H18(g),该反应是辛烷分解反应的逆反应,故ΔS=-757.3 J•mol –1•K –1,并且此反应的焓变ΔH=8ΔH2+9ΔH3-ΔH1=-207.8 kJ•mol –1,所以298 K时,ΔH-TΔS=17.86 kJ•mol –1。

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12

1 开设化学与健康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

我校大部分学生高中阶段没有选学化学, 化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不少专业在大学期间也没有开设化学课程。虽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化学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但化学在哪些方面以及是如何增进和改善人体健康的, 还远远未被大多数人所了解。掌握一些化学与健康的相关知识, 对于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热点、合理安排日常的吃穿住用, 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而作为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需要这方面知识。为此, 我们开设了化学与健康公共选修课, 通过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 进一步了解化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以及如何增进和改善人体健康, 课程适选对象为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 课程的开设还是很成功的。学生认为在化学与健康课的课堂上学到很多知识的同时, 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2 教材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对该课程的认识, 结合学生实际和查阅相关资料, 我们自编了相应教材,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形成正确健康观, 远离疾病困扰; (2) 元素与人体健康; (3) 水与我们的健康; (4) 维生素与矿物质; (5) 人为什么会衰老; (6) 食品安全; (7) 家居生活中的化学; (8) 茶烟酒中的化学知识; (9) 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10) 合理用药等。内容涉及现代人应如何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体内化学与健康的关系, 治疗和预防疾病所涉及的化学原理, 如人体内的酶、体液、蛋白质、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 一些常见疾病的化学反应机理, 药物的发展史, 抗生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茶、烟、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化学反应机理, 毒品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化学反应机理等。

化学与健康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对象范围广泛, 选修的学生专业背景多样, 有化学基础较好的理科学生, 也有化学基础薄弱的文科学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事件和现象着手,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 授课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深奥的化学理论和复杂的反应方程式, 力求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 深入浅出地阐述相关知识。

3 教学方法的选择

近年来, 随着选修课规模的逐步增大, 学生逃课、迫于点名而上课或课上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增多, 笔者认为学生对选修课的兴趣不大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在开课前, 我们积极搜索相关教学资料, 配以生动而经典的史实和事例, 准备多媒体教学幻灯片, 同时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突出课程的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讲授过程中, 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一是第一节课从大家感兴趣的“健康与长寿”谈起, 加强师生间的教学互动, 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动机与兴趣;二是为学生推荐相关参考书, 根据问卷调查汇总的学生需求, 及时补充资料, 带动学生一起分析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精心选播录像, 在课堂上穿插安排相关科教片和影视片段, 如《洪昭光健康养生精华集》、湖南卫视《越策越开心之林光常博士谈饮食健康》等, 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四是让学生上讲台当教师,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次课后布置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如如何健康减肥、人体缺铁或铁过量对健康有何影响等, 下次课每组推举1~2位学生上台讲解, 并由学生评委打分、讲评, 该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展示自我的平台;五是除了正常教学、课堂讨论外, 还给学生布置一些社会调查, 如化妆品的安全使用情况调查、苏州市区0~3岁婴幼儿微量元素含量及饮食情况相关调查等, 让学生带着课题去观察、调查、思考并写出调查报告, 并建议学有余力又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课题;六是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 使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积极思考, 并指导有兴趣的学生申报相关课题, 如自来水中余氯的测定及消除研究、食用海产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及消除研究等。

4 考核方式的选择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扩大学生知识面, 使其了解化学与健康的密切联系,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 我们采用了多种考核形式, 除传统的闭卷考试外, 还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方式, 如撰写相关小论文、调查报告或课程学习总结等, 学生撰写的材料也作为评定的参考, 结合学生综合表现以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级制给出最后成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或自己感兴趣的、生活中与健康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 查阅资料, 撰写报告, 并在课堂上发言、交流, 达到增长知识、共同提高、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从上交的报告来看, 很多学生非常用心地进行了准备, 如有的学生从日常生活着手, 对如何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出了许多小方法, 看后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细心;有的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对课堂上教师没有涉及而又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化学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可以为我们以后授课提供借鉴;还有的学生则对课程内容和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同时还对课程提出一些建议。

5 课程思考

化学与健康公共选修课开设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也有不少需改进之处, 如如何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好地融为一体、缺乏配套教材等。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通过对学生意见的征集和分析认为, 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是针对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设计化学实验, 以引起学生兴趣, 并引导学生探究其原理, 不断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活动, 如结合课程实际组织学生走访当地药厂、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处理化学与健康常见问题的能力;三是鼓励学生在社区举办化学与健康知识普及宣讲活动, 让更多的人了解化学与健康的关系, 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晓兰, 陈东升.材料类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思考[J].考试周刊, 2011 (83) :217-218

上一篇:姑姑我长大了小学作文下一篇:清明节学校讲话稿与安全公约